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高层建筑典型案例精选(九篇)

高层建筑典型案例

第1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 田家大院;结构;装饰;地域文化特色

文县地处甘肃南部的陇南地区,与四川北部接壤,和甘肃中部的陇中地区相比,这里大山高耸,沟壑纵横,但气候温暖湿润,素有“陇上江南”之称。陇南在历史上是民族迁徙的枢纽地带,多民族文化在此融合互补,古代的氐羌民族曾由这里向南迁徙,成为后来西南地域各少数民族的主要源头,同时他们也在此建立政权,繁衍生息,与陇南地域内的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共同缔造了独特的陇南地域文化。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丰富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间艺术。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文化的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1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其结构和装饰中,既折射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蕴含着地域文化艺术的独特性,是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复合体。田家大院位于文县东南丹堡乡的杨杜沟,属于典型的陇南南部四合院民居建筑,建筑年代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具备陇南南部民居建筑的所有典型特征,结构紧凑,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一、独特的建筑结构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与当地的地理因素密切关联,陇南既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带,也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区,陇南南部民居的建筑结构也正体现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田家大院民居在建筑结构方面,具有南北建筑结构的过渡性特征,体现了南北建筑风格的融合,围墙与隔墙均为夯土墙,房屋正面为以门窗为中心的纯木板结构,屋顶为两面斜坡式瓦顶,主体木构架为穿斗式二层木楼,即通过穿枋将众多的柱子窜连起来,再加上檩子的联结,形成纵横交错而稳定的整体框架,具有古代文献记载的氐人“土墙板屋”式结构特征。2一层与二层之间用木楼板隔开,上层主要用于存放粮食杂物,门窗基本素面无装饰,或只进行简易的棂格装饰;下层主要用于居住,也是装饰的主体。这种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地理因素,吸收了北方土木结构建筑的优点,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北部民居的厚实保暖,又有南部民居的轻盈凉爽。田家大院在组合结构方面为四合院式组合结构,正房与左右厢房都为三间组合结构形式,正房台基高,整体高出左右厢房与倒房,主次分明。正厅内设卷桌、八仙桌、太师椅等传统式家具,卷桌上摆设灯壁、仙人堂等装饰性家具,正厅中央墙壁上悬挂清代名家字画。倒房亦为三间组合结构,但一层留出屋宇式大门。在屋宇式大门以外,还修建具有典型南部建筑结构风格的单体大门,以显示家族的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地位。整个四合院组合紧凑,四面房屋紧密相连,将院落紧紧包围在中间,二层上的木游廊四面连通,组织巧妙,给人以安定舒适、通畅幽深之感。门窗结构和装饰也都十分讲究,正房为八扇门,厢房为六扇门,门窗格板上有精致的雕刻图案装饰。

二、精美丰富的图案装饰

田家大院不仅有陇南南部民居独特的结构,又有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建筑装饰,包括石雕、砖瓦雕刻、木雕等,在所有的装饰中,尤其以木雕最为精彩,是整个田家大院装饰的核心,不仅雕刻精良,手法多变,包括深浮雕、浅浮雕、透雕、阴刻、阳刻等,造型准确写实,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

正房是大院的主体建筑,所以装饰也最为华贵气派。首先在整体比例上打破常规,突出了下层主室的核心地位,占据三分之二的高度空间,上层基本被忽略,空间较小,用木板和棂格组构图案进行装饰,前面挂匾额“明禧堂”,使整个二层部分在视觉上成为下层的门楣。整个正房正间的基本结构形式类似于垂花门,廊檐下的穿枋上装饰檐柱,檐柱的柱头为圆形,在当地也称“金瓜”,上雕莲花图案,形成了立体的莲花造型。在额枋与明柱榫接处有雀替木雕图案装饰,雕刻手法细腻,内容以莲花、牡丹、为主题,取富贵、高逸等儒家文化寓意,花卉的叶子采用了变形抽象处理,将不同类型的花卉通过相同的枝叶串连组织起来,艺术语言统一而随意自然,毫无生硬之感,虽为民间工艺,但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精神。正房门的组合形式为“八扇门”,布局严谨,气势恢弘,装饰精美,门扇格心图案的内容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图案的雕刻手法为高浮雕形式,并结合一些镂空手法,所以整个图案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尤其禽鸟动物的造型基本接近于圆雕,栩栩如生。六个固定门扇上的格心图案往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构思巧妙,形式华丽精美,寓意深厚。例如将马和猴子组织在一个画面,取“马上封侯”之意;将莲花造型分布在不同高度的三个位置,意为“连升三级”;喜鹊和梅花组织在一起,取“喜上眉梢”主体等,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深入人心,以及对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重要影响。门扇格心的图案组合形式巧妙,将抽象的几何线条图案与中心的主题画面进行巧妙组合,周围的抽象图案对中心具象图案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装裱工艺一样,使中心图案更为突出,形成“画中有画”“花中有花”的视觉效果。正房门扇上下绦环板上的图案也十分精致有趣,上部的绦环板以变形花卉纹样为主,但结合了“暗八仙”主题;中间的绦环板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造型语言追求逼真写实,花卉和禽鸟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透视感,情态各异,顾盼有情,鸟的造型生动传神。整体布局既有民间艺术的质朴,又有民族艺术的典雅,体现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民间艺术特色。

田家大院左右厢房门的组合形式为六扇门,都进行透雕形式的格心图案装饰,内容多选择花卉动物,但雕刻工艺采用浅浮雕形式,十分考究精致,造型准确生动,尤其花卉的造型达到了神形兼备的高水平,从组合形式到装饰图案都体现了与正房的主次对比关系。左右厢房的门扇格心图案也采用抽象与具象结合的形式,中心部分为写实性强的四季花卉,周围是线条组合的抽象图案,但采用了对称的装饰处理,使图案繁而有序,主次分明。绦环板木雕图案为浅浮雕形式,无论造型还是构思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内容既有以插花为主的装饰性图案,也有以动物花草为母题的写实性画面。插花类型的装饰性图案在构图上基本体现了对称的格局,但又通过多变的花卉造型打破了对称的单调,产生了丰富的形式美感,花瓶的造型优美,体现了民族传统工艺中的形式美,插花也以传统民族绘画中的牡丹、荷花、等为题材,也有灵芝、仙草等祥瑞题材,造型写实而概括;花瓶上的装饰图案与瓶中的插花相得益彰,体现了“异物同构”的民族传统艺术手法,使整个画面的艺术语言统一而富有变化,花瓶下的博古架造型幽雅,不仅丰富了画面形式,且传达出一种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气息。写实性图案中的动物多选择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祥瑞题材,包括鹤、鹿、兔等,动物造型追求写实,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并蕴涵深厚的文化涵义,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的向往;即使传说中的龙和麒麟等动物,都根据现实中相近的动物形象给予了充分的描绘;对动物所处的周围自然环境也给予了适当描绘,包括花草树木等,整个画面构图完整饱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产生了高度的和谐。花卉图案也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与其他花卉装饰图案形成鲜明对比,内容多为、牡丹、荷花等民族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但在表现技巧方面突破了工艺材料的局限,与传统花鸟画的表现方法一样,在构图上以折枝花卉为基本形式,造型概括传神,准确生动,情态各异,生动自然,富有变化,毫无生硬之感。

三、深厚的文化意蕴

民居是社会的综合的文化现象,而建筑装饰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建筑装饰就如同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向人们传递着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的文化信息,蕴含民族、地域、宗教、伦理、习俗等文化内容于其中。3据当地村民介绍,丹堡乡文化氛围颇浓,民间传说孔夫子的墨宝曾遗弃在丹堡河,丹堡人历来有读书修文的传统,当地村民无论贫富,均有竭尽全力供子女上学的习俗,素有“文明不过丹堡河”之说,历代都涌现出不少文人墨客。所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当地民居建筑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文县类似于田家大院的传统民居还有很多,但以田家大院最有代表性,作为当地民居建筑的代表,既有独特的结构与精美的装饰,又包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寓意,这种文化寓意就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寓意。首先是在图案装饰中,通过民族传统艺术中最常用的“谐音”修辞手法,将艺术形象与内在含义有机结合,如前文所述的“马上封侯”“连升三级”“喜上眉梢”等,体现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的有机统一,以美好的形式昭示家族生活的美满与幸福。其次是通过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祥瑞题材,来象征家族的平和与吉祥,这些木雕图案中既有龙、麒麟、梅花鹿等奇禽异兽,又有灵芝、仙草、花瓶、方鼎等造型典雅优美的美好事物,也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暗八仙”图形符号,通过祥瑞来达到驱邪纳福的目的,从而达到审美性与功利性的有机结合。其三是吸收传统民族绘画的因素,通过民族传统花鸟画中的常见题材,以物的品格来象征人类品格,这些绘画中,或描绘梅、兰、竹、菊、松、荷等以示君子之风,或描绘牡丹、荔枝、石榴、仙桃等以求富贵吉祥,既昭示着主人美好的德行与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田家大院不仅以精美的艺术造型来诠释传统文化深意,也结合书法与文字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四面房屋均有大气的榜书匾额,内容有“明禧堂”“行笃敬”“言忠信”“瑞映楼台”等,既有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修齐治平、忠孝节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又有对建筑主题的深化与赞美,突出显示了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实用场所,也发挥着教育功能的文化复合体。

将精巧的建筑结构与精致的图案装饰有机结合,将精美的图案装饰与深厚的文化寓意有机统一,将保暖舒适的实用功能与道德教育功能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特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的建筑中应充分发扬光大,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应注重传承民族传统中的优秀建筑文化,将时代性与民族文化精神有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

(岳锋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余永红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112

第2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Abstract: In Yunnan, Sou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a unique typical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whose customs and etiquette, village community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settlement and othters spreading in the vast land as the folk life carrier have showed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bu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cenes of urban life and that of other areas. In this paper, Southern Yunnan has been taken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layout metho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use of material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and self-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so a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and its research approach.

关键词: 滇南传统民居;高等教育;环境伦理表征;研究途径

Key words: Sor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dwellings;higher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thics characterization;research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48-02

0 问题的提出

滇南民族传统村寨及民居隐性的环境友好伦理观及显性的在其环境友好伦理观指导下的传统村寨及民居营建实态是对应的,总结其建造模式并从中寻找基本的法则和建构的相关基本理论,从而能够为建造及设计实践提供工具性知识。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将其中的优秀传统达到理论化和知识化的目的,以批判和改造建筑学主流理论的方式进入人居环境学科基础理论范畴,并达到补充和修正人居环境学科在环境友好方面的理论不足和实践偏差。

1 区域的典型性

滇南地域选择的典型性特点使研究整体推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意味。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置一方景。“滇南地域”的视域并非是行政区的范围,而是文化地域的概念。该地域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的因素、绵延其间的哀牢山脉和红河流域以及民族类型多样及其分布特点所综合决定的。

这一地域的典型性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的因素。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随着海拔渐渐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滇南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也有在该地域形成中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其次是与绵延其间的哀牢山脉和红河流域直接相关。地貌特征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区域内众山在亿万年间的发育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呈中部突起、两侧低下的分布形式,从上空鸟瞰,层峦叠嶂,地形绵延起伏,高低错落,呈“V”形发育,属典型的切割山地类型。最后是与其民族类型多样及其分布特点密切关联。云南少数民族占中国56个民族中的52个,其中超5000人的26个,而滇南地域又有15个之多,而且该地域多民族共居一山的情况比较常见,整体是根据海拔高低分层栖居,海拔144m到600m的河坝区主要是傣族的分布区;600m到1000m的峡谷地带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1000m到1400m的下半山地带是彝族居住区;1400m到2000m的上半山为哈尼族主要居住区;2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是苗族、瑶族的栖居带;城镇和公路沿线是汉族分布区。

2 方法与途径

滇南传统民居的环境伦理表征,最主要的研究路径就是案例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并在不同的个案当中寻求对比,从而推出一定的模式。

案例选取为了达到可进入性、可获得性及可操作性,研究⒓中于滇南这一文化地域范围。该地域的选取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的因素、绵延其间的哀牢山脉和红河流域、民族类型多样及其分布特点所综合决定的。同时,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切片式个案并整体对比的研究进入方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实证即田野调查。田野考查与分类比较研究相结合,系统了解滇南各地各民族环境友好营建的历史和现状,进而透析其地区性形态特征、未来发展趋势与借鉴利用对策,并根据其重要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测绘记录。为避免落入空泛,我们的田野考查着重关注一些关键性的典型实例,通过这些范例来认识各地环境友好伦理观的具体情况和生动真象,以及其潜在发展的可能。因此研究田野调查的基本范围有:

①测绘和摄影方面,选择典型的保留完整的环境友好实例进行测绘和摄影,个体建筑的测绘图力求真实完整。测绘过程必须进行的入户调查深入而细致,选择典型或特殊的建造细节摄影、拓印、绘制等。

②民间征集方面,对象主要是当地文化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文化志、图集、铭记、地方文人的著作(拓本或抄本)及风水典籍、民谣、俗语、旧闻传说等。

③访问与座谈方面,对各种人的个别访问是调查的重要部分,范围不等的座谈会能使参与座谈者互相启发、钩沉。访问县镇村文化、史志档案部门、久居当地的居民、建筑工匠、文人等,可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伦理以及风俗禁忌。

④深度^察方面,观察的范围力求广泛,包括周边的地形地貌、建筑群体的布局结构,个体建筑型制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文化生活、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观察体验。

⑤典型个案方面,挑选若干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在营建模式的验证及修正阶段,也采用到实证个案进行模式验证,即试做实验性规划设计个案来验证和修正模式。

文献研究也是重要途径。广泛收集滇南地区有关的文史志、县志、统计年鉴等地方性资料,以及民族民间史诗、传说、故事、观念、仪式、禁忌、碑刻、歌谣、舞蹈(民间舞蹈往往模拟实际的生产、生活)归纳总结和分析,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及分析依据,包括那些甚至还不能算是文献的记录材料,也可发现线索和零星思想火花。

综合分析的方法包括:

①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法。把“观念及模式”演变的过程放在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变迁中来考察,还要与历史背景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考察,同时也要考虑其它地区和工匠流派对其可能的影响。

②整体系统分析法。研究“观念及模式”与历史、经济、文化、信仰、仪式等的全面联系,并建立相应的对应关系。

③比较分析法。用于研究环境友好村寨的类型特点及其中建造、营建的特性,以及与周边传统村寨的区别与联系。

量化研究的途径采用统计、数学或计算技术等方法来对搜集到的伦理观念及范例进行系统性的经验考察。这种研究的目标是发展及运用与社会现象有关的数学模型、理论或假设。定量研究中最重要的过程是测量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根本上连结了现象的“经验观察”与“数学表示”。研究中量化数据包括以统计或百分比等数字形式呈现的各种资料。

3 表现与特征

滇南传统民居的环境伦理表征,以理论整理为基础,系统揭示滇南民族传统村寨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及其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在云南南部哀牢山脉、红河流域的广大传统民族村寨中,闪烁着朴素而朦胧的智慧之光的民族民间环境友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普遍存在,这是滇南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中提炼并升华而来的,也是适宜于自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比如,滇南少数民族中的傣、基诺、哈尼、壮、侗等民族都有神林、神树崇拜,并遵循神山、神林和防火林带不砍、大头树不砍、野果树不砍、山箐水源林不砍、橡树不砍、雷打树不砍的习惯;并有每年特定时期封山禁猎禁伐的习俗;且不得在水源之地杀牲宰兽、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挖土采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毁林开荒、立夏之后禁止砍树和狩猎等。这些习俗使树木植被得到保护,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以推演模式为递进,推导总结传统村寨环境友好营建模式并发展应用其中的民间科学技术。在系统揭示滇南民族传统村寨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及其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普查、鉴别、精选传统村寨环境友好营建实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大量的范例分析与对比,推导总结传统村寨环境友好营建模式。事实上滇南民族传统村寨的营建实例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哈尼族的居住模式是山脉下半段的梯田、上半段的森林及山腰的村落整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山下炎热潮湿,适宜种庄稼;山腰气候适中,适宜人居住;高山区阴冷,草木野花、野兽较多,可以适当从事放牧及狩猎活动。这种营建模式与哈尼古歌唱到的一样:“瞧哦,先祖又把古规在民阿多传扬;上头的山包做枕头,下头的山包做歇脚,两边的山包做护手,寨子就睡在正中央;神山神树样样不缺,…瞧,那寨脚开出台台梯田,层层的稻秧比罗比草兴旺。”

以上这些已经呈现初步规律性的现象是值得总结的,而且抢救、测绘那些行将湮灭的环境友好营建范例形态,也需广泛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测绘做支撑,非此不足以建立观念与实例的对应关系,据此推导出的环境友好营建模式亦不足信。当然,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努力使传统村寨环境友好伦理观与环境友好营建实例建立起可信的对应关系,推演出环境友好营建模式,使显性的营建模式与隐性的环境友好伦理观结合起来,并把其中的环境友好民族民间科学技术结合进去,也即是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研究相得益彰。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理论的补正方面,传统民族村寨环境友好的营建模式中大量的优秀品质和民间智慧,其中有许多具有转化为“常理和准则”的潜在可能,研究导向在探索对现当代环境友好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实践具有意义的“工具性知识”,并希望这种基础性研究对社会发展“致用”,又能对人居环境学科主流理论产生补充和修正。用这样补正过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势必有新的结果产生。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J].城市规划,2010(1).

[2]鲍家声.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学报,2010(7).

第3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符号语言;地域性;建筑设计;符号学

1 研究背景与理论

1.1 城市建筑形态的特色危机

在欧洲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风格,很快便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特别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迅速影响到全世界。这使得世界的城市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日趋消退,建筑和城市的面貌越显单调、刻板。于是世界建筑界出现了反对的呼声,人们进入了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反思历程。

建筑本身不仅是历史文脉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载体和传播体,也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上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和标志。现如今,呼吁地域性特色设计,避免趋同化,更成为了时代的诉求。如何认识和剖析特色地域性设计,本文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角度出发,来寻求方法或思想。

1.2 建筑符号的含义

建筑符号学的本质可以说是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之上的,对建筑的外观外形、结构框架、建筑材料、建筑用途等内容进行剥离,并从建筑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软化为抽象形态识别,从而达到非建筑学的图像文化意义,这样使得建筑的符号统一在一起后,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符号也同样分为三类:建筑图像性符号、建筑象征符号和建筑指示性符号。不同的类别能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是建筑学家在设计建筑时候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的表达形态。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符号可以有效地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也就是说建筑符号本身与所描述的对象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这正是建筑符号作为符号学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的基础。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分析研究案例,从著名的伦敦蛇形画廊为出发点,选取了三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三位大师均曾获得过普利策建筑奖,分别是:扎哈・哈迪德、弗雷・奥托和藤本壮介。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师在相同和不同地域所展现出来的自身对地域性建筑的相似或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方法的比较性结果进行差异化分析,以此作为选择依据并为研究分析做准备。

3 研究目标和方法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与建筑的交流与互动。而符号成为了联系人与建筑的纽带。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特色地域性建筑的意义传达,并能够提取城市文脉符号进行建筑创作,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与欣赏特色地域性建筑,进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记忆。

基于几位东西方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剖析论述在特色地域性建筑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的符号学理论。对特色地域性建筑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层面下建筑外观形态设计的特点。

4 案例解析

4.1 扎哈・哈迪德相关案例

不管是位于伦敦蛇形画廊的临时建筑作品(图1),还是在河岸博物馆的设计中(图2),扎哈一如既往的使用着自己独特的梦幻般的符号――曲性形态。结合了地域性文化性特点的建筑符号特征就已经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了。格拉斯哥市是苏格兰的第一大城市,在后工业时代,这种荒芜转变为残存的辉煌记忆的些许证明,“存留”与“重建”成为格拉斯哥当代文明的最重要的议题。这个博物馆巨大的反“Z”符号形态,也被称为“一条河的重生”,在克莱德河沿岸一片灰蒙蒙的色调中异常显眼。这博物馆被媒体誉为“城市中的灯塔”,成为格拉斯哥河畔赋予了人们记忆的符号和地域新亮点。

从扎哈的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扎哈,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建筑作品。这种新形态建筑的符号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地域符号。

4.2 弗雷・奥托相关案例

德国建筑大师弗雷・奥托于2015年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奖。“奥托既是一名建筑师,也是一位梦想家、乌托邦主义者、生态学者,他率先探索轻型建筑材料,并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除此之外与众多建筑师、工程师、生物学家合作”这是评委会给予的高评价。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场馆设计的顶棚(图4),半透明的,轻盈又有力量。通过对他大量的作品的收集与分析发现,从建筑外形剥离的最基本的形态符号语言实际上是简单的(图3),这种本质的简单是他对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是对环境的生态回归。对于不同地域性要求的建筑设计,奥托也尊重当地特色文化或习俗,对形态符号进行了外部色泽的替换或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推进自身符号与地域性特点的深入融合,其符号自身便具有了地域性和特征识别性的双重特质,适度地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地域性建筑当中,并能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在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中,他对于这种思考就可见一斑了(图5)。

他的思想领域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会。这里的“自然界”,奥托认为包括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已死去的。这个观点很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他重视自然的规律,他试图从中找到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通理。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建筑范畴,奥托是从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建筑,来思考建筑,让建筑具备了“自然界”符号的生长味道,更像是让建筑拥有自我“生根发芽”的能力,并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之中。

4.3 藤本壮介相关案例

位于日本东京的郊区,有一座名为NA-house透明的私人住宅(图7),这栋房子的高透明对比着周遭典型的混凝土日本密集的住宅区相当显眼,藤本以“树”的概念发展空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屋主住在自己家中却能像“游牧族”般生活的想法。其符号灵感源于树的生长方式和枝叶坐落有致的分布状态,整个住宅通透无比,采光方面也无可挑剔,即使安静地坐在屋子里随便向四周望都能把周围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建筑内部几乎不存在完全割裂开来的两个空间,整个氛围非常明快轻松。这就很恰当地融合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当中,既显突出又不觉得突兀,发挥本身符号语言特点,结合环境特征,很好地将自身设计语言融入到了这个新的环境当中去,可见藤本在其自身的建筑符号语言的提取和应用上显得简练而准确,并体现了东方简约的结构美(图7)。

藤本壮介的设计概念是:一种全新空间形式将被创造出来,自然与人造物相互融合;不是单纯的建筑物,也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个独特的、两者合一的空间环境。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展是他又一次尝试(图6)。相比较而言,蛇形画廊临时展馆,藤本也采用了相同的符号语言提取和应用方法,首先将符号提取到了极简,然后多变的重组和重复该符号元素,在空间形态、结构构成、语义传达方面都起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最终的呈现形态也能很好地融合在当地的环境当中,并提升区域空间特质,发挥了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5 比较分析

从符号学角度对以往建筑大师作品进行横向分析发现:每一位建筑大师都有其独特的符号语言特征,这点我们可以从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可以看出,从而其建筑的特色性通过其外观形式给人以信息感知,从而在人们脑中形成文化体验,来获得不同地域性建筑所表达的意义。因此,丰富的符号形式语言和巧妙的空间组织结构,能增大地域性建筑符号的信息量。

通过对三位有着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师的作品的纵向对比,并对其建筑符号语言进行更深层的结构和精神比较中发现,这些具有地域性代表特征的符号,在给人以美的感受之时,还往往以其深邃的内在要素构成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激唤,从而使人在欣赏它时发生无尽的情景意象。扎哈・哈迪德作为西方建筑大师代表,其经典的曲线既是参数化的体现,也是西方理性的极致体现,体现的是人与数学模型关系的建立,是科技符号在现实中的完全反应;藤本壮介的作品则代表了明显的东方地域特点,从建筑中阐述的是东方伦理逻辑、秩序和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强调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的是符号的自然秩序美感;然而弗雷・奥托的作品似乎更像是前两者的过渡,作品中透露出对于技术的追求,同时也提倡可持续与灵活性,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重视自然规律的考量,而这恰好与东方思想不谋而合。三位大师的作品是对不同地域特点、文化等诸多因素促成的视觉元素的集合后的展现,从中萃取出的符号就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其建筑符号的深层机构就是表现城市特征的建筑意象。地域性内的建筑是有形的,其所附带的符号语言也是有形的,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更好的表达地域性城市空间的意义。

6 启示与思考

6.1 将历史中的符号引用到新建筑中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建筑造型要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意义,就要有相关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号,一些建筑造型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即使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不是很多见,但不会影响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也不会束缚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两者是能够共同发展的。符号是文化历史的浓缩精华,且具有时空性,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的反映。反观我们自己,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而且各个地区之间也独具特色。人们没有理由抛弃经过文明反复琢磨并已经形成体系的经典。

6.2 结合地域性文化进行抽象

将地域文脉抽象出来融入建筑设计中去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建筑符号功能的方法,把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将那些最有传统特征并富有一定文化含意、为人们熟悉的造型、构件或者空间形式加以抽象、简化或是适当变形,使其与传统符号之间有神似的联系,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以进取的方式运用先进技术,而不是简单改变已有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G・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第4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江淮、风貌、传统建筑、特点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规划快速发展,城市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城市风貌规划是最近兴起的规划类型,主要解决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问题。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传统建筑风貌的研究不仅要弘扬地区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继承本土特色的建筑元素,对城市风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民居建筑风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包括对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石库门建筑、福建土楼、蒙古包、吊脚楼等,但是目前对于江淮地区建筑的研究较少。一般来说,人们把江淮地区的建筑等同于徽派建筑,但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不同徽派,江淮地区的建筑与徽派建筑有着较为明显区别。

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江淮地区风貌的研究,为江淮地区城市特色营造提供一定的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范围

江淮,是指长江淮河一带,本研究是指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的合肥、六安、安庆、淮南、滁州等;江苏的扬州、泰州、淮安等。

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江淮地区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全面的认识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风貌,选取江淮地区典型传统建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案例选取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传统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保证案例的研究价值。

3.研究方法

主要对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江淮建筑风貌特点。研究方法主要使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收集法。

三、案例研究

1.合肥地区典型建筑风貌案例研究

合肥市悠久历史,江淮建筑风貌特征较为明显。典型传统建筑案例包括了三河古镇、李鸿章故居、段氏祠堂、卫立煌故居、以及杨振宁故居等.本次主要选取了三河古镇和李鸿章故居作为研究对象。

1.1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因水系丰富,建筑富有特色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极具代表的特色古镇。

三河古镇的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商业街巷一般为排木门,均可拆卸,有利于店铺和街巷的直接沟通。开窗的形式和徽派建筑较为相似,一层不开窗,或者一层只开较小的门窗,开窗主要在二层。

三河古镇外墙均为清水墙,在外观上,三河的砖墙与江南的白色粉墙不大一样,同北方的清水墙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分户墙体沿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所以在人视的角度,看到屋顶的部分主要是挑檐,另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蝴蝶瓦。马头墙上和檐砖之间是有横梁退台处理的,防止雨水清洗墙面,处理细节细腻。

1.2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海路商业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时期的江淮民居建筑。

李鸿章故居采用“外部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建筑结构形式,建筑色彩外部呈现青色,内部主要为木材本色。李鸿章故居建筑屋顶采用的是传统的硬山顶,区别于徽派的马头墙的形式,屋顶材料为灰瓦。李鸿章故居的雕刻堪称一绝,它继承了徽雕的图案和风格,但在刀法上不如徽雕的细腻。徽雕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门口对外展示,带有夸耀的成分;而李鸿章故居却在内部做文章,更符合古代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以上案例建筑分析,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有一下特点:合肥地区民居屋顶形式主要采用马头墙的形式。屋顶处理分为二种形式;第一种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第二种山墙高出屋面,做出梯级状。合肥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合肥地区建筑既有粉墙黛瓦,又有清水砖、灰墙、灰砖瓦。典型的青堂瓦舍如李鸿章故居,而典型的粉墙黛瓦形式的如包公祠。

2.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传统建筑风貌

古城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名城之一,扬州建筑和园林兼有北方造屋之雄势与南方筑园之秀气。对江淮地区的建筑风貌研究就有重要的价值。

扬州古城民居传统建筑门楼雄浑键劲,形式讲究,种类繁多,有八字形、凹字形、匾墙形、飞转门檐形等。八子形门楼最为考究的是南下河68号的湖南会馆;凹字形的代表有青莲巷19号大盐商周扶九门楼,南河下七二三所平园门头;匾墙形的有南河下170号盐商汪鲁仪门门楼。

扬州传统建筑墙体:浑厚古朴。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墙体材料主要是清水砖。墙体的形式主要有5种,分别是:磨砖对缝墙、青砖,青灰,丝缝,清水砖扁砌、和合墙、乱砖清水墙、马头墙。扬州地区的马头墙较徽派民居是有区别的,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墙体单薄简洁,用白灰罩面,墙头常砌成徽翘状的鹊尾式,扬州地区的马头墙码头有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扬州传统建筑屋顶:韵律美感。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屋顶形式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小瓦屋面铺接不但行列均匀齐直,而且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屋面的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出檐椽头加一道封檐板;扬州民居四合院围合坡面是整体的。

3.其他具有重要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研究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对于江淮地区建筑风貌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坦厂明清老街门窗都是采用门罩式,但是较徽州民居的门罩和北方民居的门罩相比,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门罩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建筑墙体均是清水砖,同北方的清水墙的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区别于徽派建筑的石灰粉和泥涂墙。明清老街的分户墙同样采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但是马头墙的色彩为青灰色。

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马头墙上直接排檐砖,上面铺上小青瓦,较徽派建筑相比,马头墙更加简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的蝴蝶瓦。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特点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发现,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既有北方建筑的特点,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总结如下:

1.总体格局

延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人、自然、建筑的融合统一,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建筑、尊重人居本身”,总体格局因地制宜、顺势而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荣。

2.建筑布局

江淮地区水系丰富,水网纵横的地理特征,依水而建是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布局特点之一,在平面布局上,江淮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天井式布局方式。

3.建筑色彩

纵观江淮地区的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徽派的建筑色彩,建筑墙体用青砖砌成,墙体外部不增加涂面,墙体色彩为青灰色;建筑屋顶用青灰色的蝴蝶瓦,屋顶颜色较墙体偏深。李鸿章故居的建筑色彩都是灰色调,色彩朴实素雅。

4.建筑结构与材料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结构形式普遍采用砖木结构的形式,建筑材料上青砖、木材、灰瓦等。塑造的形式通常是“外面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

5.建筑构件与装饰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构件中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少量会使用鹅软石铺砌;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开窗的形式主要是木制格栅窗。装饰部分以雕刻艺术为主,油饰彩画艺术为辅。

6建筑屋顶形式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吸收了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点,既有硬山顶,也有马头墙的形式,主要是两坡的形式。马头墙的座头也汲取了南北的精华,兼具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兼具南北地区建筑的文化,既有徽派建筑的内涵,又有北方建筑的外延。形成的原因是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南北的过渡地带,建筑风貌上自然有南北混合的血液。

江淮地区建筑更加注重材料本色的运用,建筑色彩表现为材料本身的颜色。建筑风貌整体更加淳朴,主要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立面重点部位以及内部装饰,注重的是建筑内在的美。通过这一次研究,深刻体会到了江淮地区人民的质朴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 辛福森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6

3 张钊 《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文脉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借鉴和发展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9

4 吴小宝 《三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12

第5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素质;教育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我国建筑企业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存在着偷工减料、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针对建筑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对于保障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很有必要。

一、进行建筑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维护行业声誉。建筑质量低下对于我国整体建筑行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建筑质量低下会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因为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资金密度的行业,无论是何种建筑,在开展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都会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又考虑到建筑行业在具体施工过程当中,由于施工不规范所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将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建筑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当中,针对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帮助员工规范自身的行为是很有必要的。2.保障企业长远稳定发展。同时在建筑企业当中针对安全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加强企业员工的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对于企业本身的和谐稳定发展很有必要。上面提到的建筑企业是一个资金密度和人员密度都很高的企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员工和管理层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且内部这种核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通过对员工的建筑安全素质教育来获得。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还需要企业在日常的运营和施工的过程当中实现规范化的管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员工从内心树立起自觉意识,自觉意识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制度来约束,同时也需要员工从主观层面对于相关的制度有明确的认识,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而自我约束的力量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建设获得,同时也需要员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秉持一定的安全素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建筑企业当中,针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对于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建筑安全管理的实施路径

1.进行建筑安全案例教育。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安全事故以案例的形式向一线的员工宣讲,有利于加深员工的印象,督促和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在一线施工的过程中做到防微杜渐、规范操作,唯有如此,建筑安全案例教育才能够达到期望的目标。建筑安全管理中加强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应该秉持的第一个路径就是要强化建筑行业案例的教育。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迎来了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发展,但是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特别是在历史上,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为人类建筑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考虑到建筑行业本身工作时间的集中性,所以企业在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和行业案例的讲述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与企业的施工节奏相适应,尽量避免给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过多的打扰,应该在保证企业正常施工建设的前提下来进行相关的宣讲。在建筑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强化建筑安全素质教育,是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的前提。上面提到了我国的建筑行业,经历了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春天,但是在此过程当中,由于教育的缺失,很多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主和一线的员工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秉持正确的施工理念,出于对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等因素的考虑,对于建筑的质量往往采取忽视的态度,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和要求施工,不遵循相关的标准来开展建筑工作,这就会导致一些建筑在建成之后达不到规定的使用年限,豆腐渣工程频现,安全事故频发。2.树立榜样,重点宣传安全生产典型人物。为了最大限度地推进建筑安全素质教育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应该进行的第二项工作就是要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重点宣传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给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安全生产的员工以更多的认同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优秀员工从劳动中得到获得感,也鼓励和激励那些普通的一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建筑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如果想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第二个路径就是大力宣传杰出人物和典型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企业中的员工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以较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固然是一种培养安全素质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如果有一个精神偶像,有一个精神榜样来对他们进行感召和影响,就会使得这种建筑安全素质教育事半功倍。加强建筑安全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员工防微杜渐的意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加强建筑行业典型案例的教育,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在这里谈到要大力宣传杰出人物和典型事迹,首先就要创新宣传方法,一定要使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宣讲入心入脑,要充分考虑当前在建筑企业当中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内心情况,特别是考虑到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在具体的宣传过程当中,首先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和人物的杰出性,在挑选这类事件和人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甄别,所挑选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经得起人们的推敲,要使他们的事迹真正能够打动人,让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受到精神鼓舞。大力宣传杰出人物和典型事件,其次要重视宣传节点的把握。宣传是要掌握节奏和主次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内容不同的宣讲,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建筑行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若想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针对员工宣讲杰出人物和典型事件,就一定要选取比较有特色的宣传节点,以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3.强化员工安全技能教育。缺乏安全技能培训的建筑安全管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建筑安全管理,当前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建筑行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在建筑安全管理当中开展建筑安全素质教育与员工保护自身安全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员资金都大量的流动,特别是考虑到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给每一个从事建筑行业工作的人提供了更多的谋求个人发展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建筑行业的员工都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在职业选择上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着眼于建筑行业本身发展的特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安全素质,那么对于员工今后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向员工宣讲安全知识并不是鼓励员工去跳槽,而是以员工为主体考虑问题,能够更大限度地引导和帮助员工从内心接受企业所执行的建筑安全规范与制度教育。所以说,企业在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切实将员工的安全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针对自己企业的情况,向员工阐明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员工未来的上升路径,用这样的方式来保证员工在建筑行业当中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督促他们更加珍惜自己所处的这个位置和所从事的工作,只有这样,员工的安全素质才会提升。

三、结语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实际运营,还有我国整体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当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着眼于本身企业的发展和我国整体建筑行业的发展的同时,应该自觉肩负责任,做好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晋云.市场经济应与道德同步发展[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90-91.

[2]李新曦.论法制建设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44-45.

第6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高品质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小区建筑;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新城市中心区的高品质住区定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开发中,一般认为容积率在0.6以下的居住区被认为是低密度住区,0.6—1.2为中密度, 1.2至2.0为中高密度, 2.0以上为高密度。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小区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劣,容积率越小,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就越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空间就越大,居民的室外活动场所也越大。但过低的容积率又不利于节能节地的国策方针。新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区规划应该确定合适的容积率,控制在2.0左右较为合适,且应该有完善的公建配套与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与节能措施,并把住宅与配套商业独立设置,一方面避免公建产生的噪声、油烟、灯光等环境污染对住宅造成影响,降低居住品质,另一方面又可以较好的塑造城市的街道立面形象,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2、设计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社区与城市共融、资源共享、和谐社区。充分体现小区的地理位置;景观的上遵循共享原则,采用大景观规划理念,将小区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通过2.5 万平方米的小区中心园林连接城市与居住区,从而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景观。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新时尚、新住宅的概念。引进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落实“人、建筑、环境”三要素的密切关系,创造灵活的建筑空间。重视建筑设计文化内涵,使人文精神从户型设计、室内设计、空间设计、社区环境等全方位融入建筑,突出富有人性化的空间理念和重亲情的空间感受。设计理念如下:

(1)突出人性化设计、布局合理注重人文景观的塑造和各种服务设施功能的完善,创造一个供居民购物、观赏、休闲为一体的空问。

(2)配合小区建设,注重环境,与住宅建筑互为衬托,互为借景,使人们在办公购物之际感受剑舒适的视觉景观、达到建筑为人所用的设计意境。

(3)建筑造型体现时代感,强调与小区住宅建筑和谐共融,且突出商业文化氛围。

(4)结构布置合理,主要商业及酒店空间采用大空间大柱网,且考虑节能。

3、案例分析

下面将结合实践案例,从总体规划,单体建筑,环境营造等方面对新城市中心区的高品质住区设计进行探讨。本项目规划建筑设计项目占地面积934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9万平方米,社区公建及配套用房共 0.5万平方米,商业面积0.8万平方米,容积率2.0 ,建筑密度18.43% ,绿地率43%。

4、总平面规划

高层拼接户型沿东北侧及中央区域布置,其中中间为点式一类高层,高层底层为5.4米高的架空层;多层洋房布置在小区西南部的位置,中间布置水系,使得高层和洋房共享中心绿轴景观,同时将多层洋房与高层分隔开,商业、社区中心沿南侧罗湾路布置。(图一)

高层区域的地下室布置为车库和设备用房

图一

5、空间结构与景观分析

通过建筑间的围合,以水系相结合,形成“中心水域”——“中心绿地”——“组团绿地”的空间层次。空间与空间之间互为渗透。南北两个入口之间形成小区的中心绿化主轴,正对开阔的入口绿化广场,紧接入口广场为小区的中心绿地,与水系相接,为整个小区的景观中心。整个小区的高层住宅底层基本全部为5.4米高的架空层,提供开阔景观视野的同时,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去处。

图二

公建配套与住宅完全分开布局,商业与配套独立设置在南侧沿街面,打造较好的商业氛围的同时又不对住区内部造成影响。

景观设计根据空间形态,形成带状的水系景观轴,沿带状水系依次展开景观节点,南北入口部位设置喷泉、雕塑广场,营造大气、雅致的居住品质。(图二)(图三)

6、 流线分析

通过环状的车行主路串联整个小区,中间步行道沿中心水系连接南北入口,同时划分高层区和洋房区,地面停车设于小区干道两侧,与中心景观步行带区分开,实现人车分流。

7、 高层分户太阳能热水器

建设环保节能小区,每户配置壁挂式阳台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图三

共安装太阳能集热板面积约4500平米,日产热水280吨,年可节约标准煤800吨,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8、单体设计

整体小区户型分为六种,其中高层住宅有五种,多层洋房住宅一种。

8.1高层区住宅依据景观的层次分为拼接户型和独栋户型,以一梯二户为主,少量一梯三户,在照顾到观景的同时,户户朝南,户户南北对流,户户明厨明卫,高层全部户型都设置有观光电梯,所有电梯厅皆直接对外采光。在户型的设计上,以实用为基本原则,并引入入户花园及空中花园的概念,营造高档的居住品质。

图四

8.2多层区住宅均为六层花园式洋房,设电梯,一梯两户,每单元6户,其中首、二层为一户,两层通高客厅;三、四层为一户,带入户花园和大阳台;五、六层为一户,带转角大露台,并赠送屋顶花园,大气而精致。

9造型设计

在造型的设计上,力图体现楼盘高档生活品质和时尚感。(图四)

9.1 高层建筑整体风格现代、简洁、经典、时尚,通过凸窗,大阳台,引入良好的视觉景观。细节处理上,用横竖线条,镂空构架等元素来丰富造型,整体简洁又不失大气。

9.2 在建筑色彩上,通过实地考察,借鉴当代高档楼盘在色彩处理上的成功经验,整体实墙面采用暗调,给人感觉高档、精致、大气,并通过玻璃以及白色的横线条来削弱暗调子的沉闷感,整体色彩高雅大方。

9.3 在洋房的造型上,以赭红色面砖、仿木百叶、文化石、真石漆和玻璃作为主要造型选材,以材料的对比和比例的协调作为主要的设计手段,营造经典的现代主义风格;同时加入了屋顶格栅和飘架等元素,赋予楼盘个性风格。在整体保持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带给人文艺的、古典的审美感受,更加契合城市中心区高品质住区的定位。

结语

本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问、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参考文献:

[1] 贾云燕,刘达. 谈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设计[J]. 陕西建筑, 2008,(01) .

第7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面积多功能公共建筑;室内消火栓管网;检修;可靠性保障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大面积多功能公共建筑指单层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集商旅、娱乐、办公、餐饮、会展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层公建,包括大型高层公共建筑的大面积裙楼部分。具有单层建筑面积大,空间跨度大;内部功能多,人流密集疏散设计复杂等特点。目前现行设计规范并没有对这种体形大、功能区分复杂的大面积综合公建提出针对其特点和特殊要求提出对应的具体设计指引。设计者往往在设计时因为其特殊性及相对复杂的业主需求,需要面对一些相关规范和技术措施未明确定义和判定模糊的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以笔者曾参与过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思考过程,对该类大面积公建工程在关于室内消火栓设计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大型多功能公共建筑工程的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问题概述:

综合性多功能大型公建,其室内消火栓系统在设计时,在系统选择时主要面对需要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技术措施关于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的同时,要能很好符合建设方和业主关于建筑功能特点和相对复杂的装饰布局上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以及管理可行性等利益化主观要求。客观上两者并不矛盾,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单纯按规范的典型设置方式并未能很好满足建设方需求,仍需要经过仔细斟酌选择和分析优化,具体问题体现为:

① 单层面积大,(通常超过一万平方米),功能划分复杂,不同层有不同的布局方式和独立的管理维护需求。并且内部建筑布局、通道和疏散设计等差异甚大,各层的消火栓数量、设置位置和保护范围都有差别甚远。如何在消防规范框架下保障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这些特殊要求,是需要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的问题。

② 多功能公建因为体形大、功能多,各部分区域对不同业主进行分拆租、售。建筑物总体验收后,还必须按要求进行二次装修设计或多次的后期修改设计。不同业主的进场、装修时间不同步。设计上就必须考虑到这些日后的变化,预见性地在最初设计时考虑到在可靠性、功能管理以及变化宽容度上很好地满足日后多次后期更新设计的需求。避免因这些后期变化对系统进行颠覆性的修改重建导致建筑整体设计需要重新论证,造成设计误工和业主的损失。

以笔者曾参与的广东某大型城市综合体工程设计为例,该项目多层建筑区域单层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按层划分功能,每层也根据不同的业主需求进行功能细分。建设方提出针对日后招商带来不同业主要求和功能布局变化,在进行二次设计时,不能同初始施工图设计冲突。二层的大型超市的业主方也明确提出该层机电设备必须独立系统,独立管理、计量的要求。另外,还需要考虑可能出现部分楼层已经开业投入使用,而另一些楼层仍在招租和装修准备,施工楼层不能影响使用楼层正常运作的要求。

2、大面积多功能公建的室内消火栓系统方案分析:

这类大型公建的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技术上并不复杂。现行设计规范――主要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简称高规)等相关内容并未对这种多功能大型公建的特殊性提出区别于其他相对功能单一、体形小的公建的额外要求。按《高规》、《建规》的要求,室内消火栓系统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消防水源要求;②、给水增压系统要求;③、给水管网设计要求;④、可靠性保障及管理维护要求;⑤、发生火灾时系统的操作使用要求。而大面积公建在系统的设置模式的选择上,建筑本身的特点、建设方及业主的要求带来更多需要思考探讨的课题。主要体现在第③、④点上。

按规范要求,室内消火栓的环状管网系统设计模式,是水平环状和竖向环状并存。本文以多层大面积公建的室内消火栓系统为例,提出的两种典型方案,并论证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其论证过程也适用于高层公共建筑中的大面积裙楼部分。

方案A(见图一):

图一:方案A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示意图。

方案A属于典型的底部和顶层水平环状,各层多立管竖向成环的立体网络标准方案,各层水平环状管网用阀门分隔成可以独立检修维护的若干段,立管底部和顶部设阀门,各立管均为双向供水。可以保证底部和顶层环管分段检修管道时,立管不需要关闭;检修单根立管时停用的立管不会超过一根。(满足《建规》8.4.2.6;以及《高规》7.4.4的要求)。优点为:当需要检修管网时,在同一层平面上只影响一根立管所连接的消火栓。在设计上按规范要求建筑物内每一个防火分区内任何部位在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保护范围内,所以检修环状管网上任何一段,都可以保证任何地点至少受一只消火栓保护。可靠性及保障能力较高。技术上能很好的符合《高规》《建规》的相关条文以及用意的要求。

但这个方案在对于上文所述对大面积多功能公建的两个特性时,难以很好适应满足业主要求:

① 立管的位置各层相同,设计上难以满足各层不同布局导致消火栓数量和位置完全不同的实际状况。为了满足不同楼层不同布局的设计,往往导致因为布置需要单根立管在同一层连接多个消火栓,立管转折、分支过多。这违背了检修停用尽量少消火栓的设计初衷。

② 因为各层消火栓是由立管提供的垂直方向的双向供水,因此检修时关闭任意立管都将影响所有楼层。例如,一个大型公建,功能划分按首层电器城,二层超市,三层餐饮娱乐,四层办公会展分拆租售。各层不仅由不同的业主独立管理,并且各自的二次装修设计、施工进驻时间也不同。这种综合多功能划分在大面积公建比较常见。按方案A设计,就可能出现首二层已经投入使用,三层业主进场装修时会遇上本层施工时关闭消防立管可能影响其他楼层的正常运作,而各层功能区也无法按自身实际情况独立计划进行整顿和检修。

以笔者参与的多个大型公建项目的实际后期情况,按方案A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技术上满足要求但建设方和业主都并不满意。经过分析思考,提出方案B作为可行性研究。

方案B(见图二):

图二:方案B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示意图。

方案B为较具争议的按层设置独立环状管网方案。供水方式为底部设置环状给水主干管,各层独立水平环管。各水平环管设两处独立的给水立管接底部环状主干管网双路供水。各给水立管间由阀门分隔,可独立检修。各层的消火栓根据本层布局布置,单独接入本层水平环状管网。

这个方案的特点是各层消火栓管网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各层不同的装修布局布置消火栓,并且不同功能区的业主可以独立对各自的消防管网进行维护管理和计量。不同的业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二次装修设计、施工,也为后期功能区变化,业主更换、重新修改布局的施工提供便利性。能很好地满足大面积综合公建的使用特点。而可独立维护的双路供水水平环状管网也具较高可靠性。

然而该方案存在争议的地方,就是可能存在单层水平管网维护时,停用消火栓过多。《建规》和《高规》虽然并未明确指出方案B不可用,但都明确对管网检修时停用的消火栓数量作出限制。多层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裙楼,按《建规》8.4.2.6条“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应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对于多层民用建筑和其它厂房(仓库),室内消防给水管道上阀门的布置应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的竖管不超过1 根,但设置的竖管超过3 根时,可关闭2 根。” 《高规》7.4.4条“......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应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阀门的布置,应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停用的竖管不超过一根。当竖管超过4根时,可关闭不相邻的两根。” 则指出管网检修时同一平面上不应停用相邻的消火栓。2014年初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以下简称新消规,该规范将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8.1.6条合并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对管网检修的要求:“......室内消火栓环状给水管道检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室内消火栓竖管应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停用的竖管不超过1 根,当竖管超过4 根时,可关闭不相邻的两根;2 每根立管上下两端与供水干管相接处应设置阀门” 其目的就是确保管网检修时,同一层任意地点至少在一支水枪保护范围内。由此可见,各层独立水平环管的设计思路虽然较好地迎合大面积综合公建的使用特点,但要符合现行规范及即将实施的《新消规》要求会带来较高的设计难度――要实现水平环管检修时只能停用不相邻两只消火栓,需要在水平环管上每消火栓间设检修阀门,这是难以实现的。

3、问题的改善方式和一些建议:

对比以上两种方案,可以发现按A方案,能较好满足规范对管网检修的相关要求,但对于大面积多功能公建后期二次、多次设计、分区施工和业主独立维护管理上会遇到不少困难。而方案B则相反,能较好的满足大型公建的特性和业主需求,但设计上满足规范要求上却有一定难度。如何优化设计做到在符合规范和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业主,值得思考。毋容置疑,设计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直接采用方案B是不可取的。但作为设计者,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和业主需求也是基本义务。笔者结合一些工程设计上的经验,试图找出适当途径,结合两者的优点使设计能进一步完善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

方案A的缺陷在于对大面积公建的特点和内部管理需求不能很好满足,针对这点,采用各层立管按实际需要两两连接横管,横管两端设阀门双向供水,各层消火栓连接横管而非直接接入立管。依靠增设的水平环网来满足复杂的装修布局变化带来的消火栓位置和数量不同的需求。这种方式较好地改善了大面积综合公建内消火栓布置的问题,并且检修立管时各消火栓仍可使用。但同时也带来同层管网过于复杂,检修环节过多,建设成本偏高的问题,后期因各种因素导致布局变化、改造等仍难以适应,对于某些业主要求能独立管理维护消防管网的要求仍然无法满足。

上文提及的广东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基于业主提出的二层大型超市的机电系统必须设计上独立的要求。则以方案B为基础进行设计,并针对其弊端提出改善措施,包括:1)层间水平环管增设多个次级供水环路,各防火分区、功能区形成独立环网,分支管两端设阀门,降低检修管网影响的区域。2)连接消火栓数量超过三个时,给水支管另行成环双向供水,支管两端设阀门,使水平环管检修时停用的消火栓不多于2个。3)当检修管网时可能导致相邻2只消火栓同时停用时,该区域增设检修段外引接的消火栓使以保证该区域检修时仍可受消火栓保护。该设计已通过图审和专家组论证评审,项目已投入使用。此设计同样存在管网设计过于复杂,建设成本高,可靠性仍不如方案A的忧虑。

对于大面积的大型多功能公建,设计上需要权衡各因素限制和需求。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反映了现行消防给水相关规范经过多次研究和更新,仍未能很好适应不断发展的建筑物的大型多功能化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实际环境因素的需求也不同。当严格按规范设计会导致实际使用性能妥协时,往往带来图纸无问题但在实际执行,后期使用过程带来偏差,违背了设计初衷,导致保障效果不理想。而为了更好满足使用性能采用非常规的设计,则需要按相关法规经专门详细研究、论证后方可采用,给项目带来额外成本和时间延误的同时,也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因素。

4、结语

笔者认为,一幢建筑物的良好使用是建造的目的,所有规范法规等的限制,都是使之更好更安全的必须手段。工程设计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法规,与最大限度满足使用功能需要并不矛盾。当前建筑设计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型化特殊化,相关的规范也应该加快更新速度,日益详尽和完善。有必要针对一些典型问题,在消防给水规范里增加篇幅去更加明确而详细的定义和解释,使之能更好地满足工程需要。当一个建筑出现非常规设计需要组织专门论证时,该课题应该成为案例引入到技术规范中去,是否可用,应怎么处理,都能从法规层面更明确地指引工程设计。这样,需要耗时专门论证的旧问题将越来越少,规范也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版

[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第8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摘要]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在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确立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罗秋滚(197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陈宇(1982-),男,浙江宁波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江西 南昌 33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87-0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一门专业,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等技术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从职业分析、岗位能力的要求人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是授课教师,以任务实施为导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融教与学、学与做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学科型教学的种种弊端,如课堂上知识讲授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实践与理论联系不紧密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制订、检查实施、反馈评价四个程序,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模式开发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职业岗位进行确定。要调查建筑行业的背景并进行分析;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岗位的工作活动等。其次,确定工作任务。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邀请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到学校,与学校商定该职业岗位群昀工作任务,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后,分析、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次,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来确立课程体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充分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技能的标准,考虑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最后,核心课程建设。实际上,构建工作过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的行动体系重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1.确立职业岗位。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一线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欠缺,建筑行业大量需要生产、施工与管理等方面高技能人才。根据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要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和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结合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调查和走访建筑领域相关单位,整理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零距离对接的岗位:住宅建筑师、质量安全员、建筑师助理、工程师以及资料管理员等;适宜发展提升的岗位:注册建筑师、项目负责人以及技术负责人等。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原有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的“三段式”教学问题。该教学方法的切入点是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主线是培养职业能力,改革原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编排方式,在对学科知识单元重新进行编排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一个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要适应职业群的工作需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主线是职业实践,导向为工作过程,主体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一套紧密联系建筑产业的、实际实用的崭新的课程方案。基于此,通过建筑市场调查论证,结合江西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在与建筑业专家、基层一线管理人士、毕业生等跟踪反馈后,确立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设计人才。下面以住宅建筑师岗位职业群为例展开分析。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建筑工程设计任务承揽的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基础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工程字、美术字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识图、制图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能力;建筑美术及绘画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造型艺术、形态构成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运用基础应用;常用软件运用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消防、历史基本知识和基础应用;协调各建筑技术工种的合作;建筑结构、设备、施工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应用的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住宅小区工程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住宅区总体规划、房产建筑策划与业务管理;中小型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场地基本分析等职业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装饰工程施工与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装饰施工与设计表达技能。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建筑方案手绘与快速表达;建筑方案徒手效果图表达;建筑设计cad图表达;建筑设计效果图表达;运用模型、文字表达建筑设计意图及方案汇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社会交往;建筑设计文本编制等职业技能与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适宜发展提升的任务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掌握大学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进行社会交往;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发展;专业的创业创新、设计自我、持续学习;对口升学和函授继续学习;艺术美学的鉴赏;工作几年后注册建筑师考试等职业能力。

3.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形成“课证融和、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标准融人、考纲融合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下:基本能力课程。第一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制图规范、图纸识读等。第二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建筑材料、民用建筑构造做法等。专项能力课程。第三学期课程包括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设计表达等。第四学期课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空间组合等。综合能力课程。第五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高层住宅、消防规范等。第六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

4.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根据课程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江西地区建筑行业市场的调研,得到建筑企业的专家参与帮助,重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美术表现技法、计算机应用、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初步、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建筑材料运用与施工技术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及考核评价标准。以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参与工作任务的模拟,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既完成了工作任务,也收获了知识以及职业技能。

5.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原则。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是通过一定方法搜集课程实施过程的信息,对课程设计的结果即课程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确定其优劣和目标达成度,分析原因,为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应坚持发展性、职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职业能力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评价,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以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处于设计的不定型、不成熟阶段;多元化原则指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和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多种评价类型;一体化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与实施的不可分离性,在课程体系实施中开展课程体系评价,在课程体系评价中实施课程体系。

三、总结与建议

1.教师的素质要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情景对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咨询和参与,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

2.工作导向的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工作导向课程开发中要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即工作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学生的自我引导、学生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享以及生活场景教学等相关。新教学法教给学生的目的是行动,创建适应教学的情景显得尤为重要。该方法要使学生在职业行动的教学情景中学习,而职业行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宽泛,对于工艺技术、生产安全、经济法律、社会生态等整体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现。

第9篇: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房产全生命;测绘;管理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1.1、通过分析大量房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需求,了解当前房产测绘软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选取AutoCAD平台,采用以B/S为主,C/S为辅的体系结构,进行房地产测绘系统的总体设计,本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多部门测绘数据共享;

(2)分布房产计算模式;

(3)系统安全机制;

(4)严密数据审校与传递。

1.2、系统实现的主要目标

(1)在房产信息采集、测绘、计算、存储、管理、应用、方面,实现房产测绘分布式的工作,房产测绘成果能够实现成果共享,

(2)统一规范房产测绘计算模式,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入库模型,推动房产测绘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

(3)建立了房产测绘的多阶段计算( 规划预测、预售预测、竣工实测、拆迁测量) 分布计算模式,提高了房产工作效率,

(4)实现多个部门( 开发商、规划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协同工作与数据同步。

2、系统的主要功能

2.1、权限设置。系统根据用户的使用权限设定不同级别的功能使用组合,没有权限的菜单将变灰(不可操作)。

2.2、建筑物信息输入及管理。它的输入可以方便人们对一些基本信息的查询,更方便对信息和资料的管理,如建筑物的名称、坐落、所属的区和街道、所在图幅号、操作人员的名称等。

2.3、系统基本信息设置功能。输入数据的存放路径一般可以采取中线和外线这两种输入方式,然后再根据图形比例尺对层型图进行实时变换,建筑物外墙墙厚;功能区;数据字典:人名字典,功能区字典,测绘说明字典,面积分摊字典,单位字典等;户型图框和层型图框。

2.4、基本的图形编辑功能。根据比例尺的大小来进行放大和缩小,然后再整体的将图形移动,打开AutoCAD中所有图层,关闭所有套层(套层是记载一套房所有图形和标注信息的一个AutoCAD图层),连续画实线,连续画虚线,两边画房,平推房,截线画房,中线推外线,外线推中线,两端点标定边,选边标定,任意内容的标注等。

2.5、面积标定与分摊功能。面积标定工作是房产管理和测绘人员对建筑物及其房屋的归属进行确定(确权)的过程,系统要求每一个层型图上的面积都必须标定完毕,我们的系统提供了全自动的面积分摊功能、统计查询和编辑功能。系统将会提供很多类型的查询功能,这样就能够对可行度不好的数据进行编辑,操作起来也是非常的方便,且还可以输出相关统计报表,方便用户能够清晰的看到输出的建筑物的层型、公共面积、套型等。

2.6、房产图打印功能。房产图主要有分户图和分层图形。

3、系统结构

系统由开发公司项目申请模块、测绘机构房产测绘计算与管理模块、产权处成果管理模块、规划局项目审核与成果管理模块、拆迁办监督与补偿模块组成,系统采用B/S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房产测绘成果数据一体化共享与利用,其系统架构如图 1所示。

4、系统开发过程的有关技术

4.1、面积分摊方案

房产管理部门的面积分摊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其在房产管理部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实际需要,我们需要在系统中设计不分摊、建筑物整栋分摊、功能区间分摊、功能区内分摊、层间分摊、层内分摊、套间分摊7种类型。其分摊次序为:建筑物分摊、功能区和层交叉分摊、套分摊。这种方案的主要依据是:在功能区里也许会有好多的层型,在层型里又有好多个功能区,两者互相交叉,因此将这两种分摊概念模型设计成交叉处理,这样做可以很好的为用户提供很大的自由度。

4.2、系统的开发方案

其主要是以VC为主平台实现图形、属性的操作和用户界面的开发,数据库的创建、访问、修改、删除等功能采用VB开发的OCX控件完成,组合起来生成在AutoCAD中可执行的ARX文件。

4.3、ARX开发环境的建立

ARX的开发环境可以镶嵌到VC的环境中。先运行ObjectARX 2000 SDK目录中utils \ ObjectARXWiz \wizards.exe执行文件,即在VC的工程目录中加上了ObjectARX 2000 AppWizard向导。再给ARX环境指定ObjectARX的头文件路径和库文件路径,还可以在“工具(Tools)”下的Customize对话框中加入ObjectARX的工具条。在建立开发工程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OjectARX的向导自动生成工程和AutoCAD的入口函数:arxEntryPoint。

4.4、OCX控件的应用

VB中开发的OCX控件,在VC环境中的调用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主要是从这几方面:OCX控件必须被置于视窗上,而且必须在视窗的生存期间内进行调用,在生存期间外该控件的功能就不能在使用,因此,在这种方案中系统通过OCX完成的功能必须在对话框界面的生存周期内使用。该系统使用OCX控件实现的功能是属性数据库的查询和写功能等,这样的模式还易于控件实现功能的扩展和版本升级。

5、房产测绘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5.1、 测绘成果上报测绘人员在本地计算机上通过房产测量成图与管理模块计算出楼栋的数据、图纸等资料,其中包括楼盘名称、楼盘栋号、绘图人员、开发商、建筑物施工编号、建筑物施工栋号和通过计算得出的楼盘和房屋的面积相关信息,系统根据相应的状态上报至各管理部门(包括规划局、产权处、拆迁办) 的临时成果库,以备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利用,

5.2、各管理部分管理流程为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提高工作效率,测绘部门将测绘并审核后的数据根据当前状态通过互联网及安全机制进行数据上报至各管理部门( 规划局、产权处、拆迁办) 的临时成果库,管理部门的审核人员可直接对测绘数据进行审核,未通过的测绘数据返回测绘机构重新修改,通过后数据直接提交入成果库。

5.3、建立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平台

测绘成果审核部门和房产行政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制定规范的房产测绘操作规程和统一的技术标准细则,在此基础上建立房产测绘业务办公一体化平台,形成统一的运作模式、操作流程和成果质量监督机制,达到收发件、测绘、质检、审核、收费、归档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统一的管理平台既有利于测绘信息统一管理、业务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测绘行业技术进步;既有效规范房产测绘行为,又能保障房产测绘成果的准确性,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

综上所述,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极大地提高了房产测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改善了多管理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协同工作水平,保证了测绘成果的连续性、完整性,为规划与实际建设面积核查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山,杨海,全丽娟,芦园园. 房产全生命周期测绘管理系统开发[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09:66-68.

[2]费逸超. 复杂机电产品装配过程生产任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D].重庆大学,2013.

[3]沈建新,周儒荣.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05:56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