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精选(九篇)

火龙果的土壤要求

第1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广西;火龙果;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162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75-2

火龙果是广西的著名水果品种,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种植前景大好。广西有优良的自然条件,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种植火龙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火龙果生长规律展开研究,通过试验获得相关栽培技术,对确保火龙果高产、稳产至关重要。

1火龙果生物学特性

火龙果又叫红龙果,属仙人掌科,果实呈椭圆形,外观为红色或黄色,直径约10~12厘米,长有绿色圆角三角形的叶状体,果肉呈现白色或者红色,果肉中具有很多黑色种子。火龙果原产中美州,是热带、亚热带著名水果之一。火龙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白蛋白和花青素。

火龙果喜光耐阴,喜肥耐瘠,耐热耐旱,抗风能力极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各种土壤,最适土壤pH值为6~7.5,种植方便。火龙果不耐寒冷,冬季气温低于0℃时需要采用保温大棚种植。火龙果萌芽力很强,生长旺盛,一年四季都可以发芽。火龙果定植1年就可以结果。

2广西火龙果的适生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果,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广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季节变化不明显,干湿分明,冬短夏长。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6.5℃~23.1℃,极端最低温为-8.4℃~2.9℃。广西各地≥10℃,积温5000℃~8000℃,是全国最高积温省区之一。火龙果本是热带亚热带水果,广西气候非常适合火龙果生长。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和高原,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现盆地状,所以有“广西盆地”之称。据调查,广西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酸性硫酸盐土等,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都处于中高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火龙果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土壤都适合种植火龙果。

3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

3.1地块选择

地块选择要考虑几个自然因素:土壤pH值在5.5~7.5为宜,土壤有机质丰富,且透气性较好;光照充足、温度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缓,坡度小于20度;排水性能良好;周边没有污染,交通便利。

地块选择之后,要整地清园。园地要机耕两犁两耙,深度要达到30厘米以上,做到精工细作。

3.2育苗管理

3.2.1果苗繁殖火龙果主要采用嫁接法或者扦插苗方式繁殖。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量天尺做砧木,将火龙果茎用刀切平面,然后把接穗插入,用棉线绑牢固定。要在晴天进行嫁接,温度保持在28℃~30℃。嫁接之后4~5天,接穗和砧木颜色接近,说明接穗和砧木嫁接成功,可以将其移进假植苗床进行培育。扦插苗要在春季进行,插条需选择生长充实的茎节,将其截断成15厘米长的小段,待伤口风干之后直接插入沙床,大约15~30天这些扦插条就会生根,待长到3~4厘米时就可以移植到苗床继续培育。

3.2.2培育壮苗育苗床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地块。整地之后,要起畦栽植,畦宽90厘米,施足基肥,每亩要施用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还要加入谷壳灰1000公斤,将农家肥和谷壳灰充分拌匀施入,还要加施钙镁磷肥100~150公斤,施入4~5厘米深的表土层中。将火龙果小苗栽植在苗床,随后浇透水,喷施多菌灵500倍液。10~15天后,还要追施1次复合肥,每亩5~7公斤。待第一节茎段长出,就可以出圃移栽定植了。

3.3种植方法

3.3.1种植方式火龙果有多种种植方式,如爬墙种植或搭棚种植。广西地区大多采用柱式栽培,其优点是生产成本较低,土地利用率较高。柱式栽培就是立起一根水泥柱或者木柱,围绕柱子种植3~4株火龙果幼苗,株行距为2×2米,每亩可以栽植600株火龙果。

3.3.2种植规格火龙果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栽植不宜过深,大约3厘米深即可。栽植初期,要注意多浇水,保持根部土壤湿润,促其成活快速进入生长状态。当苗木高超过30厘米,就要及时将苗茎绑缚在水泥柱上。成活后,要根据情况调整浇水次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防止火龙果感染病菌造成茎肉腐烂。

3.4肥水管理

火龙果进入生长期之后,相应的抚育管理要及时到位。一是水分管理。火龙果耐旱不耐涝。因此,要注意对排水系统进行整修,排水沟多采用明沟,深度为0.5 ~0.8米,也可以采用暗沟排水。干旱时要进行浇灌,确保适宜土壤湿度;二是施肥管理。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还要注意做好几个关键期的追肥工作:攻梢肥、攻花肥、壮花壮果肥。攻梢肥,每柱施用有机肥10公斤,可以有效促进植株的生长;攻花肥,每柱施用有机肥10公斤,还要加施复合肥0.2公斤,这样可以促进花蕾的生长发育;壮花壮果肥,在同样使用有机肥之后,还要加施复合肥0.3公斤,有效促进花果增大。另外,还可以追施叶面肥,在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追施叶面肥,可以选用尿素或者磷酸二氢钾每15天喷施1次,也可以适当加入镁、钙、钼等微量元素。

火龙果定植后,还要及时进行清除杂草和培土,也可以间种其他短期作物,如花生、大豆等。雨后要及时进行培土,覆盖根系,到冬季要培土护苗。

3.5整形修剪

火龙果幼树时期就需要整形,植株沿水泥柱攀援生长,只保留一个主茎,当主茎生长超过水泥柱高时,需要摘除芽心,促其分枝,让其分生侧梢下垂,培育成结果枝。当植株生长到花期时,要安排2/3的分枝作为结果枝,剩下的分枝要抹除花蕾,并缩小其的生长角度,目的是培育后备结果枝茎。每年采果后要剪除结过果的枝条,让新发枝成为来年的结果枝,这样可以确保其产量稳定。

3.6花果管理

火龙果自花授粉坐果率较低,特别是红皮红肉类型的火龙果,其自花不亲和,需要采用人工授粉。人工授粉可以选择傍晚时进行,用毛笔直接将花粉涂抹到雌花柱头上。或者间种10%白肉类型的火龙果作授粉树,这样可以提高结实率。

在开花前5~6天,每节茎下只留下1~2朵花,其他的花要抹掉。对坐果偏多的枝蔓要进行人工疏果,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果枝间隔30厘米留1个果比较适合。果实发育25天左右开始转红,这时要给果实套袋。套袋前要对果园喷施1次防治病虫的药剂。

3.7病虫害防治

火龙果主要病虫害有:枯萎病、毛虫、斜纹夜蛾、霜霉病、叶斑病、炭疽病、金龟子、蜗牛、蟋蟀、蛴螬等。

火龙果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多种方式科学合理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特别是化学防治,要做到高效低毒低残留,限制使用中等毒性农药,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农业防治主要是选择健康种苗,及时除草培土,合理进行肥水管理,提高火龙果抗性。物理防治是指使用诱虫灯诱杀夜间活动害虫,及时摘除病虫害枝和果,使用套袋技术有效防止病虫害侵袭。

生物防治是指保护害虫天敌和其生长环境,如捕食性二星瓢虫、七星瓢虫等。

采用化学防治,要特别注意农药毒性。防治叶斑病、枯萎病、炭疽病,可以选用松脂酸铜、氧氯化铜、甲基硫菌灵等;防治霜霉病可以选用多菌灵、百菌清等;防治金龟子、螟虫、斜纹夜蛾可以选用敌百虫。

3.8适时采收

火龙果要适时采收,当果实由绿色逐渐变为红色,果实会散发出微香味,这时就可以采收了。采收之后按照大小分类包装,采收和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机械损伤或者曝晒。

4结语

掌握火龙果栽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火龙果产量,还能提升火龙果果实品质,这对确保果农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火龙果相关栽植技术要领是重在落到实处,要建立在精细化管理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应发.浅谈册亨县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3,(13).

[2]王彬,郑伟.浅谈火龙果园草生栽培[J].广西热带农业, 2004,(01).

第2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1、火龙果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耐旱、耐高温、喜光,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5℃,低温高于5℃的地方均可露天种植。

2、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平地、水田、山坡或旱地均可栽培,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红壤或壤土中生长良好,具气生根,根多强壮,生命力极其旺盛。火龙果不耐霜冻,冬季温度低于0℃的地区采用简易大棚种植。 火龙果的开发在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结构导致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日益增多的今天,有美容保健双重功效的火龙果,可以说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3、火龙果除生食外,其花和果均可加工成各种营养保健食品,如火龙果汁、酱、脯以及罐装饮料等,风味独特。火龙果在市场上的销量越来越大,火龙果在逐渐走进市民的家中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4、火龙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较短,目前只有在台湾、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省区兴起,栽培面积还十分有限,时常形成了供需的巨大差距,火龙果的开发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火龙果属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具肉质茎,是一种新兴的营养型水果,起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地区,集水果、花卉、蔬菜、保健、医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2]。火龙果为多年生耐旱攀爬植物,适于在贫瘠和边角地栽种,栽植简单,管理粗放,生长迅速。火龙果在我国台湾栽培较多,已有十七八年的历史,目前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兴起,是热带亚热带的名优水果之一,市场前景广阔[3]。在始于2001年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桂西南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技术与示范”的带动下,在岩溶石漠化严重的广西平果县示范区引入了火龙果种植,通过多年摸索与实践,火龙果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并总结出适应岩溶山区的火龙果栽培技术。由于在岩溶山区种植收获的火龙果品质较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因而火龙果迅速成为项目示范区的重要经济来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4],国家对岩溶石漠化治理高度重视,在“十五”之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了项目资助,火龙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周边石漠化山区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桂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 桂西南岩溶山区的环境条件 广西平果县果化镇龙何屯是典型的岩溶石漠化地区,位于该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3km,地貌类型属峰丛洼地,海拔130~560m。据统计,全屯共有35个弄,这些弄是由众多高低错落的联座尖峭(锥状)山峰与其间形态各异的多边形封闭洼地组成,洼地一般标高200~380m,石峰高度300~500m,峰顶与洼地的高差100~300m。龙何屯毗邻右江河谷,热量丰富,降水量多,但干湿季十分明显,多年气象观测显示,该地区极端高温38.8℃,极端低温-1.3℃,年降雨量1 369.9mm,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5—8月占年降雨量的70%,而9月至翌年4月仅占30%,季节性干旱现象非常明显,干旱指数0.82,尤以春旱为甚,是广西旱灾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岩石主要由碳酸盐岩构成,岩石容易溶解,故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层很薄,峰丛洼地区土壤稀少,岩石,加之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石漠化趋势明显。火龙果在项目示范区的种植尝试始于2002年,虽然岩溶山区土少石多,土层浅薄,种植条件相对恶劣,但观察发现火龙果十分适应岩溶山区的环境,从2006年开始,果化镇2002—2004年定植的果树陆续进入始果期和盛产期,其中2002年定植的火龙果在2006年全面进入盛产期。以2008年为例,尽管年初遭受了比较严重寒害,经过精心护理,火龙果产量仍在17 500kg/hm2以上,产值5万元/hm2以上,加上套种花生等经济作物,其经济产出超过传统耕作产值的5倍以上。2009年统计结果显示,果化镇典型示范户火龙果与蔬菜(花生)等立体种植第4年年产值可达到1.1万元/667m2。 2 岩溶山区火龙果的栽培及管理技术 由于岩溶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和土壤条件,火龙果种植技术既包含一般平地种植技术,同时包含石山区的特色种植技术。 2.1 种植方式 由于火龙果具有喜高温、喜光照、耐旱等特点,对土壤的适应范围极广,适宜于广西中部以南广大地区种植。火龙果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爬墙种植,也可搭棚种植,以柱式栽培最为普遍,其优点是生产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平地种植每667m2按3m×2m的规格,可立10cm×10cm×200cm的水泥方柱100~110根,水泥柱埋入土面下40cm,露出地面160cm。水泥柱距顶部5cm处各打一直孔,引两条垂直的铁丝十字架供火龙果枝条攀挂,为防止枝条因负重过重或被风刮断,十字架上要放一固定的废旧轮胎,以支撑枝条。在水泥柱周围种植3~4株火龙果苗,让火龙果植株沿着立柱向上生长。同时,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特点,开展石山种植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石山“窝窝地”是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一大特色,迫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岩溶山区群众为了扩大农业用地面积,不得不在石旮旯地找寻能用于农业种植的“土壤”,开垦了石头间的土地,在石缝中存在土壤的位置种植玉米、黄豆等,此类土地可利用土壤有限,产出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随着火龙果的引种成功,石山“窝窝地”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08—2009年,为了尽量将破碎耕地退下来,我们研究探索石缝地种植火龙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的石缝中,每填上5~7.5kg土壤,即可种植火龙果2株,种植2年后即可挂果,为石缝地退耕还果,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的水土资源提供了示范样板。种植结果显示,相对于种植玉米、黄豆等传统农作物,石山“窝窝地”用于种植火龙果,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极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的20倍以上,同时攀爬的火龙果枝条通过不断萌生分枝,覆盖岩石,使石漠化山地呈现一片难得的“绿色”。石山“窝窝地”上种植火龙果,既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有着良好的生态效益,是岩溶山区不可多得的良性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应该得到政府和研究单位的重视和鼓励。火龙果栽后12~14个月开花结果,每年可开花12~15次,6—11月为产果期,谢花后30~40天果实成熟,单果重可达500~1 000g,栽植后第2年开始少量挂果,第3年进人盛果期,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产可达2 500kg/667m2。 2.2 养分管理 火龙果是一种成活率极高、恢复期短、生长迅速和结果期早的果树,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多。在岩溶地区,充足的养分供应是火龙果速生、丰产和优质的重要前提。火龙果的施肥分基肥和追肥,每年施基肥两次,即生长季前(3月)和采完果后(10月)各一次,每次每穴20~25kg。“早、薄、勤”是火龙果追肥的基本原则,“早”是指在其成活萌芽后不久即开始施肥;“薄”是指以饼枯水、沼气水等水肥为主,浓度要低;“勤”是指间隔期要短,次数要多,每隔10~15天一次,在其开花前至采果后还要适当缩短间隔期。冬季覆盖一次腐熟有机肥或菇渣,每株10kg左右,增强植株保温抗寒能力。开花结果后,年施肥3次,即4月的花前肥、8月的壮果肥和12月的越冬肥,以腐熟有机肥和三元复合肥为主。火龙果根系分布较浅,施肥宜少量多次,防止灼伤根系和烂根。#p#分页标题#e# 2.3 水分管理 火龙果种植地必须保证排水良好,防止岩溶区内涝引起烂根。火龙果耐旱忌涝,成活率几乎达到100%,在定植15天后即开始萌发新芽,每年抽芽5次以上,并且在定植当年即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火龙果较耐旱,定植初期2~3天浇水一次,以后保持土壤潮湿即可。 2.4 修剪及授粉 绑扎和修剪对提高火龙果生长量和产量十分必要。在其枝条尚未伸长至支架前,只保留生长最好的1个芽节靠在水泥柱上并用布绳绑住,以后每隔30~40cm绑扎一节,使其肉质茎顺着水泥柱向上蔓延和生长。待其长至水泥柱顶的支架后,一般只修剪掉一些生长较差的弱枝,其他则尽量保留。产季结束后,将已结过果的老枝或者过于密集的枝条剪掉,让其重新萌发新枝。每年6月中旬为火龙果初花期,然后陆续开花和结果至10月中旬,因而开花数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但在自然状态下着果率较低和果实较小,因而需要疏花疏果和人工授粉。疏花是在其开花初期摘去生长弱小的花芽或花蕾,每一生长枝(节)只保留1个花蕾;而在开花后,用毛笔蘸花粉后再轻触柱头即可。 2.5 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 广西是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1 88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 021m3,居全国第5位。但是,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蓄、取水工程不足,水库调节能力较差,汛期弃水,灌季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12%,因而存在地区性缺水问题。尤其是桂西南岩溶地区,地表水系稀少,地下水埋藏较深,土质贫瘠,生态环境恶劣,春秋易旱,夏季易涝,农业生产力低下,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颈瓶。笔者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并重点参与了农业节水方面的课题,对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笔者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适用于岩溶石山区的重力滴灌施肥系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申请立项。 在岩溶山区采用滴灌施肥技术进行火龙果种植具有节水、节肥、省工、高效等优点,不仅能较好地适应岩溶地形环境,而且能够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桂西南岩溶示范区,绝大部分耕地的土层均存在干湿交替明显的现象,尤其在降水稀少、气温偏高的春秋两季更加突出,对火龙果等果树和其他经济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果实品质和产量,因而采用节水节肥型的滴灌栽培非常必要,且效果比较明显。 根据笔者在岩溶山区进行的3年滴灌施肥试验示范,滴灌施肥系统见图1,结果显示,与常规管理措施相比,滴灌施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省肥省力,滴灌施肥量395g/柱•年就能满足火龙果的生长所需,而常规管理则高达11 50g/柱•年,前者肥料用量节省达66%,同时节省劳力60%以上。二是提高果实产量和产值。滴灌施肥和常规管理的产量分别为20 615kg/hm2和15 530kg/hm2,产值分别为96 795元/hm2和82 965元/hm2,两者分别相差32%和17%,差异明显。三是改善果实品质。滴灌施肥和常规种植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为13.10%和10.5%,总酸度分别为0.41%和0.26%,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14倍和1.30倍。因此,在干旱缺水的岩溶山区实施滴灌施肥种植火龙果,虽是环境所迫,但在技术上也切实可行,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发展前景 桂西南是我国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之一,开展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任重道远。如何在生态重建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是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火龙果在桂西南岩溶山区引种成功,为这一地区的生态重建找到了一个良性发展模式和示范样板。石山“窝窝地”的有效利用、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都为火龙果在岩溶山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相信在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火龙果作为岩溶地区的新产业,将会在桂西南生态重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4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 火龙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8.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39-01

火龙果,为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是热带水果之王,主要品种有红皮白肉、红皮红肉和黄皮系列,以红皮红肉和黄皮系列为佳。具有高纤维、低热量、含丰富的维生素C及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1-2]。五华县地处粤东丘陵地区,山多地少,火龙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高岗缺水田、梯田、畲地等较为缺水地块,为了解决管理难度大、缺水、施肥效果差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一套火龙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并应用到33.33 hm2火龙果种植基地,取得了增产增收。现将火龙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合理规划种植基地

火龙果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耐旱、耐高温,对土质要求不高,平地、山坡、砂地均可种植,但最好选择有机质丰富、排水性能好的砂壤土种植。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水田或山地种植,可以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2 水肥一体化建设

全园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肥水管理,每个基地有1个3万m3鱼塘,拟设立5个50 m3水肥混合池,分布于基地5个中心点,在田间布置主管、支管、内镶式压力补偿滴灌管3级管道,其中主管、支管为地埋管道,内镶式压力补偿滴灌管为地面移动式管道。

3 整地和种植

火龙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火龙果对土质要求不高,平地、山坡地和沙石地等均可种植,生长特别旺盛。冬季温度长时间低于5 ℃的地区一般不宜露地种植。种植前每穴施入45%硫酸钾复合肥0.2 kg+13%磷肥0.2 kg作为基肥。因火龙果根系为水平生长的浅根,土壤透气性好,故种植时不可深植,浅植3 cm左右为宜。采用柱式种植,立起1根水泥柱,让火龙果植株沿着水泥柱向上生长。水泥柱高2.5 m,密度2 m×3 m,立柱1 800根/hm2,在每个柱的周围栽种4~6株火龙果,种植7 500株/hm2左右,按照水泥柱行向开沟做畦,畦面宽1.8 m,排灌沟和工作道宽0.5 m。

4 田间管理

4.1 水肥一体化肥水管理

火龙果定植后10 d左右,施10%淡人粪水1次,以促进幼苗生长。通过节水灌溉,保证基地火龙果正常水分供应,施肥坚持“平衡施、配方施”原则:根据火龙果的吸收肥料的特性和栽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合理的平衡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辅施硒、锌等微量元素[3-4]。施用肥料以基肥为主,追肥在生育期内合理分次施用,主要分为提苗肥、攻苗肥、开花坐果肥、促果肥,提苗肥、攻苗肥主要以氮、磷肥为主,钾肥为辅,开花坐果肥、促果肥主要以钾、磷为主,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施肥时将肥料溶于水肥混合池内,结合果园灌溉实行水肥一体化施肥。火龙果开花结果前,要重施有机肥,一般株施(鸡粪或农家肥+麸肥+45%硫酸钾复肥)10%浸出液2 kg。开花结果期间每15~20 d株施(45%硫酸钾复肥+13%磷肥)10%浸出液2 kg。采收后期可适当减少水肥用量和增长水肥施用间隔时间。

4.2 摘心

当枝条长1.3~1.4 m时摘心,以促进分枝,并让枝条自然下垂,以积累养分,提早开花结果。

4.3 修剪及疏芽

结过果的枝条要在采果后重修剪,将已结果多个的顶端或侧枝端中的弱枝剪去,让留下的粗壮基枝重新长出新枝,保证来年的产量和质量。生长旺期,火龙果蔓茎会长出很多嫩芽,应及时将过密较弱的新芽疏去,保证主枝的生长。

4.4 疏花疏果

盛花期,每次开花的花蕾数都较多,1个枝条的花蕾有时可达20~30个,宜于现蕾后当幼果长至2~3 cm时疏果,每枝留果1~2个,以提高商品果率。

5 病虫害防治

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在生产过程中提倡科学管理,保护天敌,田园要清沟排积,减少病虫害发生,以生物农药防治为主来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应在果皮转色前用废旧报纸或牛皮纸袋套袋,以保持果皮均匀着色,并防止飞鸟、黄蜂等叮咬以及被风刮伤和日光曝晒,提高商品价值。幼苗期易受蜗牛和蚂蚁为害,可用杀虫剂防治;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出现枝条组织部分坏死及霉斑,可用杀菌类药物如粉锈宁、强力氧化铜等防治。

6 适时采收

火龙果从开花到果实成熟,为40 d左右,过迟采收,不但会引起裂果,还会引起果皮局部颜色变黑,影响商品价值,当果实由绿色逐渐变红色,果实微香、鲜艳时,即可采收。

7 参考文献

[1] 郑良永.海南岛火龙果丰产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4):36-41.

[2] 王周绿.火龙果栽培技术[J].福建果树,2003(1):49.

第5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次生林;营造林技术;贵州修文;扎佐林场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25-02

扎佐林场2003―2009年陆续从惠水县岗度乡、宁旺乡购买荒山面积达2 557 hm2、林业用地2 494.3 hm2,作为扎佐林场柏龙营林站(以下简称柏龙站)。所购买的荒山有次生林的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0%左右,次生林以栎木为主,有部分杂灌。购买时平均树高在1 m左右,平均郁闭度在0.2左右。7年来,林场对柏龙站次生林进行营造林,充分分析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遵循因地制宜、优地优用、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科学造林等原则,认真选择造林树种,客观确定造林技术,力求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主、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目的[1-3]。

经过7年的精心改造,现经过抚育和造林的次生林和宜林荒山幼林长势喜人,整片基地树木郁郁葱葱,从刚开始2003年购买荒山时次生栎木高不到1 m,长势较弱,到现在次生栎木平均达到5 m以上,新造柳杉等树种高平均达到5 m,总体郁闭度平均达到0.4以上,荒山一片绿意盎然。加上荒山原有次生栎木占60%以上,在造林成本上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这给扎佐林场以后的林业发展前途带来了希望。现将其造林技术总结如下。

1造林地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柏龙站处于贵州高原主体的心腹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灾害性天气少。年均气温15.8~19.1 ℃,≥10 ℃年积温4 151.5~5 835.9 ℃,年降雨量1 150~1 659 mm,无霜期269~331 d。造林小班所处地貌属中山地貌类型,海拔为1 400~1 600 m,坡向以南向、西南向为主,坡度15~20°,土壤为砂页岩发育的黄壤,土层厚度以中层土为主,pH值微酸性,质地为轻壤,土壤石砾含量30%~40%,肥力中上等。各造林地类大多属次生栎木林地、宜林荒山,植被平均盖度为85%左右,灌木以毛栗、荚灌丛为主,草本以茅草、莎草等为主。造林地适合栎类、桤木、柳杉等多种树种生长。造林地块集中连片。

1.2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相对集中成片,共涉及1 500多户,农村人口约4 300人,2008年当地居民人均纯收入1 750元。由于项目区交通、通讯不便,当地居民生活困难,生产生活离不开森林资源,植被破坏严重,项目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当地部分劳力的就业问题,还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

2营造林规模与造林地选择清整

根据营造林的目的和要求,结合生产经营的客观情况,近几年造林总面积达2 494 hm2,其中次生林面积1 496.4 hm2,荒山997.6 hm2。造林地块为柏龙站的次生林、宜林荒山,经现场勘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造林地块相对集中连片;二是整体坡度较为平缓,土质为砂页岩发育的轻壤土,pH值呈微酸性,立地条件较好[4]。清理林地可与整地一道完成。可根据施工的需要进行块状或带状清理。清理时还需尽量保留栽植带之间的原生植被。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50 cm。整地方式为块状整地,将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表土层放在穴上口,便于回土,地心土(死土)堆放在穴下口,整地时穴底要平。

3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坚持造林地立地条件与目标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一致,建设目标与客观条件相统一的原则,柏龙营林场造林地块总体上立地条件中等,应将造林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性状作为所选造林树种的基本功能,据此确定桤木、麻栎、柳杉作为目标造林树种,将桤木的改良土壤功能与柳杉寿命长、麻栎抗逆性强的特点相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3.1桤木

桤木又名水冬瓜树、水青风,为桦木科桤木属植物。桤木适应性强,喜光,喜温暖气候,耐瘠薄,是贵州省优良速生阔叶树种之一,生长速度超过枫杨、杉木、马尾松、刺槐等树种。由于该树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适应范围广,繁殖容易,是混交造林中值得推广的优良树种之一。桤木根系发达,具有根瘤或菌根,为非豆科固氮树种,固氮能力强;具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功能,是理想的混交林树种;在植物被滥伐的地区,桤木是最先出现的木本植物,虽寿命较短,但可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及氮含量,为寿命更长的树木准备条件。桤木木材淡红褐色,心材边材区别不显著,材质轻软,硬度适中,纹理通直,结构细致而松,耐水湿,可作为胶合板、造纸、乐器、家具等用材。树皮、果实富含单宁,可作染料和提制栲胶。木炭可制黑色火药。叶可作绿肥。根系发达,根上着生根瘤,多数为固氮杆菌。每100株桤木成树的根瘤平均每年能给土壤增加相当于15 kg左右的硫酸铵肥效的氮素,可作肥料林树种。其叶产量高,含氮丰富,可作为绿色饲料。桤木同时也是良好的蜜源树种、薪炭树种。桤木与柳杉、麻栎混交生长良好,混交方式以块状混交、带状混交为好。

3.2柳杉

柳杉属杉科常绿大乔木,适生于温暖湿润气候,尤其空气湿度大、云雾弥漫、夏季比较凉爽的山区气候。土壤以山地黄棕壤、红黄壤、黄壤为主,在上层深厚、结构疏松的壤质酸性土中生长良好。柳杉根系较浅,抗风力差,因此应尽量避开风口栽植。1 hm2柳杉每日能吸收60 kg的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较好的抗性。柳杉生长快,生长期长,用途广。其木材轻,收缩小,纹理通直,不翘裂,胶粘性良好,耐腐处理容易,可广泛用于建筑、桥梁、家具、农具等,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3.3麻栎

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浅纵裂,幼枝密生绒毛,后脱落。叶椭圆状被针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有锯齿,齿端呈刺芒状,背面幼时有短绒毛,后脱落,仅在脉腋有毛。苞片锥形,粗长刺状,有灰白色绒毛,反曲,包围坚果1/2,坚果卵球形或长卵形,果脐隆起[1]。麻栎属喜光树种,不能在林冠下生长,在混交林及密林中生长迅速,干形良好。深根,抗风能力强。能在干旱瘠薄的山地生长,在湿润、肥沃、深厚和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上生长最好。与其他树种混交能形成良好的干形,深根性,萌芽力强,但不耐移植。抗污染、抗尘土、抗风能力都较强。寿命长。在平均气温10~16 ℃、年降水量500~1 500 mm的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不耐水湿,抗火、耐烟能力强,萌芽性强。在山区或丘陵常与马尾松、枫香、柏木等形成混交林,或形成小面积纯林。麻栎木材坚硬、耐磨,可供机械用材;种子含淀粉和脂肪油,可酿酒和作饲料,油制肥皂;壳斗、树皮含鞣质,可提取栲胶;果入药,涩肠止泻,能消乳肿;树皮、叶煎汁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4苗木准备

一是种源及苗木供应方案。本着就地育苗、就近栽植的原则,种苗全部来自于扎佐林场柏龙站职工自育苗木,按国家、省对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种苗管理的相关规定,种苗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对用于造林的种苗提前做好产地检疫,调运时做好种苗检验,确保造林种苗质量和数量,且无检疫对象[5-6]。二是苗木质量。使用国标一级苗造林。柳杉苗选择高16 cm、地径0.25 cm以上的一年生壮苗。麻栎选择高45 cm、地径0.6 cm以上的一年生苗。桤木苗选择高80 cm、地径0.85 cm以上的二段育苗。此外,造林苗木还应该具备基干通直、主干不分叉、根系发达、顶芽发育饱满、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等条件。三是需苗量。按造林密度2 505株/hm2,次生林面积1 496.4 hm2,20%地块需补植,需苗量75万株;荒山997.6 hm2,需苗量250万株。

5造林

于每年冬至翌年春,选择阴雨天气定植[7-9]。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栽植密度为2 505株/hm2,株行距为2 m×2 m。对郁闭度达不到0.2的次生林进行补植。对部分荒山进行“品”字形配置。一是混交方式与比例。因实施地块集中连片,采用小班与小班之间大块状混交和小班内小块状混交2种方式结合。次生林的地块主要补植柳杉、麻栎,在空隙较大的地块进行栽植。小班内块状混交分为以下几种:①桤木+柳杉。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混交比为3∶1,占造林面积46.7%。②桤木+麻栎。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混交比为1∶1。占造林面积39.8%。③柳杉+麻栎。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混交比为1∶1。占造林面积13.5%。二是定植。定植时实行“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技术,将苗木放于穴中,先回填表土埋苗根,当填土约2/3时,将苗木向上轻提,使苗根舒展,再填表土、踩实。然后回填土,分层压实,当填土到穴满再踩,最后覆细土,覆土应高出地平面5~10 cm。栽植深度以略高于苗木地径为宜。栽植时需做到苗木放于穴的中央、扶正苗木、根系舒展、覆土踏实。

6抚育管护

一是补植。对次生林郁闭度达不到0.2的进行栽植,每年秋季调查成活情况,12月进行补植。二是抚育。对郁闭度达到0.4以上的进行抚育,主要以修枝为主,辅以砍除过密的栎木及杂灌、藤蔓。荒山新造的林地造林后连续抚育2次。栽植当年6―7月进行锄抚,主要是除草、松土、壅蔸正苗。翌年的8―9月锄抚时结合进行刀抚,砍除杂灌、藤蔓。三是管护。造林后进行人工管护兼病虫害防护,连续管护3年[10-12]。

7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防治

采取针阔混交模式营造混交林,作为森林防火的生物阻隔措施。造林区域与区域外因耕地、道路等形成了防火隔离带,故不需单独作防火设计。桤木、柳杉、麻栎的混交可从林分结构上形成防止病虫害传播蔓延的屏障。危害柳杉的病虫害有赤枯病、瘿瘤病、柳杉云毛虫、赤天牛、柳杉金花虫等,危害桤木的病虫害主要有桤木锈病、煤污病、桤木叶甲、桤木灯蛾等,为害麻栎的主要是金龟子成虫等,可在病虫害发生时采用人工捕杀害虫、施放石硫合剂、741烟剂,喷洒1∶(150~200)的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500~1 000倍液等方法防治。此外,适时开展幼抚、间伐,改善林分透光、通风性能,伐除重病株等,可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8参考文献

[1] 赵晓刚,任光辉.麻栎育苗造林技术[J].沙棘:科教纵横,2010(11):102.

[2] 杨德勇,肖文美.营造林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

[3] 何世平.对我国营林建设、整地、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7):23.

[4] 金博峰,李晓华.秋季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8.

[5] 吴文胜.优质高效营造林技术简述[J].中国园艺文摘,2009(2):121,115.

[6] 李晓昀,李庆录,李德斌,等.黄土丘陵区水保林营造林技术研究[J].现代种业,2009(3):32-33,64.

[7] 叶清,钟子龙.不同迹地的营造林技术[J].中国林业,2009(14):46.

[8] 张罗恩.曲水县高原干旱区营造林技术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28(3):22-23.

[9] 田宝.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水源涵养林营造林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9(5):56-57.

[10] 朱学贤,蔡忠付.丘陵山区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43-244.

第6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柠檬是可以适应盆栽的环境,它是一种热带的水果,但是在凉爽的温带气候条件也能生长。可以在花盆里长出有着浓郁酸味的果子,在亚热带地区则各种品种都可以选择,它们是要尽量充足的阳光,土壤最好是选择微酸性,、肥沃疏松的腐殖土,定期浇水,生长期还要两三周给一次薄肥。

2、草莓。

草莓是种很常见的阳台盆栽水果,非常适合在花盆里栽种,准备一个中小型的容器就可以种植了,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在小型的阳台上种植也没有问题。

在热带地区草莓冬天都能结果,可以选择四季草莓,直接买小苗或种子播种繁殖都行,生长需要较为充足的阳光,定期浇水,盆土干透浇透,一两周施肥一次。

3、石榴。

石榴是一种非常亮丽、可爱的健康水果,也能在容器里面生长,和大型的果树相比,石榴的根系就比较浅了,不过它需要常年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需要每天有六小时以上的直射光,石榴略微耐寒,冬季养护温度最好保持在五度以上,这样就更容易生长。

4、火龙果。

火龙果是最适合在温暖的地区生长的水果,它对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在亚热带地区,冬天能继续生长,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种植,在花盆里种一颗火龙果,则需要支架攀附生长。

每天保持充足的光照,六小时以上的直射光,避免频繁浇水,肥料最好是给有机肥。

5、芒果。

芒果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水果,用果核放在土壤里,浇水、见光很快就能生根发芽,不过想要它更快速结果最好是用扦插苗。

第7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 龙胆;生态学;栽培方法

龙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的清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的要药。《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龙胆有4种,其中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jge)主要以野生为主。近些年虽有许多地区进行了试种[1、2],但因栽种技术问题,加之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所以尚无大面积栽培。因此为更好地保护野生资源并促进人工栽培方法的完善,对野生龙胆的生态学进行了调查,以供生产单位参考。

1 龙胆的分布和生境

野生龙胆多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海拔200~1700m低丘山地或山间平原的草地、灌丛或林缘。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杜尔伯特、伊春、海林、五常、大庆,吉林的珲春、桦甸、延边、磐石、蛟河、永吉、长白、汪清,辽宁的风城、新宾等,内蒙古自治区的扎兰屯等地[3]。

1.1 温度

龙胆喜生于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气候温暖,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在吉林省蛟河、延吉、左家等地对其生长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生长高峰期的温度在20~25℃,见表1。表1 温度与生长量的关系(略)

1.2 光照

龙胆生长喜光照充足。调查发现,生于阳坡或草地的龙胆,茎粗状,叶厚,根系发达,生于林缘的龙胆,茎细,叶薄,根系不发达,而在林下则未见 分布。

1.3 水份

龙胆生长期对水份要求不严格,但苗期水份要充足。在背阴草地及沼泽地中未见分布。

2 龙胆发育周期观察

在吉林省蛟河北5月10日出苗,须根3cm,花期8月上中旬~9月中旬,果期9月初~9月下旬,果实成熟时自然开裂,10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

3 龙胆种子的特性

在调查中发现,自然成熟的种子约有25%为不饱满种子,因此播种前清选很重要。常温下种子发芽试验表明:浸种类24h后,温度在15℃以上种子开始发芽,温度在25℃以上发芽率达85%。

4 人工栽培龙胆应注意的问题

4.1 栽培地的选择

育苗地应选择平坦,背风向阳,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移栽可选择平地或缓坡地,搁荒1年以上的老参地。

4.2 育苗

龙胆育苗以温室育苗为好,但要注意通风,并提高光照。

4.3 疏花摘蕾

为提高种子饱满度,应对花蕾较多的植株进行疏花摘蕾,并在非采种田全部摘除花蕾。

参考文献

[1]刘 涛.中药龙胆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4,(1):15.

第8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当前德宏州大棚连作障碍严重,其中土壤盐化、表土返盐、黄瓜枯萎病、根结线虫、白粉病、白粉虱较严重,常引起大幅度减产,采收期缩短。通过采取棚内用红壤换棚土,槽培减少用土,增施腐熟鸡粪,选用耐低温弱光品种津优31、32号,栽前消毒熏蒸闷棚,抽水机为动力的简易膜下滴灌肥水技术,营养杯育苗,单株定植,防老化尼龙线为吊线等措施,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克服了连作障碍,降低了病虫害,2010年春季667m2产黄瓜4500kg,产值9000余元,达到高产优质种植目的。

1 塑料大棚选择

选择长40~50m、跨度6~8m、肩高3m、顶高4~4.5m的插地式钢架,或者竹木结构顶高2.5~3.5m中大棚,膜厚0.02~0.04mm,连栋式建造,667~1334m2为一个棚。

2 品种选择

选择连续结果能力强、商品性好、丰产、耐低温弱光的津优30、31、32号,667m2用量80g。

3 茬口安排

冬春大棚黄瓜栽培,10月下旬育苗,11月上旬定植,12月下旬开始采收,翌年3月底或4月初结束。

4 红壤准备

红壤种类较多,最好就近选用坝区附近山地的油红土,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此土,沙石、杂草含量要少。利用专门拉土的工程车或施工车,一车可载8000kg,667m2用3车。选择晴天,提前拉好,装槽。

5 栽培槽的要求

用红砖码成或砌成长25~30m,宽0.8m,深20cm,槽间距(路)0.5m,下用混泥土铺垫3cm,或不垫,铲平表土即可。

6 育苗

6.1营养土

将腐熟过筛的干农家肥、红土壤按1:4(体积比)的比例混匀,另外每100kg营养土中加入细碎过磷酸钙0.5kg,充分拌匀。如果用菜园土,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在配制营养土时一起混入拌均。配好后装袋备用。

6.2营养杯

使用7cm×7cm黑色塑料营养杯(每个0.017元,可重复利用多次以上,比72孔穴盘容易收藏保存)。塑料营养杯不论新旧,使用前提前3~5d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消毒,捞出倒立放置,晾干便可使用。

6,3装杯

在通风、向阳、干燥的塑料大棚中平整的地面上垫一层厚0.04mm的塑料布,四周高0.05m,围成宽1m、长15m的苗床,为便于浸渗肥水,苗床用竹片每3~5m格成一格。用小铲将营养土装入营养杯中,整齐放在下垫塑料布的亩床上。

6.4播种

每杯播1粒,然后用手轻压轻扒一下表土,使深度达到播种要求,将种盖住即可。

6.5水分管理

营养杯育苗水分管理是关键。因根坨小,蓄水量少,苗期需进行不定期的水分补充。黄瓜种播完后,将水放入苗床约2~3cm高,让营养杯浸在水中,水从杯底孔通过毛吸现象,可使整个杯土全部湿润,上面直接覆盖遮阳网遮阴保湿。如果直接浇水容易把种子冲出来,而且浇不透,形成上湿下干,易出现死苗或老苗。4~6d后出苗,及时揭去遮阳网。不同生育阶段营养土水分含量要求:播种至出苗85%,子叶展开至1叶1心75%,2叶1心至定植70%。定植前2d控水炼苗,苗龄控制在12~15d。2叶1心时进行1次叶面追肥,主要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和0.2%~0.3%尿素。

7 定植

7.1整地施肥,打定植塘,喷封草剂

在装满红土的槽中央开一条深15~20cm、宽30cm左右的施肥沟。每667m2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kg,N、P、K高浓度复合肥100kg,适当混拌,然后覆土,扒平,在施肥沟两侧按行距40cm、株距35cm打好定植塘,每667m2栽2700株左右为宜。施田补封草剂喷于土表面封草。

7.2大棚消毒

定植前7d,每667m2用硫磺粉1kg加锯末5kg拌匀(用手抓捏,有点湿的感觉,太干烟雾少),分两处点火。先用干柴在土上生着火,用谷壳将明火盖住,上覆拌好的硫磺锯末,密封大棚5~7d,可杀死棚内多种病菌和虫卵。

7.8定植方法

苗龄15d,3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定植前1d不浇水,以便搬运和脱杯。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皆可定植,定植后必须浇足定根水,使植株根部与土壤紧密结合。如果槽土是新红土,定植塘穴可不浇施农药防治。如果是第2年或第3年种植,在打好的塘中每塘浇6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1.8%虫螨克2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共200mL,可有效防治土壤中的疫病、根腐病及根结线虫的侵染。

8 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2d,用直径16mm、壁厚0.3mm、孔距20cm滴灌带,每行黄瓜拉铺一条,注意滴孔向上,以防止沉淀阻塞。及时滴水,检查滴灌系统是否正常,然后覆盖宽幅0.8m的地膜。破膜可用牙签或其他尖锐物挑破,掏苗时不要把苗弄断,边破边用泥土压封。定植后晴天中午开棚通风,白天气温控制在26~33℃,夜间13~15℃,湿度60%~80%;阴雨天可以不开棚。

9 生长期管理

9.1温湿度管理

可参照定植后管理,土壤相对湿度保持85%~90%。

9.2简易抽水机滴灌肥水管理

定植后10~15d,第1雌花开放时,每667m2用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6kg稀释200倍液,用小功率抽水机从定植孔处浇入。此后根据情况,每采收2批瓜或20d左右应用滴灌系统滴一次肥,多次适量。具体方法为:每667m2用15kg尿素、5kg磷酸二氢钾、15kg高效高质复合肥(史丹利或西洋牌复合肥),提前半天配置母液,并分装,用细网过滤。准备一个坚固的100~400L容积的水箱,注入3/4清水后,一边注入清水,一边加入事先配置好的母液,一边用潜水泵(500~700w)或汽油、柴油抽水机抽取箱中的肥液,经过滤器进入滴灌系统,2个人半天可追肥2668m2。如果出现部分苗长势弱,可单独人工破膜浇肥,或检查滴灌带是否滴水。发现阻塞可用清水加压冲洗,或用针刺滴水孔,让其滴水。黄瓜需水量大,每天早上观察黄瓜新生叶缘(龙头叶)是否有吐水现象,如果早上叶缘无水珠说明需要水分,有水珠说明水分充足,同时结合墒情决定是否滴水。

9.3上架与植株调整

事先用钢管作横档,固定在大棚两端的水泥柱上或钢管站柱上,横档距地2m,在横档上南北向对准下面的每一行黄瓜拉直径2.5mm的细铁丝,每隔4m东西向拉一根铁丝。为防止黄瓜把大棚拉变形,南北向铁丝每隔2m左右用一根实竹顶住铁丝,把铁丝用线固定于站立的实竹上。

采取单干整枝法,剪除多余侧枝。当植株长到30cm左右时,用直径2~3mm、长3m的尼龙绳(聚丙烯渔网防老化绳,此绳质量好,可用5年以上)从黄瓜根部系活扣,将绳子缠绕在植株上,上系于铁丝,7d绕1次,同时把卷须、畸形瓜、老叶、病叶剪除。这样黄瓜生长环境宽松,长势好,每株可结8~10个瓜,单株产量可达3.5kg,667m2产量9000kg。

10 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等。霜霉病只要将大棚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就可降低发病率。该病发生时,在发病初期采用安泰生(代森锌)或银法利防治2次,效果较好。白粉病用醚菌酯、己唑醇防治。疫病同霜霉病防治。

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小菜蛾等。蚜虫可用阿克泰(噻虫泰)、艾美乐(吡虫啉),小菜蛾可选用银龙一号(甲维盐)防治。以上农药均高效低毒,可放心使用,防治时可采用挑治和普防相结合。

第9篇:火龙果的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土壤酸化;整治措施;改良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1 概况

地带区域地壳相对稳定,长期受径流侵蚀和物理风化等作用影响,称之为岗地。从其地形地貌上看,岗地介于丘陵和平原之间,接近低丘缓坡。从形态特征上划分,可分为2类,即高岗地和低岗地,农业生产上,可将后者理解为坡度较平缓的丘陵地带上的旱田。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地处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有着“黑土地之乡”的美誉,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吉林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显著特征,低山丘陵区(低丘岗地)分布广泛。

然而,由于吉林省降水量大,降水集中,易引发强烈的淋溶作用,施用石灰、有机肥等传统农艺措施长期缺乏且持久过量投入化肥(尿素、硫酸钾、氯化钾和磷酸二铵等)均可致使耕地土壤酸化板结,尤其以低丘岗地为重。酸化现象已遍布吉林省中、东部农田土壤,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成为潜在威胁产量持续提高的“绊脚石”,其负面影响不亚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

2 酸化危害及成因

当前,吉林省耕地“黑土不黑、黑土不肥”的现象普遍。所谓“黑土不肥”就是指黑土因退化而肥力下降,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可抑制作物根系发育,使其伸展困难、发根力弱,常致使农作物吸收功能降低、长势弱、抗病能力降低、易感染病菌,进而使其产量大打折扣。为防治病害的发生,不得不增加农药的剂量,从而造成投入高、品质差,经济效益大幅降低。对于土壤本身来说,酸化可加重土壤板结(酸性环境下,土壤胶体多因吸附Al3+和H+,而使Ca2+淋失,在有机质缺乏情况下,土壤物理性状恶化,黏重板结,透水通气不良),增加土壤容重,导致宜耕期缩短,耕作阻力增加。另外,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受其酸碱度影响巨大,盲目追求高产便过量投入化肥,化肥进入酸性土壤后,70%的氮素流失,60%~80%的磷钾成份不可利用,这将再次增加生产成本且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可见,这种恶性循环的罪魁祸首就在于土壤酸化。不得不承认,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吉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问题。

据悉,土壤酸化的成因和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

生理酸性肥料、尿素和复合肥的大量使用致使土壤酸化现象“雪上加霜”。当硫酸铵和氯化钾等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后,其中NH4+和K+被作物吸收后,SO42-和Cl-等酸根离子就会残留在土壤中而使之酸化。据报道,连续3年施用氯化铵,可使耕作层土壤pH值下降0.3个单位。而受广大农民所青睐的高氮固态单质肥尿素在施用后5~7d经脲酶转化为碳铵,经水解转化为铵态氮形式后,在土壤中可进行硝化作用形成酸根(NO3-)进而加剧土壤酸化过程。复合肥因其生产工艺需引入硫酸,施用后也不免会产生部分游离酸。

2.2 灌溉水的影响

吉林省低丘岗地区域,灌溉水或相对集中的雨水常淋失土壤中的盐基离子而促使土壤胶体H+增加,酸度增高。

2.3 酸沉降的影响

刘颖等[1]认为大气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酸沉降是加速土壤酸化的人为因素之一。酸沉降有2种主要形式,即干沉降和湿沉降。前者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SO2和NOx通过气体扩散、固体物降落的大气沉降直接渗入地面。而后者是通过酸雨或酸雾,在大气中被氧化成SO3和NO2,经水化随雨水降落进入土壤引起酸化。

3 整治措施

3.1 科学运用改良剂

治理酸化土壤的理论基础在于酸碱中和,Ca2+浓度增加可改变土壤耕层的酸度,依据这一原理可知,施用石灰可达到“一调酸二补钙”的显著效果。石灰是较为廉价的碱性改良剂,其具体用法是秋收后,将地里秸秆杂草收拾干净,每667m2施生石灰250~300kg,或春播前1个月,人工或机械起垄后,沟内每667m2施生石灰100~150kg。应注意,施用后要翻耕、耙匀,待下过1~2场透雨后再播种效果极佳。另外,稍微贵点的治理措施还可以施用土壤调理剂——钙镁矿质肥(钙镁磷肥),每667m2基施50~75kg,施后多浇水,充分确保墒情。含偏硅酸(H2SiO3)的优质麦饭石也有促使土壤中电解质达平衡状态,进而改变土壤酸性状态的作用。以秸杆和杂草为原料薰制火粪(火粪呈碱性,含钾较多)和草木灰的使用,也是治理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此外,增施腐熟或商品有机肥来提高土壤自身缓冲性及保水保肥性,也可间接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孟红旗等[2]认为,长期投入有机肥可弥补农产品移除所引起的土壤盐基矿物损失。

3.2 耕作措施改良

通过深耕、打破犁底层来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这一措施可提高微生物活性,分解出大量的生物酶,促使土壤矿物分解速率加快,进而增加吸附游离酸或有机酸的能力,可有效缓解土壤酸化的进程。大豆根系可分泌有机酸,其连作势必会引起土壤酸化,因此要合理轮作来避免养分偏耗和根际分泌物质的累积。另外,采用地膜或草覆盖作物,也能减轻降水对土壤的冲刷,降低土壤中盐基离子的淋失,抑制土壤贫瘠化。实行氮肥深施,尽量避免铵态氮的使用,改撒施为带状施用也可缓解酸化进程。在具有灌溉条件的区域,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利于抑制土壤酸化[3]。

3.3 减少外源酸,根治污染源

严格控制和减少工业N、S排放,重点对煤的脱硫技术和汽车尾气改造技术进行提高并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颖.浅析黑龙江省农田黑土酸化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5):49-51.

[2] 孟红旗,吕家珑,徐明岗,等.有机肥的碱度及其减缓土壤酸化的机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5):1159-1167.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