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资源共享原则精选(九篇)

资源共享原则

第1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理论;共建共享模式

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遵循这一目标,努力丰富馆藏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就成为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各档案馆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然而,各档案馆以一己之力,始终无法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档案馆事业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群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个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严重漏藏。基于此种形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开始树立,然而,在传统条件下,档案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档案信息内容与档案文献载体不可分割,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档案信息的共享问题实际转化为物质载体的共享问题,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件档案(指载体形态)不能同时满足两个以上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另外,还存在档案信息传输等诸多障碍,因此,各档案馆只能立足个馆、围绕自身的利用者群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所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很难得到有效实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档案信息摆脱了载体的约束,档案信息能够实现跨时空的存取,真正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以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不但提供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新发展环境,而且,提出了重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一些档案界同仁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仅就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共建共享模式问题谈几点个人思考。

1 思考之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异同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具体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宏观建设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根据需要而进行全局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布局和协调发展工作;微观建设是指各个档案馆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等工作。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网络环境下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各档案馆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建设、开发和利用档案馆信息资源,追求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全部活动,具体也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不同的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即馆藏建设可以独立于宏观建设而存在,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如果脱离宏观建设就失去了共建的意义;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建设,而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可以认为,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微观建设决定宏观建设,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宏观建设决定微观建设。因此,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和服务范围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的效果。(如下面的图1、图2、图3、图4所示)。

1.1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产生的不同建设效果。在图1中,由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各个档案馆所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复现象,甚至有部分档案信息资源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如图中交叠部分所示),重复建设就意味着档案信息资源覆盖范围的缩小,因而不利于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在图2中,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

1.2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服务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3和图4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不同服务范围。在图3中,由于各档案馆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使整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小于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范围之和,只有图中交叠部分所示的利用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在图4中,由于各档案馆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档案信息利用者群,因此,服务范围得到最大扩展,并且,可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范围就等同于全体利用者。

综上所述,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是否将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根本区别。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强调依赖个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来满足特定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不能在根本上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满足社会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覆盖范围)由整个共建系统来保障,而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深度则由各档案馆来保障。

2 思考之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影响

2.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的影响

2.1.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的影响。实用性建设原则要求根据档案馆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则要求每个档案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不再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而更加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中,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 性建设原则应该调整为完整性建设原则。

2.1.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系统性建设原则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要与档案本身的系统性、利用者自身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相一致;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虽然仍对系统性建设原则有所要求,但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它除了要求各档案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1.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要求各档案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要求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是在分工协调的基础上建设特色资源,而不是各档案馆在自主建设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协调,所以,分工协调成为此项原则的主要内涵。

因此,根据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和完整性建设原则。其中,系统性建设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是各档案馆之间的建设原则,完整性建设原则是档案馆微观建设的原则。

2.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馆藏档案结构由全宗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然要重视资源建设的结构,但对五个构成方面的要求应该发生变化。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结构理论是以全宗结构为根本,针对馆藏资源中每个全宗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进行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全宗结构是由共建系统的分工协调所决定的,因其单一、覆盖面小而不再成为资源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求各档案馆对于所分工负责的全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领域从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四个方面都要完整收录,作为现实馆藏(或称物理馆藏)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馆藏应包括四个级别,即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其中,永久保存级的实质就是现实馆藏的建设级别,并且应该是完整级;而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则反映了一个档案馆虚拟馆藏的等级结构。

2.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理论的影响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其中,档案信息的选择决定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

2.3.1 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价值论”和“需要论”之争,这些纷争都源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不是以完整级为目标,从而产生了“档案信息选择”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各特定类型领域的档案信息选择问题已不复存在,如果还要讨论“选择”问题的话,那选择的重点应放在档案信息类型归属的选择问题上,即档案馆不再考虑某档案信息是否“有价值”或“有需要”,而应着重考虑其是否属于本馆所分工负责的类型领域。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所以,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品种的齐全;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复本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利用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传统的复本理论问题将不再过多地讨论,人们将更多关注不同档案信息的“可获得性”。

2.3.2 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的方式。与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的变化相对应,无论采取购入方式还是非购入方式,采取传统补充方式还是采取网络补充方式,原档案信息补充过程中的“选档”环节已不存在,档案信息来源的研究成为档案信息补充理论的研究重点。

2.4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组织的影响

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传统的关于物理资源的组织问题,如档案布局、档案排架、档案收藏等仍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档案信息保护研究随着档案载体形态的丰富而变得更加重要,但“完整级”和“永久保存”的要求使关于档案剔除研究不再有太多的价值。此时,关于虚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变得尤为突出,这一研究,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整合问题。

2.5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两个方面,数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保障率、利用者满意率、资源对各领域档案的覆盖率;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的信息容量、资源结构、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些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实用性原则,立足各档案馆自身的建设情况所采用的。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所进行的资源建设评价,应该依据系统性原则,立足整个共建共享系统选择评价指标,既要考察各档案馆自身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所分工负责学科领域的资源完备情况和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满足情况,又要考察档案馆之间的分工协调情况,包括共建共享机制和虚拟资源的获取方式。由于强调整个共建共享系统的资源保障率,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不再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同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相比,在建设原则、资源结构、资源补充、资源组织和资源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二者共同的建设目标——提高档案信息资源保障率,使得这些变化始终没能改变资源建设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批判地继承”也许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后诠释。

3 思考之三:目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是什么

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类,按层次分,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按载体分,有纸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按结构分,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二级为省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三级是地市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四级是县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档案馆作为全国档案馆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馆作为国家档案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档案馆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结构像树根一样)、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指同 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等)。然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能仅仅列举一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最佳模式,实现最佳模式。笔者认为,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此原则含两项内容:即适应国情原则和适应时展原则。(1)适应国情原则。我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必须符合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此其一。其二,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若脱离此国情,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2)适应时展原则。2l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最佳模式至关重要。

二是最大节约原则。此原则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其模式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说其模式要便于利用者获取,节约利用者的时间和经费。

三是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和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是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在此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

五是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档案馆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各系统建立档案馆信息资源协作网,再建横向跨系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应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二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第三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联成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地区间共建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由中央档案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档案馆联合共建),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方宝花.关于浙江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2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机构库 资源共享 开放存取 OAIS OAI-PMH

[分类号]G250.74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严重阻滞了学术交流的发展,期刊价格的升幅远远超出了机构图书馆经费预算所能承受的范围,图书馆只能在有限的经费中削减订购,而出版商为了保障自己固有的商业利润不断提高期刊价格,这样图书馆期刊购买经费与出版商利润之间就一直存在着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国际上实现开放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开放获取期刊(OA Jour-nals),被称为“金色道路”(Gold Road);另一种是通过作者自存储(Author self-archiving)将个人研究成果存储到开放获取知识库中,被称为“绿色道路”(GreenRoad)。

开放存取的发展,加之web技术的进步,机构库得以迅速发展。机构库基于开放存取理念而建立,作为开放获取运动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机构库在保存机构的学术成果、求得成果内容永久的揭示与获取,增加学者个人、单位和院系研究的可见性,替代商业出版社的垄断出版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作者、用户、大学和课题资助者及图书馆等各方都有好处,成为网络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外许多机构都在进行知识库的建设,许多国家和研究机构也制定各种政策扶持机构库的研究与运作,包括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全球的机构库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今机构库已经成为图书馆研究的热点,并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主角。

1、机构库简介

1.1 机构库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机构库的研究和应用很多。但是对机构库的概念上仍存在分歧。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只是研究的视角不同而已,对机构库本质内容的定义大体是一致的:机构库是对特定范围内的知识资源进行搜集、组织、数字存储、管理,并最终将其中绝大部分资源对任何网络用户免费共享的知识库。

1.1.1 机构库发展现状 2000年惠普公司斥资1800万美元,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ion oftechnology,MIT)合作开发DSpace;2001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行政官员和该馆馆长布兰宁(Joseph J.Bra.nin)在探头开发远程教育体系时,提出建立俄亥俄州立大学知识库,以保存该校师生员工的数字资源,这成为机构库最初的雏形。2002年11月DSpace正式面世,机构库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并朝着全球知识共享的目标迈进。

目前全球机构库建设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著名机构库登记机构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ROAR)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机构库已经增加至l 256个,记录数据达上千万条(12 616 668),如图1所示:

机构库发展迅速但是发展却不平衡,根据著名机构库登记机构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ROAR)的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五名的是:美国(266),英国(131),德国(99),日本(64),巴西(63)和西班牙,加拿大(48)。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发展相对落后,如图2所示:

2、机构库共享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2.1 机构库构建中存在着隐患

全球机构库的数量迅速猛增,许多机构都在积极筹建机构库。但是在建库的过程中,各机构正处于独自竞争发展阶段,旨在建立适合本机构的知识库。短期来看,这对于机构库的发展,机构库的质量提高都大有益处。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机构库现在的构建存在着隐患:各机构建库标准不统一,相互协调不足,加之技术等因素,很难实现各机构库的联合共享,这样必然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不益于机构库的长期发展。在机构库的构建中,必须始终强调其共享性。

2.2 开放存取的必然要求

机构库源于开放存取的发展,机构库是基于开放存取理念建立的。所以机构库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存取的目标――共享。这样才能和一般的学科库相区别,发挥自身的优势。机构库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机构的特点和需求,真正实现为机构服务。但长远来看更要注重共享,尤其是跨机构共享,这样才能利用整合最新的资源,进一步推进创新。

2.3 机构库发展趋势

现在的研究热点多聚焦于特定机构库的构建之中。如机构库质量控制,长期保存问题等。但机构库发展的趋势无疑是更好的共享、更广范围内的共享,终极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联合共享。

3、机构库共享原则

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信息资源共享的一般原则,在机构库共享中同样适用。

3.1 信息资源共享的一般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可以将其概括为“5A理论”,即任何用户(Any user)在任何时(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原则。所谓自愿原则是指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者主观意志和主观行为的自觉、自主、自为和自律。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原则。只要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者,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体系中就都具有平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则。它是指所有参与者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彼此之间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利益,并由此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

3.2 机构库共享原则

3.2.1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机构库共享中的首要原则,根据中国标准化协会的定义,所谓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它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的实质和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对于机构库而已,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这样才能避免数字资源早期建设的“以己为政“的错误,防止重复建设浪费。在机构库中,在信息资源数字格式,质量标准和使

用的获取技术上等,都必须遵从通用的标准,这样才能在不同机构库之间,甚至在其他的资源存储系统中实现一个互联的共享网络体系。

3.2.2 可持续性原则 机构库发展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这是机构库共享的前提。可持续性原则源于第38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持续发展”。第38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机构库共享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共享不应只是一个即时理念,而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共享。必须保证资源的长期保持,实现机构库的持续性共享。

3.2.3 系统性原则 机构库的共享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共享牵涉到共享的多方参与,要用系统的观点,协调各方利益。系统性原则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只有在系统原则的指导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享。

4、机构库共享阶段研究

机构库共享的终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不同机构库之间及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联盟。从机构库共享程度出发,笔者将机构库的共享发展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竞争性独立发展阶段,机构库间相互共享阶段,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阶段,遵循OAI协议的全球共享联盟阶段,如图3所示:

4.1 竞争性独立发展阶段

在机构库发展初期,各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合本单位的机构库,主要关注本机构的资源数量及质量问题。共享目光基本还没有涉及到机构间共享层面,仍停留在本机构资源的共享整合。

我国的机构库发展大多停滞在这个阶段,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机构库(HKUST)、图书馆情报学开放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等。机构库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有达到共享的基本要求。

4.2 机构库间相互共享阶段(遵循OAI协议共享)

机构库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步入正轨。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机构库的作用,各机构库都有寻求相互共享的需求。这种共享,可以是库内容的共享,也可能是库构建及管理经验的共享。由于都为机构库,在遵循OAI协议的基础上,能较快达到这个共享阶段。

现在国外的机构库发展比较迅速,在美国,印度等国家,有许多遵循OAI协议共享的成功实例。如印度Kharagpur的理工中心学院,就利用OAI互操作协议,实现了中心学院和7个学院分校的共享。

4.3 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阶段(异构数据高度集成)

机构库间实现了共享,资源虽比较丰富,但仍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在各机构库间是无法获取的,需要从其他数字资源库共享(如学科知识库,高校数字档案馆)。机构库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尝试实现与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由于机构库和其他数字资源库在构建标准上有很多不同,共享的实现有一定难度,在技术上与标准上都会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但在遵循OAI协议的基础上,这个共享阶段是可能达到的。

由于资源格式标准不统一,实现联合的共享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攻破。根据现今的资料,笔者未能找到成功的实例。仅有的也只是把其他资源库的资源转载到新建的机构库中。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州立医学院,就尝试过将已有的图像资源数据库转载到机构库中,但对于技术实现细节,没有详细的说明。

4.4 全球共享联盟阶段(分布式高度集成共享)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机构库的共享还必须整合因特网的宝贵资源,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开放存取,实现最大意义上的共享,形成全球共享联盟。

作为机构库发展的终极目标,国外许多机构库大学团体,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如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在一个名为Archime'de的项目中,就提供了分布式高度集成共享的技术实现框架。里面使用了新的OAI―PMH2互操作协议,并提供了索引和搜索的框架(Ll-us)及GPL许可协议,用于实现不同标准资源格式的互联网分布共享。其中涉及较多技术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全球共享联盟阶段的前景是光明的。

5、机构库共享模型构建

机构库的共享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机构库内容的搜集、录入、管理、共享利用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相互协调。同时机构库共享必须在可持续原则指导下,实现长期的可存取性。因此,笔者基于OAIS参考模型与OAI-PMH共享协议,搭建了机构库共享模型。

5.1 OAIS参考模型

1995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请求下,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CCS-DS)开始开发一个旨在对数字资源的存取标准和长期保存规定概念和参考框架。CCSDS的这一工作导致1999年5月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OAIS)参考模型的雏形公布,这一参考模型针对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和维护的档案系统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框架。OAIS参考模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保存功能,它包括摄入、档案存储、数据管理、存取和分发。

5.1.1 OAIS的环境 OAIS观点认为,一个OAIS是一个置身于生产者、用户和管理者之间的一个存档体系,如图4所示:

・信息生产者:是指提供用于保存信息的人员或客户端系统。

・管理者:是指那些制定数字档案馆系统全部政策的角色,它的唯一职责是通过制定政策控制档案的有效管理。管理者不参与日常档案业务操作,日常档案管理职责由数字档案馆系统中的管理功能实体完成。

・用户:是指通过与数字档案馆服务交互,发现与获取对数字信息感兴趣的人员或客户端系统。

5.1.2 机构库功能模型在OAIS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机构库功能模型,其中包括6个功能实体和3种信息包。(见图5)。

提交功能:提交功能模块负责接收机构成员提交文献的信息包(SIP)。

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日常的数据长期存储的操作过程。

电子文献归档:电子文献归档模块负责将各种数据化信息存储在保存系统中。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负责监控各个模块的运行。

保存规划:保存规划模块负责制定机构库功能模型的保存策略。

存取功能:存取模块具有负责允许用户检索所需信息的功能,同时附有权限认证与管理功能。

5.2 OAI-PMH互操作框架

OAI-PMH元数据收割协议(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是一种独立于应用的、能够提高资源共享范围和能力的互操作协议标准。它具有操作容易、开放性,采用XML与HTrP等开放标准,相容性高等优点。

OAI-PMH提供了一个基于元数据收获的与应用无关的互操作框架,如图6所示:

在OAI互操作框架中,OAI―PMH定义了两个角

色:数据提供方DP(Data Provider)和服务提供方sP(Service Provider)。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通过OAIRequest和OAI Response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服务提供方通过OAI Request从数据提供方中获取元数据,数据提供方对来自服务提供方的OAIRequest做出响应,并以OAI Response格式向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一个服务提供方可从多个数据提供方处获取元数据,而一个数据提供方可向多个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数据提供方与服务提供方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在实际中,SP与DP可以是不同机构,也可以属于同一机构,因为大多数机构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数据提供者。

5.3 基于OAIS与OAI-PMH的机构库共享模型

机构库的长期可存取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在充分了解机构库资源长期存取框架OAIS的基础上,结合OAI-PMH标准协议就可以实现机构库资源共享机制模型,如图7所示:

在机构库共享机制模型中,机构库之间构成了一个共享联盟,在遵循OAIS参考框架与OAI-PMH协议的前提下,实现了机构库之间资源的共享。当提交者将文件提交到机构库存储系统中时,系统以SIP形式提交内容信息,包括元数据信息与内容信息实体,在所提交的SIP得到确认后,管理者根据保存规划(存储内容开放期限、提交内容标准与政策等)对所确认的SIP进行存储,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与描述性元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维护,然后通过DIP根据用户查询指令响应结果集。每个机构库作为全球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机构库共享技术标准接口OAI-PMH协议中的一个数据提供方(DP),当用户通过服务提供方(SP),例如OAIster等提供的统一检索界面发出搜索请求时,服务提供方的采集器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重组,建立索引,将采集的已经处理好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通过统一检索界面返馈给用户。

在基于OAI-PMH协议的机构库共享机制模型中,无论是作为数据提供方的机构库,还是作为服务提供方的搜索引擎,都必须通过注册服务器进行注册,机构库在注册成功并获得分配URL地址之后,才能元数据及响应回答服务提供方的请求,服务提供方在注册成功并获得分配的URL地址后,才能组织和管理元数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构库的资源共享。

第3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而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资源的共享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二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三是企业廉政建设的需要。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信息资源的共享都为企业的管理需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首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说,信息资源如果掌握不到位,很容易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其次,对企业内部管理来说,由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很容产生大量的文件档案,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企业已经逐渐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目前企业的信息处理难题,在于海量的电子文件的堆积对企业内部管控的影响,对许多需要以档案信息为依据的内部管控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对廉政建设来说,档案资源保留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所有原始资料,有利于与企业日后的查询与管理,有助于廉洁风险评定准则的准确执行,防止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2.企业外在形象树立的需求

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对企业的外在形象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民生工程来说,由于民生工程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工程项目,因此,公众是具有知情权的。因此,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有义务向公众公开完整的建设信息,保持民生项目的高度透明,让公众对企业产生信赖,同时也树立了企业公平、公开、公正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在民众之间产生良好的信誉,提高品牌价值。

二、档案整合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

1.档案整合管理

档案管理的起源在原始记事时期便已经存在,同时原始记事也是档案管理的最早起源,文字的发明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从历史角度来看,档案的划分可以分为: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缣帛档案、简牍档案、石刻档案、纸质档案、以及当今时代的声像、电子档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指出:“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学、图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档案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管理工作的考察依据、以及企业生产活动的参考依据,以及维护企业法律权益的法律书证。而企业档案整合管理指的是将企业某个系统的档案或某个系统中的部分档案进行联结,从而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的过程。整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结合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企业档案进行高效有序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2.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发展的重要参照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的保存载体也变得多种多样。在当今时代,想要将档案信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在当今时代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一般依靠网络档案信息中心的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强大的传播效力,以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由于档案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回溯性、社会性和分散性,因此档案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原始数据、历史发展记录、社会效益情况等等。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不完整的档案容易影响档案整体的效益价值。

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原则

1.效益性原则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企业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利用。而在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原则中,效益性原则是进行档案信息整合的最重要原则。首先,效益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档案的效益价值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档案的效益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企业投入和企业生产效益之间存在的经济关系,同时利用档案数据可以对市场需求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有助于企业在生产规划和营销策略上进行修正,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社会效益,企业的社会效益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的品牌形象对公众造成的影响上,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其品牌价值。

2.整体性原则

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对企业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档案记录上,如果长时间记录信息不全的档案资料,将会对企业日后的数据分析、形势判断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遵循档案管理的整体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对档案资源的整体利用,同时可以保持档案资料具有充分的保留价值,并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统一管理奠定基础。

3.服务性原则

企业档案的实质作用就是为了服务企业的各项基本工作,在档案管理中,企业一定要尊姓服务性原则,充分将档案资源的利用分配到每一项工作任务之中。利用资源共享平台,让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能快速利用档案资源信息,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生产活动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还可以做到档案资料的实时更新,保持企业档案的动态管理,为企业和公众带来更加便利信息服务。

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分析

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中,企业的档案资源共享模式也开始朝多元化发展。而在目前的资源管理模式中,主要分为集中共享管理模式和分散共享管理模式。两种模式都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其中还是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1.集中共享管理模式

集中共享管理模式在目前的企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将企业的档案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档案信息中心进行管理。同时取消了企业内部的其他档案管理部门,将企业的档案资料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共享模式主要是对档案资料进行了统一规划、采购、部署运行和管理,对企业的各个部门不再通过上级进行档案资料的审阅和管理,而是按照信息中心的要求,将各部门的档案资料按照统一的规格标准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集中共享管理模式,企业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可以避免重复的数据出现,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网络共享平台,档案资料还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树立企业的外在形象传播品牌效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2.分散共享管理模式

分散共享管理模式和集中共享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分散共享模式并不是将所有的档案信息都集中到信息中心进行管理,而是由企业各部门进行分别管理。这种共享模式,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但由于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对企业的统一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基于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分析

1.从管理效果上进行分析

对企业来说,无论选择何种资源共享模式,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果。对上市公司来说,为了向公众展示其品牌价值,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必须保持高度透明的状态。因此,将企业各部门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有助于企业对整体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同时通过这种系统的档案整合方式,可以将企业形象价值更加鲜明地体现在公众视野。因此,从管理效果上看,集中共享管理较分散共享管理更具有优势。

2.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在档案资源管理中,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是采用分散共享管理模式,那么档案信息数据将会储存于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企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必须是通过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这种分散储存的数据库,一旦任何一个数据库发生故障将会导致其他数据库的数据无法有效利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不便。而通过集中共享管理模式,即便是发生突发状况,企业也能够利用整体的数据备份及时做出有效处理。

3.从发展潜力上进行分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步入了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来的信息管理更加趋向于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因此,对档案信息共享管理来说,集中共享管理模式更加符合时展的方向,在发展空间上有着比分散共享管理模式更加广阔的前景。因此,从发展潜力上看,集中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同样要大于分散共享管理模式。

4.从企业的统一管理上分析

第4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宏观布局

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大环境对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发展和完善能有效地促进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完善,与此同时,系统化、规范化的优化的外部环境又为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制,进而推动它的健康、持续及顺利发展。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发展是一个涉及问题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需求性分析原则、特色原则、效率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性原则及协作性原则。在全面、准确地进行了需求分析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才能保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持续发展。

从宏观角度上,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包括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及战略分析;外部环境与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关系;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原则;资源共享的理念和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现状

2000年4月,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启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研究与开发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应用系统,领导和组织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和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系联合进行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构想的研究;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项目经过十年的逐步完善,大大推进了我国的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进程。

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购买现有数据库,这种方式具有经费方面投入大,人员投入和维护成本较低,信息量大的特点,缺点是购买的数字资源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针对性不强,不具备地方特色;另外一种方式是自建数据库,但自建数据库需要经过严谨的设计和高素质的技术力量保证,这在目前的大部分高校来讲还不成熟。所以,目前的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是采取购包库的方式购买现有资源的较多,在节约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同时,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初期较见成效的。

数字资源共建是共享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应该是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馆藏建设原则、用户需求情况、经费与设备条件,共同协商、彼此分工、相互合作进行数字资源的选择、引进、订购及使用等。但是,纵观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运作情况并不如人意,由于受条块分割、体制、观念、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合作订购资源、经费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配、共建共享资源等问题达不到一致或共识。基于此,共享的实际活动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各高校间的文献传递、多订多享、缺藏难享、有偿互享的水平。

另外,在高校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版权问题、数据来源问题、标准化问题、安全性问题及相关法律问题等。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与统一布局

在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图书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管理体制相对分散,各单位各自为政,总体协调的力度不够,以至各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杂乱繁多,重复建设与特色资源漏缺现象严重,这不仅照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同时还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并严重制约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

(二)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协作项目,而许多高校图书馆实施数字资源建设往往局限于本馆业务操作中的资源共享,面向用户提供公共信息检索的服务意识不强,更谈不上考虑与其他高校乃至其他图书馆的协作问题,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各馆一般从本馆实际需要出发,引进各自所需的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导致所引进的中文数字资源配置并不科学;在外文数字资源的引进上,各馆之间的发展又极其不平衡。

(三)标准化程度不高

标准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所在。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而言,采用的元数据、载体形式、存储格式、标引方式乃至文档信息检索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影响高校图书馆乃至全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

(四)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措施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的依据,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伦理教育机制,同时缺少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缺少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研究

在高校图书馆中,管订不管用、重藏不重用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积极性,高效开展数字资源服务工作,共同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等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必要的研究。

四、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对策探讨

(一)政府牵头,统一布局

搞好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牵头,统一布局,进行协同合作与开发建库。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不可能仅仅依靠几个图书馆和情报部门,而是必须依靠全社会信息资源拥有者的大力合作形成数字资源建设群体,不同单位可按照自愿原则建立兼容、互补型的协作关系。在这方面国外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的核心原则就是强调研制中的协作关系,由高校牵头,联合各级院校、图书馆、学术团体、公司及政府部门形成数字图书馆的战略同盟;英国电子图书馆项目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政府的引导与管理,政府始终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利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统计、分析和研究,结合高校各类数字资源用户的使用特点,设立目标和计划,制定出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方案,为统一布局提供良好的指导。

(二)专设机构,统一管理

各高校图书馆等图书文献机构,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虚拟管理中心,统一领导、协调和整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设立专门化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机构,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统一管理。

(三)采用规范,统一标准

为了实现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及与国际接轨,便于中文数字资源在各高校图书馆及世界范围内共享,应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统一标准后,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开展,评价等相关研究,促进数字化资源建设优化。

(四)强化意识,保护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诸如作者的著作权、数据库作者对数据库整体享有的著作权、网络文献版权的保护等,这就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既与国际法律接轨,又有利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的法律体系。还有加强知识产权伦理教育,以提高人们的自我约束力;推广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有利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增强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更要建立一支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网络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驾护航。

第5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1.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定义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其中明确指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的反映课程教与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还应有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评价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涉及医学高等教育、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其评价不能简单的以好与不好来衡量,因此,在构建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全面性原则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文件,从整体出发,考察课程各个环节的关联情况和综合性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课程的评价内容,指标项互相兼容又各自独立。

2.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计算方法等方面,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

2.3系统优化原则具体来讲,一是要以较少的指标敷量较少,层次较少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二是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兼顾各方面的指标,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三是采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都能满足系统优化的要求。

2.4可比性原则评价的实质就是比较,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才能够提供准确的比较信息资料,才能够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2.5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实用性和可行性,关键是要考虑两点:一是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二是必须考虑其指标值的测量和数据搜集工作的可行性。 2.6目标导向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引导被评价对象向目标靠近。

3.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为评价对象,采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形成一个具体的、量化的、可操作的考核标准,对其建设现状及应用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得出评价结果,从而判断出该课程是否符合建设者及学习者的预期。整个指标体系的确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文献综述法和内容分析法,充分调研国内外在不同时期,网络教学、在线开放课程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标准,从中选取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第二阶段,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规定,结合基础医学课程的特征,通过调查问卷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广泛征集意见,确立了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及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从3个视角进行设计(教师、学生、管理者,对以下5个方面进行考察:教学设计、教学团队、交流互动、应用情况、技术规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完整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指标项系统、评价标准及评价分数,其中指标项系统是以一级、二级指标等级及相应的权重表现出来的,权重是以量化的形式来体现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评价标准表示实施评价的目标和依据;评价分值为达到各项评价标准的程度,所得出的分数;计算方法为各项分值相加,以总分的高低,反映出各门课程的优劣。见表1。

4.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为了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研究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具有代表性的《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两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运用上述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组建由5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构成的评审小组,对其进行评价。5份评价结果的各项标准分值有细微差异,一级指标分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两门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完成较好,教学团队的各项指标符合标准,但在技术规范上,两门课程均处于劣势;《系统解剖学》在交流互动方面做的比较突出,与学生互动高效、及时,《组织胚胎学》在应用情况方面有所欠缺,需加强管理及完善。评价结果与课程实际建设情况相符,证明构建的该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5.展望

第6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 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实 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所谓网络环境,狭义地讲,就是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高 速数字网络。美国图书馆协会曾就因特网及其资源做过这样的描述:“因特网是由大量连接 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网络。人们通过因特网能够获得有关所有主题的资源;任何 人都可以参与电子通邮;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递文献。诸如万维网的发展等将友好的用户 界面与强有力的信息检索能力结合在了一起。”

一、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1、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文献共建共享的社会图书馆系统,是一个面 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数字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资源的基本组织形 式,这一形式满足分布式面向对象的信息查询需要,它在资源共享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知识信息是浩瀚的海洋,人们在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时必须有所侧重和选择。因此,需 要有人来提炼信息,把精品展现出来,提供给用户。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内容是按照用户需要 挑选出来的具有高度价值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编辑、整理、加工,以受教育者易于接受 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它是一种有很大增值空间的有序的知识库,会出现新的知识产权关系。 

其一,资源内容标引方法不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标引与因特网上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同, 可更深入到文献内容,对其 每一数据对象使用标准通用置标语言/可扩展置标语言(sgml/xml)进行标置,并抽取元数 据组织元数据库。

其二,检索效果不同。数字图书馆由于进行了上述工作,使各资源库之间实现跨库无缝连接 成为可能,只要采 用合适的查询引擎及中间件,用户能够方便、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当你进入到数字图 书馆的资源库群时,便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化信息服务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决定性趋向 ,也是全世界图书馆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图书馆界也为此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这期间不 乏协作协调,联合工作,但在封闭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均无功而返。只有在网络环境下,通过 全国乃至全世界图书馆的联合协作,才能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情况

1998年国家技术部开始实施“科技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系统”,其目标是国内出版的文献 满足率达95%,国外出版的文献满足率达70%。其原则是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规范、统 一管理的整体化建设原则。1999年1月14日召开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 与会124家图书情报单位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将建立以部级文献信 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全面实 现书刊文献订购协调,全国网上联合编目,合作进行馆藏文献数字化,利用网络开展服务等 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__年4月5日开始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志着我国21个部委 将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把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 、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向全球提供服务。到20__年这三项信 息工程全面完成后,将是一个融会贯通的与世界接轨的系统性网络,真正实现国际文献信息 资源共享。文化部所倡导的“共享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将信息资源工作推向了更广的领域 ,更深的层次。

2、 实现资源共享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

国内的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已具规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拥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应是一个全国信息资源体系,通过网络中枢进行组织、采集、共享 。各图书馆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一个网络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信息资源体系之间相互 覆盖只有降至最低,才能使共享网络的生存价值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内涵在于信息资 源的合理分布与重复分享,必经途径是建立数据库的联合目录,实行馆际互借。所以我们的 目标是:高度完备化书目信息检索网络;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迅速的文献传送系 统。为达到以上目标,信息资源网络应按照以下指导思想建设:

一是整体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完整的概念,必须高度重视书目信息检索网络,文 献信息资源体系、文献传送系统之间的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统筹兼顾,协调性地推进信息 资源共享发展的过程。

二是产业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已经从图书馆之间的一种以互助为基础的单纯的非利益性 的伙伴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以市场原理为基础的互利互惠关系。

三是特色化。文献信息共享网络中各个馆应坚持馆藏特色的原则。各个馆根据各自的馆藏 特点和服务用户的需求体现各自的馆藏特色。

四是标准化。目前国内各图书馆使用的自动化系统可谓五花八门,ilas,zslias,sulcmi s,还有国外引进的,自行开发的,各馆使用各自的系统建设自己的数据库,其结果是各馆 各系统难以互联。所以,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国家应制定统一规范的数据库系统标准 。

其次,要搞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共享性与发展性的原则。策略上应建立和完善书目数据库,转化现 实馆藏为网络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建 立虚拟馆藏,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各类型图书馆在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时,首先应考虑本馆的中心任务、读者需要 、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及由此而决定的整体发展战略。其次,要考虑本地区的生产、科研、经 济等方面的特点,尽量使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适应其需要。第三,要考虑本馆文献资源的形成 状况,使其具有系统性,形成本馆的特色。第四,要考虑全国图书馆文献建设的规划与布局 ,根据本馆承担的主要任务与分工,确定本馆重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发展领域,使文献的学科 、等级、类型、载体、文种及不同出版时间文献比例的结构趋向合理。

总之,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延续性很强的事业,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原则,才能避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其不随采访人员的变动而变化 ,也不随个人看法和兴趣的不同而改变。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原则,可使各馆文献信息资 源建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为馆际合

作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通过原 则的制定,可以明确各馆参与合作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利益均衡和制约机 制,以保证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

三、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些具体措施

1、 成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建立网上图书馆网站,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2、成立协作网的办事机构,负责制定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总体规划和有关管理办法。 成员馆开发和建设有关全文数据库必须向该机构提出书面计划,由该机构进行审核和协调, 避免重复建设。

3、 参加合作建库的资源中心馆根据所确定的建库任务、收录范围和本馆馆藏特色进行文 献资源收集,建立有特色和较为全面的图书资料馆藏。

4、各馆建立的中文新书和特藏文献、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免费向全省图书馆开放,除向图 书搜索引擎提供书目和链接地址等数据外,同时向全体成员馆开放,可通过网络直接 访问其数据库和获得原文。

5、 参加合作建库的图书馆必须确定建库的目标、内容、数量和质量,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 向全体成员馆提供数字化资源,并向读者提供原文网上传输及24小时联机服务。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献数据中心。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 化和联网共享,将是绝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参考文献:

[1]陈志伟,李春海.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之战略地位分析及资源共享的研究[j].图书馆学 研究,20__,(4).

[2]姜爱蓉.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__,(7).

[3]郑永田,全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__,(4).

[4] 徐苗蓁,徐苗青.试论实现数字图书馆企业化运营的三大战略支点[j].图书馆学刊,2 006,(6).

[5]刘璇等.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j].图书馆建设,20__,(2).

第7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摘 要:围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发展,借鉴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成功经验,探索欠发达地区科技文献共享模式,通过对现行体制下科技文献资源共建障碍的分析与共享模式的研究,提出“资源各自持有、各自建设、同一界面、共同服务”的甘肃模式,构建甘肃科技文献共享机制。

关键词:甘肃 科技文献资源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59.27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96-06

Research on the Gansu Sharing Mechanism for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hi GangXiao WanrongZhang Long Zeng Shuoxun (Gansu Institute of Sci. & Tech. Information, Lanzhou,Gansu, 730000)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ring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building techni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sharing at home and abroad are learned in order to find a model for the underdeveloped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rrier to the building of the shar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under the present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sharing pattern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Gansu model that "different owners of resources construct their own system and use the same interface to serve all the readers".

Key words: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CLC number: G259.274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96-06

1 引言

科技文献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对其实现有效集成与共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文献共享活动始于20世纪中期,社会各界尤其是图书情报界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对其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多年来由于共享机制方面的障碍,影响着科技文献的建设步伐,阻碍了科技文献共享进程。鉴于此,深入研究科技文献共享机制,有利于揭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展缓慢的根源,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这对于推进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文献共享活动兴起于上世纪初,研究历时长。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开展文献共享较早,且一直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其资源种类、资源数量和服务范围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日本在文献共享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走的是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有序推进的发展道路;英国与德国的文献共享也都做得非常成功。以美日英德等西方国家为首的文献共享活动强调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注重建立和完善共享制度,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就先后建立起了文献共建共享体系和标准服务模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1 ]

国内在文献共享方面的研究虽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影响,成效并不显著,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远不及国外。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第一次是1957年为配合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而进行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第二次是从1987年开始,以开展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为标志;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立项并开始建设为标志。[2 ]第一、二次大规模的文献共建共享活动均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而夭折,第三次大规模的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目前还继续在全国蓬勃开展。综观其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影响我国文献共建共享最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网络环境的形成。而这两大因素恰好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1993年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为应对形势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启动了全国性文献共建共享工程,如CALIS、NSTL等,各省市也应科技创新需要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陆续建立了行业、省市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工程,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资源总量、技术水平, 还是服务范围与服务效率,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仍难以满足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

3 共建障碍分析

3.1 管理障碍

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各系统、各地区信息机构关系复杂,宏观指导、规划、激励、调控是必不可少的。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家在启动、发展、管理、协调科技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职能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科技文献的共建共享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作战,需要国家与政府参与管理、规划与协调,保证这一产业链条的有效转动。这对至今仍未突破“分割”体制的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和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3.2 资金障碍

在科技文献共建共享过程中,资金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科技文献价格的上涨与有限的投入,难以满足社会对科技文献的需求,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文献平台”)2005年启动建设,五年中共投入建设运行经费762万元,改善了网络基础,解决了关键技术,引进、自建、整合数据库180余个,但受投入经费和知识产权限制,许多利用价值较高的国外数据库,因价格昂贵只能搁置,外文科技文献保障率仅有30%,难以满足甘肃科技与经济发展对国外科技文献的需求;二是经费支持缺乏统筹规划。由于我国现行体制因素,资金的管理缺乏统一的归口部门,导致经费地使用很难统筹规划,协调采购难以实现;三是国家缺少明确的文献资源建设投入和资助政策。我国由于国家没有具体化、有力度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政府对公益性信息部门的连续、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投入重视不够,影响了文献资源有序、有效地开发与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资。

3.3 共享意识障碍

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思维定势,缺乏联合共建的思想,不少图书情报机构关起门来搞建设:藏书上追求大而全,自动化建设盲目上台阶,缺乏长远发展观念,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这种各自为政、保守与本位主义的做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使得社会总体文献保障低下,重复建设严重,文献资源建设缺乏标准与规范,给信息资源的共享带来障碍,也挫伤了文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共建共享网络的形成。

3.4 数字化障碍

网络时代,科技文献的数字化是有效共知、共享的前提,然而我国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却不宜乐观,一是馆藏书目数字化程度有限。据调查,在我国开展了馆际互借的91家大中型图书馆中,通过联机公共目录可获取异馆书目信息只有55%,而甘肃省的书目信息数字化程度则更低,兰州市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收录的馆藏单位也仅七家,联合目录的编制范围小,及时性差,难以为大规模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快捷便利的检索手段;二是数据库生产能力低。数据库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包括数据库总数、精品数量、学科覆盖率、收全率、可检索性、可获取性、时效性、规范性等。从上述指标来看,国内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一是数据库的建设过于缓慢,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数据库规模小、范围窄、标准化程度低;三是覆盖年限短,更新速度慢,标引深度浅;四是高质量品牌数据库少。因此,开展馆藏资源的联机编目,加快高质量的数据库建设,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的工作重点。

3.5 标准化障碍

标准化是网络化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与基础。资源共享要求有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系统的开放性则要求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没有标准化,资源共享就失去了保障。我国图书情报机构自动化系统软件很多是在没有联网通讯条件,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联合攻关的环境下研制的,各种集成管理系统兼容性差,转换困难。[3 ]同时,各图书情报机构文献的加工、整理、检索及传递往往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致使各类文献数据虽已达到一定规模,却不能有效整合,网络共享受到限制。

3.6 知识产权障碍

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知识产权问题的存在又制约和限制着文献资源的共享程度。其主要表现在:①已有馆藏资源的网络共享受到限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馆藏文献资源通过网络与读者距离不断缩短,这对著作权法构成很大的冲击,如何处理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已成为摆在法学界和图情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②引进资源的共享范围受到限制。图书情报机构在订置各类数据库资源时,数据库厂商对资源的使用和服务范围一般都有一定的限制,其订置费用也因使用权限的不同差别较大,尤其是高质量国外数据库资源,单凭某一图书情报机构很难有能力买断一个大区域(如省、市区域)的无限使用权,由于没有足够专项经费的支持,因此限制了此类资源的共享范围。

3.7 人才障碍

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与之相适应,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图书情报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使得既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擅长计算机网络、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4 ]而业务水平和技能的低下又直接影响着科技文献加工与服务水平的提高。从我国编目人员现有知识结构看,绝大多数人员欠缺主题标引知识,已开展的联机编目中,多数图书馆的原始数据没有主题标引,或即使有,其专指性及一致性也很低。OCLC的数千万条书目数据记录都是具有图书馆或情报学硕士学位的网上编目人员严格按照MARC格式编辑的,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图书情报机构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

4 共享模式研究

4.1 共享模式分类

(1)按管理体制分类。有集中型模式和分散型模式两大类。集中型模式包括全国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和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其中全国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有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统管全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则由本系统最高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分散型模式是指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全国性管理机构,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调节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

(2)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分类。有环型结构模式、纵向结构模式横向结构模式等。环型结构模式指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以平等的关系建立的共享模式;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纵向和横向结构模式都必须有一个或两个图书情报机构牵头,并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体系结构。

(3)按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分类。有过渡型模式和完成型模式。过渡型模式是指“系统共建,全面共享”、“区域性共建,全国共享”,即高波博士提出的“小共建、大共享”模式。完成型模式是指一次完成的理想的无边界共建共享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最终模式。

4.2 主要模式分析

上述几种模式多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除完成型模式外,集中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即能:①有效减少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②有效调整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品种的合理配置;③有效扩大科技文献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④有效增强科技文献服务能力。但因投资巨大,鉴于我国国情,并不适于在全国推广;分散模式与横向模式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图书情报机构隶属关系不同、经费来源渠道分散、协调难度大等因素,采用了一种较为现实、易于实现的共建共享模式,但因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管理机构,缺乏实际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在整体规划、政策保障、用户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实现最大节约原则;环型模式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具有一定基础、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区域性建设模式;过渡型模式考虑到政府主导的重要性与欠发达地区建设资金投入有限、自筹经费困难等因素,将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有机结合,采用了一种比较适合西部发展的共建共享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较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困难,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协调管理。

4.3 创新模式探索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该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中的可行性。我国现有的文献资源网络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要重建是不可能的,而是应该结合图书情报机构现有的技术、人员水平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一完善的过程中,应该把我们的工作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虑,一是跟上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二是防止在与其他国家的文献情报机构交流沟通时发生故障。基于以上的考虑,应该构建新的文献资源共享组织模式。

(1)分布型模式。分布模式是集中式模式和环状模式的综合,没有一个主控中心,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中,有许多相当地位的中心节点,同时也有许多子中心节点。而一个中心节点下又有许多终端节点,有明显的等级区分。这种模式在我国的文献资源共享发展到现有程度的条件下,更加具有可行性。这种模式可以更多地保留现有的共享系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化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它吸收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兼顾了经济性和可靠性,且有比较高的灵活性,有多个原动力,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的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发展现状。

(2)纵横交叉型模式。这是在横向模式和纵向模式的基础上把相对独立的协作网络组织进一步联合起来,实现更大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全面性协作。这种模式的协调组织必须要有一定的行政权威才能进行组织协调,并且需要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统筹规划及强有力的指导程序,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将彼此独立分散的图书情报集合起来。这种模式是当前最理想的构思,必须花大力气才能抓出成效。

(3)地域协作模式。地域协作模式,即建立国家、区域(大区域,如东、西部地区)、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三级中心组成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国家中心起领导作用,统一协调全国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区域中心接受国家中心的领导,协调国家与区域间的信息供需;地区中心在区域中心的指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同时参与地区级文献资源的规划、建设和实施,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在3个层次顺利通行。但需要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和管理机构,对各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并有较好的国家书目控制系统做保障。[5 ]

综上所述,任何国家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都不是单一的模式,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模式。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献资源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因而宜采取三种模式并存,互相取长补短的发展策略,以满足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

4.4 最佳模式确立

4.4.1 确定最佳模式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①适应国情原则。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都是在该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等人文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所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确立,必须符合国情;②适应时展原则。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和确立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共享模式。[6 ]

(2)最大节约原则:其一是实现建设经费最省化,即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实现共享高效化,即方便用户,有效节约用户的时间和经费。

(3)适度超前原则: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不但影响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确立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4)渐进发展原则: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

(5)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4.4.2 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最佳模式

根据上述确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经分析研究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见图1)。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首先选择自动化、网络化基础较好,具有学科代表和一定文献收藏规模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组建联盟,待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建设联盟,然后再建立横向跨省区的西部地区互联,最后实现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乃至实现全国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共建共享;第二步,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这是以省、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的跨系统地区性共建共享;第三步,地区间共建共享,即各省、直辖市之间联成共享网络,初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在东、西部地区实施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文献资源网络,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

4.4.3 甘肃省科技文献建设模式确立

甘肃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的省份,滞后的发展格局制约了各种建设的投入,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得到合理的应用。为推进甘肃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我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根据《2005~2010年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启动文献平台建设计划。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借鉴国家科技文献平台的宝贵经验,结合我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实际,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联合省内主要文献持有单位组成建设联盟,确立六大共建主体(即以甘肃省科技情报所为代表的省属科研院所,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为代表的中央在甘院所,以省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高等院校、以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专业型高等院校,以中国石油兰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企业信息机构)和六个共享层面(即围绕政府相关部门、市州科技局、中央在甘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确立六个层面),通过共建障碍分析与共享模式研究,理清了我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建设思路,提出 “资源各自持有、各自建设、同一界面、共同服务”的建设模式,并制定甘肃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相关章程、制度和管理办法。

5 共享机制构建

5.1 组织领导机制

为保证文献平台建设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行,在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领导机制时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行政约束。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厅际联席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甘肃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协调小组及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工作协调委员会,全面负责全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条例及文献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与技术指导,通过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组织协调,履行相应职责:确定发展目标和模式;制定战略和规划;组建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联盟;成立甘肃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组,具体开展共建共享工作的实施;审核财务预决算和建设方案;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审定基本管理制度,协调文献采购方针和原则;评估和考核运行绩效;研究制定有关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开展业务指导和教育培训;确保省财政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给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以维持共建活动正常运转。

5.2 协调管理机制

在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中进行分工协作是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环节。从甘肃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科技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依据不同学科需求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提高规范化的同时突出特色。各资源单位按各自专业分工有所取舍、尽量避免重复订购,充分利用现有经费,扩充资源种类和数量,扩大服务范围和权限。文献平台七家共建核心单位分工如下:甘肃省科技情报所作为省级文献资源建设牵头单位,主要致力于网络共享平台基础建设。各资源持有单位根据各自优势,开展资源建设,中科院环境资源科学信息中心以科技图书馆整体资源为基础,重点进行资源环境学科和国外文献资源的建设;甘肃省情报所重点开展科技期刊、标准、专利等公共资源建设;甘肃省图书馆重点开展公共资源建设;兰州大学重点开展综合教学、基础科学和医学资源建设;兰州理工大学组织工程技术相关资源建设;甘肃农业大学开展农林畜牧专业资源建设;中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主要进行石油化工资源建设。省情报所、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大学网络中心合作进行系统开发和软件设计。

5.3 建设运行机制

(1)建立经费保障体系。科技文献共享机制运行的许多方面,如网络基础维护、文献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均是一个长期的、需以持续的经费支持为基础的建设体系。由于文献资源建设具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此政府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保障科技文献建设的可持续性和运行的良性发展。同时,鼓励通过文献服务积极创收,以弥补科技文献建设经费的不足。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到目前已连续支持六年,为确保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持续发展,下一步还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专项经费管理计划,以保证经费的连续拨付和合理使用。

(2)组建资源建设体系。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依托公共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省内主要文献持有单位存量资源,加强增量资源建设,不断开发本地特色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国家文献信息资源,链接国内外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协调采购、分工协作,构建甘肃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甘肃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信息资源环境。

(3)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各市(州)科技局和重点行业开展地区、行业服务体系建设。借助各市、州科技局和重点行业网络基础建设优势,建立地区及行业服务节点,联合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有效拓展科技文献服务领域,实现科技文献对区域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目前已在11个市(州)和机械、化工、煤炭行业建立了服务节点,下一步计划继续延伸服务范围,完善全省服务网络建设目标。

(4)培养资源建设人才。文献资源的高速共享,意味着情报信息机构的文献资源从传统的纸质文献信息源发展到数字化网络信息源,文献平台共建单位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还要建设、开发特色数据库资源及有关软件产品,为此对资源建设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强化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有效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科技文献建设服务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确保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5.4 利益平衡机制

高效的驱动运作机制是共建共享由理论走向实践,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驱动运作的核心是利益,为确保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模式及体系的调研与分析研究,构建甘肃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7 ]

(1)制度约束。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行使,并需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与有效地监督制度。只有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合理的规划安排,才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文献平台在建设初期即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与修订,利用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各共建共享单位的利益关系,并以协议形式明确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有效推进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的健康有序发展。

(2)补偿奖励。根据文献平台各参建单位资源规模、资源结构、服务能力等,确定其服务领域与服务范围,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要求,年底通过任务指标考核,依据各成员单位参与共建和提供服务的实际情况,拿出专项经费按比例补偿因提供服务而耗费的成本,并对服务数量大、服务质量高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制定必要的补偿奖励措施,使各成员单位能够依据各自的投入、服务和贡献获得相应的补偿和奖励,从而调动其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3)沟通协调。通过建立文献平台协调会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共同研究制定资源建设规划、相关制度规范,解决资源共享关键技术,协调文献资源采购计划,探讨共建共享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达成对分歧的共识,保证成员单位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能够及时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4)平等合作。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不管有多么全面的制度安排和沟通协调,都很难做到利益的绝对均衡,共建联盟中总有“吃小亏”的现象,如有的成员单位在技术、设备、人才和资源方面有优势,参与联盟事务就多一些,付出相应也就多一些。这一方面要根据各成员单位资源利用与服务情况,给予相应补偿,另一方面就要从精神层面上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氛围,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理解,提升联盟的凝聚力,维持联盟内部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思洛,陈能华.论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4):73-76.

[2]曹方.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指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李晓,王勤.论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J]. 现代情报,2004,(1):2-4.

[4]林泽花.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7(9):177-178.

[5]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1):100-102.

[6]邢晓娟,矫会.浅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黑龙江史志,2008,(7):59-60.

第8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档案;属性;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监控

长期以来,人们将自身在社会中的活动以纸质记录的方式形成一种记录材料,然后通过长期的流传与发展,由后期人们再将这些材料进行挑选、归纳与总结,从而形成一部历史性材料,以供后期研究者的查阅,这就是档案。档案信息涉及到多个方面,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所以档案的属性主要有信息性、政治性、历史再现性、社会性等。其中档案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历史再现性,所以说,档案也是将历史恢复原貌的文献。下文主要从档案的属性出发,主要阐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化共享的问题,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由档案的信息属性决定的

(一)档案的信息属性

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图书、文献还是档案,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可以将信息从抽象变具体,从而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以供我们征服自然、合理的改造自然。档案信息具有扩充性、压缩性、替代性、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产物,所以它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通过档案信息,有利于让人们了解历史内容,并着眼于现在,规划未来。它是将历史还原的最有效证据,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所谓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是人们在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予以传递,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条件

1.客观条件。

(1)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应该要求档案的信息量充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已建立近四千个档案储藏馆,省级以上的档案室将近2万个,上亿份纸质档案,还有将近三百多万张照片档案,另外,还有大量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被工作人员采用各种保管形式而留存下来。(2)除了要求具有充足的档案信息量,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保管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的查阅,就需要国家加大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资源共享。在现代生活中,数字化档案室具有虚拟网络的特点,它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将档案信息资源储存、传递,以供人们查阅。这种方式有利于使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主观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此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认知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充足的档案信息资源用于工作、学习当中,以此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信息资源的索取当中不再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束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更加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途径

1.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这类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法制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优化中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坏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档案法》的相关条款;二要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针、任务、标准、经费渠道与保障措施;二是关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包括目标、总体要求、原则、组织方式、协调工作领导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经费等;三是关于全国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的建设,包括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布局与管理、服务与利用、联机检索网络布局与原则等。

2.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好资源共事的物质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基础。加快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广开货源”,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的力度,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既要内容全面,又要注意特色,既要注意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利用,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其要求,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同时,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文化品位,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对档案进行监控

(一)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关或人物的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是特定的形成者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不是事后编写和另外收集的材料,具有很强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所以档案注重原本、原稿和孤本,很多档案往往只有一份,这跟其他文献资料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档案更为宝贵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对档案行使监控权。

(二)档案监控权的含义及实质

国家对档案的监控权是指国家以国家档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各项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国家对国家全部档案的监督权力。它包括档案部门有接收移交档案的权力、有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权力、有对拒绝归档、出卖国有档案等违法行为实行惩处的权力、有对具有历史意义而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档案进行监督控制的权力,等。

三、结语

在行使档案监控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弱,一方面会造成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失,国家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会造成涉及企业利益与个人隐私的档案信息泄露,集体和个人利益受损。但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强,则会影响社会各方面档案的利用.不利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各方面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档案共享与监控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档案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范宗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J].贵州档案,2003,(2).

第9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1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思路

首先,实行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要有学校管理层的全力支持,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前提。同时全校教职工的配合也至关重要,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要动员全校的力量,由学校管理层倡导,全校教职工全力配合才能使整合优化工作开展起来。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相关制度。最后是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就是对整合优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的活动。

2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原则

2.1目标导向原则

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要有一定的目标导向,这个目标导向为整合与优化提供了方向和考核的标准。把目标导向转换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就是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主观能动性,组成多功能团队,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也是以此为目标,重点考核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并采取相应优化措施使物力资源和教师资源得到整合与优化。

2.2人人参与原则

人人参与原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高校内部各个成员共同努力,严格贯彻执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上到学校领导,下到学校教职工,都要参与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各个环节,将整合与优化的观念融人到工作当中,使整合与优化相关制度、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2.3效益原则

效益是衡量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结果的最直接的指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投人产出效益和利用率,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处处体现了效益原则。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手段,使得教学资源的产出效益或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就可以认为教学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因此,效益原则是衡量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结果的最佳标准。

3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方案设计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方案设计是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整体思路得到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设计的,只有总体上有制度上的保证才能使整合优化方案顺利实施。

3.1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步骤

首先,由学校管理部门对全校教学资源进行清查,通过投人产出效益评价和利用率状态评价对教学资源进行状态分析。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将教学资源进行初级分类,分为:可优化资源和不可优化资源,然后对可优化资源中投人产出存在问题或利用率较低的资源细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再次,根据资源的性质采取相应优化措施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资源再次进行效益评价和利用率评价,回到最初状态。这个方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止。

3.2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其核心是要确立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把“为教师提供一流服务”作为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工作的出发点,在考虑问题、计划工作时要以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为重、为先。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而言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意味着必须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在学校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开发,致力于人才的合理利用,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始终坚持尊重教师的意愿、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转变高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师资管理模式。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转变.

其次,完善学术团队的激励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加人科研团队,必然要在学校政策和考核机制中体现出来,对科研成果的考核要将个人业绩与团队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构建学术团队考核指标要将能学术团队的组成和效益进行细分,使其反映学术团队的价值。

3.3物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打破部门界限,深化共享意识。二是共享资源IR的公开传播。

肖先.打破部门界限,深化共享意识。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有效的办法,资源共享可以促进创新、提高办学效益。而日前学校中大多数教学资源分属于各学院或部门,如大型仪器设备分配后通常归各学院的实验室所有,即使在闲置期间也不能由他人使用,甚至出现单人专用的现象,仪器设备的使用封锁在小团体或个人的小圈子里,导致了其利用率低和重复购置的现象。实现资源共享是提高物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更新‘伪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方便”的旧观念,从全局的层面上看待物力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力资源共享及其管理机制的建立不是大学领导和某一部门的行为,而应是从领导到教职工的普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现,必须以更新旧观念为先导。另外,建立共享机制不是简单地将物力资源集中起来,而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和使用上的开放。

其次,共享资源信息的公开传播。物力资源不仅可以实现校内各部门共享,也可实行对外开放,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补贴物力资源的成本。而采取这些措施的前提是使共享信息得到传播,包括校内公开通知和社会宣传。共享资源信息的公开传播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若信息没有流通,没有人了解有哪些资源可以共享,就不会有人来提出共享要求,使共享无法实现,最终使资源共享变成了一种口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