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

第1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掌握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急危重症的处理原则及转诊指征。

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临床技能及心电图检查等必要的诊疗技术。

了解治疗后的社区照顾与随访,培养缜密的临床思维。

症状学

掌握以下常见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心悸、头晕、晕厥。

心悸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为心律不齐。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已,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部分患者心率和心律正常,主要为心脏搏动增强。心悸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见表1。

头晕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眼花,头重脚轻,闭目即止:重者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常有情绪诱因,可突然起病,逐渐加重。头晕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见表2。

晕厥晕厥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见表3。

冠心病

掌握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的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缓解期的治疗、急性期的处理及转诊指征,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心电图特征、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院前急诊处理、转诊指征及注意事项,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社区照顾与随访,冠心痛一、二、三级预防原则及康复措施。

心绞痛临床分型①劳力型心绞痛: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②自发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死后心绞痛。③混合型心绞痛:劳力型和自发型并存。其中除稳定劳力型心绞痛以外均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检通常无特殊异常发现。①症状:发作性胸痛。②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③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偶伴濒死的恐惧感。④诱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⑤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心绞痛鉴别诊断

心脏神经症:常深吸气或作叹息性呼吸。胸痛部位多在心尖部附近,或经常变动。症状多在疲劳之后出现,而不在疲劳的当时。作轻度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含用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见效”,常无其他神经衰竭的症状。

静急性心肌梗死:本病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并有发热,含硝酸甘油多不能使缓解。心电图中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并有异常Q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及血清学检查示肌酸磷酸激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增高。

X综合征:多见于女性,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不明显,疼痛症状不甚典型,发作时或负荷后心电图可示心肌缺血,核素心肌灌注可示缺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麦角新碱试验阴性,治疗反应不稳定而预后良好。

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均引起心绞痛等。

肋间神经痛:本病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多为持续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沿神经行径处有压痛,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

食管病变、膈疝、溃疡病、肠道疾病、颈椎病等所引起的胸、腹疼痛相鉴别。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祛除诱因;硝酸酯制剂(如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乐克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耗氧量而预防心绞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地尔硫革等)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从而抑制心肌收缩;预防发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调整血脂紊乱、治疗糖尿病和戒烟。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第2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不稳定心绞痛是发生在心脏事件的高危对象,约有10%的心绞痛可发展为心肌梗死,约有50%以上的心肌梗死由不稳心绞痛发展而来。因此对不稳定心绞痛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科从2006—2007年应用适当降低血压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凡符合下列标准的病例随机进入本研究:(1)符合WHO不稳定心绞痛标准;(2)无脑供血不全及脑梗死病史;(3)无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和心电图改变。共40例,观察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平均57.6岁,其中恶化心绞痛10例,变异心绞痛6例,初发心绞痛6例;对照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1岁,基本恶化心绞痛15例,自发心绞痛3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同时用常规治疗:卧床休息、吸氧、复方丹参注射剂10ml加25%葡萄糖静脉推注,每天2次。血压维持在130/80mmHg。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使血压维持在95/65mmHg,共7天。并观察两组心率变化。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及血流变化。

1.4 疗效判定

1.4.1 临床疗效判定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和降压前比较减少80%;有效:减少>50%,

1.4.2 心电图疗效判定 显效: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段恢复>0.1mV或ST段恢复正常;有效:

ST段恢复0.05~0.1mV或主导联T波变浅50%以上;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加重:静息心电图较前ST段下降0.05mV或T波倒置50%以上或由直立变为倒置。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自身对比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缓解时间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

2.2 血流变学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稠度、血细胞比容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第3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63-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治疗上主张早期开始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我院对60例UAP病人采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一2007年收治的UAP病人6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64±12)岁;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标准分类:初发劳力型心绞痛7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36例,静息型心绞痛4例,梗死型心绞痛7例,变异性心绞痛6例。所有病人在开始治疗前的48 h内均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史,且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100×109/L)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抗凝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危险因素、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阿司匹林(100~300)mg/d,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10mg,每日3次,口服。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100U/kg体重,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7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查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和24h动态心电图等临床指标。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口服硝酸甘油用量,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心性死亡的发生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有无出血倾向。每日1次12导联心电图(ECG)常规检查,心绞痛发作时即刻查ECG,对比治疗前后静息ECG变化,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次数、持续时间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肌缺血以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为诊断标准,在J点后0.08 s处压低≥0.05mV,每次持续时间在1min以上,记录治疗前后ST段压低发生的次数、 24h内ST段压低的总时间、24h内心绞痛发作含化硝酸甘油片剂(每片0.5mg)的片数。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0.10mV或者心绞痛分级改善I级,ST段恢复正常;好转:心绞痛改善I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0.05~0.10)mV。自发型心绞痛在原生活习惯下,心绞痛完全控制,ECG改变同上为显效;心绞痛次数减小,ECG改善为好转;心绞痛症状及ECG均无改善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4周内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对照组发生2例(6.67%)。治疗组无死亡,对照组死亡4例,死亡4例均有糖尿病病史,且均为高危病人,死亡原因其中2例为高龄,肥胖老年病人,因严重持续性心肌缺血(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多个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达(2mm~4mm),诱发急性左心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另2例病人因心绞痛诱发心室颤动死亡(其中1例原有心肌梗死病史)。治疗组显效20例(66.67%),好转6例(20.00%),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14例(46.67%),好转5例(16.67%),无效11例(36.67%),总有效率6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4例因注射部位过浅,出现皮下淤血斑,其中1例表现皮下血疮,改换注射部位后逐渐吸收。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所伴随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是UAP和其他急性动脉综合征(Q波心肌梗死和非Q波心肌梗死)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及搭桥术均属有创性治疗,在基层难以开展,且有些病人也难以接受。

低分子肝素为从肝素分离或降解而来,分子质量4000D~6000D,抗凝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4)倍,不易引起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目前主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高危病人应积极治疗,除使用阿司匹林等治疗,并主张采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普通肝素。

本组研究结果发现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疗效好,无严重出血。可显著减少UAP病人缺血的发生率、缺血严重程度、缺血总时间及缺血所伴随的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对控制心绞痛发作及防止AMI均有良好疗效,总有效率达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

第4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25-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易继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梗死。自2005年7月以来,笔者应用自拟益气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系本院2005年2月~2006年1月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5.71±13.57)岁;病程(5.42±1.85)年;17例为劳累性心绞痛,9例为自发性心绞痛,12例为混合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属Ⅰ级者10例,Ⅱ级者17例,Ⅲ级者11例。对照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45~71岁,平均(67.82±11.36)岁;病程(4.98±2.05)年;16例为劳累性心绞痛,10例为自发性心绞痛,12例为混合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属Ⅰ级者10例,Ⅱ级者19例,Ⅲ级者9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2000年制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患其它系统严重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倍他洛克口服,每次12.5mg,每日2次;卡托普利口服,每次25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每次100mg,每日1次;消心痛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每次5000IU,每日2次。在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时临时给予硝酸甘油片含服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益气通络汤(党参、黄芪、丹参、川芎、赤芍、葛根、泽泻、石菖蒲等组成),每日1剂,水煎分2次于饭前30min服用。2组除低分子肝素钠疗程为7天外,其它药物疗程均为4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制定。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分级降低一级,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一半,心电图ST段的降低在治疗后回升0.5mV以上;无效: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4 讨论

第5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银杏达莫注射液、老年人

冠心病人60%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1],故uAP已成为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我科自2008年1月―12月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uAP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观察病例均符合《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中的诊断标准,均有心绞痛典型症状,所有病例均经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1.2 一般资料:20例病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4-72岁,平均61岁;心绞痛病程0.5-10年,平均(3.4±1.6)年。

2、治疗方法

2.1 方法:全部病例在原有抗心绞痛药物不变的情况下,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ml+0.9%NS250ml静脉滴注,2次/天,连用14天。期间如心绞痛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2.2 观察项目: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DMP),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总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心肌缺血范围(NST)和程度(∑ST),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及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有关心绞痛的疗效标准拟定。显效:同等劳累程序下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79%。无效:症状基本同治疗前。

3.2 治疗结果

3.2.1 临床疗效: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3.2.2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见表1。

HR、SBP、DM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但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总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NST、Co、LVEF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讨论

目前认为UAP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与破裂,临床上常以扩张血管及抗凝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扩张血管要以硝酸酯类最为常见,但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时间使用能产生耐药性。抗凝药部分患者有禁忌或有出血倾向。银杏达膜主要成份:总黄酮和双嘧达膜,总黄酮具有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肌缺血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和改善心肌血液灌注。双嘧达膜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浓度(50u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降低血液黏滞度,促进纤溶活性,抑制血管内凝血,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表明银杏达膜治疗老年UAP有较好和疗效,能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同时改善心电图上示心肌缺血范围和程度,心脏CO、CI、LVEF等指标,是治疗老年UAP有效安全的药物。

【参考文献】

[1]沈路华.加强对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治疗[J].中国医刊,2001,36(11):39.

第6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护理干预

为了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效果,对其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因此,文章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并对其分组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患者的年龄均在56-8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年龄76.7±3.7岁,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干预组患者的年龄均在55-84岁的范围之内,平均年龄77.2±3.4岁,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性,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病室环境的调节、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的监测、用药指导及护理、饮食计划的设定和执行、心理疏导以及健康宣教等[1]。

1.2.2中医护理干预根据中医辩证实施护理,对于气阴两虚患者应遵循益气养阴的原则,防止耗气伤津,在饮食方面以补气为主,并加强保温措施,预防外感风寒。对于痰浊壅塞患者,主要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为主,定时通风;饮食方面遵循清淡原则,嘱患者多进食萝卜、柑橘等化痰利湿的新鲜蔬果;此外,遵医嘱行蓖麻籽外敷双足涌泉穴治疗,每日一次。对气滞血瘀患者应遵循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原则,嘱患者卧床修养,避免精神方面的刺激;饮食方面采用玫瑰、山楂泡茶内服;遵医嘱采用栀子、桃仁研磨制膏外敷,每日一次。对寒凝心脉患者遵循驱寒活血、宣痹通阳的原则,注意保暖;饮食方面多进食温热性食物,如米酒、瓜蒌等;嘱患者采用温水足浴,每日睡前一次;必要时艾灸穴位治疗。

1.3判定依据选择患者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作为判定依据。

1.3.1护理有效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临床症状缓解标准[2],依次划分为显著有效、好转及无效三个等级:①显著有效:心绞痛完全消失,运动量增强后未发作;②好转: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均有明显改善;③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等无明显变化或甚至加重。护理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显著有效患者例数+好转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数×100%。

1.3.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收集,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对各项护理干预的评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患者评分高低依次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①非常满意:评分结果在90分以上;②一般满意:评分结果为60-89分;③评分结果在60分以下。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分别采用X2和t方法进行检验,设定显著学水准为a=0.05,当P

2结果

2.1护理有效率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胸痹类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心脉痹阻、气血不通,通常病理表象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由于该疾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发作频率不定等特点,在临床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开展护理时应全面施护。

中医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及中医辩证原则而实施的一类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一般护理、情志护理、辨证护理等几方面。本次研究中的中医护理干预组60例患者均是根据其病症分型而实施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充分遵循了辨证施护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症候群等特性而实施的个体针对性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性。

参考文献

[1]张明雪,曹洪欣,常严鹏.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症候演变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0):24-27.

第7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降脂药物;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冠心病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心血管阻塞性疾病,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临床类型,近年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1],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疼痛在一段时间内发作相对稳定,发作性胸痛使其主要表现,多是因劳累引发,其危险性相对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但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病情就会逐渐发展,危及生命[2]。一般治疗方法如及时休息、调节饮食和及时处理基础性疾病等,脂质是造成血管堵塞的主要物质,相关报道也指出降血脂药物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两种降脂药物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住院的128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62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48.6±4.2)岁,平均病程(4.3±1.6)年,心绞痛分级I级10例,Ⅱ级40例,Ⅲ级12例,B组66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49.2±4.6)岁,平均病程(4.5±1.8)年,心绞痛分级I级12例,Ⅱ级42例,Ⅲ级12例,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疼痛分级等组间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病例经过详细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和其他心脏疾病,3个月内未服用过降血脂药物。

1.2 用药治疗和护理 两组患者均选择使用降脂药物治疗,A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用量为10mg/次,采取口服方式给药,1次/d,疗程为3个月;B组使用辛伐他汀(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681),使用剂量10mg/次,口服给药,1次/d,疗程3个月。在使用降脂药物治疗同时予以一般治疗,包括冠心病药物治疗、适当运动、调整饮食等。在治疗过程中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安排护理人员定期观察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位置,及时记录处理特况;嘱咐患者充分休息,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护理人员要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掌握冠心病知识,消除其不良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1.3 疗效指标 主要的观察指标:安排医护人员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并采集血液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疗效判定标准[3]如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减轻,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程度在50%~80%,心绞痛次数减少,ST段回升超过0.05mV,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疼痛次数无变化,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数据软件SPSS17.0行统计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和x2检验分析两组的数据资料,P

2 结果

2.1 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 两组治疗后的心绞痛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好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两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的临床疗效 A组的总有效率为88.71%,显效25例,好转30例,无效7例,B组为90.91%,显效28例,好转32例,无效6例,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是因心血管阻塞导致,尽管其严重程度不如不稳定型心绞痛,但如果不予以规范治疗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目前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加强该病的临床治疗具有进步意义。临床研究认为过度身心劳累是引发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保证患者充分休息时间对该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通过及时调整饮食和指导适当运动来缓解患者的心脏机能和心理状态。相关报道指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脂类物质的积累是导致堵塞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降血脂治疗对心绞痛症状的缓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的两组患者分别使用了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两种常用的降脂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经过降血脂药物治疗后心绞痛时间、次心绞痛数、疼痛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血液检查结果进步证实降脂药物的临床效果。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作为常见降脂药物,可有效的抑制体内胆固醇的生成,对血脂水平的维持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两者还可以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利于冠心病临床症状的缓解。相关研究指出上述两种降脂药物还能够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对血管内膜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稳定型心绞痛需要规范化治疗,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两种有效的降血脂药物,能够较好的缓解心绞痛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异常率,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步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静.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88-89.

第8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冠心病心绞痛益气养阴活血

近年来,笔者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气阴两虚血瘀证者。主症:胸痛及或胸闷;次症:气短、乏力、心悸,面色少华,自汗,头晕目眩,舌体胖有齿痕或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沉细无力。

胸痹轻重分级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①轻度:有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每周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3次,但疼痛不重,有时需服硝酸甘油;②中度:每天有多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疼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含服硝酸甘油;③较重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含服硝酸甘油;④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

所有病例来源于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3岁,平均59岁:病程1~5年14例,5~10年16例,10年以上10例;脑力劳动者28例,体力劳动者12例;合并高血压病者23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9例;轻度心绞痛11例,中度20例,较重度9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2~70岁,平均57岁;病程1~5年13例,5~10年17例,10年以上8例l脑力劳动者26例,体力劳动者12例;合并高血压病者20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11例;轻度心绞痛12例,中度18例,较重度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工作性质、并发症、心绞痛轻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天津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餐后1小时口服,3次/d。治疗组:采用四川邛崃市生产的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300ml中静滴,1次/d。试验期间禁止使用除硝酸甘油外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药物。疗程为4周。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与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轻度:①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③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或达到“中度”、“较重度”的标准)。中度:①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有效:症状减轻到“轻度”的标准;③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④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或达到“较重度”的标准)。较重度:①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到“轻度”的标准;②有效;症状减轻到“中度”的标准;③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④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或达到“重度”的标准)。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X2检验、Ridit分析等相应的统计学处理。

结果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液40ml加入5%葡萄糖300ml中静滴,1次/d。试验期间禁止使用除硝酸甘油外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药物。疗程为4周。

第9篇:心绞痛发作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61-02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及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生心肌梗死。2004年5月~2007年9月,笔者应用参麦注射液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绞痛30例,并与单纯给予硝酸甘油治疗30例对照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1979年WHO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以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结合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进行诊断而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数学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6~74岁,平均(58.0±7.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0±3.8)岁;其中劳力性心绞痛13例,自发性心绞痛9例,混合性心绞痛8例;合并高血压病19例,糖尿病11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4~73年;平均(56.0±7.5)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5.0±3.2)岁;其中劳力性心绞痛12例,自发性心绞痛8例,混合性心绞痛10例;合并高血压病22例,糖尿病8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参麦注射液 40m1(由人参、麦冬组成,每支10m1含生药相当于人参、麦冬各1g)及复方丹参注射液20m1(由丹参、降香组成;每支2m1含生药相当于丹参、降香各2g)分别加入5%葡萄注射液250m1中静脉滴注(缓慢),每日1次,连用10天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20 m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1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天为1疗程。两组有心绞痛状加重予以口服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必要时含服消心痛5mg;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常规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每天心绞痛发作诱因,次数及持续时间。(2)常规静息心电图 ST―T变化情况。(3)动态心电图。(4)记录使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及硝酸甘油的例数和耗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胸痛(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并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1979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及心律失常座谈会拟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心绞痛、心电图均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加重4级。

2.2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1例(36.7%),改善14例(46.7%),无效4例(13.3%),加重1例(3.3%),总有效率83.4%;对照组显效7例(23.3%),改善11例(36.7%),无效9例(30.0%),加重3例(10.0%),总有效率60.0%,l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2例(40.0%),改善14例(46.7%),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5例(16.7%),改善11例(36.7%),无效10例(33.3%),加重4例(13.3%),总有效率53.4%;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ST段下移幅度和硝酸甘油用量比较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ST段下移幅度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5 需加用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的例数比较 治疗组9例

(30.0%);对照组(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6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说明参麦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可靠。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卜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当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卫患,病位在心与脾肾有关,以福州固体与祛邪治标为治疗原则[4],正如《素问-痹论》所言:“心痹者,心脉不通”。补通两法相结合运用则为本病防治的重要原则,根据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理论,临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参麦注射液主要由人参、麦冬组成,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复脉固脱和回阳救逆的功效。临床上除具有治疗冠心病,抗休克,提高免疫功能外,还用于慢性肺心病、隔肌疲劳的治疗[5]。现代研究证实[6],参麦注射液能抑制氧自由基生成,降低血中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升高抗氧自由基的酶类浓度,扩张血管,调节循环,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含丹参、降香;丹参为传统中药材,其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降香能行气祛瘀,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两者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有扩张血管作用。药理学研究证实,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粘度的作用;有报道认为丹参能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者IL―16水平[7],并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和高脂损伤[8]。两药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标本并治”。通过临床观察,参麦注射剂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并明显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尤其可以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从而使冠脉血流量增加,降低心肌耗氧量,并有保护和修复心肌细胞及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效的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脏功能,防止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中未见不良反应,两药结合,具有明显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是临床较理想的联合用药之一。提示参麦注射液配合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通过多系统、多层次、多靶点作用机制而发挥功效,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调整特点。

参考文献

[1] ISFC/WHO Task Force on standardization of clinical Nomenclature and criteriafor Diag nosis of schaemic Hearrt Disease;Nomenclat ure and criteriafor Diagnosis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J].Circul 1979;59(3):609~6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一辑,1993:685.

[3] 陈可翼,廖家祯,肖镇祥主编.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1.

[4] 韦斌.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8例[J].四川中医,1997;(9):22.

[5] 尹丽慧,沃兴德.参麦注射液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65~68.

[6] 钟飞,王晓春,余庆皋等.参麦饮抗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0):74~79.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