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话题作文幸福精选(九篇)

话题作文幸福

第1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其实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

“幸福”话题,历年是中考读写题涉及较多的热点。如2005年金华中考阅读题《一千张糖纸》,2006山东济宁中考阅读题《读书人是幸福人》,2007年山东济宁中考阅读题《收藏幸福》,2007成都中考阅读《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2007年广东茂名中考阅读题《衡量幸福的新标准》,2007年湖北黄石中考阅读题《谁动了小陶的幸福》,2007山东莱西中考话题作文“感受幸福”,2007年新疆乌鲁木齐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_也是一种幸福》,2007浙江金华命题作文《这就是幸福》。预计2008年这类读写题将再度体现。

阅读特训

一、抒情篇:幸福是小草吐芽时的一抹绿意

【心香一瓣,点燃智慧的灯塔】如果彼此相爱着,哪怕生命的最后一天也足够了,因为爱一旦在心灵里扎根,一刻即永恒。

幸福一辈子

郑海啸

旧书摊有一本宣称可以让我幸福一辈子的书,尽管大概只需3元钱就可买下,我也没动心。

十多年前,大家闺秀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分别嫁给了四位名人:昆曲名伶顾传、语言学家周有光、小说家沈从文和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的故事让我着迷。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无论谁,娶了张家四姐妹中的任何一位,都会幸福一辈子的。所以,无论是沈从文先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和三姐张兆和喝上了甜酒,还是卞之琳先生苦恋张充和而不得,大概都是很值得的。

十多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如今让我感兴趣的是契诃夫的故事――

1901年,契诃夫41岁时,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女演员、在契诃夫戏剧中扮演女主角的奥尔格・克尼碧尔结婚,他们在一个疗养院里度过了蜜月。而在那之前,契诃夫的一位朋友就曾劝他结婚,当时他在给他这位朋友的信中说:“承你关心,我结婚就是。不过我的条件是,诸事仍得照旧才行,她得住在莫斯科,我还是住在乡下,我会进城去看她。那种一天连着一天,一个早晨连着一个早晨的、绵延不断的幸福,我受不了……”

他的愿望实现了,克尼碧尔为了演戏,不得不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来往,而契诃夫则在气候温和的南方城市雅尔塔养病。他们每天通信,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到莫斯科去看她。这种关系,也可以说是契诃夫生命中最后的神秘仪式,持续了三年,一直到他去世。

其实,“那种一天连着一天,一个早晨连着一个早晨的、绵延不断的幸福”,不光是契诃夫受不了,大概是任何人都受不了。所以我敢大胆肯定,娶了张家四姐妹的顾传、周有光、沈从文和傅汉思,其实也并不是幸福一辈子的。若有读者不信,可以去问仍然健在的周有光先生。

痛苦和乏味,是人生的基本面。幸福因为稀少而可贵。为了幸福一阵子,值得我们奋斗一辈子。

(摘自《检察日报》2007年06月21日)

【眉宇飞语,品茗阅读的芳醇】

别爱得太近,是爱的艺术。不管是爱情之爱,还是亲情、友情之爱,都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空间,有自由飞翔的天地,如太拥挤势必会碰撞,彼此的那份爱就会在碰撞中凋零。留有空隙,就能产生吸引,产生悬念,产生欣赏,人生将因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文中作者选取了两种不同的幸福方式,对比之后,作者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否定了张家四姐妹的幸福,而去赞同契诃夫的幸福格调,在作者看来,距离可以产生美,真正的幸福并不是长相厮守,而是追求刹那间的永恒。并且要为之而努力争取。

本文的语言非常的干脆,作者的观点特别的明显,所选取的事例又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

【能力空间,心灵世界的对话】

1.情感体验――3元钱就可以让人幸福一辈子的书,作者为什么会不屑一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句偶得――由“幸福因为稀少而可贵”你联想到了那句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揭秘――题目中的“一辈子”在文章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园地,感悟生活的窗口】

4.主题透视――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观点?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由论坛――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略的谈谈你的生活中哪种幸福较多一点,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舞台,捕捉解题的钥匙】

1.因为作者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从书中得来的,而是一种内心的感悟,那种书只不过是想骗人钱财而已。(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此题就需要结合文末的主题来解答)

2.“物以稀为贵”(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3.指的是一阵子或是刹那间的永恒(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因为题目和主题息息相关把握了主旨就解答了此题)

4.观点是:幸福因为稀少而可贵。略(言之有理即可)

5.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二、记叙篇:幸福是牛背上牧童奏出的一曲欢歌

【心香一瓣,点燃智慧的灯塔】因为有了目标,大山才有了无怨无悔的沉默,小溪才有了一路跋涉的欢歌,野百合才有了拥抱春天的激情,我们才有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只袜子的幸福

张晓聆

晚上陪儿子看动画片:圣诞前夜,泰迪熊和他的好朋友们在床前各自挂上了一只只充满期待的袜子。当孩子们熟睡后,圣诞老人从烟囱滑下,悄悄地把各种礼物放进了袜子。小老鼠个子最小,却挂了只最大的袜子,圣诞老人笑了笑,在他的百宝袋里找呀找,终于找到了适合那只大袜子的礼物。第二天,小动物们看到鼓鼓囊囊、装满礼物的袜子,高兴极了,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过了一个快乐无比的圣诞节。

动画片拍得简单而温馨,很让孩子神往。说实话,对于现在热衷过洋节,我是持有异议的:东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积淀,迥异的礼仪氛围,如果我们只知一味从形式上去模仿洋节,商家倒是赚足了银子,而留下的不过是一时的喧闹和浮躁。

但是圣诞节的童话色彩和美好祝福对于孩子确实是美丽诱人的。我启发儿子:“你看泰迪熊和他的好朋友们互相帮助,他们都是好孩子,乖孩子就会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你想不想也得到礼物呢?”儿子点点头,嚷着想要一盒橡皮泥。我说:“好好表现,现在去把自己的东西放回原处,礼物明天会有的。”儿子立马听话地去收拾撒了一地的玩具,看来礼物的驱动力还真大。

入夜,在灯下看着儿子睡得粉扑扑的小脸,我想,他的梦里,肯定已挂起了那只神奇的袜子,想着只要自己做个好孩子,妈妈就会像圣诞老人一样给他变出礼物。有盼,有望,儿子今夜的梦一定很甜吧。明天,可千万不能把橡皮泥的事给忘了,言而有信才能教好孩子。

其实,成人是不是也应为自己挂起一只只期盼的袜子呢?相信梦想,相信童话,相信努力就会美梦成真,这不是比一大堆人挤在广场喧闹狂欢,徒留下一地狼籍来得更有意义?

(摘自2007年03月07日《重庆晚报》)

【眉宇飞语,品茗阅读的芳醇】

梦想是人生的干粮。它时时刻刻喂养着我们的内心,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因为拥有梦想,我们内心充满阳光;因为拥有梦想,我们的精神始终乐观向上。

文章的开头首先用一个童话故事来引入,这样的设计不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文章的写作格式显得灵活而不呆板。由看故事很自然的写到自己和儿子的一件事情,我由故事而启发儿子拥有一个梦想,并为了梦想的实现而去作出努力,以期望得到应有的回报,儿子很欣然的就接受了。文章的末尾进一步的拓展,由己及人,直接的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就是相信梦想,相信童话,相信努力就会美梦成真。

本文的写作顺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于一件小事生发开来,衍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如同听故事一般惬意。

【能力空间,心灵世界的对话】

1.总结概括――请为文中的童话加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题透视――作者借用的童话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揭秘――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园地,感悟生活的窗口】

4.自身感悟――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为自己挂起一只期盼的袜子呢?请简要的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实际――在你的周围有文中所说的“如果我们只知一味从形式上去模仿洋节,商家倒是赚足了银子,而留下的不过是一时的喧闹和浮躁。”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舞台,捕捉解题的钥匙】

1.举例:《泰迪熊的故事》等(此题的要求比较的简单,只要能概括童话的内容又符合童话的特点就可以)

2.“相信梦想,相信童话,相信努力就会美梦成真”(解答此题的一个关键就是要通读全文,抓住一般文章的结构特点即文末点题就可以了)

3.袜子本身没有幸福可言,但本文的袜子其实就是指代人的理想、梦想,意思是人只要有了梦想并为之而努力就会变得非常的幸福。(此题是考查学生的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但只要明确了文章的主题,此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4.略(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要求不会太严格,主要是调查学生们平时有没有制定目标,有没有理想)

5.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三、议论篇――幸福是广场上人与鸽嬉戏的一种融洽

【心香一瓣,点燃智慧的灯塔】

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那就是和你们一起慢慢变老。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信吗?就去看一看吧!

最好的幸福

苗君甫

最好的幸福在于把一个人记住。

想起那个不能忘记的名字时,便会有柔情在心中像潮水一样渐渐升起。

最好的幸福在于被一个人记住。

他会在每个可能的时刻联络你。生日的烛光下有他信手涂抹的简笔画;清冷的寒夜里有他温暖的问候。

最好的幸福在于被父母捧在掌心。

只因你说了一句喝茶可以防止电脑辐射。父母便用了好多个阳光晴朗的日子去山上的沟沟边边给你摘。他们把摘回来的细细地择好,细细地清洗,然后在阳光下摊开,一遍遍地翻晒。当你用那晒好的冲茶时,看着开水给了第二次生命,看着在水中尽情舒展,你知道舒展的何止是,还有那恒久温暖、永远亲爱的父母的爱。

最好的幸福在于和自己的爱人一起走完一生。

在你身边有个愿意恒久忍耐你的人,他不在乎你偶尔的小脾气,他不介意你经常性的撒娇,他的宽容还有他温柔的包容是爱的天堂。和他在一起平静、琐碎地过着日子,洗衣服、拖地、做家务,偶尔十指相扣地上街,买些喜爱的菜蔬、水果,或者一起回父母家,带着父母爱吃的糕点……

其实,最好的幸福莫如家人围绕、朋友相伴、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在绿叶转红时喝杯红茶,在每一天终了时,有清清爽爽的床单,然后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摘自2006年12月05日《重庆晚报》)

【眉宇飞语,品茗阅读的芳醇】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时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家人是什么?家人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乐章;家人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文章采用了排比式的段落来结构全篇,层次特别的清晰。而且在叙述时有详有略,前两种人特别的简单,几乎是一带而过,而后面在写家人及爱人特别的详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何在,最后在文末进行了总结概括,点明了主旨,凸显了主题。

本文的语言诗意盎然,轻松自如,让人有一种听来特别舒服的感觉,而且选取的事例简简单单中透出人生的真谛,让人受用无穷。

【能力空间,心灵世界的对话】

1.品味修辞――请分析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想起那个不能忘记的名字时,便会有柔情在心中像潮水一样渐渐升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题透视――请分析作者认为最好的幸福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理解――文中1、3段中提到的“一个人”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园地,感悟生活的窗口】

4.精妙品析――品味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他们把摘回来的细细地择好,细细地清洗,然后在阳光下摊开,一遍遍地翻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由论坛――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好的幸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舞台,捕捉解题的钥匙】

1.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再现了那种幸福的感觉(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修辞知识的积累,只要能联系上文中的话就可以解答了)

2. “其实,最好的幸福莫如家人围绕、朋友相伴、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在绿叶转红时喝杯红茶,在每一天终了时,有清清爽爽的床单,然后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只要对本文的结构有所了解,主题就会很明显了)

3.他们指的是朋友一类的人(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前后联系,因为在文章最后提到了朋友一词)

第2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幸福是分哪个方面的,没有各方面都幸福的,也没有各方面都不幸福的。幸福是相对的,绝对、永久、纯粹的幸福是不存在的。人们只能从某个或几个方面体会、感受、认识、理解幸福,却不能从所有方面这样做。讨论某个方面的幸福是有意义的,而讨论所有方面是否幸福是没有意义的。

幸福是个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问题,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永远没有完毕。如果有一句话能将幸福的所有情形概括,那么这句话就是幸福的概念,但这话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一句话符合幸福是什么与什么是幸福的意思相同,那么这句话就是幸福的概念,但这样的话同样不存在。幸福是什么是幸福的概念,而什么是幸福则是从某一方面体会、感受、认识、理解幸福的,二者显然不同。如严谨就是幸福,是某些人从严谨的角度认识幸福的。但幸福就是严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不严谨未必不幸福,现实生活中存在不严谨照样幸福的例子。严谨是幸福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因而幸福就是严谨不能作为幸福的概念。又如从事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或事业,过符合自己性格与情况的生活就是幸福,是某些人从工作或事业的角度认识幸福的,但幸福就是以上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不这样或不完全这样仍有可能幸福。如有的人适合搞科研却在政府部门工作,日子过的很舒服,感觉幸福,因而这说法不能作为幸福的概念。又如奋斗就是幸福与幸福就是奋斗意义不同,因而幸福就是奋斗不能作为幸福的概念。同样,幸福就是面对现实,幸福就是忍耐,幸福就是享受幸福,幸福就是赚钱容易,幸福就是过上美满的生活,幸福就是体力与脑力得到充分锻炼且养生有道,幸福就是消除不利于幸福的因素,幸福就是实现民主与法律健全,幸福就是充分创新且充分应用,幸福就是言行的乐观与性格的开朗,幸福就是养成创新的习惯,幸福就是被嫉妒,幸福就是性格的充分显现,幸福就是积极体验与行动,幸福就是消灭了狂傲与狂妄等等都不能作为幸福的概念。然而,幸福就是活的痛苦与活的痛苦就是幸福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幸福就是活的痛快并没有指明怎样才能活的痛快,因而还是不能作为幸福的概念。

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人发现了一句话可作为幸福的概念,但用不了很长时间,他就会发现,不这样或不完全这样做仍有可能幸福。所以,这话还是不能作为幸福的概念。因此,幸福的概念无法给出。

有人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幸福的概念不存在,能否给出接近概念的说法?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我们已经知道,概括幸福所有情形的话是不存在的,但可以找出概括幸福绝大多数情形的话。任何人都会承认,要想获得幸福必须忍耐,忍耐成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人的正常积极的言行并不都是忍耐,正常积极的言行并不都是能取得良好效果或带有原则性的做法。如随大流有时并不好,有的积极的言行(带有一定盲目性)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所谓带有原则性的做法是指遵守规章制度与社会公德,按规律原则办事,这当然是忍耐。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意识,不遵守规章制度与社会公德,不按规律原则办事,想实现幸福纯属梦想。一般意义上讲,不忍耐想获得幸福纯粹是妄想。

由上易知,如果人们的言行是正常且能获得良好效果或带有原则性的做法的话必定能幸福,这一做法可称之为一般做法。对一般做法的态度是追求。幸福的所有情形都是通过使用一般做法的结果。因此,追求一般做法就是幸福。追求一般做法就是在应当使用一般做法的事情上坚决使用一般做法,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迷惑。因不明白道理而不采用一般做法的有几例?当因不采用一般做法而悔恨时定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是采用一般做法才是正确的。只要不悔恨,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感叹。这时,他才会对一般做法有更清楚的认识。可是第二次悔恨时,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感叹还可能有更多次。

有人会问,追求一般做法一定能幸福吗?一定能。追求一般做法是指社会所有成员一开始都追求一般做法,并持之以恒。追求一般做法才能消除一切不利于幸福的消极因素。追求一般做法意味着幸福的实现,过程幸福,结果亦幸福。具体地讲,有目的追求一般做法必能初步体会到愉悦与成功,势必进一步追求一般做法,并持之以恒,因而能初步体会、感受、认识、理解幸福,这使人们追求一般做法更加强烈,因而养成使用一般做法的良好习惯。因而能有目的思想分析实现幸福的方法策略,有目的忍受苦闷与烦恼,能深深认识到这是精神上的需要,忍耐力愈强,这时人们再也不会询问幸福是什么了,因为人们已实现幸福,并都充分享受幸福。人们之后的目标就是如何将幸福维持下去。即使在此之前幸福的概念没给出,现在人们懒于总结,尽管这一问题十分简单。在人们看来,幸福既然已实现,还有必要总结吗?

既然追求一般做法就是幸福,那么幸福就是追求一般做法吗?现实生活中存在不追求一般做法照样幸福的例子,不追求一般做法是指有的事情上不采用一般做法,或有时采用有时不采用。所以,幸福就是追求一般做法不完全正确,不能作为幸福的概念,但却十分逼近幸福的概念(不管幸福的概念存在与否),因此,我们完全可将幸福就是追求一般做法当成幸福的近似概念,近似到至少百分之九十五。这话既说明了幸福的含义,也指明了实现幸福的途径。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非要给出答案,没有答案的问题的影响远远大于有答案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答案,所有才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人们才会不停地探询,意义更大。因此,人们宁愿相信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而不情愿认为这个问题有答案,实际上也没有答案。道理越简单的话越重要,越重要的话道理越简单。幸福的概念若存在,无疑是最重要的话之一,因而也是道理最简单的话之一。这话应是文字较少且不难理解,但这话是不存在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幸福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字典里是这样解释幸福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是幸福的定义。追求一般做法方能使人获得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而追求一般做法的过程使已与人心情舒畅。追求一般做法本身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这一生活必定导致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出现。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幸福的近似概念是幸福就是追求一般做法。人最好过一种追求一般做法的生活。为此,必须养成严谨的良好习惯,严谨永远是一般做法。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一般做法是忍耐,忍耐成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第3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写作是表述,更是思考。

我让学生写《我对幸福的思考》这篇作文,重点是题中“思考”二字。有位哲人说过,思考虽是大脑特有的功能,但大多数人并不会运用大脑。

静下心来,专注地进入思考状态,各种想法就会纷至沓来,它们之间还会相互触发、碰撞,灵感顿悟也会不期而来。这次作文由于强化了思考,出现了几篇佳作,它们的思考路径是:

一、巧用他人思想。此乃草船借箭法也。

有篇《幸福像蝴蝶》的作文,观点是“幸福并不与财富、权势、地位等同步,它只需要懂得知足,学会宁静”。文中引用了霍桑的一句话“幸福像只蝴蝶,你去追逐它,总是捉不到。当你静下来,它又会落到你身上”。作者说,他是受了此话的启发才写作此文的。他觉得这个比喻很精彩,许多美好的事物,总在不期然间叩访心扉,给人带来意外的喜悦和幸福。喜爱阅读的他还在文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负冬日》一诗:“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诗人在冬天晒太阳,不仅身心舒泰,还很有幸福感:“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白居易在冬日闭目晒太阳,不经意间,幸福这只蝴蝶就萦绕在他身边了。像他这样能在阅读中吸收别人思想,在写作时学以致用,值得效法。

二、概括生活现象。

概括不是复述,而是一种提炼,一种理性思考。

有位同学对其叔叔追求幸福的历程作了如下概括:名牌大学毕业后,收入颇高,可他说:“这点钱有什么用?还不够买套房,幸福离我太遥远了。”他把一套房看作幸福的基础。几年之后,他拥有了一家小公司、两套房,可是他说:“房贷愁死人啊,公司也需要资金周转。”那时他把手头能有两百万元的资金视为幸福的基础。之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又说:“如果我每年有五百万的收入,就可以开着车去全球旅行。那样就幸福了。”

对此,这位同学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幸福总在一步之遥”,并以此为文章的标题。他在文中说:“人,不能没有欲望,但欲壑难填又是人性的弱点。忽视已经到手的,总是盯着尚未达到的。这使得多少人毁掉了本可以享受的幸福。”

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概括,便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这一结论:“把幸福的基础定得低些,而且不要与金钱挂钩,幸福就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

三、发现内在关联。

把两个看似不相关却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文章就会富有创意。一位同学写了篇 《黄金分割点上的幸福》,题目就很吸引人。文章认为,幸福指数最高的状态是接近黄金分割点的,达到中等稍稍偏上点,身居这种“中上游”的状态,心态平和,处于轻松状态,是最理想的。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比”也有负面效应。如果你在人群中占据“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向前望,人不少,向后看,后面的队伍更长一点,就能做到心理平衡,知足常乐。

成功不是唯一目标,只要活得愉快、幸福,未必一定要把自己绑在成功的战车上。“黄金分割点”上的幸福,是我们踮起脚尖能够摘到的苹果,不难不易,不远不近,刚刚好。

第4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关键词:幸福 人文主义 康德 儒家 道德主体

人虽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但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此即表明,对于人来说,如何维持其物质性的存在以延续人类的,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才说:“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在文化中,以孔孟为代表的正宗儒家虽不以人的物质性的欲望为人的天命之性,但亦不随便抹杀它。故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又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孟子亦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从孔、孟的话中便可知,生之富贵亦为人之所求,只有当它与性之仁义发生矛盾时,才放弃前者而从后者,以保住人禽之辨或君子小人之辨。也就是说,人的物质性的存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对于人这种理性的存在而言,它亦不是唯一的使命。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人的物质性的存在须要加以调护滋养,但还有一个如何加以调护滋养的问题。这里的“如何”不是根据而来的适度与否的问题,而是依照道德原则而来的配与不配的问题。而这,乃是任何文化必须加以重视并合理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立场,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偏离这样的一种立场,一旦如此,则必然要进行文化上的补偏救弊的工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生正是因此而起的。

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放出来以强调个体生命和世俗生活,这即是重视人的物质性存在的调护滋养问题,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否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呢?对此要作出解答,须要考察一下这种人文主义成立的基点在哪里?即,若以一般的看法,人文主义就是人本主义的话,则这种人文主义是在什么意义上来把握人这个“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教神学而标举人的再生,它是基于对个性自我的强调,既而来肯定人的世俗生活。这样一来,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这可以说是一个尽才情的立场,故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的科学家、家。使这一时期呈现出极富美感的人间景观。但必须指出的是:若对人的反省只到这种程度,即把人文主义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气质之性上,则这样的人文主义依然有不可克服的限制,尽管它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出精彩。其个中关键即在:此时的“人”,即个性自我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这样一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正如唐君毅所言——使得“人之一切本能,蛮性的权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2)我们现在再来看它是否能合理地解决调护滋养人的物质性的存在的问题。

调护和滋养人的物质的存在,我们简单地称之为人的“幸福”。因为幸福——依照康德的讲法——就是人的一切爱好的满足(注意:康德对幸福的规定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幸福就是happiness——即官能欲望的满足;广义的幸福被称为general happiness——永恒福祉,它是狭义的幸福加上道德而形成的一个圆善境界。本文所讨论的“幸福”取狭义)。西方文化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要从中世纪的宗教天国中抽离出来,回到世俗世界,以肯定人的物质性存在。这一回转就使人文主义与人的“幸福”关连起来,这并非不对。但因为此时的人文主义——如前所述——只停留在个性自我之整全,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即只停留在人的物质性的当身来探讨人的“幸福”,它的精神性也只表现在对这种物质性的当身的光彩的欣赏与叹服之上。这用牟宗三的话说便是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即其精神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让自然生命充沛而不滞。虽然,这种自然生命的充沛、不滞,在“不自觉中亦有近道者存焉,其尽气中的‘自然之强度’亦含有精神的,而非为纯物质的也。”(3)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但因为这种精神是切就人的物质性当身而向上,故始终只停留在主观状态之中,而不能客观化出来而成为规范者。因此,这种基于自然强度的生命精神时常提挈不住,而转化堕落为纯物化之气,由对才情之美的愉悦叹服转化为肆情纵欲,薄伽丘的《十日谈》便是这种情形的最好说明。这种肆情纵欲的生活态度,便是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说的:“惟五谷是嗜,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可以说,这正是对人的物质性存在的戕害,恰恰走向了“幸福”的反面。

第5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我来说回到家,外公和外婆已经做好啦饭菜等你回来这就是幸福;在晚上做作业

的时候,遇到啦不会的题妈妈教我这就是幸福;在周末,小姨带我去上课外补习班这就是幸福;在做画报时,有三姨在身旁教导着是幸福;在学校,有老师的教着我们学习这也是幸福。

(我和小姨的故事)

有一次,和小姨一起在暑假的时候去文化管练基本功。小姨要我练下腰、踩胯和一字叉。下腰和一字叉对于我来说是小菜一碟;可踩胯对于我来说那可是不得了啦!又是90度,又是40度。唉!每当练这个的时候我总是东逃西串的,但每次总是被小姨捉到。我的泪水呀,可是哗哗流啊!

那天我又照例来到啦文化管,和小姨一起练基本功。可这次啊,没那么好受哦。小姨叫我自己先下腰和下一字叉先,踩胯最后她在帮我才。我可乐啦!我没到十分钟就完成啦小姨布置的所有任务。小姨来啦!我赶忙跑,可最后还是没逃出小姨的魔掌呀。小姨帮我踩的时候我觉得太疼啦,急忙把脚抬起来。可小姨的脚还是踩着我,还说:‘‘杨格啊,撑着点。在过一下就好啦。撑一下啊。’’我听啦小姨的话,就开始慢慢把脚放松啦下来。过啦一会,我就完成啦踩胯的第一个任务(40度)。小姨起来啦,说:‘‘阿格,不错。有啦很大的进步哦。多多加油哦。’’

后来我天天照小姨教的做,在‘‘六一儿童节’’的比赛上的啦第一名,而且还在那天晚会上得到啦老师们的表扬。这就是幸福!

(我和三姨的故事)

有一年,我们学校要举行画画比赛。明明知道画画不是我强项的三姨,偏偏要我画

一幅画出来参加比赛。唉!三姨不是存心为难我嘛!我当时想:‘‘三姨啊,你是不是和别人打赌啦,让我画画。如果是的话,我帮你赔钱还不行嘛。我求求你啦,别叫我参加画画比赛呀!我可丢不起那个脸呀!’’可结果我还是参加啦。

三姨可能也看出啦我不喜欢画画,于是她说:‘‘只要你画画比赛得第一名,三姨就买你最喜欢的冰淇淋哦!而且是很多哦!想不想要啊?’’我瞄了一眼,说:‘‘唉,三姨啊。这种美食诱惑法对我来说,没有用的啦。’’三姨见软的不行,来硬的。结果我还是老老实实的画啦。结果,我还真的得啦第一名。三姨说:‘‘我是瞎猫撞到死耗子。’’

也许画画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难,只不过我是懒而已。所以说这是幸福,三姨给我的幸福!

(我和妈妈的故事)

在上个学期里,我做数学作业老是偷懒。一遇到不会的就会问妈妈怎么写。可妈妈从来都是说她不会,叫我自己想。而且吧我的手机都没收掉,说我总是喜欢那手机算。那多了算数就不是很好啦,考试的时候就算不快,动作就慢啦,时间容易不够。就得不了高分。这样丢分不就是很冤枉啦!

我认为我妈妈有一些烦,就到我姑姑家住啦几天。后来姑姑对我说:“其实你妈妈不是不知道,她是为啦你好。为啦让你多思考一些,这样一后你遇到这样的题型不就会做啦嘛。”我想了一下:也对,我自己动脑思考对我也是有益的。对,不能怪妈妈,妈妈也是为啦我好。后来我问妈妈:“妈妈你是不是为啦让我多开懂脑筋思考才说自己不会的?”妈妈看啦我一眼,说:“是啊。你总是不喜欢开动脑筋,所以我才说自己不会让你想一想啊!不然的话你还不变成大笨蛋!”

我经过妈妈的这个事件以后,每次作业都开动脑筋仔细想每一道题。果然我的作业就很好,脑筋也灵活啦很多。这就是幸福,家人的幸福。

(我和语文老师的故事)

我上个学期上数学课的时后总是喜欢上课说小话,和同学搞小动作。吴老师和我说:“要是我在这么搞下去的话我的数学成绩会考得很差的。”可是我就是不听,每一次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果然,我的数学成绩如吴老师所料一样考得很差。

邓老师在读我的成绩时,我差点晕倒,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我居然才得了那一点分。原来的我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的三好学生,现在却才考得这点分。我一直哭。老师我说:“杨格啊,别哭啦。下次考好一点就好啦。”我伤心的说:“好,我下次以定好好考争取的全班第一。”

我经过这次事以后就很认真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也是幸福,师生之间的幸福。

虽然我的爸爸已经去世啦,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许多许多人是爱我的。还有许多人是关心我们的。

第6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仿写在解决作文字数要求的同时, 也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丰富了作者的语言涵养。

【关键宇】

仿写 方法 写作能力

现在的中考作文,其中常见的要求就是“字数不少于……”,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对部分学生而言,要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写出六百字以上的作文,还要体现出“文采”,肯定有一定的困难。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关于“文采”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其实,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一项内容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教内容,那就是仿写。仿写是一种在模仿中体现创意的考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各地中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常规题型。这种考题,有的是要求学生根据例句全句仿写,有的是要求续写句子,有的是把要求仿写的句子放在给定材料的中间,还有的考题是给某一事物进行内涵阐释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一形式对另一事物进行阐释,等等。

这些考法,不仅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基本功,还考查了考生辨别语句结构、进行联想创造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写作中充分利用仿写这一模式,那我们同样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让仿写为写作服务,有多种方法可以成就。

第一、添枝加叶法

我们可以拿一位学生的作文《我的妈妈》中的句子为例。

当我正想听她的回应时,电话的另一头却传来了吸泣声,那一刻我震惊了。我终于明白了,妈妈把我扔在外婆家,是迫不得已的。家里孩子多,全家人却只能靠老爸来维持。如果把这段话进行添彩,就变成了“当我想听她的回应时,低沉的暗哑又无奈的吸泣声从电话的那一头清晰地传来,那声音像把锤子敲打着我那原本对她冷硬的心:是啊,世上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不是世俗的偏见和现实的无奈,妈妈怎会把我扔在外婆家?这些都是迫不得已!她孩子多,全家人却只能靠老爸来维持”。很显然,这样就比前者有韵味多了。

再如,比较下面两句的效果:

“他走进了教室。” “他红着脸低着头走进了教室。”

也正因如此,有的老师在考前告诉学生,当在考场上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茶”而是“一杯拧橡茶”,“一杯热腾腾的拧橡茶”;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卷毛狗”;“一只黄色的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康乃馨”, “一束素白淡雅的康乃馨”;不是“一个夜晚”而是“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一个月白风清木叶萧萧的夜晚”。 .

第二、扩句为段法

例: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扩展为: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例:挫折磨砺出精彩。

扩展为:如果没有石块的阻挡,小河就不会飞溅出美丽的水花;如果没有波浪的撞击,海边就不会形成柔软的沙滩;如果没有雄师的追捕,羚羊就不会在草原上生机勃勃地狂奔;如果没有风雪的袭击,梅花就不会散发出傲骨的芳香。

例:人生的脚印是无痕的,精彩的人生是无限的。

扩展为: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细细的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

第三、话题扩写法

例:以“生命”为话题。

扩展为: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若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阴凉)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意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例:以“谅解”为话题。

扩展为: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寒冰;谅解是一 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

例:以“幸福”为话题。

第7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一、渺远顺势变近切

这里的“变”,指的是把渺远的理念变成切身的体验。

那是高一一次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我精心准备好了全套课件,汇集了中外多位哲人对幸福的不同解释,以及幸福人生的几个典型个案,目标是让学生写出个人对“一个幸福点”的理解或体验。

这话题因传统而显得老土,学生热情并不高涨。指导课大概上到7分钟的时候,有一迟到男生回来,迟到的理由是去撒尿。有一男生嘻嘻调侃,大声喊:“撒泡尿也幸福。”此话引爆了全班的兴奋点。

据庄子“每下愈况”的原理,这话其实不俗,我既然认定这句话没错,便把话题作文变为标题作文,题目就是“撒泡尿也幸福”,并把书面作文变为口头作文。

有学生说,到公园看到喷水池小男孩撒尿的雕像,探问而知那是纪念塞浦路斯小英雄于连的。故事说的是旧国王被人民反对而出逃,临走点燃导火线要炸毁全城,小于连找不到水来浇灭导火线,就撒尿灭了火,救了一城人。寓意:急中生智便幸福。

有学生说,乘地铁内急,中途上路面找公厕而无着。径上附近酒店的卫生间而解决了大问题。寓意:善于变通便幸福。

有学生说,奶奶是个富婆,但排泄系统有问题,多年要挂着尿袋过日,最近治好了,能自己顺利排泄了。寓意:做个正常人就幸福。

之后,分组,每人讲一个体验点,概括一个幸福点。

一件小事和一句戏言就成了势,借势而变,宽泛的话题变成一个近切的题目,渺远的理念变成切身的体验,目标没变,轻松构建。

二、单挑顺势变编队

这里的“单挑”,指的是让学生各人自主承担一项研究探索任务,而“编队”则是根据任务的大类让学生自行组队进行合作探索。

教学《唐诗宋词元散曲》时,在总结提升阶段,根据全册课本共48位作者与全班48位同学之巧合,我拟让每位学生各“认领”一位作者进行探讨,各自写出研究报告。

“认领”进展不顺利,一位作者有多位学生“认领”,争持不下。这是在备课设计中没有预计到的。

学生要求分类分组,同好共享。

顺势构建,即时变阵。

以课本四个单元的“拓展阅读”为线索,师生共同在堂上把48个小专题合并为五个大专题:登临咏史;边塞爱国;即景咏物;山水风光;酬赠言情。一个大专题涉多个作者。每个大专题自荐或群荐一个领军学生,五位领军各自打起自己的旗号,招兵买马,迅速分成五个军团。

这一顺势构建,把各自独立的知识点分聚成专题线,把单挑变成了编队,包括教材作者的编队和学生的编队,由原来教师的一人控,变成各编队的领军五人控。各队自主分配研究报告的任务,整个变阵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

三、常式顺势变特式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教师以习惯常式来推进课程时,学生未经打招呼就改变了这一常式,自行变出一个特式来。这时,主导者是否可以搁置一下常式,而顺势接受并推助主体这一特式呢?

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主导和主体是共创共生的共同体,主体喜欢玩玩新意,主导就顺势导向新式。

教学《沁园春・长沙》,我据常式布置预习:(1)逐句翻译;(2)据原词句感受领袖的青春豪情。

第二天上课,先作第一项预习汇报,一学生请缨到讲台上翻译,用的竟然是英文,他还把存在手机里的译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全班学生都沸腾了,我顺势让学生七嘴八舌说这句应怎样改,那句应怎样改,常式的汉语翻译变成了特式的英语翻译,语文课变成了英语课。

再作第二项预习汇报,一学生穿上一件不知从哪里借来的长衫,佩一条围巾,扮演青年,以原词意为据,作一大段舞白,那言词,那语调,充分表现了领袖的青春豪情。学生们都在鼓掌尖叫。

常式是汉语译词文,特式是英文译词文;学生必是在译好了汉语的基础上才去译成英文的。

第8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关键词:幸福;短缺;逻辑

“短缺”本身不用过多的解释,其实是可以望文生义的。“短缺”首先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如果一种商品发生短缺,其价格就会升高。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稀为贵”。在历史上,先哲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短缺”变为一种生活智慧。如“满招损,谦受益”之类。“谦”其实就是为人低调,就是一种“短缺”。另外,像“生于忧,死于奢”之类的民间格言,也或多或少都与“短缺”相关。 其实,“短缺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目的所在,直接与幸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幸福的自觉意识。

一、“短缺”与幸福的构成要素密切相关

(一)“短缺”与“快乐”的关系。应当说,追求快乐近似人的一种本能。正像边沁所说的:“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他们才指示我们应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①。所以,作为人们生活所追求目的的幸福来说,那也一定和快乐紧密相连,绝没有谁会把没有快乐或者痛苦作为幸福来追求的。因此,说快乐是人们幸福感的基础所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不过,即使如此,“短缺”此时也与快乐随影随行。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乐,并不是指他持续的情绪高涨的亢奋状态,一个感觉自己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只是他在快乐的时候,这种快乐情绪占了主导地位,其余的负面情绪占了次要地位罢了,而且,正是这种负面情绪起了一种心理调节的作用,它相当于一种小插曲,使得人的快乐情绪更加有高有低和谐地展现出来。试想,如果只有一种快乐情绪的持续亢奋,那不就象一首没有韵律的乐曲吗?所以,“短缺”以负面情绪的形式,在此时适时地表现自己,这种作用实在是维妙维俏,尽管它所起得只是一种配角的作用。明白了这一点,对人们在追求幸福时,自觉适度地掌控自己的快乐情绪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人们有时为什么会乐极生悲呢?就是因为没有控制好以“短缺” 形式出现的负面情绪与快乐的关系,把快乐的神经绷得太紧了,最终导致了配角与主角的颠倒,幸福就转化为不幸了。

(二)“短缺”与“价值”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追求幸福,决不是一个快乐那么简单的。譬如,对于一个小偷来说,可能他在偷窃得手的时候也会引发其内心的快乐。可这种快乐对于社会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害。可见,类似小偷偷窃得手的快乐,是一种价值虚无的快乐,绝对称不上 是幸福。可见,幸福是与价值或意义密切相关的,价值应该是人们幸福感的内容所在。如果人类的幸福感缺乏价值或意义的话,那就和动物吃草料所引发的相差无几了。事实上,正是由于人类的幸福感有了价值的因素,才使得人类的幸福感大大超越了动物界的幸福感,大大超越了需求满足(快乐)和逃避痛苦的自然法则。

与快乐相似,、“短缺”与“价值”也是相伴相行的。人类的幸福感既然包含了快乐和价值,那么,这两者之间由于其特性不同,必然会发生矛盾。譬如,如果我们只顾快乐,而不顾价值,就立即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价值虚无的快乐,那不 是真正的幸福。而反过来,如果我们只顾价值,而不顾及快乐,那么也会陷入另一种理论上的荒谬,即得出痛苦等于幸福的荒谬结论。因为追求价值就必然会限制快乐,而限制快乐又必然会引发痛苦,这么一来,如果人类追求价值的话,就只有引发痛苦,这么唯一一条出路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快乐和价值的关系上,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把快乐看成是一种当前的幸福,把价值看成是一种未来的幸福。当我们在享受当前的幸福(快乐)时,应该反思一下,它是否符合我们更远的价值目标也即我们未来的幸福,而不要陷入那种价值虚无的境地,因为更远的价值目标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快乐和幸福,而只顾眼前,不顾未来只会剥夺我们获取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同样,当我们在追求未来的幸福 (价值)时,也不妨碍我们享受当前的快乐时光,因为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快乐,反过来也可以加深我们当前所从事的事情的意义。这样,才能使两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但即使是这样,人类的幸福感仍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完满,自始至终都会留下缺憾。譬如,一位追求职业幸福感也即职业价值目标的人,必然要付出其脑力和体力上的幸劳,而且随着价值目标的增高,其付出的也会增多,如果追求一种崇高的幸福感也即崇高价值目标的话,有时甚至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快乐和价值的良性互动是相对的,而两者之间这种冲突,却具有一种绝对意义,这也就使得古代先哲们为什么发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②的感慨。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短缺”与“价值”也是相伴相行的由来,这或许也就是人类在幸福感方面的一种摆脱不了的宿命吧。

(三)“短缺”与“自由”的关系。自由是构成人类幸福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幸福是否能够持续和长久。譬如:对于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来说,创作本来是一件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事,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幸福感。但是,如果这种创作变成了类似命题作文的话,那么这种幸福感就会减少一些,而如果有人强迫他每天必须写十小时,很可能幸福感立刻就全部消失了,很显然,之所以其心态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开始其心灵是自由的,到后来则受到了束缚,不自由了。③可见,即使有了快乐和价值,但少了“自由”,幸福还是不全面的,自由应看作是人们幸福感的一种积极的外在形式。

“短缺”也与“自由”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人类的幸福感一类的感觉如舒适、安逸等,其实属于一种动态的感觉,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个人舒适得太久了,舒适对于他来说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一个人安逸成了他一成不变的习惯,那么他在安逸当中也就很难找到最初的那种幸福感了。人类幸福感这一类的变化有点和“审美疲劳”的感觉相似。人类之所以会在幸福感方面发生“审美疲劳”,就是因为“自由”在其中“作祟”, “自由”经常是悄无声息或在人的不知不觉当中“溜走”或“挥发”,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幸福感马上就会面临“危机”。

人类这种天生的感觉使得“自由”和“短缺”永远保持一种随影随行的关系,“自由”在幸福感中实在是太活跃了,人们到手的幸福感由于它的活跃,有时一下子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使得人类的幸福感永远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这就不难理解,这个世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发出“幸福到哪里找?”的感慨了。为了开拓这种“稀缺资源”,人类甚至不惜虚构了许多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乌托邦来满足自己的虚幻精神需求。当然,人类在这其中也有不少手段高于目的地方,为了追求那种乌托邦的幸福感,现实的目标不可达到能,但却在追求过程中创造出了不少经典的文化作品。

二、“短缺”与幸福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短缺”也与幸福心理学密切相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缺”与幸福空间的关系。幸福就其客观内容来说,其实一点也不短缺,但考虑到幸福的客观内容只有被人主观意识到,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幸福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幸福依然还显得是相当稀缺的。

譬如,就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每天活着这么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就可以成为他幸福的客观内容。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生活智者才会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在每一天的平常日子里去细细体会生活中的微小幸福,从而把每天都过得快快活活,乐乐呵呵。相反,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把满足一定的条件以后的生活才视为幸福。如,有许多人认为,只有挣足够多的钱,以便买大房子和好车子,这之后才算幸福。这样的话,在条件满足之前的生活当然是算不上幸福的了。而且,由于他们把满足条件作为生活追逐的唯一目标,即使达到目的以后,经过短暂的欢乐,他们发现自己又陷入了空虚,又感觉不到幸福了。这样,幸福对他们来说,永远都会显得短缺。

生活中还有不少人不是把每天活着当成是幸福,而是把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来当成幸福。④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算得上是幸福,生活中其他绝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意识不到幸福。这样,幸福的空间就大大被他们人为地压缩了。所以,正确地把握好“短缺”与幸福空间的关系,就可以大大帮助人们将更多幸福的客观内容自觉转化为幸福的感觉,对生活有相当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短缺”与心理参照系的关系。即使是普通的的人,一般也大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健康时,不会怎么觉得健康是一种幸福,但一旦生了一场大病,就会觉得健康万分可贵。平时人们也一般不会去掂量生命之重,但一旦身边有非常熟悉的人去世了,马上就会感觉到一个人好好活着就是幸福。人们这种感觉幸福的特征,说明了一定的心理参照系可以大大增强人们对幸福的自我意识。如,经历过失眠的人,会觉得睡个好觉就是幸福,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战争经历的人,会觉得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万份幸福。如此等等,一定的的心理参照系,可以给自己找出无数多的幸福的理由来,人们对幸福的自我意识也会增强和自觉许多。幸福感的这一特点,恰恰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幸福与短缺密切相关。健康(幸福)是因为有了生病(短缺)这一参照系。和平(幸福)是因为有了战争(短缺)这一参照系。可见,尽管幸福看起来是那么的阳光灿烂,但短缺始终像影子一样与它相伴相行。这就提醒人们,不要等到不幸的降临,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幸福没有好好珍惜,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直接)和别人(间接)的生活经历,作为一种心理参照系,好好体验自己身边的幸福,好好珍惜自己当下的幸福。中国的老人大多喜欢提醒年轻人 “身在福中要知福”,就是因为这类老人在他们的漫长的生活阅历中,曾经经历太多的不幸,有过太多的“短缺”。所以他们才会觉得幸福来之不易。

(三)“短缺”与幸福的时态特征的关系。幸福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的特点是,它往往由每个人的具体感觉所决定。脱离了人的具体的感觉,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幸福的时态特征是现在进行时。一个人其实是生活在当下的,他过去可能会有过许多幸福,但这些过去的幸福并不能代替他当下的幸福。即使他通过回忆过去的幸福获得了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也是当下的幸福,过去的幸福是一去不复返了,因为他永远只能活在当下。同样的道理,当下的幸福,也是转瞬即逝的,也会成为过去的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幻想有那种一劳永逸的幸福。这就是说,如果人们想要追求将来的幸福的话,那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地创造来获得新的幸福,一种有创意的生活理念才能帮助人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真正的生活的智者能时刻体验到生活的甜美和幸福,并将这种美好的感觉又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如此良性循环,不断地去创造新的幸福。

幸福的时态特征的告诉我们:过去的幸福不可重复,将来的幸福又要靠我们不断地创造来获得,这就决定了,幸福永远会和短缺相关联,在人们眼中,幸福永远会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一个人积累一定的生活智慧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愚蠢的人来说,幸福很有可能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温柔的陷阱,一旦进去了,就不想动弹,幻想幸福会天经地义的延续下去,到头来毁了自己的生活。生活中,人们常把幸福和“勤劳”的美德联系在一起,其实是非常符合生活逻辑的,因为“勤劳”的美德就意味着不断地创造。

(四)“短缺”与“惜福”、“感恩”的关系。如果说,东方文化在幸福方面给人的智慧是“惜福”,那么西方文化在这方面更多的是教人“感恩”。 ⑤“惜福”好理解,就是教人珍惜幸福。珍惜幸福是东方色彩非常浓厚的一种幸福文化。它时刻提醒人们幸福来之不易,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万分珍惜才对。其实,幸福确实有一点像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效应”。当你吃第一个饼时感觉特别香,第二个、第三个感觉还行,吃到第五个就腻了。所以,你珍惜你已经获得的幸福,才会真正懂得幸福,才不会把人生某一时刻的幸福当成终点,才不会陷在幸福审美疲劳的怪圈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珍惜幸福与短缺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惜福”就是使人心理上“制造”一种幸福的短缺,即不把幸福看得过于圆满,以给未来的幸福腾出更多的空间,获取更多的幸福。而西方的“感恩”与东方的“惜福”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恩”的人其实是深刻地理解了幸福与短缺关系,一个人获得幸福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自己获得幸福后,这种幸福还不是圆满的,还是有短缺的。所以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其实就是不会让幸福到他自己这里为止,而是要将幸福的感觉可持续地传递下去,所以,懂得感恩就能够使人自觉自愿地回报社会、回报他人,有感恩心理的人对幸福的自我意识无疑拓宽了许多。

三、“短缺”与幸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就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说,就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自我意识,而且还和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密切相关。而 “短缺”与幸福的关系,也与这种幸福的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短缺”与自然环境的的关系。这次党的十报告中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当中,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人类与自然有着本质的联系,人类本身也就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保护好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实际上,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解决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它还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试想,如果在一个空气不洁水不净的糟糕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即使生活再富裕也毫无幸福感可言。而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的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坏了,那么我们后人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所以,说自然环境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应当是起一票否决的决定性作用,一点也不为过。从理论上说,所谓的后现代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生存环境对提升人的幸福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主要就是要防止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对幸福感提升起负面作用,甚至将幸福感归零的一种极端短缺的糟糕局面出现。

(二)“短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短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正向影响。所谓正向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增加的。“短缺” 与正向影响的关系微妙之处在于:一个人的幸福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要取决于环境和取决于别人。一个人如果仅仅自己幸福,而他周边的人都不幸,那么他的幸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这种幸福是不圆满的,是有缺陷的。譬如:如果一个人自己率先富裕起来了,他首先可以获得一种生存无忧的幸福感,但这是一种层级较低的幸福感,不仅如此,如果他周边都是一些没有解决温饱的人群的话,那么他还要为他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担忧,还可能随时接受别人仇富的目光。这样,这个人的幸福感觉是极为有限的。为了避免这种幸福的“短缺”。此人在自己率先富裕起来了后,就应充分利用自己所能,带领周边的人群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样的话,就会给他带来安全感提高和受他人尊重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高了他的幸福感的层级。因此,在人与人相互交往时,要想使自己的幸福感正向增加,要想避免幸福的“短缺”,就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幸福,即自己追求幸福的同时,也帮助别人获得幸福。所以说,正确理解了“短缺”与正向影响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有的学者甚至将此上升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

“短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是反向影响。所谓反向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减少的。“短缺”与反向影响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这两者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向影响造成幸福感所谓的绝对“短缺” ,即将人的幸福感减少到一直归零。如“天灾人祸”就是如此。“天灾”是指人们的意志所不能把握的,一些突发的偶然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剥夺直至归零。“人祸”是指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对人们幸福感的剥夺直至归零。这就说明,人们的幸福感有时是非常脆弱的,人们平时就应倍加珍惜,如果说,“天灾”有时是不可预测 、不可抗拒的话,那么“人祸”就应该时刻警惕,尤其是避免犯那种“一票否决”、不可挽回的错误。

第二种情况是反向影响造成幸福感所谓的相对“短缺”,如涉及到“公平”和“公正”问题。“公平”和“公正”对人的幸福感影响极大。譬如,一个社会如果贫富差别越悬殊,越缺乏“公平”,就越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社会也越缺乏稳定,也就会导致人们幸福感的相对短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社会能最大抵消这类影响。

以上从三个大的方面对“短缺”与“幸福”的内在逻辑联系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当然,这两者的关联可能远不止本文所述,但我坚信,本文的这种研究仍然可以为今后幸福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些新的思索。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幸福,既有助于丰富幸福的理论体系,也符合生活本身的辩证法规则。

参考文献:

[1] 孙迎著:《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65页。

[2] 《孟子。尽心篇》。

[3] 泰勒.沙哈尔博士著:《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47页。

第9篇:话题作文幸福范文

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资深教授路易斯•亨金(LouisHenkin)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4](P1)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境,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将幸福和公民权利公平及其相应的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谈论幸福才是有意义的?新中国的历史上,新生政权的建立,曾经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了“站起来了”的自豪以及“当家作主人”的喜悦。但曾几何时,曲折前行着的历史理性本身也曾经深陷迷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没有达到解决人们的普遍温饱问题,但奇怪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却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没有认为和感觉自己不幸福。究其根源,在于在那样的“总体化”社会中,社会没有分化,没有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及相应的“攀比心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作为一种深通的历史记忆,一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为了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了某个遥远的目标和抽象的政治口号,我们曾经不惜以牺牲普通民众追求并享受幸福的权利为代价的时代。那是一个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完全服从于被过分拔高了的国家、社会以及集体利益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即便是民众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权利,也必须经受“大公无私”境界的考量,“私”的空间完全被剥夺了,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过往。站在当下社会以及当今时代的立场上,万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私人空间和私人感受合法性存在的时代,所谓的“幸福”,就只能是片面化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新的体制形式,恢复、实现中国民众诸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权利的伟大时代,一个通过制度的革故鼎新,一点一滴地促进中国民众权利总量的时代,是一个将有关“美好社会”、“幸福生活”的承诺从“天上”拉回到现实的时代。“我们只要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打破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旧体制并按市场逻辑不断推进的改革,才把生产力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有了后来30多年蓬蓬勃勃的大发展、大繁荣。贯穿其中的是人的解放,是深藏在人性中并被马克思一语道破的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求。”[5]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目标设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观的表达,到提出的“三个代表”,以及、提出的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目标的民生新政方略、“公平正义比太阳更光辉”、“让民众过上体面、尊严的生活”等等,中国的历史正在出现一个个真实可触的权利转型的节点。关于社会公平,党的十报告做出了全新的表述:“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一理论新见,给了我们谈论幸福以重要的当代启示。之所以强调将幸福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联系起来,是想表明,当代社会的幸福,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的话题,变成一个政治哲学的话题。我们必须超越传统伦理思想的范式,以政治哲学的思想范式来求得幸福的现代解。这样一种主题与话语的转换,意味着下面的论断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就是:属人的和人属的幸福的真谛和实质,在于民众各项基本权利的被赋予、被保障和被不断地、持续地实现。质言之,幸福就是权利的保证与实现,这是幸福的最高位阶之所在。如此,现代公民社会中,属于公民们的幸福一定不是纯粹主观“体验”的(所谓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是权力专制社会的一种托词和借口),它一定是具体的、真实的。即使是“体验”,也一定首先是公民个体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以后,公民个体在相对公正合理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实际从事、参与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活动所得到的一种尊重和满足感。这里不得不提及巴西政府三年前刚刚通过的“追求幸福权”宪法修正案。2010年11月10日,巴西参议院宪法与司法专门委员会通过了参议员克里斯托旺(Cristovao)提出的这样一项宪法修正案。而这一“幸福修正案”是由巴西非营利机构“追求幸福运动”发起的。“幸福修正案”的理念是“政府有责任创造条件,满足人民对教育、医疗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以便让民众能够追求到幸福”。这项修正案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衡量指标,并计划通过5个方面增强民众的“幸福感”:提高公众意识;发动社会团体;鼓励参与社会项目;培养“乘数效应”;激励公民为社会项目做贡献。报道说,如该宪法修正案在巴西国会得到通过,追求幸福将成为受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参议员克里斯托旺指出:“巴西宪法已经将医疗保健、食物供应、教育娱乐、劳动就业、社会安定等列为国家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但这些社会权利还不足以保证公民感到幸福。将幸福写入宪法,可以让宪法更人性化。”[6]该项提案立刻在巴西引发巨大争议。人们纷纷质疑:政府有什么具体措施来确保国民幸福感?提高公民对医疗保健、食物供应、教育娱乐、劳动就业、社会安定的满足感就等于保证了公民的幸福感受吗?除了巴西,英国政府也打算将提高幸福指数引入施政目标。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也在2009年宣布打算将国民幸福感列入衡量法国经济发展的指标中。而加拿大近期也开始进行多项针对国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一时间,我们进入了一个“幸福幻象”的时代:似乎全世界政府都在“为人民谋求幸福”。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大可质疑的。我们的时代是公民社会的权利本位时代,公民个体的幸福一定是与权利的享有和持续地被保障紧密联系在一切的。通常认为,所谓公民幸福权,是指公民享有对自己生活状况评价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的权利认同。在法理学意义上,可以说,公民成为“权利主体”之日,就是基本的幸福开始之时。所以,当下我们谈论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小众的“幸福感受”和短暂、脆弱的“幸福体验”,而是普遍意义上的“公民幸福”。可见,要获得确定的、可持续的幸福生活,一个基本的前提之一就是成为现代公民社会之一员,获得公民的资格以及“公民”的秉性和资质———公民性与公民身份的获得。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发育成完型意义上的真正的现代公民社会时,当公民社会的个体追求幸福的普遍权利没有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幸福只能是至上而下被一点一滴给予的甚或“施舍”的。这样一种情势下的幸福感和幸福体验,无论如何都谈不上是真实的。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权利就是幸福的代名词。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各项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就是最大的“福利”甚或福祉。不难想象,一个连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权等都得不到保障和满足的社会里,民众有什么幸福感和幸福体验可言。文明进程中,人们已经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孜孜于求的所谓幸福,绝对不只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财富与收入的增加等方面,而是包含着更多、更深广的涵义。如有学者所言:“追求幸福或幸福地生活是人类的基本目标,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尽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满足一个社会多数人的幸福,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的,它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物质条件的改善,财富和资源的分配合乎正义法则,对多元思想的宽容,以及人的尊严得到国家权力和法律制度的尊重与保护等。”[7](P166)话题的这一转变并非要刻意淡化对“幸福”本身的可能性的思考,而是要表明,进入学者话语体系中的“幸福”,这个词语的蕴涵似乎非常之丰富,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其实,举凡关涉人类之普遍价值诉求的价值———譬如自由、民主、公平,无一例外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个“自由、公正、民主、人道”的社会

如何是可欲的:激活“幸福权利”的内在生命力美国的“加图研究中心”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能带来更普遍,更具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它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8]。深切关注民众不幸福的根源,意味着必须深切关注民众幸福权得以保障的条件,从而才能倾全力促成民众普遍幸福的“价值实现”。有学者指出:“追求幸福或幸福地生活是人类的基本目标,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要使人们有尊严地幸福地生活,涉及到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的关系问题。在近年的中国发展和转型中,政府公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已经成了中国当下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9]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绝不是现实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偶然、短暂的情绪体验的显示或证明”,这样理解的幸福太肤浅、太廉价,仅止于自然的、本能需要满足的层次,绝对不是属人的幸福生活的真谛。真正的幸福关涉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吁求”,是一种生存境界、一种高质量、高品质和品位的生活的体现。近代社会与思想变革史上,关于幸福的理解就曾出现过一种“吊诡”。据有学者考证,欧洲历史的十八、十九世纪,“幸福”作为一种新的价值概念,被工具理性化为一种“以改善民众生存状态为现实目标的政治伦理”,用以代替传统政治哲学的“正义”概念及其实践。现在看来,边沁意义上所谓幸福其实就是“功利主义伦理学”所推崇的“功利———最大幸福原则”。其真意在于表明:评判一种政策的好坏,就看其能否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尽可能多的幸福。仅从理论上讲,这一论断并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在一个阶层分化、利益冲突的现实的“差异化社会”里,幸福根本不是也难以成为“自足”的,幸福常常并不是它自己的价值,幸福并不能自动成为“社会公共善”。一个社会的“公共善”,其重要的指向和功能,并不只是简单地“生产幸福”,还更在于公正地“分配幸福”。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围绕西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中自由民主传统最重要的两翼———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或曰集体福利与个人权利),在当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两位哲学教授罗尔斯(JohnRawls)和诺齐克(RobertNozik)之间所展开的西方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观念意义上的论争,再一次表明:公民个体的幸福一定是实在的,既关乎个体的主观意愿和追求,更关乎一个合理、有效且正当性不断增强的正义的制度参见[10]。对于当代中国民众,幸福之门已经打开,民众需要切切实实的行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个体幸福或者不幸福的问题,本来就很难精确界定,也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本来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不仅如此,幸福与不幸福都是同时存在的客观现象,在询问幸福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关注不幸福的问题。或问:人民不幸福的根源是什么?答曰,权利的被忽视、漠视,被侵犯甚或被剥夺。2011年6月中旬,一名吉林省松原市的网友自己在家下载看,被公安局拘留15天并处罚款3000元没收电脑。2012年1月13日,南京民警闯入一对已成年男女自愿开的酒店房间,并把他们带回警局批评教育,还通知家长遣返。成年未婚男女去宾馆自愿开房,也要被警方查房,带回警局批评教育还通知家长遣返。人们不禁会问:这公权实在可怕,私人空间的尊重权在哪,个人幸福在哪[11]?在这个意义上,基本权利的全内容、全过程、全机制保障,是属人的幸福的基本条件。人的任何一种权利的被剥夺或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谓的幸福,就都是一句空话。幸福是人性的基本需求。追求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人之为人的天性和不应被剥夺的基本权利。经济社会的发展,文明人类的演进程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该社会制度是否以不断提升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吁求为基本的制度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的。有学者明确指出:“从增加民众的幸福感来看,提高‘权益保障’的分量,遏制侵权行为特别是遏制政府的侵权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设想一下,一个家庭的收入不算低,子女受过良好的教育,养老、医疗也不成问题,但遭到了强拆,出现了自焚事件,这个家庭还有幸福可言吗?这个家庭成员的亲戚、朋友、邻居的幸福难道不会大大地被打折扣吗?……可以说,哪个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哪个人就不可能幸福。哪里公民的权益受到普遍侵害,哪里的百姓幸福感就低。”[12]着眼于幸福与权利之关系演变史,将幸福的获得与民众基本权利的保障结合起来思考幸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法学理论研究中,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学者提出并专文论述了所谓“幸福权”的内涵、实质以及实现路径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早以律法的形式,将幸福与民众的基本权利联系起来的,是法国大革命实践的结果。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民人权宣言”,即《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一个标志性的思想与文化事件。该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1793年6月24日,雅各宾派通过的新宪法前面所附的《人权宣言》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宣布“社会的目的就是共同的幸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权利经济,它在实现利益最大化地同时,也促进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建设的步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从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来看,作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然性表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于,民众对公共权力与公共服务不断增长的吁求与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其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这个历史性进程中,“权力规范运行”、“追求公平正义”等精神需求也应运而生。在一个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为“权利爆炸”的时代,作为整体性概念的“权利”的内容在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并引起了整个社会极大的重视。以前人们只能在法律文本或者学术话语之中读到“自由权”、“人格权”、“财产权”、“隐私权”、“受教育权”、“安宁权”、“社会保障权”等概念,正在形成一种沁入平民现实生活的物质力量,一种在沁入的同时对社会关系起着分割、厘定作用的物质力量[13]。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同步并举: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