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

第1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

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六)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国际间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间监管与合作,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秋根.浅析套期保值经营策略的风险[J].财会月刊,2006年2月.58-62.

第2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应收应付款 盈亏预警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渗透的深度也越来越热,越来越倾向于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迅捷、有用的管理信息。近期,笔者所在公司启动了盈亏预警体系,这对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控项目盈亏动态和各分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调整经营方针,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的盈亏预警分析基于项目成本分析的结果,结果的取得耗时长,需动用较多的人力,而且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随意性较强,操作过程复杂。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来进行盈亏预警分析呢?

在研读《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奠基性理论也是从实证模型着手,从经济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件入门,逐步归纳分析而形成的。本文要研究的盈亏预警的问题由于很细微,目前在教材中尚没有专门的针对性理论,于是本文抱定借鉴类似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过程中笔者注重联系实际,先分析了教材中关于盈亏平衡的理论在本行业、本企业直接应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而后分析了公司目前采用的盈亏预警分析的办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注重笔者使用的盈亏预警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一、国内外研究盈亏平衡的理论

国内外研究盈余平衡的理论,无论是管理经济学的观点,还是会计理论专著,几乎都采用量本利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又称CVP(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分析法,公式可表述为:BE=FC/(SP-VC) 。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FC表示固定成本;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理论假定企业有定价权,生产产品的类别和多少均由企业自行确定,不考虑生产能力问题,也不考虑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单个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可知,本企业的固定成本已定,唯一不确定的是企业到底应该生产多少?理论通过计算企业可以保本的最低生产数量,即确定为盈亏平衡产量。企业若生产产量大于盈亏平衡产量,则企业盈利,反之,则亏本。生产越多,利润越大。

理论提出的依据源于西方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观点,理论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厂商利润水平。这种分析方法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假定,忽略企业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弊端,不考虑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不切实际的搞简单规模扩张,最后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管理被动粗放化,最终陷本企业于不利的境地。

二、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建筑企业竞争异常惨烈,平均产值利润率成逐年下滑的趋势,单项工程的单位建造成本预测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建筑产品很少雷同,不适合标准化规模生产,就算是同类工程,同一家施工企业在不同地域建造成本也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一地域不同时段,建筑成本波动性也很大,这就使得量本利分析法变得不太现实。即便使用量本利分析法能够精准算出企业保本点产量,似乎意义也不大。建筑业不是一个承包商主导的市场,施工企业没有定价权,单项工程的毛利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规模扩张不是施工企业的一厢情愿,规模扩张的后果未知。

目前国内外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政府对地产业宏观调控也没有放松的迹象,财政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稳健,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目前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提高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苦练内功,方是眼下度过难关,站稳脚跟的成功之道。

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就是从项目或分公司的应收应付款余额着手,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数据分析,即可迅速判断项目或分公司目前所处的盈亏状态。该方法简便易行,较为直观 。

三、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依据

当代经济学理论都是经过一定的假定,从最基本的实例模型着手,由简及繁,逐步分析推导而形成的理论。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可以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企业会计理论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以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没有接受过正规会计理论教育的人大多习惯于传统收付实现制思维,即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很难理解和接受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成本效益。但权责发生制科学、合理、盈亏的计算更加准确,已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公司目前采用的项目成本分析法计算的盈亏状况也采用权责发生制。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遵循两个会计基本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也就是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收入-费用=利润),以现金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通过调整分析,逐步转化为按权责发生制来预测盈亏情况。

四、模型的构建

假定某建筑企业刚刚开业,只有一项工程,当月完成了一定的产值,当月购买了材料、劳务,分包了部分工程。

1、假定目前没有收到任何款项,也没有支付任何款项,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当月工程效益为0,则很容易建立这样的等式:

(1)应收账款总额=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则等式可表述为: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开发商向该建筑企业支付部分工程款,建筑企业也对外支付了部分款项,且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月初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

(1)若该建筑企业当月没有用现金支付任何管理费用,也没有发生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

应付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

将 式代入 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移项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很显然,在没有其他融资、投资的条件下,货币存量=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

从而有: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2)若该建筑企业当月用现金支付了管理费用,也发生了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

应付账款总额=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除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以外的货币=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

将 式代入 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移项整理得: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Ⅰ)。

3、假定该企业存在所有者投入资金和融资借入资金,月初货币存量不为0,其余情况同2中 ,则上述(Ⅰ)式可改写为: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融资借入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Ⅱ);

为了便于分析,以下用英文字母对公式进行重新表述:

Br-Bp+Ms-Oi-Ln+Mc+Fc=Pb(Ⅲ)

Br(balance of accounts receivable)表示应收账款余额;

Bp(balance of accounts payable)表示应付账款余额;

Ms(money stock)表示货币存量;

Oi(owner input)表示所有者投入货币;

Ln(loan)表示融资借入货币;

Mc(management costs)表示管理费用;

Fc(financial costs)表示财务费用;

Pb(project benefits)表示工程效益。

至此,盈亏预警体系已初现雏形。

(1) 工程盈亏预警体系:

工程效益Pb>=0,则:

Br+Ms -Oi -Ln +Mc +Fc -Bp >=0,

也就是:

Bp

假定上述企业当月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单位,应付账款余额为1200单位,货币存量为100单位,其中:所有者投入货币50单位,向上级机构借款20单位,当月企业发生管理费用100单位,财务费用1单位,由于 应付账款余额=1200>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上级机构借款+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00+100-50-20+100+1=1131,我们可以判定,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亏损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1131,则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保本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

(2) 公司(分公司)的盈亏预警体系:

只有工程项目创造了一定的效益,且至少足以补偿本单位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时,公司或分公司才可能保本或盈利,此时:

Br-Bp +Ms --Oi -Ln =Pb -Mc -Fc >=0,变形得:

BP

仍沿用上例分析,只有应付账款余额=1000+100-50-20=1030时,企业才处于保本点,应付账款余额

五、连续经营时某特定年度或期间的盈亏预警分析

若只存在单个经营年度时,通过查阅企业会计报表中的少数几个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即可迅速得知该建筑企业当期单项工程的盈亏状况和企业当期整体盈亏状态。若企业持续经营,跨越几个经营年度,如何分析某个年度或一个期间的工程盈亏和公司盈亏状况呢?以下作进一步探讨。

按Ⅳ式和Ⅴ式:

只要知道当年或某期间新增的应收账款余额(balance added of accounts receivable,可简写为Br)、新增的应付账款余额(balance added of accounts payable,可简写为 Bp)、新增货币存量(money stock added,可简写为Ms)、当年(期)的所有者投入货币(owner input added,可简写为Oi)、当年(期)新增的货币借款(loan added,可简写为Ln)、当年(期)的管理费用(Mc)、当年(期)的财务费用(Fc),即可得知当年(期)的工程盈亏状况和企业当年(期)的整体盈亏状况。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各数据通过查阅当期报表可知,其他增量数据通过比较特定期间报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的增减变动即得。

(作者单位:中建三局三公司)

参考文献:

第3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利润调节

一、引言

经历了2007—2008年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和资本市场参与者将股市的大幅波动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大量使用,这使得公允价值会计成为众矢之的,或被称为金融危机的“帮凶”。一些学者(如黄世忠,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会使股市陷入螺旋式上升和螺旋式下跌的循环。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SEC和FASB、IASB相继修订公允价值相关会计准则①,以使公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然而截至目前,人们仍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心有余悸,公允价值会计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以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具体准则中的应用为分析视角,讨论公允价值会计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以期为监管层和资本市场参与者认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公允价值会计简介

(一)公允价值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32)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07号和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07&13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双方自愿而非强制清算和销售的现时交易中,一项资产可以转换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马维华,1999)。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模式意味着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即使资产不卖出或债务不清偿,资产或负债也应按活跃市场中存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例如,如果企业拥有的证券投资,但不属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且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则应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的证券进行期末计价。这种计价是资本市场中双方和多方进行竞价、交易的结果,因此是公平、公正的交易,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与财务报告目标

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中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葛家澍、刘峰,2003)。计量尺度指名义货币和不变购买力,而计量属性则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葛家澍、刘峰,200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历史成本是企业采用的主要计量模式,如果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应当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地计量。旧会计准则更多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然而,随着股权高度分散化以及报表使用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大,要求现代企业更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是会计的两大职能,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职能上进行了大的修改,从旧准则过分强调的受托责任转向决策有用。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这一基本准则中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既强调了受托责任,又强调了决策有用。基本准则是其他具体准则的指引,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以决策有用为目标,这促使在具体准则规定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准则等。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是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讨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应用和现实状况是极其重要的。

三、公允价值会计与盈余管理

笔者将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换、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的运用进行分析,详细讨论在这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

(一)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须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该准则是将原来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用于出租或增值目的的不动产单独加以规范。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规范的基本逻辑过程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如果企业拥有的房地产用于出租或增值的目的,则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否则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核算,而房地产企业出售的房地产则列入存货核算。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并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第3号准则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企业一旦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就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则计入当期损益。由于这一会计处理原则的运用,对于那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来说,房地产公允价值如果高于历史成本,确认的收益必将增加企业的盈利。正常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都已上涨,因此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必然增加采用这种计量模式的企业的利润。

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则存在三种可能性进行盈余管理。第一,不再计提折旧。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减少了企业利润,而且一旦折旧政策和使用寿命确定,企业不能随意更改,将导致企业被动地接受折旧费用,成为减少企业利润的一个固定负担。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不再计提折旧,企业不用被动地接受费用项目,却可以根据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调节当期利润。第二,根据市场报价确定期末公允价值。但市场上存在的类似房地产信息很多,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房地产价格作为参照系,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些机会来调节当期损益。第三,我国原来的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如果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则使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巨大差额形成未实现的账面收益,企业通过卖出房地产的时点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企业管理层需要增加当期利润,则可以卖出那些有巨大未实现收益的房地产,从而增加投资收益。

(二)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之间进行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以采用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过程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但是否一定采用公允价值,准则规定了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仍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在原有的准则下,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负债表,但在新会计准则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以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都需要计入损益表,这就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提供了机会。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只要安排一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就可以通过双方协商或第三方评估所确定的公允价值来产生利润。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只要被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部分将计入当期损益。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新会计准则提供了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机会;正是这种盈余管理的机会,使得那些拥有大量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司有机会通过交换来保证盈利持续增长。企业的盈利往往存在波动,在盈利处于低谷时,企业管理层就可以通过安排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保证盈利平衡增长。

(三)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详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规定,发生债务重组时,作为债务人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差额部分进入利润表;而债权人则承担重组损失。原有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而采用新准则后,债务人可以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旧会计准则下,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产负债表(具体为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以公允价值计量,并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规定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将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可以将收益反映在利润表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与传统盈余管理方法相比,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新会计准则也会产生相同效果,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不会使戴上ST帽子的公司恢复上市,但却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将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通过债务重组能够增加公司盈利更多地表现在债务人的债务豁免上,即如果债务人实际支付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原有的债务账面价值时,都将计入损益。公允价值体现在非现金流资产清偿债务的过程中,如果公司将其持有的资产抵偿债务,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损益,而资产公允价值仍低于债务账面价值时,则获得债务重组收益,同样增加了债务人的损益。因此,综合的结果是只要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就会产生收益,并影响企业利润。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资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多的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该准则中规定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主要从资产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因此重点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手展开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最重要的差别并不在于公司的选择行为,而在后续计量中。准则规定,所有类型金融资产都必须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与原账面值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并不相同,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按第22号准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不计入利润表,而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才计入当期损益。这些规定说明,虽然都按公允价值计量,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损益,直接影响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并不直接影响利润。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别。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与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有关,如果企业将股权投资认为是短期持有,则可能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否则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旦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被投资单位的股价变动将会引起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化,可以预期的是,在其他业务增长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被投资单位股价持续上涨,那么投资企业的利润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可以预期那些交叉持股的公司,选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对公司业绩贡献明显。这说明,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方式不同,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论

本文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换、金融资产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管理层利润调节或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调节利润的机会,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结论可以提醒资本市场参与者注意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关注公司内在价值,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第4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城市核心商圈的商业物业天生即具有盈利能力,因为至少可以获取可观的租金利润。如果该物业的拥有者将其用于百货业经营,而获得的利润竟然低于正常的租赁利润,就说明该物业的实际盈利能力被平庸的管理者掩盖了,因而存在绝佳的并购机会。银泰愿意以高溢价收购百大集团正是如此。

目前,中国百货业仍处于区域整合阶段,全国连锁型百货龙头公司和优势区域市场领导型百货公司更具竞争优势,容易获得资本青睐,演绎收购整合的故事。

2004-2007年百货股的业绩年均复合增长超过5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和异动公司业绩增长,业绩年均复合在40%左右。我们预期,2008-2010年百货股的业绩年均增长在30%甚至更高。这个成长性说明百货行业是个值得中长线投资的行业。

过去10年,国内零售业以12%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百货业只占整个零售市场10%,而且并无一间百货公司市场份额超过2.5%。国内百货行业的竞争格局是:市场极为分散,全国范围内的百货激烈竞争并未出现,百货行业的区域分割仍然很严重,虽然目前已有部分公司开始全国扩张,但主流现象是还停留在区域整合阶段。这就为产业或金融资本投资优质百货公司、收购整合百货业提供了空间。

经营和盈利模式出现巨大转变

2000年前后,超市、专卖店等业态规模加强了对百货店市场的侵蚀,市场普遍担心百货业的生存前景。但进入2l世纪之后,百货店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盈利能力反而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解读此现象,原因不仅在于百货业态生存的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在于国内百货业在经营和盈利模式上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是国内百货业经历1998-2001年低谷后再度复兴的关键。

确立独特的经营点

在经历2001年低谷后,本土百货迅速转变其经营重点和盈利模式,将其经营重点由传统“什么都卖”转为引领都市消费时尚的风向标,市场定位为增长显著的中高层收入群体消费的服装、珠宝首饰和化妆品。

与连锁超市注重价格不同,百货店注重的则是时尚、品牌、信誉、环境和功能,二者在购物环境、产品范围、服务功能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使得它们在经营产品上也大不相同。而通过长期经营,百货店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潜在的信誉,这体现为在高档商品,譬如珠宝首饰、贵重手表、名牌服装上,消费者还是更信任百货店。

20年前发达国家如欧洲百货业的死而复生的原因是摈弃了价格比拼战略(因为在价格上百货商店不可能与其他业态竞争),而更多把精力放在将百货店塑造成一种制造流行的工厂和愉悦的休闲购物场所。这种调整使得百货经营品类发生巨大改变,时尚商品占据百货店销售的主要份额。以法国为例,尽管整体上百货业只占了2.8%的零售市场份额,但时装占到了10-15%,化妆品占了20-25%,奢侈品的份额也很高,某些品牌占到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百货业也已经意识到这一定位问题,中高档品牌时装、品牌化妆品和珠宝首饰成为中国百货目前销售的主要品类,同时,大量引进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也大大改善了购物环境,在提高商场集客能力同时,丰富了百货店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转为“联营+自营+租赁”

在迅速转变经营重点的同时,本土百货改变其引进的欧洲买断经营模式,开始沿袭亚洲流行的联营经营模式,将盈利模式由原来的自营转为“联营+自营+租赁”(其中联营占主要比重),一般百货店中60-80%的经营方式为联营,个别的达到90%以上。这种盈利模式的改变显著地提高百货的盈利水平。

联营的本质类似收取租金,联营员工开销由厂家负担,而管理上采取双重身份,招聘由商家负责,厂家无条件服从商场分配,不得擅自雇佣营业人员。商场的经营能力体现在管理上,即规范商家经营、培养营业员对于商场的归属感,保持商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档次;还有就是堵住漏洞,防止类似联营厂家和营业人员私下议价和收取现金的行为。

基于对这一盈利模式的本质理解,可以将本土百货看成为服装、化妆品和珠宝首饰等中高档商品提供交易的专业市场,百货零售商通过自有或租赁商业物业兴建该市场,引进商家,打造人气,然后坐地收银,其盈利主要来自供应商在该市场交易收入的相对固定的扣点,其他小部分来自出租物业的租金和自营商品的收益。其中,扣点率取决于商场谈判能力,一般在20%以上,扣除员工成本、销货成本和折旧摊销等,其百货经营毛利率可达20%左右,净利率一般在5%左右。

对比管理要求高、风险高、收益高的自营模式,这种盈利模式对管理能力要求较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原因在于其将大部分经营风险已转移至上游供应商。其商品、促销员由供应商提供、柜台装修由供应商负责、销售完毕1-2个月左右才正式结算,存货基本由供应商管理,零售商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库存,商品一般都有退换条款,因此零售商基本不承担存货风险。同时,中国目前正处于消费升级期,下游消费者对品牌和个性化消费需求增长强劲和百货终端对供应商强大控制力,极大地提升了百货公司的收益水平和成长性。

这种盈利模式的利润率较高。首先,降低了商场的经营成本,无需采购支出,治愈了“采购黑洞”这个深深困扰百货业的顽症;其次,规避了经营风险,在生鲜商品、珠宝、化妆品等损耗比较大,资金占用比较多的品类上,和服装等具有季节性、流行性的商品上回避了订货、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我们预计,未来由于区域市场分割现象的消除、品牌制造商在国内制度的逐渐推出,集中采购有可能成为国内管理能力优异的百货公司又一提高利润的手段。

迎来黄金发展期

受益GDP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中国零售业增速明显加快。预计2008-2010年,零售业将成为政府刺激内需政策的最大收获者之一,增速有望提升至15%、以上。行业加速增长、相对抗周期等特征和高估值得以长期维持是我们一直对零售业保持积极乐观的根源。

基于对中国居民消费环境改变的判断,对比各业态资产质量、竞争优势、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等指标,相对于超市等零售业态,,百货和品牌专卖应是零售业加速增长的最大受益者。其中,百货业的强劲复苏带来了该行业整体性投资机会,尤其值得重视。

市场开放后,百货业比超市竞争力更强

相对于连锁专卖和百货,外资零售进入的核心业态是连锁超市业。基于对外资零售商和内资超市零售商规模扩张的预期,中国超市业的竞争压力将日益加大,即受当前形势所逼不得不扩张规模,而规模上去后,相对效益

却有所下降。在这种内耗战的过程中,超市零售商的总损失大大超过整体能得到的利润。

首先,连锁超市进入壁垒较低,网点资源并不存在较大稀缺性,本土超市零售商实际面临外来零售商尤其是外资的巨大市场进入压力。受益于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对外资超市品牌的认同,外资超市在网点选择、税收等方面比国内超市具有更强的优越性。2006年,中国连锁百强中11家外资超市共经营567家门店,比2005年增加102家门店。单店销售规模为2.15亿元,同比增长5%,大大高于国内同业态店铺的销售。

其次,2004年以前国内超市盲目地跑马圈地(其意图在于,在外资进入前抢先建立连锁网络或在外资进入后将网络高价转让给外资获利)积累大量隐患,主要体现为由于过于重视规模而忽略管理造成外地门店的大面积亏损,这造成很多本土零售商目前都开始处于战略调整期以消化过去的急功近利带来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外资可以自建店且迅速扩大规模对本土零售商给予巨大打击。其规模扩张速度从2004年开始明显加快,相对于国内超市的急功近利,其扩张显得更有战略性。

第三,国内零售企业与外资的巨大差距主要在于软件,即市场调查的量化和准确性、门店管理和服务、采购和物流配送系统、员工的选用培训等,而这些软件的建立不像硬件那样可以一朝一夕建立,需要长期实践的积累。

此外,与外资全国布点不同,受制于资本实力、管理水平等多因素制约,本土超市零售商主要采取集中区域扩张的战略,虽规避风险,但缺乏全局战略,也错过抢先占领市场的良机。从长期看则造成未来难以走出去、也无法阻止外资大规模进入之不良后果。

外资百货短期难以对中国百货产生冲击

在中国商业对外开放初期,百货是外商投资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八佰伴、伊势丹等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不仅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且后续乏力。从1996年沃尔玛进入深圳开始,大型超市业态取代百货成为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角,外资百货企业基本上在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计划。其中,如拉法耶这样曾在中国试水并保留了办事处的百货零售商也无意再来争夺中国市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外资百货在本土同样经历了死而复生的过程,同时百货业态跨国发展的难度极大,且百货外资实力相对较弱,跨区域的连锁百货在欧洲只有法国存在。百货店连锁成功的例子,美国以外的只有法国的百货公司如巴黎春天、拉法耶等;英国的马莎在英国非常成功,但是在英国以外的扩张无不以失败而告终。这种情况跟超市的外资巨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本土百货市场进入壁垒高。这体现中国复杂的社会情况构成的天然壁垒(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大、地方保护等)、采购规模化优势难以发挥(供应商分地区、分层次,水平也参差不齐,商品采购渠道不规范等都导致供应链成本难以降低,管理难度巨大)和网点资源稀缺性(优质网点资源被本土百货零售商占据)。

综合以上分析,相对超市业而言,由于本土零售商与外资在管理能力上差异较小,并先天性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外资百货在中国实际难以有如沃尔玛等超市零售商那样超强的表现,其对中国百货市场的影响在以后很长时间内并不会体现,中国百货业竞争更多体现在本土零售商内部之间的竞争。

百货业强劲复苏,连锁专卖日益繁荣

相对于2001年前的消费能力相对薄弱,经过多年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攀升,中国百货和品牌专卖的生存土壤日益肥沃。相对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连锁超市业,零售增速加快对百货和连锁专卖带来更强烈的刺激。这不仅体现为百货门店数量增长快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在于百货零售额的增速的提高。造成此因素的原因不仅在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消费能力提升为百货和专卖提供有利的市场拓展机会,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居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首先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结构的调整。1995-2005年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由29%提升至43%左右。同时,由于年轻一代人口日益西化,且运用在个人便利花费上更多,加上二三级城市的生活水平正急起直追,年轻消费者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将继续带来对国际品牌优质时装、配饰产品等高档消费品的强劲需求,这将继续带动百货市场增长。

其次是中产阶层以上群体的扩大和收入结构分化。数据显示,国内中产阶层以上群体数量经过多年积累后实际在扩大,且收入增长水平远快于全国居民平均收入增幅。这些高收入群体是服装等百货、专卖业态主要品类的主要消费人群,也是消费增长最快的人群。

第三是品牌和个性化消费习惯形成。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极大提升百货和专卖主要销售品类如服装和鞋类零售额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体现为品牌和个性化消费日益增强。如2004年,中国鞋类前十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45%,而日化产品前十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也超过50%。

第四是奢侈品消费高增长。中国已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三大国,2004中国奢侈品消费已达60亿美元,增幅70%,远超全球平均15%的增幅。预计未来3-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年增幅在40%左右。作为奢侈品消费的主要渠道,百货和品牌专卖受益最大。

基于以上因素,中国百货和品牌专卖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本土百货2001年复苏,2001-2003年实际是补历史亏空和削减非主业投资,2004年主业利润开始完全浮现。结合对百货、品牌专卖销售的主要品类如服装、化妆品、奢侈品等方面数据分析,中国百货业未来几年的销售额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百货业的强劲复苏是百货行业存在整体性投资机会的根源。而同时,中国品牌专卖业的年增速也将超过20%,迎来其繁荣的黄金时光。

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

从资产和真实业绩分析,国内百货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实际业绩因承担大量社会职能(如员工过多等历史负担)、升值资产却不断折旧、谨慎的财务处理、激励机制未能有效建立、所得税率差异较大而被掩盖。百货企业与生产型企业的不同主要在于其带有典型的类金融企业(具有充沛的现金流)和类房产租赁开发企业(拥有大量优质商业地产)特性,由于资产质量较佳,核心资产如房屋、货币等在市场中实际变现能力较强,百货零售企业的壳资源价值突出,是战略投资者收购的主要对象。

实际业绩存在较大释放空间

作为定位于中高端的业态,百货合理毛利率应该是20-25%甚至更高(很多民营百货毛利达25-30%),国外百货平均毛利也在25%左右,净利率也应该在5-10%区间内。但根据中国本土经营百货的A股与H股盈利能力、人员成本、折旧摊销等对比,我们可明显发现,虽然百货A股、H股上市公司毛利率基本相同,但其净利率和净

资产收益率则存在显著差异。

百货A股的净利率和ROE之所以显著低于百货H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与百货H股公司主要为民营企业相比,百货A股上市公司一般均为国有企业,盘子较小,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而由于激励机制尚未建立,造成其管理层在财务处理上一般均过度谨慎,其盈利能力未达到其真实水平。其次,由于历史原因,百货A股上市公司一般承担大量社会职能,并由此存在普遍的多元化经营,由此造成其较高的员工成本和费用、大量的投资亏损,严重蚕食了其百货主业的利润。第三,大量自有商业物业的存在造成资产折旧金额相对H股较高。第四,所得税率差异较大,本土百货公司一般所得税率均在33%左右,而百货H股所得税率一般在15-25%之间。

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百货A股存在巨大的盈利释放空间,根据对折旧摊销、人员成本、激励机制造成的业绩未充分释放等因素,我们初步估计与百货H股相比,百货A股真正的盈利能力与账面盈利能力存在30-50%以上的折价,这也预示百货A股与H股相比存在30-50%的安全边际。

可以借资产重估提高估值

物权法的出台、全流通时代的来临等因素为中国上市公司重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上市公司资产重估提供了合理的操作基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零售业仍将是并购重组的重要领域。原因在于:由于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零售商两极分化趋势将日益显著(这从中国连锁百强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可以得到证明);为抗衡外资的大规模进入,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国有零售资产的大规模整合;零售商跑马圈地使得零售网点日益稀缺,重置成本持续升高,并购将成为强势零售商扩张的主要手段;受会计制度约束,中国零售公司资产未能按照市场价格调整,这带来资产价值重估和战略投资者对零售资产正常或超额盈利能力的追求,由此引发并购发生。

与一般生产型企业相比,零售企业尤其是百货企业资产主要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其中,流动资产以货币资金和存货为主,固定资产以房屋和建筑物为主。根据零售业资产构成及其价值走向,零售企业带有典型的类金融企业和类房产租赁开发企业特性,资产质量较佳,核心资产如房屋、货币等在市场中实际变现能力较强,这也是零售企业壳资源价值突出和成为战略投资者收购主要对象的内在原因。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A股百货上市公司扩张采用自有物业扩张战略,这造成国内百货A股上市公司除拥有大量现金外,还存在大量优质商业物业资产(一般均处于城市黄金地段)。与商业物业市场价格、内在价值快速上升的逻辑相反,受现有会计制度约束(体现在资产折旧、摊销较为死板,商誉、销售网络等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等),百货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并没有体现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中,且必须对其下属资产进行折旧处理,这更是加深了百货A股上市公司资产被低估的程度。虽然我们反对简单地用资产重估价值作为公司估值的最终结果,因为这种估算方法的前提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资产重组,但百货A股上市公司资产被严重低估的现实也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愿意高价收购百货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具有优质物业的百货公司的主要理由。

商业物业租赁利润引发资本追逐

作为都市橱窗的百货类企业,由于占据城市的繁华商业地段,其商业物业的内在价值迅速攀升,超过同期整体住宅房价的涨幅,且有进一步上升之趋势。如上海淮海中路商圈商业房产价格:2001年均售价约在1.5万元,平方米,2006年则达到6万元,平方米左右,期间累计涨幅即达400%,超过同期同地整体房价累计200%左右的涨幅。

位于城市核心商圈的商业物业天生即具有盈利能力,原因在于其存在需求旺盛的租赁市场,至少可以获取租金利润,而这是该物业利用效率的标尺。因此,如果物业拥有者将其用于百货业的经营,其目标是获取比租赁利润更高的经营利润。如果其无法获得比租赁利润更高的经营利润,甚至低于正常的租赁利润,则反映该物业实际盈利能力被平庸的管理者所掩盖,其长期看则存在强烈的被并购可能,并将最终恢复其正常盈利水平。正是对商业物业正常盈利能力甚至是超常盈利能力的追求,很多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才愿意采取高溢价并购手段去获取低估的网点资源,而这才是商业整合频繁发生的根源。

以银泰收购百大集团为例,百大集团的主要门店为武林门的百大商场,该商场营业面积2.4万平方米。根据其物业地理位置,参考同地段租金标准,该物业如出租,其租赁利润则达2500-3000万元左右,而该商场经营百货利润则不到2500万元,低于租金利润和正常经营利润。同地段银泰百货商场利润在5000万元左右,杭州大厦利润则在1亿元左右。按照银泰盈利能力,该商场经营利润则可达到5000万左右,这才是银泰愿意以高溢价收购百大集团的主要原因。

百货业成整合者大餐

区域整合是中国百货市场格局主流

除了业绩提升之外,整合日趋频繁成为零售行业的第二个突出的现象。行业频繁发生的高溢价收购不仅成为提高零售业估值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零售资源的再分配,为强势零售商的崛起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相对于全国品牌连锁,区域性连锁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区域性消费者的各种背景、习惯相差不大,又尽可能地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并可以共享部分供应链,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规模效应,降低营业成本和商品采购成本。

中国目前百货行业的竞争格局是市场极为分散,全国范围内的百货激烈竞争并未出现,百货行业区域分割仍然很严重,其行业格局目前为已有部分公司开始全国扩张,但主流现象是还停留在区域整合阶段。虽然大的百货公司之间规模差距较小,但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对于商业资产正常收益率的追求使得优质百货商对所在区域市场的整合力度日趋增强。

在强者恒强和整合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我们相信全国布局的行业领袖和部分区域的百货整合者是资本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些公司最终在竞争中胜出的概率是最大的。投资大的百货公司才是最优策略。

全国品牌连锁和区域市场领导者值得关注

第5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 盈余管理; 修正的Jones模型

盈余管理不仅是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基础,它的实施给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以有力的反击,如: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规定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能转回、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等,但同时,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来选择其会计政策,这也就给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本文以2008年度和2009年度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

一、研究假设、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假设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准则也明确指出一些会计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资产换等等。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中的运用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中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同时也将影响当期的损益,可能使证券易投资较多的公司,其股票账面损益反映在当期业绩中。因此,企业可能会利用这一会计计量属性,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操控账面利润。

假设2: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新准则规定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一进行核算,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但一旦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则企业就不用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这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要根据市场公允价值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重新计量,其差额调整计入当期损益,并且企业公允价值的取得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

假设3: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以及重组收益可重新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可能会使部分公司利用重组的机会创造利润来源。用于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无论是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用市价法都存在大量的人为估计,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改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就为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假设4: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的账务处理中可以看出,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原来不予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被纳入到损益表中,对交易双方来讲就形成了一笔额外的收益,这就给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机。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的设计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网易股票》。

本文选取了截至2008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的部分财务数据,1.剔除了ST公司。近年来,大部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致力于亏损公司,并证明了亏损公司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且其盈余管理行为明显,由于本文的研究核心是我国上市公司有没有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亏损公司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在样本数据中剔除了亏损公司。2.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由于个别公司进行合并重组等原因,原公司发生变化,公司前后数据可比性差,所以本文剔除了这类公司。3.剔除了不足40个样本的公司。本文按行业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剔除了样本数不足40家的公司。4.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由于金融保险类公司业务特殊,因此本文剔除了此类公司。

经以上筛选,最后取得沪深两市426家上市公司两年的数据,共计4 260个面板数据。列示如表1: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就是找一个能盈余管理的数量化指标。实证分析中运用最多的是修正的Jones模型。该模型中的可操控性利润通过总体应计利润减去不可操控性利润得到,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运用一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回归模型中的参数是通过总体应计利润回归模型得到,且把总体应计利润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作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自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NDAEij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j组的i公司在t期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REVij,t是j组的i公司在t期当期营业收入和上期营业收入的差额,RECij,t是j组的i公司在t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差额,PPEij,t是j组的i公司在t期的固定资产价值,Aij,t-1是j组的i公司在t-1期期末总资产,以上指标均可以直接取自样本公司的年度报表或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到。a1,a2,a3仅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方程(1),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其中,a1,a2,a3是j组的i公司在t期的估计值,TAij,t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j组的i公司在t期的总应计利润,ê为剩余项,DAij,t代表j组的i公司在t期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和方程(1)相同。

(3)式中的DAij,t表示j组的i公司在t期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它可以用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故对截面修正Jones模型进行改造,加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GJ)和虚拟变量(X)两个变量,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采用增量数据,以求与其余变量具有可比性,则经过改造的模型为:

(4)式中的GJ是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量,X是指虚拟变量,表示该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是否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发生债务重组行为、是否发生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如果有此类行为,则X为1,否则为0。其余表示同式子(2)。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行业的资产利润率最大,各个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差距并不大,但其公允价值变动增加额与资产的比值差距较大,特殊交易的次数非常少,同时在查阅公司报表附注时发现,使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非常少,在所有的行业中仅有7家,其余都使用成本模式计量,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仅有5家。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很少发生。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利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的结果见表3。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知道,本文提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这证明了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回归系数的观察,笔者发现,所有行业的公允价值变动增加额/资产和特殊交易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T检验。也就是说,文中所提的四个假设均不成立。这说明在2009年度本文所研究的七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并且都是正向盈余管理,即上述七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度都存在夸大经营成果的行为,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不明显。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运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得出,本文所研究的七个行业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现象,且全部是正向盈余管理。可以得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极为普遍,公司年度报表不能客观反映其经营成果,这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我国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并不明显。虽然新准则给了我国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自主性,但由于税收等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并没有大量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使用成本计量方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短期投资意识不强,金融资产的拥有数量只占公司资产的很小一部分。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不明显。

(二)研究局限性

在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时,只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交易影响因素,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可能同时使用其他的手段进行操纵利润。例如:应计收益、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回、关联方交易及政府补贴等手段。虽然在模型中加入一些控制变量,但是仍然难以达到完全消除这些盈余管理现象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摘要:本文选取信息技术业92家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计算资产结构变量与企业盈利能力变量指标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到资产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业;资产结构;盈利能力

一、引言

资产结构指的是企业各项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的研究对企业各项资产投资比例有着重要影响,能优化各种资产的占用量以及资产减的比例失衡,以达到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资产占用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产业属于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研究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寻求较优的资产结构进行一些探索。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拟通过检验以下假设来获取相关数据:

H1:货币资金占比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货币资金是收益性最弱的资产,所以货币资金占比过高会引起经营上的浪费,导致资金闲置,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假设货币资金占比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H2:存货占比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存货是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也是企业盈利的直接来源,但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流动性较差、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只有将存货顺利变现,才能是企业得到充足、稳定的现金流。而存货占比过高则会引起经营上的浪费,导致资产闲置,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假设存货占比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H3: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其盈利能力成负相关关系,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其流动性行越高,但企业的盈利能力随之降低。因此本文假设在信息技术行业中,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H4: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适当的提高固定资产比率,形成规模经济,将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假设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H5: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在经营和竞争中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较之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对于信息技术行业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资产。它能明显的提高企业的价值。因此本文假设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选取

1.变量选取

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考察上市各公司资产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主要涉及的变量有三类: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五项指标来反映资产结构,作为自变量:货币资金占比=货币资金/总资产,存货占比=存货/总资产,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总资产,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总资产,无形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总资产。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作为因变量。

此外,本文还选取了三个控制变量:一是企业规模,取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替代变量。二是企业资产周转率,以营业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三是资产负债率,以负债总额占总资产比例来衡量。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在选取样本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一下原则:

(1)剔除仅有或含有B股、H股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准测、发行方式和发行地上,B股、H股与A股有很大的差别,其相关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必然会给实证分析带来误差,故不选取发行股票中含有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

(2)剔除ST、PT公司。由于ST公司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PT公司属于近三年来连续亏损等情况,其股票暂停上市。因此,在选取样本时剔除这两类公司。

最终,本文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中的92家企业,连续3年共276组样本。使用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三、实证研究及结论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在2009-2011年间,在全体样本中,信息技术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偏低,仅为5.73%,反映出该行业内企业的资产结构存在明显的问题。货币资金占比和流动资产比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3.42%和71.93%,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固定资产比率较低,为11.90%,这都将大大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存货占比以及无形资产比率分别为13.83%和3.29%,属于合理水平。

(二)相关系数

从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得出,货币资金占比、存货占比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支持本文的假设。流动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本文假设相悖,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检验值为12.593,显著性水平为接近于0的正数,小于0.05,统计意义上显著,回归方程拟合结果具有可行性。从表格5得知,方程的可决系数调整R2为0.253,标准估计值为0.055,可以看出方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从表格6中可以看出VIF值均小于10,说明每个变量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较低。

(四)结论分析

通过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们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指标来衡量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时,得到的结论只有第五条假设完全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分析:

无形资产比率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整体业绩来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即在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合理,收益率较好。货币资金占比、存货占比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在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中,现金与存货管理效率偏低,还有改善的空间。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中,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低、收益能力低,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期完全相反。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信息技术行业中应收账款过多有关,在后续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比平均值达到了17.37%,在各行业中处于较高的水平。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经济的不景气,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增加销售量,其中赊销就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这便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可以运作的资金量将大受限制,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张军华,2011,资本结构_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基于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第12期(78-80页)。

第7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从各大企业半年报来看,男装、鞋类、运动品牌服饰收入额、净利额普遍下滑;家纺稳健特征明显,收入净利额仍增;女装中的朗姿、户外的探路者收入、净利额亦保持增长;制造类收入额稳增,其中棉纺类公司的净利额反弹尤为明显(如华孚、天虹、魏桥)。

运动品牌增长乏力

李宁上半年中期业绩显示,公司期内实现收入29.06亿元,同比减少24.6%,亏损1.8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4429万元。公告称部分由于近期着重减少向零售渠道发售新品、清理存货及店铺网络优化。李宁执行副主席金珍君表示,目前公司库存和销售等都得到改善,预计未来半年至一年关店的速度将放缓。李宁将继续实施其战略计划,致力打造以体育营销为主导、零售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运营的行业领先平台。应该看到,宏观经济状况及体育用品业的变化为李宁实施变革计划所取得的增长幅度带来不确定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一家运动品牌匹克的日子也不算好过,公司今年中期的净利润减少62.5%至8990万元,与匹克2010年来历次半年报相比,净利下滑幅度达到最大。匹克将此归因于持续广泛的清理库存活动以及疲弱的经济状况对新产品的需求造成了负面影响。

361度的半年报则显示,期内公司营业额下降三成至19.98亿元,盈利2.05亿元,同比降65.6%。据分析,上半年国内经济放缓,经济前景不明朗使消费意欲减弱,生产成本上涨加上竞争激烈,导致订货会的订单数目大幅下滑及毛利率受损。

男装待拐点

男装行业处于调整期,仍需等待拐点的到来。

九牧王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净利润290.5百万元,下降14.03%。值得关注的是,九牧王正在销售环节尝试新的改变。公司截至年中的直营与加盟终端数量为3205家,上半年减少59家,同时优化销售终端形态,从依靠商场为主的模式发展为商场与专卖店两翼齐飞的模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九牧王尝试以男裤为突破口,同时通过渠道下沉(借助加盟拓展二三线市场)和品类化的丰富(男裤专家延伸到系列化男装)来确保公司未来的增长。

利郎男装上半年销售受2012 年零售渠道高库存的影响,同比下降13.2%至10.9 亿元人民币,利润同比下降12.8%至2.42亿元。利郎直言,渠道旧货积存,对公司旗下两个品牌LILANZ和L2销售表现造成影响。据介绍,公司主品牌LILANZ上半年销售额为10.13亿元,同比下跌14%。L2期内营业额同比轻微下跌2.2%至0.79亿元。由于零售环境不景气,加上集团因市场情况加强渠道及库存管理,适度控制订货,因此订货金额有所下降。LILANZ的秋季订货会订货总金额下跌26%,冬季订货会订货总金额跌幅收窄至16%。利郎表示,下半年将会继续通过特卖店销售和减少订货会的订单来控制并继续致力清理2012年秋冬季产品的渠道库存。

美邦服饰持续转型

第8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是降低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可能。过去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均规定资产应建立减值准备(资产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升值转回)。但事实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这一核算规定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频度及深度均很大。如何有效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舍弃了过去与IASB趋同,即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的做法,转而向FASB靠拢,采取了在长期资产存续期间只计提不允许转回的做法,这样就使资产减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从而反制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另外,对流动资产计提的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新会计准则虽然允许计提和冲回,但对其计提和冲回也进行了严格限制,如应收账款作为一项金融工具,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如债务人发生严重灾害、财务困难、即将倒闭或财务重组等)”表明发生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也必须提出证明原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和资产价值于本期确实大幅回升的充分适当的证据,否则视为调节利润而建立的秘密准备,必须按“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

二是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进行了适当限制。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如在基本准则第43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10条明确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非货币换准则中规定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确定换人资产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价值损益的首要条件是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同时还明确指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此外,公允价值使用的限制性规定还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股份支付、套期保值等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

三是消除了死角。过去有不少经济业务,要么会计准则、制度未作规范,要么准则、制度虽作规范,但规范粗糙、模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成为企业进行盈余操控的最佳选择。新会计准则基本上消除这些会计规范的“盲区”,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如企业合并业务,过去各企业在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方面一直很混乱,影响了盈余的核算口径。新会计准则第20号对此作了专门规范,要求企业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大类,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进行处理。又如,对传统金融企业出现的创新金融业务和一般企业的套期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年金基金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进行了统一规范,减少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随意性。

四是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确认的损益金额;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双方的重组利得或损失的金额;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让的情况和理由、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等;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等;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在附注中将企业的损益按地区分部或业务分部进行分部披露等。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较好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币Ⅱ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决策科学性。

二、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二)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

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三)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

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四)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无形资产准则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五)预计负债计量的新规定

新或有事项准则对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增加了“……如果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同时还增加了后续计量的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作相应的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些新规定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余地。

(六)新债务重组的三大变化

一是债务重组利得的会计处理由“资本公积”科目回归到“营业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增加的利润只需在附注中披露,勿需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扣除;

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转让非现金资产损益,而且用以抵债的资产的转让损益应根据资产的性质确认为正常情形下的出售损益,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投资收益等;

三是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未来应收金额或应付金额由过去以协议中规定的未来的本利和确定,改为按未来现金流量的公允价值确定。新债务重组准则的这三大重要变化也给企业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空间。

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交易类别划分和不同类别相关损益的不同处理规定,存货准则有关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重分类的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合并准则中有关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界定及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等,都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差异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同

由于新会计准则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后设计的,而且出台后其实施范围又暂定于上市公司,所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必然大于非上市公司。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随时都可能扩大,因此其对非上市公司的影响在1—2年后也会逐渐显现。

(二)对境内公司和境外公司的影响不同

新会计准则对设立在我国境内的公司影响较大,而对设立在境外或设立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由于其必须遵守所在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新会计准则对其影响也小。但是,对于内地企业设立在境外或港、澳、台等地的子公司,因其财务会计报告要与大陆的母公司合并,其会计信息需要遵从新会计准则进行折算、调整和合并,所以新准则对其的影响也不亚于境内公司。

(三)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

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是不同的,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如经营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不再为单纯的成本计量模式,而可能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随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而调整,调整的金额要计人当期损益。这意味着过去市价大幅上升或下降带来的资产价值和潜在利润波动不予反映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总体上讲,新准则对石油、天然气、金融、保险、农业、房地产、特许经营服务等行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产生较大影响,其盈余管理的空间也随之变大。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这些影响,应采取正确态度和方略。

第一,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工具。实际上,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盈余管理即已存在。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第9篇: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计量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

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盈余管理的计量是该领域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借鉴黄梅,夏新平(2009)对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测度,主要计量方法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验法[1]。

应计利润分离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盈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另一部分是由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引起的应计项目的盈余,即总体应计利润。秦荣生(2011)[2]认为通过真实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可操作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主观性较大,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应收应付项目、存货等与利润相关的应计项目取决于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公司会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目前,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法。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借鉴张菊香(2007)[1]基于动机视角对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本文从盈余管理计量的视角,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正确计量盈余管理提供参考,以期对我国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一)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

1.基本琼斯模型。Jones(1991)[7]提出,应计利润中一部分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一部分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从总的应计利润中扣除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可得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计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方面营业收入的变化会引起营业成本的变动,进而导致应计利润的变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折旧会减少应计利润,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琼斯提出了应计盈余管理计量的基本模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εit

DAit=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 t-1)

其中,DAit为公司i第t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TAit是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TAit=NIit-CFOit(NI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净利润,CFO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Ait-1为公司i第t-1年的资产总额;

REVit为公司i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和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

PPEit为i公司第t年年的固定资产净额;

2.修正的琼斯模型。Dechow(2003)[11]考虑了销售政策和信用条件的影响,认为企业会通过改变信用条件将当期的销售收入递延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其对基本的琼斯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修正,即将应收账款的变动额从营业收入变动额中扣除,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REVit-RECit)/Ai,t-1+α2PPEit/ Ai, t-1+εit

DAit=TAi,t/Ai,t-1-(α0+α1(REVit-RECit)/Ai,t-1 +α2PPEit/Ai,t-1)

其中,RECit是第i个公司第t年应收账款和第t-1年应收账款的差额。

3.现金流量琼斯模型。Dechow和Dichev(2002)[9]提出企业当期应计利润不仅与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关,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和未来期望达到的经营水平也会对当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计量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α3CFOit-1/Ai,t-1+α4CFOit/Ai,t-1+α3CFOit+1/Ai,t-1+ εit

DAit=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 t-1+α3CFOit-1/Ai,t-1+α4CFOit/Ai,t-1+α3CFOit+1/Ai,t-1)

其中,CFOit-1是公司第t-1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it是公司i第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CFOit+1是公司i第t+1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4.业绩配比的调整后的琼斯模型。Kothari(2005)[10]等认为企业业绩与应计水平之间有相关性,在基本的琼斯模型中引入ROA变量,控制业绩与企业应计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α3ROAit/Ai,t-1+εit

DAit=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 it/Ai,t-1+α3ROAit/Ai,t-1)

其中,ROAit是第i个公司第t年的资产净利率。

5.非线性琼斯模型。Ball和Shivakumar(2006)指出应计利润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在可操控性盈余管理的计量中,应考虑到这种非线性相关性,消除这种非线性关系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噪音,在基本琼斯模型中引入哑变量DVAR来表征这种非线性关系,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α3DVARit/Ai,t-1+α4CFOit*DVARit/Ai,t-1+εit

DAit=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 it/Ai,t-1+α3DVARit/Ai,t-1+α4CFOit*DVARit/Ai,t-1)

其中,DVARit是公司i第t年的哑变量,当CFOit

(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计量

Roychowdhury(2006)[3]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运用多种真实盈余管理方法来避免报告亏损,其提出了以生产性成本操控、销售操控和酌量性费用操控三种常用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其核心原理是首先根据回归得出的系数估计值计算出正常的指标,然后将正常指标与实际值想比较,得出异常生产成本、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作为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指标,具体计量模型如下:

Prodit/Ait-1=α0+α11/Ait-1+α2(SALESit)/Ait-1+α3ΔSALESit)/Ait-1+α4(ΔSALESi,t-1)/Ait-1+εit

CFOit/Ait-1=α0+α11/Ait-1+α2(SALESit)/Ait-1+α3ΔSALESit)/Ait-1+εit

Expit/Ait-1=α0+α11/Ait-1+α2(ΔSALESit)/Ait-1+εit

其中,Prodit表示公司t年生产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存货变化额,存货变化=期末存货-期初存货

SALESit表示公司t年营业收入;

ΔSALESit表示公司t年营业收入变化额;

ΔSALESit-1表示公司t-1年营业收入变化额;

CFOit表示公司t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Expit表示公司t年酌量性费用。

对以上三个模型分别进行OLS回归,计算得出回归模型的残差即操控性生产成本,记作Abnormal Prod,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记作Abnormal CFO,操控性酌量性费用,记作Abnormal Exp。

AbnormalProd=Prodit/Ait-1-(α0+α11/Ait-1+α2(SALESit)

/Ait-1+α3(ΔSALESit)/Ait-1+α4(ΔSALESi,t-1)/Ait-1)

AbnormalCFO=CFOit/Ait-1-(α0+α11/Ait-1+α2(SALESit)

/Ait-1+α3(ΔSALESit)/Ait-1)

AbnormalExp=Expit/Ait-1-(α0+α11/Ait-1+α2(ΔSALESit)

/Ait-1)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陆建桥(1999)[8]认为修正的琼斯模型只考虑到了固定资产折旧,没有考虑到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摊销对总应计利润的影响,会低估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从而高估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因此要在琼斯模型中引入无形资产变量,模型如下:

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Ai,t-1 +α3IAit/Ai,t-1+εit

DAit=TAi,t/Ai,t-1-(α0+α1REVit/Ai,t-1+α2PPEit/ Ai,t-1+α3IAit/Ai,t-1)

其中,IAit是第i个公司第t年的无形资产;

张勤,陈良华(2012)[6]在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中,认为非正常损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期间费用和存货的变化都会影响总的应计利润,在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时,应在横截面模型中加入这4个变量对应计利润的影响,模型如下:

TAi,t/Ai,t-1=α1/Ai,t-1+α2REVit/Ai,t-1+α3PPE it/Ai,t-1+α4IBLit/Ai,t-1+α5CFOit/Ai,t-1+α6COSTit/ Ai,t-1+α7STOit/Ai,t-1+εit

DAit=TAi,t/Ai,t-1-(α1/Ai,t-1+α2REVit/Ai,t-1 +α3PPEit/Ai,t-1+α4IBLit/Ai,t-1+α5CFOit/Ai,t-1+α6COSTit/Ai,t-1+α7STOit/Ai,t-1)

其中:IBLit是公司i第t年线下项目和第t-1年线下项目的差额(线下项目是营业收入以外的项目,例如:营业外收入、重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等);

CFOit是公司i第t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COSTit是公司i第t年期间费用与第t-1年期间费用的差额;

STOit是公司i第t年的存货净额和第t-1年的存货净额的差额;

简玉峰,刘长生(2013)[12]认为不同股权性质下,公司盈余管理的计量标准不一样,在研究股权性质与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中,将公司特征变量作为应计利润的影响变量,对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改进,即:

TAi,t/Ai,t-1=α1/Ai,t-1+α2(REVit-RECit)/Ai,t-1 +α3PPE it/A i,t-1+α4Rassetit-1/A i,t-1+εit

DAit=TAi,t/Ai,t-1-(α1/Ai,t-1+α2(REVit-RECit)/ Ai,t-1+α3PPEit/Ai,t-1+α4Rassetit-1/Ai,t-1)

其中,Rassetit-1是第i个公司第t-1年末的国有股权在总资产中的份额,作为公司特征变量。

我国关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的模型还未成熟,我国学者李增福(2011)借鉴Roychowdhury的做法,引入综合计量指标作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计量指标。

即REMit=Abnormal Prodit-Abnormal CFOit-Abnormal Expit

其中,REMit表示公司t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

三、总结和展望

通过上述从盈余管理计量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归纳可以看出,国内外应计盈余管理计量研究成果较为成熟,而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尚处于研讨阶段。对于在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时,采用何种模型,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所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例如,在研究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中,就要考虑到收益的匹配原则,就不能简单的使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应将当年ROA进行业绩配比加入模型中,更好的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所以,在盈余管理研究问题中,科学、合理的选择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能更客观的反映现实问题,能为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会计准则的日趋完善,外部监管环境的严厉,使得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司会转向隐蔽性较强的真实活动盈余的管理。因此将来盈余管理计量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计量。

参考文献

[1]张菊香.基于动机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1).

[2]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J].当代财经,2001,(2).

[3]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

[4]Burgstahler,Dichev.Finacial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 Hall,Inc,1997.

[5]刘@辰,微利企业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制造企业[M].2011(3).

[6]张勤,陈良华,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J].2012(12).

[7]Jones J.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0).

[8]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9]Dechow P.M.,Dichev I.D..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J].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Accounting Review,2002(4).

[10]Kothari S.P.,Leone A.J.,Wasley C.E..Performance Matches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1).

[11]黄梅,夏新平.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检验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