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精选(九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系列化活动 实践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协力才可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是这个社会诸多结构中最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学校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研究,理应担当主要责任,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我校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亲情缺失,学习差,交际障碍,自信力不足,安全问题等,提出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系列化活动研究",并针对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关爱活动""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系列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实施关爱活动,感受人间温暖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引导没有时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照,缺乏与父母交流,性格上感到孤独,不爱与人交往,存在交往障碍。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社会单位,协调社会单位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支持。先后与重庆市关工委,渝电公司,北碚区公安分局等社会单位为留守学生送来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让留守学生参与受赠活动,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并组织留守儿童与前来慰问的叔叔阿姨交流,合影,消除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同时让他们谈受赠后的感受与体会,从而树立起生活的勇气。不断创新社会单位慰问留守学生的形式,丰富慰问留守学生的内容,提升社会单位关爱留守儿童的品位,不仅从物质上给予,还要从学生心灵上给予滋养。如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团辅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学会与人合作等。学校应积极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节假日成为慰问留守儿童的惯例,从学生需要出发,赠送节日礼品,开展节日活动。学校更应从学生心灵深处关心留守儿童,端午节组织留守学生品尝棕子,开展端午节历史文化的了解活动;六一儿童节,积极组织表演活动,让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中秋节,品尝月饼,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文化等。学校还将组织留守儿童评比"留守之星"活动,从学生点滴进步入手,对学习进步,有自信心,遵章守纪,行为习惯好,爱劳动,生活能自理等方方面面给予学生奖励,激发他们能健康成长。学校还组织特长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成立了体育业余训练队,主要从田径、乒乓球、武术等培养留守儿童的特长。还成立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唐门脸谱制作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感受地方工艺的艺术魅力,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感染。留守儿童们都说这项活动很好玩,都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学校根据偏岩古镇旅游实际,在2009年就成立了义务导游队,许多学生报名参与,其中不乏留守儿童。近年来,学校继续组织此项兴趣小组活动,成立义务导游培训队,特别吸收留守学生报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留守儿童参与。这样可解决留守学生暑期无所事事,并让留守学生在义务导游队中有机会与游客交流,在义务导游队中与队员合作,真正提高留守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利用班级建立留守之家活动,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留守之家,班级开展了"关爱留守"系列主题班队会活动。如:按月举行留守学生集体生日活动,为留守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活动,与留守学生结为兄弟姐妹活动,班级"留守之星"评选活动等。极大地让留守学生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从此,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不再感到无新情关爱。学校组织了武术训练队,用武术来磨练学生意志,涵养学生品德。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体验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一招一式的精妙。通过反复练习,让留守儿童感悟点滴进步与成功,从而热爱上武术。

2.善于心理辅导,引领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一些留守儿童中存在焦虑,孤独,自悲,怕与人交往,意志力弱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出"四整合教学模式",即心理健康教育与课题研究相整合,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整合,完善认知与心理感受、体验相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常规相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课题研究相整合,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利用金刀峡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中的各类活动,挖掘其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参观金峡桃源》,这是学校开发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春天的金峡桃源一片红色的海洋,连绵几公里,让人心旷神怡,陶冶性情,滋润心灵。组织留守儿童欣赏桃花,观赏李花,追逐春天的脚步,受到大自然美的感染,让学生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多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呀!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孤独,他们拿着相机,三个成群,五个扎堆,寻找美景,共同留下美好的记忆。又如,《折纸几何学习活动》,这是民盟北碚区委主委,北碚区政协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黄燕平给学校带来的深受学生喜欢的项目。学生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作品创作,自然而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进行分工,才可能完成作品最后创作。诸如此类校本课程,如《参观古镇污水处理厂》《野外拉练》《参观现代和畅农业基地》《河边野炊》《参观古镇葡萄园》等系列活动,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课题研究进行整合,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重要形式,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与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将二者有机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效的重要保障。既要针对大面积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团辅活动,又要针对个别学生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个别咨询辅导。学校根据留守儿童普遍心理健康要求,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采取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原则,实施了"自信人生,张扬个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认知与心理体验感受相整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师往往设计了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认识活动的意义,启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不断调整自身心理,通过情景体验,角色体验,融情融景,感受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认识,走出误区,换位思考,从而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如:在团辅活动中创设留守学生遇到生活困难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克服困难,面对生活挫折,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有机整合,学校分别安排了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培训,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通过班级活动加以落实。

3.注重习惯养成,提升综合素质

行为习惯是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因学生行为习惯差,导致学生各方面表现不好。首先是学生尊敬师长,孝敬长辈的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因为亲情缺失,对父母不太了解,很难说对父母孝敬。组织留守儿童新情聊天、定期向父母写信的交流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留守儿童由于孤僻性格,对老师不是很尊敬。通过谈心活动,交流师生感情。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留心留守儿童,多帮助他们开展好活动,多一句激励,少一点责备,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学生尊师之心开始萌芽。其次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我们发现,留守儿童课前准备不充分,如常用学习用品缺失,发动班上同学实施关爱活动,为留守学生献一份爱心,并让他们时常准备好这些学习用品。有的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制定具体指导留守儿童预习的方案,让他们明确预习的目标,掌握预习的方法,完成预习的任务。在课中,尽可能为留守学生创设发言的机会,读书交流的机会,重在鼓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他们的作业,进行必要的指导,并给予优先评阅指导,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再其次,从生活上,让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留守学生联系卡,通过家校共同实施对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养成的管理,如留守儿童在家里做家务的情况,留守儿童阅读课外书的情况,留守儿童在家中作息情况,引导留守儿童制作周生活、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科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校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课辅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叠衣服,洗衣服,整理书包,理菜,切菜,招呼客人等日常行为。通过健康教育课,安全教育课教育学生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懂得基本的安全常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

总之,留守儿童现存的主要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学校是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承担者与研究者,通过学校各项工作,整合地思考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办法,让留守儿童能够快乐地健康地成长,给他们创造一片成长的蓝天,让他们幸福地成长,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主编.《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手册》 西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朱复融主编.《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 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第2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00 -04

一、引言

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不一,本文中提到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家三个月未归,且五年之内接受过高校志愿者或是支教教师帮助的孩子。高校志愿者限定在本科院校的学生(以涪陵区为例)。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有所改善,目前更应该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少亦或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大多数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在心理上相较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所欠缺,并且情况严重的可能造成适应不良、自闭等心理问题。此外,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与其接触的人群所应该重视的,这些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次调研活动,以高校志愿者为主,展开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探索,结合优秀高校志愿者与优秀支教教师的采访记录,为其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动起着参考与借鉴的作用。高校志愿者群体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拥有更广阔的志愿活动平台,具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资力量作为后盾,是知识能力与实践经验都较强的一个团体,因此,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高校志愿者或者支教教师不仅是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上的玩伴,更是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帮助。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调查法访谈优秀志愿者与优秀支教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对其帮扶的建议,同时对高校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志愿者们的活动心得,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有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在整个工作的前期,设计与修改“高校志愿者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问卷”后进行施测,旨在对高校志愿者在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了解。通过互联网问卷以及纸质问卷收集数据,网络问卷回收249份,有效问卷196份,纸质问卷发放300份,有效回收247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过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群体中:85.71%的志愿者认为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发展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较为重要。这是由于大多数高校都有专门的志愿者团队,给了高校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平台,专门的心理辅导知识需求是志愿者们在实践之后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由调查问卷所反馈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志愿者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示关注,例如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是通过学校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留守儿童有益。调查数据显示,有80%以上的人认为活动是对留守儿童有利的,但在心理、思想、学习方面依旧有所不足,不能够长期针对同一受助对象进行辅导,无法获取其动态成长信息等等。

截至2015年10月31日,留守儿童受益人数总计163名,其殊心理辅导对象21名。志愿者们积极活动在涪陵各个乡镇,利用周末的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不仅关注留守儿童本身所反映出的问题,而且重视其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家访的孩子建档,持续观察其心理发展动向。利用测评工具,例如房树人等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并且邀请学校心理学专业教授给予指导。每周坚持开志愿者交流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讨论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对自己的责任认识更加清晰。吸收了前期经验教训之后,拓宽了针对留守儿童举办活动的渠道,联合其所在小学的领导、老师共同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成长的活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与这些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也取得了其监护人的信任,对之后工作的进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孩子们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志愿者,大多数留守的孩子都有些异于平常小孩的地方,不仅是志愿者观察到的,而且还有其监护人所反映的。比如说,性格孤僻或者暴戾,其中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孩子由父亲抚养,奶奶照看)他认为母亲抛弃了他,所以对女志愿者表现出了明显的排斥。但是志愿者没有因这个问题而退缩,而是给他温暖和关爱,渐渐地,其中一个女志愿者被他接受,并向志愿者分享他的故事。这些都是家庭结构在非正常状态下的结果,有不少孩子不仅是留守儿童,而且还是单亲家庭。令人诧异的是,在同一个村镇出现了多户家庭都具有相同的特征,父母离异,孩子由父亲抚养,母亲是外地人,早婚。正是因为这多种不利因素,才导致了孩子们的异于平常。许多志愿者们也有留守经历,因此他们能够与孩子们产生共鸣,他们内心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们实际的帮助,这是非常难得的。半年的坚持,志愿者们从当初的“一厢情愿”的付出,到理智地面对问题,懂得使用方法和技巧与孩子沟通,不刻意地去强行改变孩子,而是以自身的行动,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触动孩子,用诚心去关爱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一开始只想到给他们灌输健康的心理知识,到后来能够引导他们自己面对成长面对环境。志愿者们都非常明白,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自己的行动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多么大的责任啊!也许曾经对自己的事情都没有这么上心过,但对这些孩子,却百分百付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孩子们在成长,志愿者们也在成长。

三、高校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对留守儿童而言,高校志愿者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动,不仅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中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关爱。在学习上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本项目是以作业辅导的名义而去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及其监护人不能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为了避免误解,就以学习方面的辅导为幌子进行。其次,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我们的工作。最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学习的事情处理好了,这也是属于心理上的帮助。除此之外,本项目的志愿者来自各个专业,且师范生占很大一部分,能够轻松应对中小学生的课业内容。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在生活上,根据志愿者了解,帮扶的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方,不能够方便地与父母交流,家中除了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没有其他人能够给予他们关注。因为志愿者们的到来,他们可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东西,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活动,比如拼图比赛、讲故事等,让他们的生活多了几分乐趣。这种如长辈般的关爱,让孩子们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心里多了些温暖。但必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们与志愿者长久地相处,渐渐产生了依赖,希望看到志愿者的到来,不愿意别离,甚至会因为志愿者对某一个孩子多了点关心而闹情绪。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不能因为志愿者而带给他们新的困扰。当然,并非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些问题,而是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的。志愿者们的处理办法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引导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监护人之间建立感情,这样就可以分散他们对志愿者的依赖,转而培养同伴情感和改善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最难突破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孩子都会觉得与父母有陌生感,因为生计问题,孩子与父母几乎一年才能见一次,并且有的离异家庭,父亲或者母亲常年都不会看望孩子,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男孩一样,因为家庭原因对女性有排斥行为。我们不敢妄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一些活动去促进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写给爸妈的心里话”等。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正面地沟通,长期共同生活。在心理上,因为我们所帮扶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在9岁以上,因此他们能够对志愿者的行动产生触动,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每次家访监护人都会告诉孩子,我们路途艰辛,无私奉献,让孩子珍惜。志愿者的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关注与关爱,渐渐地孩子们会对志愿者有反馈,从他们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到变化。一个小细节就是,每次志愿者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送很远才回去。除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之外,志愿者还通过QQ,电话等方式进行辅导并获取了更多的相关信息。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1.73%的受访者表示留守儿童最主要的一类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性格”上。因为这是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的一类。学习和生活行为等方面尽管也有,但是不够明显,并且一般志愿者也不会将之归到心理健康问题里。正因为如此,连一般人都能够发现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更大,也比较会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甚至是人格的完善。

经过对支教老师的采访记录的分析,有90%的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包括:内心封闭、叛逆、自卑、内向等,与前面的调查结果相近。至于造成留守儿童这些问题的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主要包括父母离家、留守儿童自身的不良发展、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以及社会监管不力这四方面的原因。而关于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调查显示,61.22%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会影响志愿活动的效果,更有甚者,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而且伤害了他们。有50.51%的人认为,没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也是导致对留守儿童帮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因为高校的志愿者活动有一部分是仅仅在特殊的时间、地点进行的,例如某些高校组织的针对留守儿童的节日活动,时间短,效果差但是涉及的人数多。有71.94%的人认为是由于自己的精力有限,所以在对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没有取得好的成效,比如说有的组织负责人,忙上忙下,各种事务缠身,再加上要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也许就没办法付出很多的精力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还有其他原因,总体上志愿者们都很愿意去做留守儿童的工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其次,还因为志愿者在活动上的失误对留守儿童的造成的伤害,志愿者不当的帮助方式会让他们更加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对志愿者产生排斥,不接受陌生人等问题。这大多是因为志愿者没有经验,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或者是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针对这种状况,可以考虑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志愿者活动之前对志愿者培训。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固定帮扶的时间不够充裕,因为不是所有的志愿者团队都像我们一样,可以长期固定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但这项工作又需要有这两个条件来支撑,所以在此产生了冲突。并且从数据来看,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是因为与孩子相处时间不够而导致的辅导效果不佳。约有65%的人认为,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的帮扶才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五、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探索

基于对志愿者的调查、采访,以及对支教教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志愿者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中的反思,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需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

留守儿童是当下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多以物质资助为主,所以高校志愿者活动更多的是提倡从心理层面上关爱留守儿童。但是,部分志愿者对于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不清,少部分人会片面地、主观认为留守儿童都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这个定义,也是需要向广大群众澄清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一个方面,关爱其心理健康的意义在于:为了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更加全面,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是正常的,高校志愿者活动是增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方式,当然,若从观察与测验中可以明确,部分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此时,就需要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所以,建议无论是高校志愿者活动或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开展具体的行动之前,要对每个活动针对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要合理、适当,要适于对象的特征与促进其发展,做好志愿服务前的充分准备,才可将服务计划落实好。

(二)对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的需求

高校志愿者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存在帮扶过程受阻的现象,例如:高校志愿者(尤其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未能充分了解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或是一些心理问题的表征,只以自己表面所见主观臆断,给留守儿童“贴标签”;或者是出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担忧,不愿接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这样的举动反而会给留守儿童带来伤害。所以,建议高校志愿者在其后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中,首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与志愿者能力训练,旨在让高校志愿者明确帮扶对象的现状、特征以及对志愿活动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作出预案。

(三)对志愿者的责任意识提出新的要求

青年志愿者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谓,同时肩上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时,每一位青年志愿者都曾向组织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在高校志愿者团体中,多数人都是凭着自己一腔热血与帮助他人的真心加入志愿者组织,但当其真正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时,才会感觉到志愿活动并不是那么简单与轻松,因为志愿者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汗水或是金钱,还可能是你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去克服的决心与毅力,又或是你准时、坚持参与活动的行为力量。在面对这些压力与考验时,基于对志愿者本身的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更应该勇往直前!

(四)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本次调研活动的中心主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同时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其他方面,有调研数据显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还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生活与行为习惯等等;此外,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本身,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的反馈,也应该是志愿者活动行之有效的重要资料来源。要了解一个人,不仅从这个个体的知情意行,并且包括了他所处环境周围人的评价,从了解留守儿童资料的多维性、全面性与持久性,既可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志愿者开展帮扶活动,同时也从侧面解决了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处于较低层次,活动缺乏一定的深度的局限。

(五)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人才智力、地缘和青年志愿者优势势必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首先是在知识积淀上面,高校志愿者具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在支教过程中,辅导留守儿童学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其次,地方高校有必要与当地中小学加强联系,传递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进行人文关怀;第三,关爱心理健康的活动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等特点,需要构建长效的呵护机制,在未与留守儿童建立起信任关系或帮扶双方关系稳定时突然中断志愿者活动易给留守儿童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王伟清,刘柯,刘燕. 论基于高校资源优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73-177.

[2]刘晓霞,隋建华. 大学生志愿服务刍议――以义务教育阶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31-134.

[3]佟延春,隋建华. 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8-30.

[4]隋建华,孙俊超. 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路径探析――基于绥化学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思考[J]. 绥化学院学报,2011,(06):49-51.

[5]杨小云. 论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双向作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85-187.

[6]卜凡秀,刘德忠. 试析高校资源优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J]. 企业导报,2016,(02):196+178.

[7]王恒胤,吴文衔,吴长虹,范忠烽,何小春. 高校帮扶留守少年儿童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8):160-162+171.

[8]刘柱,杜桂娥.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活动路径探析[J]. 求知导刊,2015,(05):33-34.

[9]高任连. 论法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帮扶建议[J]. 亚太教育,2015,(28):281.

[10]刘丽娟. 试析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的作用[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09-110.

作者简介:

陈晨,女,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向石花,女,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林红,女,重庆璧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唐黎,男 ,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第3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探索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是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通过近几年对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实践,笔者认为对留守儿童实施“四心四导”教育,即“以爱心为主导、生活上耐心指导、学习上细心辅导、心理上精心疏导”,建立班级托管家园,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以爱心为主导,营造托管家园小家温馨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家的温暖,他们最渴望的是父爱母爱。作为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好他们,就必须要有爱心,实施关爱教育,做学生的慈母,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爱心的精神去关爱留守儿童。多接近他们,多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声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点阳光般的温暖。多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少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时刻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光有老师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班集群体的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班集体是班级全体同学温暖的小家,学生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让所有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献出爱心,让他们享受“温暖一家亲”的温馨。一是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形式结成互助互爱帮扶对子,用学生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感受到同学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其次是创造良好的班级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各种团队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因家庭关爱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老师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任务交给留守儿童去做,并细心指导,充分信任,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他们融入班集体的正常生活中,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感受班集体家的温馨。

二、耐心指导留守儿童的生活

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他们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习惯较差。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需要从生活上进行耐心指导。生活是日常琐事,细小而繁多,需要抓细节,重落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爱。首先,是管理好吃。虽然校园的饭菜不如家里的美味可口,但也不再是“咸菜”下饭的历史,在学校内的一日三餐,已经提供了营养饭菜,做到了物美价廉,时常教育他们科学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珍惜粮食,注重节约,不乱吃零食,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其次,管理好住。住宿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要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地居住条件,教育和指导学生建设一个整齐、清洁、规范地居住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就寝纪律,按时就寝、文明就寝,寝室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建设温暖小家。第三,管理好身体。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督促,坚持做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第四,管好卫生和安全。时刻对他们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注意环境卫生,集体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青春期卫生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交通知识教育,安全用电教育,防火、防雷、防溺水安全教育,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牢牢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意识,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平安。

三、细心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亲情,大多数对学习认识不足,对学习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重,成绩低下,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必须在学习上进行细心的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首先,进行“扬长教育”,注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发现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用他们的“闪光点”来提升他们的“精、气、神”,使他们变得更自信。其次,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技巧,写作技巧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切实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

四、精心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

第4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习方面;交往方面;情绪方面;行为方面;留守儿童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而“流动人口”“农民工”也成为了当今中国的常用词。在此背景下悄然生长起来的一代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现阶段有接近2000万留守儿童,而且这一数据还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危机,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学习方面:据调查同等条件下,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均低于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帮助,自信心日益减弱,自卑感就日益严重。自卑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使他们悲观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为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除了吃饱穿暖以外,没人辅导孩子的学习,学习变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交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无处倾诉,导致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当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卡耐基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靠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多么地重要。

情绪方面:情感是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留守儿童更容易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扰,受到孤独失望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的缺失,得不到,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外打工的父母都以为赚钱就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不顾及眼前孩子的情感需要,这是一种缺失,甚至是自私的表现,不负责任的态度。生活、生存的确很重要,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更重要。

行为方面:儿童青春期是一个多事之秋,很多学生身上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各种行为问题亦是司空见惯。只要及时疏导,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但对留守生而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不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干扰课堂纪律;动作僵化,不能融入到团体中;依恋于网吧,影响学业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强欺弱,敲诈勒索,甚至抽烟酗酒。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父母不在家,长期爷爷一起生活,经济拮据,于是就去偷,刚潜入邻居家行窃就被发现,仓皇之中打死主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理应肩负一定的责任,承担一定的教育留守孩子的义务,不能视而不管,要从思想的高度认识留守孩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让留守孩的悲剧重演。以下是我个人的浅见: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应该在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下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定期开展活动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锻炼他们的品性,磨砺他们的意志,让孩子把笑脸写在脸上,把快乐记在心上。

2.建立爱心妈妈、爸爸工作站。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学校可以聘请一批国家干部、知识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孩子的家长,定期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辅导孩子作业,定期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给孩子父母般的温暖。

3.设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问题,身边没有信赖的人商量倾诉,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站及时化解学生心里的障碍,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和你进行交流。同时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使之遇到一些小的矛盾纠纷可以自己化解。

第5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近年来,____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不断增加,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突出问题。村党支部以强化班子服务功能为目标,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以“支部牵头、党员参与、各方配合”为原则,就缓解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和“恋家情结”,正对留守儿童的看管、教育等难题进行积极探索。在村党支部积极努力下,成立了____村“老人互助中心,儿童幸福家园”。“互助中心”与“幸福家园”的建立,解决了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党支部服务群众的观念加强,村级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参政议政“三大功能”得到提升。

在近年来,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成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后方”空巢老人能否安度晚年、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前方”外出务工人员“军心”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____村党支部着眼于这一现实问题,将照顾好老人与儿童这一“小事”当作支部年度“大事”来抓。

1、积极争取,科学规划。在初步谋划阶段,建设资金不足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难题,村支部一班人没有退缩,他们多次与县委农工部联系,争取到部分建设资金。为早日建成,村支部自筹资金,提前行动,购置物资,规划建设。镇村两级同县级包抓部门一起就活动场所建设、制定中心制度、保障活动安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和探讨。结合本村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决定利用村委会闲置的房子进行活动场地建设。“老人互助中心,儿童幸福家园”中心设有老人活动室、儿童活动园地、厨房、休息室及阅览室,并制定了空巢老人互助公约,更好发挥中心作用。

2、注重细节,精心布置。活动中心物品的选择一切以方便老人、儿童使用,保障老人、儿童安全为出发点。老人活动场所里现有象棋、麻将、围棋、风琴、电视等供老人娱乐;为儿童精心挑选卡通墙贴、积木、跳棋、儿童桌椅、铺设儿童爬行垫等,丰富留守儿童娱乐活动;阅览室精心挑选适合老人、儿童的读物,丰富老人和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留守老人可自带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依托留守老人互助中心,实现抱团养老。

3、摸底调查,结对帮扶。活动中心建成后,由支部牵头,对全村空巢老人及儿童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摸清老人、儿童家庭情况及健康状况,建立老人、儿童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人、儿童,村党支部发动党员群众与老人、儿童结对帮扶,并提出“三个一”要求,即每月看望一次,全面了解健康、学业情况;生病和住院时看望一次,安排人员照顾生活,春节、重阳节、儿童节等节假日看望一次,送去温暖与祝福。

4、建立制度,优化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村党支部制定活动方案,建立“三项制度”,确保服务优质、全面。一是定期与学校联络制度,落实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二是健康协助制度。邀请镇村医疗卫生人员对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指导;三是安全守护制度。对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老人不定期家访。利用寒暑假对儿童开展法制教育课,经常性地开展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充分维护留守儿童权益。

活动中心成立以来,独守空房的老人少了,活动室里老人爽朗的笑声多了。每到周末,都可以看到儿童在活动室结伴嬉戏、玩耍的身影。老人带着小孩来中心,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老人们互帮互助,儿童幸福快乐,极大的促进了村庄和谐。提升了村党支部领发展、促和谐、强服务的能力,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累计组织老人、儿童活动14次,帮扶老人7人,为学生集中课外辅导5次。

____村“老人互助中心,儿童幸福家园”正在探索阶段,在服务功能、设施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留守儿童假期的教育问题,还需要不断多方听取意见,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下一步,村党支部将深入开展“三个关爱”活动,促进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1、志愿结对关爱。开展“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服务结对关爱活动。对0-3岁未入园、入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动有爱心、有文化、居住较近的农村女性结对;对3—17岁已入园、入学的留守儿童,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关爱,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对病弱、残疾、贫困等特殊留守儿童群体,发动社会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力争结对率达100%。党支部打算在网上招募志愿者,解决好留守儿童假期教育问题。

2、义务心理关爱。有针对性的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行义务心理辅导、咨询服务,缓解老人孤独感,提高老人自信心,促进老人心理健康。

第7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措施

当今的我国经济已从传统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的发展的开放的大工业高分工的现代经济社会飞速转变,在这一时代大潮下,大批的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的出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忍受着长期的孤独,心理健康问题多有发生。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1.性格孤僻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往往在幼小年龄就离开了父母,他们遇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他人交流,呈现孤僻内向型性格,严重的形成不同程度的自闭症状。

2.自卑心理严重

根据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较大部分都存在自卑心理,小学生多数具有攀比心理,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亲长期不在自己身边,使得他们幼小心灵感觉不到依托,与其他的同学比较,极为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自卑感是一种负向情绪体验,随着他们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增加,这种负面的自卑感会增加以及泛滥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3.与父母情感疏离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打工挣钱,很长时间不能回家,时间一长,与父母沟通交流逐渐减少,导致与父母情感疏离,产生情感隔阂。

4.逆反心理严重

一般的留守儿童都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抵触对抗情绪比较严重。他们相较其他儿童缺乏安全感,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甚至与人交流时常常充满警惕或敌意,对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

5.排斥学业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管教大多排斥学业,进取心一般不强。如课堂上做小动作、乱讲小话、不遵守纪律、课后不完成作业。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从而使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失学现象严重。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身心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他们父亲或母亲长期不能陪伴在身边,缺乏来自双亲亲情的精心呵护,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家庭方面

由于父母双亲长期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很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关键的生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无法享受温暖的亲情,存有严重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托管,而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为文盲,只能照顾他们的生活,却很难辅导他们的学习,更疏忽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

2.自身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多由老人代为抚养,农村老人由于观念陈旧,常常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对他们大小事一一包办,使他们养成了依赖心理,留守儿童目睹农村的偏远贫穷落后等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亲人的艰辛和父母亲在外打工的艰难或屈辱,自认为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对不起自己在外辛苦打拼的父母双亲。这样,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感,长期处于烦躁不安的负面地心理状态。

3.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都较薄弱,这也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低下的重要原因。

4.社会方面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处于弱势的地位,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对外排斥心理,留守儿童孤僻、焦虑、自私等消极心理状态日趋严重。农村的复杂的良莠并存的社会环境,使得处于人格定型关键期的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腐化,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之不足不能做有效地填补。

第8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建立档案  帮助学习  开展活动  指导交友  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造成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相伴。这种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格发育不健全,他们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青少年明显许多。因此,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责无旁贷,应担当“主角”,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感受到心灵的关爱。那么,笔者就学校怎样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建立个人档案,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

        在实践中,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强调联系和沟通的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链,使留守儿童感受时时有关爱。

        二 帮助他们学习,使留守儿童提高成绩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相当一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这时我们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人人都会成功、都有成功的希望之外,还必须加强辅导、帮助。 

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既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爱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学生学习的“调度师”,协调各学科、时间安排,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如我校留守儿童黄某,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缺少父爱、母爱的她,从小心灵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她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不识字,无法督促其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老师给予热心辅导,班级又开展了“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在浓厚的“助学”氛围中,她的学习兴趣浓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三 开展各种活动,使留守儿童体验学习的快乐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们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才艺展示、生日party等,发挥其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在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实践的成功,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 指导慎重交友,使留守儿童远离陋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留守儿童往往盲目交友,以消除孤独寂寞,可是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同时也要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五 加强心理辅导,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9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西北地区

截至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100万人,他们的父母或一方离家在外,或全部离家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严重,父母对其成长和教育监护作用的匮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健康和性格成熟。有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来解决。

一、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红旗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人口约14400人。该地区经济产业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是西部一个较为贫困的乡镇。总人口中留守儿童超过两千人。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文中运用SPSS Statastics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表1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其次是务农。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较低,很少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的孩子们大多都渴望获得学校和父母的关怀,并且希望能有很多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此外,他们都希望尽快自立、长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也很挂念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平安、早回家。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亚健康心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孩子的沟通非常少。当有心事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能与父母交流,但出于现实考虑,只能选择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老师或朋友倾诉。隔代抚养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而老师和朋友根本上也无法取代父母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必然造成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及教育状况

由表3可知,虽然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但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8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学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缺少家人的教育与辅导;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超过40%的孩子反映家长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父母未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学习上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二、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结论

(一)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同时也面临许多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因此很难满足孩子对父母亲情的需要 。

(二)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也是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学习环境影响的表现。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有人督促,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地辅导,这是留守儿童所处的教育学习环境薄弱落后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时,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等监护人常常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远离身边,很难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监护人由于诸多原因又较少能照顾到孩子的情感世界,因此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

(四)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监护职责缺失

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极少。他们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足够的辅导,不能从更深的心理层面与孩子交流,无法走近孩子的情感世界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关爱,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较大困难。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现今多数农民家长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偏差较大。家长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给予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和关爱。同时家长还应常跟学校老师和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建立专门的档案,全方位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此外,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也让他们有展现才华的机会。

(三)社会方面

社会大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前社会,网吧、酒吧等吸引儿童的场所较多,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而且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吧等游乐场所的监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