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抗战英雄故事精选(九篇)

抗战英雄故事

第1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信,我的理想,幸福是什么,给校长的一封建议书,红领小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衣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衣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信,我心中的美好家园,感恩父

第2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会,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给孔子的一封信,草船借箭缩小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

骄阳的两道光柱穿过房间,宛如两条透明的金带,内中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尘埃。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靠近东窗,坐着一个年轻的战士。被汗水浸透了洗得发白的军衣,紧裹着他那健壮而匀称的身躯。他那白中透红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闪闪发光。两条漆黑的、细长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扬,将到顶端时,才弯成形。一双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样又黑又大的眼睛,机灵地、警觉地扫视着充满汗味和传出鼾声的车厢。他的右手,很自然地伸到衣襟下面,汗湿的手掌,轻轻握着腰间的小手枪。想》演讲稿,我身边的小能人,

第3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关键词:抗战题材剧;转变;创新;探析

在新中国电视剧的发现历程中,抗战题材剧,自诞生之日起,便承担着弘扬国家意志、民族大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等重任。近年来,这一热播电视剧与传统的抗战影视作品相比,在不少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叙事视角的转换;人物塑造的突破与创新;消费主义倾向的改造。这些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类剧目的热播,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叙事视角的转换

以往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从八路军或游击队的视角来铺陈故事,只突出共产党的抗战力量。而在近年来涌现的优秀的抗战剧中,则是更多的从民族、集体以及个人的角度来表现抗战主题。而这种转变则是肇始于叙事视角的转变。在五六十年抗战题材剧繁荣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电视剧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军民艰苦卓绝、英勇抗战的故事。故事的叙事视角多站在政党抗战的角度,呈现出宏大的叙事风格。然而,到了近几年,尤其是《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中国地》等热播电视剧播出后,我们发现,这些电视剧的叙事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亮剑》虽然仍以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为主要视角,但同时也穿插着以楚云飞为代表的军官的抗日事迹。《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是完全站在的角度来讲述抗战事迹。

多样化的叙事视角对以往所坚持单一叙述视角产生了强劲的冲击。由此而引发的电视剧叙事视角的转变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思考与认识。在沿着从政党抗战到国家抗战再到民间抗战的情节脉络发展过程中,家国和民族观念逐渐超越了单一的政党意识形态,抗战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正义战争。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1942年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作为故事背景,但该剧从开头到结尾饱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战士们时常想到和挂在嘴边的是“回家”过日子。“家”成为每人活下去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团长》的生存家园在剧中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表面意义的‘小家’,即炮灰团成员日思夜想、口中常念叨的家。一是深层意义的‘大家’,即那个年代里被日军侵略、大部分山河正日渐沦丧的国家。”①抗战题材剧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逐渐将以往宏大的政党叙事模式转变为家国叙事、民间叙事模式,其平民化、日常化的叙事角度,更体现出创作者试图回归历史与人文的本真面目的努力,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以更为厚重的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

二、人物塑造的突破与创新

十七年文学尤其是样板戏对抗战题材剧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早期的抗战题材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上,人物的“脸谱化、符号化”痕迹还很严重。对电视剧中所涉及的人物大都进行简单的平面化的处理。“长期以来,我国在将英雄神话的同时,与英雄人物演对手戏的反面角色,长期被定格成丑角,要么就凶神恶煞,要么猥琐卑鄙,导演一般不屑于给他们太多的正面镜头。”②然而,最近几年的抗战题材剧对人物的塑造有了突破与创新。

首先,改变了以往英雄人物的“神性特征”,赋予人物以人性的特征,淡化其道德神圣感。代表作品是《长征》和《八路军》。这两部革命题材剧作主要的叙事目的在“人”,而不在“史”。《长征》集中刻画的是共和国的领袖人物,这一题材极容易陷入“高、大、全”式的英雄叙事模式。然而,《长征》成功突破了这一模式,赋予伟人形象以饱满而深刻的人性。例如剧中对形象的塑造,通过运用平民化、日常化的叙事视角,着重表现身上的夫妻情、父子情、手足情、官兵情、同志情等,改变了他以往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者形象,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而《八路军》则更多的是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官兵共同谱写的抗战历史。“对于、左权等领袖人物的刻画,更是突出了其坚毅果敢之外朴素人性的一面,突出了领袖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下如何与战士互爱互助、同甘共苦。这种对伟人道德神圣感的淡化,将英雄人物普世化、写实化的叙事手法,令人倍感真实和细腻。”③

其次,“反英雄”的英雄塑造手法。近年来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电视剧,塑造的人物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如《亮剑》中的主角李云龙,被赋予了与以往军人形象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惯常军人循规蹈矩的一面,更多是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个性。使他这一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第三,在人物角色选择方面,一大批边缘化人物进入创作者的视野,并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的创作中,边缘化的小人物、被启蒙、被领导的民众阶层成为塑造的焦点。《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是一个刚入伍且散漫无组织意识的农民兵;《中国地》的主人公赵老嘎是曾经参加过抗捐抗税的农民。此类人物在以往的同题材剧作中通常处于失声状态,然而以他们为故事中心的两部电视剧,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抗战题材对人物塑造的不断开掘,开发出新的题材增长点,一方面,打破了以往英雄人物塑造的程式化模式,使人物形象获得新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对历史的叙写更为人格化、人性化,能够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抗战题材的过度消费倾向

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是影视界的热点,创作者们取得成绩是可喜的。然而,在对历史、对红色经典的重新阐释过程中,也出现了曲解历史精神、情节处理不当,甚至为了迎合观众的感官娱乐而导致的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在对待抗战题材上,同样出现了过度消费的倾向。

在对英雄人物走上抗战道路的处理上,有些电视剧会采取传奇化的方式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为了求新求异,打破以往的英雄塑造模式,旧的英雄模式被瓦解,新的英雄模式出现。以前的英雄多是“精英英雄”,而现在的英雄则大多具有“江湖英雄”、“草根英雄”的特点。这些新质的加入使英雄人物具有江湖豪侠、绿林好汉的特征。比如热播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孙成海为了抗日与众人结拜,采用江湖方式笼络人心等,这些人物无疑都带有传统的江湖游侠特点。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丰满了人物形象,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缺陷,对传统的英雄形象过度解构,这种处理有悖于历史,也不利于民族精神的高扬。

反思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我们看到这一题材电视剧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探索与创新,继续发挥其弘扬国家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偏颇与消极影响也应值得我们警醒。(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第4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决战江桥马占山结局是没有抵抗住日军侵略,最终战败,《决战江桥》是由李印执导,李幼斌、施京明、刘金山、刘威、米学东、张光北、魏一等人主演的抗战剧,该剧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在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的带领下,黑龙江省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故事。

马占山是东北边防军第三旅中将旅长,兼黑河镇守使。后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军事总指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马占山集土匪、官僚、军阀于一身,性格多面复杂,身上有匪气,有官气,也有军人的铁血之气。

该剧展现了既匪气又正义的英雄马占山,以及东北边防军的英雄人物群像。这种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不同于以往英雄抗战剧以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为主,而将更多的镜头和笔墨着重表现里面各种个性突出的人物,感受到这些民族英雄们为家、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民族情怀。

剧中的一些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比较鲁莽,也没什么文化,不懂什么民族大义,但是却有勇气为了保护自己爱戴、敬重的人和国家而献出生命。正是这些不知名的人物在保家卫国的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一出保家救国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童年,我常听爸爸、妈妈给我讲战争的故事。那个时候党在我心中,就是由一串串故事和一个个英雄组成的。像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孩子》、《飞夺沪定桥》,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兵张嘎》、《英雄王二小》,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以及后来描写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儿女》,还有、、、,这些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些闪亮的名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根。

那个时候,我总是问爸爸妈妈,谁是好人?谁是坏蛋?当我知道谁是共产党员的时候,我可以肯定的说他一定是好人。而且,每当看到电影上,有人喊出“共产党员,跟我冲!”我就会激动不已,甚至也会和他们一起呐喊“冲啊!”那时,我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更要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他们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铭刻在了我心中。

渐渐的我长大了,懂事了。党在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英雄和一串串故事,而是由这些英雄和故事贯穿其中的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斗史、革命史。

亲爱的党啊,你是巍峨的万里长城,我就是长城上的一块砖石;你是烙印着铁锤和镰刀的红旗,我就是旗帜上的一丝纤维;你是一座郁郁葱葱的青山,我就像一棵小草,在春风的摇摆中,在归鸟欢愉的鸣唱中,谱写着绿色的篇章。

第6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关于《永不磨灭的番号》(以下简称“番号”),溢美之词已经太多。如今电视观众的共识是――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剧。好看、好笑、好玩。但在表面热闹渐渐退去后,此剧的章法、情怀还有想象力才如同礁石一般从海面上浮现出来。

何谓章法?章法即最普遍有效的手段,人类无论人种、民族、文明程度,讲故事的方式大体相同――融合了人物命运、外部事件、矛盾冲突等等元素的大情节叙事模式可以涵盖绝大部分故事类型。“番号”中以李大本事为首的一群抗日战场上的“散兵游勇”,历经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各自的命运因此发生转变。这些转变同时关照人物的灵魂,比如李大本事,从毁灭性的战争创伤中重新走出,在民族战争的洗礼中体味到至为宝贵的境界。这是该剧的大章法,有了大章法还要有小章法,小章法具体到每一场戏该怎么写怎么拍。篇幅所限,我们只举一个例子,“番号”中的动作戏极为精彩,通常编剧会在写到动作场面时以“此处激战十分钟”之类的话一笔带过,但“番号”中的动作戏显然是有详细描写的,“番号”用实打实的上百场动作戏告诉我们,追逐、打斗、枪战的场面首先关照的是故事走向、人物性格,其次才是视听刺激。每一拳打出去都是有原因的,每一枪开出来都是有目标的,逃跑是情节的转折,追逐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力量。这样写这样拍的戏,怎能不好看?

何谓情怀?情怀是故事所散发出来的光晕,是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灵交互。战争故事中的情怀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战争中正义和邪恶的划分,当然,正义和邪恶都是相对的,这个问题暂且不谈,中国人的抗战剧有一个最大公约数的情怀――民族主义。打鬼子的人都是民族英雄,从霍去病到岳飞到戚继光再到数不清的抗日英雄,他们的作为对于普通观众有天然、强大的感染力。情怀在另一方面源自人性,这个相对于民族主义而言,更具体、更触手可及。人性的情怀更深源自人的卑微,个体的力量之于战争是渺小的,个体在战争中所受的伤害又是巨大的。面对死亡,任何的胆怯、恐惧、逃避,甚至是背叛都有其合理的解读层面。英雄并非一个符号,英雄首先是一个人。这些话虽已耳熟能详,但落实起来却总会成为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容易被一些既定的更为宏大的意识形态所左右。“番号”当中那些人物,抗日英雄――共军、国军、土匪,全部毫不迟疑地依从一个人性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日军、皇协军,也全部都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框架之内,只是略有夸张扭曲。情怀在人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会轻松超越民族主义,上升到一个更加纯粹的高度。否则,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人,怎么去拍描写一个德国人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名单》?

最后谈一下想象力,电影学院的杜庆春老师将“番号”一类的电视剧称为“抗日幻想剧”,此言精辟!在抗战题材领域,中国人想象力在章法和情怀的基础上,正在任意翱翔。幻想并不等于妄想,能够在心灵疮疤上幻想的民族才真的有希望。

第7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第一件是《中国档案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启动了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数据库工程。

第二件是得知一位82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向为他提供档案证明并使其获得“抗日革命残废军人”称号的档案馆赠送了一面锦旗。

第三件是从《人与法》杂志上读到一个发生在哈尔滨的故事。一位20世纪50年代的英雄模范,因抗洪抢险屡立大功并向政府捐献巨额奖金,而被省长奖励一套市长级住房。想不到的是该房在中竟被厂革委会主任以戴上反革命帽子为要挟巧取豪夺而去。耿直的英雄震怒之下,将手中记载自己辉煌历史的档案付之一炬。其后人决心为英雄父亲讨回公道,但本应主持公道的“组织”却在档案上做了手脚,设置了种种障碍,令英雄死难瞑目。英雄的家属至今尚在上访路上艰难跋涉。

二史馆的做法使人备感欣慰。

某档案馆收到抗日老战士送来锦旗的故事却让人心中酸涩。最终为老人提供档案证明的档案馆的确应该受到表扬。下肢不全的老战士(老人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右腿),为应得的荣誉,也是为起码的生存条件,几十年间辗转访查,就是不得其果。其间在政治运动中屡受冲击,甚至牵连家人。某档案馆不同于老人去过的其他部门(包括另外一些档案馆),为老人了却了心愿,它肯定在基础工作和服务热情上有过人之处。但是,如果站在把档案馆看成国家机器一部分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会感到汗颜。档案馆能心安理得地领受这面锦旗吗?一个为国九死一生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战士,得到了他本应得到、本应早该得到的荣誉,却还要送上一面锦旗。在感叹敬佩老人心地善良的同时,我们的内心是不是有点不安?

而第三个故事就让人感到气愤了,那些坑害、刁难过老英雄的人不仅是麻木,简直是失去了良知。

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酸楚。列宁的话大家都曾记得:“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位意大利史学家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忽视自己的历史,就像一个人失去记忆一样可怕。”一个重视自己历史的国家是不应该忘记她的英雄的。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有扬眉吐气,也有饱受欺侮;有文明富强,也有贫病交加。在中华民族告别苦难,走向新生、走向富强以及铸就民族精神的进程中,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那些血洒疆场的英雄、那些夙夜在公的劳模,是做出过特殊贡献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高楼大厦、秋收冬藏。他们是不该被忘记的。

我们该为英雄做些什么?

第8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抗日故事》,看后,我万分激动。

《抗日故事》里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王小二的故事》……将抗日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日军的滔天罪行尽显在眼前。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准备渡河时遭遇日伪军的猛烈攻击,这时,准备渡河的妇女团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渡河,毅然放弃了渡河,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攻击,但是他们被敌人围困在河边,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入江底,壮烈殉国。

这些抗日英雄为了祖国的自由,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他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所以,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是用抗日英雄们的鲜血染红的;每当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每当我戴上红领……我就会觉得很幸福,很自豪,我们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后去创造更美的未来。

六年级:雪婷

第9篇:抗战英雄故事范文

《暗战危城》早在去年就已经未播先火,去年11月在美国获得第十一届中美电影节2015年度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优秀主题电视剧“金天使”奖,该剧总制片人姜晗也凭借此电视剧获得最佳制片人“金天使”奖。 姜晗表示:“这个作品是去年赶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代背景而推出的大型抗战戏,战争场面火爆,情节层层深入,推动力极强,加入柔软的感情线令整个故事很丰满。我觉得抗战戏就应该文线武线并行交错,层次分明。大场面纵然好看,以情动人的作品,才能更深层面地驻扎在观众内心。”

正剧裹挟柔情,好男儿保家卫国勇担当

《暗战危城》改编自著名编剧张仁胜的长篇小说《桂林往事》。以抗战时期大家族戚氏与苏家三姐妹的爱恨情仇为情感线,讲述了戚家四兄弟在各方势力割据、家族矛盾等无形外力的驱使下,走上了不同道路的故事。著名演员于震饰演的戚本忠作为本剧的男一号有情有义有担当,尽己所能保卫桂林,保卫家国,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是女性观众心里的“真好男人”。他与二弟戚本孝,虽然剑拔弩张,误会重重,却成为抗战洪流中的领军力量。

自古英雄配美人,戚本忠与苏若水(戴娇倩饰)是一对恋人。苏若水虽是桂剧名伶,却出淤泥而不染,情定戚本忠,甘愿一生为他守候。于震与戴娇倩二人的对手戏可圈可点,是本剧的一大亮点。二弟戚本孝与苏若水的妹妹苏若云也演绎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戚本忠与苏若水,戚本孝与苏若云两对贤伉俪,兄弟情深,姐妹情长,共同为抗日燃烧了自己生命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