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第1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危重患者;护理会诊;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095-01

2009年1~11月我院收治住院患者20 850人,危重、疑难病例1 164例,如何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护理管理者提出新的课题。为此,我院护理部积极探讨,在危重患者中开展了护理会诊,针对院内危重、疑难、病情复杂需要跨专业解决护理问题的患者,组织护理专家进行护理会诊,分析病情、讨论护理诊断、补充护理措施,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11月,我院组织科内护理会诊98例,科间护理会诊36例,全院护理会诊22例。例如:神经内科收治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由于此病例少见,护士长立即组织科内护理会诊,查阅国内外先进护理资料,为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又如:1例急性脊髓炎患者,入院后随机血糖:16.1 mmol/L,空腹血糖18 mmol/L,餐后血糖26.5 mmol/L,尿糖(++++),酮体(++++),科护士长及时组织科间会诊,内分泌科护士长针对患者应用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补充护理诊断,完善护理措施。重症监护室收治1例因交通事故引起胸、脑、腹、头部外伤患者,患者多发性骨折、脾破裂、严重创伤性休克,伤后很快出现心、脑、肺等多个脏器的功能衰竭,大小便失禁。患者病情复杂,护理问题涉及多科专业,护理部立即组织护理专家会诊。从不同专业对患者现存的、有危险的护理问题及潜在并发症进行全方位讨论,制订可行的护理计划,由6名全科护士组成特护组,组织实施。经护理会诊后患者的健康问题明确,护理计划全面,措施落实得当,问题解决及时,预期效果满意,经治疗护理后患者痊愈出院。

1.2实施方法

1.2.1建立护理会诊专家组

科内会诊由病区护理骨干参加;科间会诊由各病区护士长参加;全院会诊由各科科护士长参加。

1.2.2护理会诊原则

邀请的护理专家会诊组成员必须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娴熟,能够予以指导、解决相关问题[1]。

1.2.3护理会诊制度

重症患者、抢救涉及多专业护理问题的患者,根据情况组织科内、科间或全院会诊。

1.2.4护理会诊方式

1.2.4.1科内护理会诊:适用于本专业疑难病例、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由病区责任护士填写护理会诊单,病区护士长主持。

1.2.4.2科间护理会诊:适用于患者病情涉及本科室其他专业的护理难题,如:神经内科患者伴有循环内科、内分泌科疾病。由病区护士长填写护理会诊申请单,本科科护士长主持。

1.2.4.3全院护理会诊:适用于病情复杂,需要多科室参与才能解决的护理难题,如:外科患者伴有内科、五官科疾病等。由本科室科护士长填写会诊申请单,由护理部主任主持[2]。

1.2.5会诊程序与内容

1.2.5.1评估患者:先由申请人说明会诊的目的或希望解决的护理问题,然后汇报病情,查看患者,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分析、评估,找出专科的护理问题。

1.2.5.2讨论分析:结合评估患者情况及专科特点,进行讨论,按护理程序要求,找出护理疑难点,由护理专家补充护理诊断,完善护理措施[3]。

1.2.5.3总结实施:主持人总结讨论意见,提出指导性建议和要求,申请人负责整理会诊意见,修订护理计划、组织实施。

2结果

2.1提高护理资源利用率

我院7个科室,24个护理单元,护理专业细化,危重患者经常出现跨专业的护理问题,制约了护理质量,开展护理会诊后,充分发挥了各专业护理优势,护理资源共享。

2.2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科内会诊可促进本专业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本科室护士专业知识;科间会诊及全院会诊可促进知识相互交流,拓宽知识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专科护理专业人才和设备的作用[4]。

2.3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护理会诊使患者的护理诊断准确全面,护理措施具体,及时纠正了护理工作中的偏差及不足,通过护理会诊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解决了跨专业的护理疑难问题,使患者得到完整的、系统的、高质量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段真真,祁艳,胡倩倩.通过护理业务查房培养学习型ICU护士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89-90.

[2]马继红.实施护理会诊提高重症护理水平[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22.

[3]林菊英,巩玉秀.护理程序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3-144.

[4]蔡文智,李亚洁.国外临床护理专家角色职能[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1):21.

第2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诊;院内转运;危重患者;护理干预

急诊科是医院中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重要部门。医务人员是从120上接下患者进行急诊初步抢救,复苏后常因检查,转科手术等需进行院内转运。虽然院内转运的途中时间很短暂,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缺氧、窒息、导管脱落、坠床、气管插管移位等。由于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较少,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不完善,当患者出现意外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因此,在转运危重患者时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供必须的监测和支持,才能保证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1],我院从2013年1月起采取一系列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作为研究的科室,急诊必须通过转运完成包括CT、MRI、X摄片等诊断性检查或到专科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首先对我科2012年2月~2013年1月以传统方式转运患者9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设为传统组,2013年2月~2014年1月采取措施转运的危重患者1272例为措施组。所有病例都是通过平车转运或转运床才能完成检查或到达专科治疗,传统组男450例,女510例,平均年龄(42±1)岁,措施组,男720例,女552例,平均年龄(4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传统组 由年轻护士及家属采用普通平车护送患者,氧气枕供氧,各种导管引流通畅等传统方式转运。

1.2.2措施组 在院内转运中给予正确的护理干预:

1.2.2.1做好转运前充分准备 护士准备: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及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转运流程,提高应急能力。转运护士要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全面明确转运的各类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应急措施等[2]。评估病情:危重患者抢救严格执行急诊"绿色通道"制度,实施先抢救治疗后交费办手续的原则。患者应佩戴"腕带"提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填写危重患者转运单,总分为65分,若患者分值低于30分,转运中予严密监护,30~40分,在监护下转运,41~50分,医护陪伴下转运[3]。转运前清除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对于颈、胸、腰椎骨折患者搬运时要注意保持脊柱纵轴的水平,滚身移到担架上,一般为仰卧位,有铲式担架搬运更为理想,搬运时原则上应2~4人同时进行,用力均匀,动作一致,以防头部扭曲和前屈而加重伤情[4]。妥善约束烦躁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检查各类导管妥善固定,予双固定,保持引流通畅,防扭曲,折叠。仪器的准备:转运前检查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吸痰器、注射泵等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便携式氧气筒内氧气是否充足,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避免使用氧气枕供氧,因氧气枕的氧浓度与氧流量难以估计,同时携带抢救药品。评估平车及转运床性能是否能正常使用,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接收科室准备:急诊科在转运前电话联系好运送电梯,使电梯处于等候状态,确保运送通畅。护士必须熟知转运路径,所需时间,同时通知接收科室做好协调工作,向接收科室医务人员交代患者基本情况,如生命体征,初步诊断,需准备仪器与药物,以降低等候时间,争取治疗时间。与家属沟通:转运前必须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说明途中存在的风险,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方可转运[5]。若情况紧急,则要把紧急转运指征和没有获得知情同意的原因记录在病历中。

1.2.2.2转运中 转运时护送人员必须携带患者病历及相关资料,作为患者识别与交接的依据之一,转运时拉起床栏或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注意保暖。意识障碍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转运中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6]。医护人员应站在患者头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各种管道连接完好,妥善固定,安全放置,管道长短适宜,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患者烦躁及变化发生脱落,堵塞。气管插管患者保证足够的氧气,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不中断,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就地抢救,必要时就近科室进行抢救,同时做好转运途中的护理记录。

1.2.2.3转运后 患者转入后,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给氧,心电监护,各种管道给予妥善固定。与病房护士详细交待患者姓名、诊断、护理措施、阳性结果、特殊治疗、导管在位情况、液体出入量、药名、物品、心理状况、皮肤情况以及病历资料,确认无误后详细据实的填写在交接单或手术单上,并双签名。待患者安置妥当病情平稳,护送人员方可离开。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转运中,窒息或呼吸困难、给氧中断、气管插管移位、各类导管滑脱堵塞或意外拔管、坠床等的发生率,转运途中家属的满意率、接收科室的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见表1,表2。

3结论

科间预警报告保持绿色生命通道畅通,是保障安全转运的关键环节。

转运急诊危重患者要到相应的辅助科室检查或收入院,提前电话通知检查科室或接收科室,做好准备,缩短等候时间,便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特别是危重多发伤患者伤后"黄金1h"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院内转运者死亡率高于正常的9.6%,由于急诊转运具有较高的风险,所以危重患者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工作尤为重要,为了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在检查过程中确保每一流程不>15min,及时做好病情记录和检查结果[7]。

总之,针对急诊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对风险给予预见性的管理,同时做到转运前的正确评估,做好人员、药品、抢救器械的充分准备,转运途中保持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转运时进行"无缝隙护理",转运后做好严格交接,就可以保证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就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琳,韩小琴,狄开荣.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

[2]陈小红.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杂志,2014(14).

[3]韩淑鹏.急诊危重患者院内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4):100-103.

[4]刘瑛.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护理杂志,2009,26(17):40-42.

[5]顾美云.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4):20-21.

第3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诊;优质护理;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6]卢延娟,李欣华,韩自华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168-169.

第4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结合我院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可行的应对措施的及时制定[4]。结合随机数字表法,抽取该期间不安全现象相对应患者90例,男女患者分别为50例、40例,最低年龄为22岁,最高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52.51±3.51)岁。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良好,依从性也比较高,可以与护理人员工作保持紧密的配合。1.2 方法对90例急诊ICU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予以回顾性分析,并定期随访医护人员。通过ICU护理科、医学专家开展讨论会[5],为深入分析和讨论该期间患者出现的不安全现象提供一定的渠道,这其中也包括讨论和总结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在分析出具体问题以后,及时采取可行的应对办法。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在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临床医学知识掌握不足、操作能力差、应变能力差等,其中临床医学知识掌握不足例数为40例,其占比为44.44%,操作能力差例数为30例,其占比为33.33%,应变能力差例数为20例,其占比为22.22%。见表1。表1 急诊ICU护士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n(%)]2.2 采取措施后的满意度情况回顾性分析ICU护士的护理过程,在采取措施之前,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掌握水平有待提升,护士的满意度为72.22%(65/90)。在采取措施后,显著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养和护理技能掌握水平,护士满意度为94.44%(85/90)。采取措施后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采取措施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存在问题3.1 知识掌握不足在病房护理中,临床理论和护理知识是重中之重,其中骨科、妇科、外科等是ICU重症监护室接受病例较多的相关科室,所以对于急诊ICU护士而言,必须要加强专业医学知识的掌握[6],但是一些急诊ICU护士的知识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护理人员,失误现象难以避免,从而加剧不安全事件的出现,这已经成为了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3.2 操作水平有限急诊ICU重症患者,其机体处于比较虚弱的水平,出现生命危险的概率比较高,所以必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监测,在监护室中,借助气管插管、微量注射器等相关仪器进行辅助治疗[7]。因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熟练操作各种仪器。3.3 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待提升急诊ICU重症患者与普通病房患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出现突发状况和并发症的概率比较高[8],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升上来,给予护理质量一定的保障。现阶段,在临床上,一些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没有及时采取质量治疗,并且判断也出现失误。

第5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1一般资料

38份护理病历均来自儿科病房。患儿年龄6~11岁。其中急性肾小球肾炎9份。肾病综合缸12龄一支气管肺炎6份,风湿性心脏病3份,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份。急性白血病3份,上消化道出血2份,病史由家长和患儿共同陈述书写病历者为率系大专学生f高中毕业经考试入学。修业3年),已见习过内、外科护理学。

2评定内容与标准

21病历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简要病史、护理体检、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心理社会因素、护理诊断、预期结果、护理措施等(因学生见习时对病人观察护理缺乏连续性,故不要求学生对其做出评价及达标情况)。

2.2评定标准参阅国内外文献.结合我系I临床护理教学具体情况而制定评分标准,分好、中、差3个等级好(90~100分):护理病历记录准确,系统完整,医学术语确切,重点突出,计划制定合理、有序,完全符合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中(70~89分):病历记录基本准确、完整,医学术语较确切,基本能突出重点,计划制定基本合理有序,基本符合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

差(

3评定结果

38份儿科护理病历中,“好”8份,占21.05:“中”25份,占65.79:“差”5份,占13.16.

4存在的问题

4.1护理用语不规范:38份病历中有l2份,占31.58。护理用文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简练,准确、清晰,应用医学术语。但在护理病历中常出现语言不够简练,如将“发热”写成“发烧”,“腹泻”写成“拉肚子”。

4.2收集资料不完整:38份病历中有9份,占23.68。学生在收集资料时,缺乏整体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1例8岁肾病患儿,激素治疗后出现了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因性格内向,孤独,她怕被小朋友讥笑,常一个^偷偷地流泪,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只重视患儿生理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患儿的心理需求。

4.3护理诊断不恰当:38份病历中有7份,占18.42.

护理诊断书写不规范:根据NANDA(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制订的148个护理诊断,如将“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写成“营养不良:低于机体需要量”,“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写成“潜在的皮肤完整性受损”等。

②护理诊断顺序排列不合理:在确定护理诊断时,应把威胁病人生命安全,需要立即采取护理措施的周题放在首位,分轻、重、缓、急,提出护理诊断如“肺炎”患儿出现咳嗽、痰多时,首先考虑的护理诊断为“清理呼吸道无效”,而不是“焦虑”。

将护理诊断和医疗诊断相混淆:把“脑出血”、“心衰”这些医疗诊断当作护理诊断。

4.4预期结果不具体:38份病历中有10份,占26.32.预期结果是通过护理手段使病人应达到的预期目标,而不是护理行动本身,如体温过高“所定的预期结果为:

①找出使体温升高的原因。

第6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紧急抢救;临床护理干预;对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7-01

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共收治昏迷患者137例,本文针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逐步揭示了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紧急抢救和护理干预的基本策略,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13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涉及轻度昏迷患者49例,中度昏迷患者50例,以及重度昏迷患者38例,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症状的主要原因,涉及了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创伤,以及机体主要生理系统循环功能严重障碍等。针对全部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全面系统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涉及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介于2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6.2)岁。

1.2临床治疗和护理处置方法

1.2.1临床紧急抢救处置方法

在患者初始入院后,临床医师要结合患者实际具备的临床症状和查体结果,初步判断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引致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逐步开展科学有效的临床抢救治疗处置。

要优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生理组织持续处于通畅状态,针对因发生外科创伤而导致昏迷患者立即实施止血处理,在患者发生脊柱生理组织损伤条件下,要注意在为患者展开治疗处置过程中做好患者脊柱生理组织的保护性处理工作,避免患者的脊柱生理组织发生进一步损伤。要做好患者在接受临床抢救处置过程中的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全面系统调查了解患者的临床既往病史,发病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判断导致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临床引致因素,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完成诊断。要做好抢救处置时机选取控制工作,要在确保患者生命存续基础上,不断提升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断处置准确率。

1.2.2临床护理干预处置方法

第一,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护理支持,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其中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

第二,采集患者的病理检验标本,严格遵照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般操作规程为患者实施检验样本采集获取,确保患者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为患者实施导尿和吸痰处置,具体针对昏迷病人的病因,做出有效的护理诊断,护理干预,并采取形式实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要及时给医生提供疾病信息,通过组织相关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培训,强化急诊护理在临床救治病人的重要性,以及急诊护士本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业务素质。

护士要结合具体导致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临床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以及交通意外事故损伤等),具体制定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抢救工作规程,要确保护士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抢救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基础性护理操作项目,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实施各项临床护理操作项目。

2结果

本组13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中,共有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并经由后续的系统化治疗和护理处置成功出院,另有16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发生临床死亡,本组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为11.68%(16/137)。

3讨论

昏迷性症状通常属于表现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观意识认知,其在急诊内科收治患者群体中约占据总数的4.00%,通常在针对患者施加强烈性疼痛刺激条件下,往往也不能诱导患者的自身主观意识恢复清醒状态[1-2]。现有的临床急诊内科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由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本身具备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多样化的引致原因,直接导致临床医师在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开展临床诊断过程中,本身面对着一系列具体困难,给患者顺利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造成了明显阻碍[3-5]。

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共计收治昏迷患者137例,本文针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初步揭示了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紧急抢救和护理干预的基本策略,本组13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中,共有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并经由后续的系统化治疗和护理处置成功出院,另有16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发生临床死亡,本组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为11.68%(16/137)。本次研究中获取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死亡率,需要临床医师运用科学有效方法快速诊断确诊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处置。切实做好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治疗处置工作,是有效提升我国急诊内科临床医学事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实践路径。

结语:

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死亡率,需要临床医师运用可续有效方法快速诊断确诊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处置。在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抢救处置过程中为其做好护理配合工作,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改善和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处置效果,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康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9):191-192.

[2]张秀萍.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7):149-150.

[3]付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J].医疗装备,2016,29(19):159-160.

第7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郑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研究急诊护理对急腹症并发症的预防效果以及相应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50例急腹症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急腹症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结合急诊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护患关系,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急腹症;急诊护理;并发症;预防效果;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01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急腹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是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1]。该病起病迅速、病情复杂、变化多、进展快,并且发病部位涉及盆腔、腹腔等多个脏器器官,如不进行及时救治,极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2]。因此,如何对该类患者进行及时救治,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成为临床上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从护理角度出发,通过在急腹症患者的急救中应用急诊护理,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50例急腹症患者,男患者63例,女患者87例,年龄在15~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8±4.76)岁,其中85例为外科急腹症患者(31例胆结石、15例胆囊炎、14例阑尾炎、6例腹膜炎、10例泌尿系统结石、8例肠梗阻、7例胃穿孔),52例为内科急腹症,13例为妇科急腹症(4例宫外孕,7例急性盆腔炎,2例流产导致大出血)轻重疼痛。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实验组男患者32例,女患者43例平均年龄为(41.93±4.15)岁;外科急腹症患者43例,内科急腹症患者26例,妇科急腹症患者6例。对照组实验组男患者31例,女患者44例,平均年龄为(42.65±4.33)岁;外科急腹症患者44例,内科急腹症患者26例,妇科急腹症患者5例。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措施 对照组组患者住院后实施常规急救措施。①加强生命体征观察,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设备检测血压和脉搏改变。②观察患者意识改变:急腹症患者可能发生休克,早期呈兴奋状态,以后逐渐转为抑制,甚至昏迷。③加强末梢循环观察:注意查看患者体温、肤色,唇、面部、指端血运状况,一旦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及时实施抢救措施。④并发症预防:及时判断患者有无出现休克体征,一旦出现,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遵医嘱补充电解质、血容量等,纠正体液紊乱状态,同时应用抗休克药物,肾上腺素为首选;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给患者呼吸支持,并使用扩血管等药物。

1.2.2 实验组护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急诊护理措施。①加强临床观察:患者就诊后,护理人员及时进行病情评估,了解疼痛时间,检查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有无出现腹膜刺激征,观察患者步态、面容、姿势,测量血压、脉搏,查看有无休克体征,若就诊人员过多,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合理安排。②紧急实施急救护理:给患者取合适体位,未发生休克者取半卧位,抬高床头40°,休克患者取休克体位;迅速建立静脉液路,遵医嘱用药;给患者高流量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严格遵循四禁原则:禁饮食、禁用止痛药物、禁灌肠、禁用泻药以免掩盖病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胃肠减压;对于需要辅助检查患者,及时留取标本送去化检。③做好分诊工作:根据患者病情、病史,配合内、外、妇科疾病特点进行准确分诊。外科急腹症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质明确,如阑尾炎疼痛部位一般为右下腹、胆石症为阵发性绞痛等,并常伴随腹膜刺激征、休克体征;妇科患者常有白带异常、阴道出血,发病部位在小腹盆腔处,主要见于急性盆腔炎和宫外孕破裂,并且均有相应病史和妇科疾病伴随症状。内科急腹症患者疼痛部位不易定位,压痛点不明确,腹肌相对柔软,并且疼痛发生前有腹泻、发热、心悸等先兆症状,常见于急性心梗、胃肠炎、过敏、膈胸膜炎等疾病。诊断时,可结合辅助检查如心电图、B超进行诊断。④加强心理护理:面对突发疾病,多数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心理,又加之疼痛刺激,疾病需要长时间确诊,患者负面情绪相对较重,部分老年内科疾患患者由于长期治疗,悲观心理较为强烈,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严重救治效果。此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沟通工作,安慰患者,使其放松紧张情绪,利用转移注意力方式缓解患者疼痛。⑤做好护理记录:对患者病情变化、治疗用药等做好详细记录,并标注对应时间,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必要时还可充当法律依据。

1.3 效果评价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

根据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其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通过指导患者填写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服务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全部数据录入软件包,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χ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用t检验进行数据计量。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数据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满意度评分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急腹症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以急性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由于腹痛涉及多个组织器官,并且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又加之剧烈腹痛刺激、呕吐、失血等伴随症状,极易发生休克、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4]。该病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存有较大差异,因此给予该病正确诊断和适宜护理措施尤为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很少应用大型医疗设备辅助诊断,在评估中,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不能进行准确、及时的回答,这些都给疾病判断造成困难,从而延长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6]。尽管目前医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临床上仍有10%急腹症患者出现诊断错误,从而给患者抢救造成阻碍,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7]。因此,给予准确、及时的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在本研究中,在实验组患者急救护理中实施急诊护理,强化急救措施,接诊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和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方案[8]。患者病情稳定后,结合内、外、妇科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准确分诊,然后送往相应科室进行治疗。该种护理方案程序化、全面化,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根据目前急诊科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的现状,我科加强抢救记录管理,使整个护理抢救过程一目了然,这不但可以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必要时还可充当法律依据,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13.33%,符合陈群芬,徐金萍等[9]研究,这充分体现了该种护理方式的有效性,但也对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强化急救观念,丰富专科知识,熟悉疾病特点,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给予解决方案,从而使患者得到有效护理,提高救治成功率[10]。另外,通过合理救治,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节省了医疗资源和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这对于缓解紧张护患关系也有重大意义。

综上,在急腹症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结合急诊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护患关系,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陈士芳.287 例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47(2):101-102.

[2] 李存兰.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分析与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l,3(19):185.

[3] 张成蓉.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1,23(17):122-123.

[4] 李焕.216例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12):120-121.

[5] 张书丽,雷丽芳.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0(17):123-124.

[6] 刘黎.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500 例[J].内科杂志,2010,29( 22) : 71-72.

[7] 王得坤,谢钢.院前急救管理与应急预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5.

[8] 郑俊伟.50 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外科杂志,2009,15(6) : 116-117.

[9] 陈群芬,徐金萍.外科急腹症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0):453-454.

第8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1.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1.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1.2掌握急诊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1.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1.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1.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1.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

1.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1.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2.准备工作

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急诊科面对的是一些急危重症患者,患者人院后须立即给予抢救治疗,所以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做好。

2.1药品及设备准备:备足抢救药品,做到随用随补,专柜放置、便于取放。设备要有专人管理及保养,定期充电备用,随时处于准备工作状态。杜绝有抢救药品不足或抢救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

2.2心里准备:护理人员在急诊上岗前及工作中,都要经过不断的心理培训,要在心理上时刻做好接诊重患的思想准备,才能在接诊患者时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

2.3人员安排: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科室,也是业务最繁重的科室,所以一般均要安排技术熟练、业务精湛人员上岗,同时排班时要做到新老搭配,以便于新人业务的提高和成长。

3.护理措施

3.1病情评估患者被送到急诊抢救室后,接诊护士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通过细致的观察、简短的询问和初步检查,对病情的危重程度及发病原因做出初步评估,同时准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器械。

3.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早建立通畅的、固定良好的静脉通路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静脉通路,才能及时应用各种抢救药物。我院对急诊危重患者,一般都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

3.3生命体征监测及早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及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以便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并可以随时了解病情变化,为各种抢救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3.4及时书写抢救记录抢救结束后,护士应及时完成抢救记录书写,记录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简要。

3.5心理疏导:急诊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严重而且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作为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和预诊技巧,使病人就诊时有安全感、提高满意度、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小结:个人心得体会

1.主动、热情接待病人。由于急诊病人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迎接病人的是护士。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建立起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良好氛围。在护患的接触时间里,护士可观察病情的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使病人尽快适应急诊环境,放下包袱,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2.根据病情及时进行护理评估急诊病人就诊时,护士应迅速接诊,亲切耐心询问病情,并且根据病情进行望、触、叩、听等基本护理检查,尤其侧重于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急诊病人需要尽快抢救和治疗,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快速度、最有效的措施制止生命活动终止或缓解急性发作症状。

3.注重形象美,给病人以良好印象急诊护士应注重着装,衣帽整洁,态度和蔼,在第一时间内给病人及家属留下一个好印象,消除他们的疑虑,给人一种安全、可信赖的感觉。

4.急诊护士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娴熟的技术是消除病人负性心理的一剂良方,它会使病人信任你、相信你、依赖你。因此急诊护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各种培训及再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不断增强病人及家属的信心。急诊护士在患者面前要沉着、冷静,动作要敏捷、到位,慌慌张张的行为会让病人以为病情严重,无法救治。另外,抢救室布局不要过于肃穆,设法消除或缓解紧张气氛,使病人有安全感。

5.做好心理疏导对于悲观失望的病人,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病人,将护病、护身、护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宣泄疏导这个先决条件,有意识让患者倾诉若衷,解除紧张抑郁情绪。同时尊重、同情患者,在护理上重视用耐心和忍让的态度感化病人,既关心病人病情的发展及生活需求,又不迁就病人,用语言护理艺术主动、热情、耐心细致的与病人交谈。交谈中,对病人的隐私保密,给予鼓励安慰,使病人从烦躁易怒、消极沉闷、悲伤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而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以调动其积极情绪,主动调节不良情绪,引导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配合,从而消除心理负担,使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对病人的偏激言行应忍耐切忌争吵,对服毒病人更应给予热情的治疗和照顾,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增加生活的勇气,千万不能训斥、嘲讽,也不要发怒和抱怨家属。

6.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急诊科要本着方便患者、关心患者的原则,提供整洁、安静的就诊环境,通过便捷的服务,尽可能减少病人的不方便以及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而导致的无安全感。

第9篇: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诊室;护患纠纷;原因;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23-02

急诊科,主要负责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由于这类病人通常具有死亡率高、病情紧急、病症复杂等特点,因此出现意外的风险几率较高,常常引发护患纠纷,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以及医院的声誉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本文就急诊室护患纠纷的产生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加强急诊室风险管理的措施。

1急诊室护患纠纷的原因

1.1 护士方面

目前,有些医院的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对护理工作不认真、不规范,导致打错针、发错药、错过巡查时间等行为频发,引起了患者及家属的强烈不满[1]。同时,对急诊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理念滞后,没有将病人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重点,从而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不熟练、不规范,对相关护理制度规章落实不到位,缺乏护理经验,预见性差、法律意识差、自我防护意识低、护理态度差等原因都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 患者及其家属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其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疗服务质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一味的“忍让”、“受气”,对护理中的不合理、不顺心的行为、现象敢于发问、质疑,当护患沟通不良时,就会造成纠纷的发生。同时,由于不同患者及家属的素质水平不同,导致其在对待突发事件时不一定能够理性、客观的处理,容易对护理人员进行迁怒、抱怨等,甚至出现辱骂、殴打护理人员等过激行为[2],从而引起护患纠纷。

1.3 医院管理方面

有些医院在急诊流程管理上不到位,各科室的配合不通畅、不及时,影响到患者抢救的效果;急诊室的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无法满足护理需求;收费制度不明确、不具体,导致代交费、多收费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3];医院格局不合理,急诊室、检查、药房、收费等部门过于分散,影响到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效果等,这就都是导致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2 加强急诊室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创新医疗服务理念

急诊室护士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真正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通过科学、规范、正确的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将相关事宜详细、全面的告知患者及家属,从而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配合。要认真、耐心的听取患者及家属的相关需求,对迁怒、抱怨等行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真正以细心、耐心、诚心和爱心的态度投入到急诊护理工作中。

2.2 制定规范、明确的收费、服务制度和流程

急诊室要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针对特殊急诊患者、危重患者以及普通急诊患者分别编制相应的接诊流程,并对其医疗服务步骤和环节进行全面、规范、详细的明确。同时,还要建立清晰、明确、严格的急诊收费制度,加强对制度落实的监督管理,并在院内的醒目位置(挂号窗口、急诊室门口等)对相关项目和价格进行详细的公布[4],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各项目价格有一个充分、清晰的了解,从而提高对医院的信任。

2.3 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医院急诊室要积极组织科内医护人员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如《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办法》等)的了解和学习,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通过相关医疗法律的学习,使医护人员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相应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切实做到知法、懂法、用法,从而取得融洽的护患关系。

2.4 加强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

一般情况下,节假日、夜间以及疾病高发期是护患纠纷的多发时间,因此,急诊室在进行护理人员的排班时,要做到科学合理、统筹兼顾。例如,在班组人员搭配上要保证新老护士比例上的合理;在进行双班制(中班、夜班)排班时,要考虑到护士的切实情况(年龄、家庭、技术能力、身体素质等);在节假日时,护士长要进行带头值班;在疾病高发期时,要合理加派二线、三线班[5],从而确保急诊护理工作的需要。

2.5 提高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加强护理水平

急诊室要定期对科内护士进行急诊业务技术的集中教育培训,并请专家进行急诊专题讲座。鼓励护理人员通过自学、网络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并通过护理查房、晨会提问等途径督促护士不断加强和扎实自身的急诊护理知识、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提高她们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心,提高她们的道德素质水平,从而使其在工作中更好进行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消除工作过程中的误解和矛盾,进而更好的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3 小结

目前,随着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医院急诊科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监督工作,针对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和预防措施,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护士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的从根本上消除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进而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声誉,提高其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叶东红,陈艾华.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34(10):4-6.

[2]邓红梅,徐慧华,周新潮,杨丽贞.急诊常见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3,20(18):3706-3707.

[3]成花玲.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4(0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