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精选(九篇)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

第1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关键词:河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4日

中国的武术文化丰富而博大,蕴含了众多的精神和宝贵的知识,是中华的一大宝贵文化资源。中国武术因其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而少林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少林武艺之高超更是享誉海内外,因此“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在我国政府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大背景下,对河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河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概述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上长期处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它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而建。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名刹”。

由于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又是佛教禅宗祖庭,因而少林武术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至为深刻。相传著名的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修炼十年的漫长岁月中,言传身教创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这就使少林武功一开始就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内涵,具有修身养性,善化人性,清净无为的武德,使得本质上属于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少林功夫”和宣扬“大慈大悲”、“积德行善”和“坚决反对杀生行为”的佛教发生联系。这也是少林武术和其他派别的最大不同,即少林武术讲究的是“禅武合一”。河南少林寺释永信方丈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表现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

同时,少林武术文化不仅包括以物质形态或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技击体系或拳体系,还包括内隐在其中的“和谐”、“兼容”、“仁道”等哲理。比如,许多少林拳法强调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等拳理要求和技击原则,都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刚辨证”、“五行生克”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体现了古典哲学强大的渗透力和少林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河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1、成立少林武僧团,赴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宣传少林文化,针对人们对少林功夫的热爱,契机契理,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僧团,公开为各国人民巡回表演,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风靡五大洲。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赞赏。目前,少林弟子已遍布全球。少林武术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武术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及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2、建设少林武术城,打造综合文化产业基地。为了更好地开发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将登封市打造成为全国大型武术培训和人才输送基地,登封市投资建设了少林武术城。目前,登封市的武校基本上都已进入武术城,不按规划乱建武校之风得以遏制。除了培养武术人才的武校,少林武术城内还建设有功夫、影视拍摄基地,创作拍摄了以“功夫少林”为主题共120集的《少林僧兵传奇》、《少林功夫传奇》、《少林寺烈火重生》等电视连续剧。此外,武术城内还开辟了旅游观光线路,少林武术城已成为一个集武术研究、武术培训、武术表演影视、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基地。

3、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提升少林武术文化品牌。在河南省和郑州市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1991年以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8届,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提升了少林武术文化品牌,对加强中国在武术、体育和文化等方面与世界的交流,促进世界武术运动的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悉,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将于2012年10月20日到25日在郑州举行,武术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登封迎宾活动、论文报告会、武术竞赛和闭幕式等,邀请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武术团体、组织和个人报名参加。

4、举办禅武文化讲座,传播少林武术文化。2011年4月,少林寺高僧释延阔、释延勇应邀走进郑州大学少林讲坛,分别以少林文化与佛教智慧和山水禅悟为题,与学子们畅谈少林文化。这堂“少林讲坛”拉开了少林寺与郑州大学共同开展少林文化研究以及相关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帷幕。2011年9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沈晓刚参赞的陪同下,分别在韩国安养大学和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禅武文化”讲座,深入浅出的“禅武文化”讲座令韩国听众肃然起敬。

三、河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中需解决的矛盾与冲突

1、商业化运作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由于相关部门的急功近利,少林寺正遭受着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气息的侵袭,少林武术文化依存的宁静、优雅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底,少林景区开始由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入主管理,该公司片面追求商业利益造成景区管理混乱。2011年10月下旬,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少林景区进行暗访复核后向少林景区下达“整改通知”。据报道,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就包括少林景区的重点文化遗产景区亟待保护。例如,在塔林景区,游客高度集中,地面已经寸草不生,给塔林保护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在资源的开发中,如何科学、合理搞好文化保护和维持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将是当前少林武术文化开发必须解决的课题。

2、少林禅武文化的“避世”与“入世”矛盾。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映让少林寺为世界所熟知,也把这座藏于深山的千年古刹卷入了商业化大潮。历史的漩涡下,少林寺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商业化行为当中。近年来,一些关于少林寺的传闻和新闻交织,如少林寺上市、海外开公司,又如方丈释永信拿到MBA学位、少林寺国内打官司、开办公司。虽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很少在各种采访或活动中主动提及少林寺的种种做法是商业化,更多提到的是,所谓的商业化行为背后的少林寺生存、发展和少林文化的传承。但是,如今提起“少林”很多人想到的却是“商业”,当少林寺披上“商业化”的外衣时,不免有人质疑这与出家人的“出世”信仰是否相悖。因此,如何在少林武术文化的与时俱进理念和其“佛门避世无欲”、普度众生等文化本质间进行平衡和融合,将对维护少林武术文化的公众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少林武术文化的产权与品牌保护问题。目前,国内使用“少林”商标的情况非常泛滥,涉及食品、医药等多个行业。同时在国外,美国、欧洲、日本等西方国家已经大量抢注了以中国“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等。由于被随意抢注和滥用,国际社会对少林文化及其代表少林功夫的认识开始产生混乱和曲解。这些远离少林寺文化空间的习练功夫者,大多只注重少林武术的功夫层面,而忽视了对其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少林武术的真谛相差甚远。少林武术是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空间中形成的,其核心是宗教文化。离开了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空间,离开了少林寺僧人这一特定主体修禅学佛,少林武术也就不复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小林,孙玮,龙佩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营销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

第2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少林武术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运动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都起着积极地作用。少林武功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少林功夫,不但吸引着神州的民众,也吸引着各国众多的武术爱好者。2005年5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少林寺;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与武僧过招。2008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500名来自美国各州的少林“洋弟子”到达河南嵩山少林寺归山朝圣。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为功夫的爱好者,通过功夫强身健体。而少林寺也积极顺应潮流,逐渐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少林寺,在教授功夫的同时,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

少林武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世界通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武术教育的双语教学就势在必行了。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重点。武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着独特之处,在高校体育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国粹和外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促进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的体育系学生少林武术课的双语教学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国际化交流和武术双语教学的书籍、期刊、论文、报纸等相关资料。检索了自2000 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对外武术教学及相关研究的论文20 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等8 所高校发放学生问卷260 份,回收有效问卷235 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1.2.3 数理统计

采用SPSS12.0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武术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 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60 名武术学习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9.2%和40.8%,男子占比例较大。在年龄方面18---25 岁之间的学生是武术习练的主要对象,占总人数的88.5%,2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1.5%。从年龄分析,年轻学生对武术的青睐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

2.1.2 学生学习武术的组织形式

调查表明,学生武术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辅导班、选修课为主,分别占52.3%和35.0%,而以必修课形式习武的仅占12.7%。可见学生习武形式相对单一,学校的武术必修课程尚未形成武术教学主流。

2.1.3 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情况

调查显示,由教师决定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占60.0%,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占21.3%,由教学主管部门决定的占18.7%。可见,学生教学主管部门较忽视对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管理。教师上课教授武术内容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大纲、进度等教学文件等规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武术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3.1.1.1武术双语教学的涵义。武术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重语言的教学方式。在武术课中,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进行尝试,并综合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媒体,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学生不但学习武术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其掌握英语应用能力。

3.1.1.2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

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1)武术课相对其它理论课有更大的空闲智力活动空间,体现了“寓教于乐”。形体语言和情景的暗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创设情景与形成任务驱动,以及在游戏中生发快乐的情绪等,这些都是所有室内理论课双语教学不具备的优越环境;(2)体育课的技术动作和语言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如口令、指挥用语、提示性语言、专用词以及裁判规则用语等,这些发音特殊,语言运用简练与灵活的大强度信号源的刺激,使学生更容易能领悟和掌握武术专业外语的特点;(3)体育课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是形体语言教学,非语言行为的形体语言,更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示范如同“动态表演”,把动作由简到繁地展示,极易感染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武术课是身体活动的课,活动的时间比语言教学的时间要多,这种形式充分彰显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有利于调节、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3.1.1.3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1)半英语型(初级)即使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但教师基本上用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中文,这种模式适合学生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2)混合型(中级)即教师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英语比例处于50%以下,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3)全英语型(高级)即教师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授课基本上用英语,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一些教学难点用少量的汉语引导。这种高层次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要求较高,根据现有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双语师资的现状,宜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3 .2 建议

3.2.1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武术国际化推广部门的合作,成立专门负责学生武术教学工作的组织或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学生武术教学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武术双语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力度,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学生专用武术双语教材。

3.2.2建立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外语突出、全面掌握武术技能、具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和一定社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树立武术传播者全新的国际形象。

3.2.3 运用高效能的武术双语教学策略。

3.2..3.1提供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在体育双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因人制宜,给外语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布置相对较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也能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给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稍难一点的任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努力完成任务,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是,成败的经验并非直接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把成功归因到内部可控因素(能力和努力)上,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上(努力)。

3.2..3.2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抑制各种不良情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所体验的紧张和焦虑。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冷静、沉着,更多地关注学习中的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感到紧张不安,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比赛场合或运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就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体系,确保一定能力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难度过大或过小的教材内容,都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难度适中的内容最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从而顺利完成体育双语教学任务。

3.2..3.3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体育教学大多是情景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宽松、快乐、平等、愉快的教学环境,进而降低了一些素质较差学生的焦虑水平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目标的实现上。这种和谐积极的体育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成就动机的形成,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教师需根据学科特点、课程性质、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努力为学生营造用英语理解、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引导学生查阅外文资料,了解学科前沿的新动态。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校园局域网,应将双语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参考、借鉴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设计开发符合双语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教师应采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等教学辅助软件,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建立任课教师的个人门户网站。所以,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体育双语学习策略,就好比拥有了一把打开外语知识宝库、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钥匙,从而激发出良好的双语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段桂梅、邓波:《高校体育双语教学的运用及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2]王立新:《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可行性与未来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李梅娟、邓逢明:《大学体育双语教学现状与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4]陈和霖:《学生武术学习及对外武术教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第3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无意而得:电影《少林寺》将嵩山少林推上中国功夫的极致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上映,是少林寺发展历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笔。这部至今看来仍可称之为精彩动人的功夫电影,在国内外掀起一股少林功夫热浪。而在此之前,少林寺“一片破败,一共就十几个和尚,9个是老人,靠28亩地过日子”。“那时候少林寺已经奄奄一息,除了零星几个爱好者会偶尔探访之外,少林寺和它的功夫几乎被人遗忘了。”这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对记者描述的1981年他人住少林寺时的情景。就在这一年,香港导演张鑫炎为功夫新片《少林寺》挑选演员而赴山东济南观看武术比赛,选中的就是后来红透全国的武术明星李连杰。可以说,济南的这场武术比赛是“少林功夫”蜚声中外的一个引子。1982年年初《少林寺》上映,这部电影在全国公众中迅速引起的巨大反响出人意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1981年我国每百人拥有电视机1.6台,每百人拥有收音机14.9台。这些反映社会基本情况的数据表明,当时我国电视机、收音机的普及率都不高,这为电影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受众保障。与邻居百合聚集在某一家观看电视相比,当时的电影院不仅可以容纳众多观众,坐席舒适,观看效果好,而且耗资低廉(电影《少林寺》的票价当时仅售1角钱)。加上电影是在嵩山少林寺实地实景拍摄,神秘的少林寺第一次声色俱现,观众通过银幕能见到“禅宗祖庭”和“武林圣地”的真面目。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与观众探秘心理相互作用的强势“场”效应,使得嵩山少林寺仿佛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山古刹,少林武术成为举世无双的中国功夫,少林武僧成为惩恶扬善的正义化身。电影《少林寺》赋予现实的少林寺以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此。少林寺不再仅仅作为佛门净地而存在,它以蕴藉深厚的历史、高深莫测的武功、伸张正义的修行,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而且这一象征符号远大于它作为佛教寺庙的影响。这对少林寺而言,无疑是一次可遇而难求的高强度的文化形象传播,为少林寺带来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形式,电影是一种适宜表现文化神圣感的媒介。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活动摄影机并在巴黎放映世界上第一部电影,100多年来,电影对人类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影带给公众的不仅是对人生故事和艺术创造的娱乐性欣赏,还有对人类生存状态以及历史文化的审视与审美。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观众探寻历史、理解现实、追求理想、感知幻觉等多种精神需求。从而赢得受众强烈的情感认同。“由于印刷术的发明而来到的崇尚概念的文化年代里,代表人类精神和伦理价值的可见形象就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美不再是广大群众的一种梦想和体验。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得到的复兴的视觉文化使形体美重又成为群众的一种重要的体验。”电影《少林寺》塑造的武林豪杰形象,曾引发无数怀抱武侠梦的青年人对少林寺的向往。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少林寺》及其主题歌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强势的“涟漪效应”,即由20世纪80年代观看电影的一代人对少林寺的崇拜向往,通过多渠道向外扩散,波及范围极其广泛。2007年7~8月,我们对嵩山少林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当少林寺游客被问及“少林寺最有名的是什么”时,68.3%的游客认为少林功夫最有名。当游客被问及“您主要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有关少林功夫的信息”时,80.8%的游客选择影视作品。

顺势而行:《少林寺》成全少林寺,还是少林寺成就《少林寺》

少林文化形象传播,没有任随20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涟漪效应”自生自灭,而是借助涟漪范围广泛的波及,顺势而为,积极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和行动,强化少林功夫的影响,丰富少林文化的内涵,打造少林文化的品牌形象。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少林寺》这部电影,少林寺也还是少林寺,不能说是电影成全了少林寺,只能说是少林寺成就了这部电影。少林寺1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很深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少林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外人士的喜爱,就能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0从少林寺的发展状况来看,释永信的观点不无道理。毫无疑问,仅仅一部电影,不足以表现少林文化精神。《少林寺》不过是让少林寺1500年的文化积淀通过电影媒介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释放点。因此,与其说当年的电影成全了少林寺,不如说电影让少林寺认识到媒介与传播对少林文化形象建构的决定性意义。

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传播历来以民间团体为主,少林寺扬名天下的首先是传统功夫,因此少林文化形象传播尤其重视少林功夫。20世纪80年代中期,少林寺成立少林拳法研究会。80年代末,少林寺武术队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开始在国内表演。90年代,少林寺将这座千年古刹注入新鲜活力,进一步拓展海外影响。少林寺武僧团赴日本巡回演出;永信大和尚率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访问台湾。1999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应英国白金汉宫邀请,率少林寺武僧团访英,受到英国女王接见,为中国文化进入欧美主流社会迈出了重要一步。之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韩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少林寺武僧团均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赴当地访问演出。释永信把少林寺武僧团称为“少林寺的宣传队”,“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佛教,少林功夫是能让他们理解的最直观方式。”

一座千年古寺以一部电影的成功传播为起点。将“少林功夫”的传播逐渐向构建完整系统的少林文化形象过渡。1996年,少林寺在国内寺院中第一个建立自己的网站,当时的互联网在全国还没有普及。1998年少林寺成立维护知识产权的机构,并注册相关商标。同年,永信大和尚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新媒介技术的运用,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少林寺方丈声誉的提高,不仅对光大中国传统武术发挥了史无前例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嵩山少

林文化形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有数据表明:根据门票统计,从1974年到1978年少林寺游客的总数是20万左右。而到1982年少林寺的游客达到70多万人,1984年达到260万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左右,其中较为稳定的外国游客有20万左右。从那时起,少林寺的旅游收入一度长期稳定地占据河南登封财政收入的38%。少林文化传播由此进入了崭新时代。

着意而为:多元化多媒体整合传播塑造少林文化品牌形象

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少林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少林功夫实际上更多的是与少林文化多种元素构成良性互补的整合传播态势。21世纪,伴随着“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工作的启动,大量的少林文化形象建构信息为大众传媒高度关注。少林寺建国以来第三次“大修”工程正式动工;有700余年历史的“少林药局”重新挂牌;千年秘方公之于众;少林武功秘笈通过网站向全世界公开……一时间,少林寺网站日点击量超过10万次。2006年,继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国内外演出获得成功后,少林寺独家授权制作《少林传奇》电视动画影集和3D网络游戏,耗资3.5亿元打造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系列化的刻意而为的强势运作引起轰动性的传播效果。

少林文化形象的品牌效应,吸引国内外政要频频视察访问。2000年至2007年间,、等国家领导人莅临少林寺视察。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欧盟16国驻华大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新加坡总统纳丹等国外政要频频访问少林寺。其中最具有戏剧性效应的当属俄联邦总统普京。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要与少林寺武僧比武的新闻报道漫天而来,普京在亿万国人瞩目之下走进少林寺。但普京最终并没有与少林寺武僧比武。客观地说,一个国家总统的外事活动安排严谨有序,比武与否都不是能够轻易决定或取消的。因此,少林寺的“比武”信息传播显然是一次运用巧妙的形象宣传。针对比武未果,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解释是:“双方都输不起。”普京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少林寺代表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中国的比武有“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之说,所以双方若出手则很不好把握。释永信合情合理的解释,使得这次诱惑力极强但又并未进行的比武达到一种“皆大欢喜”的传播效果。“一个品牌有了知名度,并不能说不需要宣传了,普京来访问就是我们注重挖掘少林文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力主于向海外推广少林文化的结果。”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大肆炒作,无疑为少林寺做了一次颇具影响力的大规模的免费广告。

少林文化形象涵盖之深之广,与其佛教背景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林功夫成就少林文化形象。少林佛教文化底蕴涵养少林功夫,二者缺一不可。“少林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正在于它是禅武合一,禅为武之体,武为样之用。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它的宗义不在于看家护院,而是弘法利生,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基于此,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提出“武术禅”概念,他认为少林寺以修禅为主,武术只是少林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少林功夫到“武术禅”,凸显了千年少林寺的现代化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发展理念。释永信曾对记者说:“社会在转型阶段,寺庙也在转型。我希望在我这一代,能顺利度过这个转型阶段,能为将来的少林寺营造出一个好的生存模式与发展模式。”转型期的少林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但是少林寺运用多元化、多媒体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从武术、舞蹈、音乐、建筑、影视、网络以及历史文献、饮食医药、公益活动、意识形态、新闻报道等方面,全方位对少林文化形象进行系列化整合传播,不仅在国内也产生一轮又一轮的强效应,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极大反响,少林文化形象发展成为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少林功夫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名扬海外猎猎飘扬的一面旗帜。因此,我们认为,解读少林文化形象传播模式,对我国民族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注:本论文研究为湖北省2006~2007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发展》系列成果之一,立项号[2007]069)

第4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关键词】少林寺武术馆校;办学理念;科学管理;品牌建设

Study on Improving the Soft Strength of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XIONG Jian-sh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450005, Henan)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ilities in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re improved gradually, and soft strength becomes the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updated notion for running schools,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ominent features and creating a distinctive image should be the central contents of improving the soft strength of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Keywords】Shaolin Temple;Wushu Academy;Soft strength;research

1 前言

所谓“软实力”,原属于一个国际政治术语,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它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声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1〕。“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如果说硬实力更多地表现为显性实力,那么软实力则更多地表现为隐性实力。软实力的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主要反映在道家哲学之中,如《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柔胜强”。“尚柔”智慧与倡导“软实力”思想,实质皆为崇尚柔性力量。

在21世纪知识经济大发展的社会里,少林武术馆校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社会和国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少林寺》电影的热播,掀起了全国习武的浪潮。到少林寺学习武术,已成为当时全国青少年一个大众化的趋势。而当地的武术馆校一夜之间遍地都是,一些不懂武术的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开始开馆授徒。少林寺周边“脏”“乱”“差”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大影响了少林寺的形象。为了规范武术馆校的发展,消除隐患,1985年登封县政府成立了由体委、教委、公安局三家单位参与的少林武术工作管理办公室,对登封境内的武术馆校进行全面整顿。1990年登封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下发了登政字〔1990〕32号文件《关于加强武术馆校管理的通知》,作出了由体委对武术馆校统一审批,统一管理的规定,并制定了办校的“六条标准”,武术馆校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如今少林武术馆校的开办引起人们越来越关注与重视。少林武术馆校能否成为为社会发展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也直接关系到少林武术馆校自身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因此,适应社会需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武术事业,必须把目光转向少林武术馆校的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和提升少林武术馆校“软实力”,已成为当前少林武术馆校办学的重大课题。

2 提升少林武术馆校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2.1 提升办学理念、铸就灵魂,是确立武校软实力的战略制高点

办学理念对外是一面彰显办学特色的旗帜,对内是一个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的纲领。是对武校过去的一个总结,又是武校发展的一个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是沉淀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反映了武校的社会背景及校长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望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晶〔2〕。它是武校生存的理由、生存的动力、更是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一旦得到社会认可或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它就会使其从众多同类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独树一帜的品牌武校,在将来武校硬件条件相差无几的竞争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能发挥它的巨大威力。提升办学理念,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总结武校发展的情况,回顾办校历史,筛选办校经验,反思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提升自己的“成人-成才-成功”办学理念。二是要分析武校当前发展的环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其他武校的比较,给自己定位,找出本校的优势、劣势,认清机遇和挑战,确立可行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价值追求。三是武校的发展商要广范地研讨,听取不同人士的意见,与有关专家协商并获取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达成共识。四是科学合理地表述“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使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表达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人”是指秉行教育育人为本的原则,让来武术馆校习武的学员先学会做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尤其是对所谓的“问题孩子”。“成才”就是在“成人”的基础上,对学员因材施教,使他们掌握一技之能。“成功”是指在学员掌握一技之能后,武术馆校为其提供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有用武之地。五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办学理念的科学合理性。要根据办学实际情况,具体考察办学理念是否正确,是否反映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武校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努力实现办学实践与办学理念的良性互动。

2.2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夯实武校软实力的人力支撑点

武校的管理模式之前多是家族式管理。随着武术馆校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管理模式也逐渐向普通文化学校管理模式过渡。武术馆校的领导体制多采用校长负责制,即校长领导武术馆校的一切教学与行政事宜、后勤管理等工作。个别武术馆校采用董事会领导体制,但有名无实,董事会成员多为董事长的家族成员,即便有的董事会成员为外聘人员,他们也只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还是董事长一人说了算,实质上还是校长负责制。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谁来管理,人都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反思与行动、关注与服务、引领与构建、合作与对话、促进与激励、信任与尊重、互动与依存、宽容与民主、胸襟与理念相互融合〔3〕。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贡献,赋予管理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与和谐的发展动力,从而形成所有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这种管理一旦与人的价值追求相结合,武校将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和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实施人本管理要做到“三个素质”、“五个坚持”。首先是提升教练和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治学精神及学生们的学习风气、行为规范和远大理想,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等素质。这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单位的基础实力。其次是要增强团结和谐、诚信待人、无私奉献的人际素质。其三是提高校长素质,主要是提高领导的发展战略眼光、管理水平等。校长是武术馆校办学指导思想、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者,在武术馆校中的地位尤如人体的神经中枢,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校长的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武术馆校的长期发展。“五个坚持”即坚持学生首位,永远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4〕。坚持“人才强校”,创建“名师名校”,形成良好的训练和学习环境。现在学生不但选择名校更注重名师,好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上能做到事半功倍,而且对学生人生成长也会形成正面的影响。坚持共创事业,强调立足岗位作贡献,从细节上抓落实,努力营造“有序竞争、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坚持定位导向,完善目标考核内容,明确责任,扬长避短,共谋发展。坚持党建保证,抓好党组织建设,形成优良作风,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2.3 加强品牌建设、突出特色,是培育武校软实力的新的生长点

社会越成熟,品牌效应越明显。教育,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5〕。“大教育”需要塑造“大品牌”,“大品牌”能够促进“大发展”。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内涵空洞,品牌规划混乱,品牌管理荒芜――对公办武校来说,是“致残”病,对民办武校来说,也是“致命”点。因此,武术学校品牌不但是一笔高含金量的无形资产,更是不可多得的软实力。建设武校品牌,需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准确的品牌定位。“找准位置,突出个性,彰显特色”是一所武术学校成长为一所品牌学校的三部曲。品牌定位,需遵循和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稳定的培养模式。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承诺,武校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孜孜不倦实践其诺言的过程。质量是品牌的基石,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质量就是武校的“品牌”。稳定的培养模式,扎实的教学、训练体系,是武术学校质量承诺得以兑现的保障。三是广泛的就业去向。广泛的就业去向是武校品牌的根本和灵魂,它既深藏于武校之中,又游离于武校之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订单式地培养更是武校的精髓,是武校制胜的核心力量。四是长期的外出比赛。一个武校品牌的存在,不是由自己说了算的,而是存在于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一个成功的品牌也就意味着良好的社会效应,外出比赛不仅能树立形象,还能检验学生的训练效果,更能赢得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五是一流的师资队伍。校长和教师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品牌学校离不开品牌校长和品牌教师。“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本身就是武校品牌的重要内容。六是精心的品牌维护。创品牌难,维护和提升品牌更难。品牌一旦诞生,品牌的维护、发展工程就应启动,而维护的关键在于创新,品牌一旦失去创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可能很快就失去优势沦为非品牌。

2.4 塑造公众形象、扩大知名度,是奠定武校软实力的基本立足点

公众形象是武校的内外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应,是社会公众对武术学校的总体评价。塑造良好的武校形象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就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广泛的就业渠道〔6〕。同时还要引进市场营销的理念和策略,精心策划、用心包装、细心运作,向世人展示武术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一是注重社会形象的打造。通过各种媒体,对学校进行高起点、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校园网建设,使其不仅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教师的研究中心、教学的资源中心、学生的学习中心,而且要成为社会群体的点击中心。二是注重师生形象的塑造。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要重视师生的形象塑造和行为引导,要求教师以敬业、乐业、专业的职业形象,学生以团结、向上、乐学、对社会尽责的自身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三是注重校园形象的铸造。校园形象是一种持续的教育精神和品牌。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经常换,但学校的精神却保持永恒,始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将学校的“工作目标”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统一,让全体员工在了解教育使命和教育核心价值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参与武校形象的铸造,从而进一步强化社会与家长对学校形象的认可,并进而使教职员工产生为武术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7〕。

3 结语

总之,在时下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少林武术馆校已步入创新发展阶段,武术馆校开始向着多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少林武术馆校作为传承文明、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其自身发展的软实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只有进一步认识当前少林武术馆校软实力的具体内涵,明确少林武术馆校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完善少林武术馆校的自身发展。为社会进步和武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才能凸显出少林武术馆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3(4):31-35.

〔2〕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99-1401.

〔3〕马宇峰.武术馆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 (12) :14-16.

〔4〕刘海超.对我国民办武术教育沿革与发展的研究

〔J〕.体育与科学,2004,(5) :78-80.

〔5〕李永,赵珍.我国武术学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27-29.

第5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少林武术道德;武术文化;禅宗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93-0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ics of Shaolin Wushu

LI L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China

Abstract: Then the monks at the Shaolin temple combined meditation with martial art practicing. In the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rough their own ideological apprehension and summarization of wisdom, the Shaolin monks also had relatively fixed behavior codes and ethical standards, namely, the ethics of Shaolin Wushu, which mainly embody in that martial arts should be practiced for goodness, fitness and self defense, and should base primarily on Gongfu and “stick boxing”, and secondarily on martial skills and “arms”.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ics of Shaolin Wushu was influenced by the Dhyana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ethics of Shaolin Wushu;Wushu culture;Dhyana

中国的五行八作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武术界也不例外。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和中华武术相一致的武术道德以外,还具有特殊性。少林武术道德的特殊性来自于少林武术练习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少林武术修练的主体是武僧,身份不同于一般武术的修练者;少林武术的内容不像普通武术(或称中国传统武术)那样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和器械运用的多样化。因而,少林武术道德既具有中国传统武术道德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受禅宗思想影响而形成的自身特征。

1练功习武以慈悲为怀

中国进入汉代,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到魏晋南北朝,佛教得到传播和流行。公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跟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赐建的少林寺传小乘禅法,逐渐形成了一个禅学精英群体[2]。随着佛学的中国化,很快就衍生了一个本土化的流派――禅宗。中国禅宗分为南北两派,都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禅宗武术和功夫则以少林武功最为著名。因为少林功夫毕竟有着1 000多年历史,少林寺中也有“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的盛誉。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主要任务是弘扬禅法,武僧的主要任务也是参禅、修行,而不纯粹是为了练功、习武。这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2005年将“少林功夫”提交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言:“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3]因此,与少林武术形成同时产生的少林武术道德,也主要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而且长期以来受到禅宗戒律的严格约束。比如不同身份的少林寺习武者,要受到诸如“沙弥十戒”、“具足戒”、“比丘戒”等的约束。戒约虽然修订多次,有不同版本,但它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不变的。比如“十戒”(“禁叛师、禁异思、禁妄言、禁浮艺、禁盗劫、禁狂斗、禁违戒、禁抗诏、禁欺弱、禁酒淫”)中的“禁酒淫”、“禁异思”、“禁违戒”等就具有浓重的禅宗思想文化色彩。更有觉远和尚时代(金末元初)的“少林十戒”,把佛家的慈悲为怀思想等作为少林武僧练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严守佛门悲悯之怀的宗旨,即便是武功精娴,也只可备以自卫,且戒逞血气之勇,去做好勇斗狠的举动。另外,如饮酒食肉,既是佛门之大戒,少林武僧也须敬谨遵守,不可违犯;还有,如果违戒出现“女色男风”问题,不仅必遭天谴,也为佛门所难容;在手挈锡杖游行时与俗家相遇,要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武功技艺)。这些少林戒约的有关内容,都是禅宗的重要条规,也是少林习武之人应遵守的规则。总之,少林武术修练者要谨守佛家以慈悲为怀的宗旨。

2练功习武以强身自卫为本

少林武术练习群体是以禅宗和尚为主,他们在长期练功习武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要求他们在恪守弘扬禅法、注重自我修行的前提下去练功习武。在少林武术修练者看来,弘扬禅法是第一位的,练功习武是第二位的。因此,少林武术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就与一般武术的道德标准要求有区别。假如说一般武术修练除了强身自卫以外,还需要达到强化其他军事进攻性和掠夺性等目的的话,而少林武术修练则完全没有这一目的。少林武术“只为自卫,不为攻击,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的特点”[4]。所以,少林武术的道德标准就要求修练者,在练功习武的实践过程中,以强身自卫为准则。这也是少林武术修练者形成的自觉和智慧。在某种意义上看,这又是少林武术精神和少林武术伦理的体现。具体说,少林武术道德要求修练者通过练习武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抗击打能力;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小攻击性。佛教禅宗信徒恪守不食肉、不杀生信条,吃斋行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面对外来的侵犯,坚持自卫防守,最大限度地承受外来的侵犯和攻击。即便是到了万不得已之时进行自卫反击,也只能是制服对手,并不致对方于死地。这就是少林武功修练者在实践中需要达到的练功习武不忘禅、参禅修行又须练功习武的“禅武合一”的境界。

3功夫为主,武艺为辅

正是少林武功的修练者具有慈悲为怀的宗旨,使得他们在少林武术的实践中进一步体现以功夫为主、武艺为辅的道德特征。少林武功的道德功能和价值取向引导少林武功向功夫为主、武艺为辅的方向发展。因而,使得少林武功中的少林功夫十分发达,而少林武艺稍为逊色。少林功夫按性质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容十分丰富。而这些功夫的防守功能大于攻击功能。尤其是少林内功,主要是练精气;即便是外功、硬功,大多也是锻炼身体某一部位的抗击打和暴发力;轻功,是专练纵跳和远距离跳跃能力;气功是练气和养气。整体看来,禅宗武术,也可以说主要是禅宗功夫。修练这些功夫,主要不是进攻,而是自卫;主要不是伤及他人,而是为了自身的强健,至多只能是便于自卫反击。禅宗讲究慈悲为怀,修炼自我,即便是练功习武,也是为了防卫,不专为攻击。少林武功经典《绘象罗汉行功》一书中记载有点穴之术,“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心神昏迷,一救而苏醒不致伤人,而圣人之用心苦矣”[5]。功夫为主、武艺为辅的这一特征,正是受少林禅宗武术道德的影响所致。

4“拳棍”为主,“金兵”为辅

由于禅宗武术道德要求修练者要以功夫为主,武艺为辅,决定了他们练功习武具有自卫防御为主、进攻打击为辅的特征。禅宗少林武功分为内功和外功。从功夫的功能来看,内功自在防守,外功是为发力攻击。由于少林武功道德的要求和引导,使得少林武功内功发达,外功薄弱。即便是具有攻击性的外功,由于受到禅宗佛教慈悲为怀的影响,也表现出若干防守自卫的特征。

少林武术的外功,就呈现出“拳棍为主、金兵为辅”的特征。一般的外功技击,注重攻击性的强大,而且越大越好。少林外功则不然,它在拳术技击和兵器技击方面,选择了以拳术技击为主。在拳术技击过程中,由于禅宗武术的自卫为主、攻击为辅的武术道德原则,又使它具有“八打八不打”的原则。所谓“八打”就是: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6]。实际上,“八打”之处均为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而又能控制住对手的部位,凡是不打的地方都是一些致命的要害部位。这用少林武德来看,仍然是重在防卫和制服,不注重攻击和伤害对方,也是慈悲为怀的根本体现。

从徒手和器械攻击的强度来看,自然是器械的攻击性强。而少林武术的外功攻击,注重徒手,而辅之以器械兵器。在器械使用上,又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防身自卫性质。器械的选择,对攻击性强度影响很大。金属器械自然比木质器械攻击性强,木质器械又比徒手攻击性强。而少林外功恰恰是徒手为主,器械为辅;拳棍为主,金兵为辅。从流传下来的少林外功套路来看,又有拳术技击为主,棍术及其他刀枪剑戟进攻器械为辅的特点。尤其是少林外功的拳术,成为少林武术之源。少林外功使用的武术虽然也还有棍术、枪术、刀术、剑术及其他器械,如三股叉、方便铲、套三环、峨眉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节鞭、刀里加鞭、绳鞭、虎头钩、草镰(五合草镰、六合战链)、梅花单拐、六合双拐、马牙刺、乌龟圈、双锏、日月狼牙乾坤圈、禅杖、大槊、风魔杖等,但都不占主要地位。在各种少林武术器械中,最著名和常见的还是少林棍。棍的质地当然是以木质为主,木质与铁质及其他金属质兵器相比,攻击性差别很大。很明显,少林武德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当然,少林棍也有使用铁质的情况,如应诏抗倭期间。不过,这只是例外,是少林武德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

当然,禅宗少林武术产生于北朝阶级矛盾激烈的中心地带,禅宗的不杀生戒律也不是死板恪守的。如隋唐之际有“十三棍僧救唐王”,在明朝嘉靖年间,多次组织武僧到上海、浙江等地参加抗击倭寇侵略的壮举。

禅宗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林武术又是禅宗武术的典型代表。少林武术在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主要精华的同时得到不断发展。少林武术道德的形成,不仅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禅宗武术道德和中华武术道德一样,也是一种文化,需要深入研究,辨别出精华与糟粕,以促使禅宗少林武术和中华武术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云. 论佛教与武术[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4):77-79.

[2] 释永信. 禅露集[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1-2.

[3] 阴山,张军. 少林上乘功夫与禅宗智慧[N]. 北京科技报,2004-10-15.

[4] 韩雪,郭志禹. 少林武术的文化特征[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81-84.

第6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这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备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了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实际上,中国所有武术都讲究阴阳变化。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所谓“能动能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都是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现在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佛教也讲;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深奥的佛教思想。其它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故少林拳谱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练,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练,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从以上简单的列举,我们已不难看到武术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2.从医学的发展史上来看,伤与武密不可分

从医学发展史来看,自古以来伤与武术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人类从原始的“构木巢居”、“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因爬山攀登不慎,就会发生摔跌伤折,与猛兽搏斗及部落之间发生争斗就有创伤产生,前者是运动损伤的萌芽,后者则属战伤范畴。疾病的“疾”字,就是象征带有箭伤而卧床之意。(此处向徐老师请教,重新解释)武术到了秦汉三国时期发展成两大类,一是具有攻防格斗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通过把攻防技击反复加工提炼而逐渐形成的套路技术。前者当时称之为角抵与手搏,角抵与手搏的技术以“打”为主体,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所以受伤的机会相当多,因此防治受伤的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伤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到了隋唐,在太医署下专门设立了按摩专科,其中按摩医者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掌管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可见当时按摩师要分管教病人练功,进行导引体疗的方法防治疾病,对跌打损伤所致的骨折脱臼也由按摩师负责正复治疗。所以当时按摩师自己也要练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代在医学制度上分为九科,疮肿兼折疡科,即外科和伤科并在一起,而金镞开放性损伤另列一科,中医学丛书《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计》中把有关跌打损伤的病治疗方都汇集在“伤折门”和“金创门”中。元代由于连年征战,产生大量战伤病人,使伤骨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医学制度上有了进一步的调整,正骨科在医学史上第一次成为独立的专科。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宋元明清许多由读书人出身的医家不重视外伤科,如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序言中说“风痈疽之疾,比他病更酷,圣人推为杂病之先。自古虽有疡医一科,及鬼遗等记,后人不能深究,于是此方沦没,转乖速途。今乡井多是下甲人专攻此科……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一见文繁,即便厌弃。”据《宋史》记载,下甲人是社会最鄙贱者,下等人。流浪江湖的工匠、卖艺人、武师都属于这一类。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对此就有描绘,民间伤科医家在给病员治伤而旁边助手拿住伤膏药预备贴患处的医疗活动的写真。日本滨田医官二宫彦所著的《中国接骨图说》序中提到“我长崎有杏荫斋先生,其人原武弁,姓吉原名元楝,字隆仙,达于所谓死活券(拳)法,今隐于方伎,以按跷为业,因其所得券(拳)法,潜心正骨多年,终得其奥妙,合缝接折,其效不可胜记也。”从此处可以看出日本的正骨手法是由低级的武官转为伤科的医家所传。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与封建社会儒医的影响,而伤外科治疗方面正如名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疡科记》所说:“疡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传接……故外科多由传授为主。”此外外治中的手术手法都需要较好的体力,服务对象又都为“下甲人”,贫苦的劳动人民,因此一般儒医不屑为,所以民间就崛起一个武术伤科或称之为技击家伤科流派。宋元时期是战争频繁的时代,这方面的医者,往往刚开始是业余或半专业的,常常是属于军阵士兵、保镖拳师的队伍中,甚至与绿林好汉也有关。正如《救伤秘旨》序中所说的“从王事,赴疆场……虽智勇之将,难保无伤,不治则死,得治则生。”所以,在任何一个武术或团体队伍中必然会有既习武艺,又兼学治伤的人应时而出现,师徒相传,形成一个学术流派,活跃在民间。除了一些典型的伤科专著,我们看一看典型的武术著作《拳经》,顾名思义,这本书应该是全部介绍拳术的,但事实上该书上册重点介绍了武术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式,下册分两卷,卷三是“拳艺卫生篇”,卷四是“拳艺录药方编”,都讲的是伤科理论和方药。其他如武术名著《国技大观》中也载有“人身穴道并治法”,“伤科秘传药方”。这些秘传的武术伤科著作都自成派系,独具一格。但技击家出身的伤科医工往往缺乏文化和医学理论知识,都属实干家而不擅长总结临床经验和不善于写作,再加上技击家本身确实存在“以为秘藏”或“据之以温利”保守思想作怪的情况,所以传世的著作大部分是手抄本或小册子之类,也有一些民间互相授受的过程中,因无适当的接班人年久而失传。

必须指出,中医药学在明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外科领域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而伤科正骨却依靠技击家之间师徒相传及这些专著的流传而依然在迅速发展。

民间武术伤科学派,有专著传世的约在明代以后,但在民间传授治伤经验,师徒相传这种形式当早于此时。武术伤科应当说是由技击家、僧道从民间师徒相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到了明清武术伤科学的流派上已颇具特色。

3.医学上的内容特别是针灸知识给伤科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但除了受到针灸医师和推拿医师重视外,其他科医生不甚重视,而武术界却因点穴术与技击的作用,十分重视穴道。所以,重视穴位作用,注意经络理论是武术伤科学术流派特点之一。正因为如此,相应的出现了根据穴位采用不同治疗方药。必须指出,武术伤科著作中的穴位名称与目前针灸学上的穴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但近代医家的著书立说及介绍临床经验时有逐步向十四经穴位靠拢的趋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武术中的穴道与针灸上的穴位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武术对穴位的重视首先起源于格斗技击,所以著书立说时考虑的穴位损伤更接近于现代的解剖位置伤害。

4.从武医人才和专著中浅窥武医关系

武术伤科学派在辨证施治,应用药物治疗时有两大特点,即既讲辨穴施治又讲辨证施治,应用的方药少而精且十分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除前述少林伤科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传人外,还有许多医武兼备之医家,或以师授,或以家传,自成一派,继承和弘扬少林伤科医疗体系,使少林伤科学派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7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我园地处享誉世界的登封。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闻名世界的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有风景秀美的中岳嵩山,还有极具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群“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和名胜风景,具有鲜明的旅游文化特色。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我们尝试通过有效整合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我们的园本课程:“天地之中――美丽登封”。

一、创设幼儿园旅游文化环境――重视潜在课程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园十分重视环境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潜在功能,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1.幼儿园大环境创设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把家乡的历史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地方特产、少林武术等文化资源,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布置于幼儿经常路过的走廊过道、文化展厅,通过师幼、亲子阅读,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随时感受登封的旅游文化底蕴。

我们还对教学楼的大厅、走廊进行了精心布置,宗旨是在内容上突显登封旅游文化特色,材料上体现登封旅游文化气息,制作上尽量优雅别致。教师们群策群力,家长、幼儿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教学楼的布置。其中一楼大厅以“少林兵器”为主题,二楼以“‘天地之中’古代建筑群”为主题,各层楼梯展示少林功夫图片,彰显了登封的文化特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班级小环境布置

班级墙饰。除了幼儿园的大环境充分体现我园的特色,各班教师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班级小环境的创设,教师和家长、幼儿一起把我们当地著名景点的图片张贴在教室内,并经常更新,形成了班级文化特色墙。如大一班的“少林功夫小子”主题墙,教师和家长把一些幼儿学习少林功夫的照片张贴到班级的墙面上,引导本班的幼儿认识、学习少林功夫。

区域环境。各班搜集“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建筑群图片,投放到美工区、建构区里,让幼儿自主操作,用画笔和积木再现历史建筑风貌。如大三班以艺术创作为主题,引导幼儿借助画笔、豆类、废旧材料等,运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创作方法,表现登封的历史建筑文化。

二、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精心研发课程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了能让孩子对登封旅游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园特意在幼儿园课程中安排了每周一节的园本活动课。为了组织实施好这一课程,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精选合适内容

首先,我园课题组经过研讨决定,我们的园本课程以登封的旅游文化为主题,命名为“天地之中――美丽登封”。登封的旅游文化涵盖面很广,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给孩子学习的,我们必须对社区资源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从教师选送的各种材料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教育意义、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作为园本课程的内容。另外,我们把收集来的有关家乡特产、历史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少林功夫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仔细梳理,从中确定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学习的具体内容。

结合《纲要》和渗透式领域课程目标要求,经过共同商议,我们确立了四个主题活动:“少林功夫”“历史古迹”“美丽嵩山”“地方特产”。小、中、大班各年级据此明确了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研讨设计活动

结合本土资源组织幼儿集体教学活动完全属于创造性劳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我们遵循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参考登封市教委编写的《美丽的家园――嵩山历史建筑群幼儿读本》,挑选了《少林小子》《大唐碑》《嵩岳寺塔》等幼儿比较熟悉、简单、易记的儿歌内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每学期开始,各教研组组长都会带领本年级教师,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资源,确定活动主题和教学活动计划。教研组成员再根据各自的教学特长,选择一个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最后,教研组成员集体进行说课、评课,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验证,进行教学反思、汇总。

三、组织丰富的活动――用心拓展课程

1.请进来、走出去,近距离感受少林功夫

为了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少林功夫的神奇和精彩,我们带幼儿走进登封的塔沟、鹅坡、小龙等武术院校,观看武术学员习武、练功;邀请武术院校的学员到我们幼儿园做老师,让孩子们跟他们面对面地学习少林功夫。马步、弓步、仆步冲拳、推掌、亮掌……一招一式,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少林功夫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武术操进校园,亲身体验少林功夫

除了设置武术课程,我们还将武术编入了幼儿园的早操。教师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在早操中融入了简单的武术动作,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在做早操时体验少林武术的魅力。

3.出校园到户外,领略嵩山风景名胜

对于幼儿来说,一次真实的体验比大人的说教更有价值。为了让幼儿能亲身感受并逐渐了解嵩山历史文化,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嵩阳书院、嵩山地质公园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组织“登嵩山步道”“我是嵩山小卫士”等亲子活动,让幼儿走近嵩山,感受嵩山的秀丽风光。同时使幼儿知道,作为登封人,为了家乡的环境更加优美,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家乡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还请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带领孩子游览登封名胜古迹,向孩子介绍这些名胜古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由来,让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家乡。

四、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家长是园本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多种形式宣传课程理念和价值,展示课程研究成果;让家长提供相关的活动材料,协助孩子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请会少林武术的家长来园当老师,亲自教孩子们学习少林武术等。家长资源的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拓展了园本课程的活动形式。

我园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的“亲子登嵩山”“亲子武术表演”“亲子摄影展”等。随着园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转变,对于幼儿园的活动,他们从原来的被动配合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参与。这增强了家园互动的有效性,使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五、实施园本课程的反思

第8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摘 要 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内涵[1]。因此,发展武术必须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为基本前提,将发展武术文化作为武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才能得到长远、快速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武术的文化氛围不浓,武术的文化价值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武术文化在当代的缺失作了浅显的透析,并就如何弘扬和发展武术文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为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当代武术 传承 文化缺失

一、武术文化释义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中生长和发展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文化的内涵。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而逐渐形成的内在的“儒”与外在的“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的有机统一[2]。武术文化体现了东方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儒学思想是中华武术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军事兵法是中华武术应敌原则的基础,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为中华武术提供了科学基础,文化艺术使中华武术丰富多彩[3]。

二、武术传承中文化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武侠文化对武术文化的误导

首先,武侠文化中对武术传承方式的误导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化。在武侠世界里的“高手”绝大多都是偶遇一位世外高人传以深厚武功,或在因机缘巧合得一副丹药之类的东西,然后功力大增成为一代高手。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勤学苦练相悖。著名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从十岁开始卖身学艺,到四十岁后才成名,这期间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大功夫,即便这样也没有哪本典籍记载杨露禅练成了如当代武侠世界宣扬的那种功夫。其次,武侠文化过分夸大武技不利于武术的传播与推广。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张和平的《天地英雄》、周星驰的《功夫》等武侠影视作品为了追求观赏效果,有意夸大武侠的武功武技,甚至于运用想象,通过电脑合成等高科技手段去达到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完成的动作,这不但丧失了武术动作的内在美,也没有展示出附着于武术身上的那种中国传统文化之美[4]。

(二)现代散打对武术文化的曲解

现代散打的规则不断地修改,技术不断地丰富,但它毕竟是有规则的竞技体育比赛。而武术包含了非常深奥的踢、打、摔、拿技法体系,武术不是竞技体育。现代散打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它简单易学,注重单招习练、组合运用,以肌肉所产生的爆发力或打击力达到制敌效果。而武术则是以内外结合,将内力贯穿于套路练习,通过腾、挪、闪、打来破坏敌人重心而实现的一招制敌的功夫。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包容,而现代散打的最高境界是狠猛。现代散打曲解了武术文化的精髓。

(三)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

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然而,近代以来“西风东渐”,西方竞技体育逐渐取代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使武术教育走向了边缘化。近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功能的弱化令人担忧,在一个全面西化的身体教育领域里“惨淡经营”。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学校武术师资严重不足、“武术操”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困惑发展之路、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单一。这导致武术的神韵、意境均无法体现,脱离了武术的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丧失了武术独自的“攻”与“防”的民族特色,忽视了武术教育存在的个性,违背了武术存在的社会价值[5]。

三、武术传承中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举国体制”的影响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在竞赛的导向作用之下,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还是课外武术训练,都带着浓厚的竞技色彩。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导致众多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体育教学,武术课更是可有可无。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主要是练习一些田径类项目,以应对升学考试中的体育加试;武术不是体育加试内容,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难有保障。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呈现多元化。同样,对于学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身体教育的角度出发,“奥林匹克”无疑更受青睐。英超、意甲、NBA、温网、法网、黄金联赛充斥着各种媒体,使无数青少年为之痴狂,成为其忠实的“fans”。然而,媒体对武术的发展近似“漠不关心”,即便是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对武术的关注也少的可怜。据调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常设栏目27个,其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只有4个,占14.8%,分别是乐、体育人间、武林大会、早安中国(内容零星)。登陆新浪、网易、搜狐等著名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除外无一例外的没有任何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板块或栏目甚至是相关新闻和报道。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青少年完全被西方体育的信息多笼罩。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基本被西方体育和跆拳道所占据,武术无可避免的被边缘化[5]。

四、结语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生存的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涵着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而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土壤中的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修身养性、育人、促进团结稳定、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6]。但当代武术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缺乏武术文化氛围,武术教育价值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再加上奥林匹克文化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所以只有把武术文化建设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牢不可破的文化边疆,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才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是湮没于西方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 魏洪刚,赵秋菊.从文化战略高度谈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6(3):6-8.

[2] 王岗,赵岷,吴永宏.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0.28(3):7-9.

[3] 陈秀英.试论中国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济宁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26(1):109-112.

[4]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佛汉内家拳属于少林派系,相传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汉土,入住少林寺,将佛法之宝传留少林寺住持,该佛法神功遂成为少林寺镇山之宝。佛法神功历代为少林武僧秘密传习。从此,佛法神功被寺内高僧定为佛汉捶,以技击、养生、内功为特色,乃寺内看家护院之拳法,被尊为“少林暗藏门”。“佛汉内家拳”简称“佛拳”,亦称“佛汉捶”。

源流口诀为:

“佛法本是佛汉捶,佛汉捶法少林传,少林传下佛汉拳,佛法本是暗藏门,暗藏佛法少人闻,大通年问留下根。绘图带到少林寺。”或是:“初祖外传防身法,流传少林墙壁纳,千古妙术遗千古,佛汉暗藏佛汉家。”

少林佛汉拳为明末清初(清雍正十三年),少林寺因天地会反清复明之故遭焚,而少林寺南院武僧普净大师(俗名徐修文),流落至山东省东明县码头乡(原河南省长垣县杜家集)时,在此传授少林功夫。相传,普净大师为少林寺南院(罗汉堂)之护寺武僧,身怀绝技,故其所传以功夫见长。佛汉神拳之特点是以擒拿对打为练,以技击搏斗为用,以桩功、坐功、卧功为养,以软硬功及内功为修,此乃佛汉内家拳与少林拳及其它拳派的不同之处。

公元1860年左右,河南开封府(按古规今)贾楼人贾云露(名长志,字平西,法号光明)系少林俗家弟子,从师于少林和尚徐修文(法号普净)长老,并奉徐修文为佛汉拳第一代,同时遵其所嘱从徐修文所定之辈次,沿传至今。

贾公练成神功后遵师命辞刹,独闯江湖,曾任清军征西先锋官,凯旋归朝后又佐邱师南伐,累建功绩,被咸丰帝封为督尉,因无心于仕,遂辞官归故里,年过花甲,告老还乡,云游天下,来到河北大名府(现河北大名县龙王庙一带)。当地原本就武术风较盛,贾公来到后因拳艺精湛,内功深厚,在以武会友中,当地拳师无不败北,又多拜其为师改习佛汉内家拳。贾公门下弟子千人之多,登堂入室者不下百人。据前辈口述碑文记载,贾公教授入室弟子有42人,其中,高足有宋金榜、张金荣、何金成、赵金山、曹思温、刘常春、李丰海等人,后逐渐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晋冀鲁豫四省较多。贾公以从师少林而成其艺,以辞官云游而成拳业,其几十年四方寻访探胜,以其深厚的武学渊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广泛的武术交流,长期的教拳活动,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佛汉后人,使源于少林一门的优秀拳种植根于大名的沃土之中。

据河北大名东关碑文记载,佛汉内家拳流传世俗有一百四十余年。首传人贾云露,世居河北长垣县贾庄,幼喜击剑,酷爱武术,后求师访艺于少林寺,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门外。为求少林真功,他就跪在门外不起,日复一日,半月有余,寺僧念其诚意,应允教授,以励其志。后由普净大师亲授多年,尽得其佛汉真谛,至此师命辞刹,下山云访,并为传系人排了二十个字,即“内、初、山、寺、团、同、胜、国、少、年、用、者、思、礼、多、君、猷、民、周、安”来分辈次,贾为“初”字。贾公离寺后,在河北大名一带传张金荣等人(为山字辈)。后来,仅张金荣一人就授徒两千之众。从此佛汉拳就广为流传。

佛汉内家拳以擒拿、跌打、抗打、近身短打见长;以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的理论为指导;以道家、佛家、阴阳学论为养生;以人体三节、四肢、五行、六合、七星、八法、九宫为依据;以站练、坐修、卧养为功能;以动静、内外、刚柔、自然为特点;以单练散手、功法、对练套路为形式;以身心强壮、内外抗打、实战求真为宗旨;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四大特点。佛汉内家拳讲究养炼结合,炼用统一,达到身性双修,以无法变有法,以不变应万变,全身内外运用协调一致,精气神高度统一,随心所欲,意到法到,周身一家,混元一体,才能为佛汉高层次武学。

修炼与传承

佛汉内家拳自贾公传授时并没有大小架之分,仅是后人在演练中的悟性附生而已。

佛汉内家拳以养生、功法、技击三部分组成。佛汉拳以九宫身势、三七自然步为基本步型运用;以九宫、中马、卧宫、四六虚步为练习步型;以疾步、跃步、跳步等为基本步法;以三十六种腿法和七十二种手法为佛汉技击方法;以结构严谨、动作连贯、刚柔相济、步活身柔的二十四路对打,以及踢打摔拿闪点滚抓等各种技法的对练为形式;以人体为依据,以拳法变化为技击,以自由搏击为实战宗旨;以软硬内功及二十四种功法为周身抗击打:以传统十二式阴阳调整、动静放松;以内外双修,养、练、用的统一为养生;以上中下各三十六组而组成一百零八式,以一式跟三打,以一打有三破,边打边破,变化甚多的佛汉神拳为特点;以佛汉内家拳七、二、三、八、四、九。兼通并结合十二、二十四、一百零八式的神功为修为,从而可以达到全面锻炼及合理的运用。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