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选(九篇)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

第1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爱弥儿》;女子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男权势力;启蒙运动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其中《社会契约论》最为著名,人们在谈到自由平等时,不提它便不够彻底。但卢梭说“《社会契约论》不过是《爱弥儿》的附录而已。”[1]由此可见在卢梭思想意识中,《爱弥儿》比《社会契约论》更为重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教育方面的巨人,也是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爱弥儿》(1762年出版)中集中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书中第五卷提出了对女子教育的看法,自从其观点公开之际就颇受争议。本文拟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对现当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

在《爱弥儿》开篇中,卢梭阐明了著述此书的原因之一——“这本集子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德舍农索夫人—杜宾夫人)看了高兴而写的” [2]。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7-1797)在其《女权辩护》(1792 年出版)中说“卢梭要把女子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3]。若依此意分析,卢梭为什么要取悦一位“女仆”?纵观卢梭一生,是在法国贵妇人的培养下实现了与上层社会的接触,进而名扬天下,卢梭著述此书也许恰恰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提出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前四卷(男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即自然教育,这是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自然教育并非一味消极顺应自然,而是建立在社会文明状态下的教育,恰如卢梭在教育爱弥儿过程中所说:“爱弥儿生来不是为了永远过独居生活的,作为社会成员,他要为社会履行他的义务”。[2]女子教育同样如此,女子并非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的女子教育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按年龄对女子施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德性教育”、“知识教育”、“劳动教育”、“爱情教育”等方面。卢梭理想中的女性就是要有健康的体质、机智的才能、理性的头脑、高雅的修养、温柔的性格,为人谦逊却又端庄大方。健康的体质是理想女性的先决条件,机智是其真正资本,理性使其明白事理,高雅令人尊重,温柔是为妻的重要品质。这些教育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局限于家庭,与男性紧密相连时,就成为众矢之的。20世纪初《爱弥儿》传入我国,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指责。如1923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爱弥儿》中文译本的序言中这样写到…本书的第五编即女子教育,他的主张非但不彻底,而且不承认女子的人格,与前四编的尊重人类相矛盾。[4]1926年,梁实秋先生发表了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认为卢梭论教育无一是处,唯其论女子教育,的确精当,因为那是根据男女的性质与体格的差别得出的,……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5]鲁迅先生发表了题为《卢梭与胃口》直接针对梁先生的文章,指责卢梭歧视女性,把女性看成是男性的附庸,引起学界一时“争鸣”。卢梭作为法国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智者,承接了旧王朝,开启了新思潮,其女子思想难免打上新旧时代的两重烙印,一方面尊重女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将女子局限于家庭。因为女性离开家庭后的去向在哪里,这是卢梭本人都无法解答的一个社会发展问题。

卢梭在《爱弥儿》中,首先承认了普遍状况下男女存在差别,在农业社会状态下女子的生活更多是以家庭为中心,妇女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不是学校。[6]当时的法国一个妇女如果只生四个或五个孩子的话,还会被看作是生殖力不强的女人。[2]在农业社会的现实中,男女分工不同,差别较大。试想若让一个女子生上四、五个孩子,再去田间劳作,她又如何去平衡家庭与“事业”,难道这样妇女就算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权利吗?18世纪的法国仍旧是一个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耕作,而男性的体质优势决定了他承担养家的责任,男性的社会权力自然就占了上风。女性相对柔弱的体质,被农业社会限制在家庭范围内。

卢梭的女子家庭观是建立在男女间爱情基础上的。人们愈不平等,自然的情感就愈容易败坏,爱情、婚姻生活更是如此。因此卢梭认为在家庭中男女都是主人,男女的平等在婚姻美满中起着很大作用,相爱而不相敬,是不能持久的,因为无论男性或女性,他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思想的人。[2]人生而平等,他反对轻视女子的传统习俗,永不认为女性地位高是一种罪过,每一个有道德的国家无不尊重妇女。[6]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17世纪后期-18世纪初,主要内容:呼唤理性,批判专制主义,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堪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法国妇女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觉醒。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法国,女性有着一定的自由空间及权利,尤其是贵族妇女利用自己的身份、权利和地位广泛地活动于文化领域。然而教会势力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女人是用男人身上抽出的肋骨造成的,女人并不被当作“人”看。反映了女性受歧视、不被尊重的事实早已存在,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观念远非朝夕之事。作为那个时代的卢梭能提出男女平等的家庭观,无疑是反封建、反教会、反传统的进步观点。

更重要的还是卢梭的女子择偶观。历来人们大多苛责卢梭“男子是裁决女子行为端正、品德优良与否的评判者” [2],殊不知卢梭同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妇女是男子良好行为的天然评判者”,“真正理想的妇女可以成为丈夫的灵魂和导师”。[6]婚姻问题是女子的终身大事,一个女子的幸福是寄托在一个好男子的幸福之中,没有什么事情比选择一个好男子更难的了,如果说真有比选择好男子更难的事情,那就是选择一个好女子,婚姻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两个人的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应当互相选择。[2]

卢梭的女子自由择偶观,主要体现在苏菲父母与苏菲的一段谈话中:“我们要求你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要求把选择丈夫的权利交还给你,只要你能同一个以娶你为荣的男子结婚;世俗的做法是:父母替他们的女儿选择丈夫,而只是在形式上问她是不是同意。我们的做法要同世俗作法完全相反,由你去选择,而只是形式上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苏菲,你要使用你的权利,你要自由地和明智地使用你的权利。应当由你去选择同你相配的人,我们所考虑的并不是别人是否赞同,而是你的幸福”。[2]卢梭这样做是因为爱情本身是一种充满公平之心的情感,在婚姻中,男女双方应当采取的办法是彼此忠实而不是互献殷勤、讨取欢心,因为两个人都是自由的,男女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夫妇的权利问题。[2]卢梭能在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提出这样的观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男女地位的平等创造了思想契机。在当时多重背景的社会转型期,女性真正的解放要靠女性,但是男性的呼吁也是大有裨益的。

18世纪的法国,农业社会将妇女局限于家庭,男权势力压制着妇女,启蒙运动又促进女性的觉醒。卢梭站在时代大背景下,以自然教育为基准,在尊重女性的前提下,从男性的视角提出其理想的女子教育——以家庭为中心展开,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爱弥儿》中,卢梭的教育是要培养理想王国中的理想人,而现实社会不是卢梭的理想王国,因此理想中的苏菲在现实中就很难遇到理想中的爱弥儿,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成了人们责难卢梭的原因之一。细读卢梭的作品,能够体会到的是在当时他更多的是运用自己的情感去创作,他的作品又恰恰符合了民众心理,获得了市场。然而留给我们的却是其不朽的思想,作为后人更应该做的就是从这有进步意义的女子教育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

二、对现当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和社会大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有其合理和进步的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女性,健康的体质、机智的才能、理性的头脑、高雅的修养、温柔的性格、独立自信、自由择偶不正是我们向往的吗?而且卢梭的晚婚晚育原则、知识教育等一系列观点也都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后人在女子教育问题上未必就比卢梭高明多少。如20世纪初罗素提出,他并不真正相信男女平等,……相信男性的智力要优于女性。他说,因为与女子有关的教育问题,被男女平等的愿望弄得很不正常,一直有人企图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相同的教育,即使这种做法很不妥当。[7]

而在我们这个东方文化的国度里,对妇女的歧视也许更甚。传统观念认为家庭妇女不需要知识,历史上女性没有进学校的权利,女人不必接受高等教育;女人没有相对自由的情爱权、择偶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改善,生存空间更大一些,但现在每每提到某某是个“女强人”仍含有贬低意味,提到某男是个“妻管严”更多是讽刺意义。我们是不是首先应该从“精神平等”上去追求自我解放呢?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权利逐渐增多,可不见得时时会去运用自己的权利。没有权利,也就谈不上选择。有了权利而不懂得选择,则等于将权利束之高阁。选择是权利的纵深,是权利的落实。但是由于中国人从小就没有接受“选择”的教育,权利送到我们手里,反而不知如何运用。比如婚姻破裂了,可以离婚,女人却抱着不放。“选择”意味着主动运用权利,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追求和规划,而这也是中国女性必须补习的一门功课。

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诞生于18世纪法国社会,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封建王朝和教会扼杀它,18世纪的民众崇拜他,19、20世纪的人们研究他,谁又能断言后人不能从其女子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作为后辈学者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站在历史角度考察其女子教育思想?同时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教育思想,去解决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正确认识它而不是一味责难,这个启蒙运动中教育巨人的思想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经典与解释6: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

[2] ROUSSEAU.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37.

[3] WOLLSTONECRAFTMARY.女权辩论[M].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8-66.

[4] ROUSSEAU.爱弥儿[M].魏肇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4.

[5] 梁实秋.卢梭论女子教育[N].晨报副刊,1926-12-15(C01).

第2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爱弥尔》是卢梭用二十年时间所完成的一部巨著,书中涉及教育、文学、哲学、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内容,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巨著。《爱弥尔》在教育方面的独特贡献,使它成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小说,在教育史上,与《理想国》、《民主主义与教育》同为里程碑式的著作。《爱弥尔》在论述教育问题的同时,又表达了卢梭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了他对社会、政治、人性的不懈的思考。因此,《爱弥尔》不仅仅是一部教育学小说。

一、所谓“社会人”与“自然人”

教育的问题,首先要面对的永远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爱弥尔》中首先便提及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人一出生就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而人类社会这个环境是导致人的天性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①人在社会这个土壤中生长,不仅生长被束缚,人类的天性也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变得扭曲,因为“在社会环境的重重包围中,由于千百种不断产生的原因的影响,由于在获得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许多谬见,由于身体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可以说,人的灵魂也是被弄得几乎认不出来了。”②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社会人,即这种“被弄的几乎认不出来了”的人。卢梭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展开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思考,认为通过“社会之手”的人是变坏了的人,是不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人,因而教育应促使人保持天性,成为拥有真正的自由的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而健康的,教育理应顺从人的天性进行。在卢梭看来,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塑造儿童完美的自然独立人格的艺术,他的教育理论认为必须要把人为教育、事物教育和自然教育统一起来,并以自然教育为基础。

卢梭通过《爱弥尔》塑造了一个在自然条件下接受自然教育,保持着人类最美好自然天性的个体形象,他笔下的自然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完全是为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③不依靠他人而仅靠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便能够实现自己的意志。卢梭提出“自然人”是与“社会人”相对的。所谓“社会人”只是看起来是自由的,但是却没有个人的独立意志,把自己的命运交予他人或社会之手,因此“社会人”总是依靠于他人或社会,是处于被奴役的状态,自由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真正的自由。卢梭认为上帝为了使人类能够作为个体保全自我,赋予了人类判断的能力和意志,使得“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他可以把受自然支配的行为与自己主动的行为结合起来”,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最突出的表现为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人类有能力弥补本能的缺陷,“又把它提高到超过他的本能的能力”。①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满足人类天性自然产生的欲望。但是人类的欲望不止于此,人们在自然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衍生出越来越多需要在社会中实现的欲望,这些社会的欲望无法靠个人能力的完善来满足,于是人们开始依赖于他物,“对人的依赖,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征: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同别人联合了”。②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人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

人是感觉之在,人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感受自我。卢梭强调以自爱心和同情心为基础的自然情感在人的选择和意志中的作用,主张人要控制并遵从自己的情感。卢梭将人的情感作为最高的追求,认为同情心和自爱心是人性中最天然的、最普遍和有用的美德,自然人的最真实的一面就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束缚中还能能坚持让意志服从于情感,使意志和情感实现统一,即让自爱心和怜悯心在社会实践和心灵活动中达到内外统一。相对而言,“社会人”不再是从人的自然情感的天性出发来思考和作出判断,反而首先把身份、地位和财富以及个人的优秀视为人的首要追求,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人类的科学文明和文化艺术便只会加固人们身上的枷锁。这种天性的消亡注定社会人不仅是受奴役的,还是虚伪的。在卢梭看来,这个结果是不可挽回的,社会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自然状态,社会人也不可能再变回自然人了。但是他又执着地要引导人类进行思想解放,以使人类正视自己受奴役的状态,追求自己自然的自由状态。如何在成为既定事实的社会中揭露“社会人”这种“人为的人”和“自然人”的本质区别,卢梭是通过在《爱弥尔》中对自然教育的详述,来完成这一任务的。

二、卢梭对理性崇拜的反思

卢梭说过:“在未使人成为人以前,绝没有必要使人成为哲学家”。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已经看到了启蒙运动发展的局限,理性权威成了新的宗教权威来奴役人民。17世纪,被后人称为“理性的世纪”,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个时代一样如此信奉理智的思维,知识的形式差别和多样性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力量,即是理性,整个世纪都弥漫着关于理性的统一和不变特性的思想。作为一个为全人类反抗不平等的思想家,卢梭一定是与这种意识的统一性存在分歧的。在《爱弥尔》中,卢梭多次提出“爱弥尔”与“社会人”的比较,试图来揭示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成为压抑人性的新的工具。卢梭清楚地意识到了启蒙理性的局限,他对爱弥尔所实行的教育,就是针对启蒙运动所可能产生的弊端而设定的。

第一,启蒙理性发扬了批判怀疑精神,也发展了教条主义。所谓理性,应该是个人具有独立的意识,是独立选择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启蒙运动教会了人们思想的独立,不再受宗教势力的摆布,但是却让自己成为了新的宗教。人们的批判精神止步于此,在赶走了宗教和王权对他们的思想奴役后,人们以启蒙思想家的知识和智慧为信奉标准,接受他们灌输的教条,启蒙运动之后让人们倾向于接受能为世界提供确定性的制度和科学技术,如此人类便失去了独立思考、选择的能力,人的天性会被扭曲,会对世界产生错误的理解。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只会让人们从一个迷信转移到另一个迷信上,无法真正解放人的心灵。而启蒙思想家弘扬的批判怀疑的精神,则会使人类社会的情感联系变的虚弱,更容易让社会中的人陷入信念迷失的危机。这在卢梭之后二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情况中得到了准确地证实。在《爱弥尔》中卢梭认为应该教授儿童如何去学习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他说:“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卢梭培养的“聪明人”拥有自己独立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他们追求的都是有益于自己的幸福的真正有用的知识,不会有随便怀疑的现象出现,因为他们的精神是满足的。

第二,情感是人类的天性,理性并非如此,人们的情感力量始终都会强于理性。“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怜悯,这个按照自然秩序第一个触动人心的相对的情感”,自爱心和同情心是人类天性中的情感,是人类的精神中先于理性而存在的情感。卢梭认为,启蒙运动使人们过度地依靠理性,受奴役于启蒙思想家们灌输的关于理性的教条,这必然会导致自由意志的缺失,人们也不可能过上自然自主的生活。他认为,理想只能适合用于建立一个人为的社会,并不适合培养自然的美德。因此卢梭主张十五岁之前都不要识字,在远离城市的乡村,进行自然教育,以此来保持儿童自然、独立的天性,等到自然的天性在儿童身上确立时,再获取必要的知识,来获得理性。

第三,相对于情感来说,理性在一个个体身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理性非人天性所得,一个人的理性可以通过外力所得,也就可以通过外力所毁灭。当一个人的既有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遭到冲击破坏时,那么理性的观念也就容易被摒弃。理性需要环境、知识、经验来支撑,当人们生活条件发生巨变时,人们很容易便丧失了既得的理性观念体系。当理性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后,理性本身的价值和内涵就会被扭曲,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以理性为意识形态的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启蒙时代对理性的狂热崇拜,以及后来大革命和后续的混乱统治。卢梭看到启蒙运动这一弊端,才会如此激烈地展开对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教条的反抗。理性作为观念可以被剥夺,但是人们天性中的情感则不会。在人们对理性狂热追崇的时代,《爱弥尔》如一股清新的思想灌入,虽然不被接受,但是其自然主义的思想在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还是带给了人们新的观念,呼吁人们重新关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自然的天性。

三、卢梭对“理性”的追求

卢梭对“理性”的追求,是一种孤独的浪漫主义诉求。卢梭与启蒙运动有着复杂的关系,他对理性也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却不愿像启蒙运动中的其他思想家们一样忘记了追求理性的最终目的,即完善人的天性。卢梭是孤独的,他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普世,却被当世的人们所误解驱逐,已将理性奉若神明的人们不会思考卢梭告诉人们启蒙运动会带来的后果。卢梭以情感,尤其是同情试图去启蒙,唤醒人类情感中美好的道德和精神,试图以此种手段去进行社会变革。这是卢梭在孤独的境遇下设想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理想的途径,希望能透过个人天性中的美德的塑造来创造出民主和平的社会。

本质上来说,卢梭站在了比启蒙运动更高的层次上,来思考人类的幸福和未来。卢梭在《爱弥尔》中阐述了他对于人类自然天性的无比赞美,他用文明二元论来作为自己的理论原则,他冷酷的批判文明社会,认为人类的文明和理性将导致自身的异化。许多人认为《爱弥尔》就是一部消极教育名著,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个体教育,这样理解卢梭在《爱弥尔》中倾注的思想实在是狭隘。卢梭所在的时代是理性狂热的时代,理性作为最高的正义被放在了社会道德的最核心位置,但是当这个最高的正义本该引领人们去追求自由时,这个最高正义却成了压迫和不正义的工具,可想而知这对于卢梭的震动有多强烈。因此卢梭写出《爱弥尔》,在书中对爱弥尔进行细致教育的同时,也在深刻的揭露和剖析社会对人天性的束缚,社会的正义让人们变的异化和容易被蛊惑,人们丧失了天性中的自然高尚的德行,没有了在社会中独立自主的生存判断能力。而在《爱弥尔》中,在进行了完整的自然教育之后,爱弥尔到了青年期之后,成熟到拥有自己内在独立的理性后,他还是要返回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并去建设社会。卢梭关注教育,将儿童带到乡村进行自然教育,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保持和发展人类美好的天性,让其自然生长,不会因为社会中种种不正义的影响而变的异化。卢梭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利用教育塑造完美人性,进而能够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重建社会文明,用教育建设出他理想中的国家。卢梭塑造的“自然人”是有自由独立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也是理想的民主正义国家中的公民。

第3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18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其教育仍然处于教会统治之下,一切课程的教学都渗透了宗教精神和经院主义的学风,这种教育必然引起启蒙思想家的不满。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巨匠,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种种腐败的状况,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爱弥儿》就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阐发资产阶级新教育思想的名著。

[内容精要]

在这部著作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儿童看作儿童。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卢梭认为:(1)儿童区别于成人的一个特点是发育不成熟。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处于尚待成熟时期,儿童有不同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因此,对儿童的种种不成熟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而应当对儿童的孱弱给以保护和帮助。(2)儿童区别于成人的另一特点是纯洁善良。更为可贵的是,他来到世间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样多的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要趁着儿童的天性尚未遭到不幸的时候及早加以保护,及早施以正确的教育。(3)儿童区别于成人的特点还在于儿童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要想使儿童获得快乐和幸福,就应当尽可能使儿童保持在天生的自然状态下。因为“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样遥远。”

卢梭认为,“把儿童看作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卢梭还进一步提出,大自然赋予了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欲望和满足这种欲望的足够能力,它把其余的能力通通都储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加以发挥。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就会既使儿童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2 自然教育思想。基于其天性论哲学中的性善论思想,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他所理想的自然人是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和谐发展、能白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为了培养自然人,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进程将教育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了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任务:(1)婴儿期(初生~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卢梭认为,该时期的婴儿身体柔韧,因而善于活动,容易接受锻炼。所以,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2)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卢梭认为,该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达了,感觉能力也开始发达,但是理性尚未发达,尚不能形成观念,没有真正的判断和记忆。所以,该阶段除了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外,感觉教育应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并强调指出,儿童在这个时期很好地发展了感官,就为下一阶段的理智活动创造了条件。(3)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该时期的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已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而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卢梭还十分重视少年期的劳动教育。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4)青年期(16~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习惯,其核心是博爱。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简要评价]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它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种关于儿童的观念在人类的儿童观演变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卢梭认为教师应当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很显然,卢梭强调教育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的自然和天性,反对揠苗助长。他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他自称这种教育为“否定教育”。后来的教育家往往认为否定式的教育是无所事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卢梭的“发现儿童”和否定教育论对现代教育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具有奠基的意义。

[名言选萃]

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当他错误地根据表面现象把棍子看成是断了的时候,如果你为了指出他的错误就急忙把棍子从水里拿出来,这样也许是能纠正他那不正确的看法,但你教他学到了什么东西呢?一点也没有,因为这是他自己也能够明白的。啊!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才不是这样咧!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为了更好地教育他,就不能那样匆匆忙忙地赶紧纠正他的错误。

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

第4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一、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概论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卢梭主张从出生到2岁的婴儿应由父母养育。他认为儿童的第一个保育员是母亲,第一个教师是父亲。父母不应以任何借口推脱抚育子女的责任。他还指出,幼儿不仅需要细心养护,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抵御灾患。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反对娇生掼养。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各种感官教育的具体论述中,有些意见也过于偏颇,不够全面。这些都是其思想中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卢梭,在教育史上他第一个详细地研究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其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卢梭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说,儿童时期有儿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图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他强调按儿童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卢梭还提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当然,他的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段,每阶段进行各有侧重的教育,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且揭示了幼儿、少年和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及其对教育的深刻意义。这在教育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启示。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内容

1.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人生的目的无非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试想,在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文明是否同步进步呢?每个公民是否尽到做人的本分呢?

卢梭认为培养善良的爱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说教,而要通过观察了解社会,r解人类的贫困和苦难。因为经过苦难生活的人,自然产生同情、爱怜不幸者的思想感情。善良判断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J历史、伟人传记,从中学习区分善恶,而善良的意志则是通过行为的练习来培养。其思想无时不闪烁着高尚道德的光芒。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学而》)可见,孔子认为先有品德、道德的培养,才有专门学问的教育。孟子主性善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收回善性,扩充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苟子主性恶说教育的目的在去恶植善,使人的本性“长迁而不返其初,则化矣。(《不苟》)以后诸家如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等都阐述过他们的教育主张,其意旨大抵不出先教人向善、做人,而后再教学问,中国诸圣贤之学问,首在向善和做人。在中国现代教育建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蔡元培,在阐述他的教育主张时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基础的东西确实非常扎实,但就是缺少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终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同时学会鉴赏生活,鉴赏人,鉴赏艺术,而且这种鉴赏的眼光不是强制出来的;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这些都会使人的气质境界产生变化。总之,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他们在学习独立生活的本事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

曾经发生的马加爵事件,至今想起来还是令人触目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加爵实际上是未受过真正的教育,因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他首先要有善的理念,有了善的理念的人,他能够辨是非、识善恶、鉴美丑。人的教育首先是善的理念的教育、人品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须在儿童时期就抓住机会,一旦松懈,日后再补,就会难上加难。同时它不仅仅是几节思想品德课就能实现的,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努力的结果,更不是空洞的说教就能让人向善,从而成为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它必须是在良好的氛围中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能形成优良的品质,成为有益社会的人。这无疑对我们目前的德育敲响了警钟。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胜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所有这些都表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丁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91~92)他反复强调“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91~92)。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还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卢梭要求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顺利发展。

第5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爱弥儿》一书中,他主张教育要回归自然,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本文仅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启示展开论述。

关键词: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现代教育

一、引言

《爱弥儿》一书是通过设定了一个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通过从他诞生至成年展开的教育来阐释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满足身心的自由发展。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1.教育要回归自然使教育“归于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自然即人的自然天性,教育回归自然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儿童天性,使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卢梭认为,“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1]而良好的教育必须是这三种教育相互协调的结果。

2.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反对不顾儿童天性发展、忽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的行为,认为不应该用成人的思维来教育孩子,而应该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因此,他按儿童年龄划分了四个教育阶段,婴孩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3.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自然人。这里的自然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原始社会的人、退化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概括地说,就是要身体健康、思想自由、能力强大。

三、卢梭《爱弥儿》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卢梭在《爱弥儿》中扮演的就是一个私人家教的角色,几乎时时刻刻都和爱弥儿在一起,所以其中的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关于父母责任卢梭在《爱弥儿》中批判了两个家庭教育的极端,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导致孩子情感的缺失;另一个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关于第一个问题,母亲的表现主要是给孩子请保姆授乳。而父亲的表现则是借口事情太忙而给孩子请家教。卢梭对这一做法的评价是“拿钱去雇一个人来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2]父亲对孩子的责任不仅是给他生命那么简单,父亲是家庭的权威,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长辈的身上。可是很多老人的文化素质并不高,不能很好的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所以不论家长平时有多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多和孩子交流,多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切实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家庭中的溺爱问题。关于溺爱的弊处就是卢梭所说的“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多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3]家庭中的溺爱现象在当今也很普遍,很多家长把孩子视如珍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条件的满足,这样会使孩子丧失分辨是非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在平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为孩子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让孩子自由而节制首先,给孩子应得的自由。卢梭对真正自由的人的定义是“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4]不管是在身体还是思想上都不要束缚孩子。作为家长,要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锻炼。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但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的自由也是有节制的。

四、卢梭《爱弥儿》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1.注重加强身体素质卢梭特别注重儿童身体的养护,他认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么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卢梭也很强调卫生学的作用,其中劳动和节制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对学校的借鉴意义在于:首先,不要让体育课形同虚设。要加强体育课的组织性和专业性,切实达到训练效果。其次,学校应该定期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一些卫生健康知识,使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最后,学校要增加活动次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2.尊重儿童天性,注重个性发展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个性发展,也就是要注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可以多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的通过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获得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尝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走的路。

3.教师应以身作则卢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教师的责任极其重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行,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现在的学校中,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做这做那,可是自己却做不到,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满甚至反抗的情绪,严重影响师生感情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当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榜样,才能使学生模仿学习,达到教育效果。

五、总论

第6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自然 适应自然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主张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顺序进行教育,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教育思潮与教育理论。本文主要针对处于形成阶段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分析,阐明夸美纽斯、卢梭及裴斯泰洛齐三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解,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一、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客观化阶段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在他的教育理论体系当中,他的理论起点是自然,他从教育学的高度第一次拉开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序幕。本文主要研究他在《大教学论》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适应自然的基础上。他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主要强调两点:一是要遵循自然的“秩序”进行教育。他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秩序就是事物的灵魂,它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因此,必须把万物的确切规则作为改革学校的基础。二是要依据儿童天性、年龄和能力进行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考虑儿童的性格特点。他认为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遵守适当的时机,凡是超过儿童年龄阶段所能理解的知识都不要强迫他去学习。

夸美纽斯的“适应自然的原则”被称为“客观自然主义”。他是从教育学的高度来论述自然主义教育的第一人,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初步具有理论色彩。然而他的自然主义思想仅仅停留在客观化阶段,未能真正领会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普遍法则,因而使得有些观点不免片面和机械。

二、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观化阶段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客观自然主义”到了18世纪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始转变为“主观自然主义”,促进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是卢梭,他所理解的“自然”已纯人本化了,它是指儿童本身,儿童的自然本性。他并不是像夸美纽斯那样强调完全顺应大自然,而是要利用自然规律,回归自然本性,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教育,脱离对人的疏忽,培养反封建的“自然人”。他被誉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并且要按照儿童自然的天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二是要保护和发展儿童善良的天性,回归儿童的自然本性,要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三是要去乡村大自然的环境中去接受自然的教育。

卢梭明确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他的“自然人”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他的自然人也并不是处于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不是与世隔绝的孤独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

卢梭的主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纪元,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生来善良的天性,顺应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卢梭的教育不仅仅是学自然,更重要的是要遵循人自身的“自然”。这就使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到了主观化的阶段,其对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三、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化阶段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根据人的天性进行自然教育。但他不像卢梭那样美化儿童的天性,他认为不仅仅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同时教育也要对人的本性加以约束。他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理论的人。他把自然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地联系起来。这使得教育以更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定义,可见这种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在裴斯泰洛齐这里达到了更高更深的层次,开创了新的时代。经过他的发展,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入了另一个转折点――“心理学化”阶段。

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大自然本身的活动及其规律,但是更多的是指儿童的天性尤其是其心理活动的规律。另外裴斯泰洛齐并不像卢梭那样认为儿童的本性都是“善”的,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两面性,即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低级天性即动物性;高级的天性则指人所独具的理性。他认为,教育一方面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也要对人的本性加以约束。因此,为了使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内在能力的发展,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显然比卢梭的主观自然主义前进了一大步,他力图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并和儿童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人的本性理解为人的心理发展,要求教育必须与人的这种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过程相一致。他具体化了自然主义教育,开启了19世纪欧洲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自然主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形成阶段经历了“客观自然主义”――“主观自然主义”――“心理化自然主义”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目的各个方面都在一步一步走向科学化,从夸美纽斯到卢梭开始重视追求人本身,从卢梭再到裴斯泰洛齐又进一步按照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重视人的身心发展。他们都用各自继承和创新的思想,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对于时代的意义。所有他们三个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仅都对当时束缚人性、违背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第7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论文摘要:卢梭在 自然 “全美”、“至善”“至真”的人性逻辑前提下,将美育作为人性改造及实现 政治 自由的途径。卢梭的人格建构理想可以为当前的人格建构提供借鉴,而其对自然美的推崇,启发了人们对生态伦理建设的开始,对我国目前所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卢梭对近代以来

“在卢梭那里,启蒙主义意识形态确实达到了临界点,从此开始了它对自身的批判态度卢梭用人类天赋的自由、创造性和诗性的权利去代替对人类的直接的 科学 描述,宣称只有在人类意识到自身的自由和天赋的 自然 权利与创造力时,才会走向超验的王国。于是,他把“感性”作为情感抗争的领域,把“理性”作为知识的普遍性原则,展现了情感与知识普遍性原则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再次复活。列奥一施特劳斯就曾评价卢梭“以古典的古代、同时又是以一种更加先进的 现代 性的名义”来批判现代性,从而揭示出“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作为人的灵魂中情感的一面,“感性”从卢梭开始被赋予了现代个体自由与启蒙的批判色彩,成为独特性与真正自我的完全表达,获得了协同理性来建造世界的话语权利,所以有的学者指出,以卢梭为先驱的浪漫主义就是一个“否认理性的能力和要求,依靠信心、直觉、情感及情绪的反理智运动”。传统 政治 和社会对理性的信仰通常是建立在对情感的偏见的基础之上的,而卢梭高扬的人类本真情感不同于宗教信仰极力宣扬的对本能的自发性与感观的肉体性的恐惧,以及对绝对的神性的敬畏,它是与个性自由与人格独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在情理之辨中,卢梭以感情作为反思理性的感性介质,坚持情感先行,而且他还进一步把情感与 教育 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商”教育中,渗透着审美的理念,也贯穿着审美的原则。卢梭的美育思想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他在理智教育泛滥的时代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思想,而且更重要地在于他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原则问题。

首先,教育要按照大自然的顺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去自然化”要与“生理的时钟”保持一致。其次,自然教育鼓励 发展 “高级的德性”以满足“基本的需要”,在创造新的方法来满足本能欲望的过程中,人自身却也获得了更高的趣味。这种“升华”以高级的情感引导粗野的欲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包含了一种审美超越的思想。再次,美的典型只能从大自然中去寻找。“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在进行美的创造活动时,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这位老师的指导;在对美的欣赏中,要以自然的风格为标准。然后,审美力作为一种判断力依靠“关系”的比较而存在,而这种“关系”来自于主体的情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的事物“是引不起我们研究它们的兴趣的。最后,美育还应包括培养崇高情感的教育。卢梭把“崇高”与人的道德领域的美好理想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然景观所引发的崇高感或崇高体验可以激发起人的尊严感和价值感。

在今天看来,尽管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的鲁滨逊式的培养方式忽视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致使其“完整人性”的教育目的难以实现,但他美育思想中对于人的情感领域的重视,却启发了后世的诗人、 哲学 家们重新赋予理性以多重含义,以克服或消除往昔理性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所施于的“暴力”。如康德把情感机能或审美判断看成是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的自由之间、悟性和理性之间的过渡桥梁,这给席勒以极大的启示,后者提出借助审美途径进行“完人”教育的美育观。席勒的通过审美超越来沟通理性与感性统一的思想又深深影响了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而且,德国古典哲学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留下了未竟的课题,马克思从共产主义的角度回答了此种完美人性的审美理想,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新人的奋斗目标,并且把美育的途径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美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8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EDUCATION 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质基础,强调运用自然的手段锻炼身体,还蕴含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萌芽。本文还分析了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缺点与不足,探讨了研究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当前我国体育工作的启示 。 ation holds that: a healthy and strong body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intellectual and mor al educations, and emphasize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 with natural means. Moreover, it c ontains the rudiment of the ideology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Besides, this paperanal yses it's defects, study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and reveal it's enlightenments for

    our current physicaleducation and sports. tion/ physical education / natural means/ideology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1 前言

    我国体育领域的许多东西都属于泊来品,诸如某些思想、理论、制度等,它们起源于国外,而后随着18世 纪中叶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后,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等大潮涌向中国大地,寻找着各自的支撑 点。在消化吸收外来东西的时候,我国遵循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的否定——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学校体 育在我国的推广实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也由一些学者引入到我国,尤其是“文革”后,我国曾掀起过讨论自 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小热潮。在这场讨论中,有人持赞成态度,有人持反对意见,也有人分析了它的特点与不足 。

    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教育等研究相当时髦的今天,重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一方面是想阐 述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探讨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为我国体育工作服务。

    2 自然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自然教育理论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石。要准确地把握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必须先了解自然教育理 论。

    18世纪初,法国掀起了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卢梭是这场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作为 一名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十分重视教育,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 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自由发展。卢梭的自然教育 有三个来源,即自然、周围的人们及外界的事物。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 的,事物教育只是在非自然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为只有当 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又能圆满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须与人 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配合起来,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离 去进行教育。”(1)

    《爱弥儿》集中反映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在该书中,卢梭通过他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 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那么,根据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又是怎样 的呢?

    3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而着重探讨他的自 然主义体育思想。

    3.1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 健康强壮的身体是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质基础。卢梭认 为,感觉器官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儿童通过各种感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他们在下一阶段发展理 智和判断能力打下基础。因此,他十分强调感官的训练。在《爱弥儿》一书中,他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各种感 官的训练方法。例如:他主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锻炼触觉,通过图画、认识几何图形和制图训练视觉的观察 能力,借助唱歌和听音乐发展听觉等等。

    各种感觉器官必须依存于身体,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各种感官的感受能力。因此,卢梭在强调感官 训练的同时,十分注意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健康强壮,从而充分运用感官和四肢这些智慧 活动的工具,获得丰富的知识。“要从事一门职业,首先要有从事那门职业的工具;为了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 ,就必须把它做得坚固耐用。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是我们 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健壮。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能力 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们的思想敏税而正确。”(2)“如果你想培养你 的学生的智慧, 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们的身体,使他们健壮起来,以便他们长 得既聪慧又有理解。”(3)

    从以上引用的两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卢梭十分强调身体是智慧的物质基础,体育是人聪慧的手段之一。 可能认为建立于自然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把体育摆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位置,体育必 须先于智育和德育,而且比他们更重要。

    3.2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导下的体育方法突出强调运用自然的手段锻炼身体。通常认为,体育手段包括 以身体练习为基础的体育运动和利用自然力进行的锻炼。卢梭在阐述他所主张的体育方法时,身体练习和自然 力两方面他都涉及到了,但他更侧重于自然力的锻炼。“遵循自然,跟着他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持续不 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通过种种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 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加坚实了,这是自然的法则;……。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 ,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的,可事实相反,这是在分散危险,在减少危险。……。因此,要训练他们经得起将 来有一天必然要遇到的打击。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住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饿和疲 劳”。(4)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体育方法包括利用冷水浴、酷烈的气候季节和风雨等自然条件去实现其体育目 的。

    卢梭举了一个利用冷水浴锻炼儿童身体、磨炼他们意志的实例,说明他的自然体育方法。“要经常给孩子 洗澡,……;随着他的体质愈来愈强,就可以逐渐降低水的温度,一直到最后,无冷夏天或冬天,都可以用冷 水,甚至用冰水洗澡。为了不致于他们受到什么伤害,就需要慢慢地、一次一次地,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水的温 度;我们可以用寒暑表来准确地测量这种降低的度数。”(5)在这里, 卢梭强调了利用冷水浴磨炼人的意志品 质,提高人体抵抗寒冷的能力。另外,这种冷水浴的方法在现在看来也是比较合理的,它要求人们循序渐进, 慢慢地降低水的温度,最终达到随时可以用冷水洗澡。

    自然体育方法对身体练习的叙述不是很详细,这也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跑步是最简便的锻炼方法之一, 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锻炼身体的手段。自然主义体育在强调跑步的重要作用时,注重人们要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 中去跑步。在这里,卢梭又提到了空气这一自然条件的作用。他认为空气对儿童的体格作用很大,特别是在生 命开始的头几年更为显著。空气穿过细嫩的皮肤上的气孔,对那正在成长的身体产生强烈的影响。

    3.3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蕴含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萌芽。 由于自然教育强调了体育的重要作用,在培养 人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到了成年以后可以保持这种习惯。“爱弥儿( 受教育者)决不会抛弃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只做他愿意而且喜欢做的事情,等到长大 成人的时候,他也是这个样子,所以习惯的势力是必然会使他更加领略到自由的乐趣的。活跃的生活、体力劳 动和体育运动,对他来说是这样不可缺少的东西,以至于如果不许可他做这些活动的话,他是一定会感到很难 过的。……。他需要大量的空气,需要运动和使身体感到疲劳。”(6)

    “终身体育”理论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从小到老,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进行的体育活动,它强调体育在人的 一生中的重要性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来看待和安排 ,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7)需要指出的是, 终身体育并不是说在人的一生中只进行某种特定的运动项目的 锻炼。

    把现代终身体育理论和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相比较,人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自然主义体育 思想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终身体育理论,但不能否认它蕴含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萌芽。

    3.4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婴儿时期体育活动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给予婴儿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 自由自在地活动。婴儿固然不能运动,但他可以在他被安置的地方活动他的头和四肢,甚至利用四肢爬行。“ 当婴儿脱离衣袍,开始呼吸的时候,就不要把他裹在比衣袍还包得紧的襁褓里。不要给他带帽子,不要给他系 带子,也不要包襁褓;给他穿上肥大的衣服,让他的四肢能够自由,既不沉重到防碍他的活动,也不暖和到使 他感觉不出空气的作用。”(8)

    卢梭认为冷空气能增强婴儿的体质,而热空气则使他们身体衰弱,使他们发烧,甚至伤害他们的生命。当 婴儿体质开始增强的时候,就让他们在屋子里爬来爬去,让他发展,让他运动四肢,这样,婴儿就会一天天强 壮起来。

    3.5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的性别差异, 首先起源于古代西方社会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另一个原因则是 显而易见的男女在解剖上和生理上的差异。

    古代西欧,男子处于支配地位,妇女仅仅是男子的附属,她们所受的教育也完全是为了为男人服务的。“ 她们受教育是为了使男子喜悦,对他们有所帮助,得到他们的爱和尊重,在幼年时期抚养他们,在壮年时期关 心他们,对他们进谏忠言和给予安慰,使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所有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妇女们的天职。所以 ,教育妇女应该从她们小时候起就是为了使她们更好地适合男人的需要。”(9)

    既然妇女的体育目的是为了适合男子生活和养育孩子的需要,因此,她们的身体既不能弱不禁风,也不能 象男子一样强壮。另一方面,只有母亲的身体好,孩子的身体才能好。因此,要通过体育锻炼使她们担负得起 怀孕、生育、哺养孩子的重任。从上述目的出发,男子体育在于培养他们长得强壮结实,而妇女体育则在于使 她们长得灵巧。当然,妇女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干起活来才觉得轻松;男子也需要相当的灵巧,做起活来才觉 得容易。

    4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缺点与不足

    4.1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最大缺点渊源于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理论按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思想,在 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可贵的 启示。但是,按年龄阶段把各种教育截然分开,分期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培养显然是不科学的。许多实践 已经证明,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德智体三育可以而且应该同时全面发展。

    4.2 由于社会传统偏见,造成了妇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待遇, 并由此导致了对妇女体育的误解。男女体 育固然有性别差异,其差异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差异如何指导妇女体育,另有专文论述,不在本文 所及范围。

    5 研究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1 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 学校教育是每个公民在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在每个人的发展 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如何处 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的关系,尤其是智育与体育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存在争议的问题。卢梭的自然 主义体育思想无论是在时间顺序上,还是重要性上,都把体育放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首要位置。据此, 我们考虑学校教育中的三育关系时,应该明确体育的重要性,并摆到合理的位置,从而保证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

    在论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时,我国也不乏有识之士。青年毛泽东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与智育,而德 智皆寄于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是使知识的载体和道德的寓所更加 发达的教育活动。因此,没有体育就等于没有德育和智育。

    我国建国后的第一任教育总管蔡元培先生,早在1917年南开学校全校欢迎会上的演说词中指出:“今请首 言体育,次言智育……。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10) 同年在浙江旅津公学演说词中提到:“今之言新教育者,以体育、智育、德育并重,其功效胜于旧教育什百。 脑力盛则智力富,身体弱则脑力衰。”(11)

    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出发,并联系毛泽东、蔡元培两位伟人的观点,我国的学校教育应该把体育摆到相当 重要的位置,并努力探求合理的方法去完成这一任务。

    5.2 1995年6月,我国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由此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了全民健身运 动的热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近10多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底子太薄,所以目前大多数人的生活仍然只能解决温饱问 题,而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投资体育健身活动。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体育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突出强调运用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它不受场地器材和运动设备的 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因人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和实施具有实际意义。

    6 结论与建议

    6.1 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突出强调了体育在培养一名优秀人才中的首要作用,认为健康强壮的身体 是更好地进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质基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热潮中,如何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是目前我 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6.2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强调按照自然规律, 利用各种自然条件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品质。这对在目前经 济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6.3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蕴含了终身体育思想的萌芽。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 育的基础。建议加强终身体育的实质性研究,尤其是如何使学校体育更好地发挥其师资、场地和设备等的优势 ,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

    6.4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婴儿时期的体育, 主要是给予婴儿充分活动的空间,从而使婴儿能够自由自 在地活动。目前,我国对婴儿体育的研究甚少。建议加强生命开始时体育的研究。

第9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爱弥儿》(或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其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在这本书中,卢梭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即从其自然哲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人生来自由平等;在自然的状态下,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状况,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所谓的自然教育,即卢梭提出,应该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借助自己的感官的感受去获得知识。而教师则应该通过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等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讲授抽象的课本的内容。

这一思想与现在高校实验教学的思想不谋而合。怎样能够将课本的知识讲活讲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怎样能够使大学毕业生更加符合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是高校教学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卢梭的《爱弥儿》这一著作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一、 自然教育,顺其自然。

《爱弥儿》的核心思想即为自然教育,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当然,这里所谓的自由发展,并且不是不加以任何约束,而是在教育的早期,更多的是让孩子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去自由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主导,而是从旁观察学生的特性,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整个学习的过程,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借助视觉、触觉等感官从对自然的观察中学习知识以及掌握学习的方法。

虽然卢梭是在论述儿童时期教育方式的部分提出这一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的运用并不仅局限于儿童时期的教育。原因在于,首先,这一学习方法符合一般理论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各个时期的学者通过对无数现实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而得的。这一过程必须依靠学者的观察和分析,而这一能力在卢梭所倡导的儿童时期的教育方式中被重点培养;其次,这种学习方法本身能够激发学生对所研究事物的兴趣,通过自我研究能够得到一些结论,这一行为本身可以学生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在面对学习的困难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可见,自然教育的方式,不仅适合学生在各给阶段的学习,而且用这一方式所养成的学习方法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重点并不在课堂,而是在课外。学生需要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课堂之外的这个大环境就相当于与卢梭所提出的大自然。让学生在最接近真实的环境去学习。课堂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而教师也可以在这一平台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仿佛被弱化了。问题的解决和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行进行分析解答。但其实,相比于常见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更大了。教师仍然必须为学生在“大自然”中指引方向。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而这些需要教师进行把握和控制。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基本上被隐形了起来。而正是高校教学方式的重点和特点。

因为,大学生比起中学生而言,思想更加成熟,思维也更加活跃,并且已经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讲解去掌握知识、了解社会,而是有了更大的好奇和能力去探索和判断。因此,将所讲授的课程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最大限度地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恰恰是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而这一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则体现在,教师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去掌控整个过程,才能确保通过学生的观察研究能够最终获得正确的知识,而不是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而这种掌控又需要是隐形的,不干扰或是左右学生自行思考的。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对所讲授内容的全面、透彻的了解。能够将讲授内容按照需要的讲授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又保证知识内容上的正确性、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其次,教师需要在提出问题的环节,对学生的思路进行一定的启发和扩展。学生受知识层面以及年龄的限制,思考问题必然不会非常全面,这会导致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存在认识的局限。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协助。第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以学生讨论为主体,但是教师应该从中起到组织和主持的作用。尤其当讨论偏离中心或停滞在某一层面的时候,教师应该起到一定的辅助引导的作用。在调整内容上、提供参考以及有限地指导等环节,教师需要不露声色的将已经偏离的学生拉回正确的方向,或者是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以及整个研究进展的程度,以便于进行正确的指导。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的,这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

“我们教育人和自炫博学已经成癖,以致往往把那些在孩子们自己本来可以学得更好的东西拿去教他们,可是却忘记要他们学习只有我们才能教他们的事情。我们费了许多气力教孩子走路,好像因为看见过什么人由于保姆的疏忽,到长大的时候就不会走路似的,还有比这样去教孩子更愚蠢的事么?恰恰相反,我们发现由多少人正是因为我们教坏了走路的样子,一生走路都走不好啊!” ①

二、 尊重心灵的不同形式

在《爱弥儿》中,卢梭提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在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②

其实,卢梭的这段话的含义也即中国成语中的“因材施教”。这里的“教”,不仅指教育方面,也包括教学。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也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适合更加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 而对于性格偏内向,思维习惯被动的学生,则更需要循循善诱。这是教学的理想形式,但是实际中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不可能将学生按照性格或其他特征进行分辨进而进行班级编制。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上课的不同反应,分辨学生的不同特性,兼顾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方式。教师不仅需要讲授知识,还需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我国的高校班级一般有25-30人不等。一个教师一个学期要为至少两个这样规模的班级授课。也就是说,一名教师要面对50-60名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着实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事情,存在各种客观现实的障碍。在实践中,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和前面所论述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是同学之间的讨论,相比于课堂教师提问,要更加放松,表现也更加真实。教师从旁引导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学生的机会。

教师可以从积极主动性、思维活跃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特性。这四个判断因子的不同组合可以得到24种不同的学生性格类型。然后按照教学方式中不同的任务分工,安排学生从事其擅长的部分,或者是采用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不擅长的方面,从而实现“尊重心灵的不同方式”的目的。见图2。图中画勾的部分只是表明具备该类特点的学生可能擅长的部分。在实践中,具备该特点的学生也同样可以尝试去完成其他部分的任务。而任务的分配是由同组学生之间互相协商完成。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怎样在一个小集体中互相配合完成同一个任务。这个小集体也是一个所谓的“自然”,人存在于社会必然会面对的大环境。这一过程的作用与前面论述的“自然教育”不谋而合,能够对“自然教育”起到进一步完善的效果。

三、 教学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

“由于大家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博士,所以做父亲和做教师的不论骂他、夸他、吓他、教他、改他的缺点,答应给他的东西和对他讲道理,都操之过急,做的不是时候。你这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凡是要做的恰如其分,而且,不是同你的学生争辩什么理由,特别是不是为了叫他赞成他不喜欢的事情而同他讲道理,因为常常在不愉快的事情中谈论道理,只会使他觉得道理是令人讨厌的东西,使他还不能明白道理的心灵从小就对道理表示怀疑。”“不要让他获得一些奇怪的的印象:为了防止邪恶的产生,是不能那样急于为善的,因为只有在他明白道理的时候,才能这样做。”③

卢梭在《爱弥儿》中并没有将教育和教学进行明确的区分。实际中,这两部分也很难明确的进行分开,而是互相穿插互相扶助。同样的一段论述,我们既可以从教育的角度加以理解,同样也可以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运用。比如上段中所引用的这段。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即在大学四年或三年的时间里,将某一专业学科的相关内容尽量全面地教授给学生。这是不能避免的、必须完成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将尽量多的课程加到计划中,以期在学生毕业时能够获得尽量多的知识储备。这个目的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从卢梭的观点来看,有待商榷。

大学的教育是一个学生从少年转化成青年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不仅从生理上走向完全成熟,更重要地是从心理上完成从孩童到成人的蜕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虽然依靠教师正确的引导,以及知识的传授,但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因此,大学的教学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一成长阶段的特点。正如卢梭所说的,不能为了防止邪恶而急于为善,却不考虑学生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急于灌输,缺不考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接受能力,大学期间的教学计划安排应该为学生留出思考“知识的价值”的时间。只有完成了这一问题的思考,学生才能找到自身大学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拿学分而学习,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

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的自然教育,其中的“自然”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即为大自然,认为应将他的爱弥儿放在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锻炼感官能力,为以后的书本学习锻炼本领;另一层次的含义,则为顺应学生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阶段规律,不做超出年龄阶段所能理解的过度教学。

对于大学阶段的教学,我们可以将卢梭的自然教育进行合理的延伸。首先,自然不仅指动植物的自然界,同样也可以理解为社会这一人类必然依靠的生活环境。将学生学习的眼界从既定的课本扩展到课堂以外的社会,引导学生从社会这个大的平台去观察、分析切实的、当下的各种社会事件和经济事件,从中理解和掌握社会规律和经济原理,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理念是切合的。其次,尊重学生的特点。大学期间的教育教学更需要对学生的尊重。这一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学生要做的准备不仅是知识上的,更多的是进入社会之前的心理准备。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配合和帮助学生做好这两方面的准备,因而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取舍。

卢梭的《爱弥儿》不可否认存在局限性,比如卢梭所在的阶级特有的局限,对学生过于明确的阶段式教育不够合理等等。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如今读来仍具有启发。“我的孩子,别指望我给你讲什么渊博的学问或艰深的道理。我不是一个大哲学家,而且也不想做大哲学家。但是我多少有些常识,而且始终爱真理。我不想同你争论,更不打算说服你,我只向你把我心中的朴朴实实的思想陈述出来就行了。”“如果我的想法是对的,那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性,我们同样有倾向听理性呼声的愿望。”④这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教学的出发点。

注释:

精选范文推荐