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精选(九篇)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1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2

农业技术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和实施应用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能有效的促进和带动先进的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减少农业成本支出,加大粮食产量,提高基层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而新的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现阶段我国农村技术推广现状

一是现阶段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导致推广和支持力度上的不足,技术推广部门并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容易造成对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这样在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严重限制了生产效率和农业发展;二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程度低。现在农村信息仍然是广播的形式,制约了技术推广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缺少互联网或电子设备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和便于进行技术交流的工具,人们无法了解更多的关于农业技术信息,也就造成了技术推广的滞后。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支持力度不足,技术推广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严重匮乏的状况,往往只抓住某一个环节,不能将成套的农业技术实施于农业生产之中。同时缺乏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导致在基层的技术推广中无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推广体系,严重阻碍了基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技术推广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同时对先进技术的了解并不是十分透彻,加之很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所以对提出的关于生产和技术问题,并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另外,政策的支持力度有限,也导致优秀人才不断的流失。这些都使得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大,而且现有的技术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生产发展的要求。

2.3 农业技术推广并不符合农民生产需求

有关部门所做的技术推广和实际生产不相符,并不能解决生产问题。只是应上级要求到基层技术推广,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切实需求。另外技术推广部门所推行的生产技术种类杂乱分散,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使用技术。

3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措施

3.1 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为了使更多的农户接受农业技术新技术,必须先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为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准确有效的建议。因此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调动技术推广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其也参与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工作中来。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农业技术道路。同时应增强提供技术服务的水平,让使用者无后顾之忧。加强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使所有参与者进入到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中,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3.2 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扩充推广人员的知识面,提高解决技术生产中相关问题的解答能力,这样才能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增多,组建具有强大专业素质的技术推广和服务团队,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问题。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技术推广人员的磨砺,增加其实践经验。技术推广人员同时应结合实践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此外技术推广人员要对农民生产提供指导和相关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生产能力,调动生产积极性。

3.3 农业技术推广要紧跟农民生产需求

技术推广人员可组织生产技术的培训,共同探讨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收集和了解农民的需求。同时技术推广人员也要通过走访和调查了解农民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并有针对性地推广适合的生产技术,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4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并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政府部门政策上的重视和扶持,需要技术推广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同时还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体现农业技术推广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快速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峰.P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10).

第2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高质量的、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成果。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受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性影响。科技成果研究的周期长,而应用的周期短。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获科技进步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周期一般在6~13年,而在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的使用周期为5~8年,一些物化性的成果在使用8~10年以后,其使用价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更有甚者,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产出后还未得到推广就已经过时。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化研究不足,没有能够做中试实验或实验不足而造成成果转化失败。据统计,由于技术不配套,我国未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约占12.4%。

1.1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制约成果转化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需求者,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转化。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首先,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为39.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到目前为止,小学以下的比例略有下降,为37.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依然只有12.4%。其次,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少,2008年,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数占20.0%,参加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参加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0.13%,而没有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既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1.2转化资金不足

据科技部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我国应用型技术成果未得到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尽管有许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各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从而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以河南省为例,该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有5000万元,但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仅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产研合作方式来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业成果转化的高风险低回报,企业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另外,越是高的科技成果,投入也会越高,同时风险也会越高,因此选择高技术成果进行投资的企业也会越少。

1.3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连接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比如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对成果的评价还停留在对成果本身的评价上,缺乏对成果转化的评价,也就是说对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缺乏评价。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从成果的研制者到最终的需求者,还有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因此,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和规范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不显著,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选题、立项多数产生于科技系统内部。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因此首先存在自然风险,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存在很多风险,比如技术投资风险等,同时还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在这些方面建立起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

1.4政策与环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国家关于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成果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容易产生一些因成果使用而引发的纠纷。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滞后,科技成果得不到切实保护,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技术外流、假冒现象严重,也大大挫伤了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正常的市场运作,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清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加强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制定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科技成果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保驾护航。其次,鼓励和推进产研合作,政府应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积极的产研的资助机制,建立产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科技型企业承担的农业科技开发产业化项目、试验和示范园区建设等,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风险投资保障机制,帮助企业降低进行技术创新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将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2.2供给有效的成果

首先,把好立项源头关,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在立项时就选准选好科研项目。在科研立项阶段,可以邀请熟悉市场的相关企业人员参与,使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积极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选题时,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以及未来的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地选好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动向对课题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使研究出来的成果符合市场的需求。

2.3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民,因此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除了认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外,还应根据农村和农民实际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其次,采取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对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广泛有效地宣传,培养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采纳能力。另外,建立科技示范户,比如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加强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农民对科学的兴趣,树立对科学的信心,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运用新成果,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4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为主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政府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的资金要保持投入并稳定增加;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参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吸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行投资;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贷款,设立专项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产品;还可以充分开展国际间的农业科研合作开发,积极引进外资,从而弥补国内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方面的不足。

2.5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成果及转化评价机制,在项目立项时,要求项目的承接单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提供详细的产业化目标规划以及对社会经济效益的预测;对可转化的科研项目实行定期评价,把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作为评价的重点;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审除了“专家”的评审外,应增加“市场”、“用户”和“效益”的评审,保证评审的真实有效。优化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过程中,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作用,并根据他们的贡献大小确定利益的分配,从而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合理分配。建立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建立“需求—研究—市场—需求”的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转嫁和分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风险,增强农民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维护农民和企业利益。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激发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逐步建立由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农民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开展社会各界的分工与合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2.6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第3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信息服务;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35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4日

随着广大农民科技意识的逐步增强,为乡村农户提供致富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服务应是当今县区图书馆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加快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让广大农民所掌握是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石。为此,县区图书馆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可以说是直接有效地架起了农业科研项目研究者与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者之间的桥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现代县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深化与转变,如何配合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部门,将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到农村中去,是我们要在逐步的深入农村的信息服务工作中进行不断摸索的问题。

一、现代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分析

随着中央对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视,全国农业科研部门取得了许多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将它们推广应用到农业农村的生产,那一定会大幅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但现今受各种条件限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认真对多年来在农村开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工作的实践分析得知,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之所以缓慢,除成果理论与实践应用基础有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找到使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项目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相匹配的结合点。我们要牢记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只有让乡村农户所吸纳方可得到实施,才能收获到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选择也就是农民对成果的需求兴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一般说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信息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热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在多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中,我们把能让农户接受比较快的,其推广实施操作技术便于掌握而且农户也极为愿意接纳的那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称之为热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把农民对这类转化成果技术信息的需求称之为热型成果转化信息需求。由于热型成果的转化信息一般属静实状态,使用操作简便,全然不用增加活劳动投入,便可展现突破性的科技致富特点,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所以深受农村农户的欢迎。例如,我们针对鞍山一些地区辽河与太子河流域河滩沙土地居多,受辽河与太子河流域地质构造影响,每年种植的粮食作物未等到成熟季节,就会遭到雨水的侵袭,年底收获甚少的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和搜索其他省市在解决河滩沙土地种植方面的科研成果,我们慎重地将宁夏农业科技研究所研究实验成功的河滩地改良西瓜品种种植的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提供给他们,并借助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农民实施。结果当年未等雨季到来就获得了大丰收,每亩地增收约2,000元,比往年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增收1,000多元,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都非常好。紧接着第二年,我们又将此项转化成果技术信息推广应用到全部辽河与太子河流域河滩地的乡村农户,为农村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温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有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对农民而言有一定的应用实施兴趣,但这种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让农民感到见效不快,而且应用实施需要向农民进行具有真实见效的示范展示和深入浅出的反复宣传,我们将这类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称其为温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把农民对这类转化成果技术信息的需求称之为温型成果转化信息需求。温性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常常含有一定难度的关键性技术内容,一旦推广实施增产效果显著,适应面也较广。然而,需要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度,应用设施的配套提供,并且要解决活劳动投入的增加问题。例如,地膜覆盖技术虽在全国已推广应用种植40多种农作物,但在有些地区,由于农民感到对地膜覆盖的关键性技术不易掌握,又怕由此所投入的资金不见效果,所以农民对温性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较热性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不够迫切。为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应用条件的改善和对农民接受能力的扶持,并加强服务的技术手段,将“温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变为“热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应是我们现代县区图书馆信息服务所要做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三)冷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有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对农民而言兴趣淡漠,很难接受或者是不接受,我们将这类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称其为冷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这些农业科技的转化成果信息,绝大部分是修补、重组、相互移植和复制原有的常规技术和地域间的品种物化,科技改良和简易农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含量较少,农民应用后虽能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费时、费工、费力,因此农民对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的需求较为冷淡。

二、沟通深层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推广服务的渠道

在现今全国农业建设大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建设服务,为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服务,这不仅是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大事,也是我们科技信息服务部门为壮大农业生产要做的重要工作。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县区图书馆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要根据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状况,联结地区科技推广部门,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信息资源优势,在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寻求并积极推广那些“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认真分析研究探索将那些“温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提升为“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服务渠道。

(一)构建农技推广部门为主导型的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模式。该种服务模式的基本构成是 “农科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农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县区图书馆)+乡村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县区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站等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县区图书馆的科技信息创新与技术信息筛选及培训优势,使最新的适宜于农民采用的“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乡村农户的农业生产,并很快让农户得以熟悉掌握。例如,关于稻田杂交水稻新成果信息技术的推广,我们(科技信息提供部门)与辽宁省农业技术研究所(农科部门)鞍山市千山区农技推广站(推广机构),并在千山区政府的支持(农户部门)下,选择了鞍山市千山区宋三台乡李性农户(具体农户)中实施了5亩地的各种杂交水稻成果转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由省农业技术研究所和我们负责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信息的提供,千山区农技推广站负责具体技术的实施指导,宋三台乡则负责组织插种,农户在所提供的技术信息指导下负责田间科学管理。在该基地实施与各项田间科学管理期间,千山区政府在不同的阶段与农季组织各乡干部与广大农民进行考察观摩,开展技术培训、现场仿效等方式,逐步让更多的农户所接受,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得到顺利推广,让县区图书馆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深入农户的心中。

(二)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示范户,搭建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是在基层乡村,成果推广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农民的欣然接受。而这一切的达成主要是取决于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与经济承受力。为此,我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各类科技信息机构、县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部门)应大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大力扶植培养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的示范农户。在某一乡村,借助当地农技推广站的帮助,确定了某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根据转化项目的各种条件要求,选择那些拥有一定资金、科技应用意识和接受能力比较强的群体作为扶植与培养的示范农户,联结当地农技推广站(所)对这些乡村农户实施成果转化应用的重点服务工作,经常性不定期地向这些农户提供那些科技含量高、收益快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帮助或者说是先行一步让这些农户熟悉掌握转化的成果信息并尝到甜头。然后,将他们的应用效果不断向本区域其他农户宣传示范。成功一项推广一项,形成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的接力赛。同时,在此基础上,时刻注重通过试种农户兴趣的不断浓厚,开展实现“温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向“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发展。

2、发挥县区图书馆的优势,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个时期以来,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尽管如此,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科技素养依然是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问题。因此,作为科技信息服务者,特别是作为最有资格与农民经常接触的县区图书馆的科技信息服务部门,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普及与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功能优势,与农科教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道,大力实施提高乡村农户科技意识与科技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培养农户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的能力。我们县区图书馆要采取到农村农户举办短期班培训、专题技术讲座、实地传授技术和技术咨询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意识与科技实施能力相结合的教育与培训,让这些农户成为一支现代农业科技兴农的坚强主力军。

(三)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化绿色通道和网络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渗透到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消费、乃至学习等各个环节,使农户明显看到了其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在不断地大幅提高。农业建设市场的灵魂是信息,当今农村建设这个市场是由信息的引导而不断发展的。在全国数以千万计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市场,必须要尽快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的发展规律的要求,急迫构建较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来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铺路并形成绿色通道。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使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成为了支撑农业科技发展的直接产物和坚强基石,成为了牵动农业建设发展的一个极为活跃的手段因素。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提出:农业革命的基础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因此,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网络平台,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推广,培育农村农户实施更新的农业科技转化成果有着积极和明显的引导作用。而这一信息网络平台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一方面它可以不断地收集、整理并研究筛选各类“热型成果”的农业技术信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将筛选的各类“热型成果”农业技术信息快速直接地传播到农户手中,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四)协调各级政府采用干预手段来扶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推广应用。面对我国农村农户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意识较低,在未眼见具有实效的情况下,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接受较慢,再加之所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是“温型成果”和“冷型成果”的情况下,我们作为科技信息服务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协调当地各级并首先让他们了解实施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效益,以及可以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所具备的经济基础,帮助他们在科学决策的前提下,采用行政干预手段来扶植农村农户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例如,我们在千山区农村推广“水稻抛秧”新技术,当地农户就很不愿意接受,他们觉得此项科技成果只是栽植方式的改变,不可能对田间管理和产量带来变化。于是,我们就及时协调千山区政府及所属镇政府,并向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论证后,他们决定凡是采用“水稻抛秧”新技术的农户,乡政府每亩扶植100元的推广应用风险补贴费。而后,农村农户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实施应用了这项新技术成果。结果到秋收时每亩水稻照以往增产150~200公斤,第二年政府不用给补贴他们就积极主动采用了“水稻抛秧”这项新技术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雯.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2]黄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绩效管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3]柏清玉.农户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3.

[4]梁美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生产[J].兰台世界,2008.1.

[5]赵国晶等.科研为先导,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J].云南农业科技,2006.S1.

第4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特征;存在的问题;对策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统计,全国累计产出农业科技成果59283项,其中,可转化成果16388项,转化率只有27.6%,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达到70%~80%,这些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互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通过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转化。从成果类型来看,公益类的科技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以政府推广为主;企业类科技成果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由社会组织驱动。

1.1农技推广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目前,全国农技推广机构达到7.9万个,拥有农技人员58万人,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补助经费26亿元,各地近年大约有100亿元用于农技推广工作。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年推广新品种27.8万个次、新技术18.1万个次,技术培训3.5亿人次。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业生产中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农业公共资源监测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以及农业公共信息和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培训服务等,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农业技术,推动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1.2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我国从“九五”开始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各种类型及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已达数千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立足区域资源开发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园区内众多的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对技术引进、开发和转化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企业规模化生产活动又形成了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技术模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并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应用。

1.3产业化经营组织

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应用对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4万个,通过订单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1.24亿户。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自建基地、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全程化服务,将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导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新技术,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之后的市场销售问题,为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保障。

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基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截至2015年6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40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合作社2.5个,入社农户人数达到9900多万人,覆盖全国1/3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小生产者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业科技具有强烈需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政府和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户、科研单位和农户的技术连接体,成为将技术要求传递给农户的重要渠道,将新技术带给广大农户,并且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逐渐向多元化、市场化组织共同参与转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存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形态。

2.1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模式

从目前来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由于农业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全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投资必须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大多数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完全占有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仅依靠市场化方式无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资金。

2.2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率先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者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其研发过程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周期较长、投入较大的特点。通过市场方式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能够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需求紧密结合,科技研发人员能得到较好的收益,促使农业科技方向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企业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多种转化方式并存是长期状态

在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为主导模式的同时,涌现出了“园区+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0],与农户构成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结合本地资源条件、生产实际、市场行情等进行准确决策,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此外,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作,打通科研、推广、转化的全链条。

3.1加强应用型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熟化应用,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突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从源头上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开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生产技术创新,包括高效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三是加强农产品采后分选、保鲜、冷链物流配送与精深加工研究,提高农产品采后处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重点研发节水、节肥、节药、节饲料的节本增效信息技术和装备;五是研制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业生态治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3.2转变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方式

针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趋势,加快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订适宜不同生产规模的精准化解决方案;二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三是按照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做好配套技术的推广服务,实现农艺农机配套;四是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效能。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接收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支持其研修深造,采取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网络课堂等多种新形式,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将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经营管理、掌握先进技术的带头人[2];三是大力发展扫盲教育,通过成人中、高等教育以及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措施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学素质。

3.4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在科研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科学推进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科技项目立项选题要向市场和生产需求倾斜,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作为核心评价依据,并将其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和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在推广方面,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形成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农技推广队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3.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加强公益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要求,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的作用,围绕农户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生产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咨询等方面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4参考文献

[1]张素.“数”解中国“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成果[EB/OL].

[2]蔡彦虹,李仕宝,饶智宏,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6):8-10

[3]季华员,刘林秀,李海琴,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63-65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5]张长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24-226

[6]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

[7]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8]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9]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与如何合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3-82

[10]刘俭,黄婷.宁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61-65

第5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1.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2.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3.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第6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4)01-79-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

1.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3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3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3.3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

第7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

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

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第8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 农村经济增长 作业 策略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实践,它是第一生产力。从当前的研究结果与实践情况来看,农业科研投入具备最高的效益,其投入产出比高于一般的工业投资,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最有利的途径。因此,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指的是人们在应用农业科技去实现一定的目标时取得的进展。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催化作用。但该作用需要通过投入生产要素才能得到体现,换言之,农业科技在生产要素中融化和渗透,并会随着投入要素质量的改进及数量的追加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1]

首先,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农业发展环节,农业生产者不断提高利用农业科技知识及技能的质量、数量,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也帮助农业生产者快速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有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者增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其次,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能使劳动资料得到持续的改造和完善,如农具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大,化肥、农膜等新的劳动资料源源不断等。第三,农业科技进步将深刻影响劳动对象,能促进开发人工种植野生植物、把盐碱地改为良田等,还能提高既有劳动对象的质量,如培育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初加工资源逐渐转变成精深加工等。第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还能节约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在改良品种、施肥技术进步、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能大大增加产量等,这些改变都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中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研结构的调整不及时,组织结构、专业结构等的优化不足,科技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且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较缓,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及时、不彻底,对农村经济增长不利。二是大多数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他们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科技知识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制约农村经济增长。三是忽视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没能将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等。为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有效策略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调整农业科研结构,大力发展农技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科研组织结构、专业结构,从而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政府应给予具备良好科研基础、较强科研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科研一定的政策扶持;为一些专门进行重大基础研究工作的研究室、科研所提供经费保证;对那些科研基础薄弱、重复建设、科研能力弱、几乎没有发展潜力、几年都没有新成果的科研所,应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寻求自主发展。

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应得到大力发展,以促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阵地不仅是农业生产,还有农业科技企业,它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之一。在美国,有70%的科研经费是来自企业,英、德、日等国的科研经费也有61%~66%来自企业,但我国只有31.9%的科研投入来自企业,如果农业科技企业得不到发展,那么科研投入低下的问题很难得到本质的改变。[2]所以国家应针对农业科技企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重点培育科技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快转化科技成果,把转化周期缩短,同时鼓励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尽早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当然,农业科技企业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而彻底扭转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负盈利的局面。

(二)培养农户文化素质,增强科技接受能力

要想使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增强,政府与农户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地方政府应把农户农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聘请学者或专家现场培训和指导农户利用农业科技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并指导农户为下一步农业生产做准备,或通过网络、地方电视台、农家书屋等方式间接培训农户。二是鼓励农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工作或回家乡创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因为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掌握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虽然缺乏农业生产经验,但只要有平台让他们锻炼,相信他们能快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把先进的文化带进农村,间接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户积极回乡创业,农民工回流效应能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三是农户是最终使用农业科技的人,他们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增强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基础条件。

(三)增加农业科技储备,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重视开展对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统筹并实施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工作,尽快推出突破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抓好农业科技的组装和配套,并把境外、国外的一些优良品种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研究成果等有选择地引入内地,从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重点农业大学、国家科研机构等应将精力集中到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上,不断提高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效率,扩大规模效益,从而有效解决不适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全面承担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3]且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也应加快发展速度,重点围绕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农业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并大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地方科技示范区、支柱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为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服务,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三、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始终把科学技术视作第一生产力,把各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策略落到实处,就能把农业增长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作者单位为吉林省工商局企业档案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马占军.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 13-14.

第9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

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

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