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精选(九篇)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

第1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对于农作物的需求表现强烈,在需求的类型、数量上都持续增加。为此,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操作,必须良好掌握各个关键要素,确保农作物的栽培工作能够在速度、数量及质量上均达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技术;关键要素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阶段执行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与以往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很多地方都表现为土地肥沃、水土条件丰沛的特点,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关注,凭借优良的自然条件,农作物自己就可以良好地成长。可是现如今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极端天气反复出现,地方的土地和水体条件均有所下降,这就必须利用技术性的手段来弥补。

1品种的选择

农作物栽培技术在操作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培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栽培直接关系到市场上各种物质的供应,如果在品种的选择上出现错误,不仅会造成很多领域的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出现一些领域产品价格攀升的情况,对社会物质的平衡供应也将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1]。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笔者认为在品种的选择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必须对自身的水体条件、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作出分析,不要盲目跟风栽培。例如,最近几年的芹菜、西瓜及大蒜种植等都出现盲目现象,不仅造成了滞销的现象,同时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也比较突出。第二,一定要在播种育苗方面特别注意,提前进行栽培管理,观察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做出良好的应对策略[2]。

2移栽处理

农作物栽培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自身表现出一大优势,即能够结合自然环境的限制性条件,将某些农作物进行移栽处理,这样不仅平衡了物质上的供应,还开辟了新的种植渠道。但是,移栽工作从本质上来分析,也是在一定的适宜条件下开展的,并非是随意地进行移栽[3]。首先,应该针对农作物本身的成活率进行分析,要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否则在移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死亡现象,届时产生的损失无法估量。其次,移栽工作的落实,必须选定具体的季节和月份,不同的农作物在移栽的适合时间表现为差异化的特点,所以要提前做出调查分析。除此之外,在时间限定范围内如果出现了极端天气的现象,则必须停止移栽,减少农作物培育不良的问题。第三,移栽完毕后的农作物,应积极实施保护性的干预,同时在土地整修和肥力加强方面,都必须利用多元化的方法来完成,这样才能在最终的工作上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3田间管理

在现阶段的工作中,农作物生长不可能再回到以往那种自然、简单的状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执行。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田间管理工作是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细节组成部分,同时产生的影响也特别广泛。首先,田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的广泛部署,要保证除草和捉虫工作都尽量利用人工联合设备的方式来操作,从而提升田间的管理水平。其次,针对出现的各种病虫害现象,要了解病虫害的特点和具体造成的影响,而后调配出相应比例的杀虫药水,在大面积喷洒后,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产量及质量下降问题。第三,在收获季节来临时,应尽量通过现代化机械设备来进行完成。有些地方对于农作物的收获单纯凭借人力完成,不仅在效率上较低,同时还容易出现产量降低。现代化的科技飞速进步,针对不同农作物的收获,均可通过机械设备来完成,在可行性方面表现较高。

4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执行要点

4.1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现阶段的工作当中,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确表现出多元化特点,针对各项工作的应对也在积极地采用合理手段来完成。可是,任何一项技术的操作,如果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表现不足,那么最终的技术应用成果并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状态。为此,有必要在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日后应用上,充分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所有聘请的技术人员,都应该具备足够的国家认证,同时保证经验充足。第二,技术人员绝对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指导,还应该与农民朋友一起深入到基层工作当中,在田间管理、移栽管理上,同步跟随工作人员来开展,便于做出正确的指导,避免下属人员因技术不足出现错误的操作。第三,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需要对农作物的生长做出干预,包括在不同的天气、病虫害的影响下,均要实施有效的策略来完成,要确保农作物在不同的时间段能够得到相应的成长标准,在产量和质量上做出更多的保证。

4.2建立管理机制

农作物栽培技术在落实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管理而存在。现如今的农作物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特点,为保证日后的技术应用成果更加显著,必须充分建立管理机制,按照严格的标准去执行。为了更好地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领导,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监管和审核。成立相关的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地区范围内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监督和协调。成立农作物栽培长效机制的调研组,在制定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考虑当地经济情况和环境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关系的加强,更好地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推广。

5总结

对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展开讨论,现阶段工作的开展表现为健全特点,未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日后应在技术的研究、应用上继续加强,确保实现各项技术手段的预期效果,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作者:张丽霞 单位:邢台市桥东区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马艳红.探析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J].种子科技,2016,(12):45,48.

第2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人才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73-0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1]。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的应用性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质量农业现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物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社会对农学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合格的农学专业人才,各高校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行业对农学专业本科生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立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多元化”两大现实需求,以“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个性化教育、系统培养”为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创新并建立了农学专业多元教学以及学生分类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投身现代农业事业热情和信心[3]。该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农学专业特点,在三年级时将学生分流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种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作为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作物栽培学教学如何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动,对于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教研组在教学上的一些探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根据不同培养类型,确定理论授课内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在三年级时将学生分流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种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两种类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同,拔尖创新型人才立足于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科技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而复合应用型人才立足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农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农业生产实践、直接服务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两种培养类型的不同,对作物栽培学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按照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物栽培学教学学时为48学时,复合应用型人才作物栽培学教学学时为32学时。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作物形态发育、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作物生产管理等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作物栽培学教研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着重于作物形态及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等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作物栽培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共性知识的教学,与作物生态学等课程配合,使学生深入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而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在教学中偏向于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杂粮等西北旱区广泛种植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措施,为将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物栽培学实验改革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我们也针对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坚持理论和实验教学相配合、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前提下,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分配。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强调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形态观察、解剖学特征、器官建成等的观测,使学生更加能够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增加淀粉含量测定、蛋白含量测定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强调大田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观测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杂粮等西北旱区广泛种植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长势,从田间苗情鉴定和分析、田间病虫害观测及防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品质快速监测等方面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进行深入了解,加深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管理的认识,更好的认知农作物生产管理措施,为将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课程的改革,使得作物栽培学的教学符合不同类型农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立勇,丁艳锋.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雁鸣,李存东,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7,(3):31-34.

[3]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12:50-5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rop Cultivation for Agronomy Bachelor Degree Unde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LIU Yang,ZHANG Bao-jun

(Agronomy College,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第3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作物栽培科学;微山县;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00-1

农业在微山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在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时,也有利的推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当前,在微山县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农业科技,成为解决微山县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而作物栽培科学正满足了这一需求[1]。

1 作物栽培科学的优势

作物栽培指的是使用优质农作物品种,对土地、肥料与种子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加以科学利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的转变过程,还受到生产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制约。

1.1 利于把握农时,因地制宜

农作物生产要受到光、热与降水等季节方面的影响,作物栽培科学有利于这几个方面的把握,利于掌握农时。另外,环境条件在农作物生产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基本环境资源在时间、地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还受到社会经济、生产条件与农业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因此,把握好作物栽培科学能够充分把握好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

1.2 处理协调好多类因素的关系

农作物生产和制约的影响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比如环境、生产措施等,因此,在进行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从作物栽培科学注重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兼顾,综合使用农作物栽培技术,处理协调好多类因素的关系,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2]。

2 作物栽培科学和农业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

2.1 作物栽培科学能够模拟农业生产系统

作物栽培科学上的模拟指的是,作物科学中引入系统分析与应用计算机之后的研究领域,其针对作物生育与产量之间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农作物生育动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模型,在计算机上对特定环境下的作物进行模拟,加以指导实际的农业生产。

2.2 农业科技进步将促进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

农作物的产量与农作物的品质主要是由农作物本身的遗传性与生理过程中的内在基本因素来加以决定的,其产量与品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生产环境、作物栽培基本条件、作物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来决定的。农作物栽培的任务,本质上是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农作物的遗传潜力创造条件。

3 作物栽培科学在微山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3.1 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

微山县农作物主要包含大豆、玉米、地瓜、小豆等。例如农作物栽培科学中的“春玉米套种大蒜技术”,要选取恰当的时间来播种,大蒜尽量选用紫皮大蒜,一般是选择5-6瓣的品种来作为蒜种,玉米品种一般情况下选用中单2号、掖单13号等,大蒜尽量实行早日播种,一般在日平均气温达到3摄氏度以上时,就可以进行播种。播种的深度控制在3cm左右,蒜株距之间的距离在12cm左右,一般选在5月初来进行播种,玉米株距之间的距离为30cm左右。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时候,大蒜应该做好三水一肥管理,而玉米则在5叶前后进行定苗。

3.2 农作物施肥技术得到大量应用

农作物栽培科学能够有效指导农作物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的基本技术,以期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比如“春玉米套种大蒜技术”中的田间肥水管理技术,对于大蒜应该进行“三水一肥”的管理,大蒜在4个叶子时,应该结合浇水亩施加硫酸铵30千克左右;在第二次对大蒜浇水是在大蒜在8个叶子的时候,促进蒜薹能够迅速抽出;在蒜薹抽出达20cm时,再浇第3次水,确保大蒜头能够快速加以膨胀。假如施肥出现不足的话,可以在第三次浇水的时候,再次使用适量的化肥。而玉米在长出5片叶子的前后就应该定苗。一般情况下,在每年的6月中旬左右,长到7片叶子的时候,每亩玉米追加硫酸氢铵25公斤左右。在玉米长到了14片叶子左右时,每亩施用70公斤左右,实行肥料与水并进,能增加玉米的产量,并且看土壤墒情浇好水[3]。

3.3 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应用,提高产量

农作物栽培科学中的地膜覆盖技术,在微山县得到大面积使用,其有效提升了土壤温度,尤其是春季低温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在白天经过阳光照射之后,10cm左右的土壤可以有效提升1-6℃。在进入高温期之后,假如没有遮阴的话,地膜下面的土壤温度在五十摄氏度左右,但在地膜表面有土时,其土壤温度只是比地温高1到5摄氏度左右,土壤潮湿的时候,土温比露地低1摄氏度左右。地膜覆盖所产生的增温效应由于地膜覆盖的时期、方式等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黄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黄瓜在微山县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微山县的栽培数量比较多,可以开展多季栽培,并且产量高、收效快。在微山县进行黄瓜地膜覆盖时,一般是采用温室或者是拱棚来进行育苗,在长到四片真叶时进行定植,比露地栽培早熟15天左右,产量提升在30%上。黄瓜在微山县除了春季进行地膜栽培技术之外,还在夏天、秋天与冬天等使用地膜覆盖技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夏天播种时,在播种前期地表温度较高,但是由于土壤潮湿,并不会出现高温危害,黄瓜秧苗在长到一定高度时,能够为地面遮阴,地膜起到了确保土壤适宜温度的作用,进而能有效保护秧苗。

参考文献

[1] 王加勤.浅谈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1,(6).

第4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无公害 农作物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178-01

目前,国家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食物安全与质量要求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的近几年中,始终在完善无公害栽培技术,并且根据需求对技术进行合理的开发,但是,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效不高,经常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研究无灾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时候,研究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信息,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对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2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问题

在对小麦进行无公害栽培的过程中,技术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技术人员缺乏经验,导致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其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对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分析,得知其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2.1 小麦农药残留问题

由于小麦在长时间生长情况下,一定会出现病虫害问题,所以栽培人员就会应用药物对其进行防治,虽然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效率,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小麦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这就是人们经常出现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此类情况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小麦的食用价值,还会食用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不利于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2]。

2.2 肥料使用的错误

在小麦栽培以及生长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人们经常会施加一些废料,虽然可以有效提高产量,但是,却降低了小麦的防疫能力,不能良好的抵御害虫,使小麦的营养价值低。另外,如果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施肥,还会影响土壤的质量,使小麦栽培技术的长远发展受到不良影响[3]。

2.3 土壤污染问题

我国近期工业发展导致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尤其在加快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小麦周围设置了较多工厂,在工程运作的时候还会产生废气废水,在排放的时候,很容易对土壤造成污染。同时,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垃圾,垃圾的随意丢弃,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小麦周围环境质量,这样,不仅污染了小麦栽培使用的土地,还无法有效的提升内部构造质量,对人们的食用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不能达到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应用的目的,并且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破坏影响[4]。

3 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对策

根据对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应用问题的分析,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制定完善的应用措施,为了保障小麦的食用安全,积极的探索无公害小麦的栽培方式,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以下几点策略:

3.1 修建种植场地

小麦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人们的食用质量,此类问题一直被人们关注着。由于小麦生长依靠的是种植场地,所以,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无公害栽培场地的建设。首先,做好选址工作。要求技术人员仔细考察周围环境,在确保环境较为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批准选址决策。其次,避免周围存在工厂或是污染较高的建筑项目,尽量选择一些干净场地,保证能够提高无公害栽培质量。最后,在确定地址之后,一定要阶段性的对土壤进行翻耕,避免出现影响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的问题[5]。

3.2 无公害小麦栽培品种的选择

在无公害小麦栽培过程中,品种质量是较为重要的,要想保障小麦的产量,就要利用品种质量控制工作有效增强小麦的防病虫害能力。同时,还要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次数,以便于提升环境的纯净度。优质的小麦,与当地环境、气候产生直接联系,技术人员一定要根据当地环境与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品种,制定完善的栽培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使用效率,还能发挥技术的优势,使小麦达到无公害的水平。

3.3 科学的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现象是较为常见的,管理人员一般都会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对其进行防治,但是,在防治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药物,导致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此类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所以,技术人员应该重视防治环节,提升小麦管理效率,只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使用。如果在小麦栽培的时候出现害虫,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寄生性捕食天敌对其进行无公害的防治,保证能够有效的提升无公害栽培质量。同时,避免农药的盲目使用,不可以喷洒毒性强的药物,减少农药残留问题。

3.4 金属污染土地的防治措施

土壤是无公害小麦栽培工作的依托,由于土壤中经常出现重金属类物质,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所以,要想更好的提升技术应用质量,就要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在执行无公害小麦栽培工作之前,应该做好土壤检测工作,然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将重金属物质搜集起来,最大程度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物质的存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还能增强小麦的无公害生长,以便于种植出质量较高的小麦,为人们提供较为良好的食品环境。

结语

目前,由于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经常出现问题,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对其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重视此类问题的解决,引进先进技术,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全面的掌握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要领。同时,管理人员也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不断的提升技术应用质量,改善小麦的无公害栽培环境,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佳春.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6,8(1):415.

[2]宋来芳.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4(10):28-28.

[3]田红琴.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6):93-93.

第5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引言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第6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左右。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的历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种菜和盆里养水仙等都是原始的无土栽培。但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需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只有7hm2,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发展到50hm2,2000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达100hm2左右,2005年我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hm2。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我国无土栽培方式主要有基质培和水培两种:

(1)固体基质培。主要是有机生态型基质培,还有基质袋培、立体培、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水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

3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前景,但其技术要求严、设施装备投入高,受我国生产、消费、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发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国外的生产模式。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研究试验,在推广应用中走出一条实用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土栽培之路。

3.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

由于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在试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利用本地资源: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化肥种类等的不同,做出灵活调整;还应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及气候特点,选择无土栽培的作物种类。总体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3.2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模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据研究,立体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为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要加强立体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3.3简化技术,循序渐进

无土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虫害控制、农业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其技术难度、管理的复杂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把特定的无土栽培技术总结、制定成简便易行的操作步骤,而农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适宜当地某种作物的某种无土栽培方式所需的营养液,农民只需购回特定的专用复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即可。先试验性探索,再大规模投入生产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均有类似的“指导”可循。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技能和水平。

3.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如成型的各种栽培槽、商品化基质、营养液的自动监控及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费用约为170元/m2,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不现实的。在发展无土栽培时应考虑成本的投入、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条件。因此,通过诸多方法和技术避开高投入问题是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3.5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第7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油菜;栽培模式;施肥现状;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65.4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8-1541-03

化肥在农业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投入[1]。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油料作物、蛋白质饲料作物和潜在的生物能源作物[2],栽培管理上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轻钾等盲目施肥的现象,完善栽培和施肥的管理模式,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3]。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机械化管理的应用,传统高成本、高投入的精耕细作模式(育苗移栽)受到了新时期省工、节本、增效等高效栽培技术的挑战,目前油菜的直播和移栽在各地均有一定的推广面积,但有关不同栽培模式下油菜肥料施用现状鲜有报道。在对湖北省油菜主产区农户施肥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归类分析了直播和移栽两种油菜栽培模式下农户肥料投入、油菜产量以及施肥经济效益等的差异,以期为今后油菜养分管理优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①农户基本情况;②油菜种植情况,包括油菜栽培方式、种植面积、品种、产量以及前茬作物种类等;③油菜施肥情况,包括肥料种类、养分比例、施肥次序、施用方法、肥料价格、施肥量等。2009年8月,按统一调查表采用问答形式对湖北省2007-2009年油菜施肥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调查方法是每个县(市)随机抽取1~2个乡,每乡抽取2~3个村,每村抽取4~6户,各县(市)被调查农户在地理位置、产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具有代表性。调查涉及湖北省36个县(市、区),共计917户农户,油菜总面积225.4 hm2。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1.2数据处理

农户化肥氮、磷、钾投入量根据包装袋上标识的养分含量进行统计。在油菜施肥量和产量的分析中,均以油菜种植面积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进行讨论。试验数据在Excel 2003中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两种油菜栽培模式有机肥和硼肥的施用比较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的物质基础,既是作物的养分来源,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能量来源[4,5];在我国农田肥料总投入中,有机肥承担着95%以上微量元素、85%~90%钾素和35%~40%磷素的补给[6]。硼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对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与稳定、碳水化合物的运输、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7];当硼胁迫发生后,植株生长发育异常,轻则影响产量和品质,重则导致大幅度减产[8]。

从调查结果看,油菜生产中农户不重视有机肥,油菜当季施用有机肥的农户占20.2%,其中,直播的农户占2.2%,移栽的农户占18.0%;与有机肥的施用相比较,农户对硼肥的施用较重视,施用硼肥的农户占69.3%,其中,直播的农户占29.1%,移栽的农户占40.2%。总体而言,有机肥施用明显不足,硼肥施用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但其中移栽油菜的有机肥和硼肥投入较大。

2.2两种栽培模式下油菜化肥的施用比较

目前湖北省油菜农户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以N、P2O5、K2O计,下同)分别为203.7、71.3和50.2 kg/hm2(表2),其中,直播油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186.2、67.6和43.0 kg/hm2,施用比例平均为1.00∶0.36∶0.23;移栽油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225.6、75.9和59.2 kg/hm2,施用比例平均为1.00∶0.34∶0.26。移栽油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比直播油菜分别高39.4、8.3和16.2 kg/hm2。

湖北省油菜生产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56.2、63.3和83.2 kg/hm2 [9]。调查结果表明,移栽油菜氮、磷、钾肥用量大于156.2、63.3和83.2 kg/hm2的农户分别占调查农户的70.6%、35.1%和17.5%,直播油菜氮、磷、钾肥用量大于156.2、63.3和83.2 kg/hm2的农户分别占调查农户的57.6%、47.7%和9.1%。可以认为,湖北省油菜生产氮肥施用量不是不足的问题,而是施用量偏高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磷肥施用量偏低,钾肥施用量明显不足,油菜种植农户,尤其是直播油菜种植农户多不重视钾肥的施用。

进一步分析表明,直播油菜氮肥用量主要分布在120~240 kg/hm2,但仍有17.4%的农户氮肥用量小于120 kg/hm2;磷、钾肥用量均主要分布在0~90 kg/hm2;不施氮、磷、钾肥的农户分别占0.4%、3.4%和27.3%。移栽油菜氮肥用量农户间差异较大,高于300 kg/hm2和低于120 kg/hm2的农户分别占14.0%和18.0%;磷、钾肥用量分布规律与直播油菜基本相似;不施氮、磷、钾肥的农户分别占0.5%、5.9%和8.8%(表3)。可以看出,湖北省油菜种植农户的肥料投入差异较大。

2.3两种栽培模式下油菜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比较

表4结果显示,农户习惯施肥条件下,湖北省油菜产量为375~4 200 kg/hm2,平均为2 191 kg/hm2;油菜产值为1 500~16 200元/hm2,平均为8 755元/hm2;扣除肥料成本后,油菜效益平均为6 771元/hm2;产投比平均为5.1。就两种栽培模式而言,移栽油菜产量平均比直播高7.5%(159 kg/hm2),产值平均高7.8%(663元/hm2),但由于肥料成本移栽比直播平均高22.8%(415元/hm2),故平均效益仅高3.7%(249元/hm2),平均产投比则低9.4%。

进一步分析(表5)表明,两种栽培模式下,油菜产量均主要分布在1 500~3 000 kg/hm2;效益主要分布在4 000~8 000元/hm2,直播的农户和移栽的农户分别占60.0%和59.9%,高于8 000元/hm2的直播的农户和移栽的农户分别占29.7%和23.5%;产投比主要分布在2.0~6.0,高于6.0的直播的农户和移栽的农户分别占33.6%和19.8%,低于2.0的直播的农户和移栽的农户分别占1.8%和2.1%(表5)。

3结论与讨论

1)湖北省油菜当季施用有机肥的农户占20.2%,其中直播的农户占2.2%,移栽的农户占18.0%;施用硼肥的农户占69.3%,其中直播的农户占29.1%,移栽的农户占40.2%。目前湖北省油菜农户氮、磷、钾肥用量平均为203.7、71.3和50.2 kg/hm2。其中,直播油菜氮、磷、钾肥用量平均为186.2、67.6和43.0 kg/hm2;移栽油菜氮、磷、钾肥用量平均为225.6、75.9和59.2 kg/hm2。农户习惯施肥条件下,湖北省直播油菜产量为375~4 050 kg/hm2,平均为2 120 kg/hm2;移栽油菜产量为499~4 200 kg/hm2,平均为2 279 kg/hm2。移栽油菜产量平均比直播油菜高7.5%,效益平均高3.7%,产投比则平均低9.4%。

2)油菜养分管理上应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大力普及硼肥;重视钾肥,科学施用氮肥,优化氮、磷、钾肥施用比例。

3)油菜育苗移栽是我国长江流域近30多年来推广应用的一种高产精细栽培技术,在农村劳动力紧缺的今天,生产成本较高,比较效益低[10]。从调查结果来看,即使不计算劳动力成本,肥料产投比高于6.0的油菜种植农户,直播的占33.6%,明显高于移栽的19.8%;如果通过提高种植密度等进一步完善油菜栽培管理措施,直播油菜产量可以接近或超过移栽油菜[11],肥料产投比将会大幅提高。因此,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南方冬闲田资源丰富的油菜生产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直播油菜的潜力巨大,这也是保障我国油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致谢: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农户施肥调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刘爽和肖冰两位同学参与了调查数据整理,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朱兆良.合理使用化肥 充分利用有机肥 发展环境友好的施肥体系[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2):89-93.

[2]王汉中.入世后的中国油菜产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2):82-86.

[3]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4] BASAMBA TA,BARRIOS E,AMEZQUITA E,et al. Tillage effects on maize yield in a Colombian savanna oxisol:Soil organic matter and P fractions[J]. 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6,91:131-142.

[5] SHEVTSOVAA L,ROMANENKOVA V,SIROTENKOB O,et al. Effect of natural and agricultural factors on long-term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in arable soddy-podzolic soils-modeling and observation[J].Geodema,2003,116:165-189.

[6]王激清,刘全清,马文奇,等. 中国养分资源利用状况及调控途径[J]. 资源科学,2005,27(3):47-53.

[7]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2-87.

[8]杨美,石磊,徐芳森,等.不同硼水平对双低油菜华双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6):1118-1122.

[9]李银水.湖北省油菜氮磷钾肥施用效果及肥料推荐用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第8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黄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设施构造;栽培管理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无土栽培研究组郑光华等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到1993年北京海淀区农科所有关科技人员加入研究,经多次试验总结制定出完整的技术方案,于1996年正式定名为“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该技术利用农业副产品及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营养源及栽培基质,是我国首创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新技术。

1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特点

(1)栽培的植物营养源大部分或全部来自农业副产品及废弃有机物质,资源丰富,能再生,为传统无土栽培从无机化走向有机化开辟了道路,不仅可解决土壤障碍问题及非农耕地开发农业生产,更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市场需要。

(2)有机基质是重要营养源,需加添的营养元素,可施用固态肥料,可省去营养液的配制及供应系统,故设备大为简化,较无机营养液无土栽培投资节省70%以上,在经济上为大量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营养供应可根据所需生产的农产品等级,施用不同类型的肥料,如生产绿色AA级农产品可全部施用有机肥,生产绿色A级农产品可施用有机肥加部分无机化肥。

(4)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设施的商品化,可加速推广该项技术,可使得该栽培技术更简明,施肥配方化,管理规格化。宜发展成工厂化、产业化生产,增加规模效益。

(5)该项技术应用于设施园艺栽培,可有效克服土壤连作障碍,生产特种、珍贵的花、果、菜,产品质优、高产,可达绿色食品标准,在瓜、果、叶菜类上均表现味浓纯正,外观形正色亮,仅用眼、鼻感官就可鉴别,产量一般比土壤栽培高50%左右,有些超过1倍以上。

2黄瓜无土栽培技术

2.1无土栽培的设施构造

利用日光温室,室内安装无土栽培系统,包括栽培槽、灌水设施、栽培基质。

(1)栽培槽。温室内北面留70~90cm作为走道,南面余30cm,用砖砌成南北走向的栽培槽,槽内内径50cm,槽连框高24cm(平放4块砖),槽间作业道40~60cm。也可直接在地上挖半地下式栽培槽,深12cm,两边再用2层砖垒起,在槽的基部铺一层厚0.1mm的塑料膜,膜上铺一层持水层,多用河沙,约3cm,河沙上再铺一层编织袋,上面填栽培基质。

(2)灌水设施。用自来水或建水位差的蓄水池,也可以用水泵加压的灌水系统,棚内主管道和栽培槽内的滴灌带均用塑料管,槽内的滴灌带2根。

(3)栽培基质。栽培基质在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有机质可根据当地易得的有机材料,如玉米秸、锯末、菇渣等;无机质可用河沙、煤碴等。有机和无机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如河沙∶锯末∶玉米蕊粉∶豆秸粉为1∶2∶1∶1,基质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药剂消毒或蒸汽消毒,每立方米加入3kg有机无土栽培专用肥、12kg腐熟的鸡粪,混合均匀后可填入栽培槽内,每茬作物收获后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

2.2栽培管理

第9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玉米;粪团育苗;移栽技术;高海拔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054-01

海子乡位于安龙县城的西北部,乡政府距县城64 km,海拔高度1 450 m左右,耕地中田少地多。玉米是海子乡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该乡人民的主要食粮,要解决好该乡人民的吃饭问题,搞好该乡的玉米栽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是一项重大课题。

海子乡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其所处的气候条件,要选择一项适合该乡玉米高产栽培的新技术。1997年,海子乡农业服务中心对10 hm2的玉米进行营养袋育苗移栽示范,品种选用89-2杂交玉米。协调了前茬作物(小麦)与玉米的生长季节,进行了适时播种、移栽,并科学配方施肥,在同等条件下比直播玉米增产效果明显,比直播玉米平均增产1 134 kg/hm2,1997年较直播玉米增产459.75 kg/hm2,比直播玉米提前16~20 d成熟。但是到玉米移栽季节时常处于干旱的气候条件,营养袋育苗移栽在取袋时易把土分散,从而影响移栽效果,操作起来也不太方便,广大农户还是不太接受。

1999年,全省各地掀起了玉米粪团育苗移栽的高潮。县委、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此项技术,在人力物资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玉米粪团育苗移栽面积超过60 hm2,平均单产为7 578 kg/hm2,完成了县委下达的任务,并得到了县委的表彰,农户也得到了实惠,在技术上又是一个创新,使广大农户乐意接受,它弥补了营养袋育苗移栽的不足,整套技术操作方便,省工省时,在移栽时粪团不易分开,苗的存活率高,充分利用了玉米的生长季节,促进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增长,是一项促进玉米增产的好项目[1-2]。

1育苗

(1)苗床的制作。苗床地选在土质肥沃、通风、向阳便于管理的地块,也可直接在移栽的地块选择。苗床采用的是凹穴式,以有利于保温保水。苗床宽1.2 m,长视其所需移栽苗数而定,但也不能过长,以免温度不均匀,发生烧苗现象。苗床深20 cm,要求平坦。

(2)粪团的制作。选用70%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加30%的细土拌匀,粪团土水分保持用手捏成团、手伸直轻落在地上能自然散开为宜。在粪团土准备好后,制作成鹅蛋大小,顶端打一指头大小、深度约2.5 cm的放种孔,并将制作好的粪团整齐排列在苗床内。

(3)播种。①种子消毒。选用优良杂交玉米种,并用强氯精进行种子消毒,通过种子消毒处理,可使播下的种子出苗快、齐、不感病,如需提早出苗,可以浸种催芽处理后再播种。②播种时间与播种量。播种时间由前茬作物的收获时间决定。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前10~15 d播种,每个粪团内播种1粒精选的杂交玉米种子,不要漏播,播完后在小孔上覆盖一层1 cm左右的细土,浇1次透水,加盖薄膜,压好膜边,在膜边覆盖一层遮阳物(遮阳物可用稻草或秸秆),在出苗时应加强水分管理。③幼苗期管理。当出苗达60%以上时,及时揭膜,加强水分的监管,如苗床发白,说明水分不够,应及时补充水分,保证苗正常生长所需水分。苗到2~3叶时抢晴天适时移栽。

2移栽

(1)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要求移栽地平、细、净、匀,为适时移栽作充分准备。

(2)适时移栽。待玉米苗长到2~3片真叶时开始移栽,这个时期移栽存活率高,缓苗期短。

(3)移栽方法。采用拉绳定点打窝的移栽方法,在移栽前一天把苗床浇透,以利于取苗,移栽时,用尿素300 kg/hm2、钾肥150 kg/hm2、钙镁磷肥1 125 kg/hm2作底肥,农家肥用15 t/hm2,若不足时也可适当少施,移栽时每窝1株,并使植株的第1片不完全叶朝同一方向,并与行间垂直,浇足定根水,最后覆土,在移栽时不要使肥料与粪团接触,以免烧根[3]。

3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移栽后返青前进行查苗补苗,保证苗全、匀、齐、壮。结合中耕除草施提苗肥,用尿素300~375 kg/hm2即可,加强病虫防治,这一时期主要为害玉米的有小地老虎、蛴螬,可用辛硫磷对水喷雾防治。

(2)中期管理。培植壮株,在玉米拔节前结合中耕除草,用尿素300 kg/hm2进行壮秆,在大喇叭口时追施尿素600 kg/hm2,促进后期的玉米穗大粒多。

(3)后期管理。主要是病虫防治和培土,这一时期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黑穗病,可用百菌清、农用链霉素、三唑酮对水喷雾防治,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虫,可用杀虫双水剂或颗粒剂、80%敌敌畏、杀虫王对水喷雾防治,如在后期出现早衰现象,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促进籽粒饱满,并进行培土,防止倒苗[4]。

4适时收获

在95%的植株进入腊熟期后,抢晴进行收获,以增加商品价值及经济价值。

5参考文献

[1] 张其茂.不同育苗和栽培方式对紧凑型玉米的综合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1997(6):31-33.

[2] 赵庆丰,肖昌智,赵永建.威宁县玉米种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47-50,5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