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浅议

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浅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变化,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已呈现出融合共生的趋势。数字艺术需要借传统艺术找到文化根基,彰显出自身特色。传统艺术需要借数字艺术传播推广,并结合数字艺术的新观念与新技术焕发生机。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却面临着艺术受众的转变、表现形式的冲突、交互固有思维强等问题。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的依存关系,详解双方融合与共生的优势与给对方带来的诸多可能性,从多元化、技术化、市场化探究两者的融合方式。从而创作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

关键词:数字艺术;传统艺术;融合

数字艺术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和电脑程序,分析并编辑相片、音频、视频文件,最终获得完满晋级的作品。数字艺术开启了艺术家综合艺术创作的新篇章。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本质上是创意与技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加强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艺术设计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容,创新了艺术设计的形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发展,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提升了设计工具的易用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从艺术层面重构了艺术设计的内在品质。数字艺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方法,也为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考验。

一、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中的问题

(一)艺术受众的转变

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相处模式,必然也会改变艺术的表达以及艺术内容本身。在艺术本体都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观看模式和观看角度的改变也是必然的。信息传播时代下的艺术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艺术受众群体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美感即相互影响又产生一定的冲突。当今的艺术传播方式,由原来“一对多”单一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多对一”的数字艺术传播方式。数字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艺术信息的封闭性与特殊性,不再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丰富了传播方式,同时数字艺术信息的受众趋于大众化。因此大多数年轻人更喜爱接触数字艺术的交互形式和视听综合艺术的艺术形式,而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播未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随着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性和智能化的不断加速,老年人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银发人”可能成为智能时代的“信息孤岛”或“利益孤岛”,成为数字艺术浪潮中的数字弱势群体。

(二)表现形式的冲突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冲突。传统艺术可以说是我们视觉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是手绘并辅以其他工具,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挑战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通过较强的手绘能力使用颜料、铅笔、碳笔等一系列绘画材料在各种纸张、木板、布等材质上画出来的造型艺术。传统艺术作品使观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艺术家所耗费的精神上和体能上的劳力,而数字艺术是由数字构成,它仅存于人的视觉经验中我们无法触及。因此数字艺术作品丧失了传统艺术作品的具体实在的质感,同时也少了传统艺术作品中物质实在的笔墨温情。另一方面,数字艺术利用新媒体技术挑战主观世界,其表现形式表现出多种特征,数字艺术继承了各种艺术创作风格的思想。[1]数字艺术的理论、绘画技法等都是承袭传统艺术,数字艺术的工具数位板、数位屏充当了传统的画布,数字信号取代了笔和纸,因为完全不同的绘画感官,让很多以传统方式创作的人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绘画方式。然而由于我们对数字艺术的创造性形式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情感上远离数字艺术的形式。[2]

(三)缺乏交互性,固有思维强

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融合仍受到传统设计理念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创新力不够、形式老套、大多依托于多媒体设备及数字化技术的展示手段,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内容完整性而忽视了整体的创新性和趣味性。长期以来,各界都以非遗的传承为历史使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元化的传承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APP(以下简称“非遗APP”)已成为各界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新平台,一些非遗APP只是将纸质书的内容转化为APP应用而没有交互设计,所以这样一款非遗APP,本质上是一本电子书。非遗APP的内容信息量大但延展内容较少,APP的界面设计色调单一背景图案没有特色,很少站在用户的角度对交互内容进行创新,导致大部分APP用户黏度不高存在较多痛点,用户与APP双方缺乏情感共鸣。缺乏交互性对于应用程序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因为用户浏览应用程序的需求与浏览网页的需求不同,网页的情况下用户更关注展示功能,而APP的情况下用户更关注交互功能,侧重点完全不同。

二、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途径探究

(一)多元化

多元化是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常见途径,融合元素多、表现内容方式多样化,以展现多种艺术样式融合的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譬如,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正努力打破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人们喜爱的沉浸式艺术体验。TeamLab团队的核心愿望是通过改变人们世界观的新艺术方法,使得观众感受一种突破现实生活的沉浸式体验。TeamLab的工作强调以观众为中心,让观者不再与艺术品分离而是成为艺术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观者互动过程的主观性与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这个愿望在作品《花与人,不为所控却能共生———度时如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展厅内的墙屏接收由多台无缝投影仪投射的动态图像形成视觉延伸,提供听觉、触觉、嗅觉多感官、身临其境的展览体验,当观者触碰花时花凋谢,看似生机勃勃的场景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将观众带入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去体验生命的真谛。TeamLab的作品呈现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无穷魅力,重新探索观众与艺术的关系,传统艺术展览的价值在于艺术品本身,而TeamLab的互动体验为艺术品创造价值。依托《国家宝藏》最佳IP为基础,《国宝数字体验展》作为全新的沉浸式文化项目正式开幕。这是《国宝》IP的首次大规模线下体验,游客通过复杂的互动表演与互动游戏体验以漆釉工艺上釉瓷器,通过窗框和瓶身的互换赋予国宝一种流动的生活感,通过娱乐的互动体验感受国宝之美的视觉冲击。当用户的互动被触发时会使得浮雕视频熠熠发光,这不仅展现了从黑暗到开幕式的剧场感,还创造了一种将古老的历史“拉”在眼前的感官体验。当观众进入中央乐器的敏感区域时并与该乐器相应的音轨爆发,当多台乐器同时爆发时就可以创造韵律。时代注解的文化客体是对伟大世界的表达,数字技术不仅是它们的呈现工具,更赋予了新生的灵魂。数字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方式,没有排除传统媒体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加入,反而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各种艺术材料,通过解构、重构、转化等手段创造出多类型的数字艺术,丰富了艺术形式,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技术化

技术化要求技术人员通过高超的技术手段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以恰当的表现方式制作,这就要求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高度融合,呈现多维度的表达。技术结合了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介,为传统艺术赋予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譬如,海昏侯遗址内设虚拟换衣屏,让站在屏幕前的我们的透过屏幕穿越到了2000年前,身穿淡黄色的云烟衫、抹地千水裙,形似白缎雪丝云,头发用烟丝和芙蓉面包梳,眉头轻轻扫过脸庞。虽然简洁,却显得清新优雅,这是通过虚拟的技术手段自动显示试穿古代衣服后的三维图像,消费者不必在繁琐的工作中脱下换衣,只需站在屏幕前选择喜爱的衣服,可以自由旋转360度直观地看到衣服的3D效果,一旦选择了喜欢的衣服,可以拍照留念,通过扫描二维码和验证社交账户来分享照片。实现换新衣观看效果的技术应用,是一种技术变革和文化艺术体验的方法。受到疫情的影响,故宫开启了虚拟漫游体验。故宫博物院拥有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和珍贵的文物,每年都有很多的展览,但由于保护古建筑和文化财产的需要,大部分地方不对观众开放,且展览周期较短。逐步对重要宫殿建筑和精品展览进行360度全景虚拟再现,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该项目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利用先进的数字化、通过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创新展览平台,平台汇集优质数字展览内容,为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打造无尽的“云展览”。借助5G+VR的全新浏览方式,观众可以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观看展厅和展品,仿佛置身于博物馆。[3]新华云展览的很多章节都有相关展览的音频介绍,单击特色展览将显示展览的360度详细信息,以及相关展览的音频描述。另外,通过展览章节浏览大数据及相关信息,参观者可以在观看展览的同时加深对展厅和展览的了解。新华云展览为适应数字化趋势带来了一种浏览数字展览的新形式。这种形式,在强化艺术观念核心地位的同时,更要为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市场化

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路径越来越基于流行文化艺术的社会语境,这条道路需要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兼顾文化艺术的社会经济利益。在新媒体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媒体更多的创意和多样化的盈利模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应注重文化、艺术、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目前,可以下载到移动应用程序的传统文化应用程序种类繁多,传统文化市场化应用程序内容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文化类APP大致分为:文化博物类APP、传统服饰类APP、工艺美术类APP、传统文学类APP等。[4]1.文化博物类APP:是以博物馆中的传统文化为主,线上展示国内外的艺术精品和文化博览知识,其中比较出色的APP有掌上故宫、古看展、每日艺术等。把精美的藏品图片做成各种周边产品进行销售,好评如潮。2.传统服饰类APP: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求传统时尚,汉服也在逐渐成为他们的日常装扮,这类APP有汉服荟、汉服街、爱汉服,APP内都是商家与买家进行交易。3.工艺美术类APP:手工艺类(东家)、古董艺术品(华夏收藏、掌上易拍、艺典)、线下拍卖资讯(艺术头条、在艺)。中国书画在这些APP上面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并进行在线拍卖等。4.传统文学类APP: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为核心,讲述或提供传统文化的阅览,将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使命责任,这类型的APP有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喜马拉雅等。中国传统文学在这些APP中会进行部分阅读章节付费,或是解析国学文化的付费视频等。热门应用的主要特点是点击率快、传播力广、用户黏性高。传统文化APP自推出以来,就吸引了年轻的用户群体,传统文化APP的运营,将使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推广效果。2019年Tik-Tok大数据报告显示,46万家庭使用抖音,176万次迎接新生活的到来,709万用户与世界分享他们的婚礼。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利用抖音、美拍、火山视频等视频软件。与以往不同的是,传统文化与短视频在大众中的融合,体现了数字化的沟通与互联。传统文化受到短视频的三大影响即觉醒、激活和再现。根据《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得出,截至2019年5月,传统文化视频观看者达到6500人次,点赞44亿次,累计观看次数超过100亿次,书画类视频最受欢迎,累计播放量约4.4亿次。

三、结语

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于技术高速发展下转变的艺术受众、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的冲突、交互固有思维强以及对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途径探究的三个方面(多元化、技术化、市场化)进行了分析。我们要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相融合,以数字艺术形式结合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形式,实现对传统艺术的传播作用。通过数字艺术实现对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与两者间的共同互融,不仅可以拓宽两者的功能使其在不同语境下语言交流、互动、沟通,还可以促进双方的创新发展,充分运用传统艺术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钟东妮.当今媒介在生活中的反思———TeamLab新媒体艺术的探索与研究[J].鸭绿江(18):1.

[2]陈彩梅,陈辉.浅谈用户体验下的传统文化APP界面设计[J].西部皮革,43(3):2.

[3]新华社发力“云展览”,在线全景逛故宫[J].传媒,2020(09):7.

[4]刘晓娟.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四种路径[N].学习时报,2021-01-08(006).

[5]林更凤.现代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J].艺术品鉴,2021(18):143-144.

[6]石春林.数字绘画艺术与传统美术设计表现方式的融合与冲突[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56-57.

[7]盛萍.传统插画与现代数字插画的冲突与统一[J].大众文艺,2010(18):26.

作者:王泓滟 杨碧薇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