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急性肝病的治疗精选(九篇)

急性肝病的治疗

第1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low molecular hepa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Methods Choose 83 ca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patients with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and the draw method is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anticoagulation. Regular group routine anti-infection and expectorant treatment;Anticoagulation in convention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low molecular heparin therapy. Observation indexes:①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s;②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eak expiratory flow,oxygen partial pressure,CO2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Results The anticoagulant the indicators a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P

Key words: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acute exacerbation;Therapeutic effect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气流受限为特征,且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不完全可逆,致死率高,已经成为社会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长期反复感染和慢性炎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激活,凝血功能亢进,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和血液高凝状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住院接受治疗的8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患者分组方法:抽签法。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抗凝组两个组别。所有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1],均处于急性加重期。除外稳定期、合并糖尿病、肾病和肺梗死患者。

42例抗凝组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7例;年龄47~81岁,平均(65.34±7.29)岁。病程1~15年,平均(8.67±1.32)年;体重42~84kg,平均(63.63±1.23)kg。

41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6例;年龄46~82岁,平均(65.13±7.02)岁。病程1~15年,平均(8.35±1.57)年;体重42~84kg,平均(63.89±1.21)kg。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上述,P>0.05,研究有较强的可行性。

1.2方法 常规组予以常规抗感染、祛痰、呼吸兴奋剂、解痉剂、呼吸机等治疗;抗凝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剂量为50~100U/(kg.d),于皮下注射,1次/d,连续用药7d[2]。

1.3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①疾病控制率;②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异。

显著控制:咳嗽、干湿音、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改善70%以上;部分控制:上述症状减轻,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改善30%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疾病控制率=显著控制和部分控制占总例数的百分比之和[3]。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研究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21.0软件;疾病控制率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统一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衡量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相比较 抗凝组相比于常规组疾病控制率更高,其中,常规组显著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的例数分别10例、21例和10例,总控制率75.61%;抗凝组显著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的例数分别30例、10例和2例,总控制率95.24%,χ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

2.2治疗前和治疗后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相比较。治疗前两组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相似,t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常规组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2.04±0.87)L/s、(51.95±18.92)mmHg、(78.97±15.72)mmHg,抗凝组分别为(2.05±0.83)L/s、(51.14±18.81)mmHg、(78.22±15.65)mmHg。

治疗后抗凝组相比于常规组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更显著,t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可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右心衰竭[4],导致血流缓慢凝滞,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增大血液黏度,可引发酸中毒,加重电解质紊乱,血液处于高凝、血栓前状态,且常合并微血栓形成,常规抗感染、祛痰等治疗无法对血液高凝状态进行纠正。低分子肝素有抗凝血酶II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对于动静脉血栓和体内外血栓均有抑制作用,经用药后可显著降低凝血参数,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5-6]。

本研究中,常规组予以常规抗感染、祛痰等治疗;抗凝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显示,抗凝组相比于常规组疾病控制率更高,峰值呼气流速、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更显著,说明低分子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琦.低分子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4,14(6):342-344.

[2]张春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075-6076,6081.

[3]王昕华.低分子肝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25(11):53-53.

[4]王红阳,郭秀华,戈艳蕾,等.小剂量肝素对老年AECOPD患者疗效及Fbg、Hs-CRP、TNF-α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12-3314.

第2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肝功能损害;还原型谷胱甘肽

[中图分类号] R725.1;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2-53-02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Reduced Glutathion in Hepatic Dysfunction Caused by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Childhood Patients

HUANG Meng ZHANG Guozhong ZHANG Yanli

Ruian People’s Hospital,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Ruian 32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educed glutath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dysfunction caused by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childhood patients. Methods 100 childhood patients with hepatic dysfunction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5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duced glutathion and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vitamin C and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Then the changes of hepatic dysfunc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7 days. Results The levels of ALT, AST and r-GT were markedly reduce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0.05). But the levels of ALT and AST were much lower and the total rates of ALT and AST were high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Reduced glutathion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induced hepatic dysfunction.

[Key words]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childhood patients; Hepatic dysfunction; Reduced glutathion

急性感染性疾病是儿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小儿肝脏相对发育不全、代偿能力差,由急性感染性疾病所致肝功能损害也不少见。我们应用意大利斯德大药厂(Laboratorio Farmaceutico C.T.S.r.l,生产批号8213)生产的护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钠(商品名古拉定)治疗此类患儿肝功能损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合并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患儿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最小7d,最大12岁,平均(3.1±0.3)岁。所有患儿入院前均未使用过肝损害药物、无中毒、缺氧史,入院后经仔细查体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慢性心功能不全、代谢性疾病、急性心肌炎、胆道疾病等情况,故考虑肝功能异常为感染所致。将患儿采用表格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进入统计资料46例(有4例没有完全按照设定方案治疗予以剔除)。两组感染性疾病详细情况见表1,入组前感染指标比较见表2。

所有患儿均根据临床经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患儿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肝功能(仪器采用OLYMPUS公司生产的AU540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由浙江伊利康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

1.2 治疗方法

除给予积极抗感染及原发病治疗外,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钠30mg/(kg・次)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100mg/(kg・次)及甘草酸二铵3/(kg・次)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7d后复查肝功能。两组抗感染疗效临床评价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1.3 疗效判断

显效: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肝功能较前改善,但未完全正常;无效:肝功能指标无下降或加重[1-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χ±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ukey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治疗前后的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ALT、AST、γ-GT值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d后两组ALT、AST、γ-GT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治疗组ALT、AST值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间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γ-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2 两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LT指标χ2=11.16,AST指标χ2=7.40,P<0.05),治疗组ALT、AST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而γ-GT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45,P>0.05),其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仿。见表5。

3 讨论

人体衰老、感染、中毒、外源性毒素、氧化应激、亲电化合物攻击都可以使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生物合成能力降低,含量下降,或者使GSH转变为双硫氧化型(GSSG)。由于病理状态下的内源性GSH减少,适时补充外源性GSH很有必要。外源性GSH的补充可以预防、减轻、终止组织细胞的损伤,改变病理生理过程[4,5]。GSH最早是救治中毒患者,随后强调其抗氧化作用应用于肝肾功能的保护,本资料正是对这一方面进行统计研究。古拉定的主要成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钠,能与亲电子物质及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结合,通过中和、清除体内的超氧离子及其他自由基,从而减轻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同时GSH能为肝脏酶提供活性SH基,促进肝酶活性,维持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及细胞膜的完整性[3]。

本组研究显示,甘草酸二铵和古拉定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所致异常增高的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的恢复和降低作用,但后者对显示肝细胞破坏的指标如ALT、AST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佳,因此古拉定对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功能好于甘草酸二铵的治疗,说明还原型谷胱甘肽作为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对感染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对于肝内胆汁淤积(如γ-GT)完全恢复两者均稍慢,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这也符合临床上观察到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治愈后γ-GT等指标长期未能恢复至正常[6],提示可能肝脏毛细胆管上皮细胞的修复较肝细胞的修复时间缓慢,留有较为持久的、轻度的毛细胆管淤阻。

此外,在古拉定治疗期间,所有患儿临床上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耐受性较好。古拉定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损害近期疗效显著、安全。但因本研究病例数有限,有条件时还应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并对远期疗效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川贵,石海. 舒肝宁、肝得健治疗肝功能损害疗效对比[J]. 安徽医药,2009,13(2):198-199.

[2] 胡少辉.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甲亢性肝损害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6-47.

[3] 汪盈,陈丽佳,孙忠敏.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小儿白血病化疗致肝损害的疗效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5):17,23.

[4] 钱小明,吴学豪.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6):411-412.

[5] 胡学建,胡剑浩,陈龙根. 还原型谷胱甘肽修复受损肝细胞功能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6-47.

第3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 川芎嗪注射液 低分子肝素钙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疗效观察

慢性肺心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其平均患病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很高,属老年人常见危重症,治疗较为困难。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因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机体慢性缺氧,刺激红细胞增生,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加,参与肺动脉高压形成。笔者从2005年6月开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辅助治疗肺心病,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5月~2007年5月住院的48例肺心病患者,诊断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男3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8岁,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2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基本相似(P

1.2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止咳化痰药,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u每日2次,腹部皮下注射,治疗7天,川芎嗪8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2周未用过阿司匹林、潘生丁、肝素等影响凝血的药物。对照组加用川芎嗪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咳、痰、喘等缺氧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水肿消退,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尿量增加,心率降至100次/min以下,多项指标正常好转;有效:咳、痰、喘等缺氧临床症状减轻,水肿、肺部啰音减轻,大部分指标有好转;无效: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副作用:观察是否有出血、药物过敏或其他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等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等比较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P

2.3 不良反应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期间,4例患者出现皮下注射部位有瘀点、瘀斑,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停药后瘀点、瘀斑消退。其余病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基础是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患者长期持续性缺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液高黏、高聚、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促进肺动脉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是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情加重的重要影响因素,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由于严重感染,肺中组胺大量释放,血小板聚集,毛细血管内皮肿胀以及纤维栓子形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国内王辰等报道[1],尸检发现约89.8%有小动脉血栓形成,且皆为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而非血栓栓塞。低分子肝素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而改善肺部微循环的作用。与肝素相比具有抗凝血作用强,皮下注射易吸收,副作用少,不需要实验室特殊监测等优点。此外还有抗炎、抗过敏、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阻力、抑制变态反应介质产生的作用[2]。川芎嗪是植物川芎的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淤作用,其化学名称为2,3,5,6四甲基吡嗪盐酸盐,其主要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冠脉阻力,明显降低肺动脉高压,同时具有钙拮抗作用,川芎嗪有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缩短血栓长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尚能扩张肺血管而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3]。本组资料显示,川芎嗪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中,对改善心肺功能及临床病情有良好效果,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辰,杜敏捷,曹太德,等.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7,77(3):123.

2 张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高黏血症.临床荟萃,2003,18(11):631.

第4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合适的剂量。方法:对55例DIC患者,按原发病、DIC分期、分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用微剂量肝素15mg/d分三次静滴,对照组:急性型DIC和亚急性型DIC分别用小剂量肝素90mg/d和48mg/d分三次静滴;两组病例用肝素抗凝治疗3~7d,抗凝期间用凝血时间试管法(CT)进行监测。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60.7%(17/28例),其中急性型DIC有效率为60%(9/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型DIC疗效(3/14例,有效率21.4%,p<0.05,应用微剂量肝素抗凝期间,CT保持在21~27min,无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对照组有效率44.4%(12/27例),在小剂量肝素抗凝期间,有5例CT时间达到32~34min并有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结论:微剂量肝素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DIC合适的抗凝剂量,对急性型DIC疗效明显高于小剂量肝素,安全性高,不加重出血倾向。

关键词:DIC;恶性血液病;微剂量肝素

Micro-Dose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28 Cases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with Dessiminated Intravas cular Coagul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per dose of heparin therapy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disease with dessi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Method: Fifty-five cases of DIC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by the type and the period of DIC and primary affection. The micro dose heparin group (The observed group,28 cases);heparin infusion in micro dose (15mg/d).The low-dose hepari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27 cases):low dose heparin infusion (90mg/d in acute type of DIC and 48mg/d in subacute type of DIC).Heparin infusion 3~7d in all the cases and observe the clotting time by tube method during the heparin therapy. Result: The observed group 60.7%(17/28 cases)was effective in all the patients while 60%(9/15 cases) was effective in the acute type of DIC ,the effective rate was more higher in acute type of DIC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14 cases,effective rate was 21.4%,p<0.05) and the clotting time in 21~27 minutes with none haemorrhagic tendency by heparin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44.4%(12/27 cases) was effective in all the patients,clotting time by tube method in 5 cases was delayed to 32~34 minutes and with haemorrhagic tendency during the heparin therapy .Conclusion: Heparin anti-coagulation.Therapy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with DIC,micro-dose of heparin is suitable for acute type of DIC,micro-dose heparin revealed a higher efficacy and safet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ow-dose heparin with less haemorrhagic tendency.

Key words:DIC;Hematologic malignancies;Micro-dose heparin

DIC是恶性血液病常见的并发症,起病突然,病死率高;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探索适合恶性血液病并发DIC抗凝治疗合理剂量的肝素,笔者用微剂量肝素(15mg/d)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DIC 2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1991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恶性血液病并发DIC 55例,按原发病及DIC分期、分型随机分为微剂量肝素组(观察组)28例和小剂量肝素组(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男20例,女8例,年龄17~64岁,平均32.4岁,其中≥60岁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淋巴瘤3例,中期DIC26例,晚期DIC2例,急性型DIC15例,亚急性型DIC13例.所有患者除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外,有消化道出血者19例,血尿5例,低血压4例,休克3例。对照组:男22例,女5例,年龄19~62岁,平均31.6岁,其中≥60岁2例,ANLL 17例,ALL 7例,淋巴瘤3例,中期DIC 26例,晚期DIC 1例,急性型DIC 14例,亚急性型DIC 13例,所有患者均有皮肤瘀点、瘀斑,16例有消化道出血,7例有血尿,3例有低血压,2例有休克。两组DIC在年龄组、原发病、DIC分期、分型和病情轻重方面较均衡,具有可比性。两组DIC和原发病诊断符合国内标准[1]。

1.2治疗方法:两组DIC在治疗原发病、纠正休克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在输血或补充凝血因子之前,观察组用微剂量肝素15mg/d分三次稀释后缓慢静滴。对照组:急性型DIC和亚急性型DIC分别用小剂量肝素90mg/d和48mg/d分三次稀释后缓慢静滴,疗程长短取决于原发病及DIC治疗效果,在症状改善,出血控制,DIC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后停用肝素抗凝,疗程一般为3~7d,在肝素抗凝期间每4h以试管法凝血时间为监测指标。

1.3疗效评定:按DIC国内疗效标准[1]。

2结果

在观察组28例中,痊愈13例,显效3例,进步1例,有效率60.7%(17/28例)。本组中急性型DIC 15例,有效9例,有效率60%(9/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型DIC有效率(3/14例,有效率21.4%,P<0.05);所有病例用微剂量肝素抗凝期间,CT均保持在21~27分钟,无肝素引起出血症状加重、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无效11例,其中6例死于严重感染,3例死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39.3%(11/28例)。对照组27例中,痊愈8例,显效2例,进步2例,有效率44.4%(12/27例)。本组中14例急性型DIC,3例有效,有效率21.4%。在本组无效的15例中,有5例在使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3~5d后CT延长至32~34min并伴有出血症状加重倾向,经肝素减量或暂停并给以适量鱼精蛋白后出血症状加重倾向得到控制;在对照组患者中,死于严重感染及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各7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病死率55%。两组DIC分期、分型与疗效结果见表1。

表1两组DIC分期、分型与疗效结果(略)

3讨论

肝素是DIC抗凝治疗常用药物;目前,肝素对内、外科疾病并发DIC抗凝治疗使用的剂量倾向于偏少(80mg/d~200mg/d)甚到主张小剂量(48mg/d~96mg/d)[2]。但是,DIC病因较多,由不同病因并发DIC的病理特点往往有别,因此对DIC抗凝治疗肝素用量的选择,小剂量并非唯一可取的最合适剂量,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肝素抗凝效果与体内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及血小板数量分别呈现正、负相关,当ATⅢ<50%或血小板产生具有抗肝素活性血小板第4因子减少时,肝素的抗凝活性明显增强会加重出血。据报道,DIC时血中ATⅢ活性常<40%~50%,提高肝素浓度几乎不能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相反会加重出血症状[3]。由于本文病例特点均为恶性血液病并发的中、晚期DIC,原发病及DIC中、晚期常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明显减少等易致出血的因素;因此,笔者对28例恶性血液病并发的DIC给予微剂量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取得较好疗效,有效率达到60.7%,其中15例急性型DIC有效率为60%(9/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型DIC疗效(有效3/14例,有效率21.4%,P<0.05)。在抗凝治疗中未发现肝素所致的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

微剂量肝素治疗DIC机理与ATⅢ有关。肝素能增强ATⅢ对凝血酶和Xa等灭活,据推算1uATⅢ灭活Xa的效应相当于灭活1600u凝血酶[4],有研究表明,DIC时控制DIC发展,抑制凝血酶作用,肝素剂量6mg/d已足够,控制CT时间在20~30min,肝素浓度不宜>0.1u/ml,每4h静注肝素4mg可使血药浓度保持在0.01~0.1u/ml,肝素浓度>0.15u/ml反会抑制ATⅢ,不仅会促进凝血,又易引起出血[5]。因此,微剂量肝素可足以阻断DIC病理性凝血过程,满足DIC抗凝治疗的需要,用于恶性血液病并发的DIC尤其是中、晚期和急性型DIC治疗,既可达到有效抗凝目的,又不会加重出血。

对恶性血液病并发DIC的治疗,除应用微剂量肝素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白血病可予小剂量药物化疗,但化疗不宜强烈以免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释放促凝物质加重DIC。此外,应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伴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这对DIC治疗的成败也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52-301.

[2]邝贺龄,主编.内科急症治疗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0.

[3]王斌,卢兴国,陈朝仕.肝素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6,9(2):117.

第5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亚急性肝衰竭;人工肝;疗效分析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侯群,是各种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肝衰竭时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明显降低导致大量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引起的心、脑、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肝衰竭一般内科治疗效果差,病情凶险,预后极差,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内科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死率高达50%~80%,严重危及重型肝病患者的生命[1]。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肝衰竭有良好的疗效,为了能够了解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取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患者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急性重型肝炎1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肝炎7例、药物性肝炎10例,酒精性肝炎6例。所有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人工肝学组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2006年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2]。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 胸腺肽100~200 mg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80~120 mg静脉滴注和前列地尔100~200μg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钠1200 mg静脉滴注及防治并发症等内科综合治疗。

1.2.2 人工肝治疗 术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 mg预防过敏,低分子肝素抗凝;术中持续心电、血压监护;采用日本生产持续徐缓式血液净化装置(人工肝机)首次治疗前行单针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行同血型新鲜血浆置换,置换时血流量控制在100~150 ml/min,置换量一般在1500~2500 ml。术后使用25%的葡萄糖酸钙预防低钙血症。每次治疗间隔时间2~5 d。患者人工肝治疗最少2次,最多10次。

1.3 观察内容 观察本组病例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本组病例进行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浆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 预后 48例采取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治愈及好转出院36例,治愈及好转率75.00%,死亡12例,病死率25.00%。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出现皮疹、颜面、口唇、四肢麻木或抽搐、过敏性休克等共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

2.2 观察内容 本组病例进行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浆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观察内容(x±s)

检测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TBIL(μmol/L)395.65±24.42126.52±19.64

ALT(U/L) 506.28±27.74 153.69±21.54

AST(U/L) 372.46±23.85135.68±18.98

ChE(U/L) 2539.21±45.26 4125.28±42.59

Cr(μmol/L) 58.69±8.3549.65±6.38

PTA(%)45.96±5.37 71.26±6.45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

3 讨论

人工肝的研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装置,负担起暂时辅助或替代严重病变的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从而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人工肝治疗的关键是能否有效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阻断恶性循环,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人工肝包括[3]:非生物型人工肝(non bioartificial liver)是指各种以清除毒素功能为主的治疗方法,包括血浆置换、血液/血浆灌流、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持续血液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生物型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将培养肝细胞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当患者血液/血浆流过生物反应器,通过半透膜或直接接触与培养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为肝衰竭患者提供肝支持功能。将偏重于解毒作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与生物型人工肝有机结合构建的系统,即为混合型人工肝(hybrid artificial liver)。

我们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是采用血浆分离器将肝衰竭患者的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同时代之以新鲜冰冻血浆。在肝脏的解毒及内环境的稳定方面,血浆置换主要是清除大分子量物质,包括内毒裹、短链脂肪酸以及和白蛋白结合的芳香族氨基酸、胆汁酸、胆红紊、酚、硫醇、吲哚等毒素。通过血浆置换可以为机体提供凝血因子、白蛋白等有用物质,部分替代肝脏的功能[4]。中小分子量毒素易通过血管壁而在组织中广泛分布,单用血浆置换难以清除,这些增多的中小分子量毒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在神经细胞内积聚导致脑水肿。另外,亦可引起或加重脑水肿与肝昏迷。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HDF)其实质是长时间的连续不断的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以替代病损的脏器部分功能。因其连续不断的清除水、中、小分子代谢毒素,弥补了滤过对氮质清除不足的缺点,溶质的清除是对流和弥散的双重作用结果,更符合生理状态,可以连续的保持机体内环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消除炎症介质、改善营养支持[5]。血浆置换同时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可以充分去除引起肝性脑病的中、小分子物质,防治血浆置换后并发或肝肾综合征时并发的脑水肿。

通过对本组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治愈及好转率75.00%,充分说明在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应用方便。

参考文献

[1] 吴广利,侯敏,壬伟.38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分析,肝脏,2008,13(3):270 271.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人工肝学组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6):321 324.

[3] 王融冰,周桂琴.江宇泳.等.799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学与实验室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55 657.

第6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丹棱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丹棱县 6202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中的表现;方法:选取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 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52 例患者经过在停用原来的药物并使用推荐的药物连续治疗3 个疗程后,康复出院42 例(80.77%),好转9 例(17.31%),仅有1 例(1.92%)患者因结核药物使用过多,最终死于肝衰竭,治疗有效率为98.08%;结论:患者在患病期间不仅要遵医嘱服用护肝药物,还要按时开展肝功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因药物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导致的肝脏损伤被称之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其病程大都少于半年。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不计其数,差不多各种药物中都存在,例如抗结核药、降血脂药、抗生素、抗真菌药、中草药和解热镇痛药等。因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繁复多样,加之缺少特异性诊断方式,所以经常被医生误诊或遗漏。本文选取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 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52 例, 均为2012 年1月至2014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其中,男28 例,女24 例,年龄21-72 岁,平均41.3±3.2 岁。所有患者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呕吐、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皮疹、发热、腹胀等症状。其中,12 例(23.08%)胆汁淤积肝损伤、37 例(71.15%)肝细胞损伤、3 例(5.77%)混合型肝损伤。

1.2 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及发病时间

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病症的药物有很多,根据其引发病症的严重程度依次为:抗结核药、中草药、抗肿瘤药物、滋补药物、抗真菌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甲状腺药物、镇痛解热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症的发病时间也因为药物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患者常在用药后12 星期内发生反应。本组患者中,有50 例(96.15%)患者在用药后12 星期内出现不良症状。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全部停止之前所服用的药物,并使用甘草酸制剂、思美泰 ( 腺苷蛋氨酸)、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护肝退黄降酶类药物,1 个疗程7 天,连续服用3 个疗程。

2 结果

52 例患者经过在停用原来的药物并使用推荐的药物连续治疗3 个疗程后,康复出院42 例(80.77%),好转9 例(17.31%),仅有1 例(1.92%)患者因结核药物使用过多,最终死于肝衰竭,治疗有效率为98.08%。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但是经相关研究表明[1],结核药物的治病率是最高的,高达50%,当前所运用的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吡嗪酰胺、异烟肼的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肝毒性,尤其是联用时危害极大。伴随现今社会结核病患者的不断增多,抗结核药物招致的药物性肝病人数与日俱增。另外,诸多资料指出中草药也会造成肝损伤,且仍有逐渐上涨的势头,占整体比例的其致病率已经超过30%。在中草药引致的肝损害中,以中药汤剂为首[2]。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分为三类: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及瘀胆型,日常报导多为肝细胞损伤型,所占比例能达到85%,混合型与瘀胆型是比较少见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毒性肝损害,中药中的毒性植物蛋白、生物碱等作用于CYtr2E1 引发脂质过氧化损耗谷胱甘肽,破坏线粒体,或者组织蛋白质与DNA(RNA) 酶合并造成细胞坏死或凋亡。出现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范围基本在三个月内。本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反胃、吐逆、尿黄、皮肤瘙痒、皮肤及巩膜黄染等,实验室化验均显示为肝功能异常。此情况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有重叠性,不易区分。药物性肝炎大多预后佳,本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08%,其中1 例因肺结核药而丧命,患者在患病前期没有马上就医,依旧自行口服结核药,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从而形成肝衰竭。这就提醒患者在患病期间不仅要遵医嘱服用护肝药物,还要按时开展肝功能检查,有利于及时诊断出药物性肝损伤。

综上所述,最有效控制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进程、完善预后的核心措施即尽早确诊并暂停用药、主动配合治疗。详细查问病人有没有使用过处方药或非处方药,有没有使用过滋补药或中草药,还需留意药物的疗程、剂量、合用药与给药途径等,一旦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刻停止用药,并严密监测停药后肝损伤的情形,这对预防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药物性肝损伤的病情程度会依据患者个体易感性和所使用药物而有所不同。所以,在使用明知有肝损坏的药物或长时间用药时需额外服用保肝药,并定期检查肝功能,如若出现肝功能异常现象,就需马上停物,并卧床休息且增强护肝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第7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人工肝;重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80-02

重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临床少见但病情凶险的妊娠期并发症,患者大量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发生脂肪变性,临床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肾功能急剧衰竭为主要特征,母婴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手段[1]。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肝功能衰竭治疗方法,可代替部分肝脏功能,清除有害物质。我院探讨了人工肝治疗重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重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14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64±5.74)岁;体重68~77kg,平均体重(72.24±3.63)kg;孕周32~37周,平均孕周(36.42±2.53)周;其中初产妇9例,经产妇5例;单胎妊娠12例、双胎妊娠2例。

所有患者均在孕晚期发病,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恶心呕吐、食少纳差、体倦乏力,短时间内出现全身黄疸,皮肤、巩膜、尿液黄染,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障碍。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纠正凝血功能,行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术后继续纠正凝血功能、抗感染、补充白蛋白、维生素K等,并给予药物促肝细胞生成[2]。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人工肝治疗。首次治疗前行股静脉插管,建立临时体外循环通路。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500~3500ml,血浆分离速度25~30ml/min,血浆置换血流量100~150ml/min,置换时间2.5~4h/次[3]。血浆置换治疗前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常规应用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等预防过敏反应。

对比治疗前后治疗前后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和尿素氮(BUN)、肌酐(Scr)等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肝功能指标

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2.2肾功能指标

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BUN、Scr等肾功能指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3讨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双胎等因素有关。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母婴存在长链3-羟酯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引起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障碍有关。早期患者仅有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1~2周后病情骤然加剧,出现全身性黄疸、少尿、凝血功能障碍、爆发性肝肾功能衰竭,可引起早产、死胎、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引起肝脏严重损伤,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这些毒性物质堆积于体内又会加重肝细胞坏死,形成恶性循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一旦确诊后应在最短时间内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清除血浆毒性物质,无论胎儿存活或死亡,均立即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4]。

人工肝是通过血浆置换法清除重症肝病患者体内的大量内毒素和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采用正常人新鲜血浆代替重症肝病患者血浆,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重建内环境稳定状态,并可改善主要脏器的血液灌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补充大量的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补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增加抗感染能力,迅速改善肝肾功能,使损伤的肝细胞得以再生,最终获得生存的希望[5]。

本研究中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和BUN、Scr等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未发生一例孕产妇死亡,2例围产儿胎死宫内。这一结果表明:采用人工肝治疗重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可迅速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对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史东阳,张丽.急性妊娠脂肪肝合并肝衰竭3例治疗体会[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49):49~50.

[2]陈玲,彭影,赵卫东.人工肝和(或)血液净化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11,15(2):209~210.

[3]赵士兵,何先弟,汪华学,等.人工肝联合CRRT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503~1504.

第8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

据统计我国约有1.2亿以上的人口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有1200万,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2%和1%。据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的感染率约为3%,约1.7亿-2.0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因此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寻找新的有效方法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1乙型肝炎的病因、疾病分类及临床表现

1.1乙型肝炎的病因及诊疗乙型肝炎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一大杀手,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人体在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会产生免疫反应,乙肝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体免疫的影响,细胞免疫对乙肝发病机制的影响程度更大。年龄决定了细胞的成熟度和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是不同的,运用相同的药物,其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难以全面地清扫和消灭病毒,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也比较慢;成年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完备的病毒防御能力,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在短期内将其清除,患病症状常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而慢性乙型肝炎则是在人体免疫机制下降,只能进行不完全免疫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病症。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缓解,患者往往在化验的时候知道自己患上了乙肝。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情相关,轻者头晕乏力,重者尿黄、便溏。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症可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种。中医方面慢性乙肝迄今尚无统一、客观的中医分类准则,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委员会学术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制定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别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证、肝肾阴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证五种。

1.2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可分为蛋白类疫苗、肽类疫苗、DNA疫苗及自体DC疫苗。蛋白类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大多来源于预防性乙型肝炎疫苗,这类疫苗对一些慢性乙肝患者有效,能够暂时抑制病毒的复制作用。肽类疫苗经过临床试验,证明人体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其改善肝功能的效果不明显,也不能显著降低病毒抗原数量。DNA疫苗又称为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通过克隆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将其与含有强有力真核细胞启动子的细菌质粒结合,再利用显微注射技术注入人体,就可以在患者体内表达出抗原,刺激集体备课产生细胞免疫反应。DNA疫苗可以同时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以经过不同的免疫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具有适当结构及组成的外源性基因可以在人体内表达,并诱导产生中和性抗体,目前,DNA疫苗已经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2丙型肝炎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目前HCV毒株的类型可分为六个个基因型及一百多个亚型,临床研究发现感染1型和4型HCV患者对干扰素的反应性较低,治愈率也相对较高。HCV感染机体后,以准种的形式存在,HCV这一特性容易发生免疫逃逸,导致机体慢性化感染HCV后,病毒血症持续六个月未清除的就是慢性感染丙型肝炎。分析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外因大多是由机体受到湿热疫毒的影响,直接侵犯肝脾或由外入内。内因则正是由于阳气亏缺,造成肝脾功能失调。内外二因互相结合,阳虚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湿热疫毒之侵入是致病的关键,两者互为因果,造成虚实夹杂的局面。以下我们讨论下丙型肝炎的治疗。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化比例,可以选择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病后的8-12周进行,疗程为三个月到六个月。最佳治疗方案虽然还没最终确定,但及早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毒(>800000log IU/ml)的携带患者更加有效。反之,对慢性丙型肝炎,应在治疗前评定患者肝脏疾病的厉害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或中度以上纤维化者,易进展成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的认知,应采用发放专业防治手册等资料,杜绝职业素质不过关的现象,降低医源性感染率,及早阻断传播途径,早筛查、早诊断、展开规范的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提高治愈率,最终实现成功防控丙型肝炎。

3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分类及防治方案

重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雏形,两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等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重型的肝炎的治疗采用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疲劳。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避免饮酒和应用损害肝脏药物。

4结语

肝炎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给无数个人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根据疾病发病规律,形成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准确、规范化治疗,这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目标。要努力达到这一目标,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就需要医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芙蓉,王晴,贾正才,等.治疗用HBV模拟抗原的设计及其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TL活性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3,19(4):254-257.

第9篇:急性肝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急性黄疸性肝炎 疗效

急性黄疸性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各种病因(如病毒、药物、酒精等)所致的急性肝炎伴有血清胆红素超过17.1μmol/L均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的临床表现,即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笔者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98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收治的98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38例,甲型肝炎居多,有73例,乙型肝炎25例,病程均在4天以上。主诉症状多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发热和黄疸表现等,临床检查肝肿大,触诊有压痛,少数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并在患者血液、呕吐物、大小便中检测到肝炎病毒,均确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为26.78μmol/L~135.5μmol/L,平均为75.1μmol/L,对照组为27.37μmol/L~136.2μmol/L,平均73.82μmol/L,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小于200IU/L者17例,大于200IU/L32例,对照组ALT小于200 IU/L20例,大于200 IU/L29例,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保肝、抗病毒、退黄、支持疗法,患者给予联苯双酯片25mg和VC500mg口服,每日3次,静脉注射强力宁、能量合剂等药物,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口服联苯双酯片和VC同等剂量,每日3次,同时应用中药汤剂,基本方为茵陈30g,赤芍30g,丹参30g,大黄10g,栀子12g。随症加减,食欲不振加生麦芽30g,山楂30g;恶心呕吐加竹茹10g,生姜6g;腹胀加枳实10g,厚朴10g,苍术10g,陈皮10g;肝区胀痛加柴胡15g,郁金15g,炒川楝子10g,青皮10g;肝脾肿大加丹参20g,桃仁12g;湿重、舌苔厚腻加薏苡仁30g,赤小豆30g;发热加青蒿10g,鳖甲15g,秦艽12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儿童剂量酌减,疗程均为1 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触诊压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定期血检观察肝功能变化情况并作相应记录,同时记录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疗程结束后,患者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脏大小恢复正常,肝区触诊无明显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的测定值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即为显效;临床表现与体征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测定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即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肝功能无改善或是加重,即为无效。

2 结果

两组98例患者,经一疗程治疗后,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治疗组不良反应仅为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有9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组别

数量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9

36

11

1

97.96

对照组

49

32

13

4

91.84

3 讨论

急性黄疸性肝炎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而导致得巩膜、皮肤等出现黄染现象,其在中医中属于黄疸-阳黄的范畴,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为“湿”,《金匮要略.黄疸病》中也提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热蕴藉于肝胆,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胆汁外溢,从而发生黄疸。

此次研究所采用的中药方剂以加味茵陈蒿汤辩证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以养肝为辅。方中茵陈为退黄之要药,味苦性寒,清热除湿退黄;赤芍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通络;丹参活血,祛瘀止痛,凉血消痈;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能直达下焦,荡涤胃肠之实热,加快除湿退黄之效果;栀子苦寒,清肝利胆泻火,除湿退黄,传热下行,泻三焦火,利小便。

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好,而且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应用西药快速作用于病毒,抑制其生长,保护肝脏,加快肝细胞修复消除炎症,改善肝功能。中药的辨证合用,可以清泻肝胆,利胆退黄,而且中药在保肝护肝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可以充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兵顺主编 肝炎[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