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

第1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交互模式理论;阅读模式;阅读教学;大学英语;应用分析

英语阅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型活动,同时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认知性活动。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较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全面地实现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提升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交互式阅读模式已经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全面实现交互模式理论主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一、交互式阅读模式

在现代化的高等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采用的阅读教学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及交互式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大学生对于整个阅读背景知识的把握程度,这就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阅读内部包含的英语词语及相关必要英语句子结构的分析理解。而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使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及训练的过程当中被动地去理解、去揣摩英文作者所创设的文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积极学习的作用。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采用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方式在较多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

随着教学工作者及相关的人士对于大学英语应采取的阅读模式的研究分析,人们发现: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这两种大学英语阅读模式相结合,全面地实现两种阅读模式的优势互补,去除两者中的弊端,融合两者中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英语阅读效率及阅读的质量,这对于提升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着较大帮助。在这样的英语阅读背景之下,形成了大学英语交互式阅读模式。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是将自身英语知识与英语阅读内部包含知识相关渗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整个英语阅读活动不仅仅与学生整体英语知识水平有关系,还与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与阅读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交互阅读模式和认知学习理论与心理学知识有着很大相似之处,对高层次和低层次认知过程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都同时给予了肯定,是读物和学生将头脑中各种知识进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过程。

二、交互式阅读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以学生作为整个阅读教学的中心

在采用交互式阅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通过讨论、提问及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地理解英语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较为注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交互式阅读模式中,英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同时多采用任务式阅读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每位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阅读见解,提出自己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同时,能够带着相关的疑问加入到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生对于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的见解,这对于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此外,由于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受到自身英语知识的限制,经过讨论之后必然还存在一定的阅读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主导作用,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细节性问题进行全面的引导,最终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引导之后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达到提升英语阅读水平的目的。

2.分阶段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分阶段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交互式阅读模式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所说的分阶段就是将整个阅读的步骤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以及阅读后三个阶段。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首先提出与本篇英语文章相符合的相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学生头脑内部与本文中相关的英语知识进行激活,同时,也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的作用。同时,在进行阅读前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设置的相关问题应从提升学生快速阅读及整体理解的角度入手。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逐步地进入到阅读中的交互式模式,教师应当提出一些推断性的问题,实现对于学生分析阅读问题及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带着这些推断性的问题再次深入地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实现对于文章内部的更深层的分析,促进对于整个阅读文章所包含含义的更为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英语文章的特点,开展不同的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逐层的实现对于文章结构的全面系统的讲解,最终实现学生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全面的掌握,打下更好的英语阅读基础。

3.注重文化背景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如果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着较好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英文阅读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英语背景文化知识了解得越多,其在做相关阅读题时对于整篇文章的依赖程度越小。在交互式英语阅读模式当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交互模式理论建立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提升,途径主要有归纳对比、概述内容、指导阅读及以点带面四种方法。所谓的归纳对比就是将英语文章内部出现的相关文化背景与我国同种类型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通过全面的对比之后,进行系统性的文化背景的总结,不断地提升大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敏感性。所谓的以点带面就是在对英语阅读内部一系列具有较强的文化背景的词语处理的过程当中,除了深入讲解这些现有的词语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备课的方式,对于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英语文化背景轮廓。所谓的指导性阅读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互的交流,实现对于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性学习。

总之,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再次飞速发展,国家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切实认识到交互式阅读模式对于整个英语教学带来的有利变化,将交互式阅读模式嵌入整个英语教学当中,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理解的深度,不断提升大学生整体的英语阅读水平。

第2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图式理论 交互式阅读理念

一、引言

随着国际商务交往的日益频繁,商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上迫切需要高素质、能力强、善交际的复合型商务人员。其中,能够熟练利用英语进行阅读并获取和分析商务信息是很多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迅速提高学生在商务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阅读理论出发,结合商务英语特点,阐述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商务英语阅读能力。

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课程是与商业密切相关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发现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学生对于商务背景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需要专业教师对有关商务概念做必要的讲解和分析。这些知识的缺乏经常导致学生难以理解阅读材料和有针对性地深入讨论。例如,在阅读《新剑桥商务英语(高级)》第27单元“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影响”时,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国际贸易理论中“相对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因此,无法理解自由贸易是如何对国际贸易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的。

第二,教师没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技能训练机会。现在有些“所谓的阅读训练”无非是常用的略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没用引入阅读策略的恰当运用。造成这种现状常常是由于部分教师不清楚有关阅读理论,无法领会阅读过程的实质要求,不能举一反三,对各种阅读策略的运用灵活施教。

第三,Dudley-evans,T and John,M(1998)提出,应用阅读材料信息是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仍然仅仅停留在语言学习的层面上,阅读教学依然以教师讲解和翻译课文、学生做好作课后练习题为主,教师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来就阅读话题进行后继的讨论、公众演讲、会议主持、论文写作、案例分析等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课堂学习效

果。

三、英语阅读相关理论介绍及相应商务教学策略

1.图式理论(Schemata theory)和其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图式理论显示阅读实际只是一个偶然的视觉效果,更多信息是由读者揣摩出来,而非来自书面印刷文字,(Mark Clarke & Sandra Silberstein,1977,P136-137)即读者能明白他们阅读的材料,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这些视觉刺激提炼成超越文字图形的各种含义,再把这些含义分配给已储藏在他们大脑记忆中合适的概念组,进而完成思维过程中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的高效交流。图式包括两大类:内容图式和正式图式。内容图式是我们了解关于人、世界、文化和宇宙方面的知识;正式图式则是关于文体结构方面的知识。

商务英语阅读材料以商务内容为基础(business content-based),广泛取材于原版商务周刊、财经杂志、专业期刊、合同和法律文件、技术说明书和手册以及原版教材,存在篇幅较长、句式复杂、术语多的特点。为了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理解阅读材料,则要求:1)学生广泛阅读,丰富和扩充图式知识。2)邀请专业教师对学生商务概念进行讲解和分析,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2.相关阅读策略和其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根据Hudson(1998),“由下到上”策略(Bottom-up strategy)认为“意思”是由字母、单词、词组、从句、句子以直线的方式构成,但仅采用“由下到上”的阅读策略往往是不够的,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有时还需要采用“由上而下”阅读策略(Top-down strategy)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框架(Schematic knowledge)。这些知识框架包括课文内容背景知识和修辞知识,(Carrell,Devine,Eskey,1988)包含“由下到上”策略和“由上而下”阅读策略的“交互式”阅读理念可能是一种实用、有效的阅读方式。Hudson(1998)认为:“阅读本质上可看成双向的过程,其既有高级思维和背景知识的应用过程,又有原文本身的加工过程。”为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这种阅读策略。

基于商务英语阅读材料大量涉及专业术语和基础专业知识,题材丰富多样,在阅读这类材料时,学生不能呆板、套用某种阅读策略,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语言能力,以及阅读材料的特点,采用切实可行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如:(1)阅读材料难度大,或学生语言基础差,但学生相关背景知识或专业知识丰富,学生可能更多地用到“由上到下”策略,即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框架而进行的阅读;(2)而阅读材料难度小,或学生语言能力强,但缺乏相关商务知识,则学生可能会更多用到“由下到上”策略,即由字母、单词、词组、从句、句子以直线的方式阅读;(3)介于(1)和(2)情况之间,学生则可能更多地采用包含“由下到上”策略和“由上而下”阅读策略的“交互式”阅读策略。

四、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以阅读IBM管理为例)

1.课前阅读和专业学习

课前,我们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资源了解IBM来历、经营状况、发展历史。加强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邀请专业课教师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并组织相关议题讨论等。

2.课上预读阶段

在预读阶段,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对内容预测可能是阅读的重点。在这个阶段,可先让学生熟悉课文相关商务术语或词汇后,看或听相关话题影像、录音材料或案例资料,然后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师生间互动,让学生列出关于此话题已知、未知或渴望知道的信息,并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即将阅读的内容、文章结构,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某些话题直接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如:(1)Do you know IBM?(2)Do you ever hear about the culture of IBM?Can you describe some of it?(3)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BM’s culture?(4)Is the text a descriptive story or a formal exposition?

3.阅读过程

在阅读整个过程,学生验证他们阅读前的预测,用他们框架知识理解文章内容,通过语言元素如单词、句法知识等解码文字意思。(Carrell,Devine,Eskey,1988)在阅读阶段,学生安静地阅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自身语言、背景知识状况,灵活地采用通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的阅读技巧。常见问题类型如:(1)What does the text talk about?Is it about the IBM’s management style?(2)What is every IBM employee’s ambition?

在阅读的后期阶段,常用的阅读任务为:对细节理解(reading for detailed comprehension)、细节归纳(summary from details),或根据上下文推断文章意思(inference from context)(如:Is the journalist Robert X.Cringely positive or negative about IBM’s working culture?)。学生可以通过配对活动校对他们的答案,并分析、讨论。

此时,学生经过课前学习准备、课上安静阅读、交流讨论,对阅读材料的内容,以及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内容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上述内容涉及的语言也有了初步的掌握。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进行讨论,突出基于学生基础和阅读材料难度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应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由上到下”策略、“由下到上”策略和“交互式”阅读策略,因此,灵活使用各种策略应成为阅读中的关键。

4.知识运用过程

知识运用要充分体现出以任务型学习为主、以满足学生在日后社会商务活动中需求为主导的教学。因此,常见的任务有案例分析、情景表演、项目报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包括:对阅读材料有关的议题进行讨论(辩论)、个人公众演讲、角色表演等,最终以演讲、论文、报告等形式呈现任务执行结果。

执行过程为:

(1)教师确定并公布任务。(2)学生课下准备。(3)课堂讨论、表演和实训操练。(4)教师评估或学生互评,侧重面是语言交流和专业知识应用。(5)学生完善和修正原有任务。(6)递交任务结果(演讲或论文)。

通过一学期对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对象为山东工商学院中加学院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商务专业三年级62名学生。通过定期测试和期末采用调查卷调查等形式,结果发现:84%的学生喜欢新的教学模式,88%的学生认为他们提高了阅读技巧,82%的学生觉得他们掌握了商务英语课程中75%以上的词汇量,9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从测试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平均成绩由期初的67分提高到期末的78分。因此,不难看出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商务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是有效的,对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

五、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的阅读能力,本文针对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为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商务英语读物,应加强商务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增进学生商务知识、概念的理解,并加大学生课外商务内容的阅读量,丰富他们原有商务知识框架,发挥图式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材料难度大小、学生语言基础、相关背景知识或专业知识的强弱,灵活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课堂教学通常经过预读、正式阅读、读后运用三个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快速阅读。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1994.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Regents.

[2]Carrell,P.Devine,J.Eskey,D.1988.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Clarke,Mark A.and Silberstein,Sandra.1977.To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for the ESL READING CLASS.Language Learning 27:135-154.

[4]Hudson,T.1998.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reading.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8 pp.43-66.

[5]Krashen,Stephen D.1985.The input Hypothesis.London:Longman.

[6]Robinson,Peter.2001.Task complexity,cognitive resources,and syllabus design:a triadic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ask influences on SLA.In Peter Robinson(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李冬燕.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5期.

第3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图式建构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从高考的题型结构看,阅读理解的比例几乎占据总分数的一半,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仍习惯于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单词讲解、句型分析等内容上,从而忽视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制订教学计划。图式建构理论作为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它在提高教学质量、革新教学手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 图式建构理论概述

图式建构理论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出现的,虽然目前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其定义不同,但是总体来讲,他们都认为图式建构理论是一种将将脑海中固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分类组合,并在用以理解新知时加以利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认知发展过程。

图式建构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由图式建构的类型表现出来:一是语言图式的作用,即阅读篇章都是由单词和基本语法组成,而这些基础内容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调动其语言习惯,并根据英语知识结构对这种语言特点进行理解,从实现对语言知识的利用;二是内容图式的作用,即阅读理解的主题是学生在理解篇章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的内容,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一些已经积累的相关题材文章的理解来确定文章主题,从而实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三是形式图式的作用,即形式作为阅读篇章的构成基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因果等方式预测文章主题的走向,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预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进而实现对阅读关键信息的提取。

二、 图式建构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在阅读前的应用

图式建构理论在阅读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阅读背景的介绍和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激发和调动上。例如在“the Olympic Games”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几组背景奥运会徽、场馆、经典场景的图片,引入课程主题;然后向学生展示奥运五环的图片,并让学生解释这五环中每一个颜色所代表的内容,在学生回答出不同颜色的环形代表着不同的大洲以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奥运五环所蕴含的united(团结)、equity(平等)、open(坦诚)、friendship(友谊)的宗旨;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几道选择题,并要求学生进行快问快答,这些问题包括“When and 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What events were there in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等。这些基础性问题可以迅速让学生了解奥林匹克也运动会的基础知识,同时让那些已经对奥林匹克有基本了解的学生最好知识准备和阅读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过渡到阅读中。

2.在阅读中的应用

阅读中由于知识量的繁多,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呈现出一定的多变性,教师在这一阶段利用图式建构理论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其对阅读信息的把握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听阅读录音,并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教材导读中的问题,以保证学生调动听力进行篇章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录音内容对篇章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对主旨内容用简略的语言进行概述;接下来进入阅读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即让学生利用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等方法实现对文章的架构及细节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调动心理因素和之前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阅读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素材对文章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总结并掌握。

3.在阅读后的应用

在完成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图式建构理论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树立阅读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巩固、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当然,对于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分析、纠正,从而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结语

用图式建构理论指导新课改中的学生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对阅读篇章的全面理解,还可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图式建构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发展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深化对所读篇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想.基于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广场,2015,03:146-147.

第4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一、国外已有研究成果

根据国外图画书阅读研究的中文译著,以及可以查阅到的外文文献资料。国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一)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

图画书叙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首推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PerryNordlman)。其著作《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Wor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s》)、《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The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中关于图画书的章节以及论文《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等,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图画书阅读进行了阐述。在《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中,诺德曼首先指出,图里的叙事讯息的获取依赖读者对已知假定和意义符码的熟悉度,并以各种不同方式的类目来说明图画是如何传达有关主体的讯息的;其次,是对视觉信息进行全面思考,从考量全书的整体意义效果开始,到对书中图的整体意义效用的思考,再到探索图里特定细节的效果以及一系列图中的图与图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分析;再次,探讨了图文关系的各个层面:最后,阐明从图画书的整体所涌现的意义。整书作者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图画书作为独立的一章,从“视觉想象与图画的理解”“图画书的乐趣”“图画书如何提供关于故事的讯息”“文与图所讲的故事”“图画书像拼图”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图画书阅读的独特性。《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一文则以图画书《甘先生出游》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图画书蕴含的丰富内涵。其中,《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一书,奠定了世界图画书的理论基础。诺德曼对图画书的符码分析可以作为阅读图画书的工具指南。

与此同时,图画书阅读的理论研究在东方一些国家也有了发展,其中以日本图画书编辑及宣传者松居直为代表。松居直以自己的工作及亲子共读经历为蓝本写下的《我的图画书论》,被誉为日本图画书界的权威著作。本书从“图画书的知识与观念”“图画书的选择和分享”“图画书的意向和语言”“图画书的历史和传统”“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图画书的编辑和出版”等方面探讨了图画书的特点以及与儿童的关系、图画书亲子阅读、经典图画书赏析等。

(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图画书的阅读应用研究主要围绕“图画书阅读教学研究”和“图画书亲子阅读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比如,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学家阿里佩斯(Arizpe)和斯太勒(St-vles)主持了对儿童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的对比性研究。此研究以小学一、二年级儿童为被试,教师指定图画书。然后发给儿童自己阅读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反应。在儿童各自阅读期间研究者可以问一些类似“告诉我你都记住了些什么”“你喜欢故事的哪些内容”等问题,或提出再读一遍、和研究者一起阅读等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两种不同阅读文本时有很大差异。“图片的阅读会带来儿童多层面的整体性的反应。”对低年级儿童图画书阅读反应的研究。也为幼儿的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日本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则论述了亲子阅读的价值以及父母如何与孩子共读图画书等。松居直先生把亲子共读贯穿于他的图画书理论之中,认为图画书的创作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图画书阅读教育也应该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以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

瓦特赫丝特(Whitehurst,G.J)在《通过图画书阅读促进儿童语言发展》(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o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一文中,就亲子阅读中母亲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母亲应该多进行一些开放式问题的提问,帮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扩展思维。”大卫・阿诺德(Amold David H)在《通过录像训练研究图画书阅读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一文中提出了“对话式阅读”的概念,认为“母亲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味照着书念,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对话交流的方式增加儿童与图画书的互动,例如询问儿童‘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进入故事情境,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作为老师、作家和编辑的美国学者马莉,贾隆格(Mary Renck Jalongo),有过多年的幼儿及小学低年级教学经验,其代表作是《幼儿文学――零岁到八岁的孩子与绘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Books 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eighter》),这本书对图画书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首先,作者用前两章介绍了图画书的重要性与品质:然后,通过“带领幼儿进入绘本世界”“幼儿对于绘本的回应”以及“透过绘本获得读写能力”三章,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绘本的特点使幼儿顺利进入绘本世界并爱上图画书,在此过程中成人要把握幼儿对绘本的回应,并使其获得读写能力:最后,在“家庭与绘本”“绘本与课程的结合”两章中分别论述了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价值以及应用途径、绘本教学的价值以及实施条件。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是在引进、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湾比大陆要早大约三十年,大陆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加快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概而言之,我国图画书阅读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

究、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以及图画书阅读的应用研究。

(一)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究

经典图画书欣赏主要是指国内研究者对国外优秀图画书以及少量的国内图画书的“研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台湾以郝广才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好绘本如何好》。大陆以彭懿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这两部作品都详细介绍了如何欣赏图画书并进行图画书创编。《好绘本如何好》分“体的架构”“点的舞蹈”“线的律动”“面的张力”四部分,分别从绘本的概念、绘本元素、形式技巧、内容手法等方面切入,并结合具体绘本进行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解读。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阅读图画书”,从结构、形态、表现三个方面阐明了图画书阅读的方法:下编推荐了世界上优秀图画书60部,每篇均配以独到的赏析。这两本书不仅对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选择图画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国内图画书创编提供了借鉴。关于本土图画书创作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王林的《本土图画书的发展》、王萍的《“绘本中国”系列图画书评述》、熊亮的《我为什么做中国绘本》等。随着图画书推广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对此投以关注。其中朱自强教授的《亲近图画书》一书在介绍图画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经典图画书进行了赏析,并对华文原创图画书动态进行了扫描。

(二)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

周兢教授在《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等论文中,都提到了图画书对幼儿早期阅读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其中《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一文在分析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时指出,美国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已将图画书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素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则从创意阅读角度出发,基于阅读内容本身和阅读过程两个维度进一步论述了图画书的教育价值。此外,其他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还有:《图画书:学前儿童通向多元智能阅读的桥梁》(方卿)、《浅谈图画书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存在价值》(刘佳玺)、《图画书文体的魅力》(卓洪艳)、《图画书阅读与儿童非智力发展》(王姗)、《论图画书阅读与儿童发展》(肖涓)、《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王蕾)、《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康长运)、《怎样阅读一本图画书》(彭懿)等。这些研究结合图画书自身艺术特点,充分论述了图画书在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早期阅读能力、语言发展、非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图画书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的应用研究

1 图画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画书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大陆以康长运为代表,在其著作《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方法,首先从幼儿心理与教育的关系视角探讨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价值:然后,对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及其过程进行了较为整体、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其次。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过程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最后。尝试建构了幼儿图画书阅读与发展关系的理论框架。

台湾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大陆相比要多一些。代表作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张育慈,林妹静等著)、《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林敏宜著)、《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郑博真、张纯子等编著)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是10名幼儿园教师以“生成课程”作为理论基础,探索以图画书发展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以“主题建构式”进行教学,即先以一本图画书确立主题,然后以相关图画书为例,围绕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和主题一致的单元教学,最后进行幼儿综合学习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是由一名大学教授、幼儿园园长及四位幼儿教师共同编著的,介绍了图画书的功能及特点、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并列举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幼班的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例,最后还对多元智能理论取向图画书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探讨了图画书的三种应用形式,即朗读、说故事与讨论故事。还介绍了多元智能的图画书活动设计,纲状图示法的分析与教学以及选择图画书的原则与途径。

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还有:《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谢清理)、《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张彤)、《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刘佳玺)、《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刘婷)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进行了探讨。《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呼吁学前教育工作者“从传统的成人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重认知、强调灌输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幼儿当成阅读的主体,重视、尊重、聆听幼儿自己的解读,给予幼儿自己解读的机会,培养成功的阅读者。”《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则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构建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总体构想―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展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实践―反思、改进―再计划、再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进行总的反思,总结了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中的成长。”《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在对儿童图画书现状考察基础上分析了阻碍儿童图画书发展的种种原因。包括出版界(出版人与创作人)、家长、教师对图画书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图画书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最后的结论是:“缺乏交流”无疑是最大的屏障,因此当务之急是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则证明:运用情绪主题绘本所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情绪主题绘本适合作为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开展与实施的资源与媒介加以利用。”

2 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五个故事妈妈的绘本下午茶》(台湾)林宝凤、蔡淑嫫等著)堪称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应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几位妈妈以自己与孩子的共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随笔,为亲子共读提供了借鉴。代表性论文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张燕子)、《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王琦)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对5岁~6岁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幼儿和家长对图画书的认识与选择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也对幼儿家中图画书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幼儿阅读特点与家庭阅读教育之间的差异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图画故事书阅读中的母子互动进行了研究,在揭示母子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亲子阅读互动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母亲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全面发展的指导策略。

第5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一、引言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少一多”的现象,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自主地阅读更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1]。究其本质,“三少一多”的内在根源是传统教师将学生的时间过多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本文在分析前人对任务型课堂教学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任务型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方法,引入课堂案例,对理论研究进行实际任务设计,旨在改善阅读教学课堂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均建立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包括课堂案例和实验数据。

二、任务型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海量查找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中涉及的主要范围有: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于汉语口语交际教学等。尽管国际语言学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发展经历了30年,但国内研究者和教师广泛关注任务型语言教学还是近十年的事,它的发展经历了实践总结和理论论证的过程,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成熟。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于是自2001年以来从事英语教育的研究者以及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热潮[2]。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有:袁昌寰、鲁子问、罗少茜和龚亚夫、程晓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4],探索了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他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采用任务型进行语言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子问教授调查了任务型教学程序,在初中进行了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总结出了课堂任务教学的三种程序,著有《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软件》等著作[5]。罗少茜和龚亚夫解释了任务的定义、任务的基本环节和过程,引进“任务链”等概念[6]。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来源、理论基础、定义、特征、教材大纲、任务设计和实施进行了阐述,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小学英语老师、教研员、任务型教学的专本提供了实用参考[7]。此外还有余泽标、施嘉平、方文礼、刘福生等人在任务型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国内已有研究看,关于任务型预言家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了经验总结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用以探索该方法的有效性,但这些研究是不足的,也没有达到成熟的结果,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稚嫩。国外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有些方法已经得到了实用,那么就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合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研究阅读教学中任务设计的方法。

三、任务型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任务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从五个方面来设计阅读教学课堂任务。第一,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阅读课是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技巧的关键,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是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语文阅读课兴趣越浓厚,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越有帮助。因此,阅读教学课堂任务设计要求真实、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第二,阅读方法也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使阅读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不正确的阅读方法则是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设置的任务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促进作用。第三,学生阅读能力c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即阅读能力越高,思维能力越强,语言表达能力也越强。因此,阅读教学设计中要带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四,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教学很有帮助。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中,可以设置众多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中完成。协作中,小组各个成员通过讨论、汇报、交流,共享了阅读教学的成果,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第五,课外阅读面的大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是显著的。课外阅读越量大,阅读能力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小,阅读能力越低。因此,笔者不仅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阅读课堂任务设计,同时还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素材进行任务设计。

结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笔者把阅读教学任务设计分为读前活动、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8]。在读前活动中,教师运用提问、讨论、图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把任务呈现给学生,引入阅读文章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充分做好阅读准备,熟悉阅读任务。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内部动机得以驱动,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纷纷发表看法,兴趣盎然,这时,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阅读。经过阅读前活动,学生无论在心理、情感还是在认知结构上,都得到了预热,整个状态已开始进入读中活动的阅读中,学生将检测并校正自己的预测,教师提出若干阅读任务,对阅读中出现的语言难点进行讲解,并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发现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并予以矫正,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以阅读来理解课文,并获得一定的知识信息或培养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都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任务型教学中,阅读课文还是语言知识输入的重要途径。所以,小学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任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认识语言现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学生常常不得不进行诸如参考字典、阅读书刊、网上查找资料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任务设计

下面是笔者利用上节理论研究内容,针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课程内容进行阅读教学任务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领悟梅花不畏“L欺雪压”的品格。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2.体会外祖父深沉的眷恋祖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步骤

1.读前任务

任务一:用一分钟的时间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任务二:用两分钟的时间观察屏幕上的墨梅图后读课题思考:梅花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它代表的是什么样的魂,或者说品格?

2、读中任务

(1)读前准备,任务是:用三分钟的时间扫除生字词障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在这三分中内,学生可以就不懂的字词问题向老师提问。在老师指导下,全体学生正确朗读字词,准确地朗读课文。

(2)略读课文,任务是:用五分钟的时间自主略读全文,同桌交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脉络,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精读课文,任务是:用五分钟的时间细读课文,同桌讨论交流。课文围绕梅花写那几件事?

(课文中一共讲了五件事,分别是:第一件事: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特别爱惜“墨梅图”;第三件事: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第四件事: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第五件事:临别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4)研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评析。

任务是:用五分钟时间根据老师出示的课文中的一系列句子,选择其中自己认为难易程度合适的一项进行优劣比较。学生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任务一: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很珍惜。”

小组讨论,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任务二:“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稠子慢慢抹净。”

理解:“清白”、“玷污”两个词的含义。

讨论: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任务三:“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梅花的秉性像什么?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的是什么?

(体会比喻象征的写作手法。)

任务四:“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一句,找出唐诗宋词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会:老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任务五:学生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写下自己对语句独特的感受。

3.读后任务

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小结“梅花魂”的含义。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用两分钟的时间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用两分钟的时间布置课后任务:小组合作,找出一首与课文内涵相关的一首诗或散文的视频、录音带。先模仿,按照吟诵的要求派代表来在下节课展示。

五、结语

第6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根据全语言的交际教学理论,阅读要以概念知识和背景知识为先导,读者借助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预测、信息取样、验证和确认的循环往复来完成阅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交际导向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前设计听说活动以激活或补充相关的概念知识和背景知识,组织预测活动以引导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取样、验证和确认活动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听说活动为主的话题导入和读前预测阶段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阅读教学环节。

根据全语言批判性阅读理论,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阅读过程注重的是阅读的体验和创造,是创造性地理解阅读文本。换句话说,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意义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根据批判性阅读理论,学生基于自己的体验理解文本需要在阅读后有机会相互交流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批判性思维成果,因此,教师设计读后讨论、辩论、描述、叙述等语言交流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拓宽批判性思维,展示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对写作文本创造性的建构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加深阅读理解,教师应在读前和读后设计与读相关的听说活动。因此,“读”必须包括以下教学步骤,即话题导入、读前预测、快速阅读、读后讨论四个教学环节。

2 以说为主导的教学环节

根据全语言的读写观,“读写教学应该与口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对文本批判性理解能力的发展,致力于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者共同体,倾听所有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真实的听说事件与读写事件的情境中发展语言与思维”。[4]因此,在读写技能整合教学过程中,在读后和写前设计“说”的教学环节,用口语活动衔接读写,贯通读写就显得十分重要。“说”是指阅读后和写作前连贯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是对阅读话题的进一步延伸和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对写作内容的话语关注。读后讨论为写作打开思路,为写作获取素材(观点和支撑观点的论点和积累语言材料)。写前的口头作文或句单位写作等单项训练活动又是对写作文本的口头建构。读后讨论和口头作文共同解决写什么和用什么语言写的问题。

3 以写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全语言倡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重过程的写作教学关注写作全过程的教师指导。认为在写作前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收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视听、阅读、生活体验等)获得信息,对所得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综合和分析,讲解相关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确定写作题目,明确写作要求、训练写作技巧和构思写作提纲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关注学生草拟成文的全过程,随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指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还关注初稿的完善。主张学生自己或同伴的互相修改,教师则要组织和指导修改活动,对学生作品的文章结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错误进行点评等。因此,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框架下,写作教学可以划分为写前学练、初稿写作和初稿评改。

4 以读写为整合的教学模式

话题导入是指在读写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特定语言环境的话语活动。读写前话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读写动机,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读写活动产生兴趣和热情。主要教学活动有相关话题的视听活动或就某一话题的“自由”交谈。

读前预测是指学生阅读理解开始前的准备活动。读前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阅读目的和布置阅读任务。主要教学活动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组织学生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提供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在话题语境中呈现新词,扫清阅读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快速阅读指阅读活动本身,包括学生阅读课文和师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理解性问答活动。快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本并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主要学习活动有略读了解课文大意,寻读捕捉具体信息,划分课文结构,将事件排序,回答事实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作者的深层寓意,等等。”读写技能整合教学的阅读理解一般以获取阅读文本的内容信息、训练阅写技巧和获取篇章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活动依据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具体情况设计。

读后讨论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就某一或某些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的主要任务是“口、笔头巩固阅读成果。主要学习活动有复述课文大意、讨论、辩论、讲故事、描述事物、叙述个人经历等。读后讨论是处理和转移、内化阅读获取的信息的过程,是阅读后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它既能够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阅读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活动。

写前训练指为保证写作活动顺利开展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写前训练的作用是保证作者“能”写和“会”写,主要教学活动包括学习相关的篇章写作知识和训练写作技巧(如衔接、过渡手段等)的活动,师生、学生草拟写作提纲等。有时为了降低写作难度,教师也会设计句单位写作训练活动和语篇单位的口头作文。

第7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分级定位和明确要求:(1)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并能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2)九年义务教育结束时,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中考英语120分的试卷中,与阅读有关的题目占大约55分。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许多教师和学生已经对这一问题非常关注,而且也投入较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但预期结果不佳。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拟提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几个有效策略。

1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

由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是教学影响的承受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展开的。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特点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授课前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语言知识点的掌握为终极教学目标,不关注学生实际表现和课堂实际反馈,而是要在课前充分预设和精心准备、设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积极应对来生成课堂资源、教学程序和细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和目标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运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来打造有效课堂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的各个板块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展开的。每个单元的阅读材料、词汇、语法、技能训练和写作任务都是为了这个任务服务的。任务型教学即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1]。任务的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交际,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交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知识点。即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入手,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通过运用语言来达成目标。

教师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设计任务时可遵循以下几点:(1)有效设计读前活动。首先,任务明确具体,学生不能随意、盲目地读;其次,以旧带新,通过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来激发对新话题的兴趣;最后,新授单词的处理。阅读前只需教关键生词,即那些对学生阅读理解构成重大障碍而又难以从上下文中得到词义的生词,多数生词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猜测,根据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法、定义线索等猜测词义,对学生进行猜测生词意思的策略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感知学习的乐趣。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让学生对生词认读即可,不必讲解具体的用法。(2)注重阅读过程的有效性。学生阅读第一遍的任务是领会大意,要明确告诉学生默读,以跳跃式的方式阅读,通读文章的起始和结尾段或者细读各段主题句,并浏览与主题句相关的词语。这正是略读的策略。任务形式以问答为主,问题不宜多。学生阅读第二遍的任务是理解细节。这时要给学生读足够的遍数,任务设计有层次和坡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务形式多样,可以是问答,表格、选择、匹配等,适量而不交叉,呈现形式要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感,以便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记忆。这时可以采用预测和寻读的策略,以便他们根据题目、上下文内容、关键词、连词等信息对文章的主题、体裁、结构及相关词汇进行预测。或者利用关键词、标题、图表等信息快速从较长的文章中查找特定的内容。(3)阅读后要巩固操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反馈活动的设计中,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任务要求合理,不片面追求结果的完美,凸显过程的重要性[2]。

3采用讨论式课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全班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围绕着阅读内容充分交流学习意见,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课堂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通过信息的不断生成共享,相互启发,调动讨论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集思广益。

讨论的过程又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学生为了参与讨论,必须初步阅读文章,还要提出问题。在讨论时,听别人的发言,经过思考分析,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意图,挖掘文章的深层涵义。讨论式课堂可以很好的达成这一目标。因为开展课堂讨论能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到文章中去发现有关内容和信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使阅读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

4多元化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阅读习惯

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会表现出一些不良习惯,例如: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读出声音、翻译成母语等等。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阅读断断续续,影响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专心致志,一气呵成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渡到默读,按意群理解句子,培养直接理解书面信息的阅读能力。翻译成母语不仅严重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利于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在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段落的方式,让学生读一段,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段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没有必要把它翻译成汉语,逐渐地便改掉了边阅读边译中文的习惯。当然长难句还是要给出正确的汉语表达。

在阅读课上,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因为大声朗读不仅能引导注意集中,还能刺激脑细胞,加深记忆,而且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对阅读材料的欣赏力。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探索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汉荣.漫谈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科技,2008(5):61.

第8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语境理论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必要性 应用意义

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点科目,英语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在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阅读即是获得信息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学教学开展英语教学的关键辅助方式。语境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概念,主要通过语句内在含义和情境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内容。因此,如何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语境理论,逐渐成为了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1. 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语境理论的必要性

1.1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体现在:1.初中英语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初中英语教师往往以使初中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为教学重心,包括英语词汇量的扩大、英语语法知识的提升、英语基本时态的把握等,而对英语阅读教学则缺少足够的重视;2.英语阅读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大量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以及英语思维,受到初中生英语知识不够丰富、英语思维能力较差等因素影响,其阅读理解能力较低,大多教师也不愿将太多时间花费在英语阅读教学上,造成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效果差。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迫切需要通过语境理论的应用来改善阅读教学效果。

1.2 语境理论的概述

语境通常被分为话语语境、文化语境以及情景语境,主要是用来对语言以外的各种社会因素给表达方式、语言选择所造成的影响的解释,并被用来进行语言能否适应特定情境的探究。在语境研究的不断发展下,基于传统的静态语境理论产生了认知语境、动态语境理论,丰富了学术界对语境理论的研究,使得其在语言应用方面得到了价值的进一步凸显。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的语境理论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意识地联系英语阅读材料的上下文并把握该部分的具体含义,进而判断某一词汇、语句在该情境下是否适用,分析某一句式的更深层次含义。学生借助语境的结合能够学会并善用英语思维展开思考,更深刻地掌握阅读材料的含义与主旨,有助于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

2. 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语境理论的意义

2.1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意

初中生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常会发生理解片面、词不达意等问题,其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缺乏对词汇的准确认识,提出不同语境下同个英语单词的含义也各有差异,很多初中生在未熟练掌握词汇和思维不灵活的情况下便很容易忽略该现象;学生分析文章过程中缺少仔细的推敲,未认真考虑“为何要使用该单词?”、“可否换成相同意思的其他英语单词?”等问题,造成单个词汇意义的孤立,给文章的全面理解造成阻碍。故语境理论的强化在理解文章词汇含义方面十分必要。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可针对文章中的某一单词、句子向学生进行提问,不断启发学生强化对语境的重视。

在初中英语阅读的具体语意中常常会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给初中生记忆单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英语文章上下文结构来猜测未知单词的实际意思,该方法也是英语阅读锻炼中的良好手段。学生利用语境理论猜测词义时要先把握文章内在含义,确保各个词在所处环境下具有实际意义。例如,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4 A good read》中,good一词的含义是“好”,但在与其他单词结合成短语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a good journey”中意为“平安的”、在“good money”中意为“真的”、在“good for sth.”中意为“有益的”等。单词量和语境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2.2 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在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当中普遍存在,人们一旦形成某一习惯便会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出现思维定式,仅仅根据有益的经验来分析问题,极易受思维盲区的误导而产生理解偏差。在初中英语阅读的学习中,很多初中生不可避免地会在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下带着惯性思维去进行英语阅读、解决英语问题,语境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对学生思维定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消除。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的好习惯,例如,代词在英语阅读中十分常见,其作用也非常关键。代词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对文章中主客体的关系做出了解,并依照所出现的代词明确整个句子的思维构成和语句关系。在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的Unit 3中有这样一句话“Is it enough for a tin dog food?”,学生只有依照语境理论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确这里的“it”代指的是“钱”的意思。另一方面,英语阅读中借助各个单词间的语法构成来猜测整个句子的含义十分不可靠,只有结合语境才能真正判断句子的意思、所属关系等。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个语境角度对文章意义进行把握,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一句中,单独来看有“它们是正在飞的飞机”和“他们正驾驶飞机”两层含义,这就必须在特定语境下猜测该句的实际意义。

2.3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锻炼、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还可以形成出众的英语语感,因此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英语教学中的必然要求。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长期坚持大量精准阅读理解的实践以及对每篇阅读过的文章中的词、句等的深入理解便可实现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很关键,教师授课时应当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锻炼机会,例如,让学生进行英语短剧的自导自演、开展英语演讲比赛等,以促进学生综合实际英语水平的提高,给阅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3. 总结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得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教育科目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英语阅读教学在学生英语情感的丰富、英语认识的深化、英语思维能力的拓展等方面均有不容小觑的影响。语境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准确把握、惯性思维的消除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效率。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语境理论的重要性,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语境理论的认真贯彻来保障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英语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1] 林慧娟. 语境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2] 张欣欣. 试论语境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 中学生英语, 2015(14).

[3] 杨霞. 基于语境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 新课程导学, 2014(07).

第9篇: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关联理论 阅读理解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阅读课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课堂,学习语法知识,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并获取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阅读课在高校英语课程中占的比重最大,而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现有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抓住句子的表面信息,却很难理解文章整体蕴含的深层信息。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阅读过程中依赖课后生词释义或字典,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各个单词释义的相加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整体句义;2.过分关注单词、单句,无法结合上下出有效的推测,割裂上下文联系;3.对词义生搬硬套,只理解文章的表面内容,无法理解比喻、幽默、反语等修辞格隐含的深层次含义。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阅读理解,而且学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也受到限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

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世纪80年代,Sperber 和W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这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交际,揭示了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听话者则挑选关联程度最大的假设作逻辑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意图[1]。任何话语的理解过程都是在上下文当中寻求话语之间的关联性,确定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理解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在语篇上下文当中寻找最佳关联并进行推理的过程。读者一旦找到了最佳关联,进行逻辑推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关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英语阅读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对篇章中明示的话语信息无须太多的努力,便可理解作者意图。但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对于这些暗含的交际信息,读者往往需要付出努力,根据上下文来获取信息的最佳关联性,进行逻辑推理,从而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篇章中获取作者明示的话语信息。在此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并努力选取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关联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关联越强,效果越大,关联越弱.努力越大[2]。由此可见,阅读理解就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寻求最佳关联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中词义的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过分地依赖词典,不仅造成阅读速度缓慢,而且由于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义,正确理解文章。英语中的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做出有效推导。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中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一课中单词为例作说明。

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 it cannot be replaced.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

其中的hourglass和count两词,对学生来说都不是生单词,但是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就稍显困难。Hourglass一词本义为“计时用的沙漏”,count一词本意为“数数”,此时,只靠字典的释义就很难解释该句了。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暗示以及推理的过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向读者提供关联性信息,读者则根据明示或暗含的信息,从话语中寻求最大关联性,对话语做出合理的推测和理解,正确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本篇文章的主题是Time-conscious Americans――“有时间观念的美国人”。根据之前段落中的信息:“I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Many people have a rather acute sense of the shortness of each lifetime. ” 时间是宝贵的资源,人们深感到人生的短暂。根据之前作者提供的关联信息,结合上下文语境,读者不难推测出“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以及“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两部分表达分别指的是人生一去不复返的道理;人们想要每一分钟都过得有价值。

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从上下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经过推理获取最佳关联,找出最佳的解释。根据字典释义,结合上下文,推测出作者真实表达的信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生词词义便能理解文章。但是关联理论对英语阅读的解释力更加明确了寻找上下文语境关联性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寻求最佳关联性,从而得出文章想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填补信息空缺,增强有效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同拥有的背景文化信息,会自动进行省略。但这对于外语读者来说,缺失的上下文背景文化信息,会增加读者寻求最佳关联性的难度,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Unit 2 Charlie Chaplin 一课中有一段话。

“He was born in a poor area of South London. He wore his mother’s old red stocking cut down for ankle socks. His mother was temporarily declared mad. 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 But only Charlie Chaplin could have created the great comic character of ‘the Tramp’, the little man in rags who gave his creator permanent fame.”

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Charlie Chaplin 喜剧大师的主要生平事迹。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Chaplin悲惨的童年生活的描述。但对于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一句,感觉疑惑不解。其中原因便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缺乏理解此句的文化信息,找不到最佳关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及时填补文化空缺。Dickens 著有《雾都孤儿》一书,其中就描述了主人公Oliver Twist的悲惨童年。卓别林的童年便和书中主人公的童年一样的悲惨。通过文化信息背景的补充,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可以找到最佳关联,正确理解文章。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学生将会付出额外的努力来寻求最佳关联性,阅读理解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填补学生的信息空缺并增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体会文章。

(三)关联理论对反语、比喻等修辞格的解释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二册Unit 3 Section B 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Rich?” I finally asked, holding my breath.

She tossed the garlic in the hot oil which bubbled in a loud, angry sound. “So many spots on his face.” she said.

I could feel the goose bumps rise on my back. “They're freckles. Freckles are good luck, you know.” I felt compelled to defend on his behalf, a bit too heatedly as I raised my voice above the noise of the kitchen.

“Oh?” she said innocently.

“Yes, the more spots the better. Everybody knows that.”

She considered this a moment and then smiled and spoke in a Chinese dialect: “Maybe this is true.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got the chicken pox. So many spots, you had to stay home for ten days. So lucky, you thought.”

该段对话中生词较少,学生能够理解对话的内容。但是对于最后一句“so lucky, you thought.” 学生在理解上稍显欠缺。如果学生只是根据词典来释义,便不能真正地把握作者的笔调,达不到作者写作的预期效果。根据上下文的关联信息“I had seen her expression when she opened the door, her forced smile as she surveyed him from head to toe.” “I tried to anticipate what criticisms she would have.” 这两句话中的“forced smile” “criticism”两个表达,不难推测出母亲对于Rich 的态度是不满意的。因此,最后一句话为反语。反语就是反话,通常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句子表达其本意,可以使表达具有讽刺辛辣、幽默风趣的作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运用反语能更加引起注意,加深印象,产生特殊效果。因此,未来中国丈母娘的挑剔与不满情绪跃然纸上。

对于反语、比喻等修辞的理解,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去理解话语的隐含信息。读者要想理解修辞中隐含的信息,就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通过上下文信息来寻求最佳关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向学生传达关联理论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大学英语阅读的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束语

阅x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问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关联理论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