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精选(九篇)

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1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全国占比;主成分分析;驱动因子;价格变动;植棉劳动力

成本棉花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着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冲击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棉花种植面积波动性大,影响了棉花产业的稳定,有关棉花供给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肖双喜等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新疆、河南、江苏和山东棉花种植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棉农的种植惯性及收入因素对棉花面积影响很大[1]。钟甫宁等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与替代作物的价格、单位面积产量比值、非农就业机会、农业投资等因素对棉花生产区域格局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棉花与替代作物的相对价格影响最为突出[2]。谭砚文等利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与协整检验技术对中美两国棉花生产者供给反应函数进行了度量,发现我国棉农的决策行为主要受成本和价格的影响,而美国的棉农却呈现出反市场化的逆向行为[3]。杨莉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棉花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面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棉花单产与棉花种植面积的关联度最强[4]。虽然上述研究从微观、宏观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对棉花供给进行了探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上述研究多集中在2008年左右,而近年来我国棉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棉花供给的影响因素也会有所差异。本研究从棉花产前、产中和产后更全面的视角对棉花种植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随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植棉面积急剧萎缩,棉花种植布局开始向西转移,新疆棉区优势地位凸显,目前已形成了“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中国棉花市场看新疆”的格局,可见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棉花的产量。因此,研究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及种植的主要驱动力,在棉花市场需求逐步回暖的背景下,对促进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稳定全国棉花市场供应、推动新疆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新疆地区2000—2014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探求其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从而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1研究区域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一黑一白”等政策的扶持下,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已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棉花产区。由图1可见,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直线上升,201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是2000年的1.88倍,达到190.43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13%。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后,新疆政府制定了棉花种植结构调整计划,2015年下调幅度达到6.12%,2016年继续下调约16.7万hm2,考虑到新疆棉花的战略地位,棉花种植面积将趋于稳定。2015年新疆棉花产量达到350.3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2.5%。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棉花生产成本达到31627.5元/hm2,地方成本为28500元/hm2左右,其中劳动力成本占60%左右。由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疆棉花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全新疆实现58%的机采率,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达62.95万hm2,机采棉面积突破43.33万hm2,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68.84%,其中尤以第八师机采棉发展最快,第八师棉花机采率达到82%。新疆地方机采率达到22%,机采棉主要分布在精河、沙湾、博乐和玛纳斯等区域,其中沙湾县四道河子镇的机采率达到100%,玛纳斯县达到80%。棉花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新疆棉花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产值占种植业的60%,农户收入中35%来自棉花产业,棉花主产区则占60%~70%(数据源于《2016年新疆统计公报》及2016年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的相关调研)。棉花产业成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始终占据无法取代的地位。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着棉农的收入,对新疆的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意义。

2新疆植棉面积变化驱动的因子分析

2.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首先利用SPSS19.0软件对新疆地区2000—2014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棉花种植面积的主要驱动力。然后,建立棉花种植面积与各主要驱动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回归模型,对主要驱动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本研究采用新疆地区2000—2014年共15年的相关数据,数据分别来自《新疆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部分数据经计算整理所得。

2.2指标体系的构建

棉花是我国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产业链延伸最长的农产品之一,影响棉花种植情况的因素比较复杂,不仅包含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包含价格、农业发展水平以及纺织业发展中棉花最重要的替代产品化纤的产量等。根据新疆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在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共选择12个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hm2)、X2(有效灌溉面积,万hm2)、X3(新疆棉花产量,万t)、X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X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6(棉花单产,kg/hm2)、X7(粮食单产,kg/hm2)、X8(棉花单价,元/kg)、X9(单位面积平均收益,元/hm2)、X10(化学纤维产量,万t)、X1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12(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万人)。

2.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棉花驱动力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将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新的综合因子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中每组变量代表不同的基本结构,也称为公共因子[5]。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棉花种植面积驱动力进行分析,相关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与之对应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3.882%,已经包含这12个指标中大部分的信息量,达到了分析要求,因此只须提取3个主成分即可。通过计算得到旋转之后的载荷矩阵(表2)从表2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主要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1)、有效灌溉面积(X2)、新疆棉花产量(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X5)、棉花单产(X6)、化学纤维产量(X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1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X12);第2主成分主要包括棉花单价(X8)、单位面积平均收益(X9);第3主成分主要包括粮食单产(X7)。因此,可以把影响棉花种植面积的主要驱动力归为3类,第1主成分包含棉花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金、人力和农机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是棉花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资料,而化学纤维产量虽然属于棉花的替代产品,但是化学纤维产量的提高是工业投入增加的重要体现,因此将该类定义为产业投入因子;第2主成分与棉花的价格和收益有较大的相关性,价格和收益往往由市场决定,因此将该类定义为市场环境因子;第3主成分主要是粮食单产,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会挤占棉花的种植空间,当粮食生产产量高、效益好时,农民会选择种植粮食,对棉花种植面积产生影响,因此将该类定义为替代作物因子。

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

3.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驱动力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棉花种植面积的主要驱动力是产业投入、市场环境和棉花替代作物。根据载荷矩阵结果,农业机械总动力、化学纤维产量分别是农业投入、工业投入的重要体现,因此选这2个指标作为产业投入因子。由于价格相比单位面积平均收益是市场环境变化更直接的体现,因此选取棉花价格作物市场环境因子,以粮食单产作物棉花替代作物因子。共选取4个主要驱动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棉花种植面积为因变量(Y)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及各变量参数见表3。由表3可以得到棉花种植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X4)、粮食单产(X7)、棉花单价(X8)、化学纤维产量(X10)4个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Y=92.032+1.301X4-0.024X7-2.346X8-17.530X10。模型结果表明,除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因素呈现正向驱动外,粮食单产、棉花单价以及化学纤维产量3个因素对棉花的种植均呈现负向驱动。综合主成分分析结果,这几个因素就是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3.2主要驱动因子对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

3.2.1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越高,说明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2015年新疆地方棉花生产成本为27000~28500元/hm2,其中物化成本占40%,而人工成本占60%,成为棉花种植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要素资源的短缺和价格的提高,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将进一步降低,但是机械化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带动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从方程来看,农业机械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棉花种植面积将提高1301hm2。3.2.2粮食单产粮食是棉花的替代作物,根据理性经济人理论,农民会通过预期收益进行种植决策,粮食单产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户种植棉花的意向。方程结果显示,虽然粮食单产会对棉花种植产生负面作用,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3),可见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农业生产种植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作物种植的效益都比较低下,农民弃棉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但是种植棉花有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支持,农民可以保障基本收益,实际上农户种植棉花比种植粮食的意愿要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棉花单位面积平均收益逐年下降,但是棉花比较效益较高。3.2.3棉花单价棉花的价格会直接影响棉农的种植积极性,进而对棉花的种植面积产生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2013年之前棉花种植面积和棉花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同期变化方向并不都一致,如2004年、2011年棉花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但棉花种植面积却是增加的;从回归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棉花价格对棉花种植面积的驱动力呈负值。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棉花价格对种植面积的驱动存在滞后性。当年的价格涨跌可能影响今后1年甚至数年的种植面积变化,影响周期大概在3~4年[6]。(2)棉花价格上升,农民的获利是微薄的,并不能形成正向的驱动力。棉花价格上涨,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人工费用也是水涨船高,甚至远超棉花价格增加的幅度。(3)棉花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需平衡,棉花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政府调控力度大,棉花价格更多地受政策的影响,导致价格对种植面积的驱动力大大减弱。3.2.4化学纤维产量棉花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材料,其成本占纺织业成本的比重高达70%以上。在纺织业的各种原材料中化学纤维是棉花的一种重要替代品,当棉花供不应求或者价格太高时,纺织企业在生产中会选择增加化学纤维的使用量,以减少棉花用量,这种信号会对棉花下一年度或未来年度的生产产生影响。一般在化学纤维需求量较高的地区,棉花生产规模指数较低。根据张立杰等的研究,棉花的主要需求来自纱线生产,纱线生产波动会引起化纤生产的波动[7]。回归结果也显示,化学纤维产量对棉花种植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每增加1个单位的化学纤维产量,将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17530hm2。

4结论

根据新疆地区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基本情况,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地区2000—2014年棉花种植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15年来净增加89.2万hm2,年均增长率4.62%。2014年新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使当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历年来最大值,为195.33万hm2。在棉花种植结构调整政策下,2016年棉花种植面积为173.76万hm2,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趋于稳定(数据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农业厅调查结果)。(2)新疆棉花种植的驱动力主要有产业投入、市场环境和替代作物3个主要因子。在对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学纤维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虽然粮食单产和棉花价格对棉花种植面积会产生负作用,但影响比较小。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为了稳定其棉花种植面积,保障棉农收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发展机械化成为必然趋势,新疆应加大机采棉品种研发力度,积极探索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创新生产技术,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棉农种植效益;二是建立健全棉花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我国棉花受政府调控力度大,在目标价格背景下,棉花开始由计划调控转为市场自由配置,但棉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棉农缺乏价格预期和指导意识,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棉农参与市场,降低种植风险;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小规模种植难以实现规模收益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应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棉花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棉花产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肖双喜,刘小和.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河南、江苏和山东四省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8(4):79-84.

[2]钟甫宁,胡雪梅.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1):4-9.

[3]谭砚文,李朝晖.中美棉花生产者供给行为的比较分析———基于适应性预期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5-52.

[4]杨莉,杨德刚,张豫芳,等.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2):476-484.

[5]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李穗英,孙新庆.青海省近1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5):39-44.

第2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棉花生产 优质棉 机制创新

江苏是全国的主产棉区。1981-2002年江苏累计种植棉花1094万公顷,占长江流域的35%,位居该棉区首位,占全国面积的10%,列全国第五。江苏也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自1999年以来全省年纺织用棉稳定在50万吨以上,目前年纺织用棉量发展到现在的13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l/5。棉花生产对棉区农民的经济收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主动适应纺织工业多样化需求,在全省大力推广种植了适纺中高支纱、精梳纱的高品质原棉,给全省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活力。2005年全省棉田面积36.8万公顷,其中高品质棉8.67万公顷,占棉花总面积的23.6%。棉花质量水平也登上新台阶。但是在棉花产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纺织企业对植棉和轧花环节缺乏信心,对生产基地和轧花企业能否种植和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高品质棉表示怀疑,不愿与植棉基地和轧花企业进行紧密型的联合,不愿冒风险建立生产基地和订单生产。

(2)轧花企业对棉农的履约能力没有信心,担心签了订单却不算数,不是收不到棉花就是掺杂使假,怕亏本。

(3)农民选用高品质棉怕优棉卖不到优价。

2 提高棉花产业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1)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必须从总体上重点抓好下列四个环节:一是统一规划布局,建立优势生产基地。二是搞好高品质棉品种的宣传,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三是搞好订单生产,实施链式开发。确保与棉农签订订单合同率100%以上,与纺工企业或棉花企业签订订单95%以上。在建设生产基地过程中,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型、“纺工企业十良种棉加工厂十农户”型、“棉农合作组织十农户”型等有效的产业化模式,健全利益机制,使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自然松散的利益联结为契约式的紧密联结,促进生产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棉花产业的带动能力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首先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把扶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促进高品质棉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切实抓在手上。其次,培优做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轧花、纺纱、织布、服装企业进行优势互补,适度整合,通过设备、资金、人才、技术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合作、股份等办法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最后,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高品质棉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引导,调动方方面面力量,发展高品质棉龙头企业。

(3)加强机制创新,让棉农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是建立高效务实的高品质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棉农合作经济组织应坚持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在高品质棉核心县重点建立一批法人型、规范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棉农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建立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和规范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推进订单生产,实行产销直挂,逐步实现高品质棉产业化经营。应本着双赢、多赢的原则,明确各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关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连结基地和棉农、企业和基地、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在目前企业和棉农缺乏信任和沟通的情交由镇村合作经济组织来管理。在合同兑现后,返还给各方,以确保合同各方都信守承诺。通过定金、良种补贴、优价收购、利润二次分配等经济手段确保合同兑现,以满足企业对棉花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保证棉农真正得到实惠和稳定收益,使高品质棉生产真正形成市场决定生产,企业建立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动作新机制。

(4)加强指导与服务,提升棉花产量和质量

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紧张、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及省市财政应加大棉花技术服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农技推广人员针对生产实际研究推广高品质棉优质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技术和棉田简化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确保正常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棉花栽培新技术的到位率,提高棉农的植棉水平,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

3 结语

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棉花品质结构,提升原棉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调整棉纺织结构,满足纺织工业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效益,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它对于提高江苏省棉纤维质量水平,增加棉花附加值,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纺工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一、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把抓好棉花产业作为当前十分突出的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困难,积极应对,迅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各乡镇、各部门要重视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疏导好农民情绪。要向农民宣传今年棉花产业出现多年未遇的严峻局面,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大的经济环境和自然气候影响;要宣传各级政府已经采取和正在采取的相关措施;要宣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一项产业都要面对市场风险。

三、县财政要重点对主产棉区乡镇给予支持和倾斜。县民政和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核实灾情,积极向上报告灾情,争取救灾支持,春节前要在主产棉区重点救济1000户困难户,具体救济方案由县民政局会同农业部门和各乡镇制订。

四、县农发行、县信用联社要争取上级行政支持,确保符合资质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所需的收购资金,保证不向棉农打白条。信用联社要争取省市联社支持,对棉农小额信贷延缓归还期,降低利息。

五、县财政、县供销联社要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财政对棉花收购企业的补贴。棉花收购企业要在困难形势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握好市场态势,勤收快销,薄利多销,严禁借机压级压价、牟取暴利。

六、县监察、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棉花市场的监管,防止压级压价、白条收购,维护正常购销秩序。人保财险支公司要及时兑付参保棉农的灾损保险。

七、县农业部门要及早规划,指导各地搞好明年农业结构调整。主产棉区要引导农民稳定种植面积,防止在水系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地方违反科学不切实际的压棉扩粮;分散产区和非宜棉产区要引导农民压减棉花种植面积;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的棉花品种,改变我县棉花品种多、乱、差的状况,提升我县棉花品质和产量。

八、县减负部门要重点加强对主产棉区的农民负担监管,坚决杜绝加重农民负担行为。

九、各乡镇及有关单位要加强检查督促,积极防范棉花收购、储存过程中的火灾事故和被盗事件发生。

十、切实加强救灾补损力度。各乡镇要引导农民改变惜售和统售(不分级)的习惯,争取尽可能在低价位上争最高价钱,要引导农民棉花损失油菜补,棉花损失务工补。

第4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摘要]郑州地处平汉、陇海铁路的结点,交通区位优势得以彰显,铁路遂成为其近代棉业发展的容媒和助力器。近代铁路的筑成,促进了沿线地区棉花生产的区域化与商品化。交通网络和贸易网络的互动,使得近代郑州的棉花贸易体系初步形成,棉花转运、堆栈、打包诸业迅速兴起,郑州亦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三大原棉转运市场之一。在影响近代郑州棉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显着,这也是铁路交通功能型城市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普遍特征。

Abstract: Zhengzhou lies upon the railway joint of the Ping-Han and the Long-Hai lines, which has fully embodied its regional predominance on transportation. Thus railway has been the medium and propellant of the modern cotton industry of Zhengzhou. The building of modern railway system has promoted the regionalization and commercial trend of cotton production along the line. Moreover, the interpenetration between the traffic and the commerce networks has made it possible that the commercial system of the cotton commerce of modern Zhengzhou come into being, the industries of cotton transporting, stacking and packing rapidly gave to rise,and Zhengzhou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biggest markets of cotton transporting in modern China. Among a good many factors which have been wo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otton industry of Zhengzhou, the function of railway was the most remarkable, and it is also the prevalent characteristic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which puts demands on the booming of railway networks.

Keywords: railway lines of Beijing-Hankou; railway lines of Longhai; transporting and marketing of cotton; Zhengzhou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的增长及贸易需求,推动了以铁路为中心的近代交通体系的建立,与之相伴,近代铁路网络的构建,亦深深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最为重要的推动力。[1]铁路沿线区域成为继沿海、沿江地区之外的重要的经济成长区,铁路交会处一批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城市迅速崛起,郑州即为其典型代表。1905和1909年,京汉铁路、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相继筑成并交会于郑州。铁路的修建推动了沿线植棉业的发展,棉花贸易的需求使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得以彰显。郑州棉业①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近代工商业的重心,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棉转运市场。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此专题的论述尚不多见,一些学者在探讨近代铁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或是在近代河南棉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参见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第67~88页;袁中金:《河南近代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史学月刊》,1993年第4期;江沛:《华北における近代交通システムの初步的形成と都市化の进展》,青柳伸子译,[日]《现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18期;等)。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前人的成果多侧重于宏观层面,微观的透视极少,对于郑州作为交通网络的结点,是如何凭借近代铁路的助力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的,以及铁路与近代郑州棉业之间互动关系的剖析涉及不多,本文则以此为重点展开探讨。

①本文所论述的棉业,不是专指狭义的棉花种植业,而是泛指棉花贸易、转运、仓储、打包等广义层面上的棉业概念。

一 铁路:近代河南植棉业和郑州棉业发展的助力器

未有铁路之前,中国内地的植棉事业极不发达,基本上是种植传统中棉,显示出小农社会自给自足的特征。虽然有些产棉地区市场良好,中间人以低价自粮食过剩地区运来粮食,使得这些地区逐渐变为依赖售棉现金购买粮食,但大部分内地农民仍仅以自给为耕种目的,如能敷一家之用,即不愿多种,[2](p79)以规避饥荒的侵袭。灵宝、陕州(即陕县)、新乡等地盛产棉花,是全国有名的产棉区,但由于交通不便,这里的棉花很难运出。[3](p43)安阳县境西北及西南为产棉区,在平汉路未通时,棉多半由小车、马车运销卫辉、怀庆一带,远及黄河以南,直达开封、许昌等处,[4](p4)[2](p80),其流通范围是相当有限的。河南棉业的发展,主要限于水运便利之地。“河南水道,北部以河(黄河)为大”,“以北诸水不入黄河者,率由卫河至天津出海,南部以淮(淮河)为最大,中部及东南、东北部水多入之,其西南诸水则入于汉”[5](p127),这三个水域便成为河南原棉的主要产地,亦是商品贸易的中心地区,诞生了周家口、朱仙镇、道口等着名的沿河商业城镇。尽管河南水运网络不太发达,并受季节性制约,但在传统运输时代,水运在河南商品运输体系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20世纪初起,铁路的敷设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要素,有力地推动了植棉区的形成。从水运到铁路运输的转变产生了足以使河南省经济面貌完全改观的经济力量,[6]而且由于河南省“河运相对的不发达,铁路在棉花生产区域之推广与运销之促进上所占地位益形重要”[2](p83)。如表1所示(笔者据资料编制,有所改动),河南的主要产棉县多邻近铁路,尽管我们无法估算棉产增加部分有多少是铁路通车带来的,但依照日本学者小岛精一所着《北支经济本》(千仓书房1937年版)一书中,收有一张华北农作物分布图和地理分布图可以发现,许多无水路交通之便的产棉县份,由于铁路的便利而广泛种植棉花,其对棉作区域分布与推广的贡献不言而喻。

河南近代铁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后,西北、东部、西南的水域运输网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趋于衰落,①蜕变为不发展的地带。沿着陇海、平汉路形成的“带状”经济走廊却呈现出发展迅速的景象,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铁路的兴建把农村引向市场,市场经济通过铁路又给农业生产以影响,它影响到农民种植作物品种的选择,[8](p640)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商品化与区域化趋向 ,在铁路沿线形成了诸多棉花集中种植区。市场需求及利润的驱动,使得农民面向市场生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可能。20世纪初,长纤维的美棉传入河南,豫西陇海线两侧的农民开始由中棉改种美棉。陕县、阌乡、偃师3县植棉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8%、29%、35%,成为植棉集中区,逐渐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全省植棉区,年产量50万担以上。[9]据华商纱厂联合会的统计,1922年至1926年,河南植棉面积年均为2856822亩,占全国(10个产棉省)植棉总面积的9.7%,年均产棉579350担,约占总产量的7.82%。[10](p1~3)[11](p221)1930年前后,河南植棉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省108县,植棉者已占90县之多”[12](p8),商品率亦高达70%左右。[13]从全省范围来看,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东和豫西的铁路沿线地区,产棉量的大部分要通过陇海、平汉铁路运抵郑州,再转运至通商口岸城市或国外。

河南植棉业的发展为近代郑州棉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近代交通体系的形成迅速联结了河南的地方市场,棉花的广泛种植与交易的频繁,刺激了区域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商业活跃区。它们一般具备两个条件,要么集中种植棉花,要么邻近便利交通线。[14]河南棉花的“主要产地市场,有灵宝、陕州、洛阳、新乡、许昌、商丘、确山、信阳等处;中级市场,则有郑州、安阳、汲县、武陟四处”[15](p95),较大的产棉市场和中级市场几乎全部居于铁路沿线或站点,中级市场以郑州最为重要。郑州居于十字交通枢纽,其区位优势带动了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郑州原本是一个街道狭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县城,并没有棉花这个行业,植棉亦很少。据统计,1923年“植棉仅6145亩,产棉1598担”,相对于河南省“2693068亩棉田、667512担的总产额”[16](p36,39,1,2)而言,所占份额实属很低。但是郑州植棉的不足并未妨碍其交通优势所带来的棉花贸易的繁荣。铁路通车初期,西路棉商和少数棉农,只是随时携带絮棉和籽棉,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出售。后棉商渐多,棉花的交易场所——花行诞生,形成了郑州最初的棉花市场。1913年,陇海(汴洛)铁路开始向东西展筑。1915年向东延伸到徐州,与津浦铁路相接,继又延伸到海州大埔,与海路相连,打通了郑州棉运的出海口。随着棉花业的初兴,1916年郑州花行同业公会成立,棉业得以快速发展。1920年,棉花外运量由每年7万包增长为17万包(此时为虚包,每包重100公斤)。从1923年起,郑州棉市的交易量大幅增加,贸易日盛,可谓是“棉商云集,举凡省境各棉产市场,多有产品运往集中,而陕晋两省棉产亦多经此销售转运,每年棉花交易,常达百余万担,实为我国中部主要棉市”[15](p95)。陇海铁路在1931年向西展筑到潼关,扩大了郑州棉业市场圈的影响范围,其市场结构、设施亦随着棉花贸易的繁荣而日趋完善。货栈、仓库、打包厂等棉花转运配套设施以及银行、银号等金融机构纷纷设立,郑州的棉花贸易体系初步形成。

在近代华北区域经济与贸易体系从传统自给自足向外向型发展的进程中,近代交通体系的根本意义,在于以低廉的价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员在短期内进行长距离的交流,大大拓宽了人与物的活动空间。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近代交通体系拓展了交通枢纽城市工商业的幅射能力,原本在市场贸易网络中并无突出地位的郑州,日益扩张并上升为区域内地区中心城市。[1]棉业是近代郑州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推动了郑州棉花集散市场的形成,可谓是近代郑州棉业发展的引擎。

①这里所谓的衰落是个相对的概念,铁路网络的构建确与水路运输产生市场竞争,这在仅仅依靠水运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但在同时拥有水路和铁路条件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二 铁路与近代郑州棉花转运、堆栈、打包业的兴起

近代交通网络的构建、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植棉区的形成。当原棉产出以后,除一部分满足自用外,其余则要通过流通途径即近代交通网络(以铁路为主,辅之以水路和陆路)到达原棉消费市场,其流通市场或者说是中级转运市场随之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陇海、平汉两路交会处的郑州,与平汉、长江接运处的汉口以及胶济、津浦交叉处的济南,成为中国最大的三个原棉转运市场。[17](p283)

就历史层面的考察,并非是铁路一通,郑州棉业遂兴,其影响力是逐渐体现出来的。铁路建成之初,郑州棉市并未迅速形成,直至“民国八、九年间,逐渐成市,在十一年至十四年间,交易极为兴盛”[18]。据估计,每年通过铁路运抵郑州的棉花量,1919年为35万担,1923年约30万余包(人力打包每包约重180斤),1924年为50万余包,1927年约20万余包,1929年10万余包,1930年约5万余包。[19](p127)[20]另据郑州棉花征税所的统计,1929、1930年郑州棉市交易量分别为83549包和33982包。[20]1930年以后,中原战乱的不利影响逐渐消弭,郑州市场的棉花转运遂大幅增加。

郑州转运销售的棉花,主要通过陇海、平汉铁路运达,分别来自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若按类别来分,郑州棉市计有四类棉花:一是灵宝棉,又日德棉,系美种,产自陕州、灵宝、阌乡等处,花绒最长,居我国长绒花之首,每年产额约20万担。这些棉花分别由阌乡、灵宝、陕州、洛阳、巩县等处集中,然后通过陇海铁路运抵郑州,再由郑州分运沪、汉等处。阌乡、灵宝的棉花,也有由黄河转运郑州的,但河运不靖时,多由船运到陕州,再由陕州装火车运往郑州;二是洛花,产自洛阳平乐、象庄、李村、石桥等处,每年约10万担,通过陇海铁路运到郑州;三是陕棉,为陕西省之桥川、云阳、赤水、渭南、新洲、朝邑等处所产,每年来郑销售计30万担。陕西泾河、渭河流域产棉,先集中于咸阳、渭南、泾阳、三原等处,洛河下游产棉集中于朝邑,除一少部分沿渭水人黄河至郑外,大部分由陇海路运往郑州;四是晋棉,产自山西省平陆、荣河、韩城、绛州、翼城等处,年约5万担以上,主要由观音堂运抵郑州。若按普通计算,每年值价3000余万元,遇丰收之年,即可加倍。[17](p285)[21]此外,豫北棉产,集中于安阳、新乡等处,多销往天津,部分通过平汉铁路运至郑州转销他处。

郑州汇聚的棉花,大部分运销上海等各通商口岸,约占总量的3/4,而销售在本地或北方各纱厂的仅占1/4。根据时人对郑州棉市的调查,1927年至1930年由郑州运销各地的棉花数量如下(表2~4):

从上述三个年度棉花运销情况来看,前两年收成正常,棉市稳定,基本保持40余万担的运销量。而在1929~1930年度,因陕西旱灾,收成寥寥,故与往年相比陕棉来量大为减少。加之中原大战爆发,交通中断,给铁路货运带来不利影响,运销上海的棉花甚至不及此前年度的1/20。从1927~1930年郑州棉花运输的流向(表5)来看,除部分为本地或他处纱厂使用外,半数左右由陇海铁路运至大埔,然后改装小火轮运往上海,其余则部分由陇海铁路转销青岛及日本,部分通过平汉铁路南运汉口或北运天津。1922~1932年10年间,郑州市场上的棉花约有70%流向上海,其次是汉口,约占20%,天津约为5%。[22](p92 )1932年以后,青岛方向的贩运急剧增加,汉口方向则大为减少,而天津方向的棉运几乎绝迹,这是由于国内纺织业开始衰落所致。

棉花交易,一般要通过花行来进行,其在棉花市场中发挥着桥梁作用。郑州的花行在诞生之初,本身业务并不买进卖出,仅作为交易的中介,从买卖双方索取佣金。到了后期,花行开始从事实质性的经营,往往用“买期花”的手段牟利,趁青黄不接时,把没有成熟的棉花以极低的价格预购下来,待成熟后卖出,即可获得较高利润。先后设立的花行有玉庆长、立兴长、德记、德昌、慎昌、复信、仁记、谦益和等十余家,[23](p17)其中德昌和立兴长的规模较大。

随着来郑销售的棉花日益增多,花行已无法满足棉花存储需要,郑州货栈业应运而生。设栈收租,在当时颇为盛行,主要的货栈有通成、惠元、豫安、公济、信丰、公兴、永丰、古宏、豫茂、豫西等十余家,其中以通成的规模为最大,系金城银行创办。货栈可代棉商通过花行达成交易,有些还可以凭栈单到银行为棉商办理押汇手续。郑州棉市上的货栈一般比较简陋,最大容量为4万包,平均每栈只能容2万余包。[20]1934年时,郑州货栈业共有会员单位13家,计有店员161名。[24]

棉花长途运销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打包。铁路棉运促进了打包业的发展,“陕州、灵宝以及关中、泾阳、渭南、朝邑等棉花悉运郑州集中,成交后打成机包再行输出”[25](p160)。在铁道部颁布特种轻笨货物装运办法以前,平汉、陇海两路用整车装运棉花,不论实际运量,均以车辆的载重吨数核收运费,实际运输量往往会低于车载吨数。车身宽长的几款20吨车,虽能勉强多装,但每车最多仅能装15~16吨棉花,棉商需要多付余下4~5吨的运费。其他车栏较高、车身狭短的车型更是不适合运载棉花。在棉花上市之际,适合运输棉花的车皮往往供不应求,棉商迫不及待,改装大车,由旱道起运,铁路收入,亦受到连带影响。[26]当然,对于华北地区而言,选择陆路或是水路运棉,仅限于短途,长距离大批量的棉运,唯一的选择是铁路。在此情况下,棉商多通过打包厂或自备打包机,进行机器压包再行运出,以增加密度,缩减体积,减少运输成本。

棉花打包的样式、大小、重量以及所用材料,并无统一标准,大致可分为铁机包、木机包和人力包(松包)三类。1925年以前,郑州仅有人力和木机打包厂,所打棉包为虚包,体积庞大,不便铁路运输。1925年,郑州第一个机器打包厂——豫中打包厂建立,占地50余亩,资本35万元,[15](p103)[20]设备较为完善。其打包机器系英国制造,用蒸汽发动机迅速成包,每小时能打30~40包,每包重量约450~500磅,棉包体积大为缩小,运输成本降低,颇受棉商欢迎。豫中打包厂每年能打8个月,平均每季可打6万包,每包(计500市斤)收费8元,一般毛利为10%,经营状况良好,获利颇丰。[3](p43)[20]“此后数年,虽政局紊乱,交通阻碍,犹营业不衰。”[15](p103)据工商部劳工司的统计,[27](p59)1928年豫中打包厂工会会员数达2500人。①1934年和1935年,郑州大中打包厂、协和打包厂相继建立。此外,郑州日信、慎昌等洋行亦备有自用打包机器;加之陕州、灵宝、安阳等地机器打包公司先后设立,全省计有7家机器打包厂,郑州打包业带动河南步入了所谓的“机力打包业极盛时代”[15](p103)。

棉花打包完毕,即由卖方委托转运公司储栈保管,按期运至目的地。郑州棉市上的转运公司,主要有公兴、捷运、汇通、东方、悦来、元顺、成丰等数家,[19](p133)多与上海、汉口等通商口岸保持同业关系,运输便捷。

1930年前后,郑州约有大商户2000家,其中棉商居多,棉花交易中心位于饮马池。每年春季1至5月,秋后10至12月,这8个月为棉花交易最盛时期,买卖客商云集。[21]上海、天津、青岛、济南等地的纺织厂,均派人来郑州坐地收购。上海的申新纱厂,日本的三井、日信、吉田等大洋行,都是当时的购棉大户。[3](p44)1934年3月,郑县客商棉业同业公会成立,计有会员445人。次年12月,郑县棉业同业公会成立。[28][29]郑州棉业的组织化有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有效整合棉花行业,从而推动了郑州棉花运销的良性运行。

作为交通枢纽型城市,郑州依托铁路逐渐成长为区域经贸网络的中级市场,铁路交通与贸易网络的互动促进了棉花转运、堆栈、打包诸业的兴起。郑州棉业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包括花行、货栈、打包厂、转运公司等,基本上都集中在火车站附近的大同路、福寿街、苑陵街、二马路一带,或设在铁路沿线,形成了功能鲜明的新商业区,这对近代郑州工商业的发展乃至城市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变迁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铁路交通与多重因素的耦合:近代郑州棉业的实践结构及运输制度分析

铁路交通网络的构建,打破了郑州对外封闭隔绝的状态,使之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规模空前的交往、联系,由此推动了棉花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区域工业化的兴起。尽管近代郑州棉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由铁路带来的,但铁路运输的功用并不是单独的体现,往往是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如利益驱动下棉农的选择、金融机构的介入、国内新式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国际棉花市场需求的影响等等。此外,铁路自身运输制度与章程的变更成为郑州棉业发展的抑制因素。

近代郑州棉业的兴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存在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刺激原棉的大量产出,并通过现代交通方式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19世纪末之前,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河南农民所生产的经济作物大都仅流通于农村附近的集镇市场圈,在性质上仍属于小农业生产者彼此间的互通有无。[30](p340)平汉、陇海两大交通干线建成并交会于郑州,其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观,专业化的植棉区逐步形成。植棉区能专业于种植棉花,必须有便利的交通,以便棉作物输出和粮食输入。[31](p173)由于植棉可以获取一般农作物2倍的收益,相对于中棉来说,美棉的收益比率更高,[32]棉农棉花生产的目的指向亦发生了变化,经济利益驱使棉农为市场而进行生产。

郑州的金融机构除了开展自身的信贷业务外,还介入到从棉花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对棉业发挥着独特影响。1930年代,郑州计有中国、金城、上海、商业、河南、农工、中央、交通、中南等银行10余家,另有银号10余家,其中同和裕、信昌、厚生、福宏昌、自立泰等银号资本充裕,信用良好。这些金融机构多兼营行外生意,从事棉花经营。银行家以农业仓库为基础经营农业产销合作,代表着这一时期棉花运销的新趋势。银行家的活动还从运销过程延伸到生产过程,他们一方面将涣散的棉农变成产销合作社成员,以便接受播种他们所希求的美棉棉种,一方面又以轧花机、打包机、仓库等设备来加工储存棉产,再通过铁路集中运销到各地市场。在郑州等地,中国银行和浙江兴业银行均置有轧花机、打包厂、仓库等设备,这对于河南乃至陕西的棉产运销,无疑具有很大作用,[33](p157,160)大大激发了郑州棉花市场的活力。

_________________

①豫中打包厂的雇工,除工机匠为公司长工外,余为包工制。打包厂生意有旺季和淡季之分,旺季时雇工大增,多为临时招募,工人较为涣散,来往不定,上述工会会员数系约数。

国内新式纺织工业的勃兴以及国际棉花市场需求,与近代郑州棉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920年代初开始,河南相继兴建豫丰、华新等大纱厂,原棉的消费量激增。特别是1920年郑州豫丰纱厂建成,拥有50000枚纱锭,每年消费皮棉达10万担,刺激了郑州、新乡、孟县等地植棉区域的扩张。[30](p343)[34](p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之初,国际棉花需求量增加,给区域植棉业、纺织业乃至郑州棉花贸易提供了发展机遇。从国际市场的情况来 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没有立即波及中国,但是在1931年各国放弃金本位制后,对中国外贸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原材料出口价格的降低和外来工业制成品的倾销,使中国的市场购买力降低,棉花贸易的内外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势下,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植棉区,依托铁路交通网络的便利,改良棉种,广植棉田,开展棉业合作,促进棉花流通,以应对危机。铁路运输与诸多因素的互动维持了棉花市场的繁荣,但这种态势并未能持久,市场需求决定了郑州棉业只能在颓势中持以为继。

1935年以后,郑州棉市趋于衰落,打包业亦逐渐萧条。从制度层面来看,铁路运输章程的变化和联运制度的推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给郑州棉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其一,铁路运输章程的修改,使得郑州棉市的辐射范围有所缩小,各机器打包厂的业务量逐渐减少。铁道部于1933年通令实行特种轻笨货物收费办法,规定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车辆,概按所用车辆载重量的1/2核收基本运费,超过部分按实际载运量核收运费。木机棉被归入特种轻笨货物之列,在折算重量时,特种轻笨货物4立方公寸折合1公斤,而普通轻笨货物是3立方公寸折合1公斤,[26]两相比较,对棉商有利,铁路棉运趋于活跃。根据新的铁路运输章程,哪怕是选择就地木机打包,亦“亏吨情形不多,各处棉商,遂多就近打成木机包出境,机力打包较前锐减,各厂营业,远不如前”[15](p103)。1931年陕州设立机器打包厂,棉商购棉就地打包,再通过铁路直接运销上海等地,相对于运往郑州再行转运,费用则有所降低,“致上海方面,棉行自然而然向陕州进出,于是引起各地棉行均注意陕州棉花市场”[35],金融机关等亦随之进驻,使得“郑州棉市稍形减色”[25](p160)。随后数年,灵宝等地也相继设立棉花打包厂,导致棉花交易市场发生转移,“交易中心移至豫西陕州、灵宝等处”[36](p506)。尽管郑州因其交通地位所系,在中国中部地区“仍不失为一金融及贸易之中心地”[35],但其棉市趋于相对衰落,这一点毋庸讳言。

其二,全国铁路实行货物联运、水陆联运,弱化了郑州的棉花转运功能。所谓全国铁路货物联运,即凡铁路负责运输的货物,在互通铁路的范围内,以整车货物由一条路线起运到另一条路线,可直运至到达站,无须在各路联络站换车,[37](p86)这为棉商提供了便利。1933年9月,中华民国铁道部颁布了《负责货物联运暂行办法》,规定是年11月1日起恢复实行铁路的全国联运。随后,铁路与轮船负责联运办法出台。这样,包括陕西及山西在内的西路棉花多就近轧包外运,无须来郑州中途转运。全国货物联运尽然并未一步到位,但是对于主要依托来货加工、贸易、转运的郑州棉市来说,运输路线选择的多样化,使之在棉花市场交易中的地位有所降低。

在近代郑州棉业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铁路无疑占有最显着的地位,铁路运输与诸因素的复合作用,是近代郑州棉业发展的持久动力。铁路因素的彰显,使得近代郑州的棉业表现出以转运贸易为主的特征,商业贸易成为城市的重要标识,郑州城市发展的这种历史特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1]江沛.华北における近代交通システムの初步的形成と都市化の进展[J].青柳伸子译.[日]现代中国研究,2006(18).

[2]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M].台北: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3]张学厚.郑州棉花业的兴衰[A].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南文史资料:第37辑[Z].郑州: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

[4]方策.续安阳县志:第7卷[Z].民国铅印本,1933.

[5]河南通志·舆地志[M].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清光绪补刻本,1902.

[6]吴应銧.发展、经济落后与衰退的现象——河南铁路运输业的引进[J].郭孟良译.殷都学刊,1992(2).

[7]胡竟良.河南の棉花[M].大塚令三译.上海:中支建设资料整备事务所编译部,1940.

[8]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9]李占才.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J].铁道师院学报.1997(5).

[10]华商纱厂联合会棉产统计部.中国棉产统计(全国棉产统计之各省棉田面积部分)[Z].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1929.

[1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12]周志骅.中国重要商品[M].上海:华通书局,1931.

[13]袁中金.河南近代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J].史学月刊,1993(4).

[14]徐有礼,程淑英.河南植棉业发展考略[J].中州古今,2001(3).

[15]全国棉业统制委员会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河南棉业[M].开封:河南省棉产改进所,1936.

[16]华商纱厂联合会棉产统计部.中国棉产统计[Z].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1923.

[17]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

[18]狄福豫.郑州棉业之调查[J].国际贸易导报,1931,2(12).

[19]冯次行.中国棉业论[M].上海:北新书局,1929.

[20]陈隽人.郑州棉花市场概况[J].中行月刊,1931,2(10).

[21]鲁行.调查郑州出产及商业金融状况报告书[J].中行月刊,1931,2(10).

[22]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棉产运销[M].铁村大二译.东京:生活社,1940.

[23]张炎卿.郑州花行旧闻[A].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南文史资料:第44辑[M].郑州: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南省郑县货栈业同业公会卷[Z].卷宗号:422—4—8584.

[25]陇海铁路管理局车务处.陇海铁路全线调查[Z].陇海铁路管理局,1933.

[26]林午.平汉铁路沿线棉花产运之研究[J].铁路杂志,1936,1(10).

[27]中华民国工商部劳工司.工商丛刊·十七年度各地工会调查报告(各省县市工会概况部分)[Z].北京:京华印书馆,1930.

[28]中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南省郑县客商棉业同业公会卷[Z].卷宗号:422—4—8570.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南郑县棉业同业公会卷[Z].卷宗号:422—4—8576.

[30]沈松侨.经济作物与近代河南农村经济,1906~1937——以棉花与烟草为中心[A],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C].台北: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31]何汉威.京汉铁路初期史略[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32]陈庚荪.华北棉花栽培问题[J].国际贸易导报,1936,8(2).

[33]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A].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论文集:第2集[C].上海:生活书店,1936.

[34]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5]郑州棉花中心市场之今昔观[J].中行月刊,1934,8(5).

第5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德州棉花曾经辉煌一时

德州市位于鲁西北平原,总人口561万(其中农业人口401万),耕地面积810万亩。德州是传统的产棉区,自元明时期开始种植棉花,有着数百年的植棉历史,当地土质和气候适宜棉花生长,多年来农民也积累了丰富的植棉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棉花一直是该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市植棉面积迅速增加,1978至1984年,棉花种植以每年100万亩的速度递增,1984年达到顶峰,全市植棉面积491万亩,当年收购总量43.5万吨,占山东省的1/4、全国的1/14,许多农民靠种棉花迅速脱贫致富。近年来,该市棉花面积在200至300万亩之间,产量15万至25万吨。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棉花的丰产丰收,德州市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迅速发展,至90年代初全市棉花加工厂达到85个(其中供销社系统67个,农业部门良种厂6个,乡镇2个),棉花收购站121个,从业人员2.3万人,棉花收购加工能力近50万吨。那个时期,棉花加工企业为供销社系统带来了辉煌,也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财源之一。在80年代棉花生产鼎盛时期,棉花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棉花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棉花产业提供的利税占财政总收入的35%,棉花加工、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棉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异性纤维困扰纺织企业

德州市既是产棉大市,也是纺织大市。2000年以来,全市纺织行业迅速发展,目前该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97家,其中棉纺企业180多家,纺纱能力450多万锭,棉纺能力为山东省的1/7、全国的1/20,从业职工15万多人。2009年该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亿元,利税38.96亿元,纺织行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德州市棉纺企业年用棉量45万吨左右,本地每年可生产皮棉20万吨左右,理论自给率不到一半,但实际上德州大型棉纺企业很少用当地棉,只有小型企业用当地棉。纺企不愿用当地棉的主要原因是异性纤维含量高和混等混级。相比较而言,纺企更愿用美国棉花和新疆棉花。因为美国是大规模农场式种植,机械采摘,棉花一致性好(等级清晰),无异性纤维。新疆是规模种植,每户上百亩,容易管理,一致性比内地棉好,异性纤维较少。

近年来,异性纤维已经成为棉花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异性纤维是指混入棉花中的化纤、塑料、麻丝、布块以及动物毛发、羽毛等。异性纤维混入籽棉,经多道工序加工打碎后,很难清除,造成纺织品着色不均匀,纱线易断,产生疵点等,特别对高档纱布质量影响更大。德州市纺高档纱的企业均不用当地棉。

防止和控制异性纤维,要从棉花采摘、摊晒、交售和运输各环节做起。摘拾棉花时,要戴棉布帽,用棉布袋装棉花,不用化纤编织袋;晾晒时,不在易产生异性纤维的物品上摊晒,防止狗、猫、鸡等动物进入摊晒的棉花中;交售时使用白色棉布包,严禁使用化纤编织袋;运输时,用棉布包装棉花。现实情况是以上几个环节都没把好关,混入了异性纤维。

棉花混级致皮棉质量下降

1999年以前,棉花收购加工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经营、统一调拨,由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和农业部门良种厂收购加工棉花,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加工。那时棉花收购加工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摘拾时实行“四分”(分拾、分晒、分存、分售);收购时实行“一试五定”(即批批试轧定衣分、对照标准定品级、手扯尺量定长度、电测器定水分、估验对照机检定杂质),不同级别的籽棉分开收购,分级堆放,优质优价,加工成皮棉后,分级、打包、入库,按国家计划调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正常年分,加工后的皮棉一级占10%左右,二级25%左右,三级40%以上。部分棉花还出口到国外,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1999年国家放开棉花经营后,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棉花收购加工,大量民营企业蜂拥而上,加入棉花收购加工行业。2004―2005年德州市棉花加工业达到最高峰,当时有800多家企业参与收购,其中90%是民营企业。全市棉花加工能力达200万吨以上,是实际产量的8倍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

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行业竞争激烈,相互争抢资源,农民不再“四分”,好的差的掺混在一起,企业收购时也不再执行“一试五定”, 混等混级收购,这样就造成加工后的皮棉品级混杂,棉花质量下降。

棉花经营放开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棉花经纪人(俗称棉贩子)。他们走村串户,收购农民手中的棉花,然后到棉花加工厂出售,从中赚取差价。有些棉贩子故意把差棉花掺到好棉花当中,以次充好。据了解,目前棉花加工厂收购的棉花中,棉花经纪人送来的占到90%左右。武城县杨庄乡近年来建起了棉花加工一条街,收购价格也比较高,棉花经纪人把方圆100公里范围内(包括河北省多个县)的棉花送到这里,形成了冀鲁交界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

棉农和棉花经纪人质量意识较差,在摘拾、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把不同级别的籽棉掺混在一起,同时也带进了一些异性纤维,造成棉花混级、一致性差。据了解,近几年,德州市棉花企业已经加工不出一级皮棉,二级棉不到10%,大部分为混级的三四级皮棉。既破坏了棉花资源、减少了棉农收入,又给棉纺企业纺纱特别是纺高支纱带来了很大麻烦。

如何提高棉花质量

棉花经营放开,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棉花收购加工,方便了群众销售,活跃了当地经济,但同时也造成棉花质量下降。看着长在棉棵上白花花的籽棉,却加工不出纺织企业需要的好皮棉,这让搞了几十年棉花加工的老棉花人看着心疼、看着心酸!那么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近几年有些大型棉花企业收棉后专门雇人挑拣异性纤维,这虽然能降低异性纤维含量,但一致性差问题无法解决。目前,我国除新疆外,大部分省市棉花种植还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不可能实现机械采摘。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也是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不少地方组织农民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在增加棉农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棉花质量,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2009年,山东省供销社大力开展棉花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通过棉花规范化种植、科技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武城县供销社作为全省7个试点县之一,去年4月组建了武城县天元棉花专业合作社,吸收入社社员4108户,入社棉田 15608 亩,专业社为社员提供各项服务。耕种环节,投资15万元为4个分社配备了测土配方仪器,为入社社员提供土壤养分检测服务;统一购进棉花良种9800公斤、化肥2600吨,以较低价格直供给社员。生长环节,聘请2名农艺师举办植棉培训班16期、夜校4期,具体指导棉花生产管理;做好虫情测报,统一用药、统一时间防治病虫害。摘拾环节,为社员统一发放棉布帽、包、袋2000套,杜绝异性纤维混入。收购环节,由专业社组织社员统一到武城天元棉业公司交售,或由天元公司组织人员进村统一收购,收购价每公斤比市场价高0.20元,共收购社员籽棉110万公斤,增加社员收入22万元。

棉花专业社为社员提供各项技术服务,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入社社员比一般棉农每亩增产籽棉10至15公斤,减少劳动力支出3至4个,农资投入每亩减少15元左右,每亩增收节支200元左右。由于他们采取了“四分”措施、发放了棉布袋,棉花品级明显提高,二级花占10%左右,三级花占40%左右(去年9月上旬当地连续阴雨天,棉花品质严重下降,普通棉花企业收购的棉花二级花没有,三级花不到30%)。

第6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分析师:范群英

山东省采用抽样调查法对全省8个棉花主产市2011年棉粮种植效益、2012年植棉意向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全省植棉面积将大幅减少,减幅为13.6%,按2011年省统计局初步统计植棉面积1128.9万亩,推测全省2012年植棉面积约975.4万亩,比去年减少13.5%。

今年山东省棉花价格持续走低。目前每公斤籽棉平均售价7.47元,较去年同期每公斤籽棉平均售价11.4元降34.5%,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目前,已售籽棉约占总产量的53.2%。

根据8个主产棉市的调查结果分析,预计2012年植棉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幅在13.5%左右。其中鲁西北棉区的德州市面积减幅最大,为20.3%,潍坊市、济南市面积减幅分别是6.6%、8.8%,其它植棉市面积减10%-20%。

2012年山东省植棉面积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1.效益因素。2011年棉花价格大起大落,受市场影响大,较2010年棉价大幅降低,远低于棉农的心理预期。

2.成本因素。植棉用工多、投资大、成本高。

3.政策因素。近几年国家对种粮政策倾斜,种粮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亩补贴金额达100元以上;植棉仅有棉花良种补贴,每亩棉田仅补贴15元,相对于几十元一斤的杂交种、新品种来讲,所占比例太小,与整个植棉成本比较更显得微不足道,在调动农民植棉积极性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4.风险因素。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天气、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二是国家政策。自1999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价格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主导,棉农要承担相对较大的价格风险。三是国际经济形势。由于棉花产业链长,国际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棉纺织品的出口,从而影响到用棉的多少。因此,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对棉农的利益构成风险。

建议:

1.统筹粮棉发展,加大对棉花的政策扶持力度。

2.搞好宏观调控,稳定国内棉花价格和农民植棉收入。一是制定合理的收储价。要充分考虑到棉农的生产成本与种粮农民的比较效益以及收购、加工各环节的合理利润等相关因素,真正发挥收储价保护棉农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增强棉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通过合理确定进口配额,调整发放时期和进口关税,在保证国内纺织用棉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外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三是继续实施棉花良种补贴,提高补贴标准。

3.加大对棉花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扩大棉花高产创建规模,增加创建资金,支持棉花新品种、新技术和棉花生产机械的研发。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

春播临近河南主要农资价格上涨

分析师:魏 萍

随着气温的回暖,河南省春耕备播和小麦追肥即将展开,主要肥料市场逐渐恢复交易,个别肥料价格已有上涨苗头。

第7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他后来把这个故事写成了文章,发表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1997年第一期上。为了便于今天读者理解,我需要交待一下他这个故事的背景。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政府为了防止“谷贱伤农”,总是用“保护价”收购主要农产品。当农业减产时,则提高收购价格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多次这样的循环,中国的粮棉价格超过了国际市场的水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市场上美国的棉纱比中国的棉花还要便宜。这使中国的棉花生产者和纺织工业十分困难。出于保护纺织工业的良好愿望。1994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经营不放开,价格不放开,市场不放开”的“三不放开”政策。这种作法的意图,是想依靠行政力量把棉花统一起来,用以保证国有企业。当时的国务院负责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这样做是为了五千万纺织工人的生存。结果怎么样呢?由于不让农民在市场上卖棉花,棉花都落到黑市上去了。国家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收上足够的棉花,也就不能保证供应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也只好进入黑市。

于向阳的经历生动地证明,在改革开放多年以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是行不通的。良好的愿望造成的结果是,既损害了棉农的利益,也损害了纺织工人的利益。

在棉花政策失败以后,又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解决粮食问题。于是又发生了粮食的故事。1998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粮食收购条例》。这个条例的出发点是: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每年能收购500万吨粮食;保证国家粮食系统500万职工的利益;防止农民卖粮的钱不被代扣各种税费,在收购农民的粮食时,要“户缴户结”。为此,《条例》明确规定,粮食收购只能通过国家的粮食系统,私人不得向农民收购粮食。粮食由中央定价,要求粮食部门“放开收购”,然后按市场价格“顺价销售”。国家财政给粮食部门以补贴,财政补贴的资金要“封闭运行”,不能挪作他用。概括起来就是“放开收购,户缴户结,顺价销售,封闭运行”。实际上,按国家定价收购的粮食,是很难按市场价“顺价销售”的。这中间的亏损,除了中央财政补贴以外,地方财政要承担很大的份额。所以,地方政府就不愿意收购了。不少地方还拿财政补贴收粮的钱盖了楼堂馆所,买了汽车。但是,地方政府又不愿意让中央知道他们不执行中央政策。明明粮库里没有装满收购的粮食,却向上报粮库全装满了。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到安徽桌县看粮库,当地不得不抽调200多人和多辆卡车,连夜从几个仓库调运1031吨粮食供领导人参观。这种剥夺了农民卖粮自由的《粮食收购条例》自然行不通,新一届政府上任以后,不得不放弃这种作法,重新放开粮食市场,还农民以卖粮自由。然而,这一收一放,就损失了几千亿元。

上世纪九十年生的这两个故事说明,无论政府的出发点怎样良好,用行政权力代替市场,最后往往出现与出发点相反的效果。

为什么我重提两个故事呢?因为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过分迷信政府能力的思想还很有市场。在某些领域还在重复这样的故事,政府至今还越权管了一些市场本身能够做好的事情。在国际金融海啸发生以后,政府万能的思想更是十分走红,批评经济自由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有些人还认为中国的现状最好,不仅不需要改革,还可以成为其它国家效法的榜样。

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场有失效之时,有无能之处;都不会相信有不受政府干预的、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主张搞市场经济的论著中,基本上都强调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都要起作用。有没有所谓“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呢?如果有的话,人数也会很少,对中国改革没有、也不会起什么作用。但是,有些批评市场经济的学者不知道是不了解情况还是其它原因,经常指责主张市场经济的人“主张自由放任”、“否定政府干预经济”,还说“新自由主义支配了中国的改革”。现在好了,美国政府也收购银行股份,出钱扶持企业。这些批评者好像一下子得了理:“还是我们说的对嘛!”甚至还有人认为,美国也搞国有化了,我们还需要改革吗?

第8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 棉花生产技术;问题;对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07-04

1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棉花科技进步,棉花生产快速发展,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首位,已建成国家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1.1 棉花种植已成规模,产量水平大幅提高

“九五”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节本增效”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43.52万hm2发展到2006年的128.67万hm2,增长了1.96倍,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8%;总产量由46.9万t增加到218.0万t,增长了3.65倍,占全国的32.4%;皮棉产量水平由1 080 kg/hm2提高到1 695 kg/hm2,增长了56.9%,较全国平均产量高出36%,也高出其他两大棉区56%,创造出长绒棉皮棉1 950 kg/hm2和陆地棉皮棉3 300 kg/hm2的高产示范田。2007年全区棉花播种面积136.09万hm2,其中地方85.23万hm2。

1.2 高产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九五”和“十五”期间根据国家棉花产业安全和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推广了以“高密度栽培+滴灌节水技术”为核心,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控、科学灌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项技术集成配套,开展了大面积2 250 kg/hm2高产攻关等工作。2006年,新疆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达108.6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87.4%;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面积45.33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35%。各项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新疆棉花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民植棉收益的稳步增加,提供了基本保障。

1.3 棉花品种质量有了一定提高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原棉质量要求,新疆通过优质棉基地建设,狠抓品种优化工程建设,棉花的整体品质普遍得到提高。在巩固纤维长度、细度、色泽、马克隆值等原有优势的情况下,令力平均提高了0.5~1.0 CN/tex。2006年累计调出的商品棉中一、二级棉比例近90%,较2000年提高5%。棉花引育种工作的较大突破和棉花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善了新疆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状况,2006年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使新疆棉花产业逐步走向高产、优质、特色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优质陆地棉、长绒棉和彩色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4 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逐步提高,棉花在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棉花较其他农产品具备宜存储、抗市场风险能力强、受益稳定性好等特点,已成为新疆最大宗的经济作物,现有160个县(市)、团(场)种植棉花是新疆自治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棉花原棉产值达到300亿元左右,比2001年的97.69亿元增加202.31亿元,增幅207.1%,占当年新疆农业总产值30%左右,全区财政收入约15%来自于棉花及其相关产业。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 618元增加到2005年的2 475元,增幅53%,其中棉花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8%,在南疆棉花主产县(市),棉花收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70%。

2 新疆棉花生产技术现状

2.1 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新疆棉花在大面积高产和小面积超高产处于世界领先新疆常年植棉面积逾100万hm2,占全国棉田面积25%左右,皮棉产量1 500 kg/hm2,居全国之首,总产150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35%左右,产量年均比内地高300~375 kg/hm2。形成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和“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态势。目前,国际上棉花皮棉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和澳大利亚,分别为1 897.5、1 380.0 kg/hm2,它们的面积为2.9万hm2。而新疆平均产量1 500 kg/hm2,超过澳大利亚;产量2 025 kg/hm2的面积6.67万hm2以上,超过以色列。

2.2 初步形成了新疆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九五”、“十五”期间,在国家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新疆各类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涌现出一大批产皮棉2 250~2 700 kg/hm2的高产典型,并使新疆120万hm2棉花平均产量达到1 800 kg/hm2,充分表明新疆棉花生产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随着新疆棉花种的选育及其品种引进,高产品种成为新疆棉花的主栽品种,相应在栽培技术方面形成了棉花高密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完成了皮棉2 250 kg/hm2的生产技术规程,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对新疆棉田养分缺素情况和障碍因子进行了广泛调查,制定了典型棉区平衡施肥方案,研制了棉花专用肥和滴灌专用肥等新型肥料,开发了多个“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信息系统”。研究了新疆棉花主要害虫包括棉铃虫、蚜虫等发生规律和控制对策,引进、研制了印楝素、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等生物源农药和选择性化学农药,开发出棉花种衣剂、田间隐蔽性施药、经济阈值等速效化学农药无害化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了棉花害虫生态控制技术,建设了天敌昆虫人工繁殖研究中心,大面积推广了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技术。对棉花害虫的防治,国内外均采用综合治理技术。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了保护自然天敌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各地已研究提出了可持续控制技术。围绕新疆棉花机械化,研制了多种型号覆膜精量播种机、残膜回收机、3 m幅宽型动力耙等,已基本完成静电喷雾机具的关键部件“气力式静电喷头”的研究,并对“新型棉田静电喷雾机”整机研究形成了较完整的思路,研制了4MZ-3型、4M2-5型采棉机。

2.3 研究划分了棉花生态区,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

新疆4个棉花生态区的划分,为发展多类型、多用途棉花品种的布局和栽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专用棉标准化生产技术方面,新疆围绕中长绒棉、长绒棉、机采棉等开展了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制定了长绒棉国家标准和中长绒棉质量、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机械化植棉技术,实现技术管理标准化。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研制出精细施肥技术规程。覆膜植棉科学节水,完善了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以保益控害为主体,向增益控害方面发展,组建节本降耗综合防治体系。

2.4 形成了一支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团队

通过“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围绕棉花生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培养和锻炼形成了一支人才队伍。一是利用优质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联合攻关,加大了区内外科研、教学专业技术人员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就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研发团队;二是通过基地建设中的栽培、植保、施肥、节水等新技术的推广实践,造就了一支懂棉花生产技术的组织管理队伍;三是利用棉花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造就了一支面向生产第一线,深入农村的科技服务队伍。

3 存在的主要生产技术问题

在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继续投资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的情况下,如何针对新疆干旱半干旱生态区特点,进一步强化多类型棉育种技术创新和高新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新疆棉花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支撑;如何在特殊的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实施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治和重大检疫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优化棉田环境,为新疆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如何在大规模棉花生产和考虑技术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条件下,探索和研究新的中低产田改造、耕作与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实现有效的轮作和棉田的稳产高产;如何在不同棉花种植区域配套组装相应的品种、栽培、机械、管理技术体系,全面提高新疆棉花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大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就成为今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总体看新疆棉花近缺乏高产稳产机理支撑、棉花生产技术在集成和标准化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在大规模技术推广模式和机制上还不成熟等。

3.1 棉花品种选育方面

3.1.1 新疆棉存在着纤维类型单一问题。即纤维长、细、强不协调的问题。在长度、长度整齐度、色泽、等级、杂质含量、叶屑面积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棉花纤维强度在20.0~21.0 gf/tex,平均值为20.6 gf/tex,略低于全国平均21.03 gf/tex的水平,新疆棉花纤维类型单一也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薄弱因素,据有关资料反映,新疆生产的棉花中28.0~29.0 mm长度类型占棉花总量的93%~95%,如果再扣除4%~5%的长绒棉,则所生产的棉花几乎为28.0~29.0 mm类型。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纺织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原棉纤维类型单一和强力低等品质问题愈力口突出。据农业部棉花纤维品质抽样结果显示,新疆棉花一直存在着强力偏低、陆地棉纤维长度稍短等问题。

3.1.2 棉花抗性育种有待加强的问题。枯萎病、黄萎病是新疆棉区的主要病害,由于长期的集中连片种植和连作,造成了枯黄萎病的发展蔓延和危害加剧,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和隐患。目前,新疆自育推广的棉花品种抗性较差,新育成的品种虽在抗病性上有所突破,但在综合性状上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次,新疆棉田蚜虫、棉叶螨和棉铃虫等虫害危害不断加重,虽然我国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并已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多抗型合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抗虫棉花新品种的创新与选育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在棉花耐涝、耐旱、耐高温、耐冷害、耐盐碱等新品种抗性选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滞后,不利于棉花生产的稳定与安全,也是影响棉花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3.1.3 南、北疆棉区缺少过硬的主栽品种。新疆棉区地域广阔,生态条件特殊多样,无霜期短,春季升温慢,波动大,秋季降温快,枯霜期不稳定,这就要求品种要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稳产性。各地主栽的品种“多、乱”的问题较突出,还有未经审(认)定的抗虫棉等品种(系),个别县(市)的栽培品种就达到10个左右,品种混杂退化也比较严重。一些地区引进种植的中棉、冀棉等系列品种,由于适应性的问题,特殊年份风险大,被迫频繁更换品种,对植棉技术体系和良繁体系的建立以及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均造成不利影响。

3.2 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方面

3.2.1 实现持续高产和超高产的栽培技术体系尚不成熟。国家“九五”与“十五”棉花基地建设和棉花科技攻关项目在新疆的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与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近10年的生产实践中,棉花生产者不断创造出高产和超高产典型,但年际间重复性较差,表明新疆现已出现的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技术还不完善,其关键技术,特别是实现持续高产和超高产的栽培技术体系尚不成熟。通过对新疆近年来超高产典型棉田的土壤、气候、生产条件等基本要素分析,新疆有逾20万hm2棉田具备超高产生产潜力,但由于技术缺位,在正常年份只有约6.67万hm2棉田能实现较高产量,其中连续2年以上获得超高产棉田仅占超高产棉田比例的20%左右,新疆超高产棉田重演性差和超高产棉田潜力挖掘不到位的问题突现,并已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因而有必要在“九五”与“十五”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开展持续超高产栽培技术以及超高产棉田栽培技术研究,从而完善已有超高产棉田技术体系,确保新疆超高产棉田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进而提高新疆高产棉田的种植效益和原棉品质。

3.2.2 中低产棉田占有相当比例,影响了新疆棉花的整体水平。新疆还有30%~40%的棉田皮棉产量不足1 500 kg/hm2,除有一小部分分布在风险棉区外,形成低产的原因各不相同,通过对新疆不同棉区棉花产量低的成因调查和研究分析,主要成因有土(土壤盐渍化、土壤沙化)、肥(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瘠薄)、水(灌溉水资源不足)、技(管理技术不到位)。近年来的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只要技术措施适宜、针对性强,通过土壤改良、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必要的物质投入,加强技术实施力度,大部分棉田的生产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研究解决提升新疆低产棉田产量的栽培技术,对提高新疆棉花整体效益、实现均衡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益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2.3 高密度模式、节水灌溉棉田持续高产机理尚不明确等问题。新疆现有46.67万hm2以上棉田采用高密度栽培技术,有26.67万hm2以上棉田推广应用了现代节水灌溉技术,高密度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成为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新技术,但其增产机理不清楚、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在生产实际中出现了水肥运筹不当、调控管理技术不规范、高产棉田群体株型控制不到位等具体问题,造成棉田空果率高、有效果节数下降,最终造成增产不明显;特别是滴灌棉田持续高产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已出现了一定面积的滴灌棉田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

3.2.4 大面积滴灌棉田及潜在性重大害虫种群动态及防治对策研究有待加强。近年来,新疆出现了大面积滴灌棉田和达到3 000 kg/hm2的超高产棉田,对滴灌棉田害虫演替规律治理对策及超高产棉田。铃虫成灾规律和经济阈值尚无人研究报道。因此,在高产棉花重大害虫、潜在性害虫和大面积滴灌棉田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研究及治理对策等方面还需要进行研究突破。

3.3 区域化布局和高效生产方面

3.3.1 生态布局不合理,霜后花问题突出。新疆自治区种子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大,但也致使新品种种植范围的扩大化,有些品种都跨了几个生态区,造成了对生态条件的不适应,霜后花偏高,成熟度不好,尤其是南疆中早熟大量种植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导致品质下降。

3.3.2 棉花生产资源消耗量大,生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矛盾突现。棉花生产大量使用灌溉水、化肥、地膜、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灌溉水、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导致新疆棉花生产成本增加。地膜的使用使棉田残膜达到45 kg/hm2以上,造成土壤耕作和作物生长环境进一步恶化。缺水和生态条件恶化已经成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4 提高棉花生产技术水平采取的主要对策

从现代农业对棉花科技的重大需求分析,一是要选育高产的新品种或新组合,力争在抗病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研究集约化和规模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三是要研究两熟多熟种植双高产和盐碱旱地抗逆高产栽培技术,突破防早衰的技术和措施。四是要提升病虫害生物生态和化防的综合技术,攻克“两萎病”的防治难点。力争重大技术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专利产品,加快棉花现代化生产的进程提供技术支持。

4.1 积极开展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协作攻关

新疆棉花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问题,新疆棉花生产具有生态环境多样、生产模式多样、栽培品种类型多样和产量基础高等特点,使进一步研究提高棉花产量、品质、效益的难度加大,通过实施国家“十一五”棉花重大科技项目,针对新疆棉花生产中高密度和节水等新技术大面积应用出现的新问题,加强栽培技术的、成熟配套、水肥协调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重大检疫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棉田环境优化等技术的研究[1],探索和研究植棉新技术的有效性、适用性与经济性、探索和研究中低产田改造、耕作制度、连作棉田的稳产高产,并针对不同棉花种植区域研究、配套、集成相应的品种、栽培、机械、管理技术,构建新疆干旱半干旱生态区棉花生产技术体系,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棉花生产技术之间的差距,支撑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十一五”期间由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新疆农科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共同承担的“棉花持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课题(杜伟研究员为首席专家)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疆自治区“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给予课题配套支持,本课题主要针对以下技术难点进行协作攻关。一是棉花超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皮棉3 000 kg/hm2超高产棉田形成机理的研究涉及学科多,理论指导下的定向培育超高产棉田难度加大,阐明棉花超高产生理机理、揭示高产棉花优质成铃规律。二是水肥高效利用调控管理技术。水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理复杂,又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迄今为止生产中棉花灌水和施肥的研究和管理大多数是孤立进行的,缺乏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调控技术不配套,尤其是地面灌溉条件下水分胁迫和养分吸收的矛盾,使水肥耦合效应及调控技术研究成为难点[2]。三是重大虫害防治技术。化学防治与保护自然天敌的矛盾,干旱环境对赤眼蜂棉影响,以及赤眼蜂在田间存活时间较短,寄生率低等。四是全程机械化技术。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体系建立技术环节多,棉花栽培密度大、加大了机械配套作业和技术应用的难度;专用棉品质标准化研究方面,在分散的小生产条件下,既要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品质,又要通过农艺技术措施形成的棉花生产品质,还要保持棉花流通与加工过程的加工品质,使其成为集成和生产的主要难点。

4.2 加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配套及示范推广力度

从当前棉花生产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分析:一是品种的科学利用问题,针对品种数量“多”、布局“乱”和种植“杂”的问题突出,农民对众多的新品种应接不暇,选种遇到新问题。通过评价帮助农民科学选种,选好品种和种子。二是种植密度问题,科学上应切实解决合理密植夺高产问题。三是有效控制“三丝”,制定可操作方案,切实解决原棉外来有害杂物的污染问题。四是信息化服务,满足棉花产品市场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需求,解决农业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精准农业、工厂化和机械化育苗移栽等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又包括5项:针对不同的生态区,筛选应用丰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积极推广精准植棉技术体系。实施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田间生态环境监控等技术;逐步实现植棉装备现代化,棉田作业机械化,推广精量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研制开发打顶机等;积极推广灌溉设施化,逐步采用微滴灌设备,节水灌溉;逐步推广应用棉花生长模拟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计算机管理技术,实现棉田栽培管理科学化。

4.3 加强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完善的棉花技术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推广的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以棉花“三虫两病”为防治中心,完善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建立土壤养分监测和平衡施肥推荐服务体系。建立棉花质量监测服务体系。建立棉花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4.4 选育优良品种,严把种子质量关

加强棉花良种的育繁及生产加工工作,强化适宜品种的选择和区域布局,保证种子质量,防止品种的混杂退化等[3]。

4.5 创造有利条件进行棉花可持续发展

一是根据新疆4个棉花生态区的生态气候条件,科学规划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面积比例、栽培技术,主攻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二是用养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地力建设,合理轮作,棉区发展一定面积的优质牧草,支持畜牧业发展,增加有机肥源,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节水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4]。四是保护和科学利用生物资源。推广棉花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保护天敌和土壤微生物资源,达到保益控害、增益控害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吕银梅,哈力量,巴哈提古丽.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31,135.

[2] 马玄,金山.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S1):21-24.

第9篇: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一)新疆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下面从新疆生产总产值、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作物产品产量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率来分析近几年新疆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884亿元,同比增长5.94%;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828千公顷,同比增长2.62%;农作物产品产量5130万吨,同比增加5.67%。农林牧渔业平均增长率为9.16%,农作物播种面积平均增加面积为2%,农作物产品产量平均增长率为4.63%。整体农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2011年粮食产量878万吨,人均粮食始终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实现了“全区平衡的目标”。优质棉花基地建设取得成效,2007年,棉花总产270万吨,同比增长66.1%;单产超过150公斤的高产棉面积达到400万亩,占总面积的15.6%创历史新高。现代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牲畜出栏4717万头,同比增长63.9%;肉类169.2万吨,同比增长60.5%;牛奶194.2万吨,同比增长92.9%;细毛产量9万吨,占全国的1/3强,培育部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4家和139家。林果业快速增长,全年新定植林果面积136.4万亩,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到1329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超过100万亩,林果产量450万吨,比去年增长2.4倍,同比增长率22.4%。

(三)新疆农业产业产值增长趋势

新疆农业产业产值从2006年开始保持继续增长趋势。下面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增长率来分析农业产业产值的增长趋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整体上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全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9.16%,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8.64%,林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1.16%,牧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7.84%,渔业的平均增长率为2.44%。

二、新疆农业产业中优势产业的分解与现状

(一)新疆“白色”产业

新疆棉花在中国乃至世界棉花产业以及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2011年为例,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86.55万公顷,棉花产量218.0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32.3%和世界的8.7%;新疆是中国和世界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区域,作为中国棉花产销经营的最大生产区和中国仅有的出口棉花货源区,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占全国商品棉花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90%以上,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新疆连续10年居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首位;新疆农民纯收入中20%以上来自棉花,在一些棉花主产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60%来自棉花。棉花产业为新疆提供了百万以上人口的就业机会,棉花产业已经成为新疆各地州和兵团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的主要途径,目前新疆已成为中国及世界最具发展实力的新型棉花产业区域。

(二)新疆“红色”产业

新疆红色产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番茄业:1998年至今,新疆番茄制品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2007年,全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50万吨,继美国和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是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2007年,新疆工业番茄总产量400万吨,加工番茄制品60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0%以上,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10%,已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红花业:新疆是我国种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与产量最大的红花产地之一,品种资源占国内的50%以上。2007年,新疆红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所产干花远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有部分出口外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地。枸杞业:2007年全疆枸杞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枸杞1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已成为全国枸杞四大主产区(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之一。在林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新疆枸杞已显示了产业化的雏形,已研制开发出枸杞健康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3大类6个主导产品,有了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石榴业:石榴是新疆特色果品之一,果大粒满,果汁酸甜可口,含糖量和出汁率高,出汁率高达31%~38%,近几年,新疆石榴产业发展较快,连片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种植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2011年,新疆石榴种植面积1.46万公顷,产量达到4.21万吨。

(三)新疆畜牧业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新疆有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我区畜牧业在大农业的框架中仍为一条“短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大农业的份额仅在20%上下,120万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400元左右。已连续几十年丰收的新疆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态恶化为代价的。新疆的草被覆盖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一半,构成了生态环境的主体。2007年,全疆85%的天然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其中37.5%严重退化。新疆87个县(市)中,有80个以及兵团绝大多数团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的现象退化的结果表现出:一是草场面积缩小。全疆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为4800万公顷,现实际正常利用的面积只有2700万公顷,仅占56%;二是产草量下降,载畜力下降。草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加剧了土地沙化、荒漠化进程。

(四)新疆林果业

新疆林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优势较为明显。在2011年,新疆的葡萄栽培面积占到全国的33.8%,产量占全国的31.97%,占世界总产量的1.3%,新疆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葡萄产区,世界知名的葡萄产区;葡萄干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43%,居世界的第四位,是世界上第一大绿葡萄干产区。新疆杏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5%,占世界总产量的4.15%,是我国第一大杏产区,是世界优质杏资源产地。新疆还是我国库尔勒香梨唯一产区,香梨面积已达到4万多公顷,作为重要的核桃产区,核桃面积达到10.67多万公顷,新疆的巴旦木(扁桃)面积达到1.4万公顷,开心果1333.33公顷,是目前国内唯一大面积种植巴旦木和开心国的省区。新疆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果品条件好,优势显著,突出表现在主产区无重大工业污染源,果品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小。

三、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对策

(一)调整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必须以新疆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针对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1、明确目标,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从农业布局来讲,南疆地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棉花,园艺生产,尤其是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库尔勒香梨,木纳格葡萄,石榴,杏,核桃,巴旦杏,伽师瓜等瓜果以及高效经济作物,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效益。北疆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畜牧业以及独具特色的小作物和啤酒花,加工番茄等工业加工原料地基地。天山北坡经济带和铁路沿线要充分利用经济,交通,信息等优势,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副价值的特色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粮食,棉花生产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棉花品种结构要以发展力高,含糖低,色泽白的优质面为主,积极发展长绒棉,中绒面和彩色棉。

(3)要把畜牧业,林果业等传统的优势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加快新疆细羊毛,绒山羊,肉牛,肉羊,奶牛基地。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来装备和改造传统畜牧业,实行牧农结合。在农区要搞好养殖专业户,专业农村及养殖小区的建设。

2、利用好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发展优势农业

(1)新疆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优势和可能性。新疆东部与甘肃省、青海省相连,南部与自治区毗邻。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同邻国共有5400公里左右的边界线,约占中国与邻国边境线总长度的1/4。新疆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作为全国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上取得突破,重点推进与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合作。

(2)发挥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比较优势,优化林果业布局。针对新疆主产区林果主栽品种过多,区域特色不突出,规划布局滞后的实际,要推进新疆林果产业化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和特色,发挥好各地的优势。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