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理科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理科思维的培养

第1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物理思维障碍;科学思维;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0032-4

物理规律是一类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內容,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然而,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存在着思维障碍。因此,笔者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以达成学生主动探寻规律的目的。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沿着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总结规律。如果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比作“藤”,科学思维就是“藤”上结出的“瓜”。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引导学生沿着探寻物理规律的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力争将科学思维的培养融入物理规律的探寻过程中,实现“顺藤摸瓜”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思维障碍指的是学生由于物理思维中心点不明确、思维对象不确定、思维方向不正确、思维逻辑不连贯、思维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等原因,导致在认识客观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时,思维出现偏差或中断,从而造成了物理学习困难。[1]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并自主探寻规律,并将科学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培养用科学思维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机械运动、运动快慢、力的基础上,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深入思考,是初中建立运动和力关系的基础,是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理论基础,也是高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两部分组成。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力学的基础,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纽带。能否正确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本章的学习,还会影响运动和相互作用物理观念的建立和形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培养科学探究以及质疑与创新、解释与论证等科学思维的知识载体,“牛顿第一定律”是培养科学推理、科学建模的科学思维的知识载体。通过实验、观察、思维建构知识的过程,则是培养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自然、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良好载体。

1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思维障碍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笔者设计前测题,对117名学生进行前测。解答前测题时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模型。通过对前测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

知识、经验与技能方面:73%的学生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现象的观察,混淆了运动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认识停留在识记层面;35%的学生知道如何控制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初速度大小。

思维、方法和能力方面:73%的学生缺乏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61%的学生缺乏运用证据反驳或说明观点的科学论证能力;84%的学生缺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的科学建模能力和意识。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存在逻辑思维障碍。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目的性、条理性,对于复杂问题,往往不依据现象、数据分析,而是凭感觉去判断,不依据理论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去推理,而是主观臆断。

2突破思维障碍,“顺藤摸瓜”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内容隶属于“运动与相互作用”部分,反映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为目标,考虑学生探寻规律的“思维关键点”,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循序渐进地探寻规律。

笔者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围绕学生学习的“思维关键点”,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论证、推理、建模过程,纠正错误认知,从有限次实验结果过渡到理想实验规律。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

这一过程,笔者围绕反映教学内容逻辑的知识序这棵“藤”,引领学生摸到了科学思维的“瓜”,“顺藤摸瓜”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达成了引领学生在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的目的。

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顺藤摸瓜”的学习活动设计

探寻规律的过程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思维关键点”为依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突破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总结、理解规律。所以,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序,笔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空顺序——教学序,实现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规律、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3.1【环节1】运动和力的关系

活动一(实验):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小车,运动一段路程后松手,小车又运动一段路程,最后停下来。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并区分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小车的运动过程分阶段描述,分析其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

活动二(播放视频):用力踢足球,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继续滚动,最后停下来。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活动三(演示实验):小车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的观点。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实验、事例分析等活动,结合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有效突破了学生混淆运动与运动状态变化的思维障碍点,纠正了“物体受力才运动”和“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前认知,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的科学建模过程,实现了依托“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运用证据反驳或说明观点的方式发展科学论证、科学建模、解释的科学思维,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尊重事实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2【环节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引出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将问题转换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探究阻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影响。

(2)引出探究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怎样用斜面、水平长木板设计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动力的小车?

展示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每组三个装置的斜面部分完全相同,水平面由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构成,小车在水平面运动受到的阻力分别为3N、2N、1N。

(3)设计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从变量识别、操作变量的角度思考,设计探究实验。学生认识到:

①自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大小,需要改变、知道大小;

②控制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初速度大小,控制其不变的方法引导过程如下:

展示图1所示的装置,问运动的小车在哪个水平面停下来快?学生预测后演示,遮住斜面部分,让相同的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自由滑下(用摄像头拍摄),使小车在摩擦力大的水平面停下。学生推测原因,播放实验拍摄的视频。

演示:将两个图2所示的装置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两端对齐,让完全相同的小车分别从两个轨道最高点由静止开始同时自由滑下,观察两小车是否一直并排滑动,直到轨道零刻度线处。对调两小车,重复上述实验。

③因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对其测量转换成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时间。

④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表1所示。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5)分析论证,交流合作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通过“引出探究问题—转化科学探究问题—引出探究实验装置—引导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保证了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促进了学生科学论证、质疑与创新、解释的科学思维的发展,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不断探索、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

3.3【环节3】牛顿第一定律

(1)从有限次实验结果过渡到理想实验规律

如果做第4次实验,让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更怎样?小车运动时间比第3次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比第3次怎样?

如果做第10次、100次、1000次、10000次实验,甚至更多,如果每次让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比上次更小,小车运动时间会比上次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比上次怎样?

假如小车在完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一点阻力都不受,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间会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会怎样?小车运动方向会不会改变?小车将会如何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介绍物理学史

①伽利略的观点

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明示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结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②笛卡尔的观点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运动下去。

③牛顿的补充

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解读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层面思考,并解答相关问题:

①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研究对象、條件、观点。②能否用实验验证?③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会不会改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物体一定受力吗?维持运动需不需要力?

【设计说明】

在实验条件不允许的条件下,师生共同演绎从假如做第4次实验,到假如做第10000次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顺利从有限次实验结果,通过科学推理过渡到理想实验,促进了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与创新、科学建模、解释的科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结合认知目标和科学思维两个维度安排学习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科学推理等论证的过程,达成从物理视角循序渐进地认识客观规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反映教学内容逻辑的知识序这棵“藤”,引领学生摸到科学思维的“瓜”,通过“顺藤摸瓜”的学习过程,有效发展其科学建模、科学推理、解释与论证、质疑与创新的科学思维。

作者:张羽燕

    参考文献: 

第2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内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学好内科护理学对护生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许多医学学生在校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掌握了。但到临床后,面对具体的患者就不知所措,犹豫不决,处理比较困难。而我们的带教教师也常常感到学生学的知识比较死板,临床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缺乏临床的判断思维能力。为何学生欠缺临床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本校内护教研室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尝试,得出以下几点。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

1.1 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缺乏护理实际经验和技术

内科护理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数来自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往往从医学院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虽然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因所学专业知识是临床知识理论,且多数教师没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尤其缺乏护理实际经验和技术,另又不能及时的把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故在引导和激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上存在一定欠缺。

1.2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的内科护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仍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死板。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是班级授课,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教学目标很难完成。实践教学方法:带教人员演示,学生模拟,忽视了教学与临床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综合性医学护理知识、人文知识等得不到实际应用而荒废[1]。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死板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无法独立思考,研究气氛不够,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注重临床课的模拟训练,或者是没有机会到临床实践中去,缺乏联系、想像和综合分析能力。最终阻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观只强调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学生如何学、学什么、怎样学很少去研究。所以,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教研室通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在改变教学观的同时,要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视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钻研能力的培养。而另一方面在临床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临床课的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创造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如病例分析、临床模拟及讨论等方法,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

2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应对措施

2.1加强教师的培养,发展双师素质

首先,教师自己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平时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临床的新进展等,增加知识的积累和扩大知识领域;学校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经常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目前这项举措正在我校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其次,加强与医院的联系,实施产学合作,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医疗技术护理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和专业教师互补长短,共同提高。

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把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当中。

2.2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使内科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2.2.1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案例分析穿插其中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给学生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临床思维能力。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理论内容讲授完以后发放给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先让学生有一个熟悉和讨论的过程,然后,在下次理论课前教师可采取提问、启发、引导等方法,分析总结病例。既达到了知识巩固的目的,同时,对学生来讲似有一次临床实践的体验。另外,病例的选择最好是以每一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重症、急危症的病例,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学生自己似有一种亲自实践的感觉[2]。

2.2.2模拟临床情景教学,强化临床思维

教师以典型病案为模版,创设生动、形象、并与临床工作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模拟护士、患者的角色进行演练。在模拟演练前必须让学生熟悉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护理要点,这样才能模拟成功。在模拟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尝试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兴趣很浓,而且对模拟问诊、护理中感到不熟练、记忆模糊的一些知识,课后会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积极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其对相关临床课理论知识的记忆。

另外可设置一些临床常见的护患沟通问题,让学生自己处理,把职业教育和护患沟通技巧又融入到了教学,使教学更贴近临床。最后教师可根据讨论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类等精讲评价,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及时引导、启发、点拨、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临床思维训练。

2.3临床见习辅以社会实践,身临其境感受临床氛围

临床见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也是临床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有健康评估及内科护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跟随临床带教教师走近患者。另节假日期间开设兴趣小组,学生自愿参加,在敬老院和社区进行社会劳动实践。带队老师带领小组成员到敬老院和社区的老年慢性病人医疗服务,同时也承担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工作。通过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巩固和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讨论

内科护理教学通过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案例分析、模拟临床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锻炼了临床沟通和交流能力及人文关怀,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进入医院实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外科护理教学 评判性思维 教师培养 教学观念

评判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1]。评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思考,要求护士用多种方法整体地评估患者,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2]。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贯穿在护生学校教育与今后护理实践的全过程。

1.重视教师培养,提高评判性思维水平

有学者对护理专业教师评判性思维能力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整体上具备较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较高的学历可以使护理教师具备更强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护理教师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和学历教育同样重要[3]。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评判性思维水平。

1.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我校外科护理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护理教学经历,年轻教师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分析学情、教材,探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组织公开教学等。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工作氛围,有效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更新观念,从而整体提高评判性思维水平。

1.2培训班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加专业调研,去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等,践行着评判性思维的实践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1.3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老教师鼓励并指导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如在2011年江苏省专业课两课评比中,我校两名外科护理教师均获得“示范课”。而备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2.改变教学观念,知识传输与能力培养并重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教育不仅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确定和处理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不加反思地全盘接受教师所授的知识,普遍缺乏评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4]。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已迫在眉睫,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即既要重视知识传输,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

3.倡导民主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灌输,不敢向教师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当学生出现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态度时,不仅应对其表示容忍,还应鼓励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5]。

4.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固定模式,但必须明确评判性思维的学习具有能动性和实践性[5]。外科护理学教学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动地运用已学知识有效参与教学。如:学习胸膜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时,先设计几个问题:与一般引流管护理相比有哪些异同点?护理重点是什么?几种意外情况如何处理?采用PBL教学法,即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可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分组,先组内讨论问题,然后组内进行归纳整理;第二阶段:每组选出代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在以上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适当帮助与引导,并掌握讨论的深度及时间;第三阶段:由教师进行点评,强化正确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为获取、拓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另外评判性思维的实践性要求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因此,学生的毕业并不意味着这种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中止,仍需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养成一种习惯。

评判性思维能力不是由天性或成熟度决定的,而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深思熟虑和严谨缜密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及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养成合理论证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第3版).

[2]张小媛,张平.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界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38-39.

[3]许虹,汪国建,胡一平,等.护理专业教师评判性思维能力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57-158.

第4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1995年1月,美国的“全国学校历史科中心”正式颁发了称之为“国家标准”的历史教学大纲。这在美国的 学校历史教育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举措,被称为“里程碑式的标志”。 

    众所周知,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地方分权制的,教育的实施与管理不是在联邦政府,而是由各个州负责。因 此,长期以来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各界人士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 越高,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此起彼伏。其中,使教育由分散走向集中,特别是编制统一的国家教育目标,成 为80年代末以来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1989年,50个州的州长在弗吉尼亚州的中部城市夏洛茨 维尔举行会议,首次提出了要编制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学校教学的国家标准。1992年10月,总统克林顿为适应教 改,宣称要制定世界级的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制度。1994年3月,克林顿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法案《目标2000年: 美国教育法》,该法案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要到2000年时使所有的毕业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迎接新世纪 的挑战。历史科的国家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历史科国家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1992年春季,就由美国的“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和美国 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局”开始了历史科国家标准研究计划,邀请了上百名的历史教师、督学、社会学科的 专家、学校官员,以及几十名历史学家,还有各种专业团体和社会团体,共同研究和编制全国统一的历史科课 程标准,重点是在制定“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教学目标和使全体学生有平等的机会受到历史理解和历史思维的 培养。1995年1月,历史科的国家标准分别以《美国史》和《世界史》两大本(均是大16开,近300页)正式颁 发。 

    本文所要着重介绍的,是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对历史的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阐述,以期对我国中学 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们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深入研究。 

    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科的国家标准中,历史理解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历史理解的界定是:表明学生是了解他们国家的 历史和世界的历史。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五个方面的记录 ,理解人们活动的追求、奋斗、成就以及失败。要求学生还能够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公民所面临的现实 问题。 

    下面是国家标准中对历史理解的标准所进行的阐述: 

    历史的领域是广泛的、综合性的。它叙述和分析了人类在各个领域中追求和奋斗的活动,从社会方面、政 治方面、科技方面、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研究家庭、团体、国家、民族及世界上的各种人,使学生在所有这五 个方面直接参与人们实际的生活、追求、斗争、成就以及失败。 

    通过社会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对社会加深理解:社会与人有什么关系,家庭结构中男子、妇女及儿童的 角色有什么样的不同情况和变化的观念,社会中的各种群体和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所有这些个人与群体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社会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到经济、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这 些方面的综合发展是怎样决定了大众的命运的,如历史上的奴隶制,阶级冲突,大规模的迁徙和移民,灾害、 战争和饥荒对人类造成的后果,以及随着医学、技术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政治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对政治方面的活动加深理解:他们家乡的社会、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民族 ,以及世界上各种社会是怎样发展的。建立政府和制度的努力,夺取和掌握政权的动力,获得和维护基本人权 、公正、平等、法律和社会秩序的斗争,以及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发展进程对国际法的促成等,都是历史学习中 需要探讨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对认识自然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科学探索, 是同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那么久远。也正是这种探索,改变了从食品生产到医疗、运输,从经济保障的进步到社 会福利的提高,大大改进了人类的活动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化,并且改变了人类活动的其他 各个领域,这是历史学习的重点。 

    通过经济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经济的力量在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的组成、对事态发展 的影响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对社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造成了地区 性及至全球性的经济控制模式的变化,使得真正的国际性经济出现在20世纪,并对其他所有领域中的活动造成 广泛的后果。 

    通过文化史的教学,学生学习到思想、信仰、价值观在历史上对人们行为的深远影响。宗教、哲学、艺术 和大众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追求和成就都具有重要性,是自古以来历史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对这一领域中 人类活动的探索,通过文学作品、宗教经典和口述传说、政治协定、戏剧、美术、建筑、音乐和舞蹈的钻研, 加深对人类经历的理解。 

    对这五个方面人类活动的分析,要注意到把它们放在历史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上去考虑。历史的记录是与地 理环境的发展紧密地相联的。人口的移动和定居、科学的和经济的活动、地缘政治学的议事日程,以及政治、 哲学、宗教和艺术等观念的分布与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因素相关。人们所提出的争端和他们时代所面 对挑战的机会、限制和强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受到在他们之前就留下的各种地 形的影响。 

    由于在个人和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这些方面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对历史的基本理解常常要直接通过 这些范畴。这样,要理解15至16世纪伊比利亚人征服中美洲的动因。学生就必须提及在欧洲人越洋航行之前欧 、亚、非在经济方面地区之间的贸易体制,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的兴起而在政治和宗教方面 的变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造船业、航海业和海战方面主要的技术革新,以及北欧、阿拉伯和中国的海运 技术对这些变化的影响。 

    同样,要理解伊比利亚人征服中美洲的后果,就要搞清在所有这些领域中人们活动有什么变化,这些领域 中哪些受到了冲击。例如,伊比利亚在军事上的胜利有许多的后果,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帝 国,随着哥伦布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动植物和病源体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对美洲土著人的征服和奴役所造成的社 会变化,由于新的疾病传入美洲而造成人口锐减的后果,强迫上百万非洲人在欧洲人的殖民地重新安置并受到 奴役,随着基督徒进入美洲而带来宗教信仰与习俗上的改变,以及美洲大量的金银资源输入欧洲而造成经济和 社会上的后果。这些后果表明,历史事件具有复杂性,历史本身具有广泛的综合性。这些后果也再次证实,历 史对学生理解过去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仍在受到历史的影响。 

    历史的思维能力 

    在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的论述占了很大的篇幅,被视为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国家标 准中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和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 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 

    在国家标准中,对历史思维进行了专章的阐述,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下面就是对历史思维标准的论述摘要 : 

    历史学习所涉及的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要使学生对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就要让学 生进行历史的思维:提出问题并整理能够证实他们答案的证据,掌握的史实比教科书所提供的要多,自己去检 验历史的记录,查阅文献、杂志、日记和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所显示 的内容进行有想像力的思考,并对当时各种观点进行比较。 

    真正的历史理解要使学生有机会去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这种叙述和论据可以采取写论文、写 社论、进行辩论等多种形式。要教给学生多种多样的方法。而对学生历史思维最有效的培养,莫过于使他们接 触到历史的和当今的争论问题,让他们对历史记录发表见解并在分析问题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 

第5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科研思维;工科学校;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1-03

科研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在科研中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普遍性的现象中找出问题,结合科学理论,形成具体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及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间断性的现象中发现其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同一性、普遍性;能够通过一个现象,逐层地推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实践体系[1]。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及岗位的要求,就必须提高个体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本科生培养体系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科研思维的养成。立足事实,观察分析事实,依据事实进行科学缜密的逻辑推理分析,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科研思维框架及思维体系[2]。科研思维的载体是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因此,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就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科学研究。当今社会,为数众多的大学本科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知识面狭窄、实践技能差、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弱等问题。

笔者曾经在任教的142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中发放了调查问卷,研究显示:73.9%的同学认为自己跟“科学研究”或许毫无关系;92.3%的学生认为“科学研究”高不可攀,无法企及;94.4%学生不明白“科学研究”的具体含义;95.1%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研究;96.5%的学生从未设计过研究性实验方案;此外高达97.9%的学生表示从未曾参与过老师或同学主持的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课题。

多年来我国的教学与生产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或者说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工作实习和教学单位的实习实验两种方式。这种方式培养的缺点和局限性,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习实验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一部分是旁观者。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其得到全面提升,在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反过来对书本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科研实践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在找出问题后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现象并进行合理的推理,解决问题,反过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更深入地寻找问题。因此,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本科学生科研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升科研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3,4]。总之,科学研究实践的培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实验技能的强化,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素质。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素质教育,促进知识掌握向个体能力转化的捷径[5]。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本科生最主要的接受知识的途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课程设置的改进必不可少,要尽力摆脱故有的“填鸭式”教育,寻找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课程设置。由此,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程的改进,使得学生更容易对科研活动产生兴趣,即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平台建设。

在教材改革方面,应注重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方法性,即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科研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每门学科,先要构建好知识的框架及结构,避免先将杂碎的细枝末节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本末倒置。其次,内容的人性化,本科生知识储备量有限,教材的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并且使其有一定的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可以较好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教学方法改革是围绕培养科研思维教学改革的核心,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将过去的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转变为以教师围绕教学目的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摆脱老式的“有距离”的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善于思考的重要的学习习惯。为给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平台,首先课程设置内必须包括一定量的实验环节,实验是提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并且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纳入实践过程中来思考和消化,围绕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实验内容,开展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建设综合实验为主题的实验平台。

二、培养学生运用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又叫非显性知识,指不能被清晰表达和阐释的知识。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通过研究认为,我们知道的知识要远远多于我们能表述的知识,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的人类文明,都得益于默会知识的积蓄,人类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

默会知识的存在犹如人类涵养水源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贯穿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科学问题的解决的每个环节,而且比显性知识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思想的默会能力可以来表达科学发现,仅此而已。

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重视默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笔者的调查问卷研究显示:多于65%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会注意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显性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些和学生交流学习中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即“train of thought”,思维的路线,这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方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样既可让学生养成高效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的思维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思维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就是能否发现和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新颖的科研问题,而科学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掌握足够多的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问题没有现成的资料及显而易见的呈现方式供我们参考,有时候科研人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异常现象会触发我们的灵感,然后仔细琢磨,广泛查阅资料,反复开展实验等科研基本方法进行验证。所以,默会知识在个人的主观印象到产生灵感发现一个新颖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这就与上文所述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怎么样培养学生在看到一种现象的时候去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实验条件及理论方法来尽可能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或验证自己的猜想及推断。但由于所提出问题的具有新颖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前从没遇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并且很难通过现有的能力预测结果,所以仅靠前人的现有的信息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波兰尼提出,研究者如果想要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一种缄默的过程。即由于科研工作大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没有很多经验可循,研究者必须运用以往科研中形成的直觉、洞察力等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找出真正的解决之道。[6]所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旁观的引导者,应该在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适量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个性地、实践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四、培养利用文献的能力及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能力

如前言所述,现有的显性资料在科研活动中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不管是了解所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还是现有的研究方法,都需要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来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这个过程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去探索,培养学生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去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消除“填鸭式”教学的桎酷,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沟通、自主创新性思维和活动是科研创新培养的目标[7]。所以,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便是解决此问题极佳的方式。由作者多年的大学教学工作经历发现,当今信息时代的大学本科生对于文献的检索能力依旧很差,平时我们布置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主要使用类似于百度这样比较低级的信息检索方式,很少有本科生会使用CNKI、维普等检索工具[3],要想作好科学研究,要想了解高手在做什么,要想取得领域里面的最高成就,只有接触EI、SCI这种国内外权威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完成预定目标。因此科研思维的培养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文献检索和筛选,就必须使用多种检索工具来了解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因此,我们的学生在第一次实验之前,便可以专门进行一次检索工具的使用培训。然后给学生定领域、定方向,定学生要做的内容,安排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在文献检索的进程中来培养学生探索和提出问题的能力[7]。把握思考的方向是老师的责任,本科生往往很盲目,由于专业知识缺乏,需要老师来帮助他,无论是实验过程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还是学生思考的方向和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把握的问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8]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从老师的课题项目的方案制定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学校实验设备的配置

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高校科研的拓展和创新,除了要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专业化教师队伍外,还必须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设备硬件设施和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实验平台。专业而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室老师指导相应环节的实验既可以减少因仪器故障而导致的实验中断,提高实验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课堂之余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有益而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如果没有基本的实验条件的话,要想培养创新性人才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不但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备条件,而且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强大实践能力的有效而直接的途径之一。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锻炼科研思维,科研项目的设计往往驱使学生去探索、迫使学生去弄清楚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创新的源动力,促进学生更广泛地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习源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本科生科研思维的培养[9]。

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能力

科研思维的养成,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讨论、实验、讲座、课堂都是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其中最主要的培养科研思维的方式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中,因为课堂是最主要的让学生最直接接触知识的圣地,课堂上培养本科生基础理论,传授基本知识,培养本科生科研思维及创造性潜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得当,善于培养、善于引导,只要注意本科生的科研思维的培养,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学术嗅觉,强化探索和捕捉科学问题的能力。此外,实习也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培养创新的场所,指导老师既可注重强化基本操作和工作技能训练,还可侧重启发科研思维,培养科研能力,在实习实践中营造浓厚而轻松的科研氛围,结合实际启发学生的科研选题意识,引导学生加强科研能力。然而扎根实验室则可培养本科生忠于原始记录、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论证或分析科学问题并用论文形式与他人交流的自己看法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消除浮而不实的作风,而且可以促使其以严谨的态度处理科学问题,从而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实验过程及分析过程也是培养我们科研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讲座也是我们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此外还有文献阅读,广泛的阅读往往可以学习到人家严谨的思维和科研作风。

实践告诉我们,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并加强指导,激发主动探索的科研精神,培养大学生获得基本科研思维能力、提升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件有意义的伟大事业。

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改革和教学实践,“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行定会具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金贵善,刘福生.培养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增刊):302-303.

[2]潘久武.谈科研思维及其类型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9,(2):78-79.

[3]李玉贤,张佳乐.大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144-145.

[4]郑焱.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初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增刊):427-428.

[5]郭英,刘洁,伍百奇.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9-50.

[6]高耀丽.从默会知识的维度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6-29.

[7]周泉城,陈善峰,王相友,等.科研思维在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60-61.

第6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思维;培养

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临床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开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创新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足,导致专硕生的日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理论能力等层面出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而科研思维能力主要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科研能力培养环节薄弱

通过对2000年至2016年收录的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进行分析[5],教学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显著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的教师讲课、研究生听课,完成作业,闭卷考试,过于模式化,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另外,传统带教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识的深度,研究生不能进行很好的临床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失。在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4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18名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也进一步表明[3],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技能学习压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维的培养,科研能力不强,其在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也就缺乏应对之策,从而放弃解决。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而非实验室各项技术和临床操作的指导[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在注重实践与操作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知识的深度,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提高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1.2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轻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在对全国37所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专硕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视职业规划,计划进入三甲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对临床实践技能方面高度重视,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中,临床实践技能评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评分最低,印证了研究生职业规划导向致使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不重视,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满足不了三甲医院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即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实施下,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医院有33个月的规培转科学习,而临床医院的导师更多地从医生的角色出发,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及实习能力等专业技能的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相对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7]。

1.3强化临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其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训练过程逐渐趋于规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研究生的临床训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虽然大多数的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但是并不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指标。

2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2.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授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础课程,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语课,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提高临床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其次,专业必修课强调“结合学科前沿”,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据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整合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8]。把临床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作为重点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进展的课程,目前已开设的主要有外科学前沿、内科学进展、肿瘤学前沿、免疫学进展等,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识,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第三,专业选修课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利用高校综合优势,提倡全校范围内选课,比如医学人文道德课程、理学院的医学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信息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各类计算机软件使用等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数学、逻辑、统计等能力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扩大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思路和知识面,提高其在医学领域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和引导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广泛,但是缺乏在知识的海洋中敏锐把握核心主线和趋势变化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PBL教学、CBL教学、Sandwich等教学手段,加强对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引导。PBL教学的优势是小班上课,8人一组,能够放手让研究生通过主动思考,边分析、边总结。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是个前沿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将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机制以实际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病情、探讨免疫学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导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学治疗的设计方案,研究生在讨论中激发科研思维。CBL教学也非常适合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导作用,既能够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融入思维能力培养,为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讨论艾滋病致病的特点,结合HIV的生物学性状,给研究生布置作业,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设计思路。Sandwich教学侧重研究生自学能力,团队能力培养,在自学过程中促进科研思维能力训练。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视频、雨课堂等,将传统知识通过分解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开放性平台引导研究生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扩展式学习。在此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要因素,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首先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平台,从而有效把控教学,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医学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3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技能培养中,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一种方法,而要教会研究生思考选择最佳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操作。一方面通过研究生实验课,在实验课前,教师引导研究生进行实验设计,懂得对照分组的重要性和实验流程设计的逻辑性;实验中,随时引导研究生对目前步骤含义、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对每一步的结果积极分析、判断,制定下一步方案;实验后,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研究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借鉴给学术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感染与免疫》实验课程中的溶血空斑实验授课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让研究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上,引导研究生思考脾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细胞悬液离心洗涤一遍以后,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红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为验证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可进一步通过分组设计,增加红细胞裂解液、蒸馏水两种干预因素,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去除红细胞的效果。实验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研究生进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实验检测后,进一步做什么工作,开拓研究生的思维。通过总结、反思、讨论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优化实验设计,比如脾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细胞,溶血空斑实验的方法采用双层玻片小室法、琼脂平板溶血空斑法还是采用何种方法优化实验。如果研究生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将每个实验都能通过设计、优化、操作来检测证实自己的判断,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维及临床科研训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医院可搭建科研服务的双向指导和培训,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每个科室的项目后,纵向上将科研嵌入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导师和医院科室教师随时启发引导;横向上主要针对临床病例课题,开展基本流程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科研思维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除课堂教学外,还需承担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导师不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将科研逻辑思维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让研究生查阅文献,帮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过提出科研问题、立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等方式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以论文研究为主的研究生组会,让研究生精读文献、专题讨论,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维训练的环境及氛围,使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台,定期聘请国内外高校、医院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科研讲座,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立题理念、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科研方法、技术路线、结果分析等内容,研究生参加科研型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医学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等途径,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医院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国教育,1998,17(5):3-5

[2]张萍,张艳萍,梁德东,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鲁继红,于岩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陆梅华.医教协同发展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1):15-18

[5]邓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荟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刚,袁本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第7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碓垂惴海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初中生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就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方式的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热能,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第9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文科教学 创造性思维 实践模式 头脑风暴法 案例教学法

国际传媒专家沙利尼?文特雷利曾指出:“正如黄金是过去时代的货币一样,信息社会的黄金便是智慧以及创意思维。”正如沙利尼所言,随着科技及信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品质和能力的世界,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及脑力竞争日益激烈、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界环境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判断一个人及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队伍成为一个民族持久不衰的保障。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高等教育更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要载体,高校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随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纵深发展,以往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高等教育都提出了挑战。原教育部部长周济针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曾说过:“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我们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创新教育,但是由于时代和社会原因,他的关于创新思维的教育并没有得到推广实践,直至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知识、人才的重视,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才开始被关注,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创造性思维理论层面的支撑,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因此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尽管受中国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但我国报考文科的人数却有增无减。截止到2011年底,文科各学科在校生人数近千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9%,包括文、史、哲、经、管、法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文科学科体系逐渐形成,标志着一个文科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崛起。虽然我国文科的学科门类齐全,发展迅猛,但文科的就业问题一直堪忧,人文社科研究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理工科类学生就业容易,更受企业欢迎,这不仅与我国当下以基础建设为中心有关,也与我国的文科教育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研究、实践能力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文科教学模式,发现空夸宣传得多,谦虚务实得少;纸上谈兵得多,实践探索得少;闭门造车得多,适应市场需求得少。不少专家学者都从理论方面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予以分析,但是各高校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情况较少,对于文科教学而言,平时不思考,考试之前抱佛脚,以“一背考天下”的思想和行为依然大量存在,这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文科教学中,如何构建具有可行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