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精选(九篇)

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

第1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字:初中数学;开放型;思维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 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 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 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 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 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 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性。

五、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 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 那么正方形的 边长为2r, 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

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 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 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 ÷4)=9.42(平方厘米)。

第2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维的体操;梦工厂;循序渐进;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训练思维的课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成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习题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初步用于实践,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窗口,更是学生自我实现的“梦工厂”。通过练习,学生自我进行总结,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习题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观念的形成、才能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发现、挖掘习题中有用的资源,明白习题安排的目的,通过发现、归纳、辨析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习题进一步认识新知、深化新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数学习题的类型

1、模仿型。模仿型习题一般知识单一,针对性强,就是把学生刚学到的新知进行巩固,让学生对刚学的新知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

2、提高型。这类的习题一般是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会运用新知和旧知一起解决问题,从而使新知在原有知识系统内得到同化,使新知的学习得到强化,旧知也能和新知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升华型。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表象联想,再由表象联想逐步形成对简单事物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学生尽快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运用发展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类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知识得以深化,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数学习题的应用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者在运用数学习题时,要遵循这个认知特点。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提倡循序渐进地地实施习题教学,建议例题讲完后,提供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的题目,题目的安排体现出思维上的阶梯性,按它们的内在联系点,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引向深入。所以,在习题的安排上,一般都是先基本的模仿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高型的综合练习,最后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学生试着进行拓展型的发散练习。

如:学了圆的周长计算,练习层次可以这样设计:(1)已知直径和半径直接求圆周长。(2)综合其他知识求圆周长。在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发散题。有一个运动场,两端都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0米,宽是6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形式多样化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就需要学生全身心、高效率地去完成习题,习题形式的多样性,能让学生保持对习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题形式可分为:

(1)和例题同类的题型。这种题型的优点是能把刚学习的新知及时强化,学生通过模仿就能完成,正确率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形成基本技能。缺点是题型一样,思维含量低,学生容易思维疲劳,他们做题时模仿多于思考,以致不知所以然。在练习中,教者要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基本技能。

(2)变化的题型。同样是考察基础知识,可以变化例题题型,如:例题是计算,你可以改用选择题或判断题;例题是解决问题,你可以改用填空……这种题型的优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新奇感,学生兴趣高,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学生学得活泼,记得深刻。这类题型还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光靠模仿是行不通的,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如:学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1、出示一组判断:①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②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π倍。……这组判断比单纯计算周长更能深化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出示选择:“r=5厘米,那么c=( )。A、3.14×5B、2×3.14×5 C、3.14×2。既节约了时间,也能帮学生纠错。

3、讲练结合原则

学生做习题,不能只埋头做,要让学生得到发展,教者就要会在学生做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少了点拨,学生不容易形成知识的脉络,容易遗忘;但只讲不做,是纸上谈兵。“讲解”可以是做题前的点拨,可以是做题后的总结,也可以是适当的评价。要做到简洁、凝炼,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如:让学生做“在一个面积32平方米的水池里,放入0.5平方米的浮萍,浮萍日长一倍,7天可以铺满整个水池。第4天水池里浮萍覆盖的面积是多少?第6天呢?”练习后,教师总结:“看来,有些问题用倒过来推想方法解决就非常的简洁。”这个总结强化了“倒退策略”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4、纠错原则

学习新知时,都有把新知和旧知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犯错误,或是旧知遗忘了,或是新知的知识点太多等原因造成。教者在练习时,就要会抓住学生易错的地方进行的练习,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教者一节课有个知识点没有注意强调,学生作业时就会出现许多的错误。所以教者要会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情况,有意识地选择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给学生练习。

5、发散性原则

要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实践证明,经过发散性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从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入手,这就需要发散性的习题来帮助培养。

一般来说,书上的习题都比较单一的,教者要会把这些单一的题型转变成发散性题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题型一般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方式。一题多解就是一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解答的方法有多种,通过一题多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并找到最佳解题方案。如:学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出示:比较5/8、3/7和0.5的大小。让学生找不同的比较方法:①化成分数,再通分比较大小。②化成小数比较大小。③都和0.5比较大小。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一题多问就是相同的条件,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题多变是把一些题目变换一下条件或是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总之,习题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思维离不开习题的练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习题练习的尺度,充分利用习题,经常变换习题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切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卫芳:《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09-12

[2]胥传翠:《充分发挥习题功能,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3]许万明:《加强应用题基本训练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数学》2011-4

第3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一、把握儿童心理的倾向性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关键,倾向性是求异思维规律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母用心良苦,培养孩子的目的明确,孟母善于了解儿童的喜好心理。知道在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势必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之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开发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计算1/2+1/2=1的同时,个别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2×2也等于1,他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再进行类似实验时,学生那种惊奇的表情荡然无存,证明主动性的特殊作用,教者应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巧妙地设置问题,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向,以教者为主导,以儿童思维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主要矛盾,恰当利用儿童的思维形式,引导他们自觉地领会分析的方法技巧,用自己设想的方法去进行,如在计算1至100连续自然数之和的过程中,不直接传授简捷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动笔算一算,到一定时刻,教者点化:“是不是想一想别的办法”他们会从计算中领悟到出现的新现象,1+2=3而加数中也有一个3,3+3=6加数中又有6……,导出求若干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之和乘以自然数的个数除以2”的结论。尝试到发现的喜悦,训练他们创新的意识,即使是出现了错误也不能硬性阻止,在错误中寻找机会,激发掌握正确知识的积极性,一步步突破问题中设置的障碍,使之倾心于解决问题,从曲折的道路中尝试到乐趣。其间,教者应有能力“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者的位置,在儿童自身意识中是“似有似无”,思维的主动权把握在儿童本身,培养他们对探求新知识规律的激情。

二、提高儿童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求异性,而求异思维需要有规律地进行,缺乏逻辑思维势必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该教给他们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突破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教学始终”掌握基本技能,却不能单纯地把教者本人的思维过程灌输给学生,形成学生机械的跟着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维活动,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新异思维。应教给儿童思维的方法,主动体会思维规律,形成自己的“创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圆周长与直径关系形成了?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直径扩大同时周长也变大,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试验中发现“?仔”这个新生事物,同时启发用语言加以描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推导出圆周长公式,教者及时纠正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但避其简捷的归一成“应该怎么办”为“怎样才能更准确些”,启发内部动因。另外,恰当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使其自觉、积极、热情地进行逻辑训练,如:自制风筝活动,教者引导准备必要的材料,而怎么能让风筝飞上天,是个新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试验,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导致失败,他们会自觉地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平衡问题到风速、风向问题到角度、绳长问题等等,在失去解决矛盾信心的时刻教者及时点拨、参与活动,最终,学生领会了原理,找出了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难点,教者同时把他们思维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总结,防止分化现象的产生。

三、培养儿童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从整体入手,以熟悉牵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思维可以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其主要特征:能迅速接近问题的核心,并使之快速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训练中,采取循序渐进,逐渐把握知识的跨度,由浅入深地进行越级训练的方法,在教学及练习中,灵活运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的“与一对一个别教学方法等效的群体教学方法”增强群体思维自觉性的训练。使任何能力类型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得到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跳跃性缩短智力差异,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儿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对智力因素较高的学生,放手自学,使其直接介入新问题,达到自我完善,探索纵深的知识领域。对智力发展一般的儿童,也以自学为主,领会所学内容的全部,提出问题,以求思维横向发展。对部分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以旧知识做迁移,达到直觉判断的目的。教者对这三种层次的自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点化形式,分类精讲。在组织练习中,有意将题型分为三组,一组为尝试题型,二组为变化题型,三组为综合题型,使之具有梯度,达到跃级训练的目的。悟出思维规律,形成直觉思维习惯,引起模仿,从整体入手进行跳跃分析求证,将繁化简,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不按由因导果等逻辑步骤进行,思维发生“卡壳”时避开具体问题,寻求“似曾相识”的知识结构,改换题型,将问题化简,直接抓住其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内部纵向思维引渡到相似本质的横向思维,最终运用逻辑性解决问题,儿童在平行于具体问题的已知领域,迅速整理已有知识,对难点进行直观设想,爆发出“灵感”火花,迅速做出解决核心问题的直觉判断。

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异性思维的思想基础,教师应该保护儿童的创新意识,善于启发运用联想的中介作用,产生相似的表象,创造出新生事物,如一题多解等,启发儿童广开思路,培养多思的心理能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在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下,由有联系的其他事物联想到核心问题。

第4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开放型习题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习题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

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

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00÷20+35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五、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

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

第5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了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 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 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5.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6.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修的,再求甲队每 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20。

7.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也就是甲队(20×2)天修的,由此可以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了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 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做题时要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四、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五、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

第6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1.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科技比拼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从实质上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家实力上的竞争,更是涉及到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国家实力只是暂时的,而创造性人才所带来的财富却是长远的。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就是缘于我国的创造能力较发达国家相对更弱。只有从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才能实现我国的崛起。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

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创造力便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统一,这两者缺一不可。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中学乃至于小学阶段就将创造性思维培养成形,才能够在日后成长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受益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改革。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

3.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我国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缺乏全面型和创新性人才。目前我国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如何在社会立足已经成为众多学生的难题。唯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身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实现突破。提高就业率首先就要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这对于个人和企业乃至社会都是一件百益而无一害的事。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4.数学是思维的学科,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据地

在中学阶段,唯有数学是真真正正能够锻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就需要进行大脑的不断运转,思维的不断跳跃。正是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才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据地。正如有学者所说,数学也就是思维的体操,以思维带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老师来讲更易转换,对于学生而言更易于接受。因此,在数学课堂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再合适不过了。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树立创造性教学的新观念

我国的教育自孔子而兴起,孔子就注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这些观念在今天仍不过时。与此同时,作为新世纪的老师,需要着重注意师生关系的转换。长久以来,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更直接的可以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是正确与否的评判者,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然而,学生往往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动之中丧失点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创造性教学的新观念,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没有了限制与扼杀,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大放异彩。

2.注重教学方法多样性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分组学习,竞赛学习,讨论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能避免学生对于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倦怠,还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气氛轻松的环境中,往往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在讨论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之间的讨论,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势必能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对于数学的探索欲望便加深了,进而对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3.在应用中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教学离不开应用。应用教学是数学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题,也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的应用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便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数学的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贴近于应用的目的,也是高效的培养方法。例如将拱桥和抛物线联系起来,将购物与最佳方案类型的题目联系起来,开放型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三、总结

第7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清晰严密的学科,就其本质而言,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有效方式. 另外,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人的思维发展也具有阶段性. 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既敢于创新、见解独到,又目标清晰准确;既思维开阔,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有创见性和预见性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所谓数学创新思维是指主动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个人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将现有的知识予以重组产生新思路的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主席曾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一)通过统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定阶段,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维训练,也就是统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统摄训练对学生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单位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廓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牢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 知识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良好的知识积累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 一方面,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潜在的因素,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创设类似的想象情境,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分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筛选、提炼、升华.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方式多样,例如,教师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改变思维角度,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大胆假设,联想多种结论;通过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可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的权威身份,鼓励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当一个简单的问题又被重新慎重地提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了. 学生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是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学生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四)通过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习以为常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方面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这种思维并不代表我们要否定惯性思维,从概率上看,惯性思维趋势外推的准确性很可能是各种预测方法中最高的,因为过去若干年教学中形成的趋势往往包含着某种规律. 但长期以来,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数学问题,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结论往回推,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练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用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中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因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教师通过进行有目的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三、结 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深度开发,挖掘问题的内涵及潜在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第8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三本院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24-02

一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创新人才数量与质量的竞争上。因此,当今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中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所谓创新型人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纵观各家之言,创新型人才至少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健全的人格;(2)健康的身体;(3)扎实的知识基础;(4)广阔的知识领域;(5)创新意识与思维;(6)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7)较强的动手能力。

民办三本院校的创立相对于一、二本院校来说,相对较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经验比不上主办院校,生源质量差的现象。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向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人才,民办三本院校更应该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机制。

二 民办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1.思想认识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民办三本院校首先着眼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注重于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因此,这些院校可能过于注重眼前发展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给学校带来的长远利益。其次,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民办三本院校办学较晚,在办学资源、学科建设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与国家重点院校存在巨大差别,这很难吸引高级创新人才的到来,也在与国家重点院校的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2.教育模式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即使近几年喊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在高考大背景下,中小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应试”人才,而非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制度体系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起步较晚,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具体反映在以下两方面:(1)保障体系。表现在创新教育投资与条件建设、教育质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要开展创新型教育,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去保障师资力量的壮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但就现在各地高校的情况而言,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缺口很大。(2)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学生是否掌握了专业知识的考察,只是通过考试、结课论文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作弊等手段应对考试,通过网上抄袭、复制粘贴别人论文来应对自己的结课论文。这样不仅不利于考察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师资力量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对于民办三本院校来说,创新型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进较困难。在高级创新人才引进方面,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民办三本院校明显处于劣势。一方面是薪资待遇不如国家重点院校,使高级人才不愿降低身价留下;另一方面,民办三本院校很难提供一个完善、成熟的科研平台以及优质的创新学术氛围,这也很难吸引高级创新人才留下。最后,民办三本院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虽有精英骨干,但也缺少高级创新型教师。

三 民办三本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民办三本院校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在办学思想上,要把“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将此理念融入到教学思想中,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要加强与国家重点院校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虽然我国的创新教育开展较晚,但已有很多高校逐渐对此重视起来,不仅开设“创造学”课程,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成立很多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三本院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笔者所在的南方学院为例,至今还没有将“创造学”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也没有良好的氛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民办三本院校要积极向国家重点院校取经,汲取经验。甚至可在某些领域与这些院校开展良性竞争,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首先,开设专门的“创造学”课程,利用传统课堂向学生介绍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将创造性思维融合到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开发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对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兴趣与认知。再次,可以尝试创办培养

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实验班,制订具有创造性特色的课程,丰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

3.创建良好的学校氛围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要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外,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每所院校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其成员的熏陶和感染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强烈、持久的。尤其对于民办三本院校来说,由于其起步较晚,文化底蕴本就不如国家重点院校,因此在创建校园文化氛围上更要下大力气,使其具有独特的精神和品格,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4.突出实践能力的锻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实践环节,就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专业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也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具体针对民办三本院校来说,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就要加强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型个性的发展。

除上述方法外,还需要建立创新能力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实验基地等,以便继续推进民办三本院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云海、王宇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54~58

第9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创新创业;教学思路

为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持续发展经济增量,创新创业作为很好的解决方案被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扶持,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非追求短期效应,国家战略方针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逐渐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经历全球化飞速发展,战略管理被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战略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前沿研究领域,强调任何规模的组织,其高层管理者均需具备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管理思维,对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备选方案的适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才,战略高度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战略管理能力也成为必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思维,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1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1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国际管理会计标准及道德规范的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决策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基础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短期效益显著,适用于人数较多的课堂教学[1]。高校适用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战略分析的内容极少,或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程战略管理,并未将战略管理与财务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执行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观视角的整体分析。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站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分析企业。1.2大数据智能财务会计教学成为当下高校教学革新的前沿。为避免及减轻数字化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冲击,高校教育者在不断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逐渐向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领域探索,积极寻找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的立足点。目前全国有六十余所高校已经开设智能财务会计专业,对大数据与智能财务会计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探索领域集中在应用而非管理决策,注重培养执行能力而思考能力略有欠缺。智能财会的兴起导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弱化,起步较晚使战略管理会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3战略管理会计仅为财会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战术、谋略是战略的引申含义,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管理学的高级阶段[2],战略高度强调对全局整体的把控,对全局的驾驭力需要对每一组成部分有感知力。其中,战略管理,尤其是站在企业整体角度的战略管理,应当与财务结合,战略管理会计属于财会相关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战略管理会计作为财会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受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管理的高度是技术型人才所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战略管理会计很少作为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1.4战略管理会计课程讲授以理论研究为主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主体为专职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同时设置了企业讲师。从业人员在职业中的技术特点是:(1)因企业的行业差异导致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职业技术差异;(2。)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惯性处理及管理风格,导致虽同处某行业个体的处理差异性明显;(3)经营管理中涉及敏感信息较多,非固定职员不得接触敏感信息,以上几点原因导致企业讲师授课大部分流于形式。高校教师由于其偏向理论研究的特点,理论教学讲授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没有大量的企业调研经验,导致战略管理会计课程的讲授容易理论化,理论化的讲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程度有限。

2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现状

自2015年创新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方向,财税及相关促进法规随之出台,国家鼓励开设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都提供了扶持培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土壤,给予创新创业立项项目一定经费支持。本科阶段是一个想法丰富、时间精力充足、试错成本较低的时期,当下本科阶段创新创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2.1大众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高校比赛举办、省级部级项目立项支持等政策刺激,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创新创业项目以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参与主体进行项目申报[3]。在创业大赛组织的筹备过程中,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因专业知识等尚未形成基本体系,灵感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需要付出较多磨练;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因无法兼顾学业、执业资格或研究生考试等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分配,更多地选择暂时放弃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选择毕业3-5年后创业或直接放弃创业。这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部分流于形式,有想法的报告较多,无法进展到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机会转换为实践成果。2.2创新创业项目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导本科学生因所学专业限制,申请项目以本专业相关领域为主,项目组成员具备专业技能但存在学科背景单一的问题。创业项目从产生想法到孵化成型需要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成员集中于单一专业领域,项目团队中缺少拥有多元化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员。由于缺少多元化学科背景,项目负责人等缺少整体性思维,未充分评估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程度低、宏观经济环境预判经验不足、项目运营等缺少专门的成员负责,拥有奇思妙想但执行力不足,有待构建分工明确的团队。2.3项目成果短期效益显著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实践型创业项目较少,同时实践型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实际执行运作的项目凤毛麟角。从立项项目来看,学术科研型立项项目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科研类项目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参与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二、大三,以项目周期为2年计算,项目结项时主要参与学生均处于实习期或已经毕业,学术型项目再转化为实践成果需要另一个周期及时间、人力、物力支持,大部分的立项项目选择放弃科研成果转换,无法将项目实践成果持续运行,项目成果长期效益很低,扶助创新创业项目的初衷无法实现。

3创新创业思维引导设想

为增强项目扶持效果,提升项目实际运行比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促使长期效益显现。3.1培养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是指培养创新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创业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培养其对团队成员的客观评估、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能力。创新创业离不开融资投资,具备战略高度的同时需要进行财务分析,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管理与技术并行,技术创新由专业技术人员专攻,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优质管理者来推进执行,战略管理体系、财务数据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价值链分析等是优质管理者需具备的技能。创新创业项目从萌芽至孵化成型均需要主动积极地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状况。3.2教师转换授课思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及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思想讲授给知识的接受者,战略管理会计培养的不应当仅是掌握基础分析的职业工作者[4],而是应具备战术谋划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创业实践课程并非是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讲授理论知识[5]。讲授者需要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尝试用头脑风暴等讨论方式授课。3.3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库建立。商场中的博弈、关键市场机会的把握与实验研究开发不同,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衰落退市,有偶然机会,也具备历史的必然性。见多识广中的“见”在高校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涵盖不同创业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案例讲解带给学生多视角分析,实现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授者,作为传播的主体,应积极寻找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评述,案例库的建立不应只是简单介绍某企业的发展过程,其重点应立足于总结评述,以供研讨。同时案例库应通过多国家背景来分析政治民族因素的影响,立足行业背景,结合行业发展及特点等进行分析,应涵盖不同类型组织规模,体现战略管理的艺术性。3.4转换思维培养方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骤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扎实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可以持续发展经营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将技术型人才培养成为军师谋略者,是未来针对创新创业项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复合型人才除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逻辑性思维、宏观整体性思维也同等重要。培养全系统的思维方式,文科背景需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理科背景需加强柔性艺术[6]。战略管理会计不应只作为财会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设置,应作为理工类的选修课,战略思维是其综合能力所必备条件之一,初创时期应具备关键技能及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初创期之后的稳定期则战术及计谋方案成为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战略思维意识,技术型人才可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可认知管理对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2012(28):38-40.

[2]刘倩芸,唐世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新会计,2020(9):49-52.

[3]黎怡姗,吴大放,刘艳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J].高教学刊,2019(9):43-44,47.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5]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