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教学课程设计全文(5篇)

教学课程设计

第1篇: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学;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园林生态

《园林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人和生态学联系到一起,探寻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是园林专业的主要学科,由于我国园林生态学开展较晚,受到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与《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实际情况不符,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园林生态学》这门学科开设的意义和价值。

1《园林生态学》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任务和内容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中,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才可以理解和记忆《园林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园林教学中,需分析园林生态环境,需要学生走进城市公园、城市森林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掌握生态理论和生态仪器使用方法,并通过实践,撰写调查分析报告,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1.2《园林生态学》教学的不足

1.2.1教学方式简单。城市的人居环境是现阶段园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当下在高校《园林生态学》教学中,未能及时跟进园林行业发展和研究方向,使教学内容稍显滞后,致使园林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而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稍显不足。另外,《园林生态学》教学枯燥、繁琐,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像“空气负离子浓度测定”试验教学中,教师注重试验过程、试验原理、试验操作等理论方面的讲解,或边讲解、边演示测定仪器的操作方法,没有引入新颖案例,或是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及想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的引导,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意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2.2教学实践性不够。《园林生态学》是一门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试验,以学习理论知识课程。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角色没有发生转变,教师还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中,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不适用于现阶段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意识,缺乏积极科学探索精神。另外,在《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中,是基于教学大纲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设计实践案例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缺少创新意识,也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在《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而教师作为课程的辅导者,最终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也将由学生呈现。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明确《园林生态学》教学目标,对教学各项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出完善的教学内容。将课程设计分为4个环节,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反馈与评价、教学手段,对这4个环节进行系统性、连续性设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并在接受课程反馈和评价后,及时调整、优化课程设计,以完善课程设计细节。

2.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中需要考虑以下内容:课程的内容、学生个性特征、课程背景、授课教师等,并明确《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学分:2学分,讲课学时:36学时,课程为园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园林生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包含园林学和生态学,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需学生掌握园林植物与光、水、温度、空气之间关系,学习和了解植物种群、植物群落、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使学生可运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2.2课程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让教师和学生明确开展课程的目的,为制定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方向,以选择正确的互动方式,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内容:教学结束后应取得的教学成果;课程的主要思想;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将获得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思想上发生变化等。在课程目标中,着重体现出课程思政目标,以保证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因此,以《园林生态学》第四章,水与园林植物为例,课程的目标:一是了解陆地上水分分布;二是熟知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和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三是保护水资源,将节约用水思想传递给学生,践行节水型社会理念。

2.3反馈评价

2.3.1形成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中的不足,并获悉学生学习成效和思想变化,评价方式不是通过考试成绩,而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随时使用提问、布置任务等方式,获取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教师将获得持续性教学反馈,并依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本次课程中,教师获取评价方法如下:第一,开展小组教学,教师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园林,分析水对园林植物的作用,由小组共同探讨、查找资料,形成讨论结果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可讲述水维持生物细胞活动,或水是良好的溶剂等。展示结束后,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展示小组在获得其他小组和教师评价后,改进自己的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师需记录各个小组和学生表现情况,将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第二,扩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可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查找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并利用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分享课后学习成果,讲解学习心得体会,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生态学,并认识到生态学对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3.2结论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一般使用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想变化进行一次综合性检验,以确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比如,教师可选择一个城市园林,让学生走进园林,对园林的植物和生态环境状况作一个整体评估报告,并将该报告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从而评估学生整个课程学习情况。

2.4教学手段

2.4.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索科学知识。教师可使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用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寻找问题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让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共同探寻问题答案。学生可通过查阅文件资料、网络查找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达成一致。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开拓学生思维,使其能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4.2问题教学法。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鼓励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搜寻资料,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可明显改善学生的记忆和学习效果。比如,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要求学生登录平台,并在平台中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获悉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将问题划分成4个类型:(1)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一般用于课程开始之前,问题要简短、简单,并且要体现出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上节课程掌握情况,并与本次课程有一定的衔接。(2)复习性问题:帮助学生复习以往所学,强调学习的重点内容。(3)升级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有难度的术语、概念、公式等知识,提升学生学习高度,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化。(4)征求建议类问题: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征求学生建议,由学生自主思考,畅所欲言表达出自身想法和立场,并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和客观性,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提升自身理解和思想层次。

3结语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为了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产生课程的协同效应。《园林生态学》从教学内容上看,好像与思政教学没有关联,而教师要找到教学内容上的切入点,将思政课程完美的融入,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说服力,以园林知识作为载体,将思政理论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政内容在学生思想上的深化,并持久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匡丽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13):63-64+67.

[2]黄玉杰,孙耀清,刘道纯.基于课程思政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园艺,2020(07).

第2篇: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3D;探讨

一引言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需经历自动化、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四个阶段,中国产业的发展从过去的低端“仿造”向中高端“自主研发”方向迈进。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演讲中指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是发展的必然,中国正面对产业链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产业链低端向成本更低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1]。而我国想脱离这种困境,从“中国是世界工厂”变成“世界是中国工厂”,有必要对我国高等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调整。特别是对于工科院校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类、近机类、准机类等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2-4],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存在培养目标滞后企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教学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厌学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具备“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服务意识,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一)机械设计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对机类/近机类主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明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在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了使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与本专业工作岗位进行“零”距离对接,培养符合不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对专业或专业群的支持服务功能,在区分共性、个性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对不同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特色,甚至针对性的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二)推行因“专业”嵌入3D软件

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和培养机构采用3D模式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与实验研究。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舒宏等[5]提出在制图课程中融入形体、零件三维建模,部件的装配与驱动关系,直观地理解零件的形状、配合、部件的工作原理等。2015年塔里木大学的李勇等[6]将机械制图、三维实体设计、机械设计、加工制造四门课程的内容运用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有机的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且在该模式下教学效果突出。2018年王鑫等[7]借助Inventor软件设计机构和零件,完成三维建模并输出二维工程图,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训的兴趣,同时改善了教学效果。在研究大量国内3D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取得的成果,均得出一个结论:教学效果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种教学方法实现了机械结构设计构思的三维性与设计表达三维性的统一,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三维构思、二维表达之间的割裂,可大大提高机械设计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和工程综合分析能力。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恰恰就是一个三维想像、构思的过程,最原始的、不够清晰的设计结果即是头脑中的三维雏形。学生对于设计的恐惧就是不知如何在图纸上用二维图表达头脑中的三维雏形,也就是说学生在二维表达上是短板,学生设计的难点恰恰在于头脑里有物,无法准确表达出此物。有了3D软件,利用它快速将头脑中的三维构思表达出来,并借助于3D软件能够快速实现三维到二维工程图的转换,这种设计方法对学生(设计者)来说就变得简单易行、得心应手了。因此,在认真分析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职场要求与本课程设计待用3D软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课程设计教学既能满足机类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又能兼顾近机类专业和行业的不同实际需要,使各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按“需”所“取”3D软件,实现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不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而且丰富了课程内容,加深所学知识,同时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机械人。

(三)探索建设一支“多面手”的教学团队

要较好地推行3D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以学致用岗位技能的目的,必须要有一支精通各专业、行业3D设计软件的“多面手”教师队伍。“多面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充分了解企业职员的操作技能,更要要求教师对3D技能及三维变二维过程熟练掌握。新时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师不仅要机械设计领域水平高,而且要对所授学生对应的专业要相当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具备专业目标岗位的操作技能,熟知该专业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水平的要求。充分调研各专业、各行业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应用需求,是本课程实现育人模式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应通过充分调研各专业、各行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师资,努力探索培养“多面手”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四)因进度教学、避免抄袭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从任务到结构设计,从强度计算到尺规绘图,真可谓是汗水与耗时齐飞,模仿共抄袭一色,其问题重点在于教师的“懒”与学生“勤”,所谓教师的“懒”指任务布置下去后,不及时检查或辅导,而学生又是第一次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导致心里没底,于是出现了学生的“勤”,“勤”指学生会不厌其烦的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现代手段查找可参考的材料,甚至找到一模一样的材料直接来用。若要杜绝这种现象,可从教学进度的安排入手,按时按量的进行教学辅导与检查,特别是三维及二维设计,这个过程水平再高的学生也需要时间来做,因此,可按课程设计步骤为主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易用,够用”为宗旨,按计算进度及结果一天一检查、三天一辅导的来安排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有疑可解,有问可答,而且能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更能有质有量的完成课程设计。

三总结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设计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第一次独立进行的工程设计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点,形成科学的设计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及毕业后对专业工作的适应性,因此它在专业培养目标框架下的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院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固化,造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企业严重脱节,因此需要重构适合我国改革发展核心需求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方案,积极探索创新式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探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代化教学方法。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发展,一要紧跟企业、行业发展方向,强化理论与实际、实际与理论间的联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要完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加强嵌入现代化行业软件应用的教学比重,构建新模式,优化实践教学,重视教与学反转换位认识,促进创新教学。三要教师做到“与时俱进”的多面手,教材更新及时,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四要有意识的锻炼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多看多想”加强加大相关文献的阅读、市场的调研,定期撰写相关论文或总结性的报告。

参考文献

[2]刘磊,刘爱辉.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39):222-223,235.

[3]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等.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3篇: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讨

1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及探讨

1.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制药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工程制图、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制药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先期课程《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中讲解。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主要集中讲解设计要求,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和答疑。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说明书及图纸完成成绩的评定。

1.2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及内容要求

由于课程设计人数多,同时为避免抄袭及借鉴,题目不能雷同。因此题目数量要求较大。为满足要求,需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题目的选择。我们对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有来自经典、成熟的制药产品,产品形式上可以是合成药物、中药或者部分的生物制药产品等,如阿司匹林原料的合成、阿司匹林制剂车间设计。也有些题目是从教材、文献资料或其他兄弟院校等已有的题目中选择,还有些题目选自指导老师自身课题或与工业企业合作的项目等。从而在数量上满足题目不雷同的要求。制药工程设计完整的内容包括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和热量衡算、设备的选型、车间布置、厂房设计及公用工程设计等。由于课程设计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有相当部分同学在毕业环节会选择毕业设计,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上没有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设计项目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重点设计。如工艺流程、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布置等某些过程,将这些过程更详细、更深入的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要求根据设计内容撰写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具体要求书写规范、论证准确、逻辑合理、计算完整清晰、符合课程规范。同时要求根据设计内容绘制相应的设计图纸,如工艺流程设计绘制带控制点流程图(PID图),车间布置绘制车间平(立)面布置图等。

1.3指导教师的指导原则及过程管理

课程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基本的指导原则是:①采用启发式指导及答疑。课程设计内容繁多、题目各异,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不尽相同,更适合启发式教学方式;②培养工程思维。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是与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最好的平台;③注重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工程设计、分析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计也是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最好体现,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集中授课,学生分散进行。同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措施。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一对一的指导及答疑,并定期检查设计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答疑情况和检查结果及时给出平时成绩,同时通过答疑和检查还可以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直至最后完成,使课程设计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1.4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平时成绩根据指导答疑情况、设计中期检查情况及大作业给定成绩,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按课程规范给定成绩,三部分综合权重后给定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

2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题目较陈旧,形式较单一,易产生抄袭现象

虽然课程设计题目的来源形式较多,但在题目的选择上,目前传统的题目和借鉴其他院校的题目总的来说占比最多,而来源于生产前沿及教师科研项目的题目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部分课程设计题目比较陈旧,不能与实际生产相切合,甚至个别题目可能延续几届学生来使用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借鉴前几届学生的拷贝件,或通过高度发达的网络资源,找到相似甚至一致的题目,直接进行简单的修改。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不断的拓展和更新,让设计题目更契合当前的生产实际,还能避免和减少抄袭现象。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继续改进:①扩大与制药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企业是制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线,对制药产品的生产、市场需求等更加了解,通过企业途径直接获得相关题目的信息是拓展和更新题目最理想的方式;②增加老师自身科研课题及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相关题目数量的比重,老师科研项目往往比较前沿,学生可在课程设计同时了解制药的前沿方向;③可参考制药工程设计大赛题目,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是目前制药工程设计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制药工程设计类比赛。比赛我国大赛题目都是专家甄选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也是很好的设计题目的来源。

2.2指导及过程管理不到位

由于场地因素,学生查阅文献、绘制图纸等的限制,课程设计过程学生分散进行,指导老师数量偏少,同时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做到全程一对一的指导和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一方面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进行指导和答疑,如能力较差和主动性不高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增加答疑和辅导的力度。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之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对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始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课程设计。

2.3团队协作程度不够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课程设计正是实现该能力培养最好的载体。几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具有不同能力的同学协调工作,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小组中真正进行课程设计工作或者设计的主要内容的只有部分同学完成,少数同学在小组中滥竽充数,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团队协作又能避免类似情况还需进一步探讨。

2.4成绩评价方式可进一步改进

课程设计成绩评价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对于说明书和图纸指导老师在评阅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逐项核检,可能有时不会发现学生的拷贝或者借鉴的情况,很难完全保证成绩的公平性。为此可以对成绩的评价方式做一定的改进,如增加大作业,增加过程的考核等。同时,我校在课程设计环节还没有实行答辩,今后可以采用答辩方式,可以使学生不敢拷贝或借鉴,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及成绩的公平性。

3结语

作为工科背景下重要的实践课程体系之一,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都需要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好,并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就业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2]王沛,平,徐晶,等.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810-811.

[3]张珩.制药工程工艺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姚文兵.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

第4篇: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设计;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实现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适应产业需要转向满足产业需要和引领未来发展并重建设“新工科”。无论“卓越计划”还是“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造就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强的高素养工程技术人才[1]。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的工程能力和理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本文以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2]和PBL教学方法[3]提出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良好实践效果。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涉及材料、机械、信息及控制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加工过程中材料的结构、性能演变及其控制,这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设计应更贴近生产,满足社会实际需求[4]。因此课程设计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更要传授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做中学,提高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当前,该专业课程设计存在一些问题。(1)命题是课程设计的起点,立题不当,影响整个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和创新性。目前,教师设置的命题过于陈旧,和生产实践脱节,设计内容缺乏创新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题目较少,较为单一,且多人一题,易造成学生相互抄袭。命题具有偏材料研究的趋势,题目偏难。选题不当时有发生,而且原因各异。(2)时间地点不合适。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末,且周期多为2周。这段时间学生忙于毕业去向,不能认真对待,精力常有限。另外课程设计一般在校内进行,学生对设计对象具体情况欠缺了解,缺乏感性认识,规范性、创新性难以得到把握。(3)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完成和深度的把握至关重要。然而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人数往往偏少,生师比超过20,很难在短时间做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青年教师一般学历高、理论深厚、创新意识较强,但往往没有企业经历,鼓励学生进行工艺方案的优化时缺乏生产的足够了解。

三、基于PBL和CDIO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构建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经四川省教育厅和学校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分析总结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CDIO教育理念及问题导向(PBL)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了新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一)课程设计准备及命题设计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企业的综合分析,选择在与焊接专业关系密切、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的某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基地。将课程设计作为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课程,直接设置为焊接工程设计,教学场地以企业为主、由学校和企业老师联合指导。设计时间也从2周延长至3周。为了达成课程设计目标,学生先期经历《焊接岗位实践》和《焊接工程师岗位实践》实践,然后焊接工程设计命题以锅炉系统关键部件—集箱和汽包结构与焊接工艺设计为作为命题,进行结构设计、选材、加工流程以及焊接工艺的关键参数论证制定,最终按照规范完成相应文档的编写。

(二)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在焊接工程设计管理上,采用CDIO教育理念和问题导向教学方法。CDIO理念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之间有机联系,实践中以集箱或汽包的制造周期为载体,依据锅炉行业和国家标准,系统完成从对集箱或汽包设计要求的理解和思考、到结构的设计与强度校核、材料选择、焊接工艺规范的论证制定、检验等。集箱或汽包结构复杂,一个学生难以在3周时间完成全部任务,为避免学生的工作量过大、轻重不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侧重一个方面的问题。实际管理中学生3—4人为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部分学生侧重结构设计,部分学生侧重焊接工艺设计,最后小组通过有机联系,获得相对成熟设计方案。焊接工程设计设置了针对性问题。从设计思路上提出了集箱或汽包的总体设计要求、载荷类型及应力的准确计算、所选材料性能、拟采用的焊接方法、现有和拟采用的生产设备、准确简明的表达方法、焊接成本、质量检验等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坡口如何选择、对接焊缝的余高不能过多等具体问题。要求学生从选题、计划、交流、资源搜寻、决策能力、经济分析、表达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软能力”。总之,把学生置于复杂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形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成绩考核

成绩的考核方法采取校内与企业考核结合、个人与小组考核结合方式进行。个人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纪律、学习态度、图纸质量、焊接工艺卡质量、说明书规范及个人答辩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在校内进行;小组考核主要是对整个设计方案小组答辩,在企业现场进行,由企业焊接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考察设计是否符合工程实际及有改进创新。每部分给出成绩,乘以权重,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很好地对学生设计的独立性、协调性、创造性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配合能力等做出较科学、全面公正的评定。

(四)指导教师的作用

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承担多重的角色。校内指导教师首先是组织者,在选择设计对象及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和交叉、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等,而并非单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问题。其次教师是资源提供者,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工作,提供学习资源的组织,如授课内容及次序、教学场地、教师资源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引导者,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适时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让小组成员自主地学习和交流。企业指导教师富有现场实际经验,熟悉产品,更多作为产品设计的引导者、结果检验者。建立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既精于教学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束语

针对“卓越计划”,基于CDIO和问题导向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以焊接产品设计为导向,在命题、教学组织、成绩考核、指导教师作用各个环节中始终贯彻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具体设计实现能力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构建,提升了工程师素养,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2]周娟,郭棣彬,张佳,等.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5):7-8.

[3]杜志云,谭伟,郑杰,等.课程设计嵌合生产实习的PBL教学模式探讨[J].广东化工,2009,36(11):188-189.

第5篇: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民族元素;艺术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都会把本地区资源特色与优势利用起来,结合地区经济需求与区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或相应的实践项目。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很多民族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民族元素设计内容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些民族院校把民族元素融入设计课程中,有些则专门开设此类民族设计课程。在完成国家本科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目标的前提下,民族元素可以通过四个部分来和教学体系中的设计课程相融合:一是对本地区民族元素的考察与收集,如专业采风课程中的民族元素收集与分析;二是研究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构成形式,如装饰基础课程中的民族图案设计章节;三是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设计,如包装课程中的民族包装章节;四是运用到具体实物产品,如民族工艺品设计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合理的安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设计科目中掌握民族设计语言。除了融入民族设计的一般课程外,有些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民族设计课程,这些课程讲述民族设计理论与研究民族元素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更集中于对民族设计专业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广西民族大学特色课程——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是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元素现代应用的专业必修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4学时。课程之前已经安排有专业采风、装饰基础、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以及图形创意、字体、标志类专业课程。同时,课程之后有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毕业设计等综合性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对基础的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实践应用具有衔接作用。

一、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设置与目标

首先,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①,因此课程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设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的重心也随之逐步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②。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与设计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由于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人们的设计意识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也开始得到重视。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与旅游品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日与特色产品包装等。市场越来越需要精通民族艺术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其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一些民族传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给设计赋予民族文化,使民族设计具有生命力。最后,由于艺术设计本科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课程研究民族文化向设计产品转换的市场需求与设计工艺,包括设计作品市场分析与定位、设计品设计规律与制作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了解民族元素的运用,并能把握市场的设计动向,创作出实用美观的设计作品。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为例,它属于设计专业必修课程,是在学生掌握设计基础后对特色设计的训练与提升。首先,课程在设计中要考虑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它与其他课程在时间顺序上有很强的联系性,如第二学期的装饰基础与第三学期的采风使学生掌握了民族图案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收集、整理、归纳与构成形式分析,这为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民族设计的具体方法后,第六到第八学期的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中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其次,要考虑课程本身具有的跨学科性。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涵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设计学、民艺学等学科。在课程第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成因,学会田野调查、归纳比较等方法。在课程设计中,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论与采风调查方法的学习。学生设计作品前期的设计定位与市场调查、创意阶段都在此过程中孵化。第二阶段对民族视觉元素进行符合主题的现代设计,通过艺术设计学的方法进行专业设计,快题设计与慢题设计结合,对各种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第三阶段是设计应用阶段,通过第二阶段对民族元素的再设计,将设计作品运用到各种实物载体中,这一阶段与市场接轨,同时导入真实的社会项目或社会比赛,使学生在实战中了解民族设计。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如在第一阶段可对实战项目的引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铺垫。

(三)课程授课计划

民族设计类课程授课学时为64—80课时为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概况、历史、文化及视觉元素的成因进行讲解与分析,教给学生田野调查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考察方法,为第二部分采风做准备。第二部分采风是去某一个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考察范围为民族民间艺术视觉元素,并对考察的元素与二手资料进行汇总。第三部分是对资料进行现代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快题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对民族元素的提取、概括、分解、组合等设计方法,同时分析少数民族色彩,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设计方法与技巧,为第四部分应用设计做准备。在此阶段,教师应结合实战项目、社会比赛、模拟课题等实践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析市场与设计作品工艺与成本,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实物。第四部分是前三个部分的应用实践。这部分遵循设计作品创作的规律与步骤,使学生从前期项目的导入到最后的成品紧跟教师的授课安排,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并进行实践,使授课模式整体化。因此,课程的四个部分不可分割,每一个部分都相互渗透,知识点相互穿插,只有四个部分完整统一,教学效果才明显。

二、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学团队的组合

由于艺术设计课程的跨学科性,教学团队并不仅仅由设计专业的教师构成,而是由民族学等专业教师一起组成。如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院教师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一起配合完成教学,这正是民族性大学具有的资源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广西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调查方法做详细的了解,并在民族社会学视野中分析这些民族元素的本质含义。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师需要与对民族艺术有研究的教师一起合作,客观地分析民族元素的成因和寓意,并巧妙地和现代设计相联系,使最终的设计方案以设计成品方式呈现。教学团队整合后,民族社会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民族元素理论讲解与调查方法的实践,同时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一起指导学生作业的选题、创意构思、制作执行等。整合的团队需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分配各自相关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统一连贯的合力。

(二)授课过程实践

以艺术设计课程的64课时为例,第一阶段为12课时,主要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视野去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社会历史背景。如广西瑶族支系之一的白裤瑶服饰图案具有民族特色,女装背后有“瑶王印”的图案,这个图案并不是随手而织的装饰,它具有族人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民族史意义,是本族的精神符号。通过不同学科的解析,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学生综合图案的构成特点与所代表的独特含义,在设计构思中可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美。第二阶段为16课时,需要进行田野采风与民族博物馆考察,并进行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收集相关文字与图片素材,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气氛。课程采风地点多为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民族乡,如南丹里湖瑶族乡,时间最好能与少数民族各种仪式同步。同样,各地民族博物馆也在考察范围之列,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图书馆民族书籍区,都有着丰富的二手资料,可供设计前期的定位与创意。第三阶段为16课时,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结合民族元素主讲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案例分析,并进行快题设计与点评。快题设计需按照设计规律与步骤进行:(练习一)概括与提炼;(练)置换与转换;(练习三)打散与组合;(练习四)色彩提取练习。设计作品要力求达到“借其形、承其意、传其形”的标准,教师结合实例进行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采用师生共同点评教学法,对设计作品练习进行相互交流。第四阶段为20课时,这一阶段要导入设计项目,如“广西少数民族京族民族形象设计与推广”“钦州旅游品设计与开发”“荔浦城市广场雕塑形象设计”“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浮雕设计”“南宁礼物民族旅游品设计大赛”等。教师团队根据学生实际选题进行前期构思引导与执行制作辅导,可按照设计作品成品的不同形式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视觉传达设计类作品,主要有VI形象系统及其各种所需物件,如名片、手提袋、包装等传统设计物件,也有现代的手机壳、鼠标垫、布艺等时尚用品。教师要在传统的平面设计范畴里与时俱进,结合其他艺术门类或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如结合导视系统,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导视系统设计与形象推广,或在各种展会上通过新媒体设计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宣传的展厅。第二组为工艺美术品,主要是陶器、雕塑、漆画等需要制作工艺的作品。第二组教师要传授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并带学生去相关实验室进行制作,如遇到玻璃工艺等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不了的设计图,学生可以用3D效果图呈现或由教师引导用其他可以操作的工艺完成。第四阶段是前三个阶段的具体应用,也是学生设计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题中需要近距离贴近市场,把握设计需求的动态。设计成品应该体现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着一般高校设计专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利用学校的地区特色与资源优势是笔者设置课程所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从最初了解到全面深入分析民族视觉元素,再到结合市场用现代设计形式进行再设计,每一环节都需要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辅导。作品获得社会认可,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努力的方向。在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实践中,学生既巩固了专业课基础知识,又熟悉了民族设计这一领域,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提取的意识,而非盲目照抄国外设计,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为我国设计艺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袁瑛.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