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精选(九篇)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

第1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表示会张开双臂欢迎法国新总统,但同时强调已经达成的关于欧债危机的各项政策必须受到尊重。言外之意很明显:德国人认为紧缩财政是欧债危机的最佳出路。

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元区最重要的国家在如何解决欧洲债务危机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济世良方:紧缩财政,还是刺激增长?抑或二者并重?

欧元区的两大危机

如果将现在的欧元区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在台上的那个领衔主角就非欧债危机莫属:它是一轮又一轮欧元区峰会所讨论的焦点;各国媒体对它的报道铺天盖地;一些国家因它而濒临破产的边缘;许多人为它而走上街头无助地呐喊……

显而易见,大家都很关注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实际上,许多人太关注这个问题,以至于忽略了欧元区各国所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欧洲是个重灾区。到了2009年,当欧洲国家还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时候,欧债危机又接踵而来。所以,欧元区国家现在所面临的不单单是一个债务危机,而是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糅合在一起的双重世纪危机。

如果说欧债危机是政府公共债务层面上的危机的话,经济危机则主要是私人领域的危机,两者之间在逻辑上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政府债台高筑,并不一定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不必然意味着政府公共债务的失控。同时,欧债危机和经济危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由于欧债危机是政府债务上的危机,搞不好一个国家会有破产的危险。再加上欧债危机不断在欧元区中蔓延,欧元区的未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欧债危机所引起的欧洲政局也极具戏剧性的变化。于是乎一提起欧洲的危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欧债危机,经济危机站在欧债危机巨大的背影里,渐渐被人遗忘。

正是因为大家潜意识里已经将欧债危机变成了欧元区危机的代名词,所以一谈到如何解决欧元区危机的问题时,大家脑子里的一个直接反应就是如何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然后针对这一问题,大家就殚精竭力,冥思苦想各种可能的对策。大家所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自己准备对症下药之前,已经把病症给诊断错了,至少是没有诊断完全。

就在这种情况下,紧缩财政政策出台了。

紧缩财政

2009年爆发欧债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欧元区各国政府的公共债务太多了。按照欧盟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公共债务如果维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60%的水平,这被认为是比较健康的。如果高于这个水平,那么这个国家还债的负担就会过重,危险系数上升,不具有可持续性。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的时候,欧元区几乎每个国家的公共债务都高于这个水平,整个欧元区平均都高达87%。好一点的像德国是76.4%,法国是89.2%;而像那些之后接受过欧洲紧急援助的国家,这个比率就更高了,像葡萄牙是93.1%,希腊更是高达131.6%。

面对如此庞大的政府债务怎么办?就跟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逻辑一样,欧元区领导人的一个直接反应就是要把政府债务给降下来。如何降?紧缩财政,别无他选。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在制定欧洲紧急经济援助贷款的条款时,特别强调受援国必须实行紧缩财政的政策,否则别想得到紧急贷款。

紧缩财政政策看起来是一个很完美的政策,面面俱到,无可挑剔。但是,任何的财政政策都具有两面性。紧缩财政政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砍掉公共债务的同时,却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加。一部分人即使侥幸保住了饭碗,他们也面临着工资冻结,福利下降,工作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延长的危险。对于那些专门靠承接政府合同为业的企业,一旦政府合同没了,公司只好关门大吉。这一行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旦政府减少公共开支,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

从经济上讲,这些人口袋里的钱少了,消费能力和档次自然就跟着下降。这些生产消费品的厂家和相关的零售、服务业就会连带地受到影响;从社会影响上讲,这些人心中的不满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们能做的就是走上街头,加入游行示威的大军。守秩序的呐喊几声发泄一下,不守秩序的顺手牵羊,打、砸、抢一番,搅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

但这还是其次的,它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与公共部门相关的领域,这只是整个经济领域中的一小部分。受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还普遍都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挣扎。在这种情况下施行紧缩财政的经济政策更进一步地打压了私人领域的投资信心,这才是最要命的,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本来经济不景气,再加上欧债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还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大家不知道欧元区会走向何方,经济会何时跨出泥潭,所以都持观望态度。现在,政府大幅度缩减开支,减少投资,大家心里更没底了。政府都不想投,老百姓还敢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欧洲许多企业银行账户里有大笔现金,但新的投资计划却大部分都被搁置了起来,人员流动和人才市场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而没有现在的投资,就没有未来的经济增长,欧元区各国走出经济危机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们已经指出,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4年过去了,欧洲各国(包括那些非欧元区国家,比如英国)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有恶化的趋势。相比起来,这个复苏的过程已经比上个世纪30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的复苏过程显得更艰难,更漫长。

一旦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政府债务是否真的能够降下来就成了一个巨大问号。政府可以控制自己的开支,但是,如果经济长期萎缩不前,甚至是负增长,政府的税收收入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是政府所不能轻易控制的,而一旦“开源”出现问题,紧缩财政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降低政府债务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

从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各国都实行了紧缩财政的经济政策。3年过去了,效果如何?2012年欧元区平均政府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 96.6%,这比欧债危机刚爆发的时候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就单个国家来讲,德国同比上涨了近10个百分点到86.9%, 法国上涨了近11个百分点到100%,葡萄牙是上涨了近23个百分点到115.8%,希腊更是上涨了近28个百分点到159.3%。数据说明3年的紧缩财政政策并没有把政府债务给减下来;从经济增长上看,从2009年到2011年底,欧元区平均经济增长为-1.24%, 是个负增长。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3年平均增长也只是0.8%,法国是0.3%。这样欧元区经济增长的目标也没有实现。

事实证明,在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并存的情况下,单纯用紧缩财政的政策对付欧债危机是不成功的。难怪奥朗德提出要改变思路。实际上,欧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鱼和熊掌?

从对策上讲,解决政府债务危机需要紧缩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办法来刺激增长。但必须看到,刺激增长和紧缩财政是两个背道而驰的政策:紧缩财政会抑制经济增长,它会使走出经济危机的道路更曲折,更漫长;而要刺激增长,与开源和节流恰恰相反,政府一面需要增加工作岗位,扩大公共开支,直接带动与公共领域相关部分的增长;同时,政府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像减免税收等来刺激投资。但是扩大公共开支,钱从哪里来?政府能做的只能是发行国债。这样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债务会增加,这对于已经被债务危机搞得焦头乱额的欧元区领导人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紧缩财政和刺激增长,就像鱼和熊掌, 只可选其一,不可同时使用。但是,欧元区国家所面临的欧债危机和经济危机并存的事实却需要把这两个背道而驰的政策结合起来。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两个拴在一块儿?如果在两头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其作用肯定不好,因为这两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互相抵消。

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一个为主,一个为次;突出一面,兼顾另一面。突出主次之后,政策就会向为主的那一面倾斜,集中火力解决主要问题,同时也可防止为解决各自问题所采用的政策效应互相被对方中和掉。

现在的问题是:谁为主,谁为次?对于欧元区的领导人来讲,答案很明显:欧债危机显然比经济危机要迫切得多,因为这不光会让一个国家面临破产的危险,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欧元区的未来。5月初,希腊的第一轮大选以任何一方未能组阁而告终,只能在6月17日举行第二轮大选。最近,西班牙的债务危机也呈恶化的趋势,10年期国债的利率接近7%,几乎等于垃圾债券。不同于希腊的是,西班牙是欧元区的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一旦倒下,整个欧元区没有足够的钱来援助它,其结果不光是欧元区的,甚至会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解决欧元区危机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是继续实行紧缩财政的财政政策,这个是首要的,根本的,必须坚持下去;同时,各国政府应该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非财政措施,像调整利率等,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样,一方面集中火力对付欧债危机,而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范围内逐步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欧债危机的正确出路。

第2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债务危机考验着欧盟决断力

自2010年欧债危机浮出水面后,一场以信用风险为形式的危机在欧洲蔓延和深化,成为影响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

延续了近两年之久的欧债危机,不仅没有消退的迹象,而且解决方案迟迟得不到有效落实,导致欧洲国家始终在欧债危机的泥潭中难以自拔。2012年伊始,由于欧债危机向欧洲银行业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蔓延趋势日渐明显,再加上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下调欧元区多国信用评级举动,以及欧盟解决债务危机的决断力仍显然不足等原因,使欧债危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未来欧债危机的演化越发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也使欧元区国家徘徊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因此,在债务危机问题上纠葛了两年后的欧元区和欧盟,2012年既面对着欧债危机深度恶化的挑战,也面临着摆脱危机的新契机。

虽然不久前欧盟领导人作出了削减赤字和加大各国合作的承诺,但各界普遍认为这并不足以能够缓解和最终解决欧债危机。为此,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纷纷针对欧盟遏制危机的能力以及各国举债成本的上升,下调了欧元区多国的信用评级,其中也包括欧元区核心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这不仅反映了欧债危机还在进一步深化和演进,其影响面出现了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大的迹象,而且也意味着欧元区救助基金信用评级受到严重威胁,为欧盟解决债务危机前景再添变数。

此外,欧债危机将有可能进一步向欧洲各国银行业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蔓延。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一场以债务形式为起点的危机正在向欧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延伸,已在欧洲逐渐演化为多重危机。为彻底解决欧债危机,欧盟各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磋商和协调,但始终因分歧严重而不能达成共识和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在欧元区债务高危国,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和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债务只能是不断积累,仅仅依靠救助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救助机制只能缓解个别国家一时的债务违约风险,却不能掩盖欧元区长期存在的信用问题。另外,欧债危机从实质上看不仅是简单的债务问题,还涉及到经济、金融、财政以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危机延伸的最终向度如何尚无定论。

希腊等国毕竟是欧元区和欧盟经济体系的成员国,与独立的经济体不尽相同,货币的使用与欧洲货币联盟处于同一种货币体系,财政政策与欧盟相协调统一,在统一货币体系和财政政策以及经济的联系上与欧盟和欧元区经济体非常紧密。希腊等国出了问题,必然对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产生影响,也会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欧盟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何况在欧盟内部债务和财政危机并非只是希腊等债务危机国。由于目前欧元区仍笼罩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稍有波动便会“风生水起”,因此如果欧盟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向其他欧洲国家渗透,一旦欧元区债务危机范围继续扩大,欧洲经济出现二次衰退或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极大,而政策协调艰难的欧盟能否度过当前的危机仍存变数。

事实也是如此,迄今为止,欧元区不仅债务危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债务风险还在积累。受其影响,欧盟已经没有更多的余地和办法来排除债务风险,2012年经济前景不容乐观,而且经济衰退的风险不断增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欧盟恐怕只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一方面强化财政纪律,一方面无奈选择继续实行货币刺激政策,避免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的经济或金融危机。毫无疑问,目前欧盟正处在一个解决债务和财政危机与刺激经济政策两难选择的境地。

体制的危机更甚于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发生后,质疑欧元区和欧盟解决危机决断力的声音不绝于耳,反映出欧元区和欧盟处置危机能力的不足。欧债危机的演化有逐渐向欧元区和欧盟体制危机转变的趋势,恐怕当前欧洲面临的不仅仅是债务危机,似乎欧元区和欧盟体制上的危机更甚于债务危机。

许多人认为,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欧元区和欧盟总是被动而为,说明目前的欧元区和欧盟体制并不适用于欧洲国家处理危机,应对危机机制上的缺陷难以弥补。在现有的欧元区和欧盟体制下,即使不发生债务危机,也会以其他形式暴露出欧元区和欧盟应对危机机制的“先天性”缺陷。因此,目前的欧债危机不仅反映出欧元区和欧盟体制的弊端,也折射了欧元和欧盟应对危机机制的“先天不足”。

欧元区成立时,各国只是统一设立央行,但由于税收分配权和财政收支管理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政府行为,欧元区各国的税收分配和财政收支独立实施。由于制度的本身带有各行其是的特点,欧元区体制自然缺乏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欧洲货币联盟规定,欧洲央行只对有关的欧元货币政策进行协调和统一,并不负责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欧盟只有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没有使用财政政策工具的权力,无法调动各国财政力量在欧盟内部进行调控,因此也不具备危机协调机制。

显然,欧债危机是欧元区和欧盟体制及欧元信用危机的反映,欧元区各国税收分配权和财政收支管理权的独立是国家的象征,欧盟目前只能通过救助机制的“交换”条件,有限度地对有关国家的税收分配和财政收支进行干预,或以协议形式严格财政纪律。这说明,由于欧元区和欧盟既没有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也不能以法律的形式严格财政纪律,各国在财政方面各行其是。虽然去年年底的欧盟峰会决定以协议形式严格财政纪律,但这只能解一时之忧,缓解暂时的矛盾,却不能解决和克服体制上的不匹配和矛盾,深藏在体制背后的应对危机隐患依然存在。

虽然2011年10月经过反复磋商和艰难谈判,最终欧元区首脑就希腊债务问题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扩容等一揽子方案达成一致意向,但希腊与欧洲其他高危国的债务问题仍存在着多种变数,欧盟救助希腊和金融稳定工具(EFSF)扩容方案的具体落实还难见分晓,既不能排除还会出现其他变故的可能,也不能排除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欧债危机风险的影响面依然不可忽略。同时,由于各债务危机国身处欧洲,其债务危机必然波及欧洲各国,并涉及到欧元信用的根本问题,欧债危机的深度和波及面由此可见。此外,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欧元区各国偿还政府债务的高峰期,不仅希腊等国的还债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债务违约风险扩大面还将可能涉及更多的欧元区国家和领域。后续的影响面和风险有多大?恐怕难以估量。

由此可见,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不断出现的难题令欧元区国家和欧盟应接不暇,其中根本的原因之一是欧元区和欧盟体制没有完善和成熟的应对危机机制,而欧元区和欧盟体制能否在处置欧债危机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事关欧洲的未来。

欧洲的未来面临着重重考验

观察欧债危机的起伏变化和解决方案的种种纠葛,虽然目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到欧元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严重程度,但却暴露出欧盟内部协调机制薄弱的弊端。由于协调机制的薄弱,一方面使欧债危机的解决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威胁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在2011年12月9日结束的欧盟首脑峰会上,欧盟就欧元区“新财政协议”初步达成原则性意向,并发表了加强财政稳定融合的声明。但是,由于未能达成全体一致共识,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只有25个国家同意履行“新财政协议”,同时法德提出的全面修改欧盟条约提议,由于分歧较深也未获通过。虽然欧盟首脑峰会为强化欧元区财政纪律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果,也为解决欧债危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欧盟能否最终将强化欧元区财政纪律落在实处并渡过危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1年12月9日结束的欧盟首脑峰会,是关系到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现实与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欧盟峰会是在欧债危机持续深化、金融风险不断增大、欧洲经济有可能陷入衰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因此峰会的结果对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意义重大,被欧盟各国首脑与舆论认为是拯救欧元区的至关重要的一次机会。此前,为挽救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法国和德国提出了加强欧盟成员国财经纪律等修改欧盟条约的提议,提交给峰会审议。

法德提出的修改欧盟条约提案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将财政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这一“黄金法则”写入各国宪法,违背者将被自动处罚;二是,将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提前于2012年启动,而实施金融救助决策方式从“全体通过”变为“超级多数原则”(即85%成员国同意)。虽然法德关于修改欧盟条约的提议对阻止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与根治欧债危机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强化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财经纪律可以保证欧洲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稳定,摆脱目前债务危机的困境,但是以英国为首的几个国家则表示难以接受修约的建议。英国明确表示:如果欧元区国家想通过修改欧盟条约来拯救欧元,就必须以保护英国的利益作为交换。英国的态度与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欧盟协调机制的危机,也在某种意义上使欧盟协调机制面临着严峻考验。

尽管在欧盟峰会上成员国之间经过一番经济和政治利益博弈后,通过了“新财政协议”,但这还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意向协议,最终的执行和落实并非易事。同时,由于目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各自利益诉求相差甚远,法德提出的全面修改欧盟条约倡议阻力重重,这充分反映出欧盟在政策协调以及应对欧债危机时决策艰难的一面。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由于欧盟各国在欧债危机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始终不能协调一致,进一步暴露出欧盟内部在重大问题上协调不力的固有弊端。因此,国际舆论“唱衰”欧洲的论调再次出现。一些言论认为,如果欧债危机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欧洲步入“衰落期”,这些论调被一些媒体大肆渲染。事实上,“欧洲衰落”的悲观论调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媒体的渲染也有些过度。虽然目前欧债危机使欧洲面临着兴衰转换的变化,但还未严重到“衰落”的程度,欧元区解体也只是想象中的传闻,欧洲从欧债危机摆脱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不能就此断定欧洲正在走向“衰落”。

当然,伴随着欧债危机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以及欧盟改革方向意见分歧的加剧,重重危机使欧洲未来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

第3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推进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债务危机的作用

“实行货币一体化的同时缺乏财政一体化”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那么在危机倒逼下推进财政一体化是否就能化解危机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象征着财政联盟雏形的“财政契约”于2012年3月签订后,债务危机仍在继续恶化,同年6月西班牙和塞浦路斯陷入危机。根据表1,欧元区和欧盟整体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第三季度的数值均高于2011年同期水平和上期水平,危机国家的债务占比也进一步升高,法德轴心的数字略有降低。从就业市场来看,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图1)反映出经济的低迷。事实上,就目前来看,推进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债务危机的作用既有积极性也有局限性,甚至还更应考虑到其负面性。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网站的失业率数据整理。1.提振欧元信心和避免债务危机反复发作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构建财政联盟的举措有助于提振市场对欧元的信心。自从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崩溃论的支持者就一直在讨论希腊离开欧元区的可能性(Krugman,2010)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2011年的“希腊公投提议最终取消”事件助推了欧元崩溃论的高潮。积极推进财政一体化并签订“财政契约”,无疑对欧元崩溃论是有力的反击。正如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所言,“财政契约”是通向欧洲财政联盟的第一步,将有助于增强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财政纪律可以避免债务危机反复发作。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财政赤字过高,无力偿还过高的债务。虽然1997年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和债务上限有明确规定,亦有对违反国家的相应制裁条例,但由于执行不力和公约修改导致公约早已失去约束力。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17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3%的上限。旨在加强财政纪律的“财政契约”将帮助欧洲找回不可或缺的财政纪律,契约规定的政府间相互监督以及欧洲法院的惩罚措施将有利于避免债务危机重演。2.从财政职能看当前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危机作用的局限性按照财政理论,公共财政具有三大基本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从财政职能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财政一体化程度较浅,联盟的财政职能还不完善,这将制约其对债务危机的缓解作用。首先,当前的财政一体化缺乏财政转移机制。在一般的国家内,中央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功能对经济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进行财政补贴。美国有高达25%GDP的中央预算可向陷入困境的州进行财政转账,而欧洲的联盟预算只占其GDP的1%。对于欧盟来说,中央财政缺乏转移支付的财力,而成员国间的财政转移更是无法取得进展。在“财政契约”签订之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提议建立转移联盟。根据该提议,德国和其他强劲欧元区经济体将每年向希腊和其他困难经济体转移资金,条件是援助国将有权力监督和管理受助国的预算和税收。但转移联盟设想的失败原因在于政治阻力太大,既受到德国选民的坚决反对也受到危机国家的抵制。当然,即使财政转移得以建立,它对缩小欧盟地区差距、缓解成员国危机的作用也会有所限制,其原因主要为欧洲经济体间的差距太大。美国最富裕的新罕布什尔州人均GDP比最贫困的密西西比州的数值高50%,而在欧洲,卢森堡的人均GDP比爱沙尼亚的数值高出700%。经济增长和危机解决不能只靠财政转移,必须同时提高经济竞争力。其次,缺乏对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的结构管理。从《稳定与增长公约》到“财政契约”,无论是财政赤字3%和公共债务60%的GDP占比上限,还是结构性赤字0.5%的GDP占比上限,都是笼统的总量规定而缺乏结构性管理。财政赤字的结构源于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结构。目前成员国间在税种、税率上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政府的收入结构有很大差异,而在支出方面,成员国在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等方面做法也各不相同。在财政赤字结构差异较大的前提下,应对危机的努力在欧盟范围内就很难形成合力。对于危机国而言,应对危机的紧缩政策很难实施,甚至可能引起政治风险。西班牙的增加税收政策导致部分富人移民到其他税负较小的国家,最富裕的加泰罗尼亚州甚至要求全民公投是否继续留在西班牙。公共债务的结构一般包括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期限结构是指短期债务、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显然,一国政府如果借入太多短期债务则债务违约的风险就会较高。事实证明,欧元区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就是借入了太多的短期债务,甚至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债务循环。公债的品种结构是指公共债务中不同品种公债的组合情况,如对内债务和对外债务的比例关系等。日本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200%,高于希腊,却并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这是因为其公债的绝大部分债务为对内债务,风险较高的外债较少。可见,如果没有合理的结构管理,即使成员国在总量上达到了欧盟的标准,但债务的风险仍难以控制。再次,“财政契约”中的结构性赤字指标易受主观性影响。根据“财政契约”的规定,年度结构性赤字超过GDP0.5%的国家将受到欧洲法院的处罚。但是结构性赤字只是个理论概念,计算时也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根据宏观经济学概念,(实际)财政赤字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结构性赤字是在实际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下,经济处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时的赤字。由于充分就业产出一般大于实际产出,结构性赤字往往低于实际财政赤字。所以根据定义,要准确衡量结构性财政赤字的规模必须确定充分就业时的潜在产出。但充分就业产出本身就是个理论概念,不能通过经验统计得到,需要通过计量方法来估计。由于变量、参数和计量方法的不同,各成员国计算出来的充分就业产出具有异质性,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构性赤字难以作为统一规定的指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指标本身可能被人为操纵,成员国可以在保持实际赤字不变的前提下,人为地创造出符合规定水平的结构性财政赤字而免于处罚,那么契约的条款就失去了约束力。3.危机中推进财政一体化可能会起到不利于危机解决的反作用财政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推进财政一体化也可能对成员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更何况对于陷入危机的成员国而言,推进财政一体化可能更危险。首先,丧失财政政策自主性意味着危机国家失去宏观经济调节的可能性。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都是欧元区成员国,在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前提下,财政一体化又压缩了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运用空间,结果会导致陷入危机或经济困难的国家无法动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考虑到欧盟目前还没有建立财政转移的机制,经济困难的国家只能任由衰退演变成危机,而陷入危机的国家则只能任由危机继续恶化,随着这种市场预期的形成,成员国和整个欧元区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当然,财政联盟的建立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但是这要看在什么时机和对什么国家而言。经济繁荣时期建立财政联盟的反作用较小(尽管往往在经济危机中才有足够的政治动力去推动财政联盟的建立),另外,在政治一体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再推进财政一体化也会产生较少的负面影响。其次,仅强调紧缩财政抑制经济不利于危机解决。危机爆发以来,救助方对危机国的要求就是财政紧缩,而“财政契约"更是从制度的层面规定了各国财政紧缩的方向。对于没有陷入经济衰退的成员国而言,紧缩财政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将长期超标的赤字拉回规定水平,也能避免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但对于陷入衰退甚至危机的国家而言,紧缩可能会将其引入灾难(斯蒂格利茨,2010),甚至会增加这些国家脱离欧元区的可能性(Krugman,2010,2011)。因为机械地要求危机国家紧缩财政有悖于经济学原理,即一国政府应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政策,而在经济萧条时应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扩张的财政政策又会恶化债务危机,紧缩财政是缓解债务危机的必要选择。所以在要求危机国家紧缩财政的同时,应辅以刺激经济的其他措施。如对于希腊,债务危机的实质是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应从增加投资和就业等途径帮助其经济发展并重获偿债能力。随着游行、罢工的增加和失业率的攀升,欧盟意识到这一问题,通过了“增长与就业契约”,并开始酝酿旨在增强欧盟竞争力的“连接欧洲”计划①。再次,构建财政联盟的努力可能掩盖危机的真正根源。目前来看,欧盟构建财政联盟的动力来自于应对欧元区债务危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将债务危机的成因归结于统一货币政策的同时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债务危机的根源另有其他,那么欧洲努力构建的财政联盟就无法达到治本的目的,至多达到缓解危机的治标性作用。即使欧盟有幸走出债务危机,危机还会以别的形式爆发出来。Feldstein(2012)认为,此次债务危机即欧元危机并不是政府管理失当造成的偶然性结果,而是将单一货币强加于多个迥异国家的必然后果。其实纵观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就可以发现,从1951年煤钢联营的建立到货币联盟的建立以及欧元区的扩大,是政治而不是经济推动了这一切事件的发生。在经济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政治性地强力推动经济一体化必然造成很多隐患,这就是欧洲问题包括此次债务危机的症结所在。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顾经济条件而政治性地强力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欧元区过快的吸纳成员国速度以及让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国家进入货币联盟的草率决定上。与最优货币区理论要求的经济趋同要求相反,这些成员国的加入增加了欧元区成员国的异质性,再加上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使得欧元区成员国尤其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成功构建财政联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转移和长期的结构改革才能使危机国走出债务危机。甚至在构建财政联盟时也会出现不顾经济条件而通过政治力量强行推行的问题,这会导致在解决债务危机的同时又造成其他隐患。欧洲只有深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严重性,才有可能在后续的一体化进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而避免危机以其他的形式再现欧洲。但目前欧盟将大量精力用于构建财政联盟,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症结被淹没其中而难以得到真正的重视。

欧盟财政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欧盟的财政一体化进程涉及到成员国的让渡,势必在众多挑战中艰难推进。从短期来看,虽然“财政契约”在芬兰完成国内法批准后已经取得12个成员国批准,并于2013年1月生效,但产生效力的契约可否有效执行将是一大挑战。从长期来看,不断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并构建财政联盟也将面临一系列经济和政治的难题。(1)“财政契约”能否有效执行存在疑问。从经济周期来看,经济公约往往在繁荣时期可以顺利执行,但遇到经济衰退执行公约就会困难重重。从政治角度看,公约往往对小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对大国而言约束力可能会打折扣。1997年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就是因为执行不力最终流于形式,导致其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就是在2004~2005年经济减速期间德国、法国等大国违反规定并最终修改公约。“财政契约”作为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订版,其执行力能否落实还需拭目以待。(2)欧盟经济陷入滞涨可能性增加。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经济增长十分缓慢。再加上欧盟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市场僵化等问题,欧盟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景十分暗淡,经济低迷将会长期存在。同时,欧洲央行为了应对危机先后放松银根,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自2009年起一路攀升(见图2)。意识到赋予欧洲央行最终贷款人的职能比实现财政一体化容易得多(徐明棋,2012),2012年底,欧洲中央银行宣布无上限持有成员国国债计划后,债务危机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率略有下降。但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欧洲央行持危机国家的债券总额达2087亿欧元。经过一定的时滞,这一增加货币供应操作的效应将会逐渐显现。况且,2013年欧洲还面临多国领导人的大选,债务危机还存在很多变数,欧洲央行可能需要继续大量购买国债进而增加货币供应。总之,如果欧盟经济陷入滞涨,任何形式的一体化进程都无法推进,这是财政一体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图22000~2012年欧盟与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数据库。(3)债务危机使成员国经济更加趋异。最优货币区理论强调的是经济趋同指标,然而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使欧元区成员国经济的趋异性增强,这会危及已经取得的货币一体化成果,财政一体化也很难推行。(4)让渡财政的政治阻力。第一种政治阻力来自于德国、法国、英国等大国的博弈。成员国的利益各不相同,使得欧盟的经济政策重点常常被政治目的所左右(黄立新,2003)。在“财政契约”的酝酿阶段,大国博弈不仅使计划内容一再变更,而且使最终出台的契约效力大为降低。另一种政治阻力来自于成员国退出的可能。JimO''''Neill曾指出,欧元区财政整合政策可能促使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芬兰、希腊等成员国无意继续留在欧元区①。Heisbourg(2012)也分析了英国在深化一体化的压力下离开欧盟的可能性。总之,在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欧洲财政一体化得以艰难的推进。但“财政契约”的签订只是财政一体化的序曲,并没有从实质上推进财政一体化。从财政职能的角度来看,推进财政一体化对债务危机的缓解作用有限。而财政一体化意味着危机国家在货币统一的前提下又受到了财政政策的制约,不利于危机的缓解。推进财政一体化的努力还可能会掩盖债务危机的真正根源,不利于危机的最终解决。作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财政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有其必然性,但这个财政让渡的过程将会非常漫长。

本文作者:姜云飞工作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第4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防范机制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阻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当政府的债务超过了自己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在哪个国家都有出现的可能性。中国要对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债务危机爆发的规律,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让我国地方政府建立完善的债务防范机制。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的启示,并对我国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债务防范机制给出相关的建议。

一、 产生欧债危机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产生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欧洲的一些国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金融行业的资产大大的减少,在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加大了在财政上的投资,在货币政策上也不断放宽,使欧洲各国的政府在财政上出现赤字,并且政府的债务不断增加,欧洲各国政府对债务的承受能力不断下降,还有一些欧洲国家把一些银行归为国家所拥有,银行的负债部门转化到政府部门,这样就加大了政府部门的负债率[1]。

(二)单一的经济结构

发生欧债危机的国家经济基础都不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上没有创新,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上的单一性,这些国家的经济主要是依赖于发展周期比较长的产业,发展周期过长的产业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不能够很快的适应经济的变化情况,不能够快速解决危机恢复到经济原来运行的轨道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容易出现欧债危机。

(三)货币的统一

欧洲国家具有统一的货币制度,他们共同使用欧元,这些国家的没有独立的货币。各国政府在出现危机的时候,主要通过相关的财政政策来解决相关的危机,这就增加了欧洲各国家的负债情况。欧元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要有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那么就会以这个国家为中心,逐渐向邻边国家蔓延。

(四)消费过高且救助机制不完善

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高,消费大,政府给予民众的福利待遇很好,很多人不担心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工资基本上用在生活上的开销,很多人都没有存入银行的习惯。政府保障群众的生活,使得政府的支出过大,加大了政府的负债率。在一个国家发生债务危机之时,救助机制没有起到帮助作用,欧洲总行只是对欧洲整个地区进行救助,不能够单独救助一个国家,不利于对债务危机的处理[2]。

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上的不足

(一)收入不足

我国地方的财政收入比较低,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方式具有单一性。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是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强了土地管理制度,管理土地出让的力度也增加,导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不断减少,也就是地方政府的整体收入减少,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大的趋势。由于地方政府的收入不足,容易使地方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容易引发债务危机。

(二)没有完善的政府收支监督机制

我国各地方的政府收支情况还没有完全透明化,在政府收支问题上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地方政府隐蔽收支的存在,容易导地方政府中出现、私自挪用政府资金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发现政府财政收支上存在的问题,容易引发债务危机[3]。

(三)缺少对地方政府举债情况的监督

我国许多地方都没有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监督管理,经常会出现不按规定出资的情况,政府不断建设的同时,还有许多项目没有建设起来,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同时也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没有合理规划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在债务资金上存在浪费的行为,并没有发挥出债务资金的最大效益,导致政府的收入不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这样才能够合理规划地方政府的债务,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 欧债危机对我国各地方政府在债务危机上的启示

(一) 不可忽视潜在的债务危机

如果有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地方政府部门千万不要忽视这个方面,如果忽视了潜在小危机,在不久的以后就会发展成大危机,最终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我国在财政方面的赤字率和政府的负债率都没有超出相应的警戒线,但是并不能代表我国地方政府没有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地方政府一定要特别注意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的现象,如地方政府的债务过多,并且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债务资金的经济效益不好;地方政府在国家银行中有不良的贷款存在;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出现收入不断减少,且支出不断增加的现象;地方政府的融资机构出现负债等,上述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他们的存在是对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的潜在威胁,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和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4]。

(二)引发欧债危机是由于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很高

引发欧洲债务危机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负债太多,超过了政府自己承受债务的能力,政府不能够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的财政部门赤字不断增加,经济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所负的债务资金太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导致市场发生大幅度的振荡,股票市场也随着发生波动,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产生债务危机影响的认识,减少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

(三)转变政府经济增长方式很重要

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抛弃过去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根据欧洲国家解决债务危机的有效经验可以知道,不断发展经济才能够解决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能够缓解债务危机给经济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所以地方政府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各种产业来提高在国际经济上的竞争力。

四、 建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防范机制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认识

我国的地方政府在债务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债务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严重的还会引发债务危机,为此要不断增加地方政府人员对债务问题的认识,了解债务问题所能带来的后果,这样地方政府部门才能够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解决地方政府债务上出现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广播引起群众对债务危机的认识,同时中央政府部门要开展相关的座谈会、研讨会等加强地方政府对政府债务问题的认识,宣传内容可以结合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影响等进行分析[5]。

(二)建立健全税收制度

地方政府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地方税收制度,这样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务部门的收入,地方政府部门的收入增加,减少了地方政府部门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地方政府的负债资金。地方政府在逐渐完善税收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财务的管理水平,加强对政府部门财务预算的管理,减少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的支出,这样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三)加强对债务风险的监督管理

地方政府部门要不断提高对债务资金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债务资金,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机制。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密切关注政府债务资金的运行情况,能够及时发现资金在使用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把债务风险降到最低。对债务资金的监督机制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来监督地方政府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可以防止政府滥用债务资金的情况发生,不仅可以提高债务资金的利用率,还可以增加债务资金的效益[6]。

(四)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

虽然不同地区产生债务危机的原因、产生的结果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相似之处。地方政府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在债务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对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地方政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吸取先进的经验:(1)地方政府在债务方面要受到地方上级政府的约束和指导,上级政府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负债,地方政府在经过上级政府的同意之后才可以负债,同时上级政府要起到指导作用,减少地方政府出现债务问题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债务问题。(2)逐渐完善经济结构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债券市场,使我国的地方政府具有发行公债的基础条件。这样可以很清楚的从债券发行的数量来了解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防止出现地方政府在债务上具有不透明性,加大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力度。(3)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上出现等的现象,政府相关负责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真正落实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是通过地方政府的资金实现。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国政府出台各种政策,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水平和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加大,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地方资金的支出,容易增加地方政府的负债率。为此,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创新方式,既可以保证保障的覆盖范围,又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7]。

五、结束语:

欧洲债务危机不仅影响到欧洲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对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少,并且支出比较大,债务资金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对政府财政的收支情况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中国政府要全面的分析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来获得相应的启示。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债务危机防范机制的建设,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监督力度,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这样就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刘可元.欧债危机对我国外债管理的启示及相关政策建议[J]. 吉林金融研究. 2012,04(02):54-55

[2] 董彦岭,刘青.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比较与借鉴[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0,09(04):74-75

[3] 谢地,邵波.欧美债务危机的经济政策根源及我国的对策[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7(01):29-30

[4] 何晶,陈巍,朱辉,王青春,李志军.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解决办法[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8(02):38-39

[5] 郑蓉,张俊,干胜道.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与控制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6(08):45-46

[6] 叶谦,沈文颖.拉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成因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9(10):51-52

第5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债务危机 财政赤字 公共债务

近期,美国的债务问题尤为引人注目。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将美国信用的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4月1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警告称,美国的债务问题可能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美国财政部称,到2011年5月16日,美国已经达到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若国会在8月2日之前不提高举债上限,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美国债务危机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是否真的会爆发债务危机,美国债务问题的前景究竟如何,我们还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

一、美国公共债务现状概览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图1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图2是美国政府债的一年、五年、十年期cds的交易价格曲线。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 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 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 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 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 目前, 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2012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

虽然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的债务问题却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就必须增收节支以削减财政赤字。从目前看,美国政府在财政增收和节支方面都难有很大作为。对于增加收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增税。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时增税对经济恢复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节约开支,造成美国财政赤字的两大主因是庞大的社保开支和军费开支。社保开支涉及广大选民切身利益,被美国政治人物认为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美国2012年大选即将临近,奥巴马政府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收缩社保开支。同时,未来20年内,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将退休,政府用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资金将急剧膨胀。而美国军费开支则历来受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寡头的保护,短期内大幅削减几无可能。

结 语

尽管全球经济正在逐步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恢复,但美国债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导致经济重回衰退。我们应密切关注其动向,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东亮.美国会陷入债务危机吗? [j]中国外汇,2011,(2):48-49

第6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欧债危机的形成和演化

欧债危机的直观表现,是部分欧洲国家遇到了债务可能违约的困境,已经显现出问题的是希腊、葡萄牙,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目前欧债问题还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规模也远大于几个月前。迄今,希腊、爱尔兰及葡萄牙迫于压力已先后申请国际援助贷款来渡难关。但市场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意大利与西班牙。希腊的GDP仅是欧元区GDP总量的2%,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一旦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现债务违约风险,问题远比希腊、葡萄牙严重得多。

欧债危机仍然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一部分。在我们看来,欧债危机虽然表现为欧洲国家财政的风险,但根源则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本质上,这些国家是以负债的方式提前享受了经济成果,但经济增长却不能支撑这样的消费水平。说白了,就是有些国家不好好干活,却耽于享乐,还享受着很高的福利水平。欧债危机则告诉它们:这种寅吃卯粮的游戏不可持续。实际上,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勤奋工作的德国对于伸手搭救懒惰的欧元区兄弟存在很大的争议。

欧债危机的复杂性与欧元体制有关。欧元区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统一以欧元为货币、实行统一的利率政策等,但财政政策却分散在欧盟各国政府手中,这被认为是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所在。在这种机制下,欧盟各国为推动本国经济而大量发行以欧元为记币单位的债券,但各国央行却根本没有发行欧元货币的能力。一旦有些国家在财政上不能自我约束,其债务规模就会失控,超出该国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借债消费的游戏还能玩下去,当金融危机出现之后,游戏立刻遇到危机。

在统一货币机制下,欧洲央行(ECB)应该承担最后担保人的能力,即对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兜底。然而,这种最后担保人的作用只在理论上存在,现在欧洲央行可以伸手救助,但并不愿意担当这个角色。有分析人士认为,其原因在于,提供这种保证会给欧洲各国政界传达错误的信号,会创造一个新的诱惑,促使各国政府继续过度发债,因为反正欧洲央行都会埋单。于是,欧洲央行拿出了一个替代性的方案——“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该基金拥有4400亿欧元的资金能力用于购买欧债危机国家的债券。

但是EFSF是否拥有阻止欧债危机蔓延所需的足够能力?是否能像美联储或中国央行那样无限量印钞票呢?由于欧元区对成员国的财政缺乏控制力,因此欧洲央行靠印钞来解决问题基本不可能。目前,欧洲央行采取在二级市场上购买成员国债券的方式,试图恢复市场的信心,防止欧债危机向其他成员国蔓延。如欧洲央行在2011年8月26日当周投入了66.5亿欧元来购买成员国债券,此前在8月19日当周购买了143亿欧元债券,更早之前的12日当周则购买了220亿欧元债券。

不过,欧洲央行的这一救助行动并不被市场看好。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目前由欧洲央行出面在二级市场购买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勉强压制住市场利率,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最终还需EFSF接手。

目前,欧债危机已对欧洲的金融机构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表示,在近期的业绩公告中,对于所持希腊政府债券,部分欧洲金融机构应该进行更大规模的损失减记。在希腊获得第二轮援助之后,金融机构已经对所持希腊政府债券进行了数十亿欧元的减记。部分银行与保险商的减记比例达到50%,部分却只有20%。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减记的银行与保险商遭受的损失更大。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对其14.5亿欧元的希腊政府债务资产,进行了7.33亿欧元的减记,其减记比例高达51%。

现在市场担心的是,如果意大利、西班牙这样拥有巨大债券市场规模的国家出现危机,全球投资者对它们债券的偿付能力完全失去信心,而且又没有欧洲央行作为最后担保人,那么即使是EFSF的区区4400亿欧元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无法抑制欧债危机的继续恶化。

法国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安•圣艾蒂安曾在《欧元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第一,欧元区并非最优货币区。第二,欧元区因此需要具备一个统一国家的三个特点:“经济政府”、联邦预算以及竞争政策框架。第三,以德国为代表的、占欧元区人口三分之一的盈余集团,与包括葡萄牙和希腊等国家在内的赤字集团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第四,可能出现惩罚性措施,使赤字国家陷入长期低速增长。第五,欧元区有瓦解的可能,“要么是灾难式的瓦解,要么是受控的瓦解”。这种预警并非不会变成现实。

目前,如何拯救欧债危机,在欧盟和欧元区都存在巨大争议。欧元区经济的核心国家是德国与法国,但德法两国对于出手相救存在分歧。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认为,“如果为解决欧债危机,欧元区在再推动财税融合和区域整合计划,那么德法势必要背负长期而巨大的财务包袱。”钟伟还表示,“法国政治意愿有余而经济能力匮乏,德国则经济能力尚好但政治意愿淡薄,这是德法在未来三五年很难对欧洲经济政府和欧洲债券有实质性推动的最大制约。”这种局面也是德国对出手拯救欧债危机存在疑虑的重要原因。

不过,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欧元区甚至欧盟都可能集体下沉,欧元体制将会崩溃。在这种现实的威胁之下,德国国内也正在达成一致。我们注意到,在德国国会最终讨论政府欧债危机决议之前,德国工业协会2011年8月29日在媒体呼吁,即使将为本国利益带来一些损失,也应该不惜代价拯救欧元。不过,这种政策主张同政府有所不同。德国政府虽然联合法国力挺欧元,但出于对本国利益考虑,在决定拯救措施上有所保留,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声称德国“不会不惜任何代价”为债务国提供支援。

在如何支援债务危机国这一问题上,默克尔政府在国内遇到很大阻力。两周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与默克尔会见后宣称,德法两国商定成立一个“欧洲经济政府”。之后德国政府发言人否定了萨科齐的说法,说德国政府只想力促欧盟成立一个机构,对欧元区有“强化的经济以及财政控制权”。现在,德国经济界不断对政府发出警告,认为从维护本国企业利益以及保护现有就业岗位出发,欧元不能失败。德国工业协会主席汉斯-佩特•凯特尔指出,欧盟有5亿人口,创造了世界1/4的经济成果,这是每个欧盟国家无法单独做到的,统一货币对欧洲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德国出口货物的70%流向欧洲,其中大部分在欧元国,本国工业界依赖欧洲的市场稳定以及货币坚挺。因此德国在拯救欧元的行动中应该准备有所放弃,将支援债务国看作是一项投资行为。如果德国工业界把拯救欧元视同拯救德国经济的看法影响了政府决策,这对拯救欧债危机无疑是个好消息。

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关系重大

在不久前安邦研究团队对美债危机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后,许多安邦客户来电询问: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企业又有何影响?的确,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拉动力,欧洲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不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在本分析之中,我们将简要提供一些策略性的思路。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中欧经济的相关性决定。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盟是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见表1、图1)。

从数据我们不难看到,自从中国加入WTO十年多来,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贸易盈余都保持了稳定的上升态势,中欧贸易在中国所有外贸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是中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中国与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贸易占中国与欧洲国家贸易的近60%。因此,对于长期以外向型经济为重要拉动力的中国经济来说,欧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不仅与欧洲国家有大量的贸易,在欧洲的投资也在增加。不过,在中国近年以能源资源等初级资源为主的“走出去”大潮中,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显得并不是很突出。但我们估计,随着中国企业在对外股权投资、对欧洲的金融类投资增多,欧洲在中国的对外投资版图上,将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表2、图2)。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在我们看来,欧债危机的影响将会在如下几个领域发生:欧洲经济、欧债、欧元以及其他欧洲资产(欧元及非欧元资产)。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必然会大受影响,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消费都会大为减少,这将对欧洲的需求造成直接冲击,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在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欧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如果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丧失了消费胃口,无疑会使得中国的对外经济丧失一大动力。

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三个渠道。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将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虽然对缓解中国的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之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达到4800亿美元,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欧双边贸易造成沉重打击。

事实上,来自贸易领域的市场人士表示,虽然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贸易数字还不错,但他们从集装箱的出货量上,看不到同步增长的势头,甚至还有较大的差异。那么贸易额数字的增加来自何处?有航运界人士怀疑,这可能是在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导致的高报出口价格所致。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对于中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的众多出口加工业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种情况比较极端:欧元崩溃,这将使得欧元成为一张废纸。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小,但对这种可能性不能不防。

此外,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导致欧债以及欧元资产的大幅度贬值。到目前为止,中国持有的欧洲资产在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接近3.2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据市场估算,其中的60%~70%为美元资产,日元和欧元资产大概在30%左右,而在这之中,欧元资产占比可能在10%~20%之间。假如按照15%估算,则欧元资产规模大概在4800亿美元左右。如果欧元资产大幅贬值,中国对欧增加投资将会迎头遇到欧债危机的冷水。

对于中国增持欧洲资产的策略,不能不多加警惕。首先,中国高层已经对此达成共识。2011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在匈牙利访问期间表示,中国愿意购买一定数量的匈牙利国债。还明确表示,中国2011年已将更多新增外汇储备用于购买欧元资产,中国是欧洲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主席在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面时也表示,中方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很显然,中国持有的欧元资产还将继续增加。

在欧债危机乌云渐浓之际,中国再次重申对欧元区国家经济稳定和欧元的支持,欧洲对于中国通过购买欧洲债券帮助其化解危机的预期大大升温。而备受欧债危机困扰的欧洲经济,可能因为中国的支持而获得一剂强心针。但正如国内学者所分析,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买单,中国不能再成为欧债危机的买单者。目前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不多,对中国而言欧债问题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中国继续增持欧元债券,问题就复杂了。这就像中国过去大量持有美债一样,把中国与欧洲贬值的金融资产捆绑在一起,结果一同下沉。

中国增购欧元资产,是中国推动外汇储备多元策略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外储“逃离”美债已成为主流观点。尤其是标普调降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之后,对中国持有美债的反对声空前高涨。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国政府外汇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已出现下降,从2005年的占总金额的71%,下降到了目前的60%。美元资产占中国外储比重的下降,正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策略的一个结果。

我们估计,近几年中国外储多元化的改革,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转向了欧元资产。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仍享受着增长的快乐,欧元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性货币,对美元表现得十分强势,被视为有朝一日可能替代美元的强势货币。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在外储多元化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欧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部分出于“抄底”的心态,中国加大了对欧洲的战略性投资,资产种类从基础设施到金融资产,欧洲多国的债券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第7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希腊实已“破产”

希腊国家的债务问题自金融危机以来不时地跳入人们的眼前,并且其日益严重化程度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资料表明,2008年希腊财政赤子还仅是GDP的7.7%,但2009年这一数字却飚升至12.7%。与庞大财政赤子相伴随的是魔影般的对外负债。数据显示,2008年希腊债务余额为GDP的99%,而至2009年,该数据上升至113.4%。目前希腊债务的绝对额为2800亿欧元,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结果已经非常清晰地表明,希腊实际已经破产。

由于目前希腊政府欠下的债务多属于私营部门,因此该国依然可以通过借新债以还旧债的方式来获得外部资金。根据希腊政府的财政预算方案,2010年,该国将发行530亿欧元国债筹资,相对于2009年600亿欧元而言,尽管这一融资规模有所降低,但仍然直接推大了债务雪球。据希腊财政部预估,到2010年年底,希腊的债务余额将上升至GDP的120.8%,即2949亿欧元,希腊将成为今年欧元区债务负担最重的经济体。

国际社会一般将一国负债占GDP比例的60%视作“警戒线”,而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成员国财政赤子不能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不能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显然,无论从哪个指标衡量,希腊债务问题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可怕地是,越滚越大的债务包袱已经直接影响和干扰着希腊百姓的衣食住行。根据Eurobarometer的调查,90%的希腊人认为经济债务影响到了自身生活,89%的希腊人认为事态将继续恶化。而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希腊选民在2009年10月揭竿而起,一举了负债累累的旧政府。

不过,惠誉国际和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机构并没有因为希腊政权的更新而对希腊网开一面。在去年年初将希腊评级调低至“A-”的基础上,标准普尔不久前再将希腊长期信贷评级从“A-”下调至“BBB+”,惠誉国际信评也随后跟进,将希腊债务评级调降至BBB+,同时穆迪投资者服务机构也将希腊的债务评级由此前的A2降至A1,并维持负面前景评价。特别需要强调地是,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央行将贷款抵押品门槛从正常的A-下调至 BBB-,这样,即便是希腊评级被下调至目前水平,希腊银行仍然可以用希腊政府的债券作为抵押品参与欧洲央行的流动性供给计划。但是,倘若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重新调回抵押品门槛至A-,或者希腊评级再遭下调的话,希腊银行的融资能力势必受到严重的打击。

新组成的希腊政府无疑深刻体尝到了债务危机的沉重压力。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在出席2010年第一场国际性会议达沃斯论坛时表示:“希腊经济需要深切治疗。的确,这是自从 1974 年恢复民主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中沦为“债奴”

自2001年正式加入欧元区之后,希腊经济借助于大欧盟的力量一路凯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前的5年时间中,希腊经济保持了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金融危机不仅使希腊的外向型主导产业遭受残酷冲击,而且也使其靠举债而谋取息差的财政方式步履唯艰。

在欧盟经济体中,希腊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工业制造业较落后,因此希腊主要以海运、旅游和侨汇等三大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获取外汇收入的支柱产业,而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恰恰是这些产业。

作为世界前15个旅游目的地国之一,希腊的旅游业占到了GDP的18%的,不过,希腊的游客主要是欧美尤其是以美国人为主,因此,在欧美民众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或者收入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希腊旅游所受到的影响就不难想象。根据希腊葡萄园联盟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与2008年相比,2009年到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 .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同期锐减了19.3%,相应的旅游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无独有偶,运力占世界总量20%和欧盟总量50%的希腊航运业也跌入萧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期间,希腊有400多艘散货船因银行收紧信贷而“封存”,占希腊海运总船只的10%,相应地,希腊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航运业对经济的年贡献率由原来的7%下降到只有1.2%。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的锐减。

严峻的挑战还在于,在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支撑金融危机期间刺激经济的开支所需时,希腊政府不得不大量对外举债,从而导致其本有的债务窟窿越撕越大。观察发现,希腊债务危机的恶化其实与其短期债务的增加直接相关。由于短息远低于长息,希腊在救市过程中所发行的短期债券持续增加。数据显示,在希腊2009年新发行的债券之中,5年期以下的债券占71%,3年期以下的占27%,1年期以下的债券比重占12.3%。因此,希腊在未来1至5年的还债压力异常沉重。

值得反思是,即使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希腊政府也将举借外债作为其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加入欧元区后,希腊以低至1%的利率从欧洲央行借钱,再用来买入利率高达5%的政府债券赚取差价。这种财政运作方式在经济繁荣时期也许有效,但一旦遭遇经济萧条则难以为继。一方面,流动性紧缩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和拆借率的上升,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和债务息差的缩小。数据显示,仅举借外债而购买政府债券这一项就使希腊产生了高达5%的财政赤字。

谁来拯救“雅典娜”?

作为一个从属于欧元区的新兴市场国家,希腊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自然不能通过货币贬值的途径来稀释自己的债务压力;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希腊也没有如同美国那样发行世界货币的强大权力,当然就不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债务包袱。因此,希腊的债务危机只有通过非货币化的方式才能解决。

难能可贵地是希腊政府对解决债务危机充满了信心。日前,希腊政府公布了未来3年的财政预算计划,承诺将通过削减公共支出、改革税收体系等措施将2010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从现在的12.7%至少削减到9.1%,而到2012年底以前,财政赤子占GDP的比重降低到 2.8%。不过,这一方案要经过欧盟委员会长达5个月的全面评估之后才能最后厘定。

以经济增长成效逐渐冲抵债务负担可能是最有效也是最务实的途径。据渣打银行计算,以希腊过去5平均GDP增长7%、以及表面上利息开支维持于近5.5%估算,负债占GDP比率或可缓步下降,而倘若基本盈余能够达到GDP的1.5%,负债占GDP的下跌速度更会加快1倍。但是,希腊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似乎并不支持这一分析。据希腊财政部预测,2010年希腊国内经济增长约为0.2%,2011年也仅是1.5%。以这样的经济增长力量显然无法卸掉沉重的债务包袱。

控制国民所得,亦即削减公共部门薪资和养老金是外界为希腊开出的还债良方。不错,目前希腊的失业率高达10%,且高失业率将持续至2011年,从而为政府削减福利支出增添了砝码,同时欧盟成员国中的爱尔兰和拉脱维亚之前也是靠大幅减少公共部门的薪资和福利而得以削减财政赤子的。但需要注意地是,与爱尔兰和拉脱维亚完全不同,希腊拥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并且拥有一连串民众骚乱的历史,一旦希腊试行严苛的支出削减,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骚乱。而这也是希腊新政府至今不敢在削减公共福利开支方面作出明确承诺的关键。

留给希腊国家自身缓解债务危机的“救命稻草”就只能是对外继续发行公债。幸运地是,当今年第一批数额为80亿欧元的希腊债券(5年期)公开销售时,竟获得了250亿欧元的超额认购,其中,外资认购的比重约占八成。看到信用评级被下调以来的首次成功发售,希腊政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下一步发行至少50亿欧元(10年期)的债券计划。

但是,单单依靠希腊自身的力量而最终解决那么沉重的债务危机似乎不可能,为此引出来的话题是,欧盟是否向希腊大规模注资而进行紧急抢救?从目前来看,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盟中坚分子尽管都在反对欧盟对希腊进行援助,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表态进而增加希腊自身解决问题的压力。对于欧盟而言,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问题都将波及其它成员国,尤其在使用统一货币的背景下,这种影响将更为深远。因此,未来欧盟向希腊伸出援助之手已是大势所趋。不过,为了对希腊不负责任的负债行为进行警戒,欧盟可能同时对希腊实施相应的制裁措施。

除了欧盟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也宣称准备以任何必要方式帮助希腊。不过,目前很多欧洲国家政府并不主张希腊接受IMF的帮助。一方面,希腊接受IMF的援助就不得不接受预算核查,或者被迫增加税收,这容易干预希腊的和欧盟的威信,另一方面,IMF等国际援助极有可能降低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稀释欧洲市场的吸引力。权衡利害,欧盟在对待希腊债务危机问题上几乎用一个声音说话:欧洲问题欧洲自己解决。

“多牌”效应扩散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环境中,一国债务问题并不能形成扩散效应,但是,当债务发生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基本生态中时,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辐射到包括负债国在内的许多层级和方面。

对于希腊而言,债务危机已经无情地抬高了他的融资成本,并进而可能削弱其未来的融资能力。数据显示,目前希腊10年期国债相对欧洲基准利率、德国国债利率的溢价已达3.7%,为欧元区创立以来的最大值。如果希腊债务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国债的收益率还会提高,希腊政府未来的还债成本还会加大。

投资者看淡欧元未来走势并由此导致该地区物价上行的压力是希腊债务危机十分典型的传递效应。出于对希腊债务可能恶化的担忧,极容易引发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的忧虑,进而导致避险资金回流美元等安全边际高的产品之上。数据显示,目前欧元兑美元汇率已经下跌至每欧元1.394美元左右,为近半年来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1月份16个欧元区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1.0%。欧盟在感受到货币压力的同时更强烈感受到了物价上行的负担。

在欧元下贬和美元升值的同时,希腊债务还引起了投资者对于CDS(信用违约掉期)的疯狂抢购,进而连带全球股市纷纷下挫。来自彭博资讯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希腊CDS成本创下370个基点的纪录高位,54个国家的CDS市场规模比去年10月份大幅增加了14%。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的撤离,全球股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跌,其中道琼斯指数今年1月份累计下跌3.46%,日经225指数累计下跌3.3%,英国富时100指数累计下跌4.1%,德国DAX指数累计下跌5.8%,法国CAC 40指数累计跌幅也达到5%,中国A股累计下跌8.87%。而雅典股指在跌破2000点关口后至今仍然看不到任何上翘的痕迹。

对于欧元区生存的考验可以说希腊债务危机最为严峻的大考。据南非标准银行研究报告预测,由于希腊缺乏独立的货币权利,如果最终其债务危机得不到满意的解决,不排除其可能被迫退出欧元区。不仅如此,希腊的财政危机将扩散到欧元区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作为希腊最大债权人的德国必然受到其牵连。资料显示,目前德国持有2000亿欧元的希腊债务,虽然德国还持有大量的财政盈余,但是一旦希腊财政恶化而无力偿债,德国将受到严重波及。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欧元区真的会被负债累累的希腊拖至谷底,首先决定离开的一定是德国等债权国。果如此,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结局可能会在如今的欧元区重演。

危险的“希腊现象”

扫描全球,希腊显然不是政府债务危机的孤立样本。穆迪日前警告说,未来数年内全球17个享受3A评级的国家均将面临财政危机。

在金融危机中耗资巨大的美国自然不能逃过财政生态恶化的结果。据白宫的最新财年报告,始于去年10月1日的2010财年,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将高达1.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0.6%。这一结果不仅超出美国国会的预期,而且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相对应,为弥补财政赤子,美国发行了大量国债,致使2009年的债务总额扩张到GDP的87.4%,并且2010年会上升至97.5%。因此,按照穆迪的观点,如果美国政府债务继续维持当前的上行趋势并最终变得不可逆转,美国将于2013年失去3A评级。

至今仍在为摆脱通货紧缩而不得已采取激进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日本无疑将接受更为残酷的债务考验。资料显示,2009年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10.5%,而且随着后续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财赤规模有可能抵至11%。与财政赤子相对应,日本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将从2009年的218%扩张到2010年的227%。

欧盟阵营中希腊的“难兄难弟”不在少数。从总体上看,整个欧盟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状况正呈恶化趋势。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盟各国总体财政赤字今年将达到GDP的7.5%,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79.2%,并且欧委会最近预测,整个欧元区中,赤字占GDP的比例在2011年还将继续大幅增长。而在欧盟成员国中,最有可能步希腊后尘的就是被人们戏称为“欧猪四国”(PIGS)的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目前,标准普尔已将西班牙信用的评级由之前的“稳定”下调到“悲观”,同时穆迪发出警告称,葡萄牙与希腊一样在欧洲各国中面临的风险最大,不排除经济“慢性死亡”的可能性。

还特别值得注意地是,即便是那些“家底”相对殷实的欧盟成员国似乎也将难逃财务状况恶化的劫难。有资料显示,2010年英国的预算赤字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2%,德国将超过6%,法国将超过7%。据此,摩根士丹利认为英国今年就可能爆发财政危机,而穆迪在日前的一份报告中称,法国、德国等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其信用将会遭遇被降级的危险。

第8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出口贸易;福建;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6.12;F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3-0064-07

一、研究背景

2009年12月,惠誉(Fitch Ratings)、标普(Standard & Poor)和穆迪(Moody)先后下调希腊评级,从而引爆希腊债务危机。此后债务危机愈]愈烈,并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2010年3月,惠誉将葡萄牙的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A-。随后标普、穆迪跟进下调。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其他欧盟国家先后被三大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并升级扩散。2011年9月,标普将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评级下调至A,并维持“负面”展望。意大利成为继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塞浦路斯和希腊后,第6个在2011年被下调评级的欧元区国家。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二大债务,其1.9万亿欧元公共债务比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四国债务总和还大,这加剧了欧债危机形势。总体而言,希腊的债务危机推倒了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无一幸免。

2012年欧盟经济领头羊之一的法国也失去3A评级,被视作欧债危机有效解决机制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也从AAA下调至AA+。标普、惠誉又先后下调欧元区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等国家的信用等级,其中希腊竟为CC级。此时欧洲实体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1季度,欧元区17国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环比上升88.2%,这是欧盟统计局自从2011年3季度首次以季度为单位政府债务数据以来欧元区国家债务水平首次环比上升。其中希腊的债务水平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2.4%;意大利也达到了123.3%。受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欧洲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强,同时威胁着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出口欧盟市场商品额已超3 34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6%。欧盟市场是中国外贸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商品市场。显然,不断恶化并蔓延的欧债危机已对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身处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国亦受冲击。因此,把握欧债危机的现状、特点、发展方向以及作用机理,探究欧债危机对我国外贸经济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欧债危机爆发后不断蔓延、扩散与升级,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欧债危机对我国外贸经济存在显著影响,但对其影响的传导机制、作用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则存在不同观点。张晓晶和李成(2010)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直接、有限和可控的不利影响[1];林毅夫(2010)[2]、马宇(2010)[3]、漆鑫和庞业军(2011)[4]等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有明显的影响,但冲击程度小于2009 年金融危机。余永定(2010)[5]鉴于欧、日、美都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且都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区域,因此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必然影响中国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2010)[6]将欧债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路径归纳成两点:其一是消费需求,即认为危机中欧洲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会抑制消费并影响中国出口;其二是汇率机制,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必然削弱“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郑宝银和林发勤(2010)[7]认为欧洲债务危机通过降低国民收入、欧元大贬值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套利机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巨大影响。赵秀娟(2011)[8]通过分析欧洲债务危机发生、]进和扩散过程,从贸易规模、收汇风险、贸易摩擦等视角量化了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从政府和出口企业视角提出建议。李京阳(2012)[9]、张明(2012)[10]从国际汇率体系及国际套利机制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李敏晖(2010)[11]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欧债危机对上海的区域经济影响,通过分析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发展及影响范围等因素,认为其地域影响主要在欧洲,对世界经济全局影响有限;同时肯定其对上海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存在短期影响。

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必然非平衡地作用于不同区域。因此,国内各区域经济受影响程度、范围、时期和机制也必然不同。目前,现有文献对欧债危机与国内区域外贸关系研究不多,对其传导机制、影响程度和方式的定量较少。福建是传统外贸大省之一,其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外贸额较大比重。欧盟是福建省2011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因此,欧债危机的蔓延必然冲击福建的出口贸易。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本文通过贸易平衡思想构造一个以出口规模、汇率以及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福建进出口贸易模型框架,并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

三、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

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的直接影响可分离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一是出口商品的规模影响;其二是出口商品的品类影响。

(一)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市场规模影响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福建出口贸易已造成严重冲击。2009年福建出口贸易开始出现负增长。2009年12月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带来新一轮冲击。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和2月福建出口分别为54.66亿美元和44.55亿美元,环比下降4.25%和18.5%。随着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与扩散,福建出口增长持续放缓。2011年福建出口928.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86%,增幅低于上年4.23个百分点;2012年福建出口978.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增幅低于上年近25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福建出口同比增长呈下降趋势,福建出口规模与欧债危机的发酵升级具有一定相关性。图1给出2008 年1 月至2012年的福建出口的月度数据。

欧盟目前是福建第一大出口市场。因此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2009年,福建对欧盟出口下降9.15%,2011年、2012年继续下滑,2012年福建对欧盟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同比下降8.4%(见表1)。从欧盟主要国家来看,2012年福建对德国出口同比下降13.4%;对荷兰出口同比下降13.6%;对意大利出口同比下降17.5%;对法国出口同比下降12.9%。从出口市场比重来看,2009~2011年欧盟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9年的21.26%下降到2011年17.75%。

欧债危机一方面紧缩了欧盟国家居民消费,使得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欧元贬值,福建对欧盟出口的商品更加昂贵。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自2009年12月8日至2012年1月16日,人民币兑欧元已升值21.04%。其中,2009年12月8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次日人民币兑欧元便升值0.97%。并且,欧债危机波及到世界其他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对福建的进口需求下降,形成对福建出口贸易的间接冲击。图2反应了随着欧债危机升级与扩散,福建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同步下降。

(二)欧债危机对福建主要出口商品品类影响

欧债危机直接和间接影响福建出口规模同时,也对福建出口商品的品类组成有较大影响。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目前福建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2010年福建机电产品出口回升,全年出口293.96亿美元,增长32.8%;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升级与扩散,福建机电产品增长放缓,2011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41.83亿美元,增长16.3%,相比2010年增幅下降16.5个百分点;2012年福建机电产品出口354.03亿美元,同比增长3.7%,增幅比2011年同期下降近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亦不容乐观:2009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2010年虽有所回升,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升级与扩散,2011年全年出口137.35亿美元,仅增长4.3%,增幅比2010年大幅下降21.5个百分点;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0.11亿美元,同比增幅下降2个百分点。此外,2012年福建纺织服装、箱包和船舶业都出现负增长。2012年纺织服装出口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在福建出口其他主要产品中,却有部分商品获得比平时更好的市场需求。比如家具用品、体育用品和数据处理设备等方面的需求。这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出口商品种类构成,另一方面也间接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分配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福建产业基础与外贸结构的一次梳理和调整,是福建进行内部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对比危机爆发前后福建出口贸易的总量数据、品类数据及出口国家分布数据,可确定欧债危机的爆发、升级和扩散对福建省出口贸易已产生重要影响。福建对希腊、爱尔兰等陷入债务危机国家的出口贸易受到较大规模直接冲击,但由于在福建出口贸易比重不大,因此整体冲击有限;但重点国家和地区已呈现收缩趋势,因此有必要做好出口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从数据反映的情况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与当前我国总体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式类似,即三个传递途径:其一是消费需求。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下降,进口需求必然减少。同时伴随紧缩财政等措施,进一步抑制欧洲消费市场,消费需求减弱直接冲击福建出口规模;其二是汇率机制。欧元根基不稳,人民币因而被动升值,必然削弱 “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出口贸易规模;三是国际套利机制的动态平衡作用。欧债危机导致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萎靡,商品市场因而收缩,使福建大批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或由于生产需要囤积大批原材料的出口企业遭受损失。

四、模型与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主要通过3个途径:消费、汇率及套利机制。因此,沿用新古典经济学思路,本文将以消费、汇率及套利机制为考量基础构建一个包含出口规模、汇率及其他市场因素为核心的福建进出口贸易模型框架,选取相关指标并定量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影响的程度和结果。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国外消费需求对福建商品出口的规模的时期和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模型将分别采用福建出口总额、福建对欧盟出口总额、福建对美国出口总额、福建对日本出口总额以及福建对东盟出口总额测度消费需求调整对福建出口规模变化;另外,参考现有文献的做法,本文选取利率变量对汇率机制及套利机制进行度量和分析;而对波动因素、随机因素及其他若干微小变量影响,将通过选取欧债危机变量进行概括,以保证模型建构的逻辑完整性。

根据理论框架、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特点,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lnEXi,t=β0+β1lnEXi,t-1+β2lnERt+β3lnGDPt+

β4Crisis+εt (1)

其中,lnEXi,t表示第t期福建出口市场规模;lnEXi,t-1表示福建出口规模和出口市场滞后一期项;lnERt表示第t期汇率变量;lnGDPt表示第t期欧盟GDP指标;Crisis表示欧债危机的虚拟变量;εt表示第t期随机扰动项。模型中因变量福建出口市场规模变量(lnEXi,t)通过福建对全球出口(lnEX)、福建对欧盟出口(lnEXeu)、福建对美国出口(lnEXus)、福建对日本出口(lnEXja)和福建对东盟出口(lnEXas)5个指标进行反映;考虑到出口变动的自相关因素,模型引入因变量滞后项(lnEXi,t-1);实际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对各样本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也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综合反映了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本文采用欧盟实际汇率变量(lnER)进行度量;同时,本研究采用OECD国家统计资料中的欧盟GDP月度指标衡量欧盟国民收入变化;此外,我们设定时间虚拟变量(Crisis)对比欧债危机前后的影响,2009年12月之前为“0”,之后则选“1”。

(二)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

样本数据来源于福州海关及OECD统计资料,其中欧盟汇率资料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时间段为2005.01~2012.12,累计96期数据。鉴于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采用X12季节调整方法预处理数据。此外,为消除异方差影响还对变量进行对数化。本文数据处理软件选择STATA12,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样本数据经过对数化和季节性调整之后,具有较好的正态性,标准差与均值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出时间序列的波动性。从样本数量考察,在失去7个以上的自由度后,样本仍保有80多期数据,信息具有一定连续性和完整性。因此,样本具有较高的信息特征。

(三)计量分析

为保证回归的有效性,首选对序列数据的稳健性进行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及PP检验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包含常数项、漂流项以及滞后阶数等内容的稳健性检验。可以看出,欧盟实际汇率lnER的ADF值及PP值在10%的显著水平接受原假设,但经过一阶差分后拒绝原假设而平稳。lnGDP、lnEX、lnEXeu、lnEXus、lnEXja和lnEXas的ADF及PP检验一阶差分后基本拒绝原假设。因此,可认为这些序列都是I(1)过程,详见表4。

并非所有I(1)过程之间都存在稳定的动态关系,因此必须进行协整检验,以确认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关系的存在性与稳定性。检验数据见表5。

由检验结果可知,时间序列间存在如下协整关系:

lnEXt= 0.6918lnEXt-1+0.6212lnEXeu+

0.5106lnEXus+0.2432lnEXja+0.1322lnEXas-

0.2273lnERt+1.7038lnGDPt+Ut

t值(23.6442**) (25.5112***) (61.3231***) (18.6355**) (13.7125*) (43.6132**) (27.3004**)

R2=0.9224 F=2.2668 DW=1.9561

由于lnEX的很大部分是由lnEXeu、lnEXus、lnEXja和lnEXas所构成,故无需对其进行母本和子本的因果关系检验。而福建的出口贸易与汇率变化以及欧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是本文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对此展开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检验的两组序列是同阶单整,因此我们将一阶差分的lnEX、lnER和lnGDP序列进行两两检验,结果如表6。

从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欧债危机主要通过收入与汇率渠道冲击福建出口贸易。套利机制的作用可分解为两部分,其一是期货市场的实物商品,可归类为远期消费项目;其二为国际利率差套利,这反应在汇率指标变量lnER。模型中出口滞后一期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福建出口具有正持续性,即福建出口及对四大出口市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出口具有较强增长惯性。其中,汇率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欧盟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对福建出口(对欧盟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显著为负的汇率估计系数,也必然将对美国、日本和东盟等市场产生影响,其不同货币汇率间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欧盟经济发展指标lnGDP显著为正,说明欧盟的经济发展对福建出口贸易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而福建出口(对欧盟出口、对美国出口等)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现有统计数据反映出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影响不如想象严重。此现象可能是由于欧债危机发酵时间持续较长,影响具有滞后性,因而时间虚拟变量不能完全代替债务危机本身影响;另外危机爆发后主要通过汇率及收入渠道对福建出口产生影响,也具有乘数收缩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

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的影响非常显著。着[于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影响范围等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模型和数据分析这一经济现象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欧债危机的升级、扩散对福建出口贸易的冲击,体现在出口规模和出口商品品类两个维度。数据显示福建出口规模与欧债危机的扩散具有同步性,且欧债危机不仅直接冲击福建对欧盟出口规模,也间接冲击福建对美国及日本出口;从出口商品种类维度分析,欧债危机减缓福建主要出口产品增幅,同时调整了出口商品结构。欧债危机影响福建出口贸易主要通过3个渠道:消费、汇率以及套利机制。欧债危机直接导致欧洲国家财政政策的紧缩和国民消费收缩,这直接体现在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其次是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无疑,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削弱了“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第三是套利机制。期货市场套利和利率市场套利共同作用,通过对市场缺口和空间的把握套利,客观调节国际市场商品和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实证结果完全支持这些观点与结论。

计量分析结果认为福建出口规模仍具有增长惯性,但增速进入下降通道。因此,及时调整福建出口战略,制定针对性贸易政策,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寻找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能够有效缓解目前福建出口贸易的不利局面,从而重新获得市场主动权。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以下调整措施值得重视:

其一: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欧债危机直接导致欧洲市场对福建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同时间接导致福建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规模。消费需求收缩是必须面对的难题。首先,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贸易环境显的尤为重要。其次,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制度建设。三是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形成内需外需双向并举、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

其次,提高质量,升华品牌,化解汇率压力。人民币升值已成定势,欧债危机一方面使“中国制造”的低价时代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中国对出口贸易调整改革的契机。当前福建出口商品种类的调整即是证据。因此,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生产方式,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才能消化汇率压力。因此,第一需推进市场多元化,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拓展中东、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降低欧元汇率风险;第二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注重出口贸易“质”与 “量”,尤其要扩大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三是鼓励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全球中小客户群,缩短贸易链,建立自主营销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时间、成本和效率等途径将汇率风险转嫁为短期甚至即期风险。

再次,积极进行金融改革,缓解套利风险。套利机制是国际贸易的剂,但是过度套利则伤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国际贸易中的套利机制进行一定的约束。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为出口企业提供避险工具和避险市场,积极引导出口企业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或外汇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转嫁进口商的信用风险;以及在出口结算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较为安全的收汇方式(如货到付款等),避免使用赊销、托收等风险较大的收汇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4):26-31.

[2]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J].新华文摘,2010(9):118.

[3] 马宇.欧债危机的特殊性、解决方案与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2010(5):87-90.

[4] 漆鑫,庞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19-22.

[5] 余永定.从欧洲债危机到全球债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10(6):14-2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希腊债务危机的由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欧洲研究,2010(4):1-16.

[7] 郑宝银,林发勤.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研究,2010(11):67-74.

[8] 赵秀娟.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6):28-29.

[9] 李京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J].财经科学,2012(3):1-9.

[10] 张明,郑英,敬云川.欧债危机的现状评估、政策选择与]进前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24-39.

[11] 李敏晖.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上海的影响[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8):18-20.

Analysis and Advic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on Export Trade in Fujian

Zhong Wuya1,Xie Qiong2

(1. College of Econom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08060,China;

2.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Fuzhou 350003,China)

第9篇: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欧元区的体制缺陷――统一中的不统一

与美国次债危机相比,欧债危机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美国不同,欧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欧元区内部货币统一、央行统一,但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这是造成债务危机的体制性原因。这一体制的缺陷,从三方面将欧元区各国推向债务危机的荆棘丛中:

第一,欧盟各国彼此大量持有债务,因此一荣俱荣,一损皆损。欧洲各国彼此持有的大量债券将核心国与问题国牢牢捆绑在一起。

第二,欧盟各国的结构关系实质上很松散,问题国财政政策缺乏纪律,这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各个国家在使用同一货币的同时,各自的发展水平及所推行的财政政策又彼此不同。问题国享受着与其经济水平并不相称的强硬货币和低利率,长期的高福利、低产出,依靠借贷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欧盟各国之间缺少确保遵守财政纪律的机制,成立欧元区时或要加入欧元区时,虽然约定了各国要承诺如本国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一定百分比、债务负债规模不能超过GDP的一定百分比等,但其实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未遵守当时的协定。

第三,面对欧债危机时,各国缺少在第一时间分担责任的意愿,使最初问题国的财政危机逐渐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银行信用危机。各国虽然拥有共同的利益,但是想法却彼此不同,强国不愿为弱国的享乐生活买单,而弱国又无力自救,只能等待其他国家的救助资金或宣布破产。核心国如德国、法国政府需要面对国内政治压力,及各自银行持有的大量问题国债券,而问题国政府则需要在财政紧缩和选民支持率中做出抉择。

不断延误时机――救不起也倒不起

就在各国政府在一系列两难问题中不知所措时,债务危机的缺口越来越大,解决成本越来越高,宣布破产的代价也越来越难以承受。时至今日,欧债问题国已然形成了“救不起也倒不起”的局面。如果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之初对其进行救助,避免危机扩散的资金成本不超过3500亿欧元。对救助的犹豫,非但没有取悦选民,反而随着救助成本越来越高。面临与日俱增的政治压力。

欧元区一旦崩溃,对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将产生巨大影响。欧洲各国产业空心化严重,危机爆发的后果极有可能导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与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因而各国政府在最关键的时候还是会通过一些妥协的方式来延缓问题的爆发。欧盟峰会通过的欧债危机救助方案包括以下几项措施:对私人部门持有希腊国债减值50%,并提供1300亿救助资金;通过杠杆化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扩容至1万亿欧元;要求欧洲银行业在2012年6月前提高资本充足率。与前几次的救助计划相比,这一方案显示出各国终于承认了希腊破产,认识到了银行业的脆弱,提高救助基金的规模,以稳定目前的局面。

解决欧债问题的关键是政治问题,即欧元区各国政府是否能在政治上达成妥协。欧元区内强国不愿帮助弱国、缺乏确保各国遵守财政纪律的机制、松散的联盟关系使各国缺少分担责任的意愿,而这些问题都无法通过短期内的措施得到实质性纠正。欧债危机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无论最终怎样解决,问题国都需要削减财政支出,减缓财政赤字增长。

殃及池鱼――拖全世界下水

继欧洲央行拒绝做最后借款人之后,IMF已经开始采取针对欧债危机的援助行动,其中包括2011年11月22日批准一项名为“预防性和流动性支援机制”的新借贷工具。根据新规定,成员国将可获得至多相当于出资额十倍的贷款援助。然而,欧元区中仅意大利一个国家2012年需要借贷的数额就超过了IMF所有可供借贷的资金额,如果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最终还是会由会员国出资。除了援助行动造成的负担,欧债危机对于世界范围其他国家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类:

第一,欧洲债务评级下调、偿债能力下降,对大量持有其债务的国家的债务结构和银行信用带来不利影响。除了欧元区内部正火烧眉毛的国家之外,这一形势对美国来说尤为严峻。美国与欧洲的金融体系完全联系在一起,美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为欧盟银行提供运营资金、发行信用违约掉期(CDS),在欧盟的衍生品市场敞口规模不详,完全暴露在欧盟银行业的风险中。

第二,欧洲国家进口需求下降,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带来不利影响。与美国不同的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部需求,这一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更加严重。

第三,大规模量化宽松的救市政策带来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除了欧洲国家,美国早已开始通过这一途径来解决燃眉之急。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美元贬值,把国内危机转嫁到世界各国。美国使用货币霸权,向世界征收了高额的通货膨胀税。欧美联合推行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将使世界经济较长时期内处于高流动性、低利率的环境。因此,各个国家在承受通胀压力的同时,也在为欧债危机买单。

西风东渐――欧债危机冲击中国经济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持有欧元资产比例极小,而且多以贷款类资产为主,风险敞口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目前除中国银行约有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欧债风险敞口外,中国其他银行几乎没有,所以在这一方面的损失极小。因此,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出口贸易和通胀压力两大方面。

第一,欧洲经济萎缩不振导致中国出口下降。2011年4月,欧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对象。对欧盟的出口额目前占总出口的22%,超过美国的17%。自2010年二季度开始,中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就进入了下行通道。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元区国家经济复苏减速已成定局。而要应对债务危机,问题国必须紧缩财政开支,核心国也要全力避免陷入债务危机和经济萎缩的死循环。因此这一外部需求的减少是短期内难以恢复的。

第二,量化宽松政策给中国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目前欧美为了应对危机,同步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向银行体系大量注入资金进行去杠杆化、增加流动性。全球的

货币政策重新回到“刺激”增长的轨道,未来全球经济将长期处于低利率、高流动性的大环境之中。由于中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输入,因此对中国的通胀压力不言而喻。由于美元贬值,中国3.2万亿的外汇储备持有成本很高,外汇储备管理获得的实际回报率是零甚至是负数。

总的来看,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近两年已明显下降,再加上欧债危机和美国的次债危机对于中国而言不是突发性事件,国内各界一直都在持续关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因而欧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尽管会很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但还是可控的。

救助要淡然――经济转型才是王道

欧盟各国目前也在广泛寻求外部协助。EFSF的负责人雷格林在向全世界兜售新的EFSF债券,而新债券的40%都面向亚洲市场。迄今为止,EFSF已发售两批5年期债券和一批10年期债券,发行时间都在2011年上半年,当时中国和日本都是大买家。目前EFSF规模为4400亿欧元,可用资本约2500亿欧元。2011年10月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致电中国国家主席,寻求支持。

EFSF新债券的扩容细则尚未公布,中国政府也未做出最后决定,但实际上还是希望利用这一问题针对欧盟讨价还价,提出一些援助条件,包括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华高科技出口禁令、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及让中国在IMF中发挥更大作用等。当然,中国是否购买EFSF债券取决于EFSF扩容细则,及对中国而言,欧洲能否对中国开出的价码做出一些让步。中国政府所考虑的是出手援助欧洲在政治上所能带来的好处,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这样的救助对中国未必是一笔合算的买卖。如果大量出资“拯救”欧洲,中国也许不是在雪中送炭,而是画蛇添足。

第一,与美国不同,欧盟实际上并不需要中国的援助。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财政收支是基本平衡的,各国政府发行的债务大部分都由欧洲国家持有。欧债危机迟迟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由内部持有债券带来的巨大多米诺骨牌效应,及更关键的原因――欧盟各国政府难以在欧债问题上做出妥协、达成一致,以至于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第二,从债券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考虑,EFSF债券并不是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选择。欧债危机缺口巨大,问题国财政收支上高福利、低产出的长期积患,加上欧洲各国产业空心化严重,其经济增长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同时经济增长又是提升偿债能力的关键因素,否则经济停滞加上高额债券利率,足以抵消问题国政府财政紧缩的效果。因而问题国的偿债能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中国如果大量购买EFSF债券,将导致中国的债务结构恶化。而且EFSF债券根据各国在欧洲央行中的已存资金比例,实行按比例担保,结构松散。由于欧洲长期内高流动性货币政策基调已定,购买欧洲债券的通胀风险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