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母亲与我作文精选(九篇)

母亲与我作文

第1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我和妈妈有很多不同的关系,我和他的生活上其实母女又是朋友,又像是相处了很久的老友,我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是母女的关系,从我孤苦伶仃的那一刻起,他便开始负责任照管我,他用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我的身上,他每天都大家尽力的保证着我的安全和健康。他教会我写字读书,也教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我做错事情之后他就会教育我,告诉我应该怎样正确的处理这件事情,让我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在生活中做一个更有礼貌更有情商的人。妈妈对我的教育意义是很大的,他不仅教会了我文化知识,还教给了我很多在生活上的人际交往技巧和一些人生道理。

有时候我跟妈妈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妈妈经常就像我的朋友,国家生活中有什么烦恼和烦心事都可以向他说,我可以向他毫不顾及的净土,这些事情他是我很重要的倾诉对象。如果我在生活中看到有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也会讲给他听,跟他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和喜悦。或许对于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母女来说,并不能毫不顾忌的倾诉和分享事情,但是我和妈妈就是这样的存在。我们就像彼此的朋友,可以很好的相处。同样的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困境也会分享给我,我也会给她做一些安慰,在生活中遇到开心有趣的事情,妈妈也会跟我一起分享,我们经常一起分享快乐和难过。

我和妈妈又像是老友,我是她的贴心小棉袄,他就是我的人生导师,在生活中妈妈经常会遇到很多难题,而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我可以用小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于是我就会以幼稚单纯的眼光来分析妈妈说的话,这样无疑会给妈妈带来一些快乐。而妈妈作为成年人比我更有阅历经历的更多,所以在有些事情上我也可以询问他的意见,让他给我出主意,我们就像是老友一样一起分担忧愁,一起解决问题。

第2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临泽县新华中学七年级(1)班 康晓梅

又是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雨,我站在廊檐下发愁,想找几个“难兄难弟”做伴,可过了一会儿,大家就走的差不多了,因为家长们一个个都送了伞来。

“你怎么不叫你妈妈来接你呀?”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只是微微一笑。

“她那么矮,我才不会让她来丢人现眼呢!”

我的母亲确实很矮,身高只有1米38。而在小时侯,我却觉得妈妈很高。因为上课时,我总想透过窗看别的同学上体育课,却总是够不着窗的高度。而妈妈每次来看我,那张脸总可以出现在窗子中间。在那时的我看来,妈妈就是那能吃越过高墙上树叶的骆驼,而我则是那只只能吃墙角下的小草的小羊羔。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直觉告诉我,我比母亲高,而身边的同学却比我高。我为此,受过别人的挖苦与白眼,也常常怨恨母亲太矮了。慢慢地我不想让我的同学看见我的母亲。因而我会找很多的理由不让他到学校。

雨还下着,我默默祈祷雨快点停, ,祈祷妈妈别出现。可是上帝却总在捉弄我。我看见我那一位不够一米四的母亲正匆忙的寻找她的女儿,可作为她女儿的我却有躲闪的冲动。

在妈妈看见我的一瞬间她并没说什么,可我觉得我却已经被她看透了。我似乎感觉到我的心已被她锐利的目光挖了出来。我拼命去遮掩,却还是不小心把心里所想的泄露了出来。我什么也没说,掉头就跑。虽然我知道妈妈已离我很远,但仍然感觉到那追过来的目光针般刺着我的心。我的耳朵像着了火烧得热得烫人。雨点大滴大滴地落下,我的眼泪与雨水融为一体,在脸上不知方向地流着。

当浑身湿透的我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时,妈妈却奇迹般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递过一条热毛巾。我终于还是病了,躺在床上的我,无意间发现母亲又一次比我高了。她坐在我的床头,离我很近很近,我却不敢看她的眼睛。我偷偷拭去眼角的泪,不想被妈妈发现。

第3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无处不在的母爱

由于从小生长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冰心切身感受更多的是祥和的亲情之爱和深切的母性之爱。母爱是冰心生命深处最真切的体验,是冰心毕生歌颂和追求的主题。同为“五四的女儿”,和庐隐笔下“新女儿”与“旧母亲”之间剧烈的母女冲突不同,冰心与母亲的关系永远是和谐的、完美的。在《繁星・八十》中,冰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母女图:

母亲呵!

我的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

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这样的母女正是女性主义者在“母亲的花园里”追寻的最理想化母女。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永远是女儿的避难所,是最坚实的依靠,“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往事一》)③冰心笔下,母亲不仅是风雨来临鸟儿归巢时的偎依,而且是忧伤时“灵魂的安顿”(《繁星・三三》),最后,要抛弃心外的湖山,归依母亲,与母亲融为一体(《春水・九七》)。

在母爱的这种独特经验下,冰心感受到了自然的母性情怀: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繁星・一零二》)

由此,“自然之爱”是“母爱”的表现形式,“自然”即“母亲”的化身,“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自然”又与“母亲”融为一体,“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零五》)冰心试图向我们传达她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母体,就是回归生命,母亲则是生命的起源。

而自然的本质是纯真,纯真的最好体现只有“婴儿”,“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可爱的》)在孩子身上,冰心再一次印证“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冰心笔下的“童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作家直接讴歌儿童纯朴、率真的天性,如《繁星・四三》:

真理,

在婴儿的沉默中,

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另一方面,作家通过“孩子”这一形象寄寓自己的“母爱”理念,“孩子”只是“母爱”表现的客体。她的“孩子”形象以“童真”的形式,却如母亲般成熟地给予人们生存的理想和信心。譬如在《超人》中,十二岁的孩子禄儿的深夜,使“冷心肠”、信奉尼采“超人”哲学的青年何彬从没有爱的孤独生活中产生了对过去尤其对慈爱母亲的追忆,从而震撼了未泯的善心。如果说何彬对禄儿的帮助“里面不含丝毫的爱和怜悯,不过是拒绝你的,拒绝我的母亲,拒绝了宇宙和人生,拒绝了爱和怜悯”(《超人》),那么,他灵魂的真正复活、爱的最终实现则始于禄儿成人般理性的一封信:

“……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

“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超人》)

禄儿成为何彬母亲的现实体现者,引导何彬完成了成长的道路。《最后的安息》中,城里小女孩惠姑对素昧平生的乡下小姑娘翠儿的同情与关爱,也是建立在一种“母爱”式的情怀上。同样,在《世上有的是快乐与光明》中两个在海边玩乐的孩子,之所以能让一个在社会现实中绝望寻死的青年放弃走“那条黑暗悲惨的路”,源自他们身上对他人具有的母亲特征的关爱和智慧。这类“小母亲”形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桔灯》中,仍然依稀可辨,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处在迷惘中的人们。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童真、自然,在冰心的爱心文学体系中,其实都是冰心“母爱”意象的延伸。④在这个三位一体中,冰心以“母爱”为核心探寻永恒的存在,在自然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母爱”中,“世界便是这样构造起来的!”(《寄小读者》)

“母爱”的文化资源

正如吴文藻所言,冰心是一个“新思想旧道德兼备的完人”⑤,她的“母爱”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中。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崇孝道、重秩序,“在这样一个差序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内及外、由下及上、由母及父的。”⑥母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秩序的象征受到格外尊崇,如剜肉救母、沉香救母,以及佛教中目连劈山救母等即为古代尊母、孝母的极端体现。在这里,母亲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而是源于儒家文化“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祭祖、拜祖意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⑦所以,在“凯风”⑧般母爱情怀的沐浴下,孟郊《游子吟》唱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子深情。究中国儒家“尊母”文化的内在原因则在于,母亲在“相夫教子”的功能上潜在地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在一定意义上传达了母亲在国家人才培养和个人成长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从而建构了国家、社会的秩序。正是基于这一点,近代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提出了“强国保种”论,近代妇女先驱吕碧城、何香凝等提出了“国民之母”论。冰心作为一个女性,无论在温儒敦厚的母亲杨福慈身上还是在自己的切身生命体验中,都感受到了中国母亲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并将其推广为民族的推动力量,尤其为个人得以拯救的源泉。

“母爱”的政治资源

如前所述,由于母亲在文化建构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解放妇女的目的之一就是欲通过受教育的女性培养救国救民的下一代。在此背景下,解放妇女、歌颂母亲,就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无论在男作家笔下还是女作家笔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学者夏丽(Sally Taylor Lieberman)在《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The mother and Narrative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8)一书中指出,“母亲”在20世纪早期的作品中“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形象代表,她代表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现代知识分子想象的、在理想社会中心的人际关系”,“这个理想化的母亲实际上是构想中的中国现代性的中心形象”。⑨

如夏丽所述,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男女的“自然性”深信不疑,“母爱”被看成“最自然”的爱,是未来“自然而正常”的社会基础,与中国传统社会人为的、虚假的人伦关系格格不入。所以,“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她是种族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化身,她的爱为创建有人格的人和现代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她将正确地抚育未来中国民族的建设者”⑩。

在男作家笔下,“现代儿子”在同“传统父亲”反叛的同时是对“母亲”的迷恋,对从压迫的家族关系中解放妇女的强烈呼唤。夏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产生了史无前例的“俄狄浦斯”故事,如陈白尘的《报仇》、庐隐的《父亲》、茅盾的《动摇》、曹禺的《雷雨》等,基本情节都是儿子爱庶母。

在五四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冰心一方面响应着时代的号角,赋予“母亲”新时代的特色,一方面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无所不在的大母精神。这个母亲是“新母亲”,“除了治家”外,她有“现代人的头脑”,“对新文化运动感兴趣”,“对于政治也极为关心”。(《关于女人・我的母亲》)“新女儿”见到了“新母亲”,如同鱼儿见到大海,是母女一体、神人合一的境界。

“母爱”的宗教资源

冰心对母亲的歌颂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最终上升到了。钱杏对冰心的母爱进行了经典性升华:具有为生命立基的唯一性、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灵魂奔趋的神圣性、分担苦弱的救世性。11据此进一步认为,“冰心话语中的母亲,不是人间母亲,而是神圣母亲。她是上帝,是基督,是弥赛亚。到此,冰心爱的诗学中的爱是母亲,母亲是爱,就转化为了:爱是上帝,上帝是爱。”12母亲成了冰心心目中的神,成了冰心的上帝。“又试问鸿蒙初开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这些人造的制度阶级?遂令当时人类在母亲的爱光之下,个个自由,个个平等!”(《寄小读者十二》)这里自由、平等的鸿蒙之初是《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万物之时的隐喻,母亲就是上帝。她创造生命,“谁无父母,谁非人子?”她无所不在,和谐的自然、纯真的婴儿都是母亲在场的体现。她就是“爱”,“上帝创造了她,就是叫她来爱,来维持这个世界。她是上帝的化工厂里,一架爱的机器。”(《〈关于女人〉后记》)而“爱”就是上帝,就是基督。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和上帝像乱丝一样彼此无法解开,因为母亲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母亲:

太阳怎样的爱门外的那棵小树,母亲也是怎样的爱我――“母亲”?这两个字,好像不是这样说法的,只是一团乱丝似的。这乱丝从太初就纠正了我的心;稍微一牵动的时候,我的心就痛了,我的眼睛就酸了,但我的灵魂那时候却是甜的。这乱丝,世上没有人解得开,上帝也解不开――其实上帝也是一团乱丝,母亲也解不开。(《疯人笔记》)

由此可见,冰心所赞美的母亲与宗教的上帝之间所反映的是一个母系宗教的问题。13从女性主义神学的角度看,冰心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歌颂母亲,乃是因为母亲是上帝的一个维度、一个位格,换句话说,就是上帝是一个母性的上帝,歌颂母亲即是歌颂无所不在的上帝、歌颂无所不包的爱。

小结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母亲既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者,又无意识地以自己的身份延续了父权制度。冰心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立足于时代,并且遵照自己的生命体验,深切歌颂母爱的伟大,既超越了时代,又体现了中国女性解放的特色。当经历近百年的西方女性解放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进而提出“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冰心平凡的伟大!

注释:

①阿英:《谢冰心》,载《冰心论集》(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②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1951年,第75页。

③本文所选冰心作品均出自卓如编《冰心全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④丹娅、晓燕:《冰心“母爱形象”之探》,《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⑤卓如:《冰心全传》(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⑥dongguozheng.省略/post/142/20292,2006年5月14日。

⑦出自《诗经・蓼莪》。

⑧出自《诗经・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凯风”、“寒泉”成为古典文化中“母爱”的象征。

⑨⑩参见沈睿:《她者的眼光――两本女性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一世纪》,2002年2月号。

11黄英:《谢冰心》,转引自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第234、248页。

12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13王学富:《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

第4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一、创设情境,架设情感的桥梁

很多孩子虽无长期与母亲离别的经历,但不少人或外出旅游,或外出活动,都有暂别母亲的体验,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桥梁。新课导入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叙心声,谈感受。继而引导:①母亲是我们的保护伞,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中的不少人,肯定有过与母亲暂别的经历,起先你可能没什么感觉,然而用不了三天,你对母亲思念就会日趋强烈,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回忆离别情感,抒发思念之情。②课文《怀念母亲》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思念,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感受,走近作者去体会。

二、自读课文,理清情感的脉络

先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接着默读思考:课文中“母亲”的内涵是怎样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作者去城里居住,思念家乡的母亲;作者去德国留学,思念家乡母亲和祖国母亲。再细读课文,画出写怀念母亲和祖国的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弄清作者是怎样凭借对事情的叙述,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这种情感的。

三、走进情境,感受情感的真挚

1?郾感受身居城市对母亲的怀念。过早地离开母亲,后又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使作者深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使他“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城中对母亲的怀念,可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细读深思,想象情境,具体感受: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①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很小离开母亲,很少见到母亲。)②六岁离开母亲,曾回家两次,几天后就又离开,你能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吗?(分别的依依不舍,母子的浓浓深情。)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①仔细读读这段话,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痛不欲生的场景,感受对母亲的怀念。)②推想作者没能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理解作者“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的原因。

2?郾感受身居国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国内到了国外,作者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主要是借梦境折射、日记表达、散文抒发的。可引导学生在想象梦境、阅读日记、欣赏散文中去体会,去感受。

(1)“梦境”中感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的生母”与“祖国母亲”频来入梦,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①“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描述梦境吗?(母亲或是询问饮食起居,或是关注学习生活;作者或是问候生活状况,或是叮嘱保重身体。)②祖国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情境吗?(想象作者在祖国的生活,梦中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体会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关爱和希望,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2)“日记”中体会。身居国外,别离故乡,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如影随形,文中的4个日记片段,相隔仅13天,足见作者的思念是何等强烈,何等急切。可引导走进情境,细心感受,用心揣摩。①身处异国,漂泊他乡,作者常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从日记片段可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可引导细读日记,画出写景、写人的句子,体会怀念之情的真切。②对写景句子“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可引导阅读想象,叙谈感受。(由暗夜的朦胧,雨天的阴晦,想象心中的惆怅,游子的孤独,感受此情此景下,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③对房东太太的描写,可引导自读思考:这是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作者有什么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房东太太的“高兴”和“沮丧”,感受天下慈母心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感受儿女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由作者的“想起”和“想哭”,感受天下游子情:对母亲的思念和挂念,感受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④感受怀念的甜蜜。日记中这样叙述:“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怀念之情的真实表露,为什么“凄凉”而又“甜蜜”呢?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可这样引导:如果是你,孤身一人到国外求学,肯定也有很多时候思念祖国的家乡,思念亲人和朋友,哪些时候呢?(明月高悬,清风徐来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逢年过节,千家团圆时;生活不顺,遇到坎坷时……)你能想象某个时候思念母亲、思念朋友、思念祖国的情景吗?(盼望朋友会聚,问候家乡母亲,想念祖国母亲,盼望早日归国……)为什么“我”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山水阻隔难相见,时空阻断难会面,孤独与忧伤中感到凄凉;山水阻不断思念,时空隔不了怀念。想象中的会面,幻想中的团聚,能消除自己的孤寂,给自己带来慰藉;能消除异国的惆怅,让自己感到甜蜜。)

(3)“散文”中体察。白天难以归国,难见母亲,难遇朋友,作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可见,《寻梦》是怀念之情的集中体现:“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奇妙的梦境,给作者诸多的寄托;梦境的破灭,让作者无限的惆怅。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反复体会,想象与母亲相见的神奇梦境,感受与母亲相见的无限幸福。继而引导讨论: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具体描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四、创设情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课文最后一段,交代了空间距离的变化与母亲内涵的变更,在国内,只怀念一个母亲,在国外,怀念中又增添了祖国母亲,且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伴随他在欧洲度过了十一年。教学时可让学生朗读体会其中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表述:同学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回归祖国、回归家乡的时刻,盼来了投入母亲怀抱的时候,如果你就是作者,登上了归国的轮船,站在甲板上,遥望东方,对着自己的母亲,对着自己的祖国,你有什么想说呢?――叙述心中的话语,表达真切的思念。

第5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这节公开课效果还不错,得到了校领导和评委老师的好评,我知道那是领导对我的鼓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阅读,使课堂充满活力呢?本课的教学,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这篇课文重点讲述了“我”与母亲的对话,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课文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反复朗读课文后,文中的三个“没想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使学生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呢?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后,发现文中的三个“没想到”是引导学生走进母亲心灵的关键词句。于是,我以“没想到”为本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母亲对话,走进母亲那伟大的心灵深处,领悟母爱的伟大。

课堂上,我抓住“没想到”这个文眼,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交流展示中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心灵的高大。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让听课者啧啧称赞。课堂上,我与学生这样交流着:

师:“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我没有想到。

师:作者没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几处“没想到”。再自由读一读。

师:从母亲的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1:身体瘦小生2:虚弱

出示句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从“竟然”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意思?

生:出乎意料,责怪自己对母亲太不关心了。

生:我真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出示句2: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你们想象一下,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

生1:母亲累的满头大汗。生2:母亲翻山很困难。

师:是啊,母亲为了家庭,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

师: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生1: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生2: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师: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师: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这节课上,虽然学生对课文的体验感悟还不深刻,但我觉得他们的发言是发自肺腑的,是真情的流露,一点儿也不做作。这样的交流领悟才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基础上的有效对话,才能实现学生心灵与文中母亲心灵的碰撞交流。

仔细审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以为:探究,必须找准文本切入点。

第6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 灰

刘心武

父亲猝然去世,蓉娜竟没有马上飞回中国奔丧。亲友们去安慰她母亲时,有的就不免啧有微词。但母亲却非常旷达。母亲理解并谅解她。适逢一家大公司约定蓉娜去面试,那是她实在不能放弃的机遇。父母含辛茹苦,满怀期望,将她送到大洋那边深造,好不容易获得了学位,经过几番曲折,终于有被这家大公司录用的可能,若放弃最后的面试,那就等于将那职位拱手让给了另一位竞争者。她知道从最初的十几个面试者中,最后筛得只剩下他们两个,而那一位并没有再被约会,只被告诉——“必要时还会联系”,如果她回国奔丧,公司就必要那一位候补者了。

获得了那薪酬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人家干出了个样儿,父亲辞世三个月后,有了假期,蓉娜这才回到北京。扑进母亲怀里相拥大哭后,她问母亲父亲有什么遗言,母亲告诉她,父亲曾说,蓉娜先在那边获得工作经验是好的,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她本来想跟母亲说,父亲既然已经辞世,那等她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接过去,让母亲享享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母亲捧着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她没说什么,但是母亲已经看明白女儿想的是什么。她也望着母亲的眼睛,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即使回来,也是以外籍身份在外国公司驻华机构里做事;母亲永远不会认同她的这一选择,但母亲又深刻地意识到,她已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命,必须尊重她,跟她做朋友。

蓉娜父母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许多磨难,晚婚晚育,母亲快40岁才剖腹生下她。20年前,她还没上小学,那时候叫落实政策,父亲所在机构分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给她家,结果其中两间都成了书房,到她漂洋过海去留学时,家里就到处堆满了书,现在回到家里,连原来她住的那间屋里也全是书,她更感觉是进入了一座图书馆。她对母亲说,父亲仙去,您退休多年,为什么不处理掉多余的书报杂志呢?母亲说已经分几批赠给了郊区学校,现在你看到的,哪本也不是多余的了。

蓉娜去翻动父亲的书架,有的书其实很多年都没使用过了,上面有陈年老灰。母亲的藏书也有这种陈灰。她问,为什么不雇小时工来清理清理?母亲说请过的,他们大都也很愿出力,但从书里抖落出纸片,见发黄薄脆,立刻扔掉,你父亲从垃圾袋里拣回来,已经无法补救——母亲说出那纸片文字的落款,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她说,你们多嘱咐,让小时工处理任何东西前都问一声,不就行了吗?母亲举出更多例子,防不胜防,如用吸尘器吸坏了线装书、用湿抹布擦脏了大画册……她又与母亲对视。母亲看穿她要问“那陈灰下的东西都留着给谁”,她看穿母亲想说“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母亲叹了口气,仿佛也在替父亲叹息,叹息的是她虽有了一个那样的可融入西方社会的前程,却很难再接续那些被陈灰覆盖的本土文化遗产。她也叹了口气。她意识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她所供职的跨国公司可以给她带来很不错的物质生活,还有西方一般水平的文化享受,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乐趣,但是要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接收父母想要她接续的那份本土文化却很难——尽管双亲收藏的书籍里也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以及一些西文原版书,但就连那书上的陈灰也仿佛在告诉她,那到头来还是中国本土的、在广泛吸纳中发展着的、需要下一代去承传的文化。

蓉娜回那边去了。她没有告诉母亲,也不想告诉任何其他人,她用小首饰盒装去了一些父母藏书上的陈灰。哪一天,谁,会来非常小心而且不出纰漏地扫除那些陈灰,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实质上继承下北京家里的那一份文化遗产?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有运到,她将那只小盒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就有父母的眼光射过来。

(选自《刘心武·感悟平常心》,有删改)

文中第二自然段写母女就家庭未来所作的沟通和交流,表现出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感情倾向的能力。要体味出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自我感知与深沉思考,在答题过程中须立足文本,不能超出文本而随意去答。答题时要根据具体的句子内容去推知作者的感情倾向。“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接过去,让母亲享享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等,只要细心寻找,对这些语句进行推敲,透过它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意,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然后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1)对坚守传统文化的蓉娜父母的赞美。(2)对母女之间深厚的爱、理解与默契的认同。(3)对两代人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文化传承遭遇困境的担忧。

【阅读指导】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指作者对文中人与事的观点与态度。评价作者的感情倾向,体现在文章中主要是指两点:

一是文章所运用的材料。

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感受和思想倾向。

“评价”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主观的表达,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与赏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了高层次的要求。

在对作者的感情倾向的概括鉴赏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寻找关键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文章的文眼,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比如在巴金的《小狗包弟》中,作者在文末点明“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作者的感情倾向不言而喻。

二是深入揣摩语言的内涵。理解、体味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语境意义、特殊含意、言外之意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作更好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载体的。有些话根本不需要说出,但是作者的感情倾向已很明显。比如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无话可说,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作者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

三是体会文中所述事情体现出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他对对象的态度,他的好恶是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的。比如在巴金的《小狗包弟》中,“我”“听见包弟尖声吠叫,就胆战心惊”“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写出了作者在“”中,不知如何安排包弟的忧虑心情。

四是整体感知。明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评价感情倾向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写作的主要意义和目的,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获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就能很好地领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五是评价具体客观。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写人叙事散文的实际内容,也就是说要立足文本,避免离开作品去分析,思想要客观正确,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具体评价时,要注意结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实际,等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考量,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角度,科学的思维来分析。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堂在上

王延辉

去冬至今冬,在乡下待了一年。不得近侍母亲,只匆忙回家望过几番,除此唯于梦中相见相慰。而梦有吉凶,便吉梦怕反,凶梦疑真,好梦坏梦,总难释怀。就常寄钱寄药,常寄语,但内心总难消停。

从乡下返回不几日,速速接了母亲来。母亲已近80岁,脸面上倒无多大变化,只是腿脚更加不利索,反应愈发迟钝。母亲老了。我的心掠过一阵悲凉。

母亲一辈子生了9个孩子,活了我们姊妹兄弟7个。如此不停地辛勤劳作,晚年就见了后果,尤其以肾为甚。搀母亲去卫生间时,母亲怕摔倒,总用一只手将我的手腕攥得极紧。便想起那年我患“百日咳”,咳得一张脸成了大头娃娃,是母亲背着我往来医院,两只小脚颠簸着母子100多斤。那时,母亲总用手将我勒得极紧,怕摔着我。

如果母亲一时走不及,就得拿便盆来接尿。执盆片刻,又想象儿时让母亲把尿的情景——母亲现在再也无法在儿子面前讳忌自己的身体了。人生果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吗?

为母亲备水送药之际,常想起有次放假回家,陪母亲去医院。一路上母亲直说有个女医生对她如何如何好,去了一定找她看。不料,到了医院,母亲的微笑却遭到了一脸的冷漠。当时,我简直不敢直视母亲的尴尬,只一个心思地想杀了那个女医生。如今想想,人家也没大错,也许人家对每个患者都有意无意地很和蔼或很冷漠,也许这要看情绪。那位女医生,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病人一个笑脸,该是何等的功德无量,尤其对母亲这样一个不忘别人半点好意的人。

20年前来济南就职,家离车站太远,母亲只送我出家门。但在那之后的许多日子里,母亲则总站在哪个位置上,盼我想我,恨不能我一步就能站到她的面前。如今,目睹母亲日渐衰老,想到母亲将永远走出家门的那一天,想到那时盼母想母的位置只能画在心里,所有的劳顿疲累遂全如轻烟散尽。

传说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某天写得正上劲,其母送饭,见他无暇回顾,就把饭搁在一边悄悄离开了。母亲去世后,他每忆及此事,辄悔恨难消,自责一生一世愧对母亲,并把此心情写进了《三国演义》的后记。初听这个传说时还年轻,品不出滋味儿。如今,才算体味了个中的悲苦。于是,我时时提醒自己:不管你做的是何等锦绣文章,与母亲之于你的创造相比,都一钱不值。那么,为了母亲,你当在任何时候放下所有的事。否则,你定将悔恨终生。

(选自《祝你幸福》)

文章表现了儿子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7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15月--日是今年的母亲节。全省各级妇联围绕“传承美德·共议家风”的主题,把“母亲节”纪念活动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结合起来,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原盛开”活动结合起来,与和谐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母亲节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母亲、热爱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良好风尚。

一、广泛宣传,树立好风尚

各级妇联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通过报告、演讲、座谈、联欢和文艺演出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母亲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母亲对家庭、对社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在全社会大力倡扬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歌颂母亲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学习优秀母亲、争做优秀母亲的浓厚社会氛围。省妇联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祝福短信190万人次,为全省广大母亲送去了一份温馨的祝福。省妇联以在学校、农村举办“传承美德共议家风”母亲节、喜迎“母亲节”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原盛开”活动、庆祝“母亲节”暨“最美家庭”表彰会以及慰问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等主题活动纪念“母亲节”。海北州妇联在全州范围内发放《感恩母亲孝敬母亲关爱母亲——海北州妇联2014年“母亲节”致全州广大家庭的倡议书》,同时在电视台播出。门源县妇联举办了“喜迎母亲节”广场舞比赛,展示了各族群众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组织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师生开展了“感恩父母孝行天下”主题活动。海南州妇联协调海南手机报平台,于5月8日至5月10日期间为全州万名用户发送慰问短信,为母亲们“送祝福”。

二、形式多样,歌颂母爱

各地妇联积极协调相关单位,通过举办征文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诵读国学经典、青少年制作爱心卡片送母亲,在全社会唱响了母爱颂歌。省妇联、城西区妇联、城西区教育局联合在五四小学举办“传承美德共议家风”母亲节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五四小学三年级1班全体师生和家长及省妇联、城西区妇联、城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近200人参加了主会场的活动。同时,五四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为妈妈表演一段节目、制作爱心卡、书写赞美母亲的粉笔字展示。省六一幼儿园开展了“温馨五月情,感恩在我心”主题活动,全体大班幼儿通过在超市里为妈妈挑选喜欢的节日礼物,自主购物和付款的过程体验;中、小班幼儿通过自制贺卡及手工作品,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和感恩之情。省三毛幼儿园在全园开展了“爸爸妈妈我爱您”主题感恩教育活动会。以角色互换“今天我来当爸妈”的形式,来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伟大,让孩子们学会了理解父母,真诚地去体贴和关心别人。刚察县妇联、互助县妇联通过举办故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交流文明家风、晒家庭幸福照,表彰“好媳妇”、“好婆婆”,邀请“最美家庭”代表就自己的事迹进行宣讲,勉励广大妇女树立文明家风,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为“美丽乡村”的创建贡献自己的力量。海西州妇联、尖扎县妇联分别在城镇举办“学会感恩、走向成功之路”、“女性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专题讲座,在乡村举办“美丽女人·和谐家庭”大讲堂,进一步提高妇女的文明素养,以女性的仪表美、言行美带动家庭的文明礼仪,以家庭的温馨美好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果洛州妇联结合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妇联组织深入乡镇、社区、牧户家中,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开举办了“温暖五月情·感恩母亲节”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感恩母亲、感恩祖国的良好氛围。德令哈市妇联协调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在河东滨河路社区、河西朝阳路社区开展了“母亲节”送健康服务活动,为100余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免费妇检。大通县朔北乡各村推选出的10位巧手妇女进行了家庭厨艺大比拼活动,以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赢得了评委及观众的好评。

三、爱心慰问,传递温暖

海北州各级妇联上下联动,在全州范围内慰问了124户困难女工、贫困母亲、“两癌”患者和孤寡老人,送上了价值近5万元的母亲邮包、棉被、米面油等物资,带去了妇联组织娘家人的温暖和关心。海南州妇联携手州总工会、州红十字会,走访慰问了17户非公企业特困母亲,送去奶粉、棉被等价值2万余元的慰问品、慰问金。黄南州妇联、同仁县妇联为46名社区贫困母亲代表发放了母亲邮包,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城北区妇联对工作在超市、环卫、学校等一线的30名优秀母亲代表进行了慰问。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妇联开展了“关爱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为5位孤寡老人免费办理了公交老年IC卡。

“母亲节”活动的开展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而且丰富了广大参与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女性、尊重女性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2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三道沟小学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书画展览活动,活动也邀请了家长参加。希望通过画展的形式表达一下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次活动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感恩方面作了投资,每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生,让孩子通过手工、绘画表现一下对母亲的感恩和敬仰之情;二是在情感交流方面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在闲谈中说说各自做母亲的快乐,起到了分享的作用;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浪漫的氛围中进行的。通过活动,使每位母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了身心的暂时调节,在休闲中凝集了人心、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位。同时让孩子和母亲有个心灵的沟通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分别利用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作品不但构图饱满、颜色鲜艳、主题非常明确。

这次书画展,本着以提高书画爱好者的书画欣赏水平及创作水平;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广大同学的艺术情操;促进学校的文明建设为宗旨,为丰富学生生活,营造学院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收效上卓著。突现心灵之果,增强思想交流,体现新一代学生的风貌。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会把我学校的美术教育更上一层楼,把,美术活动搞的有声有色。

总之,这次活动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成功的把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3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明感恩知感恩。

此外,为了使感恩教育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学校各班在4月30日分别举行了“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的主题队会活动。容桂街道关工委的8位老领导也应邀到我校参加了这次主题队会。活动中,关工委各成员对我校在感恩教育工作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学校感恩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非常切合学生实际,有实效。顺德两家知名的媒体也对我校进行感恩主题队会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详见5月5日《顺德教育信息网》、5月11日《珠江商报》和附后的照片、光碟资料)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员、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我校20--年“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现在的学生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宠爱集于一身,尽享荣华富贵,而全然不理解父母的辛劳,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家人无私付出认为是天经地义……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扁滘小学2015年“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中根据德育生活化的原则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对感恩做到知行统一:

1.进行感恩专题黑板报评比:我们在感恩教育活动月中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感恩的书籍,并让他们将读后的感悟以黑板报的形式出版了一期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宣传组也在4月25日对学生们出版的.黑板报进行了评比,对优秀黑板报的出版人员进行了表扬和宣传。

(详见照片)

2.开展“我为母亲做些事,我对母亲说知心话”活动:在感恩教育活动月中,学校号召学生们积极为母亲多做事,对母亲多说知心话,回到家里,要懂得为母亲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

中高年级的同学,要尝试参与“帮母亲准备一顿早餐,帮母亲做饭洗衣”等并设计了活动表格。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活动月里,全校近700学生全都认真去完成了“我为母亲做些事,我对母亲说知心话”这个环节的活动内容,并按学校统一要求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记录。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们用自身的经历体验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也让学生更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优良表现,也让父母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4为了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古二小学把5月列为“感恩教育活动月”,并开展了“感恩母亲”的系列教育活动。5月21日中午,学校的德育组长邓苑甜老师利用小主人TV对这一系列活动进行总结。

古二小学围绕五月份的“感恩母亲节”开展了“母亲节——倾听、倾情、倾诉”感恩活动。活动主要分知恩篇、感恩篇、报恩篇3大篇。古二小学以感恩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去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邓老师表扬了在感恩教育活动月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班级和个人。在这个“感恩教育活动月”里,学校号召学生们积极为母亲多做事,对母亲多说知心话,回到家里,要懂得为母亲捶捶背,为母亲分忧。全校学生都认真完成了“我为母亲做些事”这个环节的活动内容,并按学校统一要求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记录。通过些活动,学生们用自身的经历体会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也让学生更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优良表现,也让父母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写道:“妈妈我爱你,我帮你捶捶背。”

“感恩母亲”系列教育活动,拉近了儿女与母亲的距离,加深了儿女与母亲的感情,让孩子与母亲的心贴得更近了。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5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感恩母亲节系列活动。莘莘学子通过手抄报,贺卡,写信传情等方式开展。通过一声问候,一个举动真诚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爱意。

看着同学们将一些信件寄出,好像看到一封封薄薄的信封承载着最深重的情意驶向养育他们的母亲手中一样欣慰。再看一份份富有创意的的手抄报,我们看出的是每个母亲的谆谆教诲,欣赏着一张张精致的贺卡时,我们体会到的是游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在评比时,我们经常在挣扎犹豫,那一份份深情是无法用一等奖、二等奖来评定的。我们只能以庸俗的眼光将它们挑选出一些展示,我们展示的不是作品本生而是它们背后母与子的故事。

本次活动的总体效果较好,活动中吸引了不少学生,活动参与人员热情很高,还有部分老师参与进来,经过全体组织人员的共同努力,母亲节活动开展顺利。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从个人到学校都有不小的收获。就个人而言,培养了我们的组织能力以及和同学们相互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就学校而言,我们全体师生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时,更是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还有团队合作的各取所长,相信我们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协作的更好,这也可以为以后的活动积累不少经验。

同时本次活动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

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活动形式不够多样化,所以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在以后类似的活动提前做些准备,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使活动更加绚丽多彩,吸引同学。

总之,这次活动虽然组织不是很娴熟,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林辛小学的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表达爱意的心愿,更让那些羞于在自己母亲面前表达爱意的同学有了一个方式。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2020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精选4篇

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2020精选5篇

2017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

小学母亲节主题活动总结

2019小学生母亲节活动总结

学校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2020

2019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

最新2020年学校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

2020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

第8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母女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的、也是具有深度的人性和文化课题。“共生”导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赖以及个体逃离这种关系的艰难;而母亲形象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父权文化的建构,而具有了双重的属性。让母亲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女儿获得个体和精神的真正独立解放,是影视作品女性意识建设的新课题。

    

    笔者始终十分关注中国女性导演的创作以及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因为中国女性社会与文化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清醒与自觉,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年来影视剧中母亲形象的关注及其母女关系的审视,是本文的聚焦点。近年来,一些重要女性导演的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往较少关注和表现的“母女”关系的视角,塑造了颇具个性及文化意义的“母亲”形象。例如李少红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众多武则天题材中,别出蹊径地首次以武氏和太平的母女关系作为主线架构全剧;她的《橘子红了》也以大妈和秀禾的“母女”关系作为全剧最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而彭小莲的影片《假装没感觉》则着力表现了三代女性的两对母女关系;而她的《美丽上海》中母亲和四个子女的关系,给观众留下印象和思考空间的,也是母女关系。这些作品中的母女关系成了导演感同身受具有深切体验的一次集中的银幕表达。它为女性书写拓展出另一片空间和新的可能,也为我们分析“母亲”形象和母女这一对女性生命中最亲密和重要的同性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案例。

    

    而本文选取的另一重要文本,则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家有九凤》,这不仅因为杨导素以表现女性题材著称,他的“女性平民剧”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该剧当年收视率创全国第三;更因为他近年的一系列电视剧创作,无论是《空镜子》《浪漫的事》还是《家有九凤》,均一以贯之地聚焦于母女关系,特别是后者,浓墨重彩的展示了一个母亲和九个女儿之间多姿多彩的关系。而且,以上影视剧文本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种别样的“母亲”形象,她们和传统意义上柔弱温良无助的“慈母”不同,她们常常既是女儿的最可靠的同盟者,又是女儿命运最为关键的制约者和决定者。

    

    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其是否体现自觉的女性意识,不仅可通过异性关系进行反观和彰显,更可在同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的表达与揭示中,得以感悟和反省。美国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南希·弗莱迪说得好:“母女关系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诚实地审视这层关系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对母女关系的审视和再认识,应该成为女性意识及以此为关照的女性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旨。

    

母女之“共生”关系

    

    母亲及其母爱对于我们的性格与人格的生成极其重要。记得拿破仑在谈及自己的经历时曾说过:孩子的命运常常是由其母亲造就的。特别是在我们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母亲的爱,我们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是我们今后自尊心形成的基础,有了它,我们今后可以受益一辈子。诚如美国妇女问题专家南希·佛莱特指出:“和母亲身体的亲密接触对于刚刚离开母亲子宫的婴儿尤其重要。生物学把这种亲密关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即一种对亲密者的依赖。南希进一步分析,因为“男孩很早就接受独立自主的训练,而女孩则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来看待自身价值。于是追求共生关系成了女人的生存目标。”这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的、具有独特深度的人性和文化的课题。女人无论是对母亲、对丈夫还是对子女,一辈子都想抓住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这在一些看似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身上,也常常并不例外。

    

    彭小莲在《假装没感觉》中塑造的中年母亲(吕丽萍饰),是一个自尊自爱的现代职业女性,她敢于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结束无爱的婚姻,但“娜拉”走后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或许是出于居无定所的无奈,却又不无潜意识的支使。因为母亲和娘家永远是女儿最可靠的后方。然而她对母亲的过于依赖却使之终于未能真正完成一个现代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与成熟。最终,还是在16岁女儿的坚持下,才终于建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家。

    

    无独有偶。《美丽上海》中的大女儿静雯也是和丈夫离异后,带着女儿长期寄住在母亲的家里,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彭小莲着意渲染了静雯在经济上的自强自立,然而在精神和人格层面,静雯则同样缺乏独立意志,她对母亲敬畏有加、惟命是从,甚至对自己大学生女儿的管束,也只能最终请出老母亲。静雯基本上也依然处于和母亲的“共生”关系之中。

    

    而李少红的《大明宫祠》则是名副其实地大书特书母女关系的。太平公主幼年时因不愿离开母亲,曾玩假“自杀”来骗回母亲。长大后的太平,倒是继承了母亲我行我素、独立自强的品性。她女扮男装私自出宫,朝廷之上公然抗婚,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俨然一个皇室叛逆。然而,她却一辈子都始终未能逃脱母亲武则天无处不在的巨掌。母亲对她异乎寻常的“爱”,包裹成“共生”的罗网,最终毁灭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和平民女子无异,守寡后的公主也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回到束缚和残害了她一生的“娘家”大明宫。

    

    母亲确实给了我们无尽的爱,然而母亲却始终不肯放手她的爱。女儿长大了,甚至像风筝般要高飞了,然而母亲手中却始终紧紧地拽着风筝的线头。《桔子红了》中秀禾的婚姻甚至就是由死去的母亲留给她的“风筝”在冥冥之中决定的。而《家有九凤》中的母亲也曾发狠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现在一个个像风筝一样想飞了,我看你们飞,等哪天翅膀折了,还是要回到这个家”。果不其然,女儿们最终一个个都回到了母亲身边。母爱,既是女儿永远的依赖和庇荫,也成了一个女人精神上真正“断奶”最难以逾越的一道沟坎。女性的这种依赖性其实在我们还很幼小时就扎下了根,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始终藏匿着一个脆弱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早就在生命之初就和母亲达成了一项默契:绝对不能对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出任何的怀疑,因为我们从小就害怕失去母亲的爱。诚如南希·弗莱迪一针见血所指出的“女人的这种依赖性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它严重地影响和损害了女人生活中所有的亲密关系。……所有的思潮和运动——妇女运动、性解放运动、女性就业、新经济——都无法使我们改变那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只要我们继续保持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和母亲形成的依赖关系,我们就不可能将自己打造成独立自主的女人。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变革,而是内心世界的转变。”女性独立自主意识能否最终生成,除了必须面对主宰社会的父权意识,还必须单枪匹马地坦诚地去面对我们与母亲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共生”关系。

    

艰难的“分离”

    

    无论是无意识在文本“缝隙”间的流露,还是女性意识的一次自觉反思和书写,我们都从这些影视作品中读到了母女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及其“女儿”对这种关系的力图突围与“分离”。尽管这种尝试十分艰难甚至并不自觉,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女性试图在与异性之外的同性的亲密关系中建立起自我主体意识的努力。

    

    这种努力在《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身上显露无遗。母后武则天视太平如掌上明珠,对这个她唯一存活的女儿,她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补偿心理。武氏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失去的是什么,于是她把太平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作为一个完整女人的生命延续来深深地爱着。诚如李少红所言,武氏是在太平公主身上“塑造着另一个自己(纯粹的女人)”她对女儿宠爱有加、百依百顺,为她做了任何一个母亲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太平自然是要逃离母亲的“自恋”而活出自我来,她是一个敢于和“君临天下”的母亲抗争并力图与之分离并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正因为如此,她最终没有成为另一个“武则天”,然而她也最终没有成为她自己。母亲的强大使她一生的逃离最终落网。

    

    《桔子红了》中的秀禾(周迅饰)则在精神上被囚禁更深。除了要面对以“老爷”为标志的男权社会,同时又面对着与两个“母亲”的“共生”关系。生母虽已故,但她的“声音”和意志却时时借着风筝、兰花、灵牌左右着秀禾,生母虽死犹生;而大妈(归亚蕾饰)对秀禾则形同生母。她也把秀禾当作“自恋”的对象。秀禾为了报答大妈的救命之恩,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也要成全大妈利用她替老爷生育的意愿。然而,外表柔弱的秀禾并不比太平怯懦。她的决意和大妈“分离”,并不像太平般表现在剑拔弩张的分庭抗礼上,而是义无返顾地以生命为代价与大妈达成契约:一旦生下孩子,她便要离开容家。这不仅意味着和父权的“离婚”,也意味着和母亲的“分离”。为此,她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李少红系列剧中的女儿形象凄婉而悲壮,而母亲竟是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如果说太平和秀禾都是过往时代的女性的话,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文本中的现代女性。《家有九凤》中的九个女儿,最具个性和光彩的,有过和母亲“分离”史的,只有七凤、八凤和九凤。离家八年去边疆插队的七凤,因未婚先孕回了家。家里容不下她而逼她坠胎,七凤身无分文离家出走。虽然保住了爱情的结晶,却终因生计无着而在姐姐们安排下和一屠夫勉强凑合,生活在母亲的屋檐下。八凤则曾逃离过母女“共生”关系而却又最终心甘情愿地回到这种关系中。八凤从小便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假小子”,什么犯忌干什么。她早早远走高飞,在商海中沉浮。在外面的世界里,八凤感情上当受伤,生意受骗破产,并因涉及一宗商业欺诈案而被通缉。走投无路的她隐姓埋名地独自打拼多年而终于还清了所有债款后,八凤想要回家了。她故意从高楼跳下摔成了残疾,坐着轮椅回到了母亲身边。刑事追究虽被撤消,但八凤却再也不能行走、说话甚至哭和笑。看着这个曾经的“女强人”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玩弄着幼年时都不碰的布娃娃,我们的心为“女儿”的宿命而哭泣。九凤则是家中的一个“异类”,这个“奶末头”女儿,十来岁了还站在母亲胸前吮奶,母亲对她百般宠爱、惟命是从。九凤聪慧而有个性,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她考取了外省的美术学院,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九凤应该天高任鸟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了。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九凤也悄无声息地孤身一人回了家,而电视里正在讨论由她引起的女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和未婚先孕。母亲接纳了她,她也留在了母亲身边。

    

    可见,真正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建立,除了要面对外部世界,还必须同时面对和审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和最亲密的母女关系。母亲养育和塑造了我们,母亲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如何正视和揭示母女“共生”关系对女性精神独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成为女性创作的一个新课题与新趋势。《美丽上海》中的小女儿(王祖贤饰),早年去国离乡赴美留学,应该是一个经历了欧风美雨洗礼的真正的现代女性。回国探母,也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然而她最终同样被母亲的精神气势所俘虏,被母亲居高临下的原宥所慑服。母亲临终前,给每个子女馈赠一件“纪念品”,可令人怎么也意想不到的是,她留给小女儿的竟是她早年对父亲的一纸“变节”书:文革中上小学的小妹曾被迫在一页练习纸上写下过几行和资本家父亲划清界线的文字。母亲也许并无恶意,但这页被保存了几十年留下女儿稚拙笔迹的轻薄的纸片,却彻底摧毁了女儿的精神防线,已经独立的女儿的精神羽翼就这么被轻易地折断了。她流着泪向母亲忏悔自己曾经对于父亲的“不忠”。母亲当然是宽容仁厚的,但女儿对父母的愧疚和灵魂的不安恐怕将伴随着这页小纸片而折磨她一辈子。母亲最终死了,但母亲却永远地“活”在她的心中,支配着她的精神生活。建国以来,我们曾三次讨论过“女人回家”的话题,但那均是聚焦与女性的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负担。而本文讨论的,则是女人在经历了社会的和家庭的抑或个人情感的挫折后,都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娘家”,渴求母亲的同情、原谅和支撑,我们幼年时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又复活了。

    

   

     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亲密的同性关系——母女关系,就是这样千丝万缕、丝丝入扣地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精神轨迹。

    

    十分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均十分的强势。归亚蕾的“母亲”,无论是皇宫龙庭上的武则天,还是旧时深宅大院里的大太太,均居高临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强加于人,将“母爱”引向极端和异化;而郑辛遥的“母亲”,则不论在老式石库门,还是在西式花园洋房,都同样是家规严厉、深藏不露、言必行行必果,对女儿的包容仁爱中灌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精神威慑力;而李明启则在《家有九凤》中演活了一个严厉而慈祥、专横又可爱、无知无识又深明大义的平民母亲,她同样是一个大智若愚、刚柔并济的强势的母亲形象。她们从以往影视剧单调的“慈母”、“苦母”的窠臼中脱颖而出,成为母亲形象中的“铁娘子”和“女强人”。而她们笔下的“女儿”们,尽管性格、经历与命运异彩纷呈,但最终均没有能真正地创建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女人,在毫不犹豫地离开男人之后,甚至已经艰难地实现了和母亲的“分离”之后,最终却都宿命般的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母亲在给了她们庇护的同时,也制约了她们精神的自由飞翔。“只有女人的声音,才会在女人身上产生这样的效果”。挣脱与母亲之间的精神“共生”,实现女性个体的真正独立,是我们建立起更加健康与健全的女性意识所要面临的又一新的重要课题。

    

为父权所建构的“母亲”

    

    “女性如果要向前迈进,将焦点放在‘母性’上非常重要”。为什么母亲及其母亲的标志——母性,会成为女性前进道路上的一聚焦点呢?

    

    我们知道,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开篇即言:“人不是生为男人和女人而是长为男人和女人的。”在一切社会制度中,性别制度实则是更为基本的制度,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在崇尚生育力的人类早期,母亲是至高无上的,那是女性辉煌的母系社会。但那以后,人类进入了崇尚力气或曰权利的时代,社会也由群居而演变成一个个小家庭。生存和养家成了更有力气的男人的事,社会性别开始青睐男性,那就是男权时代的到来。而在以后的任何社会形态中,母亲就再也不是天然的和纯粹的了。

    

    《美丽上海》中的老母亲,集慈母严父的形象于一身。丈夫去世后,她成为家庭的支撑与核心,建立起说一不二的权威。然而影片饶有深意地多次将镜头转向并仰拍了这个家庭真正的“家长”——母亲背后墙上高悬着的父亲的遗像。痛说家史、馈赠遗物、语重心长的谈话、教训触犯传统道德观的外孙女,都发生在遗像的双目炯炯之下。无独有偶,《家有九凤》中也自始至终展现父亲的灵位,每当家里发生悲欢离合的重大事件时,母亲都要向“父亲”汇报和祈祷。而母亲晚年经常念叨和忏悔的,也是年轻时和自己的父亲斗气而多年没和他说话。她的遗愿是死后要和父亲葬在一起,下辈子好好服侍他。父亲们早就不在世了,但隐形的“父亲”却始终活着并始终“在场”,母亲作为他的代言人,秉承着他的意志,发出他的声音。父亲依然是一家之主,而真实的母亲的形象和声音则被遮蔽和消解了。母亲成全了父亲理想化的形象,而自己的真实形象则消失和牺牲了。母亲的保守与传统,母亲的忍让与牺牲,母亲的三从四德,母亲对子女独立精神的制约和羁绊等等,几千年潜移默化的积淀,终于成就了今天那个被父权文化所建构的具有一定男权意识的母亲形象。

    

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正视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方面,要意识到我们对母亲根深蒂固的依赖给我们独立人格的建立所带来的束缚和制约、以及我们企图脱离它在心理与情感上的艰难;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母亲和父权体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建构的“母亲”形象及其思想方式、精神气质是怎样影响女性意识的生成以及规定其内涵与外延的。而另一方面,我们在重新认识母亲并努力走出母亲精神“共生”的同时,更应该“能够以揭发母亲一直被建构的方式为目标,并试图恢复她长久以来被否定的声音。”

    

    女性的生命中有着众多的层面,母性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母亲”这个角色的声音也只是女性众多声音中的一种声音,不能因为过于强调“母姓”而压抑了女性的其他层面和其他声音从而影响甚至歪曲了真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因此,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具有个体意识的“母亲”形象,应该成为影视创作者的自觉追求。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影视剧文本塑造的不是那个在男人背后的被压抑和被牺牲的“伟大”的弱者,就是在家中填补父亲缺席位置的“在场者”,一个父亲的辅助者和代言者。而这都是被父权社会建构的形象。所幸的是,一些影视剧的创作者开始有意或无意的表现了“母亲”作为女性的更真实和多元的层面。比如《家有九凤》中的母亲,因其平民的真实性和亲和力而被观众广泛认同和喜爱,剧中的一个情节点饶有趣味和意义:母亲最为宠爱和庇护的“老九”,竟然并不是母亲和父亲的“遗腹女”,而是母亲的“私生女”,是丈夫死后母亲因郁闷而喝“醉”了酒的结果。而九凤的生父,则是母亲年轻时的一个忠实追求者,丈夫的好友。为了母亲,他终身未娶。丈夫死后,母亲借酒回报了他一辈子的感情,也宣泄了自己一辈子的情感压抑,九凤是干净的爱情的结晶。母亲将总是不相容的道德准则和儿女私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合乎人性人情,实为一种平民女性的智慧。母亲的“秘密”被大凤戳穿后,观众对母亲的尊重和喜爱,并没有因为她曾经“出轨”而有所减弱,反觉得这个“母亲”更母性化更女性化也更人性化。

    

    在此不由想起新西兰著名的女性主义导演简·坎平在继《钢琴课》、《贵妇画像》等优秀作品之后又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圣烟》。影片结尾处,最终走出了社会和自我双重“囚禁”的女儿,从早已背叛了母亲的父亲家里带走了母亲。她们远走高飞,在印度共同从事自己选择和心仪的慈善事业。尽管母女依然“相依”,但却各自都已在精神上凤凰涅磐,独立地发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

第9篇:母亲与我作文范文

从此,这只背篓的日子多半都是趴在母亲背上度过的。背篓里面,还有母亲可爱的小儿子。

我是很少帮助母亲照顾弟弟的:一来我没有时间,二来我不肯接受这个比我小十五岁的男孩是我弟弟的现实。

母亲就这样背着背篓到处忙着。做饭、洗衣、侍弄菜园,甚至上厕所时,这只背篓都紧紧地贴在她背上。

一次双休日回家,看见门锁着,我便直奔我家的那块责任田。母亲果然在那里,肩上是一个日渐褪色的小背篓。母亲用锄头一下一下地挖着脚下的土地,竹编的小背篓不断吱呀吱呀地发出声音,似乎在叫着“好累”。我走近一看,弟弟已经随着背篓的“吱呀”声入眠了。我轻轻叫了声:“妈!”便要为母亲取下背篓。母亲回头看了我一眼,惊喜地说道:“哎呀,我就知道你今儿要回来的,锅里的饭菜还热着呢!”又推开我要去抱弟弟的手,笑了笑说:“吃了饭赶紧做作业,马上就要中考了。我的活不多了,马上就回来!”我只好离开,没走几步,身后又传来小背篓“吱呀吱呀”叫累的声音。

回学校后,一次打电话回家,夜已经很深了,本以为母亲和弟弟已经睡觉,却在电话里听到背篓“吱呀吱呀”叫累的声音。我说:“妈,您还没睡觉啊!”母亲呵呵地笑着说:“正在给猪喂食呢,你怎么知道我们没睡?”我说:“您肩上的小背篓都在向我抱怨呢,它说您老不让它休息。”母亲依然在电话那头呵呵地笑着,可我却觉得心很痛很痛……

上次月假回家,弟弟已经开始在学走路了。可是母亲说,弟弟至少要明年才能学会走路。那么这剩下的几个月,又要辛苦这只小背篓了。

背篓啊背篓,我知道你也许真的是很累很累。可是,请你体谅体谅吧,你身下还有一位辛苦的母亲呢,只有她才是最受累的人哩。

主题点评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自古以来,颂扬母爱一直是人类最圣洁的情感,因此也成为学生作文中长写不衰的主题。但要想写出个性来也不太容易。本文能从独特的角度反映母爱,让最贴近母亲的小背篓展示母亲的付出,倾注自己的理解与感恩之情。

本文中的母亲除了要一个人支撑家里的事务,如做饭、洗衣、种地、喂猪等等,还得照顾襁褓中的儿子。为了抚养孩子,还不能耽误了干活,母亲便把他放在背篓里,走到哪里就背到哪里,甚至连上厕所时,这只小背篓也都紧紧贴在她的背上。虽然母亲很疲惫,但是她却不忍心让正在准备中考的女儿伸一把手帮助她,她怕耽误了女儿的学业。小背篓“吱呀吱呀”的仿佛永不停息的叫声,反映出母亲整日默默无闻的辛苦劳作。文中的“我”以一颗善解人意的心感受到了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文章的主题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由衷的理解与感恩之情。

选材点评

文章紧紧围绕着小背篓这一物象线索进行选材,叙述母亲的一切活动都与小背篓息息相关,明写小背篓承受的重负,暗喻母亲为这个家和幼小的弟弟所付出的爱。全文把母亲的劳累和小背篓“吱呀吱呀”的叫声相得益彰地表现出来,以物喻人,物我一体,既增强了文章的意蕴美又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布局点评

文章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来布局谋篇。先叙述后抒情,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交待事件的起因。父亲外出打工前,为了母亲能更好地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弟弟,托人做了一个结实的背篓,以便母亲能背着弟弟干活。

中间部分,叙述母亲和小背篓形影不离的日子,小背篓里就是“我”那一天天在长大的弟弟,小背篓的负荷越来越重,“吱呀吱呀”的不停地叫着累。而母亲却依然默默地劳作,常常到深夜。形象地表现出母亲任劳任怨的奉献的品质。

结尾部分,用抒情的笔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真挚的感人的生活气息。善于从侧面烘托人物的品质,如小背篓、责任田、菜园这些具有乡村特色的事物,真实细腻地烘托了母亲的辛劳。文中反复出现的小背篓“吱呀吱呀”的叫声,是小作者精心安排的细节,具有点睛作用。小背篓越来越重的负担,也恰当地表现了弟弟一天天的长大,使母亲生活的担子也一天天加重。这种借物喻人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