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精选(九篇)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

第1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培育物候化 实践教学 物候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8-02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任务。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改革方向,森林培育与利用系林业技术专业,认真领会《决议》精神,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秉承:“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以“森林培育物候化,森林调查项目化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开展实践教学,创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即:“两区三化”。这其中,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作为森林培育能力提高的重要形式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森林培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相结合过程, 林业技术专业按照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把“行动导向”引入实践教学中,把学习过程中的行动导向和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和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以就业促进学习,有效提升同学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

森林培育能力是林业技术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它涵盖了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等整个森林培育过程的能力。为探索这一能力的内涵建设,林业技术专业团队深入林业基层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与林业专家座谈、访谈,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交换思想,对森林培育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能力培养框架。具体如下:

针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森林培育与利用系建构有森林植物、森林环境、生物应用技术中心、森林培育等校内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生产经营的生物技术、组培、育苗、种苗生产、林木育苗大棚等实践教学场所,以及植物引种繁育实验中心、温室育苗中心等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为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提供了能力锻炼和提高场所。

物候是指森林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是遵照林木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对自然条件依存度大,培育当中的各项措施要更多地依据自然规律、依靠自然力实施。基于森林生长的自然规律,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是依物候变化,组织和实施森林培育技术措施,森林培育能力的实践技能是在森林物候的各个阶段如林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保护、林下种植、病虫害防治等自然生长过程实践中获得和掌握的。要求实践教学不能忽视森林培育是以树木为主体(生命体)的森林群落作为生产经营对象,不能背离森林物候实施技术措施。物候现象的顺序性、相关性和同步性决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如果学习内容和实践过程与物候没有形成步调一致,同律进行,譬如:在林木生长期进行苗木移植,或在冬季进行植物标本采集等实践内容,那学习内容的载体――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模拟或仿真的层面上,那真正意义上的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的技能因背离森林物候失去了实践意义。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森林培育物候化实践教学是这一途径的桥梁。

理论与实践只有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到一起(即发生理论与实践的“化学反应”),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森林培育物候化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为使实践教学过程与物候相期并行,森林培育与利用系以“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方式和理念,提高森林培育能力。如:把森林培育物候化思想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中。根据当地或区域内森林植物的物候历(或自然历),制定了森林培育物候生产操作总体方案,编制了林木种苗生产管理作业月历表,果树生产与加工管理作业月历表、森林培育作业月历表、森林保护管理月历表、造林施工管理月历表等,力求实验实训及实习的内容、项目、任务贴近生产实际,与行业接轨,与物候同步。保证了生产实践过程“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和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近些年,积极参与到林业生产或行业生产单位组织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如:沾益县九龙山苗圃板栗嫁接;弥勒县江边局柑橘修剪;昆明市盘龙区青龙山苗圃育苗等,实践教学中的森林培育物候化,真正做到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

在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目标指引和努力建设森林云南契机条件下,绿色产业发展及林业基层对林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情况下,森林培育能力的加强无疑是提高就业率的措施之一,2011年,林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2 %,2012年年终就业率97.96 %。就业率的稳步提升可窥见一斑,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森林培育物候化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森林培育能力不仅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其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继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期刊 2012.(10)

[3]陈宇主编.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郭玉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蓄积;资源培育;石城县

石城县地处赣江源头,是长江一级支流――赣江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赣鄱流域的生态安全,在林业发展中,既要注重森林资源数量的增加,在确保森林覆盖率增加的同时,又要注重森林蓄积量的增长,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善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实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

1 石城县林业发展现状

1.1森林资源现状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经济林。据 “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15.81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2.28万hm2,有林地面积11.39万hm2,活立木总蓄积470.6万m3,森林覆盖率为74.3%。乔木林面积10.87万hm2,蓄积458.7万m3,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4.3万hm2,中龄林面积6.2万hm2,近成过熟林面积0.37hm2;按树种分:松树林面积5.42万hm2,国外松面积0.23万hm2,杉木面积3.07万hm2,硬阔类面积0.38万hm2,软阔类面积0.26万hm2,混交类面积1.51万hm2 。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公益林补偿面积达5.33万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3% 。

1.2 森林经营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森林经营主要以国有林场为主,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超负荷的采伐,导致资源枯竭,也为森林的永续利用带来了隐患;集体及林农个人所有的森林基本处在自然生长状态,重采轻育,只栽不管,靠天吃饭。进入21世纪以后,林业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国有林场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建设资金欠缺,森林经营资金投入很小,存在造林更新不及时、管护不到位、择伐时砍大留小等现象,森林蓄积量难以提高。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但由于林权分散,林农单户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低,掌握的科技能力有限,仍以传统粗放经营为主,甚至出现因急功近利而滥伐林木的行为。

2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2.1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

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造林面积的增长和木材采伐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提高森林蓄积的森林培育工作,而导致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一是纯林多,混交林少。20世纪60~70年代,受全国政治形势的影响,大量砍伐天然林,致使森林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在80年代“消灭荒山”中,大面积采用飞播造林和人工植苗培育了大量的针叶树种。全县针叶纯林面积为8.72万hm2,占80.2%,具有多功能效益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为2.15万hm2,占19.8%。大面积集中连片针叶纯林,致使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人工林持续健康发展受到威胁,极易带来生态和市场双重风险。二是中幼林多,近成熟、过熟林少。乔木林中,幼龄林4.3万hm2、中龄林6.2万hm2,近成熟、过熟林0.37万hm2,仅占3.4%。形成了以中幼林为主体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三是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低,全县乔木林蓄积458.7万m3,每1hm2蓄积42.2m3,为全国平均水平85.88m3的49.1%,世界平均水平110 m3的38.4%。单位蓄积低的情况也反映出大部分的林分为低效低产林,甚至是残次林。四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近几年来,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出现多发、高发的态势,虽然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但与上述的树种单一、中幼林比例偏大也不无关系。

2.2 森林培育水平粗放,资金投入力度小

林业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育过程。受长期森林传统粗放经营管理影响,对林业经济效益单位面积产出期望值不高,不愿意参与集约经营;在营林管理方面,良种选育、育苗技术、水肥管理、造林、抚育和间伐改造等各环节不配套,经营粗放;林农经营规模小,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不高,集约经营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森林经营者都受眼前经济利益的影响,在中幼林经营管理中,要么对森林进行杀鸡取卵,砍大留小,要么受资金投入的限制,很少有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培育;加上生长周期长、森林火灾、病虫害及偷砍盗伐等投资风险,森林经营未能成为经营主体的自觉行为。

2.3 资源管理体制滞后

林业现行政策束缚了森林培育的开展。多年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考核内容,而提高森林蓄积和森林质量指标一直未能进入管理者的视角,森林培育工作没有得到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重视。

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基本都以营造林为主,造林后的成林地管理上,资金和项目还是仅限于封育,没有对提高林分蓄积和质量切实有效的经营措施,形成“人造天管”的现象,森林质量得不到提高,甚至在遇上自然灾害后,森林自生自灭,退化现象严重。

现行公益林管理制度也对森林蓄积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素,由于补偿标准和林农经济损失的巨大反差,给公益林的管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近些年来,极端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森林火灾及雨雪冰冻灾害都给森林资源带来极大的破坏,一方面是大面积受灾的公益林缺乏国家投入,仅能依靠人工封禁的办法缓慢自然恢复,另一方面是有森林经营意愿的林农或集体却无法或不愿意对公益林进行经营,导致公益林森林蓄积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森林采伐审批手续繁杂,受到采伐指标和采伐年限固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森林经营者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在森林经营中。

3 发展对策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中国南方生态屏障定位,给森林资源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的目标已经上升为国家高度,石城县林业用地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所占比例达到96.7%,意味着森林覆盖率在今后的每一步增长都将付出巨大的投入,而森林质量中单位蓄积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做好森林资源的提质增效,这也正是石城从林业大县跨入林业强县的必然之路。

3.1高度重视森林培育工作

各级党政应高度重视森林蓄积的培育工作,将森林质量指标纳入到干部任期内政绩考核指标中。把森林质量的提高与造林绿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林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上,把森林培育项目列入其中;在林业考核内容和检查验收上,把森林培育效果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建立有利于推进森林培育的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到森林蓄积培育过程的长期性,不要过分期望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眼前的收益。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要给后人留下优质的森林资源。

3.2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加大资源培育力度

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的目的,在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类经营。一是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本着公益事业国家投入的原则,在现有的封禁措施的前提下,合理提高补偿标准,试点国家赎买的方法巩固现有资源,并设立专项公益林营造林项目,用于公益林中森林质量和结构的改造,大幅提高公益林蓄积量,在充分发挥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又可作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二是加大速生丰产林的经营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是提高森林蓄积和林地产值最有效最直接的的手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适地适树,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发展速丰林的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三是加大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力度,针对大量存在的残次林、劣质林、低效纯林采用片状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封山育林、调整、抚育等营林综合措施进行改造,也可以在林内发展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野生动植物驯养等林下经济产业,以起到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

3.3创新机制,提高森林培育者集约经营的积极性

在管严管好公益林的前提下,对商品林放活经营,建立灵活的商品林经营管理体制。在营造林工程上,逐步取消项目计划分配制度,只要经过验收合格即可享受国家补助资金;在森林培育上,制定培养大径材奖励机制,对大径级木材在单位林分中达到一定培养比例时,给予资金、政策的奖励,对现行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放宽实施范围,推广到商品林、天然林;改革采伐限额分配制度,取消原有采伐指标的分配,实行经营主体自主采伐、政府备案,鼓励经营者科学经营、合理采伐;建立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林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促进林业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4加大资金的投入

森林培育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国家应给予扶持和优惠,设立专项投资、发放长期无息贷款、建立森林培育的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森林经营者进行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并通过资金、资源、劳力、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引导地方、社会和群众增加对森林培育工作的投入,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培育工作。

第3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国有林场;森林认证;千岛湖区

收稿日期:2011-10-07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基于FSC森林认证的经营技术研究与推广”(编号:07B02)资助

作者简介:彭方有(1973―),男,浙江衢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04-04

1引言

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共识。开展森林认证成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FSC森林认证是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手段之一,将促进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我国林业发展进入生态建设时期,森林经营方案是FSC森林管理认证操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传统的森林经营方案还基本停留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体系中,不能适应 FSC提出的新理念及其标准和指标[1]。对照FSC原则与要求,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建设以及员工和当地居民利益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传统森林经营方案内容需要相应调整[2]。从有利于政策执行、森林经营水平提高、信息利用、技术扶持、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出发,与国际接轨的森林经营方案应该在国有林场率先编制与实施。

千岛湖的主体经营者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所属16个国有林场肩负着保护和开发千岛湖山水资源的重任,引入森林认证机制,编制与实施相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对于水源涵养区和风景旅游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价值。

2研究方法

向瑞士市场生态研究所(IMO)提出FSC森林认证申请,聘请上海竟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为公司国有林场举办了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国际标准,涉及森林管理体系、营林、生态环境、社会工作、资源调查等方面。根据《森林法》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在千岛湖区国有林场全面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县环保部门对公司森林经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通过各种方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咨询,制定了FSC管理文件[3]。在此基础上,编制与FSC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按照FSC原则进行森林经营与管理,通过FSC森林认证审核和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监测修编(图1)。

图1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可持续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森林经营项目一般包括采种育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抚育、成林经营、采伐、集运。

从规划角度看,规划林地在保护区、风景区、珍稀野生动植物存活区范围内或附近区域,会破坏保护区、风景区,危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造成该范围内的其他生态破坏。从“遗传、立地、密度”三要素开展营林生产角度分析,如树种选择不当,立地条件不好,密度控制失度,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导致水土流失,生产力低下,影响生态与经济效益。此外,林地清理可能会导致土壤,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可能性的增加,鸟、兽、昆虫和微生物的数量会有部分减少。整地可能会导致土壤水份的散失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增加;未成林抚育中如果使用化肥、农药和进行病虫害防治,可能会产生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成林经营中的木材采伐、集材和运材对土壤、野生动植物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林地采伐后,地表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

森林经营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营林建设期相对较长。从规划设计到整个营林生产实践当中都必须遵循“生态造林”的基本原则,按照“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思想体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营林措施相结合,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司作为国有林场,承担着后备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在国家林业建设中起着示范和骨干作用。公司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林业规划、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选地、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种植、护林、防火、筑(修)路、病虫害防治、灌溉、采伐和制材、木材集运、萌芽、更新造林等各个主要森林经营活动环节,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轻微的,有的环节甚至根本没有影响[4]。

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是当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树种、龄组结构不合理。公司国有林场按现有乔木林分树种面积比例来看,松∶杉∶柏∶阔为54∶21∶6∶19;乔木林分面积按龄组结构比例,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为15∶19∶20∶45∶1。针叶林、成熟林比例过高,整个森林资源呈现针叶化、老龄化的状况,因此,要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林分结构,必须进行合理改造、合理利用,以促进林分有效、健康、快速地增长。

3.2森林经营指导思想与原则以及重点内容

3.2.1指导思想

遵循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林业发展模式,贯彻办场方针,响应FSC原则和标准,并且根据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国有林场经营的千岛湖区位、森林资源特点,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权利义务统一,分区施策,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2.2基本原则

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相统一;坚持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相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3.2.3重点内容

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公司FSC体系的框架和运作方式等。

3.3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关键技术

3.3.1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根据FSC森林认证的要求,现代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需要重新架构。根据森林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具体森林经营体系,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核心问题。

与现行森林经营方案比较,增加的内容包括林地使用权、森林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森林资源分析不仅分析林木、林地,而且从多资源角度深化分析。市场需求分析。现在培育的森林是满足以后的市场需求,森林培育的长周期性要求森林经营者对未来材种需求作出分析判断,以指导人工林(如杉木用材林)更新造林时的树种更换选择。林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林地征占用较多,应与当地政府部门衔接。保护与监测、社区参与。从实际行动上保证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负责、对社区有益,见图2。

图2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3.3.2森林经营目标的确定

以《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与《FSC 原则与标准》为框架,从公司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出发,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3.3.3建设项目的设计

(1)营林措施设计。营林措施内容包括更新造林、幼林抚育、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根据经营目的、植被类型、树种、立地质量、起源、更新方式等因素设计公司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类型,达到生态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应用可行、符合实际。

(2)采伐措施设计。制定经营期的采伐规划、年度森林采伐计划,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森林采伐管理。高保护价值森林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按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不同功能类型要求进行伐区工艺设计,制定严格的采伐管理工作流程。FSC特别强调产销监管链的管理,建立采伐规划至木材集运、木材测量、木材销售各个环节控制文件,使监测机构和认证机构能追踪到每一种林产品的源头。

(3)非木质资源经营设计。森林非木质资源包括茶叶、森林果实、花卉、药材、野菜、森林景观、竹子及其副产品等森林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可再生的,并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和能源化价值。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必须进一步加强非木质资源经营能力与水平。

注重基地建设与森林休闲旅游相结合,品种和数量的确定,基地的布局,突出融入和服务森林休闲旅游,力争创造农林产业的高附加值。对国有林场的低产低效桔园进行套种、换种等提升改造工作,发展优质枇杷、杨梅、蓝莓、香榧、山核桃、药材等效益高市场行情好的经济作物,为经济林改造提升和森林采摘游奠定基础。

(4)森林旅游设计。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古迹,根据生态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西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游憩资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施和宜人的休闲服务设施,构建美丽的乡村旅游景观林,使之成为风光秀美、效益全面、特色鲜明的游憩场所,成为“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为淳安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公司把千岛湖乡村旅游摆在千岛湖观光旅游的补充和提升的地位来认识,站在企业转型发展的高度来重视,立足长远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把握。

将森林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文化、淳安地道饮食文化等一系列主题项目,打造淳安森林旅游精品工程。公司管辖的全部林场将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森林休闲旅游网络,发展成为淳安县森林休闲旅游的示范区,与千岛湖湖区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补,并吸纳、带动周边乡村农家乐发展。

(5)生态、社会保护措施设计。生态、社会保护措施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生态、社会保护措施是FSC林业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些措施应该以FSC准则的要求为准。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3.3.4社区环境的管理

FSC注重社区环境管理。森林经营活动包括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造林地选择、林地清理、整地、种植、抚育、施肥、治虫、筑路修路、采伐、制材、集材、木材运输、造林更新方式选择等。这些经营活动通过非污染或污染途径对环境造成影响。包括对土壤、水源、湿地、植被、生态、劳动者、社区等方面的影响。保护对象包括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代表性样地保护(保护区、湿地、次生阔叶林与脆弱地带、道路等)、自然环境保护、非木质资源保护、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劳动保护等。对各保护对象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

3.3.5评估体系的建立

(1)评估内容。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并通过FSC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年审。

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2)资源信息管理。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采用3S技术等提高森林资源续档水平及其分析能力。森林资源资产动态化管理是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的根本性改革,其根本目的还是保护资源、发展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它能如实反映森林资产的价值与变动,促进森林资产的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能,正确体现森林资产的价值量,保障森林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提高森林资产使用效益,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公司国有林场的近期经营和长远建设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构筑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和森林资源监督等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使公司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3)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以及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和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评价的结果应该用于营林操作之中,评价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保护方向的措施应该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同时兼顾环境监测检查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

3.4森林经营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3.4.1方案论证与审批

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是指导公司建立实施森林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是指导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指南和依据,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运行,使公司能建立一个完整、经济、有效、符合FSC准则的管理体系。

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利益相关方共同论证,并通过FSC森林认证部门审核,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尔后遵照执行。

3.4.2加强监测与评估

森林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地方社会文化保存价值等功能,需要研究森林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监测,并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监测方法包括固定样地与临时样地监测、小班档案更新与复位调查监测、土壤取样监测、水体观察监测、路线踏查监测、经济核算监测、社会调查监测。在森林经营方案中引入现代的绿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控制操作指南,特别是采取人工布设鸟巢、进行除障、填补措施为野生珍稀动物创造更好的生存栖息环境等。

3.4.3健全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

社区参与首先是建立经营单位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机制。社区参与途径有生产经营活动参与、林场建设活动参与、管理与保护参与。在木材采伐等生产场地配备应急防护医药与器材,加强林业生产人员的劳动健康安全防护;通过公司网站、设立热线电话、接待日和信息调查等投诉管理程序和信息沟通程序,建立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推动社会关怀的新文化等;每年定期向社会公示公司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要点,包括公司承诺的营林政策,经营活动投诉联系人、公司经营活动规划要点、经营活动监测等情况。

与当地村民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允许当地村民按传统习惯有限地使用林分内的非林木产品。要限制村民的采集权力,只允许他们在可持续水平上进行采集。清楚地界定与村民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在其经营计划中说明解决争端的办法,包括出现争端时村民应该联络的人、林场处理这类事件的人员及补偿机制等。

3.4.4强化宣传培训以及档案管理

每年组织林场职员和林场外的人员(如林业局干部、当地社区群众、旅游者等)开展宣传活动,以加深对FSC 和认证的理解。就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向职工提供基本培训。记录所有的宣传培训活动,如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等。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包括林地所有权与林场经营沿革档案、森林资源调查档案、林业生产计划与验收档案、木材与林产品销售档案、环境监测档案等。

4结语

从国有林场实际出发,综合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要求,构建能满足FSC要求、具简易性、可操作性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针对目前国有林场森林经营中存在问题,提出符合FSC要求的森林经营实施措施。通过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现状的系统分析和发展趋势评估,在深入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基础上,研究制定基于FSC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森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传统森林经营方案与FSC原则要求的差距,以构建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为主线,提出符合FSC原则要求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指导国有林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

彭方有.基于FSC森林认证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综述[J].广东林勘设计,2010(2):1~5.

[2] 徐高福.基于FSC森林认证的千岛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4~7.

第4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森林抚育;经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4602

1 引言

森林抚育经营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虽然我国有着不小的林业资源总量,但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林业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逐渐加大了对林业方面的管理水平,但是森林质量已经成为森林多功能发挥的关键和瓶颈,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提升森林质量的任务刻不容缓。

2 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2.1 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人均占有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10%左右,这说明我国的生态服务功能已经十分低下。而我国的林业分布极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而华北、华中、大西北地区林业资源分布极少,尤其是大西北地区,风沙天气已经给当地的交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某些地区森林资源的匮乏也使得当地的空气质量大幅下降,非常不利于当地人们的健康生活。

2.2 人工林所占比重大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人工造林大大增加,已经在我国的林业资源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所以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种植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工林,是下一步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2.3 林产业不断增加

随着人工林的大幅增加,我国的木材加工业、林产化工业、花卉业、森林药业、森林食品工业都以森林为基础,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花卉业已经直接为某些地区除了出口效益外,还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而森林药业和食品业也都随着科技的发展成为新的蓬产业行业,拥有十分可观的市场前景,而木材加工业也随着建筑业和房地业的发展地位逐步上升。我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经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3 森林抚育经营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

森林抚育又称林分抚育,森林抚育的主要方法是从造林起到成熟龄以前的森林培育过程中,为保证幼林成活,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木组成和品质及提高森林生产率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森林抚育经营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在幼林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时候,给予幼苗各方面的保护,包括肥料及药剂方面,确保幼苗能够茁壮成长。而在林木生长的过程中,同时也提供给树木各方面的保护,改善林木的组成结构和森林生产率,使得林木的生长结构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3.2 有利于满足森林各功能需要

林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发挥的差异较大,如何使得整体的林业生态效益发挥正常水平是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而森林抚育保障每个生产环节同时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而通过森林能抚育措施有利于满足森林各种功能的需要,对于森林结构和类型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3 有利于解决木材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

森林抚育通过对于幼林的阶段性培育和改造,使得森林结构改善的同时,也加快了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提高了林分质量,对木材生产和提高国民经济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而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使得其经济发展体系有了更良好的循环模式。生产一定的木材也能够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使得木材产品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得到了有效地解决,从而令木材市场的运营模式也越来越合理化。

3.4 有利于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林业资源耗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是林业部门长期工作的结晶,如何有效地巩固造林的绿化成果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由于造林面积较大,各方面的管理较难,使得在林业管理方面有着较大的漏洞。

森林抚育则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的有效途径,而在巩固绿化成果的同时,也是对林产业最大的保护。

4 森林抚育的改善措施

4.1 提高相关技术

按照以商品林为主、生态林为辅的新模式,以人工林为主的森林结构在种植方面的技术,仍有着不小的缺陷,相应的幼林在种植过程中虽然在大范围内令人满意,但是部分幼龄林木仍存在枯死等现象,所以应该以速生丰产林为主,将其作为重点,满足建造林的各项基本要求,统筹规划,使得在满足幼林各方面生长条件下,结合先进的培育技术,将幼林培育作为重点抚育项目,使得林业规模及质量都得到有效的增加。

4.2 科学设计,规范操作规则

森林抚育经营规划应当结合实际,一步步地明确培育目标和森林抚育重点,选择更科学的设计,使得森林规划更有重点性,而在科学设计的同时也应认真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的操作,操作流程必须遵守要求,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林业资源质量及数量的最大化,使得农林产业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4.3 讲究质量,讲究实效

质量是森林培育的首要目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使得数量上有着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抚育技术性较强,再加上农村劳动力技术性的缺乏,涉及面较窄,使得乱砍滥伐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所以做好相关工作,培养好相关人才,使得森林培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

5 结论

森林抚育经营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如何调整经营技术,完善各项措施是提高森林抚育技术的关键,而努力提高相关的培育技术,加强农林建设的管理,科学地进行森林抚育的操作,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应加强实践应用方面的操作,使得森林抚育更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永利.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在全国森林抚育经营现场会上的讲话[J].林业建设,2013(1):3~11.

第5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种苗;培育;技术1 森林培育面临的现状

①森林资源匮乏。我国森林培育资源数量少,再加上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生长发育等环节的重造轻管等生产调控不当,人为地对森林的肆意砍伐,使森林资源的植被大量砍伐,直接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而至。②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人们对森林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的一切生活都有赖于生态环境,造成人类对生态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濒临灭绝。旱灾害严重,自然界危害程度日趋加剧。③耕地资源质量下降。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均耕地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受荒漠化危害的影响,造成土壤污染、酸化,耕地面临的治理任务艰巨。 荒漠化的根本措施在于造林种草,所以发展林业,建立农林牧水有机结合的体制迫在眉睫。④防灾减灾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减弱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温日灼危害。森林可以吸收、固定 CO2,提供氧气、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在提供木材、薪材的同时,对振兴山区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促进我国森林种苗培育技术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种苗培育科技含量

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大种苗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工作,推广地膜覆盖育苗、营养钵育苗,逐步培育出适宜当地的良种壮苗,抓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随着森林经济的发展,森林培育技术必须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培育出适宜当地的良种壮苗为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技术服务工作。在森林培育上应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关生产加工企业。加大种苗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工作,逐步抓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森林培育技术必须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充分利用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关生产加工企业。

2.2 依法治种

要初步形成依法开展种苗生产、经营的良好氛围。实行种苗生产制度,从根本上保障林业建设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种苗供应招投标制禁止使用“人情苗”,实行种苗价格听证制,坚决制止哄抬种苗价格的行为。确定合理的苗木价格有效地保障苗木生产者和合法权益。 要求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认真落实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的实际育苗情况,认真研究和分析重建种苗需求,适当扩大培育周期短,提高造林种苗的生产,积极推行订单育苗,落实好造林育苗基地,签订容器育苗合同,大力推广芽苗移植,全部完工要通过检查验收。

2.3 深化国有苗圃改革

国有苗圃对促进全国林业种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整合资源合作发展统一规划,不断促进国有苗圃的快速发展。苗圃要重点以引种、试验、示范新品种,以国有苗圃技术、信息、市场的优势带动社会发展育苗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地区性种苗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

2.4 做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2.4.1 健全护林队伍。天然林保护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性,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打下基础,林业站应组建专门护林队伍,健全护林网络。护林员要落实管护区域,配合做好管护区内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和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破坏林地的采砂、采土的行为,同时针对护林员工作地点分散,林业站应在护林员的公开选聘等环节强化管理。

2.4.2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站要切实把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管好,狠抓采伐限额管理,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度,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把限额采伐管理当作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头等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积极抓好农民自用材,林业站要严格执行征、占有林地管理制度。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强化林权管理,协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明确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同时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证集体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在培育针叶树种人工林时,对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定期进行监测,对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做到林地土壤养分管理的精准化。同时要对林分凋落物严格保护,采伐剩余物要全部归还到林地,准确掌握凋落物归还后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程度,高度重视采伐剩余物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林地长期生长力的维护。

参考文献

第6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3-0030-04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国有森工林区资源的过度消耗,20世纪9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出现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至今林区“两危”的困境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曾经支撑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因为“两危”的直接影响导致了严重的匮乏。当前,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要想与全国各个行业一样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社会主义新林区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林区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加大投入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林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

1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现状

本文研究的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包括4个林管局,分别是松花江林管局、牡丹江林管局、合江林管局和伊春林管局,及其下辖的40个林业局、627个林场以及林产工业、林机修造、建筑施工和公检法司、科研院所、文教卫生、森林调查等单位。40个林业局跨黑龙江省10个地市、37个县(市)分布。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经营总面积1 009.08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有林地面积846万hm2,占全国国有林面积的11.7%;森林覆盖率83.9%。据统计,2010年森工林区总人口155.8万,职工36.9万,离退休人员24.8万。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从事森林营造,森林抚育、管护、监督,森林采伐与更新,林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以及从事林区教育、科学研究、林业和林区各项事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并具有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1.1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数量状况

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数量是研究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工作的第一步。本文将从人力资源总量、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和人力资源性别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数量情况。

1.1.1 人力资源总量

近五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总量如图1所示。其中,在册职工人数、在岗职工人数和从业人员年末人数自2006年起逐年减少,2010年略有回升,且近五年间,年末实有离退休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在册职工总计369 757人,在岗职工总计262 094人,其中长期职工为237 332人,占在岗职工总人数的90.5%,临时职工24 762,占在岗职工总人数的9.4%。

1.1.2 人力资源年龄结构

据统计,2010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在册职工369 757人中,30岁以下人员(含30岁)为44 074人,31~40岁人员是125 348人,41~50岁人员是146 648人,51岁以上(含51岁)人员是53 687人,人数比例如图2所示。人力资源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30岁以下(含30岁)职工人数最少,仅占在册职工人数的12%。

1.1.3 人力资源性别结构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性别结构长期男多女少,男女比例不协调。据统计,2006~2010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在岗女性职工人数分别为79 250人、70 066人、68 555人、65 447人和67 123人,占在岗职工中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8.43%、27.34%、28.49%、27.90%和25.61%,女性职工人数比例均不足在岗职工总人数的1/3。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性别结构极其不平衡。

1.2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的质量

1.2.1 学历结构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力资源匮乏。如2010年在册职工人数共计369 757人,其中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人数为21 171人,大专学历人数为72 243人,中专及中专学历以下人员人数为282 106人。较2009年数据相比,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人数和大专学历人员人数有所增加,中专及中专学历以下人员人数减少1 763人。

1.2.2 专业技术水平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林业生产工作者及管理者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同样偏低。据2010年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为78 60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为11 449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为34 484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为32 671人。初级和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较上一年有所减少,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增加了2 280人。

1.2.3 培训情况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现有干部51 420人,其中党政干部5 54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8 258人,专业技术27 617人。近五年,国有森工林区举办各类培训班439期,培训干部共计74 093人,其中党政干部145期,共26 34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60余期,共19 568人;专业技术人员90余期,共

17 857人;后备干部400余人。国有森工林区现有工人10万人左右,培训过61 253人次。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集中开展的大规模培训工作多采取脱产集中学习和回单位在岗自学、专题讲座和专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加大管理层和林区工人培训力度的同时,也注重林业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情况,如2010年,黑龙江林业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培训了30名一线教师,解决了林业教育工作者知识更新的问题。

1.3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劳动力流动状况

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政策法规处得到的调研数据可知,2007~2009年每年年末职工总人数均比年初职工人数有所减少,而2010年年末较年初职工人数增加了1 187人。新增加和调入的人员主要是由从农村招收、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录用的大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学生构成;减少和调出的职工人数主要是由离退休、开除、除名、辞退、终止解除合同、死亡等构成。从统计资料上看,2007~2010年录用的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占新增加和调入人数的比例分别是33.05%、19.64%、34.22%和21.85%,但是大中专毕业生离职数占调入数的132%;另外,2010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调离12人,调入仅有7人。 通过对比,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人力资源流出明显大于流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见表1)。

2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较低

随着木材采伐任务的调减,国有森工林区在岗职工的数量明显富余。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2010年总计在册职工369 757人,其中长期职工210 800人,临时职工23 722人,下岗待安置职工人数

23 920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95 821人。今年,随着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富余的事实将更加凸显,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岗、安置,这给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长期遗留的问题。这里提出的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概念提出来的,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和技能可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即人力资本。而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整体文化背景、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素质偏低。因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有限,许多林业科研成果很难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即使有再多的尖端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林区职工相应的教育、培训、素质背景做基础,这些成果都很难转化为高效的生产率和较高的产值。森工林区仅有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人才,80%以上不在森工林区生产第一线工作,多集中于科研机构。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数量有限,且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员工比例不协调,人才分布存在地区性差异。另外,许多森工林区中层以上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管理层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创新才能、风险意识、战略规划意识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2 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培训环节薄弱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职工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在职职业与技术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迁移与职业流动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淡薄,员工没有明确的投资—收益概念。林区职工往往片面地从付出资金的多少来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问题,这一瓶颈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难度。

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虽然森工总局加大了对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但教育培训仍然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薄弱环节,培训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以苇河林业局为例,近五年招收的员工大部分只有初、高中学历,且毕业后直接上岗,没有任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过程;在桦南林业局,新入职的员工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接受简单且重复的培训,师傅大多是高中及以下学历、45~55岁、资历较老的员工。近年来,随着领导者管理素质的不断提升,部分森工林区已经开始注重员工培训工作,《森工林区就业工作“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也明确提出 “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但一些森工林区职工技能培训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这期间难免会出现培训缺乏自主性,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过短、无长久计划,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3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无法协调人才的“留”与“流”

分析近几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流动数据可知,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例如2007~2009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流出人数均超过8 000人。在分析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外流现象时,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笔者将离开本单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力资源也纳入考察范围。仅2010年,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的数量已达到83 872人,占当年在册职工人数的22.7%,且流失的人员中,高学历和高技能水平的人才资源居多。大部分原因在于森工林区自身的特殊性和处于弱势产业的现状,以及森工林区整体经济欠发达,职工收入过低,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生活环境不如大中城市,加之部分林区人才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才外流现象在森工林区很普遍,这一事实已严重制约了森工林区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不仅外流现象严重,而且无法吸引人才到森工林区工作。例如高薪、高福利、完善的个人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无法得到保证,致使近年来森工林区新增加和调入的人力资源中缺乏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新增加和调入的年轻职工多数为无工作经验的中专和技工校毕业生。目前,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正大力发展林产工业、替代产业、加强森林培育、节约消耗工作,而人才正是保证这些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留不住”人才与人才“净流出”正逐步侵蚀着森工林区的人才队伍,这是整个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容忽视的致命性因素。

3 解决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 抓好转岗就业安置工作,优化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结构

随着2011年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为了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首先应该做好森工林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工作。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就业1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7万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9.1万人。在依托林区建设“四大体系”(林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林区社会体系)的同时,重点发展木材生产、营林事业、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森林旅游产业,使这些产业成为吸纳林区下岗职工转岗就业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应鼓励林区下岗职工依托林区资源优势,采取有效措施,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在解决好富余劳动力的基础上,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这样才能为更好地建设新林区、完成林区“十二五”规划要求。

3.2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最终目的是提高森工林区人力资本存量。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首先应从提高森工林区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入手,不断加强森工林区职工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在职职业与技术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迁移与职业流动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意识,这也是提高森工林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前提。

其次,政府及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质量。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按不低于工资总额1.5%的比例安排职工参加教育培训。培训过程中,设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目标,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设立长期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完善教育培训内容,争取在较短时间产出最大的培训效果,使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

3.3 建立人才基金,调控人才外流

森工林区可以尝试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基金,强化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机制,不断完善职工的福利待遇水平。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的来源可以从各林管局、林业局和企事业单位的利润中按比例进行提取,这一比例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财务状况等具体问题具体实行,最后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根据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进行重点投入,确保投入—产出比例的合理化与公平化。

要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基金在调控人才流动方面的特殊作用,主动吸引林业院校高端人才来森工林区工作,积极引导高素质人才到森工林区基层特别是到林场工作,给予他们非常体面的薪酬福利,创造宽松适宜的发展空间,彻底解决高素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随着林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整个社会面临就业严峻的形式,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已具备了吸引优秀人才到林区工作的物质基础和机会。今后要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利用人才发展基金的调节作用,使森工林区的人才资源的吸引、流动、布局都能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雷小生,刘淑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及其对林业部门的借鉴[J].湖南林业科技,2003,30(6):63-65.

[3]王玉芳,张晓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情况调查[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4):151-156.

[4]沈颐秀.浅谈加强森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214.

第7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培育;相关技术;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林业建设是促进国家生态环境修复重要渠道,然而林业建设质量与效率极容易受到森林培育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森林培育技术的提升,保证科学培育,有效建设。而森林培育技术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从育苗种子培育到育苗苗木施肥再到育苗苗木灌溉等多道培育工序,都需要技术的提升,并将其科学有效的培育技术落实到实际林业建设过程中,为林业建设提供基本造林保障。

一、森林培育技术发展概述

1、研究背景

我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山丘地带居多,林业建设范围较广的国家,我国林区面积已占总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八左右,居世界第五位,可以堪称我国是一个林业发展大国,在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条件下,快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与林业建设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此种情况下,森林培育工作可想而知多么重要,完善森林培育技术志在必行。

2、研究意义

森林培育是造林技术中关键的应用技术之一,对整个林区的生长质量以及成活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森林培育周期较长,从培育树种直到树木被采伐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时时参与,其作用与贡献不可比拟。森林培育是将种子培育、苗木栽植、林区管理、造林育林等众多造林技术造贯穿在一起,已经承担起造林与经营的职责与任务,具有一定的学说研究意义。森林培育技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不断研发,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随着林业建设需要正在不断优化与创新,为林业建设准备充足、有效的育林技术条件。

二、森林培育技术价值

1、宣传价值

森林培育技术的落实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说词,而是需要通过实践、参与、操作一步步完成,这就需要加强森林培育技术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视与了解,正确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增强林区全体工作人员对林木的保护观念,做好全面宣传工作,为森林培育技术的运用开辟顺利渠道。

2、建设价值

森林培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显著提升林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林区形成科学管理、高效工作奠定基础。当森林培育技术全面应用后,整个林区将从细节与重点上取得较大突破,最终实现林区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3、效率价值

森林培育技术囊括诸多学科,掌握与运用森林培育技术能够完成先进理念与科学方法的融合。森林培育技术还能提高林区整地育苗等工作效率,提高林区树木的存活率,实现林区开发与保护的双重价值。

三、森林培育相关技术解析

1、育苗种子培育

育苗种子在培育过程中,应针对种子之间的差异进行差异性处理,不仅要明确种子采集时间,还需制定相应的种子贮藏方法。全面考虑育苗种子培育过程中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建立相关操作标准体系,提高育苗种子品质与效率。

2、育苗苗木施肥

育苗苗木茁壮生长离不开施肥工作,施肥工作也应按需进行,针对不同苗木品种和用量,确保苗木都能获得足够肥料。施肥过程中还需对苗木进行实时监测,找到肥料与苗木生长之间最优的契合点,从而实现快速、高效的育苗目标。

3、育苗苗木灌溉

灌溉是种植的基础技术,也是关键环节。育苗苗木通常需要大量水分来满足其生长所需,但在灌溉过程中切忌过量灌溉,水分过多会影响苗木的呼吸与生长。与此同时,还需提高灌溉用水质量,灌溉用水中如果出现藻类植物,会对苗木根系带来细菌威胁。因此,灌溉工作需在保证水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苗木需求,添加生长所需的镁离子、钾离子等矿物质,促进苗木健康生长。

四、实例分析

1、某市林业现状

某市受山脉与山岭等群山影响,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既山体延绵,又河谷相间。该市地处河流交汇之处,河流密集,水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降水在1500mm以上。四季分明的气候,水温光热的有利配合为森林植被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其拥有4个不同植被带区。

全市高达71.60%的国土面积均为林业用地,用地面积约为136.47万hm2。冰灾之后,全市林区经过建设,于2009年恢复至原有水平。时至今日,某市已有10个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2.75%,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2、林业发展主要问题

经过十多年蓄积,森林资源正呈现良好的循环形势,森林覆盖率与绿化率逐年提高,为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就全域林业来看,该地区林业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林地覆盖面积虽然高达70.00%以上,但其单位生产力较低,导致某市林业在短周期内难以达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森林资源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前提,需要在森林覆盖面积稳定基础上提高生产丰产林能力。据相关统计可知,某市林区在成熟、过熟林区中,大径木仅占所有用材木的6.00%,其中V龄以上林木占有率不足15.00%。林区针叶林面积远高于阔叶林。阔叶林面积过小会导致林分水、肺保留效果变差,从而导致病虫灾害发生率升高,对林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造成恶劣影响。

3、基于加强森林培育技术,探讨某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某市林业科研院所必须加快种苗资源的引种、驯化及中试等工作,市林业科研院应从某市实地情况出发,根据某市气候特点与土壤特点,选择性地开展幼苗良种选育工作,并以《种苗法》为基础,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在某市不同地理条件区域建立符合某地理特点的良木品种,实现良木品种育苗标准化,并严格要求散户造林,苗木必须达到Ⅰ级或Ⅱ级标准。

某市在造林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项目类型、投资主体及立地条件。为此,必须做好整体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各级各类用材林造林工程建设,造林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定种、定苗、定树、定时、定点、定量”。以国家、省级林业工程项目为跳板,通过工程“点”带动林区“面”,全面升级材林质量。例如,碳汇林业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雪灾后森林生态恢复工程等均在启动,在起到引领带头作用的同时,帮助某市林区取得材林数量与质量双重提升的效果。

4、幼林抚育工作

针对当前的技术条件,提高森林产量与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即为幼林的抚育与管理。某市近年来所开展的面上造林等林业工程,帮助其林区中幼林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对于需要进行间伐的中幼林,应按照“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砍小留大”基本原则进行,不仅可以提高林分质量、改善林分环境,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部分原材料,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第8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近10年来黑龙江省森林面积下降11.9%,森林覆被率下降8.1%;每年超量采伐的结果使成过熟林资源濒于枯竭,预计到1995年以后,将有40个林业局无林可采;针叶林的比重减少了29.7%,珍贵树种蓄积减少87.9%,单株材积越来越小;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森林资源危机导致了森林经济功能的衰减,以森林为主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了总冲击,达到了生态阈值的界值。这些完全是盲目对森林采取实用主义的开发观所造成的恶果。

森林资源危机的不断加深,势必造成企业的经济危困,而解决经济问题又加速了重砍轻造的恶性发展。同时,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相互作用,使林业陷入了极为严重和不可自拔的境地。不言而喻,“两危”的来源是森林资源的危机,而由此引起一系列无序状态的出现。因此必须把解决“两危”的重点放在扩大培育森林资源的战略上来,基本上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营造新林,增加森林资源面积;其二,提高林分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其三,及时更新,恢复森林,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森林整体效益。

本文主要讲一讲营造新林。具体说是根据经济需要,定向培育速生、优质、丰产工业用材林,这是解决“两危”的长远战略问题。黑龙江省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丰富,适宜营造工业用材林。解放后我省在东部山区营造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林,这些林分生长发育健壮,已成林成材,初步形成了工业用材林基地。25~3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年公顷生长量可达60~90m³以上,如果增加集约经营强度,产量还会增加;在张广才岭的西坡,樟子松30年生人工用材林,年公顷生长量为7~10立方米,这充分说明营造速生丰产林是可行的。虽然这些数据较高,但还远远没达到生产潜力标准。据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石家琛教授从气候指数计算出的森林潜在生产力(m³/年·公顷)。在长白山北部山区为22~26,小兴安岭地区为20~25,三江平原地区为21~27。其中有的县份如尚志市为25,五常县为29。但由于经营集约程度低,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现时生产力分析,经营好的、立地持量高的仅为潜在生产力的50%或接近50%。如果我们实行定向培育,分类经营,集约育林,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现代化育林体系,无疑生产力水平还会提高。

可以说,丰产林的产量是一般人工林产量的2~3倍,与天然林相比,效益更大。

现在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有楞林地138.1万公顷,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速生工业用材林的面积约占1/3,即460万公顷。从现在就下决心,建立工业用材林基地,每年第公顷按7.0m³推算,30年后,即2020年可望生产方式工业材9660多万m³蓄积,这是重要后备森林资源,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这无疑能缓解“两危”局面,走向良性循环。

怎样才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第一、将宜林地根据土壤肥力,交通经济状况,划分三个经营等级区即:Ⅰ级区,立地质量好,生产力水平高,适宜发展速生工业用材林,对这部分林娄实行集约经营.在有限的财力条件下,重点投放,进行定向培育,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标准。所谓定向培育不是指林木个体而言,而是根据国民经济、市场的需要,为培养不同材种而设计的目标。

Ⅱ级区,立地质量比一级区差,生产力水平不高,实行一般人工造林,实行定向培育,但生产周期长。

Ⅲ级区,立地质量差,土壤瘠薄,生产力水平低,不宜进行造林,可进行封山育林,靠自然力恢复。综上所述,在两危的困培情况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分类经营,重点投放,定向培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森林是一个大的开放性生态系统,通过自身不断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不断增长有机物质的积累,维持其动态平衡。如果要建立不同材种的工业速生丰产林,必须模拟自然,建立最优化的群落结构,提高森林整体效应。森林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矛盾完全是人为干预造成的。实际上,有森林存在就有生态功能,这个功能不仅对环境净化起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森林本身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森林的良性环循,使地力增强。假如我们营造的是纯林,结构单一,多样性指数小,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势必会制约循环速度,从而抑制有机物质的积累。因此,不论营造何种类型、何种材种的人工林,均需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规律,高质量地模拟自然。

第三、要保持一定的林分密度,要及时进行间伐抚育,提高抚育总强度。这种措施既提高林分生长量,又增加间伐收入和总量。造林的合理密度,要以第一次间伐后林木能达到工业用材的最低标准时密度为最合理密度。

第四、要选择良种壮苗,运用种源试验的结果,进行工业用材林的营造,会促进生长量的提高。

第9篇: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经营工作;思考

【引言】:指出了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只有这样,森林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立足于森林资源的实际,论述了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森林培育经营的相应对策,以促进森林体系的发展。

1森林经营的意义

1.1森林经营是林业建设的根本

森林经营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发展植树造林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可以提高次生林的质量和产量,也是各种森林的树木快速生长、顺利成林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才能促进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才能保障林业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但是必须认识到,森林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技术、经济、行政等方面的全力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森林经营效果。

1.2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森林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的细分环节和项目。只有技术水平到位,脚踏实地地做好日常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森林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具有较大潜力的林地,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大对其潜力的挖掘力度,提升平均产值;对于生长条件较好的林地,在保证森林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可合理安排定期轮伐、定向培育等,提升木材产量。通过补植、抚育、改造等一系列的措施,合理控制林木密度,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适当调整树种搭配,并形成乔、灌、草的立体混交,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提升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1经营理念不够科学严谨

很多人一直都持有“吃山不养山,砍树不育林”的错误经营理念,人们更多的只是关心资源是否存在,并不关心森林可采资源的培育。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长期驱使下,人们往往只进行砍伐,而不进行培育。众所周知,造林是进行森林培育的首要前提,而进行森林培育,必须贯穿于培育森林经营的全过程,这一点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的,他们过于注重采伐,而将森林培育森林抛于脑后。

2.2林业政策对森林培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现行的林业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拿森林采伐限额政策来说,政策只对采伐林木数量有所规定,但并没有考虑质量问题,换言之,不论经营者所砍伐的木材质量如何,只要在规定的数量以内,就不违法。在这种政策错误的引导下,经营者会优先砍伐好的木材,留下的只是“残枝败柳”,不利于森林培育的发展。再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即使公益林大量存在,但大都资金匮乏,缺乏有力的培育措施,天然林的保护更多的是口头强调,更新培育迟迟未能取得进展,基于此,这种错误的理念必须及时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培育规程,以满足培育需要。

3加快森林培育经营的主要对策

3.1加快推进森林抚育

森林抚育是森林经营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抚育,才能保障森林健康、快速生长。如果抚育不合理,将会对森林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如不注意对森林进行保护,植树造林少而砍伐较多,则会逐步减小森林面积,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但是,过度对森林进行保护也是不利于森林发展的,在森林密度过大时,容易引发病虫害及各种自然灾害。而且由于内部缺乏光照,各种林木之间争抢水分、养料等,导致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可能会导致生命力较弱的幼苗枯死。只有合理砍伐,才能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稳定性,强化森林的抗逆性,提高木材产量。但是,由于森林抚育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短期内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而且,由于政策对森林抚育的支持力度不够,林业工作者往往缺乏森林抚育的动力。因此,当前急需加大对森林抚育政策上的支持,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大力推进森林抚育工作。

3.2落实森林培育经营技术和方法

森林培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善于运用各种培育经营的技术和方法,确保其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所建成的森林体系才能实现稳定发展。在森林培育体系中,营林是重中之重,因此,在造林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好森林培育工作,尽量选择能够符合当地土壤状况的优质树苗,尽量避免因树苗问题而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因此进行森林培育经营时,必须做好抚育环节的工作,坚持“三分造七分管”的基本原则,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对于造林抚育的频率而言,以每年3次为宜。同时在进行高效森林的培育时,应当格外关注稀有珍贵树木,尽量选择复合型的经营模式,实现森林体系的全面发展。另外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森林经营方案的设计,确保设计出来的方案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一点,为了全面提高对森林体系的管理效率,降低管理工作量,可以考虑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高效管理。

3.3适当放宽采伐限制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我国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政府部门出台严格的采伐限制,甚至有的地区严禁采伐。这不但不利于本地林业的发展,对当地其他林业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我国对林业建设投入的加大,林业资源储藏量大幅度上升,可在保证不过度开发的前提下适当放宽采伐限额,保持林业及其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适度放宽采伐限额,确保林业营者能够获得适度的利润,他们才有进一步经营林业的动力,才能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森林经营与林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森林消防工作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的同时,对森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强化,是对森林经营机制进行优化的重要措施。新形势下的林业经营必须根据造林目标,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选择最合理的经营方式,使森林经营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