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精选(九篇)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

第1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思维;策略

数学几何知识较多,内容繁杂,图像较多,难度较高,再加上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因学习压力和课堂枯燥,极易产生厌学心理。再加上,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几何思维,能够发展数学思维,这就要求当前小学几何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一、分析当前几何教育现状

我国教育一直为了升学服务,教师为了学生获得高分,要求学生记忆相关公式以及例题,由于例题内容多变,一些学生没有从根本上掌握解题思路,不会灵活运用公式,依然不会解相关题型,强行要求学生记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放弃学习数学,甚至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不愿意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集中力较差,长时间学习其效率低,教师采用严厉的教学方式反而加剧小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如何培养学生几何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几何思维主要有四个方面:(1)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认识图形,抽象出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如何以图形测量为基础,学习度量意识,体会测量作用,学会使用测量方法;(3)通过图形运动,探究图形性质;(4)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联系图形。因此,教师要从这四个培养小学生几何思维的方面出发,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组织学生实践制作几何图形

教师在课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相关图形,例如,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木材材料,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首尾相连处采用活动式螺丝连接。教师在讲解长方形时,可以将螺丝卸下,将对边和邻边长度进行对比,发现邻边长度不同,对边长度相等,由此发现长方形中长边为长,短边为宽。

2.组织学生实践测量几何图形

学习几何图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测量图形长度,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测量方法。教师在讲解测量时,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直尺,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直角三角板,为学生进行直观展示。例如,首先,教师讲解测量尺名称;其次,使用测量尺时,先要明确测量尺单位,明确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长度;最后,在测量时将零刻度线与被测量物体一段相贴,将测量尺与被测量物体保持平行状态,标记将被测量物体另一端与刻度尺重合的位置,读出刻度尺测量的长度。明确具体的讲解过程,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测量图形长度。

3.通过图形运动探究图形性质

当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时,可以利用长方形模型进行变换,这样学生可以形象得出:平行四边形具备长方形特性。

4.分析实际生活运用的图形

教师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实例,例如,房屋、栅栏,采用大量三角形,这就体现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5.增设探究问题

几何图形中学习计算图形面积是重要内容,教师讲解每种几何图形计算公式后,为了帮助学生牢记计算公式,需要设置不同题型。例如,在长方形ABCD中,E为AC、BD的交叉点,长方形的长为20 cm,三角形AED的面积为15 cm2,求长方形面积。

以下为解题思路:

S三角形AED=底×高/2

因为E为AC/BD的交叉点,所以E到AD的垂直距离等于AB等于10 cm

S三角形AED=15 cm2

E到AD=10

求得AD=3

S长方形ABCD=20+3(AB×AD)

S长方形ABCD=60 cm2

答:长方形ABCD面积为60 cm2

该种题型变形能够帮助学生记忆面积公式,灵活应用面积公式,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是较有难度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了压抑课堂,遏制小学生天性的发展和满足好奇心的追求,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利用直观以及实践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二维甚至三维空间想象力,最终促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第2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方法、数学建模意识、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创设高效数学课堂.营造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证明、运算、检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

一、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1.中学数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

为了培养中学生的建模意识,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北京大学附中张思明老师对此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事例: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则广告:"本店承接A1型号影印。"什么是A1型号?在弄清了各种型号的比例关系后,他便把这一材料引入到初中"相似形"部分的教学中。这是一般人所忽略的事,却是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建模进行教学的良好机会。

2、数学建模教学应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

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又如在解析几何中讲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后,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例如教了正弦型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y=Asin(wx+Φ)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又如当学生在化学中学到CH4CL4,金刚石等物理性质时,可用立几模型来验证它们的键角为arccos(-1/3)=109°28′……可见,这样的模型意识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将对他们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及将来用数学建模知识探讨各种边缘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4、在教学中结合专题讨论与建模法研究。

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建模专题,如"代数法建模"、"图解法建模"、"直(曲)线拟合法建模",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熟悉并理解数学建模的一些重要思想,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甚至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自己选择实际问题进行建模练习,从而让学生尝到数学建模成功的"甜"和难于解决的"苦"借亦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亦符合玻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也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

二、构建数学建模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对周围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第二,要敢于提出问题;第三,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2、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

3、以"构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33-01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数学知识的灵魂,也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归纳和概括。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小学数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数学专业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从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方法、数学意识等四个方面出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数学教学实效。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尤为重要。

一、注重知识积累,奠定建模基础

知识的积累是逐渐深化与拓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积累的阶段,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强化学生的建模思想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不断掌握扎实的基础,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建立模型思想的感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质量、面积、体积、数量间的相互关系。知识的积累过程也就是学习与模仿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散与应用。

例如整数的直观模型如实物模型,十根木棒是一捆,计算器(算盘)中的整数思想,数位表中珠子的意义,数轴、百数表等半形象的模型;分数的直观模型如实物模型,半个苹果、半杯水等;面积模型如整体的一部分;集合模型如全集与子集的关系;数线模型如单位面积的一部分、单位长度的一部分等。

二、关注模型本质,强化科学思维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知识与道理,在培养模型思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模型本质,以此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统计模型运用在市场统计与预测、生产试验等方面,优化模型运用在运输、城市规划、体育活动等最优值求解方面,社会经济模型运用在生产增长、体育活动、经济活动等方面。

例如,学习“表面积”相关知识以后,教师拿出一包火柴(内有10盒)和一条香烟,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设计包装盒才能使得包装材料最省。结合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展开联想分析,画出长方体的示意图,并注意到香烟的外包装就是一个长方体,而内装10盒香烟,也是由相同的小长方体组成。为了计算出最省的包装方法,可以借助长方体长宽高a、b、c以及表面积模型,结合不等式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三、充分展开联想,鼓励拓展分析

模型思想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思维以及模仿思维,通过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拓展实践、发散思维、应用分析,在联想与想象的过程中,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抽象出相同、相似之处,将已有知识与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建构出模型结构。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机会和时间、空间来展开联想和想象,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反复训练,把握事物的规律和主要特征,实现思维的跳跃与知识的拓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实际问题中的“租船问题”,有50人划船,大船可坐6人,租金10元/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8元/条,如何合理租船使得租金最少?这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建立优化模型。若设租x个大船,那么所需要花的钱y=10x+8×,求y的最小值。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也就是说x越大,那么所花的钱越少。所以50÷6=8……2,可以租8条大船,花费8×10+8=88元,若少租一条大船,花费7×10+2×8=86元。所以应选择后一种方法。这个问题是优化组合问题,最优解的选择与实际问题相关,需要代入检验。

四、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应用价值

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与方法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推动生产应用与实践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应融入模型思想,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模型思想加以解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应用价值。小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表象―特点―本质―规律逐渐深化,不断鼓励学生总结出科学道理、知识与方法。

例如,“测量塔高”这一问题是小学数学常见的问题。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测量竹竿长、影子长并记录下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了解实物模型思想的运用。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了解到影子长与竹竿长成一定比例,再利用皮尺测量出塔的影子长,获得塔高的答案。其实,这一问题蕴含有模型思想、方程思想等,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比例关系模型,了解数据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从而获得数学思路与方法。

第4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界早已纷纷摒弃了专业化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在2010年5月2日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复合型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可取的模式,“通过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使他们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设想一个政府的领导以前学过历史,又学过道德哲学,同时还学过经济、心理学的话,那么他胜任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成为一名“光明思维者”。

复合型人才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其中思维素质是“重中之重”。逻辑学逻辑学是以推理和论证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提供识别有效推理、论证和无效推理、论证的标准,教会我们准确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识别、揭露和反驳虚假的推理和论证。逻辑学也是教人如何思考的学问。有人把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和表达论证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完善与提高有赖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得到,而最直接的应该是逻辑学。要培养和提高全民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加强逻辑教育,重视逻辑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逻辑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校,究竟应开设什么样的逻辑课、其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哪些、如何突出逻辑应用、如何体现逻辑思维与素质教育的联系、如何培养‘光明思维者’”这些重要问题。因此,作为逻辑工作者,既要看到上述发展战略为我国逻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也要看到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30多年来,逻辑学工作者在进行逻辑学研究的同时,对“逻辑是什么及其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今,我国逻辑界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大逻辑观’,即认为‘逻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在学科分类中应列为像数学和哲学一样的‘一级学科’,其中,演绎逻辑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它的主体,但它绝不是逻辑学的全部,诸如逻辑哲学、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归纳概率逻辑、认知逻辑、人工智能逻辑以及法律逻辑、论证逻辑和辩证逻辑等,都是逻辑学所研究的内容。”[1]探究逻辑之学理,为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工具,这是逻辑的学术功能。除学术功能外,逻辑还具有人文社会功能。现代逻辑基础理论的发展,西方学界曾一度消除逻辑的人文社会功能。我国学界也有学者受这种观点影响。但是,20世纪后半叶,由于逻辑语用学、符号学、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学科的蓬勃发展,人文社会内容已在逻辑学研究中实现了回归。另外,从社会对逻辑的需求可以看出,逻辑的社会功能日益强盛。公务员考试从全国到地方一年大概有四十次,每一次,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涉及到逻辑思维能力。参加人数更是多达一千万。

MBA以及大企业、大公司招录员工考试,也把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重要考试点。在国外,美国GRE以及其他很多类似的入学考试都用到逻辑。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逻辑判断的题目分为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两种题型。可能性推理题目数量较多,难度较大,并且在近年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力度逐渐加大。这种题型与论证紧密相关。逻辑通识教育,属于人文社会功能。根据社会需求,对于复合型的大学生,学习逻辑的目的不是为了对逻辑学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不在于培养逻辑学专业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逻辑思维素养为目标。通过逻辑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逻辑工具,使用或者运用逻辑学理论提供的方法和原理去研究其他科学;运用逻辑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开设什么样的逻辑课程?一般说来,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高校,逻辑学是作为通识课来开设的。但什么样的课程适合作逻辑通识课?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传统形式逻辑。有学者认为“现代逻辑的基础课程是一阶逻辑。一阶逻辑不应当是事实上也从来不是逻辑课通识课。逻辑学通识课的角色事实上一直是由传统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承担的。”[2]第二,现代逻辑。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形式逻辑的内容十分贫乏,有的内容甚至比《工具论》还要落后,不配担当逻辑通识课程的主要角色,必须在全国高等院校突破旧有的逻辑教学模式,开设现代逻辑课程,并作为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其他文科学生的公共课。[3]第三,批判性思维。一些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体现了逻辑学通识课的目标,是深刻的,有生命力的。第四,归纳逻辑。还有学者认为归纳逻辑也很重要,在教学中不能缺失。

针对上述学者的不同观点,我们必须根据本学科的功能、学生学习的目的、课时等多种因素选择讲述内容和方法。具体说,逻辑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论证进行。首先要识别论证结构。先弄清楚论证结构是对既有论证进行质疑、分析和评判的重要前提。论证结构清晰有利于具体地分析既有论证在哪些地方推理不合法则、证据不真实,进而考虑论断是否可靠和合理。其次要甄别和评估其前提信息。可用以下问题甄别和评估一个论证:它的问题或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其中有哪些词句的意义模糊不清?其中有无价值冲突?它的描述性假设是什么?证据是什么?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竞争性假说?统计推理中是否有错误?类比是否贴切中肯?逻辑推理中是否存在错误?重要的信息资料有没有遗漏?哪些结论可以与有力的论据相容不悖?争论中你的价值偏好是什么?[4]等等。再次要揭示其隐含的前提。这也是论证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正确地评估既有论证,有必要把那些可能隐含着错误的前提进一步揭示出来。最后要审查其推断过程。论证的推断方式只有两种,要么是演绎的,要么是归纳的。归纳得出的论断是或然的,即便是运用现代概率或统计的方法,也不可能归纳出必然的结论。而很多论断往往以必然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审查其演绎推断的合法性。我们知道,演绎逻辑从前提到结论具有保真性,即只要前提真则结论一定真;反之,如果结论假,其前提中则一定有假。从质疑推断的前提是否真实、可靠的角度说,演绎方法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利器。[5]#p#分页标题#e#

第5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但是今天我们,也是目前教育界正在探索与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本学期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在如何搞好创新教育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结合我院的计算机教育,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即“授人以渔”),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外在考核上应变单一卷面考核为多元考核体系。目前除一些特殊专业外,闭卷书面考核成了绝大多数学校几乎唯一的考核方法。不可否认,卷面考核永远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的考核方法,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排它的。对不需过分记忆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开卷和半开卷考核完全是行之有效的;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设计、实验考核、作品制作也是可行的。多元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多元化人材。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教学环境的营造。在教学心理的营造上,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利用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四、优化教师队伍是根本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能胜任创新型教育的新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有助于教师创新性培养,许多学者对创新型教师进行了研究。如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第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创新素质较高的教师,即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崭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包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

其次,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教师之所以能胜任对学生创造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在于其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

其三,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

其四,灵活的教学艺术。创新型教师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他们往往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在教学方式上,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中国几千年来基本上沿袭的是灌输式教学,至今仍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中。老师上课喜欢讲满课时,很少展开讨论,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养成教师不求进取,满足于应付交差的心态。“坦率地说,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看似轻松,实质上要求和压力比灌输式教学高得多。教学工作者要自觉实现这种转变。”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外甚至是在工作时间之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当然,学校和各级领导也应注意发挥激励机制的效应,激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创新热情,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在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境中拼搏奋进,尽早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谢群浩.信息技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第6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方法;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的培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数学中几种重大的思维方法[1]

(1) 算术向代数的发展算术与代数是数学最古老的分支,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从思为发展的过程来说,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是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质的飞跃。从这种意义上说,过分追求算术思维的难度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爱好不利,而且对未来代数发展也毫无必要。

(2)几何学的发展与代数化几何与代数的结合,是数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它所表现的数学方法是数学中重大的方法之一。其中,数量的关系表示了一个直观或抽象的几何模型,而这种直观或抽象的几何模型能够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3)常量向变量的发展――无限的数学思维将有限、无限、运动、静止这些描述事物变化的哲学范畴,在今天赋予了数学的具有确切内涵的表达。数学的确定化、逻辑化以及有关无限的思维方式不仅带动了数学的发展,实际上也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思维方式。

(4)概率论――随机现象的数学思维随机现象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原有的必然性数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使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变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理解。

(5)模糊数学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不仅能考察偶然的随机事件并找出在它背后的规律而且可以把模糊不清的中介状态给出明确的数学表示。模糊数学的思维方式扩大了数学的应用领域,不仅在自身的领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有信息革命之称的计算机领域。它大大提高了计算机模糊识别、模糊选择、模糊决策的能力。

二. 数学思维方法培养

从数学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数学作为一种源于社会实践的理性构造的学科,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Mezirow(1991)认为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批判和检查过程,主要对问题方案的前提、内容和过程进行审查,以学会合理的解决问题[2],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2.1数学思维方法严密性的培养

对题目进行深刻分析,解决某类问题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信息源提取是并不完善的,探究问题的出发点仅仅停留在某种形式或内容上,不善于变化,缺乏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遇变、求变的情理准备不足,由此造成的思维错误,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而忽视了其他的思考方法。思维不全面,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2 化归的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化归的数学思维方法是把一个数学问题转化为另一个比较容易解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加解决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解题方法,它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有等价变形、恒等变形、同解变形和参数变形的方法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2.3反思型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研究人员将同的反思类型思维方法的培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别人帮助下进行的反思性教学,主要以他人的反馈信息展开反思,如学生对照同学的不同意见或教师对照专家观点,检查自己的思维和成绩;二是没有帮助进行的反思性教学,主要围绕“解决问题"过程展开反思;第三种类型就是,深层意义的个人领悟,不仅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反思,还要问题的产生根源进行追根问底[3]。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H.Freudenthal)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他认为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4]。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它才能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8]。对于知识的学习,需要反思使合理的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使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方式,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问题成为自己的问题,从而引起他的注意:反思能预先进行有系统准备,建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概念并不能保证被学生真正的接纳,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概念图的帮助,把已知的和未知的建立联系,便于学生同化或顺应的吸纳新概念。只是这种联系的认识有正误之分,需要教师及时的关注加以纠正,但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概念图中的联系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最后对于概念的巩固与应用中,要鼓励学生尽量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其实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新概念所对应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如指数函数概念建立以后,就应该将生活中的指数问题熟练的转化为形如y形式加以思考,既巩固了概念又为后面对数函数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性生长点。

希尔伯特曾这样说“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如果我们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常常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更一般的概念,眼下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是一连串有关问题的一个环节[5]。”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抓基础,注意平时点滴。

三.结束语

关于中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培养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概述了如何对中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反思型思维方法的培养我对其进行细致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反思型思维方法不仅适用于任何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而且不需要过多的设备简单易行而且效果显著,别适合教学设备不先进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1-83.

[2] LyDavid Kembet,Alicejoens,Alice ioke,Jan mckay,Kit Sinclair,Haxfison tse,Celia webb.Frances wongand Ella yeun,Determining the leve of eftive thinking from students witten journals using a coding scheme based On the work of Meizirow[M].Interntional jouranl of lifelong educatioru January-Fcbmary 1999,VoL.18,NO.1,18-33.

[3]胡宁一.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法教・材效,2006,5(1): 67-70.

第7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一、数学变式学习的涵义

数学变式学习,就是变更数学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然后予以解决的过程。

将原来的题目进行变式然后进行学习,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但是至今还没有提到理论的高度、引起重视一种方法。事实上这种方法也是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的“跳板”,在现在的学习环境下不失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数学变式学习的基本过程

变式学习,一般来说其实施过程应该是“以问题为起点,以变式探究为重点,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标”。它按照“问题(范式)──变式(练习)─―创新(尝试)─―评价(递进)”的学习程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知识网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变式探究这个重点,注重将变式学习与创新学习相融合,以期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个目标。

(一)提出问题,为创新提供条件

提出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典型问题而提出的。如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概念、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课本上的结论能推出哪些新结论?这一节、章内容有哪些主要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运用的?这个题目能推广吗?等等。

例如:已知A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求证:AB∶AC=BD∶DC。

教师在提出的问题前,心里就始终要有“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的终点(新问题)”这样的一个新观念。如何利用这个问题,就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为了解题而解题,这是缺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师的方法。他们往往在解决问题前就指点学生“过点C作CE∥AD交BA的延长线于点E”。这种方法解决问题速度快,但是学生自己没有思想,学生的思想是被教师牵住了。

方法二,即所谓的启发式。教师引导:“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那么根据现在学习的内容,你可以用作平行线的方法解决吗?”

方法三,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师肯定不是这样处理的。他们肯定会围绕这个问题深入分析,让学生不但自己能得出“过点C作CE∥AD交BA的延长线于点E”,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作平行线。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如何证明AB∶AC=BD∶DC?线段BD和CD位置关系有什么特征?既然BD与CD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有一个公共端点,象这样的2条线段的比,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才有可能得出?如何作平行线?”

变式设问就是指围绕数学概念的本质,设计变式题组,以突出本质特征。常见的有引入设问、辨析设问、深化设问和质疑设问。变式设问常从某个“范式”出发,层层设计问题,将思维由浅入深,有利于培养准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上例的基本过程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学生的“有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这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何进行“变式设问”的教学。

(二)变更范式,为创新开拓思路

这里范式是指数学课本中具有的思维成果,含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把一个数学命题(习题)加以改造(或者改变条件、探求结论,或者改变结论、寻找条件,或者改变问题情境等)获得一组变式题,称为变更范式。这些变式题,对巩固基础知识、提炼思想方法、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变更范式的常用方法如下:

(1)等价变更: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目用与之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这是由于同一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种变式方法有利于突出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2)逆向探求:将命题(定理、公式、习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构造逆命题,检验逆命题是否成立。逆向探求是训练逆向思维的好方法。

例如,已知A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求证:AB∶AC=BD∶

DC。它的逆向探求就是:已知在ABC中,如果D是BC上的一点,且AB∶AC=BD∶DC,那么A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逆向探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申命题:从一道简单的命题(习题)出发,对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更,通过“一般化”推广命题,通过“特殊化”获得结论,使命题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引申命题是提出新问题的好方法,有利于提炼通法,有利于创新思维。

例题:在ABC中,如果D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AB∶AC=BD∶DC,那么A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吗?

引申:在ABC中,如果D是CB延长线上的一点,AB∶AC=BD∶DC,那么A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吗?

很显然,通过这样的引申,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就有了创新意识。同时,借鉴原有的知识,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4)数形变换:将代数问题等价地转化为相应的几何问题,或者将几何问题经恰当处理化归为代数问题。数和形作为数学的两个基本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反映。数形变换将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互转化,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化归能力。

(5)变更题型:所谓“题型”指的是题目的结构形式,也就是在一道题目中,将已知与未知及解题指令中的所有事项相互联结起来的逻辑形式。变更题型,就是将课本例、习题的结构形式进行变更,如将封闭性题变为开放性题等。变更题型有助于理解题目的本质属性,开阔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6)图形变换:以基本图形为“生长点”,通过图形的变换得到变式题组。在几何学习中,加强图形的变式训练,有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图形变换的作用有二:一是寻找图形的不变性,二是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

例如:已知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三角形的周长。这个题目,就要求学生能通过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图形变换,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这样的范式分析整理,一般就为“变式练习”垫定了创新的基础。

(三)练习创新,为创新拓展平台

变式练习,就是将练习题演变,借题发挥,一题多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通过这样的“变”,不仅使学生巩固记忆,而且完善了自身的应变能力、应试技巧。整节课前后贯通,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

例如:在教学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弧”。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使学生弄清楚:①是直径垂直弦还是弦垂直直径?②什么平分弦?③弧是怎么样的弧?④什么平分弧?⑤这个定理中所有的平分、垂直是由什么确定的?

首先是范式分析整理,上面的例题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已知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BCD,那么AB平分弦CD,AB平分优弧CD、平分劣弧CD。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改变哪些条件和结论,这个题目依然成立?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改变题目的已知和结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自己通过尝试,是可以寻找出规律的。这个题目仅仅改变已知和结论,就有6种不同的类型出现。

(四)评价递进,为创新延伸发展

学生在自己尝试的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思维已经开始活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探究数学问题不仅仅是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问题,从中的方法还有“形式变式”、“方法变式”、“内容变式”等等,要能多思善变,举一反三。既会正向思维,又能逆向探求;既要发散思考,又会收敛思维。多向思考和研究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要通过概括、比较,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新解法、新命题、新观点,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新的观点形成后,通过在班级或小组的交流、反思、评价,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弥补错漏,以求新求异,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三、“变式学习”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变式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一)“变式学习”中的科学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进行“变式学习”的根本目标,它并不一定强调要取得什么发明和创造(因为这与初中学生的要求太高了点),而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面对现状会发现问题,面对问题会科学猜想,会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组合加工,设计出求证的方案并作论证,还要在解释结论中学会反思评价,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变式学习要的就是这一点。

(二)“变式学习”中的渐进性原则

变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新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是在上述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的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教学中 采用铺垫方法让问题步步深入,用一连串小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变式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渐进持久地发展。如果教师不掌握变式学习中这个渐进性原则,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头来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三)“变式学习”中的反思性原则

第8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阵地。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学法指导的本意不在于让学生了解记住一些学习方法,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以下五个环节:

1.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2.改革教法,创设自学情境。使学生疑难,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消化、释疑、巩固。

3.预习指导。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老师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目标,有预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预习效果。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4.听课指导。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以听为主、记为辅。积极思维,动脑思考。

5.复习指导。把握遗忘规律,教导学生,及时复习、体会,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提炼出重、难点。尝试回忆,巩固记忆。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以作业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多做课外习题。

二、学科内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第八章轴系零件内容后,根据斜齿轮轴的结构装配简图设计问题:1.轴的类型?2.轴上有哪些零件?各零件的装拆顺序是什么?3.轴头、轴的颈区分及轴承配合;4.轴承类型;5.轴上各零件定位与固定方式;6.键的类型、工作面、标记;7.三角带选用、包角计算;8.斜齿轮受力及正确啮合条件,齿轮尺寸计算等问题。

通过讲解,不但使学生对本章中轴的类型、轴的结构、滚动轴承类型及其选用、键连接及其特点等重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还对带传动、齿轮传动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

三、列表对比,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在学习同类型内容时,由于相似性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为防止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既可使学生找出差异,分清定义,弄清是非,澄清模糊观点,又可使学生感觉有新意,有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加深记忆。其要求:1.对教材作深入剖析,抓住重、难点;2.根据知识结构,去粗取精,分类对比;3.表格要简洁明了,不牵强附会;4.在对比中找出共同点,发现特殊性。列表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共性,记忆个性,简化知识点,达到知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比较既可在各章节对比,又可打破章节界限,进行对比。

例如:将直齿、斜齿圆柱齿轮、贺锥齿轮、蜗杆蜗轮传动归类,列表对比:(1)轴线;(2)顶隙系数;(3)标准模数;(4)传动比;(5)中心距;(6)正确啮合条件;(7)基本参数;(8)受力方向等。

四、咬文嚼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应用。因为字词不同,含义不同,理解不清,把握不住,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出现错误。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使学生认识、理解解题推理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计算题: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两轮转向相同,x1=20,z2=40,m=5mm,试计算内齿轮的几何尺寸。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1.两轮转向相同和相反的区别;2.内啮合与外啮合公式的区别;3.大小齿轮哪个是内齿轮?不注意咬文嚼字,有的学生会按外啮合齿轮转动计算,也有的学生将大小齿轮的几何尺寸全部计算出来。

五、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环推论,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思维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上升到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既长知识、长智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行程速比系数的计算公式后,练习:1.已知θ,求k;2.已知k,求θ;3.已知θ、t工,求t空;4.已知t工、t空,求Φ1;5.已知Φ2、t工,求t空。

第9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人格培养;实践;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57-01

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 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2.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二 激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

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 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四 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 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