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精选(九篇)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

第1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4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根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消息,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 657万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空巢老人”比例显著增加;18%的城市老人常感孤独;养老保障尚有较大差距[1]。世界各国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社会的过度一般需50~8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上述情况说明,应对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任务紧迫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为此,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状况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走访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漯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双龙、沙北、干河陈、郾城区、天桥、翟庄和万祥街等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涉及人口35.27万,其中60岁以上人数30 307万,慢性病人9 224人。并对漯河市社区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2调查方法

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健康档案逐项统计。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见表1,表2。

2.2结果分析

2.2.1漯河市共有4个区,9个社区服务中心,城区人口46.8万。本次调查涉及7个,调查总人数为35.27万,建档达19 096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数30 30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6%,慢性病患病人数9 224人,占被调查老年人数的30.4%。由于各个社区发展不平衡,入户调查正在进行中,社区高危人群和5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占建档户人数比例也各不相同。

2.2.2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需要政府财政做出相应安排;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消费的特殊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代际关系出现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正如同志指出的:“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同志也强调:“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2.2.3解决好我国健康老龄化问题的主题思路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和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服务体系。

2.2.4 照管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把低龄和健康老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加入创造社会财富的行列,减少需要养护的人口,将老年人重新融入创造价值的生活主流,开发老年人人才资源。要在关怀老年人健康前提下,量才发挥,量力而行,使“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相结合。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奉献光和热,创造更大的财富。

2.2.5实现健康老龄化,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节省医药卫生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老龄化紧逼中国社会[N].河南日报,2007-12-18.

[2]王睿.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93-94.

第2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

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10年将增加到1.13亿,2020年为1.72亿,2050年为3.36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社区助老服务、社区老龄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基本上都是指使老年人不脱离所生活的家庭、社区,同时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家庭养老功能有可能进一步弱化,纯老年人家庭、高龄老年人家庭将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经受更大的考验,这必然要求政府和社会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社区养老由于吸取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而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方式,被认为是符合我国老龄化发展现状的养老模式,因此,要努力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使老年人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真正做到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一、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

老龄化社区: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瑞金北村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至2012年底数据,瑞金北村社区总人口为一万零四百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两千余名,占总人口19%。其中80至90岁的老人有315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314人。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进行50份问卷的试调查后,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进行微调整后,面向瑞金北村的老龄人共发放正式问卷300份,回收296份,有效率为98.7%。被调查者的最小年龄为53岁,最大年龄为97岁。平均年龄为72岁。并且对五位瑞金北村的老龄人和社区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三)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现状

1.对老龄化社区养老观念认识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高,很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社区关系密切性和社区服务对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性。在调查老人对社区医疗、家政、娱乐、法律等基本服务项目了解情况调查时,我们发现,76%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没有医务室,23%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有医务室。造成调查差异的原因是瑞金北村原来有社区医院,而早在半年前已经拆除。这表明了老年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社区与自身的相关程度,对社区养老认识不足。另外,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调查得知有52.5%的老人与配偶居住,21.7%的老人独居,21.7%的老人与子女居住,4%的老人与子女和老伴共同居住。绝大多数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能日常照料。这在客观上更需要社区和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和帮助。而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老人需要对老龄化社区养老观念有着明确的认识。

2.社区服务总体水平低。(1)养老服务种类单一,设施不完善。通过访谈得知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①过年过节时候上门慰问、发放尊老金;②社会志愿服务,上门陪老人家聊天、进行情绪疏导等;③安康通(应急服务热线);④居家养老家政服务;⑤低保劳保服务;⑥娱乐休闲活动等。社区养老服务对象面狭窄,对于那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人,服务项目是极少的。缺乏专业化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都集中在家政服务、娱乐休闲等方面,对于相对专业的医疗服务项目、临终关怀项目及心理疏导是很匮乏的。并且服务内容大多局限于物质照料方面,忽略老龄人精神保障,服务形式过于单一。(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供需不平衡。问卷显示约89%的老人认为社区医院是他们目前认为最需要的服务设施,而瑞金北村的社区医院在半年前就已经拆除,医疗设施不完善,老龄人在社区没有得到社区医疗设施的便利服务。其次,调查显示,瑞金北村的老龄人活动中心等娱乐设施也未完善,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龄人零散地聚集在社区广场上开展娱乐活动。(3)社区养老服务未分层。老龄人有其特殊性,调查显示,独居老人所占比例为21.7%,不能自理老人占15%。调查显示,在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上,社区未为这些特殊老人提供的送饭上门、心理治疗等一系列特殊服务。

3.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缺少专业人员。调查得知,有超过大半数,即82.8%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没有提供聊天解闷服务,只有17.2%的人认为社区有这一服务。而瑞金北村居民服务中心是有提供志愿者进行的聊天解闷工作。但由于老人数量大,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教育及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弱,无法给予老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所以造成了调查结果的差异性。社区提供的法律援助服务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有85.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社区没有法律援助服务,14.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社区未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访谈得知,瑞金北村社区是通过与高校合作通过志愿者开展法律讲座的形式对老龄人宣传法律知识,缺少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社会工作者。

4.社区服务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社区服务需要走产业化道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市场成分少,企业、第三方、个人等主体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

5.资金来源匮乏。社区主任访谈透露目前有一名爱心人士向社区捐款一千元用于家政服务,社区用这项资金为社区内一位特别有需求的失独高龄老人聘请了一名家政人员进行服务,每周上门两次进行家政服务。资金来源有限随着特殊弱势老人群体日益增长,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筹集的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投入于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去。

二、建构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定位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通过对社区的科学组织管理,以社区为中心,各种社会养老力量以社区为依托向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以实现老年保障的目标的一种模式。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得到充分重视,社区应当明确自身的养老职能,并且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养老的宣传,使老龄人以及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社区在养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用。

(二)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调查分析老龄人的需求,对老龄人的需求进行划分。针对年龄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内容,针对身体情况不同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医疗、家政服务内容,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定期上门检查,专门的家庭护理服务等服务内容。针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老人也开展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建设,社区应当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应当重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覆盖面,从而为养老服务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同时,要重视对社会工作者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制度。

重视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要利用媒体资源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优秀志愿者的典型,在社会中营造出以志愿为荣的风气,动员社会各界成员加入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来。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跟高校建立长期的联系合作关系,加强志愿者服务的组织性,避免志愿服务的不连贯性。

(四)形成多渠道的社区养老资金来源

传统的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于政府,但是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远远不够,社区养老服务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所以要发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一是政府拨款,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者是减免税收等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社会集资,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或者是个人通过捐款和捐物的形式对社区养老作出资金支持。三是发行福利。四个人出资。五是慈善捐助。

(五)增加养老服务的项目,扩宽服务内容和改进服务设施

1.社区提供生活照顾服务。这是最基本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对老年人生活的照料、家庭里卫生的保洁、生活用品代购、个人护理、喂饭换药、帮助洗澡等基本服务。建立托老所,老人日托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对老龄人的全方位照料。建设为高龄老龄人、不能自理的老龄人提供的无障碍设施,从而为老龄人的活动提供便利。

2.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应当建立社区医院等基本的医疗卫生单位,针对老龄人开展医疗保健讲座。定期为社区老龄人开展体检服务,并且最好记录下老人的健康状况。开设医疗服务热线,使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出现身体状况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区。

3.社区提供心理慰藉和文娱活动服务。社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龄人的心理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注意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老龄人的需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供老龄人娱乐和相互交流的场所。注重老龄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办心理咨询室和上门咨询聊天解闷服务,为老龄人提供专门的全面的心理疏导。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部周边的空地、公园广场建设娱乐活动场所设施,方便老龄人在家门口就能开展娱乐活动。

(六)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应当鼓励各方的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中来,包括非政府组织(NPO)、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第三方通过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来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而政府达到一个角色转变,从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监督和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

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国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改进社区的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收费制度,不再依赖国家,自负盈亏。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不断形成社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郑莘.城市老龄化社区的研究:概念、特点及目标[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1(2)

[2]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N].人民日报,2011-4-28.

[3] 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9).

[4] 高黎.社区服务走向何处一从契约到公共利益[J].社会, 2001(11).

[5] 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中国养老方式选择[J].理论学刊,2005(10).

[6] 文强.我国城市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2008(6).

[7] 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

[8] 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 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06(7).

第3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 芰Γ?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 骋谖闯赡耆丝诩虻ァR虼耍疾炷炅浣峁沟谋浠肷缁峋梅⒄怪涞墓叵凳且恢指畈愦蔚难芯浚崾刮颐悄芨既返匕盐杖丝诒涠蜕缁峋梅⒄怪涞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 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 4%以下 4%~7% 7%以上

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如下:

年龄结构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0~14岁人口 40%以上 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 5% 以下 5%~10% 10%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5%以下 5-10% 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 (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 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nbs p;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

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 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 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 汀H嗣嵌阅壳白芎蜕实乃街谒捣诅。偷牡偷?.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

表1 各种中国人口预测方案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参数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单位或个人 平均出生预期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联合国(中方案) 1990~1995=70.0

2010~2015=73.5

2020~2025=75.0

(2)世界银行 1980~2005=69.4

2005~2030=74.1

2030~2055=78.3

(3)宋健等 1980~1985=68.9

2030~2035=76.3

(4)七一0所 1982=68.0

2100=81.0

男70.5 (5)曾毅(中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4.0

男77.4

2050=│

女80.3

(6)王慧炯等 2000=80.0

男69.0 (7)杜鹏(高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2.4

男73.2

2030=│

女77.0

男69.4 (8)于学军(中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2.5

男76.7

2050=│

女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 (1)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1950~2025", version 1990.

(2) 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3) 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4)《人民日报》,1986年7月30日。

(5) 曾毅,1994年。

(6) 王慧炯,杨光辉,1984年,《迈向2000年的中国经济》,气象出版社,北京。

(7)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8)于学军,1995年,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第4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键词]银行职员;调查;口腔疾病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1607-03

Aninvestigation on situation of oral health in 616 bank staffs

WANG Bao-hong1,ZHAO Zhen-huai1,LI Xian-rong2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4,Shaan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oral health in 616 bank staffs.Methods The situation of dental caries,missing teeth,wedge-shaped defects,gingiviti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were examined.Results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were found to increase with age.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oral health and worsere oral hygiene may b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the lost of oral health.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oral disease.Oral common disease should be prevented and cured.

Key words:bank staffs;surveys;oral disease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学科都加强了对老年医学的关注与研究,我国于2003年成立了老年口腔医学,以研究老年口腔疾病的防治特点。但是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老年人口的口腔健康状况较差,无论是龋齿发病率、牙周病患病率,失牙数都较高。众所周知,龋齿、牙周病都属慢性流行性疾病,因此,了解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并据此做出早期的预防治疗措施,对老年牙病的预防、治疗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笔者对前来查体的616例西安市中国银行职员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来我院体检的西安市中国银行616例(男293例,女323例)职员,男女之比为0.91,年龄25~70岁。

1.2调查方法:采取常规口腔视、探、叩、问诊检查,统计龋齿情况、楔状缺损情况、失牙状况、修复状况及牙龈炎及牙周炎的发病情况。检查由一个医师完成,调查指标根据我国龋病、牙周病调查标准[1-2],以确保检查结果可靠。

2调查结果(见表1~5)

2.1龋齿:患龋率=总患龋人数/同期人口;龋均=总患龋牙数/受检人数;平均数(患者龋均)=患龋牙数/患龋人数。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在青年人中,患龋率还是相当高的,几乎有1/2的人患有龋齿,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率及人均患龋的数量都在增加。另外,有龋而未治疗的人数也是相当可观,在25~34岁组中,42%的龋齿未得到治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在逐渐下降,到45~54岁组达到最小,但是55岁以上的老年组中,因龋未治疗的比例达到最高。

2.2楔状缺损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受检人群中,人均楔状缺损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楔状缺损的患者中人均楔状缺损的数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3缺牙状况:在此次调查中,年轻人缺牙百分比为19.4%,且随着年龄增长,缺牙的百分比有增高的趋势,缺牙的数量也随之增高,但与此同时,缺牙的修复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低年龄组,大部分的缺牙需要进行修复。

2.4义齿状况:在此次调查中,活动义齿修复仍是目前义齿修复的主流,精密附着体与种植义齿在45~54岁组中有较高的使用率。

2.5牙龈、牙周状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受检人群中,牙龈炎的发病率高达43.2%,男性牙龈炎及牙周炎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而且牙周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递增。

3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为银行职员,这一群体文化水平及收入均较高,对自身的健康有较高的关注度,他们基本能做到每天刷牙。但是口腔卫生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且口腔卫生状况随年龄增大而恶化,与许多口腔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1龋齿情况:在我国龋病的发病率因民族、地区、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般平均为50%[1]。本组调查龋病的发生率高达53.9%,与文献报道[1]的基本相符。在这些龋患中,未治疗的龋患占到42%,接近1/2。世界卫生组织将龋齿排在心血管和癌症之后,列为全世界需要防治的第3位疾病,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在年龄分组中,年轻人龋坏未治疗的比例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治龋患的百分比逐渐下降,说明越是青年人,越不注意口腔健康。产生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为,在龋生成的早期,并未引起功能丧失,或者功能丧失的程度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功能丧失的加重,增强了人们就医的意愿,但是口腔疾病的特点是早期治疗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人们的就医意识,养成定期口腔检查、口腔疾病早期治疗的习惯。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投入到老年群体的医疗费用会占到很大比例,尤其是口腔疾病的治疗。保护好今天的中青年人的口腔健康,可以减轻老年社会的负担,这对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老年期是龋病好发的第3个高峰期[2]。本研究结果表明:55岁以上的老年人龋病的患病率为66%,是龋病高发期。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唾液的分泌减少,牙龈退缩使牙颈部暴露于口腔环境中而易发龋病,尤其是根面龋的发生明显增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老年人生理变化因素外,其中一部分龋坏是活动义齿修复引起的,所以对老年人龋齿的预防还应着眼于修复后的口腔卫生教育,同时提高修复质量,尤其是活动义齿的质量。

3.2 楔状缺损:牙体楔状缺损是与年龄、机械摩擦、化学侵蚀和应力疲劳等多因素有关的疾病[3]。楔形缺损多见于前磨牙,严重时可诱发牙髓炎。本次调查显示楔形缺损的发生率及缺损的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牙龈多已萎缩,牙颈部牙骨质暴露,也就是说牙颈部应力薄弱区暴露,再加上长期酸蚀及硬毛牙刷横刷造成。横刷式刷牙对牙齿是一种不良机械刺激,危害性很大,极易导致楔状缺损,故有人称楔形缺损为刷牙缺损[4]。随着老年人口腔余留牙数目的减少,楔形缺损的牙数也逐渐减少,但楔形缺损的发生率几乎达百分之百。

3.3缺齿及义齿修复状况:缺齿是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的最突出因素。在检查中笔者发现老年人缺牙人数、缺牙数、人均缺牙数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缺齿使老年人咀嚼受限,影响消化功能,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从义齿修复情况来看,缺牙的修复率不足50%,这与我国第2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符[5]。

部分老年人缺牙后未能及时修复,修复体中活动义齿居多,并可见许多不良修复体。由此提醒我们,在加大老年患者的医疗费用投入同时,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使固定义齿、精密附着体、种植义齿的应用得到普及,让患者的修复体更舒适、耐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4牙龈炎及牙周病:调查结果显示:受检人群中,牙龈炎的发病率高达43.2%,而且男性牙龈炎及牙周炎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更注意口腔卫生有关,而且男性吸烟者人数较女性多,吸烟可减弱牙龈的防御功能,使牙龈炎与牙周病更易发生;同时发现,牙周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这可能与增龄性改变、全身情况改变以及局部因素有关[6]。

牙龈炎的始动因子是细菌,牙石是牙龈炎的主要刺激物,而牙石是以口腔内的细菌、食物残渣所形成的菌斑为母体,形成牙垢,接着唾液中的钙盐沉积而成。所以,牙石是钙化了的菌斑。因此应积极尽早治疗青年人的牙龈炎,提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及定期洁牙的口腔卫生习惯,减少食物残渣的滞留,尽可能减少菌斑、软垢的形成。

牙周病是老年人所易患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牙齿缺失的重要原因。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老年人由于机体的增龄性变化,牙周组织的免疫功能降低,更易受致病菌的侵袭。并且笔者此次的调查发现,老年缺牙患者口腔卫生普遍较差。虽然大多数人每天至少刷牙一次,但清洁效果不好,且没有定期洁治的习惯。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牙周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4结论

常见的口腔疾病(龋病、牙周病、楔状缺损、牙缺失等)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较高,使老年人咀嚼功能受限,给全身健康带来一定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也随之增加,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加强老年人口腔保健,我们应加强老年前期的口腔保健与牙病防治,积极高效治疗老年期的口腔疾病,延缓口腔衰老,增进全身健康,使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岳松龄.口腔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0-73.

[2]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82-591.

[3]文 星,乔现若,任战平,等.836名退休职工牙齿楔状缺损调查及病因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5,5(2):73-75.

[4]Bergstom J,Eliasson S.Cervial abrasion to relation to toothbrushing and periodontal Health [J].Scand J Pent Res,1998,96:495.

[5]冯海兰,徐 军.口腔修复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4.

第5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论文关键词:健康;老龄化;价值

    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要素,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投资。在当今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人民还不十分富裕的背景下,面对21世纪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比例迅速提高的老龄化社会,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仅可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却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悄然来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老龄人口数量多、发展快。在21世纪前40年内,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7逐渐攀升到2010年的8.38,2030年至2040年,会快速上升到20.9[1](P1)。世界银行预测,法国老年人口从9增加到18,用了140年,而中国将用不到4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9000万上升到2040年的2.9亿。2050年,60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4,达4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健康状况不佳。从几次全国性较大规模调查反映的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中带病带残,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高。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调查表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占26.9%;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度过的。

    3·老年人的分布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0739万农民,城镇只有3.79亿人口。按照65岁以上人口7的比例推算.在农村大约有5652万老年人,约为城镇老年人口的2倍。加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

    4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水平同步进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党和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了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同步进行。

    5.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加快,家庭中子女个数减少农村青壮年外流以及人口城市化发展,家庭规模在变小,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在下降,子女对于老人的照料、护理愈来愈少,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6.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而老年社会保障是它的核心。目前.中国的正规养老保障覆盖范围还只限于城镇职工.且主要是城镇正式就业的职工.而广大农村居民没有包括在内.占老人65却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人.国家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

    二、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殊的特点.其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同步进行,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适龄劳动力数量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人口的抚养比。据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4%,2000年为15.6%.2025年为29.46%,2050年抚养48.49%。总抚养比也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可供使用的适龄劳动力资源不足,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家资金的投入。中国老年人口发展快,数量多,加之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差,自身的衰老与患病率、致残率高,从而导致老年群体对社会的需求增加。疾病还会使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致贫难于脱贫、重新返贫,国家不得不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老年人群的医疗、养老、社会福利及救济,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老年人群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为目标.积极发展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等问题。这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问题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家庭角度来讲,稳定低生育水平意味着子女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其结果.一方面老人数量上升,照料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子女减少,家庭养老资源形成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老年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在中国未富先老和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环境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将会加大老年问题的压力和严峻性,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多,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而农村青壮年又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这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从而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营造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而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和尚不发达的背景,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和压力,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的需要。健康长寿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不仅对社会、家庭照料的需求降低,还能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健康的身体又是老有所学的基础保证,老人通过学习,发挥其参与生活的潜力,满足了老人参与社会的心理需求.实现了老人的自身价值。老人身心健康.心情舒畅,老有所乐.健康的身体也使老人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降低,最终实现老有所医。

    2.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老年贫困。营造健康老龄化,需要关注全社会每个公民生命全程的健康。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决定因素在于迅速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其中也包括健康水平。陆杰华对四个县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经济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最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

    3·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决定老年人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引起老年人残疾和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老年人对医疗、经济、护理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长。济南市曾对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排在首位的是医疗保障(占34.53%),其次是就医就诊(占26.79%),再次是及时发放退休金(占25.79%)。胜利油田曾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占70.79%健康的老人不仅对社会医疗、就医就诊的需求减少,且生活相对能自理,既能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还能发挥余热,从事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不仅能减轻社会医疗保障负担,以为促养,又能减轻当今家庭的赡养、护理负担。

    4.营造健康老龄化,降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增大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基础。老年人再就业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生存和物质精神需要。发挥余热的同时,能避免老年贫困。同时由于白食其力,降低了劳动力负担系数,减轻了社会负担,填补了适龄劳动力的不足。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减少,节省了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需要护理、服务、医疗等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大了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途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E73(P56)。部分地区曾对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做过调查,一般均患有3~4种甚至l0种以上疾病,完全健康无病的是极少数,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着,因此研究健康老龄化的途径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6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卫生服务 现状 干预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8-0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的划分,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或者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医疗进步的背景下,老年人作为其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就湖州市吴兴区部分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对策,旨在更好地为我们个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为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口所占社区人数的比例。

1.2 调查方法

走访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数据、查阅相关文献。

2 结果及分析

2.1 湖州市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 人口数量大

据调查,吴兴区6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总共有33657人,占总人口的17%,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意味着湖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2.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

在吴兴区6个街道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3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都充分体现出其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前进。但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生活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属于未富先老的状态。

2.1.3 区域分布不平衡

吴兴区6个街道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月河街道老龄化最为严重,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8.5%。而凤凰新村街道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13.7%,其余4个街道的数据分别为:爱山街道15.9%,龙泉街道15.1%,朝阳街道17.8%,飞英街道17.1%,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

2.1.4 特殊老龄人群的不断扩大

在这些老年人中,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居多,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2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所做的努力

目前,吴兴区老龄化社会所体现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及特殊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其各项老年事业和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但同时,吴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很大。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治疗,以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发放宣传单,老年人依旧占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学习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内容及保健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药品因其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大大造福了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看出,吴兴区对于老年人还是十分关注的,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老年人带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湖州市的社会进步。

2.3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社区中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要发生一些增加、提升及转变。医护人员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群;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全,无法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未来医疗发展状况;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再去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而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内容也未能充分满足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护理需要。同时,因青壮年不断走向世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

3 干预对策

3.1 加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3.2 重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如孤独、抑郁、自卑等,医疗服务人员需及时了解这些状况,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具体问题,医疗服务人员应趋向于家庭化、区域化服务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3.3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完善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备。据调查,现在湖州市吴兴区6个街道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这个社会、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可以使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做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3.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向社区转移

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可以培养专业为老年人群服务的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必要的医疗设施,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真正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第7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键词:文娱设施;可达性;满意度;相关性;老龄人口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1.1研究背景

1.1.1快速老龄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世界现象。

21世纪,快速老龄化和快速城市化的现象和趋势日益显现。中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从卫生部统计的数量上看,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8亿,而且每年还以500万-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到了2050年,老龄人口数将会达到3.32亿,超过总人口的23%。从老龄人口在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31个省市当中已经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1]。“半城市化”是世界性现象[2],有学者推断,如果以每十个人中有一个老龄人口计算,将有两千万左右的老龄人口生活在半城市化地区[3]。在快速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为老龄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1.1.2半城市化地区老龄人口对娱乐设施及场所的需求显著。

国外对居住环境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探讨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性是其中核心组成部分。研究方法主要有地理学引进的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评测法及使用者满意度评价法。

综合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国内运用空间可达性评价公共设施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医疗卫生、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领域,而在娱乐设施这一专项上研究较少。而以成都为例,其半城市化地区,娱乐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与需求呈现滞后 。这些半城市化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留守老人相对较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娱乐设施及场所显得尤为必要。

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以成都市周边的半城市化地区为例,针对老龄人口特殊人群,以娱乐设施建设为切入点,观察和探讨目前该地区娱乐设施的建设情况,并从主观满意度角度对娱乐设施可达性进行分析评价。本文将重点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

(1)娱乐设施建设情况定性分析。

(2)娱乐设施的可达性与老龄人口满意度的关系。

(3)探讨老龄人口与娱乐设施的适宜距离。

二、研究区域概况

2.1.1研究区域

选取成都市周边的郫县、新都、双流、温江、龙泉五个区域的半城市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这5个区域是成都市周边受城市化影响较大的区域,同时是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中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区域。

2.1.2样本选择

在以上5个区域中,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原则上基于简单随机抽样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入户访谈,共回收问卷328份,其中筛选出基于此研究的老龄人口有效问卷67份。

三、研究方法

3.1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所调查区域的社区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

3.2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对文娱设施可达性与满意度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和显著性分析,并分别在选取车行和和步行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二者结果。

3.3平均时间:针对不同满意度情况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车行和步行模式下平均用时,根据车行和步行的经验平均速度,计算出不同满意度的平均距离。

四、结果与分析

4.1文娱设施分析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调研区域以政府主导型娱乐设施为主,如公园广场等,但场地内绿化、康体设施等建设不足;从入户访谈中了解到老龄人口对娱乐设施的偏好倾向于公园、茶馆。

4.2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问卷中,老龄人口到文娱设施的距离以时间(min)为度量,满意状况分为5个等级,1对应非常满意,2对应比较满意,3对应一般,4对应比较不满意,5对应非常不满意,即满意度数值越大,满意程度越低。

图1步行方式问卷数据统计图图2车行方式问卷数据统计图

`

由图1和2步行和车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选择步行出行的老龄人口占大多数,步行出行的人中,满意度较高水平集中在0-10分钟,在10-20分钟有少量分布,超过30分钟后几乎表现为不满意;车行出行,以小于10分钟满意度情况稍好。

4.3可达性与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s步行

新农村社区距离娱乐设施的距离 满意状况

新农村社区距离娱乐设施的距离 Pearson Correlation 1 .294*

Sig. (2-tailed) .002

N 57 57

满意状况 Pearson Correlation .294* 1

Sig. (2-tailed) .002

N 57 57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s车行

新农村社区距离娱乐设施的距离 满意状况

新农村社区距离娱乐设施的距离 Pearson Correlation 1 .185

Sig. (2-tailed) .610

N 10 10

满意状况 Pearson Correlation .185 1

Sig. (2-tailed) .610

N 10 1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对样本进行相关分析,由上表显著性系数我们可以看出步行情况下,娱乐设施的距离与其满意度之间显著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由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94,呈低度相关。

此次调研筛选的车行数据较少,统计结果呈现可达性与满意度不相关,但数据较少不具有说服力,不作具体讨论。

4.4基于不同满意度的可达性分析表

2.不同满意度步行平均时间表

对数据进行如上表统计。将数据中满意状况1和2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划为满意,那么老龄人步行出行到达娱乐设施的行程,以5-8分钟邻近范围为宜。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文选取老龄人口为研究对象,以成都市周边半城市化地区新农村社区为例的数据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老龄人口步行出行方式,文娱设施的可达性与满意度呈现正相关,可达性越好,满意度越高。

(2)老龄人口居住地到娱乐设施的距离以步行5-8分钟为宜。

6.2讨论

半城市化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规划往往从规划者的经验角度或效仿城市模式,并未从其使用者的期望与使用感受的角度出发进行过规划前期和后期论证研究,笔者以本文进行尝试,希望能够从方式方法、数据结论上对今后的规划有一定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意义。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及调研数据量不够充分,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未来可在分析的方法上可以进一步与GIS等结合。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官员称中国26个省市进入老态./jk2012/04-07

/3802177.shtml.2012年10月11日

[2] 曹卫东.中国西部典型地区半城市化的机制研究――以成都新津县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3] 人的城市化值得关注./2012-08/25/content_4893313.ht

致谢

本论文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四川省省级项目――《基于老龄人口“满意度”的半城市化地区居住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成果之一,课题项目编号121062673。

作者简介

李昊珂女1990年12月学生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611830

王宇女1991年8月 学生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611830

江恺强男1991年12月学生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611830

第8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人力资源开发 老年人力资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1年4月28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过后,国家统计局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据统计,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年均增长率为0.57%,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如图1,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1.91个百分点。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早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众多老年闲置人口,造成劳动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系数上升、国家老龄类支出增多等诸多不利影响 [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熊必俊(1993年)阐述了老有所为理论,提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龄化社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我国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陶思敏、孙宏英(2000年)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认为老龄化群体规模较大,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基础上,熊斌(2004年)论述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意义和困难,认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一方面能够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能够调整老年人的各种不良心态。王树新、杨彦(2005年)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策略构想。认为老年人是各项建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和文化优势。

2.人口老龄化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2.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所指的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20世纪中叶联合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又将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定义为60岁。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接受人口老龄化概念,“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人口老龄化尤其是指老年状态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2]。

联合国提出了一套对人口年龄划分的类型标准,如表1,它规定了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7%的国家或地区称之为老年型社会或人口老年型国家;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4%到7%的国家或地区称为成年型社会,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在4%以下的称之为年轻型社会。

2.2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美国学者纳德尔在1989年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雇主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导致雇员行为绩效改善和个体成长的可能性”。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工作中学习的显著特点是其与工作的相关性。美国培训与开发学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综合利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等手段来改进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效率。”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培训、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和管理开发四个主要部分,通过对雇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运用组织手段都方式提高个人的效率。其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相关组织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与合理使用的所有活动。

3.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4]。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还存在许多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偏见

思想认识是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关键。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社会,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认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与青年人争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来自老年人自身的问题 [5]。通过王红漫2001年对老年人再就业状况的抽样,结果显示,未再就业老年人中,37.8%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而不再继续工作,21.7%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8.0%是因为子女不赞成,另有32.5%的老年人则是自己不想再工作 [6]。

3.2缺乏政府规划,各项政策不完善

相关政策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落实不到位。集中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已就业的老年人没有足够的尊重,这些老人难免会感觉受到歧视,并且随后产生离岗的想法。二是老年人再就业后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经常会出现高质低价的现象,没有实行同工同酬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影响到老年人工作的积极性。

3.3没有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机制相对来说不够健全,因而造成就业率普遍不高,我国现阶段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主要途径的是强关系网,也就是由家庭或家族关系构成的亲属亲戚和朋友关系结构,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再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从表2看来也表明了城镇老年人的就业途径主要依靠委托亲友介绍,这说明国家组建的相关正式组织,组织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6] 。

第9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

关键词:人口状况 城乡关系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16-03

一、从人口规模看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一)基于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

由于我国行政管辖范围和市镇设置标准的多变,我国城镇人口的历次统计口径也各有不同,因而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所显示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是同一口径。

1.1982年三普――城镇人口以市镇行政辖区为统计指标。二普之后,由于我国市镇设置标准下降,新设市镇数量增加,大量的县改市、乡改镇、县改区,市镇行政辖区规模扩张,因此三普中我国的市镇人口统计数偏大。

由1982年三普统计数据得,当年全国人口为103188万人。其中,29个省(市、自治区)中,居住在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和镇的总人口为20659万人,仅占20.02%,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高达79.98%。如果以人口为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指标,可见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之低(见表1)。

2.1990年四普――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采用新标准。1990年四普对城镇人口统计改用新标准,以对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标准.在这种新标准下,对设区的市基本上是偏大统计,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是偏小统计,偏大偏小互相抵消,总量上基本能反映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由四普统计数据得,全国人口为114333万人。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居住在城镇的总人口为3019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41% (见表2)。

3.2000年五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在四普的基础上,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建制镇的城镇人口标准又做了调整。五普的城乡划分针对四普存在的问题试行了新的统计标准。在对统计口径做了新调整之后,由五普统计数据得,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9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837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1个百分点。

由五普统计数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数据整理得城乡人口规模状况整理如下表(见表3):

由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随城市人口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乡村人口比重逐年递减,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市规模越大,城市人口数越多,相对的农村人口数量就越少。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7年的15.39%上升至2008年的45.68%;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率逐年降低,由1957年的84.61%下降至2008年的54.32%。由此可见,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城市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我国人口城市化现状

1.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从人口学角度来说,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转移,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农村人口城市化,所以我们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水平状况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至2008年的45.68%,人口城市化水平以每年将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随着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基础比较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低于全球人口城市化率,2000年全球人口城市化率已经上升到47.4%,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才为45.68%,同期韩国的城市化水平为81.9%,美国的则为77.2%。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关的,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非农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市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化水平。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08年的45.68%,提高了27.76%,平均每年增加1.39个百分点。

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笔者采用结构指标即第二产业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我国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对比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但是近年来二者的差距逐渐减小。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悬殊。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占人口大多数的乡村地区,经济规模远小于城市地区,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都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一直在拉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见图4)反映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是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只是因为农村的底子薄,基数小,才呈现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

二、值得关注的城乡人口结构三大变化趋势

(一)出生性别比呈现严重失调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不断上升,大大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孩次越高性别比就越高的特点。从图5可以看出,1990年,虽然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但该比例在城市基本正常;2000年时,城、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都在110以上,全国的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16.9,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扩大到全国。在2005到2009年期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出生性别比攀升幅度均较大,并且城镇攀升的速度更快,但农村的出生性别比仍要远高于城镇,出生性别比的城乡差距较大。

由图5可知,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遍布城镇乡各个区域,而且近年来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剧了失衡的程度。

(二)家庭结构延续简化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家庭结构延续了简化的趋势,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和模式多样化。从总体上看,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趋势是核心家庭日益增多,直系家庭逐渐减少,单人家庭比重也有所上升,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直系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更应引起关注。在城乡中,直系三代家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单人家庭和核心家庭(其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比例有所上升。

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1973年、1990年、2009年分别为4.81人/户、3.87人/户、3.15人/户。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然而城乡之间的家庭规模存在着较大差异。2009年,全国城市家庭户平均人口为2.82人,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更是只有2.46人和2.58人;全国镇的家庭平均人口规模是3.21人;乡村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3.29人。

(三)年龄结构突现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截至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4亿),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

由表6知,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在攀升,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呈现出老龄化特征,步入老龄化社会。

在1982―2000年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比列从7.8%上升到10.9%,上升了3.1个百分点;同期,城市从7.4%上升到9.7%,上升了2.3个百分点,农村上升幅度比城市高0.8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应该提早作出政策调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养老保险的发展,并积极利用各年龄段人力资源,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以此来降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防止由于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带来的重大的不利影响。由于乡村老龄人口总量大大高于城镇,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所以,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时,一定不能忽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蔡.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鲜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大众商务,2010(8)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4.车莹.工业化:概念、发展理论和衡量指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5.茹效清.浅析农村城镇化[J].社会经济

6.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3)

7.谢晋宇,于静.中国计划城市化人口与自发城市化人口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3)

8.王跃生.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J].社会,2006(3)

9.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2001-2010

10.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EB/OL].省略/news/qyjjcsjj/2010/35/103594510DIF1B0J8G031HJ339931.html.2010.02.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