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材料(一)
“小医生”建造一座专业高峰
12月14日上午9点,梁益建身着白大褂走进了市三医院的一间小会议室,此时,已经有好几家媒体记者等在那里。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从12月5日启动网络投票,从那天开始,几乎每天都有记者前来采访,毕竟,他是今年四川唯一一个入选者。
“我只是一个小医生,我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手术室里给病人做手术。”梁益建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这样说,言语中充满真诚。因此他留给记者采访的时间仅有一个半小时,10:30,他将做一台难度较高的脊柱矫形手术。
虽然自我定位为“小医生”,但梁益建做出的却是大成就:他所接受的脊柱畸形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屡次被国内医院所拒绝的,他不仅让他们重获新生,而且在专业领域上,他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受尽挫折的病人,辛酸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梁益建的手机里存着一组照片: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婚纱,阳光投射在她脸上,她面露灿烂幸福的笑容。
女孩叫李湘宁(化名),25岁,两年前,她还是一个身高仅有138厘米的“驼背”,两年她来到市三医院求治,梁益建成功为她实施了脊柱畸形的矫形手术,“她现在身高160厘米,很多人不相信她曾经是个身体几乎折叠的‘驼背’!”李湘宁目前还没结婚,但她用拍摄婚纱照的方式昭示了对全新生活的态度。
比李湘宁病情严重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双流县一个叫黄波的31岁小伙,他的脊柱呈正侧位360度畸形,梁益建解释,“就像龙盘柱!疾病导致他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再不手术,命都难保。”黄波经过一年半的手术和康复训练,已经出院,不过他经常被梁益建请回医院,为“天线宝宝”们做呼吸训练示范。
黄波出院后已经恋爱结婚,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我和正常人一样,要感谢梁爸爸。”他叫梁益建为“梁爸爸”,因为是梁益建给他带来新生。
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有507名脊柱畸形患者在市三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这些病人,无一例外地奔走过国内多家医院,然而因为手术风险太高屡屡被拒,每一个病人,都能书写一段辛酸故事,他们的故事,在梁益建这里戛然而止,剧情反转走向幸福。
他们大多数人来自贫穷家庭,因而面对高额医疗费,梁益建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他们寻找资助,他的帮助,让曾经受尽磨难挫折的病人内心充满感动。
梁益建说:“我的努力,是让他们身体正常、心理正常,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帮助了他们!”从目前来看,梁益建的病人们都做到了这些。
他创下一个专业高峰,让同行难以翻越
国际公认的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有三大,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意味着很多医生不敢触及,这也是病人跑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医院仍被拒绝的原因。
梁益建对病人有个统计:75%的人是北、上、广等地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们无一例外是从网络上查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术的病案后赶来的。
在病房内,来自湖北的21岁女孩小欣(化名)对记者说,她被多家医院拒绝后,抱着一种悲凉的心情等待死亡的降临,在来到市三医院时,脊柱畸形导致的神经压迫已经彻底让她瘫痪了,“当我从网上查到梁益建老师的时候,我仿佛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小欣如今正在做脊柱的牵引,她已经恢复了行动能力,再过一段时间,她就可以接受手术,不久的将来,她将以直立的姿态重新迎接生活。
而梁益建正式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说”的人,从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梁益建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在专业领域内是无可争议的。去年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国内,将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做到如此高难度、如此多例数,唯有市三医院骨科专家梁益建,因此有业内同行说:梁益建“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他把爱心做成一件平常事,连续坚持了8年多
梁益建看起来身体很单薄,尽管天气较冷,他依然穿得很少,他说:“我每天坚持锻炼,我必须身体好!”
如果身体不够好,动不动就是站立10小时的手术,是难以坚持下来的。因此梁益建每天在凌晨零点后打太极,除了健身,还养心,一颗波澜不惊的心能让他在手术台上从容面应对各种难题。他一部分是为自己锻炼,一部分是在为病人而锻炼。
2008年,梁益建从泸沽湖边将第一个叫伍才立的重度脊柱畸形带回成都并治好他后,源源不断的同类病人找到他,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在经济穷困与身体痛苦的双重折磨中寻找治愈希望。从那时起,生为医生的梁益建同时做起了慈善者,他时常去为病人募集治疗经费、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向医院争取费用的减免、也常常将自己的钱掏出来补贴部分病人的生活费。
他对记者说:“他们是有希望站起来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不帮他们,他们就会失去最后那一线希望。”
记者从2008年便开始采访梁益建,病人的故事、手术的高难以及梁益建为病人四处筹资的事都构成非常好的报道元素,因而不断有新闻被报道出来,除了本报外,从中央媒体到省内媒体都在跟进。
然而新闻做到后来,那些类似的事情已经被梁益建做成了一件平常事,即便媒体少有报道,但他却将爱心坚持下来,一做就是8年多,他付出的爱,深深扎根在病人心里,难怪病人都将他叫做“梁爸爸”。
“付出爱心,目的不是让人关注,我只是希望,让病人能得到力量,看到希望,并让他们懂得感恩,让爱心从他们身上得到传递。”梁益建说。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材料(二)
“感动中国”,是一年一度的中国“精神收成”。梁益建,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入选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医者仁心,大爱情怀,在全国传递温暖、弘扬道德。而在前几天,歌手赵雷在湖南卫视《歌手》节目演唱一曲《成都》,曾打动无数国人,至今余波荡漾。2017年成都的春天,正从温暖和“感动”中徐徐向我们走来。
身为一名医生,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医患紧张关系并未得到根本缓解的当下,一边是对医生群体、职业道德的疏离和质疑,另一边却是对高尚医德的呼唤和热盼。这样的矛盾,凸显现实与内心的挣扎,折射舆论场的多元与分裂,但阻止不了我们追求美好情感、高尚德行、和谐族群的脚步。
梁益建为什么感动中国?一位深入采访过梁益建的记者这样写道:他像一束光,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他更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献的热情。在央视网上,则如是“点评”梁益建的“感动”事迹: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短短一百来个字,浓缩了一位医者几十年的职业人生,是对其持业敬业、医者仁心的道德礼赞。
生活在沪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与其偶遇,当即说服其接受救治,并将其接往成都。13个小时的手术后,这个不到1.3米、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小伙子能够平躺了,而且康复后身高达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庆璧山的肖强,脊柱向右侧弯达190°,世界罕见。从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为其施行三次手术。如今的他,已迎来了女儿的诞生。
河北沧州的于建红,患40年脊柱侧弯。2016年,他最终找到梁益建。从短信咨询、手机发送检测数据,到收治入院、手术,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楼梯、聊天。奇迹,就发生在一周之内。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为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则大多为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些手术难到什么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职业操守、职业水准再合适不过。看门诊,他有个规矩:一上午只看20个号,平均看一个号大约10分钟。“对病人不能轻易打发”,就是这个规矩的来由。每日在病区查房的随身医疗器械,就是各种规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对患者身体的调整、矫正,差不多就要耗时30分钟时间。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面对每一个患者,梁益建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个医疗流程的精细把控,对病人永不缺乏的伟大的同情心,成为患者生命曲线、精神曲线努力向上的“矫正天使”。梁益建有一个有300余名成员的“梁益建脊柱侧弯咨询群”,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与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为了锻炼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请音乐老师来医院教病人唱歌;为了纾解常年卧床患者的孤独,他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更有甚者,他还帮病人筹措手术费。从自己捐钱、找朋友帮助筹款,到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合作,带动了超过2000万元社会投入帮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
如果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仪书,那么,在中国晋代《物理论·论医》则用中国人的言说方式、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活画出何谓“医者”:“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在这部中国语境的“医者”字典中,“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而“医者”,则必须是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梁益建,就是这一“医者”诠释的活标本。
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其背后,是他的团队,其脚下,是他生于斯、工作于斯、成就于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诠释。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以梁益建为标杆的成都人,正写就一个个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场和境界,源起于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这是成都的“软实力”,是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今夜,梁益建站上感动中国的宏大舞台接受颁奖,领受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赞美与敬意。他带来的“感动”,则犹如一场持久的春雨,荡涤蒙尘的心灵。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2、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3、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玥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4、悲莫悲兮生别离——高秉涵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5、爝火燃回春浩浩——高淑珍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6、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7、冰雪为容玉作胎——张丽莉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8、能受天磨为铁汉——李文波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9、清香传得天心在——周月华、艾起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10、长使英雄泪满襟——罗阳
【关键词】“感动中国”,价值,弊端,评价
自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启动了“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感动人物”的大型评选活动。这一活动以“感动中国、感动公众”为主题,以现实生活中的杰出事迹作为评判标准,专门评选为推进社会进步、推进时展、做出杰出贡献、取得重大成就并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科学人物;在各行各业身处平凡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事迹的爱岗敬业人物;用一个人的力量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奋斗从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个人的不朽经历和不凡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时代价值的人物;个人在生活、家庭、集体和社会中表现优秀、行为特别感人,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良传统美德的人物。该节目自2002年启动后,年年举办至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反响十分强烈。
一、“感动中国”栏目的社会价值
“感动中国”栏目的播出,不仅起到了鼓励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其对于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具有深远意义。在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有人说,“感动中国”是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尚、不朽的思想、普世的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精华的所在,是中华民族忠孝的代表。在这些优秀事迹中,我们可以清晰看见那些身形瘦小却撑起一片蓝天的人,那些家贫如洗却还是一心助人的人,他们坚韧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常让我们热泪盈眶。他们的大爱、无私、真善美、象征着中华名族引领时代的灵魂。
有人说:“感动中国”是播种机,一颗一颗的播种着道德的种子,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汇聚着道德的力量,共同构筑伟大的大国之魂!
二、对“感动中国”栏目的理性反思
根据“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该栏目有好处也有不足之处,“感动中国”栏目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感动中国人物仅表现为中小学生作文中的素材,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对于青少年来说只是一个偶像,一个远不可及的作文素材,很难成为自身学习的榜样。其次,“感动中国”栏目的影响触发了作秀的盛行,自2002年播出以来,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掀起了一股学习感动人物事迹的风潮,各大媒体开始不断的报道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拾金不昧等新闻,旨在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的同时增加收视率,于是各地好人好事在屏幕上不断上演。第三,“感动中国”仅仅局限于内心的感动,然而,关掉电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身边的小事,那些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们时,我们会忘了当时的感动,或者说是不敢记起那份感动,听多了那些碰瓷、讹人的事例,让我们无以乐观。
三、对“感动中国”栏目的价值观评价
首先,“感动中国”栏目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它唤起我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他们内心深处的真知应该被唤起,并能以这份真知为指引,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孟祥斌纵身一跃的豪壮,让他永远定格在了那寒冷刺骨的冬季,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救了另一个同样的生命,这样的结局,我们只能用道德的观点去解释,他永远的沉睡在了冰冷的河水里,却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启示。60年前,有一对夫妇,赤手搭建起了第一张手术台后便再没有离开,始终坚守在手术台上为民众治病,手中持刀,取走病痛,无私奉献,他们就是胡忠、谢晓君夫妇,信守誓言,永不放弃,这又是何等的精神境界!“感动中国”栏目评选出我国优良品质的体现,为社会树立了标杆,为整顿社会风气和提高国民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感动中国”栏目对我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有益启示,它对于一些人一些事进行了标榜,这些人和事的确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一种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这么大,人口那么多,令人感动值得大家学习的人和事也很多,可是有的被发现了,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而有很多人做着更为感动的事迹却没有被发现,他们仍然过着不好的、不为人知的甚至不被人理解的心酸日子。
当这些人一次又一次的看到荧幕上的感动人物的光鲜形象却始终没有自己的身影时该做何感想,可是明明自己付出的比他们还多,这种情况下那些在默默做着“感动中国”事迹的人们是否会继续做着感动中国这些事呢?“感动中国”所传递的精神品质应该成为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而是自己思想上的觉悟和行动上的证明。
《感动中国》。是云剑老师2004年全军汇演晚会,以全军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杨业功将军为背景原型创作的歌词,二炮首长点名让二炮文工团著名作曲家楚兴元曲谱,歌唱家金波演唱,在汇演那天,金波演唱这首。之后被热心人用于所有颂唱给所有感动过中国的人。
《感动中国》这首歌曲2008年得到了白芳礼电影制片人李佳伦的关注,他说,“这样的好词好曲该送给所有感动过国人的人,我要把这首歌曲献给我们天津的白芳礼大爷,我一定要在我的电影里放上这首《感动中国》作为主题歌曲。”
(来源:文章屋网 )
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
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
2006年2月9日,“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10个感动中国的人,河南人占了两个,这就是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和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此外,河南还有两位人物被列入候选名单,即为救人而英勇献身的农民工英雄李学生,和有着“民间环保大使”之称的田桂荣。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从2002年至今,已经举办了3届,每届评选出10位在本年度中最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一部年度精神史诗”。而每一届都有河南人人选。2003年度是已70多岁高龄,一直在民间从事艾滋病防治和救助艾滋孤儿工作的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高耀洁;2004年度是登封市公安局女局长任长霞。
所以有网友惊呼:这堪称“河南人现象”,2005是“河南人年”!
特别是各大网络媒体的年终评选,河南人广泛人选:
由凤凰卫视发起、凤凰网协办的“风范大国民2005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舍身救人的河南农民工李学生和直面“疼痛”的河南籍作家阎连科被评为“风范大国民2005年度十大人物”。
新浪网所做的“2005网络中国年度盛典”中,来自河南新乡的民间环保“花木兰”田桂荣在年度环保人物的评选中,得票数遥遥领先。
新华网所做的年终评点“中国的脊梁――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中,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的洪战辉、为救学生英勇献身的青年教师靳伟杰和李学生、田桂荣当选。
在人民网所做的“2005年,普通人的那些感人话语……”活动中,洪战辉、靳伟杰、田桂荣质朴的话语感人至深。
南方网所做的“他们照应着中国的希望――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李学生和自费为农民维权的王幸福、“一直在说真话”的中国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的得票数都名列前茅。
有着悠久的中原传统文化,历史上河南就不乏典型人物。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科学技术使网络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情况下,网民们推出的先进典型人物越来越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魏青刚、李学生、张尚昀、洪战辉,这些典型的发现与发掘,与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相吻合;这些典型能够从河南走向全国,也与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大力推进密不可分。这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新闻战线的老兵,到河南的一年时间,多次对宣传这些典型作出批示。
中央电视台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定义是: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反思中国典型人物的报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所宣传的典型人物,可以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也可以是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的人。正如“感动中国”节目组的一位编导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所说:“在一个信息渠道多样化、价值形态多元化的社会里,一个英雄样板的树立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所有的精神要求。尽管人们越来越多地学会独立思考,也越来越多地拒绝被动接受,但是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情,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外留下一些空间来关照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来关照我们共同生长的这个社会。”
关于李学生的宣传,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有这样的观点: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GDP一直以8%的速度增长,1.4亿农民工在中国GDP的增长中起到了几乎是第一位的作用,而河南人就占了十分之一。没有任何群体能够像他们那样,没有任何群体能够替代他们。树立农民工李学生这样一个典型,其实是在树立中国改革开放26年最大的一个群体典型。
用河南报业网一位网友的话说:虽然没有刻意的策划和部署,2005年实际上成了“河南形象年”,出现了一批感动中国、影响世界,由先进英模、仁人义士组成的“河南群体”,与快速发展、令人刮目的河南社会经济相映成辉。伴随着中原崛起,河南人必然要展现新的精神风貌,中原传统文化必然要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总策划朱波说,我们推选出来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感动这么多人,并且让这种感动凝固下来,化为一种力量,融人人们的记忆,是因为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事迹不是我们包装出来的,更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我们只是把他们实实在在的摆在观众面前,让事实说话,让观众从事实中去领略和感受那种崇高的精神。
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认为,李学生这样的“平民英雄”不是郑培民、牛玉儒那样的领导干部,不是蒋筑英、袁隆平那样的知识分子,也不是任长霞、宋鱼水那样的国家公务人员。他们的身份和经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们的壮举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异乎寻常的反响,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被他们感动,实在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太平凡、太普通,而他们的行为又太伟大、太崇高。正是这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在生命攸关的时刻所做出的不平凡、不普通的抉择,深深地震撼了、感动了作为社会中大多数的平凡的人、普通的人。
显然,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这些平凡的人所做出的不平凡行为的道德所崇敬,所引发的自我道德愧疚,正是其形象能够深入人心,呈现出民间性、自发性和持久性的根本原因。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多次撰文指出,现阶段,区域性报纸在当前媒体地域分割、存在地域壁垒的情况下,要实现全国和全球性传播,门坎很高,难度很大。而网络是区域性报纸打破地域传播局限的一个难得的平台和渠道;网络正在成为区域性报纸的舆论放大器和风向标,展开与区域性报纸的合作与共享,对于报纸来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例如,通过包括新浪、腾讯等在内的门户网站的传播,一些区域性报纸报道的新闻事件,迅速地传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如任长霞这个先进人物,如果不是借助网络媒体的宣传,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国的典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也要会吆喝。反思2005年对河南英雄群体的发现与报道,有许多是英雄们所在的当地媒体首先发现和报道后,河南媒体跟上来了,当然有些也没有及时跟上,留下了一些遗憾。一向平实、质朴的河南人,总感到外地人不夸咱自己夸了有点“王婆卖瓜”的嫌疑,所以总要等别人说河南人的好了,自己才敢说自己好。这一点,恰恰说明了河南人的不自信。表现在媒体的动作上,总要等到外面的媒体报道了,自己才去跟进报道,结果是慢了半拍。媒体的不自信,影响到了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2009、10、31日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民都为之感伤的日子,我们伟大的航天巨星钱学森老人永远无法挽回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
此时的我说不出内心万分悲痛与惋惜之情,天空中簌簌落下的阴冷细雨向我们陈诉了一切。一个伟大的世纪老人陪我们一起走过了最后的二十多年。回顾钱学森的一生曲折而充实,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做了本来不该属于他做的事情,他向13亿中华儿女交上了一份最最赤诚的答卷。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一个国家充满极大的热忱,他不可能做出如此大的成就。钱学森成就了自己已给子孙后代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记得2007年感动中国给钱学森老人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者,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科学的旗帜,知识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说实话我并不赞同把钱学森老人纳入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员之中,因为那毕竟太渺小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对钱学森老人的光辉形象有所影响,因为在中国我想即便是没有感动中国的推介钱学森这个象征中国科学高度的领军人物就已经妇孺皆知。而作为媒体旨在推荐一部分在特定领域值得我们称道的人,我想钱学森当时听说进入感动中国十大员时间一定是平静的。或许要是谈荣誉他老人家在中国早已经无与伦比,他会在乎感动中国吗?他早已在中国人民心中永驻,也定然永恒。任由海陆的变迁,星斗的转移。都不会磨灭钱学森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上,钱老与世长辞了,也许他真的需要休息了。不过真的不想这些伟大的人物离我们而去,能和伟人生活在一个年代里我感觉想一想就有点自豪。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再听说钱学森的时间就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夸张的说法就要怀疑历史是不是在欺骗他们了。这种感觉不像我们略微有点触及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有了安全感,亲切感,就像我们对待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慈祥的面庞,令人讨厌的唠叨,此时此刻都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是一种发自内心对前辈的瞻仰与缅怀。
永城职业学院高三:张威林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精英,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创造时代的巨人。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世界中的一员。
那么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我们如何才能去实现自我价值?
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XX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李春燕”是一名医生,但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她是大山里的赤脚医生,多年来一直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
她之所以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只因她的岗位上刻着两个字:平凡。平凡得甚至一度被外人所遗忘。她也只是众多感动中国人物中的一员,还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在这些平凡人而感人的事迹中,让我逐渐明白,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岗位坚守的过程,对职责敬心的过程。一个公交司机如果能够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把乘客平安送到站,就是他自我价值的实现……
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其实就是每一个人的价值。尽职尽责,就能实现自我价值。
XX年初我来到集团下属的投资公司,主要从事着财务工作。月初计发工资,月中处理凭证,月底制作报表,日复一日地跟数据打交道。财务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繁琐,要求做到事无巨细。为了减少工作中出现差错,我在办公桌上、记事本上、我视线触及的地方,都贴上了一张字条 “认真、仔细”,我时刻提醒自己工作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我始终坚信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为我计算出来的数据负责,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公司领导的决策,而我们公司的业绩又会直接影响着集团的效益。一个平凡的我心里就应该装着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那么,我想在我们集团这个大家庭中无数个“平凡”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伟大,我们集团的事业就能够实现蓬勃发展。
今天我带着青春的气息,怀着沉甸甸的梦想与信念站在这里,我的内心兴奋而紧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工作与学习,我的业务技能有了提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被一一的克服,这为我日后更好地去实现自我价值奠定了基础。
我完全能感觉到那是平凡中的伟大,是灵魂唱出的音乐,是生命谱写出的音符!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让我们怦然心动、泪眼娑娑,那无不是我们中国的新创举啊!他们的坚强,能凝聚成巨大的力量,我们的一抹真情,能带来一份感动!
里面有个无臂却拥有隐形翅膀的年轻人,他坚强地解脱被疾病缚束了缰绳,那就是刘伟。他身残,志不残,一直不肯向无情的命运低头,顽强、精彩的路途、人生才是他的去处。失去双臂,一样可以游泳,甚至拿下奖项,超越别人,失去双臂,还有双腿,一样可以用它们来编写乐谱,甚至弹出动听的名曲,触动别人心灵深处。我知道,即使是没有完好无缺的生命,只要自己驾驭好命运、生命,都能看到一切希望与美好的明天。那一枚枚金牌,闪耀着刘伟的汗水,一个个信念,给予他一次次成功的机会。他凭着坚定不移的梦想,给自己插上了一双隐形翅膀。然而我也要用我的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
还有两个立足在山区的教师,他们是胡忠和谢晓君。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不是绝情,而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不是冲动,而是不悔的抉择!他们向孩子们承诺了要坚定地守着高原,甚至是一辈子在那里当孩子们的父母。每个月300元的报酬,对我们来说已是少得不能再少的数目,而对于他们来说已足够了。他们是“高义薄云”,时刻都能要我们记住他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胡忠、谢晓君让我们明白:人最在于爱和信念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他们可以抉择放弃,带给孤儿幸福。一心守着对孤儿记永恒的承诺,从没想过要逃避教书。艰难的生活条件,虽使他们忧愁不已,但依然是向前看:生病了。也没有停止教书。这些感人的事迹,无不摧人流泪。
相对来说,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放弃;心中没有信念,也没有梦想,只会游手好闲,空虚地过日子,这些连残疾人都不如的人是最失败的!只值得被人瞧不起!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陪伴十三亿人民,走过了十年。这十年中,许许多多的故事摧人流泪。更重要的,还是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上下五千年,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这些人也是数不胜数,这使中国充满了蓬勃的气息,整个国家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
每个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用出全部努力,怀着一颗相信自己的心,勇敢面对一切。只要勇敢面对一切,就一定能够成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中学生,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中学生1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做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做感动,这就是《感动中国》。如今的社会,在权力和利益的追逐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感动,内心不懂细节的美。《感动中国》这个节目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每年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自从看了这次《感动中国2012颁奖仪式》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最让我忘不了的还是那位12岁的小女孩何玥和献身救自己学生的最美教师徐强……
十二岁,一个花一样的年纪,小姑娘何玥却被查出了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就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当她跟父母说的时候,她的父亲把她骂了一顿,因为在老家有个风俗,人死后尸体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但何玥坚持:“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别人生的希望!”终于,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捐献了女儿的器官,三位病患者都得救了。何玥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死,只不过附在另一人的身上罢了,为了给她治病,她的父母欠下了十万元的债务,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并且签下了无偿捐献器官的协议书,他们要以最美的方式来完成女儿最美的遗愿!这位和我一样大的小姑娘,这么富有奉献精神,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向他人伸出援手、帮助别人呢?
何玥生命的终结,正是另一场生命传递的开始,这场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并没有因形式的特殊而失去生命的价值。她以这样的选择昭示我们:生命的质量,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即使是死亡来临,逝去的生命也可以依然精彩。何玥,你用事迹行动感染者我们,激励着我们。你是新时代的楷模,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会向你看齐,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七嘴八舌地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地带着妈妈上班。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负责两个班语文教学任务,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还负责学校体艺2+1活动。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其实,身边还有许许多多感动的人与事。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舍己为人的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盲人过马,还有把生活中产生的每一片垃圾自觉的丢到垃圾箱里的小事……这些事情并不足以堪称伟大,但足以温暖我们的心灵。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我相信,只要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都付出一点点,就能凝聚出一股强大的力量,世界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中学生2当我看到刘盛兰老人的事迹时,我流泪了。
或许我可以用“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教师。而现在,我却想不出用什么来描述刘盛兰老人,一位耄耋老人。或许伟大是没有言语可以形容的。在伟大面前,再华丽的词藻也显得空洞。
即便如此,我不敢说老人是伟大的,因为伟大是一个抽象不具体的词,原谅我不能十分清楚地理解它,但我可以说老人是足以震撼人心。
是什么力量支持老人,让他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继续捐助失学孩子?是什么让他二十年来没吃过一顿肉,知为省钱为教育?
刘盛兰老人,没有妻儿,一个人生活,领着养老金,还说得过去。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失学儿童那渴望知识的眼睛,便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开始捐助失学儿童。把养老金捐了出去,把捡破烂是钱一角一分省起来,每天攒钱。
对于我们来说,报纸算什么,网络更方便。搜一搜,查一查,什么都知道了。而刘盛兰老人做的最奢侈的一件事不过是订报纸以便知道有哪些失学儿童需要捐助。
老人家就这样捐着捐着,直到一场大火烧毁了家。本以为不会再继续捐了,没想到回到乡下老屋时,还继续捡破烂,继续捐助。
以前一直都不理解什么叫做奉献?
父母为我们奉献了青春;老师奉献了青春写下了真理;烈士奉献了生命守护和平。
刘盛兰老人本该是同退休老人在一起下下棋,聊聊天,品品茶的年纪,却奉献了晚年享福的时光,健康的身体,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
原来这就是奉献,没有私利的奉献。
父母的奉献是因我们亲生骨肉;教师的奉献是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肯定;烈士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佩,簇拥。而刘盛兰老人既没有亲生骨肉,但千千万万失而复学的孩子便是他的骨肉。开始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老人,不肯定老人,认为他傻。可他还是一如既往。
老人不为名利,不为享受。只是一种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做点事的信念支持着他。
如果那天你成了企业家,我相信你不会匿名捐助几千万。
这就是刘盛兰老人的可贵之处,
谈到这里,更要反省一下我们自己。身为学生,要珍惜我们这边九年或十二年义务教育是机会。人家为了教育付出一切。而我们更没有理由浪费机会。
无私奉献的价值,我想就在,一句“此生无悔矣”。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中学生3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颁奖典礼》终于在20--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
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了战友的遗嘱守墓20多年的战士。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传世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30多年来,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前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能见儿子一面。
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找到人群后陈俊贵没有忘记班长的遗嘱守墓20多年终于找到了关于班长母亲的住址,而班长的母亲却未能坚持到这一刻!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刘盛兰老人,他不是百万富翁,每月300元的收入,17年来没尝过一丝肉鲜,没添过一件新衣,甚至连一个馒头都不舍得买,可他捐助学金达7万元捐助过100多个孩子。他一年的花销只有1000多元,大部分还花在订报上,如今的刘盛兰老人因病住进了医院,很多孩子知道后都纷纷赶回来看望老人!
这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件,这一位位人民英雄这,一位位中国人的骄傲!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中学生4昨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20--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里面的人物、故事令我们全家唏嘘感动不已。
其中有一位叫黄旭华的老先生最令我敬佩。黄老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那个年代,他们这群人在没有资料、没有计算设备、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潜心研究、艰苦钻研,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核潜艇,使我国成为全世界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这是让全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他们不能庆贺,甚至不能和家人分享......因为这份工作需要保密,如同战争年代的地下工作者,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家人。他父亲直到去世都不清楚自己那工作繁忙、长期见不到面的儿子是做什么工作的。正如颁奖词所言:“他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还有一位老人,他犹如一粒尘土,渺小、平凡,但他同样深深的感动了我。他叫刘盛兰,一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他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没有饭钱的时候,他就去垃圾堆里捡人家不要的馒头或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煮煮吃。二十年间,他靠着捡废品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有的孩子给他写信称他为奶奶、大姨,因为他们都不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如今,他已经91岁了,在他生日那天,他资助的孩子给他买了蛋糕和新衣服。他哭了,说这是他20年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第一次穿新衣。他还说,他活一天就会资助一天。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老人,他是我做人的榜样。
这两位老人,知识结构不同,地位身份各异,但他们都令我肃然起敬。我想,将来不论我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都要像他们一样,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发出微弱的光,在人间写下大爱!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中学生5就在昨天晚上,CCTV1播放了《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年度评选晚会。这一刻,大家的眼泪都止不住的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实在感人,也同时令人敬佩。
在这十位获奖者中,他们的行为都感动着我们……可是我感觉刘盛兰爷爷最值得我去写。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给予人间大爱。
刘爷爷帮助的都是寒门学子,他每月寄走的钱,是他每月开销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可能有人会误认为刘爷爷生活比较富裕,但实际却恰恰相反。他每日三餐也很凑合,要不就是邻居给送点儿,要不就是去菜市场捡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叶子……总之,他为了赞助寒门学子,必须攒钱。
既然刘爷爷家里生活情况也不好,为什么贫困学生还要收他的钱呢?这不是因为不知道嘛!刘爷爷从不向他们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其他事情。所以有些同学在回信是称呼他为“刘阿姨”、“刘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