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少林武术操教学精选(九篇)

少林武术操教学

第1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关键词]少林拳 传统文化 开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28-01

前言

郑州市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为了更好地弘扬少林武术,培养少林武术品牌,推动少林武术运动的发展,经郑州市政府同意,郑州市体育局和教育局从2005年就着手聘请专家,根据小学生特点,创编了“简化少林拳”和“少林武术操”的教材。2005年年底,在郑州市体育局的领导下,完成了创编工作,2006年年初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少林拳培训,在2006年5月由郑州市教育局和体育局联手,分别在中原区和管城区所属的9所小学进行试点教学,并对其中5所小学进行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此项活动非常感兴趣,练习效果明显,并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分别以郑州市六区六县随机抽取的中学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习练少林拳状况的调查分析

1.学生每次习练少林拳的频率。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时间在30到40分钟,练习40分钟以上的学生很少,学生的每周习练次数还达不到平均每天一次,离国家号召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还相差甚远。作为体育教师工作者,我们应该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贯彻国家《全民健身条例》,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并着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以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原则,完善制定相关政策,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学生习练少林拳的场所。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自家住宅进行少林拳的习练,在学校场馆练习的学生最少,充分说明学校的硬件设施匮乏,没能提供学生练习的良好场所。

(二)少林拳的宣传情况

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少林武术文化,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少林武术的习练,可是有些学校对少林拳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在少林拳的宣传方面,学校和政府应根据武术文化的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少林拳技法的同时,强身健体,并且修身养性。少林拳比赛和表演活动对少林拳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比赛和表演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表现自我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比赛和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少林拳在学校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现有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年龄结构方面,中学体育教师还是比较合理,但是武术专业教师的配备不是很齐全,有16.5%的中学体育课由其他文化课教师来承担,并且在编的学校体育教师中,很多没有学过少林拳,这对中学的少林拳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武术课教学中,教师的技能和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武术教师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讲解和培育,这也是与其他项目体育教师相比要求更加深入的。

2.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度。据数据统计,有54.1%的体育教师都没参加过少林拳的培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参加并参加的次数很少,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校领导和相关组织部门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此活动良好稳定地开展。学校领导应针对此项活动,切实行动起来,在师资方面做好人才引进、培训,并多组织相关比赛,组建武术队和俱乐部等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作为河南省特色拳种,少林拳不仅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在郑州市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非常适合在郑州市中学进行开展。在活动的开展中,武术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完全胜任少林拳的教学。此项活动的开展,各群体对少林拳的开展有着积极的认识。郑州市少林拳在中学的开展中,学校的领导者在行动上对活动的重视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状况不够理想,应试教育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练习时间不够。武德方面的培育没有全面地落实,技术和理论教育应该并重,切实贯彻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第2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我的师傅卢乃周,20世纪50年代曾经在位于上海南京路、江西路的上海“精武会”,学习包括“少林功夫”在内的各种武术套路,得到过武术前辈王子平先生、田兆林先生的亲自教诲。

拍摄照片的那天,虽然是上海的隆冬天气,室外气温在4~5℃,但是在练武场上,由于师傅热情、耐心、仔细的教练,加上我们这些徒弟的认真学练,天气再怎么寒冷也不怕,我们里面穿的衬衫全被汗水湿透。这么寒冷的天气,75岁高龄的师傅都不叫苦,义务教练给我们授拳,他的高尚境界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叫累呢?

我的夫人也和我一起跟随卢乃周学拳。她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退休高级历史教师,我是上海普发仪器厂的退休高级工程师。虽然在事业上我们有一些建树,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运动,我患上了高血压,我夫人患上了糖尿病。卢乃周师傅不断地鼓励我们,他说疾病只代表了过去,只要从现在开始走上习武健身锻炼的道路还来得及,通过运动锻炼疏通全身的筋脉、经络、气血,什么疾病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康复。

第3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菏泽古称曹州,有‘武术之乡’的美誉,也是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武术之乡菏泽的武术和佛、道二教的关系密切。道家讲长生,以内养运身;佛教主四大皆空,本不求长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为求得佛教的生存,也借武术功夫来护法强身。在菏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佛、道二教对武术之乡的武术进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今就道教、佛教与武乡菏泽的主要拳种流派关系做一简述,供喜爱武术的朋友参考。

道教,在古老的道教典籍《道枢》中,就有内养健身的形体操练的记载。元代初年丘处机(1148―1227)号长春真人,为道教全真教道首,潜修于龙门山,成就中国武术中内家拳的龙门派功法。丘处机的掌门弟子李志常是观城(今属河南范县)人,而观城在历史上归属曹州府。李志常将道派的文化传于菏泽,现在武乡传播习练的八卦掌、阴阳掌、内家壮强拳、太极拳、梅花拳、形意拳、八卦拳、柔拳等等都和道教有很深的渊源,道教系统的武术拳种在武乡菏泽得以广为流传。

佛教,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派武术的发源地。唐代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使少林拳棍誉满天下。在武乡流传的少林拳、洪拳、红拳、罗汉拳、二郎拳、佛汉拳、掌洪拳等等均出自少林派。明嘉靖年间梁山法兴寺住持西竺禅师在梁山一带广授少林拳法,并曾亲率僧兵三千余众开赴胶东支援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至今梁山山寨东北处还保存着记载他率众抗倭事迹的石碑。洪拳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元代僧人觉远亲请拳师白玉峰入少林寺传授洪拳,至清末僧人淳绵(洪拳第28代传人)将此拳传于任恒太(河南清丰县人),再传菏泽西北朱楼村的朱孝章、朱风君,已是30代,至今此拳在武乡菏泽以广为流传,传承已近40代了。炮拳是佛教峨眉派拳法,由清代菏泽安兴乡镇尹楼村的尹师傅(绰号尹二猴子)从河南张凤理学得此拳法。现在菏泽、曹县、成武、郓城等地区流传开来。

在武术之乡的八县一市二区到处可见到习武练功的景象,丰富了菏泽的传统文化,彰显了菏泽的武术品位,提高了人民身体素质,推进了菏泽的文明和谐。

第4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磨沟是登封市最负盛名的“教师窝”,自明代以来以少林武术的广泛普及而闻名。古代附近村民外出时只要一说是磨沟人,别人就会另眼高看不敢欺负,因而有“四十五里磨家沟”之称。现有资料表明,磨沟是登封习武最早的武术之乡,又因明朝末年李际遇起义而享誉豫西。

磨沟人的习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磨沟传统武术据传是少林寺紧那罗王亲传,只是到了20世纪范大田等人才将磨沟拳术稍加改动。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大师有范士通、范老五、李际遇、范大田、凌斗等人。

磨沟村民以范姓为主,凌姓次之,间有任、刘等姓。磨沟范姓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自焦河迁入磨沟。范姓在焦河居住时就已有习武传统,迁入磨沟后其习武传统更是世代相传至今,有“喝喝磨沟水,都会扭几滚”的说法。

一、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渊源

明洪武年间时,磨沟范姓还定居于焦河,范家有一位大官员,是洪武朝的通政司左参议,叫范让。当时有一位挪挪爷,原是少林寺的烧火僧,但因武功高强,后又率众击退了红巾军,因此皇帝便封他为紧那罗王。范让得知挪挪爷有盖世武功后,就聘请他为子弟教授武功,范姓人自此开始习武。

万历年间,焦河范姓有两支迁居磨沟,到现在的磨沟东窑和西窑定居,自此便长期居住于磨沟。到磨沟第五代时,范家又出了个武将范可军。明朝末年,磨沟范姓人的外甥、定居磨沟的李际遇率众起义,使得磨沟传统武术至今仍赫赫有名。

清朝初年,磨沟有一个著名武师名为范士通,他弟兄三个,共有十个儿子,这十弟兄的后代就是现在磨沟范家十门头。相传范士通是个大力士,武功高强,曾和性情急躁的二弟三闹西宁府。范士通还自创了一路范家猴棍。清朝时,磨沟还出了一名武术大师范老五,曾三次和山东武师交手,并使他们心服口服。这些充分说明磨沟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名师辈出。磨沟的老拳师们都敬仰紧那罗王,称其为挪挪爷,并供奉有挪挪爷像,这说明磨沟武术和少林寺渊源很深,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磨沟是少林小红拳发源地。

二、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影响

磨沟村虽地处山区,偏僻难至,但村民习武成风,相沿为俗,将传统少林武术基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只是到了民国年间,著名拳师范大田才将某些套路稍加改动,而使磨沟传统武术自成体系。

磨沟民国之前的传承谱系已很难查考,除了范可军、范士通、范士弘、李际遇、范老五等几个名师外,代系和各代系的代表人物已无据可考。据范海云等几个著名老拳师回忆,磨沟传统武术不断代的传承谱系自清末民初的范水开始。第一代著名拳师有范水、范跟群等。第二代有范大田、凌斗、范小拴、范改姓、范留保、范丙洋等,其中以范大田和凌斗最为著名。范大田曾因参与杨大章放监,躲避官府抓捕而跑到河北教场18年,后在河北犯了人命案才又回到登封,并在景店、隔子沟、冯沟等地教场。凌斗是范大田的妹夫,曾在少林寺塔沟村教场,刘保山、王顶一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第三代著名拳师有范庆华、任全有、凌瓷耐、任庆、任和申、任成等。第四代有范遂有、范麒麟、范跟三、范小章、范双喜等,其中范遂有功夫十分了得,据说能一拳将牛打翻在地,一出拳能将老鳖灯打灭。第五代有范拴紧、范金库、范小娃、范孟喜、董富、范端敬、范和尚等,其中范端敬还曾考中黄埔军校。第六代著名拳师有范海云、范富忠、范金祥、范国泰、范林森等,其中范海云曾多次被聘请到少林寺为武僧团教拳,并出席了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的迎接仪式,是登封各教师窝唯一与普京总统合过影的老拳师。第七代知名的有范永和、刘振杰、凌建松、范喜顺、任延亭、凌国选等,正值年轻力壮之际。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没有男女之别,女孩子只要愿学都可以学。一代武术大师凌斗学习武术的原因,就是与妻子交手时吃了大亏。凌斗是凌家门人,妻子是磨沟西窑人,范大田是其内弟。据说凌斗经常挑剔妻子,不是饭做得晚了,就是饭菜不合胃口了。一次妻子正在烙馍,凌斗又在絮絮叨叨地数落妻子,一向不露声色的妻子实在忍无可忍,用翻馍片挑住凌斗衣服,只轻轻一挑就把凌斗从灶屋内挑了出来,妄自尊大的凌斗这才想起妻子出身武术世家。领教妻子的厉害后,凌斗便发誓学武,到岳父家拜师,随岳父和内弟习武,后来武功大进,学成后曾到少林寺附近的塔沟村教场。抗日战争时期,凌斗还出任了登封县武术抗日救国会副会长,因而声名大扬。

磨沟传统武术对周围各村庄影响很大。自古以来,磨沟拳师们都到附近各村教场。清末民初,豫西一带土匪横行,但因磨沟、阮村一带是教师窝,村民们世代习武,大多武艺高强,土匪们不敢到这两个村庄滋事,因而有“东不劫磨沟,西不劫阮村”之说。20世纪70年代,电影《少林寺》没有放映以前,就不断有年轻人到磨沟拜师学艺,范遂有、范小章、范金祥、范海云等都曾收过徒,有的还被请到外村教拳。

磨沟人世代习武,因而村里的故事社即民间文艺社历来都是武社。磨沟村的武社是老虎社。表演时,由两人扮演老虎,另外一些人轮流拿着钩镰枪、大刀、袖圈、棍等器械和老虎过招,场面惊险刺激。老虎一般不上高台表演,表演时也不像其他武社那样需要特意打场子,老虎尾巴是用三根白蜡条拧成,表演一开始,丈把长的老虎尾巴甩起来,围观的人自动后退三舍。

2005年,登封市文联把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事象申报项目。为此,市文联办公室同志到磨沟调查,联合《郑州晚报》以“登封合力保护民间少林功夫”为题进行了两个整版的深度报道,被国内外几十家网站转载,引起了极大反响。登封市文联2006年又开始向、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申报登封为中国武术文化圣地,市文联又对磨沟传统少林武术这一重要民俗做了广泛调查。

三、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内容和特点

第5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关键词】武术;体育课;课间操;业余队;文化

武术于1961年被纳入体育教材内容之中,1998年再次被当时国家教委规定为体育课项目。“学校武术”有着教师、学生、课时和练习场地相对稳定,有利于武术大面积传授的教学条件。中国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急需要这样一个年龄结构轻、文化层次高,人员集中固定的大领域。可见,学校开展武术教学课程具有健身、防身、教育功能正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弘扬民族精神,锤炼陶冶人的性格。武术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传统武术只有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得到生存,所以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前提,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以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如何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正确、科学、有效地普及教学。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构建“生活化”体育课堂,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体育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是体育技能和教学方式充分结合生活情节,体验等经验,并以此指导学生健康、娱乐、生活行为的教育课程。在武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武术教学视为一种生活,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喜悦、有悲伤、有猜想、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论等,多彩的教学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探索的潜能 。这样武术课堂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在需要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相渗透。

1.1体育场地布置生活化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体育场地的布置上下足功夫,场地的设置、装饰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一眼看上去感觉非常的逼真、充满吸引力,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想立刻参与其中的欲望,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针对小学生心理的特点,设置情景,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1.2情景教学趣味化

情景教学生活化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氛围,给学生应有的自,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并结合武术教学情景来渲染课堂的氛围。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允许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实施他们的做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各种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创造性学习的真正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为今后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课的开始到结束的设计,都必须让学生一直在情景中学习。 如:教学《猴拳》。课的开始,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规范课堂管理,确保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展开。

准备活动部分。内容设计让的辅助练习,应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充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窜出“水帘洞”“绕过小树林”“ 跳过溪”“走过独木桥”“过爬杆 “短距离疾跑”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融入到情景中,把自己看做是一只真正的小猴子。教师就扮演“大王”的角色参与其中,但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有趣,引领学生完成整个准备活动。正是这种真实的情景再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拼搏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热情。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更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这个环节。学生学习猴拳时,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想孙悟空在花果山和候孙们挠痒痒时的神态、出洞、窥探、赏桃、攀登、摘果、争斗、嬉戏、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的样子;然后再由老师将猴拳的动作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由浅入深,进行掌握猴子的形态的系列动作;接着再掌握猴拳的基本动作方法如:抓、甩、采、切、刁、拿、扣、顶、个“度”。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进行指导,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包容他们的错误,并积极参考学生的建议与要求,优化武术课堂教学进程和方法。定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动作的想象和学习中去,达到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

2开发有价值的系例武术操,提升民族素养

国家体育总局指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进校园活动”,《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对“课间操”等活动形式规定出勤考核标准,以加强学生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新《九年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政策实施下,紧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武术操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的开展。2010年9月,当全国小学生武术操《旭日东升》等以武术基本动作为元素,以广播操为基本形式,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吸收了部分韵律操动作,丰富了体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在全国中小学大部分学校开展起来。然而,众多的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武术的教学指导思想,导致学校武术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开课率更不理想,武术操的开展没有在各学校普及开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形式,停留表层,口号响亮,没有行动,事不追我,能过就过,人为地让学生停留在维持性的学习上。现代社会处于急速变换之中,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不能只对学生提出掌握知识的要求,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不断的掌握新的技能。实际上校园是指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育人场所,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实验基地,是让师生眷恋的地方,是人们取得和谐发展的一个空间。如果校园没能给学生施展武术锻炼的平台,那么就阻碍了教育保持民族传统性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中国武术才能在学校领域里和谐发展和。

2.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探索、好奇、模仿能力和表现欲特强,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学生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做到让学生“一看就精彩”。 首先让专职武术教师为全校师生来一次精彩的武术表演,从教师娴熟自如,舒展大方、准确到位、富有力量的优美示范,给学生一种健与美的感受;从学生理解到欣赏武术的神韵美到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激情; 从教师展示时发出的号子如“哈 、哈哈”等,积极调动和激发大课间的课堂氛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先分节教学,难度大的动作要分解来教,,教完第一节武术操后,让学生在课堂课外练习、互相展示、互相指点。待整套操教学完后再连起来练习,纠正、规范动作。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配上教师灵活多样的口令和音乐伴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时还要仔细观察,挖掘那些模仿能力强、身材协调性好、节奏感强、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全校的大课间操时示范表演,以促进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再次,对刚入学的新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只凭单纯的简单的讲解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慢播功能,让学生跟着画面中的动作慢慢模仿;其次,利用课间操组织高年级武术操做得好的学生为一年级新生带操,既可以使学生对武术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又可以树立学好武术操的信心。这样,每天的模仿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武术操的基本动作。再步步深入,在众多爱好中形成一个中心爱好。由单纯从兴趣出发转到有目的的去发展特长的轨道上。

2.2构建武术操校本教材

武术操作为体育课程进入我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市唯一的一所,最早把中华武术课程引进校园的学校,武术课间操早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更好的在校园传承和普及武术体育课程,打造学校体育特色,让武术操成为学校对外的宣传、展示的窗口,继承中华武术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武术操作为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早已在1999年就开发了《中国功夫》的校本教材,以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新生入学的新生第一学期都要学习武术操。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校又开发了具有观赏性和武术技术元素为一体的《精忠报国》武术操的校本教材,囊括了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和少林入门功夫等基本动作。“在武术操的创编过程中,力求做到三大突破”首先是主题突破。武术不仅贯穿了中国文化的主题,还渗透了文化内涵,突出“以武养德”,而不是单纯的武术动作的组合。第二是内容上的突破。打破了极少吸收韵律操的动作,丰富了本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还原了武术的本性。第三是形式上的突破。将武术的本质属性通过操的形式体现出攻防内容,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使整套操贯穿着培养民族精神和因我是中国人而骄傲的主旋律,以及武术动作劲美结合的特点,激发和调动学生做好每一次、每一个动作的激情。培养了少年儿童活泼、向上、开朗的精神风貌。丰富了想象力与表现欲。同时,音乐铿锵有力,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和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风采。其次,动作变化和歌曲相融会贯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武术动作的表达。如最后一句歌词:“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达到整套操高潮阶段,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倍增,学生展示武术功夫的意境更强。再加上武术操中的基本手形、步形、腿法、跳跃、抱拳礼、起势、侧展、砸拳、剑指、划臂仆步等,一招一式打得更是有模有样。当表演到出拳、踹腿、横扫千军、少林的拳脚功夫时那一声声整齐的“哈、哈哈”,把“武术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显示出中国武术气吞山河的气势和中华武魂的魅力。展现了武术运动的体育性和艺术性的和谐发展,对中国武术能否在学校领域中发挥作用做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丰富中小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发不同系列的武术健身操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带动群体推动学生锻炼的意识。

3提高学校武术队的水平,是带动群体锻炼需要

学校武术业余运动队主要指利用业余时间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运动队的形式集中进行较系统的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与提高武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的后备力量,还可以推动和指导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带动更多的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融入到传统武术文化的氛围里。如我校的业余武术队,从建队到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市唯一的一所,最早把中华武术引进校园的学校,学校把它作为特色项目来抓,引人学校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探讨,开展武术课程教学研究。为了使武术更加系统性、阶段性、融合性,学生天天坚持训练,从不间断,不断的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思维、创新的良好个性,成为自信、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体校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员。今年我校的三名队员代表红塔区在省运会女子拳术比赛中又获得第七、第八名的理想成绩,双人对练获得铜牌。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武术队伍中来,形成了办学特色,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使武术在小学体育课程中不断升华。

第6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学历史悠久,从1952年开始,康绍远先生任教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体操课”,传授一些简单的武术内容,成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课发展的雏形。2001年开始招收民族传统学专业本科学生,在6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走出了一条以“运动技术规范与教学技能扎实”人才特色培养之路,其中武术项目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完善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增加了教学科目的种类,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获得多项荣誉。

关键词:武术;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1、引 言

1.1问题的提出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它的历史便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由于缺乏对传统武术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竞技化的冲击下,现代武术逐渐失去其深厚的源泉和明确的发展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学历史悠久,然而,真正具有完整的史实资料记载并将这段光辉历史梳理成册的文献尚且没有。

1.2当前武术历史研究的背景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是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武术文化的传承实质上传承的是民族精神与思想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真实而深刻的反思与探索。

我国武术教学历史悠久,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各界人士甚少有对于武术教育历史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历史脉络尚未被任何个人或组织搜集或整理成型。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研究目的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发展历程梳理旨在搜集、整理、补充和总结这段武术教学发展的历程,方便日后对此段历史的考察与续写,提供更为直观、简洁的史实资料。

1.3.2研究意义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历史的梳理对日后武术的学习和借鉴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武术历史的梳理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3)回顾前人经验,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康绍远时期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的发展

2.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历史背景

1948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东北局决定:东北大学与吉林大学合并,保留东北大学校名,并筹建筹建体育卫生系。

1950年原东北大学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体育卫生系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

2.2康绍远时期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的发展

1952年,康绍远先生到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后开设了“体操课”,并传授一些简单的武术内容,成为武术课发展的雏形。丰富了体育教学的门类,还为建国初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1953年秋,东北师范大学建成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E字形体育综合馆,由包含武术场馆的篮球、排球、体操、乒乓球等7个馆组成。良好的硬件设施为武术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955年,康绍远老师参加编写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武术》、《举重》等教材及主编《吉林省中学体育》武术部分。武术教材的编写也是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教材是武术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学习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丰富的感知,清晰的观念可以使实践操作更容易,同时教材有助于对武术动作和套路的理解,并便于学生的武术学习。

1958年4月4日,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吉林省,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为基础,增设运动系和体育专科,组建了长春体育学院。

1961年11月,长春体育学院更名为吉林省体育学院。

总体来看,建国以后体育院校武术课程的先期发展,为日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与完善建立提供了坚实基础。

3、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新风貌

3.1时期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历史梳理

1966年2月,体育系成立红旗村。

1971年,停招一年。

1972――1976年,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学制3年

3.2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新风貌

1977年,东北师范大学开始招四年制本科生。1980年8月1日,恢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

从武术课程发展至七十年代末,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以70年代末的武术专业教学大纲来看,武术教学不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还看重提高武术专修项目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教学,教练和科研的能力。

4、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正式建院以来武术专业的发展

自东北师范大学正式建院以来,武术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撤系建院。学院本科专业分为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民族传统学专业本科学生。

武术课程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有了不小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局限。长期以来,我校体育学院武术专业课程中普遍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单一项目领域培养人才的倾向”,即注重技术传授,相对忽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单向性,技能单一。为此,我院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增门增类,在另外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分为专业必修课、一般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在武术专修课程的基础上给了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选择的余地。

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立舞龙舞狮队。开展舞龙舞狮运动既为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争得了荣誉。

参考文献

[1]张选惠,程大力,温佐惠.《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的调查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

第7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1武术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美德。“文人不武,武人不文,能文能武是全才,只武不文是莽汉”的俗语强调了习武之人不应单一地去舞枪弄棒,而应在内涵气质上不断地提升,做一个全才而不是莽汉。

1.1公忠为国的爱国精神

习武之人的大义就在于“止戈为武”,当自己的国家遭到不幸时,习武者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守卫国家,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驱使着习武之人为民族大义而战,岳飞“精忠报国,奋力抗金”;陆游“气吞残虏”,中年入蜀抗金;霍元甲“心怀天下,为国为民”;义和团的兄弟们用大刀长矛与入侵者的枪炮抗衡;乃至武侠小说中的郭靖为了保卫襄阳城而尽忠尽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将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联系起来,而习武之人应是保家卫国的先锋队,充分表达了习武之人公忠为国、爱国爱民的爱国情感。

1.2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

早在几千年前,儒家就提倡“仁爱”,墨家崇尚“兼爱”,道家主张“慈爱”,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述的就是尊老爱幼、泛爱大众的思想。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习武之人的武术学习应做到从“术”入“道”,不仅要有义、勇、仁、礼的修养,有对名誉与忠诚的追求与恪守,还要有普世价值观念的熏陶,如和平博爱精神、共生护生理念等。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不欺弱者、不侮贫者、不敖贱者的利民济世精神永远都是习武之人的最基本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强势、不危害社会。

1.3重气节、讲操守的人格独立精神

松、竹、梅这3种植物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原因就在于它们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像3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样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们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象征着中国人所敬慕和追求的高尚情操。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以死展气节;北宋诗人梅尧臣用“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的惊世状语来表达不向恶势力低头;明代于谦更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迈书写操守高洁的人格理想;谭嗣同幼读诗书习武术,从身革命,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言。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注重人格尊严和独立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三国名将赵云身陷长坂,怀抱阿斗,保护甘夫人,充分彰显了习武之人的不屈首、重尊严的高尚情怀。习武之人讲求节操,注重人格尊严的不断追求,是中国武术最典型的气节代表。

1.4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段有名的记载说明了古代的先哲都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典范。“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少林十虎”“佛山四小龙”等一些武林名人自幼习武,受尽各种苦难,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最终闻名武林。习武是很苦的,但是作为习武者一定要具有“头悬梁”“锥刺股”的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法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激发自己为实现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而奋斗拼搏的雄心壮志。

22种社会行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行为的概念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危害

行为是指一切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特别是公共道德、法律和职业伦理规范),对社会文明发展不利的行为。共有3种因素构成行为:(1)主观上的故意性;(2)社会规范的禁止性;(3)行为结果的破坏性。笔者通过查找新闻网站,列举3个案例,以期证实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案例1:福建郑民生因为工作无着、恋爱失败,同时又受身边一些人员闲言刺激,在2010年3月23日正逢孩子上学的时间,郑民生手持砍刀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连续砍杀13名小学生,造成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重伤的报复社会行为。案例2:2012年12月14日,20岁的AdamLanza,先在自家残忍地杀死了母亲,然后在康涅狄格州纽顿市小学校园枪击学生,造成20名小学生遇难、6名教师殉职,最后自己在犯罪现场自杀身亡。案例3:吕月庭在河北天洋食品厂工作期间,因对该厂给其的工资待遇和个别职工不满,为报复泄愤,利用工作之便进入该厂冷库,采取使用注射器注射甲胺磷农药的方式向成品饺子中投毒,致使约有200人受害,甚至还引起了中日之间的外交事件。3位肇事者明知不对,却有意为之,所做出的行为都是公共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并且3件事情的发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

2.2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2.1亲社会行为定义亲

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又译为利社会行为,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这个定义具有帮助他人、符合社会期望、自觉自愿等行为特征。

2.2.2亲社会行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又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核心目标。人的自我本能和社会本能构成了人类生活中永恒的矛盾。亲社会行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表现在亲社会行为者自觉自愿给当代社会带来利益,雷锋的事迹国人皆知,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无偿献血的社会行为救助了无数危难之人;“最美妈妈”“公交司机”的事迹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而这些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现代会社会有明显的道德贡献。

3青少年武术教育对于培养亲社会行为的贡献

武术本身沿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明显的教育贡献,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对于武术习练者有良好的道德教育。武术本身不能指使人们去做助人为乐的事,而是从“德”出发,运用武术本身的教育功能对人们进行教育,对行为者的主观意识进行约束、洗礼、陶冶,培养习练者的爱国、利民、人格独立及奉献精神,进而从自身涵养上对武术人本身进行约束,为做出亲社会行为打下基础。

3.1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先秦到如今,不少先贤时俊提出了许多有关“忠”“公”为国的哲理名言,如“天下为公”(《礼记•礼云》),孝、敬、忠、信为吉德(《论语•述而》)等,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都是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诗章,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和显彰。“少林精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的代表。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各种彰显爱国主义的典故都能对青少年进行精神净化,培养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2培养青少年的博爱大众、利民济世精神

武侠小说中构筑了大量的“侠”,如郭靖、黄蓉誓死包围襄阳城,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萧峰及其两位贤弟虚竹和段誉在秋风瑟瑟的雁门关,立足耶律洪基的铁骑南下,萧峰更是舍身取义,用自己的牺牲化解了宋辽无数生命惨遭涂炭的战争;胡斐的人生观与个人气质注定了他会成为真正的“侠”,此侠非郭靖、萧峰般的侠,而是始于儒家终于道家之侠;扫地神僧于瞬间化解了慕容博与萧远山之间的恩怨,点化了他们的精神智慧、思想灵性,救其于水火之中,此乃佛之侠义。以上经典故事作为武术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在培养青少年止戈为武,济世利民的博爱大众精神上为描绘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的巨作中添了点睛之笔。

3.3培养青少年的人格独立精神

武术具有繁杂的动作技术与流派,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门派逐渐被人遗忘,但是在众多门派林立的武林门派中,各个小门派仍旧独立存在。就像做人一样,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改变别人的有利的发展方向,像青松、翠竹与寒梅一样,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坚持自己的理想,同时保持虚心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坚守“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品格,做对社会有利、对人民有利的人。

3.4培养青少年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奉献精神

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不仅要求学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海纳百川”同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宽容、容忍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精神,对于包容社会、容纳、恕人的精神品质的培养有重要贡献。武术具有种类繁多、缤纷错综的特点,多种武术门派并存,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练武就是体悟其中的道法核心,这不仅仅是哲学逻辑,更重要的是达到自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圆融,做到天人合一。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是武术习练者的行进标杆。

3.5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武术具有很强的磨炼人意志力的功能,通过学习武术练习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武术哲语对于培养年轻人承受社会压力,艰难困苦之时坚持拼搏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同时在整体社会素质方面能很好地培养人民对素质的高追求,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品质。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显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道德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与变化,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个性。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也是东方文明将来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博爱大众、利民济世,人格独立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奉献精神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显著的贡献,因此注重武术的教育功能,开拓武术文化对社会道德的贡献层面,培养习练者的亲社会行为是将来武术长远发展的充分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4.2建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武术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模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具体的实践意义需要落实于武术的教与学中。扩大武术的教学范围,不仅在学校中加强武术教学,而且在大众中增加青少年习练武术的人数。利用新闻媒体、电视网站,增加对武术的宣传,做好各地武术比赛的前期宣传,能让更多的人群切身观看武术、感受武术,能够切身地接受武术教育,增加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实践度,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郭玉成.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3).

[2]栗胜夫,寇建民,姚伟华.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科学,2005(1).

第8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黄埔军校武汉招女兵

1926年冬,武昌斗级营胡同热闹异常,因为这里传出了一则爆炸性的新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要招收女学生!

此时的北伐军势如破竹攻克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始招生,不久便决定招收女学员。没想到这份公告一出,各地的女青年们报考的踊跃程度令人吃惊。原计划只招收100名女生,但由于报考人数过多,校方最后实际录取195人,实际入学183人;几个月后南湖学兵团的女生编入,人数扩大到213人。女兵们的籍贯以两湖和四川的人数较多。

这批女学员大都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其中,“受到陈潭秋、董必武教育和影响的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和以徐特立为校长的湖南稻田师范的在校师生就有五六十人,接近总人数的30%。”

同学之中有母女关系、姐妹关系、甚至姑嫂关系。未婚者占多数,也有的已婚甚至有子。后来著名的红军女将、烈士胡筠,当时就是军校里已有孩子的女兵之一。为了革命,她决然选择暂时抛开家庭和亲人。

后来从事地下党工作和领导山西临汾抗日救亡运动的王亦侠则是抱着孩子去投考,录取后她拒绝了天主教堂对其孩子的收养,而把孩子寄养在一个洋车夫家中,因为她认为“母亲参加了革命军,却把孩子‘送给了上帝’”是一件不能接受的荒谬的事情。

女兵中有逃婚和抗婚经历的队员特别多。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谢冰莹,就是逃婚的;的夫人黄杰,当年也是抗婚出走武汉进了黄埔军校的。

女兵们剪辫子剃光头

通过复试,准备入校的女生们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剪辫子。女子剪短发在当时的民众看来,仍是另类的作为。不少人不敢在家里剪头发,相约在外面一起剪。女生中也有不舍得剪头发的,也有最另类的,像是湖南的黎树蓉,索性剃了个光头。

来自四川的赵一曼、游曦、陈德芸剪了辫子之后还一起到武昌黄鹤楼照相馆拍照留念。入校的女生们统一换上了灰布军装。游曦还照了一张穿军装的照片,在照片背后写道:女扮男儿装换,你看好笑不好笑?并把照片寄给了母亲。后来成为夫人的湖北江陵女生黄杰,也拍了一张军装照寄回家,可家中伯父大骂,说她是“家族的败类”,“太伤风化”。

女生队每日三操两课,早操、上午两堂术科(军事教练),下午两堂学科(军事教程和政治教程)。术科教以制式训练、实弹射击、战斗教练(持枪、刺杀、射击要领,匍匐前进)以及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军事技术。军事课学科主要是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和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四大教程等军事理论。

女生队的政治课拥有强大的师资阵容。开学之初学校正式委任恽代英为政治总教官,政治教官有李达、樊仲云、区克昌、袁振英、董光孚、施乃铸、吴文祺、吴企云、周佛海等。据女生队队员们回忆,她们的政治教官还有李汉俊、许德珩、章伯钧、谭平山等。特约讲演员有、、郭沫若等。

受校长徐特立影响,不少湖南稻田师范的女生报考武汉军校。周铁忠、周有德、谢冰莹、王蓉箴、谢翔霄、谭珊英、黎树蓉,这七位同是稻田师范考进军校的女生甚至结为了“七兄弟”,不以姐妹,而以兄弟相称。

“三伢崽”谢冰莹从小就反叛倔强,8岁反抗裹脚,10岁为争取读书绝食,她为逃婚考入军校。谢冰莹在西征期间写下《从军日记》,成为第一个女兵作家。罗曼・罗兰称她为“努力奋斗的新女性”。女生队解散后,她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后赴日本留学。因坚拒出迎皇帝溥仪访日,而被日本特务逮捕,饱受酷刑。抗日期间,她在火线上从事救助、宣传工作,被授予少将军衔。1948年赴台湾后在学校任教,后移居美国旧金山终老。

武汉分校的女兵中,有四位经常被提及,被称为“黄埔四女杰”。分别是胡筠、赵一曼、游曦和胡兰畦。

胡筠是湖南平江人,1928年平江起义后任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后任红16军独立团团长。1934年被“左倾”分子秘密杀害,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她为烈士。抗日英雄赵一曼和游曦、胡兰畦都是要好的四川老乡。考入军校时,赵一曼还叫李淑宁。游曦在重庆中法学校四川分校读书期间就加入了共产党,1927年12月她参加广州起义,与军在天字码头附近激战牺牲,时年20岁。

1939年,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胡兰畦少将军衔,她利用这个头衔为党做了很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多次受到运动冲击,1994年去世。

斯大林索要女生队合影

1927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黄埔军校女生大队全队拍了一张大合照。很多人不知道,之所以有这张合照,其实跟斯大林有关。

第9篇: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两人站好,相互抱拳施礼,杜心五跨弓步两手夹肋提气运意。万常青见杜心五此刻神态与刚才迥然,两眼光亮照人,在提气时,身上的衣服像有一股风吹起,这是内气发出运至外功。万常青是学过拳的,不禁骇然。他收起架势,恭恭敬敬地拜杜为师。杜心五见万常青心有灵犀,也就收下了他。万原来武术就很有基础,自跟杜心五学艺后,更是如虎添翼。原来杜心五练的是自然门内功,此门功夫历来只单传不传其二。

万得自然门内功秘传之后,又先后拜刘百川、王显斋、王荣标等名家为师,均得到了他们的传授。万当时在读书和任教的八个寒暑里,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练武上。他除了擅长少林六合门和自然门内功外,对其他各大门户如形意、八卦、太极、猴拳、劈卦、罗汉、南拳及枪器械、暗器等主要功法无不涉猎。

万常青还精通伤科活人之术,他初投王荣标学接骨术,继而拜刘百川习伤科医药、手术。刘百川乃近代伤科大家,万朝夕相随学其精华,刘百川见万为人诚恳厚道,传艺时倾其所有,使万的伤科技艺得以猛进,后又兼修内、外、针灸各科,终成伤、骨科医之大器。

万常青因感于武人不文、文人不武之旧习,早年即发奋苦读,著书立说,以改造世俗之见。1927年初,万常青第一次在武坛显露锋芒,《北京晨报》连续两个月发表了他的数篇武术论文,引起了武术界人士的注目。他在26岁时即著成《武术汇宗》一书,历时三载,一朝问世即震动武林,享誉江湖,武林同道无不以先睹为快。该书集武学心得之大成,汇南北派、内外家、各拳种器械及暗器等,还附有医药伤科兼修道学、养身之术,堪称武术著作之经典。

从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万籁声。

1928年10月11日在南京举行武术国考,各地高手云集。万籁声前往南京比赛,临行前,师父杜心五对他说:“我们师徒之间的情缘就到这里吧!你这一走,将来我们见面之日也就很难了,我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你的,你就把这一尺长的短剑带在身上,他跟着我已经几十年了,你看到它就像见到我一样。”万籁声捧着剑,含着热泪对师父说:“比赛一结束,我就会回来看您的。”于是拜别了老师南下,果然不出杜师所料,万到南京之后,一举成名,再也没能回到师父身边。从此,万籁声带着这把短剑,走南闯北,每天睡觉的时候,总将它压在枕头下,这件珍品跟随他数十寒暑。

武术国考时,万籁声首场比赛与福州代表倪鸣銮相遇,倪鸣銮武功在福州一带也是闻名一时。比赛时,万籁声于近两丈远处以自然门“闪电手”一跃而前,先声夺人地以右拳砸在倪鸣銮的左边嘴角,当即打落四牙,后又以地趟拳扫双脚攻其不备,不到五个回合即以绝对优势取胜。国考结束时,万籁声代表队以总分第一夺得国考冠军。当时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倍加赞赏万籁声的技艺,特地接入国术馆内待以上宾,称赞万籁声的武艺“名不虚传”。

万籁声由于技艺高超,在这次比赛中被当时两广总指挥兼广东省主席李济深先生看中,被聘为两广国术馆馆长,授少将级军衔。他到广州后,当地名手不服,纷纷前来要求比试一番,万籁声使出六合门和自然门的神打功夫,两手手指似钢钩,来如疾风暴雨,去如奔洪汇江,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手,而令其折服。从此,万籁声在两广的名声大震,各地名手云集而来。但人事沧桑,李济深下野,两广国术馆解散。此后,万籁声又辗转南北,在上海、河南、武汉、广西等地从事武术活动。 北京有“醉鬼”张三者,鹰爪功独树一帜,每与人交手,即并五指于地划写一“马”字,深约寸许,令观者无不咋舌。万籁声闻其名后,决意要去会会张三。不料张三一见万籁声即盛气凌人,尤对自然门大肆非议。万籁声强忍一时之辱,待与张三交手时,气足心定,冷静应对。万籁声出手如电,仅以“闪电手”一招,张开五指扣住张三的右手大指节,双方奋力一夺,“嘎巴”一声,张三即大叫不已,原来他的大拇指被万籁声折断了。

抗日战争期间,万籁声先后任重庆中央训练团武术总教官、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广西大学体育部主任、永安体育师范学校校长等职。

万籁声经常讲起中国武术的构成及作用。他认为武术可分为内外家和南北派,北重腿,南重拳,外家讲软、硬、轻三功,内家讲“吞吐浮沉”,各有相互之处,亦不可执一而论。 各派虽各有独到之处,均不出攻击防守、或防守带攻击,或又攻击又防守,既防守又攻击,其动又不出上下左右、前方后圆,浑圆一劲、“气”之决,所以武术应属于“军事体育”之一环,也是一项健身的法宝。它可以培养出自卫卫人的勇气,自救救国的情操,不拘实地环境、人数、设备,均可练习,以意传气,不伤筋骨,不会得运动性关节炎,不易得肺病、胃病之疾,这当然不是说武术万能。练其他项目,也可以加上中国之气功,缓缓加功,不要躁进,就可以少得不必要的疾患了。会武术的人,可兼习一般体育运动。

解放后,万籁声改行当了伤科医生,和妻子张玉瑛在福州安家。但依旧习武练身,传授徒弟,并从事武术著述。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们:练武犹如锻剑,冷了热烧,热了再冷,反复锤炼才打成好剑。他说,功夫不负有心,本事全靠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