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精选(九篇)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第1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但是我还是带着困惑尝试了:让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诵读古文。在适合学生读的经典古文中,我先选择了《三字经》。它以短小的篇幅传授了儿童成长期必备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从天文地理、社会生活到治乱兴衰、文化沿革,都应有尽有。语言上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易诵,适合少年儿童的口味。我的目的是以《三字经》为突破口,奠定学生经典诵读的基础,培养他们对诵读的兴趣,继而不断学习新的经典,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素材,打下更坚实的语文功底。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三字经》,学好《三字经》,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苦读为后,激趣在先

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三字经》虽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要把这么长的《三字经》背诵下来,也是困难重重。他们虽有惊人的记忆力,但喜新厌旧,总喜欢老师变着花样安排学习内容。一旦长时间坚持同一学习方式、同一学习内容,他们就一定会觉得枯燥,产生厌学心理。我采取了“苦读为后,激趣在先”的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以故事,引经句。

低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老师要给他们讲故事,再调皮的学生也会立刻安静下来。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故事还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学生的好材料。

《三字经》中有很多句子含有小故事,如“昔孟母,择邻处”中包含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中包含了《黄香温席》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中包含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有许多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故事;颂扬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故事;褒扬励志勤学、发奋图强的故事;弘扬爱国精神,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故事。如此丰富的故事素材,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他们进入故事王国。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由经句讲故事,由经句编故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三字经》里寻找故事。在有故事为背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依据故事情节,很容易记住经句内容。

(二)联实际,透经句。

《三字经》中也有很多句子没有故事作背景,却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在平时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时用上这些句子,也可以在相关语文课文学习中涉及这些句子。比如学到《两只小狮子》最后一段狮子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时,我渗透了《三字经》的学习。我让学生从《三字经》里找一找能像狮子妈妈那样劝导懒狮子的话。很多孩子就开始搜寻已存入脑中的经句,有的很快举起了手,说出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狮子妈妈的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会活用《三字经》中几句劝人上进的话,一举两得。

《三字经》有很多教育人的话可以拿来教育学生。如用“亲师友,习礼仪”教学生见到老师能问好,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之时,学“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教学生关心父母,多为父母做事。

让《三字经》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经句容易被学生掌握并熟记。在教师不知不觉的渗透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经句的含义,而且能灵活运用。

(三)勤鼓励,喜经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受到鼓励会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他们变得畏缩犹豫。教师首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成功,也会遇到挫折。此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既是一剂催化剂,又是一剂良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消除畏难心理。当学生能背诵大段《三字经》时,夸夸他:“××,你真棒!这么长的一段都能背下来,老师佩服你!”当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比赛取得好成绩时,奖奖他,给他一颗“经典诵读学习我好棒”小星星。当学生遇到了“拦路虎”时,帮帮他,让他扫除阅读、理解、背诵上的障碍。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一句鼓励表扬的话,一个鼓励表扬的动作、表情,它能让学生们更爱学古文。

二、导读成诵,方法为先

低年级学生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因此要低年级学生理解《三字经》很困难。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抓住学生记忆发展最佳时期,让学生熟记经典,做到“书读百遍”,等到他们有了理解能力时定能做到“其义自见”。但完成《三字经》1000多字的背诵,绝非易事。要让学生背下来,就得讲求方法,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读背古文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限时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据意背、据画背、听记背、问答背。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大胆地将传统的“击鼓传花”等学生喜欢的游戏编入到经典古文学习中,让他们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让经典诵读活动充满乐趣和活力。

三、需要成效,恒心为要

第2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一、寓教于活动,生动活泼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校力求寓教育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新三字经》。

讲故事活动《新三字经》汇集了华夏文明古国数千年代代传诵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内容简明,寓意深刻,有的情节感人、示范性强。如果我们通过讲故事,借古诲今,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新三字经》故事活动:教师讲故事,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班里开故事会,挑选一些学生上台讲故事,看谁讲得生动感人、趣味盎然;小组人人讲故事,使《新三字经》的故事及其寓意铭刻在同学们的心里。古人伪精神、美德激发学生笃学躬行,如有些同学听了“能温席,小黄香”的故事后,回家主动把妈妈的床铺收拾好,叫妈妈早点休息;有些同学听了“能让梨,小孔融”这一故事后,主动把好的东西让给亲人或同伴。

诵唱活动诵唱是一种能使学生诵于口、表于情、铭于心的口头表演艺术形式,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在全校掀起学习《新三字经》的热潮: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朗诵《新三字经》比赛活动;组织音乐老师为《新三字经》谱曲三首,并录制录音带,利用音乐课教唱,然后在全校播放;分级组织诵唱比赛,有个人诵唱、小组诵唱,也有表演诵唱;要求人人背诵《新三字经》,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琅琅书声和悦耳的歌声,学生慢慢领会《新三字经》所蕴含的道理。

文艺主题会活动我们根据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选了三个主题:三年级是“在家做个好孩子”,四年级是“做个‘四有’接班人”,五年级是“明国情,知任重,爱中华”。我们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诸如表演唱、快板、小品、舞蹈、相声、朗诵、独幕剧、独唱、大合唱等,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激发感情,在琅琅的笑声中受到启示,在翩翩的舞姿中受到感染。事实证明,艺术演出令人陶醉,而陶醉则催人感化,产生共鸣。如四年(7)班中队表演独幕剧《磨铁杵,可成针》,同学们在观看中思考,决心要像李白那样刻苦学习,持之以恒。

绘画写字活动以书画艺术表达情和意,是一种思维创作活动,通过这种创作活动既可深化理解《新三字经》的内容,又能提高书画技艺。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以《新三字经》为内容的“三笔”书法比赛活动;二是利用写字课和美术课鼓励人人写、个个画;三是组织60多个书画基础好的学生创作了61幅书画作品,广泛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另外创作了38幅书法、美术、剪贴作品参加东芜市的《新三字经》书画大赛,其中已有14幅作品分别被列入前10名。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我校学习《新三字经》的风气日益浓厚。

写读后感我们组织了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开展写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写出了学《新三字经》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前人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实践表明,《新三字经》像雨露和阳光一样,滋润着儿童的心田,照亮了他们的心坎,使他们的精神面貌起了良好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抢答、对答、轮读等活动,使少年儿童在童趣中学习,在活动中受教育,从感性到理性,弘扬《新三字经》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寓理于形象,动情晓理

学生在学习《新三字经》活动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但《新三字经》中许多“理”还要通过大量感人的具体事例方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看影像、听故事等,让他们动情晓理,收到成效。

“林则徐,销鸦片”这一名扬遇迩的反侵略英雄史实,就发生在我们东莞虎门的土地上,是一份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和“沙角炮台遗址”,还请老革命干部王聪爷爷为学生讲了革命斗争历史。

这一幕幕、一桩桩抗敌卫国的真人真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

电影的艺术形象往往成为儿童学习的楷模。我们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革命电影《开国大典》、《闪闪的红星》、《江姐》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极富感染力,儿童团强烈的革命热情深深打动同学们的心,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令同学们肃然起敬。“思往事,心潮涌”,同学们着了革命影片,心灵受到启迪。有个同学向母亲说:“妈妈,我看了《江姐》的录像,流下了眼泪。”影视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同学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

三、借力于家教,易得实效

为了使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学习《新三字经》活动,我们以各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学习《新三字经》的重大意义,介绍它的基本内容,着重讲了“孟断机,岳刺字”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家长们从中得到很大的启迪,表示回家一定辅导子女理解这本难得的好书的内容。同时,学生也以在校接受的教育影响家长,彼此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这样一来,学习《新三字经》活动就更广泛深入,易得实效。

四、寓教于实践,知行统一

按照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知行统一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性认识,有利于检验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

学习“尊长辈,习礼仪”,我们就组织少先队员祭扫革命烈士墓,为烈属及孤寡老人做好事。以表现他们对烈士的怀念和敬仰,对烈属的钦佩,对老人的爱心和尊敬。同学们还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来慰问品送给革命烈属,并帮老人搞清洁。

学习“家务事,乐担承”,我们就开展“看谁家务做得多”活动,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易学易办的事做起。如低年级通过“看谁红花多”的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少原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羔羊,回到家里在饭后主动收碗筷、抹桌、扫地;有的早上起床为妈妈叠被子。据老师家访所了解,学习、实践《新三字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乐做家务事了。

第3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一)首部

1.标题

文书顶端标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字样。

2.事故时间

写明事故发生于XXXX年X月X日X时X分。

3.事故地点

即事故发生地的所在处所。如“XX省XX县阳二线17km+4735m。”

4.双方当事人身份事项

按顺序分别列出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单位或住址、电话及本次事故中应负的责任。身份事项应按格式中的项目要求逐一填写,力求准确、完整、明了。

(二)正文

写明以下三方面内容:

1.简述事故经过及损失情况

即用扼要的文字叙述出何年何月何日在何地因何原因发生了何交通事故,造成了何后果(包括人员死亡、受伤、车辆毁坏、财物毁坏损失等),其作用是为底下的责任认定提供事实依据。

2.责任认定

主要写明责任的认定情况,即分析负有责任的人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什么交通事故后果,应负什么责任(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共同责任),这部分文字的来源应主要取材于责任认定书中的责任认定其内容。

3.协议内容

继责任认定之后,首先写明如下一段文字:“经调解协商,双方共同达成如下协议:”

(1)确定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数额。写明由肇事方(事故责任方)付给受损害方何种项目费用(如经济补偿费、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残疾用具费、交通费、伙食费等)人民币(或外币)XX元。该项目的表述根据协商的具体要求。既可合并写,也可分项独立依次表述,如何写应视情况而定。

(2)赔偿费给付方式和结案日期。这项应写明上述给付的数额是一次给付还是分期给付,如一次性给付应写明给付的期限;如分期给付应写明第一次给付的数额及期限,第二次给付的数额及期限,以利于按时履行。最后写明结案日期,“本协议于XXXX年X月X日在X处签字生效,双方共同遵守,不得违反,就此结案。”

(三)尾部

由各方当事人签字,如系单位应加盖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之下写明办案人姓名,加盖单位公章,注明制作的年月日。

三、注意事项

事故经过的叙述要简要明了,线索清晰,事故的后果要书写明确,对人员的死、伤、财产的损毁表述要客观、准确。

事故责任认定要科学、合理,认定的依据与认定责任要因果相关,互为关联,严密无间,顺理成章。

协议内容要条理清晰,易于履行;款额用汉字大写数码,偿付款额涉及两个以上项目的要写明合计数额。用语贵在精要恰切,不能含糊不清,似是而非。

调解中,如调解参加人提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未规定的赔偿项目和要求,则不予调解。上述赔偿项目应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结算费用;赔偿的标准则应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事故责任情况,确定承担损害后果费用的全部或一定比例。协议事项必须逐项分条具体叙述,数额要大写。

第4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一.以故事作为识字的伏笔

学习也如赛跑一样需要有一个助跑的阶段,以唤醒存在于人身体之中的力量,使之发挥最佳状态来完成比赛过程。所谓助跑阶段,类似于学习活动得以完美进行的“伏笔”。而设下伏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最佳的伏笔是能够激发其兴趣,带给其听课之热情。于是,为了让识字教学更加有效,我们将聚焦点放在了“故事”上,决定以故事作为识字活动展开的一个伏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奠定基础。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树立“学习为何,为何学习”的意识,常常任由自己的喜好做事。因此,教师需要为其灌输正确的学习意识,把他们当成茁壮成长的小树,细心为其灌溉、剪枝,让他们积淀一些良好的习惯,更好地成长。以识字教学为例,在识字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识字活动的展开埋下伏笔,即要让学生了解识字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对其单纯地进行教化,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需要以小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将识字活动目的和意义呈现给他们。例如故事法,关于识字的故事有很多,但最脍炙人口的,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还要数小萝卜头在白宫馆监狱生活的那段故事。那时候小萝卜头才七八岁,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十分渴望读书、识字,于是就到黄显声将军的牢房“上课”。当时,他没有一本书、一张纸和一支笔,只能用小石头在地上刻,直到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与父母一起被特务残忍地杀害,年仅八岁。这时,学生已经被小萝卜头悲惨的童年打动了,所以为了更进一步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感想。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识字学习意识自然被强化。这也为接下来识字活动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以故事作为识字的载体

学习内容的传输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也可以是具有抽象性特点的东西。这样可以增强学习内容本身的丰富性,避免单一、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接纳。正如我们吃药一样,纯净水是药传输到我们胃中的载体,药通过水被我们更好的吸收。所以教师也应该洞察到这一原理,将其运用到识字教学活动之中,以故事作为识字内容的载体,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统筹兼顾,带动课堂进行一次升华。

如果说故事是识字内容的载体,那么在这里,文字就是镶嵌在故事中的宝石,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将其拾捡,并将这些璀璨如宝石的文字积攒起来,形成一定的识字量。以“年”这个生字为例,关于“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教师可以将这个类似于故事一样的传说讲给学生听:在中国的古时候,有一个凶猛异常的怪兽,它叫做“年”,每到除夕的时候,它都会从深深的海底爬到岸上来吞噬人和牲畜。无奈村里的人都在每一年的除夕夜逃往深山。后来有一个白发老人在除夕夜那天来到村子里,用放爆竹,披红袍的办法将“年”这个怪兽驱逐出去。后来,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贴对联、燃放烟花,守岁点灯,自此流传,“过年”就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学生通过这个故事相应地也会记住“年”这个字,又会由此延伸,了解和这一习俗有关的字词,例如:拜年、饺子等等。

三.以文字作为故事展开的核心

中国文字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的演变,其本身也具有很丰富的色彩,我们通过对这些文字进行丰富的想象联想,交织成一幅具有故事性的瑰丽画卷。作为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从文字之中获得这种乐趣,让其以文字作为核心,去联想与该文字有关的故事,并将所联想出来的故事分享给学生听。这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述能力,为其以后的作文有言可叙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到“竹”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字,编出一个故事来,或者是将与此有关亲身经历的事件讲给学生听。这时候,小学生天生所具有的惊人想象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围绕“竹”字,天马行空地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自然也会对这个字记忆深刻,同时也训练了自己的叙述能力。

第5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项目名称:衣山钵影

项目来源:广东韶关市莞韶城

项目位置:莞韶城“双塘印雪”景区

作品尺寸:“衣山”高17m、长24m“钵影”直径10m、高4,5m

项目策划:杨小彦、冯原

总设计:冯原

形态与参数化设计:胡建强、冯原

工程监理:孙力、阳荣光

项目组:孙月、张程、翁昌汉、陈小兰

设计单位: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

拈花与微笑传心

佛祖在灵会山上,拈花示众,众弟子不解,惟有迦叶破颜笑,于是,佛祖谓众人说:吾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该故事被后世视为禅宗之起源(其真伪无关本文的语境),在此,我建议采纳种编剧式的分析策略,如此便可将该故事的深层结构呈现出来。

佛祖的拈花示众,可视为故事1.该故事的核心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故事1其实就必须依托于故事2和故事3,否则故事1并不能成立。

现假设故事2为传法的通常版――佛祖在灵会山上为众弟子说法,众人透过对法(文字)的理解获得真谛;故事3为故事1和故事2的极端版――佛祖在灵会山上,面对众弟子,

言不发,且打坐沉思,众弟子不解其故。

在故事2和故事3的衬托下,埋藏在故事1之中的结构便得以呈现出来:

故事1的结构:心(传者)

拈花花微笑心(受者)

故事2的结构:心(传者)

说法文字听法心(受者)

故事3的结构:心(传者)

无言无中介无解心(受者)

由于故事3属于无解,在此结构中,心与心不能相通,也无法传授,因此,重点就在于故事2对于故事1的衬托。在这两个故事之中,拈花取代了说法,花取代了文字(法的符号载体),微笑取代了听法或学法,于是,拈花示众便成了以心传心的微妙法门,然而,拈花示众的故事并没有完全取代说法与文字(因为众多弟子离开文字依然不得其门而入),但是它设定了传心媒介的高下之分(文字在此也是媒介),于是,传心可以不立(高于)文字,但传心不可没有媒介。开恬可以不听法理,但开恬不可不破颜微笑。

不过,拈花示众的故事却仍然埋下了个伏笔,佛祖传心与迦叶,其传心之媒介为花。如是,迦叶再传心于后者,就难以再使用拈花和微笑之路。想象下,若是迦叶在众弟子前,拈花示众,所有弟子均开怀微笑,拈花示众便失去了意义。因此,拈花作为传心的媒介,应该是用过则废,但是,拈花示众所开启的不立文字的传心之路,却是可以无限变通的。真正的问题则在于――非文字的心心相传之路,又如何能够得到使用文字者的确认,并最终将那些通过文字传心之人,通过开悟的途径转变成心―心相传的人呢?拈花示众的这故事埋下的伏笔,就为后来《坛经》所记载的衣钵相传的故事打开了扇大门。

安心与衣钵为证

禅宗传入中国的第人为初祖达摩。达摩东渡,于广州登陆,自此便开启了禅的思想与智慧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传播进程。而这进程从开始便是困难重重的。首先,达摩以心传心之法为皇帝所不喜,当梁武帝面见这位高僧,以求证其功德时,达摩却冷冷地回答:无功德。后离开京城到嵩山少林寺,也不为众僧所识,于是独自面壁九年,直到个叫神光的和尚上门求法。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传心故事相比,神光求法之故事,却透射出汉文字背景下要了结文字之心的艰苦卓绝,

《坛经》有记:神光终日求法遭拒,一日大雪,神光仍然立于达摩的柴门前,雪深过膝。此时,神光和尚拨出配刀,自断其左臂,血溅在雪地上,此举才惊动达摩,达摩开门出来问道:和尚,你要什么?神光说:我心不安,求和尚为我安心。达摩又问:将心来,与汝安。神光低头环顾说,觅心而不可得,达摩再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于是,神光大恬,后改名惠可,达摩立他为禅宗二祖。

达摩之于神光的安心故事,一方面显示了在汉文字背景下如何了结文字之心以明心见性之艰难;另一方面也为衣钵相传提供了法理――由于以心传心,无法(文字之法)可循,而且,破除文字之障的结果,是开恬之心必须拥有文字之法以外的“物证”――以物证心。衣钵本是和尚的寻常之物,不过在传心之路上,就可以取代所有经卷而成为神圣物。

让我们再次把达摩的安心故事与佛祖的拈花示众的故事相比,如果说,佛祖之拈花是传心的媒介,那么,达摩的传心是以问答(文字)的形式来终结文字的作用,其中介物,就从传心的媒介之花转变成了以物证心的衣钵。衣钵相传,即可以证明心心相传的正统性;反过来,心心相传的正统性又赋予了普通的衣钵以神圣性,所谓“衣为法契,法为衣宗”,便是此理。

为何佛祖没有当着众弟子之前,将自己的袈裟托附给迦叶,以证迦叶之心为正传,而仅止于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为何达摩只能独自为神光安心(其问并无见证者),衣钵相传,显示了心心相传之路的“传播困境”。从此,初祖达摩传衣钵与二祖,祖祖相传,以至惠能,六代如是,而这个衣钵相传的结构,又为六祖惠能最后成为衣钵的终结者埋下了伏笔。

证心与衣钵相争

继承了衣钵的五祖弘忍,在黄梅东山寺已有弟子三千,声势之大已不是初祖达摩可比,但及至惠能求法并得其衣钵的故事,却极富深意在内。《坛经》的记述虽短而粗略,但在此仍然可以进步简化以呈现出故事中的结构。五祖传衣钵并立惠能为六祖,出自于如下的个双重结构:

弘忍

惠能――衣钵(传心)――神秀

该故事所预设的条件,似乎是必然要把原来代代相传的衣钵演变为

场衣钵相争的“宗教权力―宗教信物”的斗争。惠能与神秀,分别代表或集合了组关键身份符码,在惠能这头,惠能来自岭南(化外之地),是个文盲(与禅宗之不立文字暗合),且入寺时间晚,身分低下,只能在锥房舂米,在神秀那头,神秀是大学者(文字最高者),是为大弟子(最有接班希望),拥者众多(势力强大)。因此,与达摩的安心故事相比,神光是断臂以求法,因此得衣钵而为二祖,在五祖传衣的故事里,却是争衣钵可以为祖。于是在惠能与神秀之间,由于弘忍的选择而展开了一场实力不对称的衣钵之争。于是,有了弘忍的叮嘱为证: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白速去,恐人害汝。弘忍所言极是有理,但却未曾说明为何他本人不自毁衣钵,而要把此惹祸之物传与惠能,并要惠能携衣钵尽速南归,以避神秀党徒之害。但其理由俱在――惟衣钵才能(向外)证明惠能得到传心之法,也因为衣钵的证心之功,势大者可抢衣钵反立为祖。

于是,就有了惠能携衣钵星夜南归之故事――果如五祖所言,当惠能行至南岭(即广东韶关地)之时,即被神秀个门徒惠明和尚追赶上了,此和尚原来是三品将军,膂力过人,惠能自知性命难保,于是将衣钵置于石上说:“衣钵在此,你自取去。”但惠明却说:“我不为衣钵而来,为法而来,求和尚为我说法。”于是惠能在岭上为惠明说法,惠明当下得恬,转身保护惠能携衣钵回到岭南。

从佛祖的拈花示众到东土的衣钵相传,惠能既是衣钵相传的终结者,又被公认为是把印度禅宗加以中国化的开创者,其问的道理万千,但是,正如以花为媒、微笑示心的象征样,从衣钵证心,到衣钵相争,衣钵相传的故事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汉语的语境中表现了心物之间的象征关系。

“衣山钵影”之于原典的视觉建构

“衣山钵影”即是取材于上述的禅宗故事中象征心物关系的衣钵,之所以选择惠能携衣钵南归的“物质载体”――衣钵为主题,理由有二:第一,惠能南归所行经的路线,大致就经过南岭的大庾岭带,这使得惠能携衣钵南归的故事与广东韶关地有历史时空上的一致性。今天,南岭下生态良好的丘陵湖泊,其实与千余年前惠能路经此地时的景致脉相承;第二,衣钵相传止于六祖惠能,而惠能出山后,正是再回到南岭下的曹溪,建寺弘法,如今六祖真身就藏于韶关南华寺(参见六祖惠能行化地)。

之所以选择衣钵,而不是《六祖坛经》中的任象征物,或者是以惠能的真身为题,其实是为了实现对于禅的思想和智慧的

种视觉回应。这回应,正是在于把中国禅宗对于文字障的破除和以心传心的释放,转换成视觉交流上的可见形式。“衣山钵影”是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原意,放置于自然环境中的种传译方法。把“衣山钵影”拉到本文直在追溯的禅的历史语境之中,“衣山钵影”中的衣与钵,就有可能再

次回到佛祖拈花示众的以花为媒的象征之中,在此,钵影在湖面上如莲花盛开,衣山在树丛中如衣纹当风,观者只需报之以微笑,心物自能相通,以至心心得以相传。

从文字对于视觉想象的“统摄作用”而言,这也可以类比为“身份证原理”――即个人身份证上面,是由个人的名字(文字)和头像(视象)达成互证,这也相应地达成了两个最具普遍性的真实观――第一是“眼见为实”,即看见的就是真实的;第二是“看懂为真”,即能够用文字为形象赋义,才能谓之真实。然而,从禅对于文字障的破除效应来观察,视觉中最为常见的真实观也是种阻碍“本心”的执见。因此,要从视觉形式上来回应禅对于文字的消解,以及心心相传的智慧,就要把原来被衣钵二字所固化在文字中的“形象”从文字的固定意义之中释放出来,其解决之道也因为衣与钵的不同基本造型而采纳难度不

的方法。把形象从文字之中释放出来的基本路径如下:

1钵的释放――实体之钵的基本原型(图1)――传统中国瓷器的冰裂纹(哥窑瓷最为典型)

(图2)――留纹去形,成为钵影(参数化设计的效果)

(图3);

第6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35-02

摘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电脑动画识字,故事联想识字,字型联想韵文识字,分散识字,猜谜识字法,字理分析识字。

关键词:识字方法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和中华文明史同步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育。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底,中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间,识字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学生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大纲要求学生识字量为4000字左右,掌握2500个字。识字量的多少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根基。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如何使幼儿园出来的天真活泼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也能开开心心地学语文呢?我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由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小学课程现代化民族化实验研究”编写的“新世纪语文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要还识字教学于精彩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具体归纳如下:

一、电脑动画识字

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再如“走”字的学习,出现画面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1)这是一个( )的人。这个人( )。(2)他跑得( )。 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小朋友你明白了吗?你又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教学中的课件,以接示字理让孩子们了解字的本源,加深对字的理解,既形象又生动。

二、故事联想识字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学龄前儿童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言的,入学后继续采用这一方法来组织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故事”开始,构建以孩子“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在这一关键期内,花上两年至三年的主要精力来集中攻克汉字,必定会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法,妥善地解决了低年级孩子“学汉字”和“学语言”这一对矛盾。课堂中学生听、说、读等语言活动时间占了语课全部时间的60%以上。也就是说,每一节语言课有一多半时间是学生在进行听话、说话和朗读练习。采用“听说起步”的方法,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就可以不受识字量的制约。其主要步骤是:

1.听故事。先反复听老师(或录音)讲故事,让孩子听懂故事内容,听熟故事语言。为了提高听的效率,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分别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每次听故事都带着一两个问题,这样会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容易记住故事内容。听故事的练习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2.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也是孩子吸收、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将讲故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形式,应该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着讲,都要学会讲。尽管是转述故事,但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要以听熟为基础,然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练习讲故事,或同学之间相互对讲,在此基础上再全班指名抽查。对一些比较长的故事,这种分散难点的方法相当有效。讲故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足的练习时间。

3.读故事。学会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故事听熟了,能讲了,再来读课文。可以先跟着老师或录音读,再学着自己读。在这模式中,读还担负着识字的任务,所以要求学生指读,边读边认字,反复读三五遍,在阅读活动中与生字见面。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阅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

4.识汉字。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多了,是否会影响识字速度和质量呢?课文中的生字很多,教师适当地根据人的记忆规律,采用“阅读识字”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阅读识字”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反复多次认读汉字,通过一段时间多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逐渐化“生”为“熟”,慢慢熟悉一个个汉字,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强化刺激,最终达到识字的目的。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可以有效避开最高遗忘期,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是一种轻松有效地识字教学法。提出课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部分生字,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达到认读的要求。这样,既加快了识字的速度,又减少了教学时间,真正达到了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适用于一年级开学学生不会拼音、识字量较少的时候。等学生学完拼音,或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可以将2和3两个环节对换,先“读故事”,再“讲故事”。因为“读”可以帮助记忆,为将来打好基础,同时先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创造性的识字。例如:

(1)学习“首”时,学生讲到:“首”字上面点、撇像头发,横像头顶,脸上最突出的是鼻子。古时鼻子的图画代表自己,所以“首”字下面是“自”。

(2)学习“壮”时,学生讲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

(3)“非”字学生这样记忆:两个非常强壮的人,打倒了六个坏人。

此外,诸如:“师徒两人徒手走在路上”学习徒;“我非常伤心”学习悲;“妹妹是个女孩,她是未来的希望”学习妹;“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她年老了。”学习姥......通过孩子们的语言描述,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孩子们的识字方法,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这就是字族文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包含四个逻辑层次:母体字是识字的逻辑起点,字族是识字的单元和方法的载体,字族文是读文识字的载体,字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以达到2200个以上。如学习过“青、清、请、晴、情、蜻、睛”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赏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

此类识字,借鉴了“字族文识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则,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辩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四、分散识字

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等方式教学一些独体字,打好识字基础。而后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学习课文近180篇,识字2000多个。在识字教学时,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生字词。这种识字方法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也是分散识字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五、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中国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组成的,按一定规律用一句话或数句话把它描述出来,用于猜射,由谜面(描述文字)到谜底(文字),就是谜语;用于教学,由生字到描述的文字,则是谜语识字。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谜语教学法,可以训练、培养学生们的敏捷思维能力。发明这一新式教学方法的是一位参与示范试验教学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广州市灯谜艺术活动家王新忠。汉字,很多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好的识字法,采用编谜语和猜谜语的方式来记忆一些象形字和形声字十分有效。课堂上,老师谜语一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大声抢答,有些学生激动、兴奋得从椅子上跳跃起来。谁要是赢了,同学们为他喝彩;谁要是答错了,课堂里惋惜声一片。如果让一部分学生编字谜,一部分学生来猜,然后交换角色进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也提高了分析能力。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竖,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会少离多――,再如,像“获,现,晶,众”等字,学生编的谜语生动有趣,其中有学生编道:“获”,草丛中爬着两只狗;“现”,主见少一点;“晶”,七十二小时;“众”,三人行。谜面、谜底一来一往,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一些学生猜射之快,就连老师也自叹弗如。同学们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生字。

六、字理分析识字

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如,教"隹"字,出示鸟的图画,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点拨法,如,教"牧"字,点出""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而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联想法,如,教"沙"字,启发学生想像河水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两个孩子背对背坐在地上,形象的揭示了“坐”的形、义。演示法,如教"灭"字,可进行火上加盖东西以灭火的演示。歌诀法,如,教"互"字,可引导学生用歌诀"上一下一,倒七正七,互相学习"来帮助记忆。猜谜法,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这种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

此外,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是为学生自主识字提供基石。随着基本识字方法的掌握,便可开始放手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三步法:(1)分析归类;(2)选择方法;(3)学习交流,总结提高。以《池上》一诗为例。该课有生字八个,首先学生给这几个字分类,如:(1)圭――娃 掌――撑 首――道 (2)采 首 (象形) (3)浮萍 (与水有关)分类后,有选择的学习一类字或几类字,并选择或创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学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学生展示出令人惊讶的能力。如:有的画出“道”;有的做出“撑”的动作等等。

最后的交流学习十分活跃,一“浮”字为例,展示孩子们不同的识字方法:

(1)结构分析:浮――左右结构,左边是个三点水,右边是个孚,合起来就是“浮”

(2)语言描述:用手摘池边的莲子

(3)演示:学生端来一盆水,演示浮的现象

第7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接地故障 零序电流 充电保护

在500kV忻州变电站投产送电阶段,发生过一起特殊的跳闸事故。之所以说是“特殊”,一是因为这次跳闸发生在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阶段正在对变电站内最主要的设备主变压器进行启动送电过程中;二是因为这次主变跳闸事故是由500kV线路接地故障引起的,但由于线路是瞬时故障所以重合成功,而主变跳闸后又导致35kV母线失压引起电容器失压保护动作跳闸。这就是由于线路瞬时接地故障导致变电站内500kV、220kV和35kV三个电压等级的开关同时跳闸的特殊之处,在正常运行中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1 事故经过

1.1 系统运行方式

1号主变三侧正常运行;2号主变高压侧5012、5013断路器热备用,中压侧2002断路器上C母经2020串带运行,低压侧3002断路器带35kV B母线运行。

500kV:500kV I、II段母线运行;500kV第一串5011断路器,第三串5031、5032、5033断路器、第四串5041、5042、5043断路器、第五串5051、5052断路器运行;220kV:2201、2303、2304上A母运行,2001、2202上B母运行,2002上C母运行;母联2010、2020运行,分段2000热备,2020断路器充电保护投入。35kV:3001上A母运行,3002上B母运行,3023断路器运行;3013、3014、3024、3012、3021、3022断路器热备用;1号站用变带Ⅰ段负荷运行,2号站用变带Ⅱ段负荷运行,0号站用变空载运行。

1.2 天气情况:电闪雷鸣,倾盆大雨。

1.3 现象和信息

报警音响响,后台机主接线画面5051、5052、2020、3023断路器闪光报警;监控系统事故报警窗显示:500kV第五串故障录波器柜录波动作,5052、5051断路器CZX-22R第一二组控制回路断线、5052、5051断路器CZX-22R第一二组出口跳闸、5052、5051断路器RCS-921A保护跳闸动作;5052断路器CZX-22R闭锁重合闸动作;忻侯I线RCS-931A保护动作跳闸;忻侯I线光差L90差动保护A相跳闸、起动重合闸、中开关A相断开、边开关A相断开;5052、5051断路器保护联动、重合闸动作;忻侯I线光差931A电流差动保护动作、最大故障电流2.6最大零序电流2.39、短路位置50.1;2020保护动作、2020一二组控制回路断线、2020一二出口跳闸、2020A、B、C相跳闸、2020开关分闸、AC母联CSC122B零序过流I 段出口、3023保护动作、3023开关分闸、3号电容器9633A1低电压动作、3号电容器9633A1事故总信号动作、220kV故录柜一二录波启动、220kV母线BP-2BⅢPT断线。监控系统忻侯I线光字牌分画面显示:“L90保护动作”、“RCS931A保护动作”“RCS921A保护跳闸”、“RCS921A重合闸动作”;5052断路器光字牌分画面“CZX-22R第一二组出口跳闸”、“CZX-22R第一二组控制回路断线”、“A相跳位”光字牌亮;5051断路器光字牌分画面“CZX-22R第一二组出口跳闸”、“CZX-22R第一二组控制回路断线”、“A相跳位”光字牌亮;忻侯I线电压遥测值正常为513kV,电流、有功、无功遥测值正常;2020母联光字牌分画面“A相跳位”,“B相跳位”,“C相跳位”、“一二组出口跳闸”,“一二组控制回路断线”“保护动作装置告警”光字牌亮;3号电容器光字牌分画面“装置动作”“保护动作”光字牌亮。

2 原因分析

电网运行实践表明,在大电流接地系统中电网中线路接地故障发生的机率很高,占线路全部故障的80%-90%。在大接地电流系统中,发生单相或两相接地故障时,在接地故障点就会出现零序电压,同时产生零序电流和零序功率,利用这些零序分量构成的保护称为零序保护。零序分量的特点:①系统任一点接地短路时,网络中任何地点的三倍零序电流都等于该处三相电流的向量和;②零序电流的分布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多少及位置有关而与电源的多少无关,零序电流是沿线路、变压器中性点、大地和接地点形成回路的,变压器中性点是否接地直接影响零序阻抗的大小和零序通路。③故障点零序电压最高,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处的零序电压为零;④故障点零序功率最大,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处的零序功率最小;⑤零序电流超前零序电压,零序功率的方向由线路指向母线,零序阻抗和零序网络不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

根据以上现象,经分析研究,初步判断为500kV忻侯I线线路A相瞬时故障,5051、5052断路器A相跳闸,单相跳闸单相重合成功,在500kV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2020断路器充电保护通过500kV母线5031、5032断路器1号主变2001断路器220kVB母2010断路器220kVA母2020断路器的路径感受到500kV的零序电流,由于2020断路器充电保护零序整定值较小;该零序电流启动了充电保护,零序I段动作将2020断路器跳开;由于2号主变仅由中压侧2002断路器带,高压侧5012、5013热备用,而2020又串带2002断路器,所以当2020断路器跳闸后,2号主变失压,35kV 3号电容器组失压保护动作,跳开3023断路器。

3 结论

第8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一、寓教于活动,生动活泼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校力求寓教育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新三字经》。

讲故事活动《新三字经》汇集了华夏文明古国数千年代代传诵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内容简明,寓意深刻,有的情节感人、示范性强。如果我们通过讲故事,借古诲今,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新三字经》故事活动:教师讲故事,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班里开故事会,挑选一些学生上台讲故事,看谁讲得生动感人、趣味盎然;小组人人讲故事,使《新三字经》的故事及其寓意铭刻在同学们的心里。古人伪精神、美德激发学生笃学躬行,如有些同学听了“能温席,小黄香”的故事后,回家主动把妈妈的床铺收拾好,叫妈妈早点休息;有些同学听了“能让梨,小孔融”这一故事后,主动把好的东西让给亲人或同伴。

诵唱活动诵唱是一种能使学生诵于口、表于情、铭于心的口头表演艺术形式,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在全校掀起学习《新三字经》的热潮: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朗诵《新三字经》比赛活动;组织音乐老师为《新三字经》谱曲三首,并录制录音带,利用音乐课教唱,然后在全校播放;分级组织诵唱比赛,有个人诵唱、小组诵唱,也有表演诵唱;要求人人背诵《新三字经》,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琅琅书声和悦耳的歌声,学生慢慢领会《新三字经》所蕴含的道理。

文艺主题会活动我们根据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选了三个主题:三年级是“在家做个好孩子”,四年级是“做个‘四有’接班人”,五年级是“明国情,知任重,爱中华”。我们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诸如表演唱、快板、小品、舞蹈、相声、朗诵、独幕剧、独唱、大合唱等,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激发感情,在琅琅的笑声中受到启示,在翩翩的舞姿中受到感染。事实证明,艺术演出令人陶醉,而陶醉则催人感化,产生共鸣。如四年(7)班中队表演独幕剧《磨铁杵,可成针》,同学们在观看中思考,决心要像李白那样刻苦学习,持之以恒。

绘画写字活动以书画艺术表达情和意,是一种思维创作活动,通过这种创作活动既可深化理解《新三字经》的内容,又能提高书画技艺。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以《新三字经》为内容的“三笔”书法比赛活动;二是利用写字课和美术课鼓励人人写、个个画;三是组织60多个书画基础好的学生创作了61幅书画作品,广泛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另外创作了38幅书法、美术、剪贴作品参加东芜市的《新三字经》书画大赛,其中已有14幅作品分别被列入前10名。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我校学习《新三字经》的风气日益浓厚。

写读后感我们组织了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开展写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写出了学《新三字经》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前人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实践表明,《新三字经》像雨露和阳光一样,滋润着儿童的心田,照亮了他们的心坎,使他们的精神面貌起了良好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抢答、对答、轮读等活动,使少年儿童在童趣中学习,在活动中受教育,从感性到理性,弘扬《新三字经》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寓理于形象,动情晓理

学生在学习《新三字经》活动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但《新三字经》中许多“理”还要通过大量感人的具体事例方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看影像、听故事等,让他们动情晓理,收到成效。

“林则徐,销鸦片”这一名扬遇迩的反侵略英雄史实,就发生在我们东莞虎门的土地上,是一份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和“沙角炮台遗址”,还请老革命干部王聪爷爷为学生讲了革命斗争历史。

这一幕幕、一桩桩抗敌卫国的真人真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

电影的艺术形象往往成为儿童学习的楷模。我们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革命电影《开国大典》、《闪闪的红星》、《江姐》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极富感染力,儿童团强烈的革命热情深深打动同学们的心,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令同学们肃然起敬。“思往事,心潮涌”,同学们着了革命影片,心灵受到启迪。有个同学向母亲说:“妈妈,我看了《江姐》的录像,流下了眼泪。”影视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同学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

三、借力于家教,易得实效

为了使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学习《新三字经》活动,我们以各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学习《新三字经》的重大意义,介绍它的基本内容,着重讲了“孟断机,岳刺字”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家长们从中得到很大的启迪,表示回家一定辅导子女理解这本难得的好书的内容。同时,学生也以在校接受的教育影响家长,彼此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这样一来,学习《新三字经》活动就更广泛深入,易得实效。

四、寓教于实践,知行统一

按照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知行统一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性认识,有利于检验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

学习“尊长辈,习礼仪”,我们就组织少先队员祭扫革命烈士墓,为烈属及孤寡老人做好事。以表现他们对烈士的怀念和敬仰,对烈属的钦佩,对老人的爱心和尊敬。同学们还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来慰问品送给革命烈属,并帮老人搞清洁。

学习“家务事,乐担承”,我们就开展“看谁家务做得多”活动,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易学易办的事做起。如低年级通过“看谁红花多”的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少原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羔羊,回到家里在饭后主动收碗筷、抹桌、扫地;有的早上起床为妈妈叠被子。据老师家访所了解,学习、实践《新三字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乐做家务事了。

学习“惜校誉,敬师长,爱学友,守规章”,我们就要求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并结合实施学校制订的“班级学生管理责任制”。一些过去纪律性差、学习不用功的同学能尊师、守纪、勤学习了,一些过去不珍惜同学友谊的学生也能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了。过去校园保洁工作不尽人意,而如今由于同学们都爱校园、惜校誊,校园也整洁了。学校的清洁工人称赞说:“学生学习了《新三字经》,确实不同了。”

第9篇:关于三字经的故事范文

文章主要从儒道佛三家文化对《西游记》的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认为《西游记》成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佛教事迹的故事化与神话化;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的融合及其文人化,至此,儒家文化明显渗透;其次为三教圆润与道教教义的渗透,《西游记》最终定型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回本。

【关键词】 西游记/儒道佛/三教圆润/神话化/文人化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是集体累世之作,是自唐代至明中叶的数代文人不断加工改订的结果。但是,若将其成书过程与儒道佛三教文化对它的渗透相对应,我们尚可发现较为清晰的轨迹。即,《西游记》的成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佛教事迹的故事化与神话化;二为《西游记》故事的文人化;三为“三教圆润”与道教教义的渗入。同样资料缺少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一工作要比臆测它的最后著者是谁要有意义得多。

一、佛教事迹的故事化与神话化

《西游记》中的西天取经故事取材于唐代僧人玄奘前往古天竺“求取真经”的历史事实。玄奘法师原名陈yī@①,河南洛州人。他的祖上都是官僚,其父陈惠专攻儒学,曾出任过江陵令,隋朝大业间弃官隐退。玄奘法师出生在战乱年代,他小时候家中穷困潦倒,他不得不由早年已出家的哥哥陈素带到寺院,一边生活,一边学习经书论著。13岁时,洛阳度僧,玄奘破格入选。唐高祖五年,他受具足戒。在国内,他曾游学成都、益南、长安、赵州、扬州等地,遍访名师,熟读并掌握了《维摩经》、《法华经》、《阿毗昙论》、《摄论》、《杂心》、《成实论》等国内经典,真可谓已穷通了当时的各家学说。然而,在这时“玄奘深感问题越来越多,求学无门,问经无言,于是生发西行求法、解决疑难的决心。”(注:刘克苏.中国佛教史话.[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P206

公元前630年,玄奘29岁。是年,他婉言谢绝仆射萧yǔ@(11)奏请他居住庄严寺的美意,而决心西行求法。当时出国并不容易,玄奘出国请求并未得到官方批准。他描绘自己西行的经历说:“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铁门chán@②xiǎn@③之涂,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馀里。虽风俗千别,艰危万重……”(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10所谓“冒越宪章”是指当年北方闹饥荒,皇上准许人们四处求食,他趁机偷越国境。然后,他直奔姑臧(今甘肃武威)到达凉州,又穿越沙漠,经敦煌到达了高昌境内。

《西游记》中说:唐王李世民送玄奘出城,并给他赐姓“唐”,与他结为兄弟。从此,他成了唐御弟。事实上,正如上文所说,他是非法出境,不是小说中所说的那回事。但是,在高昌国,他受到了国王及其王室成员的礼遇。国王与他结为兄弟,王母认他为儿子。也就是说,玄奘是高昌国王的御弟,并非唐王李世民的御弟。他在那里不仅受到了隆盛的皇族待遇,而且高昌王还派坐骑、写书信把他一直送往突厥叶护可汗的衙所。在那里,玄奘同样受到了呵护和礼遇。就这样,他越过大雪山,来到了北印度的迦毕试国。

在印度,他像以前在国内一样,遍访名师,学习各家经论。他贞观十九年学成归来,已历时十七年。在归途中,他们渡越信度大河时遇到风浪,丢失了50夹梵书和一些奇花种子。《西游记》中所说,他们在渡通天河时遇险,可能由此而来。但是,尚没有千年神龟托他向佛祖问自己“几时得脱本壳”、来回自愿驮载等灵异。回国后,有天子召见,@⑧其翻译佛经诸事实。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真人实事,史多记载和评价。《大唐三藏圣教序》中说:“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注: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见《全唐文》[M]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用颇能引起人们想象的文学语言描述了玄奘求法的经过。《旧唐书·方伎传》说:“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注:(后晋)刘xù@⑥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该传所记玄奘取经原由、经过和回国情况虽说简单却甚明了,基本全面清晰。它们虽说都是“信史”,玄奘本人传奇式的经历却已为后人种下了进一步加工的传奇因子。

玄奘事迹形成文字最先是他自己口述,由弟子辨机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此书“皆存实录,匪敢雕华”,记述法师所经国家、地区的地理形势、物产、风情,近乎于“地理志”。对各地记述相同的是它们的伽蓝、僧徒的数量,以及各地信仰佛教的具体情况。再次,他的弟子慧立、彦cóng@④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已对取经事迹作了夸张的描绘,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如卷二记录了阿父师泉的传说;卷四记载的“菩萨本生处”——毗荼国及西女国的情形等都明显有佛教神秘或异域奇异的色彩。该传评价玄奘取经说:“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历览周游一十七载。”(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26他已把自己的师父视为神人,其经历更是奇遇。该传记其实是玄奘取经的历史事迹神话的始作俑者。此后,从民间传说到戏剧、平话小说,玄奘及其经历不断被神话。《大唐新语》卷十三《记异第二十八》神化玄奘归来的情形说:“就城士女迎之,填城隘廓。时太宗在东都,乃留所得经像于弘福寺,有瑞气徘徊像上,移晷乃灭。”(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32神化之迹非常明显。

求其神话的方法:一是将它与遇仙故事相结合:《独异志》载道“行至jì@(12)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玄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二是将玄奘取经事迹与英雄传奇故事相结合,给他赋于巨大的法力。这一点虽然缺少资料来证明,但是从玄奘诵《多心经》,“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来看,他是有法力的,至少不像《西游记》中所说,他手无缚鸡之力,遇险时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来保护。我们还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入香山寺第四》中,猴行者告诉法师说:“前去路途尽是虎狼蛇兔之处,逢人不语,万种xī@(13)惶。此去人烟都是邪法。”此时玄奘的表现是“法师闻语,冷笑低头。”(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48并不曾有畏惧情绪。《入大梵天王宫第三》中,就有猴行者作法,将取经僧行七人带进了北方大梵天王宫(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47的情节。此也并非《西游记》中的唐僧那样,寸步难行,法力无比的孙悟空也不能带他渡河,更不用说带他上天入地了。《到陕西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也是法师要食大鱼,才使得痴那获救。在明人杨景贤的杂剧中还有“玄奘打坐片时,大雨三日”。百回本《西游记》中的“车迟国斗法”等也正是玄奘具有法力的残迹。由此推测,玄奘取经故事在这一阶段被演义应该是对他本人法力的神话。比如他能够降妖、祁雨、赌胜等,他由一位普通的僧人变成了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人”了。

总之,玄奘取经本是佛教徒朝圣的真实故事。佛教人士为了宣扬佛法、扩大影响而不断演绎这一故事。他们把玄奘取经事故事化,随之又进行神话化。此当为西天取经故事流传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西游记》故事的最早源头。

二、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的融合及其文人化

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其四云:“一笔受楞严义,三书赠大颠衣。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注: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四十三,据四部丛刊本。)可知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的故事在宋代已经结合在一起了。这两个故事最先是如何产生联系并结合起来的,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确知。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猴子故事与玄奘取经故事本来没有关系。元明之际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齐天大圣的“自报家门”说:“广大神通变化,腾云驾雾飞霞。三天神鬼尽皆夸,显辉千般恶咤。不怕天兵神将,被吾活捉活拿。金睛闪烁怒增加,三界神祗惧怕。吾神乃齐天大圣是也。我与天地同生,日月并长,神通广大,变化多般。闲游洞府,赏异卉奇花;闷绕清溪,玩青松桧柏。衣飘惨雾,袖拂狂风。轻舒猿臂起春雷,举步频那轰霹雳。天下鬼神尽归降,盖世邪魔闻吾怕。吾神三人,姊妹五人。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是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齐天大圣只是一个本事不凡,能降妖捉怪的人物。他有自己独立的故事,也不叫孙悟空,更与玄奘取经故事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做合理推测,当时人们选择他的故事与玄奘取经故事相嫁接的原由可从两方面臆测:从发生学方面来看,玄奘确有其人,他的事迹也已被许多人所熟知。人们不大相信他能够腾云驾雾、降妖捉怪等神化的说法。但说书人等艺人又不甘心丢掉场面热闹的降妖伏怪故事,就想法为他找个徒弟,把这些故事合情合理地按在他的头上。既热闹人们又十分喜爱的猴子就很自然地成为玄奘徒弟的最佳人选。就这样,为了使原来的故事更加丰富,更加吸引人,有意识地吸纳了十分热闹的猴子故事。从文化原因来说,不断加工《西游记》故事的虽最先可能是说书艺人,但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肯定还是读书人。鲁迅先生在论述宋元旧话本与明代拟话本的区别时指出:“宋元小说要在娱心,明代拟话本却多说教。”(注:鲁迅.《中国小说史之大变迁》。)《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也是如此。重视“文以载道”的文人的加工,在保持原有故事的热闹的同时,要搀杂进一些“主义”——佛教的教义和儒家的政治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建立儒家的尊卑秩序,就要为玄奘找一个徒弟。加之猴子在心学、佛教、全真教等中隐喻,文人们自然乐意把猴子说成主人公的徒弟。重要的是,我们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儒家教育的读书人的染指,在丰富玄奘取经故事的同时,的确把这个故事儒家化了,把原有的僧侣故事佛教理论化了。

先说玄奘取经故事的佛教理论化。对玄奘取经故事的加工,如果在前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吸引人为目的,对它进行神话,在这一阶段则借其来宣传佛教教义。在《大唐西域记》所记只不过是各地的伽蓝、僧侣数和信教情况。如《揭职国》载:“伽蓝十馀所,僧徒三百馀人,并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2只是客观记载所见所闻,并不露骨地宣扬什么。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不同了。其中鼓吹《多心经》说“此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慎勿轻传。”传经的情形也很神奇:“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号,风波自息,日月不光。”(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59对佛国也进行了形象描述:“佛天无四季,红日不沉西。孩童颜不老,人死也无悲。寿年千二百,饭长一二围。”在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的结果已是“数年得到西天,今日功成行满,方才正果朝元。”(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108也就是说,玄奘取经故事不再是一个佛教信徒朝圣的故事,而已经发展为取经人追求成佛作祖的修炼故事。因而,其中说教成份已很明显。如通过唐僧师徒的成佛的过程来说明佛性。即人人都有佛性,无论是根基钝如猪八戒者,还是平庸无能如唐僧者,佛国的大门为人人敞开着,人人可以成佛。又如许多论者所说的宣扬“佛法无边”,因果轮回等等。这些在后来的《西游记》中表现得很充分,所以就不必过多的说明了。接下来,我们主要探讨玄奘取经故事的儒家化。

第一,正如任继愈先生论述早期佛教时所指出的“然而佛教的全部思想,它的世界观和宗教观念,同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道很不相容。它要牢固地扎根于中国封建社会,不求得同‘孝’的封建道德妥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地迎合和吸收儒家思想是十分自然的。”(注: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P224《西游记》成书过程也是如此。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在迎合和吸收儒家思想,比如“忠”、“孝”的观念。陈玄奘自己也认为取经是“冒越宪章”,在元人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他的个人行为却变成了奉旨西行,当时长安众百姓及王公大臣都来饯行送别,唐僧乘“幢幡宝盖”,何等气魄!唐僧自白“我与众僧修佛力”,老回回却肯定他是“与唐王修佛力”。并唱[沽美酒]说:“与唐王修佛力,与唐王修佛力,与俺那众僧们得这发慈悲。师傅你便取经到俺那西天得这西夏国,小回回你想波!咱师傅他怎肯来到俺这里,行了些没爹娘的歹田地。”说明了唐僧的忠心。玄奘法师的生平经历可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得知。宋元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和《西游证道书》所增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等故事凭空为他增添了这一经历。它可能由《乾子·陈义郎》改写而成。“报本”的内涵就是不忘生身之恩,尽为人子之孝道。在百回本《西游记》中,不仅唐僧常常引用《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就连无父无母的孙悟空也拿孝道来劝人。可见,儒家伦理道德对小说的渗透。

第二,玄奘取经故事儒家化的主要表现在对儒家政治因素的吸纳。中国本是一个泛神论的民族,动植物甚至是石头都能成为神仙精怪,人更不用说了。因而,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具体有多少神仙,很难说得清,要给他们排个“座次”,分个大小就更加困难了。在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也有许多道教神仙,但是却没有明显的大小尊卑之分。百回本《西游记》却就不同了,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的神仙佛祖菩萨职位的大小高低,都说得头头是道。譬如道教的天庭,就全然一个人间王朝。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大帝,他还有一个夫人——王母娘娘。他还有其他亲戚,如二郎神杨戬就是他的外甥。完全如同人间帝王。大家都熟知,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按理来说神阶应该最高,可他还得为王母娘娘的蟠桃会炼丹。其他神仙都受玉皇大帝支配,甚至还要到灵霄宝殿去上朝。这不就是把人间王朝搬到了天上吗?佛教也一样,如来佛占据着佛教的最高职位。其他佛、菩萨、罗汉都听其调遣,还要不时来到他的洞府听讲说法。就取经队伍中,师父与徒弟、师兄与师弟,等级分明,徒弟中有管开路的、挑担负责行礼的、牵马管后勤的,分工明确,只有师父是坐享其成。取经队伍的结构既像一个封建家庭,也类似于一个封建朝廷,各有执掌,也有尊卑等级。简单地说,《西游记》编织的神佛世界实际上是对人间王朝政治的照搬,是玄奘取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对儒家政治因素的吸纳,是其被儒家化的表现。

第三,玄奘取经故事的儒家化还表现在佛教故事中却以儒家的伦理是非为评判事物的准则。佛教自有是非功过,如行善、打坐、化缘等,但《西游记》故事中却同样崇尚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如同上文所说在元人吴昌龄的杂剧中,主要表现了唐僧对唐王的忠心;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还以“遇”、“入”、“过”、“到”为标目,如“行程遇猴行者处”、“入香山寺”、“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等,还具有明显的游记特征,即猎奇、尚奇的痕迹。到明人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却开始转化为猴行者降妖伏怪故事了。由此,玄奘取经故事与英雄侠义故事相结合,孙行者在其中的主人公地位更显主要。如果说杂剧中的降妖故事宗教色彩还很浓厚的话,到百回本小说中,许多降妖伏怪故事已经变成了出于“仁义”之心的援手相助。最为明显的是以“仁义礼智信”来评判人物的是非曲直。如,常常评价孙悟空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给唐僧也冠之以“忠心赤胆大阐法师”。孙悟空斥责“南山大王”说:“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八十六回)正如拙作《试论〈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所说,《西游记》虽然具有明显的三教合一倾向,但其中儒、释、道三家并非平分秋色,而是“儒为立本”,其中无处不渗透了儒家的文化精神。儒家的是非标准也就是《西游记》中评判人、事的是非标准。(注:兰拉成.《西游记》“三教合一”思想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J]2004年3期。)P29

总而言之,玄奘取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文人的染指使其与猴子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使得情节更加丰富热闹;同时,也是他们将佛教教义、儒家的政治与文化诸因素带了进来,使它赋有了“主义”,更好地发挥说教作用。至此,玄奘取经故事已发展为“西游记”故事,也文人化了。

三、“三教圆润”与道教教义的渗入

明人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说:“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而引伸之,何境不通?何通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哉?”(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223清人张含章在《西游正旨后跋》中也说“窃拟我祖师托相作《西游》之大意,乃明示三教一源”(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339说明清人早就提出《西游记》表现“三教圆润”或者“三教合一”的说法。但在清代,人们一度把《西游记》的著作权归于邱处机,到今天还有许多人极力证明它是道士之作。从而出现了邱处机的徒弟说;“华阳洞天主人”考证出来的陕西籍道士说等等。(注:分别参见李安纲相关论著;胡义成.全真道士闫希言师徒是今本《西游记》定稿人[J]新疆:昌吉学院学报,2003。)总之,许多人认为《西游记》的最后作者肯定是道门中人。他们似乎都考证严密,言之凿凿。事实上,所谓考证也都不过是以意逆志。我们认为《西游记》中一切道教人物与故事都是猴子故事带来的。当然,最早的猴子故事似乎也与道教没有多少关系。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记述很简单: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对猴行者的经历语焉不详,只说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下文也只说“历过世代万千”,再就是《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有:“我因八十年代百风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年定是不敢偷吃也。”有偷蟠桃的事,却无具体经过。但已与道教人物发生了联系。在《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中,“大闹天宫”的内容则更加具体:“我听知的太上老君,炼九转金丹,食之者延年益寿。吾神想来,我摇身一变,化作一个看药炉的仙童,扳倒药炉,先偷去金丹数颗,后去天厨御酒局中,再盗了仙酒数十馀瓶,回到于花果山水帘洞中,大排@(14)会,庆赏金丹御酒,岂不乐哉!不怕天符玉帝差,吾身忿怒夯胸怀。”在此剧中,除了主角二郎神外,还提到了元始天尊、乾天大仙、驱邪院主、巨灵神、梅山七圣、天丁神、鬼力等道教神仙。即是说,该剧完全是一部道教故事。相同之处仅仅是猴行者和齐天大圣都是猴子精。

正如上文所说,说书艺人或染指玄奘故事的文人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吸引听众读者,将两个不相干的故事嫁接在一起,逐渐成为一个故事。从而,它就与道教人物、道教故事联系在一起了。猴子及其相关的道教故事也就成为玄奘收取经故事的一部分。不一定要作者是道士才能加入道教人物与故事。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却比较棘手,即百回本《西游记》中所出现的大量道教术语及部分诗词是从哪里来的?小说的最后编定者为什么要在佛教故事中加进道教的教义?这位编定者莫非真是道士?

事实上,今天人作出道士猜测的依据主要是作者的知识结构。即只有道士才熟悉道教相关知识,并推崇道教的神仙。但是,知识结构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身份,在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想盛行的时代,尤其是这样。翻阅道教史,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明代龙门派的柳华阳。如果最初还是由“华阳洞天主人”联想,再进一步细究他的思想,也会发现:柳华阳原是僧人,后拜伍冲虚为师,著有《金仙证论》、《慧命经》。他提倡仙佛合宗,曾以道释佛,以金丹释禅宗。(注:参见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P345这些的确还符合《西游记》作者的知识结构及思想的要求。但是,在没有其它确证的情况下,我们还不能如此轻率地下结论说柳华阳就是《西游记》的最后改定者。相反,柳存仁等使用《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来考证它与全真教的关系的推理(注:参看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J]香港:明报月刊,1985;王国光.西游记别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我们却能找出许多反证。试举一二例说明:

1.前三三与后三三

的确,这是《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道教经典中的常用术语。但是,就宋元明三朝的文人、僧侣著作中也十分常见。如宋人邹浩诗云:“红柿鸟残无此意,前三三与后三三。”(注:宋邹浩.示仁仲,道经乡集卷十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叶梦得诗云:“平生术九九,晚识前三三。”(注:叶梦得.游南峰寺诗并序.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释真净诗云:“未能真与佛同龛,且向途中息草庵。勿谓无心便休去,前三三有后三三。”(注:释真净.滁州全椒塔院鉴上人邀宿草庵,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耶律楚材诗云:“抛梁南底个,因缘@(15)好参,试问助缘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注:耶律楚材.万寿寺创建厨室浪著上梁文六首.其二,湛然居士集卷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僧圆胜诗云:“抛梁南瓶钵,生涯共一龛。试问龙蛇今几种?前三三与后三三。”(注:僧圆胜.崇安寺重修三门上梁文,金李俊民。@⑩靖集卷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外,《东坡全集》、《五灯会元》等都多次使用过“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些诗人都非道士,我们由此可以说该术语并非道教专用术语。

2.铅汞龙虎

它们是道教内丹术的核心术语。同样,它也出现在宋元明三朝的文人、僧侣著作中。《朱子语类》就有“譬如修养家之铅汞龙虎,皆是我身内之物,非外在也。”(注: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鹤林集》卷二十七《答游景仁书》中说:“读谷神赋如龙虎要诀、铅汞密旨。”(注:宋吴泳.答游景仁书,鹤林集卷二十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最像道教之作的是《东坡全集》中的一段话:“知此则知铅汞龙虎之说矣。何@⑨铅?凡气之谓铅。或趋或蹶或呼或吸或执或击,凡动者皆铅也。肺实出纳之肺为金、为白虎,故曰铅,又曰虎。何@⑨汞?凡水之@⑨汞。唾、涕、浓、血、精、汗、便利,凡湿者皆汞也。肝实宿藏之肝为木、为青龙,故曰汞,又曰龙。古之真人论内丹者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世未有知其说者也。’方五行之顺行也,则龙出於水,虎出於火,皆死之道也。”(注:苏轼.续养生论,东坡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人陈栎说:“坎离水火铅汞龙虎,虽互换有异名,实只精气二者而已。”(注:元陈栎.月鼎衍义,定宇集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龚@⑤诗曰:“泥途久甲子,铅汞方既济。”(注:元龚@⑤.赋圆荷分韵得细字,存悔斋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人郑善夫诗云:“爵服既不情,铅汞亦我诬。”(注:明郑明善.须溪除日,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释念常在《佛祖通载》对龙虎、婴儿、姹女、铅汞、丹炉等都有自己的解释。难道这些著作都是道教著作?这些文人、和尚都是道士?

3.黄婆与刀圭

在《西游记》中,黄婆与刀圭都代表沙僧。它们也都是道教炼丹术语。但是,在宋元明的著作中同样常见。《竹友集》卷二有:“玉石落落不满房,黄婆居中补四方。”(注:宋谢迈.吴民载弃意堂,竹友集卷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陈渊诗云:“阳明连络四友中,胃气由来处处通。但使黄婆能饱饭,客邪端的不须改。”(注:宋陈渊.三绝句寄几先,默堂集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人吴澄《寄题医士陈氏意齐》诗云:“百千万变十三科,泥古方书柰病何?看取慈亲求赤子,有如姹女籍黄婆。重轻按举精思巧,加减称停居法多。此妙不传君独得,可能纸外觅机佗。”(注:元吴澄.寄题医士陈氏意齐,吴文正集卷九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要是没有题目的提醒,这几句诗的确容易被当成道教炼丹诗。事实上,黄婆与刀圭在医书中使用更普遍,无须一一引证。还是在文人和佛家著作中进行举证。沈周《白云山樵歌》:“…凡火不能@(16),却使火龙水虎相煅炼,黄婆鼎中七七始成齐。”(注:明沈周.白云山樵歌,石田诗选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梦阳《寿见图歌》有云:“丹砂我炼寻黄婆。”(注:李梦阳.寿见图歌,空同集卷二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志庆《殷尧藩中元日看诸道士步虚诗》云:“倘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注:王志庆.殷尧藩中元日看诸道士步虚诗,古俪府卷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释赞宁《进高僧传表》中有:“或示刀圭,执南箕而簸扬。”(注:宋释赞宁.进高僧传表,宋高僧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些诗文也说明了黄婆、刀圭并非道教所独有的专用术语。

我们以上列举当然也不能直接说明《西游记》的最后改定者就不是道士,但是,它们却能够说明宋元明时的文人的知识结构。即,在“三教合一”已成为当时显眼的文化思潮时,无论是文人还是和尚来改编《西游记》,都不会出现对道教内丹术知识欠缺的现象。因而,在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的故事联姻,道教故事已成为它的一部分后,受“三教合一”思潮影响,这位改写者按照中国古典小说的习惯,对玄奘取经故事使用道教某些术语评论是很自然的;有时还直接引用道教诗歌来作小说的留文或回首回末诗,这都不应有所奇怪。这些文字有时明显牵强附会,与正文故事不相容,它们也不能改变《西游记》故事的性质——以和尚取经故事为主的佛教小说。因此,我们认为《西游记》中的道教内容是最后附加上去的。它应该是对《西游记》的最后的加工。

结语

《西游记》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演义成为故事,又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最后才定型成书的。因为它的故事原形正是一个宗教行为,它从开始就蕴涵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所以,这个历史事实在故事化的过程中,不断有宗教教义渗透。它们渗透的轨迹正好与小说的成书过程相对应。也就是说,小说原形玄奘取经故事本是佛教事迹,它被故事化以后,它本身所已孕涵了佛教的教义被有意识的突现。尤其是文人染指,强化说教意图,儒家文化全方位地渗透。道教故事的加盟是从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联姻开始的,道教教义的渗透却是三教圆润思潮的结果,应当最晚。因此,佛、儒两家文化与小说故事已是水乳交融,不露痕迹,道教教义却只在留文与回首回末出现,与故事不大相容,往往穿凿附会,附加的痕迹明显。它便呈现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回本。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礻右韦

@②原字左山右上免去儿中比下兔

@③原字左山右佥

@④原字左忄右宗

@⑤原字左王右肃的繁体

@⑥原字左日右句

@⑦原字左亻右全

@⑧原字左刺去刂右攵

@⑨原字左言右胃

@⑩原字上艹下壮

@(11)原字左王右禹

@(12)原字上罗去夕下外厂内剡

@(13)原字左忄右西

@(14)原字上竹下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