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创客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创客教育的意义

第1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客;创新素质;创客教育

作者简介:邱开金(1957-),男,云南永胜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周晓玲(1957-),女,广东海丰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9-0017-04

社会发展和运行的规律表明,国家战略与人才战略总是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日益升温,国家层面对“两创”人才需求表述上提出“大众”“万众”的概念,这并非是数量的确指,而是对劳动者普遍素质提高的新要求。基于此,“两创”战略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两创”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整个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大课题。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施,从“创客”DNA的透视寻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其意义重大。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创客与创客教育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要把创客与教育联系起来,其中许多问题还须作深入的分析。

(一)创客DNA的透视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原来的本义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植入到中国文化里后,其内涵的认知变得十分复杂。从普遍意义看,创客泛指人的一种素质要素,因为兴趣爱好人皆有之,个体诉求各有不同,在“心想事成”中,从“想”到“成”,许多人都会带有个体的美好期盼,并想方设法去努力实现,这就是大众群体中具有的创客基因。从狭义性看,创客是因谋业形态所不同而特指的创业者的统称,创客群体是相对就业者的另类。首先,创客业态的典型特征是创造性,创客之业并非简单的就业,是自主支配下非常态的就业,富有开拓性和首创性。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客之创,不是盲动,它是在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对自己先前体验深刻自省下的创意或决策。其次,创客从业的心态特征是求异性和批判性,因兴趣爱好驱动,以个性诉求为聚焦,职业梦想中洋溢着自信,由此不循规蹈矩、不安分、不畏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等特点,成为创客共有的心理标签。总之,无论广义或狭义,创客的DNA就是内在的创新素质。

创新与创业同在,这是创客心态与业态的聚合。能按兴趣和愿望个性化地、与众不同地去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另辟独特的路径和新颖的方法善于把心中所想变为现实,这就是创客的气度和能力。常理中“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内力的驱动始终洋溢着创新。可见,创新是创客智慧的灵感,更是创客行动的力量源泉。

(二)创客教育密码的解读

创客教育,是因创客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而定义的一种教育方式。由创客的界定可知,广义的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因为无论是就业或创业,都有“做好”“做优”“做特”的目标诉求,其因子里就有“不一样”的成份,这也就是广义的、绝大多数人应具备的创新素质,故而创客教育实质上也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狭义的创客教育,是根据谋业者择业、从业的创业需要,以个性化的自主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理论逻辑上一般职业者的创新并非等同于现实中的创业,有创新意识但不一定就要创业;而创客的创新与创业是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科学定制个人的创新行动,创客教育有着自己特殊的使命。从共同性分析,个性化发展、兴趣爱好激发、创新创意能力训练、自主创业和敢于发现发明精神的培养等,是创客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创客的DNA是创新素质,则创客教育的密码就是针对创新素质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策略。

二、创客可教吗

创客是否可以教、是否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创客教育是培养完形人还是要素人?争论和置疑都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可教与可教的思辨

这个争论的思想焦点源自于教育的一个基本定律,即知识可以直接传授而能力是没法直接传授。这一命题的争论早在1997年学者卡斯珀(kasper)基于外语或二语教学的研究发表的《语用能力可教吗?》论文,文章提出“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语用能力都是不可教”的观点。之后我国学者张绍杰教授就此提出置疑,核心观点是“可教的”。[1]随着语用能力争论的深入,话题逐步涉及到本质的问题,即“能力是否可教”。创客教育的提出显然又要面对“不可教”与“可教”的争论。依据创客教育的目标分析其功能,执“不可教”者关注的核心是创之能,认为从能力的结构分析,创客不仅要具有一般能力,还须具备创业的许多特殊能力,而特殊能力的形成,是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和切身体悟方可获得,单纯以课程或课堂的方式传授是无法实现的。而“可教”者认为许多一般能力的获得就可通过“教”来完成,如新知识的领会、学习问题的解答能力等。创客“可教”的理论逻辑是要素分解,是要素内化的结果,创客素质中一般素质仍然不可缺失,教学通过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当内化并形成个人的能力系统后,随着认知表象的积累,相关知识的领会和技能训练的体验,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没用之教”与“可用之教”的对话

这其实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话。持没用之教者认为创客之创业,需要许多特殊的条件支持,如产业环境、经济状况、个人兴趣、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创业素质并非是每个人都具有、或者都必须具有的素质。作为大多数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的转化受制于创业条件,创业学习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层面,意义并不大。更何况现代职业形态的主流是就业,创业的比率较低,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先就业再择业或再创业,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多给学生扎实的、致用的知识和技术,这才是最重要的。持不同观点者认为,创客并非就是创业者的特指,也不是单一地传授创业理论和技术,创客是现代人需要培养的一种共有的创新意识和素质,是一种精神和态度,对于学习思维方法改进及效率提高、日后更好就业或创业的潜能积累都不可缺少。

(三)不学与要学的争论

这一争论聚焦点是学习主体的取向。首先学什么谁说了算?创客教育与创客能否相关,学习者个人兴趣及职业取向很重要。“不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学生更关注的是就业,不能将创业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要学者则认为在学教相长中,因材施教本身包含着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的互动,教之主体与学之主体有机统一,创新教育的渗透其实是教育性要素中的当然内容,不学与要学的争论并没实际意义。其次,按“熟能生巧”的法则,“不学者”认为创客素质生硬的“灌输”,学习者机械地模练所形成的某种技能或学习体验,并非有正能量效应;而“要学者”认为创客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伴随教育过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逐渐综合形成的,目标设定中有意识地加强创客素质的系统引导和训练,创新素质才能得到培养。

(四)可教与要教的主张

针对创客是否可教以及由此展开的争论,本研究认为既可教也要教。可教论的理由是创客的元要素中,知识和体验、意识和态度、兴趣和爱好的积累内化,是创意生成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这些要素既是创新的成份,同时也是学科教学承载的教育要求,两者相辅相成。要教的原由是创客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的意识、态度、方法培养是全方位的,生活教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都不可缺少,每个人的创新学习都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每个人必须学,教育也必须教。再者,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综合素质提升已成当务之急,创新教育与创客素质培养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三、高职创业教育的策略思考

高职的创业教育,创客教育普适性和精英化的两极特点十分突出。从价值取向分析,高职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走完全的学科化教学是行不通的。创客DNA是创新,高职的创业教育策略可从以下方面建构。

(一)创业环境营造

创客的创新密码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教育的“合金”,决非封闭的校园和单一的课堂所能培养。环境营造是环境教育的基础,也是创客兴趣爱好“放飞”、创意灵感生成和实践体验的“土壤”。在高职的创业教育中创业环境营造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方法和路径也应多元。

文化化人。职业文化是高职最典型的特色文化,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根文化”。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培养,创新因子必须植入职业文化的内核之中。以创业教育驱动教改创新、学习创新、活动创新、服务创新,倡导人人有创新意识、人人讲创新,使创新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

制度激励。高职实施创业教育,同样要有制度的保障,这也是重要的“软环境”。学校应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个人的职业规划和探索中敢于“胡思乱想”,能够大胆地去切身体验。目前,有些高职学校尝试的“开放实验室”,由专业教师加行业大师作为指导教师“把脉”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创业的想法变成可行的方案,使创业的“火点”燃烧起来,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创业教育不同于文化知识教育,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学校从制度管理上解决学生的创学矛盾,建立和完善学分替换、弹性学制,为具有创业潜质和强烈的创业欲望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创业资金支持和项目的专业指导,这也是创业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实践平台建设。创客要有创意,但也要有体验和实践的场所,这是将所想转化为现实的途径。英国华威大学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校长期来运用知识和专长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既让学生得到创业的教育,同时也获得创业的支持,其中就包括让学生共享学校雄厚的社会资源,去体验和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2]。国内高职教育改革探索中许多学校对此也作了探索,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园城互动生态圈”建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园校一体化”建设等,平台条件让学生便捷地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体验创业,其功能是学校讲创业课没法达到的。

生活中体验。高职学生生活的兴趣爱好触及点很广,而且个性化的包容很大,创客素养从生活的点滴积累,勤观察多思考,创新能力才会形成。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通

强化专业创业。严格讲,职业教育的创客教育决不是“另搞一套”,其教育的主线仍然是专业教育[3]。专业方向的定位对于绝大多数高职的学生而言,今后个人职业的择向和归宿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专业教育的质量将是他们从业质量的保障和前提。因此,专业素养教育中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才能等,仍是高职专业教育目标的一部分。课程是专业目标的具体担当者,课程的教育性也必然包含着创新教育,作为职业导向的创客素质系列化、系统化的教育培养也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的。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中,因传统行业大量重组,专业边际也日趋模糊,学生边际就业或创业(意指此专业与彼专业交合的边缘区)、错位就业或创业(意指跨专业)的现象增多,这并不排斥专业教育,因为能力迁移也要有既成为基础。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究其理论的基础就是迁移原理的应用。

创业教育全面渗透于专业教育。高职教育要将创业教育全程渗透,全面覆盖,也带来不少的新问题,如创业类课程的增多,已经体系化的课程需要重组;按课程权重设定的学分制管理,因实践课程增加,创业所需的跨专业课程选修的学分替代,迫切需要弹性的开放课程学分制管理;专业的外延大多是发散式的职业分流,与其它专业交互形成相互关联的边缘区,这是大多数创业者择业的聚焦点和创业基地,针对这类学生创业需要,专业教育如何跳出专业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和创业指导,教学改革的难度不小。这些问题表明,创客教育及创客培养与专业和专业化教育的匹配,很难有现成而不变的模式套用,鼓励和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迁移到创业之中,让学生创业成功在专业外,这也是高职教育新的使命。

(三)创业分类教育

创业教育广义与狭义之别的存在,决定了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分类要求。创业教育的分类性反应在高职教育中主要有“普适教育”与“精英教育”两类。

夯实创业教育的基础。从创客素质的普适性要求出发,人人都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素养,这表明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它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多样性培养,尤其是促成学生将创意付诸实践并转化为创新的素质和能力,生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都需要齐抓共管,要建立合力机制。创业普适性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显现为“模拟性”,即由兴趣爱好生发的创意多是头脑中的“趋向”,联动的行为多表现为实验或模拟,可谓是“头脑中的创意体验”。这类教育主要侧重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一般创业能力等培养,创业实践重在创业体验。

个性化扶持创业的践行者。从创客素质的狭义性要求出发,创业并非是单靠有热情有力气就可以,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心理层面的抗挫折抗风险能力、灵活多变的决断能力、创业起步的经济基础、创业方向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等。高职院校中不乏有这样的“创客族群”,他们对于创业教育的诉求不是简单的创业知识讲授或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真刀实枪”的创业行动,创办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经营的主业。面向这类真实的创业群体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做的很多。首先是建平台,如开辟“大学生创业街”、“大学生众筹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这类创业的起步多是从“小打小闹”开始,从校园的师生服务逐步走向社会服务,经营规模也是由小慢慢变大。其次是做“红娘”,高职学生创业要融入行业企业的困难很多,学校要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现有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创业“牵线搭桥”。三是做“智囊”,高职生创业因社会的阅历和创业经验的不足,风险和困难都很多,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创业管理,在创业方向选择、创业规划制定、创业风险评估、公司经营策略等方面给予适时指导。在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许多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当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将学生创业纳入创业教育之中管理,这无疑是一种缺憾。

创客与创客教育,创客与创业教育,无论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业态下,或是在职业教育终身化学习理念中,都值得认真研究。高职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科学推进创业教育,正确认识创客的DNA,立足创新谋划创业教育,这是最根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关于“语用能力”及其“不可教”的重新思考[J].外国语文研究,2013(2):83-92.

第2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近年来, 全球热火朝天的创客运动和经久不衰的学习科学研究, 在教育领域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热点话题,成为教师、教学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创客活动不仅仅是创造本身,也是和创造活动有关的所有因素: 从好奇心的激发到初步调查和动手捣鼓, 到制定计划和仔细研究, 到借鉴其他项目,到反复尝试甚至失败,到制作出原型,到获取反馈,再到反复改善直到成为更好的物品。所有上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和教育、学习密切相关,因此,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 以呼应并促进创客运动在校园中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表明, 通过基于创客活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得到了创造和实现创意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培养了创造性,激发了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学科以及学习自身的兴趣。并且,校园创客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双创时代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 为培养未来新经济和多样化工作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从理念和能力发展上打下了基础。因此,有必要在创客运动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校园创客教育进行探索。

二、创客教育的演进过程和在全球的发展

一般认为,创客教育是对基于设计、电子电路技术、传统手工和桌面制造系统的独特结合而开展的针对性创意创新创业教学。姜强和赵蔚认为,创客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视野等方面的教育。祝智庭和孙妍妍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了创客教育的内涵,对创客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并把创客教育界定为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其实,自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通过制造或实践进行学习一直是人类学习、发展的主要手段,创造或制造是让学生的思考或使思想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此意义上,创客活动成为纪录学生在创造或制造物品时的思考或思想的方式。正如有学者指出,创客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设计思维、计算思维和可视化表达能力。

继2014 年6 月白宫首次举行创客大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并实施创客教育行动后,并于2014 年12 月正式成立创客学校高等教育联盟,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第一份《全国创客教育现状》报告。报告以全美40 家高等教育机构创客实践为基础,采用景观分析法,介绍了大学里的创客教育现状以及大学对校园创客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和具体支持措施, 并重点描述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创客教育的方法、创客活动参与度和支持创客教育的校园资源, 成立了联盟网站MakeSchools.org 作为开放式平台,汇聚、分享并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创客活动的结果、资源和最佳实践。

目前,除蓬勃发展的中小学创客活动外,全美各地成百上千家高等教育机构也纷纷擎起创客运动的大旗,倡导创客精神,建立创客空间,提供创客活动所需工具、课程、项目和指导老师,以鼓励学生参与创客活动。同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也支持教师对创客活动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在学校、当地社区和全国性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以创建创客生态体系。在创客教育研究与推广方面,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教育技术信息公司EdSurge,在延续其对慕课和学习管理系统的重点关注和报道外, 了大量针对创客和DIY 学习的文章和报告。

在各高校纷纷建设校园创客空间, 开展校园创客活动,探索实施创客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全国各地中小学也顺势而为, 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活动。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展开了3D 打印、开源软件程序设计应用、机器人搭建及竞赛、拼搭模块的创意搭建、科学DV、创意七巧等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创客教育。在中小学创客教育走在前列的温州市实验中学,专门为热爱编程、热衷创新、乐于交流的学生建设了创客空间, 并开设了创客教育课程和午间开放创客主题活动。

可见,在全球创客运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推动下, 创客教育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转型、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设计媒体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技术赋能的学习、技术赋能的教学、技术赋能的学习测评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正在全球各地重新定义21 世纪的教育、教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桌面制造技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创客教育, 成为近年来引领教育教学创新的变革性力量。纵观国内外,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不少中小学, 正加大投资力度以建设智慧校园和新的学习空间、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培育创客教育教师以发展校园创客文化、实施创客教学。

国内外校园创客教育实践表明, 校园创客教育的推动和发展, 离不开拥抱创客精神、支持创客运动、践行创客教学实践的教师和学生,也离不开发展校园创客教育、配置相应资源的校园创客环境和空间。同时,创客课程建设也是促进校园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要素。

然而, 现有校园创客教育实践研究还缺少对发展校园创客教育的系统分析, 尤其是缺少对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识别和分析。因此,我们在综合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文献和创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学生创客、创客教育教师、创客教育课程和校园创客空间, 作为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从创客教育视角对校园创客的界定、创客教育教师及素养、校园创客环境与空间和创客课程建设等四个方面,并对上述要素展开详细论述。

(一)创客教育视角下对校园创客的界定

对大多数人而言, 创客一词让人想起那些利用工具和资源亲自设计、建造或创作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创客是一名词,特指某种身份或职业。因此,创客可以是面包师、插画师或者木工师傅等热衷于动手实践的人。正如德比查克拉(Debbie Chachra)所说,创客泛指任何制造物品的人。然而,各类文献,包括新闻媒体、博客、报告或研究文章中所谈到的创客,往往特指在机器人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等方面具备专门知识,并能够使用诸如3D 打印机、微电子仪器、数控机床、开源平台等创新工具和技术的人。因此,克里斯安德森把创客界定为:利用互联网、3D 打印机和各种桌面设备与工具将自身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杨现民和李冀红把创客界定为: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是一种文化、态度和学习方式。

但是,上述对创客的狭义理解受到了李别克利(Leah Buechley)的批评,她认为,对创客的狭隘理解不只是产品和项目问题, 而是对创客这一身份或职业的限制。[18]当前,对创客一词的混乱使用和理解,造成了错误的二分法,即,参加创客运动的是创客,不参加创客运动的就不是创客。因此,就创客教学而言, 有必要重新明确并把重点放在什么是创客学习? 如何进行创客学习? 而不是把关注点聚焦在谁是创客? 这一身份或职业标签上。正如大卫兰格(David Lang)所指出,对创客而言,在承认创客空间和创客教室里的活动具有自身独特文化和精神的前提下,需要拓宽对创客运动、创客文化和创客的包容性理解, 而不只是狭义地把创客理解为某一身份或职业。

也有人认为,如何界定创客并不重要,只是某些吹毛求疵之人的语言文字游戏。然而,作为教师、学生、教育研究人员,应当从学科、专业或职业的视角审慎思考创客一词,毕竟用词的精确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考虑到测评、学科标准、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等创客教学内涵时。因此, 对校园创客概念的界定,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实施和健康发展。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创客通过参与大众化的以生产为导向的生产制造系统变革, 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消费导向的大规模生产制造时代, 并且, 创客文化、创客运动的最终结果与项目和创造力、创新和创业精神相关。创造力大师、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希思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经过30 余年的潜心研究,在深入访谈近百位卓越创新者和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基础上,指出有创造力的人风格多样,即,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复杂:他们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极端,却能够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换句话说,人人都是矛盾体,那些无法驾驭矛盾、在矛盾中试图寻求不变或确定性并因此感到不适的是普通人;而在矛盾中转换自如的人,则能够充分利用矛盾,并把矛盾变成其创造力的源泉。

在综合创客研究专家观点的基础上, 我们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把校园创客界定为:热爱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复合体。就像白色包含了光谱中的不同色调,他们把各种可能性集于一身,既思维缜密又感性热情,既活力四射又安静恬淡,既专注持久又灵活多变, 既外向好客又内向冷漠, 既骄傲自信又谦逊低调, 既聪慧敏感又迟钝木讷, 既超脱客观又斤斤计较, 既嬉戏无常又严于律己, 既傲慢自尊又彬彬有礼,既桀骜不驯又温和谦让。总之,他们充满创意,行动能力强, 并热衷于用自己的双手在现代桌面制造工具的帮助下,把创意转变成实物。

(二)创客教育教师及素养

2016 年6 月,教育部在最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能力是关键。尤其是2015 年5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自国内外创客运动所触发的校园创客教育日益普创客教师需要什么素养? 具备传统教育背景的老师,能够成为合格的创客教师吗? 外部创客专家能够成为校园创客空间或创客教室中的教师吗? 创客教育研究人员艾米哈克金(Amy Hachigian)指出,学生的创客学习结果和教师行为密切相关。此外,创客教师在创客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复杂角色, 并随着环境和学生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长久以来,灌输式、说教式教学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忽略了教师的其它角色和职责。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教育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包括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教学也日益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比如,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也越来越接近赋能者、促进者。创客空间或创客教室环境下的教师显然承担了更多的职责和角色,正如艾米哈克金(Amy Hachigian)研究表明,创客教师是:引导者、拉拉队队长、激励者、联系人、倡导者、楷模、学习者、良师益友、朋友、批评者、咨询师、心灵导师、合作者、教练。

在上述众多角色中,教师作为像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角色,是创客教学环境下教师职责和身份的一个较大转变。设想某物理教师未能解决某一物理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可避免会质疑其权威和专业水平, 但在创客教学环境下, 这是学生摆脱传统灌输式、说教式教育而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其通过网络、创客社区其他专业人士或同学帮助,发展信息获取能力,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传统遇到难题只能寻求教师帮助的问题解决模式。这一角色转变,有助于培养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探究答案、解决难题,强化学习体验。第二个教师角色的较大转变是作为联系人的教师职责和作用。在创客教学环境下,学生有机会称为特定技能或专业领域的专家,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和知识来源;相反,教师承担了拥有不同技能的学生之间联系人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学,这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新知、学习新技能的信心。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外部专家、企业、其它创客空间资源之间搭建桥梁。教师作为联系人的这一新角色,有助于引入新思想、新思维模式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其学习体验。

对教师来说,创客教育强调人的兴趣、热情,以及随时随地解决问题、制作物品的能力,这和人类倾向于通过动手实践进行学习的本性一脉相承。因此,倡导并激励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的教师和教学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这对习惯了顺从教师要求的学生而言是全新的开始,也让支持创客运动、拥抱创客精神的教师思考并采取更加有效、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以及寻求更合适教学效果的测评手段。孙颖指出,理想的创客教师相当于中介,管理并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评估创意设想、分析技术难点,以及寻找可以实现创意的技术、专家和方案, 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杰西卡罗斯(JessicaRoss)指出,在创客学习环境下,由于创客活动往往不是课程表所要求的学习科目, 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也不是正式的学科专业,没有校方系统的、正式的组织支持和保障,因此,成立并发展创客教学小组或联盟以支持各自为战的创客教师,形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平台,对促进创客教学至关重要。

2015 年5 月,麻省理工学院AbD 实验室(Agencyby Design)在加州旧金山市举办了创客教师大会(Maker Educator Convening),讨论了在创客学习环境下建设创客教学小组、创客社区联盟的重要性。这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零项目(Project Zero)长期以来所倡导并推行的成立教师研究小组, 以支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并对新理念、新挑战一脉相承。在国内,为促进创客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九家单位的创客教育专家,于2015 年7 月发起成立了全国教师创客联盟,该联盟由全国高校及中小学教师、创客企业和支持创客教师培养的机构和个人组成, 旨在共建共享创新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创客教师学习型共同体。这一类似创客教育论坛的活动或创客教师自发成立的组织, 为志趣相投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启发的机会。综上,实施创客教育的创客教师和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之间的区别,括生物医学、物联网等众多软硬件设备和技术,不是一般个体教师能全面掌握并胜任的。对此,有创客教育专家建议,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发挥行政力量,统筹建设跨地域、跨学科的创客专家资源库,协助解决学校创客教育中的困难和障碍。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创客专家资源的调剂与运用,既可以解决学校创客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也可以帮助学校培养自己的创客师资。

(三)创客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 创客教育也不例外。因此,针对不同创客活动或项目设计、开发相应创客课程,成为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针对创客课程, 创客教育研究和实践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如,杨现民把创客课程分为广义创客课程和狭义创客课程,他认为,广义的创客课程既包括电子创意类课程,又包括手工制作、陶瓷艺术、绘画等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导向的各类课程;而狭义的创客课程特指以智能化信息技术等应用为特征的电子创意类课程。同济大学创客空间数制 工坊针对大学生或中小学生等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开设了数控切割(研究2D 设计工具以及激光切割机, 学习设计的核心理念以及将2D 设计转化为3D 实物,理解激光切割的可能性及局限)、增加制造和3D 打印(不同3D 打印技术入门, 了解3D打印的局限,以及从设计到打印的工作流程,分析、调试排除打印错误,设计思维,快速构思、设计、3D打印成型)、减式制造或铣削(铣削基础知识学习,使用Roland 铣床加工三维型面造型,自己动手体验从3D 设计到刀具路径生成以及最终完成轧制成品或设计副本的过程)、电子产品[制作Fab(小型)网络服务器内电路程序, 使用网页Fab 模型及RolandSRM-20 完成预备设计,观察标准电子元件,解释其工作原理以及功能,欧姆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的简单介绍]、电子设计(使用电子设计工具,如Eagle、KiCad 或者KoKopelli Retro 等,设计或修改原电板)、嵌入式编程[ATtiny 44 数据手册、C 语言和Makefile 简介,学习ATtiny44 微控制器的基本特征,使用文本编辑器或集成开发环境(简称IDE)软件,编写或修改微控制器的程序, 修改一个生成文件上传至微控制器]等创客课程。

蒋莘和谢作如从创客教育课程特征上, 指出创客课程具备跨学科(机械、电子、艺术、控制、计算机等)、智能化[运用互动媒体、人工智能、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增强虚拟现实(AR)等智能技术]和软硬结合(电子与编程技术等)三个核心特征。在综合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杨现民用整合性(创课的设计打破了学科界限,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单一的课程模式,而是整合艺术、电子、控制、网络等不同学科知识)、研创性(学研创 是实施创客教育的理想模式,学习、研究和创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协同性(创课的内容与活动设计更多围绕复杂的现实问题展开, 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组成项目小组, 在指导教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下开展协作探究)进一步归纳了创客课程的特征。此外,他还从课程目标定位、内容组织结构、开展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四个维度指出了创客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的显著差异,[当前, 在国内外创客教育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课程形式:一种是单一式创客课程,即,学习、实践以3D 打印、3D 建模、Arduino 电子电路等软硬件使用、开发为导向的创客学习体验; 另一种是融合式创客课程,即,在单一式创客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不同领域和专业,为学生创客提供跨学科创客学习体验。上述两种创客课程的目的是一致的,即,用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客精神和思维的创意创新创业人才。

(四)校园创客环境与空间

1.创客环境与空间模型

研究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强调,要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以及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等手段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最重要的是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所引发的校园创客活动,也日益促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用前瞻性眼光,来看待创客运动对现有教育理念和实践以及作为传统学习空间的教室所必然带来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借鉴创客大会和创客空间的学习理念和实践,创造新的学习空间以促进并激励学生进行

2.建造校园的创客空间可行性建设

校园创客空间并非困难重重、异想天开,实际上, 绝大多数大学校园里都有利用不足或者甚至被遗弃的场所, 无需高昂的花费就可以改造成满足学生进行创客学习、活动的场所。比如,美国巴尔的摩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和数字港基金会执行总裁安德鲁柯伊(Andrew Coy)把学校废弃不用的娱乐活动中心大楼, 改造成了全市第一个面向学生和公众开放的免费创客空间。加州塞瓦斯托波尔市的高中数学教师凯西希尔(Casey Shea)把教室变成了创客课堂, 成功地说服了学校管理者同意其清理闲置不用的一处储物空间, 把它改造成一个创客空间。在带领学生清理过程中,发现该储物间原本也是学校的木工房,师生利用挖掘出来的木工工具和材料,制造了桌椅板凳,对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创客教学的需要。加州圣何塞市的中学教师和华盛顿创客车间的创始人里克谢特尔(Rick Shertle)另辟蹊径,从学校附近的教堂免费获得了一处空间,并改造成当地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制造活动和学习的创客空间。上述校园创客空间建造案例, 为国内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作为校园核心建筑之一,图书馆的部分区域和功能在经过改造后,成为举办校园创客活动、传播创客文化、进行创客教学的最合适场所之一。首先,图书馆是学校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校园生活和活动的中心,在此建设创客空间,便于师生员工以及本地社区居民进出、使用;其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方面。在很多学校,图书馆是全天开放时间最长,甚至是24 小时开放的场所,不像教室、实验室或其他建筑空间有专门的用途和固定的开放、使用时间。并且,图书馆作为学术资料中心或集散地, 具有校园其他场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优势。

当然,除了图书馆外,还可以借鉴美国校园创客空间建设实践,按照当前创客空间建设理念,重新设置传统教室也是建设校园创客空间的可行方案。此外,校方也可以通过和所处周边社区合作,利用社区空间资源,把创客空间建在社区里,在社区居民中传播创客活动理念,以促进全社会创意、创新、创业的发展。四、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创新是民族之魂, 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赛,本质上是其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构建基于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是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践行历史使命, 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和保障。众所周知,创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比如,学生创客、创客教育教师、创客课程和创客空间等,这些要素在创客教育系统内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不是零散的挂着创意、创新、创业教学的3D 打印、桌面制造,或者是虚拟现实等技术和工具的展示或相关技能培训。

因此, 学校在实践创客教育时需要全面考虑其要素构成,从创客教育的本质出发,建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然而,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创客教育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创客教育的概念、价值和意义等方面。校园创客空间建设不足,跨学科创客教育实践还停留在计划草案阶段,鲜有从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研究并实践校园创客教育的文献和记录。在识别并分析校园创客教育核心要素的基础上, 建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 是对基于知识传授和知识消费的传统校园生态系统的创新,对促进校园创客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综上,在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学生创客、创客教育教师、创客教育课程和校园创客空间, 构成了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创客, 是创客教育的出发点、中心,也是最终目的。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以及创客教育教师在实施创客教育过程中, 要转变把学生视作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和消费者的传统教育理念,代之以技术赋能的教育信息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新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视作知识的创造者,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意、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为个人和国家参与未来全球化竞争奠定基础和优势。

四、结语

第3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为什么我们要做创客教育?因为我们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要做2.41米高的试卷才能去考一所好的大学,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跑步的时候,还要背书,而是希望他可以开心地玩相扑机器人。”谢作如做创客教育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作为国内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先锋开拓者之一,谢作如和他的“教育创客”朋友们,正柔软地掀起一场教育的边缘革命。

创客教育强调去精英化的“造物”

作为温州中学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谢作如结缘创客教育,经历了从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教育、STEM教育到创客教育的过程。

2006年,谢作如开始负责学校的机器人竞赛辅导。2009年,在一次比赛失利后,谢作如和学生一起反思:学机器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这一年一度的机器人比赛吗?能不能提高机器人的利用价值?他尝试让学生结合研究性学习,将机器人的知识应用在科技创新项目中。

然而,无论是机器人教育还是科技创新教育,在谢作如看来,都具有“发明”“创新”的高门槛,无法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创新的局面。而风靡美国的STEM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随着Arduino(开源电子硬件平台)、Scratch(简易编程工具)以及3D打印等数字制造技术的发展,与STEM教育之间有密切关系的创客运动引起了谢作如的关注,创客们玩的各种有趣的项目,就是典型的STEM项目。借此机会,他和国内STEM教育研究者,如吴向东、吴俊杰、管雪h等教师,以及国内的一些创客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2011年11月,谢作如和吴俊杰、管雪h等教师成立了网络社区“猫友汇”。2013年,北京景山学校物理教师吴俊杰发表《创客教育:开创教育新路》一文,首次提出“创客教育”一词,并认为在“中小学中开展创客教育,开创教育新路应成为政府大力推动的一项教育行动”。“猫友汇”很快就聚集了国内草根教育创客,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研究创客教育的教师社群。

2013年8月温州中学举办 “第一届中小学STEAM教育创新论坛”,谢作如做了《创客文化和创新教育》的主题发言,分析了创客文化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对“教育创客”名词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且接受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新车间”创建人李大维的建议,把学校的科技制作社活动场地开放出来,挂牌为“温州中学DF创客空间”。

2013年初冬,谢作如买了第一台3D打印机。打印机到货后,他很隆重地邀请了一名学生和自己的儿子,打印第一个作品――“愤怒的小鸟”游戏中的小猪。当融化的PLA(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一层一层堆积,逐步形成作品的轮廓时,三个人都很兴奋。随后一周,有学生或者老师路过,总会被这台打印机吸引,并久久不愿离开。直到现在,当打印机开始工作时,谢作如的儿子还是会目不转睛地看到喷头左右移动,享受一个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这种因造物而得到的巨大成就感,是其他的游戏所不能给予的。”

常常有老师向谢作如请教创客教育方面的问题,比如创客教育和过去的科技创新活动有什么不同,机器人教育是不是创客教育,创客教育如何去做才不会偏离轨道等等。

他通常会回答:相比于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创”的精英化取向,创客教育更关注“造”的平民化取向。只要是让学生动手“造物”,而这个“物”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含量,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肯定不会偏离创客教育的初衷。因为,创客运动呼吁大家去做事物的创造者(Inventor),而不仅仅是事物的消费者(Consumer)。但是,从消费者到创造者,不是一蹴而就的。二者之间,创客(Maker)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从消费者到创造者的转变之路。

“一些学校汇报创客教育做得多好都是说学生得了多少奖”,在谢作如看来,这与希望通过创客实现创新教育“去精英化”的目的背道而驰。“中小学的创客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多做一些所谓无用之事,不要强调‘高大上’‘填补了什么空白’,先要让孩子觉得好玩,创新才会跟上来。”评价学校创客教育开展,应该从普及度去衡量,比如开了哪些相关课程,有多少学生受益等等。

“回顾自己的经历,从机器人教育到STEM,再到创客教育,我真正体会到让学生爱上造物,在造物中学习,在造物中研究,比什么都重要。”谢作如认为,创客运动是一场强调“造物”的运动,创客教育则是教人如何去“造物”。“造物”是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只有强调“造”,才能突出创客运动文化中社会化、平民化、强调动手实践等特点。只有立足于“造”,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创”的最终目标。

构建创客教育的立体生态

目前,建设创客空间,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实施创客教育的基础环节。然而,对于一些学校动辄投入上百万打造“高大上”的创客空间的做法,谢作如也表示了担忧,“在这里尤其要强调创客教育的普及和可复制性――不是说必须有钱、有能力的学校才能做,而是你想做,应该都可以做。”

正是基于创客文化的分享、开源精神,谢作如一开始便希望做一个可复制的创客空间。只要有合适的师资,普通学校都有能力建设。“只有这样,创客教育才是可以普及的、非精英的普惠教育。”

温州中学DF创客空间便是这样一个“灵小可复制的校园创客空间”。除了一些必备的工具和材料,温州中学的创客空间显得十分很简陋。初期投入仅数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购买各种开源硬件的控制板和模块。如果剔除选修课程的教学器材,创客空间投入就更少了。平时创客空间不用于上课,而是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有指导师陪伴学生实现各种各样有趣的项目。

谢作如认为,实施创客教育,要做到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和创客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创客空间提供“造物”的工具和场所,提供交流平台,结识一批的志同道合的学生创客;创客课程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产生“造物”的意愿;创客活动则和创客课程密切结合,包括学校科技节、学生平时的交流分享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在现有师资以及个人特长相结合的基础上,温州中学将创客课程建设分为控制、互动以及设计三个方向,其中控制类课程有:《跟我学App Inventor》《Arduino创意机器人》《基于Arduino的电子控制技术》等;互动类课程有:《互动媒体技术》《物联网与大数据》等;设计类主要包含《数学视界下的3D模型》《3D打印与SketchUp》等。美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都可以进行校本化改造,成为和创客相关的课程。温州中学的创客教育中,除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外,还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的参与。

为了帮助老师们开设Arduino方面的课程,2014年,谢作如带着三位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开发了《Arduino创意机器人》课程。这个课程的全部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件、微视频和教学套件方案等,全部在网上开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多所学校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了这门课程的资源。2015年,他带领谢贤晓、林美珠等老师,开发了《Arduino创意机器人―小学版》的课程,同样全部开源。这两门课程对国内的创客教育推广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

“创客运动的本质就是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创客和教育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创客关注造物,崇尚造物,这正好是当前教育的最大短板。”2013年10月的上海创客嘉年华活动,谢作如和吴俊杰等人做了主题为《创客文化和STEM教育》的演讲,介绍中小学的STEM教育,并呼吁更多的创客关注教育,为中小学提供造物资源。

2014年4月,谢作如和吴俊杰在全国最大的创客盛会――深圳制汇节的“创客和教育”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创客教育,酝酿一场新的边缘革命》。他们提出创客教育将带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从技术、艺术、综合实践等边缘学科开始,能避开一些潜在的风险,实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更容易取得成功。

2014年6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美创客大赛”的“创客与教育”论坛,谢作如和吴俊杰做了《柔软地改变教育》主题演讲。“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创客教育,虽然当前教育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不要抱怨,大家都去改变这一现状,创客教育是很好的切入点。”这一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同,《中国教育报》随后用了一个版面报道这一论坛。

“我们需要尝试把创客文化带进学校,给孩子提供动手创造的机会。”谢作如说,通过创客运动推动教育转型,柔性突破僵化的学术系统束缚,让“教育之苦”变成“学习之乐”。“我们不奢望让学生在创客教育中学会或者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它仅仅是作为学科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孩子们学会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让他们知道:我的学习是有用的,不是专门为了考试,而是因为这跟生活相关,能够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创客教育的“元宵定义”

当前,创客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火如荼,但对创客教育究竟是什么却莫衷一是。

2016年2月22日,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委会召开了一次聚集创客、创客教育界20余位专家和实践者的研讨会。经过众筹式的讨论,会议得出了创客教育的相对权威的定义:“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因为开研讨会的那天正好是元宵,这一定义也被称为创客教育的“元宵定义”。

谢作如主持这个会议的讨论,并受委托和吴俊杰、管雪h三人对该定义进行了解读。

当创客文化落到教育,有几个要点是需要强调的。如创客教育很显然是兴趣导向的。项目学习的方式,仍然是目前推荐的基于创客空间的学习组织形式。这里的数字化工具主要指的是数字化的设计。数字加工工具从昂贵的专业设备降价到普通家庭和个人都能够拥有,这是创客运动得以发展的大时代背景。当然,我们也鼓励传统工艺和数字化工艺的结合,至少是传播领域的结合,这也离不开数字化工具。在创客教育当中“造物”的概念延伸了“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分享,使得做中学的过程延展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经验、技能甚至知识的创作过程。而在分享的过程中,涉及的面对不同分享对象的方案设计,跨文化的分享策略,分享平台的使用等过程则是超越了简单制作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过程。创客的造物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跨学科是一种根据项目需求而来的自然的学科综合,并非刻意为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知识都是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寻求各种帮助,通过自学和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都是自然发生的、深度的,这里的“协作”甚至有分工和项目股份的,而非“坐在了一个桌子”上的简单协作。

第4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创客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bLab,一个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工厂。FabLab 的出现使得发明创造不再只局限于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就是说,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2011 年前后,创客概念传入中国,创客运动在中国得以推广。

一般认为,创客是对Makers的巧妙中译,是从创新2.0 激发出来的全民创造运动。维基百科上说创客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他们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百度百科上说创客是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干脆只讲现象不说定义。很难对创客提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几乎每家创客空间、每个与创客相关的网站,都试图用一句简短的话阐释他们认定的创客灵魂。但创客的本意比较清楚,就是把具有相当技术挑战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实践、共享、交流能力与意识,现在更多指兴趣集中于电子技术和3D 打印的人。

1. 新科技催生创客时代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的高度发达与市场需求多元化,是创客兴起的大背景。由互联网到创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系统发力的结果。21 世纪以来,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后现代文明极大地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和传播创新的难度,从事创造性劳动的门槛大幅降低,传播创新成果也变得相对容易。许多以前不太关键的创新维度变得重要;从前难以生存的小众创新也能获得足以支持生存的消费量;许多之前需要庞大机构才能完成的创新,现在依托各种在线工具链和多如牛毛的在线供应商就可以由个人完成。同时,人们的需要已经远远超出温饱范畴,较高的消费层次成为多数人的追求,人们对物质品质和对人文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互联网背景下,两者的结合速度空前提高,智慧产业应运而生。从事创造性劳动的门槛大幅下降、市场需求旺盛、潜在从业人口聚集等,都在促进智慧产业的成长,为创客的流行提供了土壤。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建立了超过1800 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在创客运动风靡全球的当下,创客成了国家战略。在中国,2015 年年初创客被正式写入政府报告,创客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弄潮儿。在过去的一年间,创客的数量已激增了5 倍。

2. 新模式打造创客经济

创客经济到底是什么样、创客经济能否形成气候,一直众说纷纭。其实创客经济没有确切的边界。广义地看,创客发挥自己的兴趣,通过研究、制作、讨论、分享、竞赛、会展等创造出价值,从而引起经济领域的各种效应,皆可视为创客经济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创客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创客经济中,创造性的劳动是以设计、制造和物流作为基础条件,很可能不需要任何人参与。二是创造性劳动消费开始独立于制品消费,戏称为灵魂和肉体分离,时髦的说法叫作比特与原子分离,这是创客经济的基本模式之一。三是企业不需要聘请职工,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元创新以下的节点,都通过购买外挂的方式完成;另一种思想是基于云设计获取。这种模式意味着创客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的岗位不再由组织分配,而是随时由市场决定。四是创客的资金支持并不来源于自己,而是源于产品的潜在用户。创客通过众筹平台自己的创意及初步成果,邀请有兴趣的人资助。产品推向市场以后,将产品或相关纪念品发送给资助者表示感谢。多数资助者其实是冲着预购产品来的,许多创意在筹资阶段就已经开始盈利了。不论什么概念,只要能够吸引不同阶层的人形成有深度的跨界连接并产生多赢效应,就可以为社会带来价值。国内创客组织做得较多的工作是调动各种具有潜在互利关系的社会资源,在创新的旗帜下结义,从而诞生新的经济生命。事实上,大多数创客主要还是在传统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些创客经济方法,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许,这种渐进式的改变最具生命力,总体趋势下的具体经济模式还需留待未来探索。

3. 新风尚引领创客风潮

创客有着较为固定的群体,彼此熟识,有稳定的线下聚会作为创客活跃的舞台。创客在其中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作品,同时尽可能地展示所有技术细节。他们在交流中聆听建议获取启发,整合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创意是他们的长处所在,所以通常创客作品中有很多跨界的合作,许多都是艺术、工程、电子等领域的整合。他们热衷于追求事物的本源,对物理、化学、天文等自然学科抱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探索原理性的真相,拆解也是乐趣的来源之一。创客们尽全力善用每一点现有资源而非完全依靠购买,基于现有应用体系高效完成作品以满足个体需求并懂得如何分享,会在享受创作乐趣的同时发现作品与大众需求的结合点,继续投入产品化进程中,从而完成创客到创业的递进。创客群体在世界上迅速扩张,他们酷爱科技、热衷亲自实践、享受创作带来的满足感。创客运动会彻底瓦解旧经济秩序,建立一套以创客为生存方式、结构极度扁平的社会制度。创客如今已演变为以创新产业为核心的人群和平台。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创1.0 模式已成为过去式;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人创造为标志、以开放式创新为特点的创客2.0模式已经开启。

二、创享文化的特质阐释

一年多的时间,创客空间在全国主要的一线、二线城市遍地开花,构成了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初步形态,创客群体和创客文化很快就占领了流行文化领域,其核心精神是开放、共享、分权和对技术的崇拜,具有创新性、个性化、技术至上的基本特征。进入众创时代,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为运作模式的创客社会化倾向越来越突出,直接导致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旨归的政策推动和文化导向。

本质上来说,创客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通常植根于有独特兴趣且抱有执着信念的人群,创客正是这样一群人。这种文化是糅合了技术元素的DIY文化,代表了反叛、反权威、个人主义和自由思维的朋克理念与反消费主义的结合。因此创客文化可以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创新和制作为灵魂,注重个体的创意和小众的需求,以达到分享资源和技术目的的一种亚文化。该定义突出创客文化的几个显著特点。

1. 技术支持的开放性

理查德斯托曼于1984 年发起了GNU 计划和自由软件运动,奠定了开源以及CC(Creative Commons)的理论基础,催生了带有商业化倾向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和开源硬件,开源硬件特别是以Arduino 为首的硬件产品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创客。创客是基于技术开放而出现的,而创客文化如此快地进入流行文化领域也是源于创客群体的开放共享。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人与信息零距离,资源都是分散的,人人可以摆脱精英力量的控制,通过自媒体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传播、参与管理,推动创客行动朝着亲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2. 人人共享的草根性

里夫金在《零成本社会》里说,互联网时代很多边际成本趋向于零,要实现一个协同共享的经济,所有人在其中既可以共同协同,又可以共享。集成车库咖啡、办公工位、服务型办公室的众创空间,以及一址多照和无处不在的网络平台,使草根、中小微企业创业的经济门槛大幅降低。知识产权、记账、担保公司、律师、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科创贷,创业导师的免费咨询、指导,降低了创业者、中小微企业的管理成本和风险,使优秀创客不断诞生。在创客的世界里,只要你有创意,就能通过众包、众筹、众创、众挖的基本模式,实现自己的创客梦想。由于草根个体的技术背景不如精英,由草根大众发起的创客运动要试图改变精英垄断创新的局面,就必须依赖协作分享,形成比精英群体更强大、更具凝聚力的融合创新合力。所以创客教育的使命之一便是帮助全社会培育协作分享的精神,以实现基于草根大众融合创新的愿景。

3. 制作DIY

追逐兴趣、亲手创造好玩的事物是人们在创客运动中体验到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观源于欧美的DIY文化,自己去做,自己完成,并享受其中的快乐。创客文化是DIY 文化的延伸,并在其中糅合了开源硬件等技术元素,强调了社区分享的运作方式。个性化、屌丝精神、屌丝思维越来越流行,促使消费者向创新者转变,因此出现了全民创新的需求和现象。《维基经济学》的作者唐泰普斯科特说,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现代管理学家德鲁克说,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可以作为创客们自主性的生动诠释。

4. 用户小众化

创客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永无止境地追求创新的精神,这一精神无关乎是否创造出物化的制品,只关乎做事的态度。他们最初只是满足于自己的制作欲望,并不是为了满足标准化的需求,他们的作品不需要批量生产,只需小型生产,满足部分人的需求。大公司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只关注少数的VIP客户,对小众的关注正是创客们大有作为的地方,即小众需求激发了大众创新。就像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出的那样,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现在,创客们的创作欲望正被这些小众用户的需求点燃,激发了全民创造的浪潮,O2O、C2B等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三、智创未来的教育变革

随着这股创客风潮的蔓延,创客文化已经闯入教育界,正在掀起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变革浪潮。创客运动的内在创造性要求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消弭高中前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与应用教育的鸿沟,强调主动学习,一种以培育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态(Makespirit-Aimed Education)创客教育已然兴起。融合创新、重工尚器的创客精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共鸣,并进行了教育实践。在美国高校,创客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目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内华达大学、玛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 多所高校已经陆续在校园里开设了创客空间。这些创客空间不隶属于任何院系,而是独立向广大师生开放。

中国的创客教育自2012 年兴起,主要通过开设创客空间、举办创客大赛、成立创客俱乐部等方式推动发展。如清华大学的i.Center 创客空间以奇思妙想、学科融合、动手实现、乐于分享为宗旨,创客教学活动主要有创客讲座、创客工作坊、创客教育引导项目等,营造出动手造万物的高校创客文化氛围。同时,i.Center 还建立在线平台,鼓励跨年级、跨领域学习,并引导学生获取全球创客资源。同济大学的创客教育主要以 Fablab 开放夜、创客马拉松等形式展开。温州大学创客教育以温大创客空间为依托,主要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如乐高机器人、Arduino、3D 打印机等,创办创客项目经验分享会,举办博士论坛等进行推广和普及。2015 年4 月24 日,由清华众创空间i.Center 牵头,全国60 余所高校、10 余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科技正在重塑教育,创客教育也许是教育变革的下一个支点,正在慢慢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组织、模式与方法。

1. 教育理念变革:从管理型学习到自主型学习

创客文化中有着突出的反权威、个人主义和自由思维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想。创客教育应赋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自主分享的机会和自己动手的乐趣,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利于创造的环境,给他们更多动手操作、自由探索与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呵护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自主体现在自由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单纯从有趣着手,创意更能得到自由的发挥。学校和老师要允许学生不断选择、尝试、调整,要允许他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他们有选择、调整的无限机会,才能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且要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在充分享受、支配自由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创新。

自主体现在主动分享。创客精神中很重要一项是要分享,分享技术、分享设计的灵感、分享过程的艰辛、分享创作的喜悦,这才是好创客的根本要素。通过大家的智慧,推动一个项目、一个产品甚至是一个产业。创客教育的内容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开放思维和团队精神,通过动手操作、协同探究、项目合作等多种基于创造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基于分享和交互形成的创新的持续性,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自主体现在自己动手。亲手创造好玩的事物是人们在创客运动中体验到的核心价值,自制主义是创客的符号。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已然成为教育目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注重实践、注重动手、注重过程,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教育建构主义者们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教育者要给学习者提供能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的环境和机遇。由于创作过程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和技能,那么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体验、内化和巩固,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2. 教育内容融合:从分科教育到跨界教育

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泾渭分明的学科分类,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因为不能跨越学科间的藩篱,无法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创客教育中的项目常常需要调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胜任创客教育的需要。迫切需要探索融合专业、跨界学习教育方式。流行于美国的STEAM 教育,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实践落脚点。STEAM 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教育,是一种后设学科。

3. 教育环境改造:从课堂教育到实验室教育

创客环境是实施创客教育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创客环境分成两类,一类是线下的物理创客空间,另一类是在线的创客社区。在创客教育中,创客空间是虚实融合的交互学习空间和教育创新应用平台,实体空间是项目的实践场所,虚拟空间的职责包含学习资源的提供、创客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成功案例的分享等等。这种O2O 架构的创客空间架构,因其开放性、自由度和灵活性,正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试验田。

除创客空间外,还可以依托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工作坊,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实验室关注可预测的验证实验不同,创新实验室的学习情境主要基于有关科学和设计的开放式问题,遵循学习者的差异化学习过程,强化协作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工作坊主要开展体验学习,通过情境设计,把设想变为现实,创新工作坊采纳的是蕴含设计思维的工程设计模式,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素质培养教育。

4. 教师角色置换:从知识传授到创客导师

在创客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传统教育中书本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多面的,既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人员资源的管理者,也是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实践质量的提升者。创客导师首先自己就得是一名超级创客,热爱创造,热爱学生,喜欢和学生并肩作战,共同寻找创意灵感,创作新颖作品。这给绝大多数传统学科教师带来了挑战。目前,无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能够担当创客导师的人才还很匮乏,创客导师的培养机制应该不久会提上日程。

第5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必要性

“灌输”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宣传、鼓动手段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武装其头脑、启发其觉悟,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一定阶级或集团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任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要求我们必须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提倡的意识形态相符合。人的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政治纲领和政治任务在人民的头脑中不会天生固有,也不会自发产生、自发形成。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人民群众不会轻而易举地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不会自发地成为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不是日常生活实践的产物,而是一代代的思想家、理论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并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才会形成。接受这些思想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各种方式的灌输。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也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而支配人行为的思想的形成由于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人的正确思想依靠其自发产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的灌输原则,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耐心灌输,使其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应对当代青年思想现状的要求

随着我国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时代的到来,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在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相对无约束性等严重影响下,青年的自身价值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思想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帮助青年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青年的思想。

二、坚持灌输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当前,我们既要坚持灌输理论的基本原则,又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丰富灌输理论的内容,加大灌输的力度,改善灌输的方法,拓展灌输的渠道。

(一)拓宽灌输主体,完善主体素质结构

新形势下,灌输的主体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必须是一支政治坚定、专业性强的理论宣传队伍,不应该也不可能各个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灌输主体必须是所灌输思想的坚定信仰者,而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单纯的说教者,单纯的传声筒。众所周知,正人先正己,连自己都不信仰的东西却要强行灌输给别人,让别人如何接受呢? 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者必须接受新观念,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态势,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灌输客体,做到言行一致。

2、灌输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质,广阔的知识面。灌输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奉送者、传递者,而且是正确理论的掌握者、运用者、倡导者。作为灌输的主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自己的信息量,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做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确、合理地解答现实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灌输主体必须具备适当的能力素质。一个教育者、灌输者要能讲善写,讲话和写作做到条理清楚、观点准确、主题突出,表达流畅,做到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变为生动具体的通俗语言,深人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其次,灌输者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受教育者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拓宽灌输客体,实现客体主体化

灌输客体是接受灌输影响的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灌输客体应覆盖全社会,包括灌输主体。因为灌输中的主客体是互动的,不存在单纯的主体和单纯的客体,灌输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灌输主体首先要接受灌输,只有很好地学习领会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灌输客体中,领导干部是灌输的重点对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则是灌输的主要对象。

新形势下,灌输的客体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都是具体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整齐划一的、被动的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灌输客体作出正确的判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科学地设计教育计划,安排灌输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灌输,避免实行强压式灌输。

同时,我们要恢复灌输的本来面目,提升灌输客体的主体地位,使灌输主体与灌输客体处于平等的地位;要尊重灌输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内驱力,重视其主动参与和探究,提高灌输的感召力、吸引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三)创新灌输内容,提高灌输针对性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内容进行灌输,真正起到统一思想、激励斗志,约束行为的作用。

1、运用科学性的灌输内容增强教育的说服效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符合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性的灌输内容既包括马列主义,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现阶段,我们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的新变化,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去。

2、运用时代性的灌输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能力

灌输内容的时代性要求灌输教育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与时展同步伐、同进步,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

运用时代性的灌输内容就要突出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内容,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扩宽工作视野,引导人们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创新灌输方法,提高灌输实效性

在灌输的方法上,过去灌输教育主要靠层层传达,层层教育,靠组织念文件、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硬、线形、片面的问题:重教化,轻关怀;重言教,轻身教;重理性,轻情感;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在实际灌输中,灌输者也不同程度地囿于传统、墨守成规;居高临下、“我打你通”;简单压服,硬性注入;言行相左,里外不一等行为和做法。

因此,随着灌输环境及其主客体不断变化,积极探索有效灌输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灌输方法的互动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切实提高灌输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1、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的结合

在灌输过程中,灌输主体要切实转变灌输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灌输客体要积极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灌输、自我评价,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灌输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互沟通和交流,否则灌输客体的知、情、意、行就会不同程度受到地抑制,思想就会消极,逆反抵触心理就会产生。灌输客体要多主动参与,少被动应付;灌输主体要要多一些导向,少一些征服;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空、冷、横、硬”。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受教育者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格和自觉行动。

2、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思想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思想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灌输方法上,我们过去利用书本理论灌输教育多,在业务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灌输教育少;知识灌输多,品德培养少。灌输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把理论变为人们的思想意识的纽带。生动的理论不能变为乏味的教条,理论灌输必须和实践灌输有机结合起来。

灌输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如激励人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尝试道德体验和实践活动等。灌输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示范、舆论引导、文化渗透、网络互动等隐性教育,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受到生动形象的灌输和教育,以增强灌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思想灌输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

理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在于其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灌输的目的在于既做好客体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又要解决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它不是简单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灌输中,客体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思想状况、经济状况、行为观念、内心情感、就业状况、心理素质、客观需要和理解接受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既要认真把握带有共性的思想问题,又要分析少部分人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区分层次,区分对象,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灌输教育。

4、传统灌输手段与现代灌输手段的结合

第6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 引言

互联网+在2015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上升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互联网+对教育理念、模式和未来产生革命性影响。互联网+与大学英语的深度融合,能够让先进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互联网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2.1 教学资源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育资源集中在校园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教学资源相对封闭。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能够跨越校园、地区和国家,覆盖到世界各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其核心是“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互联网使优质教育资源开放,最大化利用和共享资源。同时,教学资源已经不局限于纸质教材,各种电子资源如视频、网络平台、网络试题库等实现教育资源立体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环境。

2.2 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发生巨大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是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被动接受知识。互联网时代,教学变为网络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而学生的学习变为教师、学生、网络三位一体模式。同时,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学习空间漫延到网络覆盖的任何场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层出不穷。时下高校里“移动互联网+课堂”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幕,微助教等软件,教师能方便有效地管理学生,并且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课下,通过在线课程,学生能有效控制学习进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2.3 教师角色的重构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并且被认为具有“话语权威”。中国几千年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悠久,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资源获取便捷,渠道多元,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主要角色从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由于学习兴趣、能力、动机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不同学习情况为学习者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和瓶颈,教师应分析原因并提供帮助。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情境,⒂虢萄Щ疃;课下通过信息技术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联系,当好学生的搭档和朋友。“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转换角色,有时甚至同时扮演多重角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3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3.1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出现真正带来了教育的变革。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慕课和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指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是指学生规模大;在线意味着教学环节通过网络完成;开放指课程资源向所有人开放。慕课打破教育时空的壁垒,学习者可以共享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教师在上课之前提供教学视屏、课件等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完成学习,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答疑、解惑,并且引导学生协作、探究、创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获得发生在课下;而知识内化在课堂上由师生协作完成。师生,生生得到有效交流和沟通,教师有针对性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心,实现个性化教学。

陈坚林(2015):“大数据的发展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信息化,信息化催动了慕课的诞生和发展,而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全面地整合,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这三大概念 (大数据、慕课、外语)似乎又有了富有内涵的逻辑联系。”互联网+教育催生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改变了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学习,全方位、立体化接触英语语料,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全面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3.2移动学习

教育部在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同时课程教学要求还特别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英语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2]

采用移动技术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贴合教育部大纲要求,是在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指的是用移动终端设备帮助下突破时空限制学习,它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移动终端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移动学习属于课堂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其优势明显:如泛在性,只要打开终端设备,英语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发生,方便对学习内容的查看、浏览和复习;灵活性,根据建构主义观点,英语学习是根据经验对语境选择、加工、处理并且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通过移动学习,学习者能够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复习和内化英语知识;情境性,移动学习工具能够搭建虚拟语言学习环境,创造语言学习条件,为学习者实际应用语言提供便利;交互性,学习者不仅可以和移动资源进行人机交互,同时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能够分享学习体验,实现良好人际互动,满足社会交往心理需求。移动学习作为非正式课堂教学,辅助和扩展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延伸课堂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因素以及语言技巧等,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缺陷。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有针对性进行英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3 创客教学

“创客”源于英文单词Maker,原意为“制造者”。创客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文把创客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3]。而广义的创客是指那些能把创意付诸实践并且创新的人。随着互联网和3D打印技术的成熟,创客教育掀起全球教育变革的热潮。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任务,为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中国的创客教育不仅有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更是适应我国教育变革的需求,同时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着指导意义。首先,创客教育融合了多种成熟的教育理念,如体验教学、项目式教学、DIY教育等。它强调体验教学的深度参与,实践教学;重视项目教学法特定任务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能力的问题;继承DIY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理念。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创客教育的理念促使学生把英语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信息技术是创客教育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为创客教育提供资源搜索条件,为创客小组成员交流创造有利l件,并且提供社会化评估的平台。通过创客教育,大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展多元智能。最后,创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人”。创客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革新,还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全方位能力的发展。创客教育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 结语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教学资源从封闭到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突破时空概念,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这些转变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的出现变革教育形态,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私人订制学习方案,实现个性化教学。创客教育的出现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理论运用到实践。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方式变得灵活便捷,学习环境舒适自由,然而由于网络环境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如何监控和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行程性评价,如何在海量学习资源中甄选适合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资源值得大学英语教师思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 外语电化教学,2015(1):3-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二、小学教学中开展创客教育相关课程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捷, 相较于高年级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但其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这一阶段的教育在保护学生的求知精神、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帮助其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

创客教育强调通过教育教学培育创客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相关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小学生想到一些奇特的方案;较强的求知欲和敏捷的思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课程以外的技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同学们经历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动手物化、小组合作和评价总结的过程, 能够更好地培养其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学教学中开展创客课程必备条件

1. 创客空间和相应设备

创客课程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强、跨学科、跨技术领域且强调动手物化的创新活动。传统的教室和室内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须有专属于创客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室---"创客空间".创客空间中应设有器材存放区、大型设备摆放区、学生操作区和作品展示区等。此外, 创客空间中须有与所学或所用技术相应的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 如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本篇文章是由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

2. 时间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和教育的结合。创客即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不仅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此外, 创客课程授课内容庞杂, 传统的40min课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 可将创客课程设置为课时为60min甚至时间更长的素质拓展课或成立创客社团。

3. 师资

创客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跨学科、跨技术领域的课程, 需要学校配备面向创客活动的专业教师。而且创客课程作为一种动手性、创造性的课程就要求专业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基于以上考虑, 学校可以进行校际合作, 与外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创客教育教师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 各个专业的老师可先依次讲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待系统学完基础知识后, 进行综合项目练习。

四、小学教学中创客课程的内容选择

在创客教育中, 学生会同时采用多种技术来解决问题, 这些技术不仅会涉及到硬件还会涉及软件, 不仅仅是单纯的组装或搭建还会涉及编程和传感器等智能元素, 是一项非常综合的学习活动, 因此授课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近几年激光雕刻、3D打印和创意编程等技术, 在基础教育领域都被广泛应用, 且各自有各自的一套课程体系。笔者认为, 小学阶段的创客教育不仅可以在纵向上深入教学而且可以在横向上进行教学, 即根据需要, 学生可以同时运用以上技术来解决问题, 由问题或任务的难度来驱动学生学习某一技术的深度, 将三种技术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

1. 激光雕刻技术

激光雕刻技术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主要是用于制作三维立体模型, 利用这门技术雕刻并搭建作品框架或作品中的某一装饰部分。通过这部分的教学, 同学们将学会一种二维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激光雕刻机的使用与维护以及如何利用二维设计制作三维立体实物模型。

2.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作为授课内容中的一部分, 主要是用于制作模型, 利用这门技术打印作品的框架或作品中的某一装饰部分, 据同学们的创意而定。通过这部分的教学, 同学们将学会一种三维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3D打印机的使用与维护等知识。

3. 创意编程

创意编程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主要是作为智能部分应用于学生作品或方案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载体, 硬件部分主要采用一些开源开放的单片机和与之相应的传感器和执行部件;软件部分主要是与单片机相应的非数字化的、模块化的、以搭积木的方式进行编程的软件。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学生可创作出自己想要的智能作品。

五、创客课程的教学模式

创客课程可以采用"项目为载体, 任务为驱动"教学模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并采用设计学习、操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让同学们在"学中做"和"做中学".

激光雕刻、3D打印及创意编程三部分教学内容可先独自以经典项目开展教学, 在最短的时间将各自最基础的内容介绍完毕。然后选取大项目进行教学, 学生需根据自己的设计利用以上三种知识完成方案或作品。

第8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政治工作原则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有效地解决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问题,初步确立了军队的民主制度和新型官兵关系。在三湾改编中折射出的政治工作思想、开展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确立的政治工作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工作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是要坚持主客体一致性原则

“我军的政治工作,是党密切联系军内外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实质上是围绕革命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教育广大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把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工作。”①我军政治工作的这种群众性特点,决定了政治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干部战士,并要依靠和组织广大干部战士一起来做,即军队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决定了群众既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客体和对象,又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动力。主客体分离,就会导致党和军队、领导和干部群众被割裂开来,党的工作就无法在基层开展和落实,领导干部就会成为“瞎子”和“聋子”并失去威信,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主客体一致,就可以突出各级组织和基层官兵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党的意志就可以在军队得到贯彻和落实,群众的热情就会高涨。

在三湾改编中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原则。改编中,针对前委和基层官兵中间脱节、梗塞的问题和军官军阀作风严重、官兵关系紧张的问题,吸取了党在国民革命军和南昌起义部队中只把党的组织建立到团,不能在基层扎根的教训,实行了班、排建党小组,连队建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各级均设党代表的党对军队从上到下直接领导的组织制度;建立了士兵委员会,确保了官兵关系融洽和上下关系畅通。这样,起义部队的政治工作在实质上就由主客体分离达到了主客体一致,使我军政治工作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群众性特点,体现了主客体一致性原则。

当前,一些单位在政治工作中却经常犯主客体相脱离的错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和基层、政治工作者对工作对象采取训斥、说教的“老子”态度和单纯硬性“灌输”方法。《谭政报告》中所讲的“不把政治工作看作是群众工作,不从群众观点出发,不采取群众路线,不组织群众行动,宁愿将政治工作锁在狭隘的圈子里,只有少数政治工作人员在做、在忙,广大群众却在那里闲着” ②的孤立主义做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反复出现,使得政治工作“硬着陆”,缺乏生动活泼的局面。改进的方法只能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不断采取措施和方法,增强广大官兵在政治工作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军队政治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的领导下,全军官兵既是政治工作对象,又是政治工作者,真正实现主客体相一致。使政治工作所宣传的口号、提出的主张、采取的措施,完全为广大官兵所理解并自觉接受,团结起来为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国家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二是要坚持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就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三个方面上。从教育方式上讲,要因时因地因目的制宜,有集中性教育也要有个别谈,有系统性教育也要有随机性教育;从教育对象上讲,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等因素,把教育对象区分成不同的群体、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从教育内容上讲,要区分理性与感情,要区分时机与场合,使内容、方式、方法适应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三湾改编前,针对部队在严重挫折面前悲观失望灰心动摇的消极情绪,往返奔走于起义军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与军官和士兵等不同的起义人员进行广泛交流;改编中,又采取大会宣讲、小会讨论、个别交谈等方式,反复向官兵讲明秋收起义的目的、意义,井冈山地区对开展革命斗争的有利条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同旧军队的本质区别。在当时接近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经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原先灰心动摇的同志都振作起来,改编工作顺利完成。这次教育的成功,关键一点就在于在改编中很好地贯彻了层次性原则。

当前,我军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育对象层次性不清。比如,团、营大搞特搞集中教育、大讨论活动,多是呼呼啦啦的轰动效应;连队教育不分干部与战士、新兵与老兵、先进连队与后进连队,搞“一刀切”,都是“一个调子”或“老调重弹”;干部对战士进行随机性教育不区分对象搞“同等对待”,多为走形式。这些不区分对象层次的教育,只能造成大呼隆现象,大道理、小道理都不管用,绝对讲不出的话:“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不只是两把菜刀,我们有两个营,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一百,我们现在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 ③更达不到教育后部队实现的转变,“原先灰心动摇的同志都振作起来了” ④。为此,我们在思想教育中要求得效果,首要的是要贯彻好层次性原则,既要体现教育对象的群体差异,又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和内容,区分出不同对象的教育标准,在差异中求得教育的大同。

三是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政治工作者要坚持实践性原则,是由政治工作本身强烈的实践性所决定的。我军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离开实践,就不能形成现实的工作方法,而新的工作方法一方面不能被认识,另一方面其是否正确、有效也不能得到实际检验。政治工作者坚持实践性原则有三个层面上的要求:首先是以身作则,其次是调查研究,再次是能够解决问题。以身作则是前提,调查研究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三者都体现着强烈的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缺乏以身作则的调查研究总是假相多于真相,缺乏调查研究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不深刻或不可行,而不解决问题的以身作则和调查研究则是徒劳的、形式的。

一贯坚持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实际上就是强调政治工作的实践性,这一点在三湾改编中得到了很好体现。行军途中,他的脚被草鞋绳擦破后拒绝战士们用担架抬他走,忍痛边走边同战士们亲切交谈,使他同战士关系十分融洽;每次休息他都深入到连队进行调查研究。党的领导在基层得不到具体落实,党的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不能深入到士兵群众中去,部队军阀作风严重,官兵关系紧张等问题,就是经过深入调查后了解到的,成为他创造性提出“党支部建立在连上”、“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等政治工作新制度的基础。为今天的政治工作者坚持实践性原则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当前,我们一些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不能很好地将以身作则、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三者统一,缺乏实践性,表现为:能力、素质、作风、态度、标准不能够成为工作对象的表率,以身作则作用差;“闭门造车”,善于搞“经验设计”和“典型采购”,身子和心思都浮在上面,将调查研究喊在嘴上或寄托在别人身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是凭空想出来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些政治工作者心浮气躁,缺乏一种完全的深刻的实践精神。长此以往,政治工作就有可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怪圈。为此,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调查研究,以良好的形象,在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中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

四是要坚持实用性原则

具有实用性,就必须符合主体任务完成的需要、客体发展的特点、客观形势发展的规律,使主体系统、客体系统与背景系统相协调。只注重主体需要,忽视客观形势发展规律和客体发展特点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的创新,经受不住实践检验。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不创新就会墨守陈规,就不能适应时展和军队建设需要。但我们坚决反对缺乏实用性的创新,因为这种创新只能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损害部队战斗力。我们只提倡那些实事求是的创新,那些与时俱进的创新,因为只有这样的创新才具有普适性,才能够低投入高产出。

在三湾改编中就非常注意这一点。他针对起义部队实际,对部队进行了缩编,使部队变得纯洁和精悍;创造性地提出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的原则,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党对军队直接领导的组织制度;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在军队内部初步确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激发了官兵的革命热情。所以,在改编中所进行的这些改革与创新的措施与办法,不但对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我军的发展壮大也发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所进行的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办法在实践检验中被证明是好使和管用的。

当前,我军政治工作在一些领域内效果不明显、政治工作者形象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工作创新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坚持实用性原则,为创新而创新,为改革而改革,那些称其为经验做法的并在一定范围内被宣扬的规律性的东西,或本身就没有做好,或只适合自己本单位的特点,只是“可能”的构想,毫无实际意义可言,更没有推广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军队政治工作,对那些不适应军队建设和工作需要的一些内容和方法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进行改革创新,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政治工作者牢固树立效益意识,才能够克服政治工作中已存在的和正不断出现的一些假、大、空问题,而这种效益意识的树立必须要以在改革创新中坚持实用性原则为保证。

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变动周期快、幅度大,军队政治工作者要静下心来,不断从历史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学习那些具有普适性、规律性的经验,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特别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方法、思想理念、工作态度、行为作风和意志品质,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实践,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军队政治工作真正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服务保证作用。

注释:

①徐学旺、屈明、李昆明:《军队政治工作学原理》,黄河出版社,1997年2月第2版,第57页。

第9篇:创客教育的意义范文

1.价值及其特征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一切的对象性生活中,价值都是一个基本的内容。人们在解决客体本身“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问题的时候,总是要进一步解决他们对人有什么意义,即他们“是好是坏,是利是弊,事性应该如何,人应该怎样”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后面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离不开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也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有意义的。那末,什么是价值呢?从一般的主客体关系中来理解价值,可以把价值看作主客体关系的特定性质和状态,看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价值理解成为“主体需要+客体属性”,即“客体为主体所用”,客体同主体的结构、需要、能力、生存和发展相一致、相符合和相接近。

2.教育价值及其特征

由一般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出发,我们可以把教育价值称为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的人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主体的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的主客体之间的以教育为纽带的现实关系。

因为教育价值同样具有价值的主体性特征,教育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就具有不同的价值,其性质和程度都与主体本身的特性有关。同时,教育价值也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具有时间性和社会历史性。教育价值的时间性和社会历史性来自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不断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价值具有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育价值是主观的,主体性和主观性并不是同一概念,主体性并不等于人们对教育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教育价值中人的价值

所谓教育,就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对教育

的一般性定义或对广义教育的定义。这说明教育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目的始终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因此,教育价值也应该以人的价值为归宿和出发点,重视教育的人的价值。人通过接受教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精神生活情操,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个体,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的同时,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使自己成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合格的劳动者、建设者,这才是教育的本体价值。但是,在教育发展的时间中,人们习惯的仅仅看到教育的社会价值,把教育看作是阶级的工具,或视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的工具,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片面地强调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教育的社会价值取代教育的个体价值,这种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教育价值上的一种本末倒置。

从人自身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人类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接下来产生就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当社会发展到了能够基本满足人们这些需要之后,最后产生的才是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表现为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当人们用这一视角来观察教育时,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应该是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教育的其他价值是只不过是教育的人的价值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而已。若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理解为人自身逐渐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发展过程的话,这一过程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则是人们从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关注,逐渐转向对教育人的价值的关注的过程。

从认识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方面来说,所有价值都体现着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同样是一种脱离人这一主体需要就不存在的价值。因此,全部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不得不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基础。由于人的需要永远不能满足,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创造也永远不会停止,这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可见,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它也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从大的方面来划分,教育价值可分为两类:教育的人的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价值。既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价值的本位价值是教育的人的价值,那么,我们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念理所当然地应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在教育价值观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取向。传统教育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价值观则开始向个人本位发展;西方选择的是个人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体系,而东方提倡整体主义的价值观体系,这表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是有所区别的。这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亦是如此,需要看到的是,我们所倡导的整体价值,更容易导致对于人的个性的忽视。片面强调社会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第二,当个体与社会发展矛盾的时候,牺牲个体以促使整体利益,已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反之,主张个体利益则会倍受谴责,于是,个性便在这种强烈的求同趋势中被消灭掉。然而,当今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恰恰是人的个性,人的创造性,没有创造能力的人,将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并为时代所抛弃,以至于不少的人面对一个如此多变的世界,深深为自己的过去所造就的现状而叹息。同样,被整体主义抹杀个性的东方国家,也只能靠输入观念,模仿西方,照搬别人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不但人的主体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长期积累下来,连社会经济发展也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走,更别说超越他们。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不少,而是中国籍的人没有,其中道理值得深思。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进程,已经向我们提出超越整体主义和发展个性创新的要求。

当然,在当今时代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并不是要完全否认教育的社会价值,而是针对过去我们的体制和价值共同营造的这种不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来提出的,绝无否认人对社会责任的意思。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与和谐,而其基础则是人的价值。因此,教育价值必须以人的价值为目的,教育的社会价值应以人的价值为前进的方向,而人的价值又通过社会价值的发展而实现,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内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