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对体育锻炼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体育锻炼的看法

第1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职专中学生;不良情绪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种有形或无形压力,导致中学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社会信息影响、中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学校老师影响、学校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影响,都是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因,而体育锻炼作为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备受社会和学校的推崇,如何处理好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于身体锻炼与抑郁关系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20世纪初期以来,已有1000多篇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身体锻炼与否与抑郁程度关系显著,即愈有参加体育锻炼,患上抑郁的概率愈低。我国学者何颖等(2003)对身体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抑郁的缓解。本文通过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不良情绪之间关系的问卷调查。探讨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对中学生情绪的影响。提出中学生体育教育资源要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体育学科在塑造中学生健康情绪方面的作用,为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以及情绪健康教育中对中学生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

从福州市区随机抽取3所职专,随机抽取6个班级。作为正式施测的被试。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85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实得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具体被试为福州财金校和闽侯职专、闽清职专的高一学生。其中男生占30%,女生占70%。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对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所在学校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对随机抽取的班级在上课后10min进行集体无记名方式的问卷填答,即时回收问卷。

(三)测量法

(四)数量统计法

时间、地点、对象、方法、步骤。

运用Exce12003、spss window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工具

(一)身体锻炼情况调查表

该调查表总共有7道选择题,主要调查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目的、项目、作用认识、次数、及中学对健康问题反映。

(二)中学生体育锻炼诱导情绪问卷

《锻炼诱导情绪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得分范围和意义如下:活力激发分量表:1、6、9题。得分范围是0-15,得分越高,活力或精力就越得到恢复和激发。身心平静分量表:2、5、10题。得分范围是0-15,得高越分,生理上就越疲劳。积极投入分量表:得分范围是0-15,得分越高,对锻炼活就越投入。

(三)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表

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2、3、4四级评分法,指数范围为0.25-1.0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SDS≥51分界定为抑郁,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中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分析

参与强度 百分比 参与时间 百分比 参与目的 百分比 参与项目 百分比

中等出汗 64.2% 20分钟 31% 交朋友 1.1% 球类 56.8%

出大汗 18.4% 40分钟 33.2% 参加比赛 2.1% 体操 14.2%

不知道 11.6% 40-60分钟 26.38% 娱乐消 23.7% 田径 17.4%

没有感觉 5.8% 一个小时 8.9% 治疗疾病 4.2% 其他 11.6%

减肥健美 21%

促进健康 49.5%

表1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目的、项目

锻炼认识 百分比 参与次数 百分比 健康问题认知 百分比

治疗疾病 12.1% 0次 0 补充营养 7.4%

使人愉快 39.5% 1次 3.7% 参加体育锻炼 16.8%

增加交流 20.7% 2次 24.2% 改善生活规律 31%

无影响 11% 3次 40% 去医院 20%

浪费时间 4.2% 4次 13.6% 改善不良习惯 15.8%

容易 9.5% 5次 17.8% 其他 8.9%

表2 中学生体育锻炼认识、参与次数及对健康问题认知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关于参与体育锻炼强度,中等出汗和出大汗总和是82.6%,这说明中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强度基本上达到中等强度以上,只有5.8%学生运动后没有感觉,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其运动强度偏小,选择不知道的占11.6%,这些学生对自身运动强度体验和认识还不够。关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大于20分钟占69%,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是比较合理的,中学生也是比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参加体育活动是他们的生理需求,关于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从数据可以看出,促进健康、消遣娱乐、减肥健美、是中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大部分中学生也比较认可体育锻炼是可以促进健康的。治疗疾病、交朋友、参加比赛或其他,这些比例相对占得少一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关于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球类占56.8%,远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篮球受NBA影响,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类型的选择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田径受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体操和其他类对学生要求比较高,运动起来有一定风险,所以选择此运动的学生比较少。关于参与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说明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健康、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和交往的需求这些心理。少部分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不够和消极的。关于中学生对出现健康问题的反应,选择医院和参加身体锻炼的占36.8%,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在健康出现问题时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选择补充营养和改善生活规律的各占7.4%和15.8%,其他的占8.9%。这也说明了中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对身体健康有更多的认识与看法。

(二)体育锻炼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类别 活力激发

分量表 身心平静

分量表 生量疲惫

分量表 积极役入

分量表

女生 8.6 8.5 7.3 7.6

男生 8.9 8.2 6.9 8.2

总体 8.75 8.35 7.1 7.9

表3 中学生体育锻炼诱导情绪不同量表评定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男生总体平均值比女生高,但是总体来说是正常的。可以看出中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活力或精力的恢复和激发也是可以接受的,身心平静、生理疲劳状况和对锻炼活动投入,都趋于一个较好的状态。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一个良好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学生抑郁程度

一周次数 0 1 2 3 4 5

X 0 47.6 40.6 39.8 39.7 39.5

表4 中学生一周锻炼频率与抑郁自评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2和表4可以看出一周参加体育锻炼一次抑郁自评量表(SDS)值平均得分47.6,两次至五次的SDS值平均得分是39.93。可以得出参加一次和参加两次以上平均得分差7.67分。由此可以推出有参加体育锻炼和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SDS值存在一次差别。在对一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进行分析,他们的SDS值分别是47.6、40.7、39.8、39.7、39.5,参加一次的平均值最高,一周参加五次平均值最低,其他平均值比较接近。斯凯福(Scherf,1987)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与低水平抑郁有关,有乐观倾向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有悲观倾向的大学生多。

(四)适中体育锻炼能促进中学生的良好情绪状态

类别 中等出汗 出大汗 不知道 没有感觉

X 38.6 39.5 44.3 47.2

表5 中学生体育锻炼强度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5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中有感觉,中等出汗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根据数据统计这些中学生SDS值是38.6,出大汗的SDS值的(X)是39.5,选择不知道的同学的SDS值是44.3,没有感觉的同学的SDS值是(X)47.2,根据表1和表2数据分析,在运动中出大汗和中等出汗的同学,他们在一周中运动次数最多,他们的SDS值(X)比较低。选择不知道和没有感觉的同学一周运动次数比较少,他们的SDS值(X)比较高。说明一定运动强度对不良情绪是有积极影响的。尽管关于锻炼强度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效应的研究目前还有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取得较积极的锻炼心理效应。例如,伯格(Berger,1992)等人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每次活动20-60有助于情绪的改善。斯特波等人(Stepoe&Cox,1988)也研究发现,适中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锻炼后的情绪状态。

(五)适中锻炼时间有助改善中学生的情绪

类别 20分钟 40分钟 40-60分钟 一个小时

X 43.2 41.5 39.5 41

表6 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锻炼时间在20分钟至40分钟的比较多,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或以上的相对较少。但是40-60分钟SDS值的(X)最低,其他都比较接近。根据数字分析选择锻炼40-60分钟的比较多,这说明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个体不良情绪有较大帮助,能够更好提高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伯格(Berger,1992)的研究发现,锻炼者每次进行20-6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六)体育锻炼对情绪产生一定影响

类别 交朋友 参加比赛 娱乐消遣 治疗疾病 减肥健美 促进健康

X 43.8 42.8 39.8 42.7 42.3 39.5

表7 中学生体育锻炼目的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促进健康、消遣娱乐、减肥健美、是中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大部分中学生比较认可体育锻炼是可以促进健康的。治疗疾病、交朋友、参加比赛或其他,这些比例都较少,但这也能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从数据分析显示,选择促进健康和消遣娱乐的中学生,他们锻炼次数也是最多的SDS值的(X)最低。选择其他的中学生锻炼次数相对就比较少,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目的多样性,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特点。体育锻炼若是以增加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消遣娱乐和消除烦恼为目的的其对不良情绪影响最为突出。

(七)团体运动和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更能促进中学生积极运动

类别 球类 体操 田径 其他

X 39.5 42.3 40.1 45.2

表8 中学生体育锻炼项目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比较

从表1可以看选择球类最多,这些中学生SDS值的(X)是39.5。体操、田径和其他分别占42.3、40.1、45.2选择球类明显比选择其他的低,根据数据分析看出球类的锻炼次数和强度都比其他多,球类是一项团体运动,田径比体操和其他项目运动次数和强度要大,说明团体运动和一定的运动强度都能更好地促进人体心理健康。

(八)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锻炼参与程度

类别 锻炼容易 浪费时间 无影响 增加交流 愉快 治疗疾病

X 43.2 46.5 45 39.8 39.2 40

表9 中学生体育锻炼作用认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选择的是愉快、增加交流、治疗疾病。他们SDS值的(X)分别是39。2、39.8、40,少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选择的是锻炼容易、无影响、浪费时间,他们SDS值的(X)分别是43.2、45、46.5。根据数据分析对体育锻炼作用认识是愉快、增加交流、治疗疾病的学生锻炼次数比较多,他们的(SDS)的(X)比较低,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锻炼容易、无影响、浪费时间的学生锻炼次数也比较少,他们的(SDS)的(X)比较高。这表明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这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类别 补充营养 参加体育

锻炼 改善生活

规律 去医院 改善不良

习惯 其他

X 44.2 39.6 39.5 39.8 41.8 45.2

表10 中学生对健康问题反映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反应选择改善生活规律、去医院、参加体育锻炼和改善不良习惯的,他们的(SDS)的(X)分别是39.5、39.8、39.6、41.8。选择补充营养和其他是44.2和45.2,根据数据分析学生对健康问题反应选择改善生活规律、去医院、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不良习惯他们的锻炼次数和锻炼强度都比较大,他们的(SDS)的(X)比较低,选择补充营养和其他的学生他们的锻炼次数和锻炼强度比较小,他们的(SDS)的(X)比较高。中学生对健康有更加科学的认识,处理健康问题更加多样化,不再认为去医院是唯一的解决方法,说明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中学生的重视。根据凯恩(Kyan,1983)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抑郁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和有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锻炼可以消除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对一些不良情绪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意识,参与身体锻炼的时间,每周锻炼的频率,喜欢的锻炼类型以及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通过不同方法和不同教学手段,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规律发展,进一步消除中学生不良情绪。

(二)对体育锻炼作用正确认识能更好促进中学生情绪状态健康

体育锻炼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使中学体育教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结合,发挥体育学科在塑造中学生健康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作松.锻炼心理学: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林恩・克拉克著,姚梅林,庞晖,姚枫林译.救助情绪:处理常情绪问题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宁波: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 刘迎泽编著.情绪心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5] 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

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调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对她们的身体状况、锻炼意识、体育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了解、分析影响她们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根据社会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学的原理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旨在为提高健康的自我锻炼意识,促进女硕士研究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的学科领域的书籍,并通过互联网在中国知识资料总库进行检索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普通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

问卷完成后,根据抽样调查的原理,走访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宿舍,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或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

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9.0)软件包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研究对象

本文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5份,回收率达到96.5%,有效问卷915,有效率91.5%。

4 研究结果

4.1 在闲暇时间里,女硕士研究生主要参与的活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女硕士研究生在闲暇的时间里主要参加的活动的前10项包括:上网-看电视、电影-休息、睡觉-学习、看书-逛街-与朋友聚会-参加体育活动-唱歌-打扫卫生-旅游。然而,“参加体育锻炼”选项排到第七位,有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调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对她们的身体状况、锻炼意识、体育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了解、分析影响她们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根据社会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学的原理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旨在为提高健康的自我锻炼意识,促进女硕士研究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的学科领域的书籍,并通过互联网在中国知识资料总库进行检索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普通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

问卷完成后,根据抽样调查的原理,走访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宿舍,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或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

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9.0)软件包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研究对象

本文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5份,回收率达到96.5%,有效问卷915,有效率91.5%。

4 研究结果

4.1 在闲暇时间里,女硕士研究生主要参与的活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女硕士研究生在闲暇的时间里主要参加的活动的前10项包括:上网-看电视、电影-休息、睡觉-学习、看书-逛街-与朋友聚会-参加体育活动-唱歌-打扫卫生-旅游。然而,“参加体育锻炼”选项排到第七位,有38.8%的同学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体育锻炼,这可以说明,女硕士研究生没有把参加体育锻炼放在重要的位置。同学们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需要加强,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女硕士研究生的体育活动,加强硕士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宣传,增强女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4.2 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18.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同学们有良好的运动习惯。62.6%视体力、心情而定。9.1%从不主动参加,女性的具有一定的生理惰性,这也是她们从不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8.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1]。女性的从众心理一般高于男性,女性喜欢结伴同行,不愿意特立独行。还有1.3%选择其他。

4.3 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的选择

女硕士研究生一般选择些较为普及和运动量较小,身体对抗程度较低的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散步、慢跑、自行车、篮球都是一些受欢迎的项目,除此之外,瑜伽、艺术体操、女子形体等活动都是深受女硕士研究生喜爱,说明女硕士研究生偏爱些有节奏感,通过锻炼能塑造形体,并注重健身健美、娱乐、趣味性强,并以有氧运动为主。

4.4 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每次锻炼时间

在915位被测着仅有19位同学是天天进行锻炼,占了总数的2.1%;每周3次或以上进行体育锻炼的有16.0%的同学;每周1~2次有33.2%,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占了总人数的46.2%;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有2.5%。

在每次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中,锻炼30min以上的占了总人数的20.2%,有55.4%的同学是在30min-1h的。可以看出,女硕士研究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比较少,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在30min-1h,基本能达到国家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但是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1~25岁之间,多数是未婚,她们在闲暇时间里主要参与的活动是上网、看电视/电影等,她们对身体锻炼不重视,忽略了体育锻炼。

5.1.2 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的态度多以视体力、心情而定,极少数是会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5.2 建议

5.2.1 教育部门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工作的管理,落实硕士研究生体育管理的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

第3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现状;休闲

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同时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促进老年人的交往,减轻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内蒙古地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现状,为老年人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促进老年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本文的研究,笔者广泛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论文,总结当前老年人体育锻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专家访谈法。走访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研究的专家,就如何开展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专家进行讨论。

(3)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呼和浩特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男女各1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98.5%。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SPSS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分析。笔者对内蒙古地区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内蒙古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的需求都是自身的需要,由于内蒙古地区人们爱好运动,有着较好的体育锻炼传统,老年人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的健身功能、社交功能已经被老年人接受。

(2)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调查分析。笔者对老年人进行了主要体育锻炼场所的问卷调查,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内蒙古地区空气良好,城市小区绿化较好,老年人都喜欢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城市广场、公园、小区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健身场所,也应该发现有一部分老年人接受了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定期到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消费,接受专业的健身指导。

(3)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分析。笔者对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大多集中在一些比较方便进行锻炼的场所,其中广场舞是最近几年新兴的健身项目,非常受老年人的喜爱,可以反映出老年人选择的体育项目多是一些方便易行的体育项目,仍需不断地对老年人体育项目进行开发。

4.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态度比较积极,老年人能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锻炼身体、增加社会交往、延年益寿、调解心理成为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

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集中在室外广场、公园、小区与体育健身消费场所,体育消费逐渐被老年人接受认可。

老年人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有广场舞、健康走、游泳、网球、太极拳,老年人从事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慢慢被老年人接受。

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开展有着自发性,社区要加强引导,为老年人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制订出更多的健身计划,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邵雪梅.天津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第4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肥胖生 体育教学 意识 行为

前言

目前,学校肥胖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他们在体育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有时肥胖生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同学,从而在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对体育失去信心,不爱上体育课,甚至出现称病逃避的现象。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如何利用好学校体育,对肥胖学生进行有效体育教学,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体育教育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获得性”的基本形式之一,体育教育的状况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体育意识及行为。因此,要分析肥胖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探讨肥胖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找到有效促进肥胖学生体质的体育行为模式,为改进学校体育教学方式,增强体育全面育人效果提供有利依据。

1.调研及分析

调研对象为城区和农村8所小学部分肥胖学生及其家长。共发出学生问卷300份(男生150份,女生150份),收到有效卷268份(男生142份,女生126份),有效回收率89.3%;发出家长问卷300份,收到有效卷217份,有效回收率72.3%。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两种。学生卷共15题,均为选择题,家长卷共11题,其中10道题为选择题,1道为主观题。

1.1肥胖生体育意识特点

1.1.1肥胖学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肥胖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总调查人数的80%以上,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在锻炼体质健康方面及育人方面的作用。但同时发现认为体育无作用的也占了一定比例,尤其是肥胖女生,认为不重要的竟然有7人,反映出女生比男生对体育作用的认同感要差。

有些学生对此项选择采用了多选方式,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锻炼的动机不是固定的。由表2发现,肥胖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还是集中在增强体质上,其综合比例达63.8%。动机是娱乐或学习技术的极少,动机是为了减肥的也很少,这说明学生对于自己的肥胖体形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不是很关注对自己的影响。动机是为了满足兴趣的只占14.55%,表明肥胖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不足。动机是为了考试的却占26.12%,说明肥胖学生完成体育课考核任务比较艰难,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通过考试提升成绩,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和成就感。

1.1.2肥胖生对体育兴趣的调查

此项调查主要是了解肥胖学生的体育情感,由表3我们不难看出没兴趣的比例男女综合起来超过一般兴趣和兴趣高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女生超过男生,兴趣高的只占6.34%,说明肥胖学生对于体育不感兴趣的占多数。

笔者调查了“是否经常收看体育节目的电视或阅读体育类报纸杂志”,发现肥胖生经常收看体育节目的电视或阅读体育类报纸杂志的仅占25.75%,女生的比例只有14.29%,表明肥胖生不关心体育新闻和体育比赛。

1.1.3肥胖生体育意志力调查

笔者调查了“肥胖学生是否能坚持不懈地为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努力”,此项调查目的是了解肥胖学生的体育意志力情况,发现不能“坚持不懈地为达到体育目标而努力”的有58.21%,能“坚持不懈地”的只占9.70%,说明肥胖学生对于达成一定的体育目标有畏惧心理,意志力较薄弱。

1.2肥胖学生锻炼体育行为特点

1.2.1肥胖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从表4看出,肥胖学生课外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占了42.16%,而且女生比例为54.76%,男生30.99%,女生远远多于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的占52.23%。这说明肥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少,不参与的人数多,表明肥胖学生不爱动,不肯进行体育锻炼,女生最为明显。

在“肥胖学生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中发现,锻炼在30分钟以下的有36.20%,在30-60分钟的有36.94%,而锻炼时间在60-120分钟的人极少;男生和女生在30分钟以下时间锻炼和30-60分钟锻炼的比例相差很大,男生在30―60分钟时间锻炼的比例远远多于女生,而在30分钟以下时间锻炼的女生比例要远远大于男生。以上数据表明,肥胖学生锻炼时间不足,尤其是女生,锻炼时间大多少于30分钟。

表5反映了肥胖学生目前的体育锻炼项目状况和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喜好程度:肥胖学生对于足球、排球不感兴趣,锻炼的只有寥寥几人;对舞蹈喜好比例最低,只有女生一人喜欢;武术也不太受欢迎,只占1.49%;跳绳项目女生比男生喜欢,女生比例有16.67%;篮球项目男生锻炼较多,比例占33.10%,但是女生只有2人喜欢;乒乓球和羽毛球喜欢程度也较高,分别占19.40%和20.15%;游泳项目男生比较喜欢,比例占32.39%,女生则只有9.52%;登山和跑步是所有项目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分别占39.18%和30.60%,而且女生较男生多。

1.2.2肥胖生体育锻炼习惯调查

此项调查是问肥胖生:“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遇到困难时的你怎么办?”从表6我们不难看出,听(看)老师讲的占59.33%,自己独立完成的占33.21%,而与同学商讨的仅为6.72%,由此得知肥胖学生遇到技术动作困难,很少与同学共同探究。

笔者还调查了“你经常与同伴或老师一起探讨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吗”,发现肥胖学生从不与他人探讨体育问题的占49.25%,比例极高;偶尔与他人探讨的占40.67%;经常探讨的只占10.07%,而且女生仅占4.76%,表明肥胖生不喜欢与他人讨论体育问题。

1.3肥胖生家长对肥胖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看法调查

1.3.1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认识调查

从表7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效果都是认同的,认为没有影响的家长只有一位,认为作用很大的占80.18%。

笔者调查了“认为孩子是否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发现家长认为有必要的占54.38%,非常有必要的占43.32%,认为无所谓的只占2.30%。表明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应该参加体育锻炼。

笔者调查了“认为孩子的肥胖是否与体育锻炼缺乏有关”,认为孩子的肥胖与体育锻炼缺乏“有关”的有81.11%,认为“也许有”的占14.75%,认为“没有”的只占4.15%,说明家长对缺乏体育锻炼的认识比较强烈。

1.3.2家长对肥胖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看法

从表8发现,家长认为体育锻炼是强身健体的占48.39%,所有目的中比例最大;认为是减肥目的的占30.41%,说明家长对于孩子肥胖也比较担心,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减肥。

笔者对“选择哪种体育运动供孩子锻炼”的调查发现,家长认为给孩子选择球类和跑步的分别占14.75%、16.59%;认为锻炼项目由孩子自由选择的占54.38%,表明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选择的空间,认为只要孩子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锻炼都应该有效果。

笔者在调查“对孩子是否有时间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时发现,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间”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占38.71%,认为“偶尔有”的占44.70%,认为“没有”的占16.59%,说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是有的,但时间不能固定,而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较多,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1.3.3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引导调查

由表9可知,家长认为孩子上好体育课对他(她)的健康成长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共占60%以上,但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也近40%,这说明家长对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有担忧,对孩子利用学校体育课来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信心不足。

“对孩子增添体育用品的支持度”的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购买体育用品“十分支持”的占23.50%,“支持”的占70.97%,“不支持”的仅占5.53%,表明家长对孩子购买体育用品是支持的。

笔者还对“认为如何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为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需要“学校引导”的占17.05%,“家长引导”的占5.07%,需要“家校协作引导”的占57.14%,“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少看电视,少玩游戏”的占8.76%,认为应“减少兴趣班”的占11.98%。数据表明,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体育锻炼需要家校互相协作,共同引导。

1.3.4家长对于解决孩子肥胖问题的途径的看法

从家长问卷的主观题判断,家长多数认为解决孩子肥胖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学校引导,加强学校的体育锻炼;二是加强教育,促进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三是家校加强沟通,互通学生体育锻炼信息,家校共同做好监督工作;四是家庭内控制饮食和合理膳食;五是减少课外学习时间和补习时间,让孩子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孩子的体育兴趣和锻炼,希望学校在有针对性地帮助肥胖生增强体质、塑造体形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分析及策略研究

2.1调查中发现肥胖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缺少健身意识。而且肥胖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力缺乏,对自己没有信心。

导致肥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大多数肥胖学生对肥胖的有关知识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对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更没有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及减轻肥胖对自身身心健康的损害。二是肥胖学生由于体态臃肿、动作笨拙,在完成体育动作或参与体育比赛时害怕同学或旁人的取笑,因此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三是由于肥胖的原因,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下,肥胖学生的体育意识不能得到培养,潜在的体育兴趣被压抑。

2.2调查发现肥胖生的体育行为障碍受个体身体肥胖的影响,肥胖学生对进行体育锻炼信心不足,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时间少,而且其运动水平和活动程度较低,且表现出离群、不喜欢同他人共同完成体育任务,不喜欢与他人探讨体育问题。

导致肥胖生体育锻炼行为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可利用的体育资源较少,场地环境制约了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锻炼项目单调,现行体育教育对肥胖生的针对性又不强。二是社会舆论对肥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造成心理压力。外界对肥胖者持有偏激态度,经常加以责难,甚至公开嘲笑,这种偏见深深刺痛了肥胖学生,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创伤,产生了自卑感,导致他们拒绝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三是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下。由于身体素质差,在体育锻炼或课堂中,学习动作技术慢,难以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从而挫伤了锻炼的积极性,进而难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形成健康锻炼的行为。四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肥胖生正是由于不良的饮食结构、饮食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的出现,而肥胖又影响其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

2.3笔者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社会对肥胖生发生的现象比较关注,家长对学生产生肥胖而带来的学习、性格、行为等的影响比较关切,认同体育锻炼对肥胖学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普遍认为孩子的体育锻炼需要家校互相协作,共同引导,但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对肥胖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引导和纠正缺乏方法。

2.4应重视对肥胖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肥胖学生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应与健康教育相互结合,让肥胖生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及体育锻炼对他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作为改变肥胖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一种手段,使他们积极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要进一步了解、掌握肥胖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需求,针对性别、兴趣及学科特点开展体育教学,以期引导课外体育行为。由于性别上得差异,产生生理和性格的不同,使女生比男生对体育的认同感要差,因此尤其要注重调动女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积极性。

2.5学校的体育活动不能满足肥胖学生的特殊需求,学校要定期组织范围广、涉及学生多的体育活动,使校园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氛围,唤起肥胖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把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结合起来,把大众化、趣味性活动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结合起来,在课外开设一些有利于肥胖学生参加的健身体育俱乐部,使肥胖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终身锻炼的手段与方法。

2.6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体育运动环境,为肥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前提,为肥胖生体育教育提供综合均衡的物质保证。

2.7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关注肥胖学生。社会要重视肥胖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学生体质档案,针对其不同的个体差异,建立有利于肥胖学生发展的体育评价机制,运用体育的特殊手段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肥胖学生心理健康、运动与身体健康、饮食与健康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家庭也应该正确引导,监督其生活方式和体育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2.8开展符合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开展分层、分类式的针对性较强的育人模式,减轻肥胖生学习的压力,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控制和减少肥胖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第5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 高职院校 体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05-03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体质水平,因此,必须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状况,只有在了解他们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他们身体状况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找到制江苏省高职大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根据江苏省苏南、苏北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分层选取江苏省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4所普通高职院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体育协会为调查对象。从选取的10所高职院校中,每所高校分别抽取10名学生体育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调查学生100名,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对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与整理,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大学生体育参与相关书籍和期刊资料,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体育概论、社会心理学等专业书籍,同时还查阅了中国核心期刊网、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等的大量的相关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相关社会调查问卷和参考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向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走访,听取了他们许多有益见解,设计了高职大学生体育需求方面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检验,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根据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运用Excel2003、Spss17.0相关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运用逻辑学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归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状况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多数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意愿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相辅相成。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乐观,在调查的92名学生中,非常喜欢的有69人,占总数的75%,喜欢的16人,占17.39%,仅有7.6%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表现冷淡。这说明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这也侧面说明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或学生、实践压力过大而产生抵触,多数大学生表现良好。

2.2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2.2.1大学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知状况

体育健身意识是由体育的情感状态、认知状态和意志状态构成的,体育动机随着体育意识的强弱而变化。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影响着他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从图1可以看出,84.78%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和较重要的,仅有15.2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所谓和不重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这种原因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具有顽强的意志,学校又有一些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政策,使这部分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

2.2.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的认知状况

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对于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拥有较好的体育锻炼认知并不代表能够较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锻炼意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讲,科学的健身方法尤为重要。

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仅有不到40%的人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科学的健身方法,有50%多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可以看出,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多数学生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这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身心素质的锻炼,这一方面必须加强科学引导,大力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促使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获取更多的运动愉,从而产生有益的心理效应,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2.3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现状

2.3.1大学生对健身活动的动机需求状况

动机是任何行为发生的内趋动力,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动倾向,对人的行为有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动机是他们能否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表3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的动机呈多样性,其中在调节情绪方面涉及最多,共有20名学生认可,占调查学生的33.70%;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与普通大学生体育健身动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把调解情绪放在的第一位,这可能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抑,心理上需要调节,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排在第二位是增强体质,占21.74%;其它依次为娱乐、社会交往、健美减肥、提高技术。没有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这可能是由于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免修学科有关。

2.3.2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形式需求状况

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条件,在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与普通的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由表4可知,他们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自己单独进行体育锻炼,占到调查学生总数的56.52%;和同学一起锻炼的占到了22.83%;参加学校俱乐部的占10.87%;参加院系组织的活动的占到了9.78%。

2.4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需求状况

2.4.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需求的调查

体育锻炼的时间对锻炼效果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表5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40.22%希望自己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有34.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另外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锻炼时间不能固定。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参与时间。

2.4.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频度需求状况

体育锻炼的频度也是体育人口判定的主要标准之一,充足的活动频度是保障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表6可知,仅有29.35%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每周锻炼3次或3次以上,希望天天锻炼的学生也只有18.48%,选择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占35.87%,每月1-2次的占到了10.87%,也有的学生希望自己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频度不足,这说明高职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应加强引导,增强他们对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的限制而产生抵触,多数学生表现良好。

(2)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但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

(3)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把调解情绪、增强体质和娱乐放在了前几位;体育锻炼的形式以自己单独锻炼为主,其次是和同学一起锻炼;多数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

3.2建议

(1)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比较喜欢的前提下,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大学生体育健身的意识。

第6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Abstract: Through actual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literature review, combining with actual, the article studied some students of non-sports students in Yan'an University, and analyze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students prefer to participate in after-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a large proportion can not insist. For the problems,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feasibl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fter-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关键词: 延安大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

Key words: Yan'an University;college students;after-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72-02

0引言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 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迫切需要,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成为了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意义重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延安大学非体育类专业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对在校的部分男、女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93.18%,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96.10%,其中男生84人,女生113人。

1.3 统计与分析对问卷通过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来看,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男女分别占的比例为95.2%和84.9%。而不喜欢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男女分别占的比例为4.8%和15%。由表1得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很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课外体育不感兴趣尤其是女生。所以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差距。

由表2可以看出不经常参加和不参加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2.4%和69.1%。特别是女生占得比例太大,不参加的就占8.0%。总体来看我校的课余体育开展的情况还很差。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锻炼持被动态度。调查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更好的开展课余体育做理论依据。

2.2 课余参加锻炼的时间段调查表明,我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大多集中在早晨和晚上。分析其原因:由于早操因素,集体健美操活动也在早晨。晚上一般没有教学任务,时间相对充足再加上延安本身的气候环境,所以大部分学生课余锻炼的时段选择在早和晚。数据可以帮助更好的组织学生参加课余锻炼。

2.3 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表4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每周参加3-4次,占42.7%;其次是1-2次,占33.0%。这说明学生参与课余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没有做到习惯性锻炼。所以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余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加强其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其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表5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仍然有不到30分钟的,其中64人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占锻炼人数34.6%(尤其以女生为主)。30-60分钟之间的男女并无很大差异。参加锻炼60分钟以上男生比例明显大于女生。

2.4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从总体看前两位是跑步和小球类,因为跑步和小球类是适合男生和女生的运动项目,同时运动量适中。在锻炼项目选择上男生首选的是大球类,女生首选的是跑步。由表6可以看出男女生的差异是男生普遍喜欢竞争激烈运动强度大的锻炼项目;而女生则倾向于一些趣味性强,身体接触少,易于进行的项目进行锻炼。存在差异最大的是舞蹈类,因为舞蹈是适合女生运动特点的运动项目。

2.5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表7看出影响我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时间、指导、锻炼方法等因素。

2.5.1 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和器材调查结果表明:有96位大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短缺是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这些年,由于在校生的人数持续地增长,我校为了解决学生吃、住、学等方面的问题势必会加大资金投入,但是未能充分地注重对体育的投入,导致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为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常规体育教学,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而目前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不足以及同学生运动兴趣相矛盾的问题也在逐渐地突出。

2.5.2 没有足够的时间调查中,反映“没有时间”参加锻炼的大学生有54位。我校虽对早操、课外活动时间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类取证考试也是造成学生 “没有时间”参与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2.5.3 缺乏专业指导,没有掌握锻炼技能与方法42位大学生认为“无人组织和指导”是影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从日常活动的情况也能看出,男生锻炼的自主性和协作意识比较强,女生则更依赖于“有人组织和指导”,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自控能力也相对较差。38位大学生认为是 “没有掌握锻炼方法”而远离课余锻炼群体。众所周知,大学生有十几年体育学习的经历,但掌握1-2项以上运动技能的学生却凤毛麟角,有的学生不仅什么都没有学会,反而学“烦”、学“厌”了。这些现象的产生虽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诸多因素有关,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需求,重“教”轻“学”等问题才是造成学生“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的主要原因。体育锻炼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锻炼方法,二是运动负荷。其中,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锻炼方法是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目前,我校有89.4%的大学生喜欢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10.6%的学生不喜欢参与课余体育锻炼,38.1%的学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55.8%的学生不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6.1%的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低;锻炼时间短;锻炼强度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课余体育锻炼地点选择主要还是在学校校园内;课余锻炼的目的主要还是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主。不同性别对体育项目选择差异非常较大,男生多选择对抗较强的球类项目。女生选择随意性和娱乐性的跑步、健美操。

3.2 建议应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学年学生工作的评价之中。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学生对教材选择的自,把教会学生锻炼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建立校园健身咨询网站、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知识讲座和培训,广泛传播健康理念,逐步形成大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和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挖掘现有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调动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单项协会的积极性,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浅谈课余体育的功能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泰山学院学报,2004,(6).

[2]王新明.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3,(1)

第7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男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健身锻炼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18-02

1、前 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对全民体育的逐渐重视,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素质教育”、“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的逐年开展与实施,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第一”及“修身体育”意识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本文针对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对健身锻炼的行为与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校园体育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湖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等六所湖南省本科院校共868名在校男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统计学以及有关高校学生健身锻炼行为、需求等方面的相关书籍、文献、期刊和论文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研析内容,自行设计了“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与需求调查样卷”,并征询了相关专家、教授对样卷的意见和建议,对样卷进行了适当修改,实施发放。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8份,回收率92.8%,其中有效问卷868份,有效回收率86.8%,回收问卷以满足研析需要。

2.2.3 访谈法:为了尽可能获得更加全面而详尽的信息,走访了一些专家学者和部分调查对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了解了湖南省各高校在校男大学生的健身锻炼综合信息。

2.2.4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所有相关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现状分析

3.1.2 健身锻炼频度

3.1.3 健身锻炼的频度一般用一周内健身锻炼的次数来衡量。表2可以看出,湖南在校男大学生健身锻炼每周5次以上的占17.97%;每周3-4次的占28.69%;每周1-2次的占6.84%;没有形成规律、偶尔参加锻炼的占19.36%;有7.14%的男生没有健身锻炼的习惯。

3.1.4 健身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的持续时间乃影响健身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表3可以看出,11.91%的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超过2个小时;37.47%的男生锻炼时间在1-2小时之间;33.99%的男生在30分钟-1小时之间;另有7.82%的男生健身时间不足半小时及8.81%的男生没有固定的健身时长。

3.1.5 健身锻炼时段

选择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及晚上等时段进行健身锻炼的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比率分别为20.35%、4.09%、1.99%、33.62%和25.93%,此外还有14.02%的男生健身时间不同定。

3.1.6 健身锻炼场所

为了更好地改善高校学生健身锻炼的设施和环境,科学配备健身场地、器械、器材等硬件设施,我们对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常去健身锻炼场所进行了统计、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常去健身锻炼场所还是以校内为主,其中学校公共健身场所所占比例高达62.28%,其次是学校健身俱乐部达到了15.76%。这与校内健身锻炼的良好氛围及“就近就便”等特点息息相关。相对公共健身场所的人头攒动,选择去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学生要少许多,这又与健身俱乐部的会员费用及学生的经济结构密不可分。

3.1.7 健身锻炼项目选择

本文问卷调查中的健身锻炼项目是参考湖南省各高校男生相对喜好的健身项目,每人参选1-3项而设定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项目的选择上呈现了范围广,选择面宽,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运动强度、负荷较小,趣味性强等特点。由表6可以看出。篮球、跑步、散步、乒乓球、游泳、体育舞蹈、足球、羽毛球等是高校男生中比较盛行,开展比较普及的项目。此外,散打、跆拳道等格斗项目及网球、户外等新兴项目也逐渐在高校男生中盛行。

3.1.8 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健身锻炼动机、目的

笔者通过对众多湖南省高校男生的走访以及对一些体育专家、教授意见的综合采纳,设立了五条健身锻炼动机、目的,问卷中可多项选择。由表7不难看出,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对健身锻炼的认知程度较高,他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动机、目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64.28%的男生参与健身锻炼是因为兴趣爱好、消遣娱乐,说明自身对健身锻炼的喜好程度,乐于健身锻炼给他们带来的快乐;47.63%的男生健身锻炼的动机、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减肥塑型,他们追求的是强健的体魄和阳刚的身型;39.57%的男生为学习体育技能、技术,投身到健身锻炼的大潮中,映衬出他们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渴求;32.75%的男生健身锻炼的动机是为了缓解学习、生活压力,调节自我情绪,消除精神疲劳;另有16.37%的男生带着增进交际交流、扩大社会交往的目的融入健身锻炼的大潮。

3.2 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健身锻炼的其他要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征询了湖南省各高校男生对现有健身锻炼状况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如下:

3.2.1  78.63%的男生对现有健身锻炼状况基本满意

3.2.3 43.72%的男生认为学校、社会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公共健身场所,扩大健身场所面积,加大对公共健身场所硬、软件设施,尤其是现代化设施的投入力度。

3.2.4 34.49%的男生认为学校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体育课程教学学时及所占学分比例,并加强对健身锻炼知识技能的指导,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

3.2.5 37.58%的男生认为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增设高尔夫、网球、体育舞蹈、游泳、户外旅游等新兴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养成良好健身锻炼习惯的比例较高,达到了73.5%,每月三次以上的占46.66%;锻炼时间一般持续30分钟-2小时;锻炼时段一般选择在早晨、下午、傍晚及晚上。

4.1.2 在健身锻炼场所选择上,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就近就便”以学校公共健身场所为主,学校健身俱乐部和校外公共健身场所为辅。

4.1.3 篮球、跑步、散步、乒乓球、游泳、体育舞蹈、足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依旧为湖南省高校男生中的锻炼热门项目;而高尔夫、网球、户外旅游等新兴项目正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男生的追捧和喜爱。

4.1.4 湖南省在校男大学生健身锻炼的动机、目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他们对健身锻炼的认知度及价值性都有着较理性的认识。

4.2 建议

4.2.1 高校可进一步增加公共健身场所、扩大健身场所面积,完善和丰富高校健身俱乐部制度,加大对各健身场所的硬、软件设施,尤其是现代化设施的投入。

4.2.2 各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应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增设高尔夫、网球、户外旅游、体育舞蹈、游泳等新兴项目内容,让学生摆脱“体育课程一成不变”的感觉。

4.2.3 各高校在设立健身俱乐部的同时,还可以与校外各中、高档健身会所合作,以低廉的价格将学生引入设施齐全、配置完善的现代化健身俱乐会所,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以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

第8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自我锻炼能力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适应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不仅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还要注重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我锻炼能力; 终身体育

一 自我锻炼能力概述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自身已掌握的运动能力,有规律地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本领。它包括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习惯三方面内容。其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能力。即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有关知识、技术。2、运用能力。即运用所学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3、调控能力。即在独立锻炼中,为了取得良好效果,对锻炼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4、自治能力。即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 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现状与不足

本人现在在教大二学生的体育课,通过观察、走访及参考近年来一些相关文献,得出如下结论:

(一) 目前,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除体育院系的学生外,其它院系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和意识普遍较差,体育教师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对体育教学管理的不力和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估措施,不少学校将体育课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达标,导致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达标成绩虽然上升,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逐步退化,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下降,与体育有直接关系且对人的一生起重要作用的一些意志品质有所削弱。这从根本上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形成。

(二) 据文献表明,锻炼内容和手段的单一性严重破坏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并危及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平时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仅占15%,许多学生一周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到20分钟。43%的学生认为平时锻炼没有必要,80%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所学的对平时没有用处。

三 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当代心理学认为,遗传和环境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因素。能力是在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能力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无法分离的,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渗透,使能力得到发展,没有环境、遗传的作用无法体现出来;没有遗传作为最初的基础,环境无法产生影响。这就表明,环境在能力的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同样,自我锻炼能力作为一种能力,也会受到后天环境(如学校体育教育等)的影响。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自然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具体阐述:

1 从高校体育课的设置看,目前除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节次较少。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培养顽强的体育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作风。

2 从目前在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看,除了少数有特长的体育爱好者外,能坚持经常锻炼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进入大学三四年级以后体育课已结束,学生不受体育成绩的约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少于一二年级。这说明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尚存在只重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恰当地处理好自我锻炼能力与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在自我锻炼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成终身体育的形成。

3 从高校教学任务看,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一个重要标志。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来说,除了在校期间有计划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和爱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四 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途径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把常规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一) 结合理论教学和运动技术掌握,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认识体育及体育运动对人体身心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和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哪些作用和影响,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念。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启发大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大学生们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从而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其更好的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培养认知能力。

(二) 通过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学生能够接受、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能够掌握的教学内容,避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动摇学习动机;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练习方式要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做到区别对待、个别强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来自内部的更积极的学习动机,创造机会让学生准备活动,创编活动,教师适时讲解和肯定,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或让学生制定锻炼计划,并实际运用,然后评价修改等等。

(三) 结合常规教学和检查评定,培养大学生的调节与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课课堂常规强化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和意识,从而培养自律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大学生自我制定计划并付诸锻炼,并随场地及天气等自然客观环境的改变,进行适时的调整,以达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五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普遍较差,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自我锻炼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能力、运用能力、调控能力和自治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理论教学和运动技术技能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常规教学和检查评定,培养大学生的调节与适应能力。

(二)建议

随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体育教学早已冲破了传统的“三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除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外,已把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本文建议如何去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尤其是有关能力培养的方法及其效果评价的研究,将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员值得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未多. 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1997,17(3):75-80

[2] 涂相仁,朱翠伟. 体育运动的心理效应[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20(3):56-57

第9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摘 要 中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取决个体的态度,经过调查、访谈发现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不高的原因,提出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形成的策略,提高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状况。

关键词 体育锻炼 态度 原因 策略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成为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方式之一,能否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取决个体的态度,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锻炼态度的重要阶段,经过调查、访谈发现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方法,这对当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学生在校期间的是参加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在受家庭环境影响方面,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重文轻武的现象,学校升学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甚至在思想上排斥体育。有相当部分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些学生"挤点"时间参与锻炼活动,常被家长斥之为“贪玩”、“不好好学习”。更有甚者,连双休日学生自主时间也被剥夺,不是要求做家庭作业,看书,就是参加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兴趣班。

(三)在学校内,制约学生参与锻炼集中反映在受场地限制和没有锻炼器材上。场地限制是学校普遍存在问题。而对于学校体育器材的购置、使用、管理,学校还没有落实到实处。一般上完体育课后都“刀枪”入库,不能充分利用。

(四)体育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法形式单一,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教材内容选择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五)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呵护多于对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致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怕苦怕累思想较为普遍。

二、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形成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积极、自觉的参与。著名教育家马申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益。”应注重学生在自觉参加锻炼习惯的培养,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使学生能健康地学习,生活工作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弱化其竞技成分,加工改变具有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技战术特征的教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在排球的扣球教学中,若根据学生弹跳情况调整网的高度,让学生体验到跳起扣球成功的感受,自然会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技术、弹跳、力量等也会自然提高。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各项技术的学习,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不仅重视技能上的评定,更应看学生参与锻炼的态度,注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即把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学生评价、小组长评价相互结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五)开展体育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外活动。通过参与体验竞赛,更可以磨练意识,培养学生集体荣誉和团结协作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如:跳绳、踢踺子、俯卧撑、两人三足跑、排球自垫等,成立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兴趣小组,组织班内小组赛、年段赛,使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让每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形成一股体育锻炼的热潮。

(六)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运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不断地使学生由观看比赛转化为自己参与比赛,参与锻炼,是培养体育意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比赛,适时进行引导、讲解,使学生懂得观赏体育比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通过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由“看热门”变“看门道”。

(七)充分发挥体育宣传阵地的主导作用,以校园体育卫生板报、校广播站等主要阵地,宣传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认识健身的重要性,能区分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的关系,领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八)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体育场馆建设,让学生有充足的活动空间,校外体育场、馆应免费向学生开放,学校的体育器材管理做到课堂内外有器材,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

(九)建立家校联系,共同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努力。

三、结论

经实践证明,调动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态度初有成效,能正确引导当代中学生形成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体育锻炼生活方式,掌握了中学阶段体育锻炼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