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精选(九篇)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第1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产量;措施;整地

0.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也是保证我国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是根本无法离开农业生产的。作为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山东省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济宁市是山东省重要的作物产区,其在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强化济宁市的农业管理,重视对该地区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并完善其生产技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就对济宁市的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进行论述,并以此来提出提高其产量技术的措施。

1.济宁市农作物栽培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济宁市作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济宁市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可以种植多种重要的农作物,像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大豆等,都在我国作物生产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不仅如此,济宁市非常重视农作物栽培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济宁市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增大,单产也越来越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是山东省当之无愧的第一,为山东省农业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济宁市及其周边地区更加重视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其在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中非常注重科学管理,以此来带来单产面积提升的目标,同时还十分重视挖掘农作物的高产潜能,并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不仅如此,济宁市还非常重视对农作物的优质以及高效生产技术领域的开发。与此同时,济宁市还积极调整区域的耕作制度,这使得济宁市的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效益。虽然济宁市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比如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不能将其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中去。此外还存在着种子选择不当,对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以及施肥不科学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科学栽种对于提高农作物生产产量以及促进济宁市地区农业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2.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分析

想要提升农作物产量就需要全面管理农作物生产过程。具体说来,提升农作物产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重视种子选择环节

种子的质量对农作物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选择优质的种子是非常关键的。另外,在播种后对秧苗进行移栽时也会出现种苗发病的问题,这有非常容易引起病害发生,影响作物生长。为此,可以采取相应的化学措施或者物理措施来对种子或者秧苗进行必要的处理,以此来有效防止病害的出现。然而,有些种子却是不能被处理的,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一个隔离区域或者无病区域来进行播种,将那些没有病害的植株选出来,将其种子保留,这样也能够有效防治病害。

2.2规范整地措施

整地措施对于农作物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地可以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进行播种之前可以进行必要的整地措施,保证田地更为平整,同时使土壤更加的细碎,让土壤的上层保持一定的虚松性,下层则更加厚实,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种子萌发,也使播种时种子的深浅度更为一致,进而保证出苗更为整齐和均匀。从长远来看,经过整地,田地的土壤环境更为适宜作物的生长,从而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济宁市存在着很多的低湿地,这时候如果进行播种的话就需要做畦或做垄,然后通过设置沟壑来进行排水灌溉,并改善低湿地的通气性。通过垄作,能够很好地保证田地的温度,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耕地存在坡度的话,可以采取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的方法来栽培作物,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肥料的流失并能够有效聚拢雨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而为提高作物产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害给作物的生长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如何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是作物生产的重要问题。以济宁市水稻生产存在的一些病害防治进行分析,其最常见的病害为纹枯病和稻瘟病。

2.3.1纹枯病

纹枯病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当病丛率在分蘖期至拔节期为15%时,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3000g/hm2;(2)用2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200~1800g/hm2,或者可以采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4500mL/hm2 ;(3)可以使用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0~1500g/hm2;(4)可以使用20%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125g/hm2;(5)利用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300mL/hm2;(6)利用30%的爱苗(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25~300mL/hm2。上述药剂需要按1hm用药量来进行计算,对水量最好不少于450kg/hm2,要做到搅拌均匀后喷雾。此外,喷雾时田间最好为浅水层,要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连续防治2~3次,以提高药效。

2.3.2稻瘟病

稻瘟病的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当其在破口期前7~10d,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通过利用10%的闻曲令(井冈·腊芽菌)悬浮剂1500mL/hm2;(2)采用16%的井·酮·三环唑(金谷丰)可湿性粉剂1875g/hm2进行防治;(3)用20%的井·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l800g/hm2。值得注意到是,一定要均匀喷雾,要每间隔7d后再用药1次,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防治稻瘟病了。

2.4重视对水肥环节的管理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

3.结论

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作为山东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济宁市农业发展对于带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成为了济宁市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上文所述中可知,农作物产量除了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对农田的水分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此外还要注意对田地的杂草进行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2]哈斯木·吐尔地,吐逊汗·巴拉提.冬小麦安全越冬的田间管理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2(S1):32.

第2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近年来,土地管理逐渐被人们重视,但农业规划以及土肥方面有所欠缺,不仅在经济方面投资减少,研究的力度也在下降,对于土肥基础的内涵重视不足,下文介绍土肥基础的特征以及存在的意义。 

1.1 土肥基础的特征 

土肥基础是量性的,从土地面积的角度出发,土肥基础是有一定土地面积的,在一定面积的基础上去完善土地结构,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提高土地养殖农作物的质量和效率,从生态的角度维护农作物的环境质量、生态平衡,确保土地的农作物培养十分的肥沃,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能有所提高,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1]。如果农作物种植的土地缺乏可持续发展性及充足的肥料,农作物的生长也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农业生产需要土肥做基础,也需要土肥进行农作物养殖的整体性以及协调性的整合,对土地农作物的种植进行全部因素的收集与调查研究,为农作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长条件。 

1.2 土肥基础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农业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营业物质,其中的有机碳量達到了生物圈的总碳量的75%,碳元素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土壤基础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使用土肥基础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好的改良土壤的结构,使得农作物种植内的土壤的含量大大的提高,进而使得土壤内的碳汇容量大大提高,一旦土壤内的碳汇容量提高,会减少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作物培育的成本以及农业生产的成本,如果没有合理的应用土肥基础,会降低土壤结构的保肥能力,使得土壤逐渐变贫瘠,甚至无法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造成农业生产的质量大大降低。 

1.3 土肥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含义 

土肥基础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推进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土肥基础的应用处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观点,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生长需求调制不同的测土配方,根据土地的生长需求进行农作物的田间试验,科学的考虑农作物的生长要求和作物施肥规律,确保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肥料支持,尤其是土肥基础确保土壤内含有的氮磷钾肥料的数量和配比是符合作物生长要求的,由此可见,土肥基础的科学应用能够确保农作物在生长时得到最好的“土”和最佳的“肥”,土肥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产量、经济效益,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确保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强化土肥基础在农业发展中的措施 

土肥基础在农业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农业规划以及管理,如果在使用土肥基础的过程中忽视了土地的保护,会对土地的规划及农作物的生长带来消极影响。在应用土肥基础时,不仅仅是简单的肥料或者是土地,而是包含了土地内的一个整个生态系统,如各种小动物、微生物菌群、粘粒、空气、热量、水分和植物等有机物,土肥基础应当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科学应用整个土肥基础,避免土肥基础使用不当产生的消极影响。 

2.1 健全及土肥基础内的化肥结构,提高土肥基础内化肥的利用效率 

为了确保土肥基础的应用效果,要求在优化土肥基础结构时,从化肥的角度出发,确保土肥基础的质量,实现土肥基础应用的“高浓、复合、专用”的目标,为此,在选用土肥基础结构时,研究人员应当从农业市场的需求角度出发,对农作物的生长所需要的化肥进行深度调研,在与农民进行深入交流后,从宏观角度调控农作物的生长,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带来合适的施肥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3]。 

2.2 在土肥基础培养的过程中增大有机肥料的占比,提高农作物产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食物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推崇健康生活的概念,在农作物培养的过程中对于有机化肥的要求很高,为了提高绿色植物的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在研究土肥基础时,应当提高有机化肥的占比,在使用土肥基础的时候使用绿肥、养禽基肥及农家肥,为了降低农作物生产的成本,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进行二次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土肥的养分,降低农作物生产的成本。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恶劣,土肥基础中使用水田绿肥及一些豆科绿肥能够保障就农作物在恶劣的冬季得到最好的土壤养分,实现茁长的成长。不仅如此,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沼肥的科学利用对于保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沼肥不仅优化了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保障了农作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沼气产生的沼渣及沼液助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良的农作物生长养分。 

2.3 提高土肥基础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土肥基础的质量 

土肥基础在培养时,应由专业的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土肥工作的研究和应用,在农作物种植时,定期对农作物种植的土壤的营养进行确认和诊断,使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得到正确的指导。为此,土肥基础的研究人员在日常工作时,应当定期加强对农作物耕地的营养诊断,从农作物生长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施肥计划,为农作物成长制定优良的施肥计划,实现优质的土肥基础以及土壤结构。此外,土肥基础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组建专业的、高素质的土肥管理队伍,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4]。 

3 结语 

在当今时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民及相关的研究人员要认识到土肥基础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确保土肥基础能够实现土壤内的养分均衡,符合农作物的生长成长需求。在进行土肥基础研究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优化土肥基础的产品结构,协调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协调,避免土壤结构不健康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建议,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实现高速的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土地管理及耕地管理的效率,为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提高及人类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彩霞.土肥基础对发展农业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4(2):242. 

[2]徐志平.切实加强土肥基础建设促进海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农业,2008(3):8-9. 

[3]吴自勤,李敏,武翻江.土壤肥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J].甘肃农业,1996(5):26-28. 

第3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农业种植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促动下,生物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张,生物技术普遍运用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比较难以应用,所以发展和推广都进行的比较缓慢。近年来,科学家更深入的对生物科技进行了研究和应用,让生物技术更多的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例如: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必须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

1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对农业产品的中产量需求很大,近几年来,生物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应用在农业中,在没有污染自然生态的情况下,粮食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生物科技有投资小、产量多、高回报的特点,并且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生物科技不仅能拓展农业发展,减少可利用能源的浪费,还能使产量得到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人口多,人均占地面积小,粮食少,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大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值。这正是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2)运用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居民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等方面有了较高的要求,生物技术的运用,极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例如:“转基因技术”,通过对产品基因的改造与组合,使其和另外的生物体相结合,提高植物的蛋白质成分,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3)生物农药方面的运用。农作物产量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其中病虫害的危害是一重要因素,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使农产品本身受到危害,更加破坏了环境,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通过提取制成的农药,和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种类较多,农户选择类别较大。生物农药在制作的过程中,减少了化学成分,在使用中,对植物和环境都起到了保护作用。传统农药是通过生物组织生产出的药品,农药的材料受到范围的限制,这使传统农药价格较高,生物农药避开了这种弊端,生物农药有生长快、范围广等等,与传统农药相比也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4)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在我国,除了水稻等极少数农作物的产量高以外,大部分农作物产量底下,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我国农作物抗病性和抗虫性差。农作物抗虫性和抗病性差不仅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死亡。要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生物技术的引入,给解决这种难题带来了契机,如利用马铃薯自身分泌的一种蛋白物质来抵抗科伦那多甲虫对其的伤害。长期利用生物技术防虫害,可以使农作物产生一定的抗虫性和抗病性,这也会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5)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抗金属性。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工业发展离不开对金属的利用。由于对金属的广泛运用,使得金属微粒无处不在,甚至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也含有这些金属微粒。有些重金属本身是有毒性的,它们被植物所吸收后,生长产生的农作物产品中就会带有这些重金属元素,这就会给食用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土壤中也会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由于这些土壤一直生长着农作物,所以这些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易移除。如今,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自身的重金属抗性,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土壤,在经过改良后农作物的循环种植,重金属被逐步移除。

3 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前景的展望

3.1 利用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利用的研究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对光源的利用,达到植物产量的增收。在生物技术方面,就是要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率,从而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3.2 生物固氮技术 传统的化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养料作用,但是也对农作物及土壤有着很大的伤害。氮肥是对农作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化肥,传统的氮肥基本上都是化学肥料,伤害土壤和农作物本身。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固氮,提高了氮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氮肥的成本。

3.3 通过对农作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 目前,对于菌类的生物反应器的掌握难度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植物农作物的反应器就相对容易掌握,便于管理,对操作技术要求低。合理利用农作物的生物反应器,必将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4 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就应该加大推广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农业生物技术如果被全面的推广应用,必将成为农业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必将引领农业生产潮流。政府应该加大农业生物技术扶持,加强宣传投入。

第4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土壤;肥料;品质;土壤肥料维护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22

1 土壤对农作物品质的意义

研究这个问题,要明确土壤是如何影响农作物品质的。这里要涉及到土壤的熟化程度这个概念。土壤的熟化程度,是指衡量土壤中所含的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各项指标含量的程度,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微量元素、酸碱度、活性铝和锰元素的含量。土壤熟化程度越高,越容易促进农作物中蛋白质、氨基酸的形成。从而使得农作物营养成分更丰富,口感和品质更佳。以普通农作物蚕豆来举例,同等环境和种植方式条件下,土壤熟化程度高的土地里生长的蚕豆叶维生素的含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的同类产品的4~5倍,果实中蛋白质平均含量也要高出3倍。土壤熟化程度并不是土壤里面这些元素含量越多越好。因为土壤溶液浓度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土壤中水分溶解的各种元素,会被农作物源源不断地吸收。一旦土壤溶液中所含某种元素的比例超过科学范围,比如盐分,一旦盐分超标,就会造成农作物水分大量流失,去弥补土壤中比例失调的水分,这会导致农作物因缺水而枯死。

2 无机肥对农作物品质的意义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肥料,所以,对氮肥的有效使用可以迅速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实验研究表明,氮肥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作物的含糖量和着色度,提高蛋白质的含量。以水稻为例,适量的增加氮肥,可以有效减少颗粒表面的游离氨基酸,保持水稻的香味。能延缓垩白的产生, 保证米质。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适时施加磷肥,也可以改善农作物品质。以水果类为例,增加磷肥,可以有效的减少果类含酸量,增加含糖量,提高水果的经济价值,改善水果品种。

钾肥是农业生产中著名的保障性肥料。通过施加钾肥,可以有效的保证农作物的脂肪含量,也能增加农作物抗病能力。施钾肥可以促进禾本科作物籽粒中蛋白质、淀粉的产生。对于小麦来说,钾肥有助于面筋含量增加,提高烘培后的口感。对于棉花作物,能够保证棉花纤维长度、衣分率( 指皮棉占籽棉的分率)的正常数量,还可以减少黄萎病的发病条件;对于油菜等作物,钾能提高含油量,还可改善甘薯、马铃薯等作物的养分吸收,有效维持水果与蔬菜中糖分、维C、氨基酸等物质的正常含量。

3 有机肥对农作物品质的意义

有机肥料对促进作物生长和提升作物品质的效果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作物富含的营养更加充分。此外,有机肥对改良土壤条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活微生物,促进养分吸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改进农作物生长条件,利用自然因素提升农作物的品质。

4 改善土壤条件和肥料使用的方法

4.1 做好土壤的维护和检测工作

通过各种水利建设,保证充足的水源,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利用自然条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具体来讲,可以采用秸秆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覆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需要做好土壤质量检测工作。适时推广先进的保护农田方式,育肥、改良土壤、土肥技术等。通过对土壤的及时检测,对土壤质量和状态做出正确的统计分析,以保证政府农业部门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4.2 科学施用肥料

要选择合适的肥料,合理搭配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和数量。在选择化肥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化肥产品。如果选择了不合格的肥料,则会对农产品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土壤的质量。

4.3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

在进行土地选择的时候,应该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预测,结合当地历史、人文和环境因素,选择最适合的作物进行种植。发挥当地的优势,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把农作物品种的生产与改良有效结合,坚持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土地轮休,不断培育土地耕种潜力,用自然方式增加土地肥力,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地的侵害。同时,还要对种植组合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比如可以选择更加科学的窄行密植方式,或者采用多种作物混合种植,充分考虑到农产品的种植周期和生长周期。

土壤肥料与农产品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改良土壤、科学施肥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理念,推广各种绿色种植技术,不断寻找科学、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曹仁林,贾晓葵.我国集约化农业中氮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土壤肥料,2011(3):13-15.

第5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农产品物流 物流组织网络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物流业在农业生产中,尤其在农产品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将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效率,难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要求统一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加工等标准。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分类、分级以及包装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给物流过程中的运输配送、储存、装卸和加工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条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差,农产品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运输配送及仓储保管等,物流效率差,造成运输仓储等成本较高,影响其市场销售。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信息平台缺乏,农产品供求、运输、配送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影响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

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物流技术。农产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种类多,运输、仓储难度大,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都对现代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保鲜等技术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一般条件的运输、仓储等状态,缺乏较好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往往造成农产品在途物流损耗大,影响经济效益。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已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产品物流效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对于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组织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推动力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效率,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快捷流通等瓶颈制约问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振兴的产业,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我国达到17%左右,物流成本节约空间大。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运输、仓储等成本高是其重要特点,物流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农业经营发展、满足市场农产品及时供应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措施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成员资源有效整合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运用需要成分整合、共享、利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需要紧跟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应用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例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IS、GPS、EDI、POS等,加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群体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对于农产品物流组织个体而言,其硬件、软件资源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这样就需要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实现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满足农产品物流市场的需要。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

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体系,以组织资源优势带动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需要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型的物流组织网络模式。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通过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的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产供销效率和效益。强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中运输配送、仓储、加工、装卸、包装等物流功能建设,通过强化农产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运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制定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运营亟需标准化体系的支持。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化运营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的质量、规格、包装等。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等标准化措施,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利用,避免农产品标准差异给不同组织成员运输、仓储、加工等造成的麻烦,减少资源浪费和经营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设备,严格执行绿色、环保等相关标准,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检验,避免和减少国际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6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措施;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农业的生产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干旱、水涝、酸雨、冰雹等,旱涝保收一直是农业生产努力的目标。社会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足,人为的原因主要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的残留过量,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土地盐碱化严重,不利于土地的循环使用。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兵团农业发展的现状

兵团农业的发展以新疆兵团农业的发展为主,新疆的兵团农业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土地资源比较稀少。所以在新疆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在新疆兵团农业的循环发展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发展新疆的优势农业。

兵团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减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团自身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就比较少,二是土地地膜的使用量比较大,造成白色污染,三是土地的荒漠化加剧,四是可耕土地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充足。

新疆的水资源比较短缺,新疆的土壤比较贫瘠,已发展绿洲农业为主,后备的农业种植土地资源不足,并且质量差,新疆未开垦的土地资源还有很多,但是可以开垦的数量却很少,并且大多处于偏远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加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开垦的难度比较大。

新疆的光照条件比较好,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使用地膜为农作物的生产足够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促进农作物的成长速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过度的使用地膜会造成土地的白色污染,地膜的回收难度比较大,过量的使用地膜,使地膜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降低了土壤的肥沃度,造成了土壤的盐碱化,使农作物的种植土地越来越贫瘠,农业种植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减少,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兵团在种植农业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都在增大,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标准,较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兵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

(一)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兵团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发展农业,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使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兵团的位置一般都在中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但是环境都比较恶劣,与中国的内地相隔太远,生活和交通都不太方便,人地矛盾比较突出,面对恶劣的生态条件,兵团最好的生存办法就是自给自足,调整当前兵团发展的产业化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

兵团现在的经济产业结构主要是发展一些重工业产业,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投入的产业转移到兵团中来,进行生产,污染了当地的环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主,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经济,转变兵团发展的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的发展,解决兵团具体的生活问题,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兵团经济迅速增长,消耗了当地大量的资源,建造了大型工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污水废水的排放,污染了当地的水源,造成当地土地的盐碱化,污染了土壤,使当地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废气的排放和生产所造成的灰尘,污染了当地的大气环境,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度,以农业的发展为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兵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兵团自身经济的发展[1]。

三、兵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资源的合理化运用

农业的生产会产生很多的有机废物,玉米的秸秆、番茄的秸秆、小麦的秸秆、棉花的秸秆等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力废物,牲畜的粪便更是土壤的营养原料,而且数量还很大,加大对有机废物的回收利用,把秸秆粉碎和牲畜的粪便一起撒入农田,增加土壤的有机含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很多的营养成分,农作物的秸秆和农作物一样,同样含有大量的能量,秸秆可以燃烧取暖做饭,秸秆的燃烧值是煤炭的一半,农作物的秸秆还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样农作物的秸秆可以弄来饲养动作,实现秸秆的三大作用,可以作为能源进行焚烧产生能量,可以作为肥料对农作物进行施肥,也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对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下图是以兵团的棉秆为例,详细的列出棉花作物产生的农业废料对兵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形成循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现阶段,兵团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投入的制约,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的产业链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循环高效的利用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清洁的生产方式,全方位的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把上一环节的农业废料用作下一环节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要降低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含量,就要减少农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二)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果兵团地处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可以发展立体种植业和立体的养殖业,协调好农业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对于地处草原地带的兵团来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协调好农业种植业和草原畜牧业之间的关系,避免滥垦滥发,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对于地处沼泽地区的兵团来说,发展农业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综合性的利用好当地的绿洲,保证农业发展拥有足够的水资源,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

中国力求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加大科技的投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立生态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技术和能源创新回收利用的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仅仅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实现农业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管理者首先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把清洁农业、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的发展方式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去,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人们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农作物[2]。

农药过度残留的现象在农产品中频繁出现,一是由于农作物自身发生了基因的突变,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农药,二是病虫害的加剧,害虫在成长变异的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少量的农药不能够杀死农作物中的害虫,不能够消灭农作物携带的病毒。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研究出抗病抗虫的农业品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资金的投入,降低农业的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农业生产设备注入更多的技术含量,可以减少农作物在收割过程中的浪费,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简化农作物的种植步骤,减少资金的投入,在农业的种植过程中,加大技术的投入,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研制,减少土地的盐碱化,实现最大的农业产值,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3]。

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的发展兵团循环农业的科学技术,以发展低污染和低能耗的新型科学技术为主,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并且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保护兵团农业种植的生态环境,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的科技成果进行快速的转化,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农作物资源化的能力,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率,节约农业种植的成本,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一体化农业

促进兵团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协调好农业和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加强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之间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环环相扣,连接紧密,加强种植业和畜牧业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延长两者之间的产业链条,减少两者之间不必要的消耗,节约成本,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的发展模式[4]。

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养殖业牲畜的粪便作为养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5],可以利用农作物产生的有机肥料来饲养牲畜,牲畜的粪便会污染水源和大气,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把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转换成人们需要的能源,实现农作物的废弃秸秆用于牲畜的饲养,牲畜产生的粪便用于农作物的生长或者转化为沼气,沼气产生的废弃物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的秸秆用来喂养牲畜的循环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兵团的生活,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

(五)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兵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首先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要认清农业循环经济是有兵团农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农业的生产与生态环境必不可分,在农业的生产中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的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协调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兵团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要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农业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就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减少农产品废弃物的产生,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兵团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开发微生物资源,也就是国外所说的白色农业,开发微生物资源,缓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以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农药、化肥等,兵团可以利用微生物能源来大力发展沼气技术,缓解能源短缺的局面。

除此以外,兵团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应坚持减量化的原则,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用药、节约用肥,加大技术的投入,培育出高产值的农业种植新品种,再加上先进的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种植高产值的农作物,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兵团可以发展沼气技术,使用沼气灶,在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节约用油,坚持节约能源的原则,减少循环农业种植的成本。新疆兵团水资源本来就少,农业种植节约用水是形势所迫,也是保护环境的需要,大力的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实现农业的节水种植。肥料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贫瘠和盐碱化,减少肥料的使用,推广效果好并且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肥,推广科学的施肥方法。农药的过分使用,或造成农药品农药过度残留的情况,减少农药的使用,用生物科技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减少高残留农药和高毒农药的使用。

四、结语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兵团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兵团在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兵团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药的施加,为兵团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处理好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瑞黎,黄明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1,02:40-44.

[2]白红燕,王哲.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发展新疆兵团生态农业[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89-91.

[3]吴淑琴,桂全民.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04:5-8.

第7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 平衡施肥 无公害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40-01

平衡施肥技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配方施肥技术,是根据不同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含量以及肥料的效用,合理地确定氮、磷、钾等元素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的科学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一方面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肥料供应,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避免过量施肥,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应加以推广。就经济效益而言,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实现平衡施肥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协调施肥品种和数量,缺素补素,以平衡土壤养分状况,改善土壤条件,满足农作物需求,确保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实现。在生态效益方面,平衡施肥能够有效的保持地力水平,避免地下水源的污染,不挤占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为他们留下一汪碧水、一片蓝天。

1 宛城区无公害农产品栽培中的施肥问题

在无公害农产品栽培过程中,肥料质量不符合要求、施用比例不当、施肥方式不当以及滥用肥料,不仅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产品生产力,更严重的是会污染农产品,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使农产品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严重制约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目前,我区无公害农产品栽培中存在的施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施肥误区

1.1.1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能施化肥

无公害农产品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化肥、农药,但在产品上市时,不得检测出超标的化肥、农药残留物。所有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不对环境和作物(营养、食味、品质和植物抗性)产生不良后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严格控制化肥的投入,特别是氮肥数量。在用量较高的地方和田块,应降氮、稳磷、补钾;在化肥用量中等的地方和田块,可采取稳氮、补磷、增钾的施肥模式。化肥施用要重底早追,控制氮肥的追施时间。一般来讲,蔬菜不得在收获前8天,果树类作物不得在收获前20天,粮食作物不得在收获前期15天追施氮肥及其他叶面肥,防止农产品中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1.1.2 施用有机肥越多越好,用有机肥代替化肥

有机肥含有有机物质,并能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多种养分,具有培肥土壤、改善植物营养、提供全面营养、供肥时间长等多种优点,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源。但是养分含量低、起效慢,难以满足农作物对肥料的旺盛需求。而化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方便,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混施有机肥与化肥,使肥效缓急相济,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土壤肥力。

1.2 施肥污染

1.2.1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来源于磷肥。磷肥的原料磷矿石中往往含有少量有毒物质,如砷、镉、铬、氟等,其中以可致癌的镉毒性最强,在50余种重金属中,其潜在毒性仅次于汞列第二位。

1.2.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主要是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引起的。垃圾、粪便、动植物残体中微生物种类很多,其中不少含有危害人和植物健康的病原体,它们将以肥料的形式进入土壤。有的使农作物感染病害,有的附着在农作物表面,危害人类健康。

1.2.3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主要来源于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料,其中常混有塑料袋、煤渣、碎玻璃、建筑垃圾等,大量施用会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妨碍植物根系生长。

1.3 施肥方法不合理, 利用率低

基肥施用量较大,忽视适时追肥,氮肥的施用量偏大和前期施肥量过多,最佳需肥期追施较少或不施,追肥多采取雨前撒施,从而造成氮肥的利用率低。

2 对策与建议

无公害农产品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理需要和不同类型土壤中养分含量状况,合理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肥料,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具体施肥对策如下:

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无公害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农民对农作物平衡合理施肥的认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保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实现。

2.2 科学施肥,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农作物需肥规律、耕地供肥能力和各种肥料效益,合理确定肥料的施用量。提倡化肥深施,调整氮、磷、钾肥的投入比例,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调整基、追肥比例,适时适量追肥,切实提高化肥利用率。做到平衡施肥,缺素补素,以平衡土壤养分状况,改善土壤条件,满足农作物需求,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

2.3 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

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投入,不断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促进农产品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混合施用能降低肥效的不宜混合。如硝态氮肥与半腐熟的堆肥、厩肥或新鲜的秸秆混合,会由于反硝化作用会引起氮的损失。

2.4 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辅施微肥

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目前除个别地区或田块外,不提倡施用铁、锰、铜、锌这4 种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用作基肥。另外,微量元素受土壤条件和不同作物的敏感性制约,同时,由于基施微量元素肥料利用率不高,且难以施用均匀,用量偏大又易造成局部毒害,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适宜叶面喷肥补充微量元素。

第8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一、黑龙江省种植业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的种植结构在5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大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并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布局。

1.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

黑龙江省农作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3%。

2.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一定发展,但占的比重低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之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发展迅速,但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低,经济作物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大约在17%左右,而且各年的播种面积有一定起伏。

二、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不佳

黑龙江省政府于2000年5月《关于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拉开新一轮农业战略性调整的序幕,提出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改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牧主辅换位”的目标。近年来畜牧业得到快速跨越式的发展,而同期种植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2006年粮经饲作物播种面积比例86:11:2,远未实现《意见》中“至2005年调整到60:21:19”的目标。

2.品种及品质结构调整有待改善

一是优质品种中粮食作物品种多,小杂粮和经济作物品种少;二是高产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三是普通品种多,名牌品种少。四是品种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低,面积的调整大多是适应性调整,科技含量的提高才是战略性调整。

3.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黑龙江省高油大豆、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产品品牌没有得到全国品牌评估体系的认可,主要是由于质量问题。大豆的出油率较低;小麦的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定时间较短,拉伸面积较小;玉米品质不优、类型不专,收获期籽粒含水量高。这些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产品品牌的发展,已经在无形之中影响到黑龙江省农产品竞争实力。

4.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高,但普通农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因拥有农垦系统,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东北最高的。农垦系统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超过90%,但普通农业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因此,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大型农业机械工作效率,增加了作业成本;此外,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低。

三、推进和完善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1.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政策为准绳

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集政策性、科学性和群众性为一体的战略体系。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必须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因此,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应在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并落到实处。

2.“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专用化生产

选用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基础。除了解决好品种问题之外,还需要有相应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应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等研发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粮食作物品种的遗传潜力。为促进主要作物专业化生产和满足不同社会需求,重点是发展高油与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各种加工专用型与饲用型玉米、优质强筋小麦、专用马铃薯等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技术。

3.加强标准化生产

从大豆、玉米、水稻等重点粮食作物抓起,把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转化成易于操作的农艺措施,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粮食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从种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关键环节抓起,尤其要注重发挥农业机械在标准化作业当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新型农机具和农机技术的培训体系,农机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农机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农机生产服务体系。

5.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首先,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改善局地地形条件,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增加降水就地入渗量,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其次,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第三,对中低产田可以通过农艺、生物综合措施进行改良,使其逐步变成高产稳产农田。第四,营造经济型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要控制工业废料对农田的污染。

6.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特色占先机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在“名、特、优、新、稀”上做文章,开拓更宽更广的致富门路,这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补充。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地理、环境及市场优势,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瓜则瓜,大力扶持或创造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名贵稀有农产品,山区可发展野生植物和林果资源如茶叶、板栗、银杏、柳编等;平原可适当发展塑膜温棚农业以及特种作物,如大棚香椿、温室荆芥、反季节蔬菜、速生花卉、盆景植物、草坪植物等。

7.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企业作后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生产特别是乡镇企业,多以农副产加工和农业机械生产为主,从原料、产品到职工均与农户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想拓宽优质农产品的出路,就有必要与企业联姻,搞综合开发。有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企业,搞深加工,如小型面粉厂、粉丝厂、罐头厂、食品蔬菜加工厂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消除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农产品向更深层次的转化,可相对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第9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 作物;化学调控;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图分类号 S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135-02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人工合成、具有植物激素活性剂功能的化学物质,英文名为plant growth regulator(简写为PGRs)。PGRs具有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的作用,进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1]。作物化学调控技术(crop chemic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使作物朝着人们预期方向或目标生长而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手段,而利用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手段进行物质代谢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的构成[2],且PGRs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国内外农业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手段[3]。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通常通过调节外界环境因素(例如水、气、光、热等)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及产量,而作物化学调控方法则更加注重内在因素的刺激与调控,根据人们的需求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节。

1 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历程

1928年荷兰人Went首先发现植物激素,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植物激素在作物花期及坐果期的调控作用十分突出,并取得了巨大成就[4]。随着研究的快速发展,这一领域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近100种的PGRs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地貌、气候差异巨大,PGRs的具体使用种类也各异。例如植物脱叶剂、矮化剂、干燥剂等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原因在于欧美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采用上述PGRs能够有效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而在日本,GA3被广泛用于生产无核葡萄、打破马铃薯的休眠期,其原因在于日本农业更加注重提升农产品的品质[5]。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其农业生产通常更加注重农产品的产量,我国科学家将多效唑应用于水稻、油菜的生产中,实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应用推广多效唑最多的国家[6]。

可以说,国外作物化学调控市场已经趋于成熟,PGRs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更新换代的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对PGRs的研究与推广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预示着PGRs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2 化学调控在主要作物上的应用

2.1 农作物提质增产

农作物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产量,地理气候和品种的差异是影响作物产量最关键的两大因素。PGRs的调控作用很难一概而论,不同时期、不同作用部位、不同作用机理条件下,PGRs的调控效果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7],进而对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果也千差万别。马雪梅等[8]发现,通过探索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使用不同的PGRs,最终可以实现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目的。具体而言,在水稻分化期时使用吨田宝能够有效促进细胞组织分化、提升叶绿素含量、加快水稻生长发育,研究数据表明,可以有效增产9.8%~17.3%;除此之外,水稻齐穗后期联合喷施多效唑和6-BA,可以提高籽粒中胚乳淀粉含量,有效提升水稻品质,也可以利用PGRs定向调控米粉稻中稻米直链淀粉的含量来改善稻米品质[9]。

2.2 作物株型结构塑造

作物获得高产,良好的株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基础[10]。农作物倒伏问题的出现,关键原因在于农作物的植株较高、较细。因此,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合理施用PGRs可抑制农作物徒长,进而降低农作物高度、增加植株的直径,并能够有效提升茎秆中木质素、纤维素等的含量,进而提升茎秆韧性,最终提升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带来的经济损失[11]。此外,作物的抗茎倒能力也是衡量作物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玉米等作物,可通过施用植物生长调节提升抗茎倒能力[12]。

2.3 提高作物抗逆性

首先,遗传因素是影作物抗逆性最关键的因素。其次,植物激素含量、活性的变化也是影响作物抗逆性的重要因素,因而通过调控植物体内激素含量及活性机理能够有效提升作物的抗逆能力[13]。盐胁迫会阻碍种子中核酸与蛋白的合成,破坏有丝分裂,影响种子发芽及幼苗的生长发育。例如,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势较低的小麦产区,由于经常遭受涝渍灾害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受到严重威胁,可通过使用PGRs来提升小麦中抗氧化酶含量,提升小麦根系活力,进而抵抗涝渍带来的影响[14]。除此之外,另有研究发现,通过采用PGRs浸种处理,能够有效缓解玉米苗期干旱带来的影响[15]。某些富含赤霉素、水杨酸以及脱落酸等低分子PGRs对提升农作物的抗干旱、抗低温能力有显著作用,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生产带来了新的启示。

3 化学调控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PGRs虽然具备提升产量、提高品质、增强作物抵抗力等一系列优势,但其毕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视为一种植物农药。通常情况下,其毒性较低且残留较少,经过微生物分解、雨水冲释等作用后不会对人畜、作物、土壤等造成危害。但如果PGRs使用不当,在用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其所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 展望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作物化学防控技术已逐步成为业界研究与推广的热点。众所周知,化学调控给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稳产,还有效提升了品质、效益。例如打破环境因子的限制,简化常规栽培技术体系,有助于提高生物效应、生产效果、经济效益和安全性。目前,我国在大田作物化学调控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随着化控调节技术研究的深入,向混合型试剂方面发展、注重试剂多重功效和相互配合使用,以及防止污染、残留等成为今后研究的主流。

5 参考文献

[1] OGUCHI R,HIKOSAKA K,HIROSE T.Does the photosynthetic lighta-ccli-mation need change in leaf anatomy[J].Plant Cell Environ,2003,26:505-512.

[2] 张卫中,姚满生.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高效农业,2007(1):11-13.

[3] 顾万荣,葛自强,陈源,等.中国作物化控栽培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农业工程科学,2005,21(7):400-405.

[4] 刘拉平.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抗旱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0(7):33-34.

[5] 赵昌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与作物的化学调节[J].湖北农业科学,1988(10):39-41.

[6] 张锋,潘康标,田子华.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及应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93-195.

[7] 翟丙年,郑险峰,杨岩荣,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6):1069-1075.

[8] 马雪梅,杨靖韬,戴兴玉.水稻应用化控剂吨田宝及加其助剂试验总结[J].北方水稻,2011(4):66-67.

[9] 王法宏,赵君实,秦月秋,等.化控l件下小麦基本苗密度对产量的效应[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3(3):183-187.

[10] 陈静彬,刘强,荣湘民,等.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及贮存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9-102.

[11] 张建军.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早稻垩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2:34.

[12] 孟彦,李艳萍,王文化.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0):110-111.

[13] CROOK M J,ENNOS A R.Stem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in four winter wheat cultivars[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94,123(2):1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