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资源信息共享精选(九篇)

资源信息共享

第1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学校中也普及开来,陕西许多学校特别是市区学校已经具备了利用网络优秀教育资源服务教学的条件,如校园网的覆盖、多媒体教室的建立、网上备课和教师网上答疑平台的设立等。这些条件使教育教学资源由各个学校的独立资源变成了一潭活水,使许多学校教师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国家教育部已在2000年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基本目标是:“用五至十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然而,陕西省建立在“校校通工程”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依然进程缓慢。

从全国来看,部级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是2002年正式立项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它也是目前唯一经教育部批准的部级基础教育资源库,是国内唯一建有多学科、多种类教育资源的资源库,包含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资源和农村教育、行业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等其他教育资源,主要合作单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而省级的类似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是浙江省在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的“基础教育共享资源库”,它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2006年—2007年,初步形成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管理机制,建立教育资源评价制度和准入制度,统一全省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2008年—2010年,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管理机制,实现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全覆盖,配合课程改革推出有特色的专题学习网站,建立教育资源研发基地。

陕西虽然位居西部欠发达地区,但陕西却是一个科教大省、文化大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尽早地规划建设陕西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变科教大省、文化大省为科教强省、文化强省。陕西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过程中,可供依托的基础也很多,我们可以以陕西师范大学为基础,以西安中学、西铁一中、高新一中等具有软件、硬件优势条件的中学和具备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软硬件条件的部分学校为载体,①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建设的试点工作,等积累一定的运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后再向全省推广。

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框架构建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指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教育资源库,其内容应该包括备课资源系统(如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文献资料、题库、网络课程)、示范课公开课资源共享系统、教师集体讨论质疑平台、学生学习探究平台、名师专家交流平台等。

笔者认为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网上交互式教学辅导与学习,是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是推进陕西科教兴国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课堂教学,缩小地区与地区、地区间、学校间的教学差距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且在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遏制择校风和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为陕西储备优秀的教育人才。

在建设资源共享库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教育理论,结合教育实际,为教学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在资源共享库建设过程中,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管理下,以一线教师上传教育教学资源为主,专业人员搜集教育教学资源为辅,同时利用好地方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以及教育教学相关出版社合作),在经过专业人士过滤、加工、完善,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分类整合后,再呈现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中。

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必须能够满足用户根据年级、学科、范围、媒体类型和关键字等精确搜索海量知识中的所需要的资料。检索应包括名称、关键词、知识点、复合检索、浏览方式查询等,能够对各种多媒体资源进行快速准确的检索。同时科学而高效的导航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要的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栏目模式、知识点模式、类型方式等浏览方式查找资源。其次还能进行网上交互式沟通,比如教师或者学生在使用资源中可以把建议、意见直接反馈给作者,便于互相探讨和共同提高自身能力。

同时在设立优秀教师示范课展示,开展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帮扶新任教师活动,组织有经验教师、专家开展网上讲座,来达到提高我省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帮助新任教师迅速成长。

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我国教育发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大力建设局域性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如上海教育资源库、温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济宁教育网教育教学资源库、香港教育城资源中心、杭州教育城域网等,均得到了学校、一线教师、家长的好评,也提高了当地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所以,陕西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过程中在借鉴好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的同时也要做好调研,多听从专家的意见;同时也要加强学校间和教师间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摒弃门户观念。

1.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要想让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比如可以由一线教师、相关学科专家、外聘专家组成学科评价小组,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和品质,让资源共享库里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具有启发性、适合现在新课改模式的、具有范例性质的资源。同时可以把一线教师上传的原创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数量作为职称评定、年终鉴定的一个参考,这样也能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优质、新鲜。

同时也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区县教育局、学校组成管理领导小组,细化分工,形成梯队形的管理,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高效、科学和完整。

2.力求原创,追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陕西教育

在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教育教学资源储备,可以分为视频类资源、图片类资源(包括文献资料扫描版)、文字类资源、数据类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整合到各学科中,同时与对应课题一致,便于教师搜集、利用这些资源;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原创,如一线教师原创课件,学校示范课、公开课课件,学校集体备课成果等这些切合课堂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收录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来服务陕西教育。

3.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学校、教师参与课题、教学情境研究

第2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ABasicResearchonMutualConstructionandSharingofLibrary

InformationResourceunderNetwork

MaYuejinLinLanying

(QiyangTeachersCollege,Gansuxifeng)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necessityofconstructingtheinformationresourcecollectivelyamonglibraries,thenanalyzesthefactorsinfluencinginformationresourcesharedandconstructed,finally,presentssomecomments.

Keywords:networkenvironmrntlibrary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andsharing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NextPage]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第3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 资源共享; 共享框架

环境保护机构在实施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以文字、图像及图表等各种载体记录的信息资料就是环境保护档案。环境保护档案具有一般档案的特点,比如来源广泛、标准依赖性强、能够备以查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等,而且,环境保护档案还能够长期、长效地反映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实施情况、结果等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凭证服务。随着科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应运而生,这为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各级环保部门实行独立管理模式,缺少科学和统一的信息管理、共享技术架构,导致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一个个孤岛,利用率很低,不能为现代环保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因此,研究以共享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的研究现状

(一)环境保护档案信息共建共享观念意识不强

在我国,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这种现实情况,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方式向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对转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一种挑战。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环保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已经成为广大学者与环保部门的关注。受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惯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机构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服务上还沿袭着传统的模式,“条块分割”的弊端尚未割除;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有待更新,“重藏轻用”的思想依然作祟:往往寄期望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而不主动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仅关注本机关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而漠视全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只强调档案信息资源网络设施的投入力度,却忽视整合完善具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致使信息高速公路上“车少货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面临着种种隐忧。

(二)环境保护档案信息共建共享技术和制度相对滞后

我国档案实现自动化起始于 1979 年,直至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并运行了多个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科学技术与档案信息的共享系统已经在我国档案学界管理中获得了认可。现如今,档案信息管理学界将其目标集中于档案信息共享的制约因素、途径与方法。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关注的过程中,共享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已经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在,虽然环保档案信息已经获得了我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环保档案信息共享框架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缺乏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保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缺乏全局性的发展规划,战略约束力尚显不足,致使与之相关的网络建设、理论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手段应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标准化是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生命所在,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实质性保障,必须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使用和检索等各个方面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这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框架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的构建

信息共享是在一定开放条件下,不同用户可以共同使用同一信息资源。在科技信息与环境保护共同受关注的过程中,构建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在研究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内涵

各种信息在一定情况保持相对的开放性,可以就将统一信息资源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依据信息共享的本质来看,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共享信息应当保证一定的质量性。在构建环保档案信息时,应特别注意所共享程度等相关问题。在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过程中,采用连续模式有助于多元空间范围信息的共享。在用户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并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并非孤立存在的。文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存在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用户在使用时甚至可以达到超前的目的。采用连续模式,也就是对文件共享的生命周期进行还进。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可以对电子文档与非电子文档进行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局在管理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利用连续性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将档案信息从收集人员、保管人员传递给信息的使用人员,进而可以提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环保信息档案的框架,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使用人员能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构建的体系

研究环保档案信息共享框架,其实质就是一项复杂且极具艰巨性的任务,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如传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利用,必须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等。这些技术具有复杂性、先进性,且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技术人员在构建共享机制的过程中,单纯的依赖于技术手段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相关问题。构建环保信息资源共享框架需要将使用人员、信息保存人员的行业观念考虑在内。另外,行业的利益同样需要考虑在内。因此,研究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时必须将组织管理、档案资源、共享规则与标准、共享技术以及用户需要考虑在内。用户在检索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所需资源信息的类型。唯有如此,用户才能继续对共享信息资源的下面操作。

三、结语

在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体系中,用户的需求、组织管理、共享规则、共享技术、共享服务共同决定了环境保护档案框架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这几个方面是有效链接,不可分割的,在实现过程中,既能互相促进,也会互相制约,以维持环境保护档案框架体系的动态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诸云强,项文新,冯敏,宋佳,潘鹏,百思特,张照余. 可扩展的环境保护档案元数据研究与实践[J]. 档案学通讯,2012,05:78-82.

第4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是共享的基础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是人类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首先必须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既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包括数据库的建设,还包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信息资源建设活动要比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活动宽泛得多。只有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信息资源建设。

没有各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再好的协作网络都是空架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落脚点应该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其中主要是建设数据库。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实现馆藏文献的合理布局,并有步骤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与重组。

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与传统纸质文献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体积小、成本低廉、内容丰富、检索方便等诸多优势,能够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但是,网络信息资源还存在组织无序、质量良莠不齐,兼容性差、永久性保存功能弱的困难,降低了人们的信任感。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图书馆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将庞大、混乱、分散的信息资源经过采集重组,成为符合用户需求、方便用户查询的信息,使网络信息资源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

二、图书馆机制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不是来自技术层面,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与完善,使信息资源共享在技术上的障碍已经或将会得到解决,但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因素却仍然十分顽强地起着作用。其中最突出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管理体制问题外,就是运行机制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缺乏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虽然从整体上看,信息资源共享对国家、社会、图书馆和读者都有利,但具体到每个图书馆,情况是不同的。由于同一地区内各图书情报机构分析隶属于不同系统,馆藏基础、设备条件、经费来源及多程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规模大、基础好的图书情报机构在资源共享中“输出”多,“输入”少,因而无形中增加了费用和劳务的负担。在缺乏利益平衡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图书情报机构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补偿,因而对资源共建共享持消极态度。所以,必须建立一种平衡机制,使参加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各成员之间,能够依据他们资源的投入和贡献,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样信息资源共享才能有长久的动力。

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把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展有偿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市场结合起来,将信息资源共享从图书馆之间以互助为基础的单纯的非利益的伙伴关系,逐渐变为一种以市场原理为基础的互利互惠关系。信息资源借助于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流动,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获得了他所希望的效益,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传递者获得了合理的回报。这种利益平衡,是资源共享十分重要的动力机制。实际上,国外许多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都实行收费服务。目前国内的图书馆联盟在集团采购资源、联合编目、书目数据利用上、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等业务中,也在试图建立一套利益平衡机制。可以相信,随着这种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将会充满活力。

三、把握好信息资源共享的几个关系

拥有获取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资源在数量和品种上都激烈地增长着,信息爆炸使我们面对的选择更多,也更困难。同时,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信息行为的多面性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质上而不是在量上进行信息资源建设也是重大挑战。图书馆只有把握住用户的常用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只有建设好“拥有”,才能让广大读者、用户有所“获取”。而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必须拥有特色文献资源。据统计,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查得的文献,约40%-50%在国内无法找到原始文献,所以,有必要在全国建立较为完备的文献,在各图书馆内搞好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认定自己在收藏目标并将其带入全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协作与共享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中的协作收藏与资源共享是图书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鲜明特点在于通过信息网络以及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工具,提供数字化和国际化的信息,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场所快捷地检索和利用。因此,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和共享必须处理好协作与共享的关系。在馆藏文献建设中充分考虑网络文化信息传递的环境,在如果不进行分工、协作,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产生低引进率和高收藏率的现象,文献资源收藏中个体得利而总体贫乏的现象,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馆藏文献建设上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既要积极参加文献建设上的共建,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又要掌握合理的资源共享,加大整体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只有在不断提高馆藏文献资源保障程度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并形成本地区本系统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合理地实现共享。

实现馆藏与馆藏的关系。信息化、整体化要求图书馆必须变革现行的存在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收藏结构与服务手段。在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中能否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完善处理现实馆藏的查检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图书馆馆藏中一些馆藏相对于另外馆藏的、现实馆藏的、不可替代的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个性,表明了巨大成就的特色,这就要求各图书馆充分利用本地区、本系统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开辟特色的文献服务。一般而言,各类图书馆在长期的服务中都已有特定的用户群,形成了各自的文献结构的特色,这些特色在网络环境下已经作为自身条件,在建设现实馆藏的同时,建设好馆藏并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序十分必要。网络检索工具的出现,并不能全面改善网络信息的无序大量沉积信息。不稳定充斥网络往往使一般不熟悉网络检索工具的用户获得详尽资料。所以,在使网络信息成为图书馆馆藏的同时,要做好各种技术上的处理而使之有序化。

第5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从技术特色和功能特点两个角度出发,对Interlib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异构系统数据实时同步、Interlib安全解决方案两个角度出发,对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探讨,希望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Interlib 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应用

图书馆自始至终都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大责任,我国各地区在长期发展中都对图书馆进行了构建,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以独立式管理模式为主,不同区域中图书馆内部的文献、书目等资源无法实现高度共享,更无法提升全区域服务水平。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这种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必须做出调整,Interlib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有效应用于图书馆信息管理当中的,本文对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研究,希望为加大信息资源利用率、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一、Interlib技术概述

(一)技术特色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是多层结构体系和B/S模式,前者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对Internet进行充分应用的背景下,有效结合了海量数字资源管理和传统业务管理两种内容。在Internet网络中,Interlib系统可以有效联合区域中的各个图书馆,从而构建一个图书馆群,该群具有虚拟性特点,那么由此构建而成的立体信息空间就呈现出了较强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特点,在对多层结构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实现国内外各图书馆资源的共享,从而极大的提升了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资源管理质量。

(二)功能特点

首先,该系统运行汇总,可以对超大规模应用进行支持。Interlib系统运行过程中,不限制馆藏数量和用户数量,即使是2000个业务工作站点存在于在线用户量中,只要增加应用服务器,就可以对武术业务工作站起到支持的作用。

其次,Internet同B/S多层体系架构的结合。B/S多层体系架构被应用于Interlib系统当中,先进的XSLT和XML等技术被应用于Web表现层当中,多层结构呈开放式特性,其适用性、可靠性以及伸缩性特点都良好,因此可以在Internet中得到有效应用。只要是可以连通网络的地点,使用者可以对浏览器进行应用,就能够在开展任何系统工作的过程中登陆系统。插件技术没有被应用于系统浏览器端,因此客户端的环境同该系统的具体使用环境没有本质联系。

二、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

(一)异构系统数据实时同步

在Interlib系列产品中,Sata Sync Gateway作为一个系统模块,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该模块就是异构系统数据同步网关,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够同步处理读者、馆藏以及书目等各种信息,尽管这些信息是来自于不同的系统之中的。

现阶段,我国部分图书馆经营过程中,开始对异构系统数据同步网关进行应用,从而实现了同步处理的目标,从而促使平滑的过渡可以在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和业务工作中得以实现,也就是说,现阶段,两套系统共同存在于图书馆中,原有ILAS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负责采编工作,而在对Interlib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全区通借通还和流通处理工作在中心图书馆中得以完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ILAS系统在执行采编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数据可以被Interlib系统实时接收,这样一来,图书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采用多种管理措施,为图书馆经营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Interlib安全解决方案

Interlib体系结构以多层B/S模式为主,在对Interlib技术进行应用的背景下,可以实现传递、接收信息的服务,其优势在于灵活性、便捷性较强。而如何保证系统安全成为人们在对该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最大的顾虑。事实上,Interlib的使用,可以将多个安全控制机制提供给整个系统,其中包括记录级和数据库级等机制,在恢复重要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对日志进行应用。

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 ,即MD5算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换算,应用128bit的大整数取得任何“字节串”,无论其长度是多少。该字符串变换算法在使用过程中,拥有一定不可逆性,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的加密处理,也就是说,网络中用户信息的传递和数据库中对这一信息的储存,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一安全标准符合工业要求。

并且,CA数字证书存在于系统当中,有助于促进安全性的提升,网络中在对数据进行传输的过程中,数字证书的应用,可以对具体内容进行加密处理,因此在Internet中进行传输的内容是以密码形式存在的。公钥产生于接收方,发送方在加密文件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一公钥进行应用,在解密的过程中,唯一的私钥只有接收方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方可以看到文件的明文。现阶段,我国多个领域都开始对CA证书进行应用,包括证券、电信以及银行等。信息内容只能够被业务工作端获取,当然,其需要对数字证书进行安装。这样一来,Interlib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得到了加强。

自动化管理系统在Interlib当中,是建立在oracle数据库基础之上的。在全面预防突发事件在系统中产生的过程中,要想保证运作成本最小化的同时,促使可用性和可靠性在数据中得以体现,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应当由Interlib来提供,其不仅拥有双机热备和RADII等硬件级备份,还包含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从而促使实时异地备份可以在分管数据中得以实现,同时中心管数据库也可以对该数据进行同步备份,这样一来,安全特性在整个数据使用过程中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对于提升各个领域的运行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也开始对Interlib技术进行应用,它能够将加入Internet的图书馆资源进行收集、统计、整理,并统一于一个信息资源库当中,这样一来,无论图书馆位于哪一个区位,只要加入了图书馆的群体管理体系中,就可以对该体系中的所有图书馆资源进行调用,从而彻底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提升了图书馆管理的质量,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常彦峰,孔云.Interlib在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5).

[2] 刘湾.ILASⅡ与Interlib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对比分析[J].情报科学,2014.26(2).

[3] 张石欣.中文更名期刊的管理实践与思考――以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为例[J].科技信息,2015(21).

[4] 薛静静,何海钊.浅议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环境中外刊的记到工作--以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东环校区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

第6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框架

随着现代办公的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特征不断凸显,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环保工作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环保工作效率,顺应时展趋势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构建还主要依靠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独立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之间缺乏严重的统一性和共享性。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共享技术支撑的环保信息资源,只能使得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处于一种孤岛的状态,很难最大化的发挥这些信息的价值,极难充分满足当代环保工作的要求,无法有效地服务于新时期的环保事业发展。

1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概述

环保档案是各级环保政府机构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较高保存价值的文字、图像、表格、影响、声音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环保档案除具有一般档案的一切属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般信息资源的分离性、客观性、长效性、公益性、排他性及可传递性等特点。环保档案同其他类型的档案相比较具有来源广泛性、时空特征明显性、标准依赖性等特点。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决策支持。环保档案信息资源是环保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环保工作者通过收集、分析、总结这些反应客观事实的信息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参考作用。环保档案信息是环保工作者活动的客观记录,它承载了前人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教训,依次为参考能够收获比其他资料更可靠的效果。第三,凭证作用。环保档案信息真实的记录了各部门、各单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中的现状,因此,这些原始记录具有较强的法律效用,可以作为执法部门执法的依据和协调纠纷的凭证。

2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支撑体系

(1)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信息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开放条件下,同一信息被多个用户共同使用的方式。文件连续体模式认为档案文件存在于多元施工范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文件的运动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做为能够同时发生在其存在的任何时间点上或者超前的时间点上,因此,对于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全过程应当采用连续的,一致的管理方式。又因为文件连续管理模式打破了生命周期模式用生死过程来描述文件运动要经过的一系列阶段,因此被认为适用于档案学背景下的一切文件管理,包括电子的和非电子的文件管理。基于此,本文认为连续模式和环境档案信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的众多特点是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2)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体系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工程量十分浩大,内部关系较为复杂的系统。仅仅依靠先进的信息处理及共享技术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为其中还涉及到人们意识形态的不同和行业部门的利益冲突。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进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五个方面分别为用户需求、组织管理、共享规则与标准、档案驱动及共享技术。用户的需求是前提,了解用户的需求才能以此为驱动,从而制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框架,明晰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向,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共享平台的功能模块。模块建立后就需要确定用什么样的规则和标准约束共享活动,又以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支撑共享的实现。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体系。

3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

(1)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的构成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指的是和具体的实现技术无关,实施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整体解决方案或者顶层设计,其实质是根据环保档案运动的规律,梳理分析档案管理的共享模式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规则及规范,以及不同用户在该框架下的业务流程等。有效处理包括环保档案形成者、环保档案的保管者和管理者以及使用者等利益共享主题之间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关系。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式直接指导标准及规范编制以及资源整合、软件开发的依据。

(2)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总体模式

根据调研分析,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用户包括:环保部门单位内部的员工,环保系统上下级单位、同级兄弟单位用户、其他部委相关单位用户以及社会公众等。这些用户可以进一步归为三大类:本单位用户、环保系统内其它单位用户和环保系统外用户。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模式采用分布式的共享模式,即通过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各级环保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各级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自治管理、安全交换和分级共享。各级环保档案管理部门通过本部门环保档案共享系统的自治实现面向内部人员的资源共享。为了确保上级对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的监督指导,下级单位需通过互操作技术实时或定时的向上级进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的交换,同级部门为了实现环境应急,也可进行数据交换,社会公众等外部用户只能通过环保档案信息共享系统进行环保档案的查阅。

(3)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及规范体系是保障信息交换、共享、用户权限使用等活动的核心。标准和规范约束着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确保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有效、有序、安全、优质的被充分共享利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体系架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是指导性标准,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性标准。指导性标准旨在为共享提供指导性或者参考性的依据,比如环保管理办法和分类体系等。通用性标准是指信息共享过程中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条款,比如共享条例。专用性标准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应用,具有专用性条款的标准,比如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范。

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来看,这些标准又可以被进一步的归纳为:档案信息资源采集或者管理标准、交换标准、共享标准和其他基础性标准等。

参考文献:

[1]诸云强,徐敏,朱琦,吴品才,张树梅.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02).

[2]诸云强,徐敏,朱琦,冯敏,宋佳,杜佳.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04).

第7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个高校图书馆及外校内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所谓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指图书馆在现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各自将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拿出供群体共同利用的行为。这对于市场经济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是使图书馆获得更经济便捷的文献资源的方式。

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1 协调采购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市场经济化的条件下,图书馆依据书刊资料的价格变化趋势以及需求量等时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该模式主要针对具有垄断性而需求量较大的信息资源,通常由政府行政投入并一省市为集体单位采购,从而保障图书馆数据资料的完备性。

1.2 图书馆间组成团体式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比如同市同区内,图书馆间采用馆间藏书互借的手段人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是对纸质书籍资料的最有效资源共享,也是最原始也是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图书馆间仍然保留这种资源共享模式。

1.3 通过网络实现的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数字化在各行各业蔓延,图书馆也作为数字化的受益者,新时期下主要依赖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的各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借助网络,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本校的师生信息资源共享,更为高校间、高校与社会图书馆间的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快捷方式,加强了校内外的信息交流,开创了校内外的读者资源共享的新纪元。

2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实现和完善资源共享事业建设的资金不足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是建设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必要环节,然而在各大高校图书馆中资金缺乏现象却普遍存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书籍等信息资料的单价随着上升,资金的缺乏,阻碍图书馆购进新书新文献等新资源,而资源的缺乏阻碍师生信息资源的获得,也阻碍图书馆与其他同行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与实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相悖。

2.2 传统落后共享模式阻碍共享最大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还有一部分图书馆仍依赖传统人工共享的服务方式。人工实现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不高范围也太小,并且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背景支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共享事业的建设带来的阻碍。

2.3 网络共享系统的漏洞

虽然数字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已形成,然而当中依然存在漏洞问题。一是各图书馆间的系统不一致,各馆各有自己的搜索系统,没有一个通用的一站式搜索网络;二是各高校图书馆的检索范围并未扩展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据库特色不明显,缺乏代表性数据库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或重复或老旧,共享意义不大等。

2.4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共享具有公益无偿的性质,然而信息资源作为知识商品却不同于普通的公共物品的共享。

在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信息的传播共享速度迅速,简单的一个复制黏贴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把付费资源盗取,侵权,对版权的漠视等现象普遍存在,而相关的法律法却不够完善具体,这给版权所有者的利益带来巨大冲突,给共享事业带来了疑惑。

3 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解决方法

3.1 科学公开管理购书资金,适当走市场路线

毫无疑问,充足的资金是确保信息资源丰富的重要物质保障,然而,资金问题一直是图书馆各项事业建设的拦路虎。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应当做最大努力争取校方的关注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援助。这需要图书馆提高各方面的服务工作并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吸取其他图书馆的经验教训,依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机选择需要购进的新书新资源,并制作好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资金预算方案,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做到透明公开无私,为获得更多的资金打下基础。此外,图书馆可以迈开步伐,扩大资源共享的合作范围,适当走市场路线,有选择性的与某些报刊、杂志上、出版社等商业公司合作,图书馆为其提供馆藏不外放的信息资源,另一方为图书馆提供最新的独家资料,互惠互利,减小资金的付出而获得更多信息资源。

3.2 推动完善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在这个方面,首先图书馆方应树立构建现代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意识,主动引进相关设备及相关人才。其次,还应加强与周边高校图书馆或社会图书馆之间联系,参与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大家族中去。最后,积极带动更多图书馆加入到图书馆的数字化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团体中,从而实现推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更好的发展。

3.3 完善系统化共享网络

在构建好共享系统后,各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实际的系统问题及时作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检索方面上,建立更大的搜索网络,把搜索范围渗透到各个参与其中的高校图书馆中,使得搜索范围更大化。此外,建立更加完善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这个方面需要各大高校的共同努力,比方说,医学院可以把医学类书籍作为其特色数据库,警校可以建设以法律侦探推理等类型的书刊资料建成其特色数据库等等。总之,各大高校依据本校的办学类型及办学特色建立自身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避免藏书资料的重复无味的无共享意义的现象的发生。

3.4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我们,首先要树立保护版权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严格服从知识产权的利益安排。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分担资源购买成本,对有版权要求的资料在共享的同时要做好禁止复制粘贴拷贝的措施,比如禁止文字图片等等的导出,并同时做好馆内资源的保护工作,对进入资源库设置加密措施,维护自身及版权人的合法产权。

4 结语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是提高图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让读者获得更多的资料和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发展推广并做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是图书馆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环节,以充足资金作为背景保障,不断发展完善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让读者得到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是我们图书馆人不断追求奋斗发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李丹高路杨苑婷婷

[2]《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问题与对策》――汪 琼

[3]《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尚武

第8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各地水环境污染和短缺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基于此,如何对水文水资源进行保护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下资源研究的主要课题。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对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加大重视力度,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问题,使其早日实现共享目标。

1信息共享现状分析

通常情况下,环境保护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等都离不开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利用和参考,所以,无论是国家水资源管理,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要以水资源信息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彻底落实,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则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才能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尽早达到共享目的。目前,我国在水资源信息共享方面,仍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如缺少完善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因此,各地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对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的全面发展。

2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信息共享问题

缺少规范化的共享平台技术。我国是一个疆土十分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的水文水资源,无论是分布比例,还是水质特征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别,所采用的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也各不相同。我国对于共享平台技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所以这就导致有关部门在使用水文水资源数据库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也给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3加强信息共享的有效策略

3.1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

水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系统涉及多项管理内容,如:抵制水土流失、构建水利规划、防汛控制、水资源有效利用管理方案等,为了使这些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相关标准,有关管理部门就要大力加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引入,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信息化管理措施,这样才能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使其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能够达到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的有效建立,既符合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求,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又可以帮助相关管理部们严厉打击一切违反水资源管理规定的不法行为,进而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情况,给可持续发展下水资源信息共享创造了可靠的保障。

3.2构建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

要全面搜集与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尽量采取分布式水文模型来进行,因为该模型技术采取的是数学物理的分析手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仅能够监测出这些数据资料的可用性,而且对其分析和处理也起到了很大的实效作用。对这些分析和整理后的水资源信息进行安全传输,使其发挥出一定的运用优势,能够真正落实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管理工作中,为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结语

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是我国水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工作趋势,其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水文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对于促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构建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其信息共享和利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明宇.如何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共享[J].科技与创新,2015(5):22-23.

第9篇: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关键词]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分类号]G250

2002年4月,由我国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进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等方式将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农村文化信息资源不足、文化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八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共享工程实践,在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消除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实践的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渐丰富,本文即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文献调研情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为检索词(题名or关键词or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867篇文献(截至2010年5月),这些文献类型涉及到期刊论文、年鉴记录、报纸报道、会议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博士学位论文,每一种文献类型篇数如表1所示:

年鉴记录和报纸报道多是对某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的描述,如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考虑,需要更多地关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中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探讨,因此笔者对CNKI中上述类型的文献剔除冗余并逐一分析,发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题分布(见图1)。

对共享工程进行综合概括,从理论层面探讨共享工程的现实价值的文献占6%,这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认识;对工程总体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指导实践,这类文献占研究总数的16%;工程建设涉及到资源建设、应用技术与标准规范、服务内容、知识产权、管理等具体问题,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得研究更为深入与细化,从而为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这类研究所占比例为25%;在国家启动共享工程项目之后,各地积极开展工程实践,从图1可看出,所占比例最大(35%)的就是对某地共享工程建设或是对地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文章;共享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活力与契机,因此如何在农村开展共享工程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所占比例为6%;纵观我国共享工程的实践,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共享工程多依托图书馆而建,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与共享工程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主客体关系,图书馆也在共享工程的实践中拓宽了服务路径,此类研究占8%;除了上述研究主题外,也有学者探讨了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共享工程与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笔者将其归结为其他研究问题中,比例为4%,这些文献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内容分析

2.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综合概括

八年来,共享工程的作用与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学者们也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综合概括,从而为共享工程在文化建设中的准确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1]指出,共享工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其以锐意改革的勇气和丰富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不失为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共享工程也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传递手段多种多样、反馈机制灵活便捷、信息服务公平及时,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共享工程的实施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文献[3]探讨了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建设内容、实施效果与发展目标,并对共享工程的启动背景、服务体系、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等做了阐述,从而使人们对共享工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共享工程是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一次探索,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实践,学者们通过对共享工程进行综合概括,尤其是对共享工程作用与意义的阐述,确定了共享工程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人们对共享工程有了整体的认识。

2.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体建设

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下数字可以说明其实施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截至2009年底,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152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45.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全国44%的乡镇和75%的村;资源总量达到90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其中视频资源72345部/集、70434小时;专兼职工作人员68万人;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累计服务超过6.9亿人次。

对于共享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学者也从基层网点、资源建设、传输方式、培训工作、服务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总结;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认识到了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策略。笔者将目前共享工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方面:

从资源层面讲,各地文化信息资源征集工作发展不平衡,征集力度有待加强,且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从技术层面讲,资源存储分散,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不利于检索和利用,且技术实现尚不成熟;从服务层面讲,基层中心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服务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评估层面讲,对共享工程进行的绩效评估还不完善,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工程建设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从人才层面讲,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等。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党中央提出的“把共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共享工程只有妥善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解决对策与措施,总结如下:

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加大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征集力度,拓宽资源征集渠道,进一步加快数字资源建设步伐;完善技术体系,利用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创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以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建成完备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改善服务,并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严格管理,确保工作进度,将共享工程建设纳入社会文化事业的考核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机制。除此之外,也要建立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等,以确保共享工程顺利开展。

通过对共享工程总体建设的探讨,人们了解到共享工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以

突破共享工程建设的瓶颈,这是此项研究的可取之处。作为一项以政府主导的惠民工程,共享工程需要一种顶层设计,以使工程建设有章可循。如果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看作是这种顶层设计的话,那么在工程总体建设过程中,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如何就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目前需要从理论上对共享工程的总体建设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而当前的理论研究正缺少这部分内容。

2.3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具体建设

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构建服务大众的网络框架、资源框架与服务框架,工程的具体建设也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因此,技术应用、资源建设、服务内容就成为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标准规范、知识产权等问题与此息息相关,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2.3.1 技术应用 共享工程是一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文化推广工程,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共享工程的方方面面,文献[9]认为共享工程的技术体系由管理控制系统、资源建设体系、资源传输系统、终端应用系统四个部分组成。数据共享技术、网络存储技术、资源传输技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各种先进技术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朱亚玲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网格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探讨了基于元数据及本体的网格资源描述及组织方法,设计了核心网格本体及应用本体,提出了本体映射策略并构建了语义元数据管理框架,为共享工程提供了基于网格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失为一种新的技术探索。

2.3.2 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王芬林指出文化信息资源范围的界定、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应用、资源共建模式、资源选题策划的切入是资源建设中需要斟酌的几个问题;赵保颖认为项目规划、素材征集、库房管理、素材审验、资源加工、成果验收六个环节构成了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基本流程;学者们也研究了文献资源、讲座资源、娱乐资源等具体类型的资源建设;资源整合、特色资源建设等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文献[16]指出,“加强资源整合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当务之急”,整合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资源、数字资源、基层站点、管理资源、人才资源以及财力资源;文献[17]指出应“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构筑共享工程资源库群”,即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要体现地方特征、展示民族特色。

2.3.3 共享工程的服务内容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服务民众是共享工程的本质要求,对于共享工程的服务问题,学者们探讨了服务政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模式等。

文献[18]概述了目前工程已争取到的政策优惠,总结了这些优惠政策在资源建设、传输、服务方面的具体实施;文献[19]、[20]分别探讨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实现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对于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文献[21]指出“总一分馆式”是基层图书馆承担共享工程后服务网络模式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共享工程服务内容的探讨,人们对共享工程所提供的服务有所了解,而共享工程也需要根据群众的信息需求,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

在工程建设中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即标准规范与知识产权。对于标准规范问题,文献[22]指出,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应用规范需与数字图书馆保持一致,并提出“在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基础上构建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体系”,“视频资源建设标准规范选用广电标准并以数字图书馆标准为参照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共享工程需要重视版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在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文化信息内容数字化中的版权问题、文化信息内容传播中的版权问题、数据库开发和利用中的版权问题等,这些知识产权问题都可能成为制约共享工程效益发挥的障碍,因此需要妥善面对、正确处理。目前来看,对于标准规范与知识产权的研究仍有所欠缺,这也是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2.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实践

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共享工程建设,探讨地方实践的文章在研究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涉及我国23个省25个市、县的共享工程建设,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讨对策,展望未来。

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各地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总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各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基层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进,规范化建设程度提高;资源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数字资源不断丰富;传输方式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基层工作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

地方工程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者结合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如文献[25]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探讨了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文献[26]论述了共享工程在吉林省农村的实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辨性的文章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各地共享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地区将本地实际情况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设模式(典型的如“辽宁模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丰富多彩的工程实践,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属于某地特色的建设模式,同时对于某种模式也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为其他地区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当前对各地工程实践进行介绍的文章数目众多,但是总体来看形如散沙,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文章比较鲜见。

2.5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文化建设

2006年9月18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和平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共享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共享工程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信息支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许多学者有所论述。文献[28]将共享工程界定为扭转农村文化落后面貌的“德政工程”、缩小地区与城乡差别的文化普及工程、弘扬先进主流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民心工程”、实现农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工程。一些学者也就共享工程在农村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服务思想要由“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服务当代农民由“要我文化”转变为“我要文化”,服务战略要由“三下乡”转变为“常下乡”,从而使基于共享工程的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常态。

2.6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图书馆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成为了实施共享工程的重要依托,共享工程也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提供了路径,因此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共生发展的关系。

文献[30]指出,共享工程的理念与公共图书馆平

等、民主的理念是相同的,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都应该充分尊重公民的文化权利,通过服务使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成为可能,并保护这种权利;文献[31]指出要让共享工程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论述了县级图书馆如何利用共享工程开展服务,共享工程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共享工程与图书馆的关系。事实上,公共图书馆与共享工程也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如2008年7月1日,国家图书馆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以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在基础设施平台搭建、数字资源交换和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通过以上合作两者在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并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图书馆与共享工程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除了以上六个方面以外,有学者探讨了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介绍了美国、英国、印度等与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似的项目,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文献[36]论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两者的协同共建;也有学者以共享工程为例,探讨网络信息环境(市场)的培育等。学者们对共享工程进行多维审视,从而使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也为我国共享工程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3 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通过前文论述可以发现,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研究的趋势所在。

・介绍共享工程这一国家项目及具体建设内容的文章较多,而立足当前文化繁荣与数字环境共同作用的宏观视角,从共享工程运行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规律这一层面上进行的研究偏少,缺乏一种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学者们对共享工程进行了总体思考,包括建设架构、流程、面临的问题、应对措施等;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具体问题,包括数字资源建设及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知识产权、应用技术及网络设计等也有较多的论述。然而,研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的文章较为鲜见,而健全的运行机制正是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薄弱环节,因而运行机制研究应成为这一领域的关注重点。运行机制是保证共享工程正常运行的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或是制度化的方法,是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意味着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上升到本质的说明,也能够推动相关研究和实践的迅速发展。

・目前研究成果较为多见的是对某地共享工程经验的介绍,缺乏对实践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在各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共享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模式”、“辽宁模式”等已成为各地实践的典范,共享工程的各省级分中心、各基层分中心也在探索着适合本地的特色化共享实践,对某地共享工程经验的介绍为本地共享工程的发展作了总结,也为欠发达地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然而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共享工程实施八年来成绩显著,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了解各地实践的情况下,对全国共享工程进行一次总体的调查研究。“十一五”期间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正是对共享工程的实践进行一次系统梳理与全面盘点的良好契机,也将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理清思路。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在对用户文化需求的不断分析与互动反馈中,对服务进行动态调整和不断修正,这就需要在共享工程评估过程中嵌入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但目前相关研究忽略了对共享工程服务过程的动态跟踪和考核,对于共享工程绩效评估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只有融入对服务过程和内容的记录和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测评,才能客观反映出共享工程的建设者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论文进行客观审视与理性分析,笔者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众多但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有待提高。共享工程是一项长效工程,随着它的进一步开展,相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将逐渐深入,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图书馆建设,2008(2):4-5

[2]刘兹恒,张丽,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特点,图书馆建设,2008(2):10-12,24

[3]孙承鉴,李晓松,数字资源社会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概述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4):12 15

[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导和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总结会暨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0-05-28],

[5]周和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问题及措施数码世界,2007(2):3-5

[6]冼育华,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河北科技图苑,2009(4):45-47,32

[7]冯锦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建设,2008(2):114-117

[8]谢林,认识与实践――用理性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建设,2008(2):29-31

[9]吴晓,孙承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展望,图书馆建设,2008(2):78-81

[10]史同广,蔡菲,许玲,等,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情报杂志,2006(2):20-22

[11]于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两项重要技术的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50-52

[12]徐周亚,镇锡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据共享技术探索,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3):7-9

[13]朱亚玲,基于网格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

[14]王芬林,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26-29

[15]赵保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流程及其相关问题图书馆建设,2008(2):61-63,67

【16]吴建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之我见,图书与情报,2008(1):12-15

[17]贺定安,以地方特色理念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图书馆建设,2D08(2):57-60

[18]王芬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政策解析及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思考,图书馆,2010(1):94-96

[19]郭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界,2004(3):28-31

[20]袁少如,浅论电子阅览室开展体闲娱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3):48-50

[21]李源江,“总一分馆式”是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模式发展的趋势//万群华,胡银仿,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607-610

[22]赵保颖,数字图书馆应用规范在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中的实践图书与情报,2008(6):91-94

[23]余跃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图书与情报,2009(5):29-31,38

[24]文化部关于2009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导情况的通报,[2010―05 30],

[25]刘若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3):49-51,54

[26]吴爱云,鲍成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吉林省农村的实践与思考,贵图学刊,2009(1):7-9

[27]陈彬斌发展工程基层服务点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中国文化报,2006-09-19(1)

[28]高永明,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33-35,74

[29]石丽珍,严春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农村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建设,2008(2):97-99,105

[30]谭祥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图书馆建设,2008(2):13-14,18

[31]张永环,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图书馆建设,2008(2):112-113

[32]向京,县级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发展策略,当代图书馆,2009(3):35-37

[33]吴凯,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理论观察,2008(6):117-118

[34]文化共享服务,[2010-05-031]

[35]刘璇,徐珊,王萱,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图书馆建设,2008(2):19-24

[36]张德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科技,20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