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精选(九篇)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第1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学资源建设;混合学习;云计算;评价体系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3G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无线通信终端设备的功能日渐强大,高校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在对高校校园网络和基础设施加强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建设优质的高校教学资源。现代高校教育技术进入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其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建设多元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环境的支持下,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尝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但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现在需要的是低成本高效益,能提供优质资源和科学评价体系,而且能满足移动学习需要的高校多元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

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在我国,高等学校在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学校甚至是校内学科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够均衡,尤其是优质资源。长期以来,各高校甚至学校内部学科间都是各自规划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的网络资源建设标准和资源交流平台,因此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数据的交流,达不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1.2实现移动学习的需要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教师和学生在高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以及无线移动网络的支持下,通过利用现在普遍使用的PDA(掌上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不仅进行交互式的教学活动,还能进行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信息交流。移动学习的目标是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任何学习支持。这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理想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学生们的青睐。然而在现实中因为各种原因,学习者往往不能使用手机等移动工具即时、按需地利用好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学习。

1.3资源结构层次化、系统化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教学资源都是围绕单一课程进行建设,而对于同学科内课程间的延续、扩展则很少涉及,更不用提不同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另外,网络资源整体规划设计滞后,内容繁多且杂乱、互相重叠包含,种属界定不清楚,分类不够规范,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1.4资源利用率高效化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现有的网络资源主要是使用文字、图片、课件、网页、视频等平面媒体形式将显性知识呈现出来,缺少虚拟现实、实验仿真、情景再现等立体化的资源。这种“轻设计,重内容”的组织方式,既不能充分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也不能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更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达不到让学生“学会”、“乐学”和“会学”的目的了。

1.5评价体系科学化

“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一语既说明了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网络资源数量之繁多,然而要从如此多的资源中找到优质的、符合自己需要的并不容易。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为例,截止到2012年6月,各主要资源的数目如下:教学录像:34 527,教学课件:337 226,教学案例:49 591,电子教案:311 531,教学大纲:52 136,实验实践:85 169。一个资源网就有如此多的数据,可想而知,如果不对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对资源的审核不从资源属性的科学性、正确性、技术性及规范性等多个角度出发,将会严重影响网络资源建设以及使用的效率,最后导致该资源网成为鸡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网络资源建设及维护,了解其优点并及时修改不足的方面,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2 构建多元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体系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尽可能减少成本,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库的普及是资源建设所要解决的。

2.1基于“云计算”的先进教学平台

所谓“云计算”就是通过网络将大量分布式计算机而非远程服务器和本地计算机上的存储系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资源库,并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为广大用户提供计算服务。通过“云计算”所存储的海量信息为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原始资源,并使C/S结构真正地实现了向B/S结构的转变,因此大大地降低了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对硬件设备的要求。由于有了“云计算”的新学习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定制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按需学习。

“云计算”是移动学习的主要支撑平台,利用基于“云计算”研发出的多方互动移动教学软件正是广大师生所需要的。在多方互动移动教学软件中采用的是移动流媒体技术。移动流媒体不仅仅只是为移动用户提供在线且不间断的声音、动画及影像等多媒体的播放,并且可以直接播放音频、视频以及各种混合媒体格式而无需用户事先下载到本地,更重要的是移动流媒体还能提供以往少有的音频、视频直播及点播业务。

有了移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该教学软件能改善现有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更好地实现资源使用的交互性和实时性,同时实现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非实时数据同步支持。

2.2基于积木式、层次化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模式

目前大部分网络教学资源是将原来的文字教材电子化,把显性知识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存储,很少涉及隐性知识。这种与传统知识变化不大的、缺乏思考性的、无深度的东西,既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隐性知识的兴趣,也不能起到应有的导学作用。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类目划分不合理,组织形式比较混乱,缺少统一标准。

而基于积木式、层次化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模式来构建多元立体化、系统化的网络教学资源,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积木式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不但减少了课程之间的重复教学工作,而且能重复利用优秀教学资源模块。层次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让学习者根据原有知识体系及知识掌握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起始和结束的层次位置,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因为有了这种积木式、层次化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模式,使得因材施教成为了现实。

2.3混合学习模式

单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或移动学习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学习的要求,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混合学习渐渐为大家所熟悉。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的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完美地结合,进而达到优势互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多元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混合学习的目的是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混合学习模式设计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为合适的人,通过合适的媒介,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就如在理工科类的虚拟现实、实验仿真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最后达到“乐学”、“会做”。

2.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立体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对那些客观世界中广泛存在的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将传统的定性评价转化为采用多级指标的定量评价。这种定量评价相对于原来的定性评价更加客观而且符合实际,因此常用于复杂的非结构性综合决策。

目前大多数资源库的评价体系是针对学生学习结果或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而对于资源本身的评价少之又少。然而,现实中也需要知道网络教学资源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地建设资源。而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评价模型,既能提高资源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持续性。

第2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在以数字化学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共享共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剖析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难点,分析了广州模式的做法与经验,提出了以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面向政府、高校、行业进行共建、共享的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共享共建;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22—05

一、引言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由政府主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联合广州地区多家教育机构参与面向社会提供终身学习的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十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广州,开创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开展了政府行业教育、高等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培训、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诸多领域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多项应用开创了行业先河并获得业界与用户的肯定。通过创新建立“入高校、入社区、入企业”的现代服务模式,至今,学员已超过63万人,累计培训人次达到4,400万人次,并基本实现了组织者满意、学习者拥护的良好局面。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及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得到行业专家、兄弟城市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指导。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是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和基本需要

“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以数字化促进学习共享是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学习者,为处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不同的学习群体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差异,对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都有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学习者共享数字化的学习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主要路径。

(二)以数字化促进资源共建是满足“丰富 、优质”学习需求的基础条件

实现学习型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资源上,要满足学习者从职业、生活到个人自我完善的个性化发展的各类学习需要,在学习成效上要保障不同的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确立数字化的学习是共享的重要手段后,广大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者共建并提供丰富、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就成为了必然的基础条件。

(三)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

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教育均衡和教育权利均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提供学习资源,是激发社会各界学习热情,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让每个公民逐步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并最终推动学习型社会更好发展的最有效动力。

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并让每一个人都能享用“丰富、优质”的学习,这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要求。回顾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程,通过政府的引导,高校和社会专业机构的积极参与,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始终面临着两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建设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如何让每一个人享用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成果?下文将对这两个难点进行剖析。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难点:数字化

学习的共享与资源的共建

(一)数字化学习共享的主要难点

1. 理念认识

对于学习者共享学习,普遍的认识是通过提供学习环境,如建设校园、图书馆实体硬件类似的社区学习中心,或者进一步发展至建立软件性质的网站等方式实现,希望学习者能够参与获取学习资源。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乐观。

当前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社会的发展现状远未达到广大的普通的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着重建设可供共享的资源内容,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创造可提供学习者共享学习的服务模式、机制及方法。

2. 共享服务投入少,制约学习共享的可持续性与普遍性

推动在更大范围让更多的人共享教育成果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目前,学习共享的环境和专业服务支持十分缺乏,高校及社会力量在这方面都较薄弱。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应用,当前在确立服务的实施主体、投入服务的运营成本、设立机制保持可持续性等诸多问题上尚未有适当的模式与机制保障。这两方面原因直接影响着学习共享的普遍性与可持续性,并且正在严重制约资源共建的积极性。

建立学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有偿服务的运营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特性,是实现可持续性学习共享发展的关键。

(二)数字化资源共建的主要难点

1. 缺乏资源建设的目的与动力

在高校,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主要体现为行政要求与学术需求下的个体行为,以学历教育课程资源以及部分非学历公开课为主,因需求以及人、财、物投入存在的差异,其建设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存在较大问题,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成果不够明显,在社会上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高校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体之一,其拥有的教育资源必须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因此,一方面,调动高校及其教师参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实用性”是促进共建的最佳原动力,架设资源共建的供给机制,树立资源的价值导向,健全资源市场化应用以及政府公益应用相结合的需求拉动是解决资源共建动力的关键。

2. 缺乏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专业能力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一项将教育与技术相融合,教师学员与平台相融合,将教学管理与服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数字化的专业化很强的系统工作。其涉及的专业工作包括从资源项目的立项、教学目标的建立、内容体系的建立、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与设计、数字化的应用体验设计以及最复杂的开发制作与运维,除了项目专业方向的主题教师外,具备教学、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制作等多专业能力的资源建设团队对建设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来说必不可少。

当前在高校以及社会力量中具备数字化资源建设专业能力的服务机构十分缺乏,资源建设大都只能在内容的数字化搬迁以及在固有的教学平台上完成较为简单的教学活动,距离完整的教学功能差距较大。“有效性”的不足也严重制约着资源共建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数字化资源共建公共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共建、委托建设等模式和市场化的机制,是推动数字化资源共建的有效办法。

四、解决共享共建问题的关键:建立

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其核心是:“共享数字化学习、共建数字化资源”,而实现“共享共建”的关键是建立起区域数字化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

系统理论认为,“‘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是:以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基本素质相当的区域为范围,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以政府为主导,高校(教育机构)为教育主体,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供给综合体,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并服务于越来越多的办学组织的学习支持服务要求。

(二)核心作用:实现“共享共建”

建设丰富、优质且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同需求的学习资源,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实践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核。构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及整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参与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中来,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意愿并支撑实现共建的能力,是实现共建的关键。同时,建立起让人人享用教育成果的服务设施和手段,是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作用。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建立合适的共享共建机制,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共建的成效。

1. 学习共享模式与方法探究:以服务促共享

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构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共享的服务和手段,通过共享环境的建立和可持续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向学习者传递价值、理念及提供学习组织、教学服务、学习方法等服务。

(1)共享的模式

以政府的规划组织投入为主,以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为社会提供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服务。

(2)共享的机制

实现共享的关键在于建立组织体系、服务模式和可持续的机制。

① 政府:促进应用与建立环境

政府通过围绕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社会均衡制定学习激励政策,从而积极引导资源的共享应用。在社区、高校、企业建立数字化学习的服务设施,满足学习者更方便地享用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建立资源共享的环境。

② 高校:示范应用

高校作为资源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资源的使用者,率先参与到资源的共享应用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形成良好的资源应用氛围。

③ 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共享的服务者

专业教育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及创新的方法,建立并完善面向学习者学习共享的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电子商务推广服务、数字化学习导学服务、体验服务、学习和考试支持服务等手段,主动向社会成员及时传递价值、教学组织和学习支持服务,让数字化教育与学习者“零距离”;建立资源共享和共享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让学习共享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积极配合政府的公益事业,响应政府的要求与举措。

2. 资源共建的模式与方法探究:以应用促共建

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共享的基础,以需求为中心,通过模式创新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同时通过整合专业机构,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1)共建的模式

应用拉动共建,政府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及社会均衡发展要求制定学习指南,并不断加大政府订购资源的力度,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公益地投放学习共享;同时在学习共享服务中产生市场需求,由服务机构订购资源,进一步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投入到学习共享中。在共建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教育机构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但应结合先进的社会教育力量,特别是先进的企业教育资源,并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建设效率和效果,构建共建的联合体系。

(2)共建的运行机制

在共建的运行机制中,政府、高校、专业教育服务机构等在建设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及作用。

① 政府:激励订购

首先要建立共建的激励机制。要积极鼓励教育机构、企业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包括制定提高参与度的机制,对参与共建资源的质量评估及奖励机制,资源持续更新及应用推广的激励。激励的方式可以通过参与教师实现继续教育学分累积、荣誉和经济奖励等。

其次,提出需求,订购资源。根据经济发展,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领域、专业和课程制定建设指引,引导参与资源建设的机构和个人按照政府的需求进行资源建设,并建立专项经费,订购资源。

还要建立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保障资源开发机构和个人权利,明确资源的知识产权、著作权等。

② 高校主体,校企结合

首先是建立资源汇聚的机制。要鼓励教师和培训者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合理安排开发时间,并以科研或教研经费的模式对教师给予奖励。

其次要建立资源体系,推动学习与就业、发展相互促进。围绕学习者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体系,让学习者连贯、系统地学习。

③ 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激发需求,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化建设能力

首先要挖掘和激励用户的需求。要以用户为中心,围绕就业、提升和自我完善进行资源需求的挖掘,同时根据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建设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引导和激发社会大众对资源的需求。

其次要以市场化机制,通过科研委托、联合开发、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把教育机构和专家的力量整合到资源的教研和建设中来,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给予合理的报酬。

第三要构建数字化资源开发的专业能力,建立支持服务标准和模式,建立专业团队,支持教育机构和专家设计出促进有效学习的优质资源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五、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区域数字化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雏形

广州市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自2003年起,开始了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十年发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基本具备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体系的特征,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机制和方法,在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有力推动和初步实现了共建共享。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具体践行方法及成果如下。

(一)共享的方法与成果:环境是基础,服务是关键

实践证明实现共享的核心是,要让学习者有地方可学、乐于学、便于学、有机会学。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方法是:

1. 建立共享的激励机制

(1)广州市政府、教育局: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面向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学习中心,满足学习者有地方可学。

(2)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出台了一系列学习鼓励支持政策,包括积分入户、培训费用减免等,让一部分外来工和高技能人才免费享用学习资源。

(3)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电大):对参与数字化学习的基层职工进行学习资助,最高比例达到1,600元/人,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目前,服务人数达到63万人,培训累计超过 4,400万人次,享有学费减免的人数达到2万多人。

2. 建设数字化学习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1)进高校: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教育超市”

依托高校建设“教育超市”,实现数字化学习体验报读与学习支持服务“双落地”,并将服务受众从高校师生延伸到周边社区居民。

(2)进社区: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学习中心”。

在生活社区中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让基层家庭乃至进城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优质的数字化教育服务。

(3)进企业: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企业学习中心”。

通过“送教进企业”,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中建立数字化企业大学,在普通企业中建立数字化企业学习中心。目前,在广州市内建立了50多个企业学习支持服务点。

3. 建立“先进推广”的服务模式

建立了先进的电子推广手段,利用“互联网+电话”服务模式,精准、快速地找到学习用户,激发学习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1)969300教育服务热线

通过电话咨询服务、在线客服、留言及邮件服务、IM群组服务在广州已经服务1,400,000人次,月均服务量为11,652人次。

(2)电子推广

建立了数据库价值传播、搜索引擎价值传播、微博矩阵价值传播、短信、邮件价值传播等五大价值传播渠道;建立了由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网站群、网院网站群、ee教育超市、职工教育网群构成的网站群。

(二)共建的方法与成果:需求是动力,能力是基础

1. 把握“建的内容” ——响应需求、激发需求,

以需求为中心组织建设

(1)响应学习者的需求

主要围绕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就业上岗、职业发展、自我完善和子女教育需求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建设:

以就业、发展为目标建立了ee广东职业教育网络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职业培训网络学院、中山大学职业培训网络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职业培训网络学院、广东物流职业培训网络学院等。

以完善自我为目标建立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生活网络学院、ee生活学院网络学院等。

以子女快乐学习为目标建立了ee青少年网络学院、东湖围棋网络学院等。

(2)响应政府委托订购的建设需求

先后建设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广州市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广州市工会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广州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网、广州市普法教育网、广东省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网、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专项培训平台等。

2. 调动“建的意愿”——政府激励、市场化拉动

政府投入经费结合市场化机制,积极鼓励高校(教育机构)、企业参与资源的开发:

(1)政府:每年投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资源建设专项经费达500万左右,组织有实力的机构和企业参与资源的建设。同时,每年组织精品资源的评审,给予开发机构和开发个人以荣誉和物质奖励。

(2)市场化机制: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科研委托、联合办学、自主开发,整合教育机构和专家参与资源的教研和建设,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给予合理的报酬。

3. 找到“建的组织方法”——联合办学、专家合作

(1)与高校(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发挥高校的品牌号召力、师资优势和教学实力,进行内容体系的确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实施。

(2)与专家合作,自主开发教学资源。与行业、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进行合作,发挥专家的号召力和资源设计及内容开发能力。

4. 具备“建的能力”

由数字化教育的专业机构提供基础服务能力(SSRS)

(1)S(System系统)服务能力

拥有国内规模较大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和硬件系统支撑平台,拥有千万级用户数据处理及管理能力;10万级用户同时在线视频应用的网络教育服务能力;100TB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储能力;10GB级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CDN多运营商网络接入能力。

(2)S(Software软件)服务能力

自主研发了集“管、教、学、用”为一体的第四代综合业务应用系统,该系统在数字化教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其数字化教育实现能力直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适应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多终端学习环境。

(3)R(Resource资源)服务能力

打造了专业的数字化资源生产线——“学工厂”,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进行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开发,具备大规模、高质量的资源服务能力,年生产量达到5,000个课时。

(4)S(Support学习支持)服务能力

建立了专业化的“远程接待中心”,形成了“电话、网络、线下”三位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及保障制度,日均服务量可达2万人次。

六、结束语

第3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引领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方向的改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模式等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1]。因此高职院校为了实现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本文介绍了我校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途径与展望。

一、教学资源平台的概念

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综合应用平台。平台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依托,建立起一个教学资源上传、管理、交流和共享的场所,用户可以快捷地进行搜索访问其中丰富的资源信息、并下载、利用资源进行备课、教学、互动等各种应用,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2]。

二、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资源平台的管理机构建设

为了保障教学平台建设的有序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建设指导和协调,如成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多个管理分组,如资源建设组、资源管理组、网络维护组、硬件软件维护组等,使平台的建设科学、有序。

2.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平台运行环境

教学资源平台的运行环境包括流媒体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以及地址服务器。除了硬件设施之外,平台依赖于网络的支撑,因此高校网络基础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有教师的网络环境进行资源建设,也要有供学生利用的宽带网络以实现学生的随时学习利用资源。

3.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模块

在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时,应以“前瞻、导向、科学、可行”为指导思想,建设平台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总体模块框架应包括“系统管理模块”、“目录索引模块”、“课程平台模块”、“共享型资源库模块”几部分,根据需要新的模块可动态添加。教学资源平台为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门户体系,将全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统一到一个入口,提供不同身份的角色访问。教学资源平台的实质是对各类资源的管理和对日常教学活动的支持,是一个集教师备课、课堂授课、师生学习互动、教学资源素材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

4.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的管理制度

从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需求出发,应加强教学资源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如制定“教学资源上传标准”、“教学资源使用标准”、“优质资源管理制度”、“资源平台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明确各种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为进行资源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5.加强教学资源平台的资源交流

为保证平台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利用,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园网络建设,使师生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无障碍地共享网络资源。要充分利用平台加强院校与院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教学资源平台的完善建议

1.加强教学资源平台使用的培训

应大力开展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会、经验交流会、阶段总结会等,提高大家对资源的建设、获取、分析、处理、管理、使用和维护的能力,提高平台的使用效能和管理效率。

2.优化与整合教学资源

资源平台建设应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既浪费人力物力,又造成已有资源的混乱,让使用者难于立刻搜索到所需资源。因此,资源平台建设时应进行优秀教学资源的二次优化,既是将基础课与专业课中重复的资源过滤掉,精选优秀资源进行上传与共享,以全局性的眼光将现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

3.建立和完善优质资源的鼓励机制

第4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框架体系;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104-03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曾有学者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四个关键要素形象地比喻为“路、车、货、人”:网络基础设施是“路”,各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是“车”,教育教学资源是“货”,而“人”指的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一个理想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应该是“路上有车,车上有货,货有人用”。

现阶段,高职院校相继建立起以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校园网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基本解决了“路”的问题。但是,硬件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育信息资源。因此以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1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反思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盲目购车,有车无货,货无精品”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造成资源建设投资比例失调。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比例不及硬件投资的1/4,“重硬轻软”现象严重;

二是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库利用率低。许多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质量不高,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师生对教育资源库的实际利用率低;

三是缺少良好的资源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资源分类复杂、组织混乱;

四是缺少有效的资源管理手段,资源管理平台的兼容性不强、资源应用平台的实用性不高;

五是缺少有效的资源建设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难以发挥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是各院校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思路、建设途径和建设策略,逐步推进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层次化和完善化,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课题。

2 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内涵分析

本文主要从框架层面、功能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来分析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内涵。

2.1 框架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框架层面看,它是建立在硬件基础平台基础之上,通过运行相应的支撑体系,在资源应用平台的作用下完成教学、科研和管理所要求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硬件基础平台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物质基础:资源功能体系是为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所必需提供的各种功能汇集;各种资源应用平台为资源应用的单方面要求提供支持;运行支撑体系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功能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功能层面看,它主要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各种必需的功能。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本着经济、实用、兼容的原则,以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

(2)以校园网为依托,以“完善硬件、优化软件”为基本建设目标,通过搭建资源库中的软硬件具体项目为标志,实现师生教学观念的信息化。

(3)以建设更新网站网校、完善教学资源库为基本标志,将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化的内容和方式,融合到学科教学过程和学校管理中,初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

2.3 应用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应用层面看,它包含各种应用和相应的应用软件,它与各学校的性质、发展的阶段和关注的重点有关。具体而言,一般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使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能够运行。如建立域名、电子邮件、FTP、网络安全、VOD视频点播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网络课件制作平台、网上在线考试和练习平台、网上辅导答疑平台、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2)建设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下整合各种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教材库、课件库等,为教师备课、网络课程建设、网上辅导练习提供资源。

(3)建设网络精品课程,是指课堂教学的流媒体视频录像,或经过编辑的、声像图文并茂的、以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为模块,以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或认知关系为线索构成的知识系统。网络课程的特点是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可直接用于网上学习。

(4)开发教学网站,主要是指向优秀教师或教学小组开放一定的网络空间,下放一定的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开设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或学科教学网站,存放自己平时收集、加工或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数字讲义、研究论文、心得体会等,向全校教师开放,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与管理,可进行互动式的网上辅助教学。

(5)数字化图书馆。各级各类图书期刊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2.4 支撑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支撑层面看,它主要包括为保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正常运行的各种保障机制。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资金保障。确定教育信息化的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为硬件升级、软件维护和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经费预算。

(2)政策支持。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参与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更新和维护。

(3)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效、稳定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规划、建设、维护和更新的各个阶段培养和锻炼队伍,建立起“专职人员负责、兼职人员辅助、学生队伍补充”的层次化模式,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技术标准。在依据“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逐步完善”原则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重用性、可扩展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在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方面,我们围绕“建网、建库、建队、建制”四项中心工作,从硬件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资源库建设、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制度建设、 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工作入手,探索一条满足自身需求、符合高职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3.1 建网

基本思路:采用“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遵循网络基础层、网络基本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和统一的个性化门户的四层次结构,搭建安全高效稳定的基础环境。

建设途径:(1)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系统;(2)增强和完善网络基础应用,进一步优化网络基础服务,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完成身份认证和用户管理系统等;(3)实现统一的校园管理系统(包括行政、人事、财务、科研、教务、设各、后勤等管理系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4)搭建校园社区服务架构并提供多种教学和生活服务。

3.2 建库

基本思路:依据“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逐步完善”的原则,明确建设内容、确立建设目标、制定建设方案、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过程。按照“一宗旨、二条路、三机制,条块结合,科研项目驱动”的建设思路逐步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建设途径:(1)一宗旨:以“共建共享”为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宗旨。发动全校师生,以学科系统资源和专题资源库建设课题两种形式参与教育资源库建设,形成共同的教育资源,供师生共享。(2)二条路:利用采购资源与自建资源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一方面是继续集中采购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尽快充实我校教育资源素材库:另一方面是发动全校师生参与特色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建成学科、专题网站并逐步实现资源建设上的共建共用和共享。(3)三机制:在教育资源组织管理机制上,我们建立了“共享、互动、激励”三大机制。通过建立学科资源的统一平台、专题资源的统一访问入口、共享资源的“营运”积分机制等,贯彻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目标、共享是前提”的理念;通过教师互动、网络互动和师生互动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互动;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建立对研究子课题进行经费补助机制、资源建设评奖机制以及资源建设中的积分奖励机制来激励参与者的兴趣和热情。(4)条块结合:在建设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上,采用学科资源这个“条”与专题资源这个“块”有机结合。(5)科研项目驱动:在实施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时,部分内容以科研课题项目的形式来开展。我院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课题中开展了“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通用专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题教学互动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课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3.3 建队

把师资队伍转化为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人才队伍,是学院推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和主要力量。为此,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队伍,保证教育资源的开发、推广应用,教育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思路:按照“在编为主、聘用为辅、学生补充”的原则建设一支高效、稳定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队伍。

建设途径:(1)根据本单位的编制体制及人才配置情况,建立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使各系、部、教研室都有制作人才,都有技术骨干,做到人才队伍组织健全,层层不缺。(2)注重对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专业人员采取外送进修深造和鼓励在岗自学的形式进行提高,使之始终成为骨干力量以支撑教学资源建设。对大多数师资力量,应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分批分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形式,使之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力量。(3)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条件进行人才培养。一是在建网时,结合校园网建设施工,对网管人员进行先期或是同步培训:二是在建网之后,利用本校或就近建网较早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4)鼓励和支持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来。通过成立数码工作室、建立网页开发与维护小组、扩大网络维护与管理人员队伍、充实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人员等措施,建立一支“大三开发、大二维护、大一参与”的层次化学生队伍。

3.4 建制

基本思路:按照“保障安全、统一标准、完善制度”的基本思路,逐步构筑起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体系的保障机制。

建设途径:(1)构筑安全机制。通过网络、数据、系统方面的安全技术手段,为教育信息资源体系提供完整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解决方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校内用户使用安全标准,通过技术防治和管理防范相结合,建立有效、健全的管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2)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提供平台与接口规范。根据多项标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及数据标准:定义清晰而标准的接口,使得应用之间能够实现互操作;通过定义应用标准,使得遵循标准的应用能够方便地集成,构筑一个可缩放的集成信息系统。(3)完善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体系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的基础条件,包括资金的投入、队伍建设和管理机构等。

第5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一、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

1.大学是吸纳教育科技资源的创新主体。从本质上来说,世界各国设立和支持公立大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大学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创新主体;二是把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公共投资领域,着力培育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资源优势。随着我国教育、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拥有了众多的学科、先进的基础实验设施,聚集了优质、丰富的创新资源;大学同时也是科技精英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是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最重要的人才库。

2.大学是供给资源的创新主体。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点,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活跃的教育、学术组织,通过吸引优秀的学生、科技人才,在科学的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了各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学所创造的“产品”,包括前沿科学知识、高新技术成果、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包括大学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因此,大学的产品输出,本质上是创新资源的供给。这使得大学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之一。

二、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把大学作为一个创新资源体系,就涉及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

1.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最终体现在其所创造的产品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所需的知识、技术、人才和文化资源。大学所提供的能否满足外界的需要,是创新资源供给能力的体现,也是大学与社会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体现。而且只有资源的供给是有效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大学才能有更强的吸纳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

(2)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能力。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学也需要社会优质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结构缺陷,建立最大范围的宏观资源体系,提升创新的效益。创新能力强的大学,在资源竞争和配置中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对创新资源的吸纳能力是大学办学能力的根本体现,关系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能力。作为一个创新主体,大学要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并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取决于资源的组织方式和配置机制。建立科学的体制、高效的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体现出制度和体制的效率,从而具有显著不同的产出效益。大学在增加教育、科技资源的总量同时,必须认识到内部的资源组织和配置方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要求大学必须具备较强的资源能力。创新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由于分工的不同,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互补、集成才能实现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效益。从创新体系建设角度,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的质量和配置具有全局性,其中大学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和有效供给能力,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流动和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保证。由于大学的创新“产品”本质上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创新资源,大学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技术创新。因此,大学的资源能力建设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机制保证,对于提升国家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求大学必须加强资源能力建设。

(1)大学自身发展对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一是资源总量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面临着教育、科技创新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教育资源方面,政府是投资主体,但并不能包办高等教育;在科技资源方面,企业是投资主体。大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必须吸纳更多的非政府资源。能否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保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办学能力,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二是资源效益的提升。大学有限的教育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作为一个体制化的社会系统,大学创新资源的总体配置存在着因行政体制以及因人力组织方式、学科布局、学术组织设置、基地建设等形成的分散,也存在着因制度、管理等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现象。在教育创新方面,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是大学办学体制的重要课题。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从大学获取科技成果能力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大学所应发挥的科技创新效益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三是资源结构的完善。大学的资源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特别是缺乏来自市场和产业前沿的信息及充足的研究开发资金。企业拥有丰富、优质、独特的技术创新资源,特别是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开发和实验设备、市场和技术信息正为大学所欠缺。

(2)大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由于大学自身资源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在创新体系内的角色分工,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形成较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也难以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办学质量就会产生严重的资源危机。

三、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

1.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重要的创新主体。一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知识创新的源头、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基地。二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型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大量介入并将更大程度地介入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愈来愈依赖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研究型大学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强化。三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层次完备的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四是研究型大学是先进文化辐射和传播的重要源头,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这些都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和着眼点。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就是整合和开发资源优势,建立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机制,构建创新资源有效供给和强势吸纳的能力体系,提高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p#分页标题#e#

2.研究型大学要把资源能力建设作为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更多地从资源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社会功能的实现和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增强自身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能力和优势。资源能力建设涉及到大学的办学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大学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教育教学、资产管理等多个层面。二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之一,从整个创新体系来说,科学技术的水平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育教学的创新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首先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要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用于教育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保证。三是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内、外部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研究型大学要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基本战略,以自身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合作,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和市场资源,建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供求匹配机制,提高自身的有效供给。

第6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党的“十”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批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高等院校。陕西学前范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几年后将对我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其中包括图书馆评估。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既面临着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也面临着图书馆员水平提高的任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服务基地,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是开展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的保障。因此,作为高校培养现代化人才重要基地的图书馆 ,应根据学院专升本后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新建本科学科、专业为基础 ,围绕学院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进行文献资源建设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作出一些探索。

1 新建本科院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内容,这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要求。教育部2002年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必须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科学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体系,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1.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随着学院办学层次的提高而改变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层次的提高,其学科结构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教学工作必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图书馆面对的读者群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同时,还要接受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因此,我院图书馆应当利在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及丰富的馆藏资源的同时,必须调整馆藏文献资源结构,系统地收集与学科、专业相关联的各类资源,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出文献资源的服务价值,满足学校本科教学、科研的要求。

1.3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是地方高校中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必须积极参与到地方的经济建设,积极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价值,满足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丰富馆藏资源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服务价值。

2 新建本科院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层次不甚合理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由陕西教育学院改制成为地方普通高校,过去主要是以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现有各类藏书72万余册,虽然在数量上满足了教育部本科设置评估的要求,但文献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并没有起到根本性改变。种类单一,缺乏专业性强、层次性深的文献资源,而且在重点专业和并新开设专业的文献资料严重不足,无法为本科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也不能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需求。特别是我院图书馆要根据学前教育特色,在合理利用现有文献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配置学前教育文献资源,解决学院学前教育特色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我院图书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学院在馆藏资源建设中都是以存贮数量来评价自身的建设情况,纸质图书新购的较多,电子类资源正在建设中,缺乏学科专业类专用图书资源。随着本科教学的开展,文献资源结构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等矛盾就凸显出来。馆藏服务平台无法根据读者专业类别进行个性化定制,图书馆馆藏推荐不够及时和全面,这就要求新建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改善文献资源结构,对本馆文献资源进行梳理,加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从基础类型齐全,重点文献资源突出的结构体系。

2.3 专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培养。我院图书馆应当把如何培养出一批高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馆员队伍作为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服务工作基础。作为学校教学辅助单位,图书馆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业务水平低,服务效率差。图书馆专业人员较少,缺乏高学历、懂管理和掌握外语、计算机知识的人才,管理上又缺少激励机制,造成专业队伍建设不稳定等局面,无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及其培养在图书馆建设发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 新建本科院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体系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5年内学院的在校生要达到1.2万人,本科专业设置达到25个,打造2个省级品牌专业,培养2个省教学名师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0%等目标要求。结合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求,学院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制定的长期发展建设规划中,重点突出学院在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等相关文献资源的建设,同时兼顾其它学科藏书,加大对学术著作、教材参考书、各类工具书以及课外阅读图书等为基础性文献资源收藏,增大本科层次书籍的藏书量,并积极开展与省市级图书馆和其他兄弟院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以此形成基础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特色。

3.2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图书馆的专业化发展

更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调配,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图书馆专业人才。我院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要让全体馆员认识到制度不仅仅是对个人的约束管理也是对馆员和保护,通过这种制度建设来发挥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出发,馆员们要改变过去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为支撑,利用电子服务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要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提供特色服务,树立图书馆的服务品牌地位,促进图书馆向专业化、信息化、特色化发展。

3.3 建立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体系

首先要重新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布局。掌握根据读者的兴趣、层次、类型等需求,建立学科、专业信息导航,通过收集某一领域学科、专业中研究机构、实验室、图书、期刊、工具书、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科研报告等信息资源[2],加强馆藏文献资源的整合,使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实现纵向整合,构成一个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把馆藏局部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整体优势,方便读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要加强校内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信息资源的整合。采取集中管理模式,把资料室的建设统一到学校整体文献资源建设上,充分利用院系在专业领域中的强项,重点加强专业数据库建设。使学校的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充分达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最后要加强校内信息资源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整合。通过高校信息资源与地方文献资源的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校内外读者能阅取到更多的资源,扩大了服务范围,发挥出文献资源更大的利用价值,从而带动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真正做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目的[3]。

4 建立学科馆员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专业化

建立学科化、专业化的图书管理人员是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关键因素。面对不断增加的读者群,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开发,以丰富的服务方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通过聘请专家、教授从事信息采集与组织工作,让图书馆馆员学习信息的开发与组织工作,从而带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加强与系部的联合,通过协作机制,发挥出系部在学科、专业上的优势,充分利用他们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加强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专与强,从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水平的文献资源的加工与开发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保障,所以要鼓励图书馆人员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趋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学科馆员专业化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为完善图书馆服务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原有的文献资源状况与现在高校师生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纸质资源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如维普、CNKI、万方等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把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图书馆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图书馆要把全院师生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方面快捷程度作为图书馆内部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图书馆员的积极推动作用,使我院师生提高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可和评价,接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重点把握学校的学科、专业化发展,通过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构建出专业化、学科化等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从而推动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出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秦丽华.信息化环境下的期刊管理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2):62-63

[2]李静.合并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探索【J】.管理学刊,2009,(12):102-103

[3]李育娥。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整合现状调查与分析

[4]林梦笑.图书馆活体资源刍议———以“活体图书馆(LivingLibrary)”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13-15..

第7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一、数字资源建设必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课程现状如下。

现有的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课程教学逻辑主线,学问化的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不适宜自主学习和项目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根据课程教学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开发课程项目,以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缺乏与一体化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大部分仍局限于文字材料、图片库以及习题库等,虽然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过动画、仿真或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来讲解一些知识和技能点,但大多不成系列,未能形成一套与教材完全配套的数字资源,且校际资源难以互联共享,缺少整合与合作,利用率低。

现代职业教育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素材,还应具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当前课程教学存在仅能从课本及线路图上进行理解和分析,辅以模拟教具来配合进行机床电气线路检修的教、学、做的现象,无法较好地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机床电气设备检修的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必要结合机床检修课程特色,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整合相应知识、技能,图文、声像并茂,语言风格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具有明显特色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二、如何有效构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1.广泛调研、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构建资源建设框架

调研工作在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不同区域的中职院校中展开,以明晰行业企业发展背景与趋势、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等。通过调研,企业和同类职业院校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代表着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认识,为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来自生产和教学第一线的可行性依据。结合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课程资源建设组最终确定了五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每个工作任务分解若干学习情境,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体系。如项目三任务设置如下。

项目三: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任务一:X62W型万能铣床的初识;

任务二:X62W型万能铣床主轴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三:X62W型万能铣床进给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四:冷却泵电动机和照明电路常见故障的检修:

与企业深度合作分析了职业岗位能力,设计了课程资源建设框架。其中主框架由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工作页、技术手册、项目考核、教学评价9大部分构成。

2.分工f作、对接企业、信息技术支撑,实现资源建设创新

资源体系中,教材处于核心地位,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教材编写思路,教师执笔写作,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技术专家探讨,编写完成并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终审。在设计理念上,突出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内容设计完全按照当前机床设备管理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定位和任务的职业能力定位,展开项目课程的开发。教材结构以CA6140型卧式车床、M7130型平面磨床、X62W型万能铣床、T68型卧式镗床、Z3050型摇臂钻床等5个具体项目为中心,从“企业真实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在一个个贴近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境中学习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的目标。

围绕教材开发的数字资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将教科书相关内容呈现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使用的课程资源。为了使数字资源能够在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使用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教学应用效果,课题组搭建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采用 “脚本设计、资源制作、资源整合”三段式的开发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动画、三维模型、虚拟仿真等多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以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为载体的电路分析、调试、检修、考核等工作过程,使本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得到立体化的演示。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虚拟训练,使技能得到标准化、智能化的模拟训练,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了实际教学需求。

3.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多元评价,促进资源时效性

利用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坚持边建边用,通过建用结合促进资源的建设和资源的不断提升与更新,并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使用数字资源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实现线上教学互动、自主学习,线下实践、巩固、提高,以促进教学改革。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成效

1.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次研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采用了“任务驱动”“情景体验”“分组竞赛”“仿真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情境。

情景体验案例: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工作环境,把学习任务视为维修工作,模拟角色扮演,重现现场勘查、维修进度分配、调度、维修调试、维修记录等环节。

2.立体式教学框架,为教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

本次研究,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式设计教学过程,以“理实一体”和“加强实训”为目标,建立了立体式教学框架。教学在一体化教室、模拟设备、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环境四个层次进行,打造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技能不断完善的学习链节。特别是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和使用,如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完成X62W型万能铣床的模拟操作、调试检修、训练考核和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为教和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多通道、全方位。

3.校企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

本次研究,院校和企业紧密接触,校企合作的力度被最大化。通过校企的联动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为中职院校引进企业的新技术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小结

数字化资源建设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造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第8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一、探究基于资源整合优质均衡发展的学片管理一体化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突破办学资源一校所有的格局,变学校资源为学片资源,树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彰显特色”的理念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观,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共赢。

学片是指在镇域内,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不同层次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包括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协作体。构建学片管理一体化模式,就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共享资源为主题,以片内合作、片际竞争为主线,充分发挥合作和竞争两种机制的优势,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学片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成立学科学片教研组,建立学片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学片信息服务机制等,深度整合镇域内教育资源,达到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发挥优质教育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从而缩小学片内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整合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促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1. 构建学片管理新机制。(1)成立大沥镇学片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镇主管教育领导、教育局领导、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划分学片,确定学片主任学校(学片内的领跑学校),为学片发展提供教学、科研、培训、信息、评估督导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2)成立学片管理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片内学校校长(园长)组成,负责学片建设总体规划、学片资源配置、学片运行评议、学片日常工作落实等。(3)建立专家咨询机制。为保证整个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拟设项目专家小组,聘请若干名既熟悉大沥教育又具有深厚教育理论素养的高校专家全程跟踪指导项目的实施。(4)建立学片评价与激励机制。实施“捆绑式”评价引导片区内学校有效合作,片区间学校合理竞争,最终实现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把学片作为一个考核单元,对其教育教学工作、办学水平及教师交流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学片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和发展性评价,并把资源共享程度、校际合作水平、学片管理状况与学校(校长)的综合评价挂钩,建立学片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予以奖惩。(5)建立学片信息服务机制。建设学片管理信息平台,把学片内设施设备资源、优质师资、课程及网络资源进行统一备案、管理,促进学片内优质资源的统筹调度。建设片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专业设施与师资调度系统、校际图书借还系统、名师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

2. 创新教师管理机制。(1)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聘任主体由学校转换为镇教育局,为教师定期流动创设条件。(2)引导教师自愿流动。对骨干教师到他校挂职、到薄弱学校支教给予一定的津贴,在教师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设置交流任教的条件。(3)实施教师资源共享制度。采用学片内师徒结对、跨校兼课、开放课堂、跨校专题报告、跨校备课、学片教研及教学成果共享等方式推进资源共享。

3. 优化教师队伍培养机制。(1)创新教师绩效考评机制。制定“一体化”的教师评价制度,探索构建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2)实施“外引内提”工程。“外引”即扩展“名师”工程外延,设置专项经费面向全国招聘名校长和名师。通过“内提”,培养若干名部级或省级优秀教育人才,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大沥教育品牌。(3)开展“幸福园丁锻造”工程。探索人文管理的新路子,提升教师核心价值,克服教师职业“高原期”和职业倦怠,设立“教师加油站”,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使其树立终身学习观点,做智慧型教师。(4)推进“标杆引领”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并给予每个工作室配备经费,开展“名师展示月”活动,搭建校际之间、学科之间及与其他先进地区学科教研、学术交流的平台。

4. 成立学科学片教研组。加强校际教研活动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片内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名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学片集体备课、专题研究、名师示范、同课异构、青蓝共促等活动,促进学片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薄弱”的原则,加强学片内教师研修的调研、指导、展示和推广,促进学片内各校教研合作,形成研修网络共同体。建立学片教研网络技术平台,推动学片内教师就计划、备课、上课、教研活动、专业阅读书籍、教学随笔、学案设计、试卷编制、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进行信息交流。组建大沥镇教师培训网,大力开展网络视频直播和“点对点”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率,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

5. 建立学片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学片内各成员学校共同制定各种教学资源的学期使用计划及使用要求,通过学片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硬件资源及知识资源的共享。教育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专用教室及多媒体场室等。知识资源主要包括优秀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源、远程课程、优秀题库、教研成果等。

6. 建设学习型社区。学片与所在社区、居委会合作,构建学习型社区,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之家,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创设优良教育生态环境,发挥教育的纵横联动作用。(1)积极服务社区,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充分利用各中小学的硬件资源(如体育场馆、脑室、图书馆),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共享教育的资源。(2)完善教育公示制度,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动态检测机制,并定期公布检测结果;探索建立学生、家长、社区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机制。(3)健全“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家长义工进学校”等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建立基于学生人生发展整体规划的中小幼发展一体化

打破学校“围墙”,打破各类教育自我封闭的办学格局,建立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沟通的平台和机制。遵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原则,探究如何建立学片内幼小、中小学结对衔接机制;建立学片内学生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机制;建立学校内涵发展机制等。实现各类教育的默契配合和有效对接,达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们将本着“合作、交流、发展、共赢”的原则,在中学、小学、幼儿园之间架起“立交桥”,建立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新型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 建立学片内幼小、中小学结对衔接机制。结对学校之间签订合作交流办学协议,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学科教学、学生教育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制定详细的合作交流计划。每学期开展“幼小学科对接”“中小学科对接”专题研讨活动,重点是相邻学段的对接,如初一与小学六年级的对接、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大班的对接。通过结对衔接机制,合理调配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成长要求,有效避免“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2. 建立学片内学生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机制。按照 “个性鲜明,性格健全,有国际视野,有现代气质的大沥公民”的培养目标,在尊重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系统规划幼儿园、小学、初中培养目标。一是构建起“游戏健体、趣味健体、项目健体”的健体模式,增强幼儿和青少年的体质。二是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发展性动态评价机制,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三是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线,以课题引领、主题活动为导向,抓好中小幼的德育衔接工作,促进幼儿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建立学校内涵发展机制。(1)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校本课程设置,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2)充分挖掘大沥文化的优质资源,设置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文化的挖掘、提炼、传承、弘扬。以广东省书法园落户大沥为契机,深入发掘书法教育内涵,在规划建设、课程开发、活动设计、基地建设、课题研究、反思发展、特色宣传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科学实践。(3)充分发挥在共建共享中形成的特色学校建设支撑点的作用,形成特色联合体,充分利用特色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共融,为学校特色宣传和扩大知名度创造条件。秉承各校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英语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教育,使其形成各校的品牌,并做好品牌跟踪、品牌建档和品牌诊断工作,满足不同特质学校发展需要。(4)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与国内、国际同学段学校的教育交流活动,形成共赢式共同体,共创教育品牌。建立中小学、幼儿园与国内、国际名校交流、互访机制,多渠道缔结姊妹学校,加强师生互派互访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与高校合作,开展“区域教育发展实验区”“学科共建”等活动,争取高校专家在学科教学和教育研究方面的指导。

三、推进基于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的公办民办教育一体化

打破公办民办教育壁垒,构建公办民办教育发展共同体、实施公办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工程。在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管理渗透、教师牵手结对等方面,形成公办民办一体化的合力,提升民办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力促民办学校办学规范、优质,从而推进全镇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1. 大力发展公益性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园的积极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一是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创建等级和规范幼儿园激励制度,多渠道优化学前教育。今后两年,镇政府将创造条件激励更多的幼儿园上等级,凡通过立项申报上等级所需Y金,均由镇政府出资扶持。二是创设学前教育协会,强化监督和协作功能,整体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9篇: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体育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比赛或训练,“学训矛盾”难以避免,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同步或异步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体育专业理论和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也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困境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50门),这些课程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选出首批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有一门东北大学的体育《滑冰课》。到目前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部级、省级和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体育学类317门网络课程分析发现,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无连续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课程交流互动环节薄弱,课程评价少。体育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相应场馆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进行术科教学,在室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或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影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3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策略

3.1基于课程,自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是其建设的出发点。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自主拍摄教学图片、录制音频视频和制作简单动画等素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实践。自建资源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拍摄典型照片(如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录制视频(如田径跨栏的过栏动作)等,供学生课后观看或以后教学使用。素材中的学生角色扮演会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2立足本校,筹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是其建设的生长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催生了一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和建设。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高校要统筹安排,给体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一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帮助体育教师建设资源。积极解决体育专业师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校合作开发是其建设的闪光点。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体育专业同样存在校级差异和地域差异。部级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发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师范类院校课程类型的发展比较均衡,体育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具优势,而综合类院校为我国公共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跨校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节约资金和避免重复建设。

3.4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区域联盟开发是其建设的落脚点。有文献报道,我国部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华北华东立项数较多,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决定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区域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过区域联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间限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