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校本培训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校本培训学习材料

第1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少锋(1977-),男,河北保定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柳秉毅(195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成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20120216)、南京工程学院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Y201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21-02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这一类学校的办学方向不同于学术型大学(“985”或“211”大学),而是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学以致用,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实现该类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关键。[1-3]国家从政策层面反复强调校企合作,我们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以解决由于校企合作过于程式化、合作不深入而造成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较低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出发,探讨基于校企合作下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相互作用机理

校企合作既有利于人才培养,也促进了科学研究,更是服务社会的主要内容。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三大职能的侧重不同,对国家竞争实力的贡献不同,因此校企合作的重点也不同。比较而言,学术型大学更加侧重于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的重点在研究领域: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研发、研究成果的资本化及其向生产要素的转化;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于教学职能即培养技术型的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通过开展职前职后培训来实现,其校企合作侧重于教学过程。这类合作的目的是增加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满足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对于技术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居于两者之间,既重视实践教学又要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其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以及应用性研究成果等方式实现。校企合作一方面重在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于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条件。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高校与企业两个层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对于校企合作的相互作用机理,国内外有一定的研究。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要素体系中来,引入到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中来,进而改变传统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双要素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三要素。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就在于寻求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双赢,这也是他们合作的切合点所在。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4,5]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企业合作开展的实习实训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所有的应用型高校注重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培养,与地方企业建立起一批实习实训基地,但是,有部分的实习实训基地徒有虚名,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6]

2.校企合作建立的工程中心未能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校与企业所建立的工程中心的目的是将企业的项目或者实用高新技术,例如专业软件学习与开发等,带进学校,学生参与,培养实用新型的应用型人才。部分的工程中心是部分老师参与横向项目为主要目的,学生参与很少;所建立的计算机模拟中心,实际上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7]

3.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缺乏创新性,合作深度不够

经过几届学生的实习训练之后,部分的技术更新和产品转化情况已经发生改变,部分企业或者学校拘泥于合作形式,不谋求实习岗位的更新;校企合作的内容常常局限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实习方式也常局限于工作任务的需要,没有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机制,这样势必造成合作形式单一。另外,考虑到企业自身利益,多数企业只提供单一并且较为低端的实习岗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1,8,9]

4.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多数高校为谋求发展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往往仅为提升自身内涵,双方合作的原动力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

三、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着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是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以冶金、化工、机械、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材料生产和材料加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及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体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方面:

第2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中,现代科学能得到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就是新材料,所以新材料的研究和探索是发展科学、工业和经济的一大重要方向。在工科学校、高职院校中,材料专业也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属于非金属材料之一的陶瓷材料是其中的一大类别。陶瓷是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很多陶瓷制品应用于建材行业,如琉璃瓦、瓷砖、地砖、卫生制品等等[1],另外,先进陶瓷还应用于一些高强度、高硬度等特殊的场合。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是服务于建材行业的一个专业,除了向企业输送大量材料专业人才,还从技术上指导企业,为企业技术提供新的方向和标杆。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教育需要与企业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就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相比于理论教学,生产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这关系到向相关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全国高职院校的生产实践教学现状来看,生产实践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但仍不完善健全和统一,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的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2]。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的高职院校,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加拿大的CBE模式,也就是能力本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独立发展;第二种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指的是教学活动分为两块,一块在高职院校内实施(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块在相关企业内实施(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第三种是模块教学法,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不同模块分别进行培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耗时短、效率高。国外职业教育对于生产实践教学是相当重视的,生产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包括生产实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能力培养、企业实习等[3]。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改革,向多元化、弹性化发展,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1)企业协作,让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2)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模块训练;(3)告别传统,推行并普及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模式;(4)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4];(5)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并相互融合。从这五个创新方向可以看出,国内的教育培养模式的中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基础知识传授向生产实践教学转变,与企业协作、多元教育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都表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转化。因此,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2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新方向

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主要偏向陶瓷、水泥、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专业以研究陶瓷材料为重点。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并且抗压强度较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还耐腐蚀、隔热,所以在建筑、生活、工程中都具有重要应用。所以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的教育模式更应以生产实践模式为主,以使用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探索出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向和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1“双师型”教师培养

生产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工艺研究)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生产工艺有很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了解该实践内容的现状和前沿,并且熟悉相关企业,了解并探索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来讲:“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使材料专业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带领学生做好实训课程的内容。当然,普通的学校的实训内容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能够结合企业生产的实训老师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主要强调学历学位,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学历较高,基础理论知识也非常扎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很少接触相关企业,也不熟悉市场,相比于专业理论知识而言,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除了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外,还必须让指导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指导学生之前要先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这样,他们在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时,就能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全日制的进修,深入到企业一线,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实现“双师型”教师教学。

2.2加强生产教学基地建设

在生产实践教学中,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稳固的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企业的重要纽带,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有实习基地,但关系尚未牢固,临时联系的实习基地给实习计划带来不便,也影响实习效果。所以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节省差旅开支,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机遇,更增加了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熟悉企业及环境,也能更直观的接触生产第一线,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学校的角度,学校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从企业的角度,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为企业发现并输送人才。稳固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还能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5]。

2.3“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的,信息化也渗入到高职教育中来。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并且可行的方向。数字化教学是指将传统书本、数据等各种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后,转变成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资源。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建立是“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通过模拟,可以提供一个与实际生产几乎相同的环境,在这个模拟系统中,比如注浆成型过程,温度、水分、波美密度、回浆时间等影响因素均能充分考虑到,而且,在模拟系统中不会对模具等设备造成破坏,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因此通过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率,让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对生产过程有全面的认识,所以设计计算机模拟软件并建立模拟实习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来说,专业技能偏向实际操作和实验,对于模拟设计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不到位,导致模拟软件的资源较为匮乏,但是如果能将陶瓷材料的生产实践与数字化相结合,必将开辟新方向,有利于生产实践教学。

2.4考核制度的加强

考核是学习乃至工作过程中较为科学和有效的促进手段,因此在生产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应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可以三个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是校企联合考核,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和企业联合考核能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积极动手动脑,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是自我考核,也就是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和感悟,并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交给指导老师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是指导老师的评价,指导老师除了专业理论教学的老师之外,还包括课程辅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分析评价。三个方面的考核进行整合,就构成了对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3结论

随着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特别是生产实践教育环节,以满足人才市场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的基本学情和技能要求,分别从四个方向对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1)“双师型”教师培养;(2)加强生产教学基地建设;(3)“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4)考核制度的加强。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的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但使材料专业学生接触到陶瓷企业的一线生产,培养了其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有效提高生产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琦.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建材,2015(2):278.

[2]王超.高职专业建设与教学规范化研究———以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1):17-19.

[3]朱劲松.关于高职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36):199-200.

[4]杨英慧.关于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践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32-33.

第3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工程检测技术;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05-03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土建类用人单位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材料员、建筑材料(结构工程)试验员、材料检测工程师等材料工程质量检测技术人员成为当前需求最旺盛的人才。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围绕土建类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要求,依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以大土木特色教育为基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宗旨,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的质量教学进行系列改革和优化。

一、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质量教学目标

(一)材料工程检测技术教学现状

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土建类高校教学重点应关注建筑材料基本性能检测、建筑材料(结构工程)性能检测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三个方面。从当前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土建类高校培养计划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材料检测教学主要关注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1-2],包括水泥、砂、石、钢筋、砂浆、混凝土、沥青等基本性能的检测,很少涉及建筑结构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材料检测、结构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分离,完全背离了实际工程中对材料检测工程师的要求。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当前建筑结构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材料检测要与结构检测和质量控制结合,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目前,仅有同济大学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了材料检测技术课程,教材采用同济大学主编的《混凝土非破坏检查与评估》,主要讲授混凝土结构的检测技术。安徽建筑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虽然涉及建筑材料(结构工程)检测技术相关内容,但重点仍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二)质量教学目标

当前建筑领域要求检测人员既懂材料又懂结构,这也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材料工程检测技术的学习,学生能对建筑材料(结构工程)检测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日后从事的材料工程应用行业打下基础。

材料工程检测技术的教学必须在加强常用建筑材料(水泥、砂、石、钢筋、砂浆、混凝土、沥青等)基本性能检测的基础上,增设相关建筑结构检测课程,加强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砌块结构、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木结构、柱梁结构、路面结构、桩基基础等)的性能检测。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材料检测工程师,必须掌握检测试验管理与计量认证等工程管理相关知识,熟悉监理工程师对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质量控制的要点、程序、质量问题(质量事故)处理等。

综上所述,土建类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材料与结构、质量与管理相结合,能利用现代化测试分析技术从事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检测鉴定、质量监督、施工、监理和结构加固等方面的综合技术人才。

二、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质量教学优化措施

(一)优化教学方案、更新培养计划

教学方案、培养计划要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工作,避免重复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尽可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成就。

学校修订了2011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CDIO相关规范[3-5]要求为指导,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领导和协作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及系统思维能力等为目标,构建以项目制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另外,各相关课程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把材料工程检测技术界定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结构工程现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无损检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内部缺陷、雷达法检测技术与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等。该课程以建筑结构为主要对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根据相关规范标准,利用现代化测试分析技术,对建筑结构的强度、内部缺陷进行测试分析和质量控制。

(二)改善教学手段、增加案例实训

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互动式、学导式、启发式、案例式、情境式、网上助学式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学[6-8],充分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实训案例分析等,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将实训案例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种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实训案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效率大大提高。充分利用校园网,在保证各级精品课程上网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建设的步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

(三)建设实训中心、完善实践教学

实训中心是实践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9]。另外,实训中心还具有窗口功能、实践教学功能和校企联合纽带功能。

根据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共建,建设资源共享的校内材料工程检测技术实训基地。按照“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原则,加大专项投资力度,更新教学设备,营造与建筑企业生产一线一致的职业环境,以满足学生生产实训和企业员工职业资格培训的需要。

在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培养计划中规定,实践教学以项目为主体,辅助以其他教学形式。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水泥基材料设计与控制、建筑节能围护体系选择与评价、材料工程设计三个实践项目的训练相结合,把材料工程检测技术穿插安排在三个实践项目中间,达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能力的训练。

(四)提高动手能力、参加工程实践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根本,而参加实践比赛和科学研究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除了培养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以外,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动员广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结合各自科研方向参与科研创新和实践比赛,如积极参与“挑战杯”“水泥轻舟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比赛。另外,有能力的教师结合自身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实践指导,借此拓宽学生实践学习的渠道,创新实践学习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兴趣

构建灵活多样的考核体系,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做法,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课程的考核应是对知识掌握、学习能力、态度、表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应建立综合化的考评机制,把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科学的考试方式。

三、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材料工程的各种检测技术也将不断发展,也将不断给材料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学与用的最佳统一。

参考文献:

[1]刘东,李晨洋.关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重点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6): 220-221.

[2]曹广田.优化建筑材料检测质量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 204-205.

[3]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6): 54-59.

[4]左远志,蒋润花,杨小平.以创新设计为导向的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6): 118-122.

[5]李坚强,王志强,薛丽萍.基于CDIO模式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2): 122-123.

[6]熊旭军,陈五胜.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甘肃科技,2006(6):218-220.

[7]李晨洋,刘东,赵晶.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 132-135.

[8] 赵华玮,蔡丽朋,和燕.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改革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2008(4): 107-108.

[9]王陆海,吕菱,王忠民.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训中心的功能定位与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6): 146-148.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he education of detecting technology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ZHANG Gaozhan

(School of Materials & Chem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601,

Anhui Province, P. R. China)

第4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焊接专业 实训教学成本 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的焊接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职业学校为了培养和输送大批符合现代市场生产和技术需要的高素质焊接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实训设施和设备,为学生构建现实生产环境的模拟训练条件,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从而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在焊接专业开办的过程中发现,实训教学中的场地、焊接材料、加工工具、专业设备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再加上实训过程中焊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进一步发展焊接专业需要更大劳动强度和过高的教学成本,造成许多职业院校对于焊接专业望而却步,这就使焊接专业教育产生阻碍。

二、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科学设计焊接专业实训教学项目,控制焊接材料损耗。

在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中不但要满足教学要求,还需要不同课程、不同工种之间进行教学项目衔接,加强教学材料的重复利用,从而控制教学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某职业学校通过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每天消耗的材料成本约为22.96元。因为这是焊接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关键是方法和技能的锻炼,所以该学校在实训设计中改变原来的材料使用方式,采用边角料或其他训练废料进行练习。经过实践,发现每个学生一个月大约节约125.4元(每月以22天计算),这样不仅大大节约材料的使用,而且降低学习成本。

(二)推行焊接专业实训教学精细化管理。

在焊接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教师要进行规范的示范操作和操作分析讲解,焊接实训操作危险性高,安全隐患大,教学组织和管理相对困难。因此,在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要进行精细化管理。某职业学校为节约教学成本减少焊材浪费,加强对实训教学耗材与物资的管理,首先,在每次上课前任课老师提前申报上课所需物品,审批通过后才可以领用;其次,上课前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训教学材料管理处进行领取;最后,在分发完毕后,教研室主任要再次进行材料使用审核,确保每一份材料核发到人,这样从各个环节加大对材料的监控力度,有效地杜绝浪费现象的产生,提高焊接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焊接实训教学成本。

(三)开展焊接专业实训模拟仿真教学。

目前,职业学院引进都先进焊接仿真设备,通过开展焊接专业实训模拟仿真教学,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教学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某职业学校在进行手工电弧焊操作时,为控制实训教学成本,提高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购买先进的焊接仿真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熔池观察,还积累大量的数据经验,为实际操作打下建设的基础,大大降低焊接专业实训的教学成本。

(四)开展焊接专业实训生产性教学。

当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焊接专业技能后,引导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使得学生积极参加产品的生产、加工流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路和职业素养,还有助于职业学校控制焊接实训教学的成本。某职业学院为减少实训教学资金投入,开展焊接专业实训生产性教学。首先,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提升学生的基础专业素养;其次,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生产性教学基地,让学生生产简单的市场物品,并将其进行出售以此实行循环教学;最后,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承接协助加工任务,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较高难度的加工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教学成本。

(五)培养老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老师的综合素质,使得老师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操作水平,减少教学成本。某职业学校为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辅导讲座、观摩听课等方式来进行校内交流式培训,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其次,暂停老师的教学任务,将教师送往生产一线进行脱产上岗式培训,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使老师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到一起;最后,要求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式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实训教学成本。

综上,焊接专业在实训过程教学成本的节约是其专业发展和建设的需求,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职业素养。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水平,有助于其降低教学成本,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焊接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兴欢.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控制的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2):523-523.

第5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学校是培养企业一线人才的中坚力量,怎么培养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是摆在每个职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职业学校发展迅速,重技能,强实训也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实训教学、实训管理日趋规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实训效果更加显著。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创新,强调科学发展,学校也不例外,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管理研究等都在广泛地开展。为了更好地做好、做精、做强学校的实训教学管理工作,现将在开展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些重要因素进行总结,为学校实现“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发展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实训教学管理工作应从计划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考评管理六个方面开展。

一、计划管理

各工种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依据:职教系统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行业技能要求(主要参考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企业和社会的用工需求。实训计划的制定是实训教师团体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实训教师努力、敬业的体现。计划的制定包括以下过程。一是对前一学期总结研讨,总结前一个计划的优劣,发扬优点,摈弃缺点。二是对近期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动态分析,发展方向的学习研究,调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就业状况。三是进行资料汇总、分析,得出数据,开展团体讨论,形成文字资料(实训教学计划)并建档备案。计划起着纲领的作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精耕细作。计划的实施辅以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不可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根据计划分阶段对教学进行分解,采取模块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学习通过计划的制定可以开发出相应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训校本教材、实训练习册,方便学生学习。

二、人员管理

这里的人员管理着重强调的是对实训教师的管理。在注重实训教学的今天,实训教师在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实训教师的组成也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既有专业实训教师、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又外聘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留校学生成为实训教师的。就这些人来说,年轻者居多,大体上本专业技术过硬,理论基础知识较差,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欠缺。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采取“理实对接”“以老带新”“工种互换”等教学组合模式,使实训教学合理运作,新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精益求精。实训教学强调专人负责制、分层制、奖罚制等相结合。科室领导负责并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工种协调、监督检查,做到制度透明、管理高效、客观公正。各工种实训教师由组长负责,组长向科室领导负责,层层有人管,制度保证,责任到人,奖罚分明,责权利明确。

制定专门的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后备力量,是今后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有活力,有想法,有勇气,但缺少知识的积累、经验和耐心,内心浮躁与功利。成长计划主要有每学期不少于二次的公开汇报课;课程教案的评比及每学期编写两门不授课的详细教案;老教师帮带计划;安排参与技能竞赛;定期安排参加校内外培训,让青年教师走出去,请企业优秀人员走进来,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等。另外,领导关爱,同事关心,也是其成长的因素之一。

三、安全管理

根据企业用工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实训教学的特点,按不同的工种制定出完整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配套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并着重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在进入实训车间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演练。学校严格掌控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机床的操作规程等),实训的纪律与要求,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安全意识。另外,科室领导高度重视,并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巡视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有效地解决。实训教师也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注重学生实训安全、机床设备安全,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解决。

四、设备管理

职业学校强调实训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实训设备数量一般较多,因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使用,正常运传,及时维护,专人负责是学校实训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谁使用谁负责”是总的指导原则。各实训工种的组长是该工种设备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负责人有权要求开机使用者进行登记,记录使用时间、使用人、设备状况等。实训处科室领导是设备使用的监督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设备使用的检查,设备维护检修等。

五、成本管理

这里的成本指的是实训材料消耗的成本。各类实训教学必然有材料消耗,而且这个消耗的成本是巨大的,节约成本、降低材料消耗是实训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求学生加强对实训材料的管理,由专人负责,每月进行清查盘点,记录材料的使用情况并上报汇总。另外降低材料消耗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车工实训,降低材料消耗主要是三个基本途径。一是实训材料购买时可以购进质量稍差、价格相对低的尼龙棒作为第一学期的实训材料,这样可让学生练手,可节约车刀成本支出,可降低车床的碰撞事故达到一举三得。二是实训材料的循环使用,如同一阶段的项目则尽可能设计为材料能重复使用多次,第一阶段加工完成的成品可以在其他班级第二阶段实训中使用。三是校企合作,进行来料加工,可以承担一些校外的相对简单加工项目(学生可以练习的工件),为企业进行代加工,企业不需要付加工费,这样可以节约实训材料的

支出。

六、考评管理

考评管理工作的对象有实训教师和学生,方法主要是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就实训教师而言,过程考评指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与师德方面,如备课、计划制定、作息时间、课堂效果、为人师表情况等;结果考评指个人的业绩、教学质量、教学完成情况等。

第6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城市学院;材料加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33-02

面对目前客观存在的尖锐的毕业生供需矛盾,以及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自主选择权利的日益加大,如何吸引优秀的学生报考材料加工学科,将其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如何使材料加工学科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产业界服务;如何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日益成为每个材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材料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值得思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材料加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此,许多学者就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例如该学科如何组织,课程如何设置,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等问题。近些年来,面对目前本科生培养和就业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大学纷纷调整了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将科研训练引入到创新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曾指出:“教育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让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成为更完美和更成功的人。”麻省理工学院在本科生教育中也十分注重帮助学生培养成熟的个性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力,除给予学生大量的自由学习机会外,同时鼓励学生对喜欢的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和挑战[1]。因此很多大学把科研训练纳入到本科生教学体系中[1-3]。麻省理工学院将本科生教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重新评价和更新了本科生教学实施方案,将不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删除和学时压缩。加州大学伯克利则是设置了相关的科学研究课程,例如教师的科研研究、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项目完成后可以获得20学分以上。在国内,为了培养创新和使用型人才,许多著名大学也纷纷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4-7],因此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将针对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材料加工学科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科研训练在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中的实施模式。

一、存在问题

材料加工是一个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和材料等多方面的交叉学科,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材料加工学科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而且材料加工作为一种应用型的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大量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针对材料加工学科的特殊性,国外的一些高校对本科生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其目标为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最大潜能,提倡案例教学和互动式、团队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材料加工学科相比,我国材料加工学科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1)作为一种应用型工程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实践脱节等现象;(2)教学资源不足,设备陈旧短缺;(3)所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对于我校,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发现,城市学院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课程体系设置与本一相同,但是与本一学生相比,城市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上课的积极主动性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在相同的师资配备以及教学体系条件下,大部分城市学生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明显落后于本一学生。因此对于城市学生的教学,目前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是:(1)如何改变当前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何拓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适应目前的就业需求。

二、实施模式

科研能力训练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培养创新实用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分析问题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科毕业生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5,8,9]。但是科研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思考,这需要对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进行科研能力的慢慢积累[10]。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途径有两种:校企合作和科研探索。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横向项目的参与,连接专业知识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开拓视野,为毕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科研探索鼓励学生以知识、技术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主的课题,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我校,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开展了本科生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方法选择、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设立了创新与拓展类学分模块,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选题、资料查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到数据搜集、整理,直接进行全程工作,促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其作用更体现在:(1)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极大锻炼;(2)获得资料及文字表达能力得以提高;(3)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以及获取实验数据和分析利用数据的方法;(4)学生资助获取知识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5)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训练的机会,在研究中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采用基于问题式、交流式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11],偏重于启发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了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平台。该教学理念是在教学中结合科研问题和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因为解决工程问题的需要必须学习该理论”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讲课过程中根据各部分知识特点引入工程案例,并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和科研实践的融合、注重启发和诱导式教学,淡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对该模块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和综合理解,精简细节知识的讲解和陈述。

3.采用团队式教学方式,根据专业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学生3~5人一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并明确规定每人的任务。根据项目的研究目标,每个研究小组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制订出具体的试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试验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准确地分析和处理,最终达到课题的研究目标。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全程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后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和学生沟通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4.拓展实践教学,将理论课程的部分实验搬到相关企业,增强学生对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另外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通过独立阅读、集体讨论和写科技小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形成自己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介绍专业最新知识动态;参加国际工程师培训,了解和掌握行业的技术规程和国际标准,与世界接轨。

7.将毕业设计和科研相结合,改变目前毕业设计时间短、老师安排学生照做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内容,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城市学院材料加工学科作为工程特色显著的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企业实际课题和科研探索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科研训练的实施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彰显我校“工学并举”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2):39-43.

[2]王国红.美国本科生科研的实施措施和对师生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2-125.

[3]王海龙,孟秀丽.从国际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计划看面向知识发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1,(4):37-39.

[4]占梅英.探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2010,(3):146-150.

[5]蒋永荣,李天熠,蒋东云,农以宁.本科生科研创兴团队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376-378.

[6]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8(6):95-97.

[7]刘莎莎,王彤.高校本科生科研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65-66.

[8]占梅英.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9]刘莎莎,王彤.高校本科生科研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5):65-66.

[10]乐娟,任正德.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2012,(4):48-50.

第7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 专业与职业 创业与创新 工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01-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学习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后能够满足社会整体或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工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和不同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评价方法与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本文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的实践为例,结合各类专业综合周与创业创新周、专业竞赛、专业与职业培训等环节的实践,从专业与职业、创业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中的专业核心能力。

一 立足“模”字,提高模具核心专业能力素质,为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信、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我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已有600多万,长江三角洲及江苏是我国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模具需求的集中地区,仅江苏苏州目前就有各类模具厂1000多家。

结合行业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和优势,确定模具方向作为专业的主要特色之一,并且是塑料模具、冲模、锻模同时并重,模具的设计、分析、制造能力并重。选定冲压、锻造、塑料、模具制造、模具CAD/CAM等五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强化三类模具的三种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就业时选择面宽,适应性强。

经过多年的软硬件建设,学校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了行业最先进的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模具学习、设计、分析、动手操作的平台。通过学校的“长三角模具专业水平岗位能力”培训考试项目的学员将获得长三角市政府人事部门联合颁发的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岗位模具专业能力证书。

二 紧扣“实”字,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强化校企联合,凸显专业综合实践周特色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目前最广泛宣传的各应用型专业水平比较的实践试金石。

第一,为了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近几年,学校通过中央地方共建和自筹资金投入近1500万元建设了材料加工实验中心、材料基础实验中心、模具工程中心等,与省内著名企业联合建设了15个校外实习基地和3个省级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程结合紧密,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训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比例(学分比例超过45%),优化了实践教学过程,以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计,通过实践项目从产品数字采集到产品造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模拟分析、模具制造等一条龙项目的训练将其整个串起。毕业设计选题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培养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将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理念带进学校。

第三,模具专业开设了模具综合周、材料回收综合实验周、模具工程师实践周、材料资源信息检索周等特色综合周。学生从选题与概念设计到资料搜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与成果评价,进行自主的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与锻炼。通过综合实践周的锻炼,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主动探索研究精神,强化了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围绕“创”字,围绕创新与创业元素,多渠道多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以独创性、整合性、发展性等为特征,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软件就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

鉴于以上概念,学校将“创新”与“创业”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创业意识等理念。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鼓励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容忍失败和标新立异。具体安排上结合软件培训、模具设计师的研讨与实践、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基金)、模具设计创新大赛、创业大赛活动、创业与创新实践综合周等进行。

创新与创业教育实践周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各种创业知识的系统讲述,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并且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为今后其创业活动提供借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四 突出“数”字,突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培训

CAX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许多成型加工及模具企业已经实现计算机辅助的产品设计、成型工艺分析、模具设计到数控代码的直接生成。

学校构建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的软硬件基础。完善了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系列课程建设。材料成型CAX应用技术系列课程包括CAD/CAM技术、材料成型CAE技术及应用、CAPP概论、CAD/CAE/CAM课程设计(2周)、数控实习(2周)等课程内容,并配备了课外8种CAD/CAM/CAE软件证书培训(AutoCAD、Pro/E、UG、CATIA、Moldflow、Deform、 Dynaform、AnyCasting)。为加强数字化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开设了以下选修课程:快速成型、逆向工程、工业产品设计、检测技术与数据处理、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同时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举办比赛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兴趣。

材料成型CAX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的项目训练、数控实习操作和课外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很好,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该专业学生毕业时95%以上的拥有三个相应的软件培训证书。

五 结束语

通过几年地培养模式的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学生就业基础好、综合能力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专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研究。

参考文献

[1]查光成、郝洪艳、贾俐俐.材料成型专业新技术应用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1)

第8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职;热处理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6-03

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将热处理列为重要的加工工艺对象开始,全国陆续有规模地建立起了热处理车间或工段,逐步规范及完善了各种操作、管理制度[1]。各大院校也积极响应并创建了热处理专业,不断向各个行业输送热处理专业人才。我院所在地(四川省德阳市)作为装备制造业企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有浓厚的职教氛围(德阳“中国西部职教基地”牵头单位),与众多国企、民企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获得了强大的地方支持(省市共建),在此基础上,1995年开始正式创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专业(当时我省唯一的高职热处理专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1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四川省“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设想》及《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努力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和德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专业的建设进行了立项,并获得了600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00万元,学院自筹200万元),整合共建企业设备资源达1亿元。经过近几年不断地投入和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

一、“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道路,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主导,共同制定具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热处理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围绕岗位职业标准,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热处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基于岗位职业标准要求和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并根据社会、企业的评价,改进、调整、完善具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与中国二重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眉山车辆厂及重庆红江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适合学生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学环节采用“2+3+1”三段式教学模式[2],使学生三年学习中理论结合实践,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3+1”三段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总共的六个学习周期。

“2”即大学期间第1、2两个学期,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程;掌握应用数学(材料类)、机械制图、金属学与金属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基础等专业相关课程;在第二学期还将进行为期0.5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专用周实践,以及为期1个月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基础实训。让学生在丰富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专业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

“3”即大学期间第3、4、5三个学期,学生除了进行金相组织分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热处理设备、热处理工艺学、金属表面处理等专业理论的学习,还将进行为期2周的金相组织分析专用周、为期1周的制图测绘专用周、为期1周的金属力学性能检测实训专用周、为期3周的热处理生产实训、为期4周的热处理操作技能培训及为期4周的热处理专业毕业综合实践等共计21周的实训。在此期间,学生除了要掌握几门重要的专业课理论基础知识外,还要参与总计约半年的实践,为未来的顶岗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即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在此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单位为签约单位或校企合作单位。

通过“2+3+1”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内,通过“校内0.5年+校外0.5年”的实践,为进入企业后在岗位上快速上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毕业之际获取双证书:毕业证书和“热处理中级工(高级工)证书”。

二、专业建设探索

(一)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经过多年发展,热处理专业已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训基地,是部级德阳机电综合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锻压实训车间、热处理实训车间,物料再利用车间、力学、金相、制样等实验室和材料检测实训中心;并拥有进行一般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下料、检验全过程实验实训的基本设备,见表1。设备仪器总值约710万元,热处理校内实训基地总面积约450m2,能够基本满足校内学生实训及其他一般社会培训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德阳市是亚洲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中国二重集团、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等特大型国有重点企业,还有10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与上述三大厂配套的装备制造企业,这些都这为学院建立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在相关行业企业中,很多往届生已成长为技术骨干,使学院与企业有很好的沟通渠道和条件。加之近年来学院主动服务于企业、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进一步巩固了校企合作。学院已与数十家国、民营企业建立了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创建了十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师资队伍

到目前为止,学院组建了职教特色鲜明的“三支团队”:一是由中国二重集团公司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蒋新亮等多人组成“专业领军团队”;二是“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团队,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8人、讲师及工程师6人;研究生12人(其士2人);三是由5名企业精英(均为高级工程师)组成“兼职教师团队”。近年来,教师技术类科研成果近50项,主编、主审、参编各级各类教材15本,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60余篇。已成为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三)课程体系及内容

系部每年均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活动,并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咨询委员会,定期会召开研讨会议,讨论区域内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技术变更动态、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和就业工作等重大问题;邀请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内容改革。

(四)教学方法

时代在进步,教学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法已不再适合大学课堂,教师应当集思广益、共享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3]。例如问题驱动教学法,将课程的核心内容划分为几个单独部分,并作为任务交由学生去完成,学生通过自由搭配组合团队,通过使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手段对布置的内容进行搜索,小组通过讨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选出本队代表在课堂上对布置的内容进行讲述,其他队同学负责提问、讨论,教师做出最终的评价[4]。

学院希望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搭建起高水平的专业教学、社会技能培训、应用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热处理专业平台,并体现出先进性、生产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办学能力达35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校内实训基地逐渐达到小规模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生产能力;对外培训达到400人/年以上的热处理工培训能力,能够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服务。

三、取得的成果

近二十年来,本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近千名合格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学生毕业前中级工技能鉴定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部分同学获取高级工证);毕业生需求量是毕业生数量3倍以上,而且就业质量高,80%的毕业生在制造业关键岗位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以上不低于98%。

四、结束语

在我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专业已有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共享学校及德阳国家重装基地企业资源,面向装备制造业,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热处理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设为重点,注重内涵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特色,从企业主导制订热处理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入手,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学、社会技能培训、应用技术开发和研究的专业平台,整体提升热处理专业,把我院热处理专业建成符合现代装备制造业特征的特色专业。并带动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的建设,提高服务我院焊接、材料成型与控制、冶金以及冷加工类相关专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沅浦.三十五年来我国热处理的回顾与展望[J].金属热处理,1984,(9).

[2]张文莉,宋群玲,杨桂生.高职院校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专业产业服务能力提升实践与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1(3):67-68.

第9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仿真实训会计专业

会计本身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强的应用性学科,为满足其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去认识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强化实用性和职业性,构建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切实有效的会计实训教学体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要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当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会计实训来加强和解决。

一、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现状及研究思路

(一)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现状 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组织了会计校内实训,但实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1)会计专业校内实训的建设没有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校企合作只是签一个协议,并没有真正地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并得以实施,在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中企业参与的因素很少,造成了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脱节的现象。(2)实训项目的设计上缺乏系统规划。实训项目一直沿用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实训模式,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种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受学科教育的影响,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只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岗位针对性不强。(3)实训环境单一。实训室一般由教室或者是计算机室改制而成,缺乏真实感和仿真性,实训环境比较单一。(4)实训模式单一。一般为学生毕业前做一套账,采用单人做账模式,一套账一个人从头做到尾,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既登记总账又登记明细账,缺乏角色感和应有的岗位职责分工。(5)实训资料不适合。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都编写了大量的实训教材,但素材单一、内容重复、陈旧,缺乏新颖性和真实性,另外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6)实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指导学生实训。实训教师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7)实训教学的形式单一。校内会计专业实训一般仅仅开设手工会计实训,而没有相应地开设电算化实训。有些院校虽然两种实训都已经开设,但两种实训方式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能通过实训来认识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研究思路 本文从校内实训体系的构建为着眼点进行系统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会计实训项目比较单一的局限性,把校内实训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合和研究,所研究的实训项目内容丰富,涉及的经济业务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会计学专业校内实训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科学地设计出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训教学体系整体贯通,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从而构建起一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培养于―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校内实训体系要进行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出纳实训、财务分析实训等,改变只重视专项实训练习,忽视综合实训的状况。另外现有的资料鲜有将校企合作和会计实训结合起来研究的,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仿真专业实训体系。

二、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构建理念

(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 构建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使实训教学整体贯通,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从而构建起一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综合素养培养于―体的实训体系,如(图1)所示。教育部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把企业因素引入校内会计实训体系的构建,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群对会计传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与企业在优化实训条件、培养实训师资、设计实训内容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共同构建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形成以企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校内实训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校内会计实训开放化、企业化,提高校内会计实训的效果。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会计专业只有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会计校内实训任务直接对接会计岗位群任务,才能使学生具备会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职业能力。因此必须从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着手,设计与各种能力培养相对应的分层次的实训项目和有针对性的实训内容,并将实训过程与会计岗位流程有效对接,让学生通过系统、整体的校内会计实训,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立即胜任工作,一定程度上实现与上岗“零距离”。使校外实习中不能达到的实习目的,在校内会计实训中得以实现,保证了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以三个环节实训为主体 培养学生会计岗位技能、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应该设计三个环节的实训,即课堂单项实训、课程集中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三个环节的实训,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步步深^。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将校内会计实训融入各课程教学环节之中,全学程开展,表现为不同课程内容实训、不同行业内容实训、不同层次的实训,顺序交叉、多次反复,不断强化动手操作实训,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群职业技能的逐步形成和不断提高。

(四)实现二个结合 (1)全岗实训和分岗实训相结合。全岗实训是指在实训过程中不分岗位,一个人承担担出纳、主管会计、记账会计、保管会计等所有岗位的会计角色,通过全岗实训可以使学生熟悉会计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掌握会计岗位群的各种技能,成为适应会计岗位工作的多面手。分岗实训按照实际单位的会计工作任务设置岗位,分岗位针对眭进行实训,分岗实训可以使学生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岗位技能,如(图2)所示。在实际工作中,大中型企业会计实务中通常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会计工作就形成―个团队,既分工、又协作;而在小型企业,常将若干会计岗位集于一人承担,即多岗一人。校内实训全岗与分岗相结合,先全岗后分

岗,如基础会计实训、制造业会计实训、商品流通业会计实训等按全岗实训组织,会计综合实训按分岗实训组织,使学生全面掌握全岗与分岗的会计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操作,毕业后可以胜任各种类型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2)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得到推广,这就要求会计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手工理账能力,而且要具备熟练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校内会计实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实现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的结合:第一层次进行会计手工实训,要求学生手工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掌握在手工条件下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般在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按手工实训方式组织基础会计实训、商品流通业会计实训、制造业会计实训等;第二层次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要求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后,利用财务软件对模拟企业会计业务进行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会计技能;第三层次是手工会计实训和电算化实训一体化,采用同一模拟企业的资料,先进行手工会计处理,后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随时比较两者的不同,有利于巩固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会计综合实训一般按第三层次设计和组织。

三、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全程化原则 培养学生会计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应该设计与学习过程相对应的全程化实训项目,结合会计专业骨干课程的开设情况,考虑高职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设计,实现校内实训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骨干课程实训前后衔接,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会计实训应该包括基础会计实训、出纳业务实训、商品流通业会计实训、制造业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从学生入学开始,将校内会计实训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之中,表现为不同课程内容实训、不同层次的实训,顺序交叉、多次反复,不断强化动手操作实训,使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群职业技能的逐步形成和不断提高。

(二)职业化原则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招收技能型人才,在招聘人才时主要看重的是人才是否适应岗位的需求。校内会计实训按职业化的原则设计,即根据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将会计岗位群工作任务划分为会计技能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项目,如针对出纳岗位设计出纳实务实训,针对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群设计制造业会计实训等,能够实现校内实训与岗位任务直接对接,培养学生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满足用^单位对技能型会计^、才的需求。

(三)多元化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面广,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行各业、各类企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因此会计专业校内实训设计不能简单地以某一行业、某一类型企业来组织,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多元化设计会汁专业校内实训,从行业来看,可以设计商品流通业会计实训、制造业会计实训、服务业会计实训、粮食行业会计实训等;从企业类型来看,可以设计大中型企业会计实训、小型企业会计实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悉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毕业后上岗容易,转岗适应也比较快。

(四)仿真化原则 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仿真实训基地和环境,还包括仿真的实训教材。建设校内会计仿真实训室,企业会计人员参与实训环境和实训流程的设计,从制度张贴,到物品、设备的配置等方面尽可能模似企业财务部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实训教材内容要仿真,实训教材资料要来源于实际,根据从实际单位取得的真实业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形成仿真的实训教材。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教学体系应当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进行设计,突出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将会计校内实训贯穿学习全过程,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使校内教学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构建策略

(一)创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和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是建设校内会计仿真实训室,企业会计人员参与实训环境和实训流程的设计,从制度张贴,到物品、设备的配置等方面尽可能模拟企业财务部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环境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课的状态,把自己看成是一名会计人员,而不是学生或学徒,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步骤,主动完成实训;二是学校提供场所,将会计公司或会计事务所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可以到公司或事务所实习,边学边实习,将会计校内实训与真正的会计职业岗位融为一体。

(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通常要求实训指导老师有着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的来源看,绝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没有从业经验,而且大部分教师E于教学,与企业界联系不多,导致高校会计教师整体实践水平不高。实训指导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实训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心,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具体方式有: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双师资格;从业务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专任教师搭建业务实践的平台,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进修,积累实践经验,并将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士到校,参与校内实验室建设,参与教学过程,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对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设计、实训体系等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

(三)设计系统整体的实训项目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抓好以下环节的实训,对培养高技能学生非常有效。(1)课堂单项实训。课堂单项实训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专项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基本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衔接,并循序渐进地达到接受综合实训的水平,为课程集中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中“记账凭证”时候,教师边讲,学生边做,填写记账凭证,做中学,学中做,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讲授出纳点钞知识时,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习,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点钞知识,培养点钞基本功。(2)课程集中实训。课程集中实训是在完成课程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会计实训室对课程业务内容进行的仿真实训,一般在专业课程最后教学环节安排一到二个周的集中实训。通过实训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具有整体和系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成本会计实训,主要让学生集中2个周的时间进行实训,实训资料为―个制造企业11月和12月共2个月完整的会计资料,要求学生每人独立完成―套模拟企业账,即课程集中实训为全

岗实习,学生一人扮演所有的角色,每个学生从头至尾独立完成全部业务账务处理,这对全面掌握会计业务处理是十分必要的。(3)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是在学生修完主要专业课程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而开设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实训教学项目。通过分岗操作和岗位轮换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实训过程。会计分岗实训,应该选用中型制造业的典型业务,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根据企业或者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虚拟财务部门,每个财务部门分设主管会计、出纳会计、成本会计、记账会计、保管员、电算会计等岗位,要求学生分组、分岗位进行实训,每―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然后分阶段进行职务轮换,循环进行。

(四)建设配套的实训教材 会计实训教材的质量是影响会计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不断创新会计实训教材,坚持会计实训教材职业特色鲜明、贴近生产―线、与时俱进、循序渐进等原则,才能切实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编写会计实训教材时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陆续开发会计专业系列实训教材,并在衔接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通常会计专业第一部实训教材应该是基础会计实训教材,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中都有相应的实训教材。这就要求会计实训教材在体系上与实训项目配套,每项实训要有对应的实训教材,保证实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实训教材之间要相互衔接,整合在一起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1)实训教材内容要实用。即实训教材资料要来源于实际,根据从业务一线单位取得的真实业务资料来编制实训教材,原始凭证尽可能取得真实的凭证和单据,如能从银行取得的单据尽量从银行取得,力求将真实的原始凭证如支票的票样、还有汇票等引入课堂;实训教材的编写积极吸收一线人员的参加,专兼职教师合作对实际业务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形成逼真的实训教材。(2)实用教材内容针对性要强。如基础会计实训是学生第一次校内集中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内容可适当简单,让学生熟悉期初建账、日常凭证账簿处理、期末结账的账务处理过程即可;会计分岗实训是最后一次校内实训,应该让学生熟悉年度账处理的全过程,实训教材内容应以“全年的账务处理过程”为重,业务内容可相对简单。而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是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的集中实训,实训教材应以“经济业务内容”为重。(3)实训教材要向多元化发展。目前,企业已向多元化发展,学生应该掌握不同行业的业务处理,因此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上要体现各行各业的特点,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有所了解,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实训内容应以不同企业实际日常业务流程为依据,学生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进行模拟实训,例如提供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等不同行业的业务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模拟不同岗位进行。另外增设税法、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训,使整个会计学科知识完整系统。

参考文献:

[1]程玉民、王维鸿:《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