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精选(九篇)

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

第1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提高 语文素养 方法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语文素养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语文素养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第2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基于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是初中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叶澜教授曾说过:对于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育者做的是,“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尊重生命的成长,考虑生命的发展,促进生命的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对环境对自然的正确的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科学研究的方法,拥有科学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建设世界、发展世界的意识与动力。

世界的快速变化是明显的:如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耕地急剧减少、自然灾害不断……这些不仅使人们感觉世界的变化,更使教育者觉得担子的沉重。通过科学人文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尤其重要。

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将做法枚举一二。流程图如下: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总的方针是以“知、情、意、行”为主线:

一是让学生在了解知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等)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二是让学生从一些时事、一些事例中感受科学人文精神、感受人类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感受如何使其和谐的方法与对策。

三是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探究一些问题为方式,让学生在行动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在行动上植入科学人文精神。

一、植根教科书,在授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通过讲述与教科书中科学家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知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了解科学探索需要的方法,需要的“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奋斗”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了解科学工作者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治学严谨、不放疑点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和谐;了解科技是发展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让学生能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开发资源、能源,如何改造世界,又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具有能源的知识、环保的知识、人口研究方面的知识等等,了解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充实科学人文内涵。

例如:科学家和科学史对科学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哥白尼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 400 多年,等等。

九年级科学下册有两章内容集中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即《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在教学中更应作为重点深入讲解。不仅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中提到的所有环境问题如水体、大气污染,地面下沉,区域性的公害病等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可能已经深陷其中、身受其害了,从而在情感、科学态度上有个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此外,七年级和八年级教科书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少,我们可适时渗透。

七上的第三章“动物世界”中讲到,由于滥捕滥掠,导致大量珍贵动物灭绝,也使近海鱼类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物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改造和保护动物,而不能涸泽而渔,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

八年级下中讲光合作用意义,其中之一是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在此我们可作拓宽,列举上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个数据:190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00PPM,1970年为320PPM,现在已达到375PPM,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增加可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它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整个人类。因此我们应珍惜每一株绿色的植物。

八年级上教材中提到电冰箱的制冷原理时,我们可以插入“绿色环保冰箱”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破坏臭氧层带来的影响。

二、依托时政实例,有效拓展人文教学内容,培养科学人文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较强说服力的而又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是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用一些身边发生的实例来让学生的情绪上有所感、有所动,并促进情感的升华,真正让科学人文精神植入心灵深处。

例如,结合时政渗透科学人文教育。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从赤潮到太湖蓝藻,从洪涝到旱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所能了解、也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事件。我们在教学这些章节时便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地震、赤潮、蓝藻、洪水等等的成因,还可进一步介绍我国目前对这几方面工作的重视与对策,也了解目前的一些问题,以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为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在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强化科学人文精神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让学生从小课题入手,去研究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去思考解决身边的一些事例,为解决一些能源、资源、环保问题提供自己的所学所思的策略。

例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周围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某某城中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某某河道水质变迁的成因研究》等课题,将学生从课题延伸到生活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中,以便更有效地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发生,教师可以选择影响比较深远,破坏性较强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展开课外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让学生提出处理意见,然后整理出来,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的某一课题是对某村附近的一家油脂厂每天向外排放大量的废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在学习了一些环保知识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暗中调查这家油脂厂的要求。苦于每天被熏得头昏脑胀,学生们对这一要求显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秘密考察了油脂厂,并走访了周围的居民。回来后,凭借自己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后来经学校和镇政府的干涉,该油脂厂安装了废气装置。通过这一次调查,学生深切感到,要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应该人人参与。

任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行动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不断地得到体验和强化。科学人文教育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影响学生的今后,甚至更远的发展,让那些沉睡于字里行间的科学人文思想、科学人文精神通过我们教育者的努力植入学生的心中,真正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研究、生活与创造。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科学人文性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

参考文献:

第3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学素养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会在以后的成长中逐渐遗忘某些数学知识。那么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长久的影响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把握数学的灵魂,形成较高的数学素养,那么高中数学教学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为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而进行不懈努力。

一、何谓数学素养?

关于数学素养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素养被定义为一种文化素养,其培养与提高被认为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大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双基、数学能力、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以及数学信念。数学素养要通过上述六个方面体现出来,上述六个方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所谓双基指的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自身的数学技能,丰富自身数学知识。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其他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信念等才得以培养与树立。而数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各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等。数学能力是学生在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力。学生在从事一定数学活动之时就能表现出自身的数学能力。

数学意识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时,有人能够迅速找到数学方法与数学工具,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有的人却很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这就是数学应用能力的差别,反应的是数学素养的差别。创新意识也是反映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因素,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发现各种解决方式与途径,能够寻求到很多创新的思想与观念。数学思维方法指的是数学运算、论证和应用的思想与手段。

人类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数学文化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并会欣赏数学的价值,这就体现了学生的数学文化,展现出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数学文化气息。数学信念指的是学生的数学观念,学生对数学的看法。数学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有趣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学生的数学信念。

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数学素养提出的要求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掌握大量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能力与品质。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具体而直接的要求。但是其中所提出的学生要认识数学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要认识数学的价值,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应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理性思维等等,都体现了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其对学生数学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

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素养,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要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学生就得对数学的基本公里定理进行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要掌握数学技能,学生还应该积极进行数学探究与创造,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二)提高数学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数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生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关键之所在,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才能够顺利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合理解决大量数学问题。所以,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基础上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数学意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目标。

(三)培养自身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思想方法,才能够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中的精髓。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知识无穷,但是学生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学生在走出学校踏上社会之后,所应用到的数学知识不会很多,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数学方法却很多。所以,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四)理解数学文化,增强数学信念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其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体会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使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得到提高。数学信念在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才会形成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提高高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措施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就应该积极探索,寻求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研究出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教师应该树立数学素养观念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高中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观念,树立数学素养的观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才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在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使不同能力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与进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比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享受解决问题、收获知识的乐趣。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专业的数学知识,还应该通过数学的学习与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严谨的态度与正确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有很多,主要包括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建模思想等等。高中数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也很多,如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以及图像法等都是数学基本方法,另外还有数学思维方法,比如观察法、综合法、比较法、演绎法、抽想法、联想法等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常常将两者进行综合运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数学素养,然后再有意识给学生灌输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师在课后应该加强学习,积极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论著和文章,思考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另外,教师在备课之时还应该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够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思考问题,研究教材,从而能领会到数学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而能够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在进行问题设计、题目讲解和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教师为了训练学生对类比法的应用,在讲解一次函数加减的过程中可以与整式的加减相类比;在讲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时,可以对比锐角三角形函数进行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

第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之后,还应该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保证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数学应用能力也应该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当前我国的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所以,数学应用能力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第二,增强学生的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第三,为学生创造情景或条件,让学生能够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了上述三点,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教师应该注意一个问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是建立在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应用基本的数学技能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加强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灌输,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础,教师认清本末。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包括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包括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理解和数学信念的树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开拓,不断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展的接班人而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江春莲.TIMSS系列研究简介(1).数学通讯,2006(9)

[2]黄惠娟等.PISA:数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3]王子兴.论数学素养.数学通报,2002(1)

[4]全.数学素养构成要素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2

[5]黄毅英.数学观研究综述.数学教育学报.2002(11)

第4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性手段,其地位快速提升。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整体素质。

一、小学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忽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生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一味地追求成绩。这些教师认为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顺利升入初高中,考入理想的大学,但很难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生水平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任务,他们只有改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眼界,才能促进语言素养教学活动的发展。

除了教学理念忽视语文素养外,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素养培养的要求,照本宣科、一字一句地讲解课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味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想法和见解,不能从本质上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及方法

1.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语文是传承、继承、发扬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

此外,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他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语文学科,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不仅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

2.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拼音、字词、篇章知识等,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很难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会在教师的的强烈要求下完成对字词、篇章知识的背诵,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水平等,更难将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实践密不可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呈现方式,如表演小话剧、举行演讲活动等。让学生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鉴赏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提升语感,进而逐渐提升语文素养。第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规矩,让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基本要求去做,如何课前预习、如何有效提问、如何课后复习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按按照既定的方法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短时期、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贵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教学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例如,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提问问题,找到自己的疑点、难点。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转换也有了新的定位。无论是在课堂内外,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问,将原有的知识传授改为学生主动去索取,并将课本知识有机融入实际教学环节中,如成语接龙、课本剧表演等。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发展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师教学的一大进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启发学生主动去做,学生要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配合老师的引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创造、学会合作。这样就形成了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乐在参与,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师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磨合、总结,寻求最优方法来实现效果最佳。

三、结语

生活离不开语文,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技能、语文感悟又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学会将小学生语文教学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中,扩大语文教学的途径,丰富语文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输入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技能作为语言输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便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卫东.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文理导航旬刊》 .2013(6):33-33.

第5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的建设而言,要对学科基础和相应的学科类别进行区别培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素养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它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通过转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改善,使学生语言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提升和发展自我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思维表达,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在表达时需要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时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方法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思维更加清晰。(三)实现美的创造和建设。对于汉语教学活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某些分析手段,在整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使自身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语言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分析以及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中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二、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在整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得到体现,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相应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优势创建。(一)语言表达的培养路径。语言的表达在整体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整体的知识和语言素养上有一定的积累,而对于其中的语言表达就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练,所谓练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语言表达的练习,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的练习。书面的练习主要靠写作进行体现,而对于口头的练习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互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思维的发展提升路径。思维的发展和相应的培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着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思考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言,主要依靠他们对事情的表达和自己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思维的培养而言,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实际运用,也就是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形成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思维的目的。同时,除了思维的方法,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应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品质。也就是在对事情的看法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建立他们的思维品质。(三)对美的鉴赏的路径。美的鉴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式,因此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进行一种创造,使得自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统一提升。而在对美进行审视和创造的时候,要使学生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对美学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接触,通过自己的表达方法,创造出相应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第6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 助推器 剂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助推器”

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它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有了与时俱进的调整,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整体的提高。在写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三个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调整,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的要求,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素养。

二、“三个维度”的评价相互渗透是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剂”

新课标在总目标里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态度展开讨论,大多数同学表示赞成,并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个别同学持反对态度,主张搬家或绕道而行,批评愚公不知变通等。并举事例,同学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焦点落在老师的评价上。于是我说: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持反方意见的同学,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我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是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催化剂”

新课标在总体目标和内容提出“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

课例:在小学第一学段中,教授拼音时,有几个字母的形状十分相似,初学拼音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搞错,下面介绍你几种辨析的方法:

1.区别基本笔画的位置的方向。如b、d、p、q、a,它们都带有一个半圆,b 和d半圆在下,p和q半圆在上;b和p半圆在右,d和q半圆在左。u和n刚好相反,u的缺口朝上,n的缺口朝下。

2.区别笔画的字少。如m和n,m比n多一笔,u比u多两点。

3.区别笔画的形状。如w和u,w的下面是尖的,而u下面是圆的;w和m,w的缺口在上,下面是尖的,m的缺口朝下,上面是圆的。

4.形象辨析。把字形特征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记。如把n看作一道大门,把m 看作两道大门,把k看作机关枪,把h看作小椅子,把r看作小豆芽,把y看作是树叉。

四、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是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兴奋剂”

新课标在总目标和内容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取得结论、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课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祁黄羊》,在教学目标上的预设就可以使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学习,探究内容可以预设为从“祁黄羊是否出于公心推荐解狐和自己儿子”。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寻找课文中的语句,老师的引导“ 你们联系祁黄羊辞职的原由,再想想,他会不会因为祁午是他的儿子而推荐他?”最终学生肯定了祁黄羊是出于公心推荐解狐和自己儿子”。 这一个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对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徐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J].人民教育.2008.

[2]范慰.小学语文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4]邓泽棠.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新探[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第7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 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别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特别重视阅读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教学的引路人,突出学生的绝对中心的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很重要。我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加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尽可能地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对教材的处理,我还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认真分析,总结相应的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上来。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力求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另外,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我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要求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这样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参与学习、发言、交流的机率大大增加了。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不但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简直不能离开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还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阅读教学就教材学教材,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的。我就在努力运用现有的教材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课本的潜在资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快速作文教学改革,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快速作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一改过去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使学生的作文速度和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听、说、读、写、思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这样一节课中,学生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构思、选材,要进行精心的创作,学生要听读文章,要口头点评,要阅读和修改,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锻造的过程。我主要是在作文评语方面进行了改进。接过一个班后,我就精心思考引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来批改作文并非就是放手不管,学生批改得好与坏,全靠老师引导。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批改作文不可能一下就很好,由不好到好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这必须给学生指定一个评改的框架。比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主要说说一般性的东西,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语言是否通顺,选材如何,构思怎样。再往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谈谈更深一步的内容。如作文当中的一些写作的特点,作者的想象能力,描写的顺序,写景的方法,修辞的运用,文章有无文采等。这样,学生的批改水平定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批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这样,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变成了再一次的写作训练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探索、认识和精神审美的过程。

三、大量阅读成为检验和丰富语文基本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差不多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同仁的共识。在此,我所说的多读,不仅是指对课程教材上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多读,更是特指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对学生的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集中阅读两种形式,自由阅读,是指对学生的阅读不规定具体的阅读内容,也可以不分地点,但教师对阅读的方法要作指导。集中阅读,主要是指在教师亲自指导下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规定阅读时间,交代读书方法,回答有关问题。更有甚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训练,玩味欣赏,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古典文学是沙里淘金经受了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华,让学生去感悟和咀嚼古典文学精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了人文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品。如学习了北朝民歌《木兰诗》,就给学生补充同时代的南朝民歌《西洲曲》,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和感悟中,体味南北朝民歌不同的审美趣味。我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在多读多背中,在反复玩味中,学生潜心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妙,汲取祖国文化的美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8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教育;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以黑龙江地域文化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3513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大学生人文教育在认识、日标、内容、手段、举措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影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甚至冲击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中存在内在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二者密不可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 人文素养” 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但作为现代公民教育意义上的人文素养 ,主要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 、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就大学生而言,具体则应表现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勤劳勇敢的优 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厚德载物的博怀 、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和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

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都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人文素质视为人的素质组成之一来看待的。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其他方面(如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通识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和普及,大学生逐渐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不紧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市场经济削弱了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的人文追求。

高职教育中,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改革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水平、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能忽视的层面。

1.地域文化对人文素质的促进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校要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发挥其育人功能。发挥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的重要途经之一。地域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黑龙江的高职院校在地域文化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建国以来,黑龙江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爱国奋斗、艰苦创业、不畏牺牲、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树立起的黑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精神鼓舞北大荒人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北大仓;鼓舞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创造了一个又一奇迹;鼓舞兴安岭人突破高寒,绿了青山,建起了生态屏障;鼓舞煤炭工人跪着采煤,挺胸做人,为国家奉献着光和热。这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的、无私的贡献。

黑龙江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以“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兴安岭精神”、“龙煤精神”为核心的黑龙江精神,并在它的鼓舞下创造出辉煌业绩,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黑龙江精神仍然是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传承和弘扬黑龙江精神,是我们继续取得更大辉煌的必要保证。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有了精神力量,很多困苦可以克服;有了精神力量,很多艰难可以战胜;有了精神力量,很多险阻可以超越;有了精神力量,很多理想可以实现。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向前。

通过传承地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内涵,使地域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使地域文化的陶冶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律素养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教育部 2006 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作出明确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号) 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法律知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由于受我国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的共同作用,目前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多数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知识结构不完善。调查发现,高职生对法律的知晓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对绝大多数法律一知半解。较之一般的大学生,高职生的文化素质较差,初、高中阶段未能掌握相应的法律常识,加之大学期间应当进行的法律教育不到位、效果不佳,他们大都很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包括法律在内的基础课重视不够,学习不认真,只是临考应付,缺乏扎实的法律知识,或者说法律知识严重匮乏。

可见,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校园文化的辐射

首先,创造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创造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即良好的学术氛围、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陶冶。

参考文献

[1]习雷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J].新闻周刊,2004(05).

[2]李宝琴.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3).

第9篇: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1.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社会,面对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它为国家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正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过多注重的是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单纯的“操作手”,成为了某一行业的“机器人”。随着这些学生逐渐走入社会后,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知识的贫乏,为人处世缺乏涵养,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错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高职教育不得不反思,现行的教育思路是否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应该如何面对学生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专业课所欠缺的。然而以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及教授有它不合理之处,急需改革,从而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文素养。这一客观背景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问题的目的及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呼唤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需要,重视人文素养又是职业生涯的需要。然而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人文素养教育。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虽然专业技能扎实,但人文素养较低,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像我们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中国人自古就主张通过语文的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乃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到了现代,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老一辈文学家也都强调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只不过,多年来在我们升学率的牵引下,使得语文的工具性成为了考核的重点内容,也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语文的人文性的失不是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开始的,而是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了。而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

二、问题研究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如何既有效提升在校学生人文素养又能兼顾为专业课提供扎实的语文技能,这是问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从而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2.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文学赏析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进行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课堂以专业语文授课为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技能基本功,比如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实用医学文写作能力等等,多采取实训课授课方式,切实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们在未来职场中的工作能力。文学鉴赏课主要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设,既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3.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的前提,是要改革现任语文教师的既有教学模式,使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未来职场应用能力的欠缺。从而在各方面提升现任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能够贯彻执行语文教学改革。

三、问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课题研究要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自己悟出创造的途径,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2.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本课题实验的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课题进行中要时刻牢记这一原则,并时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原则,即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求新、求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不唯命是听,不唯名家定论是从。

3.实践性原则。课题实验活动,除了教师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实践活动以外,最主要的实践者就是学生,要让他们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实训训练,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课外要亲历阅读名著的实践、思考评价名著的实践、书写论文的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4.鼓励性原则。实训课堂实践中,要充分体现鼓励性原则,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争辩;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改进评估机制,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5.发展性原则。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核心。实训课堂体现为不忽略任何一位学生,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四、问题研究的思路

1.确立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2.进行调查问卷,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3.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明确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从而思考如何面对这种现状。

4.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问题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在于:在当代,以追求实际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选择目标的商品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强调学生技能培养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较为薄弱。本选题有助于人们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低下,从而在课程改革中,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实践价值在于:在高职院校,面对大学语文的尴尬境遇,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是改变现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切实可行的。

六、问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考察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从而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从而确定实施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法或步骤。完成了《高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汇总,为本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