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住童年范文

留住童年精选(九篇)

留住童年

第1篇:留住童年范文

凝望着美丽如画的岁月,脚踏着驰骋的征程,梦幻着玫瑰所寄托的梦境,期盼着岁月带来的祝福,遐想着未来人生的蓝图,赞叹着往日热闹的舞台,想着已经过去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猛然发觉,童年时代的纯真与梦想.随着时间的小船,消消地远航,消消地飘流,随着到波浪式的人生海洋,离我而去……..

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总是那样美好,不知几时,我们会迎来了青春,小时候总是盼望快点长大,现在……蓦然回首,确实有些好笑,为什么要长大,童年-------不是很好吗?

回首过去,忘不了喃喃学语的我的那份天真和可爱,忘不了蹒跚学步的我的那份执着,忘不了第一次迈进幼儿园时的那份好奇,忘不了刚入学时的那份热望,忘不了第一次系上红领巾时的那份激动,忘不了每一次升旗仪式的那份庄重,忘不了第一次坐在课堂的那份认真,忘不了第一次名列前茅的那喜悦,忘不了每一次当小演员的那份自豪,忘不了第一次竞选时的那份紧张,忘不了在草坪上奔跑,在山间欢跳,举头仰望蓝天,日光远送鸟儿飞向远方,低头俯视山下,将美景尽收眼底,远望各地,寻找美丽景色,自己投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多么美好!而现在的我,只有渴望与期盼,当我第一次看到放置在桌子上的一个坏了的芭比娃娃时,我才意识到,童年已与我不辞而别.出笼鸟,郊外马的生活已是昔日的精彩,而我更希望,尽力地留住童年。

曾记得刚上学时,第一次有了知心的朋友的那份甜蜜,曾记得第一次拾金不昧的那份光荣,曾记得第一次开运动会时的那分喝彩,曾记得第一次被人称赞的那份开心,曾记得第一次得奖的那份自豪,曾记得第一次拔河时的那份团结,曾记得第一次摔跤时的那份疼痛,曾记得第一次在郊外追蝴蝶的无忧无虑,曾记得第一次抽出时间,约同学一起去爬山,在山顶俯视眼前的美景.童年是我们来过,现在再来景色依旧,可童年走了!是啊!我不知同样感叹过多少次,眺望山河,听鸟鸣歌,看花争艳,嗅土芬芳,抚树柔枝,等到失去了,才明白要珍惜,有告别童年,有回忆童年,可是,现在我要做的是留住童年。

在山顶,我们揣测童年,童年毕竟是短暂的,或者是在其他年代,孔明不长久的.在《唐诗宋词》之前,在《声律启蒙》之前,在大禹治水之前,一头幼鹿猛然感到青草的鲜嫩,一个顽童猛然察觉游戏的愉悦,一颗幼草猛然察觉春天的美丽,人们便给这段快乐的日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童年。

第2篇:留住童年范文

留住童年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下:

1、字面上表达的感情:有童真,孩子气,怀念童年。

2、深一层表达的思想感情:童年有值得你留恋的美好时光。

3、最后一层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份感情,这个原因可能和童年的单纯童真背道而驰了,如今可能物是人非。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留住童年范文

1.1调查对象

以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西西部位于滇、黔、桂3省交界处的百色市所辖12个县(区)中随机抽取3样本县(区),每个县(区)随机抽取1个样本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小学和1所初中,然后以所抽小学和初中中属留守儿童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调查3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全部调查。

1.2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3]对调查对象的个性进行测量。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分3个分量表(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一个效度量表(掩饰性、说谎L),共88道题。内外向维度(E):分数越高提示个性越外向。精神质(P):高分表示孤独、不近人情,与他人不友好,低分表示善从人意,能较好适应环境等。神经质(N):分数高表焦虑、情绪反应强烈、可有欠理智行为,分数低者情绪较稳定、性情温和等。掩饰量表(L):表示受试者的掩饰倾向及纯朴性,分数越高掩饰性越强。EPQ各维度的评分以同年龄、性别组常模的均数和标准差为基础,将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L)4个维度的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T分,各维度T分在43.3~56.7分为中间型;38.5~43.3分为倾向低型,56.7~61.5分为倾向高型,而T分<38.5分为典型低型,>61.5分为典型高型;同时自编问卷对研究对象及其家庭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级、性别、民族、一起生活的人、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家庭住址、父母婚姻状况等等。调查以班为单位,经调查员作填写说明和条目解释后由学生自行完成问卷填写。

1.3统计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共1298人,其中男704人(54.24%),女594人(45.76%);汉族712名(占54.85%),壮族586名(占45.15%);年龄分布在10~16岁,平均年龄(13.61±1.73)岁。

2.2调查对象

EPQ各维度标准分总得分及各维度异常者所占比例情况1298名留守儿童E维度得分(56.92±10.63)分,属倾向高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118人,占9.09%,属典型高型者395人,占30.43%。P维度得分(47.25±5.87)分,属中间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42人,占3.24%,属典型高型者0人。N维度得分(63.25±8.49)分,属典型高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0人,属典型高型者827人,占63.71%。L维度得分(55.59±7.18)分,属中间型,其中属典型低型者42人,占3.24%,属典型高型者84人,占6.47%。

2.3不同性别儿童EPQ各维度标准分的比较

男性儿童E维度T分处于倾向高型,女性儿童E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男女儿童P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男性儿童N维度T分处于典型高型,女性儿童N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男女儿童L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在E、N、L维度上男性留守儿童的T分均高于女性留守儿童,在P维度上男性留守儿童的T分低于女性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4不同民族儿童各维度标准分的比较

汉族留守儿童E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E维度T分处于倾高型;汉族、壮族留守儿童P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汉族、壮族留守儿童N维度T分均处于典型高型;汉族留守儿童L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L维度T处于倾高型。N维度上汉族留守儿童得分高于壮族留守儿童,L维度上汉族留守儿童得分低于壮族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不同居住地儿童各维度标准分的比较

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E维度T分均处于倾高型,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P维度T分均处于中间型;居住农村留守儿童N维度T处于典型高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N维度T处于中间型;居住农村留守儿童L维度T分处于中间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L维度T分处于倾高型。居住农村的留守儿童P、N维度得分高于居住城镇留守儿童,L维度得分低于居住城镇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内外向个性处于倾向高型,而且处于典型高型者占30.43%,神经质个性处于典型高型,典型高型人数占到63.71%,提示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倾外向,且典型的情绪不稳。只有精神质个性、掩饰性均处于中间型。分析发现,内外向个性男性儿童处于倾向高型,女性儿童处于中间型;神经质个性男性儿童处于典型高型,女性儿童处于中间型,提示农村留守男性儿童性格倾外向,且典型的情绪不稳;精神质个性、掩饰性男女儿童均属于中间型,其中精神质个性上女性留守儿童得分高于男性留守儿童,掩饰性上男性儿童得分高于女性儿童;提示女性儿童存在较高的精神质倾向,男性儿童掩饰性强,此结果与张皑频[4]、刘照云[5]等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女孩神经质个性得分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接受到的教育和洗礼相对来说较少,大部分人的思想观点仍然很封建保守。在一个家庭中男孩的地位要高于女孩,长辈对其有求必应,男孩比女孩能够得到更多的宠溺,成为家里关注的焦点,活泼好动,喜欢热闹,容易发脾气,情绪波动大,一有不顺自己意思的就吵闹不安,在内外向上就更倾向外向。女孩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常常恶作剧,惹麻烦,做一些讨人厌的事,目的在于表现自己,引起他人的关注。男女留守儿童在个性上受到的影响不同。提示应该大力加强对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的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改变错误的性别差异观念,提高对男女平等的认识。

关于不同民族留守儿童个性的研究,张伟源[6]将壮族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兰燕灵[7]等对留守儿童按民族进行了分类但并未做进一步比较分析。本次研究探讨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的汉族与壮族留守儿童存在的个性差异,研究发现,内外向个性汉族留守儿童处在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处在倾高型,表明壮族留守儿童较外向;精神质个性汉族、壮族留守儿童均属于中间型;汉族、壮族留守儿童神经质个性均处于典型高型,说明汉族、壮族留守儿童典型的情绪不稳,其中汉族留守儿童高于壮族留守儿童;掩饰性汉族留守儿童处于中间型,壮族留守儿童处于倾高型,由此看出壮族留守儿童掩饰性强。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个性上的不同,其原因可能有,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除享有和汉族学生同等的权利外,还享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如考试入学加分照顾或降分录取,享受少数民族生活补助等等,使少数民族学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照顾和保护,更有优越感,而汉族学生则需要参与更多的激烈竞争,容易出现焦躁不安,惶恐,忧虑,抑郁等心理行为,从而影响个性发展。根据研究对象居住的地方来分析留守儿童的个性,研究发现,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内外向个性均处于倾高型;居住农村和城镇的留守儿童精神质个性均处于中间型,且居住农村的留守儿童高于居住城镇的留守儿童;神经质个性居住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典型高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属于中间型,提示居住农村的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存在更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表现为爱管闲事,遇到事情过于激动,处事不够冷静沉着,心情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起伏波动大,不易控制,缺乏怜悯心,常对人怀有敌意,这与王玮等[8]、李朝英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神经质个性得分较高,有较高的神经质倾向。居住城镇的留守儿童是中间型,情绪比较稳定,容易恢复平静,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态度温和。掩饰性居住农村留守儿童处于中间型,居住城镇留守儿童处于倾高型,说明居住在县城的留守儿童掩饰程度高,与张皑频[10]等的结果相反。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先天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后天环境作用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4篇:留住童年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户籍;教育;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至今仍在生效的唯一的一部关于户籍法律是1958年出台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下简称“户口登记条例”)。随后,各省市根据这个“户口登记条例”结合本地的情况又出台了若干细则。

应该说,这个“户口登记条例”在我国建国初期,在粮棉油紧缺,副食供应不足,在共和国经济困难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作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迅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目前已阻碍着社会发展进步,也就是说在我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50多年的今天,已到修改完善的时候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双相对平衡的矛盾体。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也是这样,由最初的平衡到现在的不平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近10年,户籍制度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阻碍着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大量的社会不公、不稳定因素。

户籍制衍生于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至今仍属于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由于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工业化路径,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目的是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并且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来保证这种内向型的资本积累,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从严格控制到半放开历经了漫漫50年,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这样一个包括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将民工排除于体系之外,使农民工在经济上、生活上均不稳定, 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而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户籍成为打在身上抹不去的烙印,户籍制度具有时代性,既为我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又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城乡居民的不平等。

2 户籍问题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2013年5月9日,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683万,他们普遍面临亲情缺失、平等教育等多方面问题。其中,有近205.7万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而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也非常集中,北京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

2.1 留守儿童:0-5岁儿童5年增757万

全国妇联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进行了分析和推断,并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报告,报告中儿童的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报告指出,自2005年以来,学龄前留守儿童(0-5岁)规模快速膨胀,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增加了757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948万,比2005年减少315万,其中2006年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占到32.01%和16.3%;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到54.08%,女孩占到45.92%。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分别占到全国的11.34%和10.73%。

2.2 205.7万留守儿童独居

调查显示,因为父母多外出打工,三成多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居住在一起,还有10.7%的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不过,有3.37%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全国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这个比例不算很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按照该比例计算的话,单独居住的孩子达到近205.7万人,“这些孩子应该给予特别关照。”据介绍,将近20%的务工父母是在儿童1岁前外出,造成留守儿童生活照料、教育、安全保护、亲情等多方面出现问题。数据同时显示,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状况总体还算良好,在校比例达到96%以上。不过,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3%和3.11%。对此,全国妇联课题组相关专家表示,此前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社会一直在强调母亲的责任,“但这次调查表明,父亲的责任被忽略了。这是以后应该强调的地方。”

2.3 流动儿童:八成以上为农业户口

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目前,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到八成以上。其中,学龄前流动儿童(0-5岁)有981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6-14岁)为1472万,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规模为1128万。与2005年相比,我国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都在快速增加,其中,尤以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增加的速度最快,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在性别方面,从流动儿童进入幼儿园直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男孩的比例始终高于女孩,但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这说明,流动儿童的家长们可能更倾向于携带男孩外出务工以便孩子接受教育,而15岁之后则让女孩进城务工。”相关专家表示,在资源短缺的时候,家长们或更易做出不利于女孩的决定。

人均流动时间3年多。调查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但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其中,流动儿童最多的是广东,占全国12.13%,规模达到434万。其次是浙江、江苏省,均超过200万。而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同时,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为3.74年,7-14岁流动儿童中,更有约1/3的孩子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由于常年流动居住,他们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据介绍,“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户籍制度是流动儿童入学的制度障碍,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本身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 同时受现行的学籍管理方式、学校考评制度,以及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由于没有本地户籍, 故不能随意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将他们挡在公办教育的门外。在实行“一费制”即限制高收费的条件下(例如今年实施的取消借读费), 城市学校往往以规模容纳不下、先收本地学生等种种理由少收甚至拒收农民工子女,或者是将借读费换成别的名目继续收,否则你只能去别的学校或根本没有学校可以就读,也就衍生出形形的滥收费行为。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人们的观念问题,而是制度和体制问题。现实生活中,流动人口子女应然层面上的受教育权利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他们在异地求学,法律、条例等规定的权利却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充分享受。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必须对现行的体制和制度做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制度保障。

3 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迁徙自由已经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基本人权,许多国家宪法以及《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3条都规定“有权自由迁徙”,我国的1954年宪法中也有迁徙自由的规定,但随着建国后的户籍制度实施,自由迁徙被严格户籍制所替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权要求劳动力的自由迁徙,在宪法修正案中增加允许公民的自由迁徙已经势在必行,只有宪法对权利加以确认才能导致其在各个部门法中的被细化和完善。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布的格局,具体表现为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河南、广东、宁夏等省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中发现,率先推动“户改”的城市虽然在户口形式上都统一为“居民户口”,但一到落实相关政策和附加的社会福利待遇时,差别常常就浮现出来。推进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仍旧不少,诸如社会地位、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并不能在短时间完全消除。庆幸的是,从2007年3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将大力推进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实现公民身份平等,比如河北、辽宁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 特别是子女入学等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这种以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措施,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确保转化型留守儿童以后能跟随父母返回繁华城市接受较好的教育。

在教育上,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像美国那样“凡是适龄儿童,不管其父母是公民还是非公民,甚至包括非法居留者,任何学校不得拒绝入学” ,是需要假以时日的,但我们至少要先让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有固定收入和住所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即流动人口)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而上海居住证满7年可以转为上海户口,并取得社保、就学等相关权利,就是在户籍上迈出的探索性一步。理论上说,达到教育权的完全平等,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 即任何学区、任何学校、乃至任何班级,包括教师能力、工作态度、教育活动的种类、质量,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等所有教育条件、学习条件都一样。” 做不到这一点,教育公平难以实现,但是做到这点又是很难实现的。现实图景是向公平方向不断趋近,一步一步渐进的完善,不可能完全达到。

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根源在于我国尚未建成完全平等的市场化劳动关系,没有适应相关的调节机制和配套的制度。应重新设定农民工户口进入城市的条件和相应的政策,对有留城意愿而又通过多年就业在城市站住脚的农民允许其定居落户,新的城市规划不应囿于原有的城市户籍户口,应该有规划地逐步推进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同国际城市管理接轨的现代大都市城市管理规划,吸纳农民变为新城市的市民,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城市中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 元焕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身份转化障碍及对策[J]. 农业经济. 2013(02) 。

[2] 李丽华,朱凤荣. 农民工户籍转移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01)。

[3] 费宏达.农民工身份制度的法律困境与路径选择[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

[4] 吴丽萍.论人权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户籍根源[J]. 经济论坛. 2011(04。

[5] 胡星斗. 中国户籍制度的命运:完善抑或废除[J]. 学术研究. 2009(10) 。

[6] 邵晓琰.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刍议[J]. 经济视角. 2009(11) 。

第5篇:留住童年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均衡;留守儿童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率逐年提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体的打工群体逐渐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但外出务工的农民因为流动性比较强,所以更多的是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这些留守在家就学的孩子年龄大多不满14周岁,一年内很少甚至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称这类孩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皖北,市辖怀远、五河等七个县(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为充分了解这一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蚌埠市政府深入农村学校,就“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蚌埠市“留守儿童”现状

虽然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就出台《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提出解决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的新思路,2003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这些惠民政策为农民工子女就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加上孩子学习、生活费用高及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多数农民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

据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安徽省蚌埠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132875人,其中小学81028名,初中51847人,分别占调查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3.34%、初中32.24%。从“留守儿童”分布区域来看:三县(指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下同)农村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总数125983名,占全市留守儿童的94.81%,其中小学为75861名、初中50122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5.45%、初中33.45%。市辖四区(指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下同)的“留守儿童”总数6622名,其中小学为5347名、初中为1725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18.43%、初中15.7%。可见,市区近郊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生不足四分之一,市郊农村农民在本市企业、经商、务工,离家到外地较少。而三县农民没有这种地域优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就业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外出打工赚钱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些区域“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比例近三分之一。“留守儿童”构成不仅有区域性差别,而且“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不同,“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见表1)。

从调查分析,三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双亲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8.1%、小学20.1%;而单亲在外务工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5.58%、小学15.31%。两者相比“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高于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比例,分别是初中高于2.52%、小学高于4.79%。这反映了“留守儿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较为突出,年轻的父母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而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不够,缺少对子女更多的关爱。这使得儿童少年的早期教育严重缺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也反映出“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并且,随着年轻一代功利思想的日益加重,这已经波及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校是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处于6—14岁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发育变化大,可塑性强。然而,这部分群体的教育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凸显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学习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调查统计,怀远县初中生只有6.4%的“留守儿童”住宿,五河县、固镇县住宿在校“留守儿童”也较少,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农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还认为“孩子在校,家庭出钱,学校管理,家长不用操心,承担监护的祖(外祖)父母管生活”就行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这种家庭监管失控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四)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可见,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在学校与家庭管理配合不当、管理存在失控的状态下,儿童、少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成长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蚌埠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深入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全面调查,认真研究对策。当前,市、县(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

市、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寄宿学生不具备条件,政府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在“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乡镇首先创办寄宿制学校,为学校、教师承担教育任务提供条件,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学校良好的住宿、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照顾和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蚌埠市政府组织妇联、共青团、文化、企业等方面社会力量,定期举办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科技活动展馆,为学校与校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搭建合作平台,以鼓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当建立“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各种工作机制的构建,使学校形成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机制,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6篇:留住童年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利弊;心理

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沿海等发到地区,大量农村人到城市务工。由于城市生活压力较大,花费较高。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就把他们年幼的孩子要么寄居在亲戚朋友那里,要么交给爷爷奶奶照顾。那些孩子们留在农村,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留守儿童由于教育缺乏,在与接受良好教育的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的犯罪率要高出很多。如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这终将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项目组以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等农村小学为样本,调查了解部分留守儿童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每个班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是多么脆弱多么敏感。他们甚至害怕听到留守儿童这个词,问到他们父母的问题,他们更是哽咽到说不出话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与他们最想和谁住在一起有很大的相关性。例如他们最想和谁住在一起与遇到困难最希望谁帮忙解决的相关性是0.007.在问到他们最想住在一起时,他们的回答几乎都是父母。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和与父母联系的次数的相关性也达到0.024。父母外出打工,对于留守儿童的利弊如何,又如何解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有利方面

首先是物质上的。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工资待遇较高,而且生活比较节俭,留守儿童们的物质条件还可以。在家访时,留守儿童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比较新,生活条件较好。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吃穿住行还是没有太大问题。其次,留守儿童比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更懂事,有一些孩子们爷爷奶奶行动不便,他们会主动帮忙干家务,洗衣做饭样样精通。父母不在身边,一些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自强,在调查中,一个妈妈在外打工的女孩子更是担起照顾体弱多病的爸爸的重任。锻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与成熟懂事的姿态。

二、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不利的方面

首先是心理方面,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孤僻,不易沟通交流,甚至特别叛逆。一个叫小豪的孩子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孩子,他爸妈在外地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开展活动中,只要一点不和他的心意,他就很生气,根本不和人沟通,躲到一边。这类孩子幼时与父母分开,这种家庭环境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缺乏情感的依靠,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谈,焦虑,烦躁,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第二,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他们害怕在讲台上讲话,甚至都拒绝上讲台讲话。第三,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一些孩子会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才外出打工,产生一些怨恨的情绪,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教育方面的缺失。在学习方面,爷爷奶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放学后,根本辅导不了他们的功课。久而久之,一些孩子也变得厌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旁边的一户人家,爷爷经常与我们抱怨,辅导不了孩子的作业,俩孩子也不爱学习,还时常与爷爷奶奶顶嘴顶撞,爷爷也感到很是无奈,自己深知这样下去孩子们的成长很成问题,但是表示自己也很无奈。还有就是安全问题,在学校里我们看到一些孩子的身上伤疤很多,碰伤结痂的地方更是数不清,旧伤上面又添新伤。他们说自己比较顽皮,经常在山间田间玩耍,不免会碰到自己。这样下去,他们顽皮贪玩,又不注意保护自己,爷爷奶奶如果忙的话,又对他们照看不周,后果不堪设想。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议

第7篇:留住童年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探讨; 研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根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 55 万,占农村儿童37. 70%,占全国儿童21. 88%。与2005 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 万。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数量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压力。

1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1. 1 亲情教育缺位,感情荒芜据调查显示, 46. 74%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 67%; 有10. 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同时,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 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 7 万,而且这个数目还在增长。父母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与孩子聚少离多,完全不能扮演亲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而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种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完全不能得到未成年孩子该有的关爱,一种社会的抛弃感在他们心底滋生,在此类思想出现时也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得到纠正和引导,孩子逐渐开始学会自我封闭,衍生出自卑、孤僻、冷漠、散漫等不良性格。

1. 2 社会教育氛围稀薄,教育质量低下据相关报告指出,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 2 岁, 56%的年龄在60 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 ~ 59 岁。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在偏远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硬性教育处于最底线。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只有2%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 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占到了88%。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 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教育成果让人不忍直视。与此同时,农村的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较小,各种淫秽、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泛滥,而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思维价值体系尚未成型,错误的引导将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1. 3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弱势群体地位突出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此外,在监护人中,隔代监护占据绝对比例,老年人的监护意识又十分薄弱,山间地头等农村环境又处处隐藏着危险,留守儿童缺乏周全的看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某地区三兄妹的溺水身亡也再次为留守儿童的安全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来自于某些犯罪分子的威胁也时刻危及着留守儿童的安全。在此类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保障体系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其弱势群体地位令人堪忧。

1. 4 人生价值观不明确,犯罪趋势明显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属于3 人以上的团伙犯罪,而且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团伙犯罪尤为突出,成为当今农村社会治安的隐患。留守儿童犯罪的几点特征是: 突发性、贪利性、同伙性。留守儿童犯罪趋势日益明显,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未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渐渐养成为所欲为、自私自利的习惯。据大量的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例显示,大多数青少年作案并非事先谋划好,只是一时冲动且动机也较为单纯清晰,他们只是想满足自己一些欲望就突发犯罪想法,且往往是几个同龄人聚合在一起,同伙纠结性质十分明显。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绝大多数是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暴力家庭、残缺家庭、困难家庭、问题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特殊功能受到削弱,易使子女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形成不良人格,成为促成团伙犯罪的基本条件。

2 农村关于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

2. 1 抱养情况在城市抱养制度逐渐完善的同时,农村抱养则仍旧呈现的是“轻规则,乱抱养”的情况。农村经济落后,甚至一些普通的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但是由于在部分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且计划生育监管力度并非很强,导致多胎超生情况的发生。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地区抱养亲戚小孩的占据较大比例,此外,拐卖以及偷抱等问题也间接地导致了留守儿童比例的增加。在抚养过程中,这一类留守儿童比较特殊,常常会有虐待或者溺爱的情况发生,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存在较大难度。

2. 2 孩子先天性缺陷问题由于优生优育的现念在农村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与此同时农村医疗条件较为简单,医疗物质匮乏,致使残疾儿童在留守儿童中占据一个较大的比例。本来应该是获得更多关爱的时期,这一类残疾儿童却承受着亲情缺失的精神痛苦,双重夹击之下其境况可想而知。此外,由于身体上的残缺,部分儿童往往无法得到较好的待遇,其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如何保证这一类残疾留守儿童的基本利益也成为了社会思考的一个重点。

2. 3 农村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教育平等的理念广为传播的同时,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维持着“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示出淡漠的态度,其鼓励孩子接受教育的动力并非很足够。相关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 12%; 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 13% 和3. 11%。正是由于农村充斥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极大的影响了祖国后代的文化素质提高。

3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 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学校要积极承担其教育者的角色,在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对他们的相关信息做好备案,加强管理,与家长、妇联以及村委会保持密切联系,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积极做出动态调节。开设家长课程,对监护人定时的进行学生方面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情况妥善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提醒,积极帮助发挥监护人第一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开设学生心理课程,根据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出预防以及疏导工作。妇联、团委、村委会等组织要加强联系和管理,齐抓共管,加大留守儿童管理力度。

3. 2 改善学校寄宿条件,加强学生寄宿管理政府应积极开展学生寄宿条件整改工作,尽可能早地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巢。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团体生活的开展将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留守儿童将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感受到关怀从而能够及早的排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困扰。与此同时,学校寄宿管理的加强对于学生的安全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保证。

3. 3 投资兴建农民工子女学校,确保亲情关爱能够到位政府相关单位应加大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兴建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益。降低学校借读等费用门槛,提高农民工子女核准要求,真正保障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的起学,上好学。此外,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大规模兴建将切实保障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身边,真正担当起亲子教育阵地的第一线。

3. 4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劳动力区域性就业积极开展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地方经济,促进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促进劳动力密集型就业。通过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本地区提供更多的的就业岗位以及创业机会,紧紧抓住本地区农民工的务工动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参考文献。

[1]李振刚,杨继仁。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1):69 -70.

[2]贺超,王华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理论学习,2011(4):35 -37.

第8篇:留住童年范文

从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在家期间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很不规律,甚至很多存在着暴饮暴食的现象。部分监护人忙于农活,不能准时做饭,留守儿童有时只能匆忙的简单的解决吃饭问题。造成留守儿童饮食结构单一,缺乏营养。

2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资金匮乏,缺乏教学资源和教学配套设施

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吃饭的场所主要是操场、走廊和教室。同时,学生营养状况堪忧,学校只提供饭菜加热服务,学生每天自带米饭和咸菜。寄宿的孩子一日三餐都是吃从自己家带来的一罐咸菜,这样很难保证学生的营养。教学设备落后,教师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办公电脑,学校教学信息极其闭塞。教师授课主要依靠粉笔和劣质的黑板(自制的,刷着一层黑漆的木板)。没有专门的操场,供学生活动的只是教学楼门前的一块泥土坝子。缺乏基本的乒乓球台、单杠双杠、沙坑等体育设施,学生的体育课被自由活动取代。

2.2缺乏学生宿舍,寄宿问题难以解决

学校仅有的两间学生宿舍是由教师办公室改装而成的,寝室里密密麻麻地并排摆放着5张上下铺,孩子们的生活用品水桶、脸盘摆在床下。每间房里要睡20个孩子,地方太小,孩子放东西的木箱只能摆放在楼梯旁的地上。

2.3师资缺乏,特别是缺乏专业的生活和心理辅导教师

该校师资缺乏,在职教师学历层次低,老龄化严重。该校只有10名在职教师,其中有大学学历的老师只有4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班主任除了有教学任务以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另外缺乏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

2.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困难,老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

父母和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对学校的教育工作采取消极配合。大多数父母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由此教师与家长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只有教师经常主动和留守孩的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才能获得一些留守孩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无疑是加大了老师的工作负担。

3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3.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信息进行登记,包括学习成绩,家庭条件和生活状况。学校强调班主任要与家长和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变化。针对他们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比如对于监护人溺爱、打骂孩子的现象,及时与监护人沟通,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并传递正确的教育方式。

3.2留守儿童自由选择走读或者住读

针对有些学生的家离学校较远,每天上学放学存在安全隐患。学校额外腾出了办公室,作为临时的学生寝室。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走读或者住读。目前全校有42名寄宿生,分布于三、四、五年级,其中四、五年级的学生居多。

3.3班主任留校住宿全面关注寄宿生

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因此让三四五年级的班主任留校住宿,照顾和关心留守孩。比如本次访谈对象之一的高老师,作为五年级的班主任,尽管他家离学校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每晚依然留在学校,随时查看学生寝室,经常与寄宿生聊天,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

3.4实施结队帮扶的活动

第9篇:留住童年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爱心;自信心;培养

自信心和爱心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信与缺乏自信存在一种累加效应,自信的孩子,愈会成功,愈会成功则会显得更为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则会导致更深的自卑。留守儿童是农村未成年人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多数由祖父母、外公外婆代管,这种隔代监护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发展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充满自信,懂得关心他人,是教师应该承担的工作职责。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心和自信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与愉悦。如,开展给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让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心。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除了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外,还要开展留守儿童才艺展示、留守儿童作业展评、留守儿童作文竞赛等活动,给他们创设表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在活动中,让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消除自卑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二、加强教育引导,培养留守儿童的爱心和自信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尊重、信任留守儿童

在日常教学中,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亲切、和蔼,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信赖和亲近,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认真组织好主题班会

开展一系列与培养留守儿童自信心和爱心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让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中去,让自信心和爱心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3.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与辅导

由于每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当他们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和心理困惑时,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引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的同时,应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消除心理方面的负担。

4.让留守儿童学会换位思考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倾向较强,往往更多地站在自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帮助他们逐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在亲身体验和感受大家的关心的同时,能为他人着想,想着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知恩必报,让爱心驻留心中。

三、时时抓住契机,巩固留守儿童的爱心和自信

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他们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自尊,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我们要细化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式方法,仔细分析每位留守儿童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长、爱好,发现并及时肯定、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有利时机,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应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给他们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让他们融入班集体这个群体,融入同龄伙伴之中,并在活动中取得收获,在成功中受到鼓舞,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得到增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四、加强沟通协调,强化留守儿童的爱心和自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途径,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在家里及校外的表现情况。

教师要当好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桥梁,要求留守儿童父母利用电话、书信等形式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多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在留守儿童取得进步时,要求父母及时给予表扬,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在留守儿童犯错、失意、情绪低落时,要求父母配合教育,及时安慰,多加鼓励,避免他们产生孤独、自卑心理,并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鼓足勇气、增强信心、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