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近期的企业并购精选(九篇)

近期的企业并购

第1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统计显示,今年1至2月份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1260.8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去年同期低7.9%。虽然增速下滑,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经济危机并没有对软件行业的基本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近期以金蝶软件为代表的国产软件巨头接二连三的并购行动表明,软件产业结构出现了新调整,行业整合速度正在加快。频繁的并购背后,预示着国产软件产业怎样的未来?优质企业能否通过大规模并购做大做强?在具体并购活动中应具备哪些条件、注意哪些问题?近日《首席财务官》采访了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副总裁兼CFO陈登坤。

由“内”向“外”模式之变

软件产业作为IT产业的核心,过去十几年走的主要是一条内生式发展道路。

“内生式发展道路的选择有其必然性:一方面知识型企业要成为行业领导厂商,需要非常强的核心竞争力,成长周期比较长;另一方面知识型企业是典型的轻资产企业,创业门槛低,很多企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因而市场上具备一定规模的可并购对象不多,大厂商不得不倚重内生创新发展。”陈登坤认为,依靠技术、服务、管理创新的内生式增长模式,金蝶在国产软件市场获得了一席地位。如今,内外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外延式并购将在金蝶的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受到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深入,给所有企业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需求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提升效率与降低成本的重要性,更加关注软件的价值,倾向选择更有实力的国内合作伙伴;供给方面,很多规模小、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从而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并购机会,软件行业整合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品牌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从宏观层面看,近期国家扶持软件行业发展的各项利好措施陆续出台,促使软件企业加快并购步伐。《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为实现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任务,在软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其中包括国家的产业投入、税收、政策扶持等等。政策利好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

从软件行业看,用友软件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都在年度策略中明确提到兼并收购,2009年度的并购策略更细化为 “购并领域/行业互补性企业以及竞争性企业,加强对并购业务的整合工作,提高并购效益”;东软集团也宣布并购大连华信,虽然最终未果,但表示今后仍将在适当的时机并购合适的对象;金蝶的收购兼并步伐也越来越快。

从国际环境看,国内软件企业并购步伐的加快与国际软件企业的并购热潮密切相关。此前业内传闻IBM收购Sun,双方谈判破裂后不久,甲骨文宣布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收购Sun。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说,“我们收购Sun将改变IT业,整合第一流的企业软件和关键任务计算系统。”

对此陈登坤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内外软件行业的并购浪潮将会更加凶猛。”

有心有力“大吃小”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公开表示,“现在全国有软件企业2万多家,太分散了,单个的规模都很小金融危机给软件企业带来了创伤,更带来了机遇。”软件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死掉,要么被收购!

此外,企业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一整套解决方案”,为满足这种要求,国产软件巨头们一直在做加法,企图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而最经济、最快速的方式莫过于收购。

4月9日,金蝶并购服装行业管理软件主要供应商――广州齐胜电子, 1月金蝶并购了深圳商祺软件。而早些时候,金蝶软件还并购了北京开思、新亚赛邦、深圳歌利来、宏景科技等多家企业。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表示,并购是金蝶积极资本市场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

并购的结果必然使得行业集中度日渐提高,一些实力超强的软件企业势必应运而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这对我国软件行业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但是,优势企业并购应坚持价值投资,控制投资风险。”陈登坤认为,优势软件企业大规模并购应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是雄厚的现金基础。危机时期,现金为王。并购企业应当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以随时抓住因流动性出现困难的被并购企业;国内软件大企业开展并购有相对充足的财力支撑。而近期陆续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财报对此也有所证明。3月底,金蝶软件公布其2008财年业绩报告,金蝶营业收入增长14%,利润增长33%,合同销售突破10亿元,净利润为1.81亿元。

其次是强大的整合能力。并购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并购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徐少春表示,并购齐胜完成后,金蝶在服装行业信息化领域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帮助服装企业整合前台业务与后台管理,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实现管理升级。

最后是高度的互补性。经济危机对所有企业都是风险。因此,此时的并购应当确保被并购对象与现有业务有高度的互补性,避免盲目扩张。很多以通用软件为主的软件厂商以前专注于ERP、财务软件,其产品只具备一些CRM、PDM、BI的系统集成模块,缺乏能够形成竞争力的产品,并购将有效地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短处,通过并购进一步完善产品线,为企业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小心并购陷阱

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以较经济的成本来获得较好的交易”看似美好,但是企业并购中的陷进无处不在。软件企业在并购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2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普华永道最新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地区并购市场交易总金额为1830亿美元,环比增长19%,创近三年新高。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并购市场开始了2011年后的新一轮强劲增长势头。

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企业并购服务部主管合伙人钱立强表示:“2014年上半年并购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得益于行业整合引起的日益激烈的竞争。投资者寻求外部收购促进增长,同时希望参与国企改制。”

今年上半年的2648起并购活动中,共有30宗并购交易单笔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金。高科技,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以及金融服务行业有数个大型并购交易发生,同时,房地产行业并购交易持续增长,主要归因于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登录资本市场。

2014年上半年,寻求经营权的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总额刷新了去年下半年创下的历史记录,达到984亿美元,其中,房地产行业并购交易持续增长,高科技包括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服务行业均有多起大额并购交易发生。

与战略投资者不同,私募基金主要以财务投资获利为主,2014年上半年私募基金投资交易总金额也创近三年新高,其中9宗交易单笔金额超过5亿美元,这也创造了另一个历史新高。高科技和消费品行业一直是私募基金关注的重点。

就退出而言,私募基金IPO退出数量有所增加,但以并购交易和二次出售方式退出的数量则低于预期。普华永道认为,私募基金有待退出的投资项目积压仍然是该行业的最大挑战。

钱立强表示:“由于中国市场对股权投资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私募基金将更多地参与海外并购交易,我们预期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交易在今年下半年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并且私募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会更多地参与国企改制。”

普华永道预计,2014年下半年,中国地区企业并购活动仍将保持平稳健康趋势,主要驱动力来源于三方面:第一,过期改制将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增长的关键推动力,第二,民营企业主导的海外并购交易仍将活跃,第三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将继续活跃;高科技、尤其是互联网行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医疗健康产业等将是并购活动发生的重点行业。

2014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数量接近去年下半年的高位水平,但未创近年新高。

第3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专家:外媒把很多只是宣布了意向的交易纳入,我们统计的是完成的交易

摩根大通6月14日《日益增加的中国境外并购》报告显示,2016年前4个月,中国企业的对外收购交易总额达到960亿美元,已超过了2015年的交易量,是2015年同期的5倍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规模真如国外研究机构公布的那么大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中潜藏着什么风险?

国外机构和外媒:

一季度中国境外并购总规模近千亿美元,创单季最高纪录

其实,在摩根大通报告之前,已经有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的消息率先传出。

据汤森路透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交易活动规模6820亿美元,其中1010亿美元(即15%)涉及中国买方。中国第一季度境外交易总额逼近2015年全年1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

相对国内媒体的平静,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去年全年。

英媒称,中国创下在单季度海外并购中占比的最高纪录,中国内地企业对海外企业的收购交易在所有交易活动中的占比达到近六分之一。

美媒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不请自来地出现在并购谈判桌上。

据外媒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以大约每周收购一家公司的速度收购德国企业。近期,中国最大家用电器生产商之一的美的集团向德国机器人专业公司库卡集团(Kuka AG)提出50亿美元收购要约。

欧洲只是中国企业开展大举收购活动的目标地区之一,日本、美国也未能置身事外。3月30日,美的集团以大约4.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东芝家电业务80.1%的股权。而在更早之前的1月15日,中国另一家电巨头海尔宣布将整合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通用电气将从海尔获得54亿美元的现金对价。

商务部澄清并购数据反差大

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近千亿美元,一个是100多亿美元,近6倍的差距。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为何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国外公开的数据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外媒把很多只是宣布了意向的交易纳入统计,我们政府部门统计的是完成的交易,很多意向最终是不能成功的;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统计的是股权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中的融资部分、特别是境外融资部分不纳入统计,海外媒体则是全部纳入统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无疑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取得长足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相对地位上升的表现,更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经贸的效益和层次。记者注意到,除了规模之外,中企海外并购的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管顾宏地说,“过去石油、矿产、大宗,现在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工业、高科技、金融、化工、房地产、消费品等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案例出现。这也是最近12个月比较明显的现象之一。”

民企海外并购青睐

互联网和软件行业

中国公司向海外目标发起主动收购案例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外并购交易的整体增长。尽管外媒报道并购的数据口径过大,但从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看,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

对此,梅新育表示,从国内看,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有着强烈内在需求走出去开拓新市场;从国外看,次贷危机后美欧市场对中国投资的壁垒大幅度削减,这是最主要的环境改变。同时,初级产品熊市带来的危机压力也使得许多新兴市场降低了对中国投资的准入壁垒,开始改善对中国投资的商业环境。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所以大幅增长的另一个原因,离不开中国经济地位提升所带来的新的海外投资机遇。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已经消除了外汇瓶颈,这就使得内销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国内市场作为其产品、服务目标销售市场的海外投资项目)快速增长,“复星集团收购法国地中海俱乐部,海外农业开发投资,多数属于这种类型,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存在的。”梅新育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已占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半壁江山。根据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主任李志鹏6月18日提供的数据,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收购的最大12个项目中,民营企业收购占6宗。

这个结果并非一成不变。近两年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影响,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和收购的步伐在减速,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国企的海外并购反超民企。

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对一季度前十大中国海外并购已完成项目进行了考察,发现这十大交易占一季度总完成金额的95.8%,而且是国有企业占主体。在前十大交易中,国有企业海外并购7起,并购金额占比76.2%。其中,地方国企占48.6%,央企占27.6%。

其中,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拟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仅中国化工集团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了中国对外并购的整体金额。

民企和国企交相呼应掀起海外并购新高潮,在梅新育看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体而言是民企多,国企没有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占主体,国企占主体的是大型海外并购交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民企是中小企业,不太可能取得融资开展并购投资,更多的是从事新建企业的绿地投资。国企都是大企业,有能力开展并购投资。”

在21世纪初期,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企。大型国企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战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占比高,而当前阶段正适合这些产业跨国整合。而大型民营企业集中于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固然在此前的牛市中利润率特高,但不太适合开展大规模跨国并购。此外,这几年反腐败,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因为其灰色历史而陷入风波,这也减少了目前有能力开展大规模海外并购投资的民企数量。

商务部的数据印证了上述说法:到今年1―4月,中国境外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高达71.8%。民营企业不管是在项目数,还是对外投资金额上,均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不仅如此,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投资的注意力在加强。李志鹏指出,2015年互联网和软件行业的境外收购高达50起,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收购。

专家:不必担心民企资本外逃,最大潜在风险是可能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

随着民企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有人担心,这会不会隐藏了相当数量的私人资本外逃?

“其中肯定有,但我们能经得起这种外流,目前还不必采取过分严厉的禁止性措施,主要是要改善国内商业环境,吸引他们留在国内。几年后,有些在海外碰壁的会返回。”梅新育对此比较乐观。

相对于对中企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的担心,梅新育认为,更应关切的最大潜在风险,是可能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而最终削弱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后劲。

国外已经有先例。看看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对外投资持续高位,国内投资却长期低迷,陷入高储蓄、低投资局面,成为食利国,这个近代工业革命的故乡也由此错过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从工业化的潮头落伍,从中就不难知道这种风险客观存在,而且不容忽视。

即使在我国国内,在温州资本遍天下的同时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深陷瓶颈,曾经实体经济活力充沛的温州也在相当程度上变成食利地区,进一步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仅如此,在梅新育看来,对外直接投资持续高增长还有可能损害我国平衡区域发展的努力。

第4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法则1

多元化并购要谨慎,加强核心主业竞争力的并购可优先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多元化成为众多企业偏爱的战略选择。而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成熟,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来之际,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布“过冬”,开始战略转型,多元化浪潮似乎也无可避免地来到了它的拐点。脱离中长期战略的多元化经营,最终导致企业结构和财务方面的恶化。

其一,盲目扩张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降低了企业抵抗各种系统性经济危机的能力。

其二,多元化企业内部各单元互相争夺企业资源,摊薄各个业务投入,进而可能削弱企业在相关行业的竞争力。

根据一项对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企业的研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在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中更容易倒闭。

当前,主营业务不强的多元化企业需要的不是积极并购,而是对多元化业务进行积极重组,果断退出非优势领域产业,把公司资源集中在核心主营业务上,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价值最大化。

海尔在怎么做?

海尔自2007年开始改变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将旗下产品线重新划分为六个子集团:白电运营集团(冰箱、洗衣机、空调)、黑电运营集团(彩电、AV产品等)、数码及个人产品运营中心(电脑、MP3等)、全球运营中心、创新市场中心(主管国内市场)、金融运营中心。在事业部改造中,海尔砍掉了包括微波炉等小家电在内的一些赢利不佳的产品线,逐步退出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制药行业。

联想在怎么做?

联想最近决定出售手机业务、办公设备、金融IT服务业务等,集中发力电脑业务。联想表示,手机业务与个人计算机业务截然不同,难以取得协同效益。出售手机业务将为集团拓展全球计划提供额外资源,并可以使管理层注意力及企业资源部署于主流业务上。此外,手机业务需要大量资本投资,拖累其他业务发展,这是联想做出出售决定的另一因素。

爱立信在怎么做?

2008年初,曾经位列全球手机生产商前三位的爱立信(Ericsson)宣布退出手机制造,集中发力无线电话网络设备和3G通信技术。爱立信手机制造将外包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爱立信在手机制造领域劣势明显,该业务自2000年以来持续亏损,拖累了集团整体表现。退出手机制造后,爱立信可以释放企业资源,将更多的精力潜心于自己的强项。爱立信的放弃,成为战略重点的转移。

法则2

不能带来协同效应的并购要谨慎,带来协同效应的并购可优先

如果并购重组不能产生外延价值,那么,最直接的后果,要么是丧失未来整合的推动力,要么是并购后的企业将沦落为各个利益主体瓜分有限权利的名利场。并购重组产生的外延价值,体现在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利益上,就是通过品牌、技术、市场、采购、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协同,优化配置资源,并购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下面用例子分别解释。假设某企业是中国的一家企业,某子企业是国外某企业集团的子企业。

品牌协同:指某企业收购某子企业以后,也同时拥有了对某子企业品牌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一方面,可以用某子企业的品牌来提升某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的层次;另一方面,可以用某企业的品牌扩大某子企业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认可度。

技术协同:指某企业并购某子企业后,可以从某子企业获得世界领先的技术,某子企业作为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帮助提升某企业的研发能力。某企业在消化吸收某子企业的技术,推进技术转移后,逐步做到与某子企业联合开发。利用某子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某企业的学习研发能力,达到技术协同。

市场协同:指利用某子企业在全球的营销网络推进某企业产品的国际化;通过某子企业十几个国家或地区设立的代表处,增加某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同时,子企业可以利用某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客户资源,加大某子企业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双方市场互补,资源共享。

采购协同:指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某子企业已经建立起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庞大供应商网络,进行零部件的海外采购,同时,通过某企业和某子企业联合大宗采购,可以提高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某子企业需要在中国采购的配件产品,也可以利用某企业的采购网络和采购体系。

服务协同:指未来某子企业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产品,可以利用某企业的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维修和服务,同时,某企业在未来实现产品国际化以后,可以利用某子企业的售后服务人员对某企业出口到海外的重型产品进行售后服务。

法则3

海外并购要谨慎,国内并购可优先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7年全球总共发生了84起跨国并购事件,其中,中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的事件有37起,相比2006年17起的数目,增幅117.6%。令人目不暇接的跨国并购案例背后,似乎宣告了“中国概念”的资本神话时代终于到来。

摩根大通曾预测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将以中国企业境外收购为主导,但经济危机的到来,大多数企业暂时进入了“潜伏期”。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呼吁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海外并购的声音渐高,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日本到美国抢购资产的那个年代。笔者认为,当我们的心智还不成熟的时候,千万不要走进跨国并购的,尽管你有成功走出来的可能!

企业经营和资本经营是完全不同的,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把做企业和做投资混为一谈,或者认为做企业就是做投资,这是不对的。投资有很强的时效性,要在一段固定时间里追求最大化的回报。做企业追求的则不是短期效应,企业经营需要有更长远的思考,能够抵制短期利益的诱惑。海外并购“抄底”的行为或者思考,听起来更像是对金融投资者讲的,而不是对于一个企业经营者。

法则4

享受中国红利行业并购要谨慎,中国特色行业并购可优先

随着“三大红利”(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能源和原材料以及较低的环保标准)的逐渐消失,中国企业的成本在急剧上升,利润受到挤压,运营难度加大。而宏观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减速,使得本来就主要依靠低价格制胜的大量中国企业,靠提高产品价格来保证利润变得非常困难。

首先,石油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靠廉价劳动力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时代结束了。

其二,主要物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持续升高,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升。直到最近,在强劲需求和投资扩大的影响下,原材料价格和生产者价格指数都在不断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这意味着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在进一步缩小。还有,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飚升,不仅仅使一级城市的企业经营不堪其累,二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也很激烈,二级城市的企业经营压力也很大。

作为中国红利的第三个方面,中国对于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买单和企业买单的支出都在增加,表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成本的增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注意到,由空气和水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每年要花费掉中国GDP的9%。企业将被要求承担环境保护的大部分花费。近年来,中国政府关闭了相当一批污染企业。那些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失去了产品出口的机会,其中一些企业在银行借贷方面也受到了限制。

如果有些中国企业过去取得的卓越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本,那么,在上述“红利”逐步消失的时候,这些企业将很难继续保持卓越绩效。对这类企业的并购应当谨慎。

法则5

出口导向型行业并购要谨慎,内需拉动型行业并购可优先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受到了严重打击。制造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由2004年最高峰时的70%下降到当前的50%左右。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缩水表明跨国公司的扩张步伐正在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去两年中国的产业政策调整,特别是限制加工贸易的政策所导致的。

在中国,加工贸易的最快增长时期已经结束。2008年1~11月,加工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6.2%和11.9%,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同期的14.7%和21.2%。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11月,加工进口增速同比大幅下降24.9%,出口增速也同比下滑10.8%。加工贸易的大幅放缓将最终导致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

当然,对于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的效果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历史经验表明,财政刺激政策并不能持续抵御周期性波动,考虑到政府效率的提升因素,本轮投资拉动真正产生效果的时间应该是2011年左右。

法则6

融资约束型行业并购要谨慎,非融资约束型企业并购可优先

融资约束是指当公司内外融资成本存在差异时,公司投资所受到的约束。不同的行业对于融资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对于经济危机的敏感度更大一些,一旦经济持续低迷,可能会最早出现资金链问题,因此,这些行业的并购一定要谨慎。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属于轻资产领域,进退灵活,不易受到危机的较大影响,这类企业并购可优先。

法则7

对负现金流企业并购要谨慎,对良好经营活动现金流企业并购可优先

法则六中谈到的融资约束行业是从并购者本身来看的,表明的是并购者本身的融资能力,或者说是能够筹措的用于并购重组的资金资源。

现在谈到的是如何选择被并购者的问题。只有那些本身经营活动现金流状况良好的企业才能成为并购重组的对象;对于负现金流的企业,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改组手段相配合的话,会成为并购者沉重的包袱,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一定要谨慎!

法则8

民营企业并购要谨慎,资源型国有企业并购可优先

近年来,大型民营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始注重战略并购。除国内并购外,还积极寻求海外并购、国际品牌收购等。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三多一少”问题:即多元化企业多、小规模企业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多、战略性并购少。这诸多问题表明,民营企业的并购重组行为须谨慎。

多元化企业多:在市场趋于成熟之际,大多数民营企业总是依赖以多元化方式发展而忽视培养核心竞争力,以致于带来灭顶之灾。2000年度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中,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高达70%。

小规模企业多: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规模偏小,10人左右或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民营企业的相当比重。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一批民营企业因忽视市场环境的变化、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纷纷失利。如春都集团、昔日的巨人集团、太阳神、德隆,都成为盲目多元化的印证。

战略性并购少:中国民营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的动因主要是财务动因和要素动因,战略因素相对较少。在2000年中国民营企业诸多并购动因中,财务动因和要素动因所占比重超过2/3。财务动因,指希望通过并购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业绩水平。要素动因,指希望通过并购获取生产要素,如获取低价资产、买壳上市融资。

近年来,大型民营企业在本土并购中一路高歌猛进,不断集中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更强调融合和战略结盟。不少大型民企以加强生产集中度和提升市场份额为收购目的。如,江苏沙钢集团自2006年起,先后并购了淮钢和江苏永钢,钢铁年产能达到2500万吨,跻身钢铁行业领先之列。

大型民营企业在收购国际品牌方面也更加积极和成熟,目标不单是提升竞争力,还旨在“走出国门”:早在2000年,中国大型民营企业就已经进行了跨国并购的有益尝试。2000年至2003年期间,万向公司先后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美国上市公司UAI21%的股权、美国“百年老店”洛克福特公司33.5%的股权。

近年来,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仍在继续,更有优秀的中国民营企业瞄准了包括品牌、核心技术、国际市场渠道在内的产业链高端。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正式收购IBM全球PC业务,其品牌亦已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2007年10月,中国民生银行董事会通过策略性投资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的决议,成为首次在美国本土收购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中资银行。

但总体上来说,民营企业并购因素更多的是出于财务和要素的因素,而真正出于战略性目标考虑、为了产业链整合而并购的优秀民营企业,毕竟只是少数。

法则9

着眼于资产和生产能力的收购要谨慎,着眼于市场与研发资源的收购可优先

道理很简单,资产在经济上升期是资本,在经济下滑期却是负担,当前全球经济尚处于不景气时期,着眼于资产的并购重组须谨慎。而生产能力需要市场配合,否则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如果是替换落后的产能,倒是可以考虑一下收购,但是要确保不能造成产能上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收购。而市场与研发资源,则是企业并购优先要考虑的重点对象。

法则10

弱势收购要谨慎,强势收购或强强合并可优先

第5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报告主要发现一:空前的亚洲金融服务业并购数额

- 75%受访者表示其所属公司于过去三年曾参与并购活动

- 86%中国受访者及66%印度受访者有相同意见

报告主要发现二:亚洲金融企业似未受信贷危机影响,更有一部分业界人士认为该危机可能会增加并购数额

- 40%受访者表示会于今年进行并购活动

- 中国极可能最活跃――有一半中国金融企业表示会于今年进行并购活动

报告主要发现三:大部分金融企业将集中服务富裕的亚洲消费者因亚洲消费者储蓄及投资增多,并购的焦点将转移至零售银行业务

- 主要的并购目标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私人银行

报告主要发现四:监管限制依然为并购的主要障碍

- 亚洲金融企业视监管限制为达成并购目标的主要障碍

- 同意此观点的受访者比2005年同一调查减少

- 放开监管限制的速度有所不同,部分地区较快制造较佳的并购环境

报告主要发现五:来自当地同业的竞争被认为推动亚洲金融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

- 虽然外来同业于2005年的调查被认为是最大竞争对手,但今年的调查发现54%受访者认为当地同业是最大竞争对手

- 市场的日渐成熟,技术的提升及相对较强的资产负债表令亚洲金融企业成为更进取的竞争对手

亚洲金融服务业不惧信贷紧缩

并购活动达空前水平

普华永道根据M&A Asia并购数据整理出的结果显示,亚太地区的金融服务并购交易额已从2006年的64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059亿美元。图4

普华永道的报告中对281位高级行政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75%的受访者称所属公司在过去3年间参与过并购交易,比两年前的73%略有增加。在受访的中国机构中,这一数据高达86%,而印度的并购活动也有所增加,有66% 的印度受访者称在过去3年中参与过并购交易。图1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并购业务主管费理斯(Matthew Phillips)评论说:“如果还有人对金融实力的平衡正向亚洲倾斜存疑的话,那么他只要看看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排行榜就可以。四家中国的金融服务企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的市值排在了全球企业的前21位。”

“各家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其中一些大型的企业更是迅速在各地区、各业务上提供全面服务。”

日本在今年攀登了亚太地区的金融服务并购榜首。去年日本交易总额达到了362亿美元,是2006年并购额的两倍多。中国是亚洲金融服务并购第二活跃的国家,其2007年的金融服务并购交易额达162亿美元,比2006年的110亿美元大幅增加。韩国以并购额130亿美元排名去年的第三位,比2006年的94亿美元有所提高。

人寿保险是最为繁忙的行业,在受访的寿险公司中,83% 的公司在过去3年中达成过并购交易。

亚洲各国GDP增长强劲

富裕消费阶层不断增加

亚洲各国的GDP增长强劲,富裕的消费阶层不断增加,这为金融服务业今后的并购活动创造了丰饶的土壤。每10家金融机构便有4家称公司今年会进行重大的并购交易,70%的公司相信在今后五年内会参与并购活动。这比普华永道去年调查的74%略低。

在香港的普华永道并购业务合伙人陈伟棠(Christopher Chan)谈到:“中国的企业最为乐观,50%的中国企业相信今年会进行重大的并购,71%认为今后五年内会有并购活动。”图9图10

76%的印度受访者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会参与并购交易,而只有34%认为未来的一年内会有并购交易。这可能反映出业内人士对2009年印度银行业大规模降低管制的预期。

与此相比,日本略显势微,有近25%的日本受访企业称缺少资金是并购交易的障碍。全部受访者中仅有16%预计五年内会在日本进行并购交易。然而,日本的受访者相信并购的态势会上扬,其中69%的受访者预计五年内会有并购交易。

调查同时指出,零售银行业将成为并购活动最多的行业。几乎一半的零售银行称有望在未来一年内进行重大并购,超过75%的零售银行称五年内会参与并购活动。图8

交易障碍持续

众企业锁定富贵一族

虽然受访者显示出企业对长期抱有乐观的态度,但是部分亚洲市场监管改革步伐缓慢仍然是受访者担心的问题。

初步显示各国监管机构认识到此次全球信贷紧缩仍在蔓延,可能会暂时搁置市场自由化进程。应对这一状况,中国表现出积极态度,继续推进部分改革进程。图5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最近宣布准备一系列包括股指期货、保证金交易和证券借贷等金融工具的启动,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近年来,商业银行成为并购的重点,但由于区内消费者积极储蓄和进行投资其财富,所以并购目标可能会转向零售银行业务。五年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私人银行可能会成为主要的并购目标。图6 图7

普华永道北京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卢玉彪(Nelson Lou)总结说:“亚洲的消费者已经很有实力,金融机构在亚洲地区的运作方式也正在因之而改变。银行和保险公司纷纷建立投资管理部门,而且很多企业也开始提供理财服务。”

“能抓住机遇并投资于改善服务能力方面的机构可能会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并寻求收购未能开拓客户基础的竞争对手。”

■观察

亚洲金融企业面对不断改变的监管环境及动荡的市场令建立领先的金融企业充满挑战,要脱颖而出,亚洲金融企业必须:

利用资产负债表的优势建立品牌

・许多亚洲金融企业于过去五年能超越本身地区经济增长率,此强劲增长于未来五年可能难以维持

・这些企业拥有大量资本进行海外扩张以此收购技术于国际舞台上竞争

继续地区化的路线,亚洲区内的相互贸易及投资日益重要并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

・区内扩张:

- 可能因为区内的监管机构担心信贷危机的影响而短期内有所减慢

- 中期而言,一批真正拥有地区性网络的全球及亚洲业者将出现

・只集中本地策略的企业可能会发现其本地市场被拥有更强品牌及资产负债表的竞争对手所侵蚀

建立一个致胜的客户策略

・财富不断增加的亚洲金融机构客户已要求更佳及更复杂的产品

・正当零售业务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并不多企业拥有紧密的策略去满足这些需求

・ 合适的交易能结合:

- 一个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为产品开发更大市场,及一些拥有众多但未全面开发客户的企业

寻求并购交易的伙伴

・因为监管的限制,全面控制权在一部分亚洲地区不可行

・就算全面的合并可行,区内人手紧张令整合的成本及风险增加

- 相关团队可能于未来数年需要大量的辅导及帮助

第6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希望获得西方同行的新技术(相对的)和管理经验,或者是开辟新市场,也有甚者是为提升知名度等。如今中国汽车行业的海外并购时常发生,对国人来说已不陌生,近两年甚至有集中爆发的趋势。

众所周知,海外并购,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被收购方出现重大变故(债务危机、破产等等);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雄厚(即有能力收购),二者缺一不可。被收购方出现重大变故,除去自身经营问题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契机。而收购方实力雄厚,这一方面情况也比较复杂。

生存

首先,在入世之初,中国汽车产业曾被预测,在加入WTO后会出现崩溃甚至会消失的局面,当时的中国企业的羸弱程度可见一斑。那时谈海外并购,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然而经过入世前五年过渡期的磨砺,中国汽车厂商不但没有跨,反而发展了起来。入世十年来的后五年更是在中国市场的整体带动下,中国车企发展的如日中天。这就为如今的海外收购奠定了最基本的根基。此外,加入WTO的十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活跃与开放,中国车企的融资平台与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为资金密集型的汽车企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资金支持。

尽管,中国汽车企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经过这十年,其与国际企业的接触和合作,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包括技术与管理经验等。另外在与跨国车企打交道上,信心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这些中国车企中,有依靠合资赚满荷包,并本有资源与资金的国有大型汽车集团,也有基本可满足自身发展或度日比较艰难的民族自主品牌车企。前者经过入世这十年的发展,实施海外并购更不在话下。后者虽然也有了一定积累,但是仅凭自身实力去实施海外并购,还是比较困难。这也便牵涉出了第二个层面。

后台

其次,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的过分热衷,尽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问题,但在资金支持、政策帮扶上绝对是其坚强的后盾。事实上,不少海外并购都存在地方政府的身影。最典型的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吉利的盈利能力(2009年净利润11.8亿元人民币,沃尔沃收购价格18亿美元)根本不可能完成收购,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正是得到了大庆国资委与四川国资委的鼎力相助。

事实上,从政府层面来讲,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中国监管部门整体上还是比较支持的。只要收购对象是中国目前所需用的产品与技术,以及不会出现中国企业间恶性竞争的局面。其中极具讽刺的就是,2005年,南京汽车集团收购罗孚、MG两个品牌以及包括发动机供应商Powertrain在内的罗孚汽车公司剩余资产。当时由于上汽的搅局,南汽被迫以略高于5000万英镑的交易价格完成收购。不知随后在与南汽重组的过程中,上汽作何感想。

上述两个方面是收购主体达到满足有能力收购条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海外收购还需法律顾问、财务顾问等的支持,这些也是在入世后不断成熟起来的经验。从收购时机看,2008年(后半程)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车企抄底海外汽车资产提供了契机。至于收购阻碍及困难这里不做细谈。

表现

入世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不代表全部收购案),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共发生22起海外并购案,涉及金额近400亿元人民币(均以最近的人民币汇率换算)。

在这些收购案例中,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入世十年的前五年是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沉寂期,而后五年尤其是后半程,则是其发力期,该时段的并购案占总量的80%以上。

从收购类型上看,包括股权收购,主要指购买目标公司全部股权(全部资产-全部债务);还包含资产收购,可理解为购买全部或选定部分资产和仅承担指定部分债务。

从并购数量上看,零部件企业的海外收购较整车企业更为活跃。这或与零部件企业自身的特点有关(没有整车企业的产业链复杂等),且受收购受限的程度也远低于整车项目。而且,从目前的收购对象来看,大多数零部件企业收购的都是汽车零部件里的非核心技术资产。

从收购后的持续经营性角度看,零部件企业的成功率更高。目前,有整车企业的铩羽而归(上汽、双龙),也有整车企业的无功而返(腾中、悍马),但在零部件领域还鲜有上述情况。

第7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关键词】 逆经济周期;品牌;金六福;并购策略

一、引言

2008年1―11月,中国白酒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1 463.37亿元,同比增长29.82%;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 411.9亿元,同比增长29.94%;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86.43亿元,同比增长36.79%。与此同时,金六福也保持着稳步的营运及平稳的业绩增长,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0 137.3万元,同比增长43.9%;毛利由2007年的5 341.8万元上升至9 057.7万元;毛利率由2007年的38.2%上升到45%,这都得益于金六福在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放缓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并购措施及利用商机树立品牌形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模式。纵观金六福近几年的并购扩张政策,大多采用逆经济周期下的品牌并购策略。

所谓“逆经济周期”,即在行业波峰时减少投资,行业波谷时增加投资。在低谷时期,由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行业内公司普遍陷入财务困境,现金流短缺,资产贬值。资产市值低于重置价值,从而产生了并购套利机会――低价收购的资产在行业高峰期将释放出巨大的盈利能力和潜在的市场价值。相反,如果企业在高峰时期大量购置资产,其购买价格高于资产的长期价格均值,而这种价格高估会导致资产的摊销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那么,金六福是如何在逆经济周期下实行品牌并购的?这些并购对其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金六福并购策略:逆经济周期品牌价值分析

(一)金六福品牌并购价值延伸的特征分析

华泽集团(原名金六福)成立于2006年3月,凭借先进的营销模式和管理理念,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专业从事酒类酿造、生产、营销及品牌打造的集团公司。

金六福的并购历史源于2001年,从2001年至今其运用品牌并购策略共并购地方知名酒类企业13家。而品牌并购,则是指公司以其品牌价值进行并购,有权使用该品牌资产,并负责塑造、管理和维护该品牌,最终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金六福通过启动区域品牌收购布局,加大对地方酒类知名企业的并购和战略投资,曾一度被称为“地方高端白酒的战略投资者”。金六福在其品牌并购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特征。

1.区域布局:通过并购打造白酒领域高端化品牌价值

从金六福并购的地域布局(如表1)来看,并购对象遍及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西北,覆盖整个中国范围,已经在全国形成一种广泛的白酒产业布局。通过整合各个地方知名品牌,打造白酒行业的品牌高端化。

2.地方品牌优势:通过并购提升技术水平作为优质储备工程

近年来,金六福不断采取品牌并购策略,将国内一些地方知名酒类品牌如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白杨酒厂、安徽中华玉泉酒厂等收入囊中。这些地方品牌在区域内历史悠久、赫赫有名,有良好的地方市场基础,可以利用其当地网络资源快速铺市,从而占领地方中低端市场,辐射省内市场,然后进驻全国市场,成为强势品牌。金六福对它们实施并购后,立即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启动“足年储存”的优质基酒储备工程,这些储存多年的优质基酒是推出高端产品的基础。如2003年,金六福收购湖南邵阳酒厂,随后推出高端品牌――湘窖,湘窖以其极佳的品质,获得湖南高端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成为湖南高端白酒的代表品牌,湘窖的成功也使邵阳酒厂跃升为湖南省最具影响力的白酒企业。

3.现金收购:保证收购的快速和有效性

金六福在进行品牌并购时,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2008年年报显示,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收购黑龙江省玉泉酒业有限公司付款额达13 836.5万元。而在2007年年末金六福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11 534.5万元,为2008年的现金并购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支持。现金收购最大的优点就是估价简单明了。从金六福的角度看,以现金作为支付方式速度快,可使有敌意情绪的目标公司措手不及,无法获取充分的时间实施反并购措施,同时也使与收购公司竞购的公司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因一时难以筹措大量现金而无法与之抗衡,有利于收购交易尽快完成。

(二)金六福逆经济周期下的并购商誉价值分析

在经济萧条的2008年,金六福逆经济形势而行,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并购活动,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2008年,金六福分别在华东、华南、东北控股“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桂林湘西酒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玉泉酒业有限公司”三家地方知名酒类生产企业。此时,金六福的品牌价值达到49.58亿元人民币。

1.地方品牌和销售网络形成的商誉价值

2008年5月7日金六福通过持股95%的香格里拉酒业,与合营伙伴宋涛成立玉泉投资,以收购黑龙江省玉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玉泉酒业”),代价1.2亿元人民币。玉泉酒业在收购日的账面价值为-3 822万港元,公平值为9 083.4万港元,金六福支付13 836.5万港元,其中包括商誉4 753.1万港元。此次收购的支付方式为现金13 567万港元,收购直接应占的交易成本为269.5万港元。此次收购,金六福更看重的是玉泉酒业的品牌和在当地的销售网络。

2008年10月金六福并购李渡酒业,重新组建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在生产工艺、经营模式、企业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注入新鲜血液,以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精良的设备、优秀的人才,使李渡酒业成为全国酒类行业的新亮点。

2007年由于出售云南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5%的股权,商誉减少84万港元。2008年的商誉主要是由收购附属公司部分权益构成的,达11 950.4万港元,说明本年度金六福进行了大量的并购活动。2008年2月公司以发行及配发本公司股份的方式,以16 946.8万港元的代价收购香格里拉酒业额外30%的股本权益,产生商誉约为11 950.4万港元,加之以前收购的65%的股本权益,此时公司共拥有香格里拉酒业95%的股本权益。

2.反攻高端市场形成的商誉价值

2009年8月6日,金六福以现金出资9 498.60万元,收购陕西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51%的股权。金六福通过布局西北市场,将势力范围扩张到全国白酒市场,而太白酒业在资金、品牌价值、产品结构上都有较高的提升和保障。与此同时,金六福又以8 250万元的价格竞购到了被称为“易地茅台”的贵州珍酒厂,试图借珍酒,反攻以茅台为首的酱香高端酒市场。

3.公司营销策略争夺白酒产业链的商誉价值

金六福在营销策略方面,实行“六力”营销系统,六力即形象力、产品力、销售力、传播力、管控力、执行力。现在,金六福的营销网络恰如一条“营销高速公路”,组成这条“高速公路”的包括20多家营销分公司、2 000多家一二级商、600多名专业营销人员以及4 000多名促销人员,而且金六福还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实行专业化分工,充分进行资源互补式整合,使其在中国白酒产业链的整合上迅猛发展。

三、金六福逆经济周期下品牌并购的协同效应分析

金六福的并购触角伸展到全国各地,以并购重新布局金六福的产业价值链,这些价值链已经在市场上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不仅为金六福带来规模上的扩大,营业利润的增加,同时也促进地方酒类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协同效应”充分体现在财务业绩上。

(一)资产规模扩大与销售收入递增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2008年资产总额达55 512.1万元,比2007年增长56.89%。仅2009年上半年资产总额就达58 311.9万元,比2008年同期的52 137.3万元增长11.84%。这都得益于金六福近年来的并购策略所引起的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上半年金六福的销售额达8 638.8万元,毛利为4 587.8万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79.35%和80.59%,其增长主要由于香格里拉酒业葡萄酒及玉泉白酒的合并销售额增长所致,同时与产品高端化策略以及整体产品价格提高都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金六福销售额达13 992.3万元,2008年的销售额在此基础上增长近43.91%,这一增长主要是因为收购玉泉所致。

(二)净利润快速增长所伴随的现金生成能力增强的协同效应

近三年金六福的净利润持续上升,其中2009年上半年达990.1万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6.3%。2008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 922.3万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6.68%。这都得益于近三年间金六福进行的大规模品牌并购活动。并购使得金六福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销售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2008年,销售成本由2007年的1 370万元上升81.8%到2008年的2 490万元。但是销售成本的增长远远低于销售收入的迅猛增长,使得净利润快速增长。由此可以看出,2008年的逆势并购为金六福带来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2009年上半年金六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326.1万元,2008年在2007年2 866万元的基础上增长了近81%,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增加多得益于规模与净利润的增加。其中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在2008年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六福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并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导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大量减少。

(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带来股东价值提高的协同效应

金六福近年的成长性比较好,每股净资产同比增长在2008年达到86.45%,远远超出2007年的68.77%,其中2008年所有者权益中的储备由2007年的9 718.7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25 617.8万元,使得2008年的所有者权益大幅度上升,股本由2007年的1 219.3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1 390.4万元,使得2008年的每股净资产远远大于2007年。

金六福利用逆势品牌并购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同时也带动地方知名品牌价值的迅速提高。金六福把握机会充分在逆经济周期下发挥其渠道和营销优势,大量整合、投资地方知名酒厂,使其产业布局全国化、价值链专业化。正如金六福集团董事长所说:“产品的竞争是初级阶段,品牌的竞争是中级阶段,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条价值链与另一条价值链的竞争。”

四、案例启示

2009年5月,经济学家、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谈论企业并购时表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资本并购,不应该是单纯的、资本输入式的“财务性投资”,而应该是对产品结构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品牌价值形成的“战略性投资”。金六福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在逆经济周期背景下,积极推进品牌并购,整合地方知名品牌入驻金六福。伴随着金六福的进入和“二维评估体系”即“专家测评”和“目标消费者测评”的引入,使得拥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品质口碑的地方品牌迅速走向全国化、高端化。金六福不断打通上下游的销售渠道,与其所收购的酒厂和下游的连锁酒行进行充分的资源整合,这种资源整合可以大大提升酒类在各个环节的资产效率,使金六福在逆经济周期下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业绩迅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淑贤,崔平.浅论中外企业并购动因及并购模式[J].理论之窗,2009:8-10.

[2] 程连君.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并购策略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9(10):55.

[3] 刘明.中小企业的并购策略[J].经济论坛,2003(18):38-39.

[4] 许鹏.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46.

第8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关键词:水泥企业;企业并购;审计风险

我国水泥行业在2010年前由于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民营资本企业较多,导致产能过程,于是在近几年市场逐渐掀起兼并重组浪潮。“zgjc集团”是国内水泥行业并购的主要参与者,其通过并购上百家国内水泥企业一举成为中国水泥产业的龙头企业,其水泥产能由2005年底的1100万吨逐渐增加至2013年初3.5万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从2006年开始,“zgjc集团”采用战略性并购的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水泥行业大规模并购的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对并购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审计服务。

一、水泥企业并购过程的审计风险概述

水泥企业“zgjc集团”的并购不同于一般行业的企业的并购,对并购的审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和分析,必须考虑整个水泥行业的状况和该集团在整个行业的战略定位以及该企业集团的市场和产能战略布局。因此,会计师要对整个该企业集团的战略并购系统进行审计风险评估,以达到将并购风险与财务报表有效地联系起来的并购审计目标。水泥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被审计企业的并购经营环境风险、被审计企业性质风险、被审计企业并购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风险、被审计企业经营活动改变风险。

(一)被审计企业的并购经营环境风险

水泥行业属于建材类,全国各地都有,且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因此受政策保护和扶持较多;同时其产能建设与投资的滞后性与高投入型,使其经营环境的周期性非常明显,政策和经济大环境催生建立和并购热潮。水泥行业的景气程度整体按照“刺激性政策-需求大幅回升-行业景气-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增加-产能过剩-紧缩性政策-防止行业过热-行业投资大幅缩减-产能不足-刺激性政策”的循环。因此,在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并购审计时,被并购企业在当地的市场格局中处于该循环周期的哪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其审计价值的认定。比如,如某地因水泥产能过剩,税收、政府采购、环境影响等支持政策正大幅收紧,将是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成本大幅升高、产能不能充分释放、加速折旧的比例地位,将直接促使该企业的审计评估价值的降低。审计过程中若不能充分考虑经营环境风险,可能造成审计结果错误,并购失败,迫使主并购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被审计企业性质风险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的并购目标企业大多为小规模、高能耗、非上市的企业,行业集中度特别低,规模经济不显著、行业竞争激烈且无序、民营资本多,被审计企业的上述性质决定的其审计风险会大幅提高。审计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被审计企业近3年的会计师审计报告以及其审计质量的真实性;被审计企业近3年的盈利水平的稳定程度,盈利能力是否有异常;被审计企业的销售价格是否合理、销售对象是否主要为企业关联方;水泥行业为高耗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面对减排政策调控时,被审计企业的环保费用支出是否异常等等。

(三)被审计企业并购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风险

水泥行业作为严重依赖原材料资源(主要是石灰石原料)的产业,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会使原料资源在被审计企业资产价值中的比重大不相同,从而直接影响审计的企业价值高低。不同会计政策会对被审计企业资源储量的估计不准确,给主并购公司将带来并购资金和所并购资源价值损失的审计风险。比如对于被并购企业所有的无形资产如采矿权,被并购企业对其的价值确认是否合理,是否已合理摊销,在并购期间是否变更或错用摊销政策,上述方面存在审计风险。会计师在审计时要充分主义上述问题并采用相关的审计会计方法如加速折旧、调整价值构成等调整会计政策对上述问题予以规避。

(四)被审计企业经营活动改变风险

水泥企业的投入资本很高,建设周期一般较长,这就造成被审计企业的重资产、投资回收期限长特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并购审计时需要特别关注被并购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的状态是否良好,企业采用的折旧政策合理与否,在并购过程中是否存在折旧政策变更以调节利润状况;存货质量是否优良,价值是否合理等经营业务活动的变化。同时,受经济政策环境影响,在某一年或某几年水泥的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升,其产品价值较高,但某些时段尤其在节能减排时期全国大范围拉闸限产限电,行业供给和企业产能短期内严重受限,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现金变化会有极大影响。因此,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注重水泥企业的销售多采用预收款制或现金销售制,应收账款信用状况的会计政策不特别关注;但需特别注意企业现金和收入流的稳定状况和财务的平衡情况。同时,企业并购后会与其他被并购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其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地位和市场辐射面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经营状况。另外,在并购审计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企业商誉的确认等要注意其经营状况的改变,其会计处理将是审计的难点和重点。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结合水泥行业大规模联合重组的背景,全面分析水泥行业并购的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并购审计中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结合水泥行业企业特征,归纳具备水泥行业特征的审计风险的可能分布,并提出改进审计流程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11.

[2]赵瑾.现代风险导向的企业战略性并购审计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08)

第9篇:近期的企业并购范文

【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93-02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几年就有吉利收购沃尔沃,海尔收购三洋电机,万达收购美国院线AMC,美敦力收购康辉医疗,优酷土豆合并,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一是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近年来,各行业企业通过合并和吸收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兼并重组,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有利于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服务更新换代,这已成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监管共同的认识。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一、企业并购理论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尽管西方的企业并购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的部分并购活动,但我国的企业并购动机仍存在自己的特色。如我国有的企业并购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迎合主管部门解决长期存在的亏损企业问题,解决财政的沉重负担和支持优势企业发展等要求。另外有的企业并购动机受资本市场限制,买壳上市成为部分企业并购的动机。

二、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