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1.本年度生物试卷具体考查内容的分析

结果如表一:

2.与往年高考试题的对比

2.1与去年本地区生物试卷的对比

我区加入新课标高考只有两年的时间,对比这两年的高考生物试卷,对我们新的一轮备考更具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年的试卷考查内容通过表格进行横向对比,结果如表二:

由上表对比可知,今年较去年而言,必修一的分值比例相当,必修二的分值提升6分,必修三的分值降低7分,这样,必修的三册分值比例较去年更为合理。就知识点的布局而言,两年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有局部有所调整;但考查题型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必修一的变化最为显著,第五章光合与呼吸今年未出简答题,只以两个选择题一笔带过,比较出人意料;同时,增加了该章的选择题比例,从而使该章的分值比例不降反升,但图形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明显降低。必修二增加了一个选择题,在提升分值比例的同时,关注了遗传科学史中相关实验的考查,而简答题的命题仍然持续了去年的风格,只在某空上增加难度,拉大区分程度,但其能力要求两年基本持平。必修三减少一个选择题,同时避开了神经调节,去除了图形分析;简答题变图形分析为表格分析与实验分析,总体的能力考查有所降低。选修1和选修3仍以基础知识的记忆为考查的主体,只不过更换了知识点。综上所述,两年试卷的知识考查内容总体平稳,能力要求今年有所降低,使学生更易入手答题。

2.2与以往六年新课标生物试卷的对比

新课标推行以来,我区与宁夏、黑龙江等地共用一套试卷,而我区较宁夏等地晚进入新课标的高考,因此,本文作者参照宁夏以往六年的新课标生物试卷进行对比,结果如表三、表四。

由表三、表四可知,必修一的高频考点集中于第五章和第六章,其中,第五章重点考查了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酶七年考查四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七年共计考查六次,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第六章七年考查五次,且该章的四节内容轮流出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必修二的高频考点集中于第一章,七年连续考查六次,其中2008~2011四年考查的都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分析;而2012年变为一对相对性状的分析;今年又回到了自由组合定律,但考查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注重了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同时,对本模块在各年高考中的分数统计发现,其分值在8~19分之间,分数总值从未超过试卷总分数的1/3。必修三的高频考点集中于二至五章,其中,又以第二章考查频率最高,达到年年必考的程度;此外,第四章也达到了七年六考的考查频率。选修一的高频考点在专题2和专题6,基本是隔年考查。必修三的高频考点在专题2,七年考查四次。可见命题者对这些考点非常重视,掌握了这样的高考信息,相信在实现有效教学、高效备考中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3.本年试题的命制特点

3.1回归课本,重基础

本次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论选择题,还是简答题的试题情景多数源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加之题干语句表述明朗清晰,充分体现回归课本的命题意图;同时,试题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考点分布合理,突出对教材重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熟悉的题境,平实的考点,方便了考生的作答。

3.2能力立意,尊课标

本次高考试题的命题重点仍然是对考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尤其对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基本与往年持平。试题力求以主干知识为背景,以能力考查为契机,通过灵活的问题设置,凸显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3.3稳中求变,作调整

本次高考试题无论是从题型、题量,还是从考点分布,抑或是从能力的考查,都很好地延续了去年的风格,显现了求稳的特点;同时,在一些高频考点上,变惯熟的简答题形式为选择题形式,并避开前一年重点考查的内容,代之以同一章的其他内容,从而显现了求变的思路;此外,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调整了必修三册的分值比例,使去年重必修三而轻必修一、二的情况得以纠正;同时,题干较去年大幅度减少了图形考查的比例,使能力的考查更趋平稳,进而显现了调整的力度。这样的调整与变化,更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合理的发挥。

总之,本次高考试题突出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适度调整的命题思想,为新的一轮复习备考乃至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4. 带给新一轮备考的启示

4.1回归课本,抓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考命题回归课本的趋势明显,要求我们在新一轮的备考中,注重课本、注重双基,重在协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点,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狠抓主干知识,围绕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要适中,不宜过度深挖。

4.2训练能力,研课标

《课程标准》无疑是高考命题与测试的终极标准,就教师而言,对其深入学习和领悟,不仅有利于对高考动向的准确把握,还有利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的把握。因此,研究课标、理解课标、感悟课标,是教师教学备考的基础;就学生而言,能力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科素养的提升,而这正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考测试的最高目标。能力的训练,应从方法入手,教会学生方法,引导学生用熟方法,无疑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新一轮备考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方法的优化、方法的简洁化、方法的熟练化。

4.3稳中求新,选好题

第2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衔接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中,2007年1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通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现如今运用新教材进行高中教学也有一轮有余,对于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设置,通过教学一线的实践之后,使得我们对其两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根据《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种。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必修2个模块为:化学1、化学2;选修6个模块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上述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有所体现。模块从总体上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者构成是课程改革直接成果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模块构成,普通高中化学标准中对于课程模块选择建议中提到:“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不论选择文史类专业发展的学生还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学生一般都要完成必修模块化学1、2的学习,由于学生尤其是老师对必修模块在目标定位、教学功能、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处理教材的深浅度不易把握的现象,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出现一时不能适应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总感到必修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只是点到为止,教材讲的不够详细,很多重要部分都需要学生自己探究,而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并且知识点非常零散没有逻辑顺序不成知识体系,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中重叠的知识点授课更难。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得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添加选修内容,但是却发现讲多了学生听不懂课时也不够,讲少了又担心没有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吃了“夹生饭”,造成了课程越改越难教,越改越难学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工作。

之所以在选修和必修的衔接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而摒弃另外一种方式,这都是由于我们在潜意识中遵循着后果逻辑和合适逻辑。后果逻辑使得我们衡量采取某种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结果是有益的,则我们就采取这样的行为方式。合适逻辑遵循着选择行为服从规则的原则。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所处的角色和社会的规范和大众认同的价值观等的行为方式。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要面临高考的评价,这使得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将行为结果指向高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将高考的难度作为授课所要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学中,总存在着看齐的现象,如果其他老资历的老师或者上一届的老师将课程难度拔高,那么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就默认了这样的拔高要求,服从整体的课时安排和内容处理。

在处理相关问题的策略中要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一、重视过程,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为了扭转潜意识的行为选择,首先就要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时间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将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搭建牢靠,才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就如同花时间一层一层砌出来的高墙会比较牢靠,仅有一块砖叠加一块砖磊到同样的高度,轻轻一推就容易全部倒塌。在必修一与必修二的学习即高中第一年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达到高三面对高考时的要求。明确学习是一个持直接之以恒,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研读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各个模块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都有这具体的要求。标准中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文件。这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所做出来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恰当的把握必修模块教学的难以程度,不随意加深知识难度,也不将选修中的知识内容提前到必修中教授。明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不同,必修课程体现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面对的是所有学生,是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选修课程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的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深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三、熟悉教材,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必修模块的学习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的学习是必修模块的延伸。两者彼此独立但又彼此联系。为了掌握好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就应该熟悉必修和选修的教材,尤其是有重叠知识点的内容。要熟悉相关知识点在必修与选修中的呈现的区别与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确定教学难度上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把握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达到有效的教学。

通过上述的分析,希望教师能够重视化学课程中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衔接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两者的关系,选择适合的难度进行教学。发挥好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arch, J. G. A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有效复习 概念 过程 绘图教学法 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5-02

在生物复习中,我们主要做到两点,一是扎实基础,二是提升能力。我们要想扎实基础,必须要坚持以课本为基础,以考纲为根本,做到精、熟、理解;要想提高能力,必须要学会建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答题规范性。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概念的讲解,力求做到分析透彻

如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在讲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核心词语,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总结基因突变的类型等。比如若把概念换成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叫基因突变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基因突变,必须引起基因内部结构变化才能叫基因突变,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并不是所有的DN段都是基因。基因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属于基因突变呢?从概念分析,总结出三种类型,分别是碱基对的增添、碱基对的缺失、碱基对的替换。这三种类型会引起何种变化呢?以课本为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碱基的替换引起的,如果发生替换,是否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呢?如果发生的是增添或缺失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何种变化?哪种类型引起的变化更大?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分析。

二、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图,加深对知识点间关系的理解

总结必修三册书,可以很明显看出,每册书都是以一条主线展开的。必修一是以细胞为主线,必修二是以基因为主线,必修三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主线。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册书的知识网络图。以第一册为例,以细胞为中心,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种类、细胞的物质基础、细胞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功能、细胞的生命历程。通过这条主线,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在大框架下面,我们可以继续发展小框架。如细胞的结构又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样可以细化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再比如染色体,可以从染色体概念、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染色体与基因(DNA)的关系、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异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区别、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与遗传定律、染色体变异、染色体遗传病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无论是大主线还是小主线,只要能够将所有你能想到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当然,还要通过不断的完善来实现融会贯通。

三、教师要重视对一些重点过程的分析

比如育种,尤其是单倍体育种,学生往往会和花药离体培养混淆,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重点关注。单倍体育种首先是杂交,子一代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加倍,最后进行筛选过程,得到我们需要的品种。要让学生理解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的其中一个步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比如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等,除了要完整的叙述过程外,还要会画图。

四、用绘图教学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必修一当中涉及到的图形是最多的,所以在这册书的复习中,这种方法非常适用。讲元素时,涉及到了圆饼图,讲核酸时有核苷酸的结构图,讲细胞结构时有植物、动物细胞图和各种细胞器图等,讲细胞功能时涉及了光合作用过程图和细胞呼吸过程图,讲细胞生命历程时有细胞分裂图等等。可见,如果能让学生将这些图像清楚的记住并会画,对于他们提高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很多的考试题中,我们都可以见到课本图形的身影。

五、在教学中强化反思教学

第4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开放式模式、洋思模式、先学后教等等。要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实践,打造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一些思考。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四、结束语

第5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牵动着千万家庭。如何有效地备考,如何在最后三十天,有较高的提升,这是摆在每位家长、学生、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讨论此问题,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目前的情况,学生经过一年的总复习,经历了一轮、二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需要什么,与高考的要求还有什么差距?针对差距和问题,如何在30天内,开展针对性的突破。

学生的情况(对于大部分学生)是会做一些题目,一些常见的题目,并且见识了大量的题目,但有些并非会做,或者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认识是离散的、不系统的。对于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有了解,基本知道,但还可能存在小漏洞。好一点的学生可能,储存的题目多一些,基本知识掌握牢固点;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少一些。还有在多次的模拟考试和综合练习,学生基本已经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在多次的考试中,总结了一些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但可能不全面。还有对高考试题的分布有认识,知道试题的整体分布。针对以上的学情,笔者以为从四个方面,加以突破,提升学生的能力,以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一、整合教材,建构体系

学生头脑里,已经有离散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几个角度实现知识的网络构建,把握知识的脉络。

一是:模块脉络:高中所学任意模块,教师要带领学生清晰的厘清,每一模块是如何生成和发展的,由哪些知识、哪些方法,通过何种方式呈现,何种方法生成,每一模块中章节之间的联系等等。这里以必修4为例,阐述笔者的观点。必修四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引入任意角和弧度制,其中涉及重要的概念:终边相同的角、弧度制、角度制与弧度制之间的转化、扇形的面积公式;第二节在第一节基础上,建立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过点的坐标,单位圆建立,并且给出有向线段,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这是建立后续三角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的根源),后面的同角关系、诱导公式都是基于单位圆,第三节首先研究周期性(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与其他函数的显著区别),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角函数的图像(在三角函数线和周期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相关的性质(看图研究),注意三种图像的特征,以及与前面讨论函数的区别和联系。进而,研究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和性质(通过研究与前面讨论的函数图像建立联系),最后研究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一:借助三角函数模型; 方法二:发现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当然后面的第二章、第三章也可建立。最后还要讨论这三章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非常清晰的把握课本知识点的发展、走向,以何种方式建立和联系的,学生零散在头脑中的知识点才能通过模块知识有机的连接起来。

二是:整体脉络:不同于模块脉络,整体脉络打破模块的限定,串联高中所有模块,针对某一主题,前后连接,使得脉络深入各个模块,使得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某一问题。下面我们以“函数”主题为例,阐述我的观点,常见的函数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和性质?是如何研究这些特征和性质的?有哪些应用?

初中研究的: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高中研究的:

必修1: 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必修2、选修2-1: 直线圆、圆锥曲线(在一定条件下)

必修3、选修2-3: 概率

必修4: 三角函数

必修5: 数列

选修2-2: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4-2:矩阵的变换(变换的定义比函数的概念宽泛)

选修4-4: 参数方程、极坐标

其他一些重要的函数,比如: 分段函数、绝对值函数、双钩函数、三次函数、隐函数。

通过函数这一概念把高中许多问题、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很清楚、很深刻的把握,同时提炼学生看透问题的本质。当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审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三是:微观脉络:更多从某一知识点你可以联想到什么,某一方法主要应用体现在哪里。通过发散的思维,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比如“数量积”这一概念,你会想到什么(可以从概念是怎么来的,如何定义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应用,用了哪些方法,涉及哪些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从这一简单的概念,进行发散思维,使得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聚焦这一概念,有利于学生思维稳定性的培养。

二、聚焦例题,融通内化

每年的高考题中,有百分之八十来自课本题及课本变题。(江苏省高中数学教研员李善良曾说。)另外,每年各地模拟题也涌现大量的好题,如何充分有效的用好课本题、模拟题是值得思考的。笔者以为在目前学生已掌握大量题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总结、提炼是提升的关键所在,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但是知识、方法的提炼。而且还要在典型题目、常见问题上提炼。提炼出基本的经典题模型、基本的经典题解法模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把握某一类问题,解决某部分问题的常见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得学生在解题,尤其在解高考题,更便捷的采用摸式识别的方法解题。笛卡尔经典名言:所有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所有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所有的代数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如果我们把某一部分的问题,能提炼浓缩速成一个模型,那该多好啊。

三、亲近真题,经历体验

各地的高考题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推敲的精品。历年的高考题中涌现大量的经典之作。研究高考真题,是考前30天提升效率的又一法宝。下面我给出研究的几个维度:

维度一:宏观把握

维度二:微观推敲

维度三:他山之石

四、优化指导,凸显自主

有人说,高考百分之七十考心理,百分之三十考知识。我非常认同这句话。高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某种意义上,应试策略比知识更重要。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是高考前的又一重要的关注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关注:

第一: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考试经验总结,从同伴的失败和成功处总结。

第二:通过真题的模拟,使学生体验考试策略的重要性,以及遇到问题如何调整。

第三: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应试辅导,通过对整个考试流程的分解,实现考试指导的针对性。

第6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小高考”实习策略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如何提高“小高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2008年,我承担了两个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2009年我又承担了一个班的“小高考”教学任务,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认识,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3.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2)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3)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15%。

二、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科试卷的特点

1.难度适宜,着重考查基础。

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多源于课本或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论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具体知识点上来看,本试卷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这几个知识点上提高了考试要求。总之,2009年化学卷过关容易,冲A则需学生有相当实力。

2.贴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体现在试题的导向中,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3.整体稳定,保持命题的连续性。

化学卷与前两年比在试卷结构上略作调整,但与之前各次模拟试卷结构完全相同,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与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考试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学式、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不配平,条件不写。例如一些考生对第25题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时化学专用名词错别字多,如一些考生将“油脂”写成“油酯”,对第14题中的质子中子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不熟,等等。这些都表明:一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还没有掌握熟练,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轻视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

从第25题第(3)小题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出,考生对课本上的重要反应还相当陌生。有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们写的下列反应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应是课本上的重要反应。

3.审题不清。

比如第25题反应①要求填写离子方程式,反应②要求填写化学方程式,而部分学生全部填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取得学业水平测试A级的关键。

四、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对策

1.弄清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高考的关系,充分认识考试过关的难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达到A级考生,在划线前加分计入统考成绩。因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要保证大多数考生能顺利达C级,又要控制达A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难度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统一安排计划。

学业水平复习计划安排一个月,由于选修是在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束后马上是学业水平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因此复习时间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内容有一些在选修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可以在复习时将选修的复习穿插在必修1和2中进行。

3.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标准,对标准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各层次的要求心中有数,对标准中的样题要细琢磨。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基础上,自己出模拟试卷,这样才能对江苏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复习,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知识、能力水平。

4.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根据《课标》和《教学要求》,绝大多数知识的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知道、认识和了解,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体验。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课标的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化学核心知识的复习、人教版和苏教版二种教材交叉部分的复习,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物质进行复习,整理知识主线和方程式。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自己很难将知识总结到一起,可以分章节总结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起来,印发给学生,三册书的方程式也总结归类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复习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课堂上要强调;化学平衡知识难度大、抽象,要搭设台阶,让学生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掌握准确才能达到优秀。

5.复习面向全体,落实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分层和课堂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复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但基点要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练习要全且精。由于时间关系,复习不可能像学习该知识初期时那样细,但主要知识和重点一定要交代给学生,习题和知识点要穿插在一起系统复习。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要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学困生在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的落实上还存在惰性,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难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实一些,这样他们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

(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复习。

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练思比”不合理,即练习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惯性思维,只会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对一些新颖的、非常规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完成,甚至做错的题一段时间后又错。教师应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学生看了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的问题觉得很简单,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会贯通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里面都是经典知识的结晶,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从书本中自学知识是现在化学教学中尤其应加强的。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们的丰收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0-02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的思路和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新高考试题注重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研究高考,掌握考情、学情,讲究策略。本人积多年的复习备考历程,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

一、求“准”——针对高考,精研学情

首先,要重视对《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要强化对《考试说明》中增加的内容的研究,大胆舍弃其中删减的内容,捕捉其中的微妙变化,把握其动向。其次,要关注高考试题的题量、题型的分布,领会试题的形式、切入点和解题思路,理解试题常用词语的含义与区别,掌握参考答案的解题套路和规范措辞。随着高考全国命题与各省市命题的设施,试题形式呈现相互借鉴与推陈出新的特点,试题的考查功能有所加强。如2010年山东卷第27题是一道有标准意义的好题,该题用“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三个主题词组织材料,引出问题,其形式与2009年和2010年北京卷相关试题很相似。该题体现了通过一个历史事件,立体挖掘的综合考查设计思路,古今贯通,中外结合,检验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突出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落实了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从而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知识综合到能力综合考查的转变。要应对这种命题的变化,一线教师需要改变那种只重视考纲和考试说明,而忽视课标的落实和运用的倾向。同时,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选好选修内容,对深化理解、掌握必修内容是大有裨益的。这也符合新课程“积极扩大课程资源”的精神。因此,我们要适度关注与必修内容相关的选修内容,不可掉以轻心。做到既要把握高考复习的进度,又要调整高考复习的思路。选好选修的模块,并在必修中穿插选修的内容,在选修中穿插必修的内容,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求“实”——夯实基础,重组知识

1.夯实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离开教材,历史教学将无所适从。对教材的把握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借助课本落实双基,借助课本构建知识体系,借助课本查漏补缺,回归课本组织训练。搞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上狠下功夫,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干,强化重点,查漏补缺,大胆取舍,质疑问难,融会贯通,要大胆丢弃非重点知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千万不要因为热衷于各类模拟题、练习题而冷落了教材知识,考生要保证将足够的时间用于对教材知识的研读,加强自我整理和纠错能力。不管考题形式如何千变万化,新颖材料怎样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上来。养成复习时必须重视基础的习惯,全面准确掌握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才是学习、提分之道。同时,以单元为单位回忆教材章节目录,从整体上掌握教材,回忆教材内容,区分记牢的、遗忘的、模糊的几个层次,再通过复习有针对性地加强记忆。

2.重组知识——纵横联系构专题。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宏观入手,重新整合教材,理清线索,大胆取舍,筛选专题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一是“串线”,即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从中理出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历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等。二是“铺面”,即打破模块间的孤立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和比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的阶段特征。如辛亥革命,其背景涉及必修二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必修三中的“三民主义”,其影响涉及必修二中的“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必修三中的“新文化运动”。三是“织网”,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总之,通过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三、求“活”——学以致用,灵活迁移

1.加强政史地三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要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思考分析,促进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世界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等。

2.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近年来高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度间国内外重大事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具有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即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国关系等;三是周年性历史事件,即从上年6月到本年5月左右的相关历史事件的周年问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现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做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为此,务必关注时政,解读热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做到学以致用。

3.关注史学范式,高屋建瓴。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灵活,在复习时应适当重视史学理论,如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和生活史观等。要处理好传统史观和新史观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新史观时应有所侧重,如对近现代史的把握应更多地体现近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而对中国古代文明方面的线索和整个人类史的把握则应着眼于文明史观。

四、求“强”——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第8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达A具有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学业水平测试的特点,研究应对策略,有利于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帮助合适的学生顺利达A。

[关键词]

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达A,科学认知,教学策略

“学业水平测试”是江苏省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是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命题依据,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是对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1]。采用A、B、C、D四级等级评价,获C级(≥60分)以上等级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获得A等级(≥90分)享受在高考总分中加1分的奖励。2010年江苏省高考方案规定,参加高考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获得1A加1分,获得4A加5分。分数虽然不高,但高考竞争激烈,一分只差,常有数千名学生之多。这一分对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先机,顺利跨入高校门槛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如何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中夺得先机顺利地拿下A呢?

一、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结构和特点

(一)试卷结构

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共计26道试题,包括选择题23道,选做题1道,无机框图题1道,综合题1道。选择题考查必修1和必修2内容,每题3分计69分。选做题15分,考查化学生活和有机化学,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其一进行解答。无机框图题6分,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题10分,考查化学实验、工业生产流程和化学计算。整卷分值100分,90分以上获得A。

(二)试卷特点

试卷难度特点: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比例约为7:2:1。前22道选择题和选做题较基础,容易得分。第23道选择题(3分),第25道框图题(约有0~2分)、第26道综合题(约有4~6分)为较难试题,特别是23题和26题较难,学生失分严重,是得A的拦路虎。

(三)较难试题分析

1.第23题主要考查内容和特点

2007年和2008年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必修科目)在调整期,第23题为化学生活内容,较为简单和基础,容易得分。2009年以后的23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计算技能,较难,学生不易得分。

2.第26题考查内容及特点

考查内容:

考查特点:

①综合考查实验素养,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试题中采用的实验情景与教材中的实验并不直接雷同,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改编(碳酸盐的组成测定)、重组(铁的性质的探究)或是取材于现在社会所密切关注的材料(印刷电路板、纳米氧化铝、净水剂聚合硫酸铁、无机抗菌剂碱式次氯酸镁)、环境(燃煤烟气的脱硫)、工农业生产(漂白粉的制备、氮肥组成的测定)等STS主题。

2007-2011试题主要围绕探究活动类题材进行考查,重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数据处理与现象分析、方案评价与改进等环节的探究能力考查,并结合探究考查学生的相关学科素养。2012-2014试题主要以生产流程、科学研究为背景题材,围绕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相关实验,开展问题探究,数据分析处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考查综合运算技能,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26题在考查综合运算技能的同时,还考查读图、识图、绘图、用图表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008-2013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均涉及图表的分析。

③考查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题常从物质制取流程、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验情景出发,考查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影响反应速率因素、提高产率的措施、溶液pH变化原因分析、产品含量误差分析及优化流程去除杂质的措施等。

总之,26题考查的认知水平较高(分析和运用),考查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重点考查学科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基本实验技能、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综合水平较高、有较高的难度,对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水平要求较高,有较大的区分度。

二、科学对待达A的问题

(一)端正达A的态度

达A固然好,但也要讲究费效比。并非所有人都能达A,花了很多功夫没能达A,是得不偿失的。换句话说,达A的只是部分人。必修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考试,总体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考试,顺利过C。但达A时能多得1分,对高考成绩有影响,所以命题时必定会控制得A人数,使少数试题难度加大,约有10分左右的试题是难题。每年的冲A试题(难题)必定不能重复,冲A试题的不确定性,造成过C容易达A难。如果盲目地把所有的学生都推向“得A大战”中去,或大面积冲刺4A是不理智的,有的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语数外的课停下来冲A,对于那些语数外底子较薄同时又不具冲A实力的同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得不偿失。所以,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区别对待才是科学的认知。千万不能头脑一热,盲目攀比,更不能一刀切,全体推进。否则,与学业水平测试的宗旨相去就太远了。一句话,能争则争,不能争则不争,绝不贪恋。

(二)科学地认识达A

达A虽难,但也并非不可为,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应对得当,讲究方法,认真对待,还会增加达A的比率,使许多学生满足达A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看到达A有利的一面。

首先,命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修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近年来无论是试卷结构还是知识和能力考查都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核心概念、分类思想、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实验的综合计算等题型结构和内容不避讳年年重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测控A的试题的主题围绕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命题,包含钠、铝、铁、铜、氯、硅、硫、氮等,内容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的测试内容:以实验探究活动和工业生产流程为题材,考查学生对探究研究方法的认识、基本实验技能、数据分析与处理、评估能力等;对数形结合尤其关注。这一切为达A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其次,达A题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从知识类型来看,命题考查的对象趋于包含各种类型的知识,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从认知水平的角度来看,从最低水平的记忆到最高水平的创造,都有涉及,且偏重于理解以后的认知水平的能力考查。由于难度呈现一定的梯度,保证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得分。

三、达A教学策略

(一)调整心态,提高认识,做好定位

要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拿到好的成绩,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化学必修学科的学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这方面都要有统一的认识。对于平时测试80分以上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应多给予鼓励,让其树立起拿A的目标和信心,明白拿A的重要意义。千万不能只想过关了事,丧失信心,更不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要知道达A还有很多实际的意义。

(二)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和特点

《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做出了明确具体规定。研究《说明》,把握好知识复习的度,及时认清每年《说明》的新变化,复习时才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复习走弯路。要研究《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和近几年的试卷,并对样题仔细琢磨。这样,复习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才能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三)完善知识体系

学业水平测试重基础、低难度、全覆盖,其中等题和容易题占到90%。70%的基础题指向单一,不转弯子,不设陷阱,考查基本化学素养是否达标。教学时要牢固把握住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的教学。一是要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课本要细看,每个知识点都不放过,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背诵课本知识。要重视课后练习题和单元自我检测题,要弄懂弄透,融会贯通。知识掌握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一味地做题。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检查遗漏和适应性训练的,做题要适量不能过量,试题要精不能滥。离开课本的复习容易造成知识缺陷,基础则不能巩固。二是要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纲,知识点是目,纲举则目张。知识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地串联起一个整体,构建成网络,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考前将整理的知识点印发学生,让他们熟记,要督促检查,认真落实。让学生回看做过的训练,是巩固基础的一种好方法。三是抓好核心内容的复习,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是命题的立足点和中心点,复习时抓住了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就牵住了牛鼻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拿A就要做到基础题和中等题滴水不漏,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不准确是拿A大忌。

(四)突破应试难点

专题训练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有利于解决薄弱环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强化和突破。可以围绕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无机物质推断、化学与生活、综合计算等内容设置小专题,强化训练。综合训练具有适应性、诊断性的作用。训练题要以江苏各地模拟质检试卷和江苏历年学业水平测试试卷为主。要定时完成,检查学习程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两种训练要有机结合和穿插,效果才会更好。要求达A的同学还可以针对性地对无机框图、23题元素化合物的计算和26题综合试题等专题进行强化训练。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的资料要使用好保管好,经常回顾复习,常看错题,提高复习效率。

(五)重视实验教学

要重视教材中的实验,对所做的实验,要明白原理、装置特点、实验步骤、试验中注意的问题等。切忌只照方抓药,还应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还可以怎么做?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化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综合素养。

(六)提高应试素养

首先,要培养审题的技巧和方法。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关键词怎样解读?隐含哪些信息?题目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和要求有何关系?弄清这些问题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其次,科学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选择题35-40分钟内、化学与生活7-8分钟、推断题8-10分钟、23题和综合题17-25分钟。第三,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注意化学用语表达的规范性(如,化学方程式中的气体、沉淀符号和条件等),注意文字表述的清晰和工整,注意运算过程中的单位。第四,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善于绕过钉子题,注意调整答题顺序,通常是选择题前22题、化学与生活、推断、综合题前两问、23题、综合题后两问这个顺序,最后检查。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遇到钉子题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要有信心,要敢做,相信难题别人也可能觉得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定位,降低期望值,敢于取舍。做训练或讲评试卷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逻辑性等优秀思维品质。

总之,达A并非难,科学要认知;重视基础性,训练要穿插;做题要细致,答题要规范;难题有勇气,方法要得当;回顾与反思,结果会惊喜。

第9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