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精选(九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

第1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课程服务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52-02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和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建立了“1+X”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1”,其教学内容丰富、受众面广、教学成效显著;《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X”,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然而如何能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计算机能力,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到教学当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引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的终生需求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何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中。

1.充分考虑各专业差别,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的要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例如,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

2.理念先进,服务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明确。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及程序设计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实施

根据我们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改革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做法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富有建设性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结合了我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特色并有了创新性发展。从几年的实践过程看,做法日渐科学,效果积极显著。

具体做法:“积累、实践、服务”相结合。

1.及时与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专业对接。第一学期开学前,通过与学生所在院系教学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沟通等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的对接,重新定位,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即每学期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计划时,请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与,根据各专业需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从而对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

2.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践锻炼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实现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接。同时,课程组的多名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要,也了解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势,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3.为学校各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排版指导,发挥服务作用。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因此,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服务专业”的理念和做法既符合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所指,也符合我校的三大教育理念。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必定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根据专业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探索为专业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理论课程重新整合、重组。如在讲计算机程序设计时,重点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程序分析。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际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5.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强调实践与实习,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授课计划中还安排了多项相对独立、逐步提升的阶段性技能与综合性实验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课程组教师需要了解相关专业课教学重点,积极主动地为专业课服务。课程组教师通过与相关专业负责(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52页)人及骨干教师的沟通,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及时地了解了专业急需用计算机解决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都会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为今后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因此一个现代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不仅仅要会收钱,会记账,会审计,更应该利用会计这个工具,学会管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美国一个权威职业评估机构分析得出:Computer literacy是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会计实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编制凭证、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转向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查询信息等。因此,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时,也要考虑以上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会计能力。

7.开发了自主学习,课程服务专业的网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组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站,网站中包括了课程的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名师视频等资料,方便了学生资料的获取。同时,网站还重点设置了“专业学习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模拟试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适应专业特点,精心设计案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到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授课教师在案例设计之前需要与专业知识进行对接,对案例进行反复斟酌、思考与设计,好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基本概念,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如在对会计专业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尽可能将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安排案例教学时有意识穿插更具会计专业特色的实例,在学习Word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月份财务分析表”、“资产负债表”等案例,使学生在练习了表格排版的同时,了解了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资产负债表应包含的基本信息,与会计专业基础课有了更好的结合。

在讲解Excel时,可以重点与财务相关的公式与函数。在讲授PPT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PPT中表格和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股东和投资人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讲解,并结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或应用性或有乐趣的任务、习题,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结论

实践证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在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引入与实施,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授课,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和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本文为:1.黑龙江科技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06-122);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 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教育[J],2010(1)

[2] 韩雪.浅析服务专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科技信息[J],2011(6)

[3] 孙丽娜.服务专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改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13(15)

第2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即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设计人员,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人员,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人员是推动计算机发展的主力军。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人员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是能否胜任未来工作的基础。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基础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现代化应用技术,有其自身的系统性、科学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懂原理、懂结构,掌握一种以上计算机语言,能按规范要求编程序,把学习重点放在使用标准平台,开发一些本专业适用的软件产品。

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

(1) 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理解概念、原理、法则、命令等。

(2) 方法的训练:计算机操作方法、部件使用方法、程序调试方法、外设连接方法、程序设计方法等。

(3) 精神素养训练: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烈的进取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4) 能力的拓宽:思维能力,在编程前对实际问题的想象、分析、归纳、综合、分块,建立编程框架的能力;

行为能力,在选定算法、设计框图、编制程序、查阅资料、探索程序方面有所锻炼;适应能力,在配置机器、组织试验、利用环境方面进行训练,以利于尽快投入工作;应用能力,设备操作能力、软件维护能力、上机调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 技术的培养:工程表达技术、框图设计技术、结构化编程技术、类操作技术等。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以上五方面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包括:

2.1掌握基本技能

这里的基本技能包括:微机使用技能、汉字输入技能、文字编辑技能、程序调试技能、网络操作技能、网页创作技能和图形、动画创意技能等。给学生提供软、硬件资源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领悟实验的真谛,直至独立完成实验。

2.2学会常用软件

这里的常用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平面设计、动画设计软件等。

2.3了解基本原理

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对计算机学科理论有一定了解,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原理、高级语言编程、数值运算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汉字系统原理等。要在理论课上讲原理、概念、操作要领,实践课上引导学生一步步做,通过做一两个事例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4熟练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一个好的程序设计算法是关键,对算法的深入理解只有通过调试程序才能实现。程序设计离不开算法,好的算法能使程序简洁、功能完善、可读性好。程序调试是程序设计的实践过程,通过上机调试可以发现语法错误、句法错误、方法错误,通过多次的逐步调试,使程序的最终结果正确。这一过程比程序设计更费时间。

2.5适应新技术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以迅速而著称,操作系统的变化从DOS到Windows系列到Linux,软件在不断地更新。如果不能适应软件的快速发展,就阻碍计算机的使用。

3针对能力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体制显然不能用一种模式“框死”,而是柔性的、探讨式的运作。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应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为高校各专业计算机课程设计提供了充分大的空间,考虑各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差异和学时限制,为各专业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有足够的自由度。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划分为理科非计算机专业、文科专业两类。

3.1理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

理科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对于这些学生,虽然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以计算机为中心,但在很多情况下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计算机来开展工作。我们采用的是“1+1+X”课程设计方案,即“理科计算机基础”+“理科程序设计语言”+“理科计算机高级课程”,课程设计如下:

(1) 理科计算机基础:该课程为理科必修课程。这门课的目的是向理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常识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工具。

(2) 理科程序设计语言:该课程为理科必修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学生来说,除了要熟练使用计算机外,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应用基础等,在较深的层次上应用计算机。该课程讲授较为高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网络、多媒体、数据库、VB、ASP、C语言、Java等,学生可以任选其中1种或2种。采用既有课堂教学又有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进行网上课后复习、交作业、讨论、辅导答疑等。

(3) 理科计算机高级课程:该课程为理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选修课。在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本质,熟练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有了一定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可选修的课程很多,如下只列举两门课程。

数据结构:从每个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相应的一组基本运算和实现三个方面掌握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和图等常用的数据结构;针对简单的应用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及设计有效的算法解决。

微机原理:该课程为理科非计算机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由于绝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数字逻辑课程,所以与计算机系微机原理课程相比,增加了数字逻辑的基本内容;在内容的深度上也比计算机专业略浅一些。该课程的基本目的是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上机调试过程;建立微机整体概念。

3.2文科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

文科专业学生把计算机课程作为工具课程来学习,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而是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我们采用的是“1+X”课程设计方案,即“文科计算机基础”+“文科计算机高级课程”,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两学期讲授课。课程设计如下:

(1) 文科计算机基础:该课程为文科必修课程。这门课的目的是向文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常识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工具。

(2) 文科计算机高级课程:该课程为文科必修课程。对文科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比对理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更低一些,教授的内容也更偏向于应用,结合使用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讲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该课程讲授较为高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网页制作、动态网页制作等7门课程,学生可以任选其中1种或2种。

以上提出的文科、理科计算机教学体系允许整合和重新构造。这样既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也充分考虑专业对计算机技术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计算机技术进步对课程的影响。

4适应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做好准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逐步改进。计算机课程在讲授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表现出与其他课程迥然不同的“动态”特征。

4.1教学内容的准备

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和具体性。学生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更感兴趣,对具体例子比抽象讲解更容易接受。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为学生大都希望学以致用,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2教学方法的准备

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中,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设问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教学,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把传统理论课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步曲,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三步曲,要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4.3教学手段的准备

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教案,使教学生动形象;使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直观,易于表达;使用实验室加移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师生间的双向讨论交流非常方便。

4.4教师知识更新的准备

有人说,计算机行业是“年轻人”的行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师也应该不断地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一方面加强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要求教师不断自学或进修,学习本课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主讲教师除讲授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外,也要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要求他们努力熟悉和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避免把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路、做法和要求简单地搬到非计算机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稳定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4.5教学网站建设的准备

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交流。网络辅助教学网站实现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指导等上网,实现师生课外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对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有选择的自主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模拟考试系统能实现学生随时进行训练和自我测试,网络考试系统供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测试。

4.6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准备

这是最关键的准备。创新是一个思维与实践的过程,从哲学观点看是一种技能,即在特定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思维是一种能够学习的技能。计算机是一个简洁高效的计算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大量繁琐的工程计算、数据分析、文字处理、账目结算、多媒体合成的工作。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引进到自己的专业中来,突出现有模式,勇于开拓,结合本专业,开发出适用的专业软件,使本行业的设计、生产、流通进入领先地步。

参考文献:

[1] 余武. 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育;优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课堂所学计算机知识范围内。这就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在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由于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相对本专业课程来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认为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考级获取证书或应付院校期末考试,只学与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相关的部分就行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仅限于课堂老师所教的内容。另外,一些院校或部门本身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或是过度重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将重点放在了等级考试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上。这些认识误区,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入学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有的学生则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使得学生起点参差不齐[1]。另外,虽然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晚,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却日新月异,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内容难而丧失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会使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因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因内容简单而忽视计算机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调配课时比例,但是这些实践操作往往仅针对相应的理论部分知识,是跟学生所学专业割裂开的,而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在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搭建起桥梁,缺乏融合。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策略优化方案

首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结合的非常密切,需要综合、创新型人才,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教材,高校应选用与学科之间融合度较高的教材。同时根据才人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强大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修订。教学内容修订由计算机本专业教师根据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更新补充到教材中,由其他学科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实例应用中,形成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新“教材”[2]。这样既满足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和专业学科的衔接,学生可以更深入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的应用,拓展专业认知度。比如我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中“演示文稿”部分的时候,临床医学专业的效果演示选用人体解剖学图片,口腔医学专业则用牙髓的图片做演示。

第二,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实践案例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计算机课时有限而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传统的静态教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速度,这就对高校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实验课程操作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网站交流平台,教师除了可以将课程视频或课程疑难、重点的分析总结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转载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及计算机在专业方向的最新应用技术,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向学生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渐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对网站计算机技术资料的阅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能力的目的。比如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设“教育技术研究”专栏,通过这个平台,各专业教师可以在上面获取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技术知识。这中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以后进行工作研究有深远意义。

第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尤其体现着计算机教学上,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综合素质不强,不能生动的表述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丧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违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科研活动和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二,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专业动向和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新应用和新技术,将学科知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度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紧密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如何培养永续型学习的综合素质人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对当前计算机教育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海燕,李莉莉,邱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计算机教育,2010(10).

[2]殷昱煜.王铮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6).

作者简介:

第4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英语专业;计算机能力;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66-02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已经由单一的数值计算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计算机主体语言为英语,在进行核心操作和使用的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将学生的专业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本文就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措施,现结果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意义

英语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还可以促进将自身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加强英语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涵义和层次

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全方位了解和认识,对计算机必备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和应用,提高自身学习的效果和自身能力,提高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语言进行全面了解和应用,对计算机专业软件进行熟练操作,能够实现对各种CALL软件的合理应用和对软件优劣程度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软件开发。

当前英语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大一、大二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训。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确保学生熟悉计算机操作环境和基础技能。例如,学生对word的操作能力、对字表的处理、frontpage的操作等。第二层次,在大三、大四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能力的研究和培养。通过计算机知识教育和计算机研究能力的培养,展开计算机自主教学,确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熟练应用,将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和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自身专业的拓展。

三、英语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

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主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优化和延伸,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和技术培养目标。本校英语专业具体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期主要是对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大一第一学期,我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教育,确保学生了解当前的计算机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识和了解,确保学生正确审视和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学、计算机基础操作步骤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认识、网络办公软件功能了解和操作方法学习,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初步教学。

第一学期下半学年和第二学期,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其他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进行完善和深化。在该时期,计算机教学仍旧依据基本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为教学主体,但是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将计算机教学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基础英语frontpage制作,将学生的英语录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专业课程包括在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训练的过程中,确保实现学生英语和计算机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Internet上寻找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在英语网站上进行英语学习交流,进行计算机网页操作,充分利用网络外语计算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该教学阶段,英语专业学生要彻底了解CALL软件,实现对CALL软件中ILS语音分析软件、语音识别软件等的熟练应用。

第三学年上学期,本校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语言处理教学。计算机语言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学生对英语计算机知识进行熟练了解和应用,实现对汇编语言的顺利阅读和自我编写,进行计算机汇编。英语专业学生在大三开始进行英语专业学习,学生开始进行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在这一时期加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应用相关的CALL软件,对自身专业英语学习进行辅助,提高阅读效果和学习效果。在该阶段的相应计算机必备软件有: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机器翻译系统语言知识库管理软件、SOWL语音资料库软件等。

第四学年主要是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将英语专业语言学习渗透到计算机技术中,实现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功能语言分析软件、语法分析软件、辅助文本生成系统KPML等的熟练运用。在大四学年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将自身英语学习和计算机学习有机结合,实现对自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延伸,提高学习效果。

四、英语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方法

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性质和计算机教学的特色联系在一起,将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实现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学习的全面培养。进行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逐步将学生的教学深化,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学习效果。

(一)注重上机操作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取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上机操作训练,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指导,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成果,确保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基础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淡化计算机复杂理论知识教学,将教学知识浅显话,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培训和指导,确保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逐渐丰富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能。通过上机训练,进行反复实践练习和联系,将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领悟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二)注重教学配合内容深化

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机教学的深化,将计算机教学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将自身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注重教学配合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色,将计算机教学和英语教学相互配合,提高教学效果。内容深化主要指教师要将教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扩充,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将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化,确保学生学习到符合当前实际应用的知识技能。将教学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知识的高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师要对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内创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使用氛围,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一定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加压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动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高级应用试听教学的计算机技术设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考量,将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应用,提高学生对英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效果,实现逐级深化。

(三)注重课外活动

教师要注重对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活动,组织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方面竞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创建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网络资源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进行交流和评价,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进行指导;设置合理的英语专业类计算机交流比赛,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培养,确保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在校园中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英语计算机应用平台,将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计算机成果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创建良好学习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一些英语计算机学习机会,为学生的专业英语计算机操作进行指导。

五、总结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要将自身教学和当前的先进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英语专业的自身使用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式的需求。英语专业计算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专业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将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和完善,为学生的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许邓艳,范年柏.浅谈"教学合一"在新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94-95.

[2]曹勤.英语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关系研究[J].职业时空(下半月版),2008,4(6):90-91.

第5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论文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已经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针对计算机英语的特点、教学现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面。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算法和软件,其中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将很可能不能适应今后日常工作的需求。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它不同于普通公共英语。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尤为重要,它不仅要求教师熟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1]

2 课程特点

尽管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公共英语很相似,但无论是表达方式、文体结构、语气上二者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2.1 专业词汇

2.1.1 新词不断涌现: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软件一般在一年半就要更新一次,硬件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提升一个档次,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就决定了在计算机领域中会不断出现新名词、新术语。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脚步,关注最新的计算机信息。[2]

2.1.2 合成词、派生词、转义词较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大量专业术语词汇都是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要取其原意,又要具有专业领域特定的含义。这就决定了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要通过词汇的转化、合成、派生等构词方法衍生出许多的词汇,以表达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

2.1.3 缩略词较多:缩略词汇出现频繁,这是计算机专业英语与其它专业英语的主要区别。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在程序语句、程序注释、软件文档、因特网信息、文件描述中都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汇作为标识、名称等。

2.2 语法:从语法上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句子较长,也比较复杂,从句较多;从语态上来说,大部分句子都是使用的被动语态,这样使整篇文章跟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3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发展较晚[3],大部分学生觉得这只是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可以了,而他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程序设计、系统开发等课程。尤其是原本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因为英语基础的限制,越来越丧失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究竟能不能看懂常见英文版软件,能不能理解软件使用过程中的英文提示,能不能明白专业说明书等文献资料,学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4]。

3.2 课时设置不合理: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英语和普通英语相比,课时太少,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了解、记忆、掌握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英文术语,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教学难度也较难把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这门课程作为考查课,那么在学生中就会产生一种误区,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并不是专业核心课程,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从而对学习这门课程降低兴趣,也会影响教学结果。

3.3 教学手段单一:现在高职英语的教学手段大多还是黑板加粉笔,授课地点在教室,很少安排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给学生讲解词汇、解释课文,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和机械地做笔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3.4 教材的选择不合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很多,大多数都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知识、软件知识、网络通讯以及其它一些计算机相关知识。但是大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落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譬如,在讲操作系统时,有些教材还是大篇幅的讲解DOS和Windows 98,这显然和目前的大趋势相违背,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4 改进的方法

4.1 确定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漠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应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将来就业后的职场实际应用。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和习惯的表达方式;②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科技文献的特点,整体的风格,并能够通过阅读英文科技文献资料获取新的知识;③能进行汉英科技翻译和简单的协作。

4.2 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的习惯,如上课时多使用英文书写所授内容,可通过编程语言的实验环境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英语与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本课程在就业时所占的重要位置,这样就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3 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目前,各高校都已配备了相当数量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大趋势。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课件素材和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图文并茂的进行讲授,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提升学习兴趣,另外还可利用机房进行现场讲授,如讲解程序设计语言,可让学生亲自体验英文版的编译软件,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词汇,培养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4.4 专业词库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他们所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所具备的一定的编程能力,由于市面上专业词库还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词库的设计,一方面补充复习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

4.5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计算机英语课程是扩展和延伸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作为计算机英语的任课教师,一方面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掌握计算机英语专业特点,找准培养方案,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熟练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完善自身计算机专业知识,注意课堂的信息量和专业知识多样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4.6 教材的选择: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网络的广泛使用和深入,在今天还比较流行的知识或者技术可能到了明天就会被遗忘。这给我们选择教材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将教材的更换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同步。此外,还要注意多摄取书本外的知识,为学生多提供即时、新鲜的教学素材。

5 结束语

在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卜艳萍,周伟.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钟青芬.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动态的分析[J].时代教育,2008.9:156

第6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知识引导;方法引导;思维引导;意识引导;职业引导

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当属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IEEE-CS)和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在各个时期联合的“计算教程”。1991年,IEEE-CS/ACM联合了“计算教程1991(Computing Curricula 1991,简称CC1991)”。之后,又陆续了CC2001、CC2004和CC2005。

自CC1991后,我国计算机教育界就开始跟踪分析工作。CC2001推出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等学术团体的专家在参考CC2001的基础上,在2002年出版了研究成果《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在广泛调研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和不同类型的IT企业的基础上,并借鉴CC200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并出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上述文献不仅对我国各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均把计算机导论列为核心课程之一,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简单地说,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就是“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1导知识

按照教学计划,虽然中小学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受重视程度、教学时间、实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很少,大多数同学只是会一些Windows、Word等常用软件的简单操作。进入大学后,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具体的专业课程之前,先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于降低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难度、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计算机导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把计算机导论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学科的广度优先的入门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1]。这种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尽早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有利于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二是能够尽早让学生概要了解将要学习的后续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达到预期目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适合大学新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我们选定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与职业道德、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等内容[2]。内容的介绍和讲解要努力做到广、浅、新、易、趣、思[3]:计算机专业引导性课程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各主要方面;对每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不宜深入,保持在高级科普的层次;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基本含义及新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内容的叙述和讲解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要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在介绍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导方法

大学新生入学后,一时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虽然各学校都安排入学专业教育,但由于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计算机导论作为新生入学后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更需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中学时,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上课、早自习、晚自习、考试,学生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学生习惯由学校安排学习时间、由老师实施灌输式教学。学生能做的就是按学校安排的时间,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答老师发的考卷。由于学时充裕,高中老师能够把教材上的内容讲解得非常透彻,老师讲完后,学生不用看书就可以做作业,而作业大多是有明确解题步骤和唯一答案的“刚性”作业。

到了大学,学生除了上课(包括实验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上课时间。由于学时紧张,老师很难充分讲解课堂上的全部教学内容,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甚至于教材上都没有说清楚,需要查阅其他的参考书),一些作业是没有明确答案的“柔性”作业,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作为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很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相对于中学,计算机专业大学学习的特点就是: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勤于实践。在听老师讲课的基础上,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要有个人深入理性的思考,还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计算机专业。

在计算机导论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楚大学学习特点,使学生从思想上主动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设置适当的有大学特点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如读书报告、专题讨论、小型制作等。

3导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4]。简单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基于现代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都需要培养计算思维,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员更应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

文献[4]给出的计算思维有几个要点:1)计算思维采用了抽象和分解来迎战庞杂的任务或者设计巨大复杂的系统;2)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就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3)计算思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4)计算思维是概念化,不是程序化,不只是能为计算机编程,还要求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计算机学科中的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算思维,为日后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计算思维奠定基础。

4导意识

教育部在教高[2007]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应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竞争激烈,绝大数学生把可用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知识上,用在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题、模拟题和考试题上,无暇顾及到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有了时间和机会,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学习能力:这里主要是指自学能力。中小学主要是按照学校的安排学习,以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进入大学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从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要通过课后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等环节提高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创新就是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在竞争中占先取胜的关键因素。作为大学生,要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更要注重实践能力,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等环节都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交流能力:在现代社会,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总是要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和学习,与团队内外人员的沟通交流对于高质量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开发或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社会适应能力: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把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社会服务。面对顺境或逆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既不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并不是说,通过计算机导论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培养学生上述所有能力,而是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综合素质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在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实际活动中注重上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4年之后,大学毕业时就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无论对于继续读研深造和直接就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5导职业

进入大学,学生选定了所学专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都很努力,除了有教师和家长的监督、鼓励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进入大学后,一少部分同学失去了努力的目标,觉得考研也好、就业也罢,都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有了放松一下的心理和行动,导致学习上用功不够,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于不能正常毕业。

计算机导论课程,结合教授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调整,但有一个规划总比没有要强。有志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多用一些时间读书和思考。考虑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多用一些时间从事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验。现在,各学校都开设了比较多的选修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习场地,就是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6结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算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综合素质培养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上述“五导”作用,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成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6-157.

[2] 袁方,王兵,李继民. 计算机导论[M]. 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4]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o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3):33-35.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教高[2007]2号文件.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Its Five Guidance Roles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YUAN Fang, WANG Bing, LI Jimin, ZHANG Ming

(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第7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实用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英语非常重要,在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产品和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中都需要计算机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在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培养出实用型的计算机英语人才。

大学计算机英语教学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延伸,大学计算机英语在学生大学期间也是很重要的。国外有很多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要掌握这些开发工具和新技术,需要扎实的计算机英语知识。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定要先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词汇。所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计算机,必须要学好计算机英语。

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于是,毕业论文中计算机专业文献和英语摘要的翻译,有的学生就用“金山快译”等软件翻译。我们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老师需要研究,怎么把这门课程上好,争取在教学上取得好成绩。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有科技英语相同的特点外,还有自己本身的特点。①长句多。②祈使语句很多。③被动语句很多。④专业术语很多。⑤常用缩略词语。⑥常遇到新词和合成新词。⑦一个词语多种意思。其中高频率地出现缩略词,并不断产生数量较多的新词和缩略词,这是其他专业学科英语区别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主要的特点。

二、计算机英语目前的学习现状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对他们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学生们普遍基础差,英语更是他们的瓶颈。计算机专业英语本来是学习计算机的一种工具,为学生们拓宽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域视野创造了可能。但事实上是在职业院校专业英语课程中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境地:教师教课难,学生学习吃力,效率明显不高。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生们乐于学习计算机,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因此,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展教学资源,突破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瓶颈,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掌握当前的计算机专业词语,可以看懂计算机方面的英文菜单、提示、出错信息及帮助文件。②学生可以读懂计算机专业资料,翻译计算机方面的手册、说明书和资料。③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的安排

要想上好计算机英语课,教师必须具备基础的英语知识,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所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由计算机专业老师来担任。在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老师可以轻车熟路,将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化。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好学生,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了解计算机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把这门课程教好。计算机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流利地朗读所教的课程中遇到的英语对话和课文,并且让学生明白英语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也是很重要的,督促他们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要把英语学习好。老师要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在教学中反复应用专业词语,加深学生对专业词汇的记忆和理解,使得他们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

计算机英语教学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英语翻译和写作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并且侧重点不同。第一,专业英语中的知识点要和计算机专业课中的知识内容同步。第二,大量地阅读计算机方面的英语资料和文献,掌握英语的表达方式,并用所学的知识翻译计算机专业英语资料。第三,在计算机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掌握一些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在阅读计算机英语资料和文献的过程中,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应用前景。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着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调整。比如: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专题演讲。教师布置任务,确定需要实现的目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毕业设计中,翻译摘要,分析、改错,也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专业英语兴趣爱好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意识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并且这些先进技术多数是从英语国家引进。我们要对这些技术进行理解和消化,除了把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好,还要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虽然如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和技术,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教好。

六、教材的编写

要使该门课程有特色,还需要有优秀教材,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大纲。它包括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①选材要有多样性,包括理论、实践,突出计算机英语能力方面的培养。②教材编写要根据教学方式变化,避免呆板单一,突出重点难点,吸引学生。③教材配备有相应的作业题,题目难易分层,适合大部分学生解答。④配备语音光盘或磁带,学生可以通过它掌握正确发音,增强语言的交流。

七、多样化的教学及教辅形式

现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增强师生互动效果。除了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方式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使用PPT做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与动画。

结束语:计算机英语在计算机专业中虽然是辅助课,但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但能提高计算机英语的专业水平,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早日成为实用型人才。所以,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要把一门课程上好,就要付出老师大量的心血,集思广益,探索新方法,采用新理念、新教法。教师要充满激情,学生要充满活力,使教学变得更精彩。要设置情景,多进行社会实践。不必过于追求课堂的改革形式,要从教学的基本点出发,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还应该保持,新的教学方法还应该不断地去摸索。

参考文献:

[1]马铭惠.计算机专业英语[M].青岛:中国

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崔玉宝.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13).

第8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91―03

一、背景及现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财经类专业一般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有会计、电子商务、金融管理与实务、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财经类专业。这些专业都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计算机技术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往往是照搬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如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不多。而除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其他经济类专业,虽然也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但对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同样没有明确。

2.文理兼收等原因导致生源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生源基本都是文理兼收的高中毕业生,这就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文科生重在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在一些经济类课程中学习能力较强,而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在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时候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造成了文科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时较吃力,兴趣提不上来,而理科生又感到学习内容偏简单,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与经济类专业联系不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经济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基本沿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基本采用课堂讲授+机房上机的模式,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与经济类专业本身的实践活动联系不大,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所学认识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针对高职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相对落后,导致任课教师也只能选用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材,教材的适用性不强。

4.计算机课程师资培养滞后

目前经济类专业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很多是校内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同时具备财经类知识背景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这样就造成了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对经济类专业并不了解,经济类知识掌握不多,教学时仍然沿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教好自己所担任的具体课程,在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经济类知识之间不能很好地融合,教学目标与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一致。

5.考核手段单一

现在多数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为笔试,有些专业还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项目之一。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考试前不得不进行应付考试的复习,考后这些东西就没有用了,而真正到了实际应用计算机工作时,却又“笨手笨脚”,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快教材建设步伐

在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根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划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开发”等四个领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将上述知识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划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等三个层次。教育部提出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对于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要根据工作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很多高职经济类专业的就业岗位对Excel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在中华英才网上搜索到的百度移信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招聘的应收应付会计岗位要求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包括Word, Excel),在592招聘网上搜索到的广州市毕柏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的国际电子商务岗位要求熟悉Excel等办公软件、基本网页设计和图片处理者优先,许多招聘高职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企业也都提出了对Excel的要求,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强调了对Excel的教学。

2.在以往建设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时候,往往都只有经济类的教师调研与制定,缺少计算机老师的参与,导致存在对计算机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了解不深等问题。而要科学地构建经济类专业教学体系,就一定要计算机老师参与,要把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到与其他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科学地构建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课程体系。

第9篇: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范文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来自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高低,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结合作者在海外数所著名院校执教十年的工作经历,介绍海外高校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其自身的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对比,Kapland就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作出如下归纳总结[1]:

1)(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常与诸如信号、图像、方程、表格等实体打交道比较多。为了能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所帮助,计算机基础课程须教会他们如何表示这些工作中会用到的数据,以及如何操作这些数据,而对学生不太会感兴趣的,诸如AVL树和B树之类的复杂数据,则可以略去不讲。

2)(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将计算机看成是一种工具而非自身的兴趣所在,更非其职业追求的目标。他们通常对计算机已有所接触,能够在家里轻松自如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图像编辑、音乐合成等简单的操作。一旦转到课堂,让他们学习如何打印从1到10的数时,计算机知识则变得复杂得多。强烈的对比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大学的计算机课程过时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3)(3)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将来也会从事各行各业不同种类的工作。课堂上引用的例子必须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通过直觉所接受的。

4)(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导师往往自身也不具备很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不可能去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善其计算机使用能力。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帮助十分有限。

5)(5)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用在计算机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他们不太可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课程。有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所花的时间通常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十倍。

6)(6)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会频繁地使用各类标准的图表,如点线图、直方图、散点图、轮廓图、投影图,等,即便是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也是如此。

7)(7)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都不常写软件包,但是会经常使用它们。他们写程序往往是为某一特定用途,而不是写给别人使用。

8)(8)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常不用设计二进制格式的文件,而是直接采用现成的电子表格、图像、声音等形式来进行操作。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组织和操作存储在各类表格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在大多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并未涉及。课堂上,教师们常常教给他们线性表、栈、队列、树、集合和图,但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数据库的选择、投影和连接等典型操作。

9)(9) 如今用于科学计算的软件包非常多。我们很难预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会需要哪些具体的计算机知识。与此相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非常确定地使用计算机程序语言,如C++和Java。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

应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迫切需求,当前,海内外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计算机导论课程 (着重计算机文化基础);(2)计算机应用课程 (着重案例解答);(3)计算机编程课程 (着重程序语言与软件包使用技巧)。具体讲授方式也依照学校规模、教师队伍与学生分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总体上有如下三种授课方式:(1)同时面向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统一授课;(2)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分开授课;(3)面向某一特定的非计算机专业(如医学),专一授课。这样,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的侧重点不同,传授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分别就海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经验作进一步介绍。

案例一:荷兰蒂尔堡大学(University van Tilburg, the Netherlands)

笔者曾经在荷兰蒂尔堡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系任教3年。蒂尔堡大学为非综合性院校,共设置有五个学院――经济商学院、法律学院、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人文(艺术、哲学、神学、宗教学)学院和天主教神学院。该校的经济商学院是最早、最大的学院,其经济学科居世界前列。信息系统与管理系附属于经济商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面向本系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对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属上述统一授课类型。该系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商业工程(Business Engineering)、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计算逻辑、计算机体系机构、数据库、e-商业(e-Business)、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商务信息技术、计算与通信技术、经济与计算通信技术、运筹学与计算通信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Linux、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模型、信息技术讲座、软件工程、系统与程序开发、网络资讯,等。

2.1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设置

该类课程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系科的学生懂得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计算机科学中一些伟大的思想与发明,通过这些预备知识,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将来理解计算机的能力和局限性打好基础,使之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在不要求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方面工作的前提下,教给学生很多计算机方面实用的知识,培养一些实用(如软件包的操作及其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那种只有通过学院式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才达到的对计算机科学的深入理解并不是此类课程的目的。根据参考文献[3],对计算的深刻理解是可以通过非编程的教育手段获得的。

案例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SA)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ortina认为现在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为了让学生能写出正确的程序,过分强调了程序设计中的细节及其严谨性。很多时候,学生修这类课程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编程,而是因为这是必修课 [2]。为此,他提出计算机导论课应教给学生计算机科学的原理而非编程,课程应着重强调从计算角度看计算机科学中的主要贡献,学生着重对计算能力的理解以及在计算机科学中会遇到的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问题。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通过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或者某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贯穿始终地讲授,而应该从计算的角度,讲述计算机科学的主要贡献和事件。学生学习算法以及建立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使用流程图、模拟器来演示一些简短算法的流程,使得能够在不涉及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情况下,就可写出一个简单的小游戏。Cortina在其所讲授的计算机导论课程里,覆盖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2]:

(1)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例如:早期的设备,欧洲中世纪计算机科学的缓慢发展进程,Babbage 和Hollerith在19世纪的贡献,以及战争(二战、冷战)对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的影响和促进,等。

(2) 用算法表达计算程序。例如:采用伪代码表示算法,用Raptor工具模拟计算过程可视化流程图,等。

(3) 数据的组织。例如:基本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数据库和算法的典型构成(赋值、条件语句、循环和子过程,等)。

(4) 用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表达算法(即计算自动化)。例如:程序设计泛型(命令式、面向对象式、函数式和逻辑式)、编译器与解释器。

(5) 算法设计的技巧。包括递归、分而治之(如归并排序、汉诺塔)、贪心算法(如Huffman编码、最小生成树)和动态规划(如Fibonacci函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6) 优化,让计算更完美。包括正确性(常量的使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算法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算法复杂度)。

(7) 计算的极限。例如:难解性、不可判定性和通用计算模型(图灵机和计数器程序)。

(8) 并发性。包括多处理器(同步、最大加速比和负载)、流水线技术和多任务(操作系统、死锁与饿死)。

(9) 应用。例如公钥密码学、人工智能(图灵测试和博弈树),等。

(10) 计算的未来。包括量子计算、纳米科技等客座讲座。

2007学年,共65人选修该课,分别来自人文与社会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理学院。根据学生的反馈[2],80%的学生赞同客座讲座,55%的学生期望继续启用但应使用更多的图例进行讲解,85%的学生会将这门课推荐给朋友。

案例三: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考虑到医务人员通常需要使用计算机工作者开发的远程临床设备。很多时候,这些临床设备启用了一段时间,但使用者却经常因为基础电脑知识的缺乏而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专门为医务工作者开设了一门名为“计算机开明”(computer literacy)的课程,听课者包括医生、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以及经理,等。课程教案几经修改,每次修改均安排在实战训练课程后或者研讨会之后进行。该课程旨在概述计算机的基本运作、资讯科技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识。授课内容包括:

1)(1) 计算机系统导论,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CPU、存储设备、媒体和I/O设备)和工作原理。

2)(2) 系统软件,包括系统软件的功能和操作,MS Windows的基本特点和命令,等。

3)(3) 汉字的输入方法。

4)(4) 数据库,包括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的操作,等。

5)(5) 资讯科技的应用,根据计算机组织结构,介绍计算机的应用。

案例四: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College, USA)

美国波士顿大学Parker and Schneider认为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超越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讲授,重点介绍计算机学科的整体情况,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编程只是整个计算机学科的一部分。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于向学生传递一种计算机“感觉”,在讲解计算机的一些主要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地在实验室里操作实践[4]。他们所设计的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理论、硬件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与虚拟机、应用以及社会等诸方面。其教学风格是在每一个层次上,介绍重要的原理并引出在这个层次上学习的关键问题,然后,迈向下一个层次在一个新的抽象层次上对新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和前一个层次的内容相结合。

2.2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置

由于上述计算机导论课程依然着重于计算机系统本身而非计算机应用,或多或少地强调计算机编程,就好像教一个想学开车的孩子如何修汽车,因而,那些受好奇心驱动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觉得此类计算机导论课程困难且乏味。为解决此问题,另一大类偏重于实际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孕育而生,即计算机应用课程。

案例五: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USA)

美国哈佛大学Leitner等人提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讲授计算机应用而非计算机本身,强调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而不是单调的程序设计练习[5]。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软件系统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加强对相应计算机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课程设计应围绕计算机科学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人机交互,等)来组织。在授课的过程中,每一种应用可从两方面来讲授:首先,给出计算机科学概念的一个直觉性概观;其次,强调应用的特定细节,务必每一个实例都和一个特定的软件系统联系在一起。学生不需要程序设计的基础,在课堂上也不讲授程序设计。在选择具体的应用案例时,注意选题必须覆盖计算机应用的关键领域并提供这些领域特点概念的代表性举例;需用到的软件必须易学、易用、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适合新手使用和实验,需假定学生除了用过Word或浏览器这类的基础软件之外没用过其他软件。这些系统既可以是商业软件、自由软件,也可以是自己开发的。参考文献[5]中给出了几个案例及其分析说明。

(1) 光线跟踪。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几何建模和光线传输与反射)、计算几何(计算交叉、几何搜索)等计算机知识。

(2) 动画粒子系统。涉及离散时间系统驱动(随机数)、数值方法(数值积分)等计算知识。

(3) 交互优化。涉及计算复杂性(算法与问题的复杂度、旅行商问题和NP完全)、人工智能(启发式搜索和优化)、概率论和统计(算法的经验分析)、人机交互(协同用户界面的设计)等计算技术。

(4) 图像增强。涉及电子成像(图像感知与表示)、图像处理(点操作、图像过滤、噪音去除)等计算技术。

(5) 人脸识别。涉及计算机视觉(形状识别、图形跟踪和运动分析)、人机交互(基于照相设备的界面)等计算技术。

(6) 万维网上的信息检索。涉及经典数据处理(关系数据库和有效排序和查找)、信息检索(名词集合的向量空间模型、倒排索引、链接分析法、语义网和协同过滤)等计算技术。

案例六:美国坦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 USA)

美国坦普大学Aiken等人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了一门计算机案例课程,期望通过具体案例,结合特定领域的知识和逻辑,运用解决科学问题的一般性计算和数学方法,借助信息工具,引导学生解决关键的科学问题,达到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专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目的[6]。在选择案例时,所考虑的依据为:①案例所表述的问题必须能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②案例必须是一些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③通过案例阅读和分析,学生能迅速把精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信息技术上,而不会被其他一些困难所牵制;④案例所表达的问题必须涉及计算机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相关工具。参考文献[6]中详细地绘出了案例分析的模板,包括如下八个组成部分:

1)(1) 任务描述。包括问题陈述、动机、背景、研究与验证所采用的模型、边界条件、作为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的解题过程、学习目标、陷阱与失败的范例,等。每一个案例应代表某一类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解决方案。

2)(2) 课程计划和讲义。包括课程内容、特定目标、讲解与实验、独立活动、讨论专题和小组活动,等。

3)(3) 试验计划、活动与讲稿。描述学生在实验前应该作哪些思考、应该在实验室里做些什么工作以及这些工作的目的。

4)(4) 作业、课程项目、考试题和讨论问题。应留有足够的各类问题,用于自我评估并可供学生进一步自学。

5)(5) 数据。应有与案例分析相关的数据(如文件、数据库、图像、动画和演示)。

6)(6) 程序与工具。在案例分析中所用到的每一个程序和工具,在网上都应该有足够的文档,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工具的陈述。

7)(7) 额外的资源,供进一步学习之用。包括参考文献、信息网站、相关项目,以及项目完善的建议。

8)(8) 评价体系。对于案例分析中的每一种活动,指出学生应达到的程度。

参考文献[6]给出了如下几个案例供参考。①模拟时空下人类的行为,通过GIS模拟,跟踪2000年前到9000年前巴拿马中部热带森林里农民的扩张和随之而来的巴拿马森林的减少。②工业发展对职业年龄等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自1980到现在,审查、评价和解释美国职业分布的变化。③用计算方法探秘有机分子的结构,教给学生简单有机分子的物理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利用物理定律和特定的计算方法预测简单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3计算机编程课程的设置

在鼓励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导论课和计算机应用课的同时,当前仍然有很多高校认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必需性。这是因为科学计算普遍存在于当今绝大多数的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们倾向于使用应用软件包而非程序开发环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概念、学习一般性程序设计技巧对使用这些软件包非常有帮助。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软件包采用脚本语言、或更为完善的程序设计语言(如Matlab,Mathematica,等)。另外,教给学生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对于将来想从事计算机科学工作的学生也是有用的。

一般意义上,计算机编程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思考的能力、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感知计算机可以解决哪类问题的直觉能力(如计算机的最大能力以及计算的极限)。程序设计课程的讲授一般需遵循下列准则:①因时间有限,所讲授的程序设计语言必须容易学习和掌握;②程序设计语言必须能清晰反映计算机编程概念;③程序设计语言必须提供科学工作者常用的基本运算,例如将程序设计语言与图形集成在一起,学生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学会画统计图表;④程序设计语言必须具有一般性,可以通过程序设计语言来解释计算机科学中遇到的重要概念,如语言必须可以用自然而简单的形式去表达树,也可以支持递归;⑤应用程序和例子必须经过认真、仔细地挑选,向学生展示这些例子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教给他们将来从事科学工作的技巧,且所选应用对于每个理工科学生来说都应是有趣、易掌握的。

案例七: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USA)

美国杜克大学Biermann在讲授计算机编程课程时,兼顾了两大部分的内容:计算机硬件/软件部分和高级专题部分[7]。计算机硬件/软件部分着重让学生理解计算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从开关电路和机器基本部件的连接开始,讲授晶体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以及如何将大规模电路集成到小芯片上,然后展示一个典型的机器系统结构,机器的运转以及如何用它编程,最后,解释一个小的编译器如何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可以执行的语言。在高级专题方面,主要介绍一些当今热门研究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科学的局限性,包括计算机程序的时间复杂度、并行结构、不可计算性和人工智能,等。

案例八:美国马可雷斯特大学(Macalester College, USA)

美国马可雷斯特大学Kaplan 在讲授Matlab 程序设计课程中,一半用来介绍Matlab编程,包括数据类型、函数的参数传递、索引、读取标准文件的操作(如文本文件,电子表格)、构造函数、条件和函数;一半用来介绍理工科的实例,如声音(音乐合成、降噪音、速度变化,等)、图像(颜色调整、图像分片、边缘检测,等)、与数学的联系(公式的运用)、计算机科学(Fibonacci函数、汉诺塔、最优匹配、生物信息,等),以及图形用户界面(识别图像上的点),等[1]。

3结束语

一门优秀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带给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力将超过一个学期。纵观海外各大高校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经历,我们认为在设计一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时,应遵循如下五大方面的设计准则:

1)(1) 设定目标。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参考ACM推荐的课程(/sigcse/cc2001),达到以下的目标。

目标1:让课程内容更相关,所有课程内容和作业都和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关;

目标2:为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机会,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把计算看作是有趣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目标3:让理论更为实践化,让学生把计算机科学看作是一项社会活动,而不是把它看作一项如进行黑客活动一样的非社会活动。

(2) 选择上下文。许多有力证据表明,如果不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某一具体领域内的程序设计,学生根本学不会。因此选择特定上下文是改进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如果以深度代替广度,我们可以教授更多的可转化的知识,同时,使得学生在某门课程结束后仍然可以应用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某些可以实际应用的特定环境中教他们编程。

(3) 设定反馈渠道。不仅从授课教师中取得反馈,而且也应通过多种论坛渠道,获取学生的反馈。

(4) 制定课程的基本结构。选择语言和编程环境是关键的问题,甚至在有些时候是非常谨慎的问题。对非专业课程中所使用语言的选择过程,与社会、文化极其相关,这种相关性甚至不亚于教法的相关性。

(5) 定义课程。确定课程讲授内容、作业和实践操练的详细内容。

参考文献

[1] D. Kaplan. Teaching Computation to Undergraduate Scientists. In Proc. of the SIGCSE 2004, Virginia, USA, 2004, PP 358-362.

[2] T. Cortina.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for Non-majors Using Principles of Cmputation. In Proc. of the SIGCSE 2007, Kentucky, USA, 2007, PP 218-222.

[3] Mark Urban-Lurain and Donald J. Weinshank, “Is there a role for programming in non-major CS cours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in Proc. of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0.

[4] J. Parker andG. Schneider. Problems with and Proposals for Service Courses in Computer Science. In Proc. of the SIGCSE 1987, MO, USA, 1987, PP 423-427.

[5] L. Marks, W. Freeman, and H. Leitner. Teaching Applied Computing Without Programming: A Case-Based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General Education. In Proc. of the SIGCSE 2001, NC, USA, 2001, PP 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