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教学实施能力精选(九篇)

教学实施能力

第1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新课程相比传统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改变,比如从仅有的启发式教学,到今天的合作探究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等等;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建构、团队合作、课外研究性学习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我们知道,以上这些大多是在公开课、展示课或者是对外交流时展现的,平时呢?笔者觉得,课程实施不仅仅在于作秀,更要注重基本的常态课,只有在常态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做好新课程要求的――教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事,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得到成长,这些成长更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上。

笔者常常出去参加交流活动、听公开课,自己也上很多公开课,但是真正能体现课程实施能力的课与教学是少之又少,说是“研究性学习”,其实不过是“给几个问题回答”;说是“合作探究”,其实不过是“乱哄哄瞎讨论”等等,所以高中数学如何在课程实施上有较好的实践,需要教师好好的反思。

2.教学的实践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诸如数学方面的知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是解决问题中培养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第三层次:高中数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回顾我们的教学,笔者发现我们的课堂除了较为注重第一层次的能力之外,对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上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教师对新课程具体表象的理解――就是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那种“一个定义、三个注意”模式的概念课需要改革,专题知识题型记忆的习题课也需要改革!如何真正融入新课程理念而具体实施?笔者认为:

(1)教学内容不宜多,要符合任教学生实际,即“因材施教”;

(2)选择内容要合适,不是每个高中数学知识点均适合新课程理念要求进行探究或自主学习;

(3)探究方式多样化,方式可以是合作、思考,亦或课后小论文等,不是一定要“热热闹闹”的表象;

(4)教师必须要引导,现阶段凭借纯粹学生自主讨论是不现实的,不过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

(5)层次能力要培养,对课程中能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内容,注意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

案例 递推数列的通项求法(苏教版必修5《数列》专题)

在教学递推数列的课堂上,笔者展示了一道高考数列题:(2012年江苏启东高三模拟题)

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1,Sn+1=4an+2。

(1)设bn=an+1-2an,问数列{bn}是等比数列吗?请说明理由;

(2){an}通项公式能否求出?并介绍求出本题的思想方法。

简解:(1){bn}是首项b1=3,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略)

(2)运用整体思想,由(1)可得bn=an+1-2an=3・2n-1,……(*)

■-■=■, 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n-1)■=■n-■, an=(3n-1)・2n-2。

根据题中提示,学生很快解决了本题,用到了数学知识中整体解决问题的思想。

笔者请同学们尝试改变问题中(*)式的右边,进行学生三个层次,即数学知识运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如下表:

这是笔者曾经与学生一起研究的形如an+1=pan+f(n)数列通项问题,通过这样的课程研究,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数列通项的知识结构的理解,而且通过这样的课程提升了学生对数列通项这样重要知识点的三维能力要求,将其不仅从数学知识能力上进行了提高,而且从问题的演变中进行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这是较为符合新课程实施要求的教学。关于本类问题的研究,笔者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小论文形式的结论总结,限于篇幅,不赘述。

3.实施的反思

据教育部最新的指导意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对上一轮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加以改善,所以某些省市(比如上海、浙江等)已经开展又一轮的教材和课程改革。

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对教材的处理是更细致、更基本层面的,因此教师本身也要对自身教学进行课程实施能力的反思,笔者把这种反思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新旧教材知识删减

比如教学中笔者发现三垂线等陈旧知识早就删减了,但是教比不教学生掌握得好,解题速度快、命中率高,教师怎么办?不讲极限,直接通过变化率介绍导数,是不是数学教学过于形式化?笔者的意见是,该要的还是需要,不能说删就删,教学最终是为学生服务,讲求解决问题的速率和正确率,要以考试大纲和高考命题为基准。

(2)双基教学与时俱进

曾经我们赖以打基本功的双基教学,现在有点落伍了,那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来看待双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将双基改成了四基,这是一种改革,那么在教师身上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用张奠宙教授的话说:“不要在岩石上修茅房,也不要在泥巴地里建高楼!”

(3)修订本校校本作业

据不完全统计,诸如江苏启东中学、湖北黄冈中学、北京四中等全国名校,均有适合自己的校本作业。但是像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没有抓住机遇编写,而市面上相应的教辅资料又不适合本校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来临之际,编写较好的校本作业是当务之急。

(4)数学教学专业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觉得忙忙碌碌了几年,在这几年中,的的确确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诸如:说课、微课、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合作讨论等等这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反思后,笔者觉得这些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对学生教学板块,我们其实一直比较忽视,试想:公开课重视情境、重视教学参与,有多少教师是从学生的心理机制上去考虑问题?因为学生是白纸,出现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所以这方面很值得教师反思。

第2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一、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开放教学环境,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愉悦、宽松、自由和平等,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气氛的调节者,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应以权威自居,而应“平视”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其次要树立民主的教学作风,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尊重每一名学生,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尝试、合作交流;最后要发扬表扬激励的功能,善于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独特见解,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二、开放思维方式,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开放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不确定“唯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时,教师结合神州七号卫星的发射创设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在精确计算前,先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方法。接着让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限定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想到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有的用口算,有的用表格算,还有的用竖式计算……这时,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加以点拨“这些算法算理一样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提倡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开放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一、要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照某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它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多样性相悖。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克服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下结论或向学生做过深的提示,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具有敏锐的变通能力,克服学生孤立思考的习惯和单一定势的影响,既对同一事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内涵,要提出需要多向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的独创想法,促使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独特的见解,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关于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可以从水土流失的含义、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区分布规律、标本兼治的措施等方面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点燃学生心中创造的火花,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巧设问题情境

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的情境中,使问题含而不露,称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通常由解决问题引起,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地理知识本身出发,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思维。

1、教师要精心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要精心创设一系列由浅到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使学生沿着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求得在探求方面、思维深度诸方面的突破。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思维提供一把钥匙。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地理事物现象,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讲“北美气候”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唯独相当,并且都西邻大洋,欧洲西部的其后表现出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以大陆性气候为主,为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纬度、地形、地势、洋流及季风等角度广泛思考,深入分析,对照比较得出确切答案。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但学会了思维方法,而且给了我们一把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钥匙。

2、教师要精心创设发散问题情境。教学中不应单纯要求学生记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还应有意识的引导、帮助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探幽索隐,找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创设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沿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供更多有价值问题。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从整体出发,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将传播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同步进行。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讲“中国地形”时,首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学生在这一结论的指导下全面了解不同阶梯地形地貌,这样由整体性切入,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要注重实践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求得一定的创新,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让学生自制地球仪,掩饰地球的运动,分析昼夜的形成和季节的更替。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实践探索性内容,教师可结合这些教学内容,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小报告。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第4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1.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水份。学生的发展也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气氛中进行。教师要努力地创造这种环境和气气氛。首先,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语文课,即让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其次,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健康、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松愉快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的思维中发展思维,才能有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真正的主体性教学。

2.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的手段,但问题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发现,其效果是不一样的。读书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答。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提出发现并提出问题比老师自己设计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等待教师的传授、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学习的潜力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

3.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授人于鱼只供一饭之用,授人于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说,老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就学习方法上说,学法指导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张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等。就内容来说,怎样预习、怎样识字、怎样解词、怎样概括段意、梨概括中心思想,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的学习方法。不论哪个方面,都应交给学生去实践,然后深化练习,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于具体的教材,教师要授予学生“抓住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情感”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学生通过联想,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4. 培养创新意识,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是的教学目标所在,也是实施主体性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创新,是语文训练过程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主题,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创新意识有其充分的空间。“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思维一但被激活,其创新意识就会在自觉地学习中不断的提高,不断地完善。

5. 广种捕收,拓展学生的视野 “地上本没有路,只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提高学生的提高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的书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读书一方面要了解别人的看法,另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大脑来加工,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天下一定的辅导,帮助学生如何选择读物,如何拟定学习计划等等,哪些地方需要精读,哪些地方需要略读,怎样做好读书笔记,都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一定的指导。学生一但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老师就可以放手地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读物,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阅历加深,而且对学生的将来都有所帮助,实现终身学习的技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同的读书,不同的收获。只要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收获,认识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点燃。

第5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再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于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第6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研究型教学 实施意义 实施途径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创造型的综合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高等教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当然也应该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应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良好途径。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讨论研究、材料搜集、归纳总结等,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

二、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意义

首先,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强,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英语综合能力不强。研究型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合作、讨论、归纳与展示,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实际相结合,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听、说、读、写、译的英语综合技能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研究型教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当今世界各国高校的教学改革都在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展开。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适应时代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本质,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再次,英语研究型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着眼于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相应的欠缺。在研究型学习中,学生拓展了知识背景、兴趣背景,思维得到了锻炼,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处在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精神、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途径

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指将研究性理念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有多种实践途径,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英语辩论会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主题或社会热点设计辩论题目,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辩论活动的步骤大致是:教师介绍辩题的背景和主旨,并提供一些关键词的英语词汇;学生在各自组内进行充分讨论;接着正方和反方各自向对方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开始自由讨论,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驳对方的立场;随后,各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呈辞,概括要点,重申自己的立场;最后,教师或学生主持人对两种观点进行总结,对双方的辩论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以上的步骤作适当安排和调整。比如文章主题是“环境保护”,提到了温室效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中国是否应该发展私家车”;如文章主题是“克隆技术”,可以选择论题“是否支持发展克隆技术”;如美国微软公司最近实施“黑屏”反盗版运动,可以让学生辩论“是否支持微软公司的黑屏反盗版运动”。

通过辩论,学生锻炼了思维,操练了英语口语,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呈现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问题。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案例掌握有效的获得知识的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概念。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起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案例教学法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此外,这一教学法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掌握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在设计案例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设计案例时要考虑现实性,即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识;其次,设计的案例最好来自实际环境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再者,设计的案例要考虑未来性,即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指导意义。

比如教师谈到跨文化交际时,可以展示一些跨文化交际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就英语成功学习者和不成功学习者的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

3.社会调查

大学英语课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设计调查任务,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后用英语撰写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汇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设计调查任务时同样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调查校园和校园周围存在哪些不环保和不文明的现象并提出整改建议,或是调查日常生活中路牌、产品说明等存在英文翻译错误的地方并提出建议的译文。

调查活动对学生有深远的意义。首先,能锻炼学生英语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亲历社会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再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督促学生深入了解自然与社会相关问题,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4.论文写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论题让学生分组撰写英语论文。论题可以是课文的主题,也可以是与英语学习、英语知识相关的话题,如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撰写英语论文的第一个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了阅读、讨论和写作,操练了英语各项技能。

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调查、作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第三个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结语

通过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英语学习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活动中运用语言,通过探究不断发现和归纳语言规则,锻炼了英语综合技能。其次,研究型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积极应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涉及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深入了解自然与社会相关问题,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所以,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很有益也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一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师 文化教学 能力素质

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决定了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互依从、密不可分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学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看待事物、认知世界,以及如何运用语言反映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同时具备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入学水平低下是实施英语教学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而又严峻的现实。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把基础知识的讲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文化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小。出现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水平限制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制约:一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未对文化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做出明确定义,教师仅仅根据个人喜好,只将文化教学作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辅助手段作简单介绍,点到为止。二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重语言、轻实践,缺乏把知识、行为和意义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环节。三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传统教学思路还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教学还在延续。现在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这些影响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二、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

我国语言学家邓炎昌、刘润清教授指出:“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学习文化;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实施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根据英语教学界的研究和笔者多年英语教学的经验,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能力素质要求:一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扣”的能力。文化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语言教学实际,紧扣教材,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中要有选择,培养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能力。二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度”的能力。教师应对所讲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自身语言水平的高低,理解接受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所讲内容的了解程度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课文的讲解、技能的操练等语言教学上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确保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兼容、互补。三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取舍”的能力。客观公正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吸取有益文化精华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文化学习要求。教师应明确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都取自外文原著,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者都是站在自己或本民族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或本民族的价值观为出发点,有些观点难免有些偏执。因此,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辩证的原则,培养有取有舍的能力,在建立文化定型时,避免绝对化,并要从多方面了解目的语文化,有条件的应多接触对同一文化的不同研究文献,克服偏见,在基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交流。

三、培养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相关措施分析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并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处处留心皆学问。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有很多的方式方法,笔者以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文化视野面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第一,英语教师应重点了解希腊神话和《圣经》。北京大学陶洁教授把希腊神话和《圣经》称作“西方文化源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希腊神话和《圣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学习英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要重点了解英美两国的社会历史、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历史、传统和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和积淀,所以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重点。第三,要懂得相应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广泛的阅读学习中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第四,要将习语学习作为提高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关键点。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鲜明的文化色彩,把习语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学习习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为英语教师创造良好的文化感悟环境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2001)就曾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作为英语教师就应当超越语言范畴,更多地介入文化领域,但长期的国内生活,真正的目的语文化环境很少,常常容易对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混淆或不是十分清晰,这就要求英语教育界为英语教师多提供一些参观访问、出国交流的机会,让英语教师有意识地了解其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思维文化、体态文化等文化内涵。通过直观的情景、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三)要在合作教学和交流互动中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学具体环境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文化修养固然很重要,但灵活适当的方式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是不容忽视的辅助手段,因为,每个教师在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理解得也不一定全面。在教学设计的策略上,应考虑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参与教学,在探讨与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另外,学校可定期开办各国文化讲座或文化节,邀请研究不同文化的专家教授发表他们在文化领域的见解,鼓励教师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讲座等形式。同时还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参与教学交流讨论,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要建立并合理利用英语文化素材数据库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题材,并对涉及文化的素材进行分类,可以按各种文化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对某些文化素材进行注解,合作建立一个便于以后检索且可以资源共享的文化素材数据库,存储在教师的电脑或者笔记中。教师们合理利用并不断丰富完善文化素材数据库,这样对于文化教学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言与文化作为一种互为媒体的关系,两个环节均不可忽视。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深入关注,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将拥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第8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关系到一般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还关系到音乐本身特征的审美能力。例如:歌唱或聆听同一段音乐时,音高感、节奏感,以及对和声、音色的感知能力等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对旋律的音高、和声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有的同学对音乐中的节奏比较敏感;有的同学对音色及强弱变化的感知比较敏锐。音乐技能包括了歌唱能力、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创作、音乐鉴赏能力及表演能力等。学生音乐能力的个体差异与他们在音乐技能方面的优势是有很大关系的。例如:有些同学天生嗓音条件好,歌唱能力就强些;有些同学嗓音条件不好,但在参与歌表演或舞蹈创编活动的时候比其他同学表现突出;有些同学从小学习过乐器,看谱和视唱能力比较强。

承认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差异,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进行集体性的音乐教学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认识学生音乐能力差异,合理实施音乐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多层次、区分度较大的教学目标,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在音乐教学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综合性的,而且应具体考虑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老师要清楚地知道每个教学环节,学生至少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有多大的潜能可以开发,还能获得哪些发展。例如,在进行一年级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节奏的教学时,最低的发展目标可以定为:学生初步感受XX(跑跑) 和X(走)的节奏,能准确跟读或模仿__ 、x 节奏。在此基础上,再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制定目标,如:有些同学必须做到能自己读出__ 、x 组成不同的节奏;有能力进行创编的同学必须能按节奏创编歌词;动作协调性较好的同学要能够用拍手拍腿、走步的方式来体验节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具体的、灵活的,即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能使学生中存在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音乐活动的设计应包括学生共同完成的集体性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以及与学生合作完成的活动等。集体性活动如合唱、合奏、整齐的律动、统一的歌表演等,这些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能满足最低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包括个别提问、独立创编、请个别同学歌唱或表演等,这是面向个体的活动,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与别人合作完成的活动如合作表演、分组讨论、小组创编等,这些活动有所分工,也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各得其所。

第9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

一、要注重将新课程理念深入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日常教学环节中。

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这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才能够更加主动地研究新教材,探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能使得教学研究真正地运用于课堂实际教学。同时,也会不断地用爱心研究学生,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从而会注重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将自己主动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促进者,并增强自己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共同达成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于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还要做到重视特长、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领导要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将新课程政策的宣传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等方面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评估,建立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科学性评价等都纳入考评的重要项目,并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不断激发教师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二、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逐步树立起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信息化支持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新课程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开展,根据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在设备层面上对新课程实施给予大力支持,现在我们西部农村学校均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接收及光盘播放系统,但要使这些设备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对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广大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的信息管理员要维护并利用好这些设备,及时接收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对广大基层教师加强先进理念、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对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进一步加大新课程理念下对农村地区教师的有效培训,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校本培训是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非常有用的一种培训形式,对各学校来说,校本培训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促进。鼓励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抓住国家教育政策向西部农村倾斜的大好时机,争取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机遇,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逐步改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激励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制订一个规划良好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有效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四、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渗透评价与反思意识。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光是成功的课例,失败的课例也要反思。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与反应等,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自我追问过,"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善于运用研究小组和同事指导、他人帮助等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评价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正确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五、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应得到适当的心理调节,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是否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关键所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思想障碍,觉得压力大、任务重,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学校应该帮助这些精神压力大、教育教学成绩不能提高的教师多做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自身心里素质,使他们能够顺应改革的潮流,提高自信心,集中精力投身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便保持更好的精力进行教学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