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第1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农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难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品种、种植方式和管理制度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业种植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在这种农业改造工作中,由于植物结构复杂、农业产品较多和耕作模式的多样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新问题,给植保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历程回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专家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明确的指出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是以消灭病虫害为主要目标,而是将这些病虫害种群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到不致造成农作物危害的水平。同时,在1967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而我国在农作物病虫害工作中概括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改变病虫害生存环境等多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防治措施和方法,进而形成了防治结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和措施。在1975年,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目标和防本文由收集整理止措施成为被正式的确定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针。同时进一步的指出在工作中要因地适宜、合理利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理防治等多项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进而达到经济、实用、安全和环保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目的。

二、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现象

1、迁飞性病虫和偶发性病虫暴发频率增高

随着品种不断更新,栽培技术不断变化,极端气候条件的不断增多,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迁飞性害虫纵卷叶螟、稻飞虱连续多年大发生、大危害,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生产损失和生态危害。

2、次要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

水稻灰飞虱在多年以前还属于次要害虫,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没有专门开展过防治工作,近几年已上升为本地区水稻上最主要病虫害之一。

3、新的检疫性病虫害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品种更新加快,新品种引进调出频繁,同时也加快了新的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如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烟粉虱、美州斑潜蝇等。

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上次我们国家和日本就“毒饺子”和“毒包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归根结底就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非常重视生活的质量,要消费食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怎样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这就要求从源头抓起,首先要管理好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如果在稻麦生产上投入大量的有机磷,甚至是违禁药品甲胺磷,或者是超量用药用肥,滥用农药化肥,那是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种植管理习惯,更新知识,科学种田。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三降三提高”,即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提高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效益,提高产品质量。

三、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近几年,农业生态环境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病虫害随着环境和生态的变动而变化,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等条件下出现了各种新的病虫、草虫和新发情况,而原有的病虫害生长习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大对农作物综合防治力度,提高防治管理水平。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抓住水稻某一生长时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兼顾次要病虫害,在控制方面则采取多种手段,例如采取农业措施清洁田园,选择抗病抗长品种。轮作换茬,改变适应环境,延迟或提前播种错过(避开)病虫发生期,降低发生程度。化学防治措施则有交叉、轮换使用农药,避免病虫很快产生抗性等合理用药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要讲求综合控制,长效治理,降低药量药本,减少施药次数,一药多治,减少劳动力投入,达到省工、省时、省力、节本的

转贴于

目的。既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对鱼、虾、蟹、畜禽的影响,又保证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四、配套技术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第2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一)为防止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暴发成灾,及时、有序、高效处理突发灾情,保护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确保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防治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订本预案。

(二)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涉及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预防、控制各方面的工作。

(三)本预案所称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指: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瘟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斜纹夜蛾、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蝗虫、田鼠,以及其它突发性病虫(豚草等危险性植物检疫对象应急防治预案另行制订)对粮油、茶叶、中药材、瓜菜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农业生物灾害。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确定为县级重大灾情:

1、水稻重大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和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趋势为大发生,成灾(指造成产量损失30%以上,以下同)面积达到辖区水稻播种面积的25%以上;

2、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斜纹夜蛾、茶叶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以及其它突发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成灾面积达到辖区该作物播种面积25%、且达5000亩以上;

3、蝗虫:飞蝗连片发生面积达500亩以上;土蝗每平方米大于20头发生面积达1万亩以上;

4、农田鼠害:春季鼠密度达到15%以上,或秋季鼠密度达到25%以上,发生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

5、特殊情况需要划为县级重大灾情的。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县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府办、农业局、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民政局、工商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本辖区内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的应急防治及相关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县农业局相关科站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实施,提出应急工作计划;负责掌握全省特别是邻近县市农业病虫鼠灾害发生情况信息,做好病虫鼠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发生情况;做好信息报送、传递等工作。

(三)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应急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分工及职责如下:

1、综合协调组:县府办牵头,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派人参加。

主要职责:检查督促各成员单位对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协调新闻宣传报道,维护社会稳定;督查防控处置经费、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

2、灾情调查组:县农业局牵头,各乡镇政府配合。

主要职责:调查农作物受灾情况,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组开展灾情调查,确定致灾原因,提出防控措施;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3、灾害防控组:县农业局牵头,卫生局、交通局、公安局、工商局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灾情监测和灾情划定,组织力量及时开展防控,督促防治技术与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做好防控物资运输,提出生产补救措施,做好灾区社会治安维护;发生鼠害时,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增强公众防范意识。

4、物资保障组:县财政局牵头,由县民政局、农业局、交通局等组成。

主要职责:筹措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经费;协调监管防控物资调运、发放和处置经费的使用;负责对受灾后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三、应急响应

(一)灾情报告

各乡镇政府要按照病虫鼠测报规范确定人员负责农作物病虫鼠害监测预报工作,当监测发现重大病虫鼠害有大发生趋势时,要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派出技术人员到有关乡镇田间进行初步调查,3天内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核实,确定为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灾情的,立即向县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农业部门报告。

(二)预案启动

县农作物病虫鼠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宣布预案启动。办公室和各工作小组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下列程序开展工作:

1、灾情调查:在灾区进行灾情调查,认真分析农作物苗情、病虫鼠害发生情况,结合病虫鼠害发生规律、流行学、当地地理、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灾情发生的原因。对可能引起病虫鼠灾害的各项因子,包括病虫鼠害源、传播及流行的媒介和途径等进行跟踪调查。

2、划定灾情发生区域

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的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侧重点和措施的不同,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监控防治区。

⑴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以灾区为主的大发生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⑵一般防治区:以发生灾害的重大病虫鼠害的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的病虫鼠害将要大发生的区域。

⑶监控防治区:可能要偏重发生的区域和偶发区。

3、开展防控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提高治理工作成效。针对不同的病虫鼠害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⑴在重点防治区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切断病虫流行的传播途径,对菌虫源区和流行蔓延区实施全面化学防治,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防治时间,遏制病虫鼠害暴发流行;

⑵在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⑶在防治监控区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⑷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的其它应急防治措施。

4、生产自救:农业部门要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及时提出生产自救措施,事发地乡镇政府要根据技术补救措施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及时调拨生产自救所需物资,新闻单位要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宣传资料,在媒体上向全县开展宣传。

(三)善后处理:

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灾情发生后,乡镇政府应做好灾情调查统计工作,对发生生产生活困难的农户,上报民政部门,给予相应救助。

(四)应急结束

整个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办公室提出结束应急的报告,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宣布应急结束。

四、应急保障

(一)技术保障

县农业局负责全县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检定预测、预警预报和综合防治的技术指导,并进行防治技术培训。建立农业重大病虫鼠灾害应急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重大病虫鼠灾害发生后原因分析和提出相关防控措施。

(二)人员保障

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确保精干力量,积极参加县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应急防治工作。乡镇政府要建立健全植保技术干部队伍,完善农作物病虫鼠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体系,强化植物保护专业技术的组织基础。

(三)物资保障

建立县农作物重大病虫鼠灾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制度,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物质储备的重点是:用于病虫鼠灾害应急防治所需的农药、杀虫灯、大中型机动喷雾设备、手动喷雾器、鼠夹、防护服和手套等农药和药械物资。

(四)资金保障

县财政要确保灾害防控物资及灾情调查等应急防治所需经费。

五、附则

第3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一、明确指导思想

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实施好绿色防控技术,以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为手段,蔬菜、粮食作物病虫的综合治理,实施因地、因作物、因栽培方式制宜,分类指导。

二、明确目标任务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贯彻落实我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植保植检站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工作意见要求,结合有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不造成严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控制农药的残留。示范区作物产量要高于非示范区,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0%以上,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三、明确工作计划安排

规划每年的露地蔬菜、水稻、玉米、马铃薯作物示范田,继续开展防治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的本地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四、明确示范区的实施地点与规模

1、露地蔬菜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丰宁县大滩镇南窝铺村,每年落实面积不少于1000亩,辅射2万亩。

2、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每年落实面积为1000亩,辅射3万亩。

3、玉米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平泉县黄土梁子镇梁后村,每年落实面积1000亩,辅射5万亩马铃。

4、薯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围场县广发永乡协力永村每年落实面积500亩,辅射10000亩。2006年以来,全市每年共落实绿色防控面积3500亩,辅射面积在11万亩以上,涉及1600农户。

五、采取的主要组织措施

1、建立组织,明确责任为保障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的实施,市、县成立技术领导小组,负责示范项目的全面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一是明确技术责任人,负责全生育期的技术指导。二是确定领导责任制,主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三是确定示范区、样板田的地点和规模,在示范区设置标志牌。四是建立工作和技术档案,全过程进行文字、声、像资料的整理和保存,生育期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并上报。

2、搞好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落实到位技术培训是各项技术落实的基础环节,一是在在播种前对示范区农户进行现场培训。有针对性地讲解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二是在病虫害发生期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三是将绿色防控知识编写成《病虫害绿色防控小知识》在各县电视台服务节目播出,向农民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引导农民正确用药,使用先进机械,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四是印发技术明白纸。根据实际情况印发通俗易懂的绿色防控技术明白纸,让农户一看就懂,在田间进行实际操作方便。五是及时召开了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成果现场会,将绿色防控成果经验推广到全市。

3、搞好病虫害的监测,及时指导生产 为更好地开展绿色防控工作,技术人员除对各种防控技术进行指导外,还提前对示范区进行监测,准确及时对病虫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防治措施并上报,加强对周边地区及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的指导。

4、发挥植保社区功能,确保示范区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是关键,因此要充分利用植保社区服务站和植保协会及农药经营门市等为示范园区及周边地区提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应用的作物种类及品种

1、露地蔬菜大白菜选用春鸣、金峰、金春、金冠、金秀、金硕、春韵等;甘蓝选用中甘二十一、哥伦比亚、春朋极早、迪纳等。

2、水稻选用抗病虫、抗逆性能强、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示范选用长选12、稻花香2号、富源4等。

3、玉米选抗(耐)病虫害品种,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是364,东单19号,先玉335、长城799等。

4、马铃薯选用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克新、荷兰15、大西洋、大白花、小白花等。

七、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露地蔬菜

露地甘蓝、白菜主要以小菜蛾、菜青虫、蚜虫以及白斑病、黑腐病、黑斑病、软腐病为主要防治对象,推广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诱杀技术为突破,以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黄板诱杀,同时加大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的推广应用,科学使用低毒化学农药。

1、农业防控措施,选用抗病虫品种,大力推广有机肥料,少施化肥或不施化肥,错期播种,躲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合理适当浇水施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示范区内种植害虫忌避作物如麻子和有味的菊科作物驱赶蚜虫。

2、物理防控措施,在示范区推广频振式杀虫灯30盏诱杀菜蛾、菜青虫,控害面积1000-3000亩,减少施药次数2-3次。同时在有条件的示范区农户实验推广性诱剂诱杀黄板诱杀。

3、药剂防治措施,露地蔬菜推广生物农药BT,仿生物农药除虫脲、阿维菌素。植物源农药苦参碱乳油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有限度的推广低毒的辛硫磷、毒死蜱、拟除虫菊酯、吡虫啉和啶虫咪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等。在防治病虫害上大力推广控水增肥降湿抗病栽培措施,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在用药首先使用无毒的铜制剂、波尔多夜、石硫合剂和抗生素制剂及二硫代铵基甲酸盐类,降低苯类和取代苯类等杀菌剂使用量。

(二)水稻

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地下害虫、稻蝗、负泥虫、螟虫及草害等。

1、农业防治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选用抗病虫优良种,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耕作灭茬,结合秋、春耕翻整地,清除稻田沟边杂草及残株,减少越冬虫源、菌源及杂草种子;锄埂灭蝗卵,春季将稻田埂普遍锄一次,深度1.5cm-2cm,可破坏70%的稻蝗卵块,降低孵化率;应用旱育稀植技术规格化插秧,平衡施肥,科学用水,适时晒田,培育健株,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

2、生物防治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剂,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一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阿维菌素、咪鲜胺等。二是田边田埂种植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稻田天敌提供迁移条件和栖息场所,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天敌。

3、物理防治灯光诱杀,可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进行诱杀,因诱杀的害虫多数为雌性,从而可使害虫的为害基数大为降低。一般每公顷设灯一盏,于6月初一9月底每天傍晚开灯,清晨关灯,对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粘虫和蝼蛄等多种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人工捕捉害虫、拨除病株如用捕虫网捕捉稻蝗,人工及时拨除恶苗病、稻曲病等病株,并带到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毁,可防止下年菌源积累;人工除草对小型杂草如牛毛草、漂汤菜等利用手工机具灭除,或高温晒田灭草;在田间稗草未成熟前拔除稗草;7月上旬至秋季清除田边、渠道和池埂子的杂草。

4、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况,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防治稻田杂草用36%稻田旺40-60克田间湿润或浅水状态下喷雾处理;也可用20%农得时粉剂20克加细土20厘米撒施,保水5-7天,可防治牛毛草等杂草。发生负泥虫、稻蝗可用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000头/百丛施药防治,可选用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株发病率30%时施药防治,可选用苯甲・丙环唑药剂;为预防水稻穗颈瘟病,在7月下旬及8月上旬分两次用咪鲜胺等生物农药进行预防。

5、科学合理用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改进防治系统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有效防治灾害性病虫为目标,采取IPM综合防治技术,综合运用各项农业、物理、生物技术,辅以化学防治措施,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2)改进施药技术建立统防统治的专业防治队伍,统一防治器械,统一防治时期,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比浓度,统一用药量,统一防治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采用机动喷雾器和DT-15P充电式杀虫灯相结合的喷防措施。

(三)玉米

1、采用地膜覆盖化学除草技术。

2、合理施肥,配方施肥。

3、使用包衣种子,适时早播。

4、前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1)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撒毒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适量的水均匀喷在15公斤细沙上,随播种撒在垅沟内。

(2)玉米丝黑穗病用12.5%的特普唑可湿性粉剂拌种。

5、中后期主要病虫害

(1)玉米螟清除田间玉米残秆,消灭越冬幼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虫;大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颗粒或40%辛硫磷乳油拌成毒土灌心防治。

(2)棉铃虫人工剪花丝、安放杀虫灯、应用性引诱剂,药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与50%辛硫磷1:1混配或25%辉丰快克喷雾。

(3)玉米大、小斑病秋深翻,消灭玉米残茬;用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四)马铃薯

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环腐病、黑茎病、早疫病、晚疫病,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晚疫病。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虫害有28星瓢虫、豆芫青、和地下害虫。

1、马铃薯病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

(1)选用脱毒种薯示范区全部使用围场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的一级脱毒种薯。

(2)选用抗病品种在示范区主要种植的是高抗晚疫病的品种。

(3)切刀消毒防止细菌性病害传播,在切芽过程中如果发现病薯要及时扔掉病薯,将带病菌的切刀放到火盆里消毒,换上另一把消过毒的切刀继续切芽,通过这种办法消毒能很好的控制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

(4)采取机械播种、大垄深培土、地膜覆盖技术,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散湿效果,减少早、晚疫病的发生。

(5)化学药剂防治首先是作好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示范区的围场县植保站发挥国家区域监测站的作用,及时对马铃薯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准确作出了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各示范区根据病虫害的监测预报进行合理用药,示范园区根据植保站统一安排,进行打药;示范区所用药和机动喷雾器由县植保植检站统一购进,根据病虫发生轻重,分批次及时发放到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由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根据马铃薯发病情况进行统一防治。绿色防控主要虫害,防治原则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即防治地下害虫使用辛硫磷、毒死蜱。防治二十八星瓢虫等害虫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防治主要病害马铃薯晚疫病,依次使用高效低毒的大生、杀毒凡、银法力。承德市围场县通过示范,2012年带动全县6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示范区比非示范园区马铃薯多打药3次,平均亩产比非示范园区增20%,绿色防控示范取得成效。

8、结纶

第4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S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88-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域的不断扩大,水稻病虫害的影响也在逐年增加,且较难防治,从而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成为水稻高产的严重阻碍之一。因此,如何更好的、有效的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从而促进水稻的优质、高产成为当前水稻种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在治理水稻病虫害时我们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坚持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下面我们将从四方面来探讨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1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科学的药剂防治来解决病虫危害。化学防治是水稻综合防治中最重要的方式,具有见效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利用化学药剂解决病虫害时,大多数农民朋友选择使用化学药剂来直接消灭害虫,这样做只是单纯地起到了救急的作用,并不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而且这样做的成本较高,不但增加经济负担,时间一长,还会使病虫害对药物产生抗性,从而造成病虫害再次猖獗等缺点。在选择化学药剂防治时,我们要利用科学的防治方式来进行防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1.1 适时、合理的下药、施药 所有的农药都有其一定的防治范围和对象,因此,我们在决定施药前,首先一定要弄清楚防治的对象和范围,选取最适合的药剂,然后实施下药,最终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在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时还要注意用药合理,各地要因地制宜,适时、合理的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取得良好的效果。

1.1.2 选择农药 选择农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剧毒、高毒的农药,尽量使用低毒、安全的农药,坚持使用无公害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使用低毒、安全的无公害农药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可以减少水稻中毒素的残留数量,避免水稻中残留毒素对人身体的影响,从而生产出环保、绿色食品。

1.1.3 在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要注意科学施药 (1)在施药时要选用新型的低容量的农药喷雾器。(2)在施药时要对农药进行合理的混和、配用,切忌不能只选择受害重的一种药物使用。(3)在施药前要确保水量的充足,以确保农药药液搅拌均匀。(4)在对水稻施药时一定要对准位置进行施药。(5)在施药时,为了保证农药的防治效果,要对稻田的水进行补充,尽量使稻田的水保持在一寸深的水层一周左右。

1.1.4 注意保护天敌 在防治水稻虫害时,一定要对害虫的天敌加以保护,这样可以减少水稻害虫的数量,尽量使水稻健康地生长。

1.2 农业防治措施

(1)首先要选择抗性良好的种子,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减少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病几率。其次,种子的品种要时常更新,这样可以防止因长期种植某一品种而产生的抗性,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再次,要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浸种消毒,从而有效地预防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传染。

(2)改进耕种方式、改善栽培技术,对肥水加强管理。

(3)建立无病害的留种田,适时进行播种,从而有效的预防病害的发生与传染。

(4)对染病的稻草进行及时的烧毁,从而减轻水稻病害的发生与传染。

(5)在冬季时,要对耕地进行深耕翻土和深水泡田,这样能够将土壤中的螟虫大部分都杀死,从而降低来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染几率。

1.3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有效的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其主要措施是:

1.3.1 针对虫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利用人工捕捉;拔除被虫害浸染的枯叶。

1.3.2 针对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选择优良的、健康的种子,利用药液浸种从而去除病粒,利用浸种和晒种的方式减少病菌的侵入。

1.4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代谢物、天敌昆虫、菌体从而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的目的。生物防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性能较为安全,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长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染,减小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在水稻的综合防治上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寄生蜂、农田蜘蛛等虫类对水稻害虫进行抑制,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2)利用两栖动物,例如蟾蜍对水稻害虫来进行防治。

(3)利用微生物来治疗水稻病害,如应用井岗霉素来治理水稻纹枯病。

2 结语

正确、合理地利用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有效地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从而将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最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水稻的高产。

参考文献

[1] 李立平,何宏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09,(05).

[2] 王丽雁,刘玉贤.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09,(05).

[3] 张学道.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05).

第5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产量和质量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1

引言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再加上种植经验总结,花生产量和质量逐年增加。这对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花生种植能为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不能忽视的是,花生在生长期间容易受病虫害侵扰,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本文结合花生种植基本情况,就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启示。

1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花生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品种、土壤、水分、种植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其类型多种多样,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1.1 类型

花生病虫害的类型多种多样,目前已发现的有100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不仅降低产量,还影响花生质量。花生常见的病害为根腐病、叶斑病、茎腐病、青枯病、烂果病、花生锈病等,花生虫害主要有金龟子、食叶虫等。

1.2 成因

导致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有气候条件、周围农作物的影响、土壤条件、人为因素等。例如,雨量过重,干旱,温度过高,周围农作物病害对花生的侵扰,或者在病虫害初期,种植人员未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都会引起病x害的发生。

2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病虫害防治是花生种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种植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其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确保花生更好生长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能为花生的生长创造条件。通常来说,如果花生的生长期间发生病虫害,往往会使叶子的颜色变黄,难以正常成长。而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能为花生有效生长创造便利。

2.2 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

通常来说,病虫害的发生,会使花生的产量下降50%~70%。而通过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将产量稳定在原产量的80%~95%。并且还可以杀死田间的病虫害,为花生的播种、生长、采收创造条件。不仅能保证花生的产量,还能提高花生种植的质量。

3 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为弥补实际工作的不足,提高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3.1 培育优良品种

培养优良品种不仅能激发人们种植花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花生抵抗病虫害能力,使其更为有效发挥作用。要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为花生种植创造条件。要注重高产优质品种应用,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为目标,利用多种杂交技术,有效培养优良品种。

3.2 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

常用物理防治和药物防治2种方法,还可以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寻找虫害天敌,提高防治效果。要重视花生保护工作,避免新虫害进入。物理防治中可以对灯光诱捕方法进行优化,设置多个灯源,从而有效吸引虫类,再进行集中捕杀。药物防治方法应用时,需要考虑食品安全,不得使用违禁药物,并规范用药,合理安排药物使用时间,提高规范化水平。

3.3 提高花生种植技术水平

注重现代化农业机具的应用,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确保产量和质量,有效防治病虫害侵扰。现代农具能将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技术等融为一体,对防治病虫害,提高花生种植产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种植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有效掌握现代种植技术,遵循技术规范流程和操作要求,把握每个要点。并落实植保技术,实现花生种植的科学管理,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3.4 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花生质量和安全标准为目标,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花生种植活动,确保花生种植安全。采用花生种植保护技术,构建区域性的技术规程,扩大病虫害防控面积,防治病虫害侵扰。建立规范、有效的防范机制,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危害,确保花生产量和质量。

4 结束语

整个花生种植期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本文介绍了病虫害防治措施,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加强花生种植全过程管理,善于总结经验,提前采取措施防治病害。进而为花生的生长创造便利,促进花生产量和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6-187.

第6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植物病害;防治方法;抗病育种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二、植物病害的危害

植物病害是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外观上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植物在其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如果植物所处的环境中,某些理化因素或生物因子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超过了植物的适应能力,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植物就发生病变。例如蔬菜在冬春季节育苗,苗床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长,浇水过量或遇连阴天气,菜苗出现萎蔫,萎蔫持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沤根,严重时导致成片干枯,似缺素症。再如苹果树受到腐烂病菌的侵染,导致枝干树皮的表层形成红色坏死斑点或表层溃疡,严重时导致枝干枯死。当植物感染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常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是一种逐渐地不断变化的过程,简称病程。植物病害都有病程。农产品收获后,在贮存运输过程中也会发病,如感染了软腐病的大白菜在菜窖中能继续腐烂;感染了绵疫病的黄瓜和茄子,在贮运及出售过程中会出现白霉。与植物病害相比,风、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植物造成的机械损伤,没有逐渐发生的病变过程,因此不是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六种,这六种防治方法又各有其的利弊。

(一)植物检疫。植物检疫又叫“法规防治”,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植物保护工作包括预防或杜绝、铲除、免疫、保护和治疗等五个方面。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容涉及植物保护中的预防、杜绝或铲除的各个方面,也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值得提倡的一个方面,有时甚至是某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计划中唯一一项具体措施。但植物检疫具有的特点却不同于植物保护通常采用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措施。其特点是从宏观整体上预防一切(尤其是本区域范围内没有的)有害生物的传入、定植与扩展。由于它具有法律强制性,在国际文献上常把“法规防治”、“行政措施防治”作为它的同义词。

凡属国内未曾发生或曾仅局部发生,一旦传入对本国的主要寄主作物造成较大危害而又难于防治者;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可能传入而只能随同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随同种子、苗木等植物繁殖材料的调运而传播的病、虫、杂草等均定为检疫对象。确定的方法一般先通过对本国农、林业有重大经济意义的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进行多方面的科学评价,然后由政府确定正式公布。有的列出总的统一名目,在分项的法规中针对某种(或某类)作物加以指定;也有的是在国际双边协定、贸易合同中具体规定。

检疫检验按检验场所和方法可分为:入境口岸检验、原产地田间检验、入境后的隔离种植检验等。?隔离种植检验,是在严格隔离控制的条件下,对从种子萌发到再生产种子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检验不易发现的病、虫、杂草,克服前两种方法的不足。

通过检疫检验发现有害生物,可采取禁止入境、限制进口、进行消毒除害处理、改变输入植物材料用途等方法处理。一旦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则应在未传播前及时铲除。此外,在国内建立无病虫种苗基地,提供无病虫或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繁殖材料,则是防止有害生物传播的一项根本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措施。

(二)抗病育种。抗病育种是利用作物不同种质对病害侵染反应的遗传差异通过相应的育种方法,选育耐病、抗病或免疫新品种的技术。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止蔬菜病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效果稳定,简单易行,成本低,能减轻或避免农药对蔬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等。抗病机制:蔬菜感染病害的程度是品种抗病性、病原数量和侵染力以及发病环境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抗病育种就是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以增强品种的抗病性。品种抗病性按其专化程度可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两种。

垂直抗性,又称专化性抗性。特点是品种对病原某些生理小种具有高度抗性,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不表现抗性。抗病反应通常呈过敏性坏死。在遗传上多为主效基因所控制的简单遗传种种抗病性特异性强,容易识别,受环境影响较小,基因转移容易。在番茄、马铃薯等自花授粉和无性繁殖蔬菜上广为利用。但缺点是常会因病原小种变异而丧失抗性。

水平抗性,又称田间抗性。品种对某种病害多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几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抗病反应包括过敏性坏死以外的抗入侵和抗扩散等多种反应。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产孢量少或孢子堆小等特点。抗病程度不如垂直抗性突出,多为耐病性,表现为延缓发病速度,推迟发病高峰。水平抗性通常属微效多基因所控制的数量遗传。优点是不易因病原生理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性。

(三)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病虫害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病虫害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病虫害营养条件恶化、数量减少。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病虫害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病虫害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病虫害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病虫害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病虫害,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病虫害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病虫害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病虫害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能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病虫力。

8.作物抗性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病虫害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用农药防治植物害虫、病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也称药剂防治。植物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而其他防治方法又不能立即奏效的情况下采用,能在短时间内将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防治效果明显,且很少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农药可进行工业化生产,品种和剂型多,使用方法灵活多样,能满足对多种有害生物防治的需要。

(五)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物理因子包括光、电、声、温度、放射能、激光、红外线辐射等;机械作用包括人力扑打、使用简单的器具器械装置,直至应用近代化的机具设备等。这类防治方法可用于有害生物大量发生之前,或作为有害生物已经大量发生为害时的急救措施。常用的方法有下述。

第7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策略

病虫害防治作为农作物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对保护农作物资源,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还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因此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探讨十分必要。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内涵及主要方法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内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运用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减轻或防治病虫害。它属于有害生物控制的内容,也是保障生物安全的一种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供应人类食物的农作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作物生态、安全。

1.2主要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减轻病虫危害。

(2)深耕细作,清洁田园。很多病原菌和害虫在土内越冬,而冬耕措施不仅可直接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病虫源;还可使表层土内越冬的害虫暴露于土表,被天敌寄生或取食,使其不能羽化出土,土内一部分病菌由于日照强射而被直接杀死,达到防治目的。

(3)合理施肥和灌溉 合理施肥能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增强抗病能力实践证明 偏施氮肥往往会加重病虫危害 而增施磷肥和钾肥 特别是钾肥可以增强农作物抗病性。

(4)其他方法:如保护利用天敌,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对光、波的趋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压低虫口基数,土壤杀毒,生长过程利用各种农药等化学方法防治等。

2.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总结

2.1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由于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如传统种植改变成日光温室、耕作制度的变化如连年重茬种植,不合理轮作、品种抗病虫性差异、气候条件异常等综合因素影响,致使当前农作物病虫害进入新的高发周期,病虫发生总体趋势表现为病虫发生种类增多、频率加快、区域扩大、时间延长、程度趋重;同时新的病虫害不断侵入和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渐演变为主要的病虫害,使防治难度和防治成本增加。

2.2依赖化学农药,忽视综合防治

据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病虫防治处朴永范调查统计[1],我国在90年代后期每年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农药用量就已达23万多吨,其中稻田用药量占30%~35%左右,农民滥用农药、用药时间掌握不准、随意增加剂量、乱混乱配等现象在一部分农村普遍存在,使农 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天敌等自然控害因子的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增加了投入,影响了针对性的防治效果,还导致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增加了防治难度。过分强调农药的作用,忽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只注意靠“应急”治标,而不注重治本及最后的结果,反而引起病虫害越治越难治、越治越多。

2.3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手段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民对科学的防治时间不了解、防治方法不当、农民的病虫防治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最终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农作物减产或者病虫害加重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农民关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缺乏,导致不能把握最佳防治时间,在选用农药及剂型、配制浓度等方面不能做到准确及时、对症下药;农民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不能从病虫害发生的环节着手解决防治问题,这也是防治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施药器械落后,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导致雾滴大,雾化质量差,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4技术到位率低

虽然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保体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经费和投入不足,所以很难大范围大规模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农民普遍缺乏病虫害识别、综合防治技术知识得不到有效解决。他们把把农药当作唯一的控害抗灾手段,盲目用药。此外还缺乏大力度地对田间病虫害的基础调查工作,病虫害防治的有关指标体系得不到完善。

2.5其他问题

如农药经营户服务意识淡薄,乱混乱配农药销售给农户,不能科学合理的开方卖药,误导农民用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技术服务相对滞后,病虫害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或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病虫害测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户家中;不重视健康栽培,过量施用氮肥而不重视施用有机肥、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作物长势较弱,抗性较低,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存在农药选择不对口、抓不住常规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农药配制方法不当、喷施农药方法不正确、施农药时间不当等盲目防治的误区。

3.今后防治工作发展策略及注意事项

3.1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

通过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加强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措施,提高监测水平增强对主要病虫害的预警能力,确保预报准确。强化植保技术推广示范户建设,能及时把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防治药械维护管理以及病虫害预测信息、新药械、新药物、新技术传递到农户家中,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

3.2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确定综合防治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控制农业生物灾害的基本国策,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纳人到农业技术推广法或其它有关农业法规之中,改变重研究、轻推广的做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减少产量损失、减少投人和环境污染、提高效益的根本出路,也是发展“两高一优低耗”农业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保护利用天敌等田间自然控害因子的作用,提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辅 以物理、化学等其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3.3加强农民培训,普及综防技术

首先加大经费和资金投入,加大国家公益性植保技术服务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其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植保技术服务网络,扩大对农民的服务范围,最后建立科学的施药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施药水平。抓住防治适期,组织现场培训。农业科技技术人员要在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使农民最快掌握不同的病虫防治时间和方法。

3.4针对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加强防治

首先弄清病虫情况,对症下药。认真辨别病虫的危害症状,摸清病情虫情,正确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按标准浓度配制药液,严禁随意加大用药量或浓度,不用井水和污水兑农药,兑农药前用清水清洗干净桶和喷壶;再次掌握施药技巧,药液从喷嘴喷出时形成一层薄雾要针对性地粘附在作物的茎杆和叶片上,并控制好喷药速度,根据病虫的危害和发生部位不同灵活选用不同的农药和施农药的方法;最后要适时施药,施农药时要注意选择晴天,根据虫的活动规律,做到有利的时间施农药,除金龟子、地老虎等夜间活动的虫要傍晚施药外,一般以下午四时以后为宜。

3.5其他策略及注意事项

如农业防治为主的栽培措施,比如合理轮作,种植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提高平衡施肥水平,重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保护利用有益生物,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防治工作中注重生物安全意识;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认真研究,有效控制其危害;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农药质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应急防治能力等。

4.结语

总之,我们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农作物栽培及对人体健康重要性作用的认识,将其上升到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高度来对待。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并加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注重综合防治手段的运用,促使农作物健康稳定发展。

第8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农作物 病虫害 预测预报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63-01

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是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前提,是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到“预防为主”,随着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预测预报也朝着实时、提前、准确预警的方向发展,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牧民增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近几年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情况

近五年来,迪庆州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下,通过全州各级植保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迪庆州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3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3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03万亩。2013年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143.375万亩次,防治面积178.6万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124.56%;2014年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145.69万亩次,防治面积167.89万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115.24%;2015年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130.53万亩次,防治面积151.56万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116.11%,;2016年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116.42万亩次,防治面积131.4万亩,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112.87%。

通过近几年作物引进品种不断增加,病虫害传入途径增多,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部分地区作物品种单一,品种抗病虫性差,田间病害菌源量较多,虫口基数大,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绿色植保科技措施的不断深入,预警监测也有了实质性进步,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效果明显。但不可否认,在迪庆州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2 农作物病虫害预防和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财力不足,基层政府对预测预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控和绿色防控资金投入不多,人员短缺,物资储备和装备能力不足,应急防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2.2 迪庆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分繁重,特殊条件导致青稞、马铃薯等特色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区域性暴发、流行不规律,病虫草鼠害灾害频繁,群众主动防控意识不强,防治成本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开展困难,无法及时、准确开展病虫害调查。

2.3 高原特色作物种植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家底不清,发生种类及规律不明,防控指导时效性、安全性不高。

2.4 全州病虫草鼠害疫情监测点分散,人员培训及设备维护,趋势会商及乡镇测报员补助等都由州站承担,运作压力大。

2.5 专业队伍及农业从业者总体素质不高,农药安全使用、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及植物检疫、农药监管等技术需求大,人才少,整体提升空间大。

3 提高r作物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措施

3.1 加强基层监测实力,及时预报

基层监测点对于农作物在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中举足轻重,因为基层监测不仅点位多,而且频率较高,通过对监测点数年收集资料可以建立该区域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数据库,了解和掌握该区域病虫害发生规律。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监测点的重视,各基层测报人员要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争取政府部门对专业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专业素养过硬,监测仪器先进的植保技术团队,及时对全州各区域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报,指导农作物生产。

3.2 趋势会商,做好预防工作

根据迪庆州各区域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曾经或者即将出现的病虫害进行汇总和预测,集中全州测报人员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布局、气候情况等因素对全州范围内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防治情况及趋势进行商讨,进一步做好全州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另外在趋势会商中通过业务交流和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测报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更有效的指导开展病虫害防控。

3.3 加强宣传,提高预防意识

针对农牧民不认识的病虫害、病虫害发生规律和不科学的防治方法,加强对全州农牧民关于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方面的宣传工作,让农牧民充分认识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价值和绿色防控的意义。利用当地植保专业合作社进行统防统治,科学指导农户进行防治,做好预警监测宣传工作,提高农牧民科学防治意识,积极主动采取防治措施。

3.4 推广绿色防控,统筹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要融合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统筹防治对策。根据全州农作物管理目标制定绿色防控计划,实施绿色防控。在作物种植区域相对集中,特色种植区域进行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展示区建设。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黄篮板、性引诱剂等措施进行绿色防控。大力推广推广BT阿维菌素、多肽保、哈茨木霉、微生物菌肥等生物农药。通过绿色防控与综合防治有机结合,更有效的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做好粮食安全和粮食增收工作。

结束语

在迪庆州的农作物病虫害预防和防治工作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给迪庆州预测预报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在全州推广和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也有一定阻碍。所以要在积累经验和实践中找出问题,并分析对策,以便更好地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服务,更有效的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黄益忠,陶长江.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中的推广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07):28-29.

[2]吴照辉,刘巧真,郭芳阳,闫小毛.烟叶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控[J].乡村科技,2015,(07):10.

第9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业资源;病虫害;原因;措施

由于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某些部门与人员不重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导致林业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所以,如何及时找出我国林业资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不合理的人工造林

大规模林业病虫害的爆发就预示着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的现象,这与林区中栽培种植的林木品种单一、物种多样性简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人工造林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措施。但是,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呈同步增长的趋势。人工造林的林木品种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破坏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致使生态系统脆弱,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依靠树木自身是很难抵抗的。因此,在进行人工造林时,一定要根据造林区域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林木种类。

1.2防治措施不合理

我国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依靠化学药品和农药来完成的,化学防治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化学药品在大量杀伤害虫的同时也将消灭大量对林木有益的生物,化学药品的长期使用还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长此以往,会使林木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不堪,降低林木的自愈能力,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还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此外,我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进程十分缓慢,根本不能满足我国林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我国在林业病虫害方面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还有待提高。

1.3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林区中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大约有8000多种,比较常见有200种,每年都会爆发由3~5种害虫组成的大规模病虫害灾难,大规模病虫害灾难爆发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所致。

1.4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薄弱

由于我国不重视对林业病虫害问题的关注,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相对较少,造成我国林业病虫害的检测工作十分薄弱,部分地区根本不能及时发现并预报当地林业中发生的病虫害灾难。只有在病虫害灾难大规模爆发时才会察觉出来。

1.5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林业资源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还需要拥有充足的防治经验,能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规模,结合林木爆发病虫害区域的生态条件来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但现阶段,我国专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1.6防治手段单一

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我国的投入力度不够,欠缺对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力度,很多地方的防治手段落后单一,面对曾出不穷的林业病虫害的威胁,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且我国各林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情况脱节严重,在造林、育苗等林业工作方面缺乏统一的安排和协调,在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局面,部分地区有关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机制存在极大的缺陷。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强植物检疫和监测工作

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知是保护林木资源的重要措施。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危险性病虫害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如美国白蛾、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灾难都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林产品带入的。所以,必须提高植物检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从国外进口的种子、林木等执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减少病虫害从国外引入的概率。同时,林业监管部门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和监测工作。综合考察当地林木覆盖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监察工作,及时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做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林木保护措施,降低和减少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

2.2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和技术水平

面对日益严峻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形式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在防治过程中要逐渐禁止使用氧化乐果和甲胺磷等毒素含量较高的农药化学产品,提高对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及仿生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的使用力度。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实施。例如,我国部门地区采用周氏齿小蜂来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赤眼蜂来防治松毛虫等病害,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拥有十分辽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积极推广使用飞机、喷烟机等林业病虫害防治机械来综合治理病虫害;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美国白蛾、松毛虫等害虫的监测。总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病虫害中的防治作用。

2.3因地制宜

地使用防治措施对林业病虫害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首先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健康森林的防治理念,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始终贯穿在林业生产和发展的每个角落,降低或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积极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多重防治措施来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应对林区内的温度、通风情况、生物种类及分布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发挥林区内有益生物对病虫害的预防作用,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和影响,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的研究来积极营造多树种直接和谐共存的混交林,不断优化林木种类的配置,丰富并提高当地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林木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根本上降低或者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

3结语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林业建设始终处于高效稳定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林荣斌.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6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