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家庭教育的熏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向导。那么,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首先,家校沟通,相互配合。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联系,特别是与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接触,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表现,了解学校品德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并给予学校大力支持。要积极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座谈会等,能同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策;其次,榜样引领,身先示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注重自身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的历练,使孩子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再次,爱严有加,奖惩并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答应孩子的事,决不食言。但过分及无理要求,决不迁就,并和孩子讲明原因,防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所做的事,父母要多表扬、少责备,学会赏识教育。孩子的行为表现,父母要意见统一,让孩子知晓对错、明辨是非。并以适当的奖惩,激发其长处和闪光点,泯灭其缺点和错误,来造就孩子的完美人格。

二、学校教育的锤炼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首先,营造品德教育氛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既教书又育人,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校风、班风将影响孩子一生。学校要彻底割掉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尾巴,完全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从灵魂深处教育下一代,把孩子打造成具有高尚的品德的一代新人。其次,抓好品德教育阵地。把品德学科的课堂教育作为品德教育主阵地,对孩子进行系统有序的品德教育,在孩子听懂、学会、吃透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孩子的亲身感悟,来形成高尚的品德。彻底甩掉品德课为“副科”的帽子,让品德课在教育教学中大放异彩。再次,搞好品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班队会活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之成为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社会教育的影响

社会是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庞大空间,对孩子品德教育极具影响性。首先,党和政府的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政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孩子们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保驾护航。各级政府除了设有教育行政部门外,还专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一些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专家组成,但这个组织还有待把此项工作继续做实做细,真正关心起下一代,让下一代健康成长。其次,书刊影视的导向。孩子有敏感的神经,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希望社会各媒体多播报一些正能量,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再次,身边人事的感染。孩子也是社会一分子,经常接触一些社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充斥着孩子年幼的心田,使其思想不断成熟,品德逐渐形成,故此,全社会的人们都要关心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塑造孩子健全高尚的品格。

第2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社会变革步伐更快。这种变革必然会影响家庭和家庭教育,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本文根据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沿海城镇地区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4-6年级)学生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家庭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政治、思想、法纪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关学生品德发展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国内有一些新近的研究,国外的有关研究就更多。这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所构架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有些有普遍的意义,但更多的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时过境迁,许多结论会与现实不符。所以研究我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德育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学生品德和家庭德育指标

对于在校的儿童少年,主要研究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在调查中将热爱祖国、遵守公德、遵法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和文明生活八项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四个二级指标(题目),由低到高以1、2、3计分。全部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作为学生品德分(简称品德)。

家庭德育是指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调查中将家庭德育分成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品德的活动,属于显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途径和家庭德育策略。广义德育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属“无主体”的隐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学历和职业、家长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4至5个二级指标(题目)作为测量变量,以1、2、3、4、5计分。按一定的理论、经验和设想,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选项分值较高。狭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狭义德育分,广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广义德育分,两者之和作为家庭德育总分。此外,还有两个参考一级指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社区环境状况。

沿海城镇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镇抽样进行的,21间学校60个班级(初中和小学4—6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去除从测谎题看出来没有配合的答卷,有效样品2105个(但有些样品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数据分析时样品可能没有这么多,并且在分析不同的变量时缺失的样品数也可能不同)。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共81名学生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如下:学生品德0.91,家庭德育0.88。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按我们的家庭德育指标,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这说明,不管家长意识到没有,家庭德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第一环境”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和情感为认同对象。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则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念就是在家庭通过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喜好和厌恶,经过同化、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可能对其终身的发展带来难于改变的定势作用。其次,家庭德育最为长久。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基本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引导形成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等。从小孩上学开始,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尤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学校的责任了。部分教育功能则由社会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取代。但是,家庭品德教育仍然继续,并且无法取代。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被比较和筛选,品德发展的过程由家庭教育不断补充和调整。即使在孩子完成学校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后,家庭对其品德的影响仍在继续,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与家庭教导给他们的进行对照,与家庭群体建立互动反馈联系。再者,家庭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密切,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了解孩子,因而在德育方面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灵活进行,效果较好。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习惯方面,64.2%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7.1%的学生认为学校中人物影响最甚,只有8.7%的学生认为社会中人物的影响最甚。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三、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影响的分析

学生品德与狭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291,远大于品德与广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164,尽管后者也是非常显著(P<0.001)。

为了研究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我们先考虑家庭德育的类型。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聚类变量是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分成多少类合适呢?我们自然是希望分类以后,同一类中的两种家庭德育指标都比较接近,而不同类的德育指标有较大差异。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希望各类类中心远离,同一类内的样品紧靠类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分成4类比较恰当(分析过程略)。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快速聚类程序将家庭德育分成4类,表1列出了各类样品个数和类中心。

表1四类家庭德育的类中心和频数分析

类别1234总数

类中心(狭义)90.4884.8674.7173.57

类中心(广义)81.6368.7477.1459.46

频数5529241672791922

百分比28.748.18.714.5100

缺失值183

第一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90.48,在四类中是最高的;广义德育均值为81.63。在四类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庭不仅德育的客观条件优越、对孩子品德的正常发展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主观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第二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84.86,在四类中居第二;广义德育均值为68.74,在四类中排第三。这一类家庭德育的客观条件在平均水平(71.82)之下,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在平均水平(83.96)之上。第三类与第二类正好相反,这类家庭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广义德育的均值为77.14,比第二类的高出8.4分,但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狭义德育均值只有74.71,比第二类的低了10分。第四类家庭是客观条件不好,对孩子管教也少,广义和狭义德育均值分别为59.46和73.57,在四类中都是最低的。我们可以将这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归纳一下,列成一个简表(表2)。

表2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

类别1234

狭义德育好较好差差

广义德育好一般较好差

百分比28.748.18.714.5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以证明表2对各类家庭德育情况的定性是合理的。这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取α=0.01,比较结果见表3,两类交叉处有“*”表示两类差异显著。对于狭义德育,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广义德育,任两类之间差异显著。

表3四类家庭德育的多重比较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有37.4%的家庭客观条件好或较好,14.5%的家庭客观条件差,其余的为一般。但高达76.8%的家庭重视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余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表4学生品德分类汇总

类别均值标准差学生数

182.806.89552

280.996.65924

378.837.97167

477.168.47279

总数80.777.131922

各类家庭孩子的品德状况如何呢?我们以类别为变量对学生品德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见表4。F检验结果差异非常显著(F=43.07,相伴概率P=0.0000),即家庭德育类型对学生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取α=0.01,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由表1、表3、表4和表5知四类家庭孩子品德平均分的排序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与四类家庭狭义德育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家庭狭义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广义德育是次要的。这说明家庭有意识的教育比家庭潜在的影响更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别客观条件优越的家庭会有品行不端的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德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品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10个一级指标及2个参考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6。

从线性相关的角度说,狭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德育策略次之,广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家长素质位居第三。而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等与学生品德的相关性不显著。表6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

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家长素质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教育目标

学生品德0.255**0.195**0.186**0.149**0.147**0.147**

第3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其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们高度关注德育是我国经济水平及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的外在表现。德育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行合理计划,对受教育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政治品质及思想道德教育[1]。学前幼儿教育阶段是幼儿良好道德素质及健康人格形成一个关键性阶段,因此质量良好及具有科学性的道德教育,是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但是现阶段的情况看,我国的德育教育渗透情况极不乐观。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较快,多数家庭只愿意?B育一个孩子,因此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使其家里的地位大大升高,加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度不高,孩子在德育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及正确引导,使大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过于自我、个性固执、不爱分享及不爱接受批评等表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过于紧张,没有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帮助孩子将困难解决掉,如得不到及时是纠正,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及发育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古云:“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可知,幼儿时期的德育教育如果没有得到关注,使幼儿养成不良的思维习惯,带其长大后将很难改变。

二、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德育教育的初始点也应该放在孩子的学习兴趣点入手。学前孩子还处在探讨世界、了解世界及认知世界的关键性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个阶段的孩子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极易表现出其内在的探索欲及求知欲,加上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及感知能力均较强,其对新事物及新思维的接受度也较强,所以,运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德育渗透可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有要求学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孩子的行为及兴趣点,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以孩子的兴趣点为渗透德育教育的出发点[2]。其次可以从孩子学习的知识点入手,新课改要求学前教育也要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进行学前教学,德育教育作为学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理应入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探讨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教学课文知识点时可将在中国古代、近代或是现代的著名人物引进至教学中,运用生动的描述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转达给学生,使孩子对祖国的文化产生自豪感并产生民族自尊心。就孩子而言,使其形成民族自豪感,就为其德育不断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还可从孩子的学习重难点及课堂问题入手:从孩子的学习重难点入手一方面可不断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欲及求知欲,学前教师在讲解知识要点时更加可以吸取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对知识点的接受度更加高。此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时机,各种励志小故事穿插至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中去,意在灌输孩子“困难并不可怕,努力就会成功”的正能量思想,使孩子养成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的课堂问题也是德育教育的入手点之一学前阶段的孩子处于好奇心最强烈的阶段,对外界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孩子课堂上接受新的知识点使,也会提出给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问题,学前教师在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仅要耐心的回答引导其进行思考,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去衡量孩子问题的深浅程度,还要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并给予孩子正能量的引导及解答。这样教学的原因是培养孩子带着对问题本身的求知动机,使其最大程度的接受教师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的思想品德知识,已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第4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庭德育;身正为范;因材施教;民主氛围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道德教育又是家庭教育之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俗话说:“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每一个家长都要具备科学的家教知识,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理念,给孩子良好的道德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也是家长的首要职责。然而目前“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甚至致使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所以加强家庭德育势在必行。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稳定,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家庭德育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身正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品质是家庭教育的保证,因此说,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怎样做人,取决于孩子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古时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也充分说明父母的良好品质对孩子品德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身为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刻刻以身作则。

二、关注变化,了解品质

人们常说“知女莫如母,知子莫如父”,孩子是父母手中的宝,父母对孩子是了如指掌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的孩子在家里和外面表现得不一致,在父母面前是一个模样,而在外人面前又是另一副模样。到了青春期,孩子更愿意保留自己的私密空间,做父母的如果不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不听取多方意见,往往会蒙在鼓里。例如,有的孩子逃学了,就说学校放假了;假装闭门学习,而实则上网玩游戏或聊天……凡此种种,父母不留心是很难识破真相的。因此,作为父母要深入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品德素质,关注他们的点滴变化。

三、依据个性,因材施教

家长了解孩子的品德素质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正确地施教。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性格有差别,对同一种教育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家长要依据自己孩子的个性来因材施教,不可一味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

简单地说,孩子的性格分为内向与外向。例如,性格外向的孩子一般热情积极,易于感动,情感反应强烈,办事迅速而坚决,言语明确,但比较自负和傲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激怒他,而是要锻炼孩子的自制力,让他能沉着冷静地处理事情。而性格内向的孩子,感情一般不轻易暴露,不善于表达,做事谨慎,耐力强。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在教育时不要伤及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细致地照料和教育孩子,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考虑和做事。

总之,孩子的个性有差别,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别人“教子秘诀”对自己的孩子或许并不适用,家长要注意活学活用。

四、营造民主氛围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在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就没有教育。”假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板着脸,总是训斥的口气……那么教育效果一定不好。要真正使子女感受到父母之爱,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时时处处给孩子带来温暖,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能动之以情。动之以情,才能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多些建议,少些命令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逆反心理,他们更愿听从合理的建议,当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而不是横加指责,友好而和谐的教育氛围就形成了。所以,父母要多点耐心,少些指责。

2.家庭要民主化

在父母的指导下可以让孩子当当家,管理家庭的日常事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有一种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

如果父母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妥或出现失误,一定要向孩子作出自我批评,绝不可以含糊其辞,掩饰过去。要真正给孩子树立一种负责、民主的榜样。

第5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 学前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历来被人们关注,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 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 养的重要时光,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 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 众星捧月的地位, 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使我们的幼儿从孩子便养成了任性, 骄傲等道德意识和行为. 部分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良个性和品质,,如脾气大, 个性固执, 挨不得批评, 不懂礼貌, 打人, 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的十 分重要. 我们要让幼儿从小怀有感恩的心,从小尊重人。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思想家孔子曾告诫人们:"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由此可见,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

幼儿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是真的了解幼儿。尽管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可是关爱方式方法,让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性格,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并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还应注意随时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变化,以便充实和修改,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二)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

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得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孩子入园初期,教师除了要做到对幼儿每日抱一抱、亲一亲外,还必须保证与每个幼儿有个别游戏与交流的时间。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谈谈他喜欢的亲人,喜欢的玩具,喜欢的衣服和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会逐步培养幼儿愿意和教师说"悄悄

话"的习惯。

(三)要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

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研究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有的放矢,抓住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教育。如: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常发生争抢现象,这是由于他们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这时我们可以树立一定的榜样。还可以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先他人后自已,这是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信条。当幼儿玩玩具发生争执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轮着玩,换着玩或者按照先来后到共同玩的规则来分享,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养成谦让、等待、分享、合作等良好品德。再如:吃饭时借着幼儿扔不喜欢吃的菜和吃不了的馒头就可以通过古诗《锄禾》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从而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幼儿的活教材,只要教师善于留心生活,进行联想和挖掘,以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幼儿更具有说服力。

(四)要加强师德修养

师行无小事,处处皆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孩子直接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可见教师形象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都会认真地模仿,可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有心人,要求幼儿做的,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幼儿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用自己文明的语言、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孩子。榜样的力量是神奇的,教师的健康、优秀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仿效了。教师的天职不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优秀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已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五)幼儿教师要有爱心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第6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幼儿 品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32-01

1重视幼儿品德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这种现象很普遍,但必须克服“树大自然直”的糊涂观念,纠正重知识灌输,忽视品德教育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品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前途。忽视品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良行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2家园同步,达成共识

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环节实现。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具有局限性,道德认识水平低,自我控制能力差,模仿性强,易受暗示和情感支配,家庭教育若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幼儿园教育的作用,使幼儿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甚至会使幼儿形成见人行事的不良品德,更难于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品德形成的环境

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最初的生活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幼儿爱模仿,他们的举止行为是模仿大人形成的。“染于苍者苍,染于黄者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正如谚语云“好土出好苗,好苗结好果”。这就说明了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生活的细节、爱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为此家长要坚持以身作则,处处要以模范行为去影响儿童,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逐渐进一步知道为什么是好,为什么是不好。

4尊重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因为幼儿对外界事物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好坏兼收并蓄,因此对幼儿不道德行为、不良习惯,做父母的一点不能迁就容忍,一定要想方设法根除孩子身上的毛病,才能不留后患。正如苏联霖姆林斯所说的:“对待恶习,要象对待庄稼地的野草一样连根除掉,但不要轻易恼怒过分处理,更不要操之过急,这样到头来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而应该象遇公移山那样“天天挖山不止”,把说理教育与行为练习结合起来,可通过讲故事、行为评价等方法引导幼儿明事理,逐步加深幼儿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这要求家长与教师用同一尺度去规范幼儿的行为,在平时就应该对孩子进行不打人骂人、懂礼貌、谦让的教育,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绝不能袒护自己的子女,要做到合理公平处理,这样,才能抑制孩子身上不道德的因素,当美、善行为在孩子身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父亲应该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为之兴奋及时肯定,热情赞扬,那等于在孩子的“一”的后面添上了一个“加”号,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许以后,便会亲自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逐步确定起道德的信念,从偶然为之到持之以恒,从不自觉到自觉,使之习惯成为自然。

5对孩子要爱得适度,严得合理

第7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现在幼儿德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使得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

某些家长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孩子不需要教育,长大自然就懂事了。事实真是如此吗?现在不能善待父母,不知道感念老一辈恩情的孩子大有人在,对孩子小时候的纵容,只会酿成苦酒。

二、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

1.明确教育的主体

(1)家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可见,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体,其他教育形式则是家庭的补充。所以,在品德培养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父母首先必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2)幼儿园肩负着重要责任。

幼儿园教育有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松散的、生活化的,非系统化的。在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的人数所限,成员之间特殊的关系,难以锻炼幼儿和他人接触的能力;在家庭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训练,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凭借经验。

幼儿园可以对幼儿开展系统的各种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为幼儿提供和其他同龄人接触的场所,更有利于在和同龄人的接触中相互学习,学会做人。纲要对幼儿道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使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占首位。

所以,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社会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影视和网络的负面作用,都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全社会有责任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家长和老师也有责任帮助幼儿建立是非观念,远离不良环境。

2.调整教育的理念

“师道尊严”,“养不教,父之过”,把教育者摆在中心位置。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和家长习惯把幼儿看做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的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而很少顾及幼儿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对幼儿个人需要与潜能及人格的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搞好幼儿道德教育。

(1)理解和尊重孩子,变教导为引导。

家长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和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关注幼儿的感受,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另外,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和家长缺少与幼儿的情感沟通,是不利于幼儿能力培养的。幼儿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则容易产生任性、固执、胆小、害羞、逆反、紧张、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2)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道德的本质就是规则。所以,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教给幼儿正确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但是,由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所限,很难明白这些规则的含义,家长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天性,使其在模仿中掌握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意识。

3.寻找教育的方法

(1)道德教育日常化。

要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形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例如,早晨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自由活动时,注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谦让的精神;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扰乱公共秩序等,培养幼儿从小就有较好的社会公德。在生活上,要求幼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2)道德教育系统化。

把德育贯穿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割裂。如进行爱国主义系列化教育时,使幼儿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向幼儿介绍世界冠军的光荣;语言课时引导幼儿欣赏儿歌《天安门》、《国旗、国旗我爱你》等。

教师“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整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道德教育游戏化。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能培养幼儿相互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还能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从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

(4)道德教育社会化。

第8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家庭教育中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庭成员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孩子。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大圣大贤大英豪,或者是一个大奸大盗小偷儿,都在‘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效的名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品质比智慧更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与生命质量。优秀的人品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未来社会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破产的地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二、现阶段西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承担起全面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大部分西部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最好场所。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2)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许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的教育中,除生活上多多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习惯培养则关心很少,甚至完全不顾。更多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厌世轻生。

(3)西部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几近空白。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西部农村比例更高达90%以上。留守孩子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道德情感的缺失,孩子只知单项的接受爱,不去施爱,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重视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少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

三、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措施

(1)家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责任。家长不能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懂教育而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有良好的品质,端正的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学生会学习、懂事、吃苦耐劳,对学习任务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高质量完成,是班上学习和品德优秀的好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塑性极强。而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忽视不管的孩子,不论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依然故我,品质不好甚至恶劣,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家庭教育中应“轻视”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这些有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来教,其实是不用家庭过多操心的。不要求家长是“百科全书”,家庭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如果家庭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让学校和教师补上这一块而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家长和教师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本末倒置,注定双方都不可能取得实效。

第9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折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明确幼儿园品德教育目标,以德育为主线,带动其它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幼儿时期正处于“模仿”发展的阶段,成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这种爱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和向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师要在道德情感方面尽量多给幼儿一些诚恳、温慰和关爱,竭力避免造成幼儿心理伤害。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爱我”,“我是好孩子”的快乐。幼儿的这种心态,必将在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与幼儿心息相通之时,正是诱发幼儿良好品德动机和培养良性习惯的有利时机。教师在对幼儿施爱的同时都要伴随较高的适当要求,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缺乏理智,要更注重于教育。其次,幼儿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地对幼儿施教。在教育过程中失去耐心,就等于教育失败。在幼儿闯祸或者闹脾气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耐心教导,让幼儿从中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千万不要斥责幼儿,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1.学习是重要,但学会做人、做事更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1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1)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2)树立自信,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3)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4)学会感恩,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要求。

1.2效果和体会。我在孩子的教育中始终将人格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孩子小的时候都有保护自己玩具的本性,我经常教育孩子“好的东西与朋友一起分享才能更快乐”如果我们家长言谈精俗,不遵守社会公德,不维护公共民主,随地乱扔垃圾,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一点一滴都不敢松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还要学会感恩。

2.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

2.1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因此我对孩子,向来都严格要求,例如,吃东西时,一定要让长辈先吃,分东西时,自己要小的,给长辈大的,还有不能随地乱丢掉丢东西等等。下面我就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2.1.1习惯要从小抓起。良好的习惯包括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作为家长做好表率。例如,不会随地吐痰,不会说粗言烂语,不会随地丢垃圾等,孩子看这样,她就会“有样学样”,他也像那样不会粗言烂语,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丢垃圾,这都是从小开始做起,逐步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2.1.2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将孩子培养成人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下分重要的,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作为家长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不会到会,然后到熟练。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劲,让孩子感到自豪。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孩子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对孩子也总是多鼓励少批评。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2.1.3对孩子许诺要慎重,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实在,让孩子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隔海更好地完成任务。只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家长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应付性,甚至欺骗性,这往往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作为家长在对孩子许诺前应先慎重考虑,该不该对孩子许诺,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等,要不然就失去了许诺的真正意义。许诺后不履行诺言,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也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下降。还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对谁都可以随便说话和承诺,反正说了又无须负责。

2.1.4多看课外书,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我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尤其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要想孩子爱读书,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作为父母,自己要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喜欢阅读。作为教师的我,在工作时,也爱看书。因此,在阅读方面,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幼儿比较小时,我们就给他看一些比较大的动物画,教他看卡片、认动物、花卉,一本卡片每天看二到三次。比较大时,就给他买一套书,有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有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等的彩色图文,每天都指给他看,读给他听,孩子在三至四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三字经》中的很多章节,和《唐诗三百首》的部分诗词。每晚睡觉前都陪孩子看书,小时候需念给他听,大点了她会自己大声念,听到有念错的字,就帮他纠正,逐渐发现孩子就对各种各样的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树立自信,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是好样的,不要总是在孩子的身上找缺点,我们应经常鼓励孩子,让她学会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尽量避免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有责怪的语气。不要让孩子心中有一种自卑感,鼓励孩子要胜不骄,败不馁。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

2.3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做到这一点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内心需求: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如果孩子需要一点零用钱买电脑游戏点卡,或游戏小卡片、小玩具等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长在鼓励引导孩子自信地正确表达,不能因为担心影响正常学习而一味阻止,导致孩子不诚实编理由骗钱甚至拿钱。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导致许多孩子过分依赖电脑、电视。所以家长主动调整改变自己,从而尽量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特别是假日里,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打球、看电视节目、支持孩子带朋友来家里做客、鼓励孩子帮着一起适当做点家务、或带孩子出去旅游等等,从而丰富孩子的心灵,扩大孩子的视野,努力创造孩子自信表达自己的机会。孩子在家庭温馨的氛围里也会更愿意主动展示自己,更努力地去完成父母精心帮助计划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4学会感恩,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要求。感恩,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学会感恩,才会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灿烂的阳光。如果孩子不懂得感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我每天在有意无意中创设感恩的氛围,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如在小的时候,利用晚上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有意识地挑选诸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和“大黄狗报恩”的故事,告诉孩子,做人要知道报答,要有情有意,要像乌鸦那样,将来有能力回报他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看到洒水车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向道路两旁喷洒着清水,我也有意无意地告诉孩子,这不仅仅好玩,环卫叔叔是在工作,是为社会作为奉献,不要埋怨水珠喷溅到自己的裤子上,应该从心理感谢频频们的劳动,正是他们,才使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