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

第1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 农业风险;规避机制;现代农业

一、农业风险和规避农业风险机制的含义

农业风险是指由于农业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农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而导致的农业经营活动受损的可能性。具体是指农业走向市场之后,所要冒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来自自然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灾害性因素;市场风险则是来自市场的供求失衡与价格剧烈波动所造成的收益上的风险。

农业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终归是可以通过某些形式进行控制、分散和转移的。农业风险规避机制就是通过各级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等建立农业风险的事前预测、事后共同承担的风险机制,对农业种植、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以及生产成本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产品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的程度,实施先兆预警,提前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决策,防范和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同时在风险发生后,有效解决农产品受灾减产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给农户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稳步发展。

二、建立规避风险机制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的风险规避机制很不健全

(1)地方政府未能充分发挥规避风险的作用。在农业投入方面,力度不足,投入增长非常缓慢;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快速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考虑,不愿将有限的资金投向见效慢的农业,而是过分依赖中央对农业的投入,对防范农业风险投入的资金更少。在信息服务方面,为领导服务的信息多,而直接为农民、为市场服务的信息少,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生产、科技、供求等信息的需求;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准确性低,发布渠道少,可操作性差;缺乏农业信息人才,农民的接受能力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才负责信息服务,但是目前缺乏此方面的人才。

(2)农业保险机制受到限制。现行农业保护制度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实行的是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保护政策,发生自然灾害时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救济灾民,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很少;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低,赔付率高,风险大,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缺位,至今缺乏一套完善的有关农业风险保护方面的立法予以保障。

(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市场控制风险的能力。我国目前市场体系极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尚未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市场运行效率低,其发育带有很强的自发性;现货市场发展不足,流通体制不畅;农产品期货市场运作不当,市场主体缺位,交易品种少、规模小,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难以应付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研发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不能与生产紧密结合,重大创新性成果少,有效规避农业风险的优良品种不能及时研发出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满足规避风险的需要。合作组织由于数量太少,规模较小,组织程度较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故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目前的合作组织主要服务于生产加工和供销运输方面,缺乏产前和产后的合作组织,故单一、功能不全,不能更好地为规避农业风险服务。

2、近年来发生的大量受灾事件要求尽快健全规避风险机制

(1)农业自然风险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多发性。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时有发生,而且往往波及面积广,受灾面积大。例如2010年初西南地区五省发生特大干旱,导致200万人因灾返贫,直接经济损失300亿元。因此全面启动自然灾害风险预测,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新观念,培育和扶持减灾产业,更多运用科学预防手段,分散灾害风险,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2)农业市场风险当前在我国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小至一个县乡,大至一个省份,几乎每年都会受到农产品价格浮动带来的巨大损失。2010年夏,陕西渭南地区的西瓜主产区遭遇了西瓜丰产不丰收的灾难。以合阳县为例,仅县南部的三个乡镇共种植西瓜10万亩,产量可达5亿斤。但是西瓜的售价跌到了每公斤0.2元,远远不够农民的投资。所以,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把现在的小农业变成大农业,加强市场风险预测,帮助农户抵抗市场风险是发展现代农业急需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3、建立规避风险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建立规避风险机制是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农业由于技术水平先进、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容量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征,其抵抗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要强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本身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产业化和高市场化率的特点,又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规避风险机制,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以转移和分担等多种方式化解出去,可以对现代农业和农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

三、建立规避风险机制的途径

根据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规避机制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政府、市场、企业、集体、农户自助的多元复合结构模式。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规避农业风险中的作用

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规避农业风险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资金投入、政策保护、基础设施、气象预测、农业科研、市场信息、农户培训和推广咨询等。

(1)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的稳定投入是规避农业风险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发展较为重视,投资也每年有所增长。但是对农业风险的重视和补偿程度还远远不够,表现出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针对农业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政府的防范风险投入应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中,应预留和拨付稳定增长的财政资金投入到规避农业风险的计划中去。各级财政都要对农业有政策倾斜,逐步提高支持农业的投入。对农村的水利、防洪、电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逐步改善农业经营环境,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2)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及预警体系,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领域,农业仍然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群体。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努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发布网络、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

2、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保险体系

(1)增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各级政府要落实财政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直接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由政府承担农业保险的部分业务费用和亏损,并制定适当的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以提高商业性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的风险。

(2)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巨灾损失时有发生。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才能保持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当前主要的途径有:一是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把农业保险中大宗的农业风险在社会范围内分散,弱化原保险人的农业风险,让广大农民切切实实地得到实惠。二是建立省级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由各级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积累巨灾风险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规避市场风险

(1)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信息的建设和加强主要靠政府部门的投入来完成。各级政府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对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信息的预测预报能力,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要按照“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

(2)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通过合同形式将现代农业中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转嫁出去,是克服盲目生产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农民按订单种植,企业负责销售,既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又可维护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要着重加快培育订单主体,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扶持专业大户和培育中介组织,扩大订单规模。

(3)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步伐,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建设新型农产品销售网络。要继续推动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产品期货市场。

4、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有效规避农业风险

科技进步是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当前,建设现代农业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1)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新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直通车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5、完善和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

第2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1 引言 2 实验情景设计与实施

2.1 实验简介本实验改进了MIT的“啤酒游戏”,研究的对象为具有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实验首先通过对被试进行风险态度测试,筛选出具有明显风险偏好和风险规避特征的被试扮演零售商,风险中立的被试扮演生产商;其次,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情景,并采用Excel辅助实验,对数据进行收集;最后,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风险态度的零售商的订货决策行为。实验假设生产商产能有限,市场需求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波动。零售商需要对每周的订货进行决策,生产商需要做出生产决策。 2.3 样本选择本项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具备供应链管理专业知识的学生,通过发放问卷对被试进行风险态度的测试。预测试发放问卷80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8%。结合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风险态度量表,修正原有的题项;正式测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3份,回收率93.2%;有效问卷339份,占回收问卷90.8%;经过计算筛选后,选取被试人员共计178人,其中男98名,占55%,女80名,占45%,组合成89组进行实验,实验后回收实验数据表,严格审核并剔除无效数据后,共有53组有效数据。特别地,订货决策属于操作层决策,其决策者为基层工作人员,其年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大学生较为接近,故选取大学生作为被试。同时,国内外学者在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采用学生样本,主要取决于学生样本的可获得性。关于学生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国外学者Hodgkinson等人研究框架效应与战略决策关系时,同时采用学生样本和企业样本,发现两者并无明显区别[15]。国内学者张文慧等人在研究决策者认知特征对决策过程和战略抉择的影响时,也采用了部分企业样本与学生样本对比,发现数据并无明显区别[16],因此,本实验采用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2.4 角色设置对被试人员进行风险测定后,选取具有明显风险偏好(P型)及风险规避(A型)者扮演零售商,选取风险偏好为中性(M型)的被试扮演生产商,组合成M-P、M-A两种不同的供应链。

第3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投机;风险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是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的产物。股指期货是世界上交易量和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衍生产品和证券市场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是证券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资金管理的避险工具,目前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

(一)促进市场的理性和稳定

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改变市场的游戏规则,单边市的格局将被改变。正如前期的A 股市场从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点6214点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最低点1664.93点,跌幅达73.2%。股指期货应该尽快推出,市场的博弈规则将更为合理。在股票市场上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类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对整个市场都有影响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指只与某个具体股票相关与整个市场无关的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可通过股票投资组合分散,系统风险在我国这种单向交易市场上难以找到有效的途径规避。股指期货是一种双向交易,其具有的卖空机制,可以避免只有在“牛市”时才可能盈利,在“熊市”时交易者都亏损的现象,有利于市场稳定。

(二)促进期货和股票两个市场的发展

价格发现功能是指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变动趋势往往领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有助于现货市场投资者把握行情发展趋势的作用。在市场有重要转折时,股指期货行情能领先于股票大盘。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套期保值功能,即投资者在股票现货市场持有股票,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卖出大致相同价值的期货合约来锁定利润控制风险的行为。推出股指期货后,当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卖出股指期货锁定收益,不仅回避了系统性风险,降低了流动性风险的困扰。

二、推出投指期货面临的风险

(一)市场交易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从我国证券二级市场的高换手率和高市盈率来看,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交易者的投机心理和行为。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对交易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要警惕市场过度的投机行为。股指期货因为具有杠杆的效用,会吸引一部分投机者或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由证券现货市场转向股指期货市场,产生资金转移现象。大多数国家历史经验表明,股指期货推出后,由于资金在两个市场上的转移,短期内股票价格会呈下降趋势,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二)市场交易主体面临的风险

套期保值者面临的风险。大多数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的目的是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套期保值交易成功是有前提条件:一是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现货与股票指数的结构一致,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二是对价格变动的趋势预期正确;三是入市时机把握恰当;四是资金管理合理。每一个环节出现错误的决策都会使套期保值者面临具大的风险,致使保值计划失败。

(三)市场还不成熟完善带来的风险

我国证券市场体制不健全,政策干预市场过多。当股市低迷时,靠政策刺激股市;当股市一路上涨时,靠政策干预遏制股市的上涨势头,推出股指期货后,如果政策干预行为存在,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

三、对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和控制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投资者教育

投资者教育是股指期货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是股指期货能否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必需加强投资者教育,使他们对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基本知识、风险有具体的了解和认识,成为理性的市场交易主体。

(二)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保证股指期货交易安全运作,必须建立完善的法规与监管体系。可借鉴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法规体系,结合我国国情,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三)合理安排市场准入制度,优化交易主体结构

在股指期货发展初期,有必要提高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保证金要求,将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股指期货知识缺乏了解和投资经验不足的中小投资者暂时排除在外,以减少市场风险。逐步优化投资者结构,建立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体系。

(四)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建立快速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障市场交易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第4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矿产地质勘查;风险;规避策略

引言

最近几年以来,我过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其开发也发展强劲与迅猛。所谓的地质勘查工作就是使用专业的技术方法,结合地质科学理论,对客观的地质体以及矿产资源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其中,对于客观地质体或者矿产资源的研究调查,主要涵盖普查与勘探两种形式的工作形式。错综复杂的地质环境对矿产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限制,对于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够保证其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是,要对矿产资源性合理的开发,首先要科学的规避地质勘查中的种种风险。在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一直属于国家计划的工作范畴之内,一般的勘查工作经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并组织开展和进行,相关的费用也是由国家财务划拨,上述这种情况,导致矿产地质中的相关利益责任机制变得淡化,相应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1、我国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现状

随着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地质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投资方面也是阶梯性的增加,增长明显,探矿权登记空前活跃趋于调整回稳,新发现矿产地和新增资源量同步快速增长。地质找矿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发展初期是矿业发展的低谷时期;后来矿业市场不断复苏,相应的投资形势也得到扭转与转变,开始出现复苏的势头,到了近几年,矿业发展进入上升时期;此时,矿产价格也不断抬升,良好的市场环境综合政策的支持,同时加之财政以及社会自己投入的不断增加,促使地质找矿不断发展并进入活跃期。当前,我国还是存在诸多低水平的矿业开发形势,这个基本形势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转变。

2、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成因及对策

2.1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成因

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涵盖三个主要方面,即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经济风险。所谓的市场风险就是,矿产在短期或者长期上都有一定的价格波动与走向的变化,这些导致不能特别准确的预测矿产的市场价格,这种价格的不可确定性造成矿产的取得的经济效益必然有一定的风险因素;所谓的技术风险主要涵盖自然风险和找矿风险。我国的找矿中有这样的现实情况,地表的矿产以及较浅层的已经被探明出大多数,很多矿产已经不再丰富,虽然有很多存在矿产的地点,但是能够探出经济矿床的成功率却只有百分之一二,也就是说,随着矿产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矿产已经被发现与探明,导致找矿的困难变的越来越大,因此相应的风险也就是提升了。最后,因为经济矿床地质条件存在错综复杂性,这就导致原有的经济预期可能不能够实现,也就是投入和产出会有相对较大的查究,这就造成经济风险。

2.2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对策

规避和方法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主要要全面考虑此项工作中主要的风险因素,要做到综合的分析与把握,绝不可单一考虑与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三种类型的风险规避方案是有相互补充作用的,它们互相渗透与关联。

(1)进行人才队伍的不断培养与建设。技术知识要经由人才能够得到发挥,要避免风险必须经由人作为技术知识的载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保证规避风险,这是风险控制的基础与前提。在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对于人才进行建设与培养是进行资源开发的基础保障。要降低勘查风险,不仅要相关工作人员兢兢业业、诚恳务实,同时也必须要不断的储备技术人员以不断累积勘查实际经验等。矿产开采投资者首先要使用相对专业的技术队伍以及相应的财经法规学专家,这是进行矿产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经由专业的人员、专家,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矿产价格变化、政策情况以及资金筹集等等各个因素和方面,才能够保证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量化分析,保证矿产地质勘查能够得到满意的回报率,最大程度上降低此项工作的风险。

(2)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首先要不断推进地质勘查项目研判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确切的研判,能够判断是否有开采开发的可投资性,才能进一步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与工作。其次要对勘查技术规程进行拓展与创新。要严格按照地质工作中的环节要求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与工作的开展,对于人为造成的风险尽量避免和规避,这样才能够防止风险进一步蔓延。诸多实践证明,进行安全管理能够很多程度上规避防线的发生,特别对于规避经济风险尤其关键和有效。

(3)不断促进与推动地质勘查向市场化发展与进行。所谓市场化就是能够实现资源以及风险信息的共享,同时技术也能够得到共享,保证能够更大限度的规避风险。现在大多数的地质勘探单位是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存在的,这样就导致此项行业的市场化存在不足,很多地质信息、技术、以及勘探数据都被少数单位控制,这种信息、技术形成类似于垄断的形式,导致在这项行业活动在资源以及信息上很难实现共享,因此风险应对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如果,我们在国家或者省内成立专门的技术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能够防止行业内的重复童子,同时能够给新的开采项目规避风险提供更多的信息数据资源。并且,要不断推进建立专业的针对矿业勘查的资金市场,以此来规范矿业市场的交易行为,将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加以管理与控制,规避一些因为价格走向预测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经济风险。

(4)不断加强行业内的管理与监督。首先在政策方面,要不断规范矿业权转让和矿业开采的审核管理制度,要对矿业投资人员的开采进度进行严格的管控,要设置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机制,标准应该具备严格性与合理性,逐步增加财政投资的勘查力度,并积极鼓励社会注资进行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工作不能盲目开展与进行,提高行业的准入标准,注重资质的控制与门槛的设置管理。很多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受到个经济利益的驱使,因此国家对于矿业的开发必须严格管理与审批,对矿业的开发进行宏观管理,提高矿业集中度及矿业产值。

3、结语

总而言之,可以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和工程,同时使矿业投资经营的关键环节与内容。在这项工作中,鉴于矿产资源具备隐秘性以及不确定性,导致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相对较多的风险。论文主要对风险以及原因做简要的论述,并相应提出应对的措施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且世界市场日益开放,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工商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加大内部的管理力度。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仍处于落后阶段,对风险的掌握和分析不够明确,管理的力度也相对匮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问题。

1.对风险的把握能力不强

工商企业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很大,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去准确分析市场,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风险危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很多工商企业在管理中都没有针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缺乏具体的规范往往会导致流程混乱,工作失误,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3.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既懂管理又能够科学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少。工商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大多不知道如何避免风险,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为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就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利用。

1.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想要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就要让企业内部的全体人员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危害,了解规避风险的重要意义。对此,工商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内部所有人员都认识到有效管理与自身的紧密关系,从而做好监督工作,加强管理力度,有效规避风险。

2.加强风险评估过程,完善信息系统

工商企业面临的风险众多,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成功规避的。对此,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有效进行风险预防,对其进行识别和控制。具体来说,要规避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经营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拓展新业务的时候,加大市场调研力度,评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针对风险采取具体的对策。另外,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企业在规避风险的时候,还要将信息化系统引入其中,对风险发生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并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先进设备准确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正确决策。

3.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成功规避风险,就要健全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此,工商企业要完善建立内部的风险规避政策,细化管理内容,落实责任制,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者的能力水平,让他们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并在员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工商企业的风险问题,加强对其认识,并明确如何实行正确科学的管理来规避风险。企业也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多与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外聘请有能力的人员进行内部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第6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关键字:新产品;需求不确定性;风险规避;产品投资;定价

1引言

Hitsch[1]通过对美国一种新的速食早餐麦片进入市场的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指出,基于传统投资理论进行新产品投资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文献重点指出了新产品投资的特殊性,传统的投资理论并不适用于新产品。对于传统投资理论适用的传统产品,一般假定投资者对产品本身的客户接受度比较了解,因此,产品的需求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宏观市场环境(比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率的波动、金融危机等)。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是外生的,是所有进入市场的产品都要面对的,并且它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一直存在、无法消除,因此,现有文献往往假定其服从某一随机过程。而新产品的需求不仅受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新产品本身的客户接受度企业也并不了解。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不同的是,新产品客户接受度的不确定性是内生的,它只与新产品自身的特性有关,本文定义为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于给定的新产品,它的客户接受度是确定的,新产品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对相关信息的不够了解,因此,新产品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收集信息进行解决。

以华尔街分析师对2010年iPad 1全年销售量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异来说明新产品需求面临的两种不确定性以及这种不确定性随时间推移逐步降低的特点。iPad 1于2010年4月3日开始在美国发售。通过在http://、http://、http://、http://等网站上搜集29位华尔街分析师的66条预测数据,整理出iPad 1投放市场前(2010年1月28日)、销售初期(2010年4月初)和销售两个月后(2010年6月初)三个时间的预测,得到图1和表1。从图表中可以看到,iPad 1的需求同时面临两种不确定性,并且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随着预测时间的延后在逐渐缩小。

不确定性对企业进行产品投资决策有很大影响。黄久美等[2]研究发现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影响,并且投资的不可逆程度与现阶段的投资倾向和规模是负相关关系。考虑到企业的风险态度,Chronopoulos等[3]阐述了运作柔性、风险规避和不确定性等对最优投资策略的影响。新产品投资相对于传统产品投资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风险态度对于新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也更大。

投资时机与规模是企业进行产品投资需要制定的两项重要决策。投资规模决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规模及需求的价格弹性等诸多因素。过大的投资规模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由于企业的超额供给而产生的低价销售,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而过小的投资规模则由于不能满足全部的需求而带来利润的损失和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利的影响。新产品的投资规模决策依赖于企业对新产品市场规模的估计。由于新产品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收集信息减少,因此,投资时机越晚,企业对于新产品市场规模的估计越准确,制定的投资规模决策也就越准确,但投资时机晚意味着企业将失去一部分早期利润,并且也使投资相对较早的竞争者占有一定的先动优势。企业在制定投资时机与规模决策时需要对受投资时机影响的早期利润与投资规模制定的精确性进行权衡。

目前基于不确定性进行产品投资时机与规模决策的研究很多。Van Mieghem[4]对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情形下投资类型、投资时机、投资规模以及调整投资等管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Boyabatli和Toktay[5]分析了在不完美资本市场中,一家寡头企业如何基于不确定的需求信息进行产能投资和技术选择。张立和扈文秀[6]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研发投资时机确定问题。有研究同时考虑了投资时机与规模的决策。Swinney等[7]研究了在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情形下,新创立企业与已存在企业在投资策略上的差异。阳军等[8]通过求解不变产出和可变产出条件下企业最优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的解析表达式,比较研究了两种不同条件下同时选择最优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的决策问题。

以上研究针对的均是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情形下传统产品的投资,并没有将新产品市场接受度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而这一不确定性恰好对新产品需求有决定性的影响。有少量研究已经意识到了新产品投资的特殊性,如Hitsch[1]。此外,邢小强和仝允桓[9]基于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调研,得出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政策不确定性对投资有延迟作用,而技术不确定性对投资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技术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来自产品自身的不确定性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对于投资的影响有很大不同。上述研究应用仿真和调研的方法对新产品区别于传统产品、产品不确定性区别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但只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经验结论层面。目前基于新产品不确定性进行新产品投资的建模研究很少。Ranga等[10]在建模中提到了新产品所面临的产品不确定性,但没有对其进行定义和刻画,并且该文也只探讨了一种特定的投资形式,即企业从柔性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换的投资决策。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不确定情形下产品投资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产品考虑了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有少量研究从定性分析和经验结论层面说明了新产品与传统产品、新产品不确定性与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区别,但缺乏基于新产品考虑新产品不确定性的建模研究。本文对新产品不确定性进行了描述与定义,并运用均值-方差方法,构建了风险规避企业的新产品投资决策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新产品不确定性和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结论给出了新产品投资时机、投资规模及产品定价策略,并分析了市场规模期望、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上述决策的影响,比较了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新产品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不同影响。

2模型描述与构建

本文用 表示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它满足均值为 ,方差为 的分布。假设新产品的需求 与价格 满足 ,其中, 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因此,新产品单位时间的随机利润函数为 。由于具有风险规避意识的企业会综合考虑预期期望收益与预期期望收益方差的大小,因此,采用均值-方差方法建立新产品单位时间的效用函数 [11]。其中, 为企业的风险规避系数, , 越大,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越大。

新产品投资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新产品不确定性。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对于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波动,因此用市场规模的方差 表示。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于投资的影响主要源于新产品的客户接受度能否达到企业目标,达到企业目标,则值得投资,未达到企业目标,则不值得投资。本文借鉴Ranga等[10]的方法,以新产品的客户接受度是否达到企业目标进行分类,将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归纳为“成功”与“失败”两类。对于主要受政府政策影响的新产品,政策“支持”则意味着“成功”,政策“反对”则意味着“失败”。新产品不确定性定义为新产品“成功”与“失败”时市场规模均值的差值。

本文用 表示新产品“成功”时的市场规模, 表示“失败”时的市场规模。定义 和 的均值分别为 和 , ,方差均为 。新产品“成功”和“失败”时单位时间的随机利润函数分别为 , 。新产品“成功”和“失败”时单位时间的效用函数为 , 。

基于新产品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收集信息进行解决,本文假设企业有两个可供投资的时刻点,分别为 点和 点。 点为新产品可以进入市场最早的时刻点, 点为新产品不确定性解决的时刻点。因此,企业会选择在 点或 点进行产品投资。假设一旦投资,即发生固定成本 。企业在 点投资时,对于新产品“成功”或“失败”是未知的,定义此时投资为“早”投资。企业在 点投资时,对于新产品“成功”或“失败”已知(见图2),定义此时投资为“晚”投资。假设企业在 点投资时,虽然不知道新产品进入市场能否取得“成功”,但对“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及相应的市场规模期望有个预期,并且 点投资的企业在 点知道新产品“失败”后可以选择退出市场,退出时由于变卖固定资产等会产生一个一次性收益 。企业在 点预期新产品“成功”的概率用 表示,预期新产品“失败”的概率用 表示。因此有 , 。由于新产品不确定性定义为新产品“成功”与“失败”时市场规模均值的差值,即 。因此有 , 。本文假设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为 ,可存在于市场中最长的时间为 。 为新产品强制退出市场的时刻。

本文模型虽然建立在新产品市场规模只有“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形的基础上,但其对于新产品市场规模有多种不同情形的情况也适用,可以将多种情形用上述“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形进行归纳。假设新产品可能实现的市场规模有 种,分别用 和 表示可能实现的市场规模及其对应的概率,其中 。定义 , 表示新产品“成功”的概率,则 , 。将多种情形归纳为两种情形的方法在研究中较为常见。Rajeev[12]就应用Rothschild和Stiglitz[13]的均值保留展型(mean-preserving spread)对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形进行了归纳。上述归纳方法相较于均值保留展型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

3新产品投资规模与定价决策

从 点到 点,新产品“成功”或“失败”未知,因此,企业制定投资规模与定价决策基于 。而从 点到 点,新产品“成功”或“失败”已知,企业只有在新产品“成功”时才会继续存在于市场中,因此,其制定投资规模与定价决策基于 。

证毕。

推论1: 点到 点新产品的最优定价 、企业单位时间最优投资规模 及单位时间最大效用 均小于 点到 点新产品的最优定价 、企业单位时间最优投资规模 及单位时间最大效用 。

证毕。

推论1中 、 及 与 、 及 一一对比的差异在于 和 ,由于 ,因此 越大, 和 的差异越大。越大的市场规模期望代表着越高的客户接受度,因此, 点到 点相比 点到 点,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客户接受度预期更高,制定的投资规模和定价决策以及企业单位时间效用都更大。

结论2:新产品的最优定价 和 、企业单位时间最大效用 和 均随市场规模期望 增大而增大,随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 和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 增大而减小;企业单位时间最优投资规模 和 随 、 和 增大而增大; 、 和 不受新产品不确定性 的影响,而 、 和 随 增大而增大。(见表2)

考虑 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时,假定 恒定。从 点到 点,企业制定投资决策依据 ,与 无关。而从 点到 点,企业制定投资决策依据 , ,当 恒定,则 越大, 越大,因此, 点到 点, 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方向与 一致。

4新产品投资时机决策

企业选择“早”投资还是“晚”投资取决于所得的效用。企业的效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新产品投资时机之前,对企业效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论3:企业在 点“早”投资的最大效用 和在 点“晚”投资的最大效用 随市场规模期望 和新产品不确定性 增大而增大;随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 和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 增大而减小。

证毕。

对 和 的影响与 相反。 越大, 和 越大。这一结论与我们常识中不确定性对投资有负作用相反。对于某一时机的新产品投资, 越大,企业的投资动机越大,越不会轻易选择放弃投资。 对于投资效用的影响主要作用于 点到 点。这是因为,我们在考虑 对于投资效用的影响时,假定 恒定。从 点到 点,企业制定决策依据 ,与 无关。而从 点到 点,企业制定决策依据 , ,它随 的增大而增大。

结论4:企业在 点预期到新产品“成功”的概率 时,它会选择在 点“早”投资;否则会选择在 点“晚”投资。

证明:

结论5:新产品市场规模期望 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在 点“早”投资;市场环境不确定 或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 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在 点“晚”投资;新产品不确定性 对企业投资时机的选择没有影响。

上述结论中, 对投资时机的选择没有影响。这是因为,企业选择“早”投资和“晚”投资的效用差异主要在 点到 点这一时间段,此时,企业制定决策依据 ,与 无关。

5 数值算例

结论2对应为下表:

6 结论

本文用新产品市场规模的方差表示,用新产品“成功”与“失败”时市场规模均值的差值表示新产品不确定性,给定企业“早”(新产品不确定性未解决)和“晚”(新产品不确定性已解决)两个投资时机,运用均值-方差方法构建了风险规避企业新产品投资决策模型。

通过求解给出新产品投资时机、投资规模、产品定价策略及单位时间最大效用,并分析了市场规模期望、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以及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上述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产品价格、投资规模及单位时间效用均随市场规模期望增大而增大;新产品价格与单位时间效用随和企业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减小,投资规模随和企业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增大;前期的新产品价格、投资规模及单位时间效用与新产品不确定性无关,而后期的随新产品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大。企业预测到新产品“成功”的概率较大时会选择“早”投资,并且市场规模期望越大,企业越倾向于“早”投资;或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越大,企业越倾向于“晚”投资;新产品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投资时机的选择没有影响。企业“早”投资和“晚”投资时的效用随市场规模期望和新产品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大,随宏观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增大而减小。

本文将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归纳为“成功”与“失败”两种情形进行研究,但该模型对于新产品市场规模有多种情形时也适用,文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多种情形归纳为了两种情形。本文考虑的是垄断企业的新产品投资,后续可引入市场竞争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Hitsch G J. An Empirical Model of Optimal Dynamic Product Launch and Exit under Demand Uncertainty [J]. Marketing Science, 2006, 25(1): 25-50.

[2]黄久美,车士义,黄福广.不确定性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研究[J].软科学,2010,24(1):85-92.

[3]Chronopoulos M, De Reyck B, Siddiqui A. Optimal Investment under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Risk Aversion, and Uncertainty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13: 221-237.

[4]Van Mieghem J. Capacity Management, Investment, and Hedging: Review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5(3): 269-302.

[5]Boyabatli O, Toktay L B. Stochastic Capacity Investment and Flexible vs. Dedicated Technology Choice in Imperfect Capital Market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12): 2163-2179.

[6]张立,扈文秀.不完全信息条件下R&D 项目多阶段投资时机研究[J].软科学,2014,28(8):7-11.

[7]Swinney R, Cachon G P, Netessine S. Capacity Investment Timing by Start-ups and Established Firms in New Market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 (4): 763-777.

[8]阳军,孟卫东,熊维勤.不确定条件下最优投资时机和最优投资规模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 32(4):752-759.

[9]邢小强,仝允桓.基于实物期权的新技术投资决策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4):30-38.

[10]Ranga R, Devanath T, Constantin A V. Modeling Process-switching Decisions under Product Life Cycle Uncertainty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 126: 236-246.

[11]叶飞,林强.风险规避型供应链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113-118.

第7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风险管理;风险规避

建筑施工是一项风险性较高的工作,不仅危害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只有有效规避施工过程的风险,才能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建设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影响建筑施工过程的因素比较复杂,也就增加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风险的研究,把规避风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1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来说,风险是指所有有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企业在建筑施工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风险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客观性,它主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并不是一定发生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规避措施加以避免的。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是有其必要性的。

建筑施工是周期较长、带有较强的技术性的过程,同时建筑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使用效率,如果施工质量不合格,那么将会对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这些由于建筑施工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避免的,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使用者使用的效率;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地区差异、环境差异等引起的风险,使建筑施工更加符合地区、文化发展,还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份额;另外,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管理制度还只是在初级实施阶段,建筑市场的不稳定性也给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建筑施工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是及其必要的。

2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及规避的几点策略

2.1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类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施工过程的风险类型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施工前期风险:施工前期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招标、设计等工作,一旦招标资金欠缺、工程设计有漏洞,那么将严重影响施工的质量,进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中期风险:施工中期如果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质量的控制等工作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施工风险,影响施工的效益;与施工有关单位引起的风险:与施工有关单位即是业主单位、监管单位等,如果业主单位对施工提出不合理要求,监管单位没有尽到监督管理职责,那么也将引起施工风险。

2.2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规避策略

首先,保证管理团队成员的素质。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之前,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项目管理团队成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以保证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与较强的施工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这些管理人员还必须对建筑施工风险有一个较高水平的认识,能够对施工风险进行详细、严格的分析,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的施工管理组织团队,才能成为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规避工作的核心人物,才能领导并协助其他工作人员顺利完成建筑施工。

其次,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控制质量风险。只有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提高风险意识,积极参与到规避风险工作中来。所有工作人员在管理人员的组织与管理下,对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引起建筑施工风险的因素进行严格的分析与管理,有效降低管理、质量与安全的风险,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以及建筑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最后,完善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机制,提前制定详细的风险规避策略。由于引起建筑施工风险的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只靠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的管理与是不足以完全保证风险规避的效率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种风险类型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提前制定详细的风险规避策略,以保证建筑施工风险规避的效率。比如,企业可以努力搞好与业主单位的关系,协调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解决由业主单位引起的风险;企业提高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对合同的签订问题严加管理,以防因合同理解差异引起的风险;加强对施工资金的管理,保证施工资金的供应,避免因为施工资金欠缺而导致施工效率降低的风险,等等。

总之,只有做好风险管理与规避工作,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够有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最大化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就必须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地调查,对影响施工质量的技术性、管理性、环境性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地分析,尽量降低因为建筑施工规模不断大型化与技术复杂化所引起的风险,并积极地将分析与控制施工风险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最终达到规避风险、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各种效益,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曹柏根,陈玲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及规避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

[2]袁富贵.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1).

[3]刘登佐,文亮.工程项目投标中的风险问题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07,(06).

第8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53-02

1 目前我国基金存在的风险

1.1 基金风险主体

基金当事人是由:基金投资人(持有人)、托管人(一般为银行)、管理人(基金公司)三方共同组成。三者关系如图1:

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经营状况,根据风险――报酬同一性,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全部转嫁给了基金持有人。所以,基金风险的主要风险承担主体是投资人(基金持有人)。

1.2 目前存在的基金风险

基金的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募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收益损失。首先是来自市场的风险,然后是来自于管理的风险,还有不可抗力风险等其他风险。

1.2.1 市场风险

(1)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

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等。

①通货膨胀风险。所谓通货膨胀风险又叫购买力风险或物价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

②市场供求风险。它是指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证券量和入市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并长期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容量和入市资金呈现出双向快速增加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市场扩容速度同入市资金的增加速度不匹配,供求结构风险就会凸显。

③周期性风险。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二级市场走势。它表现为经济的繁荣,衰退,调整,停滞等不同阶段。证券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证券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市场收益水平将受到国民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而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

④利率及汇率风险。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利率直接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股票,既而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呈反向变化关系。相比而言,债券的利率风险较大,优先股次之,普通股较小。汇率风险主要是指我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当投资者投资于外国证券时,就要承受外汇风险。

⑤政策风险。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市场波动而影响基金收益所产生的风险。

⑥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意外政治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这种政治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预期,导致了证券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以致影响基金的收益。

(2)非系统风险(non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风险是指最终可被消除的风险。一般只与个别企业和个别投资项目相联系,由企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引起,不对所有企业或所有投资项目产生普遍影响。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系统运作风险、财务风险。由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减小甚至消除,在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1.2.2 流动性风险

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股票品种的流动性不是很好,由此可能影响到基金投资品种的日常交易及基金的申购赎回。由于流动性在大盘整体下跌时,所有证券公司都面临着赎回的风险,而某支基金管理者运作不当时也有可能出现该风险,在此单独加以分析。2003年7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办法》中规定,开放式基金投资股票、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其资产总值的8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因此开放式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就在于其所持股票的流动性高低。

1.2.3 其他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可能导致基金资产有遭受损失的风险,以及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基金销售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对基金管理的风险。例如雪灾,导致部分地区公司停产等损失。股市轻微震荡。

2 我国基金风险防范研究

2.1 系统性风险防范

(1)采取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是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二是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避险工具。目前情况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育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实质分析。第二,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披露,规范关联交易等暗箱操作。第三,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基金规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稳定证券市场。

(2)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推出风险对冲工具。

根据证券风险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风险较大就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陈君清,赵锡军,2002)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2.2 非系统性风险防范

基金管理人控制非系统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组合投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可维兹的现资组合理论。马可维兹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把投资分散到几种证券上。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的分散化,即组合投资来降低。组合投资是将各类证券按一定条件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即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3 流动性风险防范

(1)强化基金内部流动性管理。

①资产流动性管理。按风险、收益率和流动性大小进行配置。首先拿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应付赎回要求。其次,投资于国债,作为二级准备金;再次,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蓝筹股,以保证某些极端情况下可以降低变现成本;最后,投资于现有流行的创投板块,题材股等。虽然风险高,流动性差,但收益也很高,可提高整支基金的盈利性,吸引投资者投资,产生良性循环。

②资金来源流动性管理。资金来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广泛组织资金来源,以应付赎回流动性需求。首先加大宣传,激发投资者(尤其机构)申请基金热情;其次,运用国债回购和拟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流动性;再者,虽然《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禁止基金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基金投资,但却未明文禁止基金动用信贷资金用于赎回。按“未禁止,即可行”原则,在面临巨额赎回时,抵押贷款,即可解决燃眉之急。当然,这种做法需要政策创新。

(2)完善交易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有效化解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我国证券市场现行交易机制下,由于缺乏大宗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机制,因而从基金管理人下达投资组合指令到最终成交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时滞。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即使基金管理人事先预见到市场的下跌,也无法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而只能通过减少股票持有量来减少损失。但由于基金资金量大,在大势下挫时难以或不便退出,在这方面甚不如散户有优势。一旦股市出现下跌,即使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运作能力很强,能够保持基金的跌幅小于市场水平,也同样会面临赎回压力。

3 结论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独特的金融产品,能够提供专家理财等服务。从理论上讲,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个别企业或者券种风险。但是,如果整个市场处于下跌状态,包括各种有价证券的基金投资组合自然也难免遇难。成熟证券市场上的基金管理经验证明,面对市场风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虽然目前我国每家证券投资基金都将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却呈现出十足的“风险”性,基金自身的组织结构,运作手段及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上的局限,导致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风险管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国证券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投资风险规避的手段上,运用衍生证券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的领域。除了早期出来的远期、期货、期权、交换等手段外,现在金融工程上也应不断的设计新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穆良平,史代敏.论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特征及风险规避[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2]胥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硕士论文,2001,(3).

[3]魏旺祥.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评价和规避[D].硕士论文,2003,(1).

第9篇:规避市场风险的对策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风险防范

1 目前我国基金存在的风险

1.1 基金风险主体

基金当事人是由:基金投资人(持有人)、托管人(一般为银行)、管理人(基金公司)三方共同组成。三者关系如图1:

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经营状况,根据风险——报酬同一性,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全部转嫁给了基金持有人。所以,基金风险的主要风险承担主体是投资人(基金持有人)。

1.2 目前存在的基金风险

基金的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募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收益损失。首先是来自市场的风险,然后是来自于管理的风险,还有不可抗力风险等其他风险。

1.2.1 市场风险

(1)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

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等。

①通货膨胀风险。所谓通货膨胀风险又叫购买力风险或物价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

②市场供求风险。它是指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证券量和入市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并长期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容量和入市资金呈现出双向快速增加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市场扩容速度同入市资金的增加速度不匹配,供求结构风险就会凸显。

③周期性风险。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二级市场走势。它表现为经济的繁荣,衰退,调整,停滞等不同阶段。证券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证券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市场收益水平将受到国民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而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

④利率及汇率风险。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利率直接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股票,既而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呈反向变化关系。相比而言,债券的利率风险较大,优先股次之,普通股较小。汇率风险主要是指我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当投资者投资于外国证券时,就要承受外汇风险。

⑤政策风险。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市场波动而影响基金收益所产生的风险。

⑥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意外政治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这种政治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预期,导致了证券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以致影响基金的收益。

(2)非系统风险(non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风险是指最终可被消除的风险。一般只与个别企业和个别投资项目相联系,由企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引起,不对所有企业或所有投资项目产生普遍影响。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系统运作风险、财务风险。由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减小甚至消除,在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1.2.2 流动性风险

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股票品种的流动性不是很好,由此可能影响到基金投资品种的日常交易及基金的申购赎回。由于流动性在大盘整体下跌时,所有证券公司都面临着赎回的风险,而某支基金管理者运作不当时也有可能出现该风险,在此单独加以分析。2003年7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办法》中规定,开放式基金投资股票、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其资产总值的8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因此开放式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就在于其所持股票的流动性高低。

1.2.3 其他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可能导致基金资产有遭受损失的风险,以及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基金销售代理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对基金管理的风险。例如雪灾,导致部分地区公司停产等损失。股市轻微震荡。

2 我国基金风险防范研究

2.1 系统性风险防范

(1)采取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是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二是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避险工具。目前情况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育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实质分析。第二,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披露,规范关联交易等暗箱操作。第三,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基金规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稳定证券市场。

(2)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推出风险对冲工具。

根据证券风险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风险较大就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陈君清,赵锡军,2002)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2.2 非系统性风险防范

基金管理人控制非系统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组合投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可维兹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马可维兹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把投资分散到几种证券上。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的分散化,即组合投资来降低。组合投资是将各类证券按一定条件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即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3 流动性风险防范

(1)强化基金内部流动性管理。

①资产流动性管理。按风险、收益率和流动性大小进行配置。首先拿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应付赎回要求。其次,投资于国债,作为二级准备金;再次,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蓝筹股,以保证某些极端情况下可以降低变现成本;最后,投资于现有流行的创投板块,题材股等。虽然风险高,流动性差,但收益也很高,可提高整支基金的盈利性,吸引投资者投资,产生良性循环。

②资金来源流动性管理。资金来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广泛组织资金来源,以应付赎回流动性需求。首先加大宣传,激发投资者(尤其机构)申请基金热情;其次,运用国债回购和拟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流动性;再者,虽然《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禁止基金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基金投资,但却未明文禁止基金动用信贷资金用于赎回。按“未禁止,即可行”原则,在面临巨额赎回时,抵押贷款,即可解决燃眉之急。当然,这种做法需要政策创新。

(2)完善交易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有效化解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我国证券市场现行交易机制下,由于缺乏大宗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机制,因而从基金管理人下达投资组合指令到最终成交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时滞。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即使基金管理人事先预见到市场的下跌,也无法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而只能通过减少股票持有量来减少损失。但由于基金资金量大,在大势下挫时难以或不便退出,在这方面甚不如散户有优势。一旦股市出现下跌,即使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运作能力很强,能够保持基金的跌幅小于市场水平,也同样会面临赎回压力。

3 结论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独特的金融产品,能够提供专家理财等服务。从理论上讲,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个别企业或者券种风险。但是,如果整个市场处于下跌状态,包括各种有价证券的基金投资组合自然也难免遇难。成熟证券市场上的基金管理经验证明,面对市场风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虽然目前我国每家证券投资基金都将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却呈现出十足的“风险”性,基金自身的组织结构,运作手段及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上的局限,导致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风险管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国证券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投资风险规避的手段上,运用衍生证券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的领域。除了早期出来的远期、期货、期权、交换等手段外,现在金融工程上也应不断的设计新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穆良平,史代敏.论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特征及风险规避[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2]胥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硕士论文,2001,(3).

[3]魏旺祥.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评价和规避[d].硕士论文,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