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艺术文化研究范文

艺术文化研究全文(5篇)

艺术文化研究

第1篇:艺术文化研究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对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古法二元纸、渝派花丝镶嵌、木雕青蛙四种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研究,立足技艺本体的特殊性,从不同的“再生”角度探讨新形势下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遭遇诸多困境,如生存环境不复存在、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变迁等。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自身发展的定位,如何更新自我的存续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增强自我生命力和发展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抽离•图像的转载

图像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见的信息载体。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图像也成为我们认知事物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民间工艺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喜闻乐见,或是寓教于娱,而图像作为最直接的信息载体,便成为了民间艺术家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梁平木版年画作为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民艺,被誉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至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在刻板、印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在造型、色彩等图像元素上,也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纯手工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加上传承后继无人,以及社会需求降低,年画原有的实用价值已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其原本得以存续的文化生态亦编者按:如今,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遭遇诸多困境,如生存环境不复存在、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变迁等。这里我们透过一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寻找如何以当下的视野和眼光去看待和发展传播过去的传统民间艺术,为它们提供合适的利于创新的环境;从中我们还看到如今已十分难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艺复兴的痕迹,也看到了现代艺术家如何创造出新的工艺。这一切的目的在于唤醒更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进而探索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机制,以实现民间传统艺术的活态化传承。不复存在。[1]在上百年的技艺延续中,年画图像已经程式化固定下来,并带有很强的艺术识别性,除去工艺的流程,图像成为年画生命延续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工作可以转换思路,剥离传统手工技艺原有的实用价值,而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浓缩在一笔一画的图像之中。取其形、用其意,将图像抽离开木版、纸张等传统载体,转载到装饰画、文化创意产品等新的载体上。在载体创新的基础上,立足当下的社会审美,通过设计的创新,对传统图像进行元素化、卡通化、抽象化处理,以便用于衍生品的复制和转载。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作为媒介,实现传统民间艺术向现实大众文化的嬗变,帮助此类传统民间工艺在“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实现再生。

二、重构•物性的延伸

对于特定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核心在于手艺人日复一日“心”与“手”的配合中所承载的文化观念以及直观的知识经验,这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精神内核,是保护和传承中不可改变的部分。而对于成品的应用功能,则是可以从“新”的角度进一步开发,利用设计的手段进行“再设计”,使其与现代生活发生关联。古法二元纸在过去往往是作为祭祀用的火纸或印刷用纸,特别是作为年画的画纸存在。用途的高度局限带来的是生存能力的下降,一旦社会背景发生变化,或者新式的替代物出现,机械化所带来的高速高效高标准,以及对手工化的费工费时不确定的淘汰,传统手工产品的命运往往多舛。若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保护,它们很可能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既然用途的局限是古法二元纸技艺传承的软肋,那通过设计的手段,拓展它的用途是否可行呢?设计师们抛弃纸作为书画材料的单一认知,将纸张视作一类“物”来对待,对“物”的属性进行探讨,则会改变其在物化及设计生成过程中的全部认知。纸张是具备丰富的视觉和触感的材料属性。其适宜的软硬度造就可围裹、可折叠等特点的造型属性,造型过程中,某些功能属性也适时产生,而在这三种基本属性之外,可以超越纸张本身去开发设计产品。视觉传达系学生对于宣纸新的应用和探索,可以作为二元纸很好的借鉴。设计在保留了纸张原本的属性和质感的基础上,通过重构纸张的造型形态,从单页平面变成三维的灯具、包装和书籍,实现古法造纸的“物”性的延伸,在切实的“使用”过程中,表达出传统文化的意义。如同斯科特•克林克所言:创新可以是在功能上、使用上、视觉上的改进,也可以是体验上、情感上的改变。

三、再现•技艺的运用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通过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珍珠、宝石、玉,配以优质木、琉璃等高档材料制作而成。[2]因花丝和镶嵌这两种独立工艺常一起使用,故逐渐合称“花丝镶嵌”。重庆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重庆金属工艺厂(原金银饰品厂)里拥有大批银楼艺人,他们熟练技工,加之雄厚的研发力量,当时生产出的产品精致丰富,远销东南亚、欧洲各国。在那段时间里,重庆花丝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度被评为中国三大花丝工艺之一。传统花丝镶嵌主要用于传统民族服装的装饰,大多为模仿现实中的花草与动物,或一些传统吉祥纹样,放在当下的社会,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严重脱节。精湛的手工技艺是花丝镶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对其进行活态传承才是技艺焕发新生的根本。“花丝镶嵌”作为传统手工艺,制作繁杂,工序较多,具有稀缺性,手工制作带来的独有性使其符号价值远大于其有形价值,具备成为奢侈品的基本条件。但是奢侈品贵在手工与原创精致设计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纹样的复制,或简单粗暴地使用贵金属和宝石,设计师如果能把握当下潮流与传统技艺的结合平衡点,相信这样的技艺不难在以手工为贵的市场经济中站住脚。另一方面,花丝镶嵌可以通过与服饰设计的结合,或在小件家居用品上进行局部的装饰和点缀,不局限于大型、高难度、价格昂贵的工艺摆件或首饰,从而将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生活中来,这也是为其注入“新生命”的必然选择。

四、新生•新民艺时代

在固有印象中,传统民艺往往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已经被机械化批量生产和市场经济所抛弃,与现代社会生活发生隔离。那是不是手工艺会就此消失呢?在西方19世纪50年代,因为机械化生产对手工艺的冲击而酝酿了工艺美术运动,[3]如今,面对同样的矛盾,我们能否从中有所借鉴呢?工艺美术大师柯愈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答案。号称“二刀”的他,白天作为医科大学的教师,用手术刀解剖青蛙,晚上作为一名木雕工,用雕刻刀创造青蛙,这是他生活中医术与艺术的映衬。2007年,柯愈勄成为重庆唯一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民间艺人,可以说,他是新时代的民艺代表人。透过他的雕刀,我们看到了如今已十分难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艺复兴的一丝痕迹,也看到了现代艺术家是如何创造出新的工艺。他们不是传承人,他们是新生的民艺人,柯愈勄用自己的创造力使传统的木雕技艺焕发了新的生机。老手艺可能会被淘汰,但工匠精神从来不会过时,或许我们是时候抛弃对传统民艺古老陈旧的偏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只要工匠精神永存,新的民艺总会找到合适的土壤破壳而出。这也提示我们,用当下的视野和眼光去看待和发展过去的传统的民间工艺,为它们提供合适的利于创新的环境,未尝不是一种更为现实和可行的方法。

五、结语

传统手工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存在。工艺美术的价值也被学术界充分认可,但是仅仅依靠学术的保护,民艺会失去生气和活力。民间艺术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生命的活力,而延续生命活力的活态化传承才是保护的根本目的所在。回复到原生的文化生态中,民艺终归要回到民间,需要被制作、被观看、被触摸和被使用,只有这样,民艺才算真正的复兴。以上四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以期一斑窥豹,透过这些鲜活的个例,窥探民艺复兴的可能性和新途径,也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的参与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秦臻,张习文.梁平木板年画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60.

[2]吴山.工艺美术大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687.

[3]高兵强.工艺美术运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2.

作者:秦臻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第二篇:油画创作中民间艺术色彩元素研究

关键词:民间艺术;油画创作;应用

民间艺术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在对实用性追求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对视觉愉悦的追求。比如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它不仅仅是具有巫术性质的色彩,其实也凝聚着民间艺术的最初审美,这种审美对后代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民间艺术的色彩也更加丰富。剪纸、年画、刺绣、泥塑、蜡染等这些来自于民间的艺术色彩也更丰富起来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并且世代相传,保留下来。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的价值正被逐渐利用,对民间艺术的研究,色彩也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这种价值对于寻求突破的艺术家们来说,可谓是打开了一扇窗。

一、民间艺术的色彩特点

色彩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在设色上把视觉效果放在了第一位,整体的色调只为表现鲜艳亮丽的视觉效果。在民间艺术中无论是刺绣、泥塑、皮影、还是其他门类,色相对比都是民间艺术家最主要的对比手法。这和近代色彩学不谋而合。当然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自己的原则,民间流行的配色口诀就是色相对比的最好例证。比如“红靠黄,亮晃晃”“红花要靠绿叶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等等。民间美术本能地使用色相对比构筑了其绚丽、丰富的色彩乐章。最具典型特征的是民间年画、民间彩塑、戏曲人物造型。陕西年画中的门神最为出名,大红、桃红、黄、绿、黑五色为最常使用的颜色。其绘制粗犷、风格豪爽、明快、洒脱。山东潍县年画色彩表现手法独特,一是所使用的基本色都是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墨色和空白底色,造成鲜艳强烈的对比色。二是极少使用中间色,造成色度上的对比。三是用品色水印出来的颜色,透明不浑浊,色彩鲜艳。四是色块较大,不琐碎。五是色彩布满全局,互相呼应,不孤立。另外在华美的刺绣、服饰和民间泥玩具上都可以证明自古便有对色相对比效果的喜爱。我们熟知的民间泥玩具一般采用黑底上绘制红、黄、白、绿等纯度较高,面积较小,又极其饱满的色彩与底色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民间艺术的用色既肯定色相对比的运用,色彩搭配又体现着朦胧、神秘的原始美,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色相对比所形成的充满张力的色彩效果使其它任何的色彩结构黯然失色,它最直接地表明了民间百姓对色彩的本质需要民间艺术在注重色相对比的同时还注重其它的对比,比如补色对比,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口诀“红搭绿,一块玉”,。这是由于民间大众对热闹、红火、喜庆气氛的积极追求,冷暖对比所产生的丰富色调风格恰好满足了百姓的情感需求。补色对比是最为鲜明的色彩结构。由于民间艺术的整个情调是开朗乐观的,特别是在色彩上更是鲜明,响亮,火辣辣,为了夸张地突出其美艳、艳丽、鲜明、丰满,补色对比常常为老百姓的首选。民间的用于演出的如秧歌、二人转服饰,通过鲜亮的色彩搭配起到了一种未动就已博得满堂彩的效果。另外色彩的面积对比也实在民间艺术中经常使用,色彩面积的对比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是控制色彩的视觉平衡。一幅作品通过面积对比,使色彩的节奏感更强了,民间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说法,大面积的绿色配上小面积的红色,红色才会显得更突出。一幅红底黑字的春联,就是面积对比的最好的例子,红色使中国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它代表了吉祥喜庆、红红火火,配上五色中的黑色,运用疏密对比穿插,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经典。

二、民间艺术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以色彩对比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艺术代表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具视觉审美效果的色彩语言,特别是在当今绘画艺术处在各门艺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代,借鉴民间艺术的色彩语言,无疑是给传统的绘画注入了一泓清泉。画家顾黎明就是把民间艺术的色彩元素加到自己的画面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取得成功的极好例子。他对民间艺术转换到自己的创作形式始于八十年代末,当时中国的艺术家正处于迷茫的境地,他以其独特的洞察力运用当代的元素对民间美术进行独特解读。在探索过程中,他从民间年画简单用色、注重色相对比的特点,通过加大色彩层次对民间艺术再利用,以粉灰色为画面主调,再利用民间艺术中的色相对比,如红黄蓝三色,再做面积上的对比,色彩成为画面的主导,再利用民间年画中的线条来做色彩上的分割,造成一种意外的交错感,极具现代绘画的美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神髓,这也是当今诸多艺术家努力实现艺术语言的新方向。

三、民间艺术的色彩元素在我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深入了解,我越发感觉到它的博大精深,民间艺术所散发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对民间艺术的色彩构成成为我研究的方向。我的油画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推动下来实践创新的。在取材方面,我选取的是二人转题材,扮相传统的男女搭档成为我画面的主题。在二人转表演中人们通常把唱二人转的男女搭档称为“一副架”,因此,“一副架”也成为我作品的题目。在这幅作品中我借鉴了民间艺术的色彩元素,主要采用色相对比的方法:背景我大面积地使用中黄色,前面的人物服饰,男子服饰我用了天蓝色,女子则用纯艳的大红色,红色、蓝色和背景的黄色正好形成了色相上的强对比,使人一下子就会进入到欢乐的气氛中,如果说单独地使用这三种颜色会使人产生乏味感,而我通过女子手上拿的绿色扇子来和红色衣服做补色对比,而男子的头饰又有小面积的红色来和女子的衣服相呼应,同时冷暖对比也也产生了。这也正顺应了民间艺术的色彩特点:在对比中求和谐。在手法运用上以色彩的平涂为主,压缩景深,用二度半空间来表现,这也和传统的民间艺术特点相一致。通过对这幅画的色彩探索,我越来越能领会到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经历了时代变迁的民间艺术,在表现形式方面自成一格,体现了其坦率朴实、色彩艳丽、夸张热烈、随性大方的特点。无疑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对民间艺术的吸收和转换上,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线上,对二者进行深刻剖析,并运用一定的语言把二者完美结合、发扬光大。

作者:杜冬梅 单位:辽宁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

第三篇:民间艺术吉祥象征性研究

【摘要】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和各种文化碰撞,古老的文化模式必将被崭新的文化模式所取代。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挫伤和失去人类美好的文化为代价,依照当前的形势来看,古老的民间吉祥艺术有一天也许会消失。但是我们几千年以来积淀形成的追求生存和繁衍以及吉祥的文化心理将永恒存在,而且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符号,在未来仍然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情感的纽带作用。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彰显了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对艺术的追求与阐释,整体来看中国民间吉祥艺术是为了生存的艺术。

【关键词】民间艺术;象征性;艺术语言;艺术观念

一、中国的民间吉祥艺术基于共同的情感追求

中国民间艺术大部分情况下是以追求吉祥幸福为目的,而非追求艺术目的的泛艺术创造,是千百年来普通大众表达情感的象征,同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表达生存与繁衍美好祈愿的艺术史。求吉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共同的情感,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求吉的艺术形态。这样共同情感的求吉心理使民间吉祥艺术超越了通常狭义的艺术语言观念的束缚,使它渗透普及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民间吉祥艺术包括我们常见的吉祥图案、文字和一些具有隐喻的象征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和符号。

二、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具有传承悠久历史、追求单纯吉祥的淳朴情感的特征

民间吉祥艺术在其发生发展、艺术功能和形态、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等方面,始终与民间群体生存生活密切相关。民间吉祥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民间群体的情感依托和生存基础。民间吉祥艺术渗透于民间习俗的各个方面,是民众祈求生存、繁衍和吉祥的艺术手段。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民间吉祥艺术能够与中国的民间吉祥艺术相媲美,因为它传承历史悠久、一直追求淳朴率真的单纯吉祥的情感。

(一)简单概括民间吉祥艺术的发展要素

1.生存与繁衍,是民间最基本的生命主题。

2.信仰与民俗,是民间吉祥艺术发展的核心与载体。

3.辟邪、纳福、求吉,是民间吉祥艺术观的主要文化内涵。

4.传统的传承、群体共同的创造,是民间吉祥艺术观的主要源泉。

5.主题、题材、造型、色彩形成民间吉祥艺术观念表现的完整体系。(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是民间吉祥艺术最典型的语言表达特征。)

6.民间吉祥艺术从初期质朴生命功利价值的追求,逐渐倾向社会化、世俗功利价值的选择,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从初期到没落的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二)研究民间吉祥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民间吉祥艺术是伴随着封建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民间吉祥艺术仍然残存和蕴含着大量的古老的深层文化和生命内涵,成为我们研究各个民族的艺术传统和民族心理情感的重要文化精神参考。一个民族的继承和发展应当基于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仔细选择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部分进行传承和创新,还应该关注民族传统中具有人类普遍情感价值的因素。

三、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

(一)生存与繁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生命主题

各个民族在生活中都有追求吉祥文化的印记。生存与繁衍,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生命主题,中国民间吉祥艺术也正是围绕着这个古老悠久的生命主题开始繁衍传承的。民间许多吉祥物的古老文化源头是从民族原始文化中的神灵观念和图腾崇拜中产生的,如陕北剪纸中大量的龟、蛇、鱼、蛙和生命扶桑树等纹样造型。

(二)多重因素影响了民间传统文化吉祥观念

1.原始文化中的神灵观念以及图腾崇拜是一个主要因素

原始社会的陶器装饰图案人面鱼形纹是人纹和鱼纹的结合,包含了神灵观念和图腾崇拜,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强烈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

2.传统巫术的占卜与求祥以及《周易》、阴阳五行观等对传统吉祥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传统巫术崇拜,在春秋末期已经形成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总体认识的阴阳五行观,以及在阴阳五行观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从数术到哲学思想体系的重大转变的《周易》,都影响了人们对吉祥观念的认知。

3.民间吉祥艺术观的文化内涵

生存与繁衍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生命主题,吉祥艺术内涵多以文化象征功能来直接或者间接体现(比如各地区的上梁仪式)。同时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约定俗成,新的吉祥图案的产生也在这一基础上产生(比如喜字文化象征纳福求吉、辟邪趋吉)。同时民间吉祥艺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传统继承性,但是仍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灵活性,它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收能力。

(三)民间吉祥艺术的语言

民间吉祥艺术是长期积累的民间习俗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概括,其在艺术语言上表现出广泛的文化特征。民间吉祥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艺术形象式的造型语言表现、图案文字式的符号语言表现、行为仪式的动态语言表现

。1.艺术形象式的造型语言

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吉祥的内涵是民间自古至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其形象鲜明、艺术效果多样,充满了艺术魅力。(年画、剪纸、建筑等,这些艺术形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群体选择创造的结果,其中很多艺术形象来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部分艺术形象来源于长期流传的民间文化传说和宗教信仰文化。)

2.图案文字式的符号语言

象形的图案符号:剪纸中的“五福捧寿”等;非象形几何符号:剪纸中的“万字纹”、辟邪物的八卦镜、建筑中的窗格;直接应用文字:建筑习俗应用吉祥文字、嫁娶用喜字、使用吉祥内涵的短语(紫气东来)等。

3.行为仪式的动态语言

民间吉祥艺术除了常见的用艺术手段创造的语言形式,也包括约定俗成的求吉习俗,它是民间习俗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祭敖包”,江西的“傩戏”、成人礼)。民间吉祥艺术中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存文化内涵和睿智的哲学思想,民间吉祥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民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其吉祥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主要是民族群体的纳福祈祥的心理逐渐强化,使许多吉祥图案的原始而古老的内涵逐渐淡化,日益趋向单纯吉祥寓意的表现。

(四)观念艺术语言的表达

1.象征隐喻的观念艺术语言表达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传承与发展中,象征和隐喻的大量应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既给民间群体追求生存和繁衍的吉祥心理带来蕴藉,同时也使民间吉祥艺术得到更加广泛和长久的发展。象征和隐喻的表达手法,不仅是民间吉祥艺术,也是其他民间文化的表现手法。例如:戏曲、文学、诗歌、俗语、汉字(汉字一字多意,文字之中隐藏着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等,陕北剪纸中在表示吉祥的公鸡身上剪刻“云勾子”纹,是不可缺少的雄壮的象征。隐喻多是表现多子多福,不直接表现实际生活中的情趣,比如男女交合、多子多孙的含义。

2.谐音式的艺术表达

谐音的艺术手法在民间俗语、歇后语和诗歌中多有应用,民间吉祥艺术中的诸多形象也采用了谐音式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结语

民间吉祥艺术渗透于民间习俗的各个方面,是民众祈求生存、繁衍和吉祥的艺术手段。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时至今日,探讨吉祥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依然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宪昌.年画是艺术符号[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山曼,柳红伟.山东剪纸民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4]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李灵枝 李纶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第四篇: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文化沿革及保护策略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成就很多的文化艺术,而民间雕刻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丰富民族精神,增添民族底蕴。然而兰州葫芦雕刻艺术的发展丰富中华文化的土壤。本文主要说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突出特色、存在问题、解决方案,及后期的发展。

关键词:葫芦雕刻;民间艺术;沿革保护

“葫芦”不仅仅是民间的一种植物,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葫芦的雕刻更深刻的体现出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很好结合。一种艺术的产生丰富了物质它本身的价值,同时带来更好的艺术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需要长期不断的发展,然而小的民间艺术品也同样会通过自身的发展而得到认可。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是“丝绸之路”道路上璀璨的明星,自然文化环境和民间艺术的很好结合成就出它独特的个性。

1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

北魏建国初期,葫芦雕刻民间艺术出现在大众视野。[1]在当时的发展中很多工匠对葫芦进行雕刻与专研,从而葫芦雕刻发展成一种民间艺术品,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中国“丝绸之路”上更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璀璨明珠。兰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更好的成就了民间葫芦雕刻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雕刻增添了民族色彩。从魏晋时期的兴起到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葫芦和葫芦雕刻工匠们水平的提高葫芦雕刻民间艺术逐渐成熟。在清朝末期葫芦雕刻艺术最为盛名,当时兰州葫芦雕刻艺术的爱好者李文斋将兰州葫芦雕刻艺术推向艺术的高峰,李文斋大师对艺术手法以及美观程度做了大幅度的提升与改进,从而吸引的更多人对兰州葫芦雕刻艺术的关注。

2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特色

兰州葫芦雕刻艺术在制作手法上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主要就是种植手法,选料加工,雕刻细节以及上墨整理。微小、细腻的操作是兰州葫芦雕刻独具特色的体现。手法的掌控中带有中国文化的绘画色彩,细腻的线条可以雕刻出美丽的图案,通过放大镜更是可以看出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品,堪称艺术的美味让人叹为观止。[2]雕刻手法加入颜色的选择更是能给人一种中国画的色彩,让人们在欣赏雕刻的同时也欣赏到颜色的美丽。如今葫芦的雕刻不仅仅局限在线描,现代美术的表现手法也是体现其中,葫芦本身是脆弱的植物,然而艺人更善于通过发现葫芦可雕刻之处,来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

3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存在问题

3.1人们对于葫芦雕刻艺术缺乏重视。随着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从手工时代,步入了先进的机械化时代,由于机械的现今以及成本的降低,其种种优势已经使得人们渐渐淡忘了手工的文化,当然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也不例外,人们运用机械对于葫芦的加工日益的普遍,电脑制图花样新颖,且成本低廉,所以人们渐渐淡忘了手工雕刻的美丽,也放弃了手工雕刻的简单花样。所以人们对于葫芦雕刻艺术缺乏重视。

3.2葫芦雕刻的手工步骤较为繁琐。由于葫芦的手工雕刻对于其选料培育工具等要求很高,所以使得其普遍性受到局限,不能人人都会,葫芦雕刻也只能由生活行为成为艺术家等的艺术行为,其雕刻过程的微小操作,不仅考验了艺术家的技巧和心思的细腻,其工艺图案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3.3缺乏相应的扶持和保护制度。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人民的精神支柱。面对许多面临灭绝的地方[3]特色的文化形式,我们对于其保护政策和其扶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国外的著名艺术家曾经说过,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我们兰州葫芦雕刻的艺术,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去扶持和保护。

4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沿革保护措施

4.1增强对于葫芦雕刻艺术的重视。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人们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重视,科技的发展固然重要,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科技,但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艺术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兰州葫芦的雕刻艺术不但是兰州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国家不可多得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

4.2对于葫芦雕刻的艺术进行适当的改革。作为当代社会的优秀人才,我们应该跟上社会的步伐,结合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图案的创作转入到电脑设计当中,这样即可以丰富葫芦雕刻的款式,也大大的减轻了艺术家的劳动量加速了葫芦雕刻的进度。对与葫芦雕刻艺术的适当改革,可以使得我们的古老文化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得到适当的改善。丰富了我们兰州葫芦雕刻的文化内容。

4.3制定完善的扶持和保护制度。面对日益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人们对于先进科技的过分依赖,我们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对于兰州葫芦雕刻的从事人员进行一定的补助。于此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对于我们兰州葫芦雕刻的文化进行保护,防止有国家和个人意图窃取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葫芦雕刻文化,应该及时保护我们国家已经获得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总结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已经逐渐淹没在高效社会的历史洪流中,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很多的文化艺术,是十分宝贵的,兰州葫芦雕刻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也是间雕刻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兰州葫芦雕刻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精神,增添民族底蕴。更是丰富中华文化的土壤。我们对于葫芦雕刻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及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录录.兰州雕刻葫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科技,2015(7):94-94.

[2]高月红,高承珊.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J].丝绸之路,2015(16).60-61.

[3]蒋学梅.兰州刻葫芦文化的符号学李梦.浅谈兰州刻葫芦艺术[J].大众文艺,2012(10):184-185.

作者:李德荣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第五篇:淮河流域民间艺术视觉意象思考

【摘要】本文从视觉意象角度对淮北汉画像石,通过直接感知和意象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淮北汉画像石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民族的思维形式与表达方式,研究淮北画像石对促进淮河流域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视觉意象; 淮北汉画像石; 直接感知 ;意象表现

一、前言

安徽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传统民间艺术兼具南北特点,粗犷中透着秀美、淳朴且洒脱的审美个性和文化传统。淮北是中国五大汉画像的产地之一,发掘出了大量汉代的画像石,反映出我国汉代人民族精神的写照。淮北汉画像石造型上没有透视关系、结构比例的限制,民间艺人在创作中融入个人审美思想,通过比喻、象征、谐音、假托等寓意手法进行概括提炼,重新塑造一种非写实、非抽象性的意象形象。一方面淮北画像石创作的主题和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自然、环境的直接感知,很多是对生活的直接描述并带有生活原型的特点,将内心与外物,自然与生活渗透、协调的思想观念成为民间艺人创作的源泉,形成各种图形意象并赋予图形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在造型表现上不再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而注重表达主观感受,无论是造型结构、色彩、透视都是大胆夸张、生动而不受客观形象限制的意象造型,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造型观念所形成的独特心理和审美观念。

二、淮北画像石艺术特点

淮北画像石起于西汉末年,结束于东汉晚期,主要用途是作为墓葬建筑的一部分而产生、发展的,如墓阙、祠堂和墓室作为建筑装饰,画像主要镌刻在门扉、门楣、门柱上,也有少量在墓主室雕像的。淮北画像石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的社会风貌,他们“可把平凡无奇的家禽家畜画成花牛、花猫;可把难入整体视域的景物画成尽收眼底;可把远景近景等量并重的(地)清楚展示;可不顾人物的解剖比例、物体的固有色相、成角透视法则等等而异想天开的(地)自花草,不同属性的题材内容,天上的、人间的、现实的、想象的东西,全部统一到一幅作品中,构成和谐而美好的画面,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隽永的魅力”。[1]

(一)直接感知

第一类作品画面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和表现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感知,获取画像石的内容与形式,有反映生产、生活方面的:车骑出行、迎来送往、乐武杂技、捕鱼田猎等反映当时现实生活及娱乐的场景。第二类创作手法则完全是创作主体主观意识和感受的符号化形象。有反映远古神话方面的: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等。神话传说是淮北汉画像的主要内容,如淮北博物馆馆藏的《天马行空车马出行图》就是把现实生活、想象和传说融合在一起,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组成一幅以天上人间为题材的画面。有反映祥瑞辟邪方面的:铺首、朱雀、青龙、白虎、鱼、神木、玄武等祥禽瑞兽等。在淮北汉画像中常多见铺首衔环刻在门扉之上。第三类有装饰纹样类,如水波纹、田字纹、两龙穿璧等,强调有节奏感的形式美,从装饰的角度组织画像构图,富有浓郁的装饰韵味。

(二)意象表现

淮北汉画像石艺术表现的并非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以直觉感知为基础,“以形写神”的造型思维标志着中国意象造型的成熟。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合理的想象,突出最主要、最富特征性的形态,并把现实生活中的物象运用独特的形式语言去组织和安排,富有朴实自然、生动夸张的艺术感染力。汉代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通过高度概括力和象征意义的形象加以提炼,突破了理性和常规,画像石中的人物、动物形象生动传神,造型夸张准确、朴实优美,丰富的想象力反映出汉代艺人自由、轻松的创作状态和整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写道:“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常常呈现出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一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活力”。[2]

三、结语

通过对淮北汉画像石的分析,发现视觉意象上表现的并不是简单的形态模仿,创造的是观念性、象征性极强的艺术,具有深厚精神内涵性的观物取象思想。杨学芹、安琪在《民间美术概论》一书中曾阐述“艺术的美学观念是由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决定的。一般认为写意性是中国的传统特征,写实性是西方的传统特征。写意与写实的分别,是源于艺术美学观念的区别”。这种意象造型观念演化为一种承载某种精神与情感的符号,影响了之后中国绘画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从淮河流域的淮北汉画像石创作的意象造型中,呈现出对新图形的追求以及创造新形式的可能,汉画像石中有许多造型因素具有现代艺术形式语言,从中抽取一些造型因素和构图法则加以运用,对中国当代绘画提供借鉴和开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2):215~216.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62.

作者:曹光宇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媒系

第六篇:凤翔民间艺术中的吉祥文化研究

摘要:凤翔位于陕西省西部的黄土台塬区,良好的地理环境为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农闲之余,当地百姓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不少作品通过借物言志、附会象征、谐音取字,把对生活的热爱,国泰民安的企盼,子孙后代的祝福,及未来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民间艺术之中,汇成了独特的陕西西府吉祥文化。

关键词:凤翔;民间艺术;吉祥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是以繁重的种植劳动为主要生活,但在农闲之余,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创造了民间艺术。凤翔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其南部为黄土台塬,塬面完整开阔,地势起伏不大,土壤肥沃,非常适合于农业生产。发达的农业为凤翔当地民间艺术创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凤翔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彩绘泥塑、木版年画、草编剪纸、皮影雍绣、漆器工艺等源远流长。泥塑、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的彩绘泥塑被中外美术界公认为“神州一绝”;凤翔木版年画与杨柳青、桃花坞等年画齐名。凤翔剪纸艺人以精湛的技艺多次代表中国民间艺术界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凤翔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正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赋予它生命的活力。古人们祈福于自然,寻求天地万物的统一,他们借物言志、附会象征、谐音取字,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国泰民安的企盼,对子孙后代的祝福,对未来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民间艺术之中,汇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吉祥文化。吉祥文化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却保存完整,它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在传统文化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

1生命繁衍的“喜”文化

旧时民间,喜事的涵盖面很宽泛,婚嫁是喜事,生子是喜事,获得功名是喜事,为老人过寿是喜事,就连高寿者去世也是喜事(白喜)。

1.1大红喜字

在婚嫁中大红喜字是必不可少之物。心灵手巧的劳动人民秉承中华文化之本源,在婚嫁喜庆之日剪出各种形式的喜字来增加喜气。剪纸在凤翔十分普遍,巧妇们用剪与刀两种工具,在红纸上剪刻出各种喜花。在中国传统的五行文化中,火与红色相对应,民间百姓则用红红火火来象征生活的美满如意。在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认为红色具有驱邪的功能,所以红色成为婚礼上主要颜色。凤翔剪纸构图布局突破传统喜字剪法,采用的多是“花中套花”的方法,外形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型等,配置各种纹样,如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将双喜置于图案的中央,预示喜上加喜、喜上连连。这是中国人渴望幸福、喜庆、祥和的美好愿望。

1.2老虎玩具、虎头鞋帽

旧时,凤翔人对首胎孩子做满月十分重视。亲戚、邻居、朋友会携带礼品来恭贺。尤其是孩子舅家礼品颇为讲究,富裕的家庭会送一个布老虎,插满各色各样的纸花,还有“长命百岁”银牌、银镯、银项圈、银腿镯,及虎头帽、虎头鞋等。贫穷的家庭只有布老虎和虎头鞋帽。无论富裕还是贫困,布老虎和虎头鞋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民间老虎有趋利避害、镇宅辟邪的作用。《风俗通义•祀典》中记载:“虎为阳,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锐,锉食鬼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在满月之日送幼儿虎玩偶及虎头鞋帽,是家中的长辈希望孩子能远离灾祸病夭的美好祝愿。

2追求幸福生活的“安”“祥”“财”文化

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平常居家,或是年终还是岁首,人们为了远离灾病、远离鬼魅,远离一切能让人身心受到伤害的事物,虔诚地企盼能在平安中生活,所以平安是福的观念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对平安的企盼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此外,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祝愿等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百姓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

2.1门神

门神,又称门画、门判,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早的年画。凤翔木版年画中的门神按尺寸分为三类:大门神、门神、小门神。虽然大小有别,但它们所选题材及内涵却没有多大区别。以平安为主题的有:方弼、方相;上朝秦琼、上朝敬德;坐虎秦琼、坐虎敬德;骑马秦琼、骑马敬德及执锏执鞭的秦琼、敬德。民间传说方弼、方相与秦琼、敬德威武神勇,令鬼魅望而生畏,于是将它们贴在门上,借以驱鬼魅,保平安。以祥和为主题的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鹿鹤同春。在漫长的小农社会里,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效率低下,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民间百姓只能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中国“家国同构”的显著特征,它视家庭关系为国家关系的先导与基础,家是小国,国是大家。鹿鹤同春是谐音表示,六谐鹿、合谐鹤,六即东、西、南、北、天、地六方。以鹿、鹤两种祥瑞动物来祈祷或祝愿春满人间,万物兴旺。

2.2五毒

民间百姓认为五月是蟾蜍、蛇、蝎子、壁虎、蜈蚣这五种毒虫出没之时,民谣曾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民间以各种形式来预防五毒之害。凤翔民间在小孩出世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前,都能收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或者称为“五毒绷绷”。这种裹肚上方下圆,用红布做面,五毒图样用白的、黑色、绿色及其他彩线搭配缝制而成。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驱邪、镇邪的色彩,用它能镇住五毒对人体的侵害,起到驱邪气、避瘟病的目的。金蟾镇五毒是凤翔彩绘泥塑老品种之一,它是将五种毒虫绘在一起,寓为以毒攻毒之意。当地百姓把它们当做“耍货”放在家中,以此来保家宅平安,保家人、小孩的幸福安康。

2.3吉庆有余

为追求富足的生活,民间百姓附会象征在抽象概念中寻求具体的象征物,这是民间艺术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吉庆有余是凤翔最常见的年画,画中童子手抱大鱼,身背戟,鱼尾后有扇子形状带有七彩飘带的磬。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延绵不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财富、生气的象征。鱼在旧时的财富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鱼同余谐音,故有“财中得余,富而有余”的说法。戟与吉,磬与庆谐音,所以就组成了这副寓意深刻、生动活泼的民间艺术品。

3表达美好祝福

中华民族注重礼尚往来,无论是庆贺节日,还是民俗礼节,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从未停止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福、禄、寿文化。福、禄、寿源于古代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方面赋予星辰至上的神威;另一方面使它们具有人格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这种观念成为古时民间世俗理想生活的写照。福、禄、寿文化反映出在农耕时代,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体现。在民间福、禄、寿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对三星的膜拜,而更多的是将它们所蕴含的美好寓意附着于民俗风情之中。

3.1纳祥、增福童子

凤翔地区世兴画局所绘制的“纳祥童子”“增福童子”一对年画是当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件。纳祥童子中的如意、蝙蝠、狮子都是吉祥之物,预示着能给家庭带来吉祥。增福童子骑于虎背之上。早在原始部落时代,关中一带就存在虎图腾崇拜,在民间虎被看做是镇宅辟邪的祥兽。这对年画中两童子乘坐吉祥瑞兽,有驱灾辟邪、纳祥得福,保平安富贵之意。在节日喜庆之际,还有表达美好祝愿的目的。

3.2五福

在民间艺术中,蝙蝠是出现率极高的一种吉祥动物。“蝠”与“福”同音,人们把祝福都寄托在具体的蝙蝠形象里。在凤翔民间艺术中,无论是木版年画,还是剪纸、雍绣,其中蝙蝠形象随处可见。最常见的是“五福临门”、“五福捧寿”,抽象的五福概念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五只蝙蝠,其寓意为长寿、富贵、康宁、有德、善终,体现出人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3加官进禄

禄,俸禄,加官进禄是指提升官职,增加俸禄。有了足够的俸禄,才能衣食无忧过上理想中的小康生活。禄不仅是地位的象征,也是物质财富的象征。凤翔木版年画中保留了一套加官进禄的传统作品,天官手举托盘,盘中站立一只小鹿,“鹿”与“禄”谐音,以此附会象征。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唐朝魏征就是天官在人间的化身。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辅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在民间他是智慧的象征,由他将学子们引入仕途再合适不过了。加官进禄年画以门神的方式贴于家中大门上,它承载着耕读家庭对学子进入仕途、步步高升的殷切希望。

3.4寿面与寿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十岁可称为寿。在不同的地区,祝寿的内容、形式各有不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寿文化。吃寿面是寿文化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很盛行。在凤翔,不论家庭的贫富,在过寿时必会有寿面。所食的寿面是当地特有的挂面,因为挂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所以又叫“长面”,凤翔话“长面”与“长命”谐音,故在过寿时吃挂面,以求长寿。寿与桃很早就产生联系,神话传说中就有吃蟠桃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民间取其吉祥寓意将桃子视为祝寿的必备之物。桃子是应季水果,不是四季都有,所以人们以蒸面制桃子作为代替。在凤翔,老人过寿时,已出嫁的女儿及外甥、子侄辈、孙辈等晚辈,都要备好寿礼去贺寿,最好的寿礼就是蒸寿桃,象征性地表达吃了寿桃就可长寿不老的寓意。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与宗教情怀;它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它能给予中华儿女战胜困难、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凤翔民间文化是陕西西府文化的精髓,其中的吉祥文化反映出西府人民不畏自然、不畏命运,敢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宋立达.具象吉祥———图说中国传统吉祥文化[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3]刘子健.浅析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内涵[J].美术,2003.

[4]巩珊珊,梁昭华.陕西凤翔泥塑虎的造型特征[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5]邰康锋.凤翔泥塑的典型吉祥纹样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7).

作者:张静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

第七篇:动漫设计作品中传统民间艺术应用分析

摘要:在动漫设计中,其中心观念就是创新性。面对中国动漫行业的长时间不景气的县长,将民间艺术与动漫设计作品相融合,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这种新式的艺术手法能够凸显动漫设计作品的主旨,并且对动漫行业进步有着助推作用。笔者将在下文中探讨民间艺术在动漫设计作品中的表现,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艺术;动漫设计;表现;分析

我国动漫行业由于创新性匮乏而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在互联网年代,我国动漫希望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挖掘来完成对动漫设计的创新。其是一类全新的理念,并且民间艺术与动漫设计的交融,会带来一系列的动漫设计方面的变革,这已经成了时下讨论的焦点问题——例如我国的动漫作品《秦时明月》,就是民间传统艺术与动漫设计结合的典范,其是有着浓郁的民间气息与韵味的新的尝试。笔者在下文中,将从传统民间艺术在动漫设计作品中的表现以及对其的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目前最受人瞩目的动漫行业现象。

一、概述

对我国动漫领域的演变,曾有人指出:“中国书法与鼠标”就能一语概之。笔者以为这是对中国动漫领域一类较为生动、别致的描绘。我国书法是独有的,传承者我国的民间艺术;而鼠标则是当代互联网年代下动漫设计中不能缺少的用具。通过中国书法与鼠标,不但能够在动画设计作品中加入民间元素,并且也是一次民间艺术与动漫设计作品的创造性尝试,能够助推动漫领域的进步。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动漫设计作品中的表现与分析

(一)传统民间艺术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

民间艺术中的乐曲、戏曲、功夫、礼仪风俗、服装等都能够为动漫设计听过灵感。在西方的众多动漫设计作品中,业已将我国的民间艺术与动漫设计向融合,这对中国的动漫设计来说借鉴价值极高。美国的《功夫熊猫》就是典例,其将中国功夫融入影片设计中,通过阿宝(《功夫熊猫》主角)憨态可掬的武术动作将我国民间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我国近来推出的《大圣归来》也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再以《功夫熊猫》为例,其杂糅了乐曲、功夫等我国文化的精粹,对我国影迷的号召力是空前的。所以,中国在对动漫作品实施设计阶段,要让民间艺术与动漫设计交相辉映,形成动漫领域的革命。第一,动漫设计能够编创乐曲。例如在动漫设计中加入主题曲、背景乐曲、配音等等音乐符号,能够凸显动漫作品的主旨,让情节看上去更为起伏,对角色的刻画也显得入木三分;第二,将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独特服装杂糅于动漫设计作品中。在动漫设计中为相异的角色进行打扮,凸显民间服装的独特个性,让动漫角色更能引起中国观者共鸣。

(二)推动民间艺术的有关表述、历史题材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

民间艺术中大部分有关的表述与历史题材是动漫设计中不能忽视的文化要素。所以,要将上述内容串联成一个整体。第一,推动民间艺术的有关表述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大部分的表述都渗透着浓烈的中国味,这部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表现模式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风韵,假如与动漫设计融合,对动漫主旨的呈现无疑能够画龙点睛。第二,推动民间艺术历史题材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我国的民间历史中有许多典型的历史题材,例如历史掌故、历史传闻等等。这部分民间艺术历史能够为动漫设计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在目前中国的动漫设计中,大部分人员都倡导西方故事中国画,通过引进西方的神魔典故来设计动漫。但是,在动漫国度中,例如美国、日本,其却借鉴了中国的民间掌故或民间小说来对动漫作品实施创编,并翻层出新,进而制作出口碑一流的动画巨制。(例如美国的《功夫熊猫》、日本的《龙狼传》等等)。

(三)推动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

在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性以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再现。例如中国的典型的民间艺术文化包含:皮影戏、山水画、木刻、剪纸等等,其是对民间艺术的完美诠释。动漫设计领域从1960年以后就对我国民间艺术文化实施了再创造,构成了动漫作品中的“中国派别”,当中皮影戏、剪纸与山水画就是典型。比如《猪八戒吃西瓜》就融入了独具匠心的剪纸技术来对动漫实施创设,并借鉴了皮影戏的轴承功能来表达,在动漫设计中开创了先河。在目前的互联网年代,中国的动漫设计要使用前卫的信息技术,并与民间艺术文化互相借鉴并融合,构成浓郁中国民间艺术风情、紧跟时代潮流的动漫作品,推动中国动漫设计领域的进步。

(四)推动民间美德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

动漫作品的主旨就是对我国民间美德的传颂与继承,对观者的道德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动漫设计中融入民间美德中的真善美,凸显我国民间美德的育人价值极为关键。首先,民间文化美德中的真与动漫设计的融合:动漫设计人员应从艺术的视角,利用艺术的手法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事进行映射。例如对生命、伦理、爱情、忠实、人性、道德等的宣扬应成为动漫设计中永传不衰与恒久不变的主题。其次,民间文化美德中的“善”与动漫设计的融合:善是大众的根本性诉求。所以,动漫设计中将善的观念进行宣传,能够让更多的观者在动漫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动漫设计里的“善”来自于日常生活,其精华的萃取能够映射一个时代的精神诉求。而且,动漫设计也不应忽略与我国传统文化道德的融合。

三、结束语

我国的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地大物博,可供挑选的素材又不胜枚举,这对动漫设计来说可谓是一座“宝库”,实现民间艺术与动漫设计作品的融合,能够创设出独具我国特色与文化号召力的优秀动漫作品,对我国动漫产业链的形成的帮助会极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刘桂荣,闫树涛.数字动漫艺术与民间艺术发展的美学思考——以河北民间艺术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6):121-123.

[2]王亚婷,王玉红.继承与复兴——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看中国动漫造型的本土化[J].大众文艺,2011,(22):117-118.

[3]孙素华.基于动漫技术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探讨与研究——以武强年画动漫产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335.

第2篇:艺术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特色;传统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

辽宁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辽宁文化产业未来发展重点为发展旅游业。开发辽宁省传统艺术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势在必行。辽宁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有复州城皮影、庄河剪纸、沈阳大鼓、海城高跷、金州龙舞、盖县风筝等。这些传统艺术文化形式都可以作为题材被开发成具有辽宁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一、复州城皮影

复州城皮影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大连地区民间艺术中,复州城皮影被列入世界级名录。皮影是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形式之一,随着辽宁省与其他地区多年的经济往来,以及皮影艺人对皮影艺术文化的孜孜奉献,皮影已经由不同途径传播到中国大江南北,提起皮影,童叟皆知,人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艺术文化了,皮影自然也成为街头孩童乐意玩耍的玩具了。复州城皮影有派系之分。皮影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国影戏逐渐形成西部影系、北方影系和中南部影系三大影戏。皮影艺术界人士认为现在流传在辽南一带的皮影为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支,是又由河北滦州皮影艺人带到东北并进入辽南的,所以复州城皮影当属滦州影派系。滦州皮影流入复州城后,与当地文化发生交融,继而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复州城皮影。复州城皮影根据演出风格的不同继而又分北派和南派。北派包括复州城内和城北的一些地区,表演比较舒缓、抒情;南派则火辣浓烈。复州城皮影制作工艺有讲究。复州城皮影以新宰的2-3岁的幼驴皮为影身材料,经过水泡、面刮、抻平、阴干、清洗、定型、再阴干、题材、描图、雕镂、上色、熨平、订缀,最后形成合意的成品。制作皮影作品的各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而且环环相扣.驴皮表面呈油质光滑透明状,上色均匀,雕镂整齐,人物器具根据剧情文化合理设计。从滦州皮影到复州城皮影,曲目剧情变化很大。例如最初滦州影戏从当地的民歌中吸取营养,形成了“拉场戏”如“小姐思夫”“四季歌”“四大丑”“三娘打水”和“五更调”等;还有神话传说、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忠孝节义等内容题材也被民间艺人演绎成皮影剧本了。皮影表演中各个元素造型讲究。人物造型根据曲目所表现的题材、历史背景合理定制;在解放前,皮影的舞台搭建非常简易,只在一台板上边搭蓬、立围、插杆、驻杖即可。解放后,皮影被慢慢走出阴影,成为街头巷尾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现在,皮影戏以公司戏团(大连复州城皮影戏团)的形式进驻人们生活,舞台固定化了,搭建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银幕、灯具、影箱等材料选择、尺度设定、照射效果、道具分类都极为讲究。复州城皮影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也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数量之多,作品之工整,可为全国之首。开发复州城皮影旅游纪念品市场,对瓦房店经济、大连经济、辽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庄河剪纸

辽宁地区剪纸艺术以庄河剪纸为代表。其剪纸艺术类型有天棚悬花、花簇团花、玻璃窗花、墙花(角花、炕沿下边花等)、喜花及单纯的剪纸花等。剪纸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将汉族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题材通过象征等形式表现出来,构成寓意深刻、亲民从民的艺术画面,给人美好的联想。现代剪纸题材不固定,最大的特点表现为“见什么剪什么”,内容较活跃,不受时间环境等因素控制和影响。剪纸材料的选择要与其用途相联系。剪纸一般采用单色纸、彩色纸、草浆纸、竹浆纸、金银箔纸、宣纸、绒纸、电光纸、薄纸、厚纸、锦帛等材料。逢年过节家家房檐粮仓悬挂张贴的,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用的剪纸一般采用单色草浆纸或绒纸;张贴在玻璃上的装饰用的剪纸一般采用电光纸等等。纸材的色彩基本上以红色为主。红色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等。也有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纯度较高的色彩。传统剪纸纸色的选择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红色。现代剪纸艺术给纸色的选择赋予了随机灵活性,不受制约因素影响。在剪纸的手法上,庄河剪纸还是沿袭传统的以阳刻为主,偶尔也有以阴刻表现主题的。庄河剪纸强调自然物件的主观臆向,将自然物件以极度抽象概括的符号,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阳刻有利于将自然物件饱满化、夸张化、厚重化,更容易反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高度热情。主要代表作品有《双喜凤凰》《寿星》《双蛇送福》《凤凰牡丹》《抓髻娃娃》《双喜鸳鸯》《十二生肖图》《麒麟送子》等。2013年5月23日到9月30日,庄河市举办了“比赛在大连,观光到庄河”主题活动新闻会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特许商品庄河剪纸签约仪式。本次主题活动标志着庄河市“全运攻略”的开启,更是标志着庄河市政府将庄河剪纸以商品的形式正式纳入旅游纪念品开发计划项目。如今,庄河剪纸已经由河北石家庄启明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剪纸商品。美中不足的是,庄河剪纸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品牌化理念建设力度不足。

三、沈阳大鼓

小时候大人总喜欢带着我们去听“大鼓书”,也总听长辈们说,表演大鼓书的人是从沈阳来的。沈阳大鼓是东北大鼓的分支,曾一度盛行。沈阳大鼓早期是以乡村为根据地展开演出,舞台、演员化妆等都就地取材,非常古朴,所以当时的沈阳大鼓也被称为“屯大鼓”。演唱的曲调都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乡土腔调,唱词多半取自历史典故或自编。大鼓书用的乐器有1人自击鼓、快板,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直径在25厘米左右,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照不同曲种、演员身高可以调节高矮),用竹制的鼓锤有节奏地敲击鼓芯或鼓帮。快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现如今,沈阳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无论是城里的还是乡村的,沈阳大鼓的原始市场已经不复存在了。沈阳大鼓的传承和演出遇到空前的绝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传承和发展沈阳大鼓刻不容缓。目前,沈阳市已开展了普查征集资料实物,编撰东北大鼓系列丛书等工作,以保护濒危的东北大鼓艺术。沈阳大鼓的传承和沿袭应该审时度势、另谋发展。比如在旅游景区开鼓书茶馆,旅游者在休息时,便可以欣赏到传统大鼓带来的亲切与关怀;以大鼓书乐器为题材设计旅游纪念品,旅游者将沈阳大鼓乐器保存流年,慢慢领会其中蕴含的沈阳大鼓艺术的灵魂与激情。

四、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是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中一朵最为亮丽的奇葩。海城高跷由海城秧歌与高跷结合而成,也称为海城秧歌。最初是两脚落地,俗称“平地秧歌”,后变为高跷。它以火爆为基调,又有严谨、细腻、欢腾、奔放、抒情、诙谐为特色,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配以特色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极具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的海城高跷艺术。改革开发以来,海城高跷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蓬勃的英姿展现在世人的面前。2008年,海城高跷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助兴演出;2010年,海城高跷参加上海世博会辽宁活动周演出;2010年,海城高跷秧歌参加山西大同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高跷的来历有一段典故。传说在民间,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被派出使邻国,邻国人人都要笑他个子矮小,他就想办法给自己装了一双木腿,身材顿时高大起来,把邻国君臣逗的啼笑不止。慢慢的人们将这个“木腿”发展成具有能健身和娱乐双种功能的踩高跷活动。高跷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从前,在两金城的城里城外人民非常友好,联系紧密。特别是春节时都要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谁知来个贪官,想利用这个机会大捞一把,就规定,凡是进出城门的,都要交过路费。百姓不交,他就关城门,不让百姓出入。后来百姓就想出踩着高跷跨过城墙的办法,继续互相往来。海城高跷道具简单,但木料的选择很讲究。高跷的腿部必须采用榆木、槐木或柳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并且木身要直,砍下时间长或腐朽的木头坚决不能用。根据高跷戏种需要将木头加工成适当长度的木棍,再将木棍削成上扁下圆形状,刀法要流畅,刀痕要均匀,“腿”要光滑。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而定,脚踏板到“腿”的上端基本不能长于人小腿的长度。高跷的绑腿绳,用没有伸缩力的宽布条制成,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如果将海城高跷制成旅游纪念品,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一般高度可以设为50厘米即可,制作技术工艺要严谨考究。纪念品要经过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化包装和品牌化宣传等过程,使纪念品迎合景区文化,与景区品牌形象策划理念得以充分彰显。

五、金州龙舞

具有120多年的金州龙舞是汉族民俗舞蹈的典型代表,也是大连地区乃至辽宁省汉族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更是沿袭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龙文化。2005年,金州龙舞代表中国龙舞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经被中国文化部批准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起源于荆楚之韵、精巧纤丽的南方龙舞,融合当地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从制作到表演都具有了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族文化特色品格。金州龙最开始的时候,其龙头龙身的硬节及龙尾部分,都是用纸糊裱的。龙身回旋的软节部分用绸或尼龙布浆绷连接。金州龙舞在表演和队员的表演上非常讲究。其舞姿灵巧曼妙,神秘莫测而又富有摄人心神之魅力。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19个舞龙队员。舞龙有盘龙、龙出海、龙抬头、龙打滚、金龙戏珠、龙摆尾等近40多种;在舞龙的动作编排上,金州龙舞讲究和谐、默契与美观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汉族审美习俗融汇其中,舞动起来更加勇猛矫健、气势轩昂。金州龙舞的伴奏音乐、乐器、队员服饰主要还是来源于东北秧歌。音乐有《备马令》《单鸟》《龙摆尾》《八条龙》《鸾凤和鸣》《百鸟朝凤》等。乐器主要有大鼓、堂鼓、锣、镲、铙钹、台锣、唢呐、笙、竹笛等。队员服饰色彩对比强、纯度高、色彩种类繁多。金州龙舞以其不断创新变革的精神和代表一方特色的魅力,演绎着一个地域代代相传的民俗风情。将金州龙舞的龙形象和表演者形象缩小,配备电子系统,模拟舞龙,设计成旅游纪念品,对于辽宁省的旅游文化宣传会有景上添花之妙。

六、盖州风筝

盖州是一个具有满汉杂居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区。风筝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当地艺术文化之一,它承载着当地风土民俗、民族文化、地区特色、城市文明。盖州风筝有大、中、小、微型的硬翅、软翅、平面、立体、板式、串式、折叠式、组合式等不同的类别。其造型一般以花、鸟、虫、鱼为主,还有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作为风筝创作题材的。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在风筝制作之前,制作者先根据题材设定,第一步,在备用纸上勾勒草图;第二步,依据图样尺寸,准备好制作风筝的材料;第三步,用竹子搭风筝骨架;第四步,将选好的毛料用蜡烛或者炭火烤制,使之按照计划成型;第五步,将风筝骨架采用“叨线”式捆绑好;第六步,用自制的浆糊进行裱糊;第七步,用矿物质颜料为风筝上色;第八步,用蛋清自制或买的定画液为风筝固色。盖州风筝在设计结构上精致、严谨,面料多以有一定厚度的薄棉土布为主;上色均匀、饱和度高,色彩艳丽、对比度强,上色后;手法上以手绘为主,显得更贴近民众。通过研究辽宁省有代表性和特色明显的传统艺术如复州城皮影、庄河剪纸、沈阳大鼓、海城高跷、金州龙舞、盖州风筝等所蕴含的当地民俗特色、民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艺术文化属性和内涵,挖掘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延展空间较强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寻找辽宁省旅游市场中潜在的旅游纪念品商机,为开发和设计具有地区特色的辽宁省旅游纪念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参考文献:

[1]童芸.皮影[M].安徽: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13.

[2]李鹏.风筝[M].安徽: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13.

[3]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王伟,王连海.民间玩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6]刘仁智海城高跷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J].剑南文学,2013(1).

[7]张兴全,张孟奇.庄河民间剪纸艺术概述[J].品牌,2014(10).

[8]张燕.谈金州龙舞的品牌保护与发函[J].艺术与设计,2014(4).

第3篇:艺术文化研究范文

摘要: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这里盛产茶叶,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采茶民俗,丰富的茶事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茶农淳朴自然的生活风貌。本文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介绍,以期对民族传统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粤北;采茶民俗;茶文化

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这里风景秀丽,景色怡人,是茶叶的盛产区。他们整日在山间劳作,与自然亲近,形成了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茶农们在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艺术活动,例如茶采曲、采茶舞等表演形式,既丰富了当地的茶文化,也凝聚了丰富的艺术财富。粤北采茶民俗中的采茶曲不仅唱腔优美,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及浓郁的客家风味。粤北采茶民俗在清代就有很多记载,采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粤北采茶戏最初的曲调来源于赣南和闽西地区,之后又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戏种。由于这一戏种与当地的民谣在旋律与艺术特征上十分相近,粤北采茶民俗与赣南等地的采茶民俗也十分相近,因此,这一戏种很快地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中,虽然各地的采茶民俗的艺术特点十分相似,但是由于语言差别较大,茶文化艺术形态也各具特色。粤北采茶民俗所运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演员们歌舞相伴,旋律活泼灵动,格调清新自然,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现状十分贴近,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粤北采茶曲不仅提升了戏曲的艺术欣赏力,而且对粤北地方采茶文化的流传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粤北采茶民俗特色

粤北地区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这里的茶农在田间耕作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事动作,充分展现出了茶农丰富的创造力。在粤北采茶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采茶歌,早期的采茶歌发展于赣南等地,无论是内容还是旋律上都极具传统民间特色。从表现内容来看,采茶民俗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山水风光以及茶农的劳作活动和感情,内容丰富而广泛,真实自然。与此同时,还融合了许多当地的民间小调和山歌,丰富了采茶歌的曲调。其中最具代表的采茶歌是《采茶谣》,这也是最早的采茶曲之一。粤北采茶民俗中包含了许多茶文化历史,其中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思想与心情,在采茶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牡丹调》。《牡丹调》是粤北采茶曲中最具音乐表现力之一,也是采茶调北路曲调的重要唱腔,在许多流传甚广的采茶民俗中都有广泛运用。在采茶戏《卖杂货》中,仅《牡丹调》一个曲牌就唱了25分钟,可见此曲牌运用之频繁。在20世纪80年代,地方采茶民俗的发展日渐繁荣,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粤北许多现代采茶民俗都被不断挖掘出来,即使是当前网络繁荣发展的时期,采茶民俗也被运用到各种场合中,由此可见,粤北采茶民俗有着强大的表现力,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发展。采茶民俗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观众,反映的也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因此采茶民俗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采茶歌和采茶戏的剧目和作品也越来越丰富,采茶曲的内容与旋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中,传统而古老的采茶民俗也被赋予了多样化的情感表达。茶文化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其中细微的差别情绪也有了更多要求。因此,在许多采茶民俗活动中,为了满足各种演出的需要,传统的采茶曲、采茶戏等艺术形式也不断变化,经过更多不同手法的处理,变得更加真实自然,进一步突出了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在采茶戏《借婚记》中有一场描述的是乡长在得知集体婚礼是做假之后,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而羞愧不已。在这段采茶民谣中,人们可以从采茶活动中感受到古代茶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同时以茶入景,对人物了解更为深刻,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茶的意境,同时也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其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采茶曲《寻梦》在采茶戏《人生路》中的运用,也充分地展现了主人公心事重重的内心活动,使人们对于独特地域的茶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采茶民俗的了解以及茶艺术形态的感知更为深刻。

2粤北茶文化的艺术形态

在粤北农村,广大群众对茶事活动十分喜爱,于是以茶事形态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茶事艺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采茶民俗。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民俗来自于现实生活,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小人物都编进了采茶民俗中,而其中所使用的动作和对白真实而自然,尤其是粤北客家话的运用,更加通俗易懂,活泼亲切。粤北茶文化的艺术形态极具地方特色,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夜偷寒衣》里,主人公不想做衣绣花,却不得不做,她边做边唱:“手拿绣花针,像有七八斤,打开花样看,横竖一大捆。绣龙不像龙开口,开口就要咬死人”,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很有趣味。除此之外,在对一些采茶民俗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较严格的要求,所以,在采茶文化的艺术形态上也要做到动作语言的准确和清晰,要熟练掌握其文化特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茶文化语言,发挥其内在的情感诉求。茶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丰富多样的,采茶民俗包括了广泛的茶事表演活动。从茶事活动的表演到采茶戏曲的演唱,是采茶民俗最常见的形式。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艺表演形式,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与对话都编入了民俗之中,例如采茶曲的演唱伴奏等,演员们可以单演唱,也可以搭挡演出。这些演唱中会有衬词衬句,能够使演唱的气氛更加欢乐,以此来突出不同的角色,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在采茶民俗表演中,有许多说唱的表演,风格也很丰富,这些表演生动地展现了客家语言的浓郁特色,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而且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将方言融入到采茶民俗中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因此,极具特色、幽默诙谐的地方语言使茶文化艺术更加隽永深长,使观众能够从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3粤北采茶民俗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茶文化的发展与民俗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采茶民俗中,茶戏和茶舞等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配合不同的情境,无论是韵律还是内容风格都是丰富多样的。采茶民俗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采茶歌舞的发展也是如此,从表现内容方面看,采茶歌舞大多描写的是茶区的山水风光和茶农们的生活劳作。在粤北采茶民俗中,采茶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器乐伴奏,有歌曲伴唱,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更易于观众接受和喜爱。在茶文化艺术形态中,粤北茶农们在摘茶采茶过程中的动作与形态,以及在劳作中传唱的茶歌,与当地的民俗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了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茶篮灯”,这种表现内容主要是表演者要身穿采服,挎着扇子和竹篮,表现与茶相关的活动,例如上山、下山、种茶、摘茶等,这种形式主要是地方采茶民俗极具茶事知识的人来展现。比如《小卖杂货》里的民俗特色,整个人物的动作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粤北采茶民俗中,有许多艺术类别都需要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使采茶活动更具艺术表现力。在粤北民俗中,由于采茶歌舞的艺术特点丰富,内容形式十分贴近百姓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因此也充分地展现了茶农们的劳动生活。这些来自于生活中提炼的表现形式,格调清新,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4对茶文化艺术发展的建议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艺术范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茶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粤北采茶民俗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茶文化艺术形态从最初的单一发展到后来丰富多样,内容广泛的题材内容,使茶文化艺术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无论是传统民俗还是现代民俗,茶文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出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对粤北采茶民族的关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茶文化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粤北民俗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茶文化艺术的发展要获得长远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实力,即茶文化本身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加以运用,同时能够加强宣传影响,将粤北民俗能够不局限于地域性,向外部延伸,让更多喜欢茶文化艺术的人了解这一民俗文化,通过广泛传播,使粤北民俗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其次,在实际推广时,虽然使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但是仍然要运用规范的字音,不能破坏了民俗的艺术特色,从全新视角来解读粤北民俗文化。在茶文化艺术发展中,民俗特色发挥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各种茶艺表演中,要充分展现民族茶文化的影响力。最后,要重视粤北民俗的科学发音,虽然采茶民俗来自于传统民间,但应从理论上加以科学规范,建立正常的认知概念,在科学的指导下展现出粤北采茶民俗和民族茶文化艺术浓浓的地域韵味。综上所述,粤北采茶民俗作为地方茶文化艺术形式,充分形象地展现了当地茶农自然淳朴的生活风貌,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的特色分析,不仅能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促进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承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傅瑾.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李娟 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豫剧文化艺术的传承

摘要:环境赋予了不同艺术形态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艺术形式也无不带有鲜明的地方气息与特色。戏剧艺术也不例外,它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人民大众,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表演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的审美感受,使得戏剧艺术广受人民大众喜爱,深入人心。然而,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给戏剧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戏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危机。传统戏剧究竟何去何从?笔者试从传承角度浅析对豫剧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河南豫剧;文化传承;文化生态

一、对豫剧源流的考证是传承豫剧文化的基础

关于豫剧的起源,说法众多,因其是梆子腔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后者一直沿用了对豫剧“河南梆子”、“梆子戏”等的称呼,如河南豫剧理论家马紫晨先生在其著作《豫剧源流辨析》中提到:“直到建国初期,由于受当时剧坛风尚之影响,豫剧雅号才日趋通行。”对于豫剧的源流考证说法也较为不一,简单可以概括为“本土说”——起源于清朝时期流传至今,。“西来说”——起源于陕西秦腔和山西梆子,笔者此处不多做赘述。作为梆子腔系重要支脉的豫剧艺术,在其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已经走过了近300多年的历史,它依托中原大地的宽阔文化胸怀,借鉴、吸收、揉合其他艺术门类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魅力,也由支离分散的弱小状态发展成为中国五大戏剧种类之一。笔者认为,在优秀文化艺术面临传承危机的时刻,我们豫剧艺术文化研究者首要任务就是辨析其流传源流,从根本上寻找传承生态遭到破坏的原因,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二、豫剧的发展离不开其精神来源——民间艺术

豫剧以其别样的艺术魅力影响着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们,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后,这种艺术魅力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在漫漫长河中逐步壮大起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五大剧中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豫剧的表演艺术表达了老百姓对戏剧艺术的审美心理需求外,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豫剧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在对豫剧艺术形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从豫剧脚本的创作、演员的表演到唱腔的处理等无不流露了豫剧与中原大地各种民间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豫剧在形成自己独特唱腔之初,无论从剧目选择,还是声腔处、弦戏、卷戏等剧中的影响,在表演艺术上也能看出来对它们的借鉴与继承。如豫剧里的身段功夫折射了对卷戏、罗戏的借鉴,而刀棒功夫则是对弋阳腔的借鉴。随着对豫剧艺术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著名唱段“抬花轿”选段中的掀轿帘、耍手帕、玩扇子等动作中可以找到秧歌的身影。因此,笔者认为,保护豫剧传承生态环境,寻找合适的传承之路,离不开对豫剧精神源泉起着支撑作用的民间艺术文化,我们应从广处着眼,从各种艺术形态的紧密联系中发现传承之问题,寻求适合之路。

三、豫剧艺术是多彩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原地域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直接影响了豫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为豫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笔者以为,研究豫剧的传承环境,离不开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它们是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首先,民俗活动是豫剧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河南地处中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交往等无不交杂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民间有“图热闹”、“看戏耍社火”等习惯,而这些民间风俗习惯为传统戏曲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四季交接、节日之际,人们就会根据百姓需要安排豫剧的表演,这为豫剧在民间影响力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再者,一些农村的民俗习惯,如婚丧嫁娶等,也为豫剧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豫剧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民俗生活的滋养。其次,豫剧艺术是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艺术高于生活,但源泉亦是现实生活,豫剧艺术集中体现了这一说法。豫剧艺术中的故事情节大多选曲了河南的生活素材或民间传说,如著名的包公戏、水浒传戏、杨家将戏等等,因此,这些经典的流传剧目凝结的正是日常老百姓的喜好与期寄,是河南民众观众审美习惯选择的结果。

四、对戏剧保护传承的建议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豫剧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审美群众的不同、内容与时代的距离等等都是豫剧艺术面临的严峻考验。信息化的时代把大家的眼球集中到了互联网,由此,以开放式的演出为主的豫剧表演艺术失去了不容小觑的观众……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豫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综上所设,笔者认为,对豫剧的保护可从以下几点为参考:第一,保护豫剧赖以生存的民俗网。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特定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豫剧同样如此。上述我们已经提到,丰富的民俗活动是豫剧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民俗生活的多样性是我们豫剧传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第二,结合时展,与时俱进。审美群体的改变、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等都是阻碍豫剧艺术传承之路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在保护豫剧赖以生存的民俗网同时,力争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创作出适应当下社会需要的豫剧作品,为豫剧的进一步推广做好前提工作。第三,保护好传承生态与媒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都借助于一定的平台与媒介,而目前发展较好的只有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梨园春》节目,在《梨园春》节目独占鳌头的背后,我们要警觉到信息媒体对传播传统戏剧艺术的意义与重要性,应多方面的拓宽这种交流平台,切不可只做唯一,只有唯一。

参考文献

[1]张凌怡,刘景亮,李广宇.河南曲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丁永祥.怀邦文化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闫乃珍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第三篇:岭南画派中广彩文化艺术特征思考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用景德镇的素白釉瓷为胎,加以彩绘后烧制的釉上彩绘瓷器,其生产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我国清朝“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外销瓷器品种中的一种,也是我国优秀的釉上彩瓷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广彩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陶瓷,特别是其瑰丽且兼具中西文化色彩的纹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项文化遗产。

一、广彩的起源与发展

广彩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中西陶瓷贸易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瓷,只是初期制作广彩的师傅、颜料、素瓷都来自景德镇,并且依照景德镇的纹样来加工,故广彩的特色并不明显。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广彩才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当时的广州工匠借西方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来又把这种技法用在从景德镇运来的白瓷胎上,成为珐琅彩,这便是广州彩瓷的萌芽。织金彩瓷是最早的广州彩瓷珐琅彩产品,因为它的高贵艳丽,广受中外贵族、富豪的喜爱。起初,广彩只是根据欧洲商人带来的特定图案进行绘制,用于外销。到了明朝,彩瓷在艺术特征上与西洋绘画的手法相结合,并绘上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制花卉、风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的,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图画。19世纪,在中美开展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美式广彩的装饰出现了新的内容,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并且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开始用中国缎锦纹样作为瓷器装饰,并形成了织金彩瓷的独特风貌,广彩的装饰艺术终于发展成熟了。广彩既继承了我国传统彩绘瓷器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西洋画法,在众多的彩瓷中标新立异,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施加金彩之后更加绚彩华丽,故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名于世。

二、广彩中的岭南风情

广彩多用于外销,虽然受西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影响,但装饰内容带有中华民族特色。广彩的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各式花卉图案、带有吉祥含义的花鸟蔬果、有着洛可可风格的折枝卷草、仿制欧洲铜版画的动物纹,以及描绘世俗生活的中式人物纹和西洋人物纹等,其中人物纹最为丰富多彩。而带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所绘内容基本上是以人物、山水、动物为主。广州处于岭南文化中心,岭南文化绵延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人物纹最为丰富多彩。广彩人物纹又分为中国人物和西洋人物,大多是描绘世俗生活场景,其中西洋人物中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宗教题材等。而清末民初带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内容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佛道题材以及文学题材,表现世俗生活场景的则较为少见了。与此前的广彩人物纹相比,具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画面简洁雅致,人物笔简神全,人物数量不多,情景也简单了许多。风景纹有中式和西式之分,其中多是将自然与建筑结合。这段时期的广彩绘法受岭南绘风影响,山水风景作品与传统中国山水画相似,以树木、河流、山川、房屋、人物组合为主。还有一些广彩的风景作品不单只是描绘山水,还会增添一些人物,使山水风景更具生气。动物纹是广彩中的一个重要装饰图案纹样,但作品较少,主要有鹿纹,也有少量龙凤纹,其余基本是花鸟作品。这些动物纹往往是富有寓意的,并且色彩鲜明,极富洛可可的艺术风格。因为受到岭南绘画注重写实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单独描绘动物的广彩作品有所增加,表现手法也不再是图案化,而是更加接近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动物形象,一般比较写意。

三、广彩的表现形式

受岭南绘画影响的广彩除了描绘的内容与以往不同之外,表现形式也与之前有很大区别。如在画面的布局排列上,嘉庆时期以前的广彩是构图繁密和舒朗两种风格并存;道光时期以后的广彩则以繁密为主,很少留白。受岭南画派影响的广彩作品很少会在器物的边缘加上边饰,即使要加,也非常简单,如用红、绿、墨彩所绘网格纹或一小圈锦地花卉纹,其边饰与以往的龙凤纹、锦地开光纹、各种带状图案纹等繁复华丽的边饰相比,更为简洁。另外,岭南画派注重布局与意境,一改广彩山水风景配以边饰的习惯,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形式,在器物构图上随意伸展,自由穿插,更加凸显山水画的意境和主观情趣。广彩作品一改以往的惯用绘法,不再采用边饰和开光,构图也变得简洁明快,画面有较多的留白,不再繁密,瓷绘内容也基本都是文人画的内容,并加上署名款和印章。在发展初期,广彩用色受景德镇瓷器影响较大,所以当时生产的广彩大多颜色素雅,但到了繁盛时期,因融合了西洋画法,广彩开始变得华丽繁缛,广彩绘画也以浓彩厚涂为主。19世纪中期以后,广彩达到了繁盛阶段,并形成广彩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织金”就是对广彩这一独特风格的准确描述。到清末民初时,岭南画派的画家开始加入广彩的创作,并在广彩绘画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技法,颜色变为清新素雅。一些广彩山水纹盘受景德镇瓷器的影响,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鼎盛时期的广彩,因装饰效果的需要,瓷绘线条均是粗细均匀的轮廓线,仅起到定型作用,并不是为了美观,这与写意多变的线条渐行渐远。逐渐演变成一种与传统中国画式的瓷绘方式不同的装饰风格,尤其到晚清时,画法更是粗率。到了清末民初,受岭南绘画影响,文人开始注重笔法、意境的画法,笔法从以前的工笔为主演变成半工笔半写意或是以写意为主。此外,受西方古典油画的影响,文人把中国传统国画的写意手法运用到广彩的作品中,也有运用写实手法的。

四、结语

广彩是从中国传统釉上彩的母体中诞生的,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且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岭南画派的参与,促进了广彩地域特色的形成,丰富了光彩瓷器的绘画样式,同时也提高了广彩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林蓝,赖荣幸.岭南地域美术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J].美术学报,2015,(1).

作者:曹宇匆 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专业2014级研究生

第四篇:本土文化艺术价值的传承创新

摘要: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核心所在。地方高校应把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研究作为其首选的研究对象,利用高校自身的人才优势来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艺术。

关键词:本土文化;高校优势;传承创新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随着经济活动对文化艺术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极易造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同时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也促使文化艺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使人们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也较以往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市场与文化观念双重变革下,作为市场相对狭窄的许多原始的本土文化传统正在急剧消亡和改变。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核心。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如果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荡然无存,那么,这个国家在精神层面上就不存在了,现在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这一严重问题。中国国土广袤,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不同文化艺术,这些数量巨大的文化瑰宝共同形成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而今这些地方艺术形式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正在消亡,以戏曲为例,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的戏曲剧种由原来的近800种减少到200种左右,75%的戏曲剧种已然消失。只有我们从地方艺术的发掘与保护上做起,才可能把我国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共同做大、做强,而地方高校在本土文化引领方面的作用需要大力加强。大学各种职能的确立与发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符号,现今利用地方高校的优势领导社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具有价值观角度的教育本质论的理论依据。如若把本土文化艺术的研究作为地方艺术高校或高校艺术院系首选的研究对象,那么我们可以利用高校的一系列优势来发掘和弘扬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集中,中国的各类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高校的专业教师与学生队伍可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地方高校作为科研与教学的一线,对于本土文化艺术价值的发掘是具有使命的,其优秀的人才储备与组织形式对于课题的开展具有天然优势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高品质专业人才,地方高校的师生很大程度来源于本土及高校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对于自己家乡是充满感情并无比熟悉的,在本土文化的理解上也比其它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加深沉和强烈。以我校的美术学院的版画课程为例,本地的常宁版画与邵阳滩头年画以及湘西的傩戏都是课堂教学中常常例举的具有湖湘文化代表性的造型元素,在这些课程的开设中,籍贯使来自这些地方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迅速进入教学状态,对很多对其他地区来说比较陌生的艺术元素和生活场景都非常容易理解,同时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怀对这些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产物都十分的熟悉与自豪,在课堂中都表现的非常积极与主动,能够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全面甚至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的回答,在课堂问答和讨论的环节中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充分体现了地方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熟稔和热爱,这是一种学生在发掘本土文化艺术价值的时候所自然散发出来的天然的热情,同时这种热情在收集与之关联的资料时也能充分发挥本地人的优势,在工作的开展中过程往往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高校各类学科齐全,能够全面的在本土文化艺术价值的领域进行深度研究,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探寻,同时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方式也能带来集思广益的效果,极有可能为本土艺术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带来新突破、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多年以来,我们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一直是以课题领域所在的学科作为主要研究重点,然而科学在21世纪以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与技术的融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渗透,这使科学更加变成了一项社会综合事业和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成为研究的大趋势。以本土文化为代表的艺术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科学,也是重要的自然科学。例如湖湘文化研究,其本身就是艺术、宗教、经济、民族、民俗、社会历史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非某一个领域能够单独完成的研究,只有依托高校在学科方面的优势,才能全方位的开展研究。例如在讲授湖湘文化的课程中常常涉及到美术、民俗、音乐、文学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的教学不是某一个领域的教师可以胜任的,需要利用各学科的合作将教学与课题的研究相结合才能使研究的深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能够促使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挖掘,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并能够通过新课题的设立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本土文化的传承都是十分有利的事情。因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是要激活主体,高校的师生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深受先进文化的感染,理应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最前沿,充分释放其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

三是地方高校在推动适合本地形势的高校与产业的结合方面极具优势,能够因地制宜的推动传统文化领域的技术更新和换代。作为教育主阵地之一,高校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果仅靠高校的一己之力那是难以完成的,我们在重视高校的科研项目产出的同时更要注重高校与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形成优势互补的条件下,才能大力地推动文化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今的博物馆各项文化展出中,不再单独地拘泥于展品的展出和文字介绍,而是把展出的主题运用高精端数字技术电子设备,通过声光电的丰富演绎与再现,生动形象地使观众产生共鸣并对展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还能更好地完成文化宣传的目标。例如现在正在筹建的“数字湖湘文化资源新媒体虚拟互动创新数字博物馆”,就是在当下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这一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博物馆,我相信这样将静态转化为动态技术的新兴主体在未来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势必会产生产学结合双赢的效果。同时,在另一方面,大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校园文化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也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利用本土文化的资源,以产带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大学生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星星之火让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得到广泛认知和接受,起到真正的燎原之势。只有促进地方高校与本土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加快培育具有高新技术特征的本土文化创新平台,才能提升本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发掘出本土文化艺术价值。

第4篇:艺术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武术服饰;艺术符号;象征

武术的各大门派、拳种套路,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术,其中每个门派、每种拳种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现实创造,中国武术服饰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体技术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一种武术套路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它的生成、积淀、延续,都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宗教、历史、语言、艺术、科学的发展有关。每一种武术套路服饰的生成,都是这个武术套路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通过对武术服饰作为艺术符号的象征性研究,管窥武术文化的艺术人文内涵,透视人类的艺术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文化情结,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达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术服饰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象征

1.1服饰与文化符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1]而服饰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因此,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人种的生存和延续。但人类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人类对符号能力的运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成为可能。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但“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达。”[2]所以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的途径,而服饰正是“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3],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因此,非语言的事物,当人们用它来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过它来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时,它就成了文化符号。

1.2武术服饰与艺术符号的形态与表意特征的契合

艺术符号是文化符号系统中的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类,它作为一个传达媒介只有在与艺术意象及艺术形式达到最佳结合时才能建构起来。也就是说,艺术符号的生成必须构成双重契合:与审美意象的契合和与艺术形式的契合,要达到这种双重契合,服饰的设计必须对这个新生的艺术符号进行文化和审美的挖掘。只有这样,这个艺术符号,才具有文化与审美的特殊性。武术服饰艺术构成的元素符号: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等,从不同角度传达出武术套路文化心理。武术套路服饰艺术的文化性,构成其形式的元素符号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由物质材料组成并受众多物质因素限制、表现使用功能意义的“物质形式”,又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4]表现着精神方面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着明显的“艺术符号”的典型特征。武术服饰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武术文化的标志,中国文化的标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5]各武术套路通过利用服饰的造型、材料、色彩、工艺,激发人的视觉想象和情感体验,通过隐喻暗示、联想对比等方法,传达出武术套路特有的武术套路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武术套路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因此可见,武术服饰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武术文化发展过程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的意义在于通过武术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去窥视武术文化外在“形态性”与内在“表意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征的统一。

2武术服饰艺术的外在形态性

2.1意识形态的物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引起精神的共鸣和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然灵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6]。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中,样式或饰物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表现出强烈的本武术套路特色,是该武术套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特殊的衣物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在武术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各武术套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体文化,通过武术服饰,创造了许多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符号,并绣、染在武术服饰和其他与武术相关的事物上。人类许多行为最初只是模仿,是对直接经验的继承,通过特定的行为影响和控制身外的事物,如早期的“图腾”。“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实践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类的早期或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色彩显现得更为浓厚。”[7]在意识思维物化的过程中,将“意象化”[8]的情景复制到本体实物上。比如:武术套路服饰的刺绣,多以盛开的生机勃勃的鲜花,抑或是栩栩如生龙玉凤等等为主要背景。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将自然界的艺术元素镶入到个体意识想象的空间里,再通过物化的形式“具象化”[9]的表现出来,通过刺绣图案象征自然生态的和谐。所以,各武术套路服饰中出现的刺绣图案是人类想象意境中的具有创造性艺术符号的表达,是构成各武术套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2.2非意识形态性的物化:标识性的“品牌”象征

人是使用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各族人民大量使用审美符号的象征来表达各族文化的意义。[10]这种审美符号的象征是各族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是凝聚各族人的精神,吸引各族人心的向心力,是识别认同符号。同时,由于各个不同武术套路、门派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服饰的风格必然存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所谓形态性,是指文化符号所指代的物态属性,[11]它易于人们通过文化符号的外在形态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根本属性。在武术服饰文化中,服饰作为武术文化的外在性文化符号,它也具有对各武术套路、门派标识性的“品牌”[12]象征意义。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通过服饰的设计、剪裁、色彩等艺术元素,成为了辨识和熟悉不同武术套路、武术门派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我们也就可以利用武术服饰不同的艺术符号特征去发现不同武术套路的风格特色与文化底蕴。如太极拳服饰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它具有“品牌”标志性的代言作用,对于其他武术套路,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其本体而言,却是可以互相认可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是太极拳用来对外是“本我”与“他者”[13],对内是“我”与“我们”的识别认同符号。对内的习练太极拳者,只要见到太极拳服饰,一眼就能识别是同一拳种的爱好者,从而产生亲近的认同感。对外的武术套路习练者,也能通过服饰的不同艺术符号特征,判定出这一服饰文化符号背后的本质文化属性———太极拳。各传统武术套路的服饰各不相同,每一类服饰就是其文化支系的符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是各个武术套路生存、发展的本能所致。

3武术服饰艺术的意象表意性

3.1审美意象非理性符号的“表魅”象征

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14]武术服饰上的纹样摆脱了逼真的摹写,让人进入意象的审美世界,一个神奇的使人类心灵获得自由的非理性艺术王国。在这种意象性的艺术思维里,设计者天马行空,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将所有的形象任意夸张抽象变形。如,武术服饰中的象形拳服装,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是设计师们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根据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的抽象而来,从象形拳的形成过程管窥[15]武术服饰这一艺术符号化的过程,发现是武术服饰在经过审美意象的非理性化后。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6]的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和传承积淀,其间渗透、灌注、表达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武术服饰的魅力在于不受理性形象的约束,放任其艺术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表”,即服饰的外在显性特征,通过视觉语言和身体互动转换为对武术服饰文化内在意蕴的一种体悟,甚至是对武术文化的“表”与“意”的魅力解读。武术服饰设计中的艺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华丽的“表”,表达其背后浓厚意蕴的非理性审美“意”的特质,使武术服饰文化在对武术文化进行融合的同时,达到自身“表魅”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也正是其象征意义,才使中国武术文化的艺术性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审美价值大为提高。

3.2勾勒传统与现代服饰人文情结的象征

武术服饰艺术符号所蕴含的武术套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已成为中华武术套路精神和武术套路意趣的标志之一,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自2008年武术以特殊身份进入奥运会开始,武术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掀开,[17]与此同时,作为武术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服饰也作为一种对武术表意象征性的宣传物开始面向全世界。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汲取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文化符号的精髓,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常常采用丝绸织锦、刺绣蕾丝等材质展现中国主题,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武术服饰文化符号来表达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武术服饰设计师也在现代服饰的审美中经过解构、重组、整合等手法重新演绎武术服饰,衬托出武术戏剧般的舞台效果,使武术服饰更具东方情调,给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而现代服饰将武术服饰的某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装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时尚,使其与现代的大环境相融合;通过对装饰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处理,切入流行元素,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恰到好处地把武术服饰的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中国武术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在世界的视野内。

3.3创造者与受众者的生命情感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18],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以约定俗成的武术套路的艺术展现达到人们心理效应的意象过程,借助着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来把握服饰中意蕴的一种思维方式。武术服饰元素由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9]而服饰的艺术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寄托生命情感的归宿。武术服饰创造者的每一次设计、制作过程,都是一次自我情感和思想拓开的升华,使自身审美意识和对物化思维方式的的意象性不断丰富,以求通过其精心创造出的艺术品———武术服饰,实现他对生命情感的崇高追求。武术服饰是具象的服饰,作为象征符号的服饰,在本质上是特殊的一种语言。表意象征性形式的服饰是各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与“受众者”进入艺术语言的中介,武术服饰的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艺术性修饰协同身体技艺的难美性展现,表达其对生命的高度热爱和情感的高度升华。在武术服饰的艺术语言和受众者身体语言的融合中,使人们对武术服饰实体本身的意象性地展开视觉意境的想象。这是人们通过不同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达个体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武术服饰成为象征性的艺术符号,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高度象征意义。

4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鲜明而复杂的艺术文化符号象征,正是有了象征,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衣与饰的结合,突破了衣着原有的单纯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复杂的象征作用。成为亲属、权利、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20]显示出武术套路精神活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2(12):85-92.

[2]张璐婧.汉字的表意性和对外汉字教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87-89.

[3]许铁汉.象征: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意追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5):70-72.

[4]赵健伯.文化符号视域下的“云南十八怪”[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2):60-64.

[5]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6]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6):24-25.

[7]王亚婷等.汉子字体本身即为一种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B01.

[8]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0]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一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学报,2011,34(8):36-38.

[1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72.

[12]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3):1-4.

[13]贾磊磊.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现代传播,2011(12):17-21.

[14]吴学君.试论标点符号的表意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2(4):84-87.

[15]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6-68.

[16]闰民,邱玉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1.

[17]毛逸伦.女子南拳竞赛服饰的形式美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8]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86.

[19]马敏卿.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赏析与创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2-93.

第5篇:艺术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艺术;国家;民族;发展体系;社会影响

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会产生极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影响力,对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来讲更是如此,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力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作用,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直接性或者间接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软实力,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当代社会下,要着力加强对文化艺术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构建,加强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投入。

一、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

在文化艺术方面,我国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是从成立新中国之后开始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从初步发展、深入探索逐渐过渡到了建构阶段。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语境之下,建立起来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艺术发展体系,发展路径也越来越丰富。在初步发展阶段,也就是1949年到1978年阶段上,文化艺术形成了建设“新文艺”、建设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模式,在这些模式下,我们国家对文化艺术方面进行了一些管控措施,这些管控措施给我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从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的浪潮给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创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文化艺术也慢慢发展到深入探索阶段上,在文化艺术发展上,“85艺术新潮”发展趋势最快,也促进了文化艺术创作题材和艺术主体的创新,文化艺术也逐渐发展到了雕塑、建筑与环境等领域上。在进入1990年之后,文化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了前进性的发展,我国公民对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需求意识也逐渐提高,这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正式进入了建构阶段上,在我国宏观政策的激励和文化艺术建设实际需求基础上,文化艺术相关活动、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培训教育、文化艺术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文化艺术发展的价值真正得到了体现。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为了人民而发展文化艺术,在文化艺术发展中,还要与时代共进,融合国际文化,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且适合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条道路。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已经进入了繁华发展的阶段上,但是,关于文化艺术作用和价值方面的研究依然比较少,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整体上依然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日后也会与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一样逐步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与工作上来。文化艺术也会走到人们的生活中,将文化艺术和大众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形成公众参与文化艺术的一种新形势。

二、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征

文化艺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的不断发展和沉淀,使其具备和凸显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特征表现和价值意义,使文化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乃至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层面上表现出了其特殊性。[1]

(一)文化艺术发展的传承性

文化艺术所包含的概念和层面极为广泛,通过文化艺术为载体可以对相关的技艺、风格、题材、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传承,而地域空间、时代和历史背景等客观存在的环境因素又进一步构成了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人”是重要主体,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人更是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直接性或者间接性的影响。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来讲,在其内容和形式的传承过程中都会依照既定化、成规化的基本手段和形式来进行开展,各时期和历史阶段中的文化艺术内容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感受体验等不同的方式进行不断地传承及积累,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艺术实践发展体系;文化艺术通过文化主体人群和传承代表性人、时代历史背景和地域空间、审美取向和偏好选择、文化传承方式和手段等要素传承发展。就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特点来讲,其都是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时代环境进行不断地适应性变化与改革的,既包括过往历史发展中所遗存下来的文件精髓,也包括当下社会所创新和丰富出的文化艺术内容。[2]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文化艺术事业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此,应积极号召文化传承者和传承人的拓展建设,使人民群众成为优秀文化艺术的践行者,凸显文化艺术的传承性特征。

(二)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

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化及发展,艺术文化得以向着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的趋向进行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效,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不断革新和丰富,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艺术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值得大力推崇的。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来讲,其不仅仅需要传承,同时也需要创新,对文化艺术的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是其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基于人们的思维创新所产生的结果,是全新的表达和体现,在对其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文化艺术的外在形象和表面内容进行丰富及创新,同时也需要对其具体的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发展内涵进行创新表达。

(三)文化艺术发展的国际性

在社会文明体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拓展延伸中,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和出现,并在现代社会发展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我国的文化艺术理论实践探索和总结中,也提出了基于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发展,进一步融合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内容的文化发展思路。[3]在当代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急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艺术的发展正面临着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外来文化借鉴和引入等相关问题的考验,如何使自身的民族文化艺术与世界接轨则成了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理论探索和发展问题。总之,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要不断拓展其交流领域和覆盖面,通过多样化的交流和宣传手段将自身的民族文化推出国门,展现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加强艺术文化与社会经济、社会资本的融合发展,加强对艺术文化领域的投入。

(四)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性

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够脱离经济环境和市场背景,市场是文化艺术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而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发展和建设也是推动当代艺术文化重获生机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在文化艺术市场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之中都逐渐实现了市场资本的渗透与参与。文化艺术的商品属性日趋明显,可以说,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环境下,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是需要市场及资本的支持的,并且经济对文化艺术的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艺术人才产生和发展,从而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目前,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市场发展趋势已经普遍接受,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品市场的消费,文化艺术的生产者与市场、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从而使得文化艺术的生产及创造者在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之中实现对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

(一)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文化艺术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讲,其软实力的构成体系十分复杂,不仅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经济及政治服务等,同时也包括各种影响和作用与城市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内容。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共同推动着城市软实力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究其根本,城市软实力就是一种以文化艺术为载体进行表达和呈现的发展体系。[4]基于此,要想实现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不仅仅需要对其政治、经济等进行完善,同时也需要着力强调文化艺术对城市和谐稳定发展的功能价值,加强对城市建筑、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2.文化艺术在城市交流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十分悠久的国家,辽阔的地域也造就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发展背景。对城市的本土历史文化艺术发展脉络进行深入挖掘,从传统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出发,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其相关的文化主题、文化体系等进行交流发展,能够推动城市文化标签的建立。通过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遗迹和景观,加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文化形象认知,赋予城市更具代表性的文化感和时代感。

(二)文化艺术在社会文明程度发展中的影响力

1.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所映射的文明度

对于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来讲,就是指城市中所固有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诸如建筑、雕塑、户外艺术造型设计等,都能够为城市的建设营造和带来不同的氛围感;与此同时,在城市中所举办的各类型的艺术展览等,通过对相关参与人群的影响与感染,也能够创造和营设出一定的文化艺术氛围感,而这些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和表达,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

2.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对提升城市文明度的作用

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建设,不仅仅是通过各类建筑、雕塑、造型艺术等对城市外观的改变,同时也体现和表达在城市内在文明的提升与建设之中,是城市环境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5]随着城市居民对文化艺术生活水平和质量需求的提升,也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城市艺术氛围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和影响着城市文化程度的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四、文化艺术发展之展望

我国文化艺术在发展上应该着眼于“小”细节,利用“小”细节来“大”格局。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文化艺术在发展上逐渐从以数量为主过渡为以质量为主,之前,我国文化艺术比较讲究文化艺术的形式,但是在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品质上却呈现出“形式主义”“虚大空”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在发展上应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以为人民服务为主,以我国文化发展服务为主。我国正在从文化自强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艺术更需要理性、科学、平缓、高质量的发展,通过艺术家的指导和带动,真正发挥出文化艺术的作用。文化艺术也是我国民众可参与性最高的一种公共服务艺术形式,文化艺术的形式比较丰富,在社会中的不同空间都有文化艺术的体现。文化艺术通过艺术形式来刺激人们的感官系统,也利用艺术手段解决了不同的社会公共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中甚至文化艺术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文化艺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它给人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所以可见,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趋势就是“以小见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下,国家不仅仅要关注经济强国建设,同时也需要着力加强文化艺术的强国建设。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势必会推动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文化艺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必然会影响我国当代艺术文化的改革与发展。文化艺术体系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传承性、创新性、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特征,这也是文化艺术理论体系发展及实践研究工作中所着重强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问题。从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征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层面出发,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也需要全面革新文化艺术发展与建设观念。在当代文化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研究过程中,需要面向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革,将批判性和继承性进行有机统一,推动文化艺术的科学发展。面对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国家及民族需要以批判性的理念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选择继承,使文化艺术的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文化生命力,对传统的优秀文化精髓进行继承、对文化糟粕进行剔除、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湖南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与发展》简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2.

[2]杨飞云.深化文化艺术机构美育职能社会化精准发展[N].文艺报,2021-03-10(004).

[3]向柏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发展与规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4):23-29.

[4]张婉萍.传统藤编,创新发展——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藤编)分析[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年12月(下)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