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再融资方式范文

再融资方式精选(九篇)

再融资方式

第1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字:股权再融资;投资价值

中图分类号:F038.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融资是生产运作的起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与融资活动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备受关注。因此有必要研究股权再融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的影响。

二. 股权再融资及投资价值概述

(一)股权再融资的概念及影响

股权再融资指上市公司根据对资金的需求,在股票市场上再次公开出售股票筹集资金的行为。主要方式有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

股权再融资是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生产或改进技术,向投资者再次筹集资金的行为。但是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融资以及盈余管理等原因,导致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之后反而对公司价值和经营业绩出现了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股权再融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均得出了股权再融资对公司价值等呈现负面效应的结论。

(二)投资价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文的投资价值是指投资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且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投资价值,是依据股票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大小来判断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影响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基本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企业的内部微观因素,如公司净资产、公司的盈利水平等。而影响投资价值的股权再融资因素包括信息不对称和盈余管理等信息不对称主要源于大股东在董事会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掌握公司各方面的更多真实全面的信息。盈余管理主要是上市公司为满足股权再融资的条件,进行的会计应计项目的调整。

三.股权再融资对投资价值影响的分析

(一)定向增发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增发包括定向和公开两种,目前的上市公司增发融资中,公开增发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本文讨论发行对象为特定投资者的定向增发。

上市公司偏好在股价较低时推出定向增发。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非理性,定向增发向市场传递了公司价值被低估和未来发展良好的信号,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产生较好的预期,随后的股价会涨高,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被高估。但之后增发的利好消息被充分消化,股东的收益率将下降。因此从长期来看,定向增发将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下降。

(二)配股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中国证监会对配股行为提出了对净资产收益率的严格要求, 这直接诱发了通过调整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应计项目等盈余管理手段带来的业绩指标的提高不具持续性,低效率的企业控制者不能长期地虚增报告盈余,上市公司配股前暂时增加的应计利润必然在配股后重新调整回来。因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配股后经营业绩和股票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

从我国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这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从而上市公司的股票的内在价值被高估。根据投资价值相关理论,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应该是股票内在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而股票内在价值的高估并不具有持续性,盈余管理而调整的利润也终将发生逆转。因此长期来看,存在盈余管理情况下的配股,会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下降。

(三)可转换债券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可转债的债权性和股权性质使其能够灵活的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大的价值。但可转债的有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还值得商榷,并且可转债也隐含着对公司造成不利的风险:如果在发行可转债后,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投资者就以较低的价格纷纷转股,将使丧失以较高的价格筹集资金的机会;另外可转债的持有者可能不是原股东,转股后会改变公司原有的股权结构,甚至会变更企业的控制权;公司业绩一定的情况下,转股会使得流通的股票数量增多,使公司的每股业绩如每股收益等被稀释。另外,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本身说明公司缺乏资金,因而可能向市场传递负面信号;可转换债券的特性并不适合所有公司,如果公司性质并不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那么发行行为也会带来负面作用。这些都将导致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下降。

四.小结

在影响公司投资价值的股权再融资因素的作用下,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都会对其投资价值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定向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对投资价值的影响均为负。

参考文献:

[1]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 (1)

[2]管征.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姚滨.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徐浩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价值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8-120)

[5]Chen,Kevin C.W.and Yuan Hongqi,2004,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 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3)

[6]Tim Loughran and Jay Ritter.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Firms Conduct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2)

第2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特点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主要表现在:(1)我国股权融资额逐年增加,从1998年仅336.6亿元的融资规模到2006年的3132.37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上市公司再融资中,股权再融资所占比重较大,其规模几乎与 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规模相当,已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2)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大多更偏好股权融资方式,不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也会创造条件进行股权再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存在,同我国特殊的公司资本结构和证券市场制度有关,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往往呈现以下特点:

①迎合再融资政策。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较晚,再融资在西方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重要的 企业 融资方式,很多再融资工具已经 发展 成熟,再引入我国市场。可以说我国再融资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国家政策的影响力。

第3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股利;分配政策;再融资

一、引言

近几年,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再融资一直都是热点问题。对于股利分配相关政策以及再融资的关系,我国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股利分配以及再融资都是企业重大的经济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也非同小可,因此,我们应当予以关注和重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较不稳定,并且现金回报率低。股利分配方式中送股和转股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一方面企业需要满足小股东实现资本利得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上市公司实现扩大融资规模的目的。我国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监管部门相应的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在目前日益严格的融资管制要求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意愿仍然强烈,他们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股利分配政策的实施来实现其融资目的,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与再融资存在联动行为。因此,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融资决策与股利分配政策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策与再融资政策之间关系的一个机会。

二、股利分配与再融资的理论综述

(一)股利分配理论综述

股利分配理论有如下几种:MM理论、税差理论、客户效应理论、“一鸟在手”理论、理论以及信号理论。在这里,针对比较主流的理论和信号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

1、理论

理论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的主流观点,是由Jensen和Meckling在1976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股东为避免自身的利益损失,需要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这样,势必会导致成本的发生,不过,股利支付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将有可能会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利益冲突的关系反映在公司股利分配的决策过程中就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成本。

2、信号理论

一个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向市场传递的信息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股利增长的信号作用,即如果企业支付股利增加,会被认为是经理人员对企业发展前景作出良好预期的结果,表明企业未来业绩将大幅增长;但也有可能会被认为该企业目前没有新的前景或者是很好的投资项目,预示着企业成长性趋于缓慢甚至是下降。另一种则是股利减少的信号作用,即如果企业股利支付率下降,股东与投资者会感受到这是企业经理人员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作出无法避免的衰退预期的结果;但是也很有可能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增加留存收益从而为新的投资项目提供融资,预示着未来前景较好。

(二)再融资的理论综述

融资的理论主要有:融资优序假说和股权再融资业绩之谜。国外的研究一般认为公司的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而我国的融资理论与之相反,认为股权再融资是上市公司的首选融资方式。

1、融资优序假说

优序融资理论是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考虑交易成本存在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股权性融资将会传递出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同时,外部融资又会产生出更多的成本,因而企业在融资时一般都会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融资。在迈尔斯和马基洛夫的研究中表明,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的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投资者将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从而导致股票的价格下降、企业的市场价值也会相应的降低。内部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内部盈余,由于内部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合约,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所受的限制也相对较少,因而是企业在融资时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才是发行债券,最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发行股票。

2、股权再融资业绩之谜

股权再融资的长期业绩之谜是由洛哥伦和里特(1995)提出来的,他们统计了美国从1970至1990年期间增发股票的公司的长期收益,发现增发股票的公司的年均复利收益率远远低于没有实施股权再融资的公司。

三、股利分配政策与企业再融资关系分析

对企业来说,股利分配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是两大重要的财务活动。企业采取的股利分配政策与其融资行为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股利分配政策对再融资的影响

股利分配指的是企业向股东分派股利的行为,是企业利润分配构成中的一部分,包括股利支付程序中各日期的确定、股利分配方式的确定、股利支付比率的确定、支付现金股利所需资金的筹集方式的确定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影响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因素与市场反应,目的就是要使公司的收益分配走向规范化。对上市公司而言,股利的分配方式、股利的支付意愿以及股利的支付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其资本结构、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成本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4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内容摘要: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尤其是融资偏好和融资成本问题,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争论的焦点之一。一些上市公司完全违背了国外的“啄食顺序理论”,在融资过程中过于偏好股权融资。本文研究配股、增发以及可转换债券的发展历程,挖掘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再融资偏好 配股 增发 可转换债券

问题的提出

融资理论及实践在当前企业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家企业的融资结构对其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也有着直接影响。

1984年美国著名的金融学家S·Myers在《财务学刊》杂志的《资本结构之谜》一文中提出了融资的“先后顺序”理论,即融资结构是在企业为新项目筹资的愿望驱使下形成的,融资先通过内部资金进行,然后再通过低风险的债券,最后才不得不采用股票,这就是著名的融资优序理论。

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却呈现与众不同的现象。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多很低,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但仍然不放弃股权融资的机会。韩德宗、李艳荣(2003)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结论并不支持权衡资本结构理论和成本学说;对照西方再融资顺序理论,内外部融资偏好是一致的,而在股权和债权的融资顺序上并不适用。因此提出建议:切实提高上市公司内源融资能力;开拓和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寻找最优资本结构,使上市公司再融资顺序趋于合理化。曾昭武(2004)统计,不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其内部融资的比例都远低于外部融资,本文将对再融资的三种方式进行数据统计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增发、配股以及发行可转换债券。

(一)配股

所谓的配股就是上市公司按一定比例向原有股东配售新股的一种筹资行为。原有股东一般是以现金认购的方式参加配股,且配股价格一般低于原有股票的市价。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最得心应手的的融资方式,是因为配股后股东所持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到新老股东之间利益平衡关系,操作也很简单。

(二)增发

增发,即在原有股本的基础上,向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投资者新增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由于增发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投资者,因此,稀释了原有股东的股权比例,改变了原来的股权结构。增发新股的价格往往低于首次发行价。与配股相比,虽然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股权融资,但增发更符合市场化原则,同时由于发行价较高,一般不受二级市场价格限制,因此也更能满足上市公司的筹资要求。

(三)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兼具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双重特点,然而又比这两种融资方式都更为灵活。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债券,持有人可以在适当时候以一定比例(或价格)转换成普通股。当股价低迷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筹集资金情况会很不理想,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利用固定收益来吸引投资者,投资者可享受到利息收益;当股市看好时,对于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相当于以理想的股价增发新股,投资者则可将可转换债券卖掉,获取差价或者转成股票,享受股价上涨的收益。因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转换债券既能保证收回本金,又有很大可能获得高收益。同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可转换债券的转股和兑付压力,他们在决策时不得不更加谨慎,更加努力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结构及发展趋势

由于B股在配股和增发方式上没有太明显表现,且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唯一手段,直到1998年初,增发新股才作为一种优惠政策,成为一种新的再融资方式,可转换债券也开始成为一种融资手段。本文选择了上证所和深证所1998至2010年A股和可转换债券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及发展趋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了资本市场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各种融资方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配股一直以来都是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首选。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唯一可行手段,但随着对配股资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且增发条件比配股宽松,硬性指标条件降低,可以募集到更多资金,1998年增发开始成为市场新宠。从表1中可以看出来,2002年配股所占比重急剧下降,相反增发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

2001年以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大于7%,融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上市公司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分红压力,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再低廉,增发和配股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而由于可转换债券的优点非常明显:对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两者皆有利;融资成本较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配股和增发,可转换债券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还可以避免股权稀释、利润摊薄等问题,因此,很快成为了再融资的重要手段。根据表1数据计算可知,在2003年,可转换债券所占比例增长到49.34%,2004年也占43.34%,成为了特定条件下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开始,可转换债券的规模又缩小,配股和增发继续占相当大的比重。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国内学者关于股权再融资偏好的研究主要从直接、深层次方面展开:

(一)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股权再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融资成本高低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考虑的重要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其中股权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交易费用、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发行股票的负动力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成本;债权融资成本包括交易费用、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破产成本以及预算硬约束的厌恶成本),相对于债权融资成本,股权融资过程中所付的代价更高。然而,股权的实际成本可能远低于该理论成本。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支出股利的比例很低(见表2)。黄少安、张岗(2001)计算得出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只有2.42%,然而当时债务融资成本中1年期和3年期借款利率分别为5.85%和5.94%,得出了实际市场上的股权融资成本要比债权融资成本低的结论。

(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很好地确立,现有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两者合称国有股)往往是公司最大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导致了公司股权结构的失衡,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失效。一方面,由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不明确和委托关系复杂,国有股的股权人格化无法得以实现,使得国有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基础,便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高价配股或增发不会稀释国有股股东和法人股股东的股权,反而会增加每股净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债券融资所带来的利润。

另一方面,国有股股东的缺位、产权的残缺,使经营者成为了企业的实际控制者,而且他们不必像西方国家的经理那样时刻警惕来自资本市场投票的压力,市场机制未能真正起到约束经理层的作用。他们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安排融资结构。由于经理不参与利润分配,他们不愿意失去经营控制权,如果采用债务融资,不仅会使他们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提高公司破产风险,还会由于固定的利息支付减少他们在职消费的可能。因此,经营者宁可采用保守的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融资。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理性化回归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成本并使之维持在合理水平

建立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约束性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成本,有助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当前上市公司债务性融资成本水平远远高于股权融资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股市市盈率过高,导致股票发行价格过高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不分红、少分红,且现金分红比例很少。在我国特殊股权结构造成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下,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实际上是由大股东控制的,中小股东的意愿很难表达。因此,证监会应当大力提倡多分红,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二)建立上市公司经理层约束机制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讲,如何建立起对经理阶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比起单纯配股或增发融资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只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不再过分看重对资本控制权的追求,转向关注对企业投资回报,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才会更加理性。一方面,突破现有的干部管理模式,在委托关系中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全社会中有经营能力的职业经理来经营和管理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将企业经营好坏和经营者长期利益挂起钩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建立以年薪制为基础的长期激励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深圳等部分地区实施了职业经理人年薪制,大体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奖励年薪三部分,且从绩效年薪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抵押金,用于补偿因经营失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第二,运用福利手段。除薪酬等“硬”手段外,公司还要对职业经理人采用“软”手段,通过福利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只有很好地满足经理人的需求,才是有效的福利。

第三,运用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由于股票期权至少一年以后才能实现,因此要求职业经理人改善公司经营管理,保持公司股份的长期稳定增长,才能获得收益。

(三)优化股权结构并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

只有合理的结构,公司的管理行为以及融资行为才会更加合理。严格监管上市公司资金的使用行为,以避免上市公司成为其控股股东的“提款机”。从当前情况看,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来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或者利用募集来的资金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降低了国有股持股比例,使国有股股东从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这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

2.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1)

第5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有基于补充资本充足率或者在经济复苏时进行资产整合的需要,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在的证券市场环境及相关的证券监管措施的影响。

从2008年起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的经济转冷,危机已从我国金融业逐渐波及实体经济,上市公司资金紧张,利润下滑。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信心低迷,市值不断蒸发,再融资缺少了资金来源。而到了2009年我国经济正在走出谷底,并已逐步恢复信心,资本市场也全面恢复融资功能,投资者信心得到一定的回升。同期国务院国资委出台《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确定了上市公司国有股东维护股市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从而在股东角度为市场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保障。随着股市行情转暖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同样“转暖”。此外,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计划得以实现,这一示范效应会促使更多的后来者跟上,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上市公司借势“圈钱”。

面对2009年的再融资潮,一方面要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约束机制,使其理性融资,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另一方面证监会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在再融资中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约束上市公司再融资机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将融资与投资回报结合,加强企业的责任,让“好人举手”。因而证监会在审批再融资过程中要着重考察其现金分红状况。关于这方面目前我国存在着很多漏洞。比如,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中采用最多的定向增发方式,其与现金分红基本脱离,进入门槛很低,即使上市公司数年不分红,只要采取定向增发的方式,同样能获得证监会的审核通过。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融资效果评价体系,防止部分上市公司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甚至大量用于委托理财上。对此监管层应加强政府责任,对融资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监管层可根据上次融资所用的投资项目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或者资金是否有被随便改变募集用途等方面,对其融资效果进行评价。并且定期将相关信息向公众,从而起到监督上市公司与为承销商和中小投资者提供参考指标的双重作用。

第6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80年代末,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后,改制上市成为国企改革最有效的途径,证券市场也成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下普遍患上了“资金饥渴症”,再融资冲动心理越来越强,融资数量也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一些公司相互攀比的不正常情况(刘天明,2005)。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积极采用内部或债权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以增加企业价值。成熟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已经较少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如美国自1984年开始,上市公司普遍大量回购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却对股权再融资方式偏爱有加,而且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及成因

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上市公司公募资金后,其后续发展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企业再融资的能力。从1998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再融资的热衷,笔者利用经验数据分析后发现,随着监管审核政策的调整,上市公司往往阶段性地表现出对某一类再融资工具的偏好。基本上,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表现出股权再融资偏好

上市公司一直以来偏好于股权融资,相对忽视债务融资。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的统计,从1991年至2002年2月,我国A股市场共筹集资金5951.9亿元,其中配股和增发资金2056亿元,占总筹集金额的35%。配股、增发在我国上市公司筹集资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比例低于国外企业的经验数字。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有:

1.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融资成本高低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考虑的重要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在规范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成本Ks可计算如下:Ks=tD/[P(1-f)]+g

其中,t为公司平均股利发放率,D为公司的盈余水平,P为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f为融资费用率,g表示公司的预期股利增长率。

虽然我们对此无法精确计量,但可以以筹资当年每股股利/每股净筹资额(即tD/[P(1-f)])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加以考察。目前,我国股票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一般在30-50倍之间,取中位数40计算,但因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价格要低于股票的市场价格,据统计平均配股价/市场价约为0.8,则配股市盈率为32。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来看,股票的发行费用率约为1.05%,通过计算得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为t×3.16%。由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较低,并且我国上市股利增长率过低,导致权益资本成本极低,低于债券融资利率,更低于银行借款利率,这是上市公司为何对股权再融资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权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

一方面,我国现有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在经过一系列的“放权让利”改革后,都呈现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特征(吴敬琏,1995;张春霖,1995)。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致使失去控制的内部人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并安排融资结构。而经理的个人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地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失去任职的一切好处。如果采用债务融资,不仅会使管理层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且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负债的利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负债的利用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削弱了经理人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限制了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再融资行为的选择上,必然会表现出厌恶债务融资的倾向。再者,由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再融资行为的决定以及与股权再融资成本密切相关的股利分配方案的决策,都由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既然股权资本几乎是无代价的取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就会产生股权再融资偏好,从而尽可能充分地享受任职的好处。

(二)2001年前偏好配股融资,2001年后增发受到青睐

政策的指引和不断变化影响着三种再融资方式的发展方向和活跃程度,使配股、增发、可转债每年的发行家数和筹资额此涨彼落。

如图1所示,2001年以前配股融资筹资额远远大于增发筹资额,尤其是1999年以前,差距更为显著。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是在1998年才开始的,而在当时配股的融资额高达增发融资额的10倍。之后到2000年,增发有所增长,但160多亿元的融资额仍远远少于当年达到高峰的配股融资额519.45亿元。2002年配股筹资额骤然减少,只有56.61亿元,不足增发的1/3。2003年配股略有增长,增发略有减少,但融资额远不比前几年。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对配股和增发的选择和偏好主要来自于制度因素的影响:

从1999年到2001年之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的经营业绩要求有所下降,但对公司业绩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方法的变化,导致上市公司无法依靠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争取配股资格的途径。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放弃了配股再融资的方式。而相应地,证监会对增发的业绩要求却很低,导致2001年以后增发逐渐代替配股成为主要的再融资方式。但2002年,由于投资者的广泛质疑,增发发行一度停顿,随后将申请增发的公司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要求提高到不低于10%,且最近一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这使增发成为绩优公司才能使用的再融资工具。

(三)2003年可转债融资成新宠

1.2003年可转债融资情况

2001年陆续颁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为我国上市公司较大规模地发行可转债铺平了道路。在此背景下,许多上市公司宣布发行可转债。到2003年,可转债融资倍受青睐,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宠,全年筹资额达到180.6亿元。

第7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7月19日,招商银行公布了A+H股配股筹集350亿元的融资计划,这仅仅离该行上一次再融资220亿元一年时间。如此频繁的“狮子大开口”让市场很难接受。

穷凶极恶的再融资

投资者清楚地记得, 2010年3月,招商银行刚刚完成了220亿元的配股融资,该行现在又抛出了35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在中央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让人担心的是,银行再融资或没完没了,更大的“血盆大口”还在等着。就在今年的3月31日,招商银行董事会还通过了议案:未来三年内(2011~2013年) 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余额不超过300亿元金融债券。

其他银行的再融资也不甘示弱。与招商银行一样选择A+H股的还有光大银行[3.18 -0.63% 股吧]、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合计发行规模达120亿股的H股IPO在6月获证监会批准,中信银行7月7日配股融资175.61亿元。

与2010年银行集中进行股权再融资所不同的是,2011年,更多银行的再融资方式选择的是发行债券。如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均选择了发行次级债,分别发债320亿元、500亿元、380亿元和800亿元,交通银行则选择在香港发行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至此,五大行通过发债的形式融资规模已经达到2200亿元。

在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与兴业银行分别计划发行500亿元及100亿元的次级债,同时兴业银行还计划发500亿元的金融债券,来补充附属资本。深发展A也于4月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36.5亿元混合资本债券,其混合资本债券总的发行规模将达到65亿元。华夏银行已通过定向增发,融资202.09亿元。光大银行副行长林立还透露,光大银行H股上市以后,还将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资本。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已经有14家银行宣布了再融资计划,再融资规模约为4635亿元。

银行为何要接二连三地进行天量再融资?银监会资本监管要求的大幅提高是主要原因,同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对银行资本占用的压力也较大,因此,银行不得不进行再融资来缓解资本压力。银监会于今年4月底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以招商银行为例,预计此次约350亿元的配股融资将使公司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2.3个百分点,配股实施后公司2011年末核心资本充足率可达9.7%左右,总资本充足率约12.5%。

投资者“用脚投票”

招商银行的350亿元再融资方案出炉之后,尽管众多分析师表态称,招商银行此次再融资对市场影响不大,但投资者仍纷纷“以脚投票”,该股连拉阴线。这种情绪祸及其他银行股,进而拖累了整个A股市场。在银行股整体走弱的情况下,大盘自6月下旬以来的反弹有可能宣告结束。

让投资者更为生气的是,这些贵为蓝筹股中坚力量的银行上市公司似乎成了市场不诚信的代表。此前,有不少银行称,今年不会有融资计划,或者在上一次天量融资的时候,董事长或行长等高管信誓旦旦地称“三年内不再融资”。然而,余音仍绕梁,银行又在再融资了。

比如,去年3月,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表示,在近期宣布进行220亿元(32亿美元)的配股以补充资本后,未来3年没有新的融资计划。仅仅过去一年多,更大规模的配股再融资横空出世,而且在2013年前还要发300亿元的金融债券。

再如,2009年12月,民生银行H股上市募资折合267.6亿人民币。行长洪崎曾表示,3年内民生银行不会再有融资计划。2010年3月,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再次表示:“再融资的事现在想都不要想,想都丢人,我们怎么张得开口?”可是,2011年元旦刚过,民生银行就抛出了215亿元的再融资方案。面对投资者的广泛质疑,董文标竟然回应道:“不融资,明年银行开不了门。”

银行纷纷违背诺言,推出天量再融资方案,已经对银行估值产生重大影响。近日多家券商纷纷将行业评级下调至“谨慎推荐”。国信证券分析师邱志承认为,“单是上调风险权重一项,对资本充足率影响平均在0.4个百分点,如果再算上覆盖不足的平台贷和房地产开发贷的风险权重,多数银行资本充足率降幅在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再加上一个点的缓冲,上市银行的资金缺口将达到5850亿元”。

而这5850亿元,即使去除境外发行部分,市场仍是难以承担。在一次次再融资之后,投资者收益更是被大幅摊薄。

谁来约束“无节制”

面对上市银行如此“狮子大开口”,投资者不禁要问:就没有人管了吗?投资者真成了义务“献血者”,上市公司“缺血”,就可以随时随地抽取?

股改启动之后颁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不仅将原先的考核指标大大降低,更引入了非公开增发这一模式。如对于上市公司配股、公开增发、发行可转债等,此前规定的是“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十”,修改之后降为百分之六。对于配股和公开增发等,《办法》确定的,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总和的20%提高到30%。但对于非公开增发这一模式,没有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现金分红等考核指标的制约。

总的来说,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时间间隔、融资规模总量等,目前还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再融资的门槛过低和规定不明确,导致了目前市场的再融资“猛于虎”。

合理的再融资无可厚非,但对没完没了的再融资,比如银行“连自己不好意思”的、接二连三的天量再融资,监管层为何就不能发挥“家长之范”,出面制止或规范一下?证券市场是兼投资与融资功能于一身,对如此这般的再融资一一放行,是对市场的尊重吗?

第8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股市成为银行融资主渠道

在中国,银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高增长的“晴雨表”,尤其是信贷扩张规模一直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冲顶10万亿的“天量”规模后,各个银行资本金损耗比较大,银行资本充足率受到严重威胁。而在资本市场选择再融资是银行最好的选择,目前各家银行已采取了可转债、H股配售、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A+H配股、配股融资、定向增发等多种再融资方式,而其中股市成为银行融资主渠道。

记者获悉,招商银行A股配股融资已顺利完成。招商银行3月15日A股配股结果公告。数据显示,招行此次A股配售中,占本次A股可配股份总数98.60%的股份参与认购,认购金额达到177.6亿元。

根据招行此前公布的配股方案,本次招行配股共计可配售A股股份总数约为20.36亿股,配股按照每股8.85元的价格,以每10股配售1.3股的比例参与配售。招行A股融资规模预计在147.6亿元-180.4亿元之间。按照配股计划,招行还将进行H股配股融资。根据招行目前的股本结构,招行H股参与配售比例与A股相同,拟配售H股股份数量约为449亿股;按照融资计划估算,招行在H股市场融资额上限约为40亿元。截至目前,招行配股融资在内地及香港市场已顺利完成,成为首家今年成功实现配股融资的国内银行。

另外,据了解,在招商银行之后将有多家银行陆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融资,如:深发展、兴业银行、南京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宁波银行等。其中交通银行和招行一样采取A+H的融资方式,准备按照每10股不超过1.5股的配股比例进行配股,融资金额最高为420亿元。南京银行拟配股融资50亿元、兴业银行拟配股融资180亿元。而深发展拟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106亿元;宁波银行则拟定向增发不超过4.5亿股A股、增发募集资金不超过50亿元。浦发银行融资则采取了引进新战略投资者的形式。根据浦发银行公告,该行将通过向中国移动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融资398.01亿元。

记者日前还获悉,建设银行的再融资已经开始内部程序,并成立了再融资项目工作小组。分析师预计,建行的再融资在600亿元左右,不过考虑建行同时在H股和A股上市,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在香港市场筹集。

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3月25日审计,通过了相关议案,今年拟在A股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250亿元人民币A股可转债,并在H股市场发行不超过H股股本20%的股份,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金。此外,交通银行将以H股配售的方式再融资320亿元。而中行在历经千亿融资以及多版本融资方案传闻热身后,最终决定以可转债形式再融资400亿元。

另外,交银施罗德预计,各大银行为合规要求都要求补充资本金,年报后再融资还会陆续出台,其中建行500亿元至700亿元。国泰君安最新的研究报告也预计,2010年银行再融资总规模预计为2170亿元,但其中A股再融资规模就占了1530亿元,A股市场将成为银行融资主要渠道。

银行融资对A股市场压力可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就日前的股市状况而言,3000点左右不存在低估,也不存在泡沫,而银行还能进行再融资,对于监管层是很高兴的。而对于银行讲也是个时机,各方的压力都不大。

鲁政委说,当初中行选择发行可转债也是充分考虑了对市场的冲击。可转债在转股之前可以补充附属资本,转股后可补充核心资本,核心资本增加后,又为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扩大了空间。相对发行新股来说,发行可转债对应的投资者范围更广,除了股票市场投资者外,债券市场投资者等亦可参与认购,即便转股后还可再持有一段时间。因此,发行可转债至少可以缓冲对股票市场的资金压力。而且由于投资者转股时间上的分散,可以使投资者转股后可能的售股压力分散,从而减轻对市场的冲击。他说,之前银行用这种方式融资的并不多,大行没用过,而中行这次的做法对工行、建行等银行未来融资会有一定示范效应,而工行也选择发可转债证明了示范效应已取得效果。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中行之所以选择可转债,是因为这种方式对市场冲击比较小,且至少在目前看来能够充分平衡各方利益,比较现实、稳妥和可行。而且,中行之前也跟相关方面进行过沟通,发新股证监会不一定会批,特别是现在二级市场这么脆弱。中行的做法对其他银行,尤其大行是有一些借鉴作用,因为大行都有融资压力,且融资额度较大,如果通过发新股融资,恐怕市场压力比较大。

对于工行A+H股双重再融资计划,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3月25日的工行新闻会上表示,此次工商银行在现行资本监管法规框架内,在综合考虑监管规定、市场需求、融资成本、融资效率以及对市场影响等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了在A股和H股两个市场分别采取A股可转债和H股发行的方式进行融资的方案。这个方案采取两地融资的方式,减轻了对单一市场的资金压力。同时,由于可转债产品具备转股权价值和还本保底收益的特点,较好地满足了A股市场中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

未来几年银行维持信贷扩张趋势

对于银行启动再融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经济高增长历来都是依赖“投资与贷款”的高速扩张来维持的。“反危机、保增长”之后,也就是说,银行信贷扩张可能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或助推器。在2009年新增贷款10万亿以后,今年银行新增贷款要达到7.5万亿,而要完成这个任务,银行必须再次补充资本金。

鲁政委说,目前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是7%,这个量非常可观。2010年,银行信贷也不大可能低于7.5万亿,2010-2011年信贷规模可能是18万亿,这相对于信贷需要的核心资本来说,大概在1万亿元左右。

目前上市银行和一些拟上市银行,如果按照银监会要求的7%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未来两年已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对资本的需求可能在5000-7000亿。

“目前银行资本金的水平是不能支持今年这样的贷款量的,各家银行都感受到了压力。而且银行如果不融资,有可能上半年放完贷款,下半年就没有贷款了。”鲁政委说,因此,现在我们必须展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大拯救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银行启动再融资,补充资本金,这是必然选择,不仅为了满足监管层的要求,也是经济保持平稳的需要。

曾刚说,从目前情况看,银行的再融资规划不可能仅仅考虑一年,至少要满足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需要。

姜建清说,此次工行再融资完成后,预计未来三年将不需要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资本补充,而且工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该在12%以上。不过,工商银行在下一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多种形式的资本补充机制,以可持续的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第9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方式;融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一、融资与融资方式

融资就是资金的融通。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它是指资金由资金供给者手中向资金需求者手中运动的过程。若储蓄、投资由同一主体完成,即投资主体把自己积累的储蓄用于投资活动,这一过程即为内源融资过程。若储蓄、投资由不同主体完成,即投资主体通过直接和中介过程从资金供给主体及储蓄主体那里获得资金,这一过程称为外源融资过程。由于资金追求增值的特性促使它总是向个别收益率比较高的企业流动,因此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方式与规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资金的运动,个别企业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来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企业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和渠道。目前,企业大多采用以下三种融资方式:一是企业以发行债券的形式通过证券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采用的是债券融资方式;二是企业向银行贷款,采用的是信贷融资方式;三是企业以向供货商延期付款的形式占用供货商的资金,采用的是一种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发行股票也可以。

二、融资效率

融资效率从效率的最基本含义讲,它是泛指消耗的劳动量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在经济学研究中,学者们根据研究主体的需要对其含义作了不同的扩展。王广谦(1997)把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吴少新(1998)把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看成是该组织结构是金融储蓄者与实际投资者尽快相遇及其储蓄转化成投资时,金融产出大于金融投入或融资收益大于融资成本。霍学文(1997)按资本市场是否最大限度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作为资本市场效率分析的准则。曾康霖(1993)在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时,较早在国内研究中使用融资效率这个概念。他指出,采用什么形式融资要着眼于融资的效率和成本,并分析了影响融资效率和成本的七个因素。宋文兵(1997)在对股票融资和银行借贷两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时正式使用了融资效率这个概念。他指出,“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指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赵得志、李国疆、周好文(1999)在他们对中国融资制度改革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中提出:“融资效率包括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指该种融资体制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资本的能力;而配置效率则是指该种融资体制能否将稀缺的资本投入到使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去”。

三、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

第一,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上市公司需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用内源融资,其次才是外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又首先选择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然后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又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把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的最后。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融资结构的现状与该结论是十分吻合的。(表1)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年末资产负债率与同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相比低得多,而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尽管中国股票市场的建立晚于债券市场,但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更快。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额比同期的债权融资额大得多。同时,上市公司为了投资新项目而需要资金时,仍热衷于增发新股或配股。(表2)

表3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配股融资和增发新股融资在我国证券市场融资中所占的份额仍然不小。1998~2001年配股和增发新股筹资额占A股筹资总额的40%~50%,2001年以后,证监会虽然对上市公司的配股和增发新股加强了管理和控制,但仍占20%以上。(表3)

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后,经营业绩却普遍出现显著下降态势,说明了资金配置效率仍然不高。根据统计数据,再融资公司完成再融资后第一年,每股收益平均下降33.79%,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下降37.68%,这其中虽然有股本规模扩大、再融资项目产生效益滞后的原因,但再融资后第二年、第三年及第四年仍然呈现经营业绩下降态势,则充分证明了再融资公司资金配置效率仍然不高。

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主要取决于融资方式的相对成本,在我国的各种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的成本是最低的,股票分红的股息率平均约有1.67%,既低于债券融资利率,又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股权融资偏好会给中国的证券市场,甚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以股权融资为主的公司,股东对经营者的制约,比债权融资中债权人对公司经营者的制约弱得多,它使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出现投资决策失误,这是导致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股权分置问题分析。中国的多数上市公司都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东主要关心公司股价的变化和分红派息政策,以期得到更大收益,而非流通股不能按流通股价进行交易,因而其主要关心公司资产规模和融资规模,对股价不感兴趣。因此,在公司做再融资决策是,非流通股东主张再融资,以扩大公司的资产规模,因为公司资产规模是公司高管人员的主要考核指标;而流通股东则反对再融资,因为再融资将导致股价下跌,使流通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失。对于多数上市公司来说,流通股东占少数,因而它对作为大股东的非流通股东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很小。

第三,监管制度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关于证券市场的法律和制度正在逐渐建立起来,但监管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监管制度不严格,而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产生了很大负影响。过去对于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没有实行真正的核准制,某些公司是经过特意“包装”后上市的,它们上市后经营管理仍然没有改善,因而必然导致融资效率不高。过去的会计制度不够严格,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合理,对作者不能严惩,导致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出台。监管部门没有大力限制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致使大股东挪用公司资金,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对于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分红方式和分红比例、再融资价格限定和关联方交易等方面的制度体系都不够健全和完善。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力,是导致其融资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四,公司治理结构分析。公司治理结构是协调公司相关利益人(股东、经理、职工)之间经济关系的一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权的分配和行使、对公司董事会、经理人员、职工的监督和评价及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经济学的理论说明,第一大股东控制、代表国有股或法人股的“关键人”控制以及公司经营管理者“内部人”控制,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最优化决策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保护投资者利益、进行理性融资决策的前提条件。法人治理是现代企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它是与传统企业的根本区别。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防止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因而不能完全克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盲目倾向,也是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昌彩.中国融资方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吴少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机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霍学文.英、美、日资本市场效率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5]曾康霖.怎样看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研究,1993.10.

[6]宋文兵.对当前融资形式的理性思考.改革与战略,1997.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