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小品剧本大全精选(九篇)

小品剧本大全

第1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我自一九九五年进入农安县戏剧创作室至今,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了,十五年里,我一直默默无闻的进行创作,由于只是初中毕业,能力不足,加之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偏低,失败较多,成功颇少,尽管所写的东西已经超过四百万字,但真正能拿到人前卖弄的却是寥寥无几,实在愧对文体局各位领导及同行们的殷殷厚望,唯一值得我欣慰和可以炫耀的是,尽管受大气候影响,全国各地文化事业普遍萧条,但艳平至今仍坚持创作,笔耕不辍,骨子里的深深热情仍在,特别是xx年6月份以来,受领导器重,得同事们支持,我被提拔为戏剧创作室副主任,主抓业务,更使我感觉到自身担子的沉重和领导对艳平的良苦用心,我只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来回报各位领导及同事们对我的厚爱和支持,现将我近几年的创作情况和对今后的打算向领导及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近几年工作业绩。

九五年进入创作室之初,由我创作的黄龙戏《四位县官逛古城》便被黄龙戏剧团排演,在96年农安春节晚会上得到好评。

二人转《一对花瓶》在吉林省二人转汇演中获得新人奖,并于同年发表于省级刊物《戏剧文学》,一点小小的成绩增长了我创作的动力和欲望,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便又有了单出头《看县长》在98年农安县春节晚会上的演出,受到当时五大班子领导的一致好评。另外,我创作的二人转、小戏、小品等作品十余件纷纷发表于省级刊物。

xx年后,应该是我创作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戏剧界很不景气,电视剧创作普遍升温,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创作了十六集电视剧《苍天有情》、十集电视剧《情系厚土》、十集电视剧《咱屯这几家》、二十四集电视剧《东半坡》、二十集电视剧《仁义里》和二十集电视剧《兄弟》、三十集电视剧《辽河人家》等一百余集,其中《情系厚土》获得吉林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影视剧本征集佳作奖,本次征集活动,共收到有效剧本五百多部,先出十部佳作奖,获奖作者除我外,其它均是全国较有名气的剧作家,这更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戏剧创作的优势,于是,我更加勤奋,决心按照影视剧这条路走下去。

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之约,由我编著的《杰克韦尔奇》一书在xx年如期出版,我创作的拉场戏《告状之前》也于当年在部级刊物《剧本》上公开发表, xx年,我创作的小品《捡来的烦恼》被白城市吉剧团演出,在吉林省二人转小品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并引起哄动,被专家评委誉为本次艺术节上最优秀的小品之一,我因此成了吉林省创作中心为数不多的签约作家,本作品也于xx年年发表在了部级刊物《剧本》上。

xx年——2011年这几年间,我创作的电视短剧《打工》《兄弟》《治病》《情人》《漂亮女孩的恶梦》等五十余集分别在吉林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等播出,反响强烈。

xx年年,在吉林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三届二人转小品艺术节上,我创作的小品《爱心不等于爱情》由白城市吉剧团演出,获一等奖,二人转《年轻大夫也值钱》由白城市镇赉县吉剧团演出获二等奖,小品《获奖之后》由白城市歌舞团演出获二等奖,这几个作品,均在吉林电视台卫星频道和乡村频道对全国播出。

2011年,我创作的大型电视系列剧《城里城外东北人》数集在辽宁电视台卫星频道对全国播出。

2011年,应该是我创作辉煌的一年,我创作的电影《火车一响》由全国著名笑星黄宏主演,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胶片电影。

由我创作的小品剧本60余件通过网络被全国各地几十家单位抢购排演,孙艳平剧本网已经成为网络知名文化品牌,而且信誉卓著,我也因此成为网络上最具实力的著名小品。《小品网》《相声小品网》《中国汉语言文学网》《中国文秘网》〈中华演出网〉等全国各大知名网站纷纷偷袭转载侵权我的小品剧本,在百度、谷歌等大型搜索网站孙艳平已经排名第一。

二、2011年工作设想和安排。

2011年里,我预计和全国著名演员***老师合作完成30集农村题材电视剧〈*****〉。目前剧本大纲已经完成,并被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看好。

与本县作者合作完成电影〈大学生村官〉〈婆婆也是妈〉,与四平作者合作完成电影〈秋香也有梦〉的创作任务。

并与此同时,继续发挥网络优势,维护好创办十年的孙艳平剧本网,继续以此为平台,面向全国出售自己的影视小品剧本,并努力发展基层作者,为我县戏剧创作事业添砖加瓦。

第2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关键词】吉剧;非诚“误”扰;文化特性

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黄金时段现场直播了第九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决赛盛况。本届大赛从全国各地报名的400余部作品中初评选出100部作品,吉林省有《非诚“误”扰》[1]、《雨伞下》[2]和《撞车》[3]三部作品入选。通过话剧导演、表演艺术家、剧作家、高校艺术教授组成的业界专家的复评,《非诚“误“扰》杀入决赛24强。由青年演员盛喆、孙忠宏、刘杨组成的吉剧新军,不畏强手,凭借李文国、张庆东的优秀编导,自己精益求精的表演和杨柏森、田立春的动听的音乐和唱腔设计,获得了现场创作组和表演组评委的一致好评,挺进六强,在南派小品和北派小品均分的北派小品三强中占据一席。

吉剧小品《非诚“误”扰》表现的是东北农村的情感生活,不是繁华都市的情感生活;演员中没有老戏骨,也没有热播电视剧明星;之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兼顾了戏剧性和喜剧性,也得益于吉剧优美的唱腔和演员深厚的吉剧基本功,而不是靠耍嘴皮子和插科打诨取胜。

吉剧小品《非诚“误”扰》获得成功有以下原因:

1、剧本有完善的起承转合结构,矛盾冲突设置合理--具有戏剧性

《戏剧文学》杂志慧眼识珠,吉剧小品《非诚误扰》剧本发表在2011年第11期。剧本不足四页,称得上短小精悍。文字精练,惜墨如金。如:

时间:现代;地点:东北某农村;人物:母亲,性格开朗活泼;亚薇,母亲的女儿;李书,大龄青年,亚薇的恋人。

剧本设置的矛盾冲突是误会,为使误会合理,剧本在李书和李叔的谐音上做文章,还把李书和亚薇设计成师生恋,年龄拉开距离,且李书长相老成,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显老,“别人都说我像五十三”,和母亲的年龄相仿。母亲守寡多年,“如今这生活越来越好了,我这心里还长草了,女儿希望我先改嫁,我希望女儿先出嫁”。

亚薇把李书领来见母亲时,由于怕母亲嫌李书年龄大,故意含糊其辞“妈,我把人给你领回来了,你看看吧!”

李叔、是亚薇的老师和看上去像五十三岁这三个“包袱”使母亲认为李书是女儿给自己介绍的对象,故事启动,伏笔埋下,“包袱”形成。

出自女儿口中的“我老师”,“(开玩笑)五十三”,使母亲坚信不疑。弄清了李书未结过婚,也没病,母亲“越看越可心,老天可真照顾”,想和李书独处。先是使眼色,又让出去买烟来支开亚薇,在行为上总是千方百计靠近李书,吓得李书东躲西躲,李书对亚薇说“你妈真雷人”,亚薇对母亲说:“今天你像个疯婆子,都让人笑话。”

承接开始的剧情,逐步推进,冲突展开,走向高潮。

母亲表明“我确实把你当成心动男生了,你是啥态度也应该发表发表,最好是非诚勿扰”。李书表明“婚事定了,那就白头偕老”,母亲和女儿分别认为李书和自己配对成功,冲突达到极致,剧情达到高潮。

亚薇说:“什么师生,他是我对象!”母亲:“你不是管他叫李叔吗?”亚薇:“他名字叫李书,书本的书。”

是对象,不仅是老师,不是“叔”而是“书”,这两个包袱一抖开,剧情急剧转折,母亲从极度兴奋转为梦想破灭,又丢面子有后悔,“一时间天旋地转南北分不出,真想钻进那耗子洞嚎啕大哭!”母女俩的关系变成情敌关系,矛盾彻底爆发,如何化解?剧情进入收尾阶段。

李书对母亲说,这是个误会。亚薇提出想和李书登记结婚,母亲说:“他都五十三了,跟我年龄造个平杵。”(仍在情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要说我们俩还差不多……(打了自己一嘴巴)这咋还回不过神来了呢?(表示醒悟过来)”亚薇把最后一个“包袱”抖开,“李书他今年才三十五,就是长得成熟。”

最后母亲终于同意了女儿的婚事,误会解除,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的戏剧结构形成,矛盾冲突化解。

2、从吉剧到小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非诚误扰》是吉林省吉剧团2011年新创节目,曾获吉林省第五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大奖。虽然诞生才两年多,但已演过百余场,演出中,不断修改完善,千锤百炼。

从最初的吉剧表演到登上吉林卫视《好戏登场》栏目,最后到央视小品大赛作为小品表演,作品有了很大变化:

原吉剧表演时间超过18分钟,现压缩为14分钟;

原有四个唱段(亚薇与李书出场,母亲出场,误会时展示各自心理活动的三人唱段,误会解除后母亲唱段),现删去第四个唱段;

原来无韵律的台词改得合辙押韵。如“这姑娘啊,就知道心疼母亲,这虎了吧得的把老伴给我领家来了”改成“姑娘真知道心疼妈啊,还把老伴给我领回了家”;“就是粉丝,还有网友”改成“全是钢丝,粉丝,你瞅瞅还有我的屌丝”;“这孩子鬼迷心窍,就在这当电灯泡”改成“死丫崽子不开窍,非得在这当电灯泡”;

小品表演还增加了很多有明显笑点的台词--使吉剧小品具有喜剧性。如“秧歌扭的还浪呢!”;“研究土豆子的,你看你那脸上大毛缝眼子”;“这小玩意,你说多折磨人”;“五十三,你跟他登记结婚,孩子你缺少父爱啊?”;

收场时,改为:母亲:“你们结婚也行,那得先到韩国”李书和亚薇:“干啥呀?”母亲:“整容”;母亲拿出写有“征婚”字样的条幅,表情痛苦,见到李书和亚薇过来,又急着往回收,三人造型亮相。比原剧本“母亲急下,李书和亚薇追下”精彩的多。

道具和服装也有许多变化,如舞台上可转动的背景墙,原来画面是青山、小路、长椅,现在改为外面挂着红辣椒和干玉米的农村红瓦房,更有东北农村气息;亚薇的服装由花裙子和粉色坎肩改为粉色裙子和白色坎肩,以便后来白色坎肩与母亲的红衣绿裤(秧歌服)搭配。

3、演员挥洒自如的表演

一个小品需要好的结构和矛盾冲突,还需要有演员的精彩表演。

饰演母亲的演员盛喆曾在2011年吉林省第五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上获“四大名旦”荣誉奖,又有此剧演出百余场的经验,所以在这届小品大赛上的表演仍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本次大赛是成功的,形式上有创新,佳作频出。但仍暴露了创作格调不高,偏低俗,以及笑果不佳等弊端。小品的创作由其特定的规律,题材,人物,表演形式来考量小品是否成功,希望借着大赛成功举办的契机,能使小品这个已经式微的艺术样式重新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庆东,李文国,拉场戏 非诚误扰,戏剧文学,2011年第11期,16页

[2]汤艳庭.话剧小品 雨伞下,戏剧文学,2011年第11期,19页

[3]凤鸣.让人回味,实现“流淌”——我看戏剧小品《撞车》.戏剧文学,2013年第1期,37页

作者简介

张翼飞,吉林大学博士

第3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我已有几十年没有接触中学文艺戏剧活动了。在上海,中学的戏剧活动十分稀少。记得1992年我随中国戏剧家代表团访问英国,在了解了当地教育戏剧的情况后,非常兴奋,回来便向有关部门建议对中学艺术教师进行戏剧培训。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我在今年3月应邀观摩的由新加坡艺术剧场、华侨中学和联合晚报主办的戏剧小品观摩汇演,今年已是第七届了。参加汇演的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汶莱、中国义乌、台湾和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9所中学。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演出了9台内容现实、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很有可看性的戏剧小品。

汶莱中华中学的小品《在你身边》,描写了高二三班女篮队长因脚伤不能参加全校比赛,她原以为缺少了自己,球队肯定会输,不料队员们在副队长的带领下超常发挥,赢得了总冠军!而且,她最向往的最有价值球员荣誉称号也花落副队长之手。极大的心理不平衡使她与副队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经过老师和队员们的帮助,她终于重新找回自己,融合到集体之中。《在你身边》把中学生的心理演绎得非常真切,演员表演全身心投入,让很多专家感到十分意外。据说,在这个小戏排演之前,汶莱中华中学连什么是戏剧小品都不懂(上一次比赛他们是把语文教材作为课本剧参赛的)。

香港赛马会毅智书院的小品名为《生命烛光――沟通篇》,表现了学生与父母间沟通的主题。这个小品完全由学生自由表达,每个演员都向父亲或母亲说出了心里话。在他们述说时,一只只纸飞机从两侧飞出,投向观众。纸飞机上有的写着:“妈妈,我长大了会孝顺你。”有的写着:“妈妈,我爱你!”真情的表达,纯朴动人。在香港,人们说普通话大多带有浓重的广东音,但小演员们通过勤学苦练,将普通话说得十分流利,赢得大家一片赞赏。

台湾罗东中学的小品《你,爱我吗?》,选择的题材令人意外。小品描述一个意外怀孕的高中女生和一个靠人工受孕但胎儿不幸罹患唐氏症的中年妇女面对的生命选择,呈现出各种对于堕胎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此外,在高中女生的身上还表现出了同性恋问题,选材十分尖锐,将人生命题直接呈现给观众思考,显示出台湾中学生的勇敢态度。这个采用拼贴方法平行表现的小品,在2009年台湾高级中学花样年华创意戏剧比赛中获得最佳演员奖。我注意到,罗东中学是宜兰地区最优秀的中学,学校的校训是“关怀与卓越”,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重视生命教育。我想,正是有这样的校园精神,才会产生这样一部意识超前、正视现实的作品。

马来西亚巴生光华国民型中学的学生自创了一个音乐剧小品《绿色浪漫》。小品表现一个城市女孩因为种种问题而萌生了自杀念头,在森林瀑布边,一个原住民救了她,于是发生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浪漫故事。吊杆上一朵朵硕大的鲜花,好似一张张笑脸,色彩斑斓的条幕显出原住民家的纯真自然。人们在满地的树叶上行走、静坐、打滚嬉闹,简洁而优美的布景伴随着学生们自创的音乐,引得观看演出的中学生们阵阵笑声和掌声。据说为了创作这个小品,学生们花了两年的时间,而且全是自己出资。在9所参演中学剧组中,他们是唯一一个没有老师带队,完全自立、自主、自费参加的剧组。学生演员们良好的素质和对戏剧的强烈渴求,使我看到了当代中学生的意志和对艺术的执著。第一场演出结束后,评委老师作了点评,指出了某些不足,那些学生连夜修改;当第二天他们被告知因某个原因不再继续演出时,他们很不甘心,坚决要求再度演出。在他们的努力争取下,主办者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这种纯粹的追求、参与的精神,让人难忘。

马来西亚的另一所中学新山宽柔中学,是一所建校将近百年的中学,成立戏剧研究会也已有42年的历史。此次他们带来的《决战!大富翁》,讲述的是一个有钱的女孩丢失了一大笔钱,而一个贫穷的男青年捡到了这笔钱。于是,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如何对待钱、如何对待友情、爱情的故事。小品反映了中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最后剧中人终于省悟:“一个不为钱的人,将是你最大的财富。”

新加坡有3所中学4个小品参加汇演。圣公会中学十分重视戏剧活动,认为“表演艺术具有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个性,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领袖能力等多方面功能”。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该校制作的两个小品都十分精彩。一个名为《手贴车大赛》,故事以新加坡的生活真事为依据,描述的是只要把手放在轿车上坚持到最后,就能赢得价值8万元的豪华轿车一事。四个人开始了这场比赛,一个是一心想往上爬的中年男子,一个是美貌小姐,一个是吊儿郎当无所事事的男青年,还有一个是在市场卖杂货的阿嫂。小品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把四个人的内心欲望外化表现,充满了讽刺揶揄。另一个小品《怕输》则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一个女孩的母亲为让女儿在所有比赛中得到冠军,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母亲的种种表现让人捧腹开怀。最终,女儿终于觉得自己生命中缺少了一样更重要的东西,于是在参加2010年的演讲比赛中,她把一切内幕都展示在听众面前。在生动、简洁、夸张、充满喜剧色彩的演出中,场景转换自由,场面多彩丰富,引来阵阵欢快的笑声。小品生动有趣地道出了中学生的烦恼,对急功近利的家长作了善意的批评。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演出了《让心中的康乃馨盛开》。小品以女青少年犯罪为题材,巧妙地从媒体角度切入,表现一个杂志社老板在得知青少年犯罪率升高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发财良机,于是派一名女记者到女子收容所去挖犯罪女孩们的隐私材料。但女记者在收容所里看到了与自己想象完全不同的东西――监狱在母亲节时让孩子们为自己的母亲献花洗脚、为临刑的女孩过生日……演员们的真情投入,真挚表演,令人动容。在舞台处理方面,编导充分发挥了假定性特长,用几个栅栏灵活地表现出不同空间。南洋女子中学以“勤、慎、端、朴”为校训,强调学生应当成为“备受社会尊重”的优秀人才。该校成立戏剧学会虽然不过7年,却能创作出如此有思想深度和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小品,充分显示出学校重视戏剧的作用。

新加坡华侨中学是陈嘉庚先生在91年前创建的,学校的目标是为国家栽培未来的领袖人才,新加坡第一个民选总统王鼎昌,就是华侨中学的学生。校园美丽如画,学生们在“自强不息”的校训指导下健康成长。从16年前引进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教师、开设戏剧课和举办戏剧营以来,华文戏剧得到长足发展,近来更被列为华侨中学的旗舰计划之中。该校曾原创演出了大型话剧《陈嘉庚》,编剧、导演杨文仲老师采用了新颖的艺术处理,让陈嘉庚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华侨中学,与当代的学生们相聚交流。此次他们演出的小品《三个小巨人》,讲的是校园里的“霸凌”现象――高个子学生戏弄、欺负个子矮的学生。小品是在6天的戏剧营活动中编创的,采用的是灵动的游戏方式,各种不同的群体造型变化和运动富有戏剧性地表现出3个小个子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他们不甘被欺,敢于叫板,终于赢得了高个子学生们的尊敬。小品内容风趣,演员表演精彩,特别是3个小个子那种垂头丧气的样子、死不服气的劲头、勇于拼搏的行为,赢得观众的连连掌声和笑声。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在这些小品参演之前没有进行任何审看工作,更没有进行任何集训加工,因此,这些小品的舞台呈现完全原汁原味。而且我发现,每个小品其实都灌注着每个学校的文化精神。这表明,校园戏剧必然要反映校园人的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离开本校的文化精神,校园戏剧就会失去灵魂。

关于亚太地区中学生戏剧小品观摩汇演的宗旨,主办方十分明确――繁荣华语剧坛、振兴华语戏剧、鼓励本土创作、培养戏剧人才、发挥艺术创新。在新加坡,英语居主导地位,戏剧受西方影响极大,华语戏剧常常受到挤压。然而,主办方依然在夹缝中坚持着自己的主张。正是十多年坚持不懈地举办华语戏剧小品比赛、戏剧营和观摩汇演,新加坡桥园戏剧才有了如今的纷呈多彩。从表面来看,校园戏剧的学生成员是流动的,刚培养得有点样子就要走出校门,但每次的积累和提高,尤其是戏剧的精神依然促进着校园戏剧的发展。

有人认为,校园戏剧不够专业,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很少支持或不予支持,学校争取有关资助,常常花了极大努力却见效甚微。这次观摩汇演让大家认识到,单纯要求校园戏剧具有专业性,其实并不妥当。因为学生演剧本身就是非功利的课外业余活动,唯有坚持业余性才能真正使学生演剧持久发展,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并给予他们真正的创作自由,才能创造出符合学生心愿并充分表达他们思想情感的作品来。可能出于这种考虑,这次观摩汇演主办方决定不设奖项,意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我认为,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让各校师生进入放松状态,专注于演出和艺术本身。活动闭幕后师生聚餐,学生们互相摄影留念,依依惜别甚至抱头痛哭。可以想见这样的一次国际性汇演给予了学生多大的鼓励,使他们增长了多大见识,得到了多大的锻炼和提高。我相信,这样一次经历将使每个学生受益无穷、终生难忘。

不过,不用专业性来要求学生演剧,并不等于对他们的艺术水准没有要求。在汇演中,主办方特地安排我和台南大学助理教授李其昌、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戏剧和影像系主任孙春美、新加坡华侨中学高级教育咨询(中文戏剧)杨文仲作为“校园戏剧工作坊讲师”,分别向学生们作了《中国当代戏剧与校园戏剧小品现状与展望》、《校园即兴戏剧之应用》、《表演技巧与观察生活练习》和《校园戏剧小品的编导和制作》等四个专题讲座,并对每个小品作了评点。

中国义乌市私立群星学校首次参加汇演。看了两姐妹自编自演创作的《梁祝新编》,所有评委就知道她们和她们的指导老师完全不懂戏剧,更不知何谓小品。不过,她们根据专家的评点连夜调整修改,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令人感动。虽然演出水平有限,但她们得到了切实的创作体验,真正学到了东西。

第4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一、软实力与电视剧传播

“软实力”理论(SoftPower)由美国着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其核心概念是在克莱因的“克莱因方程”与汉斯·摩根索的“九要素”基础上提炼而成。约瑟夫·奈进而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如果说经济、政治和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而文化和价值观这些软实力因素则是这个国家的“灵魂”。从全球范围看,各个国家间的软实力竞争形成世界性浪潮:美国的好莱坞影片与堪与大片比肩的美国电视剧、法国的“文化外交”、德国的“歌德学院”、英国的“创意英国”等名目繁多活动均是软实力的交流与博弈,均是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交融与交锋。归根结底,“软权力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其性质是无法用传统的地缘政治学来解释和评估的”。

按照美国学者弗莱曼的解释,在当代世界向软实力世界发展的趋势中,一个正在兴起的现象,即“符号的战争”,这是通过大众媒介形象、大众娱乐、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而达成的对国家边界的入侵,在这一新的格局中,文化符号特别是影像符号的战争强力地影响着全球格局。因此,电视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它在传播中往往输出的是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形象,以最近HBO电视台制作的关于二战的史诗迷你剧《血战太平洋》为例,作为第68届金球奖最佳电视电影奖的得主,它保留了《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的原班主创,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影星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作为主要制作人,总投资达到2亿美元,堪称电视史上投资最高昂的电视节目,从文本表层符号看,《血战太平洋》制作精良,几乎涵盖了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所有重要战役,其极具历史符号性的场景在视觉冲击力堪比大片;更为重要的是,在文本核心价值层面,反复出现的美国国旗、美军的英勇表现与太平洋战争的老兵访谈无不指涉历史话语背后的政治理念,这些元素集合力图将观众的观剧体验导向对美国现实政治的深度认同。

全球化的进程将民族国家的文化环境植入世界文化市场,互联网时代使境外电视剧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被国内受众收看,因此即使是在本土市场,中国电视剧也面临着竞争,中国电视剧与美剧、韩剧等不同民族国家的电视剧争夺受众。在走向国际传播的征途,中国电视剧又担负国家形象、国家意志与价值观念的输出,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资源依托: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

从全球市场看,整个电视剧生产越来越注重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与运用,比如美剧近几年的佳作如《橘子郡男孩》、《欢乐合唱团》、《单身毒妈等皆是制作方扎根区域文化景观而打造出深具特殊韵味的视听文本,这些电视剧不仅在美国本土热播,更成功跨越文化壁垒、在全球文化市场顺利流通。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地域文化在于一种“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这种本地生活的展示,这种地域化创作,正是利用艺术创作中“陌生化”策略传递一种新鲜的观剧感受,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唤起现代观众的文化乡愁。在后工业社会的碎片化生存中,充满文化乡愁气息的地域文化景观在赋予现代受众生活意义、维系族群记忆、保持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文化产品所依赖的资源是极为重要的,资源是战略的基础,独特的资源会产生竞争优势并能创造财富。对于我国电视剧而言,独特的优势正在于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以及相伴而生的多彩文化景观。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专家组承接了影视学术界的重大科研项目“电视剧艺术学科理论”,在他们的专题研究中,全国电视剧被分为京派、海派、岭南派、关东派、关中派、湘楚派、巴蜀派、八闽派、港台电视剧等九大派别,每一个派别背后就是一种地域文化资源作为依托。在我国电视剧发展中,类型的繁盛[,!]与区域流派的彰显从来是并行不悖的,历数这几年的出色电视剧如《乔家大院》、《闯关东》、《走西口》,包括新近成功的《新安家族》等等,在这些商战剧、传奇剧、年代剧的类型框架背后均有浓墨重彩的地域文化背景。如《乔家大院》与《走西口》皆扎根于晋商文化,无论是大开大阖、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还是以一曲民间小调勾连起的山西民间血泪相和的“走西口”生活,它们均铺陈出一段段流转在三晋大地的人间传奇。再如电视剧《闯关东》背景是中国近代史上牵涉几千万人的“闯关东”这一波澜壮阔的移民运动,东北地域白山黑水间蕴藏的诗情画意、民俗风情都构成了《闯关东》特定的地理景观与文化空间。至于去年央视一套热播的《新安家族》,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徽州经商济世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其间从青山碧水的徽州风情到沐浴欧风美雨的上海滩以及凄风苦雨的南洋,主人 公在这些不同地域的流转形成复合型的文化景观。

英国学者费斯克认为电视剧充当了区域文化的代言人,纵观全球文化版图,各个国家都在借助影视产 品强化该地域的影像输出、吁求文化身份、输出价值观。我国电视剧在国际化征途中,应深度开掘地域资源这个富矿,积极将资源转化为资本,把丰厚的区域文化与充沛的艺术符号转化为影像表达。应当看到,在电视剧文本中,地域景观 的展示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视听奇观层面,或者沦为剧情的容器或者明信片似的场景画面。针对艺术作品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开掘,佛斯特作过一个创作等级的判断:“许多小说家都有地方感,却很少有空间感。”小说如此,电视剧也一样,地域往往是对现实地点的镜像反射,而空间是主体灌注理念的产物,优秀的电视剧在开掘地域文化时不仅要优美地叙述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更要揭示一种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具备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价值。《新安家族》这一点就做得比较成功,将地域色彩实物化为“茶”,茶叶是物质交易对象,也是商战触媒,汪、许、鲍三大家族为代表的徽商群体始终围绕茶在博弈,而中国商人在茶叶贸易中与做“霸王生意”的洋人争取公平商权;茶叶是灵魂,君子如茶,程天送和鸿泰庄所坚持“仁、义、信、和”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商业道德的一种精彩概括;茶叶是文化,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吞吐着中华民族清新质朴、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在全球化浪潮中,地域文化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正在它以个性与丰富性的特质对抗全球化的强势统一性。携带着地域文化景观的中国电视剧走向国际市场,不仅彰显了霍米,巴巴所说的本土世界主义,更是以鲜活的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真正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三、文本核心:“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某个组织或国家所表达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它的文化中。”。归根结底,文化产品是价值观的输出,基于文化的价值观念是视听作品的编码核心。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历久弥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绵延至今,从未中断。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强大的生命力与内聚力正是她屡克时艰、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谱系的符号象征,开掘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视听产品的内在资源,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细数一部部优秀的国产电视剧,它的根系深扎在传统文化价值中,它们往往以家/国一体的大众认同模式整合叙事文本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文化英雄,正如《乔家大院》中乔致庸一次次受挫、却又一次次如夸父迫日般追求着货通天下、汇通四海的梦想;《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既是秉承“仁义礼智信”祖训的君子,又关注民族大义,支持革命运动;《闯关东》是一部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在朱开山等主人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行为背后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撑。这些血肉丰满的民族弄潮儿形象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国家自强有机地融为一体,灵活而坚定,讲求传承而又开拓进取,它进入视听作品的文化符码核心,将“俗化”的民间传奇性文本“雅化”,使流行的视听产品提升至家国一体、诠释最高道德理想的经典作品。

在中国电视剧走向国际市场的征途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对话。目前,真正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优秀国产剧并不多见,从近几年的实战数据看,国产电视剧海外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仅在欧美主流电视台难觅踪影,在传统的出口重镇如东南亚地区也业绩下滑。在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的传统文化处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对于国产电视剧来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开掘,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自身所蕴含的自我更新元素。黑格尔说得好,“传统并非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文化遗产基因,同时又有鲜活的现实性、强劲的适应性,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在打造视听文本时,我们需用现代的眼光去开掘传统文化,需以中国视角看待人类共通性问题。

此外,很多国产电视剧缺乏对全球文化市场的了解,缺乏对海外市场受众口味的把握,没有辨证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性与普世性、以我为主与市场适应这些问题。对于走向国际市场的国产电视剧来说,需积极借鉴全球市场中有出色成绩的美国电视剧、韩剧、日剧等类型化文本,需在叙事套路、文化母题、人物原型、多重人物关系设置等方面追寻一种普适性元素的设置,需要在文本核心同时缝合传统文化价值与全球流行的文化通关密码,有效整合传统文化模块与全球流行文化模块,这样才能产生具有“核爆”效应的力作、在国际市场上“生产”出更多的观众,也才能塑造出血肉丰满、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四、面向全球文化市场:强化营销与推广环节

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在生产、企业宣传片制作、销售的不同环节,共同影响着价值的实现程度。对于中国电视剧来说,国际营销与推广意识的缺乏,成为制约国产电视剧在全球文化市场崛起的瓶颈,无论是出口总量还是总体影响力,中国电视剧在整个全球文化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尚待进一步提高。

一般来说,电视剧是一种文化折扣较高的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若要跨越文化壁垒,则必须在题材生产、宣传与推介就具有国际视野。2008年热播的《李小龙传奇》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国际营销成功范例。可以说,央视出品的《李小龙传奇》在策划生产环节就明确定位全球化市场,制作人选择的主人公李小龙本身就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作为功夫巨星,李小龙是美国《时代》杂志“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评选中唯一入选的华人。电视剧在对李小龙传奇一生的演绎中,聚集李小龙武功根系深扎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时也努力超越民族性向世界性挺进: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系以中国咏春拳为基础,将中国的长拳洪拳等拳法、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西方的拳击等各种各样的搏击术融于一体、取长补短熔铸而成,堪称“武术联合国”。制作人在拍摄时邀请大量外国演员加盟演出并在国外取景,以符合国际文化产业的形态走向全球文化市场,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也被邀请担任执行制片。同时《李小龙传奇》顺时而为,它作为功夫片与体育片的类型杂糅,巧妙地搭乘2008北京奥运的东风,借国际社会瞩目中国之际,将该片推向本土与国际市场,该剧在本土市场表现骄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时平均收视率超过lO%,在海外市场更是连创佳绩,所有海外版权已经卖到约10万美元一集,以往中国剧的海外市场局限于东南亚,欧美市场占海外发行价格总份额不足5%,然而《李小龙传奇》欧美市场将占到海外发行67%以上。这部电视剧在国外没有任何一个洽购盲点,除东南亚地区以外,日韩、欧美,甚至非洲中东地区都有电视台来洽购。

第5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关键词:电视剧;衍生产业;开发策略

从1958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至今,我国电视剧已走过50余年的发展历程。2009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02部12910集,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35集左右。然而,电视剧大国并不等于电视产业强国,目前我国电视剧产业链还没有搭建完全,电视剧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联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导致现有的电视剧产业难以实现合理的、最大化的增值。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电视剧产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电视剧衍生产业开发现状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可以多次开发和售卖,衍生产品的开发将传统的产业链延长,丰富了电视剧的盈利方式。国内电视剧的收入主要依靠产品本身的售卖,而最具有商业价值的衍生产业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与美国、韩国等电视剧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首先,我国电视剧衍生产业开发还比较单一,更多地集中在音像图书出版业上,而可供开发的相关产业可谓包罗万象。在韩国,一部《大长今》的热播,使得一切与之有关的商品和服务都炙手可热,小说就有两个版本,漫画也非常畅销。市面上甚至出现了“大长今食谱”。拍摄该剧的韩国文化广播公司将位于汉城近郊的拍摄现场保留包装成“大长今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世界各国旅行社都专门开辟了“大长今”精品路线游。

其次,电视剧衍生产业的营销模式比较简单,未能与电视剧本身产生良性互动。过去常常认为,先有收视率高的电视剧,等到电视剧播出之后,才有衍生品上的盈利。事实上,电视剧与衍生产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电视剧的播映会为衍生产业的销售营造有利环境,而衍生产业的销售也能为电视剧的播映发挥宣传效应。现在已经有一些制片商开始注意到这一点,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江苏卫视进行首轮播出时,已经在两集之间开始插播剧中人物形象玩偶的销售广告,既为衍生产品的盈利做好铺垫,又为电视剧的第二轮甚至第三轮播出进行宣传。而在电视剧《防火墙5788》播出的同时,剧中女主角宋玉秀制作的玩偶“世情百态”已经在淘宝上进行热卖了,衍生产品盈利的同时,观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度被再次推向了一个高峰。

在现阶段,我国电视剧制片商最大的利润仍然来源于电视台的购片费用以及音像制品的发行,从衍生产业中所得的利润几乎可以不计。任何一部电视剧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追求利润总和的最大化,避免资源的浪费。有些电视剧播出效果很好,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电视台卖个好价钱,直接导致了制片商的亏损。对于这些电视剧来说,衍生产品的盈利更应该成为他们所重点最求的目标。

二、电视剧衍生产业开发策略初探

因为电视剧本身属于文化消费品,它与其他文化产业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本文以国家对文化产业分类中的第三层分类为标准,列举了在电视剧衍生产品的开发中,应该重点投入的10类相关产业,并对这10类相关产业的开发策略作一一分析。

(一)书报刊出版发行

这里的主要衍生品是电视剧小说。对采用原创剧本的电视剧来说,推出电视剧小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盈利方式。在早前,文学作品一直是影视作品的母本。从央视的《四世同堂》、《蹉跎岁月》,到后来海岩小说改编的一系列电视剧,都是小说火了,再被导演相中进行二度开发。但这种按部就班的商业模式已渐渐被一些新的模式所取代。自从王朔将为《编辑部的故事》撰写的剧本改写成小说之后,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郭敬明小说版《无极》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在此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在剧本的基础上推出的小说。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便是在播出后推出了完整版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电视剧和小说的叙述方式迥然有别。对于大多数电视剧来说,如果将剧本故事原般不动地变为小说是不够的,电视剧本与小说的关系最好是“貌离神合”,内容上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发行

这也是与电视剧联系较紧的一个衍生领域。电视剧DVD的发行已经是制片商一个主要的盈利方式。电视剧原声音乐是另一个盈利方向,相比与其他题材,青春偶像剧的原声带更容易得到不错销量,从最早的《流星花园》,到《熏衣草》、《18岁的约定》、《爱情白皮书》等剧的原声带都有一定的销售成绩。总体来说,相对于电影领域,电视剧的原声音乐影响仍然较小,电视剧制片方在原声音乐的发行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广播服务

这里主要是指把电视剧改编成广播剧在电台进行播出。在20世纪80年代,广播剧、长篇小说联播和电影录音剪辑节目在电台节目中最受欢迎,直至现在,广播剧仍然有一定的市场。2006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被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剧保留了《亮剑》中主要演员的原始声音,主讲由王刚担任。这是国产电视剧改编成广播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对电视剧新的衍生领域的一种开拓。

(四)电影服务

电视剧通过两种方式与电影制作相联系,一种方式是将电视剧改编成电影。通常情况下,将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比较常见,我们熟知的经典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江春水向东流》、《倩女幽魂》等电影都改编成了电视剧版。而将电视剧改编成电影,从编剧角度来说难度比较大,同时需要新一轮的大量资金设备的投入,可行性不强。另一种方式是将电视剧的素材剪辑成电视电影的版本,在数字频道或者新媒体领域发行播出。这种方式成本非常小,是电视剧制作方可以重点采用的盈利模式。

(五)文艺创作及表演服务

电视剧的故事同样可以移植到话剧舞台上进行。《双面胶》、《奋斗》、《武林外传》改编的同名话剧都是紧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上演,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映。话剧《武林外传》以“同名电视剧前传”为宣传口号,既继承了电视剧的喜剧风格,又揭秘了电视剧中很多没有解释的谜团,充分抓住了观众的期待心理。电视剧与话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时通常要根据话剧舞台的特点进行内容节选、突出重点。

(六)互联网信息服务

网络游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游戏业应该成为电视剧衍生产业开发的重点。为了将最多电视观众吸引到游戏中来,由电视剧改编成的游戏常常采用一种角色扮演的形式,因此那些带有悬疑、冒险色彩的电视剧更适合于开发成游戏。CBS电视台与法国著名游戏发行商育碧合作将电视剧《犯罪现场》改编游戏《犯罪现场:纽约》,游戏中将案件的发生地转移到了大都市纽约,共有5个案件等待玩家去破解。在根据美剧《迷失》改编的同名游戏中,玩家将扮演失事的815航班中仅存的几名幸存者之一,在大海中的一座孤岛上生存并等待获救的机会。相对于美国,国产电视剧开发成游戏的情况还不多见,电视剧《武林外传》采用了比较大胆的尝试,在播出之前,它的同名网游就已经在秘密开发制作中了,网游延续了电视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设计,电视剧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在网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七)旅游及娱乐文化服务

电视剧对旅游目的地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拥有最广泛的的受众群体。相对于传统的广告,人们觉得电视剧所传达的目的地信息更加的客观和真实,因此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增加了人们选择到目的地旅游的几率。另外,观众因为对剧中明星的喜爱而希望到电视剧的拍摄地去感受,这能够让他们触景生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们旅游动机的形成。目前借助影视剧进行旅游营销最成功的要属韩国。《冬季恋歌》中的江原道滑雪场成了著名的“情人之路”,该剧的另一主要拍摄地南怡岛,本来是一个私人的岛,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岛之前一直在亏损,大概每年都要亏30亿到40亿韩元,自从拍摄过《冬季恋歌》之后,岛上己经不再亏本,开始赚钱。《情定大饭店》的取景地华克山庄喜来登酒店的收入也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而节节上升。

(八)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

服装以及道具的出租与拍卖既可以对影视剧起到宣传效果,也能成为影视剧制作方又一盈利渠道。经典电影道具拍出高价屡见不鲜。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在影片《摩登时代》中用过的一根拐棍道具,其拍卖的成交价为4.78万英镑;奥黛丽・赫本在1961年出演影片《蒂凡尼早餐》时穿的一件黑色长裙,在2006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46.72万英镑的天价,创造了电影演出服新的拍卖记录。虽然电视剧的影响力没有电影那么大,我国的拍卖市场也没有美国成熟,但电视剧制作商对剧中服装和道具的出租与拍卖还是做了一定的尝试,电视剧《贞观长歌》剧组发起的道具戏服拍卖,四件道具全部以高于起拍价的价格卖出;康洪雷执导的两部电视剧《幻想之旅》、《我的团长我的团》也在开播典礼上进行了道具的拍卖。电视剧热播时,演员的服装经常会成为观众议论的焦点。人们竞拍影视道具和服装,除了讲究商品的外观,更是收藏明星的社会影响力和该影视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而对于电视剧的道具拍卖来说,明星的社会影响力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制片方在电视剧拍摄之前,就可以根据演员阵容设计相应的道具及服装,为后期的出租与拍卖做好准备。

(九)文化用品生产

这里主要指利用电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开发文化用品、玩具等衍生产品。前面提到的书籍、DVD、电视剧音乐制品、电视剧广播等可以看做是电视剧的一级衍生品,它们与电视剧本身联系紧密,都可以看做是以相同的内容核心――电视剧,外加不同的物质材料构成一系列不同的产品。而玩具等其他商品可以看成是电视剧的二级衍生品,它们的产品构成中增添了大量并非来自电视剧方面的精神内容,比如商品的工艺设计等等。对于二级衍生品而言,电视剧必须成为一种品牌力量,吸引人们去消费另一种商品或服务。电视剧通过热播产生品牌效应以及文化影响力,制片方将电视剧中的形象开发成玩具或则其他的产品,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的时候,除了能够消费到产品的实际功用,更能获得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十)版权服务

电视剧可以看做是一个知识产权集合体,这不仅仅是电视剧制作商的核心资源,也是电视剧产业链能够纵向打通和横向扩张的基础。一部电视剧的盈利过程,就是将一部分的版权进行授权的过程,包括将电视播放权授权给电视台,将网络播放权授权给网站,将电视剧形象的使用权授权给玩具制造商等一系列行为。现阶段国内版权保护制度并不完善,电视剧版权纠纷更是屡见不鲜,电视剧制片方的版权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投资开始,一直到制作和发行,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把确认与版权有关的法律条款作为核心,加强与版权保护单位的合作。电视剧《闯关东2》从开机拍摄到正式播出的一年时间里,制片方授权委托大连市版权保护协会等单位对剧本、剧集、作曲、播放等进行版权的全面保护。对于在线播放和下载《闯关东2》页面的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空间的链接将即时通知予以删除。这是电视剧制片方与版权保护机构一次积极的合作,相信今后电视剧版权保护的方式会更加完善、更加多样。

参考文献:

1、广电总局关于2009年度全国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颁发统计情况的通告[DB/OL].国家广电总局网站.

第6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截至7月12日,《跨界喜剧王》第一季全网视频播放量15亿,微博主话题#跨界喜剧王#阅读量21.6亿。《邓亚萍一言不合就乒乓》《傅园慧跨界玩相声》《李若彤重现小龙女经典扮相》等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跨界喜剧王》第一季良好的收视和口碑也让观众对第二季的节目倍感期待。

由北京电视台、北京千秋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京视传媒责任有限公司、北京京视卫星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跨界喜剧王》第二季,将于7月29日登陆北京卫视。新一季《跨界喜剧王》有哪些看点?有哪些“新玩法”?《综艺报》独家探班《跨界喜剧王》幕后团队。

星素结合 还原生活本真

《跨界喜剧王》第二季采用了“星素结合”的喜剧真人秀模式。节目在保留第一季围绕跨界人进行故事创作模式的同时,还将融入素人家庭故事。

第二季共12期,节目不再设置“喜剧召集人”,而是由杨树林担任喜剧经纪团团长,每期带领4位跨界明星和跨界素人家庭完成5个作品。跨界明星首发阵容为:邓紫棋、孙艺洲、关凌、王博文。

“喜剧作品的笑点越来越少,是因为创作离生活越来越远。引入普通观众,把他们的真实生活改编成喜剧,是我们喜剧人应该主动去做的一件事。从真实的角度出发,以平凡的视角感受,用喜剧的形式呈现人生的真性情。”《跨界喜剧王》总导演董欣说。

除增加素人内容外,第二季的赛制也将全面升级。董欣介绍,第二季将以现场观众对本期作品投票成绩的总和来决定跨界人晋级或淘汰。现场500位观众进入手机天猫“跨界喜剧王”活动专区,对作品进行“投票”或“吐槽”的二选一操作。每期5个作品最高得票数2500票,如果票数在2000以上,那么跨界团集体安全进入下一期,如果票数低于2000,作品票数最低的队伍就要有人离开。“跨界嘉宾变成一个战队,他们彼此协作,合力完成5个作品,赢得观众认可,这样的人物关系在以往的喜剧节目中从未有过。”

《跨界喜剧王》制片人杨秦环表示,第二季的核心看点在于“真”。“区别于以往喜剧类节目的‘强煽情’‘强苦难’‘强搞笑’,我们要表达‘真态度’‘真生活’‘真情感’。榇耍第二季节目观照当下生活,明星与素人用喜剧形式共同呈现平凡的生活故事,还原生活的本真。”

此外,《跨界喜剧王》也希望通过第二季节目拓展喜剧观众人群。目前观看电视喜剧综艺的人群男性偏多,且多为北方观众,从年龄来看年纪小的和年纪偏大的多一些。董欣表示,“在今年的作品中,节目组会侧重社会共性话题,以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尝试一定比例的都市生活作品,希望能够摸索出符合南方观众观看趣味的创作思路;同时节目组也会从女性视角出发,尝试以温暖人心的作品吸引更多女性观众的关注;搜罗与年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选题,并以喜剧方式解读,吸引年轻观众回归荧屏。我们不奢望通过一季节目就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会为传播快乐做更多努力。”

定制跨界人“真实喜剧人生”

跨界人适合什么样的喜剧表演形式,诠释怎样的喜剧风格?这是节目的看点,也是节目制作的难点。

“国内的职业喜剧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宋小宝、李菁,但跨界人不同。比如去年作为跨界人的奥运冠军杨威、钢琴大师李云迪,他们在喜剧上是什么风格?说相声还是演小品?没人知道。编剧得和他们一点点聊,根据跨界人平时的风格来创作,这比一般的喜剧创作更有难度。”董欣介绍。

本季《跨界喜剧王》的编剧团队是《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欢乐中国人》《谢天谢地你来了》等节目的主创团队,隶属于北京千秋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跨界喜剧王》总编剧徐昕表示,“每期节目中的5个作品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尽管有选题组负责找选题,但编剧们更多的是依据跨界人的真实生活、真实行业、真实情感经历为其量身定制作品。”

编剧团队具体如何运作?《跨界喜剧王》总编剧姚志奇介绍,在确定跨界人后,核心的几位主编会与跨界人进行沟通,确定作品方向,然后由擅长其作品风格的创作小组进行创作。“我们力求作品的真实表达,坚持作品的原创性。无论明星还是素人,节目创作的基本要点就是结合跨界人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他们真实的生活情感展现在舞台上,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突破。”

“作品是喜剧类节目的核心,如果没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合理的创作方法,一支团队很难独立完成整季60个原创喜剧作品。《跨界喜剧王》的编剧、导演团队近40人,汇聚了近几年国内喜剧类综艺节目80%的主创人员。在流程上,创作团队进行了流程化细分,从前期选题、剧本创作,到作品排练、舞台合成,都由各个小组协同完成。这也是我们节目的基石和保证。”杨秦环说。

弹幕上墙 花式吐槽

“其实去年我们步子迈得比较小,今年整个编剧团队的突破非常大,作品完全贴着嘉宾走,贴着跨界人本身的特点走,将他们的特色发挥到最大,把‘喜剧+’的概念发挥到最大。不同跨界人参与,也会让喜剧样式与风格乃至情感诉求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新一季节目还引入具有网络交流属性的“弹幕”,让观众产生更直接的体验感、参与感。“吐槽是时下流行的词汇与交流方式,我们希望节目更年轻,更有新鲜感。所以,今年节目增设了‘吐槽团’,团长黄子佼将带领现场观众吐槽跨界嘉宾。‘吐槽团’也承担了节目串联的功能,这也是第二季的创新与看点之一。”董欣介绍,现场观众的吐槽会采用“弹幕上墙”的形式在节目大屏幕上呈现。节目在电视端播出时,也会有滚动的字幕条,展示电视机前观众对节目的吐槽。

第7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关键词】巴金;四川文化;影视;小说

一、巴金小说中丰富的影视元素

巴金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读者和观众。巴金小说中的激情和朝气成就了他在当时的地位,也很快促进了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作。就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来说,它被四次改拍为电影,两次改拍为电视剧,并且有不同的戏剧版本(沪剧、越剧、川剧等),尤以川剧《激流之家》最为传神。话剧《家》也有不同的版本。除此之外,尤以《家》中的人物鸣凤为创作的舞蹈《凤悲鸣》更是在全国舞蹈大赛中,展示出了四川的独特文化魅力。

以《家》作为资源的影视剧多依赖于小说本身的可读性,它也使《家》成为在中国产生了“印数最多”和“改编影视剧”最多的一部小说作品。当然这其中也有二者(观众与读者)“互动”的结果。同时,这种互动也促进了当时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的拍摄虽与四川的直接联系不大,但是透过影片的内容,我们能够透过高公馆看到当时四川的发展状况与风土人情,能够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四川的历史发展进程,让我们在时间的进程中看到四川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新《家》显现四川传统文化价值

电视剧《家》有过两个版本,一是1986年版四川电视台拍摄的《家春秋》,由徐娅、陈晓旭、张莉等主演,这部19集的精品荣获第七届“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二是2008年版汪俊导演的《家》。这部做作品不仅作为了成都电视台2008年开年大戏,该剧还同时被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作为2008年开年大戏播出,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家》的魅力可见一斑。

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这5座城市向来是中国城市潮流风向标,此番5大城市的电视台同时锁定同一部电视剧,作为开年大戏在最优质频道重磅推出,在国内并不多见。新版电视剧《家》在成都、上海、杭州等地电视台作为开年大戏播出后,观众好评不断。尤其是在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收视率更是一路攀高,据权威收视率调查公司的数据,《家》以3.78%的收视成绩,在成都地区开年大戏收视争夺战中拔得头筹。

除了在市场上“先声夺人”外,《家》在艺术上也抢得先机。据出品方慈文影视透露,《家》在前期看片会上得到各电视台一致好评,负责审片的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专家们评价说,《家》是近年来难得的翻拍名著的精品,既充分发掘了艺术价值,又照顾了可视性,应作为“样板”向业界推荐。

这部《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同时,《家》在江安夕佳山民居开机拍摄,是四川省第四届旅发会后在夕佳山拍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这对该地区的旅游开发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电视剧《家》不仅给成都电视台带来了颇高的收视率,更向全国人民展示出了成都的文化风貌,有助于将四川推向全国,将四川的传统文化价值进一步发掘。

三、对传统戏剧中四川文化的影响

川剧《激流之家》,让我们品味正宗川味麻辣烫,聆听西部风味川剧高腔,感悟地方文化气息。

2003年11月25日是文学巨匠巴金的百岁华诞,为此,“艺术节”特设“传世之《家》——祝贺巴金百年华诞特别演出”,话剧、沪剧、越剧和川剧争相为巴老拜寿。而我省推出的川剧版的《家》——《激流之家》则是四出戏中最早亮相的。据介绍,川剧《激流之家》在沪上虽非本地剧种,又不以场面和气派见长,但票房也不落人后。让上海观众聆听到了具有浓郁西部风味的川剧高腔。整出戏跌宕起伏,充满强烈的感彩,加上川剧激烈高亢的音乐唱腔,令观众感受到一股地道的“辣味”扑面而来。

川剧《激流之家》是成都市川剧院02年5月第二届中国川剧节中推出的新剧目,著名剧作家徐棻担任编剧。徐棻说,新版《激流之家》比第一版更忠实巴老原著,更能体现原著的精神与思想,并找到了一个当代人理解并能沟通的情感点。

看过演出的专家都说,《激流之家》唱腔好听、舞台好看。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越剧演员赵志刚等到后台看望演员时高兴地说:“你们这批年轻人把巴老笔下的人物演活了,这个戏很有四川地方的生活气息。”上海市人大主任龚学平对巴老侄儿李致说:剧本写得相当好!川剧《激流之家》是正宗的川味“麻辣烫”。

这一出川剧,唱出了川味麻辣烫,演出了四川地方生活气息。不仅让川剧走得更远,更将四川的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巴金进一步对四川舞蹈文化的影响

舞蹈《凤悲鸣》,立足本土,感悟《家》,感悟四川。

在2011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上,四川省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根据著名作家巴金小说《家》中丫鬟鸣凤的故事改编创作的舞蹈作品《凤悲鸣》,以鲜明的个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荣获创作一等奖。校长钟刚毅说:“我们的目标是以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素材,提炼创新,打造本土元素作品,展示成都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和艺术品质。”

市文化局策划组织、市艺校创作演出的群舞《凤悲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首次在舞蹈专业领域政府最高赛事上夺得大奖,打破了改革开放后成都长期无缘全国最高奖的纪录。在成都舞蹈艺术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市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个重大突破。世界文化名人巴金及其作品是成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巴金作品改编的、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精品,无疑将彰显成都独特的文化魅力。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巴金的文学选择一开始就是西式的,率性的,涌荡着二十世纪科学与人道主义思想的风范,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扎根在中国人心中,多少青年读者正是从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与镜鉴,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自身价值追求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巴金作品对四川文化的影响,更可以说成是巴金的那种率性、坦荡的秉性与文人作风对四川文化价值取向的莫大影响吧!

进入新世纪,社会转型出现的利益分化现象,对于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否对现实发言、如何发言,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转化成时代进行中的点滴力量,绝对是一种立场的选择。以对民族和国家的深沉之爱选择良知独立发言,并让这种精神成为一种传统,是百岁巴金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翟群.舞蹈《凤悲鸣》:叙事别致 震感人心[N].中国文化传媒网,2012-01-31.

[2] 陈思和,李辉著.巴金研究论稿[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存光著.巴金研究文献题录(1922-2009)[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根据具体题材适当地运用创作技巧来组织事件、构建情境、引起冲突,以及刻画人物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吃面条》采取夸张搞笑的创作手法,《警察与小偷》采取先抑后扬的创作手法,《局长家事》采取误会和反复的创作手法,等等,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根据具体题材所要表现的内涵而采取巧妙的、合适的创作技巧,能够使情节更加生动吸引观众、人物角色更加细腻、小品内涵更加突出。创作技巧主要有悬念、突转、误会、巧合、夸张、讽刺、重复、渲染、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以喜写悲和以悲写喜。

    二、角色人物定位要准确

    个性要鲜明根据故事剧情的需要,安排适当的角色人物,对戏剧情节的推动发展,展示戏剧小品的内涵起着关键作用。有丰富内涵的题材,而没有刻画出细腻、逼真的“灵魂”角色人物,最终整个剧本也会失去光彩。要刻画角色人物,就先要准确定位。准确定位角色一要以突出戏剧情节内涵为目的。如《吃面条》中的,剧作者把这个人物定位为一个胃口大、贪吃小人物,这个角色正好突出了违规多吃多占只能自食其果的剧本内涵。二要个性鲜明。戏剧小品故事短小、人物角色少,在剧中出现的多个角色人物应该都是个性鲜明的,因为个性鲜明才容易在矛盾冲突中推动剧情的发展。三要注意道具人物的出现。什么叫道具人物?就是在整个戏剧小品中可有可无的角色人物。

    三、戏剧小品创作要注意逻辑逻辑

    也就是说,剧本创作安排剧情时要符合生活常理。为什么?因为戏剧小品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剧本创作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逻辑,一是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如果故事情节的发展不符合生活常理,就会使剧情的发展过于牵强,甚至让观众无法理解。二是角色人物刻画方面。面对打过来的一巴掌,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不同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常理。如果剧作者在刻画角色人物时不注意这点,就很容易导致角色人物偏离既定个性,严重的会导致整个戏剧情节变味失色。戏剧小品是通过对话和舞台提示来刻画角色人物的,那么其对话和舞台提示一定要符合既定角色人物的个性。

    四、戏剧小品创作时要投入角色

    戏剧小品剧本和相声不同,它内含丰富的舞台提示,而舞台提示对塑造人物性格及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剧作者在创作时要根据自己既定各个角色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脑海中构建舞台情境,全情投入每个角色,把握其每一句言语和每一次内心活动,来安排其在舞台上的每一次走动和每一个动作,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才细腻、逼真,才有“灵魂”。如果作者创作时没有全情投入角色,就不能在剧本中准确描写出角色舞台提示,导致或者角色人物生硬,不能体现其性格特点,或者造成角色人物性格定位混乱,这样给导演的二次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第9篇:小品剧本大全范文

10月15日至24日,为期十天的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将这座千年古镇再次装扮成戏剧爱好者的天堂。来自五大洲的数百个戏剧团体进行了上千场表演,街道、巷陌、廊桥、游船、广场、戏院都成了表演者的舞台,可谓一步一景皆是戏,让人目不暇接。

这场古镇的文艺复兴实验,颇具野心和格局,将西方舶来的现代戏剧嫁接在千年的东方遗存里,两种文明并行不悖地交互融合,实现了一座古镇的涅重生。

乌镇熙熙,皆为戏来

拥有1300年历史的乌镇,是京杭运河嘉兴段的一座小镇,凭着便利的水路交通,这里曾是繁华的商贸枢纽,地处富饶的杭嘉湖文化圈,也是盛产文人名士之地。后因陆上交通兴起,乌镇逐渐衰落凋零,曾经的繁华不再,直到上世纪末,才重新得到重视,被保护开发。

2013年5月,筹备了四年的第一届乌镇戏剧节正式开启,由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大陆导演孟京辉、大陆演员黄磊与乌镇旅游公司老板陈向宏共同发起。在四位发起人的操盘下,乌镇戏剧节从无到有,成长为中国戏剧界的一大盛事。

小镇举办戏剧节,进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法国的阿维尼翁、英国的爱丁堡、日本的利贺,这些小镇皆因戏剧而闻名天下,成为戏剧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中国大陆的现代戏剧发育较晚,观众基础薄弱,属于相对小众的艺术门类。即便在北京和上海,戏剧也不具备广阔的市场,要举办戏剧节往往面临人才、资金、票房、剧作等方面的难题,而在小镇操办如此规模的戏剧节,更是难上加难。 2015年10月15日晚,乌镇戏剧节的四位发起人赖声川、孟京辉、黄磊、陈向宏与开幕大戏的两位导演共同鸣锣,宣布第三届戏剧节开幕。

因此,当首届乌镇戏剧节一炮打响并形成良好的口碑后,几乎所有人都感慨,乌镇实现了中国戏剧人的一个梦,也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戏剧梦。在本届戏剧节开幕式上,担任艺术总监的孟京辉也用“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八个字来形容乌镇戏剧节。

办到第三届,戏剧节逐步走向成熟,无论从硬件配备、秩序管理还是从国际知名度、号召力而言,都有了较大提升。担任前两届戏剧节艺术总监的赖声川告诉《凤凰周刊》:“最难的是第一届,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乌镇,要邀请世界知名剧团来演出,需要跟他们解释,现在难度大大降低了。”

赖声川的夫人、同时担任戏剧节总策划的丁乃竺也向本刊表示,“从第一届开始,我们的定位就很高。中国要面向世界,也要让世界看到我们,所以做了很多决定,比如中文的戏都要翻译成英文,国外的戏都要翻译成中、英文。此外,还请来欧洲、美国的记者做报道,请世界知名剧评人来考察评论。”

乌镇戏剧节采取艺术总监负责制,由艺术总监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作品、邀请剧组,因此,艺术总监的个人品味会强烈影响戏剧节的风格。在赖声川打响头炮后,第三、四届艺术总监由先锋实验导演孟京辉担任,所选剧目中,先锋实验作品明显增多。

整个戏剧节的内容,分为“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古镇嘉年华”和“戏剧小课堂”五个单元,20部“特邀剧目”是戏剧节的重头戏,“青年竞演”是为了挖掘和培养青年戏剧人才而设,“小镇对话”则是戏剧导演、演员和学者的论坛,而“戏剧小课堂”则是国内外的戏剧大师们给戏剧学员开设的课堂。

本届戏剧节邀请了法国北方剧院、瑞士苏黎世国家剧院、德国塔利亚剧院、俄罗斯塔甘卡剧院、波兰羊之歌剧团、意大利都灵国家剧院、立陶宛国家剧院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部级剧院团队,许多剧组是首次访华。

所邀剧目的主题与形式跨度极大,从遥远的古希腊神话《奥德赛》,到中国元代杂剧《孤儿》;从莎士比亚的《马克白》,到莫里哀的《吝啬鬼》;从北欧神话由来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到契科夫的《樱桃园》;从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到彼得・布鲁克的《惊奇山谷》……一部部经典剧作跨越时空,在乌镇的大小戏院隆重上演。此外,还有大量视觉戏剧、环境戏剧、肢体剧等先锋实验作品。

即便不是戏剧爱好者,不进剧场看戏,也会被这里的节日气氛感染。十天时间里,一千多场“嘉年华”表演散布在乌镇的桥头巷落,与游客形成良好互动,有现代行为艺术、音乐汇演、曲艺杂耍,让观众与艺术零距离接触。漫步在青石板的老街上,不经意间就会“入戏”,成为一场表演的围观者或参与者。

看不懂戏,错在哪方?

这是一场戏剧的狂欢盛宴,在沿河的主干道上,挂满了古今中外一百位戏剧大师的肖像画。走在街道上,大师们向你迎面而来,让人顿生穿越时空之感。

不过,在本届戏剧节上,也出现了不少“杂音”,观众对戏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过于先锋的实验剧,观众并不买账。

譬如,深陷争议漩涡的俄罗斯戏剧《我们存在》,出现了“观众睡倒一大片”的场面;大陆导演李建军的《飞向天空的人》,由于过于特异、沉闷,演出自始至终观众退场不断;而丰江舟、张琳导演的环境剧《热醒》,“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情节”,遭遇观众公开的批评,并被要求退票。

类似“看不懂”“太无聊”“戏太烂”的评价,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剧里。在剧评人奚牧凉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则是国内观众缺少戏剧训练,对实验戏剧的接受能力有限,而此次选剧实验作品占比过多;另则,许多作品的确差强人意,个别作品甚至缺少创作诚意,或者沉浸在创作者个人的世界里,无视观众的感受。

观众的这些不满甚至被搬上了台面。10月18日,在编剧史航与三位受邀导演李建军、邵泽辉、丰江舟的“小镇对话”现场,原定主题为“中国新戏剧的探索”,被现场观众的提问打乱。许多观众提出完全看不懂某些戏的主旨,一些环境剧缺乏故事情节,成了纯粹的行为艺术,不能称之为戏剧。导演遇到这样的质疑,也面露尴尬。

在采访导演赖声川时,记者也将此问题抛向了他。赖声川坦承,此次的确存在一些过于先锋的作品,超越了一般观众的接受能力。观众中游客较多,许多人缺乏对戏剧的了解,也没有专业准备,他会建议在此后的戏剧节将戏剧分级,比如专业级、大众级,让观众有心理准备和预期,这样即便遇到“看不懂”的实验剧,也不至于有太大心理落差。

在赖声川看来,可能在选戏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了戏本身的艺术成就,而忽略了观众的接受程度。“一些比较难的戏,我们要提前认出观众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是我们认可它的艺术成就,所以一定要邀请,同时我们需要给观众更多的关注,提前做更多的文字说明,让观众了解这个戏的风格。”

戏剧节终归是要“以戏为本”,戏的好坏决定了戏剧节的品质和生命力,进而影响到其经济收益。到底是观众的水平不够,还是导演的作品太次,有时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曾创作过《等待戈多》等经典作品的荒诞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也曾被人质疑作品看不懂,他的回答颇有个性,“你不要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做出来已经累得半死。” 戏剧节期间,乌镇的街道挂满了中外戏剧家的肖像画,充满了节日气氛。

受制于财力、剧组档期、题材敏感度、国际号召力以及人脉广度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力求每部受邀作品都绝对优秀,甚至能代表世界戏剧界的顶级水平是很难的。但从三届受邀作品的整体质量来看,乌镇戏剧节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在逐步提升,未来的邀约会越来越容易。

戏剧小镇,何去何从?

在古镇开发越来越商业化、世俗化的当下,乌镇为何反其道而行之,走“文艺复兴”的路线,打出戏剧节的牌?这不得不说到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乌镇后台老板陈向宏。

此人颇有几分神秘,从桐乡市市长秘书任上调至乌镇管委会主任,后一直掌管乌镇的保护开发,乌镇实现市场化经营后,又担任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十余年里,乌镇的开发由其一手操盘。他也因对乌镇的保护获得“中国旅游界十大风云人物”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处事低调的陈向宏很少抛头露面,作为挂名的戏剧节主席,在开幕式上,甚至没有安排他的讲话。他更愿意把舞台让给艺术家,专做幕后运筹帷幄的调度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陈向宏详谈了对戏剧节的构想。戏剧节是作为乌镇打造“文化小镇”的重要一步,虽然在经济利益上办戏剧节不见得能盈利,但戏剧节为乌镇赢得了广泛的口碑,打响了知名度。

乌镇旅游公司的副总裁陈瑜也向《凤凰周刊》透露,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戏剧节都无法实现盈利,因为投入的成本太高。除了前期建剧院的固定资产投入,每年买戏的钱、舞台的搭建以及各方面的接待费用和运行成本,靠门票收入是无法覆盖的,“售票收入只够买剧成本的三分之一”。

但为了保证戏剧节的品质不受干扰,乌镇并没有接受外来赞助,尽管许多企业找上门来愿意投资。陈向宏告诉记者,之所以决定要办戏剧节,一方面是为了与其他古镇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同质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走出“文化小镇”的道路,提升乌镇的文化品位。“古镇就是一个博物馆,你放进去什么,拿出什么,都得小心翼翼,但是思维不能有局限。”

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乌镇已经完成了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的过渡,乌镇的全年游客量在全国古镇中名列第一。“我们不能再靠人流量来扩展,虽然乌镇还有很多未开发的空间,但如果继续‘摊大饼’,只是量的增长,并没有质的提升,我们要考虑游客除了看小桥流水之外,还能看别的什么。”

“文化小镇”的构想便顺理成章地被提了出来,并正在一步步实践。除了乌镇戏剧节以外,为了纪念本土画家木心而建的美术馆也于11月15日正式开馆,从明年起,还会举办“艺术双年展”,这些艺术实践,在不断提升乌镇的文化格调,也让它逐渐被文艺界认可,而文艺的附加值是难以用短期的经济收益衡量的。 来自五大洲的数百个戏剧团体进行了上千场“嘉年华”表演,图为表演者。

戏剧节为乌镇赚来了名声和影响力,但与国外成熟的戏剧节相比,乌镇戏剧节仍有很远的路要走。如果乌镇真正致力于打造中国戏剧的摇篮,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提高乌镇本土的戏剧孵化能力,它需要吸收一批戏剧精英人才长期驻扎,打造自己的戏剧团队和经典剧目,挖掘和扶持本土的传统戏剧,如此方能形成长久的戏剧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