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精选(九篇)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第1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态批评;伦理批评;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I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206-03

〔作者简介〕〔美〕詹姆斯・恩格尔(James Engell),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萨诸塞波士顿剑桥02138;

陈靓,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上海200433。对人类和整个地球来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毋须赘言,它兼具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必须有科学、社会和人文视野。在具体内容上,环境教育将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科学知识与道德实践、伦理习惯和养成相结合,坚守谦逊、勇气、克制、智慧、胆识和耐力等道德规范,秉承客观公正的精神,在统观全球的视野下,在具体领域积极实践。它要从新的方式审视我们对物质不断增长的占有欲,并研究如何取得更好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境教育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托马斯・贝里(Thomas Berry)称之为“生态纪”。在这个时期,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着生态系统,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以及需要重新定位的价值观。一些人怀疑环境教育会有什么成效,认为只有经济压力和市场力量才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些人说只有灾难才会让人类改变习惯。这样说只会把我们等同于动物,依靠饥饿、干渴等本能来生存,而我们是有理智和责任感的生灵,就像乔纳森・斯威夫 特(Jonathan Swift)说的那样,我们至少拥有“理性的能力”(capax rationis)。〔1〕

可以说,我们所经历的自然灾难,更多地是因为我们对环境的无知和忽视。导致灾难的因素是潜在的:它们在缓慢增长,悄无声息,同时也不可逆转。在某种意义上,这就为悲剧搭建好了平台,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再做任何防范就已经太晚。更糟糕的是,当更加吸引眼球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比如经济不景气、国内外的恐怖活动或医疗问题等,我们的注意力就立刻会被转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每天对待自然界的方式会缓慢地改变我们未来的经济、恐怖主义、战争、社会保障、移民及就业这些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不可或缺的事物。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是一个科学或公共政策问题,而是一份道德职责。精神、风俗、习惯、文化等元素均带有道德色彩,都是人性和文学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如何践行对环境的关爱和职责,不仅关乎公共政策,也关乎个人动因。它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受益于我们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中获取的技术方式和物质资源。

在环境问题上,要做出成效,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跨学科的关联意识,后者更为关键。不需要政治中的党派区分――“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可以在环境问题上找到共识。两党制最糟糕的缺点在于把行为选择确定为非此即彼。一些政客说,要应对气候变化,或者通过市场激励体制,或者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比孩子还幼稚的非此即彼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必须要多管齐下,通过法律、市场、税收、自由资本和激励体制等综合因素发挥作用。

环境教育涉及到每一个领域,它必须是跨学科的探讨:我们需要了解自然、人类社会、人口统计、经济学、公共政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价值等元素,以便明了我们该如何应对、该制定什么政策以及获得什么样的目标。在环境教育和实践中,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必须通力合作。科学帮助我们了解自然和物质世界,明确它的发展、细节和趋势。但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文・威恩伯格(Steven Weinberg)所言,科学不会也无法告诉我们什么是值得珍惜的。〔2〕这个问题只有人文领域的知识,如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才能帮助我们去做决定。此外,只有社会科学才会帮助我们在群体的层面中以经济的、制度化的方式来落实这些价值观。〔3〕

①普卢塔克,约公元46-约120,希腊传记作家、哲学家,著有《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②蒙田,米歇尔・(埃康)・德(1533-1592),法国散文作家,被认为是现代散文创始人,著有《随笔集》。环境教育可能是最具跨学科性质的主题教育,它将艺术与科学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自由教育形式。比如,达尔文希望他可以多读一些诗歌和文学作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华尔华兹的诗歌中找到了治愈抑郁症的良方。同样,人文学者也需要更熟悉科学领域的知识。

环境问题无法依靠某一个学科解决,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来应对环境危机。如果一颗小行星正在朝地球飞速驶来,并很可能在40年内撞击地球,将海平面提高6-16英寸,地球上1/4的生物因此灭亡,引发瘟疫和疾病,淹没一些国家和岛屿,并带来飓风、海啸和数以百万人的死亡,每一个政府都会不顾一切地研究如何去摧毁小行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行星,因此也还没有出现这么大规模的 国际合作。但是,这个灾难的场景中,除了小行星之外的所有情节都有可能出现,它们只不过发生的速度缓慢,比较隐蔽罢了,而起因就是我们对碳的燃烧。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这个方面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就环境政策而言,美国在十几年来没有对全球的环境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要熟悉地球的气候,我们就需要了解大气化学、古气候学、海洋学、统计学、数学模型、计算机运算、生物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例如,美国能否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么多年来,很多美国人都知道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也在税收上鼓励购买混合能源车,建立风能和太阳能系统。很多能源企业也明了这一道理,并享受类似的鼓励政策。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整体上减少了吗?没有。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激励举措、法律约束和教育活动,局面会有所改观吗?也不会。因此,人文主义者必须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在这里,我们需要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习惯改良、学习内容更新和伦理观重构。如果没有这三个元素,我们就没有办法来应对在这个生态时代未来的种种生态问题。

第一,习惯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普卢塔克①和蒙田②称之为第二天性。情况其实不止如此,习惯的力量要比天性还要强大。威廉・詹姆士在他著名的《心理学原则》(1892)中对习惯有着这样的阐释:“习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飞轮。”〔4〕它抵制任何改变,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控制着一切。它在缓缓释放力量,但却稳稳地掌握着大局。习惯的力量在于,当危机在以慢镜头的节奏慢慢发生的时候,任何的警告都不会引起重视。这才是生态危机这场悲剧最本质的地方。

此外,当危机――经济崩溃、流感、国内外暴力运动、移民纠纷、社保问题等――瞬间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忘记它们因何而起。我们每天对待自然的方式都在缓慢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战争与恐怖活动发生的风险、移民的动机、未来的经济以及社会资源。富裕国家滥用自然资源,却不愿承担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避免对自然产生更多伤害。美国极少在境外资助和商品协约上有过多少贡献,未能有效帮助贫穷国家的人民提高生活质量、阻止森林砍伐、污染加剧以及其他损坏自然的行为。

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将会直接转化为制定的法律、颁布的政策、生产的商品等等无形或有形的力量,这些都折射出我们对地球与人类的生态平衡理念。所以,改变个人习惯,并帮助他人也做出同样的改变,这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正如威廉・詹姆士所说的那样:“天才,就是一种摆脱惯性的感知能力。”〔5〕我们现在所投入的这场革命不是要在一个暴君统治的国度寻求自由,而是将我们自己从习惯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第二,学习内容更新。环境教育要求充分了解自然知识、社会行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以及在互动中我们需要秉持的价值观。在这个领域中,科学、社会和人文知识三足鼎立,构建了它的基石,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失衡的情况。在这方面,高等学府则承担了传播价值观和生态人文精神的主要任务,而教育同样也与习惯相关联。威廉・詹姆士说过:“所有教育中,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将我们的大脑变成我们的盟友,而不是敌人。它要资助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并依靠这些资金的利息过上悠闲的生活。”〔6〕

第三,伦理观重构。上文提及的教育与习惯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可以践行的伦理。它具有三个特质:1) 环境道德应与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通力合作。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伦理习惯就无法奏效,技术如果缺乏伦理习惯的支持,也会具有毁灭性。2)习惯、政策和学习的变革需要牺牲和艰辛的努力。梭罗在他对好望角的记录中这样描述:“特鲁罗的居民们经常被告诫要在沙滩上种植草木。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把上个世纪海水侵入的部分区域重新建了起来。”〔7〕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种努力和所付出的艰辛。3)反对奢华的生活理念。每一位享誉世界的宗教和道德领袖,如苏格拉底、摩西、孟子、甘地、耶稣、、佛祖,乃至于美国的建国功臣如亚当・史密斯,他们都提倡富足,但是都谴责奢侈。而奢侈的风气却充斥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它们浪费了巨大的能源,而这一切均来自对力量的渴求:我们除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对力量的扩张、控制、征服以及奢华等更高层次的渴望。例如中国的长城姑且可以说是为了防御而费尽心力建造,而金字塔花费了这么多的人力和财力,很难说有什么实用功能,它只是出于对力量的想象性渴求而被建造起来。

“奢侈”(Luxury)一词来源于luxuria 和luxus,意味着过多,最初的意思是熟透后的腐烂。它是一种我们承受不起的浪费。在日常生活的广 告中,我们可以处处看到奢华的场景。“奢侈”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褒义词,它显得更为优秀,更值得期待,以致成为了成功和美德的同义词。高端奢侈的车辆、家居、游艇、度假、旅店等等,而这些对能源的消耗是最大的,但我们的社会给予了它最高的期许。力量、政治、消费、奢侈,甚至性,都是人类的本能的各种表现,并在市场条件下被演绎到极致。我们对奢侈商品不吝赞美之词,而把经济实惠的商品弃置一边。我们的消费习惯,尤其是对能源的消费,违背了我们最值得珍惜的品德:自给自足、创造力、朴素和节约。它们已经锈迹斑斑,甚至被嘲笑为清教徒式落伍的生活理念。很多宗教传统要求人类要管理、保护甚至崇拜自然,而这些教义没有被真正重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宗教传统不提倡贫苦的生活,并以慈善的理念消除贫穷,它们在努力让人们过得更富裕,但从不会提倡奢侈之风。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善意地提醒道:“大部分的奢侈,还有很多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阻碍人类的提升。古代的哲学家们,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或希腊,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但精神世界的丰富却无与伦比。”〔8〕

所以,我们需要发起一场全新的“环境平民运动”(Environmental Populism),要让公众明白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所在不是对资源的获取,而是获取资源的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在不断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提倡对传统品德的回归,这两者并不矛盾,实际上,它们必须统一起来。我们需要知识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革新我们的习惯和品德。

习惯、学习与伦理只有在人类的践行中才会发挥实效。要在近几年内实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生态建设是不现实的,就像堕胎、民权、妇女儿童权利、动物权利、性权利及信仰权利一样,这个斗争是长久的。如果有人认为上述三个元素无关紧要,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越南战争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失败案例,它的发生不是因为美国没有行动力量,或缺乏经济、技术或军事实力,而是因为美国领导人忽视了另一个国度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语言――简而言之,忽视了习惯、教育和伦理。

有学者反对说,环境主义者所保护的不是人类利益,而是人类之外的利益。这种两分法是错误的。人类已经控制了地球的生态系统,拯救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协助人类之外的生态元素,因为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已经紧密得无法分开。我们现在对自然的破坏,就好像在自然这个银行里透支金钱一样,现在的我们会很享受由此带来的舒适,但我们的后代必须要偿付这个债务,且要付出提前预支带来的罚金。

综上所述,对我们来说,最好的教育策略不是做一个精彩绝伦的演讲,而是要切实改变我们的习惯,更新学习方式,革新伦理观,并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因为环境研究涉及学科众多――健康、法律、教育、工业、商业、制造业、基础科学研究、政府及公共决策,我们目前需要的是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意识,开展一个全新的环境运动。这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准备去抗争,有时则需要做妥协;它也意味着要改变教育、改变科研机构机制,改变我们自己,乃至重新界定人类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Taylor, Paul. Respect for Na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p.78.

〔2〕Tyson,Wynne. The Extended Circle,Paragon House,1989.p.66.

〔3〕Kroeber,Karl. 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 Romantic Imagining and the Biology of Min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p.109.

第2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当代艺术批评课程;教学研究

《当代艺术批评》课程源于20世纪西方美术学院的教学体制,随着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共生与互动,此门课程日益受到世界当代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视。并于21世纪初传播到国内,最早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的美术史系先后开设当代艺术批评课程。景德镇陶瓷学院于2000年增设陶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部分艺术史课,主要仿效美国阿弗雷德大学纽约州立陶瓷学院的陶艺教学模式。《当代艺术批评》这门课在2003年应运而生,至今历经了七年的探索历程,授课对象也由最早的陶艺专业逐步扩展到美术学、艺术批评、雕塑、绘画、陶瓷艺术设计、陶瓷艺术与工程等本科专业,还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授课对象的扩大化在全国美院情况大致相同。原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扩大的教育群体,由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变动性极强,幅度性极广,全国美院各家从事艺术批评的对象凸显出一定的地域性,各家形态,各抒己见。《当代艺术批评》课程教学的学科性、学理性、实证性急需增强。当代艺术批评教学的思维和表述,需要遵循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基本规范。

“图像志”教学方法主要指在当代艺术批评课程的讲授中,关注的批评对象是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对的作品的题材和意义。“图像志”是对当代艺术图像的描述和分类。运用“图像志”教学的当代艺术批评从一般规律出发分析具体的艺术现象,进到本质为目标的,来证明早被公认的某些艺术规律的普适性,或是发现新的艺术规律。“图像志”教学方法综合了图像学、风格学、类型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当代艺术作品的第一性实际题材和自然的表现性题材(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当代艺术作品的第二性的或约定俗成的题材(类型的当代艺术批评)。当代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或内容(艺术征象和图像学的解释批评)。阐述当代艺术批评的实证性、思辨性、审美性等内在意义,对教授指导艺术类本科生及美术学研究生,进行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练习,在基地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即众多的艺术展览之际,直接参与当下艺术批评活动,使大学的艺术教学同变化中的当代艺术实际发生关联。对国内外艺术批评界同行亦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和意义。界定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意图意义,从理解言辞到解释图像上,让学生顺利的理解当代艺术情景中赋予作品的意味,以图像志的教学方法介入当代艺术批评,从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类型的当代艺术批评、艺术征象和图像学的解释批评来阐述教学内容。

通过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与专题研究有助于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现代艺术观念、艺术理论与指导,熟知各种具体的艺术现象,能够以理性思辨能力来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对象的来参与艺术批评和研究。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的目标是对具体的艺术现象做出判断,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观察当代艺术思潮中艺术创作面貌的习惯和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激发起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当代艺术批评活动的实践能力,激发起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当代艺术浓厚的正当的审美趣味。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当代艺术的特征和功能,对当代艺术创作、传播、接受和发展的规律,对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作为当代人掌握世界的方式之性质,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采用图像志的授课中,有助于授课者对当代艺术现象作出判断,指出所评当代艺术作品的优缺点,指出其与此前和同时艺术作品的相同相异之处,确认其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上艺术横断面上的位置、发现、认定正在形成或进展中当代艺术思潮并判定性质。教学中应用,推广同行与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和艺术批评领域。

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以当代主流艺术理论形态建设和发展为主线,加强当代艺术批评教学的特色性和前瞻性研究,充分凸显当代艺术批评教育优势和开拓当代教学新模式的发展方向。“图像志”教学力图完成现有教学结构下的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启动艺术批评师资队伍、课程大纲和教材建设工程,加快形成以民族特色艺术批评体系的教学、科研板块。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根据已制定的教学大纲,在基础教学的结构和设施调整完备的适当时候,需要聘请国内外较有成就、并具有相当学术水准和教学能力的著名艺术理论家开设专业讲堂。在每一学年结束时,结合全院教学检查进行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查和评估,将重点投入力量加以启动和实施。

当代艺术批评“图像志”教学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实践部分学生在课程指导下进行艺术批评的操作练习,在有条件之时,直接参与批评活动,使得大学艺术教学同变化中的艺术实际发生关联,让大学对不断变化中的艺术现象对艺术中的新生事物产生兴趣,并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理论部分是讲解艺术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艺术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艺术批评思维有实践性,艺术思维和艺术批评的根据,艺术批评所依据的应该是确认无误的,面对艺术之本,批评有时需要做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丰富,充实艺术家内心的发展,同时考察他抒情动机的自主的和发展的力量。除了作品的形象之外,关于作品的创作时间,展览发表和展览方式,有时也需要经过研究去确认,批评家对于艺术家的有关材料更需要下功夫收集和鉴别,既要艺术家的传记,还要判定他们以作品的思想艺术各要素有何关系,对艺术流派的批评需要了解相关艺术家之间的交往,彼此相互影响,对于上述种种问题,批评加应该冷静的、客观的对待,应该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强调的是客观,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是以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是超越与感性直观借助概念进行演绎推论。

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都以自己的预设作为艺术批评操作的前提,因而产生鲜明的理论个性,艺术批评的思辨性可以增强其动察力,预见性和理论深度,进而将科学的艺术批评与现实的通俗艺术鉴赏评论区别开来。

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对于艺术现象的阐述解释、分析需要一定的理念为依据,但艺术批评准备阐释的是极具变化的,与传统大异其趣的艺术现象,当艺术批评要对艺术现象做出新的,以传统不径相同的新的解释的时候,它需要新的理念,新的元素来支持。

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具有审美性,当课程上完成了准备工作,想回到专业的思考,它就不能再停留在作品这个或那个局部,艺术家生活的这一或那一世界也不能说属于理论推导,授课讲解中要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必须把它的对象当作审美的对象,艺术批评才不至于丢失本质技术性。思辨性和审美性在当代艺术批评的“图像志”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应该相容相渗、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

[2][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

院出版社,1999年版

[3][美]特里.巴雷特.《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4]孙津.《美术批评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5][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著迟轲译.《西方艺术批评》[M].南

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法]让.吕克.夏吕姆.《西方现代艺术批评》[M].北京:文

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第3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学经济 艺术鉴赏 批评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08-01

一、健康的经济结构需要美学

经济与美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在当前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经济学研究人的选择逻辑,探讨资源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我们可以说经济是途径是手段,美学是目标是理想。两者结合的依据是人的全面发展、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理性平衡。在利用后发优势而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我国,将精力有效分布到文化与美学建设上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如果说成熟的经济体能够将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那么面对社会,稀缺资源应该被配置在最有效率的市场;面对市场,投资者会将资源配置在人们需求最大化的环节;而面对自我,人们将资源配置到了哪里?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往往强调美学的成长需要经济的支持,却常常忽视经济的发展需要超越的美学这一事实。看看所有的发达国家是否都具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所有的社会秩序良好的国家是否都具有成熟和健康的美学氛围便可见:市场与美学是相互促进的,美学之发展,是一国文化魅力的象征,国民凝聚力之所在,更足成熟市场的有力引导和校正。

其次,国际竞争发展至今日,产品“同质化”是所有企业的恶梦,而加大产品的美学与文化价值是增加其附加值的重要途径。狭义的美学经济,指狭义的艺术市场,如:油画市场、雕塑市场、音乐及演艺市场所带来的价值。而广义的美学经济,则可直接延伸到设计、文娱、旅游及休闲消费等更加广阔的民生领域。

第三,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元的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且整体开发潜力巨大。这对我们是机遇也是挑。钱。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是我们加强真实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美学经济有着多元的表现形式,艺术市场是最典型的显现,我们借此为例梳理美学经济实现过程中的普适性特征:艺术产品是典型的“无形逻辑”引导“有形建构”的产品。艺术产品的“使用”或“享有”是一个无形的体验过程,意味它是一个完全自由和自主的过程。

艺术借助美学的桥梁与哲学相连接,艺术是时代的镜子,是世界观的显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结论是:在生产、流通、消费各市场环节中,消费需求占主导地位。艺术市场的消费需求取决于一种无形价值的建立。对于这种无形价值而言,评判标准和评判体系的建立是核心环节。而这种评判标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二、建立艺术鉴赏与批评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

我国的艺术市场度过了八九十年代的低迷,开始如喷井般的爆发,这足以证明一种供求关系及实质的供求行为的存在,在另一方面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反省和探讨本土艺术产品质量的低下的问题和市场机制的弊端。我们需要运转良好的价值评判体系,以期这个市场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可持续的发展壮大起来。

第一,艺术批评是先锋和重要指引,应当具有客观、多元的认知态度,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成熟的批评理论。在西方,20世纪被艺术批评史家誉称为真正“批评的时代”。批评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批评理论层出不穷、批评派别纷纷登场和批评方法革故鼎新。但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对外封闭,批评自身的学科建设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后,批评家顺应时代的需要匆促“上阵”,并无足够的理论准备。面对许多新的问题,难以做出系统的理论阐释,所沿用的方法也是单纯且被庸俗化了的社会批评方法。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急切要求艺术批评。

第二,艺术教育是关键环节。陈丹青说:中国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常识。这句话乍一看与中国教育所采取的大体量、多角度的填鸭模式是有矛盾的。但事实并不矛盾,我国的教育体系,从内容、方法、观念到组织、结构、评价、反馈都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而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门类,依据其特点,应当做专项的研究调整。

大众艺术鉴赏是基础,是艺术市场成长的根本动力。缺乏基层的、广泛的、具有足够修养和鉴赏水准的大众支持,艺术市场一定是会出问题的。当前艺术界出现的某些艺术家因为抓好了“切入点”而“一夜暴富”的现象便是有利的佐证。艺术市场的泡沫只有在全民修养得到切实提高的情况下。才可能彻底的被杜绝。

第4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在美术教育中,课堂的内容和教与学的策略是以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为重点来表达自我与社会。“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活动是通过艺术这一形式来表达个体与群体的活动。为生活而进行的艺术教育是有内容的,是建立在真实教学前提下的综合教育,它把艺术品看做我们生活的窗口和镜子。

艺术应该参与而不是脱离于社会日常问题。在世界历史文化的大河中,艺术除了具有形式感、美丽及简单地为其本身存在之外,艺术还具有非常具体的功能。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有助于讲述我们人类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自我及我们的信仰。这一概念认为大多数艺术品的最重要的美学形式是用来实现某种交流的。它还认为艺术家们用技法、构思及技巧来创作超越其本身的艺术作品来向我们讲述人类的经验。因此为了生活而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艺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别人,从而推动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那些仅仅强调高效率而不是有效性的客观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尽管它一直以来就是标准。以这样的标准进行教育,一门课程学习的完成被看做一个过程的终极,当学生们离开课堂之后经常留不下多少知识。如今,老师们帮助学生把学习看做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还是能带给他们身份、价值观念和价值的实践开发。过程与结果更多地结合,以至于内容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直接吸引学生。

2、“为生活而艺术”的教学策略

综合性艺术教育是从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演变而来的,有各种形式,充满了真实教学的哲学和特性。“为生活而艺术” 的课程是对社会负责的综合性艺术教育。运用当代及传统的观点,我们把艺术教育典范的几个方面汇集起来作为“为生活而艺术” 的典范有七个组成部分:(1)对当代视觉艺术的考察;(2)文化背景中对个人创造力的重视;(3)对当代技术的考察;(4)美学探索;(5)美术批评;(6)美术史(7)画室里的艺术创作。

3、 “为生活而艺术”的目标

“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围绕艺术的教与学,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成功。下面是为此而定的学习“为生活而艺术”的学生要达到的几大目标:

3.1理解艺术和视觉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关于重要事情的视觉交流。

3.2理解艺术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价值和意义;从社会目的来看,艺术的形式、意义、用途和价值具有美?W上的和功能方面的重要性。

3.3亲自参与制作艺术、学习艺术及视觉文化,从个体到集体两方面表达自我,以发现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价值及方式。

4、“为生活而艺术”的哲学内涵

从哲学上看,“为生活而艺术”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而不是零碎的对社会负责的思维方式。它有赖于协作与合作,而不是用所谓的专家意见或其他专制的、自上而下的做法指导教学。“为生活而艺术”不强调以自我主义的艺术家作为艺术教育的典范,而是注重合作的、对环境有利的善行和社会创造力。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艺术和视觉文化在人们中间传达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为生活而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艺术来了解自我和他人。艺术教育的哲学真谛是“为生活而艺术”的基础,进行艺术教育的首要条件是:教与学使现实世界相互联系;主动构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获得智力的、情感的、以技能为本的、善于表达的知识、能力和感受力。

为了完成这些目的而开发的课程结构是一个综合性艺术教育的版本,除了一般的学科―美术史论,美术批评、艺术创作之外,还包括视觉文化、新技术和创造力这些重点。用于这门综合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是:教学和探究式主题性的;探究包括对话和合作探索;学生应该通过历史的和其他背景的研究和视觉文化的批评分析;他们应该在创作艺术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实践中发展技能;他们应该对通过研究艺术而获得的个人与社会的意义进行批评性反思。我们所建议的“为生活而艺术”的主要主题是自我意识、地域意识和社会意识。这些基本主题涉及和包含了本书中所有其他具体的教学指导。这些教学策略是互动的、相互强化的,是要用于综合性艺术教育的更大背景中。

5、“为生活而艺术”的综合性教育

前面已经提到,综合性艺术教育,即“为生活而艺术”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最重要的是,它增进了“为生活而艺术”的真实教学的目的。它从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发展而来,而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作品或艺术表现,以四门学科―艺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和美术史―作为理解艺术品的透镜或方法。

第5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美术史论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教授、中国美术史博士生导师)

作为美术史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不应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应当有着社会责任感。虽然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我们还是有许多事情可干的,尤其在关注社会上应花些力气。

美术史论教学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只是最近三、五年才有较大的变化。如除了率先设立美术史论系(或美术学系)的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外,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也相继增设了美术学系,这无疑是件大好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发达国家为楷模,争取经过不懈地努力,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在平均国民收入、产值、住房条件、小汽车拥有、教育水平等方方面面寻找差距,努力追赶。这表明中国人民的省悟与奋发。但是从美术史论教育来进行中西对比者,尚无人进行。其实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是紧密相联的,二者互补,二者互利,相得益彰。运作好了,就进入良性循环;运作差了,就陷入恶性循环。

我有幸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地区进行访问与讲学,西方先进的技术、发达的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更注意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全民美术素质也是相当高的。如美国,几乎大学都有美术史的选修课,而且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如日本,东京博物馆、京都博物馆长年与短期的展览非常活跃,青少年学子、老年人已成为稳定的观众队伍,而且许多事务丛集的“上班族”也常常在休息日参观博物馆和美术展,对展品评头论足。而象箱根的雕塑博物馆、奈良的正仓院,甚至比当地的枫叶、樱花还吸引游客。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内,常常可见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席地而坐于名画前,听着老师的讲解,展开热烈的讨论(当然,是轻声细语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大学开设美术史选修课者,几乎寥寥。至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参观者,也远不及风景名胜;有些美术馆往往开幕式就是闭幕式;有的博物馆门可罗雀,经费捉襟见肘,或挪作他用,与所处风景点或茶吧、游戏房相比,十分寒酸。然而中国的文明史却有数千年,中国的人口却是世界第一。

这一切固然是特殊国情所致,但很大程度上却表明人们文化素质与美术修养的低下。

作为美术史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不应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应当有着社会责任感。虽然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我们还是有许多事情可干的,尤其在关注社会上应花些力气。

一是继续努力,培养美术史论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充分利用美术学院这只“工作母鸡”的作用,多做些宣传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事,给各地大专院校输送合格的美术学教师,也给各地的出版、新闻、美术馆所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是要做些普及工作,与美术馆、博物馆、电视台、出版社及宣传媒体配合,作些深入浅出的讲座、评论,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我曾应香港城市大学之邀,为理工科的学生讲美术史知识,也应邀为德国、美国的老人讲述中国古老的美术;还在上海音乐厅为普通市民讲述中国少数民族的美术。听众反映踊跃,提出不少问题,教学相长,令人兴趣盎然。邵大箴先生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种美术学院围墙以外的事,其实也很有价值。

昔年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大声疾呼要提高全民族的美术与文化素质。经过数代人的奋斗,如今中华民族的美育比上个世纪好多了,但是放眼世界,注目先进,我们还是很落后,在新世纪中,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教育,还有许许多多事要做,不仅在象牙塔内,而且在象牙塔外。

外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汪涤(中国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硕士研究生)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框架和基础资料建设。一些美术通史、断代史、国别史、画家综合研究是经受了历史考验的,已经成为西方美术史界研究的必读之作,应该有计划地翻译过来。

众所周知,在中国研究外国美术史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经历80年代西方文化介绍的热潮之后,90年代以来外国美术史的研究在学术界倍受冷落,处境甚忧。

目前的外国美术史研究正在向两个极端发展,其中一些问题值得真正喜好外国艺术的人士注意。一方面是外国美术史低层次的通俗读物泛滥成灾。大量粗制滥造的鉴赏大全、艺术史小册子充斥市场。图片质量低劣、内容枯燥、错误百出是这类读物的通病。剪刀加浆糊的便利工作,丰厚的稿费利润使外国美术史工作者误认为此是主业,忽视了基础研究。读者看了这样的读物,非但没有得到美的享受,反而对艺术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是研究的高深化。一些学者热衷于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引进和介绍,挟洋自重,压服国人,凸显自己的学术地位。一时间图像学、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之类纷纷出笼,大批时髦理论文章涌现在读者眼前。但是读者对文章中的大量人名、地名、作品名、作家名都不知所指,如坠云里雾里。窃以为译者未必尽知,其中错译当不在少数。这些方法论文章实际上是对近二百年西方美术史学发展的总结,不读过大量西方美术史名著的读者是根本无从理解方法论在批判什么、支持什么,更无法对方法论持什么异议了。由此读者大不必遣责自己的无知,埋怨译者的无能,大家实际上都没有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谈何争论与商榷?我国目前对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些基本流派和画家都没有认真地深入研究,没出过什么专著,可以说严重缺乏研究实践,又何谈在方法论上说三道四?方法来自于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方法,以为搬用他人方法就能迎头赶上,得道成仙,乃是刻舟求剑之举。

我们的外国美术史研究要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既不能流俗,也不能超前,而应踏踏实实,一步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框架和基础资料建设。一些美术通史、断代史、国别史、画家综合研究是经受了历史考验的,已经成为西方美术史界研究的必读之作,应该有计划地翻译过来。断代史有个特别的好处就是既宏观又微观,既关注了个别画家的风格特点,又关注了历史长河中画家们的关联,象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罗森布拉姆的《19世纪艺术史》都是大师之作,为该领域的入门之书和通史写作的主要参考书,在西方视为经典。这些著作往往资料翔实,所持观点客观公允,非常有利于我们把握基本情况。有了这类书我们就不至于陷落到方法论美丽的陷井之中了。

画家的画论、日记以及历史上重要的艺术文献都应该比较整体地整理、翻译出来。我们过去喜欢搞摘要、语录,把这些文献全部拆散、弄乱,很不利于研究。实际上这类书很有用,对于艺术家更是这样。比如看《德拉克洛瓦日记》、《马蒂斯论艺术》、《柯罗》之类资料书,画家们就了解了大师的心声和技法决窍,比任何一本鉴赏小册子要有用得多。象Holt的三卷本艺术史文献、《现代艺术家论艺术》之类的资料书,在西方是必需的工具书,应该把它们译出来。

过去曾有一些先生译过诸如《西方艺术事典》、《希腊艺术手册》、《艺术的故事》、《中世纪艺术史》等好书,至今都是该领域写作的主要依据。只可惜90年代以来这样的工作做得太少了,读者们都在引颈企盼此类书籍早日面世。

研究外国美术史是很难成为大学者或是学术明星的,翻译、介绍和整理工作是其主要内容。但是外国美术史的研究无疑可以为艺术爱好者做些有益的事情,让他们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精美艺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研究中,美术史工作者自己也能感受到审美的乐趣,知识的充实,这就足够了。

“批评的批评”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美术理论博士研究生)

美术批评有什么用?提出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愚蠢。最近在读法国年鉴学派史家马克·布洛赫的一本小册子《历史学家的技艺》,书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布洛赫的小儿子问他:“亲爱的爸爸,你是否能告诉我,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幼稚的问题使这位有二十多年研究生涯的史学大师激起了有关所从事职业价值的思考。扪心自问,以前他从未认真地想过这样的问题,是出于坚定的职业自信,或者有意地回避这类容易让人困惑的问题,似乎也难以定夺,为了澄清心中的疑惑,他动手写作这本著名的历史理论著作。今天,画家办画展,组织研讨会,请各方专家写批评文章,然后在专业或非专业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美术批评的重要作用似乎也是不容置疑的。舆论性工作的程度、范围和操作方式取决于当事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品位等诸多因素,与艺术本身的关系其实不大。美术批评帮助艺术的从业者支撑起一片似真亦幻的艺术的乌托邦天空,那些文章象是一群花哨缤纷的蝴蝶,辛苦地为我们的城市文化渲染出热闹、活跃的气氛。只是这样的工作就不会让人产生类似于“有什么用?”的疑惑吗?

事实上,美术批评的用途和价值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从业者也完全不必顾及这类容易让人钻牛角尖而无法自拔的问题,心态自如地参与其中。当下美术批评处在一种非常充分的健康状态里,在这种情形下,提出用途的疑问,容易让人怀疑提问题的动机,是不是想惹是生非。批评不外乎描述、阐释、感悟和评判具体形式中的美术作品,专业批评家多半对视觉艺术语言有良好的感悟力,眼光犀利,批评指向中包含了学术自律的意识,也隐含着某种权力意味的价值评判;而一般批评家天马行空的主观发挥往往也引出一些艺术方面的真知灼见。不过,真正归结起来,美术批评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师承关系的梳理,风格、技法的阐释,生平及艺术事迹的概要,加上批评者个人化感悟的抒写。至于非常确定的价值评判通常是功成名就的批评家所尽量要避免的,以便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较之于学术色彩浓厚的艺术史,美术批评可以算是一门显学,专业的要求既不太严格,涉足于其间的自然也是杂色人等,纷繁热闹的场面在所难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美术批评繁荣景象背后隐藏着的批评结构理性化和批评家对批评形式的麻木和迟钝也是现实的情况。商业化社会尖锐的理性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磨砺后,已演变为强大的吞噬力量,它无孔不入的渗透力在美术领域里使得原本梳理不清的复杂的关系变得明确而有序,批评家、艺术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结构关系的明晰,使得学术、艺术与市场商业规则形成为运作良好的互动和协作态势。批评于是趋向于仪式化,作为身价的象征物。而精神旨求、文化建设的意义退居为附属性的点缀。频繁出现在各类报纸副刊的美术批评文章有点象是批评家在都市文化的喧嚣中喃喃独语,标题的大小以及所在版面位置的显要与否比文章的内容来得更加重要,在各级专业杂志上的露面多半为了具有表明某种身份。除了艺术家本人,是否有很多人真正在乎这类批评文章到底说了哪些惊世骇俗之语,不敢妄加推断。不过,热闹和欢欣总是第一位的,真实与否无关大局,可惜这是美术批评的悲哀。

美术批评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批评家的学术素养。良好艺术史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形成独特的批评视角和倾向,同时又使批评具有充分的学术含量。比如,现代美术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巴尔的艺术和批评观念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生,专攻中世纪艺术史时成形的。中世纪艺术包罗广泛,包括壁画、象牙雕刻、插图、建筑等,这造就了巴尔现代美术批评的广阔视野,他的批评除了针对现代绘画外,还涉猎现代建筑、工业设计、摄影、甚至戏剧和电影。当然,艺术史的修养并不必然地导致成功的批评,贝伦森作为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鉴赏大师,却对当代美术作品持极端敌意和排斥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批评家之间要有针锋相对的争论。没有争论就无所谓美术批评,这也是与交错混杂的现代美术潮流相互冲撞、融会的局面相对应的。批评家的学术素养和剖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只有在与其他批评家、艺术家的对抗、辩驳中才能得到强化和丰满。批评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同时更是协作性的劳动,批评家自说自话毫无价值可言。F.R.里维斯说:批评家发现与自己观点相左同时又值得批驳的人,其心情犹如发现新大陆般的愉快。事实上很多成功的批评家都是这种心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几乎出于本能地寻找值得与之辩论的批评家和艺术家,而那些被批评的批评家和艺术家在阅读了格林伯格的文章后也觉得有必要与他论一番理,结果双方都从中得益。格林伯格是不喜欢用含糊其辞的句子的,一切总是尽可能地直截了当。据说哈罗德·劳森伯格有一次批评格林伯格的文章结构细部处理不当,他的回复是:“劳森伯格似乎对我的那些东西太看重了”。

也许我们过于夸大了美术批评中的争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缺乏坚定信念的征兆。至于为了某种实际上并不那么稳固的眼前利益而牺牲美术批评整体的活力,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这样下去,有关美术批评用途的疑问会变成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重返传统掇英撷华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史硕士)

第6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 ;工作方法 ; 教育艺术

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不仅要有科学性,也要讲究艺术性。班主任工作是艺术的科学,也是科学的艺术;是科学事业,也是艺术事业。班主任工作艺术性,就是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各项工作时,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智,准确把握教育契机,讲求工作的技巧和灵活恰当的方法,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班级工作。

一、班主任的教育艺术

1.1注重班主任自身的形象感染力。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塑造灵魂的职业,因此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之前应先净化自己的灵魂,端正自己的行为。苏联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因此,不允许学生做的,教师应首先不做,并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品德在学生面前所起的示范作用。在日常事务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可使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成为学生的精神贵族,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促膝谈心,以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来感染学生。其次,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显示出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很大的,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引发学生对班主任的敬仰。因此班主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精益求精,真正做到一个把学生引向知识大门的向导。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实践也证明,只有学识渊博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树立自己的威信。

1.2对待学生要多多鼓励,批评时注意分寸。鼓励和批评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两种基本评价形式。而班主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挖苦,在鼓励中批评,在批评中鼓励。教书育人讲究的是潜移默化,如果教师对学生总是严加斥责,甚至讽刺挖苦,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容易使得学生自暴自弃、麻木不仁,产生对立情绪。因此批评学生要讲究一个“欲抑先扬”的技巧,使得学生在一种荣誉的心境中接受批评。此外,在批评时还要尊照“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不对学生进行人身的批评,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些。而鼓励也不可滥用,要做到“因材鼓励”。现在的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因此就不能用一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务必会使有的学生感到挫折、沮丧。因而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进行纵向的比较,有所进步的就给予鼓励;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鼓励。

1.3注重情感因素。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将“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班主任应认识到“爱学生”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如果教师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如果教师缺乏了爱,学生的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当教师把这种爱倾注到学生身上的时候,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并且还会唤起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爱及自己的信心。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刚来的一个插班生,情绪很消沉,他妈妈还说,他儿子在家里经常偷偷地哭泣。笔者听了以后,想想了很久,作为一名男生竟然会这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笔者就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笔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靠前面的座位,让他不会感到有外来者的感觉。其次,根据班级班干部的情况,综合考察他人的表现以及在充分了解了其在校表现的情况下,笔者大胆的决定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在秋季运动会上,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勇夺男子100米第三名。就这样他在班级中逐步树立威信,在融洽的同学关系中树立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期末考试中,他进入了年级前十名。这对于一位插班生而言,是怎么都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只要教师从心底热爱学生,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就能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从而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尊敬,也就可使自己在班内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二、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对学生个别谈话进行启发、批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常规途径和方法。善谈者,有的娓娓道来,如和风细雨;有的条分缕析,入木三分,三五句,即让人心服口服,茅塞顿开;不善谈者,越谈两人距离越大,火气越盛,最后不欢而散,或留下“下次再谈”的尾巴,或下达“给我扫地三天”的命令。很明显,问题没有解决,且师生关系越来越不融洽,而造成一这后果的原因,与班主任缺少谈话的艺术是分不开的。一个善于跟学生谈话的班主任,应该善于把握谈话的火候,能通过谈话揭开学生思想的结,使师生心情愉快,关系融洽。

班主任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既可以说是语言艺术,又涉及到体态、心情、表情、地点等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关系到班主任的育人观,如果总是抱着一种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学生服务的信念,那么一个班主任定会把每一次谈话都谈得非常成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班集体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艺术

3.1班主任要善于组织、挖掘班集体文艺活动的灵魂。班主任是活动组织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组织学生从实际出发,确定活动,帮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进行必要的组织,为学生参加活动提供条件,师生互动,积极投身到班集体文艺活动中。

3.2班主任要善于指导班集体文艺活动,要有鲜明的教育倾向。班主任是班集体文艺活动的指导者,在活动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鼓励和帮助,把握班集体文艺活动的教育倾向。

3.3班主任要善于在班集体文艺活动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自然 美的形象对青少年进行陶冶,有效地塑造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7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凡准备报考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在高考报名时首先选报文史、理工类,再兼报艺术类专业种类。

(一)艺术类考生兼报种类共五大类: 1.美术与设计学类, 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 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 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5.艺术类特殊专业。考生在五大兼报种类中只能选择各个专项中的一项。

(二)报名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的艺术类考生,可在三个种类栏目中选报一个专项。如需在三个种类栏目中再增报一个专项的考生,须在2014年11月29日-30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办理增报手续。

(三)已报名(或增报)表演(空中乘务)专业的考生,必须在2014年11月29日-30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办理专业加试申报手续,否则表演(空中乘务)专业报名无效。

(四)艺术类特殊专业报考。选报高校艺术类专业,但该专业未纳入全省艺术类专业统考范围,且报考高校不要求该专业在我省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这类考生可选报艺术类特殊专业;已报美术与设计学类、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四个种类之一的考生,如要参加高校艺术类特殊专业考试,不需另填此项,直接凭报考证报考。

二、全省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

我省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继续实行全省统一考试。未经省教育考试院批准,省内各高校不得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

(一)省统考的组织

我省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全省统一考试(简称“省统考”)由省高招委、省教育厅领导,省教育考试院组织。

省高招委、省教育厅成立江西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各设区市招考委、教育局成立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省直有关普通高校考点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省直考点要切实加强对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的领导,严格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重要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力度,确保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安全有序。

(二)省统考的类别

全省艺术类专业统考分为四大类别:1.美术与设计学类,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艺术类各专业考试科目、范围、分值、评分细则分别按《江西省2015年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一考试大纲》和《江西省2015年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统一考试大纲》执行;考试大纲将在《高中生之友-高考天地版》以及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jxeea.cn/)上公布。

(三)省统考专业和艺术类特殊专业

省统考四大类别涉及的专业:

1.美术与设计学类:需要测试绘画基础的专业,如美术学、绘画、雕塑、中国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等。报考上述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全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

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报考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全省舞蹈学专业统考。

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学、电影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等。报考戏剧学、电影学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

艺术类特殊专业(原则上指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艺术史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不含空中乘务)、戏剧影视导演、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摄影、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等。

对艺术类特殊专业,高校也可以直接使用或认可我省统考相关专业的成绩。比如对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属于美术与设计学类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省内各高校及省外部分高校直接使用或认可我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成绩,也有部分省外高校视其为特殊专业组织校考。

(四)省统考的对象

拟报高校的专业属于省统考四大类别涉及的专业范围内的考生(文史、理工、“三校生”)须参加省统考。高考网上报名时只选报院校“艺术类特殊专业”的考生,可以不参加省统考,而是直接参加高校组织的专业考试。省统考成绩达到资格线的考生才能参加外省高校组织的相应专业的考试。

(五)省统考的时间、地点

全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考试将于2014年12月7日在各设区市招考办(教育考试院)指定考点进行;全省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试将于2014年12月7日—18日统一集中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进行。

(六)省统考有关要求

1.省统考严格按照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有关考务规定及办法执行。专业考试试题将组织有关专家命制,试题的命制、试卷的印刷和保管须严格按照有关保密工作规定执行。

2.全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必须统一安排在标准化(或有视频监控的)考场进行;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笔试、面试继续在标准化考场进行或实行全程视频监控(或全程摄像)。部分面试科目继续试行评委电脑记分。

3.评卷、评分工作要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笔试科目须有2人以上独立评阅并综合评定最终成绩;演奏、表演等面试科目须由5人以上组成专家小组进行测评并综合评定最终成绩,考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有视频(或录音)及文字记录。考生专业考试试卷(或视频资料)须保留1年,以备核查。

三、文化考试

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文化统考(其中“三校生”考生参加“三校生”全省文化统考),文化考试在各县(区)文兼艺、体或理兼艺、体考场集中进行。单报本科兼艺术考生, 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单报高职(专科)兼艺术考生, 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本科兼报高职(专科)兼艺术考生, 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三校生”艺术类考生, 本专科文化考试科目相同,为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

所有文史、理工兼报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参加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时,文化课使用本科必考科目的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参加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录取时,文化课使用高职(专科)必考科目的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四、专业考试合格线、资格线的划定

全省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后,将分别按照当年省属高校和认可省统考成绩的外省高校艺术类本科、独立学院(三本)、“三校生”本科招生计划数的4倍划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三本)和“三校生”本科艺术类专业合格考生人数,以此划定专业合格线;报考外省高校艺术类本科相应专业资格线划定为: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总分180分,音乐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等专业总分100分,舞蹈学类专业总分90分。

专科(含“三校生”)层次专业合格线,执行报考外省院校艺术类本科相应专业资格线。

五、录取办法

(一)按艺术类招生的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

1. 艺术类提前本科或二本录取时,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普通文理二本线执行。

2.艺术类三本(独立学院)录取时,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普通文理三本线执行。

3.其他非艺术学门类专业(如建筑学、广告学等)原则上要纳入文史、理工类计划招生,若高校提出按艺术类招生,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参照上述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执行。

(二)本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按本省确定的第二批普通本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划定省属本科高校艺术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艺术类专业本科省控文化线)。

除二本批次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外,其他批次和专业均实行梯度志愿录取。

1.省内本科录取

(1)列入艺术类提前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录取办法

列入提前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音乐、舞蹈类小专业录取:将文化成绩达到外省本科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相应专业本科合格线,同时填报该校一志愿的考生,一次性投档至该校,由院校根据考生小专业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择优录取。2015年仅声乐、琵琶、二胡、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笙、唢呐、长笛、双簧管、大管、小号、长号、圆号、舞蹈15个项目可按小专业进行招生。

南昌航空大学提前批次表演专业空中乘务方向录取:将文化成绩达到外省本科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空中乘务本科合格线,同时填报该校一志愿的考生,一次性投到该校,由高校择优录取。

(2)省内部分高校书法学特设专业[或美术学(书法方向)]录取办法

在艺术类第二批本科投档之前,将文化成绩达到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专业取得校考合格证的考生,按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向招生高校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先投一志愿,生源不足时不等学校下载立即投二志愿。

(3)列入艺术类二本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设6个梯度志愿,先投第一志愿,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线和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第一志愿录取不满额的院校,再按同样的要求投第二志愿,如仍有缺额不等下载立即投第三至第六志愿,由高校择优录取,仍不满额的院校(专业)进行网上征集志愿。投档顺序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体育舞蹈、健美操、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

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设6个平行一志愿,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线和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向招生高校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专业分相同时,按文化成绩总分排序,文化成绩总分也相同时,按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排序(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执行文史类成绩排位顺序)。

2.省内独立学院(三本)录取: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三本合格线和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3.省内高职(专科)录取: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专科合格线和艺术类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依据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先投第一志愿,如有缺额再投第二志愿,依此类推,由高校择优录取,仍有缺额再进行网上征集志愿。

(三)外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外省高校各批次均实行梯度志愿录取。

1.外省本科录取:将取得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本科合格证并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资格线(艺术类特殊专业除外),或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线(指认可我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的高校)、文化成绩达到200分,同时填报了该校第一志愿任何专业的所有考生档案,一次性投到该校,由高校根据录取规则和我省有关规定择优录取。

2.外省独立学院(三本)录取:将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三本合格线、文化成绩达到200分,同时填报了高校第一志愿的所有考生档案,一次性投档至高校,由高校根据录取规则和我省有关规定择优录取。

3.外省高职(专科)录取:将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专科合格线、文化成绩达到艺术类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填报了高校第一志愿任何专业的所有考生档案,一次性投档至高校,由高校根据录取规则和我省有关规定择优录取。对个别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如因专业的特殊性组织了校考,考生还必须取得艺术校考专科合格证,特殊专业考生不需要参加省艺术类专业统考。

4.当院校第一志愿投完但计划未完成时,招生院校不得拒录符合投档条件的第二志愿(或其他志愿)考生,仍未完成计划的院校(专业)进行网上征集志愿。

5. 第二志愿(或其他志愿)和网上征集志愿投档时,按照缺额专业进行投档。

(四)“三校生”录取

1.“三校生”本科录取: 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三校生”本科合格线和“三校生”艺术类本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2.“三校生”专科录取: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专科合格线和“三校生”艺术类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依据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先投第一志愿,如有缺额再投第二志愿,依此类推,由高校择优录取,仍有缺额再进行网上征集志愿。

(五)录取批次安排

艺术类本科定向,根据院校在赣定向招生章程所定的录取规则,在提前批本科统招投档之前录取,定向志愿填报在提前本科定向栏;外省普通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安排在提前本科批次进行;本省艺术类本科专业(除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列入提前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部分专业外)录取安排在第二批本科批次进行;外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录取与我省独立学院安排在同一批次(第三批本科批次)进行;外省高校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录取与我省高职(专科)安排在同一批次进行。

六、其他

(一)省艺术类专业统考和外省高校设点考试都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对在省统考和校考过程中被认定为违规的考生或工作人员,均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处理。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将考生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第8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工作总结与回顾 2012年,文化科技司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精神为工作指针,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动艺术学科提升发展,推动艺术教育共建发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依托部际会商合作机制,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金支持六千余万。

在科技部、文化部部际会商机制的有效推动下,由文化科技司组织申报的《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4个项目全部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其中《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作为优先启动项目,获国拨资金支持达3000万元。其余3个项目涉及网络音乐、文化旅游和主题公园,共获国拨资金支持也达3000万元。这是继2011年两部在《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等两个项目的组织实施后的又一实质性突破。两年来7个立项项目获国拨资金支持累计超亿元。

2012年的项目申报,文化科技司充分发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主渠道和组织协调作用,不仅敏锐地发掘行业技术关键点和攻坚点,而且通过项目的筹划和凝练,既通览“天下”又洞察“脚下”,在结盟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内骨干企业的同时,兼顾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公司等文化系统内转制企业和中央歌剧院等事业单位科技力量的成长、壮大与发展,充分聚集了行业内外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

(二)联合认定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导和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011年,文化科技司就与科技部高新司及我部文化产业司共同酝酿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优秀企业和优秀产品的认定工作。我们起草了《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并将认定工作列入部际会商议定书。在推进过程中,这项工作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形成由科技部、等五部委组成的认定机制。在2012年5月深圳第八届文博会上,五部委联合了首批16家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为加强对示范基地的了解和指导,文化科技司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地开展调研,倾听基地所依托的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企业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相关诉求。通过对哈尔滨、沈阳、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地的调研,为地方文化、科技主管部门协同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建立各地区各区域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长效机制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三)《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描绘文化科技发展新蓝图。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好文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事关文化科技工作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件大事。2009年《规划》就被列为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委托课题进行前期论证和调研,力求充分反应系统内外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求。《规划》全面梳理了“十一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十二五”文化科技工作思路,确定了总体目标,部署了重点工作。

《规划》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优化文化科技发展环境,培养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促进文化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完成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评审及颁奖,获奖项目引领文化创新新潮流。

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申报共收到144个推荐项目。经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由安徽省文化厅推荐的《中国农民歌会组织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4个项目获特等奖;由国家图书馆推荐的《掌上国图——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等16个项目获创新奖;由北京市文化局推荐的《原创精品工程暨儿童剧联盟项目》等9个项目获提名奖。获奖项目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观念和理念、体制和机制、形式和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突破性创新。获奖项目体现出科技进步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见证了我国文化工作者不断高涨的创造热情和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奖”颁奖期间,举行了第五届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学者们不仅论述了《文化科技融合与博物馆事业的创新与实践》、《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文化科技融合与中国动漫产业的优化发展》、《文化科技融合中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等具体领域的融合发展,而且从宏观视角论述了《论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博览会与文化科技融合及文化科技创新发展》。

(五)创新科研管理手段,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项目日常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2年,文化科技司继续对文化科技既有的工作抓手系统整合、区别定位、统筹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三个部级项目共立项50个,《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等20个项目验收结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创新科研管理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业内资深专家作用,邀请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凝练与组装;文化部科研项目申报平台上线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三个专项的网上申报,有力保证了申报工作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软件也完成了开发和测试工作。在管理思路上,《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指南》设定了“重点研究领域”,使《指南》的导向更加精确;为进一步保证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在初评模式上引入单独匿名通讯评审程序;为加强项目立项的区域均衡性,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做出“每单位每学科的项目不得超过两个”的限制性规定。

(六)开展艺术学项目评审立项,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012年共受理艺术学项目2624项,经评审并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同意,资助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23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43项,资助总额1900余万元。除了做好评审工作,还开展了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项目及重点资助期刊的初评和推荐工作。同时,启动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评审工作。以上措施,使艺术学项目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为艺术科研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2012年完成20项文化科技类项目、48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27个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的结项工作,涌现出《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研究》等一批优秀成果。我司继续与《中国文化报》、《艺术百家》等报刊建立合作关系,在上述媒体刊发成果简介,并为优秀成果设立专版进行宣传。

(七)全面开展艺术研究院所调研,汇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整体规划学科建设。

设立《全国艺术科研院所现状调查与创新发展研究》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艺术研究院所的发展研究》两个委托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全国30个艺术研究院所的基本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并开展了相关个案研究。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简介汇编》进入出版阶段,《汇编》收录优秀研究成果230篇,45万字,首次对从“九五”以来立项的全国艺术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梳理和提炼,将对进一步掌握20多年来我国艺术学研究状况,分析当前文化建设对艺术科学研究的需求,推动艺术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八)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组织专家、学者讨论“戏曲艺术”生存、发展问题。

遵照中央领导和部领导的批示精神,文化科技司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座谈,在经多方面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推动戏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以部名义呈报有关中央领导。报告对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戏曲教育管理机制、历史成因及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理顺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提出了推进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九)加强艺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会同教育部遴选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商议通过遴选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方式支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共收到140所院校的申报材料,涉及专业160余个。根据分工,文化部负责对表演艺术类示范专业点进行筛选,文化科技司委托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68所院校的申报材料进行了论证,最终推荐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花鼓灯等40所院校的40个专业作为首批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推荐至教育部。

(十)指导全国艺术教育科学发展,推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

文化科技司以“省部共建”为手段,加大对地方高等艺术教育的指导力度,经多次协调,将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艺术学院内容纳入双方签署的《关于加快推进广西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使广西艺术学院成为2000年院校体制改革以来,第一所由文化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高等艺术院校。

文化科技司充分利用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发挥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和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从全局性高度研究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办法,提出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要求,并启动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工作。

(十一)进行全国青少年艺术比赛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赛事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2012年先后组织举办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等赛事。这些赛事充分地发挥政府的举办比赛活动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引导各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创作出实践性强的教学作品。

回顾今年的赛事改革,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通过比赛活动的准确定位,在展示各院校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激发了各院校的创作热情。2.精简奖项,严格评审,大大提高了该项比赛的权威性和奖项的含金量。

(十二)组织实施“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圆满完成年度任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和指示精神,会同教育部、国家大剧院组织实施“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中央歌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承担第一期曲目的演出和光盘制作工作。第一期录音录像制作工作已基本完成,已根据领导的要求正在进行必要的完善,出版发行工作正在进行中。

总体而言,在文化科技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壮大脚下示范文化系统,沟通基地联动文化建设;在艺术学科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单列学科遵循大局规划,科研项目助推院所建设;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行业指导深化通联作用,院校共建强化服务意识。

二、2013年工作发展规划

2013年,文化科技司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推动工作向深度掘进和向广度拓展,进一步发挥文化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艺术科研的决策咨询作用和艺术教育的行业指导作用,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与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牢牢把握住部际会商机制这一重要高层对接平台,探讨合作新议题。二是对接文化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凝练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立项,继续大力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专项。三是凸显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研究起草《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办法》,开展联合认定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文化科技工作新领域,加大对电子艺术、工艺科技领域的关注与推进。五是提高科技成果的孵化作用,推动已完成的各类项目在文化领域的集成应用与转化。六是加强文化科技载体建设,遴选与认定一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深化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一是设立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开展评审立项工作。二是提升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影响。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整体规划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四是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修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办法》;深入推进项目申报和评审机制改革,科学设计评审程序;应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软件。

三、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促进艺术教育应用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9篇: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

纯粹的动漫艺术形象的美术技法讲解,将使得基础美术教学成为普通的技能培训,结合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相关拓展、评述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并值得探索的道路。

1.动漫艺术作品辩论

利用辩论法提高学生对动漫艺术欣赏的认识能力。那么,何谓辩论呢?辩论是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及观点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相互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美对我们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情感,而辩论可以很好的强化这种情感,提高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动漫艺术作品欣赏,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找出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采用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动漫艺术评述。

2.动漫艺术作品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具体分析国外动漫作品中的审美风格,引导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形式、色彩表现等,并感受作品中含有的独特艺术元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思维的主体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教育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平等地、民主地共同研究、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

(二)动漫艺术教学在“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分析

1.目标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动漫艺术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深藏在形形的动漫艺术影像背后的不同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培养学生对不良动漫艺术现象与作品的批判和反省的能力,通过批判和反思,进一步建立对优秀动漫艺术的认同。第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动漫艺术教学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了解中外动漫艺术发展概况。通过动漫艺术欣赏逐步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中国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责任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第三,逐步提高动漫艺术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对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漫艺术审美能力,并能独立对动漫艺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价值定位

在基础美术教育“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动漫艺术教学,不仅仅要“欣赏”,更重要的是“评述”。这里的“评述”是建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上共同参与,并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气氛中,学生以自己欣赏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坦诚的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以此加深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批判意识,建立属于自己的动漫艺术审美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漫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精髓。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