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化图书管理范文

数字化图书管理全文(5篇)

数字化图书管理

第1篇:数字化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图书馆;资料管理;问题;意义;对策

图书馆储存丰富的资源,加强图书馆资料科学规范管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水平,进而为实践应用等提供更多的帮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资源全面共享,不断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现代化的图书馆资料管理探究,对提高图书馆资源科学化深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一、加强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

图书资料加强现代化管理,主要是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当今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想要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就需要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资源全面共享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是推动图书资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图书资料事业发展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来加强精细化管理,通过开展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更好地结合时展要求提高图书资料事业科学化管理水平,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利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图书资源分类管理,提高图书管理成效。

二、传统图书馆资料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管理效率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资料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尤其是面对庞杂的新信息,数字化出版资料信息的出现等,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传统手工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图书馆发展要求,也不利于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2.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化建设进度滞后。传统的图书馆资料管理,主要是依靠人工来进行大部分的工作,包括信息分类汇总等,主要信息来源通道是图书馆内馆藏的各类资源,依靠人工来进行信息管理和分类等,往往效率较低,且随着图书、出版信息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这种依靠人工进行信息采集、汇总整理的模式不能提高图书资源系统科学化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图书资源建设的步伐。3.图书馆资料管理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法律和技术漏洞。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图书馆资料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等引入到图书资料管理数据库中,不断丰富图书馆资料资源,但是在对图书资料开展信息管理过程中尤其缺少完善的法律政策保护和技术支撑,从而导致很多图书信息资料被随意下载,一定程度上可能侵犯著作权、隐私权,此外在图书资料管理方面,不同的图书资料具有不同的储存文件模式,需要进行数据转化,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进而影响图书资料信息化规范建设进程。

三、加强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的具体对策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图书资料可持续更新、利用价值,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1.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硬件设施配置水平。现代化图书馆资料管理,既需要不断引进更加全面的实体资料,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系统,才能不断提高图书馆资料管理的全面性,所以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图书馆资料管理硬件设施,配置专业化电子设备,将纸质管理模式和电子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通用的资料管理体系,建立数字网络化资料信息数据库,加强设备维护管理,紧密结合新时代图书馆资料管理要求,完善相应的功能,从而为图书资料系统全面管理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持。2.完善图书资料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深度挖掘和应用水平。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图书馆各类资料信息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系统的数据库体系,形成不断完善和持续更新的图书资源数字化大数据库,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不同的功能和要求,构建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不断引进先进的软件等加强数据转换,形成统一规范的资源转化体系,从而便于不同的资料资源等进行集中处理整合,更好地提升资源共享利用价值。针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方面要进行不断探索,持续扩大信息资源的影响力和深度应用领域。3.加强数据资源安全防护,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图书馆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数据资源的安全防护,对可能存在的防护漏洞等环节加强隐患排查,建立与纸质资料相统一的电子数字化数据体系,完善备份系统,提高防火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图书资源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新时期信息技术变革和图书资料管理方式变革进程中的新要求,加强市场趋势分析,动态掌握内外部市场变化要求,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计算机知识以及网络政策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在信息资源检索、整合、深度应用开发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新理念、新方法,切实为保障现代化图书馆资料可持续管理和应用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总之,加强现代化的图书馆资料管理,需要立足实际,从完善硬件与软件系统、加强安全防护与人才队伍建设等角度出发不断努力探索,才能切实提升图书馆资料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图书资源的深度应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萍.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5(01)

[2]王占海.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现代化[J],赤子(上中旬),2016(08)

[3]张重续.高校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路径研究[J],西部皮革,2016(07)

第2篇:数字化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虚拟化

1云图书馆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安全问题

1.1云图书馆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云图书馆物理资源逻辑划分、云系统资源分配与管理、不同用户的操作系统和云应用系统隔离、物理硬件与操作系统分离的关键技术。虚拟化技术将云系统资源逻辑划分为一个大的资源池统一管理,根据读者云阅读活动需求采用高效的云系统资源调配算法,将应用系统不同层而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存储分别隔离开来,按需为用户分配云系统资源,实现了云系统物理资源的集中逻辑管理和动态分配。虚拟化技术简化了数字图书馆对云资源的表示、访问和管理过程,并为用户使用云资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接日,确保能够透明访问。虚拟化技术可根据用户云阅读活动资源需求和使用量进行相应的资源管理、分配与优化,为数据中心的迁移、备份、灾难恢复及负载平衡提供最优化工作模式。此外,虚拟化技术通过对用户、应用、资源和负载的逻辑隔离,降低了用户对特定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了资源的动态管理性和可扩展性。此外,虚拟化技术可根据云图书馆读者服务需求和负载现状,建立弹性伸缩的应用系统架构,依据云阅读服务需求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和管理、调度,具有较高的云资源管理效率和较低使用成本。

1.2云图书馆虚拟化应用安全问题

(1)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架构复杂

首先,随着云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内容的扩展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数据中心虚拟机数量和虚拟化系统复杂度快速提高,虚拟设备补丁修复自动化和虚拟系统结构科学性,成为制约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可管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其次,随着云数据中心底层硬件设施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与传统IT环境相比硬件系统可靠性和可控性减弱。如何采取虚拟化手段实现硬件设备的有效逻辑隔离,并实现虚拟机之间通信和信息交互的有效监控,是防比虚拟机之间相互干扰、拒绝服务攻击、虚拟机溢出或者隐蔽信道的有效途径。第三,云图书馆应用服务具有业务量突发性和服务内容不可预测性。因此,虚拟化系统架构随着读者服务内容与模式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点虚拟机的创建、修改、关闭或者迁移具有突发性和位置不确定性,传统的安全防御体系和方法不能有效确保虚拟化系统安全。第四,随着云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虚拟化应用深入,恶意代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网络窃听和非授权访问等因素,始终是影响云图书馆虚拟化安全的主要方而。此外,获得云操作系统、虚拟化应用系统和读者管理系统的管理权限,也成为黑客攻击云图书馆和窃取保密信息的途径。

(2)虚拟机应用安全隐患突出

首先,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同一台物理服务器可虚拟化为多台虚拟机,并在同一系统平台上以不同的工作模式为不同用户服务。因此,不同虚拟机之间无法采用传统的网线、交换机、防火墙等物理手段实施虚拟设备的物理隔离,仅通过虚拟机监视器和隔离模块实现逻辑上的隔离,多台虚拟机共享同一物理设备。其次,云图书馆数据中心虚拟机会根据用户服务要求和负载现状,在同一物理设备中的不同虚拟机或不同物理设备上的虚拟机之间进行迁移,导致虚拟设备地址、端日变化频繁。在提高虚拟机应用灵活性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虚拟设备管理、设置的复杂性。第三,黑客可能利用虚拟机隔离和虚拟化软件漏洞,绕开底层安全管理系统而获得宿主机的完全控制权,进而实现对物理设备和虚拟机的完全控制,造成云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停比和保密数据丢失。

2云图书馆虚拟化管理与应用安全对策

2.1建立规范科学简单高效的虚拟化安全防范体系

建立规范科学简单高效的虚拟化安全防范体系是降低云图书馆虚拟化安全成本和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在虚拟化安全防范体系建立中,应系统分析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应用类型、安全隐患、安全防御投资收益比,确保安全防范体系高效、可靠、可控、经济;应坚持传统安全防御方法和云计算环境下虚拟化防御措施相结介的原则。首先,在建立针对物理宿主设备传统IT防御体系的前提下,针对虚拟化管理、应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需求,建立以虚拟化软件刀片防御为主的安全体系。在确保防御系统简单、易控的前提下,实现防火墙、VPV、入侵防御、应用控制、URL过滤、反僵尸网络、防病毒及身份识别等全方位立体防御。其次,应依据虚拟化设备安全需求将虚拟机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安全级别的虚拟化组,并定制专门的安全管理与防范策略。云系统可根据不同虚拟化安全网关的负载量实现虚拟化安全防护过程中的负载均衡。第三,云服务提供商应建立高效、可更新的恶意软件虚拟化防护数据库,并及时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通过无程序的安全防护提高防御的效率和安全透明度,为云图书馆虚拟化安全管理与应用,提供入侵检测及预防、网页应用程序防护、防火墙、一致性监控、记录文件检查等安全服务。

2.2提高虚拟化应用密钥和数据管理安全性

密钥管理安全、有效性是确保云图书馆用户访问安全和数据保密性的前提。首先,在云图书馆虚拟化系统建立初期,系统管理员应与云服务提供商协商,建立科学、高效、安全、经济的密钥使用体系,确保密钥在使用过程中既能满足用户安全需求,又不会因为过于复杂而降低系统性能和影响密钥易用性。其次,云图书馆密钥管理系统应实现与云服务供应商系统的分离,确保云服务提供商技术人员无法通过云系统超级管理权限,获得云图书馆密钥的建立、查询、修改、使用权限,并建立有效的密钥粉碎和过期失效制度。第三,密钥的管理应符介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规律,符介密钥生成、使用、储存、备份、恢复、循环使用和删除周期过程,不会因永久性密钥存在而导致虚拟化安全事件发生。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环境下提升数字图书馆有效性与服务能力的关键技术。在降低云图书馆建设运营成本、提高数据存储性能和灾难恢复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云图书馆系统组织结构和运营可控性的复杂度。与传统数字图书馆相比,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图书馆而临着更严重的安全威胁与不稳定因素,传统的安全防御环境与措施已不适用于虚拟化环境。因此,只有将人员、虚拟化安全技术、读者云阅读服务模式、有效的规章制度相结合,在采取新的安全策略前提下不断提高云图书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为读者提供安全、高效、满意、低碳的云个性化数字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1]房晶,吴昊,白松林.云计算的虚拟化安全问题[J].电信科学.2012(04)

第3篇:数字化图书管理范文

一、以建设背景为切入点,阐明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全书探索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始终将格局置于信息化背景下,包括大量案例、档案管理观点、图书馆管理模式等,也都筛选具有“信息化”标签的样本,以此突出研究成果的前瞻性优势。在阐释建设水利数字图书馆必要性与可行性部分,作者以传统图书馆以基础,通过对比研究,突出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水利数字图书馆的优点,内容包括“水利工作需要”“水利信息化需要”“抢救治水古籍需要”“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建设水利决策支持系统需要”等。水利数字图书馆不仅对水利信息化管理有很大助力,对使用者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水利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以现代网络技术、安全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满足现代人需求为目的,以适应现代人获取信息方式、手段为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满足现代人的信息获取需求。当然,仅从管理者、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分析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是不够的,还需转换思维,从现有背景出发具体分析。基于此,作者直截了当地将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需的硬性条件摆出来,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知识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日臻完善,实验工程积累了经验,良好网络环境的外部环境条件基本具备。从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需求到有利条件的详细阐述,作者自然而然地将建设水利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讲述出来,为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奠定基础的同时,也明确了本书主题。

二、着眼微观实践,探索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

第4篇:数字化图书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元数据;数字化转型;优化管理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图书馆是信息、知识、数据高度集中的场所,丰富的馆藏资源可用于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服务。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不断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对于高校图书馆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数字资源,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紧急情况下知识内容的风险管理?如何确保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能永久访问数字资源?面对日趋丰富的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收集、存储、数据及优化管理工作上面临着巨大挑战[1]。

1数字资源特性概述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保存的重要方式之一。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信息和数据是互相依赖、不可分离的共同体。数字资源的特性包括:依赖性、脆弱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2]。数字资源的依赖性是指数据对元数据、数据对存储介质、数据对标准化的依赖。数字资源的脆弱性表现在:数据具有易修改性、易破坏性、网络信息的传输与存储等风险。数字资源的多样性表现在:语种具有多样性,信息资源结构形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也具有多样性。数字资源的复杂性表现在:内容规范、检索策略、数据结构、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检索平台等。数据的多种特性导致数字资源呈现脆弱性、多样性。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数字资源,满足读者用户需求,数字资源的优化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现状

2.1数字资源布局参差不齐

高校图书馆的海量数字资源是通过图书馆门户网站向广大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图书馆门户网站是提供馆藏资源导航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数字资源的最佳场所。它的充分利用、有效管理和维护,为读者用户资源发现、资源展示、知识获取、资源利用提供了便利、快速搜索的良好平台。为了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使用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会引入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面对琳琅满目的数字资源,部分图书馆只是将数据库链接地址置于网站页面[3],并未对数据库内容进行分类与整合。由于数据库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同、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广泛,用户在使用数据库之前必须对数据库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选择相应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所以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的合理布局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人性化设计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更方便的操作体验。笔者通过图书馆门户网站调查了陕西省9所高校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的布局情况,其中包含4所“双一流”高校和5所普通高校,后者中有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查数据见表1。调查情况表明,资源和服务基本在各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主页均有区分,展示明确、一目了然。在资源分类、整合方面,各高校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布局有所差异。4所“双一流”大学有资源分类与整合[4]详细并提供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平台。读者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去相应的数据资源库查找资料。资源的分门别类能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取质量及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检索体验。而普通高校图书馆资源分类一般分为已购资源、试用资源、免费资源等,且大部分资源未经整合。有些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网站主页直接展示,有些则需要进入下一级子菜单才能进行访问,不方便用户使用。所以,优化图书馆门户网站数字资源布局,能有效提高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效率,加强数字资源的有效管理。此外,有些图书馆网站提供了各类文献检索指南,有些则未提供。

2.2缺乏数据库管理意识

经调研数据表明,目前高校的数据库日常检查与维护一般采用人工检测方式,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个数据库进行人工检测,包括检查数据库的主页能否正常访问、数据库能否正常检索及下载文献等。由于数据库复杂多样、数字资源馆员人数少、一人多岗现象比较普遍,通常缺少专门的馆员对数字资源进行日常巡查、检测及维护更新等工作。对数据库管理意识也较淡薄,特别是对子库的管理,存在内容缺失现象[5],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数据库访问及利用率低下。

2.3数字资源永久访问困难

高校图书馆大多数数据库采用远程访问的方式,即网络数据库。它的优点是:数据库实时更新,由数据库技术人员维护,更新周期短,更新及时;缺点是:存在不可预知性、不可预见性,随时面临无法访问的问题。有时会出现前一分钟还可以正常浏览数据库主页或者下载文献,而下一分钟就因为网络故障或服务器问题等不能访问。此外,受数据库合作成本提高或合作终止等影响,数字资源的永久访问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大难题[6]。

3思考与建议

3.1优化图书馆门户网站数字资源布局

目前,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多个数据库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文件格式和信息源使用的检索技术也不同,导致出现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未将有相同类型、相同特点的数据库分类与整合,降低了用户检索效率及操作体验感。为了提高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效率,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就要加强对图书馆门户网站数字资源的优化布局。首先,将图书馆数字资源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分类,如馆藏书目信息查询系统、电子图书平台、网络学术数据库导航、特色数据库、中外文期刊导航、课程教参平台、视听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其次,将具有相同类型及属性的数据对象的功能结构进行交互、集成、聚合,重新组合成新的有机体,实现数字资源种类间的有效链接,使读者能够通过统一的搜索平台查找和浏览相关信息和服务,打造新型服务模型,建立数字资源导航系统。最后,为购买的各个期刊数据库建立网络数据库与期刊导航,还可以根据学科进行期刊分类,建立学科资源数据库,以便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师生使用。图书馆网站还需提供各类文献检索指南、数字资源远程访问指南等,方便用户自行阅读使用。

3.2化整为零的管理方式

数字资源的日常管理、维护、数据库的检查更新等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需要建立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对电子资源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效率。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将多个数据库分派给多名馆员进行管理。数字资源馆员负责部分主要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其他馆员负责其他数据库的日常检查、维护及更新工作,通过化整为零、化多为少的管理方式,确保数字资源能正常使用。

3.3加强重要文献数字化元数据的存储

数据是21世纪的新型经济资产。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难题是随着相关经费的持续削减,如何能确保重点学科重要文献、本校特色数据库的数字资源能永久访问。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分类与整合,购买重要文献、特色数据库相关裸数据,增加元数据仓储,注重裸数据的积累;自建数据库、数据集搜索平台,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奠定基础。如果缺乏人力物力条件,可以委托资源供应商自建数据库,保障本校重要文献、特色数据库元数据的存储[7],从而确保重要学科特色数据资源的访问下载。

4结语

第5篇:数字化图书管理范文

1.1在已有系统基础上,汇集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

渣土的行政处罚数据,实现与市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海事局、城管执法系统、行政事务受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实现与渣土相关数据共享与获取;渣土运输企业信息,结合建交委与市容绿化管理局等相关单位的信息,采集企业基本信息、车辆信息、驾驶人员信息等基础资料;渣土申报信息,基于申报系统采集工地出土、渣土运输、码头转运、卸点处置信息;建筑工地信息,实现建委、交通、城管执法管理信息共享;

1.2根据“制度+科技”渣土处置管理效能监察的要求,建立一系列综合系统,开发现场执法监管APP

建立消纳点(中转码头)管理平台,完成消纳点(中转码头)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支持现场审核渣土消纳(中转)卸点的材料,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建筑渣土巡查系统,实现以手持机为媒介的移动巡查机制,形成的违规记录与市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海事局、城管执法系统、行政事务受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移动平台支持,建筑渣土管理中的共享信息实现移动App与检索,为政府、协会、企业、公众提供分层应用。

1.3移动平台与检索

针对建筑渣土管理中的共享信息实现移动App与检索,为政府、协会、企业、公众提供分层应用。移动APP可实现系统对工地信息、项目信息、承建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渣土运输中标企业等相关信息查询;系统实现运输企业基本信息、法人代表、企业违规违法记录、相关违纪信息等相关信息的查询;具有车辆基本信息查询功能,交通违法违章信息、相关事故信息等历史信息查询;具有渣土消纳点(码头)的基本信息查询、相关资质、法人代表、以及执法违章违法信息的查询;按巡查内容进行分类,可对工地、运输车辆、消纳点(码头)等现场进行巡查,并可进行现场取证、拍照,并可对相关违章与违法行为进行书面记录上传。

2主要技术创新点

建立了诚信自主管理的行业生态圈,整合建筑垃圾管理中各环节的应用者与其关联数据,实现数据标准定义:定义标准交换数据格式、定义各个环节可交互数据的类型描述、定义交互数据的检索与推送触发情景,达成行业数据的自动按需推送,自动监管记录与诚信评定。利用物联网的设备感知能力实现对行业数据的无人工干预采集;利用手持机(手机、平板、专用移动设备)的移动便捷性实现行业参与者的碎片时间利用和无线通讯能力实现行业数据的推送收取、分析检索与信息采集;利用云平台的大数据收集、分布式分析存储和规则化数据挖掘实现行业数据的智能应用。在数据接口标准化实现对行业数据的智能感知、碎片采集、自动推送和数据挖掘;利用数据的圈内循环,实现行业参与者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诚信评定,达到管理的良性循环。建立了面向服务的云平台,针对各接入系统的多样化,建立数据接口转换模块,实现原有应用数据的云端整合;针对行业应用的参与者的需求多元化,建立数据挖掘应用的云推送。

3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融合比较

各城市的渣土监管主要集中于单项技术与部分技术性的融合,侧重于渣土运输车辆的监管,偏重于技术管理,覆盖整个渣土行业流程、多环节的综合监管与联动,系统性的综合管理相对较少,行业管理单位之间的信息联动相对薄弱,缺少综合性的监管,如建设单位的工地出土违规监管、交通公安对渣土运输车辆道路执法信息、城管执法过程中涉及工地出土、道路运输、市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缺少互联互通。本次项目的突破,主要是在技术选用、融合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并依据建筑渣土产生、运输、中转、处置的全流程中涉及的相关管理单位、管理环节、以及实际管理过程中涉及数据采集、通讯、传输、管理应用与分发共享机制,将建设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城管执法管理、市容环境管理,以及水上运输海事管理建立统一的监管与服务平台,在国内城市渣土管理中,采用现代移动信息采集技术、车联网技术、数据云平台,形成渣土行业相关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协同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相关数据的共享与获取,建立相关管理单位与行业协同管理。达到信息共享,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措施自动生成、管理统一协同的有效管理措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