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会计学原理 会计科目 账户
从事会计教学已有近年来,主要教授《会计学原理》感触颇深,由此引发了一些茁见,希望和有关朋友共同探讨一番。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而这《会计学原理》恰是整个会计专业的开山之石,它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会计专业的学习,诸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模拟操作、会计电算化等。它所教给我们的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最基本最初浅的会计常识。例如: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要求、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会计科目、会计分录、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一个会计人员的工作程序,会计人员的基本分工,最关键是掌握分录的基本书写。由此可见,《会计学原理》可谓会计专业的“源头”,“主师爷”。切不可怠慢。
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会计学原理》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在我个人认为要教好这门课,首先必须通读全书,借鉴相关教材以便明确整本教材的重点即工业企业会计的应用,也就是常讲的分录编制。其次是明确教学方法,由于是入门的学科,所以多半有个瞎子摸路的过程。因此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引导前还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多半不喜照本宣科,不喜背诵条条框框的特点。所以教学手段新颖,语言精炼,幽默,多穿叉课外知识是必然之势。再次,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必要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同学宁愿多练,也不愿背诵概念,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实现这一转换,将枯燥乏味的概念转换为练习。正是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较顺利地开展了会计的教学工作,总的来说,我的教学工作主要人为三部曲:
第一步:严格要求他们掌握会计科目及六大账户的结构
学过《会计学原理》的同学们都很明确,整本书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分录的编制,而要掌握分录就得要掌握分录的三要素――科目名称、借贷方、金额,①因此首先熟看会计科目表也是编制分录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近百个会计科目要求他们背出来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可行,这无疑也将措伤他们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与兴趣,所以科目表中的科目我只要求他们认识,不会叫错,不会任意更改,知道属于哪一类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检验他们掌握程度可以编些练习题以帮助他们掌握,也可适当的将一些分录提前演示一遍,以明确掌握科目表的重要性;②其次,是要求他们背熟六大账户结构,即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账户的结构,然而背诵本身就是一件恼人之事所以找到一个很好的背诵方式是很重要的。因此我通过教学发现凭借会计恒等式来记忆账户结构是十分有效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吧,你瞧!会计恒等式可以表述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其中等号是“分水岭”,在等号一边的账户结构是相似或相同的,在等号两边的账户结构恰好是相反的。由此可见:“资产”与“费用”类账户结构是相似的,“资产”与“负债”类账户结构是相反的,因此这样大大地减少了记忆量,只需记住“资产”类账户结构其余以此为参照物便可类推。
第二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分录的编制
如果第一步掌握得如鱼得水的话,那第二步的掌握就显得轻而易举了,也许有些同学要问,那具体账户结构将置何处?那么什么又叫具体账户的结构呢?所谓具体账户结构是指―按某个科目开设的账户―诸如:“生产成本”账户借方记什么,贷方记什么,余额在何方了,其实,具体账户也只是编制分录的一个凭借,背诵大可不必。只要你掌握了第一步中的账户结构,具体账户的结构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所以第二步掌握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第一步。为了更好地掌握分录编制,可以适当选取习题,多练,练后讲评,有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步:对于其余内容要组织好教学
只要分录编制能够得心应手,那其余内容只是辅料而已,由于主食已进,所以佐料一定要配好,对于会计学原理其余内容,无非是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账务处理程序、报表等 。
对于这些内容可以一条线索引串起来,即按会计模式:凭证――账簿――报表串起来讲,对于这于这些内容可多给他们看看实务凭证,账本,可适当操作操作,以激发他们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
所以,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发现作为一名会计教学人员而言,自身专业知识过关无疑是先决条件,其次是要有良好组织教学的能力,再次是要有丰富课外知识,实践经验及语言组织才能。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一批会计人才,我们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武装自我,不断突破,创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会计学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第11版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工科学;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24-01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至关重要。中等职业学校电气类专业培养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由于它具有抽象性、实验性均较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原理枯燥难懂,实验操作困难,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油然而生。为了解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笔者特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实践。下面就简略地谈谈这个问题。
一、明确中职心理品质
1、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心理状态,甚至从某一心理表现推知学生将要出现的下一个心理表现的内容,这种观察力,是有才干的教师极其重要的特征。观察力高的教师,还表现在善于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有关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探索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只有提高观察力,教师才能全面、深入、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面貌,从而做好教育工作。
2、注意的能力。一个好教师是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在讲课时,教师的注意既要集中在教材内容及表达方法的思考上,又要注意学生听课的表现和神态,还要从学生的表情、姿态的反馈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
3、思维的创造力。教师具有思维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因循守旧。教师思维的创造力还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造发明奠定基础。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关键条件。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教师的语言还要注意外部的美。这就是说,不仅要求语法正确,而且要讲究语音、语调、声调的变化。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情感和学会使用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心情愉快,并有亲切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以现实生活为入切点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使用价值,中职电工学科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然而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课程的学习无法进入“未雨绸缪”的境界。对此,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荧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电路,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当电路一接通,灯管发光的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此时就开始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在电工专业中的地位。又如,在讲授电功和电功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那就是统计自己家中所有的用电设备的功率和用电时间。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先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教学生怎样计算电功率和用电量,再引导学生自己计算家中一天的用电量和一个月的电费,让学生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来理解和运用“电功与电功率”这两个概念。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我们不妨尽可能多的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就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中优化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教学建议
1.高中学生基本的心理特点
1.1 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相当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表现懒散。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1.2 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理冲突明显,在学习、生活上表现有很强的上进心,但行动力不够、自信心不足。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1.3 学生的社会情感日益丰富,理智感、审美感发展日趋成熟,友谊感、道德官有了新发展。但的情绪反应强烈、不稳定,具有两极性。
1.4 学生性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早恋现象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
2.教学的建议
2.1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理论以“刺激S―心理过程O―反应R”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过程O,它的实质是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心智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人的潜能,鼓励和支持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更大程度上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2.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并发出极大的学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倾向。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贪玩的、不自觉的、不成熟的,同时又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巨大发展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成才欲望是主流,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激发。教学中吸引学生听课是第一,只有让学生听的课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愉快、轻松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动,进而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相反,压抑、烦闷等消极的情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1.2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角色,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方法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及时、适时的指导,可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醒。如,课堂讲课中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如何做,要随时提醒,反复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其次,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适应高中紧张学习特点的指导。
2.1.3 教学设计个性化、人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其缺点和特长,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设立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多设案例,多使用直观感性的教学语言导入主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能力感。跟据学生差异,制定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习效果,也要体现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多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基础好的更上一层楼,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成不骄,败不馁,及时总结、提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2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塑造学生的成才心理品质。成才是要付出努力的,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非常艰巨,要学到真本领,就必须加倍努力。
成才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控制能力是成才的核心,塑造成才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是发挥榜样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人生观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通过典型引路,激发学生对高目标追求的欲望。典型可包括伟大人物、班内或校内的先进人物、学校已经毕业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生等。组织学生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请其中一些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立志成才。有了学习的榜样以后,关键是让学生找出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并制定切实的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是经受挫折,稳定心态。挫折感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面对挫折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坦然地经受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心理调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维护心理平衡,在困境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3 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又是班集体的成员,应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班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风建设的主体,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班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班风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统一目标;同时可以开展自评、自控的形式,让同学们自己评分,相互监督。让学生就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通过民主集中的办法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
2.4 正确引导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减少早恋的消极影响。早恋现象禁而不止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对早恋问题,宜疏不宜堵。要引导异性同学间正常适度的交往。正常适度的异往有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互补,健全人格。男女生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广泛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人格相互渗透,人格互补,人格健全,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感情体验更为丰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二是丰富感情。人际交往间的感情是丰富而微妙的,两性的感情特点是有差异,在异往中获得的感情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
【关键词】问题学生 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 强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68-02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应用规章、法律等对于‘冒犯者’标定的结果。越轨行为者,就是被成功地贴上了这种“标签”的人。被贴上“标签”的人会不知不觉修正“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问题学生”无疑是被贴上这个耻辱性“标签”并在无意识修正自己行为使之符合这个“标签”的学生。
中职班级以大家认为的“问题学生”居多,存在纪律差、学风差等问题,使教育和班级管理进展困难。
问题一:班级信任危机——信任的“习得性无助”
中职的班集体建立和形成尤其困难,这个困难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信任危机;二是生生信任危机。这两个信任危机形成了班集体建立的困难,尤其给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师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困惑和失望,甚至导致一些老师的信心缺失并最终放弃。而学生信任的缺失则导致不能形成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集体团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
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因为学习不好或者“问题行为”不被重视和关注的经历导致了对老师的偏见和消极情感。进入中职后,他们的认知没有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长期的信任缺失导致他们在新形势下建立信任出现困难。
大部分中职生在情感上无法和老师建立起应有的信任和亲密,在认知上一直存在一种错误印象,这种情感和认知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对老师的不信任和不配合,从而造成了班级建立和工作开展的困难。很多年轻教师决心去感化和转化学生,开展工作后却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并最终放弃。导致了社会自我实现效应:学生证实了老师就是在虚情假意,老师也证实了这些“问题学生”真的有问题,无可救药。
应对策略:树立信心,行动证实与感化
在班级建立与教学工作开展中老师应该转化思路,换位思考,树立信心。他们经过了10年的时间和数百人验证建立的认知会不会因为一个人或几个人一两个月的时间的行为而改变。如果老师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只从自己善意的行动和辛苦的角度去考虑,端正心态,行动也会更有力量。无数教师的经验和事实证明,越是后进生,越有人情味。老师的付出和辛苦他们不是没看到,也不是没感觉,而是他们需要时间和事件来证实。
树立工作信心,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心态,用行动去证实自己的能力和善意的出发点,成就学生的成功和未来。
问题二:学风差——低自我效能感
长时间过多的失败体验造成了他们缺少成功体验而形成了低自我效能感,对任何事都缺乏信心而不去尝试,在学习中就表现为厌学。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很多教师无视厌学背后的原因去抱怨学生厌学行为。中职生在学习中较少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过多的失败导致他们形成了避免失败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避免去尝试与努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可能的成功体验与自信,最终导致了厌学与低自我效能感。
应对策略:鼓励尝试,逐步塑造成功,巧用强化
认清形势,改变认知。对于学生的这种无形的心理障碍,老师如果不及时给予疏通会影响后续的工作开展。认清形势发生的变化:从升学到就业的变化;参照群体的变化;考评标准的变化,教师群体的变化。鼓励他们从新起点开始新行动。
疏通心理障碍后尝试以下方法改变学习态度:(1)尝试鼓励。鼓励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讲解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鼓励去主动参与,前期多注重行动和态度,多鼓励与积极关注。制订合理的鼓励措施和制度督促,制度兼顾行动、态度和结果三个方面。(2)逐步塑造成功。教师要熟悉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制订既有一定难度又不失挑战性的目标,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奋斗的成功和乐趣并逐渐接近成功。前提是教师要熟悉学生并能适时调整目标。(3)巧用强化。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或免除惩罚。强化结果是使正确行为出现频次大幅增加和固定下来。在塑造行为的过程中应多奖励、少惩罚。灵活应用强化的几种形式,在最初的时候及时强化,为了更好地使其行为固定下来适时运用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
问题三:纪律差,偏差行为多——尊重、爱与关注的缺失
中职生存在上课不学习、玩手机、说话、吵闹等问题。教师要从根源上弄清问题的成因,标本兼治。
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对优等生给予了过多地关注、尊重和爱,而这些关注、尊重和爱是每个认知健全的孩子都需要的。长期缺乏教师的关注和爱的学生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或者方面去获得。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有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些学生因为在功利的价值标准的团体里得不到关爱和尊重,没有归属感,所以他们也不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他们游离在群体边缘,这些边缘化的群体便形成了一个亚群体,他们可能会用不被常规的价值标准所认可的社会偏差行为来引走大家的注意。因为他们没有被尊重,所以他们也不懂的如何去尊重别人。他们玩世不恭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个更敏感与脆弱的自尊心。
应对策略:平等交流,人格尊重,积极关注
刻板的条文和规则对中职生的约束力不强,且无法从根源改正,应弄清原因,从源头解决,做到疏与通结合。
平等交流与人格尊重。与师道尊严相比,平等交流更利于沟通。要学会倾听,平等交流,真正弄清了他们的想法和原因后再解决。教师只有尊重了他们的人格和顾及了他们的尊严,他们才可能会慢慢地接受这个老师和服从班级管理,最终成为班级忠实的一员。
积极关注是指对他们思想、言语、行为中的闪光点、积极面及他们的潜力和长处给予有选择的关注,通过这种关注使他们拥有正确的自我形象、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并给予积极的引导,逐步改变他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看法,并有目的地改变和塑造他们的行为方式,最终使他们的行为偏差得以矫正。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只有善于去捕捉并强化才能使的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所有的教师,能从职业倦怠和压力中走出来,学会多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透过他们叛逆的行为看到他们渴望爱和关注的内心,走近他们,中职生班级管理中的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H·S.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社会学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63: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7]王鹰.班主任要善于解读和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J].辅导员,2002(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力培养;中等职业学校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指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主发现的创新课堂。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创新的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而且,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这是和学生进行的一种情感交流,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二、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的过程。学生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就会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三、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3.教师要推迟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创新性的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能获得许多解决问题新颖而独特的方案。这些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教师不要过早下结论,应该让学生在自我判断和评价中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五、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大力倡导创造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而成为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下面谈谈体育教学中实施创造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认识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内部动力,每个人只有对学习的内容和探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热情,并注意力集中时,才能调动起自己的创新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人只有对学习和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把学习和创新作为一种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感兴趣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应开展创造教育。学生的兴趣、求知欲都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求知欲,不能靠干巴巴的说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引人人胜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开而弗牵”。要启发学生思考,从中给予指点、引导,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以开辟学生智力发展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例如,在弯道跑教学中,我没有采用原有的先示范讲解,再练习的形式,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先体验弯道跑与直道跑的不同姿势和感受,通过鲜明对比,揭示其异,探索其间之联系和规律,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让他们谈感受。学生们有的说:“弯道跑身体要向里倾斜,否则就跑到外道上去了。”有的说:“右臂要比左臂摆动的幅度要大。”……针对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弯道跑的要领。这样,在热烈的探理求知气氛中,学生们满足了求知欲。“教”与“学”和谐自然融为一体。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引,突破教材约束,走向课外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二、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几年了,但目前课堂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唱主角,独霸讲台,在课上老师尽展其所能,进行单独表演,而把学生当成一群被动的观众。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怎么能产生创新教育,更不会形成创新能力所必要的素质。实际上,学生是目标的实现者、成功者,他们理应是教学中的主人。教学活动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必须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性格。教育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无视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抓住了这一点,才算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为了使高中生成为“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师”,体育教学必须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师的职责主要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仅满足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见解的思考能力。比如,有些体育项目中的动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就不要多讲,让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研究讨论和帮助完成动作,教师不要过多的参与,只要“旁敲侧击”。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巧设提问,诱发想象,师生共讨论解决。在学生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其情、引其疑,教师要创设能诱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吸取,并饶有兴趣地探求未知世界。教师通过讲解提示、重点示范、启发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多练,主动探索,给他们适度的练习“自”,给学生以自由想象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马克思曾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天地,为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习中,教师给予点拨启迪与纠正错误,让学生展开思考,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学生想了练、练了想;想中练、练中想,学贵自得,激发创新,发展创新。教师要对学生激情、激趣、激志、激疑、激思、激智。教师实际上是学生思路的导游者,教学实践很好地说明了这样的情景:如果教学能够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艺术的感染,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习的心灵和情感都有得到升华,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一定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大道上起引路、搭桥、开窍、点拨、评讲的作用。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范生。
三、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那种教学中不讲民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课堂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示范你练习。学生跟着教师“教学指挥棒”转,指东向东、指西向西;即使讲点民主,引导学生思索,那也是顺着教师设计的“条条”、“框框”去想去练;教学中奉行灌输原理,学生成为灌注知识的“大口袋”。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不但无创新能力而言,就连学生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这种氛围必然压抑学生的理智、思维发展,使其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新精神萎缩,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前提就是教师须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优化教学环境,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热爱、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好奇激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要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高中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这是他们情感冲动的表现,是一种促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满足,获取自信心和力量,努力去追求新的成功。
在支撑跳跃“横箱分腿腾越”教学中,学生们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很快掌握了动作。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有的做“纵箱分腿腾越”,有的做“斜进助跑直角腾越”,练习内容方法各异。教师没有横加指责,而是鼓励学生,只要掌握了正确“横箱分腿腾越”动作,就可以做和“跳箱”有关的练习,鼓励学生求异,发展创新。教师在一旁启发引导、巧设悬念、叩其两端、触类旁通。学生练习兴趣大增,求知欲旺盛,一边积极实践,一边探理求知。教师循循善诱在前,学生孜孜求索在后,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局面。为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和发扬他们主动探索进取的精神开路,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就要引导他们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四、发展鲜明的个性特征
传统教育的弊病是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提供学生个性化得以自由发展的舞台,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心血管;护理;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10-01
一 心理护理
患者通常会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都是由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压力所致。其中心理作用占据着重要的部分。每个人在患病都会不安,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往往他们承受的压力比较大,而这样的压力对心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进行护理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各个环节,对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进行心理观察干预,使之能够在放松中接受治疗。同时打破一些患者对于自己病况的不乐观的看法,让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以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
心理的变化往往同环境息息相关。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用一种家的温暖去感染患者,放松心态,而不是用冷冰冰的仪器去包围原本就对自己身体深深担忧的患者。家的氛围可以让患者感受来自护理人员的悉心关切,这对病情的缓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 换位思考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
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三 护理重点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引起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症状。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睡眠护理
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着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人性化护理
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都为老年人,对于疾病的治疗大多数的他们是因为子女的不放弃,护理人员应该把老年人当作自己父母一般去关心,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家,每一个都需要爱,而这些老年患者更需要爱的关怀,护理人员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同时,更重要的也是从人性化出发,关怀患者。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琴;心血管防治的一些新观点[J];中国校医;2004年05期
[2] 付婕;;病人心理社会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讨论[A];全国护理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会[C];2001年
[3] 孙剑波;;老年心血管病人的膳食调查[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首先,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 课时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事实上如果全部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大多数学生一堂课下来一无所获。
第二、 课时太紧张。由于物理每周只有3节课,学生的预习是空白,课时任务很难完成,整个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第三、 师资不足,没有专职的物理实验员,大多时候学生很难到实验室做实验。
其次,在新课改中的体会:
第一、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发现等能力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处处留心,最大限度的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发现能力,包括在新课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能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相同、相似或不同的地方,让其体现成功的喜悦。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察方法,思考方法与发现。在观察、思考与发现后,师生再来共同讨论小结,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与发现能力,又加强了他们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大气压强”知识,让学生用一张白纸盖在一杯水上,迅速倒转过来。纸在下面“托”起了一杯水,当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提出问题:“若纸在上面,能不能用手捏着纸吧那杯水拎起来?”接着同学们满怀好奇的做了几次,都不能把一杯水拎起来,有几个同学说:“纸太软了,换硬点的玻璃片就能拎起来”,他们动手去做实验,终于将一杯水“拎”了起来,学生一片欢呼……
第二、 要使学生掌握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所谓探究,并不是想物理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语言交流,动作情感的表现,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能够大胆的去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去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正负极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比较?这样更有利于探究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探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简单的现象入手,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又能培养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 让学生多了解,多观察物理知识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物理知识跟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注意观察物理现象,思考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把大量应用物理知识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结合课内外的小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实践,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阐述物理概念,展示物理现象,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总结物理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学习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知识后,要能观察了解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
第四、 要让学生学会总结
探究、观察、思考与发现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总结,那么知识的掌握只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例如:在复习教学时,学生学习了某一章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对这一章用知识网络或表格等形式总结出来,在习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习题进行分类,总结每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解题方法等,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能够应用自如。
最后,新课改的思考:
第一、 不能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结合我们农村初中硬件及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不能一味追求探究式,而不言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式,似乎一提到物理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的教学模式都不存在了。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科技日益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这些无不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至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4.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2.9%,另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死亡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岁至30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是自杀。尤其令人震惊和关注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这给家长、老师敲响了警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产生如此众多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是教育观念与评价制度的陈旧。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因而一些学生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达不到老师、家长的要求,因而拼命准备,夜不成眠。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书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的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许多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稍有不听话、成绩稍不如意,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拳脚相加。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
第三,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随意批评、责怪、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有的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的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喜怒无常,并把自己的不快迁怒于学生;凡此种种,都会挫伤学生稚嫩的心灵,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第四,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和性教育相对滞后。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这一时期,人生理上性器官的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性相关的生理、心理行为逐渐显露,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由于性教育滞后使学生产生的,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改善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认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我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点经验,以及借鉴其它地方的具体做法,我认为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目光专注于“面向全体学生”,专注于促进全体先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为既有学生都能接受到的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
2、转变观念,改变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要 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简单地去责备,而是能在分析中给予引导,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3、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工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有41%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因此,学校要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即个别谈话,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可以通过开设学校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理解学生并与之协商采用适应其具体情况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同时要尊重学生,替学生保密。
第二,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意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建设具有健康心理及博学多才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实践经验证明: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倡导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防止“师源性”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