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精选(九篇)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第1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关键词:国家安全威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动员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各种突发事件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冲击下,国家安全受到军事、经济、文化、资源、生态和科技等多种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形成快速高效的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成为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

一、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内涵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为满足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非常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则是指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转变为国民经济动员实力的本领、组织力。从上述两个概念出发,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可以认为是国家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有针对性的转变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动员实力的本领和组织力。

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人格化主体是国家。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是国家能力的一种,体现了国家意志,该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依赖于国家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和锻炼。第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作用对象是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只有作用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才能发挥其功能。第三,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任务不仅是消除国家安全威胁,更重要的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平稳顺利地进行。第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增强国家抵御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能力。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是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着眼点,以抵御多种国家安全威胁为立足点,以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为目标点。

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构成

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由多种能力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为实现国家在面临多种安全威胁时,国民经济系统能快速反应,解除威胁或减少影响,恢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构成应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

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要针对不同国家安全威胁,调整资源配置模式,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资源配置方案的能力。国家安全在受到不同威胁时,其应对资源的需求结构与数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必须具备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以突发事件为例,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所需资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形成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是科学评估资源需求结构和数量,按照资源共享度1的不同,在动员准备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不同类型的专用性资源与通用性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动员预案规范和落实,从而形成应对不同程度威胁时所需要的多种资源配置和使用方案。

(二)多区域资源聚焦能力

多区域资源聚焦能力是指通过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将国家资源向多个目标区域定向释放的能力。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民经济动员一直关注于重点区域和重点方向,但随着国家安全威胁的多样化,威胁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必须具备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向多个区域聚焦资源的能力。一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就是将国家资源由“面”向“点”汇集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聚焦能力才使得国家综合国力能够向某一地区域定向释放,从而集一国之力应对国家安全威胁。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要求这种聚焦能力必须面向全国,并且具备在同一时间向多个区域聚焦的能力。

(三)多部门综合协调能力

多部门综合协调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为应对国家安全威胁需要,协同各部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部门专长,从而形成应对合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不同地区和社会领域的联系愈加密切,一种国家安全威胁必将迅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这种巨大破坏性和快速扩散性,导致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必然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多部门综合协调能力是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多部门协调能力包括水平协调能力与垂直协调能力两方面。水平协调能力是指协调同一层次上的各个部门,建立各部门间的沟通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机制。垂直协调能力是指在各不同层次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保证各种指令和信息在部门间上传下达的高效有序,减少中间环节对资源使用的浪费与时滞。

(四)多维度运输动员能力

多维度运输动员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要进行水、陆、空三维立体式的运输动员,从而保证国家资源定向释放现实途径畅通的能力。无论是应对何种国家安全威胁,便捷的运输系统是能否迅速应对的基础。以南方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突发事件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破坏,各种物资、装备和人员如何投送至目标区域成为首要问题。多维度运输动员能力要以陆地交通动员为基础,以水上、空中运输为发展方向,特别是加强空中运输动员,从而形成三维立体式运输体系,保证国家资源能够快速向目标区域集结。

(五)多渠道信息传输能力

多渠道信息传输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要具备太空卫星信息传输、空中无线信息传输、地面有线信息传输及传统信息传输等多种渠道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变革对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国家神经系统,信息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是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基本前提。多渠道信息传输能力要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拓展卫星传输、无线和有线传输渠道,在非常情况下,甚至要开辟人力、畜力等传统传输渠道,保证信息传输畅通。

三、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基本特征

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核心功能就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保障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正是由于功能上的区别,使得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与应战动员能力在表现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常备性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国国家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分子和东突分子活动猖獗,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对我国国家发展造成一定威胁。国家安全威胁的长期存在,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必须长期培养,表现出常备性特征。一是要从宏观上整体规划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将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建设之中。二是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使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形成国民经济应急动员长效机制,理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时效性

美国“911”事件作为人们对国家安全威胁多样化思考的导火索,其发生是突然的,而其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国家安全威胁从潜态到爆发在时间节点上的突然性及其影响的快速扩散性,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实施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表现出很高的时效性。一是在应急资源利用上,注重常备型经济动员资源和预备型经济动员资源的利用。二是在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上注重集成式建设,实现应急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缝隙配置,在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的无障碍配置。三是在应急动员制度上,形成联动式国民经济应急动员机制2。

(三)综合性

国家安全威胁的多样化,一方面使得其应对部门多元,需要综合多个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应对;另一方面使得其应对资源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一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专业设备设施、尖端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复杂性,导致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表现出综合性特征。一是要对多个部门进行综合协调,减少体制机制上的阻碍,实现协同效应。二是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性动员,形成集物资动员、财政动员、人才动员、信息动员、科技动员为一体的综合应急动员能力。三是要扩展经济动员潜力调查范围,掌握各类资源的生产和消耗信息。

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源泉在于综合国力,联系综合国力与国家安全的渠道就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通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可以使综合国力的能量定向释放,利用综合国力来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打一场经济上的全民战争。综合国力决定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大小及国民经济动员实施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必然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奠定更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近年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我国加强了针对突发事件的立法工作,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形成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近年来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成功应对突发事件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在近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民经济动员系统都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突发事件和恢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国民经济动员系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是孕育真理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正是实践对国民经济动员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也只能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不断进步发展。

(四)西方大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为我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提供了借鉴

从国际经验看,为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建立权威统一的国防动员组织协调机构,例如美国的“联邦紧急动员与准备委员会”、英国的“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等,这些机构作为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具有战时应战和急时应急双重职能,实现了战争动员和非战争动员一体化。西方各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体制科学,机制顺畅,为我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

五、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经济动员体制之间的衔接机制

尽管国民经济动员的应战功能和应急功能的概念早己被提出,但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主要还是为应战服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基本上由国家及地方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国民经济动员机构设置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之间缺乏衔接机制,不利于国民经济动员应战资源与应急资源的互补和协调,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国家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陈时宝曾提出,有必要将国防动员体制与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制合而为一,构建综合性的国家紧急事务处理机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体制的调整难度较大,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经济动员体制之间的衔接机制是更为可行的选择。

(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法律法规建设

在现有的各类国家应急法规中,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都尚未涉及国民经济动员参与各类突发事件或进行相应资源建设过程中实现衔接和互补的相应法律规范。由于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体制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必将导致国民经济动员参与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出现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关系及政府与相关动员企业之间关系的矛盾。另外,应急动员资源的组织与调配程序等也需要进行法律规范和界定。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应急动员法律体系,实现依法实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

(三)应急信息系统与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

目前,用于应急与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网络系统缺乏对接能力,预警系统、指挥决策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及专业化保障队伍等方而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这是发挥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的最大障碍。由于网络不能互通、信息不能共享,造成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和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之间协调难度增大,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

(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资金来源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动员资产市场流动性差,造成我国动员费的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基本呈下降态势。从1980年起,动员费占国防费的比例一直在3%以下。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制约其发展。在考虑适当增加国家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能否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多元化融资是拓展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建设资金来源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朱庆林.国民经济动员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2]朱庆林.中国国民经济应变力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3]孔昭君.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动员[J].科技导报,2004,(4).

[4]常相全,孔昭君.加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功能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5]陈时宝.构建平战一体的国家应急机制[N].人民日报,2004-3-8(8).

第2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 升级 潜力数据 空间数据

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中,信息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了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截止到2006年底,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领导下,我国部级、省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基本建设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总体上,全国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基础好,技术架构先进,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这为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平战转换”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国民经济应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得力保障。

但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在数据、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如何升级原有信息系统,将其建成为一个能全面反映经济动员工作内容、流程,符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思想,比较简易、直观、用户界面友好的,比较实用的系统软件,就成为当前困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问题之一。

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问题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做好经济动员潜力资源的数字化,即让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可识别的信息,是信息系统升级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当前录入信息系统的各种数据,包括潜力数据,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动员指标体系不全面;空间数据需要充实、精确;空间数据和潜力数据更新缓慢;军队和地方标准不统一,数据重复调查,加重了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工作负担。

(二)智能化问题

建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利用信息平台为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或提供及时有效的动员方案。由于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理论、方法及模型的研究还不完善,直接导致现有信息系统的决策水平低,平时的应用仅限于对数据的各种操作。因而,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开发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加强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模块。

(三)实用性问题

实用性是评价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主要标准之一。一个成功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应该符合各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体系结构、管理模式和运作程序,能满足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一定时期内对信息的需求。然而,现有信息系统在动员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方面的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结合还不够;系统界面风格也还存在不友好、不易操作等问题。这就使得现有信息系统很难提高日常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信息共享、多极互联问题

虽然目前各省市都建了自己的经济动员信息平台,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或者说实现这些平台相互通信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些平台仍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在横向上,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国动委其他几个办公室之间,与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网路还未联通,保密措施没有统一标准;在纵向上,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各战区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各地县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现有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军地网络标准不一致,还没有构成统一的网路,从生产企业到作战部队的经济动员链还未建立。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平台的潜力数据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低,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服务。

(五)信息安全问题

经济动员工作涉及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众多高密级性单位,其安全保密性要求自然很高,而且现代信息战争条件下的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技术含量相当高,对战争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也必然要求信息安全可靠。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升级要采取多种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可靠的经济动员信息安全模式,确保动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升级原则

立足“安全管用”设计。按照经济动员平时和战时需要,搭建良好的人——机交互及操作界面,使系统形象、直观、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稳定性,同时,采取加密机、加密卡、技术防范、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监视监控等防范措施,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可靠性;坚持“平战结合”设计。按照“平时服务、及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原则进行设计,明确军队后勤保障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应急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依据“规范标准”设计。按照国标、军标及国民经济动员行业标准,采用当前较为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构建数据库体系、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采取统一的网络接口标准、数据转换标准,便于实现国民经济动员“横向共享、纵向互联互通”;着眼“长远发展”设计。借鉴和吸纳现有各种国防动员信息系统的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效益建设。同时,考虑平时和战时国民经济动员手段的发展更新,注重本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使系统能够紧跟形势,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升级策略

(一)通过多个步骤分类解决数据问题

1.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首先,要开展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建设。现在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颁布的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比较宏观,不能满足进行城市应急动员能力调查的需求。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建设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标准体系,为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共享提供规范和依据,解决潜力调查数据跨部门、跨地区和跨平台的收集与共享问题。

其次,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已建成的各省市动员信息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各局委办的信息系统之间也都需要规范方便的数据交换服务来消除这种差异,至少做到异构系统数据层面的求同存异。通过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跨系统的数据采集,采集过程自动化及解决潜力数据动态性问题。

再次,建立横向信息共享机制。仅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在技术层面的数据共享还不够,仍然需要在机制上的支持。试想如果搭建了技术平台,统计局、卫生局等局委办不合作,不提供互联接口,那么,还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所以,必须要建立各局委办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实和完善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从而切实保证潜力数据的动态性、完整性问题。

2.国民经济动员空间数据的精确性问题。国民经济动员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多比例尺数据、遥感、航片、三维数据)、动员单位专题图数据(医院分布专题图、加油站分布专题图、生产企业分布专题图等)两类。 这种数据的收集比较繁琐,一般都有专业部门进行。

有些信息系统采用邮政编码的方式代替基础地理数据。这种方式精度不够,不利于工作的展开。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移动终端设备,动员工作者通过它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的GPS定位功能、数据采集功能、导航功能、通讯功能、数据下载功能。这样,空间数据的采集就更加方便,并能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二)智能化问题的解决

首先,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计算机辅助决策的理论研究。应对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的理论、方法及模型展开研究,提出一些具体的决策方法和模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模型库,再利用编程技术将其在计算机上实现,就可以为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实现国民经济动员计算机辅助决策。

其次,通过逻辑处理、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信息处理方式,对动员潜力数据进行分析,向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努力使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系统具备类似人脑的智力和自动感知能力,逐步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决策、指挥、控制、执行的科学化和自动化,增强国民经济动员组织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

实用性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是各种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一种系统性能,它是自动化系统对用户最基本的承诺,所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个性能更加重要,为了提高办公自动化和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中系统的实用性,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系统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把满足国民经济动员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技术方案。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系统实施中可首先进行业务处理层及管理中的低层管理,稳步向中高层管理及全面自动化过渡,这样做可以使系统始终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连在一起;升级后的信息系统应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方便用户在现有平台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和开发;用户接口及界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体结构特征及视觉特征进行优化设计,界面尽可能美观大方,操作简便实用。

(四)构建完备的经济动员信息网络系统

要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一种适应快速动员、精确保障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网”和军队的“国防干线通信网”为基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纵短横宽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在纵向上,国家、总部、战区、省均应建立动员信息处理中心,与军队最高作战指挥机构、各总部、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军兵种动员机构相联结;在横向上,战区动员信息处理中心应与战区联勤作战指挥机构、战区军兵种部队、所属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相联结;省级动员信息处理中心应与省级相关部门相联结,形成横向联合、纵向互通的动员网络体系。

(五)分层次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第3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关键词: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概念内涵

国民经济动员就是调动经济资源潜力和社会的物力、财力应对紧急事态,包括突发事件或者战争,是国民经济体制的平战转换和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现代战争对抗突然,消耗巨大,战争保障的任务重、要求高,只有实施全面、高效、持续的经济动员,才能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动员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即应付战争和突发事件。国家安全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国民经济动员不仅可以为维护军事安全利益服务,而且还可以为应付重大突发事件服务,具有军事功能和非军事功能。国民经济动员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威慑力量,是国家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经济举措,是保障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斗争任务的坚强经济支撑。国民经济动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动员对象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管理能力等。由于战争(突发事件)需求存在差异,国民经济动员在范围、程度上有明显不同。国民经济动员作为贯彻军民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在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军民融合的自然属性和先天优势。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就是要求军队的经济动员组织和部门与地方政府加强协调、沟通与协作,在国民经济动员的全领域、全流程、全要素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军、地双方共同的职责和目标,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动员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军民融合深入创新发展的必然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特别是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2017年1月,中央更是做出重大决策,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主席亲自担任主任。这些重要决策与部署,以及国防和军队体制的进一步深度调整改革,在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动员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需求,坚定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2、是实现国民经济动员向实战靠拢的重要举措

最近几年,我国所面临的周边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紧张化,从国际政治视角上,“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的斗争加剧,美国和欧洲的民粹主义势力进一步扩大,诱发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政治因素加大,我国周边南海方向冲突不断,朝鲜核危机有恶化的趋势,台海局势变数增大,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等敌对分子不断制造事端。因此,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必须以实战化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实战化准备水平。强化国民经济动员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和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军队、地方政府、国有和私营企业的协作能力和动员潜力,按照实案化、实战化的要求,扎实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一旦有事,才能够依据军事需求快速组织动员,为各种可能的战事和冲突做好准。

3、是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桥梁纽带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防建设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建设又以国防为保障,两者紧密相联,互为条件,必须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是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综合国力与国防实力同步增长的最佳选择。新形势下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发挥经济效益的需要,又是发挥战略效益的选择,有利于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能够既服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三、新形势下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在顶层设计上突出军民融合

我国国家安全目标的任务是明确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在经济建设中,进一步贯彻经济动员的要求,例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机场、港口、通信线路、大型骨干企业、战略仓库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建设和制造中,就考虑动员需要,使之既能满足平时需要又适应战时需要,既能保证民用又便于军用,增强平战时国民经济包括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的生存能力和保障能力。如高速公路修建军用飞机跑道,公路、铁路、桥梁、码头建设考虑大型武器装备的通过和装卸,铁路车辆、飞机、船舶等运输工具建造考虑战时征用改装,通信线路考虑军民通用,国家战略储备(石油储备)考虑应付战争,大型民用工业企业考虑军品生产,使其具备军民通用功能,地方的物资、油料、医疗、运输等行业考虑战时动员支前,为前线作战服务。还有大型、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工业企业、水库大坝,核电站等建设考虑战时防护问题等。

2、在动员预案上突出军民融合

经济动员预案,是国家为保障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依据经济动员需求和经济动员潜力,在和平时期对经济动员的实施目标、组织措施、方法手段、职责分工、程序步骤和保障条件等预先编制的动员实施方案。动员预案在经济动员工作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是经济动员准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快速转换的有力措施,是依托市场利用社会资源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增强动员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具体措施。预案据不同行业特点,不同地域形态,不同动员方式,预案格式和内容组成不尽相同。在动员预案上突出军民融合特色,就是要在预案的调研、制定、完善和实施各个环节上,军队和地方政府都要深度参与,同时在预案的各个要素中发挥军队和地方的各自优势,使制定的预案能够真正符合实际情况和实战需要,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3、加强军地协调沟通

国民经济动员具有典型的军地结合性质,因此需要建立机制同政府相关部门、军队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及时沟通协调的制度,例如重要信息互通制度,由经济动员机构牵头、政府相关部门、军队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要定期通报和反馈经济动员工作信息,对于特别重要的经济动员信息要及时通报;重要项目联审制度。对于能够依托经济社会发展安排的国防动员重要项目,如结合高速公路建设战时备用机场、结合光缆通信建设预留战时军用通信接口等,要由规划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地方经济动员机构、军队经济动员机构实施联审,以确保这些项目能够充分考虑和兼顾战时经济动员的要求;军地代职交流制度,根据经济动员工作的需要,组织军队经济动员工作人员到地方经济动员机构代职或是地方经济动员工作人员到军队经济动员机构代职,代职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通过代职交流可加深军地经济动员机构之间的了解,提高各方的业务水平,也可为今后双方搞好协调打好基础。

4、提高经济动员军民融合信息化水平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最高经济动员机关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各个方面应用和结合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对战争保障功能的进程。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具体应用和结合,放大经济动员效果,增强动员能力,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针对性,缩短国民经济动员实施的响应时间,使国民经济动员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最终确保国民经济动员满足战争需要这一功能的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主体是国家,这是由国民经济动员的性质所决定的。国民经济动员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政府是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行为主体,因此,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也必须且只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在某种程度上说,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化技术对国民经济动员的改造。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化技术照搬过来,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结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战争经济动员的业务流程、体制与机制等都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效用。

第4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劳动力数量剧增。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较晚,目前我国劳动人口(年龄在16~60之间)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从2012年起劳动力退休的年龄逐渐延长,社会中新增劳动力的数量远远高于退休人员,造成我国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劳动力不断增加而退休年龄延长,造成了较为严峻的就业问题,准退休人员不能退出工作岗位,新增劳动力无法就业或者就业机会低。

劳动力质量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从1999~2005中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在2009年大学生入学比例达到一个高峰,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人力资源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比例也不断增加。高校不断扩招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挑战,我国每年都存在几百万大学生就业滞后或无法就业,就业压力也导致高素质人才低就业的问题,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贡献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人力资源结构动态。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动。过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出现民工潮,农民工的素质较低,劳动技术缺乏,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问题。在新时期,农民主体意识增强,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也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城市之间人才流动。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相西部等偏远地区流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促使人才向东北地区流动;中部崛起计划的实施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吸引这大量人才向中部聚集。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多,第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间人力资源流动。过去我国高素质人才外流趋势严重,近年来,出国留学生的比例和回国发展的人数不断增加,为我国人力资源注入了新活力。人才的聚集一方面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契机,另一方面也造成就业难的局面,众多高素质人才只能勉强找到一般的工作岗位,无法发挥其价值。

人力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社会和环境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质量能有效调节过去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将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的进步依靠高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科技活动的投入,能带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比例。另外国民经济的各方面生产资料的配置依赖高素质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比重有利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较小的资源投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大,高素质的人才比重逐渐增加,但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虽然提高了升学率,顺应了提高教育水平的发展趋势,但是扩招人数过多,与高校的物资状况、师资状况不协调,造成的教育质量的降低,大学生整体水平偏低,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再者,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缩减,大部分人员选择高等教育,忽视技术在就业中的优势,且选择职业教育的人员主要是在中考、高考中落榜的“后进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弱,素质偏低,造成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人才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第5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农民经济合作的本质是农民之间的“集体互助协作”。对于“合作”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共同工作,这是一种互助行为的体现。二是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自助。在自然界中,合群互助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在人类社会中,群体性的互助协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合作行为就会存在。农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许多个人想办,但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办到或办不好的事情,需要通过集体力量加以解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要面对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完全依靠个人能力往往难以抵御,只有组织起来进行自助和互助,才能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农民经济合作是农民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的,按照自愿互利原则进行集体活动的一种组织方式或行为方式。

合作的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集体力量进行自助,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二是运用协作方式进行互助,群体成员共同受益;三是联合起来形成系统合力,提高工效,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在农村中,农民经济合作的功能是通过建立和参加各种合作社来实现的,我们把这种合作社称为农村合作社。农村合作社是农民为了谋求和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群众性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社员以各自投资入股的财产私有共用和集体积累的财产共有共用,对共有财产实行合作占有形式来共同进行集体性的经济活动。

农民作为劳动者自愿建立的联合性经济组织,我们称之为农村合作社,它是一种具有共同利益目标的社会群体集合。合作社不仅是一种互利性的经济组织,也是一种社员自愿建立和参加的群众性的联合组织。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走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开放性的商品经济过渡;可以树立团结协作精神,转变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倾向;可以利用有组织的活动,达到经济上的联合、自助、互助和协作,共同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农村合作社是由社员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联合体,它的各种活动应着眼于社员的实际需要,代表社员的利益,满足社员多方面的经济和社会需求,这样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农民经济合作社的组织原则

在我国,农民之间的合作行为自古就存在。首先表现在劳动协作上,在《论语》(微子第十八)篇中就有“长沮、桀溺耦而耕”的记载。到了20世纪中期,在解放区出现的互助组、变工队就是有组织的农民互助合作行为。建国后,农民经济合作由农业生产领域向农村金融和供销领域扩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社。

在世界范围内,近代以来各国都有自己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具体地说,合作社作为一种国际性运动,其基本原则的系统化,是在19世纪后随着合作社运动发展逐渐形成的。1844年冬天,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市郊一个叫作罗虚戴尔的小镇上,28个纺织工人组织了一个群众性的合作组织,名字叫公平先锋社。公平先锋社的基本宗旨是通过群众性的自愿互助,为社员提供公共受益的群体服务。后来,随着城乡合作社的发展,在1934年召开了国际合作社联盟代表大会,于1937年公布了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后来为了纪念公平先锋社的成立,把这些原则称为“罗虚戴尔”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七条:

1、合作社社员入社自愿(门户开放)。只要愿意承担社员的责任,能够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都可以入社,不受宗教、种族、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2、合作社是民主管理的群众性组织(一人一票制)。合作社的内部事务应由社员民主选举或指定的人员进行管理,并对合作社全体成员负责,每个社员有平等的决策权力,实行一人一票制。

3、盈余为社员全体所有。合作社如有盈余或剩余,并且来源于合作社内部的业务性经营活动,为该社全体社员所有。其用途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合作社的业务发展基金;二是举办公益事业的公益金;三是按比例返还给合作社的社员。

4、在政治和上保持中立。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社员解决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合作社的主要宗旨是为社员提供各种服务,不涉及政治、意识形态和方面的目标。

5、合作社对其社员、管理人员和职员及一般群众都应进行发展合作经济、民主原则和技术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6、与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多方面的协作或合作。

7、实行现金交易。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不是无偿的,而是通过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

根据罗虚戴尔原则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农民建立和参加合作社,进行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点:

1、自愿参加。也就是说,从主观上,合作社的社员入社是自愿的。只有当农民具有进行合作的欲望和要求时,农村合作社才会有产生的社会土壤与现实条件。

2、民主管理。所谓民主管理,就是依靠合作社的所有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合作社首先是劳动者的组织,共有财产为全体社员所有,所有成员都是合作社的主人。合作社内的每个社员对社内事务的决策都有均等的决策表决权。

3、互惠互利。互惠互利是农民参加合作社这种经济联合体的客观要求,也是全体社员通过互助联合所要达到的最终愿望。人们参加合作社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通过集体活动获得多种方式和内容的高质量的服务,使大家能够顺利地完成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得到好处。但这种互惠互利仅限于合作社内部。合作社的盈余为全体社员所有,分配顺序是:公积金、公益金、成员红利。必须强调的是,合作社内部的互惠互利不是福利性的,而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这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合作社社员之间利益共享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4、股金无息。社员入社是为了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非盈利性是合作社的一个基本特征。合作社虽然也是一种股份制经济组织,但对股金不付利息,并对红利分配实行严格的限制。因为合作社首先是劳动者的联合,其次才是生产要素和资本的联合,严格控制股金分红,既可以保证参加者的利益,又可以防止投资者不劳而获。

三、提高农村合作社职能的政策选择

农村合作社是参加合作的农民共同持股、合作经营,以股本和劳动共同参与分红为特征的,劳动者自愿、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合作社作为经济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合作社采取的是内部股份,外部人员不能入股。合作社社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劳动者,又是本社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我国农村合作社的主要形式是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我国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由广大农民根据发展农村专业生产的需要组织起来的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为了体现农村合作社经济活动的合作性,在合作社经营与经济活动中,必须贯彻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职能,为社员提供多方面的生产和生活帮助。

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要充分履行农村合作社的职能,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必须坚持合作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二是要逐步完善和提高经济功能;三是选择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

1、坚持合作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合作社是群众性经济组织,群众自愿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农民发展经济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有多种选择。从产权主体关系处理上,可以发展社区性经济合作,也可以发展专业性经济合作。从产权结构构成上,可以发展股份式合作,也可以发展承包式合作。按照参加合作的生产要素的种类,可以是技术合作,也可以是资金合作,又可以是劳务合作。按照合作社服务内容,可以是生产合作,也可以是金融合作或供销合作等。

2、完善和提高合作社的社会经济功能。合作社的社会经济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内的服务功能;二是对外的经营功能。(1)完善和提高服务功能。农村合作社的首要功能是通过组织开展集体活动,为社员提供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解决社员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服务问题。如进行社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举办农村公益和福利事业等。(2)完善和提高经营功能。合作社可以用共有资产进行具有扩大集体积累性质的经营活动,如公共投资举办工厂、商店等,但主要目的是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实力,扩展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

目前,大多数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弱化,经营功能低下,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组织农民进行经济合作,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转变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使其由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经济管理组织转变为经济服务组织。二是提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和内容,增强社会化服务程度。

3、选择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组织农民进行经济合作,完善和健全农村合作社的功能,在管理措施选择上,应致力于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对农村社会进行改造。主要工作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思想。二是为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三是组织农民参加国际性的经济活动。合作社运动是世界性的运动,合作社组织遍及世界各地,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不但可以增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还可以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民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2)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方法取代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方法,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在现代物质技术基础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合作社把广大农民用经济合作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区域化经济综合体,运用集体的力量共同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可以大大增强农民的综合经营能力。

第6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一)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前提条件是科学。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七千万党员的素质。

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践行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一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广大党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能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党员个人的理论素养有直接的关系。理论素养也是一种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理论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学习把握新理论的能力,才能利用新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只有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断提高党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市场经济是一个有待人们去认识的必然王国,从人们的认识能力来讲,一是有能力认识市场经济,二是不可能穷尽市场经济。美国、欧洲搞市场经济数百年,还没有能力征服市场经济,可见驾驭市场经济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为国家和人民造福,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平。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追求利润,利润一方面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也诱发了部分人的贪婪欲望。传统的道德观念被颠覆,进步的思想文化遭嘲弄,似乎唯有金钱至上至尊。面对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共产党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胜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净化人类社会的道德情操。

由此可见,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提高共产党员自身的素质是不行的。

(二)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一场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的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情况千变万化,各种各样的人在社会实践中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座大学校,又是人生的大舞台。

共产党员积极投身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去,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员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增长自己的才干,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一场全国人民参与的规模宏大的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共产党员应当在人民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共产党员也应当看到人民群众蕴藏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同志早就告诉过我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个话现在很少有人讲了,似乎领导的话,学者的话,精英的话具有无上的权威,而群众仅仅是供指挥驱使的对象,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共产党员必须向人民学习,在人民群众参与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

如何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这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全国、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为每个共产党员创造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利环境,同时也为共产党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党组织的领导、检查、督促为共产党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推动力,但这仅仅是外部条件,最根本的还在于主观能动性,在于共产党员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共产党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共产党员的理论水平。在当前主要是学好科学发展观。在当今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并联系当前国际、国内、本单位的实际进行思考分析,在思考分析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然后再用新的理解、认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提高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实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以德治党,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以德治党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把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弘扬当代道德风范结合起来,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共产党员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模范。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常怀为政之德,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殚思竭虑,为人民排忧解难鞠躬尽瘁,不以人民的父母自居,而是甘做人民的忠诚的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7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关键词 欧盟一体化 欧盟法 民族主义

欧盟一体化进程也是欧盟法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过程,成果斐然,举世瞩目,但“一体化的浪潮并不会使民族及民族国家的消亡。与此相反,经济越是全球化,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越是扩展,民族主义呼声往往就越高”。欧盟法与民族主义相互作用必然影响到欧盟一体化进程。

一、欧盟法对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欧盟法是欧盟各成员国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逐渐转移和让渡法律主权的结果,是对欧盟一体化成果的法律化。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欧盟法为欧盟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对促进欧盟一体化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一)为欧盟一体化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合法性依据

欧盟一体化程度之高、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成员国首先以经济区域化合作为龙头,通过国家间相互合作,从煤钢联营、关税同盟到共同农业政策,从欧洲货币体系到统一大市场和单一货币“欧元”,建立起了一个广泛、深入合作的经济安全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从建立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到建立欧盟的《欧洲联盟条约》,这些由各成员国签署的众多基础性条约明确了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条约义务和享有的条约权利,为成员国之间的各方面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框架和基础。

欧盟一体化带有明显的超国家性质,但由于制宪、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等高政治领域的一体化成果有限,欧盟超国家制度安排一直受到“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困扰,这一问题不解决欧盟一体化就丧失了法律基础,因为:如果不具备合法性,成员国向超国家层级让渡主权也就缺乏了法理依据;如果不具备合法性,根据超国家制度安排所做出的决策,就无法获得成员国的认可和执行。而正是成员国间签订的条约和协议为欧盟提供了存在的法理基础,通过这些条约和协议,成员国政府将部分权力让渡给欧盟超国家层级,而这些条约在成员国国内议会得到通过并执行,使欧盟超国家层级获得了部分政治合法性。

(二)为推进市场一体化、促进内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欧盟层面的法律体系为整个共同市场提供了统一的行为准则,统一的法律制度减少了交易成本,增强了交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促进了共同市场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增长。

欧盟共同市场是在成员国分割的市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维系共同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能否拆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欧盟共同市场与内部市场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拆除各类贸易壁垒的历史。在拆除贸易壁垒尤其是无形贸易壁垒方面,欧盟法院的司法立法功不可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法院通过司法实践,确立了有关共同体法的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由一系列判决确立的直接效力原则与最高效力原则,解决了共同体法与成员国法之间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共同体法在整个共同体领域的效力,也为共同市场建立提供了法律基础。

(三)为解决欧盟内部成员国间的利益冲突与纠纷提供制度保障

欧盟法不仅为确定成员国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在欧盟法框架下建立起来的欧盟独特司法体系为解决内部的各种冲突与纠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共同体发展过程中,成员国法院与欧洲法院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二者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司法体系。这个司法体系能够满足共同体对司法保护的要求,一方面,私人可以利用国内司法体系及在特定情况下欧洲法院关于由共同体法律赋予他们权利与自由的主张;另一方面,先予裁决程序为成员国国内法院与欧洲法院建立联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制,借此机制,欧洲法院能够力促共同体法在各成员国的统一实施,并进而保证法律的稳定性与统一性。

二、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和国家为归属对象的群体(或集团)意识,它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对未来的共同愿望和幸福、对共同的命运和信念的认同。本文所探讨的民族主义主要是指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服务于各成员国追求自身利益需要的各种思想观念,其中,主要表现为经济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强,但各成员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结并没有终结,甚至还有抬头的迹象。对于欧盟一体化和民族主义的相互关系,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欧盟一体化进程自始至终与民族主义相伴而行,区域一体化和民族主义既对立又统一,民族主义对欧盟一体化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首先,从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来看,民族主义对欧盟的政治联合有利有弊,一方面,国家民族主义总是以追求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为目的,民族主义者站在维护本民族的政治利益的立场上,为了实现本民族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具有推动和促进欧盟政治联合的冲动和动力,欧盟一体化实质上是欧洲各国为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利益所做的必然选择。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说到底,欧洲政治联合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欧洲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自己的民族利益,寻求民族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尝试和经验。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那些原本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欧洲国家实力明显受到削弱,只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谋生存,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迅速壮大自身的力量。就这一意义来说,正是政治民族主义推动了欧盟国家走到一起,结成联盟,为了国家的安全与经济的复兴,在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欧洲国家被迫走上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民族主义促成了欧洲一体化。

另一方面,在欧盟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欧洲各国难免会存在不同的利益的冲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狭隘的民族主义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也会产生消极作用,阻碍甚至破坏欧盟一体化的顺利推进。甚至有人断言:“民族主义回潮,欧盟一体化可能崩溃,欧盟正在走向灭亡,……从伦敦到柏林到华沙,欧洲正在经历政治活动重新收归国有,各国都在收回曾经为了追求集体理想而自愿放弃的国家主权”。这样的论断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但狭隘的民族主义产生的巨大离心力不可小视。

其次,从经济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来看,对欧盟经济一体化同样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战后,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崛起,经济领域民族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快实现经济复兴、增长就业、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走欧洲联合的道路,建立欧洲共同市场,在各成员国之间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迅速有效地提升成员国的经济竞争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经济民族主义使得欧洲国家联合在一起,最终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

狭隘的经济民族主义也会成为阻碍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绊脚石。实际上,自身的经济利益始终还是各成员国优先考虑的目标,虽然国家的经济主权在欧盟一体化的框架下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但国家经济主权仍然存在,并没有消亡。当经济合作领域触动成员国重大的、敏感的经济利益时,或者当经济合作并未能有效解决成员国内部存在的经济问题时,必然会激发起经济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当今,由于欧盟东扩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许多欧盟国家的经济状况前景也不容乐观,从而迫使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得不开始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欧盟,我们会变成怎样?不难想像,长此以往这样的思潮会对欧盟经济一体化产生何等的负面影响。

三、欧盟法与民族主义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欧盟法与民族主义构成了一对矛盾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影响着欧盟一体化进程。

首先,欧盟法对民族主义具有制约作用。作为独立于各成员国法律体系的欧盟法,是建立在各成员国法律主权让渡的基础上的,而随着主权让渡范围的逐渐扩大,民族主义活动的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民族主义受到的法律约束力也会日渐增强。欧盟法的直接效力原则和优先原则得以确立就是国家主权让渡的结果,构成了欧盟法律体系的两大支柱,从而使欧盟法具有某些超国家的因素,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在一个法治社会背景下,对于民族主义来说这就意味着被同时套上了国内法和欧盟法两套枷锁,更容易被驯服了。

其次,民族主义对欧盟法扩张也存在反制约作用。欧盟法的扩张必然要求成员国让渡更多的主权,当这种让渡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民族主义就会形成强大的阻力,这一点可以从2004年《欧盟宪法条约》被否决到最终被《里斯本条约》条约所取代这一事件中得到印证。为了消除英国和部分小国担心欧盟演变为“超级国家”的忧虑,尽管《欧洲宪法条约》最终文本删除了原来将欧盟改为“欧洲合众国”的条款,取消了“联邦”一词,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的噩运。美联社在分析荷兰选民之所以反对《欧盟宪法条约》时指出了三大原因,其一是怕失去国家特征,选民反对国家特征被慢慢蚕食,说到底,还是民族主义在作祟。相反,由于《里斯本条约》充分考虑到各成员国对过度让渡国家主权的顾虑,删去了一些带有宪法意味的内容,包括更改其“宪法条约”名称,删除了欧盟盟旗、盟歌等内容,取消了外交部长头衔,增添了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权限界分目录以及欧盟向成员国回授权限这一可能性设置的内容,使得成员国不用担心主权受到欧盟无休止的侵蚀,才避免了重蹈《欧盟宪法条约》的覆辙。

再次,从动态角度来考察,欧盟法与民族主义也可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共同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一方面,欧盟法的统一将有利于增强各成员国民众的欧洲认同,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认同的提高,原先的民族主义必然会打破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上升为一个更高层面上的民族主义,即洲际主义或者欧洲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这种新层面上的民族主义不仅可以大大地削弱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阻力,相反还可以成为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动力,促使欧盟以及欧盟法一体化向纵深方向推进。

总之,欧盟法的不断健全符合各成员国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主义的诉求,但随着欧盟法触角的延伸,也会触及到民族主义敏感地带,从而引发反弹;法制的统一有助于建立一种普遍的欧洲认同,形成共同的欧盟意识,将狭隘民族主义提升至欧洲民族主义的新高度,最终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

注释: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

吴志成,赵晶晶.欧盟超国家制度安排的政治合法性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08(4).

周弘.欧洲联盟50年2007-2008欧洲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第8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关键词] 德州民营经济 SWOT分析 对策

一、德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北依京津,南临济南,西与河北省毗邻。近年来,德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较快。“十五”期间,德州市民营企业总数和注册资金总额年均分别递增37.1%和96.4%,2005年分别达到1.82万家和250.3亿元;民营经济产值和上缴税金年均分别递增32.2%和29.1%,2005年分别达到673.8亿元和23.8亿元。二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部分产业聚集度较高。除少数垄断行业外,民营经济已经遍布全市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太阳能、中央空调、功能糖等产业民营企业聚集度相对较高,德州市相继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太阳城”和“中国中央空调城”,所辖的禹城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功能糖城”。三是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市GDP的81%和地方财政收入的78%。四是扩大了城乡就业,保持了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成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减轻了社会的压力。近五年来,德州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8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0%被民营经济吸纳。

二、德州市民营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详细考虑经济主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本文的SWOT分析中,S和W分别指德州民营经济发展中所具备的优势(Strengths)与存在的劣势(Weaknesses);O和T分别指德州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可能遇到的威胁(Threats)。

1.优势(S)

(1)社会环境较好。德州市政府制定了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成立了专门服务民营经济的市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精简审批项目,设立了“一站式”审批服务大厅,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经济园区建设,为民营经济搭建发展平台。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投身民营经济的人越来越多。但随着国家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完善,德州的环境优势将趋于弱化。

(2)信用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取政府倡导、民营企业参股、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了一批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担保公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到2005年底,全市共组建信用担保公司36家,总注册资金6.16亿元,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总额达66亿元。

(3)农业经济较发达。德州市是国家商品粮棉生产基地,为食品加工、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4)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新增劳动力,且价格较低,有利于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将会逐步提高。

(5)能源供给充足。德州是鲁西北、冀东南的煤炭、石油集散地,华能德州电厂是山东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天然气输气管线在市内经过。因此,煤、电、油、气等能源供应比较充足。

2.劣势(W)

(1)民营经济总量较小,企业规模不够大。从总量上看,与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较,德州市民营经济存在较大差距。从企业规模看,德州市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大企业不多,规模效益还不明显。

(2)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用人机制不科学、待遇不高等原因,管理、科技人员的缺乏更加显著。据2004年调查统计,在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分别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3%、1.9%。

(3)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德州市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依托当地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同时,由于资金、人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民营企业生产设备老化,科研条件缺乏,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导致技术工艺落后,主要依靠模仿型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形不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难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

(4)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和管理家族化的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导致企业决策科学性不强,管理制度落实不好,高素质人才难有施展空间,企业的有效运行受到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经验管理占有较大比重,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弱。

(5)缺乏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全市有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有些企业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在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共识,很多员工并不知道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是什么。

(6)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尽管信用担保公司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50家民营企业占了银行贷款总额的85%。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相对较差,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渠道较少,资金供应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3.机会(O)

(1)国有经济比重下降,进一步增加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2)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德州处在环渤海经济区和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区之内,有利于加强产业协作、承接大城市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德州市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市域内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全部乡镇、村实现了公路连接,为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4.威胁(T)

(1)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民营企业的教育培训、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且多数社会服务组织以政府为主导,无法及时适应市场要求,不能很好地对民营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社会化服务落后,制约了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企业发展的外在障碍。

(2)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在执行层面上得不到全面落实,“三乱”行为时有反弹,部分政府审批和执法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有待改进。

三、推进德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SWOT分析显示,随着我国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德州民营经济发展所具备的社会环境、劳动力价格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而民营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综合素质偏低,发展的后劲不足,制约着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应尽快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实力,增强民营经济把握机遇和有利条件、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1.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1)改善金融服务,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①进一步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民营资本组建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设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金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壮大现有信用担保公司的规模,增强担保能力,拓展业务范围,为更多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的信用担保服务。②支持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是缓解民营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有效办法。在现有的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通过地方财政参资、发动民资入股等措施,积极发展多元化、竞争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③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各种资本市场融资。除力争在银行贷款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上市或发行债券、政府贷款、补偿贸易等方式融资,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2)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如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等,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协会、商会作用体现在行业自律、拓展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体现在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诊断、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技术和人才中介、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方面。目前德州市在这方面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将运作和发展的主导权由政府转向民间,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强化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规定的落实。在制定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的同时,要加强相应的执行机构,加大落实的力度,为民营经济营造宽松、公平、安全的发展环境。

2.提高民营企业综合素质,增强民营经济发展能力

(1)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①推动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掌握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经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德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的形成与合理配置机制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家重视经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逐步形成一支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技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和规范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建设,推动职业经理人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使经营管理人才由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性调控,最终实现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

②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一是改革科技人员管理体制。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科技人员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使人才配置与经济发展同步,人才流动符合产业政策调整方向。二是加强培训和使用。政府要通过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提供部分教育基金和教育资源、委托实施专门培训等多种方式,为民营企业培养科技人才。民营企业要实施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措施,尽快形成适合企业自身要求的技术人员队伍。三是鼓励技术人员向民营企业转移。加大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应用型科研机构改制为企业,或以技术、专利入股等形式参与民营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管理,直接参与科技转化和市场竞争。

③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搞好各类人才的调查和统计,通过各种途径定期人才供求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剂好人才的使用,减少人才浪费,提高人才利用率。民营企业在人才利用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既可以是人才的引进,也可以是智力、技术的引进;既可以是长期的引进,也可以是短期的项目合作等。

(2)促进技术开发与创新,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联合的科技开发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先导作用,金融保险部门的创业与创新风险规避作用,实现技术、产业、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形成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②完善技术研发的鼓励政策。制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发展,如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各种财税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学研联合、新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等等。

③注重技术引进和持续创新。民营企业要及时追踪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技术开发成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并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改造设备、更新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技术的持续创新。

④引导关联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在技术上互补或产品关联度、依赖性较强的企业之间,以一定的方式实行联合开发、技术共享,以降低技术开发的成本,缩短开发时间。

(3)实行科学管理,进行管理创新

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家族化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运转效率,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成本,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民营企业要减少家族管理,进行产权结构的改造,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决定企业有效资源利用的水平,即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民营企业要用先进手段实现科学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还要进行管理创新,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基础,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4)推进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培育企业文化,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效果。要在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职责等方面加强正确激励,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信用经济、道德经济的观念,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责任心”、“荣誉感”、“社会公共关系准则”、“社会行为规范”等,使企业在自觉进行形象建设的基础上,培育、塑造起适合企业特点、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并将之渗透于企业的所有员工和一切活动之中,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四、结束语

对于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各地因情况不同而思路和措施有别。本文通过对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适合德州实际的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秀潭胡修干:中国私营经济研究报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范恒森: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尹贤淑: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

[4]周天勇:突破发展的体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5]安冬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3)

[6]王雪岭包中文: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6,(4)

[7]林森木程选:民营经济投资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第9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人员;职业能力;培训管理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地深入,所以对民营业企业的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形式日趋复杂化,新生事物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得财务专业和技术越来越复杂。财务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丰富审计知识及国际财务管理新的观念和方法,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民营企业要通过不间断地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才能保证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具有专业财务知识,还应掌握国家经济法和税法知识、金融知识、财务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增长财务管理技能;并且不断掌握并完善财务软件和大数据操作及运用。

二、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重要性

1.适应中国经济高增加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爆发时代,随着民营企业经济活动逐渐趋于复杂化,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必需合理精确地、真实地反应企业经营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民营企业面临新的经济时代,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已经不能很好适应这个环境,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调整知识结构。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全球经济体系,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按符合照国际形势变化去合作。财务人员不但要具备和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对国际会计、审计知识及国际会计管理观念、方法具有强大的理解力。民营企业只有通过对财务人员持续培训,才能让财务人员保证职业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为民营企业更好服务,保证企业进行良好的运转。

2.民营企业财务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有待提高综合素质

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监督意识淡漠,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另外,财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低。综合上述现象,总体体现了民营企业人员素质偏低。但是实际上财务工作是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提供给民营企业领导者财务信息是否精确,由于这些财务信息指导并影响民营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因此,只能通过不断地财务培训,拓宽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优化财务人员队伍结构,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3.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会计各项新准则贯彻执行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日趋变化,原先的会计准则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式,所以不断推出新的的财务制度、准则和财务法律法规。这些新的规则执行,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的财务制度和准则能熟练掌握,合理灵活地对财务和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正确的职业判断。另外,加强财务人员本身思想职业道德培训适应国家法律法规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培训费投入是会增加企业经济负担,财务会计知识技术含量比较低,原来具备的知识足以胜任现在工作岗位,新会计政策变更、新内容靠自学也能解决,财务人员培训方面,民营企业方面认为财务人员培训既占用企业的时间,又占用企业的经费,所以根本没有将财务人员培训归入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范畴。

2.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对自身财务培训存在错误的认识

民企财务人员自己对财务培训没有相应足够认识和缺乏对培训工作重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企业管理模式,作为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和奖励机制方面有所偏差,“任人唯亲,家长式”的用人机制,造成财务人员普遍存在财务培训在此处没有任何用处等错误观念,从而对参加财务培训没有兴趣,还有抵触感。

3.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财务培训教学方法还是利用传统的手段,使得财务培训没有活力,目前财务人员教育培训主要还是老师方面授课,培训老师讲课,学员听课,各干各的,传统教学方法降低了财务人员互动能力,培养不了财务人员学习的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性和创造性,缺乏互动性,不能形成有机结合,极少运用现代技术来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方式让财务人员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比较单一,造成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互脱节,很难达到“工作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工作能力”的预期。

4.对培训机构和财务人员缺乏检查、考核和评价

当前财务人员培训安排后,就当大事完结,缺乏对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检查,培训接受进行考查及评价,作为以后培训活动的参考。现在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教育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培训机构退出机制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这个尤为重要。往往培训课程结束就结束,没有对参加培训财务人员进行评价,并且和他们绩效考核挂钩,成绩优秀者,有所奖励。

四、完善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建立合理的财务人员培训制度

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核心部门,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对财务人员培训制度提升到管理制度之中,让民营企业负责人必须转变观念并高度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时间按排,把财务人员培训纳入人力资源培训范畴。

2.完善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制度

首先,建立财务人员培训选拔制度。制定财务人员培训特定项目,选择合适财务培训人员。有利于争取最短时间达到最强培训效果,主动调动财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选择财务人员培训对象必须考虑财务人员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习内容的能力。这个同时是激励财务人员的问题,又是重要提高工作效率问题。在选择对象上可以采用自愿报名后,择优录取等方式实施。

其次,建立财务人员培训激励制度。把培训、考核、晋升、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财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有学历证书财务培训作为对优秀财务人员的激励,以稳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骨干力量,如果民营企业条件比较富裕把实用性培训作为对骨干财务人员的奖励和激励,让财务人员刚到民营企业对他们工作是肯定的,并且是重视的,是值得企业去培养他们的,增加他们对未来和企业共患难共发展的信心。

3.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首先,合理锁定财务人员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设置是通过对财务人员和民营企业具体生产和经营内容相互结合分析,明确了财务人员将来财务岗位轮岗、升职和财务人员个人的工作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而制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后,才能确定培训具体内容,在财务培训以后,对财务培训目标进行及时的效果评估。培训后就要求财务人员通过财务培训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能更好为企业提供更良好的服务,所以要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了解财务人员的现状,知道财务人员应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明确财务人员现有能力与当前财务职能的差异,以此确定培训目标,是的培训目标更明朗化,更容易操作。

其次,合理确定财务培训内容。锁定了财务培训目标后,制定财务培训预期的期望值,根据以上预期,制定财务培训内容。尽管当前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素质教育、会计新政策变化等,按照不同时期,不定时的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从而达到培训的预期。

4.丰富财务人员培训方式

财务人员的培训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化发展。首先,可以根据财务人员岗位变化要提高在岗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采用聘请专业讲师对负责工作财务人员进行专题的培训。其次,采用导师带徒方式。对新进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缺乏岗位经历或者岗位情况不熟的财务员工,可以采用特定到时带徒,通过带岗者的言传身教,使得财务人员获得实践经验,同时大量节约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它还可以采用的培训方法为网络培训、经验交流、案例讨论分析等方法,从而激发财务人员对培训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财务培训的效果。

5.做好财务培训的评估

首先,培训机构进行评估检查。可以做制作调查问卷,让财务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讲师做出是否满意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其次,培训结束,对参加培训财务人员的成绩做出考核及评价,对于成绩优秀者,并且和薪酬奖励、岗位晋升相结合,调动财务人员积极性,财务人员能力提升后能更好地适应高一层次的工作,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明慧,郑志秀, 姚铁. 关于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的构想[J].理论研究,2015(2)

[2]李晨,王宝石. 关于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的构想[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3]鲁丽敏,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管理探析[J].中国商界,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